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2002年12月25日乌恰M5.8地震序列分析及地震趋势预测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2002年12月25日乌恰5.8级地震序列分析及地震趋势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赵东亮[1](2021)在《青藏高原社会-生态系统承灾体脆弱性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如何降低承灾体脆弱性已成为国际社会可持续性科学关注的热点和前沿问题。青藏高原作为受全球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影响最深的地区,其对外部扰动有着极强的脆弱性,且独特的地理环境利于自然灾害发育,灾害风险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持续增加。研究该地区承灾体脆弱性对于高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与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利用统计数据与空间栅格数据建立青藏高原社会、生态系统承灾体脆弱性数据库,然后基于VSD(Vulnerability scoping diagram)模型框架,从数据库中遴选出人口密度、第一产业增加值密度、农业机械总动力密度、每万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价值系数、多年平均气候侵蚀力指数、不同植被类型恢复力系数等26项指标、15项因子,分别从暴露度、敏感性、应灾能力(恢复力)三个维度构建该区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定量测度社会、生态脆弱性,在此基础上集成承灾体综合脆弱性。最后,运用变异系数法、变化斜率法等分析各县域2000~2017年社会脆弱性时空演变特点,预测其变化趋势;通过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Getis-Ord Gi*热点探测、趋势面分析等Arc 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区内承灾体脆弱性空间分布特点及影响机理,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减灾对策,希冀为区内防灾减灾提供科技支撑。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青藏高原承灾体脆弱性分布总体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的趋势,极度与高度综合脆弱性分布区主要位于河湟谷地、共和盆地、拉萨地区、羌塘高原中部、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区腹地等地;极度与高度社会脆弱性分布区主要位于河湟谷地、横断山区腹地、拉萨地区、羌塘高原等地;极度与高度生态脆弱性分布区主要位于青南高原中西部、羌塘高原中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等地。(2)LISA和热点探测结果显示:青藏高原综合脆弱区呈“多核状”,出现河湟谷地、横断山区腹地、拉萨地区以及羌塘高原中部四个高脆弱性热点核心区,青南高原、雅鲁藏布江中下游以及塔里木盆地周缘三个低脆弱性冷点核心区;社会脆弱区呈“单核状”,分布在河湟谷地;生态脆弱区呈“散点状”,分布在青南高原、羌塘高原等部分地区。(3)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模式方面:羌塘高原呈“高-高”模式、拉萨地区呈“高-中高”模式,其中,河湟谷地、共和县、贵南县、曲水县等为“社会脆弱导向型县域”;治多县、嘉黎县等为“生态脆弱导向型县域”。拉萨地区以及羌塘高原中部部分县域为社会-生态脆弱性重叠区,是高原上重度脆弱区,而拉萨地区当雄县、尼木县、堆龙德庆县、林周县、浪卡子县、洛扎县是“高度暴露-中低度敏感-低度应灾能力(恢复力)区”为高原上最为脆弱的区域,是今后重点防范区。(4)脆弱性子系统评价结果显示:极度与高度综合暴露区主要位于河湟谷地、川西高原、拉萨地区、雅鲁藏布江中下游、青藏高原云南部分等地,其中云南泸水市、福贡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等地为高社会-生态暴露重叠区,成为高原极度暴露区;极度与高度社会暴露区主要位于河湟谷地、共和盆地、川西高原东部边缘、拉萨地区等地;极度与高度生态暴露区主要位于河湟谷地、甘南高原、川西高原、青藏高原云南部分、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等地。极度与高度综合敏感区主要位于青南高原中西部、柴达木盆地周缘、昆仑山、羌塘高原周缘、冈底斯山等地,其中治多县、杂多县、曲麻莱县、玛多县是社会-生态敏感重叠区,是高原上重度敏感区;极度与高度社会敏感区主要位于青南高原、柴达木盆地东部至祁连山一带、川西北、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等地;极度与高度生态敏感区主要位于青南高原中西部、柴达木盆地周缘、冈底斯山等地。微度和低度综合应灾能力(恢复力)区主要位于羌塘高原至喜马拉雅山北坡大片区域,其中羌塘高原和青南高原玛多县是低应灾能力-恢复力重叠区,是高原上极低度应灾能力-恢复力区;微度和低度应灾能力区主要位于羌塘高原、藏南谷地、横断山脉腹地、喜马拉雅山等地;微度和低度恢复力区主要位于青南高原中西部、羌塘高原中西部等地。(5)社会脆弱性时空演变方面:2000~2017年,青藏高原承灾体社会脆弱性整体由北向南逐渐降低;青藏高原承灾体社会脆弱性均值()由0.388降至0.289,呈利好发展态势;其间脆弱性空间差异度逐年缩小,但在2012年后有所增大;西宁市、拉萨市、昌都县周边县域脆弱性迅速降低。到2017年,高原上绝大部分地区都进入低脆弱区。德格县、玉树市、那曲县、南木林县四县属于低暴露脆弱区,是最脆弱区。未来脆弱性将增大的地区位于羌塘高原西部、河湟谷地、青南高原、共和盆地,其中青南高原和羌塘高原西部将显着增加,是重点防范区。

