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秀伟,王锡礼,刘钦,汪雪[1](2021)在《家禽规模养殖如何正确使用抗菌药物》文中研究指明抗菌药物在家禽养殖生产中长期大量使用可导致病原菌多重耐药性的产生,且抗菌药物在家禽体内残留直接影响家禽产品质量和安全,危及家禽产业健康发展,同时也威胁人类健康,影响生态环境。文章针对安顺市家禽规模养殖场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从选购、存贮、使用和处置环节分析探讨家禽规模养殖场如何正确使用抗菌药物,为科学防控家禽疾病,把好肉食品质量关,保障食品安全提供参考。
郑毅[2](2019)在《成都GX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是食品安全工作的基础也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成都GX区为例,分析了一个经济较为发达的,拥有巨大农产品消费需求,但是自身并无农业生产,纯依靠外部农产品供给的消费型区域,如何改善该区域内流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本文通过走访对成都GX区域内农产品供应及生产的渠道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得出成都GX区农产品主要在于省内生产。本文对成都GX区内农产品的消费者投诉数据和政府抽样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成都GX区内销售的农产品存在的8个问题。基于HACCP的管理原则,沿着供应渠道逆向推导出农产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三个环节主要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并通过分析得出各环节存在问题出现的因素。本文得出改善成都GX区农产品质量安全,首先关注生产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其次关注加工运输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最后关注销售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这样一个思路,从农产品准入制和准出制等两个方面提出了改进策略。最后,本文综合提出了提升成都GX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种改进策略,即结合准入制和准出制,建立一个农产品检验中心和一套农产品一票通系统。预期通过一中心和一票通,从生产环节即开始控制农产品质量,到销售终端逐渐影响和改善广大消费者的农产品消费观,使得在现代农业体系下的生产的标准农产品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最终实现农产品产销标准一体化、安全化,改进和提升成都GX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张新敏,孙若愚,杨维刚,杨宇[3](2017)在《风险偏好、外部信息失效与生猪养殖户使用违禁兽药行为》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动物食品安全是我国关注的热点问题,许多安全隐患源于饲养过程中滥用或不规范使用兽药。运用期望效用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探讨风险偏好、外部信息有效性和农户使用违禁兽药之间的关系,并基于辽宁省生猪养殖户的调研数据,对上述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户的风险规避类型和获取外部信息失效是使用违禁兽药的显着影响因素。相应的政策启示是:推行有效农业政策弥补风险规避行为,实现分散转移风险;同时通过对兽药、饲料零售商进行培训、管理和监督,以及加强基层兽医部门和农业院校的兽药信息服务功能,确保农户获得准确完整的兽药信息,降低农户获取信息的交易成本。
孙书静[4](2017)在《伪劣失效兽药的识别方法》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兽药市场也获得了很大发展。与此同时,假劣兽药、失效兽药也流入市场,给兽药的选购和使用增加了诸多困难,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畜牧养殖业生产实际,总结探索出养殖者在生产中正确选购和使用兽药应该严格注意的问题。一、假劣兽药的外观识别(一)从包装上识别兽药外包装箱(袋)应贴有兽药标签,并注明"兽药"或"兽用"字样。包装箱(袋)内应有说明书与产品合格证,
徐铁[5](2016)在《选购兽药方法及注意事项》文中认为为迎合消费者需求,增加市场竞争力,兽药厂家在兽药名称、说明、包装等方面大下功夫,造成兽药市场上兽药品种繁多,名称花哨;更有一些不法商家制假贩假,鱼目混珠,说明书夸大药效,近乎无所不能。合理的选购兽药,可以有效的预防控制和治疗动物疫病,减少经济损失;积累丰富的养殖经验和提高养殖水平。笔者在长期的兽药监管中归纳兽药的选购方法及注意事项,供广大兽医工作者和养殖户参考。1正确选购兽药(1)在选购兽药前,根据预防、治疗、消毒目的的不同,
