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万州市钓鱼坪滑坡群对策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万州城区吊岩坪滑坡群治理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喜[1](2021)在《三峡库区水位涨落变化对万州区库岸堆积层滑坡稳定性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地质灾害发育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主要类型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六类。根据《全国地质灾害通报》数据统计,2010-2019年期间,全国共发生滑坡地质灾害81554起(不包括2017年),占总地质灾害数量的71.51%。普查结果显示,在三峡库区的长江上游地区100km2范围内发现1736处滑坡,其中64%为堆积层滑坡。三峡库区自2003年首次蓄水以来,库水位每年在145-175m之间周期性涨落变化,对库岸堆积层滑坡地下水形成新的动态排泄条件,诱发了大量的库岸堆积层滑坡。万州区是库岸堆积层滑坡发育集中区之一,受区域缓倾角基岩地层影响,万州区库岸堆积层滑坡具有地形和滑面平缓的特征,从极限平衡角度出发,往往难以启动,其致灾成因、机理和变形特征均有其独特性。因此,深入研究这类缓倾角地层上发育的堆积层滑坡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介绍万州区区域地质环境背景的基础上,选取50个库岸堆积层滑坡,系统分析了其发育规律及变形演化特征;同时,在总结堆积层滑坡的成因机理基础上,提出考虑膨胀性滑带土膨胀力的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以30个水文孔监测资料总结概括不同地质结构堆积层滑坡地下水对降雨、库水的响应特征,并对其中受降雨和库水双重响应的Ⅰ类地下水开展机器学习的预测研究。最后以大周Ⅱ号滑坡B滑坡、C滑坡为例,运用Geo-studio软件模拟分析随库水涨落变化,不同渗透性滑坡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并进行各影响因子的敏感性分析。通过以上研究,主要得到了以下研究结论:(1)选取50个涉水的库岸堆积层滑坡为研究样本,从分布特征、地质结构特征、变形演化特征三个方面统计分析了库岸堆积层滑坡的发育规律。得到滑坡前缘高程均小于175m,最小高程为110m,后缘高程在185-335m之间,前后缘高程没有相关性;滑坡地表坡度较小,分布范围在5-25°之间,且15°以下的滑坡占总样本数的82%;剖面形态以凸形、阶梯形、多级台地形为主,平面形态以箕形和舌形为主;滑坡纵长和横宽均在200-600m之间,厚度以中层滑坡(10-25m)为主,体积以大型滑坡(100-1000m3)和中型滑坡(10-100m3)为主。万州区库岸堆积层受库水影响段具有入水坡度小、库水淹没比大的特点。滑坡差异性地质结构特征对滑带发育具有控制作用,大直径块石和碎块石含量差异造成的局部相对隔水层两种特殊地质结构可以改变滑带发育位置,以四方碑滑坡CXK03、四方碑滑坡CXK06、麻柳林滑坡CXK02为例。通过塘角Ⅰ号滑坡和三舟溪滑坡的地表位移监测曲线,概括受库水涨落变化诱发的动水压力型滑坡和浮托减重型滑坡的变形演化特征。(2)基于库岸堆积层滑坡的发育特征和坡体物质组成,结合物源、地下水作用机理和滑带形成过程,将万州区缓倾角地层上发育的堆积层滑坡的成因概括为:(1)原生环境软弱夹层(膨润土);(2)后缘基岩裂隙水及降雨入渗;(3)膨胀性滑带土。提出考虑膨胀性滑带土膨胀力的传递系数计算方法,以垂直滑面向上的竖向膨胀力pey和平行滑面向外的侧向膨胀力pex作用于条块中,两个力受滑带土定向排列程度、饱水程度等影响,故概化为三个参数:最大竖向膨胀力peymax、侧向膨胀系数η、膨胀度(?),其中最大竖向膨胀力peymax、侧向膨胀系数η通过实验获得,膨胀度(?)是地下水位和最高地下水位的比值。以大周Ⅱ号滑坡C滑坡为例,通过该滑坡深部位移监测资料,选取2016/4/15-2016/7/5期间随着库水降,变形明显增大的工况进行验算,最后得到不考虑膨胀力的稳定性系数为1.343,考虑膨胀力的稳定性系数为0.94,考虑膨胀力的稳定性计算结果和变形特征符合。(3)分析30个地下水监测孔数据,总结滑坡地下水随降雨、库水涨落的响应规律,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1)Ⅰ类地下水监测孔靠近库岸,同时受降雨和库水影响,表现出“双重响应”特征;(2)Ⅱ类地下水监测孔相对位置高于Ⅰ类,受库水影响小,主要受降雨影响,表现出“陡升缓降”特征;(3)Ⅲ类地下水监测孔一般位于陡崖前和多级台地的台坎交界处,受降雨响应包括地表入渗和基岩裂隙水双重补给,表现出“陡升陡降”特征;(4)Ⅳ类地下水监测孔一般位于滑坡中后部平坦处,地下水埋深浅,不受库水影响,受降雨影响弱,表现出不规则“抖动型”特征。(4)采用基于局部搜索法的RF-LSTM模型对同时受降雨和库水影响的Ⅰ类地下水监测孔开展地下水预测研究。局部搜索法是基于降雨极大值点搜索局部地下水极小值点的一种算法,可以有效分解地下水数据,得到受长期影响因素(库水位、前一个月降雨、前两个月降雨)影响的地下水趋势项,和受短期影响因素(降雨量、前一天降雨量、前两天降雨量、前三天降雨量、前五天降雨量)影响的地下水波动项;运用灰色关联度法验证所选自变量合理性的同时,也验证了局部搜索法的有效性。最后,分别选用随机森林模型预测趋势项,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预测波动项,两者相加得到总的地下水位,预测模型精度较高,MAE是0.2507m。(5)建立2012-2020年三峡库区库水位调度模型,设置D2陡降段分别为0.29m/d、0.6m/d、0.9m/d、1.2m/d不同库水位下降工况,并结合缓降段和陡降段的50年一遇降雨工况,采用Geo-studio软件模拟不同渗透系数滑坡(大周Ⅱ号滑坡B滑坡、C滑坡)地下水渗流场和稳定性的变化特征,得到以下结论:(1)随着库水位下降,滑坡稳定性的变化趋势与库水位的调度曲线高度相似,即D2段库水位降速越大,滑坡稳定性下降越快;且增大日降幅导致滑坡稳定性降幅增大;(2)降雨对滑坡稳定性影响时间长且具有叠加效应;(3)库水下降至最低水位145m后,随着地下水滞后排出,滑坡稳定性逐渐回升,对于同一滑坡不同库水降速下,地下水在滞后期的排出速度相同;对于不同边坡同一库水降速下,渗透系数大的滑坡回升速度相对较大;(4)渗透系数小的滑坡对库水降和降雨的响应更敏感。(6)选取滑带土粘聚力c、内摩擦角φ、最大竖向膨胀力Peymax、侧向膨胀系数η、地下水位h、库水位V共六个影响因子,采用正交设计法对大周Ⅱ号滑坡C滑坡进行敏感性分析,并选用极差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进行结果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影响大周Ⅱ号滑坡C滑坡稳定性的六个影响因子由大到小依次为:库水位V>内摩擦角φ>地下水位h>粘聚力c>侧向膨胀系数η>最大竖向膨胀力Peymax,其中库水位V和内摩擦角φ对滑坡稳定性有显着影响;(2)滑带土膨胀性能的两个重要指标侧向膨胀系数η的敏感性>最大竖向膨胀力Peymax,说明在进行膨胀性滑带土的膨胀性能实验中,应重视侧向膨胀系数η的测定。

蒋正[2](2019)在《红层山区城市规划建设地质适宜性评价 ——以万州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供需关系愈发紧张,摸清建设中的地质问题,对城市适宜性进行评价,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万州作为重庆第二大城市,三峡库区主要移民城市,城市发展受到了地质条件的约束,用地需求越来越大,工程建设诱发的地质问题越发严重,对万州进行合理的地质适宜性评价分区,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合理的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万州城区及规划区建设地质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并研究了红层山区城市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具有特殊性的红层边坡问题,取得了以下成果和结论:1.基于地质测绘,将万州城区及规划区红层边坡分为3类,分别为上覆巨厚砂岩下伏砂泥岩互层边坡、砂泥岩互层边坡、纯砂岩边坡。通过flac3D及rockfall数值模拟,研究了 3种类型的红层边坡的失稳模式及破坏过程,提出了红层边坡最优开挖利用建议。①上覆巨厚砂岩下伏砂泥岩互层边坡整体滑动形成滑坡的可能性较小,稳定性较高,需要注意的地质问题是由于差异性风化导致的砂岩碎块石的崩落;②随着砂泥岩互层边坡坡向与岩层走向夹角增加,边坡安全系数逐渐增大,夹角50-80°内时,安全系数增长最为迅速,对反倾斜坡影响较小,对顺向斜坡影响较大;③纯砂岩边坡为崩塌(危岩)的主要分布区,采用数值模拟计算及野外验证,提出万州危岩带崩塌安全距离为220m。2.综合分析5个地质要素14个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万州城区及规划区进行了地质适宜性评价,分为适宜、较适宜、适宜性差及不适宜4个等级,对不同等级适宜性进行了分区,分别占比21.478%,40.143%,33.554%,4.825%。3.通过适宜性评价分区结果与实际对比分析发现,地质灾害是影响万州城区建设地质适宜性最大的因素,适宜区与较适宜区集中分布地块是万州城区目前主要发展区域,并针对4个等级分区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利用方式建议。

