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严为[1](2021)在《除风益损汤联合小牛血眼用凝胶对眼化学性伤后角膜损伤恢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评价除风益损汤联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治疗角膜化学性烧伤的治疗效果,分析方案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为眼化学伤的临床治疗开拓新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不慎被酸碱性制剂等化学品入目,来院前仅作清水冲洗或未作处理、符合诊断并使用除风益损汤中西医结合治疗的41例(63眼)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单眼19例,双眼22例,男34例50眼,女7例13眼。伤后就诊时间:1小时内20例35眼,1小时至1天12例17眼,1天以上9例11眼。36例患者为在附近化工厂上班的工人,其眼表烧伤均与工作有直接关系,占全体病例88%,5例患者为日常生活中化学品不慎入目,占12%。所有患者均在完成一个疗程的中药治疗、角膜完成修复后评价疗效,观察恢复周期、有无并发症(如角膜变性、睑球黏连、视力下降等)。结果:41例(63眼)患者共接受平均3周的中药治疗,出院后患者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3(1-5)个月。Ⅰ度眼烧伤患者显效12例,占100%;Ⅱ度烧伤患者显效18例,占94.7%,有效1例;Ⅲ度烧伤患者显效6例,占75%,有效2例;Ⅳ度烧伤患者显效有效均为0例,无效2例。总显效率达到87.8%,总有效率达到95.1%。在接受治疗后,患者眼部刺激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结膜充血、角膜损伤等体征均明显改善,平均角膜修复周期为1.9周。经治疗无一例并发严重感染或眼内炎,3-59天痊愈,均保全眼球。Ⅲ度眼烧伤患者中角膜变性8例(100%),其中角膜白斑5例,角膜斑翳3例,睑球黏连2例(25%),倒睫2例(25%),并发青白7例(87.5%),角膜修复时间>5W者4例(50%);Ⅳ度眼烧伤的2例患者中,角膜白斑2例100%,视力受到严重损伤2例100%,并非青、白2例100%,倒睫1例50%,睑球黏连2例100%,角膜修复时间>5W者2例(100%)。Ⅲ度或以上眼烧伤患者不同程度并发症总发生率可达100%。结论:1.化学性眼烧伤以青壮年男性为主,烧伤多与工作中意外事故有关;2.眼化学伤通过及时有效的急救治疗,其愈后更好,并发症更少;3.对于Ⅰ、Ⅱ度的眼化学烧伤非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4.烧伤程度越重,角膜修复时间越长,治疗后视力恢复越差,且更易产生并发症;5.资料显示运用除风益损汤联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缩短病程,缓解症状,改善患者视功能,一定程度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王云[2](2021)在《MEBT/MEBO配合叠瓦式加压包扎治疗四肢Ⅱ度烧伤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随机分组对照试验,观察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配合叠瓦式加压包扎治疗四肢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四肢Ⅱ度烧伤患者用SPSS21.0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抗生素预防感染、MEBT/MEBO处理创面;治疗组换药后予弹力绷带叠瓦式加压包扎患肢,对照组换药后予普通绷带无压力包扎患肢。入院后至入院第7天,每8小时换药1次,治疗第7天后,每12小时换药1次。14天为1个疗程,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创面渗出、疼痛、创面愈合率等情况,记录治疗第5天残疱疱液量、残疱面积,统计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后,每月电话随访1次,3个月后统计两组患者创面愈后3月色素沉着及瘢痕增生情况。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完成57例,治疗组28例,对照组29例。(1)在减少渗出和缓解疼痛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渗出、疼痛评分均成下降趋势,治疗组在治疗第3天和治疗第7天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第14天时两组无明显差异。(2)第5天残疱疱液量、残疱面积方面,治疗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第7天、第14天后创面愈合率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4)治疗组平均愈合时间为15.68天,对照组平均愈合时间为15.83天,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差异不明显。(5)两组患者治疗14天后临床疗效情况,两组治疗疗效相近,其中治疗组显效率为82.14%,对照组显效率为75.86%。(5)创面愈合后3月后,两组患者创面均无瘢痕增生,治疗组出现色素沉着7例,对照组出现色素沉着9例,两组色素沉着情况无明显差别。(6)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MEBT/MEBO配合叠瓦式加压包扎与MEBT/MEBO普通包扎疗法治疗四肢Ⅱ度烧伤,在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及愈后色素沉着、瘢痕增生方面疗效相当。(2)MEBT/MEBO配合叠瓦式加压包扎可减少烧伤早期创面渗出、缓解创面疼痛,减轻患者痛苦。
岑小宁[3](2021)在《MEBT/MEBO对慢性创面组织修复中STAT6和SOCS1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湿润暴露疗法/湿润烧伤膏(MEBT/MEBO)对慢性创面组织修复中STAT6和SOCS1表达的影响,为MEBT/MEBO临床推广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1)本实验选择150只Wistar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大鼠分为模型组、空白组、急性组以及贝复新组、MEBO组,每组30只。按要求处理各组大鼠,分别在实验分组后的第3、第7天、第14天观察各组大鼠创面愈合情况,并于这3个时间节点切取大鼠创面组织行石蜡包埋,进行Masson染色及HE染色;(2)采用Western Blot法分别对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6(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6,STAT6)及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1,SOCS1)进行检测与对比,分析在各组大鼠创面组织中STAT6和SOCS1蛋白表达量的情况;(3)采用Real Time PCR法检测各组大鼠慢性难愈合创面肉芽组织中STAT6和SOCS1 mRNA基因转录情况。结果:(1)通过研究对比各组大鼠创面大体愈合情况及创面组织Masson及HE染色结果,可以发现MEBO组、急性组、贝复新组三组组间对比都未见显着差异性,且这三组的愈合情况明显好于模型组。(2)对比各组大鼠创面组织STAT6、SOCS1蛋白在各时间点的表达水平:急性组、MEBO组和贝复新组STAT6蛋白表达呈先降低后再增高的趋势(P<0.05),而模型组呈持续降低现象(P<0.05)。建模后第3天、第7天,对比模型组,其他四组的STAT6蛋白表达水平均较低,第14天,五组的STAT6蛋白表达水平未见显着差别(P>0.05)。急性组、MEBO组和贝复新组SOCS1蛋白表达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P<0.05),而模型组则持续升高(P<0.05);建模后第3天、第7天,急性组、MEBO组和贝复新组SOCS1蛋白表达最高,最低为模型组。