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锋[1](2019)在《对昭平县茶叶生产创新推广探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昭平县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创新的分析、阐明农业机械化在茶叶生产中应用发展情况,提出工艺技术方案。
万利[2](2014)在《昆虫趋光性在茶园害虫防治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茶叶农药残留问题一直是制约茶产业发展的障碍,而化学农药残留严重超标的背后是其它害虫有效防治技术的匮乏。昆虫趋光性是昆虫的特性之一,利用昆虫趋光性防治害虫是切实可行的。本研究以中国名茶之乡大悟茶产区为依托,利用昆虫趋光性,以诱虫灯和诱虫色板的形式研究昆虫趋光性在茶园害虫防治中的实用性,同时针对不同昆虫种类之间趋光敏感波长的差异,研究了不同波段光源和不同颜色色板对茶园害虫的诱集能力及避免天敌昆虫被误杀的能力,筛选出诱杀害虫效果好、对天敌杀伤小的光源和色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茶园昆虫灯下和色板诱集发生动态实验茶园灯下发生量较大的害虫种类为茶毛虫(511头)、茶尺蠖(1100头)、假眼小绿叶蝉(14667头)、茶鹿蛾(2019头)、鳃金龟科(19323头)和丽金龟科(1676)头。茶毛虫年发生3代,高峰期在9月份;茶尺蠖年发生4代,高峰期在6、7月份;假眼小绿叶蝉年发生9代,高峰期在8月份;茶鹿蛾年发生2代,高峰期在9月初;鳃金龟科和丽金龟科害虫多集中在5、6月份出土。粘虫色板诱集量较大的害虫种类为柑桔粉虱(13385头)、黑刺粉虱(3586头)、假眼小绿叶蝉(2436头)和茶黄蓟马(46666头)。柑桔粉虱年发生4代,高峰期在4月底;黑刺粉虱年发生3代,高峰期在6月中旬;假眼小绿叶蝉同上;茶黄蓟马世代重叠严重,高峰期在6月下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中性昆虫方面,水龟虫上灯高峰在7月上旬,龙虱在8月下旬。天敌昆虫方面,步甲上灯高峰期在8月下旬;隐翅甲上灯高峰在5月初和9月初;寄生蜂上灯高峰期在9月初;瓢虫在6月到8月上灯量较稳定。2不同光源对茶园害虫的诱杀效果不同光源诱虫实验结果表明,3号光源对茶毛虫诱集量最大(59头);2号光源对茶尺蠖诱集量最大(149头),其次为CK(142头);5号光源对假眼小绿叶蝉诱集量最大(1262头);6号光源对鳃金龟(2024头)和丽金龟(203头)诱集量最大;16号光源对茶鹿蛾(237头)诱集量最大,其次为2号光源(232头)。对诱虫结果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分析得出,6号光源对茶园害虫防治效果好且对中性昆虫、天敌昆虫杀伤作用较小,其次为2号光源。3不同色板对茶园害虫的诱杀效果不同颜色色板诱虫实验结果表明,黄色色板共诱集柑桔粉虱5673头,显着高于其它色板,其次为绿色色板2687头,显着高于剩余其它色板:黄色色板共诱集黑刺粉虱2002头,显着高于其它色板;黄色色板共诱集假眼小绿叶蝉850头,显着高于其它色板,其次为绿色色板358头,显着高于剩余其它色板;黄色色板诱集茶黄蓟马10466头,蓝色色板诱集茶黄蓟马9741头,显着高于其它色板。黑色色板诱虫益害比为8.7:100,显着高于其它色板,黄色色板诱虫益害比最低,为0.65:100。
秦雪莲[3](2013)在《筠连红茶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茶叶贸易市场上,红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贸易量占到世界的65%以上。中国红茶在全球红茶生产与贸易市场上几经起伏,近年来,全国红茶产量及出口量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由于受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影响,国内的饮茶偏好与习惯在与国外市场的接触与交流中逐渐趋同、融合,加上消费者对红茶文化的关注不断加深,红茶消费日趋回暖,茶业市场掀起了一阵“红茶风暴”。川红是中国红茶的后起之秀,筠连红茶作为川红代表,独具地方特色,具有较强的品牌影响力;得天独厚的农业气候条件是形成筠连红茶高品质的关键因素,筠连县冬季气温高,空气湿度大,春季回暖早,属名优生态早茶生产的最适宜区;筠连县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发展迅猛,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成为全国100个重点产茶基地县之一,并由此奠定了国家重要的出口创汇基地县地位,筠连红茶产业基础扎实,有利于强化规模效益;发展筠连红茶具有明显的土地比较优势,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筠连红茶作为筠连县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当地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农民增收。本文应用SWOT分析方法对筠连红茶产业发展条件展开了分析,认为筠连红茶产业在土地比较优势、自然环境条件、产业发展基础、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筠连红茶产业也存在生产标准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产业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红茶产业链较短等问题。适逢红茶消费市场复苏、政府大力扶持等重要机遇,筠连红茶产业发展应遵循统筹规划、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以优化产业生产布局为基础,引导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茶叶生长受温度、湿度、光照、海拔、地形、土壤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本文结合茶叶生态适宜条件,选择气候综合评价指数、海拔高度、坡度、坡向、水源、交通以及土地利用类型这7个因素作为筠连县茶叶种植适宜区的主要指标,利用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建立筠连县茶叶生态适宜区评价模型,得出筠连县茶叶种植适宜区域在空间分布上的4大特点:(1)多分布在定水河、巡司河、镇舟河的周边乡镇;(2)在筠连县东北部乡(镇),如筠连镇、双腾镇、巡司镇、腾达镇、维新镇、沐爱镇集中度较高;西南部、南部主要为中山切谷区,分布较少,且分布零星、散乱;(3)适宜区受地形条件影响较大,南坡分布较多、北坡分布较少,坡度多集中在6°-15°;(4)筠连县茶叶最适宜种植面积约23.4万亩,次适宜种植面积33.5万亩,其中分布在耕地的面积约为44.4万亩,分布在园地、灌木林地、疏林地、草地的面积约为12.5万亩。加快筠连红茶产业发展,一是要优化筠连红茶产业生产布局,合理布置标准化茶叶种植基地;二是要提升筠连红茶深加工水平、拓展红茶生态旅游,延伸筠连红茶产业链;三是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红茶种植专业户等经营主体;四是要创新产业化经营模式、土地经营机制、产业发展投入机制、风险防范机制;五是要加强筠连红茶区域品牌的建设、保护与利用;六是要强化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七是要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八是要配套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苏彩和[4](2011)在《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的模式选择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广西实施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发展,深化广西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广西农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和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国内外农业标准化的研究成果,针对广西农业发展的现状,采用案例分析法、数据统计法和扎根理论研究法,重点研究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推广模式、影响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促进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广西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本文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分析国际主要农业标准化机构,论述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在发展农业标准化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概况,对比我国农业标准化“起步-停滞-复苏-发展-高速发展”历程和发展农业标准化做法,提出了我国在发展农业标准化方面值得借鉴的五条国际经验。