侯珍珠[3](2019)在《三峡库区堆积层滑坡滑带土抗剪强度预测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术界和工程界人们对滑坡的研究,重点往往是对滑带土的系统研究。目前,国内外对滑带土的研究涉及到滑带土的物理性质、水理性质、抗剪强度性质、微观结构和变形机理研究等各个方面,而重点是强度性质的研究[1]。滑带土抗剪强度参数的影响因素众多,而承担勘察任务的单位多,水平参差不齐,对滑带土抗剪强度参数的正确认识和合理取值一直是工程界和学术界深入研究的地质工程前沿课题[2]。本文选取滑坡特征定性变量以及滑带土基本物理参数的连续性变量作为影响因子,对堆积层滑坡滑带土抗剪强度参数c、φ值建立回归预测模型。利用统计的滑坡数据资料,分别建立了堆积层滑坡滑带土抗剪强度参数c、φ值的含虚拟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并以三峡库区典型滑坡为实例,对堆积层滑坡滑带土抗剪强度参数c、φ值的回归预测模型进行模型的评价与检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堆积层滑坡样本数据库。对三峡库区二期、三期科研典型滑坡灾害点的已有的勘察、研究报告、试验成果等资料进行广泛的搜集、整理,建立滑坡数据库。2)堆积层滑坡滑带土抗剪强度参数的影响因素及其分布特征分析。分别对斜坡结构类型、滑床岩性、地质年代、滑坡剖面形态、滑带土物质组成、含石量等6个影响因素以及滑带土物理参数的10个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3)影响因子变量选择及其相关性分析。对统计的326个堆积层滑坡的连续性变量相关系数进行计算。由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可知,各影响因素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对于分类变量,分别采用方差分析、参数检验、非参数检验(独立性测定、K-S检验、多变量非参数独立性检验)等方法,检验其各分类变量在各水平上的显着性。4)建立滑带土抗剪强度回归模型。为消除不同量纲的影响,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分别对天然内聚力、天然内摩擦角先后进行含虚拟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因子主成分分析以及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并得到两种方法下的标准化回归模型。5)模型检验。分别对回归模型的显着性、判定系数进行分析,对各种方法的回归模型进行汇总,并举例详细介绍模型的使用。6)模型实例应用检验与评价。通过选取的10个三峡库区堆积层典型滑坡,对建立的滑带土抗剪强度参数预测模型进行应用与评价。

唐然[4](2018)在《内外动力作用对四川盆地红层近水平岩层滑坡形成与演化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四川盆地广泛分布由侏罗系和白垩系砂、泥岩互层组成的红层,其岩层产状和斜坡坡面近水平(一般0o-20o),从力学上讲稳定性应该很好,但却在强降雨条件下很容易发生群发性滑坡,甚至产生大规模岩质滑坡,此类滑坡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防范难度较大,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以四川盆地内外动力作用为主要切入点,首先通过对大量资料的分析研究得出四川盆地各构造区的主要构造形迹和构造应力演化史以及四川盆地外动力作用类型与特征,将四川盆地划定为6个不同构造区域,系统地研究了各区域内、外动力对近水平岩层滑坡形成与发展演化的影响。通过本文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根据四川盆地构造特征将四川盆地划分为6构造区,研究归纳出每个构造区构造特征及构造应力场演化过程。利用改进的A.E Scheidegger法反演得到四川盆地不同区域新构造主应力方向。通过分析整理大量的震源机制解、断层滑动、钻孔崩落、水压致裂、应力解除等数据,查明了现今四川盆地构造应力场特征。(2)分析研究了四川盆地不同地区外动力作用类型及特征,主要包括剥蚀作用、地表流水侵蚀切割作用、雨水-地下水的动力作用以及表生改造与时效变形。(3)分析研究了内外动力联合作用对近水平岩层滑坡形成与演化的影响:包括:(1)四川盆地不同地层及不同区域沉积建造与岩性组合特征及其对地形地貌的影响。(2)地质构造及不同类型的卸荷作用对斜坡岩体结构的改变。(3)四川盆地不同区域节理展布特征及在现今构造应力场作用下不同方位节理的力学性质和导水性。(4)通过分析岩性组合、岩层厚度和各类结构面组合关系得到8种近水平岩层斜坡结构类型,构建了近水平岩层斜坡地下水渗流的概念模型。(5)基于地下水泥化和软化效应研究,和基于内外动力联合作用机制的不同,提出3类滑带演化模式。(4)将四川盆地红层地区进行综合分区,研究了每个区的内、外动力特征及其对近水平岩层滑坡形成演化的影响,并对各不同区域内近水平岩层滑坡的形成条件与演化过程进行了归纳总结,得到不同分区的内、外动力联合作用的影响规律:(1)―先剪后张‖节理有利于近水平岩层滑坡的发育,这类节理最易发育在喜山期以来构造主应力方向发生明显偏转以及不同方向强烈构造挤压作用叠合或不同方向构造系交界和过渡的地区,其走向与现今构造主应力方向大致平行。(2)岩相交替部位、地层岩组的分界面附近是力学强度的薄弱部位,规模较大的近水平岩层滑坡的滑动面易在这些部位发育。(3)台状深丘及桌状中低山边缘斜坡卸荷裂隙发育,在具备坡体结构条件和空间条件的基础上易发育近水平岩层滑坡。相对而言,窄谷地貌比宽谷地貌出现概率更高。(4)川东地区大量近水平岩层滑坡主要发育在宽谷河谷区,其形成演化与历史强烈的构造挤压作用、间歇性地壳隆升和高幅剥蚀作用引起的垂向卸荷以及河谷下切释放残余应变能相关。在走向与构造挤压方向近于正交的河谷最易发育。(5)基于能量守恒原理推导出近水平岩层滑坡运动距离计算模型。研究表明,储水裂缝水头高度是近水平岩层滑坡能否启动的关键因素,滑坡启动后初始裂缝宽度b0和水头高度h0,也即储水量,是影响滑坡运动距离大小的主要因素。将理论计算公式应用于实际滑运动距离坡分析,其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运动距离误差较小,表明计算公式的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岳建军[5](2016)在《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基本特征及失稳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西部地区广泛分布着缓倾角的侏罗系,白垩系,三叠系等地层,在长期内外地质营力作用下发育成为缓倾角软硬互层型滑坡。此类滑坡具有隐蔽性强、识别难度大、成机理复杂、预警预报难度大等特点。鉴于此,结合导师“973项目-西部山区大型滑坡地质结构特征及成灾模式研究”课题,以大量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典型案例为基础,结合实地详细调查,在深化认识其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详细归纳分析了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的基本特征、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以此建立该类滑坡形成机制概念模型,并以概念模型为基础对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地下水压力分布规律和变形破坏模式进行物理模拟试验研究,对影响因子敏感性进行数值计算研究,最后提出该类滑坡的识别方法。本文研究成果将对此类滑坡的判断识别、预警预报、防护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地质原型主要特征: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斜坡主要发育在低山-丘陵区缓倾角侏罗系、白垩系和三叠系的软硬互层地层中;岩层倾角小于15°;平均纵长660米,坡体主要呈宽/长约1.4的长条形;斜坡中部平缓约10°,坡脚和后缘坡度达30°40°,平均厚度25米;坡体主要发育有两组近正交直立节理面,一组近垂直滑坡方向,一组近平行于滑坡方向;斜坡地层以软硬互层岩性组合为主,软硬岩层岩性差异明显,存在相对隔水-透水水文地质结构特征。2、基于现场调查及资料分析,总结出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主要变形破坏特征:后缘形成长大深切拉张拉陷槽;滑坡以单级或多级滑动为主,滑体完整性较好;坡体中前部挤压形成隆起鼓丘;拉槽和坡体中前部边界处形成小型崩滑带。缓倾外软硬互层的不利岩性组合是滑坡发育的地质基础。后缘深切裂隙,相对透水-隔水水文地质结构是滑坡发育的主要内在因素。强降雨作用是滑坡形成的诱发因素,其中由强降雨作用引起的作用在滑体上的静水压力和扬压力是该类滑坡失稳的重要机制。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形成演化可分为:河谷下切表生改造阶段,裂隙扩展-时效变形阶段,强降雨诱发斜坡整体失稳破坏阶段。建立以上述地质原型特征,变形破坏特征,诱发因素,演化规律为基础的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概念模型。3、强降雨引起坡体内水压力分布特征的研究尚存在不同认识,由水压力起主控作用的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启动临界判据公式还存在不完备之处。所以,以相似原理为基础,以垮梁子滑坡为地质原型搭建1:200的试验模型。通过筛分试验和渗透试验完成对透水层渗透材料的选取与设定。采用中等透水-强透水-极强透水三个渗透级别模拟缓倾外软硬互层斜坡中透水层中普遍存在的砂岩体-砂泥岩体的渗透级数。以后缘注水方式模拟强降雨条件下坡脚堵水坡体内地下水压力分布规律,变形破坏规律及其失稳机制。通过物理模拟试验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透水层渗透速率与其渗透性呈线性正比关系,透水层在后缘高水头压力作用下渗透性从中等透水-强透水-极强透水增大,地下水渗透速率从1mm/s-5mm/s-39mm/s线性增加,在相同降雨条件下透水层渗透系数越大,地下水活动越快;透水层渗透性的大小也影响坡体内地下水分布曲线斜率:地下水分布曲线平均斜率与渗透性大小呈线性负相关,随着透水层渗透性从中等透水-极强透水增大,水压力分布曲线平均斜率k值由0.4525、0.31、0.14276、0.073呈线性递减规律变化,即渗透性越大地下水分布曲线平均斜率越小。