第14天时,各组有关该值实验结果的差异性并不明显(P>0.05)。(3)SOCS1 mRNA、STAT6mRNA的基因转录水平比较:建模后急性组、MEBO组和贝复新组的STAT6 mRNA转录水平均呈先降低,后增高趋势(P<0.05),而模型组则表现为持续降低的趋势(P<0.05);建模后第3天、第7天,空白组、急性组、贝复新组与MEBO组STAT6 mRNA转录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第14天五组mRNA转录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建模后急性组、MEBO组和贝复新组SOCS1 mRNA转录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现象(P<0.05),模型组呈持续升高现象(P<0.05);建模后第3、第7天,急性组、贝复新组与MEBO组SOCS1 mRNA转录水平均明显高于空白组及模型组(P<0.05),对比模型组,空白组转录水平更高(P<0.05);五组在第14天时的SOCS1 mRNA转录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通过MEBT/MEBO治疗可有效促进创面的愈合,明显减少浸润的炎症细胞,促进毛细血管、毛囊、皮质腺的生成;(2)MEBT/MEBO能够下调慢性难愈合创面中STAT6的蛋白表达及STAT6 mRNA转录水平,抑制2型固有免疫的促进纤维化修复的作用,从而减少瘢痕的形成;(3)MEBT/MEBO能够上调SOCS1蛋白表达及SOCS1 mRNA转录水平,从而抑制STAT6的蛋白表达及STAT6 mRNA转录水平,缓解慢性难愈合创面中的炎症反应,促进慢性难愈合创面组织原位再生修复。
桑龙燕[4](2021)在《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微循环及机体炎性反应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深Ⅱ度烫伤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研究地榆膏在大鼠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26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美宝湿润烧伤膏组(MEBO组)、莫匹罗星组、地榆膏低剂量组(0.25g/g)、地榆膏中剂量组(0.5g/g)和地榆膏高剂量组(0.75g/g),每组各18只。正常组仅定期脱毛,其余组大鼠背部通过高温烫伤法建立深Ⅱ度烫伤模型,烫伤创面约10cm2。造模后立即给药,先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以除去残留受试物,再将对应药膏分别涂抹于创面,厚度约1.5mm,用药后各组创面保持开放,正常组和模型组仅给生理盐水外擦脱毛区,每日两次,间隔12h,连续21天。分别于第7、14、21天,从每组中随机选择6只大鼠,观察大鼠创面大致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IL-6和TNF-α的含量;HE染色法观察大鼠创面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创面组织中CD31蛋白的表达情况;WB法检测大鼠创面组织中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1.大体形态学观察造模后每日观察各组烫伤创面,当日呈灰白色,皮肤弹性下降;随后各组先出现不同程度肿胀、渗出、肉芽组织形成,后逐渐形成痂皮,其中地榆膏高剂量组愈合最快,美宝湿润烫伤膏组和地榆膏中剂量组次之,地榆膏低剂量组和莫皮罗星组欠佳。2.创面愈合率测定结果烫伤后第7、14、21天,地榆膏高、中剂量组和美宝组创面愈合率高于模型组(P<0.05),表明高、中剂量的地榆膏和美宝湿润烧伤膏具有良好的促创面愈合功效。与美宝湿润烧伤膏组相比,烫伤后第7、21天地榆膏高剂量组的创面愈合率无明显差异(P>0.05),烫伤后第14天地榆膏高剂量组创面愈合率明显升高(P<0.05),说明高剂量的地榆膏促创面愈合效果略优于美宝湿润烧伤膏。烫伤后第7、14、21天,地榆膏中剂量组创面愈合率与美宝组无明显差异(P>0.05),莫匹罗星组创面愈合率与地榆膏低剂量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中剂量的地榆膏与美宝湿润烧伤膏具有相同地促进创面愈合效果,低剂量的地榆膏与莫匹罗星具有相似促愈效果。烫伤后第7、14天,地榆膏低剂量组和莫匹罗星组创面愈合率明显低于美宝湿润烧伤膏组(P<0.05),说明低剂量的地榆膏和莫匹罗星促愈效果低于美宝湿润烧伤膏组。实验数据表明,地榆膏高剂量组愈合速度最快,地榆膏中剂量组和美宝组次之,地榆膏低剂量组和莫匹罗星组最后。3.血清中IL-6和TNF-α的含量测定在烫伤后的第7、14、21天,模型组血清中炎性因子IL-6和TNF-α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随时间进程,炎性因子水平逐渐降低,且各给药组变化趋势与模型组相同。烫伤后第14、21天,地榆膏高剂量组炎性因子IL-6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莫匹罗星组(P<0.05),说明高剂量的地榆膏抗菌效果优于莫匹罗星。烫伤后第7、14、21天,地榆膏中剂量组炎性因子IL-6和TNF-α水平与莫匹罗星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暗示中剂量的地榆膏与莫匹罗星具有相似的抗菌效果。烫伤后第7天,莫匹罗星组炎性因子IL-6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美宝湿润烧伤膏组(P<0.05),说明莫匹罗星抗菌效果优于美宝湿润烧伤膏。烫伤后第14、21天,美宝湿润烧伤膏组炎性因子IL-6水平明显低于地榆膏低剂量组(P<0.05),烫伤后第7、21d,美宝湿润烧伤膏组炎性因子TNF-α水平明显低于地榆膏低剂量组(P<0.05),说明美宝湿润烧伤膏抗菌效果优于低剂量的地榆膏。表明高剂量的地榆膏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其次是中剂量的地榆膏与莫匹罗星,美宝湿润烧伤膏组和低剂量的地榆膏欠佳。4.创面病理组织学结果正常组各层结构清晰完整,毛囊和皮脂腺分布均匀,真皮层组织和附属结构清晰。烫伤后第7、14、21天,与模型组相比,地榆膏高剂量组和美宝湿润烧伤膏组表皮和真皮结构中的新生毛细血管和汗腺等形成明显加快,愈合效果最好;莫匹罗星组和地榆膏低、中剂量组中成纤维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和胶原纤维形成速度相近。5.免疫组化结果各组大鼠在烫伤后各时相点CD31均有表达,并在第14天左右达到峰值。烫伤后第7、14、21天,模型组创面CD31相对表达量高于正常组(P<0.05),地榆膏高、中剂量组和美宝组创面CD31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烫伤后第14、21天,地榆膏低剂量组和莫匹罗星组CD31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美宝湿润烧伤膏组(P<0.05),烫伤后第7、14、21天,地榆膏高、中剂量组创面CD31相对表达量与美宝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高、中剂量的地榆膏和美宝湿润烧伤膏具有较好的促进创面微血管形成的功效,低浓度的地榆膏和莫匹罗星次之。6.western blot结果烫伤后第7、14、21天,地榆膏高、中剂量组、美宝湿润烧伤膏组和莫匹罗星组VEGF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烫伤后第14、21天,地榆膏高、中剂量组VEGF蛋白表达与美宝湿润烧伤膏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高、中剂量的地榆膏和美宝湿润烧伤膏具有相似的促血管生成功效。结论地榆膏能够促进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的愈合,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因子IL-6和TNF-a的释放,增强创面组织中CD31和VEGF的合成和释放,促进创面微血管形成有关。