第二,从广西区位、土地、气候等方面论述广西农业发展概况,分析广西农业呈现的特征;总结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的做法,并采用指标体系法分析宾阳糖料甘蔗标准化示范区和田阳香米标准化示范区成效,采用生产函数模型增长速度方程分析钦州火龙果标准化示范区成效。第三,对政府主导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经济合作组织主导型、行业协会自律互动模式和市场拉动引导模式等五种农业标准化推广模式优缺点进行分析。通过容县沙田柚标准化的实施、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瘦肉型猪养殖标准化的实施和凌云白毫茶标准化的实施等进行模式系统分析,得出“政府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农户参与+标准化”的最佳模式。第四,通过对广西第六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当地政府相关人员、示范区技术人员、农业龙头加工企业负责人、农户等访谈,确定影响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政府因素、监管因素、标准因素、贸易因素、文化素质因素、市场机制因素、家庭承包责任制、龙头企业和农户关系因素等7类。结合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和国外发达国家发展农业标准化经验,同时根据影响广西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障碍因素,提出发展农业标准化的十八条对策。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点:1、对广西各种类型的农业示范区进行了评价对比。系统研究了质量监督部门、农业管理部门等各方面的行政手段构造和监管模式及其对农业示范区建立的影响;分析了农业标准化内外部环境的具体情况,对中外标准化实施的状况进行了的比对;对各种类型的农业示范区企业的优劣、特点和成效进行了评价对比;2、研究了发展农业标准化的组织措施。综合分析了农业、质监、畜牧、林业、工商、财政等管理部门和农业示范区企业在发展标准化工作中的作用,提出必须紧紧依靠具体实施部门的努力,获得行政主管部门的鼎力支持、取得相关单位和广大农民朋友积极帮助;3、提出农业标准化的对策。通过深入研究目前国内外农业标准化相关的政策法规,比对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在深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企业和市场开展调研,征求并吸收了政管理部门和示范区企业的建设性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可行的农业标准化对策;4、建立标准化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结合实施农业标准化企业的行业管理特点,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企业,建立了一个具有一定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衡量标准化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
任彩红[5](2011)在《江苏省绿茶生产机械化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茶是目前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天然饮料之一。我国是茶的故乡,茶园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茶叶出口居世界第三,其中主要产品为绿茶。绿茶是中国最早生产的茶类,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四分之三。绿茶出口规模的逐年扩大,对我国茶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增加茶农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大批的向二三产业转移,对劳动密集型的茶叶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得产业的生产成本不断增加,茶叶生产的高成本问题日益突出。江苏是我国重要的产茶省之一,由环太湖、宁镇扬和连云港三大茶区组成。主要生产红、绿和花茶,其中以高端绿茶为主,质优价高。近年来,江苏绿茶产业持续发展势头良好,绿茶产量和产值均超历史最高值,绿茶产量2010年超过1.5万吨,总产值超过16亿元。目前江苏省绿茶生产以手工加工为主,随着劳动力向其它行业转移,茶叶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已成为抑制江苏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应用于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的作业机具还相对落后,机具功能性也较差,大部分机具还是20世纪90年代的产品,新型机械设备数量非常少。这些作业机具大多为半自动化机具,机械化程度普遍偏低,劳动力资源存在较大的浪费,因劳动力不足造成茶叶资源损失和浪费的现象非常严重。同时,茶叶品质也难以稳定,卫生安全标准难以保证,产业规模发展缓慢的现象也日益突出。现有绿茶生产机械已不适应现代茶叶种植对多功能、高性能机具的要求。在江苏推行优质、高效、低成本的绿茶生产机械化发展模式,对促进江苏绿茶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不仅能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其示范效应还能够有效促进周边地区茶叶机械化生产的应用和发展,辐射带动绿茶的规模化生产,提高江苏绿茶的品牌效应,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广大茶农的生活质量,真正实现增加收入,实现共同致富。本文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方法,依据相关资料文献与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对江苏省绿茶生产机械化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2010年7月1-15日和8月10-21日分两次在无锡进行调研访谈工作,共走访了无锡斗山茶场、芙蓉寺茶场、上东茶场等十几家茶场。共发放调查问卷102份,收回100份剔除无效问卷,有效回收95份。问卷调查采取当场填写、当场回收的方式,有效回收率为95%。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针对绿茶产业在无锡市经济地位,绿茶生产过程中主要采用哪些机械设备,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高低,企业如何发展机械化生产以及政府、科研部门如何指导产业发展等问题进行调研。根据江苏无锡市茶叶生产企业相关工作人员的相关问卷调查的汇总及访谈,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总结出江苏省绿茶生产机械化发展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提出下一步的发展策略。其主要内容包括:加大科技投入与政策扶持;加快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先进机械设备与技术;培育龙头企业,创新服务模式,引领机械化发展道路;建立示范基地,推广先进设备与技术。