(2)模拟强降雨条件下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斜坡坡脚堵水后坡体地下水分布规律。得到透水层不同渗透性条件下作用在隔水顶面的承压水分布规律:当透水层渗透级别弱于中等透水,坡体内承压水的分布规律为三角形-梯形-矩形模式;当透水层渗透级别介于中等透水-强透水间,坡体内地下水分布规律是小三角形-大三角形-矩形模式;当坡体透水层渗透级别强于强透水,坡体内承压水基本上以与后缘等高水头的矩形分布。另外,斜坡体透水层渗透级别也决定了坡体内承压水作用部位先后顺序:当透水性能强于强透水时,承压水首先作用在坡脚,再随坡体后缘裂隙水位上升而逐渐向坡体中后部发展;当透水性能弱于强透水时,承压水首先作用在坡体后部,再随后缘水位抬升而逐渐向前缘发展。(3)通过改变透水层渗透性的反复试验可知坡体的变形破坏方式与坡体透水层渗透性能关系不大,与坡体内承压水分布范围与大小关系紧密。整体上都遵循坡体内承压水分布范围越大,承压水头越高,坡体内蓄能越大,坡体变形破坏越严重的变形破坏规律。基本上呈前缘隆起阶段-牵引后退式裂隙发育阶段-滑移-拉裂趋势形成阶三个发育阶段。(4)在概化分析坡体承压水的分布方式的基础上,对滑坡临近滑动状态不同的承压水作用大小和启动判据公式做了分类研究。相对于传统公式及修正公式,本文引入了水力坡降参数i对公式进行修正,该参数决定了坡体内地下水分布曲线的斜率大小,从而可以准确的表示扬压力大小。4、通过对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单一因素敏感性数值计算研究得出:坡体岩土体物理因子对坡体稳定性影响的主次关系依次为:软弱夹层内摩擦角、软弱夹层粘聚力、滑体容重、滑体渗透性;坡体结构条件对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斜坡稳定岩层倾角起主要作用,软硬岩互层数对坡体稳定性几乎无影响;坡体稳定性对由强降雨引起的后缘水头高度响应较大。单一因素影响下,只有软弱夹层内摩擦角极小,岩层倾角大于软弱夹层内摩擦角,后缘裂隙完全充水条件下坡体稳定性可能降低到1.0以下。5、通过对影响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稳定性的岩土体物理因子,坡体结构因素和外界条件三类影响因子的正交试验综合分析,得出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影响因子的敏感大小,总结出影响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失稳的主次因素。在岩层倾角小于软弱夹层内摩擦角情况下影响坡体稳定性的主次关系依次为:软弱夹层内摩擦角、岩层倾角、降雨强度或后缘水头高度、软弱夹层粘聚力、滑体渗透系数;岩层倾角大于软弱夹层内摩擦角情况下:岩层倾角、软弱夹层内摩擦角、强降雨或后缘水头高度、软弱夹层粘聚力、滑体渗透系数。6、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从发育到失稳是一个漫长的复杂的过程,是在各种因素、各种条件共同作用下发生的。从正交结果来看,强降雨作用下后缘水头升高,若不能使坡体物理性质弱化是不可能使坡体失稳的,即坡体岩土体性质是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斜坡失稳的内在因素;另外,经长时间作用,岩土体弱化后,若没有外界降雨条件形成水压力,改变渗流场,坡体也不会失稳,即降雨条件是坡体失稳的外在因素。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是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变形失稳的。7、在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地质原型,破坏特征,演化规律和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该类滑坡的识别标志。总结出以缓斜单面山地貌标识,坡体前缘河道变窄向外凸出,植被高低界限或疏密界限呈圈椅状,斜坡后缘出现拉槽或长条形汇水洼地等为主的遥感识别标志;归纳出以侵蚀,剥蚀的低山和深丘地貌的缓斜凸型单面山地貌标志,缓倾角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软硬互层地层标识,典型深切裂隙、汇水洼地斜坡结构等地面识别标识。

刘长春[6](2014)在《三峡库区万州城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滑坡灾害对自然资源、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历史记载的滑坡对建筑物、大坝、水库、公路、铁路、河流和生命线等造成重大的损失。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改变,滑坡引起的灾害损失持续增加,因此,对滑坡这类地质灾害的研究尤为重要。三峡库区自2003年蓄水以来,由于库水位周期性的变动,库区范围内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明显增多。随着三峡库区二期、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的完成,部分地质灾害点已采取了相应的工程治理措施,但仍然有大量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需要进行灾害防御。重庆市万州区位于三峡库区的腹心位置,它在整个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大量的深层基岩老滑坡分布于该区域,如太白岩古滑坡、草街子古滑坡、安乐寺古滑坡、枇杷坪古滑坡、吊岩坪古滑坡、双堰塘古滑坡和驸马古滑坡等。该地区的降雨量分布也是整个三峡库区最为密集的区县,由此而诱发的降雨型滑坡更是数不胜数。研究滑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减少由于滑坡的发生而引起的人口和经济损失,因此,滑坡灾害风险分析成为滑坡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目前,国际上对滑坡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的相关概念与定义以及理论框架研究已基本成熟,关于滑坡风险的一系列的技术指南和法规条例也相继出版。在大多数研究实例中,滑坡风险管理最困难和最耗时的工作是识别、理解和解译滑坡灾害,而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工程地质学家往往能够更好的完成滑坡风险分析工作。这样的地质学家通常对滑坡的不确定性有更好的理解而不去做不切实际的量化,相对于过分强调滑坡风险量化的重要性不如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滑坡地质演化过程的理解和解译中。因此,从地质学角度出发,将单体滑坡和区域滑坡风险评价相结合来研究滑坡灾害风险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论文从理论模型研究和实例分析两个方面开展区域滑坡灾害风险评价研究。在国际公认的滑坡灾害风险管理理论框架基础上,本文将区域与单体滑坡灾害风险分析相结合,将发展较为成熟的单体滑坡灾害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模型应用于区域滑坡灾害风险评价当中,主要是通过将滑坡进行分类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滑坡进行单体滑坡灾害危险性和易损性分析,然后根据同类型滑坡的共同特征进行相应的推广和类比,从而实现滑坡灾害风险评价从点到面的系统性研究。通过上述分析和研究,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和结论:(1)在深入研究基岩滑坡成因机制的基础上,提出大型滑坡群可能的变形模式并进行危险性预测。论文在总结前人对近水平地层基岩滑坡成因机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不同工况条件下各个滑坡的稳定性和破坏概率分布情况,找出滑坡主要的诱发因素,从而分析得出整个滑坡群四种可能的变形破坏模式。(2)提出不同类型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由于研究区滑坡灾害类型较为复杂,滑坡体积大小悬殊,滑坡成因机制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在深入分析滑坡历史资料和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将研究区已查明滑坡分为基岩滑坡、堆积层滑坡、浅层变形体和危岩四种类型。根据滑坡历史资料和勘察资料的详细程度以及各类型滑坡数量的多少,分别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模型进行滑坡易发性区划,其精度大小经检验完全符合要求。(3)考虑滑坡治理工程的有效性对区域滑坡灾害危险性的影响。研究区内分布有七大老滑坡群,前缘松散堆积体变形较为严重,因此,大部分滑坡变形体都经过各种措施的治理。本文通过收集滑坡详细勘察和治理设计资料,并结合区域遥感影像资料,尽可能地还原单个滑坡治理措施的类型、方式和位置等。通过对滑坡治理措施效果监测资料和滑坡位移变形资料的分析,深入了解各个滑坡治理措施的工程质量和有效性,为后续区域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提供依据。(4)将遥感影像资料应用于滑坡灾害承灾体调查中,减少承灾体实地调查工作量,补充和完善区域滑坡承灾体空间信息。在分别对塘角村1号滑坡和山湾堰塘滑坡群进行详细承灾体调查的基础上,将研究区DEM模型与遥感影像资料进行叠加,进而对区域承灾体信息进行补充和完善,同时,对滑坡编录图进行再次补充和修正,包括部分滑坡的治理工程措施的相关信息。