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雪妮[1](2020)在《杨凌示范区主要蔬菜种植和新品种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杨凌是我国首个农业产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所在地,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食物,分析杨凌示范区蔬菜种植与新品种应用现状与问题,对于蔬菜产业发展和引领示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专家咨询、官网查询、分析归纳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杨凌主要蔬菜种植与新品种选育和应用的现状与成就和存在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主要结果如下:(1)杨凌示范区蔬菜种植成就与问题:杨凌示范区设施蔬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且种植技术不断进步。以茄果类种植面积最大,平均每户栽培番茄约1067.2 m2,且以日光温室栽培为主;不同种类蔬菜的投入与经济效益差异很大,番茄栽培平均投入3460元/667m2,平均收入22400元/667m2,叶菜类种植面积最小。蔬菜种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农资成本高,风险比较大,病虫害严重,栽培蔬菜种类较少,盲目跟风现象严重。(2)杨凌示范区蔬菜品种选育和应用成就与问题:科研机构与企业品种审定和推广应用有很大差异。过去9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共审定了78个新品种,西安金鹏种苗有限公司共审定约66个新品种。然而,前者推广比例仅占24.4%,而后者推广比例达42.4%,表明科研机构重审定,而企业更重应用。(3)对蔬菜种植建议:(1)政府应尽可能地在农资投入等方面给予农户政策范围内的财政补助,降低农户生产成本投入,保护农户种植蔬菜的积极性;(2)加强系统的蔬菜生产技术培训,提升农户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3)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合经营模式,减少农业生产中农民的高成本风险;(4)通过科技扶贫的方式,由农林高校种植相关的专家教授对口进行科技帮扶与技术指导,引导其科学种植管理;(5)通过对种植成果突出的种植户进行嘉奖,并邀请其给其他农户讲授种植经验教训,带领技术比较弱的农户共同发展。针对品种选育与应用的建议:(1)成立有关机构,实现科研部门、种植研发销售单位与农户的有机衔接,实现科研成果快速推广应用;(2)政府部门加大对育种单位的支持力度,鼓励育种家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加大科研攻关,选育更多蔬菜新品种;(3)扶持示范园区引进优质栽培品种,进行大面积的栽培示范与推广,引导农民认识与喜爱更多的蔬菜新品种;(4)加强对已有蔬菜品种的管理,及时进行普查与登记,掌握它的特性和抗病性,通过筛选,推广出高产优质的蔬菜新品种;(5)建立完善的品种监督机制,掌握品种发展态势,为蔬菜新品种选育创造良好环境,使育种者利益得以保障。本研究分析了杨凌示范区的蔬菜种植与品种选育及应用现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为促进杨凌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王艺锦[2](2019)在《辽宁省朝阳市日光温室种植结构与效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日光温室在我国辽宁省西北地区广泛应用,尤其是朝阳地区,是我省重要的农业设施之一。日光温室蔬菜的种植模式和茬口安排并非是一成不变。通常情况下,日光温室安排蔬菜茬口,其一主要是根据蔬菜种类以及生长环境和自身生长发育规律的不同来安排适合的蔬菜茬口,通过日光温室提供一个相对适宜的生长环境以获得较高产量;其二主要根据市场情况和蔬菜的价格变化规律来合理可靠地调整日光温室蔬菜茬口模式。本文选取了辽宁省朝阳市7个区、县、市涉及到16个乡镇、42个村、220户的日光温室基地作为试验对象,通过对日光温室内不同蔬菜作物的栽培茬口、栽培模式、作物产量、产值、生产性投入和纯收入等进行分析,选出适宜当地日光温室蔬菜茬口安排,并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朝阳市不同地区日光温室蔬菜茬口安排以及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结论如下:朝阳市各地区日光温室一年一大茬蔬菜栽培种类主要以黄瓜、青椒、番茄、茄子、西葫芦、食用菌、角瓜为主,北票市日光温室蔬菜一年一大茬栽培模式以食用菌类为主,食用菌平均年产量在46.5t左右,栽培面积1696亩;凌源市各乡镇日光温室主栽蔬菜一年一大茬栽培模式主要以黄瓜、辣椒、西葫芦、茄子为主,蔬菜平均年产量在62.5t左右,种植面积28.16万亩左右;朝阳县日光温室蔬菜一年一大茬栽培模式主要以种植茄子、番茄、黄瓜、青椒、韭菜和食用菌为主,蔬菜平均年产量在68.5t左右,种植面积7.2万亩;建平县日光温室蔬菜一年一大茬栽培以西葫芦、黄瓜、番茄、茄子、青尖椒为主,蔬菜平均年产量在72.25t左右,种植面积5万亩;喀左县日光温室一年一大茬主栽蔬菜种类为茄子、黄瓜、青椒、角瓜,蔬菜平均年产量在31.9t左右,种植面积20万亩;双塔区日光温室一年一大茬主栽蔬菜种类为黄瓜、番茄,蔬菜平均年产量在11t左右,种植面积0.4万亩;龙城区日光温室一年一大茬主栽蔬菜种类为黄瓜、茄子,蔬菜平均年产量在24t左右,种植面积0.6万亩。朝阳市各地区日光温室蔬菜一年一大茬栽培模式主要以黄瓜、青椒、番茄、茄子、西葫芦、食用菌、角瓜为主,一年一大茬栽培模式蔬菜平均年产量为316.65t左右,种植总面积61.5万亩左右,说明朝阳地区日光温室主栽蔬菜一年一茬栽培面积较大,产量较高,是朝阳地区主要的栽培茬口,其中建平县一年一茬蔬菜栽培效果最好,产值最高。北票市日光温室一年两茬主栽蔬菜年平均产量在49t左右,种植面积在45万亩左右;凌源市日光温室一年两茬主栽蔬菜全市年平均蔬菜产量为47.5t,种植面积为2.46万亩;朝阳县日光温室一年两茬主栽蔬菜年平均产量为60t,种植面积达20万亩;建平县日光温室一年两茬主栽蔬菜年平均产量71.75t,种植面积为6万亩;喀左县日光温室一年两茬主栽蔬菜年平均产量27t,种植面积为20.2万亩;双塔区日光温室一年两茬主栽蔬菜年平均产量21t,种植面积为1万亩;龙城区日光温室一年两茬主栽蔬菜年平均产量27t,种植面积为2.2万亩。综上可知,朝阳市各地区日光温室蔬菜一年两茬栽培总种植面积为96.86万亩,年平均蔬菜产量为303.25t,说明朝阳各地区日光温室主栽蔬菜一年两茬培模式栽面积较大,产量较高,但因各地区日光温室温、光条件各不相同,一年两茬栽培种植蔬菜也不统一,使得各地区蔬菜供应互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朝阳市各地区日光温室一年三茬蔬菜栽培种类主要以黄瓜、番茄、西葫芦、西瓜、马铃薯、甜瓜等为主。北票市日光温室一年三茬主栽蔬菜平均年产量为35t,种植面积为21万亩左右;朝阳县日光温室一年三茬主栽蔬菜年平均产量为29.3t,种植面积为12万亩;建平县日光温室一年三茬主栽蔬菜年平均产量为0.6万亩。综上可知。朝阳市各地区日光温室蔬菜一年三茬栽培模式较少,种植面积仅为33.6万亩,年平均蔬菜产量为81.8t,这可能与朝阳地区气候条件有关,该地区日光温室蔬菜不适合进行一年三茬栽培,或者日光温室所提供的温度、光照等条件达不到一年三茬栽培所要求的条件。日光温室黄瓜的栽培茬口包括早春茬、夏秋茬以及秋冬茬等,其中投入资金最少的是夏秋茬黄瓜,三种茬口栽培模式中,秋冬茬黄瓜收益最高,其次是早春茬黄瓜。日光温室番茄的栽培茬口包括早春茬、夏秋茬以及秋冬茬,三种茬口栽培模式中,投入资金最少的是夏秋茬番茄,秋冬茬番茄投入成本最高,其次是早春茬番茄,其中早春番茄收益较大。朝阳市日光温室除了番茄、黄瓜等蔬菜的栽培,还包括冬小葱、早春芸豆、秋冬韭菜以及早春茄子的栽培,其中早春茄子成本投入最高,冬小葱投入资金最少,其中香菇与其他蔬菜相比收益最大,其次是早春茄子收益较大,冬小葱的收益较低。综上可得,朝阳市日光温室蔬菜栽培主要以瓜果类、番茄等叶菜类和果菜类为主,主要栽培茬口为一年一大茬和一年两茬;经济效益排列前三位的茬口有年产的香菇、早春茬番茄和秋冬茬黄瓜的生产,其中香菇生产收益最大,但是生产者投资资金相对比较多且风险高,而且对种植者技术水平相对要求比较高,如果生产者想要提高种植水平和降低生产成本,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农户种植技术的提高以及新品种的引进,并对产品进行广泛宣传。