郑冬梅[6](2006)在《中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作为有害生物的防治剂,生物农药可有效控制农林有害生物,保护农业生产。生物农药的特性赋予了其对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等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同时生物农药产业是我国未来经济中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增长点之一。研究我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对于政府部门科学制定促进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实现生物农药产业的结构调整,促进循环经济和可持续社会发展战略,保障我国经济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建设我国农产品安全体系等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经济理论、植物保护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环境经济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历史与逻辑统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比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阐述了中国生物农药发展的历史、现状,比较了中外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差异,认真分析了中国生物农药产业竞争力状况,揭示了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内外部制约因素。同时,系统地研究了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对我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创新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中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战略性框架和对策。 全文总体分七个部分: (1)基于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问题、化学农药开发难度不断加大、生物农药产业发展有待加强和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研究较为薄弱等,指出本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确立研究的框架和方法,提出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观点。 (2)阐述了中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与背景。首先导出生物农药、生物农药工业与生物农药产业的概念和内涵,继而深入探讨与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相关的基础理论,主要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植物保护理论与农药管理理论,以及产业政策理论,环境经济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与产业经济理论;其次论述了生物农药产生发展的相关背景,如人们的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意识的变化等。 (3)中外生物农药产业发展对比分析。本部分总结了国内外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特点,并对中外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特征与轨迹作了比较研究,指出了中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研究认为主要优势在于我国生物农药的研究领域及生物农药资源方面;但生物农药生产的工业化技术落后,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如产业政策、金融体系、人才资源薄弱,生物农药应用技术和农民对使用生物农药的唯经济效益目的等是主要劣势。 (4)中国生物农药产业与化学农药产业的竞争力比较研究。本部分从产业竞争力要素角度,分析中国生物农药产业的竞争力结构特征和产业演变趋势,比较了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产业竞争力的差异。社会经济发展对生物农药的需求量增加速度明显大于化学农
刘波,陆萍[7](2006)在《有机农业的发展与博奕》文中指出1 有机农业研究进展 1.1 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世纪之交,知识经济是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地球上生命进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自然生态动态平衡对维持生命进化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天人
莫丽红[8](2005)在《广西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广西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背景,运用PRA(参与式农村评估)和KAP(知识、态度、行为)调查方法,通过关键人物访谈、问卷调查、观察、市场调查、座谈会、案例分析等方法,系统了解和分析了广西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状况、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为推进广西“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提供参考。 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 1、生产者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具体实施者和技术规范的执行者,如何使他们提高对无公害的认识、掌握生产技术、按照有关质量和技术标准规范生产,同时又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是生产者接受并主动采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关键所在。 2、生产技术体系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技术支撑。从加强农业安全生产出发,研究并应用有利于人类及生态环境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改善和提高农药使用技术,降低农药使用量;合理使用化肥,提高肥料使用技术及肥料利用率;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力度;加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进度,是目前广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体系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农业投入品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物质基础。堵住高毒高残留农药源头,严惩销售禁销的或假冒伪劣的生产资料的行为,研制出新型的、环保的生产资料,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 4、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必然趋势。