通过对两个典型滑坡承灾体调查资料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区域遥感影像资料和近十年来该地区的城市规划图,将研究区分为两大块:1)市中心,主要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层建筑,人口较密集;2)郊区,主要是砖混结构的两层居民房,人口较少。分区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区域承灾体价值的评估。(5)通过选取典型滑坡进行承灾体易损性分析,结合滑坡的成因机制和变形特征,将单体滑坡灾害易损性评价结果推广到区域滑坡灾害易损性分析中。通过对塘角村1号滑坡和山湾堰塘滑坡在变形或失稳阶段的易损性分析,建立不同类型滑坡的承灾体易损性评价指标和模型,实现了对危岩、基岩滑坡、浅层变形体和堆积层滑坡四种类型的滑坡的承灾体易损性分析,从而为区域滑坡灾害风险评价的量化提供了依据。(6)以万州城区为例,进行了不同类型滑坡灾害的风险评价实例研究。论文在对山湾岩质滑坡进行危险性和易损性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万州城区基岩滑坡形成机制和分布特征,提出该类型滑坡的承灾体易损性指标取值,选取库水位由175m降为145m+50年一遇降雨+地震工况作为最危险工况进行区域滑坡灾害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最后与承灾体价值分布情况相结合计算滑坡在失稳阶段对人口和建筑的风险值。危岩灾害风险评价则是建立在统计的基础上,通过对两个典型危岩带约290个危岩体的稳定性分析和最大水平落距进行计算,建立区域危岩易损性评价指标和模型,选取50年一遇暴雨加地震工况条件作为最危险工况,计算区域危岩在该工况条件下的灾害风险值。考虑到浅层变形体和堆积层滑坡变形模式的相似性,将这两种类型滑坡放在一起进行滑坡灾害风险评价,并且主要是考虑滑坡在变形阶段对建筑物的风险值。最后,将四种类型灾害的风险评价结果进行叠加,得到万州城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价结果。该结果可以运用到整个主城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和滑坡灾害防治规划中,以减小滑坡发育对当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风险损失。

李智勇,魏少伟,王天星[7](2014)在《云南保龙高速公路潮田滑坡群治理分析》文中认为通过对潮田滑坡群地质环境特征的分析,得出了滑坡群形成的主要原因。从治理滑坡群出发,将滑坡群分为6块,并分别分析各滑块对道路工程的影响。通过工程地质分析和力学计算,确定了滑坡群内各块的安全稳定性,对滑坡群内各滑坡点采用(锚索)抗滑桩、锚索框架和地表、地下排水等综合措施进行治理。可为类似滑坡群治理工程提供参考。

徐刚[8](2011)在《重庆市万州区近水平岩层滑坡发育分布规律及防治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重庆市万州区是我国滑坡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根据2010年万州地质灾害排查成果,全区共计发育有地质灾害点1193处,滑坡灾害点925处。其中,位于万县向斜近轴部,宽约8km,长约45km的区域内,虽然岩层倾角较平缓,一般小于10。,却发育有多个规模巨大的滑坡,万州主城区就坐落于这些在近水平岩层岩层环境中发育的老滑坡体上。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万州区内极端异常暴雨天气也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因此,受降雨诱发的滑坡形成的几率也随之上升,在这一区域内已发生过多起小—大型平推式滑坡,这类滑坡相对于区内数量众多的以蠕滑为主要破坏模式的堆积层滑坡而言,虽然数量不多,但因滑坡发生时一般较突然,并在后缘形成宽大的地面裂缝,滑体上房屋受损严重,容易引发民众恐慌,社会影响也较大。因此,对万州区近水平岩层滑坡发育分布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经济合理,简便易行,在农村易于推广的防治对策,对于更加有针对性的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避免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诱发老滑坡复活,预防新的平推式滑坡出现,保障人民生民财产安全,减少灾害损失有重要意义。由于万州区近水平岩层滑坡分布相对集中,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本论文主要是在收集以往不同时期万州区开展的相关滑坡调查、滑坡勘察以及本次现场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收集到的14处类似滑坡的统计分析,首先从万州区近水平岩层滑坡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入手,对影响其形成的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及空间分布、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逐一进行研究总结,得出其发育分布的基本规律。然后结合两处典型滑坡实例进行剖析。其中,付家岩滑坡是万州区近水平岩层环境发育的老滑坡的代表,在这一实例中我们将重点研究万州区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是如何孕育付家岩滑坡,同时,也将探讨河流下切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是如何影响该类老滑坡稳定性;大包梁滑坡是万州区近水平岩层环境发育的新滑坡的代表,在这一实例中,本文将着重于对新平推式滑坡的发育特征的研究,并引申出未来万州区近水平岩层滑坡的发展趋势,最后,针对万州区内类似滑坡提出经济合理、易于实施的防治对策。因此,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工作如下:(1)对万州区内以往在不同时期开展过的滑坡调查、勘察成果进行了归纳分析,总结了万州区近水平岩层滑坡发育分布规律;(2)研究区内老滑坡,多分布有两级滑坡,其中分布位置较高的一级,仍保留有平推式滑坡的地貌特征,在其后缘往往分布有拉裂槽,洼地、堰塘、假山的等典型地貌特征,中部发育有宽缓的滑坡平台,前部分布有高度不等的陡坎,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分布位置相对较低的一级滑坡平台,一般多成缓坡状,前缘多伸入河床,由于受到坡脚河流的不断掏蚀,长期处于蠕滑变形的欠稳定状态。(3)平推式滑动破坏是老滑坡在形成之初最核心的形成机制,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受构造作用的影响和地下水的长期作用,构成斜坡中的泥岩被软化或泥化而成为坡体中的软弱夹层,软弱泥化夹层在上覆坡体的自重压力作用下向临空方向发生塑性挤压,并逐步导致上覆岩层产生拉裂、解体和沉陷。遇特大暴雨时,拉裂缝充水,地下水沿软弱夹层顶面渗透,一方面降低软弱夹层的抗剪强度,另一方面产生浮托力,加上后缘拉裂缝中的静水压力,三者联合作用使软弱夹层的上覆岩体沿软弱夹层被水平推动,产生平推式滑坡。滑坡启动后,后缘的拉裂缝变宽形成拉裂槽和积水洼地,同时,水头迅速降低,滑体也很快制动。但在目前却多表现为前缘的牵引式破坏。研究区内的近水平岩层新滑坡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是典型的平推式滑坡。(4)在总结研究区内滑坡发育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防治对策建议,首先建议对研究区内类似斜坡进行调查,圈出重点防治区域,有针对性的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同时应并普及防灾减灾知识,避免不合理的工程活动诱发滑坡;针对已发生的近水平岩层滑坡应采取“治水为主、支挡为辅”的治理思路。

刘雪梅[9](2010)在《三峡库区万州区地貌特征及滑坡演化过程研究》文中认为滑坡是斜坡破坏的一种典型模式,也是地貌演化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滑坡的形成与地貌的演化过程密切相关。三峡库区具有典型的河谷型地貌特征,且层状地貌十分明显,库区内地貌的演化和区域构造背景和新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层状河谷地貌为库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区内滑坡受地貌、地质构造等共同影响,具有区域集中、活跃期一致的特点。万州区是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集中分布了多个特大型近水平地层滑坡,很难通过力学平衡解释近水平地层滑坡的成因。普遍认为,岩层内原生的软弱夹层是滑坡滑带形成的介质,暴雨引起后缘拉裂缝充水,形成的静水压力是推动滑坡启滑的关键。在此过程中,河谷地貌的演化对近水平地层滑坡的作用不容忽视。万州区近水平地层滑坡具有相似的地貌、地质组合特征,根据高程分布,自上而下依次为,危岩陡崖、古滑坡和前缘松散堆积体,这种组合体现了河谷不同演化阶段的地质特征。为了揭示万州区近水平地层滑坡的启滑机制,分析地貌演化和滑坡成因间的关系。首先,论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区域地质背景和新构造活动特点相结合,分析了三峡库区典型河段河谷地貌的演化过程,将系统演化的基本模式用于地貌和滑坡形成过程分析。然后,总结了三峡库区万州区滑坡的特点,并系统地分析了滑坡区的地质环境和古气候环境,研究了万州区苎溪河古河道的变迁过程,进而探讨了万州区古滑坡与区内地质环境演化过程之间的关系。最后,以万州区山湾滑坡后缘拉裂槽钻孔资料为基础,将地质判别和数值模拟分析相结合,重建万州区河谷地貌的演化过程,探讨区内近水平地层滑坡的成因机制。论文取得了以下阶段性、创新性研究成果。(1)根据三峡库区构造和地貌格局,以奉节为界,将库区地貌划分为东西两个单元。东段为三峡峡谷,西段为四川盆地东部的低山丘陵区,河谷地貌以宽谷为主。