刘聪[5](2020)在《MEBT/MEBO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从创面局部症状积分、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创面细菌检出率进行对比观察,探讨其治疗本病的优势。方法:临床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低温热源性烧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实际完成观察的病例治疗组24例,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均予以手术清创,治疗组予以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处理创面,对照组予以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处理创面,疗程7天,共观察四个疗程。观察时间点为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治疗第21天、治疗第28天。通过对比两组创面治疗前后局部症状积分、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创面分泌物细菌检出率,得出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创面治疗结束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例数17,显效例数3,有效例数2,无效例数2,脱落病例1,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痊愈例数16,显效例数2,有效例数2,无效例数3,脱落例数2,总有效率86.96%。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创面局部症状总积分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第7天、第2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治疗组局部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比较,两组创面治疗后局部症状总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项比较,治疗第7天,治疗组创面渗液、腐肉积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肉芽、面积、疼痛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治疗组创面腐肉、肉芽、面积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渗液、疼痛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8天,两组创面渗液、腐肉、肉芽、面积、疼痛积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创面愈合率比较分析,组间比较,治疗第7天、第14天、第2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分析,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创面细菌检出率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第7天、第14天、第2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与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在提高创面愈合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疗效相当,治疗期间均能减轻创面局部症状,无不良反应,可操作性强,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加以推广应用。
韩心怡[6](2020)在《中西医结合一体化诊疗模式治疗手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调查过去2年间我科连续收治的手部深度烧伤后应用中西医结合一体化诊疗模式与传统诊疗模式的临床患者的临床资料,从而比较不同的诊疗模式在创面愈合时间、瘢痕生长情况、手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ngle of Motion,TAM)及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测试的差异。判断中西医结合一体化诊疗模式的治疗效果是否优于传统诊疗模式,为手深度烧伤患者在选择诊疗模式时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与建议。方法:本课题包含2组研究,分别为研究1与研究2。研究1中,患者分为治疗组1与对照组1,手部受试创面烧伤深度为深Ⅱ度偏浅创面,创面治疗采用非手术治疗;研究2中,患者分为治疗组2与对照组2,手部受试创面烧伤深度为深Ⅱ度偏深创面及Ⅲ度创面,创面治疗采用手术治疗。治疗组1与治疗组2的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一体化诊疗模式;对照组1与对照组2的患者应用传统诊疗模式。两组研究分别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在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烧伤科住院治疗的手部深度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1与对照组2的患者创面行常规治疗,术后接受常规康复训练。与此同时,对于治疗组1与治疗组2的患者,我科根据这些患者病情及病程的不同阶段,遵循中医整体观的理念,以早期应激救治、保护脏器功能为切入点,创面治疗为重点,将综合性康复治疗贯穿于诊疗全过程,针对创面封闭、瘢痕防治、功能恢复采用积极有效的创面覆盖治疗、综合运动治疗、物理因子治疗、心理治疗、加压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记录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于治疗后6个月,依照温哥华瘢痕评分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手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评分及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测试对患者手部创面瘢痕生长情况及手指关节活动度及手部整体功能进行评价。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评价两种诊疗模式的治疗效果。结果: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有80名患者参与试验治疗,其中对照组1(A组)20人,治疗组1(B组)20人,对照组2(C组)20人,治疗组2(D组)20人。研究1中A组患者男11例,女9例,B组患者男13例,女7例,C组患者男8例,女12例,D组患者男10例,女10例,研究1与2中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手部烧伤面积、烧伤总面积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创面愈合时间的比较对照组1(A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为(20.05±1.791)天,治疗组1(B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为(15.25±1.74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88,P<0.01)。对照组2(C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为(30.35±3.265)天,治疗组2(D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为(22.25±3.35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39,P<0.01)。