孙若愚[6](2016)在《生猪养殖户兽药使用行为研究 ——基于辽宁省调查数据的经济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猪产业在农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动物疾病一直是影响中国生猪产业发展的灾害性因素,并且每年都有发生。农户在依靠兽药来治疗和控制动物疾病时,负面使用兽药的行为成为影响猪肉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源。因此,在生产阶段规范养殖户使用兽药行为显得尤为重要。已有的研究成果为解释农户不规范使用兽药行为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纵观这些学术成果可以发现:目前这些研究多集中于农户使用安全兽药的意愿研究,以及从农户个体特征、认知特征、动物疫情风险和动物保险等方面对农户使用兽药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本文为了更加全面、系统地对农户使用兽药行为进行研究,依照农户使用兽药行为发生的逻辑顺序,具体从农户使用兽药种类(是否使用违禁兽药)、农户使用兽药数量(是否过量使用兽药)和农户使用兽药操作规范性(安全使用兽药)三个层面对农户兽药使用行为进行研究。通过理论分析,证明政府规制、市场因素与养殖户使用兽药行为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明确将政府规制细化为政府的“监管”和“激励”,将市场因素划分为“市场收益保障”和“市场组织模式”,原因就在于不同的政府规制方式和市场形态对养殖户使用兽药行为有不同的影响机理,因此有必要对此加以区分。本文以辽宁省生猪养殖户实地调查的数据为依据,运用统计学分析和计量经济学分析的方法,分别对农户使用违禁兽药行为、过量使用兽药行为和安全使用兽药行为展开研究,最后提出政策建议。全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政府规制、市场因素和养殖户使用兽药行为之间的关系分析通过博弈论和成本-收益两个理论分析工具对政府规制、市场因素和养殖户使用兽药行为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阐述。探索不同政府规制条件下,养殖户使用兽药行为差别的成因。然后深入探讨了在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不同产业组织模式条件下,养殖户不规范使用兽药行为发生的选择机理。研究发现:第一,政府对出栏生猪进行检验检疫和监管生猪养殖过程,对于规范农户使用兽药行为具有促进作用;第二,当市场信息不充分时,养殖户倾向降低生产成本,会具有加入到不规范使用兽药人员行列中的可能性;第三,养殖户使用兽药行为会受到“合同契约”的约束,养殖户从企业获得服务和帮助对于规范其使用兽药行为具有正向作用。2.政府规制、市场因素与生猪养殖户使用兽药情况通过对生猪行业政府规制和市场因素情况的描述,进一步明确了生猪养殖户所处的政府规制和市场因素环境情况。政府规制除了为农户提供政策、公共服务和信息方面的支持,还对待出栏生猪进行检验检疫工作;市场收益中的生猪价格与农户生产行为两者之间密切相关,企业通过统一提供兽药、饲料等生产资料,以及统一销售、开拓市场等方式为农户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户以促进动物生长为目的,有使用违禁兽药的行为,农户中31.47%的人选择超过说明书标准用量使用兽药,选择比较随意使用兽药的农户占11.2%,农户使用兽药的规范性也会影响到出栏生猪产品的质量安全,通过养殖户使用兽药行为的逻辑顺序,确定了依次对养殖户使用兽药种类(是否使用违禁兽药)、使用兽药数量(是否过量使用兽药)和使用兽药操作规范性(安全使用兽药)进行研究,以期更加全面、系统地了掌握农户使用兽药行为。3.生猪养殖户使用违禁兽药行为研究根据实地调查,运用OLS模型和Logit模型对养殖户使用违禁兽药行为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户风险偏好类型和外部信息失效对养殖户使用违禁兽药行为的确存在显着影响,风险爱好型农户具有追求更高市场收益的“动机”,农户获取兽药方面信息的主要渠道依然是从零售商处,新型媒体形式(互联网)等形式并没有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方面信息传播的功能。除此之外,政府对出栏前的生猪进行检验检疫、养殖户和企业合作以及市场价格因素均会影响到养殖户是否使用违禁兽药行为的发生。4.生猪养殖户过量使用兽药行为研究根据实地调查,采用C-D生产函数模型和损害控制模型系统地对养殖户使用兽药的边际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并运用OLS模型和Probit模型分析养殖户过量使用兽药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养殖户过量使用兽药行为,不仅不会提高兽药边际生产率,仅仅是增加农户在生产资料上的成本投入,是一种“非理性均衡”行为。政府规制中的强制免疫、补贴和售前的检验检疫对农户使用量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而农户过量使用兽药的根本原因是想通过加大兽药使用剂量来保障生猪出栏率和获得更高的市场销售价格,在现阶段我国农户和企业合作还不够紧密,不能充分利用企业为自己提供的便利条件。因此,农户的使用兽药行为还具有随意性的特征。5.生猪养殖户安全使用兽药行为研究根据实地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系统地分析了养殖户安全使用兽药行为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农户安全使用兽药行为主要受农户态度和主观规范的直接影响,受知觉行为控制的间接影响,管理者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态度决定行为”,两者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农户在生产中,表现出来的“从众心理”,使得农户对来自各个方面的社会群体行为更加敏感,具体表现在与其他农户在生产行为上保持一致。