段博儒[2](2021)在《对“源线模式”地震预测方法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源线模式”主要是根据与震源有关的两条长距离特征线的交汇预测强震发生地点的方法,第一个特征线为与区域主压应力夹45°角的最大剪切应力线中前兆信息分布最多的一条线,第二个特征线为区域内历史上发生地震-地震迁移或前兆-地震迁移组成的线,该方法提出之时对1975年海城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进行了回顾性预测分析。本文以研究较少的地震-地震的关系为出发点,利用地震迁移现象或是地震活动关联现象对“源线模式”地震预测方法进行了补充研究。本文针对二十世纪以来阿尔金断裂带西端和南北地震带间地震迁移现象或地震活动关联现象进行了研究,以阿尔金断裂带西端MS≥6.0的地震的发震时间为基准,以不同的时间间隔研究阿尔金断裂带西端地震震后南北地震带MS≥5.0的地震活动情况,研究表明南北地震带的中强震与阿尔金断裂带西端的地震存在一定的关联现象。南北地震带发生的3次特大地震均发生在阿尔金断裂带西端相应的地震之后,阿尔金断裂带西端地震震后在南北地震带会有37.5%的概率发生7.0-7.9级地震,有23.6%的概率发生6.0-6.9级地震,有28.6%的概率发生5.0-5.9级地震。并使用图像信息学算法对两地区地震活动的关联现象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只对2008年新疆于田7.3级地震和汶川8.0级地震具有较好的预测结果。利用地震存在的迁移现象或地震活动的关联现象,结合震前异常信息的分布,对自2000年来发生在南北地震带的关联地震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南北地震带不同地区异常点的分布与震中位置关系不同,南北地震带北段的大多数异常点集中分布在震中一侧;中段异常点分布在发震断层的两侧,震中易形成较大的异常空白区域;南段异常点分布范围较广。在“源线模式”的基础上补充了使用地震活动关联现象预测地震的方法,即在阿尔金断裂带西端地区MS≥6.0的地震震后,绘制南北地震带异常空间分布图,若某地区异常点分布较多且存在异常空白区域,则可确定该地区为孕震体,预测该地区在阿尔金断裂带西端地区MS≥6.0的地震震后一年时间内至少有一次MS≥6.0的地震发生。

王志伟[3](2020)在《流体对断层带地震活动性的影响 ——川滇地区若干实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壳中广泛分布的断层系统为流体扩散提供了良好的通道,流体扩散会导致断层带孔隙压力增大、有效应力减小,从而使得断层强度降低并易于活动。与注水相关的人类活动通常会诱发/触发地震活动,天然流体活动活跃的区域地震活动对应力场响应敏感,都与流体扩散造成断层应力状态与运动状态变化密切相关。因此,研究人工注入和天然流体对断层带地震活动性的影响,对于深入理解断层带应力状态与地震发生机理、判定地震危险性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以人工注水活动活跃的四川盆地和天然流体活动显着的滇西北地区为研究区,采用多种地震活动性分析方法包括微地震检测与定位、地震活动时空分布与统计参数分析、应力场反演以及断层稳定性分析等,研究流体对断层带地震活动特征的影响。其中关于人工注水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四川盆地荣昌长期废水注入诱发地震、长宁M6.0级地震序列的发震机理和地质力学条件;关于天然流体的影响,重点分析了红河断裂带北段维西-乔后断层的地震活动特征和远程强震对滇西地区地震活动的触发作用及其机理。获得的主要结果和认识如下。1.荣昌地区是一个长期废水处理场,间断性注水接近30年,引发的最大震级地震为M5.2级。2013年周围废水处理井都停运后,2016年年底仍发生了两次M4级以上的地震。本文对荣昌气田注水停止前后的地震活动进行了综合研究。ETAS模型的统计分析表明,地震活动受外界因素(注水)的影响显着,外部触发地震活动的比例超过70%。最大水平主应力轴的方向几乎水平(视倾伏角为2.6°±1.7°),其方位角为134°。引起上述M≥3.5级地震所需的流体超压范围为2.2至16.4 MPa。2013年周围注水井停止之后,在2016年12月再次发生了两次M4级以上地震,所需的流体超压分别为2.3和2.4 MPa。从触发前沿的r-t图可知,地震活动中存在良好的水力压力扩散现象,这可能是因为枯竭的储气库具有良好的密封性,所以压力可以长期保存。通过分析震源的迁移模式、计算较大地震所需的流体超压以及多种统计参数特征,表明注水停止后的地震活动与注水过程中的地震活动相同,是由于枯竭气藏内部及其周围预先存在的断层延迟破裂引起的。2.长宁地区在2019年6月17日发生了M6.0级地震,截至2019年8月底,已观测到400次M≥3级地震,包括40次M≥4和5次M≥5级地震。长宁M6.0地震序列中的M≥4级地震的震源矩张量结果表明,矩心深度在1.3~7.6km之间。2018年12月17日兴文M 5.7地震后,长宁双河镇盐井地区的地震活动明显增加。兴文地震可能导致北北西方向的单向破裂,其终点靠近双河北西向断层。因此,长宁地震的发震断层可能终止了兴文地震的断层破裂,而兴文地震可能促进了长宁M 6.0地震的发生。通过对比分析长宁盐矿区和邻近的页岩气区的注水与地震活动之间潜在的联系,包括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统计参数特征、应力场反演结果以及计算断层活化所需流体超压力,表明长宁地区的地震活动是由于流体注入引起的断层活化而发生的构造地震,与工业开采盐矿或页岩气存在关联。3.基于滇西北地区临时加密台站和区域固定台站地震观测资料,利用波形相关方法对2018年2月25日~2019年7月31日记录的连续波形进行高分辨率地震检测和高精度地震定位。研究表明,目前维西-乔后断层除了一些特殊的断层部位(交汇区、阶区等)外,地震活动微弱,但在其西侧可能存在一条隐伏的陡倾角右旋走滑断层,沿该断层小震活动活跃。地震频度、能量释放率、b值等统计参数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表明,维西-乔后断层及其附近地区地震活动相对稳定,区域应力增强不明显;空间上大部分区域b值较高,低b值区主要分布在一些特殊的断层部位(如阶区、交汇区等),但尺度一般较小。ETAS模型统计结果表明,超过40%的地震活动可能受深层流体扰动和远程强地震触发等外部因素影响。由此认为,维西-乔后主断层目前活动性不强,但其西侧的隐伏分支断层小震活动丛集且有增强趋势,需要关注其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4.分析了2006年以来13次远程地震对滇西北地区地震活动的触发作用,重点分析了2019年6月17日长宁M 6.0地震的影响及其触发机制。研究表明,2006年~2018年2月25日期间周边地区发生的12次强震对滇西北地区的影响显着,地震活动明显增强,与此同时地下流体同震响应灵敏,表现为水井水温上升、水位上升、流量加速以及水氡含量显着变化。利用ETAS模型统计表明18%的地震活动由外部触发产生。利用30个流动地震台观测资料,采用波形匹配方法对2018年2月25日~2019年7月31日的微地震进行了检测和定位,表明地震成丛分布在渗透性非常高的断层末端、断层弯曲、断层阶区以及断层交汇部位等区域;ETAS模型统计揭示了15次外部触发地震活动增强阶段,均对应于地下流体流动加速。2019年6月17日M 6.0级长宁发生后,地下流体同震响应显着,触发地震活动逐渐增加并在震后第五天显着增加,应用β统计发现触发地震仍然丛集分布在上述断层发生反复破裂而受到严重破坏的区域。这表明,滇西北地区由于热流体分布广泛,远程强震极易引起流体流动加速并触发地震活动,而地下流体自身也存在加速活动导致触发地震活动增强的现象;断层系统的一些特殊构造部位渗透性非常高,流体易于活动并形成较高孔隙压,这可能是远程强震易于触发地震活动的原因。