如何加快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法制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实施标识管理、实行追溯和承诺制度,是广西农产品实行市场准入制的保障措施。 5、产地环境条件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必需的外界条件。如何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重点解决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依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实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前提条件。 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为保障,以加强监督管理、加大技术支撑力度、强化服务职能和建立激励机制为手段,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保障人民健康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竹健[9](2004)在《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与污染控制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浙江是一个农业大省,随着经济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产值的上升,农药、重金属和硝酸盐超标引起的食物污染、食物中毒和农产品出口受阻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有毒物质超标成为浙江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 本论文以茶叶、蔬菜和柑桔为主,从中毒事件、具体检测数据和出口受阻等方面说明了农产品受污染现状。 为解决农产品的污染问题,浙江省实施“绿色农产品行动”计划,出台了许多法规政策,使部份农产品农药残留降低,一些农民生产经营组织成立。但深层次的问题远没解决,如病虫害的复杂性、农业生产者素质低、化肥和农药品种结构不合理、农业推广体系弱化、生产环境恶化、法规和标准不完善等等。文中还有一个实施“放心菜”工程失败的典型例子。 由于“绿色农产品行动”还存在一些难以使农产品农药残留下降的缺点,作者重点介绍了茶叶、蔬菜和柑桔生产过程中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的新情况,目的是尽量少使用化学农药,并对浙江省植物保护总站推荐使用的农药作了简介。最后论述了建议政府部门应采取的措施。
黄其辉[10](2003)在《福建农垦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文中研究说明 新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产品从短缺到剩余的变化现实,人们对农产品从数量到质量的客观要求以及农垦自身土地资源状况,农业发展靠外延扩张空间已非常有限,而科技投入内涵挖掘是根本。随着我国入世,国内国际市场的变化,农垦科技推广与全国一样面临巨大的压力:来自农产品生产与食品安全的压力;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灾害濒繁等与农业可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背景 |
| 2 资源优势 |
| 3 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现状与前景分析 |
| 4 农业机械自动化在茶叶生产中的应用发展 |
| 5 工艺技术方案分析 |
| 5.1 项目技术来源及技术水平 |
| 5.2 主要示范技术 |
| 6 结论 |
| 目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茶园害虫综合防治方法 |
| 1.1 农业防治 |
| 1.2 物理防治 |
| 1.3 化学防治 |
| 1.4 生物防治 |
| 1.5 化学生态防治 |
| 2 趋光性在农林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
| 2.1 灯光诱杀 |
| 2.1.1 诱虫灯的应用 |
| 2.1.2 诱虫灯应用注意事项 |
| 2.2 色板诱杀 |
| 2.3 有色材料趋避 |
| 3 本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 3.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3.2 本研究的内容 |
| 第二章 不同光源对茶园害虫的诱杀效果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地点 |
| 1.2 实验时间 |
| 1.3 实验材料 |
| 1.4 实验设计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光源的频振式诱虫灯对茶园主要害虫诱杀效果的研究 |
| 2.1.1 不同光源对茶毛虫的诱杀效果 |
| 2.1.2 不同光源对茶尺蠖的诱杀效果 |
| 2.1.3 不同光源对假眼小绿叶蝉的诱杀效果 |
| 2.1.4 不同光源对鳃金龟科的诱杀效果 |
| 2.1.5 不同光源对丽金龟科的诱杀效果 |
| 2.2 不同光源的频振式诱虫灯对茶园次要害虫诱杀效果的研究 |
| 2.2.1 不同光源对茶鹿蛾的诱杀效果 |
| 2.2.2 不同光源对斑须蝽的诱杀效果 |
| 2.3 不同光源的频振式诱虫灯对中性害虫诱杀效果的研究 |
| 2.3.1 不同光源对水龟虫的诱杀效果 |
| 2.3.2 不同光源对龙虱的诱杀效果 |
| 2.4 不同光源的频振式诱虫灯对天敌昆虫诱杀效果的研究 |
| 2.4.1 不同光源对寄生蜂的诱杀效果 |
| 2.4.2 不同光源对隐翅虫的诱杀效果 |
| 2.4.3 不同光源对步甲的诱杀效果 |
| 2.4.4 不同光源对瓢虫的诱杀效果 |
| 2.5 不同光源在茶园害虫防治应用中的综合评价 |
| 2.5.1 灯光诱杀效果的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 |
| 2.5.2 不同光源在茶园害虫防治的效果综合评价 |
| 3 讨论 |
| 第三章 色板对茶园害虫的防治效果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供试材料 |
| 1.2 实验地点 |
| 1.3 实验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颜色的粘虫板对茶园主要害虫的诱集效果 |
| 2.1.1 不同颜色粘虫板对柑桔粉虱的诱集效果 |
| 2.1.2 不同颜色粘虫板对黑刺粉虱的诱集效果 |
| 2.1.3 不同颜色粘虫板对假眼小绿叶蝉的诱集效果 |
| 2.1.4 不同颜色粘虫板对茶黄蓟马的诱集效果 |
| 2.2 不同颜色的粘虫板对茶园其他害虫的诱集效果 |
| 2.2.1 不同颜色粘虫板对盲蝽科的诱集效果 |
| 2.2.2 不同颜色粘虫板对叶蝉科昆虫的诱集效果 |
| 2.3 不同颜色的粘虫板对茶园天敌昆虫的诱集效果 |
| 2.3.1 不同颜色粘虫板对寄生蜂的诱集效果 |
| 2.3.2 不同颜色粘虫板对瓢虫的诱集效果 |
| 2.4 不同颜色的粘虫板诱虫益害比比较 |
| 3 讨论 |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导论 |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 1.1.1 选题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相关理论简述 |
| 1.2.1 现代农业理论 |
| 1.2.2 区域经济理论 |
| 1.2.3 农业经济理论 |
| 1.3 研究现状 |
| 1.4 研究方法 |
| 1.5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 1.5.1 可能的创新 |
|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 2. 红茶产业发展态势分析 |
| 2.1. 全球红茶产业分析 |
| 2.1.1 全球红茶产业现状 |
| 2.1.2 全球红茶进出口状况 |
| 2.1.3 红茶国际市场前景预测 |
| 2.2 国内红茶产业分析 |
| 2.2.1 国内红茶生产现状 |
| 2.2.2 国内销售现状 |
| 2.2.3 国内红茶市场前景分析 |
| 3. 筠连红茶产业发展现状 |
| 3.1 筠连红茶产业发展基础 |
