谢双华[1](2020)在《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及预测预警标志物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在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多中心前瞻性人群筛查队列中,探索并验证贲门癌(gastric cardia adenocarcinoma,GCA)危险因素及血浆预测预警蛋白标志物,构建高发区人群贲门癌风险预测模型,为我国贲门癌的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材料和方法1.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及预测预警标志物的横断面探索研究:包括4部分内容:一是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设计。基于2005-2009年在我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河南林州、河北磁县和山东肥城)的人群筛查项目,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暴露因素与贲门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二是制定烫热饮食热暴露情况的精准调查方案,在不同热暴露特征的两组样本人群中(20名欧洲和52名中国高发区有烫热饮食习惯者)进行调查,验证可行性。评价第一口温度、平均温度、摄入量加权平均温度和食管内温度(intra-esophagealtemperature,IET)等指标对两组样本人群热暴露特征的量化能力。三是基于2015-2017年河南林州的人群筛查队列(随机对照试验),随机抽取筛查组20%的人群进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rea breath test,13C-UBT),检测H.pylori现症感染情况。结合H.pylori现症感染、贲门粘膜病理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pylori现症感染与贲门各级粘膜病变的关系。四是依托河南林州上消化道癌筛查与早诊早治项目,选取年龄(±3岁)、性别1:1个体匹配的10对贲门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IN)、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IN)和贲门正常者,采集其血浆标本。采用数据非依赖采集(data-independent acquisition,DIA)质谱蛋白组学定量技术对前述4组血浆进行全谱分析,建立贲门癌及癌前病变血浆差异蛋白表达谱,筛选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潜在血浆蛋白标志物。筛选标准为DIA检测蛋白表达量在贲门正常血浆中均处于较低水平,而在贲门癌或癌前病变血浆中处于较高水平(>5倍)。2.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及预测预警模型构建:该研究在本文第一部分基础上,建立多中心贲门癌人群筛查亚队列。利用当地覆盖全人群的肿瘤登记系统进行长期肿瘤监测随访。采用Cox 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队列基线危险因素及贲门粘膜病变与贲门癌发病风险的关系。基于宏观危险因素和贲门粘膜病理诊断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贲门癌风险预测预警模型。采用Harrell’s一致性统计量(concordance statistics,C-statistic)评价模型的区分度,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的校准度。研究结果1.3个高发区共计完成人群筛查21592人,检出贲门正常粘膜(normal cardia mucosa,Normal)/非萎缩性贲门炎(non-atrophic carditis,NAC)18356 例、萎缩性贲门炎(atrophic carditis,AC)/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1094 例、LIN 1117例、HIN150例、贲门癌118例。男性、年龄较高(≥50岁)、吸烟、无饮茶习惯、蔬菜水果摄入较少(<1次/周)、葱蒜、腌晒食品、油炸食品和烫热食品摄入较多(≥1次/周)、有肿瘤家族史和高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25.0kg/m2)与贲门癌及癌前病变发生呈正相关(OR值均>1.0,P值均<0.05)。2.与IARC组调查对象相比,中国高发区组摄入烫热饮食时的热暴露明显较高,其摄入第一 口的时间更早(平均早5.6minutes)、温度更高(平均高9.5℃)、摄入量更多(平均多17g)、IET也更高(平均高18.6℃)。第一口温度对两组样本人群的区分效果较差,第一口 IET对两组样本人群的区分效果较好。3.调查人群H.pylori现症感染率为 41.34%(828/2003)。Normal/NAC、AC/IM、LIN和 HIN/GCA的H.pylori现症感染率分别为:39.29%、62.16%、55.91%和 52.17%。H.pylori感染与 AC/IM、LIN 和HIN/GCA 关联的 OR 值分别为:2.78(95%CI:1.70-4.53)、2.14(95%CI:1.47-3.10)和 2.29(95%CI:0.98-5.33)。4.共鉴定蛋白质1212个。与贲门正常组相比,LIN、HIN和GCA组分别获得差异表达蛋白149、170和89种。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各病变组差异表达蛋白质生物过程主要集中于细胞信号传导、上皮细胞增殖、发育、分化、凋亡、迁移和黏附,以及血管生成和免疫调节等。信号通路主要集中于焦点黏连、肌动蛋白骨架调节、细胞黏附分子、血小板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H pylori感染的上皮细胞信号转导和胃酸分泌等。本研究优先筛选出RNH1、TERA、ATAD2、ROBO4、RAC1、ICAM1、GBP4和REG3A等8个贲门癌或癌前病变潜在分子标志物。5.截止2017年12月31日,21474例队列人群总计随访207179人年,平均随访9.7年,共收集贲门癌新发病例202例(男性125例,女性77例)。男性(HR=1.92,95%CI:1.36-2.70)、年龄较高(50-59 岁:HR=2.59,95%CI:1.75-3.85;60-69 岁:HR=4.50,95%CI:2.91-6.96)、无饮茶习惯(HR=1.80,95%CI:1.19-2.74)、肉蛋奶类摄入较少(<1 次/周)(HR=1.31,95%CI:0.98-1.76)、葱蒜(HR=1.67,95%CI:1.08-2.58)和烫热食物(HR=1.37,95%CI:1.03-1.81)摄入较多(≥1次/周)、有肿瘤家族史(家族中≥2 人曾患肿瘤:HR=2.05,95%CI:0.83-5.06)和高 BMI(25.0~29.9kg/m2:HR=1.28,95%CI:0.95-1.72)增加贲门癌发病风险。6.贲门正常粘膜/非萎缩性贲门炎(Normal/NAC)人群的贲门癌发病率为44.30/10万,萎缩性贲门炎/肠上皮化生(AC/IM)、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N)人群的贲门癌发病率分别为:227.07/10万、380.95/10万和4366.35/10万。