政府规制首先通过对农户主观规范进行影响进而间接影响安全使用兽药行为的效应是0.1692,是政府规制对农户行为影响中间接效应最大的一条路径。新闻媒体等传播途径对农户的宣传和教育,对于农户规范生产行为发挥了很大的激励作用。市场因素主要是通过知觉行为控制进而影响农户兽药使用行为,农户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获得的兽药、饲料,对于其安全使用兽药行为最重要。因此,保障农户获取质量安全的生产资料对于农户养殖生猪是十分关键的。总之,本研究围绕上述五部分内容,借助农户生产行为的一般经济学理论,政府规制、市场因素与养殖户使用兽药行为的内在关系,以及养殖户使用兽药行为的逻辑研究顺序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和探索,期望能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在政策选择上有新的突破。
董建英,李永明,田亚魂[7](2015)在《兽药使用不当给畜禽及其产品带来的危害》文中提出兽药是指施用于畜禽,具有预防、诊断、治疗动物疾病并能提高动物生产性能的物质。包括抗生素类、维生素类、激素类、生物制品类及驱虫药和其它药物。在疾病诊治、药物使用过程中,选药不当,用药错误、用药时间过长、使用剂量过大等因素都可能给动物机体产生毒害作用,造成伤害,甚至死亡。古人言:"是药三分毒",药与毒之间只在于用药剂量的把握。药物的剂量分为最小有效量、治疗量、中毒量和最小致死量,如何正确使用药物是确保动物
刘涛,姜顺传[8](2014)在《兽药的选购与使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动物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显着,结合兽药行业现状,分别介绍了兽药的选购、贮存及使用注意事项,以供参考。
于海龙[9](2014)在《基于质量安全的乳业产业链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乳品已经成为城乡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费品和重要的蛋白来源。在巨大市场需求的拉动下,乳品产业呈现了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乳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不断凸显,三聚氰胺事件、蒙牛黄曲霉素事件等一系列的质量安全事件使得乳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乳品质量安全涉及乳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为切实保障乳品质量安全,势必要从乳业产业链的内部优化入手,在厘清各产业主体安全生产行为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经济激励和政策引导将保障质量安全内化为各产业主体的自觉行为。本文就乳业产业链的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具体包括:(1)分析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一系列涉及乳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产业调整政策对我国乳业产业发展和乳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影响;(2)分析乳业产业链上奶农、奶站和乳品加工企业的安全生产行为和影响因素、各环节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及对乳品质量安全的影响;(3)探讨消费者行为对我国乳业发展和产业链优化的影响,消费者的认知对其对高品质有机液态奶支付意愿的影响,消费者对国内外婴幼儿奶粉品牌的购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4)探讨我国乳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优化方向;(5)分析总结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和荷兰等乳业发达国家乳业发展和产业链优化的有益经验,为我国乳业产业链优化提供借鉴。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1)我国乳业产业链正由分散松散向集中紧凑型过渡,乳业产业链向着更有利于乳品质量安全的方向发展;(2)奶农的安全生产行为显着影响着生鲜乳的质量安全,规模化养殖小区农户的安全生产行为优于散养,整体而言,奶牛养殖环节的质量安全问题依旧突出;(3)奶站数量大幅减少,奶站的硬件设施和检验、检测能力显着提升,产业链视角下,奶站独立的产业主体地位正日渐模糊;(4)虽然乳品加工企业不断强化对乳品的质量安全控制,但频发的乳品质量安全事件再次表明乳品加工企业的安全生产行为依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5)基于质量安全因素的考虑,绝大部分的消费者选择购买国外品牌的婴幼奶粉,质量安全对消费者行为选择的影响长远而深刻,而消费者认知水平的提高能够显着提升其对高品质有机液态奶的支付意愿。