| 3.1.1 地理区位 |
| 3.1.2 自然资源禀赋 |
| 3.1.3 社会经济概况 |
| 3.1.4 产业基础配套设施 |
| 3.2 筠连红茶产业发展现状 |
| 3.2.1 筠连红茶产业种植状况 |
| 3.2.2 筠连红茶产业加工状况 |
| 3.2.3 筠连红茶产业品牌发展状况 |
| 3.2.4 筠连红茶产业化经营状况 |
| 3.3 筠连红茶产业适生评价分析 |
| 3.3.1 茶的适生条件 |
| 3.3.2 筠连茶叶种植适宜性分析 |
| 3.3.3 茶叶生态适宜区评价指标 |
| 4. 筠连红茶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
| 4.1 筠连红茶产业发展的优势 |
| 4.1.1 筠连红茶种植的土地比较优势明显 |
| 4.1.2 筠连县自然环境独特是早茶最佳适生区 |
| 4.1.3 筠连红茶基础扎实有利于强化规模效益 |
| 4.1.4 筠连红茶作为川红代表具有较强品牌影响力 |
| 4.2 筠连红茶产业发展的劣势 |
| 4.2.1 生产标准化程度低成本高 |
| 4.2.2 产业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
| 4.2.3 红茶产业链较短 |
| 4.2.4 产品质量标准管理问题较大 |
| 4.3 筠连红茶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 |
| 4.3.1 红茶消费市场复兴将为筠连红茶提供重要机遇 |
| 4.3.2 政府进一步加大对特色效益农业的扶持力度 |
| 4.4 筠连红茶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
| 4.4.1 农产品质量安全对筠连红茶发展的挑战 |
| 4.4.2 国内茶叶消费习惯对红茶产业发展的挑战 |
| 5. 加快筠连红茶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
| 5.1 遵循茶产业发展基本原则 |
| 5.2 优化红茶种植布局 |
| 5.2.1 优化筠连红茶总体生产布局 |
| 5.2.2 建设筠连红茶标准化种植基地 |
| 5.2.3 建设红茶良种繁育基地 |
| 5.3 强化红茶二三产业延伸 |
| 5.3.1 提升筠连红茶深加工水平 |
| 5.3.2 拓展筠连红茶生态旅游 |
| 5.4 培育壮大经营主体 |
| 5.4.1 壮大红茶产业化龙头企业 |
| 5.4.2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
| 5.4.3 培育红茶种植专业户 |
| 5.5 创新产业发展机制 |
| 5.5.1 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 |
| 5.5.2 土地经营机制创新 |
| 5.5.3 产业发展投入机制创新 |
| 5.5.4 风险防范机制创新 |
| 5.6 加强品牌创建 |
| 5.6.1 筠连红茶区域品牌创建 |
| 5.6.2 品牌的保护与利用 |
| 5.7 强化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
| 5.7.1 选育和试繁优良新品种 |
| 5.7.2 强化与科研院所的合作 |
| 5.8 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
| 5.8.1 建设技术推广体系 |
| 5.8.2 创新技术培训方式 |
| 5.9 配套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
| 5.9.1 标准制度建设 |
| 5.9.2 质量认证建设 |
| 5.9.3 病害防控体系建设 |
| 5.9.4 检测体系建设 |
| 5.9.5 质量监督体系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 1.1.1 中国三农问题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
| 1.1.2 绿色贸易壁垒与农产品标准化 |
| 1.1.3 广西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的必要性 |
| 1.2 论文内容和创新点 |
| 1.2.1 论文内容 |
| 1.2.2 论文创新点 |
| 第二章 农业标准化概念及文献综述 |
| 2.1 农业标准化定义 |
| 2.1.1 标准 |
| 2.1.2 标准化 |
| 2.1.3 农业标准和农业标准化 |
| 2.2 农业标准化特点 |
| 2.2.1 主要对象是生命体或有机体 |
| 2.2.2 地区性 |
| 2.2.3 复杂性 |
| 2.2.4 文字标准与实物标准同在 |
| 2.3 国外农业标准化研究 |
| 2.3.1 有机农业领域的研究 |
| 2.3.2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研究 |
| 2.4 国内农业标准化研究 |
| 2.4.1 我国实施农业标准化存在问题研究 |
| 2.4.2 推动农业标准化发展措施研究 |
| 2.4.3 农业标准化成效研究 |
| 第三章 国内外农业标准化发展概况 |
| 3.1 国际主要农业标准化机构介绍 |
| 3.1.1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
| 3.1.2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 |
| 3.1.3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 |
| 3.1.4 国际种子检验协会(ISTA) |
| 3.2 欧、美、日国家农业标准化发展概况 |
| 3.2.1 欧盟 |
| 3.2.2 美国 |
| 3.2.3 日本 |
| 3.3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历程及做法 |
| 3.3.1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历程 |
| 3.3.2 我国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做法 |
| 3.4 国外农业标准化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 3.4.1 政府法规力推农产品标准执行 |
| 3.4.2 政府加大农业标准化投入 |
| 3.4.3 实行农产品质量识别标志 |
| 3.4.4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和采用国际标准 |
| 3.4.5 涉农部门通力合作 |
| 第四章 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的现状分析 |
| 4.1 广西农业发展概况 |
| 4.1.1 以种植业为主转变为林、牧、渔业共同发展 |
| 4.1.2 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 |
| 4.1.3 实施农业产业化 |
| 4.1.4 推进农业对外开放 |
| 4.2 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 |
| 4.2.1 广西农业标准化取得成效 |
| 4.2.2 广西农业标准化主要做法 |
| 4.3 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成效分析 |
| 4.3.1 宾阳县糖料甘蔗生产标准化示范区效果分析 |
| 4.3.2 钦州火龙果生产标准化示范区效果分析 |
| 4.3.3 田阳香米生产标准化示范区效果分析 |
| 第五章 广西农业标准化推广模式选择 |
| 5.1 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模式 |
| 5.1.1 政府主导型模式 |
| 5.1.2 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 |
| 5.1.3 经济合作组织为主导模式 |
| 5.1.4 行业协会自律互动模式 |
| 5.1.5 市场拉动引导模式 |
| 5.2 广西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模式案例分析 |
| 5.2.1 政府主导型 |
| 5.2.2 龙头企业带动型 |
| 5.2.3 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标准化 |
| 5.3 广西实施农业标准化模式的选择 |
| 第六章 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
| 6.1 政府因素 |