AC/IM、LIN和HIN的贲门癌变风险较Normal/NAC分别增加:3.45倍(HR=4.45,95%CI:2.74-7.23)、5.67 倍(HR=6.67,95%CI:4.48-9.94)和 60.65 倍(HR=61.65,95%CI:40.19-94.55)。7.基于宏观危险因素建立的贲门癌风险预测模型的C-statistic为0.717(95%CI:0.679-0.754),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χ2=6.20,P=0.625)。联合宏观危险因素和贲门粘膜病理诊断建立的贲门癌风险预警模型的C-statistic为0.834(95%CI:0.810-0.871),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χ2=6.83,P=0.555)。结论1.男性、年龄较高(≥50岁)、无饮茶习惯、肉蛋奶类摄入较少(<1次/周)、葱蒜、烫热食物摄入较多(≥1次/周)、有肿瘤家族史、高BMI(≥25.0kg/m2)以及H.pylori感染可能是高发区居民贲门癌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发现仅使用既往流行病学研究常用的第一口温度指标不能准确评价摄入烫热饮食时的真实热暴露。未来流行病学研究应注意同时测量摄入温度和摄入量暴露信息。本研究制定的精准测量方案具有可行性,可供使用。2.RNH1、TERA、ATAD2、ROBO4、RAC1、ICAM1、GBP4 和 REG3A 等 8个蛋白可能为贲门癌或癌前病变早期诊断分子标志物,但尚需进一步验证。3.萎缩性贲门炎/肠上皮化生、低级别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长期贲门癌癌变风险逐级升高,是贲门癌的癌前病变。4.基于前瞻性验证的宏观危险因素和贲门粘膜病理诊断指标,初步构建的贲门癌风险预测预警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在高发区人群筛查初筛和分流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王海龙[2](2019)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在贲门癌术后化疗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了研究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奈达铂与多西他赛化疗方案治疗进展期贲门癌的近远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9月山东省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经术后病理证实,均诊断为进展期贲门癌。利用患者住院号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均予以4周期奈达铂加多西他赛方案化疗,对实验组患者加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并联合奈达铂加多西他赛化疗方案同期进行化疗。化疗周期结束后每2个月进行一次的随访,记录并整理患者血清肿瘤标记物、无疾病进展生存期、生存时间、生存率、等数据。结果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组与常规化疗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清扫数目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血象变化、心脏功能、肝功能、皮肤反应等毒副反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出现血行转移13例(37.14%)与对照组22例(62.8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管癌栓阳性与淋巴结分期趋势卡方检验,组间存在差异,且存在线性相关(χ2=18.31,r=0.422,P=0.001)。实验组术后12个月无疾病进展生存占比为88.60%,对照组的占比为62.9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P=0.01)。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多西他赛加奈达铂治疗贲门癌术后患者,能有效减少血行转移,提高术后12个月无进展生存率,且近期疗效不受影响,安全有效。
徐志坚[3](2018)在《近端胃切除以及全胃切除治疗贲门癌的疗效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近端胃切除以及全胃切除治疗贲门癌的疗效。方法方便选择90例2016年1月—2018年1月贲门癌患者据术式分组。对照组开展近端胃切除手术治疗,观察组行全胃切除手术治疗。比较效果。结果观察组贲门癌手术干预效果44例(97.78%)高于对照组35例(77.78%)(χ2=8.389,P<0.05);观察组手术出血总量、手术平均耗时、住院留观天数(86.02±10.12)mL、(76.01±13.61)min、(10.21±2.21)d和对照组(86.14±10.55)m L、(76.15±13.57)min、(10.62±2.59)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3、0.324、0.761,P>0.05);手术后观察组卡氏评分情况以及SF-36量表分值(84.87±6.11)分、(89.55±14.16)分优于对照组(74.21±5.25)分、(72.82±10.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吻合口瘘、肠梗阻、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率4例(8.89%)低于对照组11例(2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0 0,P<0.05)。结论贲门癌患者行全胃切除手术疗效非常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生存质量改善。
吴波猛[4](2018)在《腹腔镜在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上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腹腔镜在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上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期间于本院胸外科就诊并住院接受贲门癌腹腔镜下手术根治治疗的30例贲门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接受开放性手术的30例贲门癌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胃肠道恢复时间。结果:30例接受腹腔镜手术的贲门癌患者中,27例成功完成腹腔镜下肿瘤根治手术,3例出现中转开腹。观察组手术时间为(236±49)min,术中出血量为(182.7±18.4)m L,胃肠道恢复时间为(4.6±1.2)d,术后住院时间为(10.4±3.7)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3±48)min、(197.2±19.8)m L、(5.7±1.3)d、(12.5±3.