穆大伟[3](2017)在《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耕地紧张局势越加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开展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城市建筑环境适应性与种植技术研究,能够有效补偿耕地面积,减少资源消耗,改善城市生态,使城市产生从单纯的资源消耗型向生产型的革新性转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学术意义。课题以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研、理论整合、种植试验、计算机模型建构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面: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农业城市环境适应性、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品种选择技术研究、屋顶温室有农建筑范式研究。研究内容:(1)在生产性城市理论指导下,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有农建筑是在传统民用建筑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环境调控手段,系统耦合人居生活与农业生产活动,构筑“建筑—农业—人”一体化生态系统,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2)城市环境与传统农田环境差异较大,论文以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条件下蔬菜适应性为切入点进行种植试验研究,测量蔬菜光合速率、根系活力、维生素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等蔬菜品质指标和生理指标,探讨农业在城市环境中的适应性。(3)对比分析蔬菜和人体对环境的要求,提出人菜共生空间光照、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指标。测量客厅、办公室、阳台、屋顶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CO2浓度,分析蔬菜在建筑环境中的适应性。进行建筑蔬菜种植试验,测量生理指标与产量,计算蔬菜绿量和固碳吸氧量,探讨蔬菜生产建筑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4)结合设施农业技术和立体绿化技术,筛选建筑农业种植技术:覆土种植、栽培槽种植、栽培块种植、水培种植。提出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该技术可实现不更换栽培基质持续生产,是更加适宜建筑环境的农业种植技术。进行透气型砂栽培生菜种植试验研究,论证透气型砂栽培技术可行性。(5)提出建筑农业品种选择基本原则,系统整理120种蔬菜环境要求数据,建立建筑蔬菜品种选择专家系统。以建筑农业微空间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为基础,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6)进行屋顶温室有农建筑专题研究,探索日光温室、现代温室和建筑屋顶结合的具体模式,并将光伏与屋顶温室进行结合,使建筑具备能源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功能。利用Design Builder模拟屋顶温室、屋顶农业和普通建筑的能耗,探讨屋顶温室的节能性。论文阐述了有农建筑的内涵,通过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试验研究、模拟研究对农业城市适应性、建筑适应性、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建筑蔬菜品种选择技术、屋顶温室有农建筑模型与能耗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环境下的蔬菜生长势弱,商品产量低,营养品质较好,重金属As、Cd、Pb含量满足国家标准食品安全要求,城市雨水可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交通路口不宜进行蔬菜商品生产;在人菜共生建筑空间中,蔬菜要求光照强度3000lux以上,远高于人居环境要求,需要解决补光而不产生眩光的问题,人菜温度、湿度、通风环境要求范围较为接近,人菜CO2和O2具有互补作用;通过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环境测量试验和种植试验研究证明人菜共生是可行的,种植试验表明,南向窗台、南向阳台和西向阳台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63.15g、138.08g、132.42g,显着高于北向窗台19.01g和屋顶31.67g,不同空间蔬菜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固碳吸氧量和绿量差异明显。(2)提出建筑农业三原则:对人工作和生活影响小、对建筑环境影响小、种植管理简单,筛选出建筑农业适宜技术:覆土栽培技术、栽培槽技术、栽培块种植技术、栽培箱种植技术、水培技术;提供新的建筑农业种植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证明透气型砂栽培技术是可行的;建立120种蔬菜环境指标数据库,建立品种选择专家系统,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解决了建筑蔬菜品种选择问题。(3)探索通过屋顶温室进行农业、能源复合式生产的有农建筑范式;Design Builder软件模拟表明屋顶现代温室和相连建筑顶层的全年能耗为80802 Kwh,露地现代温室+没有屋顶温室的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90429 Kwh,全年节能9627 Kwh,露地日光温室+普通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8806 Kwh,屋顶日光温室和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6924 Kwh,全年节能1882 Kwh,证明屋顶温室是节能的。论文为有农建筑和生产型建筑系统构筑做了部分工作,属于生产性城市理论体系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垂直农业的生产型民用建筑系统构筑》(项目批准号:51568017)的部分研究成果,为生态建筑设计探索新方法,为可持续城镇建设提供新思路。
闫华[4](2016)在《典型作物设施农业灌溉决策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本文通过查阅、整理、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对典型地区设施作物灌溉制度进行综合评价,建立了设施作物灌溉制度数据库,并开发了灌溉制度查询系统。为准确掌握土壤墒情信息,提高灌溉决策精确度,设计制作了高精度剖面土壤水分传感器。以温室番茄为例开展田间试验,对不同灌溉制度下温室番茄的生理生态指标、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产品品质等进行了试验研究,并采用基于熵权的逼近理想解法对灌溉制度进行分析评价。同时,对温室内外小气候变化规律及作物需水量与水面蒸发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设施作物需水量温度灌溉决策模型,并将灌溉制度数据库和灌溉决策模型集成应用于智能灌溉决策系统中。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系统分析和总结了我国部分地区设施作物灌溉制度,构建了灌溉制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基于熵权的逼近理想解法对灌溉制度进行了评价分析,获得最优灌溉制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设施作物灌溉制度数据库,并开发了设施作物灌溉制度查询系统,为优化各地区灌溉制度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2、基于高频电容边缘场效应,采用有限元法对探头微量化电容周围电场强度和电容值进行仿真分析,确定了最优探头结构,设计制作了结构新颖的高精度剖面土壤水分传感器。计算和试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能够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土壤水分测量,测量精度为±1.31%,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一致性。3、以温室番茄为例开展田间试验,对不同灌溉制度下番茄的生理生态指标、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果实品质等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a)不同生育期灌水量的差异对形态指标、干物质量、根冠比、产量等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开花坐果期对灌水量反应最大;b)各生育期耗水量大小顺序为,开花坐果期>苗期>果实成熟期;各生育期土壤水分敏感程度,开花坐果期最大,果实成熟期和苗期的敏感程度较小;c)灌水量增加可以增加单果重,降低糖酸比;开花坐果期适度的减少灌水量可以提高番茄的可溶性糖含量。d)采用基于熵权的逼近理想解法对不同灌溉制度进行综合评价,获得最优灌溉制度:苗期灌水量37mm,开花坐果期灌水量44mm;果实成熟期灌水量为17mm。4、基于实验数据,对温室内外小气候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分析,设施作物需水量主要与作物生长季节、灌水量和室内温度有关;通过对设施作物需水量与水面蒸发量和室内温度的相关性分析,可知作物需水量与水面蒸发量相关性较差,但与室内温度相关性较好。根据室温和作物需水量的日均值分析结果,建立了设施作物需水量温度灌溉决策模型。5、以数据库及数据管理为基础,以灌溉决策模型为核心,研制了基于作物需水量的设施农业灌溉决策系统。系统集成了灌溉制度数据库、土壤墒情、作物需水量灞度灌溉决策模型和基于气象信息的作物需水量模型等节水灌溉智能决策模型,实现了墒情监测、灌溉决策、灌溉监测、生产管理等功能。设施农业灌溉决策系统在大兴区榆垡镇千亩设施蔬菜示范园进行了示范应用,提高了灌溉决策的科学性,社会经济效益显着。