2.瘢痕生长情况的比较对照组1(A组)患者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为(6.45±1.395)分,治疗组1(B组)患者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为(3.55±1.09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04,P<0.01)。对照组2(C组)患者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为(8.05±1.191)分,治疗组2(D组)患者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为(6.15± 1.1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1,P<0.01)。3.手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的比较对照组1(A组)患者手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分级评分为(2.45±0.510)分,治疗组1(B组)患者手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分级评分为(3.30±0.6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9,P<0.01)。对照组2(C组)患者手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分级评分为(1.95±0.605)分,治疗组2(D组)患者手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分级评分为(3.15±0.7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92,P<0.01)。4.手部整体功能的比较对照组1(A组)与治疗组1(B组),两组患者手部整体功能评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59,P=0.014)。对照组2(C组)与治疗组2(D组),两组患者手部整体功能评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43,P=0.041)。结论:中西医结合一体化诊疗模式在治疗手部深度烧伤创面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诊疗模式。中西医结合一体化诊疗模式的应用相较于传统诊疗模式能使创面愈合时间减少、创面瘢痕增生减轻,关节活动度增加,手部整体功能改善,是一种值得在临床推广的诊疗模式。
张晓艺[7](2019)在《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对3期压疮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与磺胺嘧啶银霜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3期压疮的疗效,探索临床外治3期压疮的方法,为临床运用提供依据。方法:(1)选取湖南省某三甲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心血管内科、烧伤科、中心ICU、急诊ICU、脑病科、老年病科、骨科病房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压疮患者,随机为磺胺嘧啶银联合云南白药粉组(观察组)、磺胺嘧啶银霜联合湿润烧伤膏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2)观察组予以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粉进行干预,将磺胺嘧啶银与云南白药充分混合,根据创面大小,在其外层均匀涂以1-2mm混合后的药物,用凡士林纱块覆盖;对照组予以磺胺嘧啶银霜联合湿润烧伤膏进行治疗,将磺胺嘧啶银霜5克与湿润烧伤膏5克充分混合,根据创面大小,在其外层均匀涂以1-2mm混合后的药物,用无菌纱块覆盖。两组均需保持药物与创面充分接触,每日换药一次。在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4周对伤口面积变化、PUSH评分变化、压疮愈合率和治疗有效率进行测量。(3)数据资料采用SPSS19.0进行录入及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x?描述,计数资料用百分比(%)描述;对所得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基于秩次的非参数检验、球形性检验、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等统计分析。结果:(1)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压疮面积、PUSH评分、Braden评分、APACHE评分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指标、空腹血糖正常并具有可比性(P>0.05),(2)两组患者疗效的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PUSH评分治疗前、治疗1周后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818,P>0.05;t=0.254,P>0.05),治疗2周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92,P<0.05),治疗4周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4,P<0.05)。两组患者压疮面积变化治疗前、治疗1周、2周后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8,P<0.05)。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率治疗1周、2周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率具有统计学意义(t=2.511,P<0.05)。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对照组内患者各时间点PUSH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随着患者治疗时间的增加,患者PUSH评分明显降低;不同时间患者压疮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637,P<0.05);患者创面愈合效果在治疗1周,治疗2周及4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1,P<0.05),即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患者创面愈合率明显升高。(3)两组患者疗效的多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PUSH评分比较发现治疗时间与组别存在交互作用(F=6.391,P<0.05),即观察组与对照组PUSH评分变化幅度与治疗时间有关、治疗时间对PUSH评分的结果有显着性影响(F=115.902,P<0.05)、不同组别间的PUSH评分无显着性差异(F=2.210,P>0.05)。两组患者压疮面积变化比较发现治疗时间与组别不存在交互作用(F=1.103,P>0.05),即暂不能确定观察组与对照组压疮面积变化与治疗时间有关;治疗时间对压疮面积的结果有显着性影响(F=55.915,P<0.05);两组压疮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771,P>0.05)。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率比较发现治疗时间与组别不存在交互作用(F=0.030,P>0.05);治疗1周和2周创面愈合率有差别(F=63.223,P<0.05);治疗1周和2周观察组与对照组创面愈合率未见差别(F=1.588,P>0.05)。结论: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粉治疗3期压疮,与磺胺嘧啶银霜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相比,能更快降低PUSH评分。3期压疮的疗效与治疗时间有关。压疮面积、压疮面愈合率、治疗效果在短时间内(2周)两种疗法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但是治疗4周后两种疗法比较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