何宇飞[4](2020)在《基于SWARM和DEMETER卫星电子密度数据的地震电离层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震电离层现象是地震孕育过程中所发生的复杂物理或化学过程在电离层中的响应。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被不断地报道,引起越来越多关注,被认为是用于监测地震活动的比较有前景且有效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许多国家已经发射了专用于地震监测的卫星,实现了在卫星高度上的电离层原位测量,开展了大量地震电离层现象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地震的复杂特性,电离层的高动态变化,观测数据的多源性,分析方法的差异,至今关于地震电离层耦合机制尚未得到统一的认识,将地震电离层现象应用于地震预报预测中依然是个很大的难题。因此,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开展,去发现具有明显的短临特性,探索地震孕育与电离层变化之间的内在规律。法国于2004年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专门服务于地震和火山监测的DEMETER卫星,获得了大量的观测资料,开创了地震电离层现象研究的新局面。欧洲航天局于2013年又成功发射了由三颗卫星组成SWARM卫星星座,开启了空间立体式同步观测,大大的提高了观测效率和观测数据的空间分辨,也为地震电离层现象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本论文基于两种不同轨道运行方式的DEMETER单颗卫星和SWARM星座三颗卫星观测数据,分别利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开展地震电离层现象的研究工作,探索不同轨道运行方式下卫星电离层观测资料的背景信息,尝试针对单颗卫星和星座多颗卫星的电离层观测数据异常信息的提取方法,并基于不同的扰动参数,开展震例和统计研究,取得了如下新的认识和结论:(1)对以往地震电离层现象研究中的震例研究和统计研究结果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获得了关于地震电离层现象的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即地震电离层异常出现在震前的时间随着震级的增大而增长,电离层异常现象出现的震中距随着震级的增大而增大,地震电离层异常主要分布在地震震中南北两侧。(2)基于DEMETER卫星和SWARM星座观测数据,从空间分布和时间序列两个方面进行观测数据背景分析,得到观测数据空间分布随月份、季节及年度的变化,观测数据的时间序列存在的多种周期成分,并随着纬度的变化起主导的周期有所差异。在地磁纬度位于-10°~10°的范围内,卫星高度的电离层中也发现了F2层中存在的“年度异常”、“半年度异常”、“春秋分不对称异常”等现象。同纬度不同经度研究区域的时序曲线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且夜间的时序曲线相关更好。不同轨道高度的两颗卫星观测数据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数值差异较大。相邻轨道的两颗卫星观测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一致,但在正午时段磁赤道两侧,两星观测数据存在显着差别。(3)基于DEMETER卫星观测数据,对其运行期间全球7级以上和我国大陆6级以上的地震开展震例研究,发现有70%以上的地震能观测到震前异常变化,有增强的异常,有减弱的异常,并以增强异常为主。对多地震事件综合分析的结果显示,在震中区域存在着增强的异常变化,并且该异常变化主要集中出现在震前0~25天。依据地震参数分类的统计得到异常随震级增大其幅度增强,随震源深度增加异常减弱,并且南北半球的异常位置也有所不同。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尝试对异常进行定量的评估,异常具有大于3σ的显着特性,并利用随机事件的分析结果,对综合分析和统计分析的结果进行检验,验证了异常与地震事件的相关性。(4)基于SWARM星座观测数据,提取了轨道观测中的快速扰动变化,对典型的震例进行震例分析,并探寻该类型扰动与地震的相关性。利用SWARM三颗卫星轨道的差异,对扰动在空间存在的范围及其可能的空间传播特征进行分析和计算,辨别其是否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电离层扰动现象。为进一步证实该类扰动与地震的相关性,对地震区和非震区、地震前和地震后的该类扰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震区与非震区扰动的差别不显着,震前扰动相对于震后扰动在次数上具有优势,而相近数量的随机事件分析结果,震前震后扰动次数相近,说明与地震的震前活动有一定的关联。(5)对比单颗卫星和星座观测的结果,对未来基于卫星星座的地震电离层现象研究,提出更有助于认识电离层背景变化特征,有利于识别地震电离层现象的星座轨道设计方案,为我国未来基于卫星星座的地震电离层现象研究及其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孟令媛,苑争一,宋治平,杨文,姜祥华,王博,周志华,于晨,姚丽,解滔,黎明晓,姚琪,马未宇,马亚伟,解孟雨,臧阳[5](2020)在《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MS 6.4地震总结》文中认为系统总结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MS 6.4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等异常,结果如下:(1)地震活动:震前存在地震平静、高频、带状分布等中期和短期异常;(2)地球物理观测:震中300 km范围内存在水位、水温、基岩温度、断层氢、地倾斜、重力、地磁等测项,其中7个异常测项均为趋势异常,短临变化特征不突出;(3)综合方法主要为年尺度趋势异常。梳理并总结此次地震序列的动态跟踪过程,发现:该地震序列主要分布在柯坪塔格推覆构造附近,主震震源机制为逆冲型破裂为主,余震丰富,序列b值、h值于震后15天左右逐渐趋于稳定。综合分析认为,在伽师MS 6.4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异常具有中期逐渐向短期逼近的过程,以趋势类为主的地球物理观测,震前未出现或未发现具有短期意义的异常,而是主要提供了后续强震的发生地点和震级的判定依据。