两大地貌单元分别受四川台坳和八面山台褶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影响。在新构造运动期,地壳阶段性隆升,形成了以高山峡谷兼多级夷平面和阶地为特点的河谷地貌,剖面图上层状地貌明显。(2)库区内构造线通常控制着水系、山体的延伸。库首至巴东段地貌主要受黄陵背斜和秭归向斜影响,大的水系从向斜周边流经,如香溪河。沿向斜核部发育的水系,多呈枝状分布。巴东至奉节段受齐耀山断裂带和一系列紧密型褶皱影响,长江河谷与构造线多近于平行或斜交。奉节至重庆段属川东褶带,由一系列NE向的紧密背斜和宽缓向斜组成。(3)新构造运动以来,阶地相对河床的抬升速度有所增加,库区内地壳隆升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奉节和巫山一带处于相对快速隆升区,这种相对快速隆升趋势自更新世即存在,全新世更加明显,使得阶地在奉节地区存在明显的拐点。同一地区阶地发展规律基本相似,均表现为时代新的阶地抬升速度快,老阶地抬升速度慢。现今地壳主压应力方向NEl2°~60°,地壳主压应力近似水平。根据万州和巴东地区河谷地貌,认为前期坡体以下切运动为主,在侵蚀基准面下降后,岸坡表现为陡崖的不断崩塌后退或滑坡,后期则表现为水平的改造,总体上讲,河谷坡体演化过程均以水平下降为主。(4)三峡库区河谷地貌演化过程受内部营力子系统、外动力子系统及地质体子系统的综合作用。前两者属于相对较活跃的子系统,容易发生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地貌演化通常表现为系统的缓变过程,而滑坡则是系统的突变过程。将地貌和滑坡看作开放系统,采用信息熵理论对区域斜坡危险性进行预测,选择地形地貌、地表岩组、松散堆积层厚度、不良地质现象、库岸再造、土地利用类型和治理加固工程等指标对万州区斜坡危险性进行了预测。(5)万州城区斜坡具有明显的“上崩下滑”特点。斜坡后缘普遍存在陡崖,以崩塌为主,陡崖逐渐后退;斜坡中部为近水平古滑坡体,古滑体后缘普遍发育拉裂槽,裂槽底部连接深部滑面,滑面由岩层原生软弱夹层形成。斜坡前缘发育崩滑堆积体,堆积体地表和底面均呈现为多级台阶状,是区内主要的变形体。目前,城区滑坡的危害主要来自前缘的崩滑堆积体变形。(6)受河流的侧蚀和下切作用,苎溪河岸坡临空,在暴雨时,发生大面积的崩滑,迫使河道持续变化,总体呈由南向北变迁的趋势。河流阶地是万州区滑坡形成的基础,七大古滑坡除草街子和太白岩滑坡滑面平均高程较低(滑面高程为191m和186m),对应于万州河谷Ⅲ级阶地高程,其他的古滑坡滑面高程均分布在215-240m高程范围内,对应着万州地区Ⅳ级阶地高程,即Q22~Q23(第四纪中更新世中、晚期)的产物。岩层间原生软弱夹层以蒙脱石等亲水矿物为主,遇水易软化形成滑带。古滑坡形成时期均处于全球气候暖期,降雨在岸坡后缘裂缝内形成静水压力,具备发生平推式滑坡的条件。万州红层的互层结构岩体,在水位变动带易崩解,随着河流持续下切,古滑坡前缘形成崩塌堆积体。在此过程中也存在河流的沉积,形成了与阶地高程对应的混杂松散堆积体基座平台。苎溪河南岸前缘堆积体滑坡均与二级阶地形成时间相当或在二级阶地形成后发生。局部边缘地带在T1时期发生滑动,如草街子滑坡东侧,和平广场滑坡前缘松散体。松散堆积体表现为多级滑动的模式。(7)山湾滑坡拉裂槽钻孔资料显示,沉积物白下而上分布为:完整基岩、碎裂岩、碎石土(块石)和粉质粘土(淤泥),其中碎石土和粉质粘土来自崩塌堆积物和山湾堰塘沉积。崩塌堆积物具有明显的崩塌旋回特征,松散堆积物测年显示,形成时代自下而上依次变新,最底层层堆积物对应于万州区Ⅲ级阶地的形成时期。山湾滑坡典型剖面的拉裂槽内,松散堆积物共有10次崩塌旋回,在崩塌旋回6以前的平均崩塌堆积速率为44.43m2/ka,崩塌旋回7-10的平均崩塌堆积速率为36.92m2/ka。根据典型剖面推测,单次崩塌旋回堆积物厚度平均值为3.2m,滑坡后缘陡崖的后退速率约0.31~0.37m/ka。根据阶地的高程和测年结果,将滑坡区河谷看作五次的分期下切,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河谷下切和山湾古滑坡的形成的关系。由于万州区原生沉积的软弱夹层中含蒙脱石和伊利石等亲水粘土矿物,在河谷下切初期的卸荷回弹作用下,沿软弱夹层首先发生塑性变形。河谷下切至T3阶地时,夹层临空,在上覆坡体的自重压力作用下向临空方向发生塑性挤压,沿软弱夹层形成剪张破裂区。之后,后缘坡面拉裂区和内部软弱夹层拉裂区共同扩展,致使后缘拉裂缝贯通。在暴雨期,后缘拉裂缝充水,形成较大的静水压力,推动山湾滑坡启动。随之,形成后缘拉裂槽,水头迅速降低,滑体也很快制动。在后期,由于降雨无法再形成高的水头,古滑坡处于稳定状态。目前,河谷斜坡的破坏区主要分布在河谷前缘的崩滑堆积体分布区。

左昌虎[10](2008)在《三峡库区重庆市万州区近水平地层滑坡群成因机制研究与防治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峡工程举世瞩目。随着三峡水库建成蓄水,大多库岸城市建设直接后靠。如何解决库区具复杂性、特殊性特征的滑坡是库区城市建设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万州区地层产状平缓,但滑坡成群分布,如太白岩、吊岩坪、安乐寺、草街子和枇杷坪滑坡等五大滑坡群。所以,研究万州区古滑坡群成因、现今的稳定性状况以及防治处理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万州区滑坡群这一典型三峡库岸滑坡为研究对象,在收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滑坡群的自然地质环境条件及万州区五大古滑坡群的规模、滑带、滑体、地层岩性、地貌特征及结构面等特征。基于滑坡群的特征,认为滑坡的发育具有阶段性。在时间上,可以分为古滑坡与后期局部复活变形体;在空间上,古滑坡群成片、成带分布,而后期复活变形体仅分布于古滑体的前缘。本文对古滑体影响因素分析,认为古滑坡的变形破坏机制为多级平推式滑坡,在静水压力和基底扬压力的作用下,前缘滑块首先滑出,由于水头的消散,后部紧邻滑块依次滑动,最后在滑坡后缘形成巨大的拉陷槽。而前缘局部复活体具有其特定松散的物质组成,在降雨作用、河流的进一步下切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影响下,发生蠕滑—拉裂变形破坏。针对以上变形破坏机制,采用离散元法对滑坡群的变形破坏机制进行数值模拟。在对古滑坡的模拟中,假设多级平推式滑坡为刚性块体,在静水压力和基底扬压力的条件下,模拟了多级滑块平推的变形破坏过程;同时,假设复活体为可变形体,模拟得出堆积体是由于自身的重力条件发生蠕滑累进式变形,在后缘一定水头的条件下,堆积体发生变形破坏。本论文强调静水压力和基底扬压力对古滑坡稳定性的作用,采用极限平衡法对单级和多级平推式滑坡进行稳定性评价。同时,万州区复活体的稳定性计算公式进行了改进。并以万州区太白岩古滑体及其中前部关塘口局部复活体为算例,计算该近水平地层滑坡在后缘不同水头高度的稳定性,以及对关塘口局部复活体稳定性进行计算。最后,提出了对万州古滑坡进行地面及地下排水防治工程,复活体采用局部支挡措施,及危岩体的治理措施。

二、万州城区吊岩坪滑坡群治理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万州城区吊岩坪滑坡群治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三峡库区水位涨落变化对万州区库岸堆积层滑坡稳定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依据和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堆积层滑坡研究现状
        1.2.2 万州区堆积层滑坡研究现状
        1.2.3 堆积层滑坡地下水位预测方法研究
        1.2.4 库岸堆积层滑坡稳定性及分析方法研究
        1.2.5 研究现状总结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地质环境及库岸堆积层滑坡发育特征
    2.1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2.1.2 气象特征
        2.1.3 水文特征
    2.2 区域地质环境特征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质构造
        2.2.3 地层岩性
    2.3 库岸堆积层滑坡的发育规律
        2.3.1 分布特征
        2.3.2 地质结构特征
    2.4 库水涨落对滑坡变形的诱发机理
        2.4.1 动水压力型
        2.4.2 浮托减重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万州区堆积层滑坡的成因和稳定性计算方法研究
    3.1 原生环境软弱夹层(膨润土)
        3.1.1 膨润土结构特征
        3.1.2 万州膨润土发育成因
    3.2 后缘基岩裂隙水及降雨入渗
    3.3 膨胀性滑带土
        3.3.1 滑带土物质组成
        3.3.2 含水量对滑带土强度的影响
        3.3.3 干湿循环对滑带土强度的影响
        3.3.4 反复剪切对滑带土强度的影响
        3.3.5 滑带土膨胀力的作用
    3.4 考虑膨胀力的稳定性计算方法
        3.4.1 方法介绍
        3.4.2 方法验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库岸堆积层滑坡地下水响应特征和预测研究
    4.1 库岸堆积层滑坡地下水响应特征
        4.1.1 地下水监测设备及工作原理
        4.1.2 地下水监测孔布置介绍
        4.1.3 四类地下水响应特征
    4.2 模型介绍
        4.2.1 神经网络模型
        4.2.2 支持向量机模型
        4.2.3 随机森林模型
        4.2.4 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
        4.2.5 灰色关联度
        4.2.6 评估模型指标
    4.3 堆积层滑坡地下水时间序列分析
    4.4 滑坡地下水时间序列分解
    4.5 基于局部搜索算法的RF-LSTM模型