郜庆炉[5](2002)在《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将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查土地因素与宇宙因素的互作效应,探查设施条件下的资源生产潜力,深入研究设施条件下不同种植体制资源高效利用的机理与模式,确立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及技术体系,旨在促进我国设施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缓解人口增加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实现有限资源生产力的持续提高。 全文9章。第一章引言,在全面分析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设施农业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基础上,认为设施农业开辟了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新领域,设施型农作制度是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重要选择,并提出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国内外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的现状及发展,对国内外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状况、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与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对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不足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了今后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趋势,即设施型农作制度和生态型农作制度。 第三章设施型农作制度概述,对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设施型农作制度与传统农作制度区别的特点。 第四章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在对设施农业生产实质、特点和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特点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提出构建设施型农作制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即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多维用地原理、生物学原理、光能利用原理和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第五章我国设施农业和农业设施的类型及分布,通过对我国气候类型及特点的详细分析,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地膜覆盖栽培、塑料大棚栽培、普通日光温室栽培、节能型塑料日光温室栽培、现代化温室栽培等主要设施农业生产类型的应用及分布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第六章设施环境与作物种植制度,对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条件下光照、温度、湿度、空气、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分析了这些生态因子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第七章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阐述了设施条件下的作物布局、轮作与连作、熟制、茬口安排和立体种植,并把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模式归纳为四种类型:单作一茬型、单作多茬型、多作一茬型、多作多茬型;并对地膜覆盖和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内的主要种植模式进行了归类介绍。 第八章设施条件下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提出了设施条件下光照环境、温度环境、湿度环境、空气环境和土壤环境的综合调控技术。 第九章结论与讨论,对全文研究结果进行概括总结,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点: *)率先提出了设施型农作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科学地界定了设施型农作制度的内涵,拓宽了设施农业的研究领域。设施型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在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括作物种植制度和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两部分。 G)拓宽了农作制度的研究领域,首次把农作制度与设施农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设施农业依托农业工程技术和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可控的技术手段,将部分或大部分环境条件置于人工调控之下,强化了植物生活要素的调控力度,使人类对植物生活要素进行全方位调控成为可能。这就对我国农作制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也为我国农作制度的研究和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O)提出了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充实了耕作学科的理论体系。构建科学的设施型农作制度,必须在充分了解设施农业生产实质、特点和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特点的基础上,遵循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多维用地原理、生物学原理、光能利用原理和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O)系统地探讨了设施条件下光照、温度、湿度、空气、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各种生态因素对作物种植区域、作物种类、作物品种布局、作物配置方式、熟制或茬制等方面的影响,为设施条件下作物合理布局,茬口安排,种植模式的选择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确立了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技术框架和主要的技术内容,充实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确定了设施条件下作物间、混、套作和茬口安排的原则,提出了设施条件下克服连作障碍的措施、进行立体种植的方式、夏季休闲期的利用的途径和设施环境综合调控的具体技术,归类介绍了设施条件下作物的主要种植模式。
杨俊刚,邹国元,张宝海[6](2021)在《轻简化技术对设施蔬菜生产的影响》文中指出本研究针对中国北方传统温室南北向栽培机械使用难、生产效率低的现状,将种植方向由南北向转变为东西向,满足机械化生产的需求,实现了生产模式的根本转变。该模式主要完成了3项关键技术内容,分别为东西向全程轻简高效生产技术、高平畦栽培技术、液体肥滴灌施肥技术。以3项轻简高效技术为核心,配套机械做畦、绿色防控、机器喷药、轨道运输采收等设备,形成叶菜-叶菜连作和叶菜-果菜轮作轻简化栽培集成模式,实现了叶菜平均增产8.6%、节肥19%、节水30%、节药30%,周年生产合计降低工人劳动时间20%,显着提高生产效率。
