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纳洛酮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纳洛酮治疗脑梗塞作用机制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苏静[1](2014)在《纳洛酮和前列环素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脑梗塞又称缺血性卒中,是严重影响中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多发病,目前,关于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脑梗死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临床主要表现为行动不便、语言障碍、半身不遂等。脑梗死治疗的目的在于增加缺血期脑组织的血流(CBF)或是保护缺血期脑组织免受损害,本文阐述了纳洛酮和前列环素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期望为脑梗塞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

黄文胜[2](2010)在《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剂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脑血管疾病是我国的第三位致死因素,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56.6%-80.0%,其致残率占第一位,因而在发病早期控制脑损伤的程度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研究[1-20]证实,神经保护剂的干预可

滕清平,谢守嫔,李琰,鲁海燕[3](2009)在《纳洛酮对脑卒中血浆ET、CGRP、NPY变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纳洛酮对脑卒中患者血浆内皮素(ET)、神经肽Y(NP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影响。方法:放射免疫法测定脑梗塞和脑出血患者血浆ET、NPY、CGRP水平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脑梗塞和脑出血发病1周内血浆ET、NPY水平明显升高,纳洛酮治疗组血浆ET(第1、3、7天)和NPY(第1、3天)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脑梗塞和脑出血血浆CGRP在发病24h内升高之后逐渐下降,纳洛酮治疗组血浆CGRP(第1、3、7天)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脑梗塞及脑出血患者早期应用纳洛酮可显着降低ET和NPY水平、升高CGRP水平,从而保护脑细胞、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魏文玺,包志霞[4](2007)在《盐酸纳洛酮的药理学作用及其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盐酸纳洛酮作为各型阿片受体的拮抗剂,美国于1971年开始应用临床。我国于1985年经卫生部批准,在临床上用于阿片类药物急性中毒,解救呼吸抑制症状。近年来随着对内源性阿片肽研究的深入。对纳洛酮的认识也更加广泛,纳洛酮除了治疗原有的适应证外,还对各系统应激性疾病有着很好的疗效。

蔡春泉,张庆江,崔华雷,马骁,王振芳,孙宁[5](2007)在《纳洛酮治疗儿童外伤性脑梗塞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总结纳洛酮治疗儿童外伤性脑梗塞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46例儿童外伤性脑梗塞患儿,随机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和纳洛酮治疗组,每组各23例,分别于入院当天起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加用盐酸纳洛酮治疗,疗程10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NIH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洛酮治疗组21例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常规药物治疗组15例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总有效率分别为91%和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作为一种神经保护剂,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效改善外伤性脑梗塞患儿的疗效和预后。

唐长江,古逆光,左辉[6](2006)在《纳洛酮临床应用新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收集、整理、概述了纳洛酮近年来在临床应用中的最新进展情况。

高俊[7](2005)在《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塞90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纳洛酮对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4-06/2005-05将1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早期纳洛酮治疗组)35例,B组(晚期纳洛酮治疗组)35例,C组(对照组)35例,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两治疗组有效率84.5%,71.1%,对照组为66.7%(P<0.05).早期纳洛酮治疗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纳洛酮在急性脑梗塞抢救中安全有效,且早期纳洛酮治疗作用明显.

梁建忠,黄国柱,谢裕达,苏毅[8](2005)在《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β-内啡肽水平的影响。方法使用放免法测定纳洛酮治疗组、对照组和正常组患者的血浆β-内啡肽水平,并观察纳洛酮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纳洛酮治疗组治疗后血浆β-内啡肽水平比治疗前显着降低(t=10.394,P=0.000),而对照组治疗后血浆β-内啡肽水平无明显变化(t=1.183,P=0.241);治疗后盐酸纳洛酮治疗组血浆β-内啡肽水平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t=1.135,P=0.262),对照组患者的血浆β-内啡肽水平显着高于正常组(t=10.718,P=0.000)。结论盐酸纳洛酮能有效降低血浆β-内啡肽的水平,是治疗急性脑梗塞安全有效的药物。