        4.5.1 自变量设置
        4.5.2 趋势项预测
        4.5.3 波动项预测
        4.5.4 模型分析与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位涨落对库岸堆积层滑坡稳定性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大周Ⅱ号滑坡B滑坡、C滑坡概况
    5.3 地下水响应特征和渗透性关系
    5.4 模型建立与参数选取
        5.4.1 模型建立
        5.4.2 参数选取
        5.4.3 增大日降幅计算工况
    5.5 大周Ⅱ号滑坡B滑坡、C滑坡稳定性分析
    5.6 基于正交设计的滑坡敏感性分析
        5.6.1 正交设计方法介绍
        5.6.2 选择影响因子及其水平方案
        5.6.3 正交设计计算结果
        5.6.4 正交设计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红层山区城市规划建设地质适宜性评价 ——以万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背景
    2.1 地理位置与交通
    2.2 气象水文
    2.3 地形地貌
    2.4 地层岩性
    2.5 地质构造
    2.6 水文地质条件
    2.7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第3章 万州城区红层边坡特征与失稳模式
    3.1 红层边坡特征及分类
    3.2 红层边坡失稳模式及破坏过程
    3.3 红层边坡最优开挖方式研究
第4章 万州城区及规划区地质适宜性评价
    4.1 评价要素及评价因子研究
    4.2 基于AHP法的评价体系的建立
    4.3 评价因子定量分级
    4.4 万州适宜性评价模型
    4.5 评价因子权重计算
    4.6 万州城区及规划区建设地质适宜性评价结果及分析
    4.7 分区规划利用建议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存在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三峡库区堆积层滑坡滑带土抗剪强度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滑坡预测模型评价理论及方法
    2.1 滑坡预测模型评价理论
    2.2 统计分析方法介绍
    2.3 方法选择
    2.4 含虚拟变量的多元回归模型
    2.5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2.6 本章小结
3 三峡库区地质概况及滑坡发育分布特征
    3.1 地理位置
    3.2 气象水文
    3.3 地形地貌
    3.4 地层岩性
    3.5 地质构造
    3.6 滑坡类型及分布特征
4 堆积层滑坡滑带土抗剪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4.1 斜坡结构类型
    4.2 滑床岩性
    4.3 滑坡剖面形态
    4.4 滑带土物质组成
    4.5 滑带土物理参数
    4.6 本章小结
5 堆积层滑坡滑带土抗剪强度统计样本及影响因子的选择
    5.1 堆积层滑坡样本统计
    5.2 滑带土抗剪强度影响因子的选择
    5.3 判定异常值
    5.4 回归变量(滑带土抗剪强度)相关性分析
    5.5 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堆积层滑坡滑带土抗剪强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6.1 原始数据标准化
    6.2 天然内聚力回归模型的建立
    6.3 天然内摩擦角回归模型的建立
    6.4 滑带土抗剪强度模型评价
    6.5 回归模型汇总
    6.6 预测检验滑坡实例
    6.7 预测模型检验及评价
    6.8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4)内外动力作用对四川盆地红层近水平岩层滑坡形成与演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近水平岩层滑坡形成条件研究现状
        1.2.2 近水平岩层滑坡成因机制研究
        1.2.3 近水平岩层滑坡变形破坏模式研究
        1.2.4 近水平岩层滑坡计算模型及启动判据研究
        1.2.5 近水平岩层滑坡防治措施研究
        1.2.6 地质灾害形成的内、外动力作用机制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本文特色与创新点
第2章 四川盆地红层基本特征
    2.1 红层的概念
    2.2 红层分布
    2.3 岩相与古地理演化
        2.3.1 古地理演化
        2.3.2 沉积相与岩性组合
    2.4 四川盆地红层地区地层岩性
    2.5 红层泥质类岩石物质组成
        2.5.1 红层泥质岩矿物成分
        2.5.2 红层泥质类岩石化学成分
    2.6 红层岩石结构特征
        2.6.1 红层岩石颗粒特征
        2.6.2 红层岩石胶结类型
    2.7 红层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2.8 小结
第3章 四川盆地地质构造及其演化特征
    3.1 四川盆地基底与盖层
    3.2 四川盆地边缘构造带
        3.2.1 龙门山推覆构造带
        3.2.2 米仓山构造带
        3.2.3 大巴山推覆构造带
        3.2.4 盆地东南褶皱山系
    3.3 四川盆地红层构造特征及演化过程
        3.3.1 Ⅰ区—川西南凹陷带
        3.3.2 Ⅱ区—川西北凹陷带
        3.3.3 Ⅲ区—川北凹陷带
        3.3.4 Ⅳ区—大巴山前陆褶皱带
        3.3.5 Ⅴ区—川东构造区
        3.3.6 Ⅵ区—川中地区
    3.4 四川盆地新构造应力场反演分析
    3.5 四川盆地现今构造应力场
        3.5.1 我国现今地壳运动特征及构造应力环境
        3.5.2 四川盆地现今构造应力环境
    3.6 小结
第4章 四川盆地红层地区外动力作用
    4.1 外动力剥蚀作用
    4.2 地表流水的侵蚀切割作用
        4.2.1 地表流水侵蚀的一般规律
        4.2.2 地形地貌对地表水系展布的影响
        4.2.3 地质构造对地表水系展布的影响
        4.2.4 河流沟谷侵蚀形成滑坡有效临空面
    4.3 雨水—地下水的动力作用
        4.3.1 降雨入渗
        4.3.2 地下水对近水平岩层斜坡稳定性的影响
    4.4 表生改造与时效变形
        4.4.1 卸荷作用
        4.4.2 风化作用
        4.4.3 蠕变与非协调变形
第5章 内、外动力联合作用对四川盆地红层近水平岩层滑坡形成与演化的影响
    5.1 沉积建造与岩性组合的影响
        5.1.1 四川盆地红层地层沉积建造与岩性组合特征
        5.1.2 岩性组合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5.2 地质构造对坡体结构的控制作用
        5.2.1 地质构造对构造结构面的改造
        5.2.2 地质构造对软弱层的剪切破碎作用
    5.3 内动力作用对斜坡水文系统的控制与影响
    5.4 地下水对斜坡岩土体性质的改变
        5.4.1 崩解、泥化机理与影响因素
        5.4.2 软化效应
    5.5 卸荷作用对斜坡岩体结构的改变
    5.6 内外动力联合作用对滑坡形成演化的影响
        5.6.1 物质条件
        5.6.2 结构条件
        5.6.3 地下水渗流概念模型
        5.6.4 启动条件
第6章 四川盆地红层分区与各区近水平岩层滑坡形成演化特征
    6.1 四川盆地内、外动动力作用特征综合分区
    6.2 一区:川西南高幅剥蚀凹陷平原-低山区
        6.2.1 内、外动力作用特征
        6.2.2 内、外动力作用对滑坡形成与演化的影响
        6.2.3 近水平岩层滑坡典型案例分析
    6.3 二区:川中低幅剥蚀宽缓丘陵区
        6.3.1 内、外动力作用特征
        6.3.2 内外动力作用对滑坡形成与演化的影响
        6.3.3 近水平岩层滑坡典型案例分析
    6.4 三区:川北构造侵蚀单斜低山区
        6.4.1 内、外动力作用特征
        6.4.2 内、外动力作用对滑坡形成与演化的影响
        6.4.3 近水平岩层滑坡典型案例分析
    6.5 四区:盆缘构造侵蚀单斜中山区
        6.5.1 内、外动力作用特征
        6.5.2 内、外动力作用对滑坡形成与演化的影响
        6.5.3 近水平岩层滑坡典型案例分析
    6.6 五区:川东北大巴山构造挤压影响区
        6.6.1 内、外动力作用特征
        6.6.2 内、外动力作用对滑坡形成与演化的影响
        6.6.3 近水平岩层滑坡典型案例分析
    6.7 六区:川东高幅剥蚀平行岭谷区
        6.7.1 内、外动力作用特征
        6.7.2 内、外动力作用对滑坡形成与演化的影响
        6.7.3 滑坡形成条件与演化过程
    6.8 七区:川南低幅剥蚀低山丘陵区
        6.8.1 内、外动力作用特征
        6.8.2 泸州市纳溪区金山坡滑坡
    6.9 小结
第7章 近水平岩层滑坡启动后运动距离研究
    7.1 概念模型
    7.2 理论公式推导
        7.2.1 运动模型
        7.2.2 公式推导
    7.3 物理模拟试验
        7.3.1 基本原理