王岩文[7](2021)在《油菜素内酯(BR)及配施外源钙对设施番茄生长与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反季节蔬菜栽培面积日益增加,以至于设施番茄栽培也得到空前发展,成为我国设施栽培的主要蔬菜作物之一。但由于设施结构单一、管理不当及秋季高温高湿、冬季低温弱光、不良气候灾害等逆境胁迫影响,植株易感染病害,对植株生长发育影响很大,严重阻碍设施番茄增产增收。有大量研究表明,油菜素内酯(BR)、外源钙可通过提高番茄植株抗病及抗逆性,促进植株生长增加产量。但前人对二者功能研究多集中在盆栽试验,在设施应用研究较少,且二者配施方面的研究报道更少。因此为了检验BR及配施外源钙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通过设施番茄试验,探究不同浓度BR及配施外源钙对设施番茄生长、坐果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番茄的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具体试验结果如下:1.不同浓度BR及配施外源钙处理对大棚秋番茄生长、生理、病害及产量的影响:BR处理可提高番茄株高、茎粗及叶片数,以0.5 mg/L BR处理效果显着。高浓度BR处理抑制番茄坐果率并降低产量,而适宜浓度BR处理可通过提高坐果率增加产量。适宜浓度BR处理可显着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高浓度BR处理可能抑制光合进程。适宜浓度BR处理降低丙二醛(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增加脯氨酸(Pro)及可溶性糖含量。喷施BR处理可降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TY病毒病)的发病率与病情指数。BR配施外源钙处理可增加叶量,提高光合作用,增加Pro、可溶性糖含量,提高植株抗病性,从而提高产量。由此表明,0.5 mg/L BR处理及配施外源钙处理可应用于促进大棚秋番茄生长、提高产量及防治TY病毒病。2.不同浓度BR及配施外源钙处理对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生长、生理特性变化、坐果及产量的影响:在试验浓度范围内,高浓度BR处理对番茄前期株高生长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适宜浓度的BR处理使株高增加。高浓度BR处理使番茄叶片MDA含量显着增高,可溶性糖含量降低;适宜浓度的BR处理可减缓叶片MDA含量增加并降低相对电导率,同时增加番茄叶片的Pro和可溶性糖含量、提高番茄的叶绿素含量。高浓度或低浓度的BR处理会抑制番茄坐果,降低番茄第1花序的产量;适宜浓度的BR处理可促进果实膨大,提高番茄产量。BR配施外源钙处理后番茄叶片数显着增加,可通过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合面积、加快光合进程,进而促进果实膨大、显着提高果实产量。3.BR及配施外源钙对温室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喷施BR可促进番茄幼苗生长,增加生物量积累及叶绿素含量,提高根系活力,且各指标随BR浓度增加呈先上升后降低的变化,以0.1 mg/L BR处理效果最明显。喷施BR处理可降低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但低浓度BR与CK1相比达到显着差异水平。此外,BR配施外源钙对番茄幼苗株高、茎粗增长虽无明显作用,但其叶绿素含量、生物量积累及根系发育水平高于BR或0.2%氯化钙(0.2%CaCl2)单一处理。
郭晨曦[8](2020)在《土壤处理对大棚秋番茄生长及土传病害防控效果的影响》文中提出新乡市牧野区朱庄屯村常年在塑料大棚中栽植番茄,黄瓜等农作物。但由于常年连作及栽培管理方式不当,大棚土壤中连作障碍严重,导致土壤理化性质及营养结构改变、土壤病虫害加重,影响秋番茄、春季黄瓜长势及产量、品质变差,影响大棚蔬菜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研究通过采用强还原土壤灭菌法(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棉隆及生物菌肥等合理施用试验,研究了RSD、棉隆处理对秋番茄、春黄瓜生长、产量、病虫害及土壤杂草等的调控作用,以期为连作土壤改良,提高秋番茄、春黄瓜产量、土传性病害的防控效果,提供理论依据。RSD处理对于无公害生产和有机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具体结果如下:1、RSD处理后第一茬秋番茄植株、果实生长加快、果产量提高,且根结线虫病、茎基腐病发病率显着降低;其中第3次测量的植株株高和茎粗分别增加了4.96%和6.21%,RSD组第1层单果重和果产量分别增加了40.80%和73.30%,RSD+968组单果重和产量分别增加了69.33%和109.59%;RSD组秋番茄根结线虫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降低了75.00%和64.44%,RSD+968组秋番茄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为0;RSD组和RSD+968组茎基腐病发病率分别降低了28.64%和40.41%;RSD处理可明显减少土壤中尖孢镰刀菌和根结线虫数量,其中尖孢镰刀菌拷贝数降低了30.56%,根结线虫数量降低了97.57%;RSD和RSD+968组杂草数量、鲜重、干重均明显减少;在8月17日,RSD处理后番茄病毒病平均发病率降低了58.07%。说明RSD处理组和RSD+968处理组都能促进秋番茄的生长,提高产量,降低番茄根结线虫病、茎基腐病及病毒病发病率。RSD处理后第二茬春黄瓜植株生长加快、果产量提高,且黄瓜枯萎病发病率明显降低;其中,RSD组植株株高增加了8.37%,RSD组和RSD+968组平均单果重分别增加了15.38%和30.76%;RSD组和RSD+968组黄瓜枯萎病发病率分别降低了43.60%和50.50%;RSD处理后vc含量、可溶性糖的含量分别升高了12.98%和18.85%。说明RSD处理组和RSD+968处理都能促进春黄瓜的生长,提高产量,降低春黄瓜枯萎病发病率,提高春黄瓜品质。RSD处理后第三茬秋番茄根结线虫病和茎基腐病防治效果明显,其中根结线虫病其中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降低了72.72%和77.14,茎基腐病发病率降低了57.98%。2、棉隆处理后第一茬秋番茄品种植株生长加快、果产量增大及根结线虫指数、茎基腐病发病抑制,棉隆+淡紫拟青霉+枯草芽孢杆菌(QHD)处理组的株高、茎粗、第4花序坐果率、第1层单果重及第1层果产量增加最多,分别增加了180.87%、57.11%、62.65%、209.11%和247.83%;棉隆+淡紫拟青霉组对秋番茄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最好,为31.38%,其次是棉隆+QHD组,防治效果为26.21%;棉隆+淡紫拟青霉+QHD处理组的茎基腐病发病率比对照组降低了77.04%。棉隆+淡紫拟青霉+QHD处理组的杂草数量、鲜重、干重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联合处理可抑制大棚秋番茄杂草的生长。结论:RSD处理能有效促进秋番茄和春黄瓜生长,减少土壤中病原菌数量,降低秋番茄根结线虫病、茎基腐病及春黄瓜枯萎病发病率,促进大棚秋番茄和春黄瓜产量提高。棉隆处理土壤能有效抑制番茄根结线虫病、茎基腐病发病及土壤中杂草数量生长,减轻大棚土壤连作障碍,促进秋番茄生长及产量增加。此外,棉隆处理加施淡紫拟青霉、QHD等生物菌肥效果优于棉隆单独处理。
郝明贤[9](2020)在《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文中研究指明林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地处山区,耕地面积总量少、地块小、不集中,不平整,坡地面积占86%。近年来,随着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林州市建立37个农业园区,11个设施蔬菜种植园区。为全面了解林州市设施蔬菜现状,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访谈法、调查法等对林州市11个蔬菜种植园区及4个蔬菜种植大户进行设施蔬菜生产现状调研,发现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林州市坡地面积大,不利于集约化生产;设施规模不均衡,基础设施结构滞后;蔬菜品种单一,以种植番茄、黄瓜、茄子、西葫芦常见蔬菜为主,缺少林州市特色蔬菜品种;蔬菜产品营销方式陈旧,品牌意识缺乏;以人工徒手操作为主,机械化程度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推广技术服务落后;病虫害防治形式单一,肥水管理不科学。2改进措施和发展对策。根据山坡地区的特点进行集约化蔬菜种植;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基础设施;结合设施保温、采光、市场需求,调整蔬菜品种结构,形成林州特色菜;运用“互联网+”营销体系,拓宽营销渠道,提高品牌意识;减少用工,积极支持农户购买农机,提高机械化水平;通过招聘蔬菜专业相关的大学生,扩充农技人员,对农民及园区管理者进行“充电”,提升技术水平;加强宣传病虫害防治知识,以预防为主,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药剂防治相结合;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灌水方式采用滴灌,减少地表水蒸发,降低棚内相对湿度;引进设有电子器及电磁阀的滴灌和施肥系统,根据蔬菜需肥量和利用率进行配方施肥。本研究结合林州实际情况,分析了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设施蔬菜生产发展的相应对策,对进一步增强全市设施蔬菜生产活力,保障林州市设施蔬菜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宋群[10](2019)在《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栽培制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文中认为南疆四地州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连片贫困县分布较多,发展设施蔬菜产业是满足农产品供应、解决贫困人口脱贫、提高农民收入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措施和途径。