宋春燕,马瑾,王海涛,张琳琳[6](2018)在《强震前断裂亚失稳阶段及失稳部位的特征研究——以新疆南天山西段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们把处于亚失稳阶段的断裂简称为亚失稳断裂,亚失稳阶段是断层临近失稳的最后阶段,识别这个阶段并判断出地震最终的发生位置是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参考实验室关于断层亚失稳应力状态的研究结果,以6.8级以上地震为研究的目标地震,提出判定具备发生6.8级以上地震的亚失稳断裂研究方法:(1)构造区Benioff应变积累支持6.8级以上地震发生;(2)从高应变积累构造区中找出高应变积累且应变开始缓慢释放的断裂;(3)区分断裂的积累段和释放段,根据断裂释放段的协同化程度判定其是否处于亚失稳阶段,寻找失稳部位;(4)断裂Benioff应变是否符合加速释放模型,分析亚失稳断裂发震的紧迫性.本文以南天山西段为研究区,使用亚失稳断裂判定方法对2008年10月5日乌恰6.8级地震进行回溯性研究,结果显示卡兹克阿尔特断裂在主震前具备上述4个条件,预测取得较好的效果;进而使用该方法对研究区现今应力状态进行探索性预测研究,发现目前柯坪断裂符合亚失稳状态条件的前三条,需关注该断裂的地震活动.

聂晓红,王琼,吴传勇,向元,高荣,郭寅,刘萍[7](2017)在《2016年11月25日阿克陶MS6.7地震序列特征及后续趋势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介绍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MS6.7地震的基本参数、震源机制、序列类型、地震序列衰减特征和余震序列各项数字地震学资料,并就该序列与历史地震序列进行对比,提出震后趋势判定意见。结果显示,该序列为主-余型,余震序列衰减迅速,在较强余震前,序列P波初动呈现较好的一致性,振幅比表现出显着的低值过程,应力降和视应力则出现多点的高值突跳,这些异常的出现在时间上具有同步性。相较于历史地震序列,本次地震序列频度和强度均明显偏弱,且余震破裂尺度相对较大,判定后续存在发生强余震的可能。