李利青[8](2019)在《MEBT/MEBO影响创面蛋白质合成和血管生成促进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修复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观察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oist exposed burn therapy/Moist exposed burn ointment,MEBT/MEBO)促进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简称“慢创”)愈合的药效作用。2.观察MEBT/MEBO对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组织的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病理形态学的改善作用;并观察全层皮肤愈合过程中,其真皮再生模式及与表皮层、基底膜层再生的关系。3.探究MEBT/MEBO干预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创面蛋白质合成促进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愈合的修复机制。4.探讨MEBT/MEBO作用IGF-1/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创面血管生成促进慢创修复的机制。方法:1.将1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24只、对照组(急性全层皮肤缺损组)34只和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组102只,慢性难愈合创面组(全层皮肤缺损+注射醋酸氢化可的松)造模成功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34只、贝复新组(阳性对照组)34只和MEBT/MEBO组34只。并同时于第3、7、14 d取创面组织。各组分别干预治疗后,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记录统计创面愈合时间;于干预治疗后第3 d、7 d和14 d固定焦距拍照创面计算愈合率。HE染色法观察病理学改变、PAS染色法观察创面基底膜层的生长情况。提取第3、7、14 d创面组织总RNA和蛋白,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I3K、Akt(S473)、mTOR(Ser2448)、p70 S6K(Thr389)、4E BP1(Thr37/46)的mRNA和蛋白转录及表达水平。2.1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21只、对照组31只和慢创组93只,慢创组造模成功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贝复新组和MEBT/MEBO组各31只,于干预治疗后第3 d、7 d和14 d取创面组织。碱性水浸泡法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SEM)观察创面组织愈合过程中真皮全层再生过程。提取第3 d、7 d和14 d创面组织,分离上清液,ELISA法检测IGF-1含量;提取创面组织总RNA和蛋白,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I3K、Akt(S473)、eNOS(S1177)、VEGFR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与模型组比较,MEBT/MEBO组显着缩短大鼠创面愈合时间和提高创面愈合率(P<0.01)。2.造模及干预治疗14 d后,MEBT/MEBO组大鼠创面组织HE染色的病理学形态学改善明显优于模型组。3.MEBT/MEBO组、模型组大鼠创面组织HE染色结果:MEBT/MEBO组第7 d见不成熟的表皮层与真皮浅层的生长,第14 d,表皮细胞及乳头层真皮更趋成熟、完整;而模型组的生长比MEBT/MEBO组晚、同时段比较无MEBT/MEBO组理想。两组PAS染色结果:MEBT/MEBO组第7 d时尚未见PAS阳性带的出现,及至第14 d,可见一条较明显的断续的基底膜层附着于表皮之下、乳头层之上;模型组第14 d仍未见故基底膜层生长或生长很不连续。两组SEM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MEBT/MEBO组真皮乳头层、网状层先后再生,MEBT/MEBO组第7 d开始见乳头层纤维组织生长,第14 d时见网状层纤维组织生长;慢性组同时段均无MEBT/MEBO组理想。4.干预治疗后第3、7、14 d,各组大鼠创面组织PI3K、Akt(S473)、mTOR(Ser2448)、p70 S6K(Thr389)、4E BP1(Thr37/46)的mRNA、蛋白水平均呈现升高-降低、第7 d最高的表现,第7 d天组间差异最大。各组大鼠创面组织PI3K、Akt(S473)、mTOR(Ser2448)、p70 S6K(Thr389)、4E BP1(Thr37/46)的mRNA、蛋白水平在第3、14 d组间分别同时段比较:模型组、对照组分别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或无统计学差异(P<0.05、P>0.05);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或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贝复新组、MEBT/MEBO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或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第7 d: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结果有或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贝复新组、MEBT/MEBO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治疗后第3、7、14 d,各组大鼠创面组织IGF-1的Elisa定量和PI3K、Akt(S473)、eNOS(S1177)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呈现升高-降低、第7 d最高的表现(VEGFR2逐渐递增、第14 d最高),第7 d组间差异最大。各组大鼠创面组织IGF-1的Elisa定量和PI3K、Akt(S473)、eNOS(S1177)、VEGFR2的mRNA、蛋白水平在第3、14 d组间分别同时段比较:模型组、对照组分别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或无统计学差异(P<0.05、P>0.05);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或无统计学差异(P<0.05、P>0.05);贝复新组、MEBT/MEBO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或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第7 d:模型组、对照组分别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贝复新组、MEBT/MEBO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EBT/MEBO对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有较显着的缩短愈合时间、提高愈合率的药效学作用。2.MEBT/MEBO对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组织病理形态学的炎性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新生、皮肤附属器,创面真皮全层生长,基底膜层生长等二维及三维形态学改变均有较明显的改善作用。3.创面组织真皮的乳头层、网状层有着不同的再生模式。真皮乳头层的再生与表皮的再生密切关联。基底膜的生发可能是表皮层同浅层真皮相互作用的终结果。创面愈合中,表皮最先爬覆,真皮乳头层随后生长,网状层生长较乳头层慢,基底膜的形成是在表皮层同浅层真皮均形成之后开始的。MEBT/MEBO组能较理想地促进创面愈合中皮肤全层的生长。4.MEBT/MEBO可较显着促进慢性难愈合性创面的修复,其作用机制可能是:MEBT/MEBO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大量与愈合相关的蛋白质合成,从而加快大鼠慢创的愈合。5.MEBT/MEBO促创面愈合机制,可能与其干预IGF-1/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创面新生血管生成、加快创面的愈合速度有关。