设施蔬菜的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受到当地光热条件影响,同时也受到单位面积生产效益,市场需求等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本文采用实地调查法,走访了南疆四地州,包括阿克苏地区、克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等四地州的22个深度贫困县30个乡村。主要调查南疆四地州设施园艺种植结构及栽培制度现状,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从影响因子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针对南疆四地州设施园艺的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所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2017年南疆四地州人口规模达到1000万,占全区人口的45.21%,人均耕地面积是全区33.24%,人均收入为全区的70.13%,人多地少,经济落后。蔬菜仍然是南疆四地州设施作物的主要种类。从22个县市调查数据来看,设施蔬菜产能只有97.06万吨,缺口达90万吨以上。比较南疆四地州发展设施蔬菜的资源条件可得,发展设施蔬菜自然条件基础较好的为:喀什地区叶城县、和田地区皮山县、阿克苏地区柯坪县、克州阿克陶县;社会条件基础较好的为:喀什地区疏附县、和田地区和田县。当前南疆四地州日光温室的茬口主要有“春提早”“秋延晚”以及越冬生产等3种类型。日光温室采取春提早黄瓜—秋延晚番茄—叶菜、春提早黄瓜—秋菜豆(或豇豆)—越冬茬叶菜的净收入相对较高,这些将是未来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茬口调整的趋势。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中的问题主要有:(1)蔬菜种植品种分散,影响销售途径;(2)设施蔬菜生产中病虫害以及连作障碍日趋严重,导致主茬口减产损失;(3)设施蔬菜生产产出不高,效益较低;(4)设施蔬菜生产技术缺乏,产量及品质难以得到保障;(5)自我提高、自行投入的意识和能力薄弱,空棚现象严重。解决南疆设施蔬菜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问题的对策有:(1)调整种植结构,积极拓展市场;(2)结合资源禀赋种植优势特色品种,与市场良性互动;(3)积极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提升设施园艺产品品质,增加亩收益;(4)政府加大投入,打造完整产业链;(5)在设施蔬菜生产发展过程中注重水资源保护。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选题背景和研究方法 |
| 1.1 国内外蔬菜产业发展和面临问题 |
| 1.1.1 国内蔬菜产业发展和面临问题 |
| 1.1.2 国外蔬菜产业发展和面临问题 |
| 1.2 国内外蔬菜新品种选育和应用概况 |
| 1.2.1 我国蔬菜品种选育和应用概况 |
| 1.2.2 国外蔬菜品种选育和应用概况 |
| 1.3 杨凌示范区农业基础条件和发展概况 |
| 1.3.1 杨凌示范区农业基础条件 |
| 1.3.2 杨凌示范区农业发展状况 |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
| 1.4.1 目的意义 |
| 1.4.2 研究内容 |
| 1.5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 1.5.1 技术路线 |
| 1.5.2 研究方法 |
| 第二章 杨凌示范区蔬菜种植现状及问题 |
| 2.1 杨凌示范区蔬菜种植现状 |
| 2.1.1 蔬菜种植规模和方式 |
| 2.1.2 蔬菜种类的品种结构 |
| 2.2 杨凌示范区蔬菜种植存在的问题 |
| 2.3 小结 |
| 第三章 杨凌示范区主要蔬菜新品种选育和应用 |
| 3.1 主要蔬菜品种选育情况 |
| 3.2 主要蔬菜品种应用情况 |
| 3.3 蔬菜品种选育与应用存在的问题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对杨凌示范区蔬菜种植和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的建议 |
| 4.1 对蔬菜种植的建议 |
| 4.2 对蔬菜品种选育与应用的建议 |
| 4.3 小结 |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附录 |
| 附录1 杨凌示范区蔬菜种植品种与生产状况问卷调查表 |
| 附录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2010-2018)选育新品种 |
| 附录3 西安金鹏种苗有限公司选育新品种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 1.2 日光温室发展现状 |
| 1.2.1 国外日光温室发展现状 |
| 1.2.2 国内日光温室发展现状 |
| 1.3 辽宁日光温室发展概况 |
| 1.3.1 辽宁省日光温室的主要类型 |
| 1.3.2 辽宁省温室蔬菜主要品种 |
| 1.4 朝阳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
| 1.4.1 朝阳市基本情况 |
| 1.4.2 朝阳市农业基本概况 |
| 1.5 日光温室蔬菜主要茬口安排 |
| 1.5.1 茬口类型 |
| 1.5.2 温室蔬菜茬口的安排原则 |
| 1.5.3 朝阳市日光温室蔬菜茬口基本情况 |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内容 |
| 2.1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 2.1.1 研究方法 |
| 2.1.2 技术路线 |
| 2.2 主要调查区域和调查对象 |
| 2.3 数据处理及分析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 3.1 日光温室蔬菜栽培茬口类型分析 |
| 3.2 不同地区日光温室蔬菜茬口分析 |
| 3.2.1 不同地区日光温室蔬菜一年一大茬栽培茬口分析 |
| 3.2.2 不同地区日光温室蔬菜一年二茬栽培茬口分析 |
| 3.2.3 不同地区日光温室蔬菜一年三茬栽培茬口分析 |
| 3.2.4 朝阳市不同地区日光温室蔬菜主要栽培茬口及比例分析 |
| 3.3 日光温室蔬菜不同茬口栽培方式生产成本投入分析 |
| 3.3.1 黄瓜不同栽培茬口生产成本投入分析 |
| 3.3.2 番茄不同栽培茬口生产成本投入分析 |
| 3.3.3 香菇栽培生产成本投入分析 |
| 3.3.4 其他蔬菜栽培茬口生产成本投入分析 |
| 3.4 蔬菜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分析 |
| 3.4.1 不同茬口蔬菜经济效益分析 |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 4.1 结论 |
| 4.2 不足 |
| 4.3 建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调查访谈表格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都市农业 |
| 1.2.2 设施农业 |
| 1.2.3 立体绿化 |
|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
| 1.4 研究方法 |
| 1.5 研究框架 |
| 1.6 创新点 |
| 第2章 有农建筑与产能建筑 |
| 2.1 有农建筑 |
| 2.1.1 垂直农场 |
| 2.1.2 有农建筑 |
| 2.2 产能建筑 |
| 2.2.1 被动房 |
| 2.2.2 产能房 |
| 2.3 生产型建筑 |
| 第3章 农业的城市环境适应性研究 |
| 3.1 城市雨水种菜可行性试验研究 |
| 3.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3.1.2 材料与方法 |
| 3.1.3 结果与分析 |
| 3.1.4 结论 |
| 3.2 城市道路环境生菜环境适应性研究 |
| 3.2.1 材料与方法 |
| 3.2.2 结果与分析 |
| 3.2.3 讨论 |
| 3.2.4 结论 |
| 第4章 农业的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 |
| 4.1 建筑农业环境理论分析 |
| 4.1.1 蔬菜对环境的要求 |
| 4.1.2 人菜共生环境研究 |
| 4.2 建筑农业环境试验研究 |
| 4.2.1 材料与方法 |
| 4.2.2 结果与分析 |
| 4.3 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研究 |
| 4.3.1 材料与方法 |
| 4.3.2 结果与分析 |
| 4.3.3 讨论 |
| 4.3.4 结论 |
| 第5章 建筑农业种植技术研究 |
| 5.1 建筑农业蔬菜种植技术 |