张琳琳,宋春燕,温少妍[8](2016)在《新疆南天山西段震群活动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3月—2013年12月新疆南天山西段小震群活动水平较高,系统整理该地区31次小震群,并对震群活动的参数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以探讨小震群活动与中强地震的关系,同时检验前兆震群类型的判断指标。结果表明:(1)新疆南天山西段震群活动集中,强度以ML2.03.9地震为主,震群中最大震级多数为ML3.5左右,而震级值ML≥4.0共7次,最大为ML4.9,震群序列总频次多数小于20,持续时间大多为7天以内;震群序列中地震总频次和震群持续时间与震群中最大地震震级之间不成正比。(2)震群活动主要集中在阿图什附近,75%震群发生两个月后对应M5.0以上中强地震,对应范围为0500km,未来中强地震震中位置主要集中在喀什—乌恰交汇区,震群强度大小与未来中强地震的对应率高低值和对应的地震强度大小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震群序列频次与震群的地震对应率之间也不存在相关性。(3)采用U-K和U-ρ组合方法判定震群类型的检验效果相对较好,正确率约占总数的32%。分析结果可以为判断震群活动是否具有前兆特征和震情跟踪提供参考依据。

高国英,聂晓红,温少妍[9](2013)在《新疆地区M≥7.7地震震源特征研究》文中提出对1900年以来新疆地区4次M≥7.7大震序列类型、发震构造与震源特征、大震孕震阶段地震活动图像的动态演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几次大震震源特征。结果表明,大震序列类型具有多样性,包括主-余型、双震型和孤立型;大震震源断错性质基本上反映了天山和阿尔泰构造带分别以逆冲和走滑为主的构造运动特性;大震孕震阶段地震活动图像演化特征明显,中长期阶段新疆地区6级地震活跃,中期阶段相对平静,短期阶段有差异,大震后新疆处于显着平静状态;不同震级的地震活动均反映出明显的由西南向北东迁移规律,表明新疆地区强震活动的主要动力源来自于印度板块向北的推挤作用。

尼鲁帕尔·买买吐孙[10](2012)在《PI算法提取DEMETER卫星地震电离层扰动异常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震是对人类造成破坏最大,危害最严重的突发性自然灾害。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而当前的地震预测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地震预测仍然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近些年,随着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法国DEMETER(Detection of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Transmitted from Earthquake Regions)卫星发射以后,利用卫星数据提取地震电离层前兆成为地震预测研究中越来越受到关注的新方法,卫星数据中探测到地震前电离层异常扰动的研究获得了重大进展,震例研究和统计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地震电离层效应的存在。发展新的观测手段,充分利用现有电磁卫星数据资源,尝试多种提取异常方法,对地震电离层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图像信息方法(pattern informatics method,以下简称PI方法)是Rundle等在地震活动研究中提出的具有统计物理意义的地震预测新方法,并一直应用于地震活动的中长期预测研究中,该方法预测的时间尺度为510年,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PI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把研究区域进行时空网格划分,对每个网格的地震活动构建其频度时间序列,形成地震活动的时空演化图像,然后通过时空变化计算空间上每个网格里的地震时间发生的概率,再减去背景概率,检测发震概率高的网格,即“地震热点”。电离层参数具有明显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规律,在原始的时空图像中难以获得震前的异常信息;而PI方法具有较好的时空融合能力,能够剔除背景变化,提取细微的异常扰动。本文尝试把地震学中PI方法应用于电磁卫星资料处理当中,将DEMETER卫星朗缪尔探针探测的电离层电子浓度(Ne)和电子温度(Te)为参量,对2006-2010年国内外11个震例进行回溯性研究,寻找地震前的异常扰动变化。研究结果如下:(1)大地震前电子浓度、温度的PI时空异常演化图像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扰动变化;电子浓度在地震前经历持续扰动异常逐渐消失再度出现异常短期平静(震前几天)的变化过程,不同震例出现的异常范围,异常形态和幅度有所不同,震后趋于平静;电子温度在地震前后时空演图像有所区别,但时空图像变化凌乱,震前异常并不是很明显。(2)震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T1-T0(参考时段),T2-T1(变化时段)时间变化尺度,PI时空演化图像具有明显的差别,PI方法处理的时空演化图像的信息量与T2-T1大小的选取具有一定的关系。针对不同的T2-T1时间尺度,当然也包含着背景时段T0-T1和两者的比例关系,但是T2-T1对PI计算结果的影响很大。多次实验结果表明,只有合理选取T2-T1的大小和T1-T0的比例关系,才可以提取可能与地震相关的异常信息。(3)本文为了剔除电离层背景变化,通过数学处理方法建立电离层的逐日背景场,将逐日背景场值和卫星观测值的差异(差异场)作为PI方法的输入量,重新进行了震例计算。从本文研究的2006-2009年期间10个震例结果来看,电子浓度、温度基于差异场的PI异常演化图像剔除背景效果均比较好,使震前的异常更加明显。个别震例尽管剔出了背景,但是震前异常扰动仍然凌乱,难以看出震前扰变化。(4)PI方法最初用于地震活动的中长期概率预测,其依据是某一区域的地震活动水平相对于背景地震活动水平(如地震发生率)的偏离度与未来强震的发生存在相关性。本文把这一统计物理方法应用到电离层资料地震异常提取,震例结果显示,强震前电离层出现明显的PI异常变化过程,表明这一方法可应用到地震电离层异常提取。但是PI异常时空图像与地震之间的关系仍需要深入研究。