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共有4例患者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2例手术吻合口瘘,1例吻合口出血,1例切口感染,其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均经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半年,无肿瘤复发和转移现象。结论:腹腔镜下进行贲门癌切除术和食管胃吻合术,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该手术方式安全、有效,能够达到开腹或开胸肿瘤切除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图尔霍·麦图松,张昌明[5](2017)在《贲门癌切除术后围术期死亡原因分析及术后并发症logistic回归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并分析贲门癌围术期死亡原因及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s回归模型。方法收集305例贲门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术期及住院期间术后有无发生并发症分为两组,将33个可能对贲门癌术后发生并发症有相关影响的有代表性的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计算机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相关性及共线性检验分析,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总结实际意义。结果305例贲门癌中手术死亡7例,手术死亡率2.3%。死亡原因:循环系统并发症2例(包括心源性休克并急性冠脉综合征1例,心源性猝死1例,占死亡组的28.60%),呼吸系统并发症2例(包括肺部感染、重症肺炎、肺不张等引起的呼吸衰竭2例,占死亡组的28.60%),呼吸系统与循环系统并发症并存3例(包括呼吸循环衰竭2例,呼吸衰竭并心肌梗死1例,占死亡组的42.80%),吻合口瘘1例(14.30%),乳糜胸1例(14.3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所分析的33个因素中,有9个因素与贲门癌切除术后发生并发症有关,分别为术前合并心脏病、病变部位、手术时长、手术切除范围、手术年代、术中输血、术中出血量、肠内营养时间、重症监护室(ICU)治疗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术前合并心脏病、手术切除范围、术中输血、肠内营养时间等指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合并心脏病为独立危险因素,术中输血为保护因素,并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获得预测模型P=1/(1+e(18.256-1.079X33+0.963X19-0.788X26+0.725X30))。结论合并心脏病的贲门癌患者手术评估需严格掌握,欲防止并发症发生,围术期需注意心功能的动态变化,保证心功能能够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手术切除范围愈大,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愈高,故术中应根据病变部位和范围在切除病变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创伤,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贲门癌手术创伤较大,术中予输血有助于术后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肠内营养时间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能影响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故需结合具体病情开始肠内营养时间并需动态观察营养前后机体的变化。
邓宇[6](2017)在《经腹与经胸入路手术对贲门癌患者术后相关肺部并发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贲门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是发生于胃贲门粘膜上皮及贲门腺体,肿瘤中心位于食管与胃结合部2-3cm内的腺癌。因贲门的特殊解剖位置与肿瘤生物学特征,手术是贲门癌的首选治疗,但几十年来贲门癌的手术入路始终无统一模式,人们在做多种径路尝试,而经胸、经腹是目前临床最常见的两种手术入路形式,但其优劣及选择时机在临床工作及各研究报道中存在较多的争议,而两种入路的5年生存率并不存在显着差异。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6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74例贲门癌患者,按经腹、经胸的手术入路分为经腹组和经胸组,拟探讨两种手术入路在疗效、并发症及对患者预后影响等方面的优劣,特别是将研究重心放在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分析上,以期从近期疗效及经济性方面评价两种入路手术,对临床上治疗贲门癌患者规范化的选择手术入路及尽可能的避免术后相关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对贲门癌患者预后及术后相关肺部并发症的影响,为合理的规范化的选择贲门癌根治术手术路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6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74例贲门癌患者,按经腹、经胸的手术入路分为经腹组和经胸组,其中经胸组98人接受经左胸入路的贲门癌根治术而经腹组76人接受经腹入路的根治术,分析两组围手术期及术后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中淋巴清扫结数,切缘癌残留阳性率,治疗费用,术后1d、3d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1d内芬太尼用量,术后1d内心率异常变化及血压异常变化例数,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1年内复发或转移发生率;并分析两组术后相关肺部并发症(肺部感染,肺不张,胸腔积液,脓胸,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衰竭)及其它并发症发生情况(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反流性食管炎,切口感染,腹腔感染,心律失常)。