| 5.1.1 覆土种植 |
| 5.1.2 栽培槽 |
| 5.1.3 栽培块 |
| 5.1.4 栽培箱 |
| 5.1.5 水培 |
| 5.1.6 栽培基质 |
| 5.2 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 |
| 5.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5.2.2 透气型砂栽培床 |
| 5.2.3 砂的理化指标研究 |
| 5.2.4 水肥控制技术研究 |
| 5.2.5 砂栽培的特点 |
| 5.3 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
| 5.3.1 研究现状 |
| 5.3.2 材料与方法 |
| 5.3.3 结果与分析 |
| 5.3.4 讨论与结论 |
| 第6章 建筑农业品种选择技术研究 |
| 6.1 品种选择原则 |
| 6.1.1 研究现状 |
| 6.1.2 品种选择原则 |
| 6.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
| 6.2.1 蔬菜品种数据库 |
| 6.2.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
| 6.3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
| 6.3.1 建筑农业空间微气候类型 |
| 6.3.2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
| 6.3.3 建筑农业气候区评述 |
| 第7章 温室与屋顶温室 |
| 7.1 温室 |
| 7.1.1 日光温室 |
| 7.1.2 现代温室 |
| 7.1.3 温室环境调控系统 |
| 7.2 光伏温室:农业与能源复合式生产 |
| 7.2.1 研究现状 |
| 7.2.2 农业光伏电池 |
| 7.2.3 光伏温室的光环境 |
| 7.2.4 光伏温室设计 |
| 7.2.5 实践案例 |
| 7.3 温室环境试验研究 |
| 7.3.1 材料与方法 |
| 7.3.2 结果与分析 |
| 7.3.3 结论 |
| 7.4 屋顶温室 |
| 7.4.1 研究现状 |
| 7.4.2 实践案例 |
| 7.4.3 屋顶温室类型 |
| 7.5 屋顶温室模型构建 |
| 7.5.1 生产性设计理念 |
| 7.5.2 屋顶日光温室 |
| 7.5.3 屋顶现代温室 |
| 7.5.4 屋顶温室透明覆盖材料 |
| 7.6 屋顶温室生产潜力研究 |
| 7.6.1 评估模型的建立 |
| 7.6.2 天津市屋顶温室面积 |
| 7.6.3 屋顶温室的生产潜力 |
| 7.6.4 自给率分析 |
| 7.6.5 结果与讨论 |
| 7.7 屋顶温室能耗模拟研究 |
| 7.7.1 能耗模拟分析软件 |
| 7.7.2 建筑能耗模型 |
| 7.7.3 能耗模拟参数设置 |
| 7.7.4 能耗模拟结果与分析 |
| 7.7.5 能耗模拟结论 |
|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3 研究内容 |
| 1.4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灌溉制度数据库及查询软件实现 |
| 2.1 灌溉制度数据库构建 |
| 2.2 灌溉制度查询软件实现 |
| 2.3 小结 |
| 第三章 剖面土壤水分传感器研究与开发 |
| 3.1 测量原理 |
| 3.2 传感器结构设计与分析 |
| 3.3 传感器硬件电路设计 |
| 3.4 传感器性能试验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不同灌溉制度对温室番茄生长、品质与产量的影响及效果评价 |
| 4.1 试验方案设计 |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4.3 实验方案评价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设施作物灌溉决策模型建立 |
| 5.1 温室内外小气候的变化规律 |
| 5.2 温室作物需水量与水面蒸发量的相关性研究 |
| 5.3 温室作物需水量温度灌溉决策模型研究 |
| 5.4 小结 |
| 第六章 设施农业灌溉决策系统集成与应用 |
| 6.1 总体结构 |
| 6.2 关键技术 |
| 6.3 功能特点 |
| 6.4 系统应用 |
| 6.5 小结 |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 7.1 论文主要结论 |
| 7.2 下一步工作建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设施型农作制度提出的背景 |
| §1.1.1 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 |
| §1.1.2 设施农业的兴起及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
| §1.1.3 设施农业开辟了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新领域 |
| §1.1.4 设施型农作制度—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重要选择 |
| §1.2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
| §1.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2 研究内容 |
| §1.2.3 研究方法 |
| 第二章 国内外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的现状及发展 |
| §2.1 国内外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 |
| §2.1.1 国外设施农业的历史及发展概况 |
| §2.1.2 中国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 |
| §2.2 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与研究进展 |
| §2.2.1 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演进 |
| §2.2.2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的主要成就 |
| §2.2.3 中国农作制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
| §2.2.4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不足及发展趋势 |
| 第三章 设施型农作制度概述 |
| §3.1 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概念 |
| §3.1.1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 |
| §3.1.2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 |
| §3.2 设施型农作制度与传统农作制度区别的特点 |
| §3.2.1 植物生活要素的调控力度大 |
| §3.2.2 集约化程度高 |
| §3.2.3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程度低 |
| §3.2.4 作物组成受市场的影响大 |
| §3.2.5 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高 |
| §3.2.6 生物种群多样性特点显着 |
| §3.3 研究和构建设施型农作制度的目的意义 |
| 第四章 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 |
| §4.1 设施农业生产分析 |
| §4.1.1 设施农业生产的实质 |
| §4.1.2 设施农业生产的特点 |
| §4.2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
| §4.2.1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 |
| §4.2.2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类型 |
| §4.2.3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
| §4.2.4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
| §4.3 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 |
| §4.3.1 植物的生活因素 |
| §4.3.2 植物生活因素的作用规律 |
| §4.3.3 植物生活因素作用的基本特点 |
| §4.4 多维用地原理 |
| §4.4.1 土地的多维性 |
| §4.4.2 多维用地 |
| §4.5 生物学原理 |
| §4.5.1 生物间互利共生机制 |
| §4.5.2 生态位原理 |
| §4.5.3 物种多样性原理 |
| §4.6 光能利用原理 |
| §4.7 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
| 第五章 我国设施农业生产的类型及分布 |
| §5.1 我国的气候及特点 |
| §5.1.1 我国的气候 |