二、2002年12月25日乌恰5.8级地震序列分析及地震趋势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12月25日乌恰5.8级地震序列分析及地震趋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青藏高原社会-生态系统承灾体脆弱性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脆弱性相关概念界定
        1.3.1.1 自然灾害
        1.3.1.2 承灾体
        1.3.1.3 脆弱性
        1.3.1.4 社会脆弱性
        1.3.1.5 生态脆弱性
        1.3.1.6 多灾种
        1.3.2 国外承灾体脆弱性研究现状
        1.3.2.1 萌芽阶段(20 世纪20 年代至70 年代末)
        1.3.2.2 发展阶段(20 世纪80 年代开始至20 世纪末)
        1.3.2.3 提升阶段(进入21 世纪至今)
        1.3.3 国内承灾体脆弱性研究现状
        1.3.3.1 承灾体脆弱性研究尺度
        1.3.3.2 承灾体脆弱性研究方法
        1.3.4 青藏高原承灾体脆弱性研究现状及不足
        1.3.4.1 脆弱性相关领域
        1.3.4.2 单灾种风险评价领域
        1.3.4.3 承灾体脆弱性领域
    1.4 研究内容框架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青藏高原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貌
        2.1.2 河流水文
        2.1.3 气候
        2.1.4 植被土壤
    2.2 青藏高原人口及社会经济概况
        2.2.1 人口
        2.2.2 社会经济
        2.2.2.1 综合经济水平及结构
        2.2.2.2 农牧业
        2.2.2.3 工矿业
        2.2.2.4 交通运输业
        2.2.2.5 邮电通讯业
    2.3 青藏高原自然灾害概况
        2.3.1 地震
        2.3.2 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
        2.3.3 雪灾
        2.3.4 旱灾
第三章 数据与方法
    3.1 数据来源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构建原则
        3.2.1.1 可操作性原则
        3.2.1.2 完整性原则
        3.2.1.3 科学性原则
        3.2.2 构建过程
        3.2.3 评价指标的解释
        3.2.3.1 暴露度指标
        3.2.3.2 敏感性指标
        3.2.3.3 应灾能力(恢复力)指标
    3.3 数据预处理
        3.3.1 社会经济数据
        3.3.2 生态数据
    3.4 数据归一化处理
    3.5 确定指标权重
    3.6 脆弱性评价模型
    3.7 脆弱性变化特征分析方法
        3.7.1 变异系数法
        3.7.2 变化斜率法
        3.7.3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3.7.3.1 Moran's I
        3.7.3.2 Getis-Ord Gi*热点探测
        3.7.4 三维趋势分析
第四章 社会脆弱性时空演变分析
    4.1 社会脆弱性分析
        4.1.1 各子系统社会脆弱性指数
        4.1.1.1 暴露度分析
        4.1.1.2 敏感性分析
        4.1.1.3 应灾能力分析
        4.1.2 社会脆弱性指数
        4.1.3 年际空间差异分析
    4.2 社会脆弱性时空演变及特征
        4.2.1 社会脆弱性子系统时空演变
        4.2.1.1 暴露度分析
        4.2.1.2 敏感性分析
        4.2.1.3 应灾能力分析
        4.2.2 社会脆弱性时空演变
    4.3 社会脆弱性趋势预测及空间异质性分析
        4.3.1 趋势预测
        4.3.2 空间异质性
第五章 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综合分析
    5.1 脆弱性子系统分析
        5.1.1 暴露度分析
        5.1.2 敏感性分析
        5.1.3 应灾能力(恢复力)分析
    5.2 脆弱性分析
        5.2.1 社会脆弱性分析
        5.2.2 生态脆弱性分析
        5.2.3 综合脆弱性分析
    5.3 脆弱性空间异质性分析
    5.4 脆弱性三维趋势特征分析
第六章 问题与对策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一:青藏高原各县域2000~2017 年承灾体社会脆弱性及子系统评价结果指数