赵朋[9](2004)在《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

李辉,金小坡,张志伟[10](2004)在《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塞45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纳洛酮治疗急性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的疗效。方法:将87例急性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2例,给予曲克芦丁(维脑路通)、胞二磷胆碱等治疗;治疗组45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比较两组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8%,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结论:纳洛酮治疗急性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有一定的疗效,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

二、纳洛酮治疗脑梗塞作用机制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纳洛酮治疗脑梗塞作用机制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纳洛酮和前列环素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纳洛酮 (NLX)
    1.1 作用机制
    1.2 实验研究
    1.3 临床应用
    1.4 用法用量及副作用
    1.5 结论
2 前列环素 (PGI2)
    2.1 作用机制
    2.2 实验研究
    2.3 临床应用
    2.4 用法用量及副作用
    2.5 结论

(2)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尼莫地平
2 胞二磷胆碱 (CDPC)
3 依达拉奉
4 神经节苷脂 (Gangliosides, GM1)
5 纳洛酮
6 caspase抑制剂

(3)纳洛酮对脑卒中血浆ET、CGRP、NPY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5)纳洛酮治疗儿童外伤性脑梗塞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6)纳洛酮临床应用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综述
    1.1 治疗急性脑损伤
    1.2 治疗急性氟乙酰胺中毒
    1.3 治疗急性重度海洛因中毒
    1.4 治疗酒精戒断综合症
    1.5 治疗—氧化碳中毒
    1.6 抢救新生儿窒息复苏
    1.7 抢救休克
    1.8 抢救化学药物中毒
    1.9 抢救ARDS
    1.1 0 抢救肺水肿
    1.1 1 抢救呼吸衰竭
    1.1 2 抢救吸毒者
2 讨论
    2.1 纳洛酮的神经保护机制
        2.1.1 逆转脑外伤后脑组织内钙离子及兴奋性氨基酸的升高
        2.1.2 改善神经细胞的生物能量代谢
        2.1.3 降低体内自由基水平
        2.1.4 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及炎症介质的产生
        2.1.5 改变细胞内镁的浓度
        2.1.6 纳洛酮能改善应激状态下脑组织的病理生理紊乱
    2.2 纳洛酮的其它应用
3 结论

(7)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塞90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2.3 头颅CT改变
3 讨论

(8)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治疗方法:
    3. 标本采集与监测:
    4. 临床疗效评估:
    5. 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1. 各组患者治疗后血浆β-内啡肽水平的变化:
    2. 纳洛酮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三、讨论

四、纳洛酮治疗脑梗塞作用机制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纳洛酮和前列环素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J]. 苏静. 中国卫生产业, 2014(21)
  • [2]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剂的研究进展[J]. 黄文胜. 海南医学, 2010(22)
  • [3]纳洛酮对脑卒中血浆ET、CGRP、NPY变化的影响[J]. 滕清平,谢守嫔,李琰,鲁海燕. 甘肃医药, 2009(01)
  • [4]盐酸纳洛酮的药理学作用及其临床应用[J]. 魏文玺,包志霞.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7(10)
  • [5]纳洛酮治疗儿童外伤性脑梗塞的疗效观察[J]. 蔡春泉,张庆江,崔华雷,马骁,王振芳,孙宁.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07(03)
  • [6]纳洛酮临床应用新进展[J]. 唐长江,古逆光,左辉.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6(03)
  • [7]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塞90例[J]. 高俊.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5(S1)
  • [8]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观察[J]. 梁建忠,黄国柱,谢裕达,苏毅.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5(07)
  • [9]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J]. 赵朋. 实用医技杂志, 2004(15)
  • [10]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塞45例[J]. 李辉,金小坡,张志伟. 中国药业, 2004(01)


纳洛酮论文 脑梗塞论文 对照组论文 盐酸论文

上一篇:医院感染耐药菌质粒的调查
下一篇:玉米地膜推广应用应妥善处理的几个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