| §5.1.2 气温分布的特点 |
| §5.1.3 光照分布的特点 |
| §5.1.4 水分分布的特点 |
| §5.2 我国农业设施的主要类型及其调控功能 |
| §5.2.1 农业保护设施及其调控功能 |
| §5.2.2 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及其调控功能 |
| §5.3 我国设施农业生产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
| §5.3.1 田间地膜覆盖栽培型 |
| §5.3.2 塑料拱棚栽培型 |
| §5.3.3 温室栽培型 |
| §5.3.4 其它设施栽培类型的应用及分布 |
| 第六章 设施环境与作物种植制度 |
| §6.1 光照条件 |
| §6.1.1 植物生长发育对光照条件的要求 |
| §6.1.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光照条件 |
| §6.1.3 农业设施内的光照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
| §6.2 温度条件 |
| §6.2.1 植物生长发育对温度条件的要求 |
| §6.2.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条件 |
| §6.2.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
| §6.3 湿度条件 |
| §6.3.1 植物生长发育对湿度条件的要求 |
| §6.3.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条件 |
| §6.3.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
| §6.4 空气条件 |
| §6.4.1 二氧化碳 |
| §6.4.2 有害气体 |
| §6.5 土壤条件 |
| §6.5.1 植物生长发育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
| §6.5.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土壤变化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 第七章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 |
| §7.1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布局 |
| §7.1.1 地膜覆盖栽培的布局与发展 |
| §7.1.2 温室大棚栽培的布局与发展 |
| §7.2 设施条件下作物的轮作与连作 |
| §7.2.1 轮作 |
| §7.2.2 连作 |
| §7.3 设施条件下作物的茬口安排及熟制(茬制) |
| §7.3.1 设施条件下的茬口安排 |
| §7.3.2 设施条件下的熟制(茬制) |
| §7.3.3 农业保护设施夏季休闲期的利用 |
| §7.4 设施条件下的立体种植 |
| §7.4.1 设施条件下作物地面立体种植 |
| §7.4.2 设施条件下作物空间立体栽培 |
| §7.5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模式 |
| §7.5.1 设施条件下作物种植模式的类型 |
| §7.5.2 设施条件下的主要种植模式 |
| 第八章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 |
| §8.1 农业设施内的光照环境调控 |
| §8.1.1 改进农业设施的结构和管理技术 |
| §8.1.2 人工补光 |
| §8.1.3 遮光 |
| §8.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环境调控 |
| §8.2.1 增温 |
| §8.2.2 保温 |
| §8.2.3 降温 |
| §8.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环境调控 |
| §8.3.1 降低空气湿度 |
| §8.3.2 降低土壤湿度 |
| §8.3.3 加湿 |
| §8.4 农业保护设施内气体的调控 |
| §8.4.1 农业保护设施内CO_2浓度的调控 |
| §8.4.2 农业保护设施内有害气体的防止 |
| §8.5 农业保护设施内土壤状况的调控 |
| §8.5.1 深耕土壤 |
| §8.5.2 科学施肥 |
| §8.5.3 合理灌溉 |
| §8.5.4 生物除盐 |
| §8.5.5 合理使用农药 |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 §9.1 主要结论 |
| §9.2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设施蔬菜东西向栽培技术 |
| 叶菜东西向栽培技术 |
| 分区差异化精细管理 |
| 高平畦轻简化栽培 |
| 应用专用农机具 |
| 配套滴灌设施 |
| 配套绿色防控 |
| 果菜东西向栽培技术 |
| 果菜群体结构控制与配套 |
| 果实品质提升与污染控制 |
| 设施蔬菜轻简高效技术模式集成 |
| 叶菜连作轻简生产技术模式 |
| 叶菜-果菜轮作轻简生产技术模式 |
| 温室东西向轻简生产技术要点 |
| 应用前景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大棚秋番茄生产研究现状与进展 |
| 1.1.1 大棚秋番茄生产概况 |
| 1.1.2 大棚秋番茄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
| 1.1.3 大棚秋番茄研究现状 |
| 1.1.4 大棚秋番茄茎基腐病研究现状 |
| 1.1.5 大棚秋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研究现状 |
| 1.1.6 大棚秋番茄根结线虫病研究现状 |
| 1.2 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生产研究现状与进展 |
| 1.2.1 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生产概况 |
| 1.2.2 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
| 1.2.3 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研究现状 |
| 1.2.4 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抗低温研究现状 |
| 1.3 油菜素内酯(BR)研究进展 |
| 1.3.1 BR的应用概况 |
| 1.3.2 BR的作用及机理 |
| 1.3.3 BR在蔬菜上的应用 |
| 1.4 外源钙研究进展 |
| 1.4.1 外源钙的应用概况 |
| 1.4.2 外源钙的作用及机理 |
| 1.4.3 外源钙在蔬菜上的应用 |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第二章 BR及配施外源钙对大棚秋番茄生长、病害与产量的影响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材料 |
| 2.1.2 试验方法 |
| 2.1.3 生理指标的测定 |
| 2.1.4 统计分析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BR及配施外源钙对大棚秋番茄生长的影响 |
| 2.2.2 BR及配施外源钙对大棚秋番茄生理指标的影响 |
| 2.2.3 BR及配施外源钙对大棚秋番茄病害的影响 |
| 2.2.4 BR及配施外源钙对大棚秋番茄坐果与产量的影响 |
| 2.3 小结与讨论 |
| 2.3.1 BR及配施外源钙能促进大棚秋番茄生长及产量 |
| 2.3.2 BR及配施外源钙能提高大棚秋番茄叶绿素含量及光合作用 |
| 2.3.3 BR及配施外源钙能增强大棚秋番茄的抗性 |
| 2.3.4 BR及配施外源钙能缓解大棚秋番茄的病害 |
| 第三章 BR及配施外源钙对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生长、生理与产量的影响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材料 |
| 3.1.2 试验方法 |
| 3.1.3 指标测定 |
| 3.1.4 统计分析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3 小结与讨论 |
| 第四章 BR及配施外源钙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试验材料 |
| 4.1.2 试验方法 |
| 4.1.3 统计分析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BR及配施外源钙对番茄幼苗株高和茎粗的影响 |
| 4.2.2 BR及配施外源钙对番茄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 4.2.3 BR及配施外源钙对番茄幼苗根系的影响 |
| 4.2.4 BR及配施外源钙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 4.2.5 BR及配施外源钙对番茄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 4.3 小结与讨论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设施土壤连作障碍发生、危害和防治现状 |