(2)对“源线模式”地震预测方法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源线模式”地震预测方法的提出背景
        1.1.1 地震预测研究背景
        1.1.2 地震预测的意义
        1.1.3 “源线模式”地震预测方法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3.1 论文研究的意义
        1.3.2 论文的内容
第二章 方法介绍
    2.1 “源线模式”地震预测方法
        2.1.1 方法具体内容
        2.1.2 方法的应用
    2.2 PI算法
        2.2.1 方法实现过程
        2.2.2 方法的应用
第三章 阿尔金断裂带西端地震与南北地震带地震关联现象分析
    3.1 青藏高原地区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特征
        3.1.1 青藏高原地区构造背景
        3.1.2 资料选取和地震活动情况
    3.2 阿尔金断裂带西端地震与南北地震带关联地震分析
        3.2.1 震级范围在7.0-7.9 时的关联地震
        3.2.2 震级范围在6.0-6.9 时的关联地震
        3.2.3 关联地震分析总结
第四章 PI算法对两地区关联地震的检验
    4.1 计算参数选取
    4.2 计算结果分析
        4.2.1 2008 年于田 7.3 地震与汶川 8.0 级地震
        4.2.2 2015 年皮山6.5 级地震与2016 年门源6.4 级地震
        4.2.3 其他地震
    4.3 总结和分析
第五章 关联现象解释和震例分析
    5.1 关联现象解释
    5.2 震例分析
        5.2.1 2007 年云南宁洱6.4 级地震
        5.2.2 2008 年四川汶川8.0 级地震
        5.2.3 2013 年四川芦山7.0 级地震
        5.2.4 2013 年甘肃岷县6.7 级地震
        5.2.5 2014 年云南鲁甸6.6 级地震
        5.2.6 2016 年青海门源6.4 级地震
        5.2.7 2017 年四川九寨沟7.0 级地震
    5.3 震例分析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流体对断层带地震活动性的影响 ——川滇地区若干实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
    1.1 论文选题依据
    1.2 人工注水诱发地震研究概况
    1.3 天然流体对地震活动性影响研究概况
    1.4 研究思路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微地震检测与定位
    2.2 ETAS模型统计分析
    2.3 震源机制解计算
    2.4 应力场反演和流体超压计算
    2.5 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计算
    2.6 二维断层表面的流体压力扩散
    2.7 断层稳定性分析
第3章 荣昌气田长期废水处理诱发地震活动特征
    3.1 引言
    3.2 地震活动随时间分布特征
    3.3 地震活动随空间分布特征
    3.4 应力场反演及所需流体超压力计算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长宁地区工业注水与M6级地震之间的关系
    4.1 引言
    4.2 长宁地区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
    4.3 兴文M5.7级地震对长宁M6级地震的影响
    4.4 长宁M6级地震序列应力场模式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基于加密地震观测讨论红河断裂带北段维西-乔后断层的地震活动性特征
    5.1 引言
    5.2 微地震检测结果分析
    5.3 维西-乔后断层附近的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特征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远程强震触发滇西北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及其机制
    6.1 引言
    6.2 滇西北地区 2006~2018.02.25 地震活动特征
    6.3 加密观测期间地震活动特征
    6.4 长宁M6.0地震对滇西地区地震活动和地下流体的远程触发特征
    6.5 讨论
    6.6 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于SWARM和DEMETER卫星电子密度数据的地震电离层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地震电离层现象研究现状
        1.2.1 同震电离层扰动
        1.2.2 震前电离层扰动
        1.2.2.1 震例研究
        1.2.2.2 统计研究
        1.2.2.3 耦合机制的研究
    1.3 地震电离层现象研究总结
        1.3.1 主要研究参量总结
        1.3.2 电离层异常特征总结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二章 地震电离层现象概述
    2.1 地震活动概述
        2.1.1 地震成因及震级
        2.1.2 地震过程及前兆现象
        2.1.3 地震孕育区
    2.2 电离层概述
        2.2.1 电离层
        2.2.2 电离层活动特征
    2.3 电离层对地震的响应
        2.3.1 地震电离层现象对震级敏感性
        2.3.2 地震电离层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
        2.3.3 地震电离层现象的多样性和瞬时性
        2.3.4 地震电离层现象在电离层各分层中的响应特征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基于DEMETER卫星数据的分析
    3.1 DEMETER卫星及数据
        3.1.1 DEMETER卫星简介
        3.1.2 DEMETER卫星数据
    3.2 DEMETER卫星观测数据的背景特征
        3.2.1 空间分布背景的构建方法及特征分析
        3.2.2 固定区域的观测数据时间序列构建方法及其变化特征
        3.2.2.1 时间序列构建方法
        3.2.2.2 数据随纬度的变化特征
        3.2.2.3 数据随经度的变化特征
        3.2.4 结论与讨论
    3.3 地震电离层现象的震例研究
        3.3.1 空间分布分析方法
        3.3.2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3.3.3 典型震例分析与总结
    3.4 地震电离层现象的统计研究与验证
        3.4.1 基于多地震事件分类的分析
        3.4.1.1 异常的空间分布分析
        3.4.1.2 异常的时间序列分析
        3.4.2 基于随机事件的验证
        3.4.3 基于多地震事件的定量评估
        3.4.3.1 异常空间分布的统计分析
        3.4.3.2 异常时间序列的统计分析
    3.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基于SWARM星座数据的分析
    4.1 SWARM星座及数据
        4.1.1 SWARM星座简介
        4.1.2 SWARM星座数据
        4.1.3 SWARM星座卫星轨道的差异
    4.2 SWARM星座观测数据的背景分析
        4.2.1 固定研究区域观测数据的时序分析
        4.2.2 观测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
        4.2.3 基于三颗卫星轨道差异的特征分析
        4.2.4 结论与讨论
    4.3 地震电离层快速扰动的分析方法及震例研究
        4.3.1 快速扰动的分析方法
        4.3.2 震前的快速扰动现象
    4.4 快速扰动现象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研究
        4.4.1 快速扰动的空间分布特征
        4.4.2 太阳和地磁活动的影响
        4.4.3 有震区与无震区的对比分析
        4.4.4 地震前与地震后的对比分析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地震电离层现象的耦合机制
    5.1 常见的耦合机制模型
        5.1.1 重力波模型
        5.1.2 电动力学模型
        5.1.3 电磁辐射模型
        5.1.4 化学模型
    5.2 地震电离层耦合途径
        5.2.1 重力波途径
        5.2.2 电动力学途径
    5.3 基于耦合机制对震例研究结果的分析
        5.3.1 对DEMTER卫星震例研究结果的分析
        5.3.2 对SWARM星座震例研究结果的分析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果总结
    6.2 DEMETER和 SWARM的研究对比
    6.3 创新点
    6.4 展望
        6.4.1 星座观测设想
        6.4.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发表文章