张九恒,徐启文,胡宝琴[9](2016)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耳部烧伤54例临床体会》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耳部烧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我们自2009年6月2014年3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54例耳烧伤(共75只耳),早期用中药膏纱布包扎创面进行换药,后期出现耳软骨外露较大时,则切除耳软骨,肉芽创面植皮关闭。结果:54例耳烧伤(共75只耳)全部愈合,其中2只耳行手术植皮治疗;无一例发生耳软骨炎。随访6个月18个月,69只耳愈合后无色素沉着,无瘢痕增生;4只耳愈合后外缘有散在的小块状瘢痕,2只耳外上侧有少量缺损,但不影响外观。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耳部烧伤,方法简单、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历史回顾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目的 |
| 1.2 研究对象 |
| 1.3 诊断标准与分级 |
| 1.4 纳入、排除及脱落标准 |
| 1.5 治疗方法 |
| 1.6 观察指标 |
| 1.7 疗效评判标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一般资料 |
| 2.2 典型病例附图 |
| 2.3 结果分析 |
| 2.4 安全性评价 |
| 3 讨论 |
| 3.1 研究意义 |
| 3.2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
| 3.3 病因病机探讨 |
| 3.4 除风益损汤来源、方药组成及分析 |
| 3.5 除风益损汤的现代研究 |
| 3.6 除风益损汤的现代应用 |
| 4 结语 |
| 4.1 结论 |
| 4.2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 现代医学对烧伤的认识 |
| 1.1 定义 |
| 1.2 流行病学资料 |
| 1.3 病理生理和临床分期 |
| 1.4 治疗方法 |
| 2 祖国医学对烧伤的认识 |
| 2.1 病名沿革 |
| 2.2 病因病机 |
| 2.3 辨证分型 |
| 2.4 中医治疗 |
| 3 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的概述 |
| 4 压力治疗的临床应用 |
| 4.1 压力治疗用于慢性下肢静脉疾病 |
| 4.2 压力治疗用于肢体淋巴水肿 |
| 4.3 压力治疗用于烧伤后增生性瘢痕 |
| 4.4 压力治疗的外力装置 |
| 5 小结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及分度 |
| 1.3 病例标准 |
| 1.4 不良反应及处理预案 |
| 1.5 伦理学要求和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 2 研究方法 |
| 2.1 病例分组 |
| 2.2 治疗方法 |
| 2.3 疗程及观察时间点 |
| 2.4 观察指标 |
| 2.5 安全性指标 |
| 2.6 统计学处理 |
| 2.7 病例脱落处理 |
| 3 结果 |
| 3.1 一般情况比较 |
| 3.2 两组患者烧伤创面面积、深度及部位情况比较 |
| 3.3 两组患者使用抗生素情况比较 |
| 3.4 临床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
| 3.5 安全性评价 |
| 4 讨论 |
| 4.1 四肢Ⅱ度烧伤病理学特点 |
| 4.2 MEBT/MEBO的作用机制 |
| 4.3 湿润烧伤膏(MEBO)的药物组成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 4.4 包扎与压力治疗烧伤创面讨论 |
| 4.5 临床指标情况分析 |
| 4.6 治疗后临床疗效分析 |
| 5 本课题的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 5.1 本课题的创新点 |
| 5.2 本课题的不足 |
| 5.3 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缩略词表 |
| 综述 中医治疗烧伤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2 慢性难愈合创面模型的建立及取材 |
| 1.3 实验方法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各组大鼠创面的疗效观察 |
| 2.2 各组不同时间点STAT6、SOCS1蛋白表达水平比较 |
| 2.3 各组STAT6 mRNA、SOCS1 mRNA的基因转录水平比较 |
| 3 讨论 |
| 3.1 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概述 |
| 3.2 课题组关于MEBT/MEBO治疗慢性难愈合创面的防治研究 |
| 3.3 实验结果分析 |
|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MEBT/MEBO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机制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 前言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药物与试剂 |
| 1.2.1 药物 |
| 1.2.2 试剂 |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深Ⅱ度烫伤模型制备 |
| 2.2 分组给药 |
| 2.3 标本的采集与保存 |
| 2.4 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
| 2.4.1 各组大鼠创面外观 |
| 2.4.2 各组大鼠创面愈合率 |
| 2.4.3 各组大鼠创面病理组织形态学 |
| 2.4.4 各组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IL-6和TNF-α水平 |
| 2.4.5 各组大鼠创面CD31 蛋白含量 |
| 2.4.6 各组大鼠创面VEGF蛋白含量 |
| 3 统计学方法 |
| 4 实验结果 |
| 4.1 地榆膏对大鼠创面的大体观察 |
| 4.2 地榆膏对深Ⅱ度烫伤大鼠的创面愈合率影响 |
| 4.3 地榆膏对深Ⅱ度烫伤大鼠血清中IL-6和TNF-α水平的影响 |
| 4.4 地榆膏对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
| 4.5 地榆膏对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组织CD31 表达的影响 |
| 4.6 地榆膏对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组织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 |
| 5 讨论 |