| 1.1.1 设施土壤连作障碍发生现状 |
| 1.1.2 设施土壤连作危害 |
| 1.1.3 设施土壤连作障碍防治措施 |
| 1.2 番茄根结线虫病研究进展 |
| 1.2.1 番茄根结线虫病发生现状 |
| 1.2.2 番茄根结线虫病发生原因及危害 |
| 1.2.3 番茄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措施 |
| 1.3 番茄茎基腐病研究进展 |
| 1.3.1 番茄茎基腐病发生现状 |
| 1.3.2 番茄茎基腐病发生原因及危害 |
| 1.3.3 番茄茎基腐病的防治措施 |
| 1.4 黄瓜枯萎病研究进展 |
| 1.4.1 黄瓜枯萎病发生现状 |
| 1.4.2 黄瓜枯萎病发生原因及危害 |
| 1.4.3 黄瓜枯萎病防治措施 |
| 1.5 棉隆处理土壤的研究进展 |
| 1.5.1 棉隆处理对土传病原菌及病虫害的影响 |
| 1.5.2 棉隆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
| 1.5.3 棉隆处理对植物化感作用和自毒作用的影响 |
| 1.5.4 棉隆处理对土壤呼吸强度和植株生长的影响 |
| 1.5.5 棉隆处理和生物菌结合对土壤连作障碍发生的研究进展 |
| 1.6 RSD处理土壤的研究进展 |
| 1.6.1 RSD处理对土传病原菌及病虫害的影响 |
| 1.6.2 RSD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 1.6.3 RSD处理对植物化感作用和自毒作用的影响 |
| 1.6.4 RSD处理对土壤呼吸强度和植株生长的影响 |
| 1.6.5 RSD处理和生物菌结合对土壤连作障碍发生的研究进展 |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第二章 强还原灭菌法(RSD)对连续三茬大棚秋番茄和春黄瓜生长、病虫草害的影响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材料 |
| 2.1.2 试验方法 |
| 2.1.3 统计分析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RSD在第一茬大棚秋番茄上的应用效果 |
| 2.2.2 RSD在第二茬塑料大棚春黄瓜上的应用效果 |
| 2.2.3 RSD在第三茬塑料大棚秋番茄上的应用 |
| 2.3 小结与讨论 |
| 2.3.1 RSD处理对大棚土壤性质的影响及速效杀灭病虫的效果 |
| 2.3.2 RSD处理对大棚秋番茄、春黄瓜的促长壮秧和前期增产效应 |
| 2.3.3 RSD处理对防治土传病害的效应及其作用的持效性 |
| 2.3.4 968 生物菌肥的加成效应 |
| 2.3.5 RSD处理设施土壤的实用性 |
| 第三章 棉隆对大棚秋番茄生长、病虫草害的影响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材料 |
| 3.1.2 试验方法 |
| 3.1.3 统计分析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棉隆处理对第一茬秋番茄植株生长的影响 |
| 3.2.2 棉隆处理对秋番茄坐果率、果实生长和第一穗果实产量的影响 |
| 3.2.3 棉隆处理对第一茬大棚秋番茄根结线虫病的影响 |
| 3.2.4 棉隆处理对第一茬大棚秋番茄茎基腐病影响 |
| 3.2.5 棉隆处理对第一茬大棚秋番茄田间杂草的影响 |
| 3.3 讨论 |
| 3.3.1 棉隆处理能促进大棚秋番茄植株及果实的生长 |
| 3.3.2 棉隆能增加对大棚秋番茄土壤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
| 3.3.3 棉隆能减少大棚秋番茄的田间杂草 |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选题背景 |
| 1.1.1 国外设施蔬菜发展状况 |
| 1.1.2 我国设施蔬菜发展状况 |
| 1.1.3 河南省设施蔬菜发展状况 |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 1.2.1 选题目的 |
| 1.2.2 选题意义 |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 2.1 研究内容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文献查阅 |
| 2.2.2 实地调查 |
| 2.2.3 问卷调查 |
| 2.3 技术路线 |
| 2.4 研究条件 |
| 第三章 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发展概况 |
| 3.1 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发展的基础条件 |
| 3.1.1 自然气候条件 |
| 3.1.2 地理位置 |
| 3.1.3 水资源 |
| 3.1.4 劳动力资源 |
| 3.1.5 市场需求 |
| 3.2 林州市设施蔬菜园区及种植大户生产现状 |
| 3.2.1 西赵无公害果蔬种植精品园 |
| 3.2.2 梅平现代农业精品园 |
| 3.2.3 林州丰乐农业生态园 |
| 3.2.4 林州市土楼果蔬农业示范园 |
| 3.2.5 五龙镇城峪村种植合作社 |
| 3.2.6 原康镇李家村 |
| 3.2.7 田壮壮蔬菜种植产业扶贫基地 |
| 3.2.8 安阳市京亿鑫源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
| 3.2.9 刘家街方家庄 |
| 3.2.10 原康镇岸下村 |
| 第四章 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现状问题分析 |
| 4.1 坡地制约设施蔬菜发展 |
| 4.2 设施规模不均衡、基础设施有待优化 |
| 4.3 设施蔬菜种类单一、品种结构有待调整 |
| 4.4 营销策略不完善、品牌意识薄弱 |
| 4.5 徒手操作为主、机械化程度低下 |
| 4.6 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技术推广服务滞后 |
| 4.7 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不规范 |
| 第五章 加快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发展的对策 |
| 5.1 根据坡地蔬菜种植特点进行集约化种植 |
| 5.2 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基础设施 |
| 5.3 调整蔬菜品种结构、形成区域特色蔬菜 |
| 5.4 建设信息网络、提高品牌意识 |
| 5.5 减少用工、提高蔬菜设施机械化水平 |
| 5.6 引进人才、提升专业技术水平 |
| 5.7 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规范化 |
| 5.7.1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
| 5.7.2 科学浇水、平衡施肥 |
| 第六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 1.2 文献综述 |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 1.2.3 影响种植结构及栽培制度的条件和因素 |
| 1.2.4 文献小结 |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方法 |
| 1.3.4 研究技术路线 |
| 2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现状分析 |
| 2.1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发展的基本概况 |
| 2.2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种植结构栽培制度 |
| 2.2.1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的种植结构 |
| 2.2.2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的栽培制度 |
| 2.2.3 南疆设施蔬菜经营制度 |
| 3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中的问题 |
| 3.1 蔬菜种植品种分散,影响销售途径 |
| 3.2 设施蔬菜生产中病虫害以及连作障碍日趋严重,导致主茬口减产损失 |
| 3.3 设施蔬菜生产产出不高,效益较低 |
| 3.4 设施蔬菜生产技术缺乏,产量及品质难以得到保障 |
| 3.5 自我提高、自行投入的意识和能力薄弱,空棚现象严重 |
| 4 解决南疆设施蔬菜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问题的对策 |
| 4.1 调整种植结构,积极拓展市场 |
| 4.2 开展本地优势种植,与市场良性互动 |
| 4.3 积极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提升设施园艺产品品质,增加亩收益 |
| 4.4 政府加大投入,打造完整产业链 |
| 4.5 在设施蔬菜生产发展过程中注重水资源保护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件1 |
| 附件2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