结果(1)经胸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术后PCIA芬太尼用量及术后1d和3d的VAS评分均显着多于经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经胸组心率和血压的异常变化发生率及1年生存率分别为13.27%,11.22%,74.49%,与经腹组2.63%,2.63%,86.84%有显着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经腹组在肺部感染、胸腔积液、脓胸等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例数上显着低于经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经腹组在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反流性食管炎,切口感染,腹腔感染,心律失常并发症的发生例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贲门癌患者,术前应先行上消化道造影(钡餐或碘油造影)、增强CT明确肿瘤病变范围,特别对于基础情况较差的患者,首选经腹入路手术,若病变累及下段食管1-3cm,全身情况尤其心肺功能允许的前提下,可先经腹入路探查,必要时联合胸部切口完成手术。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尽量避免经胸入路完成手术,以免造成患者术后相关肺部并发症及影响预后,如果患者病灶较大或侵犯食道3cm以上,心肺功能许可条件下,可直接经胸入路手术。
汪文杰,任景丽,吴会芳,胡桂明,解澎,常佳,王玉香[7](2016)在《贲门癌手术不同路径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贲门癌手术经腹与经胸路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检索Pub Med、EMBASE、CBM、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收集有关贲门癌不同术式的随机对照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利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19篇文献共4 19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试验组(经腹路径)2 357例,对照组(经胸路径)1 83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手术时间短(WMD=-23.29,95%CI=-39.66-6.93,P=0.005)、术中出血量少(WMD=-63.71,95%CI=-115.68-11.74,P=0.02)、淋巴结清扫数目多(WMD=2.63,95%CI=0.984.27,P=0.002)、下切缘肿瘤残留率低(OR=0.36,95%CI=0.150.88,P=0.03)、术后住院时间短(WMD=-3.16,95%CI=-3.88-2.43,P<0.000 01)、术后并发症少(OR=0.45,95%CI=0.250.80,P=0.007),但上切缘肿瘤残留率高(OR=4.23,95%CI=2.198.19,P<0.000 1)。二者在5年生存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0,95%CI=0.831.48,P=0.50)。结论:贲门癌手术经腹路径适用范围广,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淋巴结清扫数目多、下切缘肿瘤残留率低、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而经胸路径更适合于肿瘤部位靠上的患者。
季福建[8](2016)在《探讨脾切除及相关标志物对贲门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过去几十年,胃癌的总体发病率逐渐下降,但其中贲门癌的发病率却逐年上升,手术治疗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为了彻底清除肿瘤细胞及淋巴结,临床手术切除时通常一起切除脾脏,但是脾切除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仍存在争议。本研究分析联合脾脏切除术在贲门癌手术治疗中的作用,同时研究贲门癌组织中VEGF、MMP-9和E-cadherin等相关标志物蛋白的表达,探讨联合脾脏切除在外科手术治疗贲门癌中的价值和意义以及VEGF、MMP-9和E-cadherin的表达与贲门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为贲门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10年12月本院收治的348名胃贲门癌患者,其中105名患者进行全胃切除结合脾切除术(脾切除组),243名患者只是进行单纯的全胃切除手术(脾保留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及预后因素,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贲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VEGF、MMP-9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1、脾切除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20.8%,脾保留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30.5%,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是贲门癌患者的重要预后因素(P<0.01),而脾切除不是贲门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206)。3、贲门癌组织中VEGF、MMP-9和E-cadheri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31%、60.25%和21.23%,癌旁组织中三个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11.41%、13.24%和51.74%,三者的表达在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小于0.01。4、VEGF、MMP-9和E-cadherin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与否有关。VEGF和MMP-9的表达随着淋巴结转移和肿瘤浸润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强,而E-cadherin的表达则与之相反,随着淋巴结转移和肿瘤浸润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5、VEGF、MMP-9和E-cadherin的表达与患者5年生存率相关。VEGF和MMP-9表达越高,患者5年生存率越低(P=0.012,0.015),而E-cadherin表达越高,患者5年生存率越高(P=0.006)。6、线性相关分析表明,VEGF与MMP-9呈正相关(r=1.357,P<0.05),与E-cadherin呈负相关(r=-3.241,P<0.05,MMP-9与E-cadherin呈负相关(r=-2.563,P<0.05)。结论:1、脾切除术不适合所有类型的贲门癌患者,适合浸润深、淋巴结转移多的患者。