| 6.1.1 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的影响 |
| 6.1.2 农业标准化经费的影响 |
| 6.2 监管因素 |
| 6.2.1 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认证机制的影响 |
| 6.2.2 农产品质量安全多部门管理的影响 |
| 6.3 标准因素 |
| 6.3.1 农业标准体系不健全的影响 |
| 6.3.2 农业标准的宣传培训欠缺的影响 |
| 6.4 贸易因素 |
| 6.4.1 东盟自由贸易区实施“零关税”的影响 |
| 6.4.2 农产品绿色物流落后的影响 |
| 6.5 文化素质因素 |
| 6.5.1 农民文化素质的影响 |
| 6.5.2 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素质的影响 |
| 6.6 市场机制因素 |
| 6.6.1 农产品配套流通渠道缺乏的影响 |
| 6.6.2 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效益不高的影响 |
| 6.7 农村家庭承包制度因素 |
| 6.7.1 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影响 |
| 6.7.2 龙头企业和农户关系不稳定的影响 |
| 第七章 促进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对策研究 |
| 7.1 提高认识、制定规划和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
| 7.1.1 提高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 |
| 7.1.2 制定好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
| 7.1.3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
| 7.2 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农业监测体系和监管制度 |
| 7.2.1 健全农业标准体系 |
| 7.2.2 健全农业监测体系 |
| 7.2.3 健全五项监管制度 |
| 7.3 培育品牌农产品 |
| 7.3.1 创新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
| 7.3.2 抓农业龙头企业 |
| 7.3.3 培育广西农产品品牌 |
| 7.4 打造优质优价“标准化”产品渠道 |
| 7.4.1 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标准化培训宣贯 |
| 7.4.2 培育和引进一批农业标准化人才 |
| 7.4.3 推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产品与市场对接 |
| 7.5 实施土地流转的信贷优惠政策和建立风险基金 |
| 7.5.1 使有限的土地向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集中 |
| 7.5.2 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提供金融优惠政策 |
| 7.5.3 以风险基金保护农户和龙头企业双方利益 |
| 7.6 扩大广西与东盟农产品贸易 |
| 7.6.1 做强做大优势特色产业 |
| 7.6.2 在东盟国家推广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
| 7.6.3 建立健全广西农产品输出的绿色物流体系 |
| 第八章 结论和不足 |
| 8.1 结论 |
| 8.2 不足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1.3 文献综述 |
| 1.3.1 国外绿茶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 |
| 1.3.2 国内绿茶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 |
| 1.3.3 文献总结 |
| 1.4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方法 |
| 1.4.3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江苏省绿茶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 2.1 江苏省绿茶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 |
| 2.1.1 江苏省茶园管理机械化发展现状 |
| 2.1.2 江苏省茶叶加工机械化发展现状 |
| 2.2 江苏省绿茶生产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 第三章 江苏无锡市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
| 3.1 无锡市茶叶生产概况 |
| 3.2 调查目标和主要内容 |
| 3.3 调研分析 |
| 3.3.1 调查问卷设计 |
| 3.3.2 问卷调查和访谈 |
| 3.3.3 数据分析方法 |
| 3.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 3.4.1 调查资料整理 |
| 3.4.2 机械设备、自动化水平 |
| 3.4.3 茶叶生产人员的素质 |
| 3.4.4 无锡市企业 |
| 3.4.5 无锡市绿茶品牌建设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江苏省绿茶生产机械化的发展策略 |
| 4.1 加大绿茶生产机械化科技投入与政策扶持 |
| 4.2 加快培养绿茶机械化专业技术人才 |
| 4.3 引进先进绿茶生产机械设备与技术 |
| 4.4 培育龙头企业,创新服务模式,引领绿茶机械化发展道路 |
| 4.5 建立绿茶示范基地,推广先进设备与技术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第一章 导论 |
| 1 研究的起因 |
| 1.1 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等问题 |
| 1.2 化学农药开发难度不断加大,生物农药产业发展有待加强 |
| 1.3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研究较为薄弱 |
| 2 基本概念 |
| 2.1 农药 |
| 2.2 生物农药 |
| 2.3 产业 |
| 2.4 生物农药产业及在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的定位 |
| 2.5 生物农药工业 |
| 3 研究目标与基本内容 |
| 3.1 研究目标 |
| 3.2 基本研究内容 |
| 4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 4.1 技术路线 |
| 4.2 研究方法 |
| 5 追求的特色与创新 |
| 5.1 本研究追求的特色 |
| 5.2 本研究追求的创新 |
| 6 研究意义 |
| 第二章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研究的相关理论 |
| 1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
| 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 1.2 生物农药产业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
| 2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与植物保护科学理论 |
| 2.1 生物农药在农业有害生物治理中的作用 |
| 2.2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与植保技术 |
| 2.3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与农药管理学 |
| 3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与环境经济理论 |
| 3.1 环境经济理论 |
| 3.2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与环境经济理论 |