        7.3.2 动摩擦系数的确定
        7.3.3 物理模型建立
        7.3.4 物理模拟过程及结果
        7.3.5 理论公式校验
    7.4 典型案例验算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基本特征及失稳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案例概述
        1.2.2 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形成机理研究现状
        1.2.3 缓倾外软硬互层型边坡失稳机理研究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典型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基本特征及失稳机制研究
    2.1 概述
    2.2 地质原型特征分析
        2.2.1 形态及规模
        2.2.2 地层岩性及岩性组合
        2.2.3 构造特征及岩体质量
        2.2.4 水文地质结构特征
        2.2.5 斜坡结构特征及类型
    2.3 典型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2.3.1 后缘长大拉陷槽
        2.3.2 单级或多级滑动
        2.3.3 前缘形成隆起鼓丘
        2.3.4 环边界小型崩滑带
    2.4 成因机制
        2.4.1 主要影响因素
        2.4.2 形成机制研究
    2.5 小结
第3章 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地下水压力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物理模拟研究
    3.1 概述
    3.2 试验方案
        3.2.1 试验目的
        3.2.2 试验原理
        3.2.3 试验工况设计
        3.2.4 模型设计
    3.3 模型搭建
        3.3.1 材料制作
        3.3.2 模型搭建
        3.3.3 物理模拟试验
    3.4 试验结果分析
        3.4.1 地下水压力分布特征分析
        3.4.2 试验模型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3.4.3 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启动判据再修正
    3.5 小结
第4章 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敏感性数值计算分析
    4.1 概述
    4.2 计算方案
        4.2.1 正交试验设计原理
        4.2.2 计算工况设计
    4.3 计算模型搭建
    4.4 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4.4.1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4.4.2 多因素正交作用敏感性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发育模式及识别研究
    5.1 概述
    5.2 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斜坡发育条件
        5.2.1 形态特征条件
        5.2.2 岩性组合条件
        5.2.3 坡体结构条件
        5.2.4 水文地质条件
        5.2.5 降雨诱发条件
    5.3 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识别研究
        5.3.1 遥感识别标识
        5.3.2 地面识别标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三峡库区万州城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立题依据及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1.2.2 遥感技术在滑坡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1.2.3 GIS技术在滑坡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1.2.4 人类工程活动与滑坡的关系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滑坡风险评估理论基础、基本概念和体系
    §2.1 滑坡风险评估基本理论
    §2.2 滑坡风险相关术语与定义
    §2.3 滑坡灾害风险管理的基本体系
第三章 区域滑坡灾害风险评估的技术流程与方法
    §3.1 滑坡编录与制图
    §3.2 滑坡易发性评价
        3.2.1 评价单元划分
        3.2.2 易发性评价方法
        3.2.3 易发性评价流程
    §3.3 滑坡危险性评价
        3.3.1 滑坡频率分析
        3.3.2 滑坡强度分析
    §3.4 滑坡灾害风险评估
        3.4.1 承灾体的调查与识别
        3.4.2 承灾体易损性分析
        3.4.3 滑坡到达承灾体的概率
        3.4.4 承灾体的时空概率
        3.4.5 滑坡灾害风险估算
第四章 单体滑坡灾害风险评估
    §4.1 需求分析
    §4.2 滑坡危险性分析
        4.2.1 滑坡稳定性分析
        4.2.2 滑坡破坏概率分析
        4.2.3 滑坡滑动特征分析
    §4.3 滑坡承灾体易损性分析
        4.3.1 承灾体调查和价值估算
        4.3.2 承灾体易损性分析
    §4.4 滑坡灾害风险估算
        4.4.1 滑坡变形阶段
        4.4.2 滑坡失稳阶段
第五章 万州城区滑坡灾害危险性分析
    §5.1 研究区概述
        5.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5.1.2 水文气象
        5.1.3 地形地貌
        5.1.4 地层岩性
        5.1.5 地质构造
        5.1.6 地震及新构造运动
        5.1.7 滑坡类型及特征
    §5.2 滑坡影响因素特征分析
        5.2.1 降雨特征分布
        5.2.2 库水位变动特征
        5.2.3 地震的影响
        5.2.4 人类工程活动
    §5.3 典型滑坡危险性分析
        5.3.1 塘角村1号滑坡
        5.3.2 山湾堰塘滑坡群
    §5.4 万州城区滑坡危险性区划
        5.4.1 滑坡易发性(敏感性)区划
        5.4.2 滑坡危险性区划
第六章 万州城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估
    §6.1 承灾体识别与价值评估
        6.1.1 典型滑坡承灾体调查
        6.1.2 万州城区承灾体识别与评估
    §6.2 滑坡承灾体易损性分析
        6.2.1 塘角村1号滑坡
        6.2.2 山湾堰塘滑坡群
    §6.3 万州城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价
        6.3.1 基岩滑坡灾害风险评价
        6.3.2 危岩灾害风险评价
        6.3.3 浅层变形体和堆积层滑坡灾害风险评价
        6.3.4 万州城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价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云南保龙高速公路潮田滑坡群治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滑坡区地质环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2.1滑坡区地质环境特征
        1) 自然地理及环境
        2) 地层岩性
        3) 地质构造及地震
        4) 水文地质条件
    2. 2 滑坡群成因分析
3 滑坡群对道路工程的影响分析
    3. 1 潮田隧道右幅进口段滑坡
    3. 2 潮田2#滑坡东条滑体
    3. 3 潮田1#滑坡
4 滑坡群治理对策
    4. 1 滑坡群各滑坡点稳定性计算
    4. 2 滑坡群治理主要工程措施
5 结论

(8)重庆市万州区近水平岩层滑坡发育分布规律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1.2.1 平推式滑坡成因机制的研究
        1.2.3 滑坡防治技术的发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
    2.2 气象水文
    2.3 地形地貌
    2.4 地层岩性
        2.4.1 第四系
        2.4.2 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
        2.4.3 侏罗系上统遂宁组
    2.5 地质构造及新构造运动
        2.5.1 地质构造
        2.5.2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2.6 水文地质条件
        2.6.1 基岩裂隙水
        2.6.2 松散岩类孔隙水
第3章 万州区近水平岩层滑坡发育分布规律
    3.1 近水平岩层滑坡分布规律