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是贲门癌患者重要预后因素,而脾切除不是贲门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2、VEGF、E-cadherin和MMP-9在贲门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三者的异常表达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郭考辰,褚立艳,刘保林,孔令军,吕振江[9](2015)在《贲门癌手术入路选择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贲门癌手术入路的最佳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间诊治的168例贲门癌手术患者经上腹正中入路或经左胸后外侧入路手术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手术入路分为经腹组(102例)和经胸组(6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有效性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死亡病例、平均清扫淋巴结枚数、上切缘癌阳性残留例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腹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经胸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经胸组,经腹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8%(12/102),少于经胸组的30.3%(20/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腹组患者生活质量优于经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手术对贲门癌患者的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王长安[10](2012)在《80例贲门癌外科治疗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论贲门癌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09年5月至2011年12月间我院以及高邮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贲门癌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贲门癌手术切除77例,术后引起并发症30例35%。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7.9%,死亡率1.24%。术后随访1年生存率82.5%,3年生存率52.5%,5年生存率35.3%。结论对贲门癌患者,应综合全身状况,积极考虑手术,并严格控制适应证及合适的手术方式,增强围手术期的监护与护理。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英文缩略词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目标 |
| 技术路线图 |
| 第1章 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及预测预警标志物的横断面探索研究 |
| 第1节 宏观危险因素与贲门癌及癌前病变关系的探索研究 |
| 1. 研究背景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研究设计 |
| 2.2. 研究对象 |
| 2.3. 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和内镜检查 |
| 2.4. 质量控制 |
| 2.5. 危险因素的定义和分类 |
| 2.6. 统计学分析 |
| 3. 结果 |
| 3.1. 内镜筛查依从性 |
| 3.2. 研究对象调查特征分布 |
| 3.3. 宏观危险因素与贲门癌及各级癌前病变的关系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第2节 烫热饮食热暴露情况精准调查方案的探索研究 |
| 1. 研究背景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研究设计 |
| 2.2. 研究对象 |
| 2.3. 流行病学问卷调查 |
| 2.4. 烫热饮食摄入温度和摄入量测量 |
| 2.5. 质量控制 |
| 2.6. 统计分析 |
| 3. 结果 |
| 3.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和自我报告的烫热饮食热暴露特征 |
| 3.2. 调查对象烫热饮食摄入过程特征 |
| 3.3. 调查对象烫热饮食客观测量的热暴露特征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第3节 幽门螺杆菌现症感染与贲门癌及癌前病变关系的探索研究 |
| 1. 研究背景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研究设计 |
| 2.2. 研究对象 |
| 2.3. 流行病学问卷调查 |
| 2.4. ~(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 |
| 2.5. 内镜筛查与病理诊断 |
| 2.6. 数据管理和质量控制 |
| 2.7. 统计学分析 |
| 3. 结果 |
| 3.1. 贲门各级粘膜病变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 3.2. H.pylori感染与未感染对象基本特征 |
| 3.3. H.pylori感染与贲门各级粘膜病变的关系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第4节 基于DIA(Data-independent acquisition)质谱蛋白质组学定量技术的贲门癌及癌前病变血浆蛋白标志物的探索研究 |
| 1. 研究背景 |
| 2. 材料和方法 |
| 2.1. 研究设计 |
| 2.2. 研究对象 |
| 2.3. 血液样本的采集、处理和保存 |
| 2.4. 实验方法 |
| 2.5. 统计学分析 |
| 2.6. 质量控制 |
| 3. 结果 |
| 3.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
| 3.2. 贲门各级病变研究对象血浆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
| 3.3. 潜在贲门癌及癌前病变蛋白标志物筛选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第2章 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及预测预警模型构建 |
| 1. 研究背景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研究设计 |
| 2.2. 研究对象 |
| 2.3. 基线流行病学调查、内镜筛查与病理诊断 |
| 2.4. 队列随访及结局 |
| 2.5. 质量控制 |