| 4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与产业政策理论 |
| 4.1 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
| 4.2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与产业政策理论 |
| 5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与产业组织理论 |
| 5.1 关于产业组织理论 |
| 5.2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与产业组织理论 |
| 6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动力机制 |
| 第三章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背景研究 |
| 1 生物农药与农业生态安全的关系 |
| 1.1 农业生态安全的概念与内容 |
| 1.2 化学防治与生态安全 |
| 1.3 生物防治与生态安全 |
| 2 生物农药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
| 2.1 农药残留 |
| 2.2 安全食品生产 |
| 2.3 生物农药在安全食品生产中的地位 |
| 第四章 中外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比较分析 |
| 1 生物农药的发展历程 |
| 2 国外生物农药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
| 2.1 国外生物农药的发展概况 |
| 2.2 国外生物农药企业的特征 |
| 2.3 全球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特征 |
| 3 我国生物农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
| 3.1 我国生物农药的研究进展 |
| 3.2 我国生物农药生产企业的发展状况 |
| 3.3 我国生物农药产业的问题 |
| 4 我国生物农药与国外的差异比较 |
| 4.1 登记数量上的差异 |
| 4.2 产业水平上的差距 |
| 4.3 产业竞争优劣势比较 |
| 第五章 中国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
| 1 生物农药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
| 1.1 竞争的概念 |
| 1.2 生物农药产业竞争力的内涵与定义 |
| 2 生物农药产业竞争力分析的理论基础 |
| 2.1 波特的“国家钻石”模型理论 |
| 2.2 产业竞争结构理论 |
| 3 生物农药产业竞争结构 |
| 3.1 生物农药行业中的竞争激烈 |
| 3.2 竞争者众多 |
| 3.3 买方市场明显 |
| 3.4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较高 |
| 3.5 生物农药产业的进入障碍较化学农药产业低 |
| 3.6 生物农药行业的撤退障碍较化学农药行业低 |
| 4 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产业演变分析 |
| 4.1 产品生命周期分析 |
| 4.2 农药(含生物农药)的技术扩散 |
| 5 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产业竞争力对比分析 |
| 5.1 SWOT的内涵 |
| 5.2 中国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产业竞争力对比分析 |
| 5.3 分析结论 |
| 第六章 中国生物农药营销主体调查研究 |
| 1 中国农药经营者的调查分析 |
| 1.1 调查方法, |
| 1.2 农药经营者基本情况调查 |
| 1.3 农药经营者对农药市场的看法 |
| 1.4 农药经营者对生物农药的经营、态度和预测 |
| 1.5 农药经营者认为的生物农药厂商状况 |
| 1.6 农药经营者对农户购药行为的看法 |
| 1.7 农药经营者对农药管理方面的认识 |
| 2 中国生物农药销售模式分析 |
| 2.1 中国生物农药的传统销售模式及其评估 |
| 2.2 中国生物农药现行销售模式 |
| 2.3 国内现行农药销售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
| 3 国外及外资农药生产企业销售模式 |
| 3.1 西方跨国公司在华农药企业销售模式 |
| 3.2 北美及欧洲农药的销售模式 |
| 3.3 台湾农药的销售模式 |
| 3.4 国外农药生产企业销售模式创新 |
| 第七章 中国生物农药及农产品消费群体决策行为调查研究 |
| 1 农户购药行为调查分析 |
| 1.1 调查和分析方法 |
| 1.2 调查的理论基础和条件假设 |
| 1.3 农户购药决策行为调查 |
| 1.4 农户购买农药的行为研究 |
| 1.5 农户使用农药行为的研究 |
| 1.6 农户对国家农药管理政策的看法 |
| 1.7 农户对生物农药的态度 |
| 2 社会公众对农产品安全的认知 |
| 2.1 社会公众农产品安全调查受访者基本情况 |
| 2.2 关于农产品安全 |
| 3 研究结论 |
| 第八章 中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 |
| 1 技术创新的涵义及作用 |
| 2 对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分析 |
| 2.1 熊彼特创新理论的特点 |
| 2.2 对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分析 |
| 3 技术创新在生物农药产业内部的扩散方式 |
| 3.1 扩散模式 |
| 3.2 “扩散模式”与生物农药产业链 |
| 3.3 促进技术创新的“产业链”效应 |
| 4 当前我国生物农药产业技术创新的障碍 |
| 4.1 当前我国生物农药产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 |
| 4.2 影响中国生物农药产业技术创新的深层因素 |
| 5 中国生物农药产业技术创新的模式选择 |
| 5.1 自主创新模鸯 |
| 5.2 模仿创新模杰 |
| 5.3 合作创新模式 |
| 5.4 创新模式的比粉 |
| 6 建立国家生物农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初步构想 |
| 6.1 国家生物农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涵义 |
| 6.2 国家生物农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目标及主要内容 |
| 第九章 中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 |
| 1 制度与制度创新 |
| 2 传统制度的缺陷 |
| 2.1 传统社会经济体制的根本缺陷与主要弊端 |
| 2.2 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 |
| 2.3 传统农业经营制度的缺陷与弊端 |
| 2.4 农药管理制度的缺陷与弊端 |
| 2.5 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滞后 |
| 3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思路 |
| 3.1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新体制 |
| 3.2 环境制度创新 |
| 3.3 农业经营制度创新 |
| 3.4 农药管理制度创新 |
| 3.5 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创新 |
| 3.6 建立绿色消费模式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约束 |
| 第十章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及价格机制 |
| 1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及价格体系的内涵 |
|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内涵 |
| 1.2 价格机制的内涵 |
| 2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缺陷 |
| 2.1 法律法规体系的缺陷 |