| 5.1 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选择 |
| 5.2 阳性药物治疗的选择 |
| 5.3 地榆膏组方依据及药效评价 |
| 5.3.1 地榆膏组方依据 |
| 5.3.2 肉眼观察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修复的促进作用 |
| 5.3.3 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率的影响 |
| 5.3.4 病理切片显示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的修复作用 |
| 5.4 影响深Ⅱ度烫伤创面修复的因素 |
| 5.5 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的作用机理 |
| 5.5.1 地榆膏对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IL-6和TNF-α的影响 |
| 5.5.2 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组织中CD31和VEGF的影响 |
| 结论 |
|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中西医治疗皮肤烫伤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及参加课题研究情况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 祖国医学对烧伤的概述 |
| 1.1 祖国医学对烧伤病名的认识 |
| 1.2 祖国医学对烧伤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3 祖国医学对烧伤辨证分型治疗的认识 |
| 1.4 祖国医学对烧伤外治的认识 |
| 2 西医学对于烧伤的概述 |
| 2.1 流行病学调查 |
| 2.2 西医对于烧伤治疗的认识 |
| 3 中西医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的概述 |
| 3.1 中医外治法对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的认识 |
| 3.2 西医对低温热源性烧伤治疗的认识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例选择 |
| 1.4 伦理学要求和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 2 研究方法 |
| 2.1 病例分组 |
| 2.2 治疗方法 |
| 2.3 观察指标 |
| 2.4 安全性指标 |
| 2.5 统计学方法 |
| 2.6 病例脱落处理 |
| 3 结果 |
| 3.1 一般情况比较 |
| 3.2 临床疗效比较 |
| 4 安全性评价 |
| 5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大体情况比较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的概述 |
| 1.1 MEBT/MEBO的作用机制 |
| 2 湿润烧伤膏(MEBO)的概述 |
| 2.1 祖国医学对湿润烧伤膏药物组成的认识 |
| 2.2 具体组成成分的现代药理研究 |
| 3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为对照组依据 |
| 4 针对合并基础疾病的对比分析 |
| 5 疗效分析 |
| 5.1 创面局部症状单项积分及总积分对比分析 |
| 5.2 对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的影响 |
| 5.3 对两组创面分泌物细菌检出率的影响 |
| 5.4 治疗后临床疗效分析 |
| 6 结论 |
| 7 本课题存在的优势、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
|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 1. 手部烧伤的特点 |
| 2. 创面愈合机理与瘢痕发生的机制及防治 |
| 3. 手深度烧伤的后遗症及传统治疗方式 |
| 4. 构建中西医结合一体化诊疗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 4.1 早期应激救治,保护重要脏器 |
| 4.2 中期积极的创面修复,尽早扩创,进行有效的创面覆盖 |
| 4.3 后期以瘢痕防治为主,在烧伤治疗全过程落实功能康复治疗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1 |
| 1.1 对象 |
| 1.2 治疗方法 |
| 2. 研究2 |
| 2.1 对象 |
| 2.2 治疗方法 |
|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 3.1 创面愈合时间 |
| 3.2 瘢痕外观评估 |
| 3.3 手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 |
| 3.4 手部整体功能评定 |
| 4. 随访内容 |
| 5. 统计学方法 |
| 6. 结果 |
| 6.1 一般资料 |
| 6.2 试验结果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手部深度烧伤创面处理的选择及手术时机 |
| 2. 物理因子治疗的机理 |
| 2.1 远红外照射治疗 |
| 2.2 中药浸浴 |
| 3. 中医按摩疗法 |
| 4. 心理干预疏导 |
| 5. 加压治疗 |
| 6. 综合康复治疗对患者手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 |
| 7. 中西医结合一体化诊疗模式治疗手部深度烧伤创面的意义 |
| 8. 问题与展望 |
| 9.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
| 附录2 |
| 附录3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1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压疮的定义 |
| 1.1.2 压疮流行病学研究 |
| 1.1.3 压疮的形成机制 |
| 1.1.4 压疮的分期 |
| 1.1.5 压疮的治疗 |
| 1.1.6 存在的不足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中医治疗压疮进展 |
| 1.2.2 西医治疗压疮进展 |
| 1.3 研究目的 |
| 1.4 研究意义 |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 2.1 研究类型 |
| 2.2 研究对象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2.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 2.6 研究方法 |
| 2.6.1 分组 |
| 2.6.2 干预方法与内容 |
| 2.6.3 研究指标与工具 |
| 2.6.4 资料收集方法 |
| 2.6.5 资料分析 |
| 2.7 技术路线图 |
| 2.8 质量控制 |
| 2.8.1 研究设计阶段 |
| 2.8.2 数据收集阶段 |
| 2.8.3 数据录入与分析阶段 |
| 2.9 伦理原则 |
| 3 结果 |
| 3.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 3.2 两组患者疗效的单因素分析 |
| 3.2.1 两组患者PUSH评分比较 |
| 3.2.2 两组患者压疮面积变化比较 |
| 3.2.3 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效果比较 |
| 3.2.4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
| 3.2.5 不同治疗时间患者PUSH评分比较 |
| 3.2.6 不同治疗时间患者压疮面积变化比较 |
| 3.2.7 不同治疗时间患者创面愈合效果比较 |
| 3.3 两组患者疗效的多因素分析 |
| 3.3.1 两组患者PUSH评分比较 |
| 3.3.2 两组患者压疮面积变化比较 |