        3.1.1 规模分布
        3.1.2 空间分布
    3.2 近水平岩层滑坡发育规律
        3.2.1 气象水文
        3.2.2 地形地貌
        3.2.3 地质构造及新构造运动
        3.2.4 地层岩性
        3.2.5 水文地质条件
        3.2.6 人类工程活动
第4章 典型滑坡发育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4.1 付家岩滑坡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
        4.1.1 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
        4.1.2 滑坡发育特征
        4.1.3 滑坡稳定性评价
        4.1.4 小结
    4.2 大包梁滑坡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
        4.2.1 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
        4.2.2 滑坡发育特征
        4.2.3 滑坡稳定性评价
        4.2.4 小结
第5章 万州区近水平岩层滑坡防治对策
    5.1 以地质普查为基础,预防为主
    5.2 治水为主,支挡为辅
    5.3 合理规划,避免不合理工程活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三峡库区万州区地貌特征及滑坡演化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依据和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三峡库区河谷地貌研究现状
        1.2.2 地貌和滑坡作用关系研究现状
        1.2.3 近水平地层滑坡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三峡地区地貌特征及演化规律
    2.1 三峡库区地貌特征
        2.1.1 三峡库区地貌总体特征
        2.1.2 三峡库区层状地貌特征
    2.2 三峡库区地貌的成因分析
        2.2.1 地貌形成的区域构造背景
        2.2.2 库岸段区域构造形迹与地貌关系
        2.2.3 新构造运动与层状地貌的关系
    2.3 三峡库区地貌和滑坡的演化规律
        2.3.1 三峡库区地貌和滑坡演化的基本规律
        2.3.2 红层岸坡演化规律
第三章 万州区滑坡的基本特征
    3.1 自然地理条件
        3.1.1 水文气象
        3.1.2 地形地貌
        3.1.3 地层岩性
        3.1.4 地质构造
        3.1.5 地震
        3.1.6 水文地质
    3.2 万州区滑坡特征
        3.2.1 太白岩古滑坡
        3.2.2 安乐寺古滑坡
        3.2.3 草街子古滑坡
        3.2.4 驸马古滑坡
    3.3 万州滑坡空间预测
        3.3.1 信息量法理论基础
        3.3.2 万州区滑坡危险性预测
第四章 万州区滑坡测年及河谷地貌演化
    4.1 万州区滑坡形成年龄分析
        4.1.1 滑坡的空间形态参数
        4.1.2 河流阶地与滑坡形成的时空关系
        4.1.3 绝对年龄分析
        4.1.4 滑坡发生年龄与古气候关系
    4.2 万州城区苎溪河河道演化规律
        4.2.1 古河床位置
        4.2.2 古河道演化分析
    4.3 万州滑坡与构造演化关系初探
        4.3.1 古滑坡成因分析
        4.3.2 堆积体基座平台成因
第五章 山湾滑坡地貌演化过程与成因研究
    5.1 山湾滑坡概况
    5.2 山湾滑坡钻孔沉积物及测年研究
        5.2.1 山湾滑坡钻孔沉积物
        5.2.2 山湾滑坡沉积物测年研究
    5.3 山湾滑坡沉积物堆积速率及危岩陡崖后退速率
        5.3.1 松散堆积物分布及厚度
        5.3.2 滑坡沉积物堆积速率
    5.4 山湾滑坡形成机理及演化过程研究
        5.4.1 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5.4.2 新构造运动对河谷岸坡变形的作用
        5.4.3 河谷下切和山湾滑坡演化过程的数值模拟
        5.4.4 山湾滑坡演化机制分析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三峡库区重庆市万州区近水平地层滑坡群成因机制研究与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滑坡研究现状
        1.2.1 近水平地层滑坡研究现状
        1.2.2 万州区滑坡群研究现状
        1.2.3 滑坡研究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自然地理及区域地质环境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2.1.2 气象水文
    2.2 区域地质环境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2.5 地震条件
第3章 万州区滑坡群特征分析
    3.1 万州区滑坡群概况
    3.2 万州区滑坡群基本特征
        3.2.1 安乐寺古滑坡
        3.2.2 草街子古滑坡
        3.2.3 枇杷坪古滑坡
        3.2.4 太白岩古滑坡
        3.2.5 吊岩坪古滑坡
第4章 万州区滑坡群成因机制研究
    4.1 古滑坡群形成机制
        4.1.1 古滑坡群的主要影响因素
        4.1.2 古滑坡群成因机制研究
    4.2 滑坡群局部复活机制研究
        4.2.1 导致滑坡群局部复活的主要因素
        4.2.2 滑坡群局部复活体机制研究
    4.3 小结
第5章 万州区滑坡群变形破坏机制数值模拟研究
    5.1 数值模拟原理
        5.1.1 离散单元法的基本原理
        5.1.2 离散元的基本方程
    5.2 古滑坡变形破坏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
        5.2.1 古滑坡变形破坏机制的概念模型
        5.2.2 平推式古滑坡变形破坏机制离散元模拟
    5.3 古滑坡局部复活体变形破坏机制数值模拟
        5.3.1 前缘变形体变形破坏机制的概念模型
        5.3.2 计算模型的建立与参数取值
        5.3.3 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5.4 小节
第6章 万州区滑坡群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6.1 平推式滑坡稳定性评价
        6.1.1 平推式滑坡稳定性计算方法
        6.1.2 万州区滑坡群典型平推式滑坡稳定性计算
    6.2 局部复活体稳定性评价
        6.2.1 局部复活体稳定性计算方法
        6.2.2 关塘口堆积体算例介绍
        6.2.3 极限平衡分析法稳定性评价
第7章 万州区滑坡群防治对策研究
    7.1 排水治理措施研究
        7.1.1 地表排水工程
        7.1.2 地下排水工程
    7.2 局部抗滑支挡工程研究
    7.3 危岩体防治工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四、万州城区吊岩坪滑坡群治理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峡库区水位涨落变化对万州区库岸堆积层滑坡稳定性影响研究[D]. 李喜.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2]红层山区城市规划建设地质适宜性评价 ——以万州为例[D]. 蒋正.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3]三峡库区堆积层滑坡滑带土抗剪强度预测模型研究[D]. 侯珍珠. 三峡大学, 2019(06)
  • [4]内外动力作用对四川盆地红层近水平岩层滑坡形成与演化的影响研究[D]. 唐然.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2)
  • [5]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基本特征及失稳机理研究[D]. 岳建军.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3)
  • [6]三峡库区万州城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价[D]. 刘长春. 中国地质大学, 2014(02)
  • [7]云南保龙高速公路潮田滑坡群治理分析[J]. 李智勇,魏少伟,王天星. 铁道建筑, 2014(04)
  • [8]重庆市万州区近水平岩层滑坡发育分布规律及防治对策研究[D]. 徐刚.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5)
  • [9]三峡库区万州区地貌特征及滑坡演化过程研究[D]. 刘雪梅. 中国地质大学, 2010(12)
  • [10]三峡库区重庆市万州区近水平地层滑坡群成因机制研究与防治对策研究[D]. 左昌虎. 成都理工大学, 2008(09)


地质论文 滑坡论文 地貌类型论文 地层划分论文 岩层产状论文

上一篇:中国玩具行业缺少什么
下一篇:成功转化人类癌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