| 2.2 标准体系的缺陷 |
| 2.3 检验检测体系的缺陷 |
| 2.4 认证体系的缺陷 |
| 2.5 信息支持体系的缺陷 |
| 2.6 执法监督体系的缺陷 |
| 2.7 诚信体系的缺陷 |
| 3 价格机制的作用与缺陷 |
| 3.1 价格机制的作用 |
| 3.2 价格机制的缺陷 |
| 4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及价格机制的对策思路 |
| 4.1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思路 |
| 4.2 价格机制在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思路 |
| 第十一章 中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趋势预测及战略思路 |
| 1 我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趋势的专家预测 |
| 1.1 专家调查法 |
| 1.2 专家调查问卷法的组织 |
| 1.3 专家预测结果 |
| 2 我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
| 3 我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 |
| 3.1 加快推进生物农药产业市场化进程 |
| 3.2 强化国家的宏观政策引导和扶持 |
| 3.3 尽快完善《农药管理条例》、出台《农产品质量法》 |
| 3.4 实施中国生物农药生产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
| 3.5 加强应用技术研究,规范发展,推动生物农药的广泛应用 |
| 3.6 在产业上强调规模化发展,形成核心,提高竞争力 |
| 3.7 增加投入,突出重点,促进商品化品种的产业化进程 |
| 3.8 加强生物农药标准和安全性研究,促进生物农药登记注册及商品化进程 |
| 3.9 加快体制改革,促进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实质联合,提升生物农药产业的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
| 第十二章 总结与讨论 |
| 1 主要结论 |
| 2 主要特点 |
| 3 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 主要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农户购药、使用行为的调查问卷 |
| 附录二 农药经营者调查问卷 |
| 附录三 社会公众农产品质量安全调查问卷 |
| 附录四 植物保护专家调查问卷(1)(2)(3) |
| 附录五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接受)的论文和参加的课题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1 选题背景和依据 |
| 1.2 研究意义 |
| 第二章 有关概念界定及关系 |
| 2.1 有关概念 |
| 2.2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
| 2.3 小结 |
| 第三章 国内外相关法规、标准实施情况综述 |
| 3.1 国外情况 |
| 3.2 国内情况 |
| 3.3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研究框架 |
| 4.1 研究目标 |
| 4.2 研究内容 |
| 4.3 研究步骤 |
| 4.4 研究方法 |
| 第五章 广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现状 |
| 5.1 主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现状 |
| 5.2 生产者和经营者对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识及相关技术的接受程度 |
| 5.3 农产品产地环境现状 |
| 5.4 农业投入品 |
| 5.5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体系 |
| 5.6 农产品市场准入现状 |
| 5.7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广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制约因素分析 |
| 6.1 广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主要制约因素 |
| 6.2 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
| 6.3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结论与对策 |
| 7.1 研究结论 |
| 7.2 对策建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
| 1 茶叶 |
| 2 蔬菜 |
| 3 柑桔 |
| 4 其它农产品的污染现状 |
| 第二部分 实施“绿色农产品行动”后的综合评价 |
| 1 “绿色农产品行动”成功方面 |
| 2 “绿色农产品行动”尚未解决的不足之处 |
| 2.1 农作物病虫种类多,防治难度大 |
| 2.2 生产者素质不高,采用不合理的生产方式,造成环境的污染 |
| 2.3 农药、化肥等农用生产资料的品种结构严重不合理 |
| 2.4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及其功能削弱,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配方施肥等先进农业技术到位率较低 |
| 2.5 农田生态环境恶化,农药、化肥、“三废”物对环境的污染逐年加重,农业生产环境的本底发生了改变,是农产品污染程度加深的基础 |
| 2.6 农产品安全性检测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不力 |
| 2.7 有关法规和标准不完备,使农产品安全的管理缺少法律依据,生产操作无标准可循,有法不依,对违规处罚不严 |
| 2.8 我国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存在的缺陷 |
| 2.9 农户对放心菜的生产仍然持观望态度,参与的积极性低和投入的能力不强。实施“放心菜”工程失败典例 |
| 第三部分 浙江省农产品污染控制的措施和对策 |
| 1 减少茶叶污染的措施 |
| 1.1 农业防治 |
| 1.2 物理防治 |
| 1.3 生物防治 |
| 1.4 化学防治 |
| 1.5 茶叶加工管理 |
| 2 减少蔬菜污染的措施 |
| 2.1 农业措施 |
| 2.2 物理措施 |
| 2.3 生物防治 |
| 2.4 化学防治 |
| 2.5 肥料的合理使用 |
| 2.6 探索无土栽培 |
| 3 减少柑桔污染的措施 |
| 3.1 生态建园,选用抗(耐)病虫的优良品种 |
| 3.2 加强植物检疫和预测预报工作 |
| 3.3 科学利用栽培措施,进行农业防治 |
| 3.4 开展物理和机械防治 |
| 3.5 充分采用生物防治法 |
| 3.6 慎用化学农药 |
| 3.7 研制开发新型农药和施药设备 |
| 3.8 发展有机农业,建立和发展生态桔团 |
| 4 农产品污染控制措施的保障与监控 |
| 4.1 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提高对农产品安全性问题重要性和严重性的认识,加强对农产品(食品)安全性工作的领导 |
| 4.2 加强立法,加强农产品安全性管理的执法力度 |
| 4.3 制订和完善蔬菜安全生产的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 |
| 4.4 建立和完善我省农产品安全的监测和控制体系,控制农药残留超标率 |
| 4.5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治理,减少农业生产本身和外来的污染 |
| 4.6 增加科研投入,重视无公害蔬菜有关的基础理论与推广技术研究 |
| 4.7 工业部门要加强新农资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加快农药、化肥的结构调整 |
| 4.8 稳定和充实基层植保技术人员队伍,提高科技水平和技术到位率 |
| 参考文献 |
| 英文摘要 |
| 致谢 |
|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