(5)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MS 6.4地震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 伽师MS 6.4地震活动特征
    1.1 地震活动异常
    1.2 地球物理观测异常
        1.2.1 形变学科异常分析。
        1.2.2 电磁学科异常分析。
        1.2.3 流体学科异常分析。
    1.3 综合计算方法
2伽师MS 6.4地震序列特征
    2.1 震源物理参数
    2.2 余震序列跟踪
3讨论与结论
    3.1 地震活动性
    3.2 地球物理观测
    3.3 孕震过程讨论
    3.4结论
4结束语

(6)强震前断裂亚失稳阶段及失稳部位的特征研究——以新疆南天山西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域的选取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方法
    2.2.1 Benioff应变积累释放
    2.2.2 Benioff应变加速释放 (ASR) 模型 3 资料及数据处理
3.1 研究区大震背景
3.2 亚失稳断裂及失稳部位判定
    3.2.1 断裂Benioff应变积累释放分析
    3.2.2 断裂地震活动时空分析
3.3 ASR模型应用 4 研究区现今亚失稳状态判断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讨论

(7)2016年11月25日阿克陶MS6.7地震序列特征及后续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阿克陶MS6.7地震基本参数
2阿克陶MS6.7地震震源机制
3阿克陶MS6.7地震序列分析
    3.1余震序列时空分布特征
    3.2序列类型早期判定
        3.2.1余震序列参数
        3.2.2主震释放能量
        3.2.3历史地震序列类型对比
    3.3余震序列地震学参数分析
        3.3.1初动极性分析
        3.3.2地震序列视应力分析
        3.3.3地震序列应力降分析
        3.3.4地震序列振幅比分析
        3.3.5阿克陶MS6.7地震序列后续趋势判定
4结论

(8)新疆南天山西段震群活动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资料选取
    2.2 小震群活动时空分布特点
    2.3 新疆南天山西段小震群与中强地震关系
    2.4 前兆震群识别及检验
3 结论

(10)PI算法提取DEMETER卫星地震电离层扰动异常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地震预测研究现状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地震电离层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地震电磁现象的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耦合机制
    2.2 DEMETER 卫星及其数据简介
        2.2.1 DEMETER 卫星简介
        2.2.2 DEMETER 卫星数据介绍
    2.3 地震电离层研究现状
        2.3.1 地震电离层异常的一般研究步骤
        2.3.2 震例研究进展
        2.3.3 地震电离层异常统计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图像信息(PI)方法国内外研究进展
    3.1 PI 算法简介及其实现过程
    3.2 国内外研究进展
    3.3 小结
第四章 PI 方法提取地震电离层扰动异常的研究
    4.1 研究对象
    4.2 资料选取及研究步骤
    4.3 震例研究结果
    4.4 小结和讨论
第五章 电离层背景场建立和差异场的 PI 方法计算
    5.1 电离层的一般物理特征
    5.2 利用 DEMETER 研究电离层特征
    5.3 逐日背景场的建立
    5.4 剔出背景的差异场的 PI 震例计算
    5.5 小结和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及讨论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发表论文
附录 1 基于原始观测值的其他 8 个震例的 PI 异常演化图像
附录 2 基于差异场的其他 8 个震例的 PI 异常演化图像

四、2002年12月25日乌恰5.8级地震序列分析及地震趋势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 [1]青藏高原社会-生态系统承灾体脆弱性综合评价[D]. 赵东亮.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9)
  • [2]对“源线模式”地震预测方法的应用研究[D]. 段博儒.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2021(08)
  • [3]流体对断层带地震活动性的影响 ——川滇地区若干实例研究[D]. 王志伟.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20(03)
  • [4]基于SWARM和DEMETER卫星电子密度数据的地震电离层现象研究[D]. 何宇飞.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20(03)
  • [5]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MS 6.4地震总结[J]. 孟令媛,苑争一,宋治平,杨文,姜祥华,王博,周志华,于晨,姚丽,解滔,黎明晓,姚琪,马未宇,马亚伟,解孟雨,臧阳.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0(02)
  • [6]强震前断裂亚失稳阶段及失稳部位的特征研究——以新疆南天山西段为例[J]. 宋春燕,马瑾,王海涛,张琳琳. 地球物理学报, 2018
  • [7]2016年11月25日阿克陶MS6.7地震序列特征及后续趋势分析[J]. 聂晓红,王琼,吴传勇,向元,高荣,郭寅,刘萍. 内陆地震, 2017(02)
  • [8]新疆南天山西段震群活动特征分析[J]. 张琳琳,宋春燕,温少妍. 地震工程学报, 2016(05)
  • [9]新疆地区M≥7.7地震震源特征研究[J]. 高国英,聂晓红,温少妍. 地震, 2013(01)
  • [10]PI算法提取DEMETER卫星地震电离层扰动异常的应用研究[D]. 尼鲁帕尔·买买吐孙.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2012(09)


地震论文 电离层论文 构造地震论文 地震预测论文 地震的形成论文

上一篇:初中师生基础体能训练与测试
下一篇:花里关大气本底观测站CO_2和CH_4观测过程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