| 2.6. 危险因素的定义和分类 |
| 2.7. 统计学分析 |
| 3. 结果 |
| 3.1. 宏观危险因素与贲门癌发病风险关系 |
| 3.2. 贲门各级粘膜病变与贲门癌发病风险关系 |
| 3.3. 贲门癌风险预测预警模型构建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基金资助 |
|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英文文章 |
| 文献综述 Ghrelin基因主要产物与上消化道癌发病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1 选取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3 统计学分析 |
| 结果 |
| 1 贲门癌患者的一般情况分析 |
| 2 不良反应 |
| 3 脉管癌栓与淋巴结分期 |
| 4 血行转移 |
| 5 生存分析 |
| 结论 |
| 讨论 |
| 1 贲门癌外科治疗及复发转移 |
| 2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应用情况 |
| 3 恩度在放化疗中的作用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在贲门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
| 一 贲门癌手术治疗及淋巴回流特点 |
| 二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的原理、应用及监测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贲门癌手术干预效果相比较 |
| 2.2 手术前后卡氏评分情况以及SF-36量表分值相比较 |
| 2.3 两组手术出血总量、手术平均耗时、住院留观天数相比较 |
| 3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手术方法 |
| 1.2.1 体位及打孔位置 |
| 1.2.2 具体过程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
| 2.2 30例接受腹腔镜下手术根治术患者结局 |
| 2.3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道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
|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肿瘤特征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病死率及死亡原因 |
|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与围术期死亡 |
| 2.3 贲门癌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
| 2.3 影响贲门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
| 2.4 建立风险预测模型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选择不同手术入路对贲门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
| 1 贲门癌概述 |
| 2 贲门癌手术路径选择 |
| 3 贲门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 4 贲门癌术后肺部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 第二部分 经腹与经胸入路手术对贲门癌患者术后相关肺部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5 展望 |
| 全文小结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文献筛选标准 |
| 1.1.1 纳入标准 |
| 1.1.2 排除标准 |
| 1.2 文献检索 |
| 1.3 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检索结果与质量评价 |
| 2.2 Meta分析结果 |
| 2.2.1 手术时间 |
| 2.2.2 术中出血量 |
| 2.2.3 切缘肿瘤残留情况 |
| 2.2.4 淋巴结清扫数目 |
| 2.2.5 术后住院时间 |
| 2.2.6 术后并发症 |
| 2.2.7 预后情况 |
| 2.3 发表偏倚评估 |
| 2.4 敏感性分析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综述 |
| 1. 贲门癌的定义及分期 |
| 1.1 贲门癌分类 |
| 1.2 贲门癌组织学定义 |
| 1.3 贲门癌临床分期 |
| 2. 贲门癌诊断 |
| 2.1 Χ 线诊断 |
| 2.2 CT扫描 |
| 2.3 超声检查 |
| 3. 发病率及病理特征 |
| 3.1 AEG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 |
| 3.2 AEG在东方国家的发病率 |
| 3.3 东西方国家贲门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
| 4. 贲门癌的治疗 |
| 4.1 手术治疗 |
| 4.2 多模式治疗 |
| 4.3 晚期贲门癌的辅助治疗 |
| 5. 贲门癌肿瘤标志物研究进展 |
| 5.1 E-Cadherin的研究进展 |
| 5.2 VEGF的研究进展 |
| 5.3 MMP-9 研究进展 |
| 7. 问题和研究内容及意义 |
| 第一部分 胃切除结合脾切除对患者生存率的回顾性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病例选择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疗效判断 |
| 1.6 随访 |
| 1.7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一般病理资料 |
| 2.2 5 年生存率分析 |
| 3. 讨论 |
| 第二部分 贲门癌组织中相关标志物表达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实验试剂 |
| 1.3 主要仪器 |
| 1.4 实验方法 |
| 1.5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贲门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VEGF、MMP-9、E-cadherin蛋白的表达 |
| 2.2 VEGF、MMP-9、E-cadherin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资料关系 |
| 2.3 VEGF、MMP-9、E-cadherin蛋白与患者生存关系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导师简介 |
| 学生简介及博士期间相关成果 |
| 致谢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资料选择 |
| 1.2 治疗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