| 3.3.3 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效果比较 |
| 4 讨论 |
| 4.1 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
| 4.2 安全性分析 |
| 4.3 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与磺胺嘧啶银霜联合湿润烧伤膏对患者压疮PUSH评分的影响 |
| 4.4 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与磺胺嘧啶银霜联合湿润烧伤膏对患者压疮面积的影响 |
| 4.5 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与磺胺嘧啶银霜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三期压疮对患者压疮愈合效果的影响 |
| 4.6 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与磺胺嘧啶银霜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3期压疮对治疗效果影响 |
| 4.7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 4.8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 4.9 对今后研究的意义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知情同意书 |
| 附录二:伦理审查表 |
| 附录三:入组选择表 |
| 附录四:病例报告表 |
| 附录五:危重病人APACHE评分表 |
| 附录六:Braden评分量表 |
| 附录七:PUSH压疮评估量表 |
| 附录八:疗效观察表 |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中医学对慢性皮肤溃疡的认识 |
| 1.1 中医学对慢性皮肤溃疡的认识源流 |
| 1.1.1 中医学对“脱疽”病的认识 |
| 1.1.2 中医学对“臁疮”病的认识 |
| 1.1.3 中医学对“褥疮”病的认识 |
| 1.1.4 当代医家对慢性难愈性皮肤溃疡的认识与界定 |
| 1.2 中医学对慢性皮肤溃疡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2.1 古代医家对慢性皮肤溃疡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2.2 当代医家对慢性皮肤溃疡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3 中医学对慢性皮肤溃疡的治疗 |
| 1.3.1 中医学对慢性皮肤溃疡的治疗原则 |
| 1.3.2 现代中医名家论治的独特经验 |
| 1.3.3 现代中医学对慢性皮肤溃疡治法的应用 |
| 1.3.4 中医药湿润暴露疗法/湿润烧伤膏(MEBT/MEBO)外治体表慢性皮肤溃疡 |
| 1.3.5 中医学的其他特色疗法 |
| 2.西医学对体表慢性难愈合性创面的认识 |
| 2.1 定义 |
| 2.2 流行病学 |
| 2.3 病因 |
| 2.4 疾病分类 |
| 2.5 西医学对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 |
| 2.5.1 基础治疗 |
| 2.5.2 一般治疗 |
| 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 |
| 3.1 西医手术法联合中医药 |
| 3.2 西医非手术法联合中医药 |
| 4.小结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一)MEBT/MEBO促进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蛋白质合成的机制研究 |
| 1.实验材料 |
| 1.1 动物来源 |
| 1.2 饲养条件 |
| 1.3 主要药物 |
| 2.实验方法 |
| 2.1 动物造模 |
| 2.2 动物分组与干预治疗 |
| 2.3 标本采集与处理 |
| Ⅰ MEBT/MEBO促进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愈合的药效作用研究 |
| 1.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创面的一般情况,愈合时间,愈合率) |
| 2.结果 |
| 2.1 肉眼观察各组大鼠体表创面愈合的一般情况 |
| 2.2 各组大鼠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
| 3.讨论 |
| Ⅱ MEBT/MEBO改善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组织二维形态学改变的作用研究 |
| A.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观察病理形态学改变 |
| 1.实验材料 |
| 1.1 主要试剂 |
| 1.2 主要仪器 |
| 2.实验方法 |
| 3.结果 |
| B.糖原染色法(PeriodicAcid-Schiffstain,PAS)观察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基底膜生长情况改变 |
| 1.实验材料 |
| 1.1 实验材料 |
| 1.2 主要仪器 |
| 2.实验方法 |
| 3.结果 |
| 4.讨论 |
| Ⅲ MEBT/MEBO干预PI3K/Akt/mTOR信号转导途径促进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蛋白质合成的机制研究 |
| 1.实验材料 |
| 1.1 主要试剂 |
| 1.2 主要仪器 |
| 1.3 其他耗材 |
| 2.实验方法 |
| 2.1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法检测PI3K/Akt/mTOR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因子的mRNA表达 |
| 2.2 Western blot法检测PI3K/Akt/mTOR信号转导途径相关蛋白表达 |
| 2.3 统计学方法 |
| 3.结果 |
| 3.1 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指标m RNA表达情况 |
| 3.2 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蛋白表达情况 |
| 4.讨论 |
| (二)MEBT/MEBO促进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 |
| 1.实验材料 |
| 1.1 动物来源 |
| 1.2 饲养条件 |
| 1.3 主要药物 |
| 2.实验方法 |
| 2.1 动物造模 |
| 2.2 动物分组与干预治疗 |
| 2.3 标本采集与处理 |
| Ⅰ 碱性水浸泡法扫描电镜(scanelectronicmicroscopy,SEM)观察皮肤创面愈合过程真皮全层生长模式的三维形态学改变 |
| 1.实验材料 |
| 1.1 主要试剂 |
| 1.2 主要仪器 |
| 1.3 其他耗材 |
| 2.实验方法 |
| 3.结果 |
| 4.讨论 |
| Ⅱ MEBT/MEBO干预IGF-1/PI3K/Akt信号转导途径促进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 |
| 1.实验材料 |
| 1.1 主要试剂 |
| 1.2 主要仪器 |
| 1.3 其他耗材 |
| 2.实验方法 |
| 2.1 ELISA检测大鼠创面肉芽组织IGF-1含量表达 |
| 2.2 Realtime-PCR法检测IGF-1/PI3K/Akt信号信号转导途径相关mRNA表达 |
| 2.3 WB法检测IGF-1/PI3K/Akt信号信号转导途径相关蛋白表达 |
| 3.结果 |
| 3.1 各组大鼠创面肉芽组织匀浆中IGF-1水平比较 |
| 3.2 PI3K/Akt/eNOS信号通路相关因子mRNA表达情况 |
| 3.3 各组大鼠创面组织PI3K、p-Akt、p-eNOS、VEGFR2蛋白表达情况 |
| 4.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创新性成果与局限性 |
| 全文结论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