(6)我国乳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完善,但在“如何监管”上问题仍未得到解决;(7)集中紧凑的乳业产业链,完全或部分的纵向一体化,产业主体间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等发达国家乳业产业链优化的经验对我国乳业产业链的优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文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于:(1)首次通过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描述农户的安全生产行为,并实证分析了农户安全生产行为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的影响;(2)从产业链的视角入手,分析各产业主体关键的安全生产行为及对乳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全产业链分析有助于准确把握我国乳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3)首次将各产业主体间的组织模式、利益分配和信息流动等问题融入各环节的分析之中,并剖析了政府监管和消费者行为等外部因素对乳业产业链优化的影响。
何百花[10](2011)在《浅谈兽药在畜禽疾病防治中的规范使用》文中提出现代畜牧业生产中兽药的使用量在不断提高,但是许多养殖户和兽医人员在畜牧业生产当中由于盲目追求生产和工作效率,存在着许多有关兽药的使用方面的诸多问题,笔者根据多年行医经验,临床调查后总结出了一些关于兽药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用药误区和正确选购和使用兽药做一下简单介绍。1兽医常见的用药误区1.1不能合理使用抗生素一些过去能治疗多种疾病的药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正确选购抗菌药物 |
| 1.1 选购渠道正规 |
| 1.2 选购目的正确 |
| 1.3 严禁选购禁用药物 |
| 1.4 严格选购限用药物 |
| 2 正确贮存管理抗菌药物 |
| 2.1 正确识别贮存条件 |
| 2.2 严格按贮存条件要求正确贮存管理 |
| 2.3 建立完善贮存管理制度,实施标签、台账管理 |
| 2.4 制定适宜养殖生产需求的抗菌药物采购计划,定期清理过期失效抗菌药物 |
| 3 正确使用抗菌药物 |
| 3.1 坚持治疗性使用原则 |
| 3.2 坚持对因对症使用 |
| 3.3 坚持足量按疗程使用 |
| 3.4 建立临床用药制度,强化临床用药管理 |
| 3.5 推行无抗养殖技术措施 |
| 3.6 杜绝使用违禁药物 |
| 3.7 选用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草药 |
| 4 正确处置废弃抗菌药物 |
| 4.1 建立健全不合格药品报损、处置制度 |
| 4.2 设置不合格药品处置台账 |
| 4.3 设立不合格药品专门存放区 |
| 4.4 选择正确处置方式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 1.1.1 选题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 1.2.1 研究内容 |
| 1.2.2 研究方法 |
| 1.3 研究路线 |
| 1.4 结构安排 |
| 第二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理论基础 |
| 2.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概念 |
| 2.1.1 农产品的概念 |
| 2.1.2 农产品分类 |
| 2.1.3 农产品质量安全定义 |
| 2.1.4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
| 2.1.5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
| 2.2 消费者投诉 |
| 2.3 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样监测 |
| 2.4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 |
| 2.5 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现状 |
| 2.5.1 国内农产品的研究现状 |
| 2.5.2 国外农产品消费和质量研究现状 |
| 第三章 成都GX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
| 3.1 成都GX区农产品供应情况分析 |
| 3.1.1 农产品供应渠道分析 |
| 3.1.2 农产品供应情况调查 |
| 3.2 消费者关于农产品的投诉 |
| 3.2.1 农产品消费投诉数据 |
| 3.2.2 农产品消费投诉分析 |
| 3.3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
| 3.3.1 农产品监测量及检测指标 |
| 3.3.2 农产品监测问题类型分析 |
| 3.4 消费者投诉和质量安全监测的相关性分析 |
| 3.5 成都GX农产品在日常监管中发现的其他问题 |
| 3.6 成都GX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 |
| 3.6.1 农产品流通渠道现状 |
| 3.6.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 |
| 3.6.3 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总结 |
| 第四章 成都GX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 |
| 4.1 成都GX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环节分析 |
| 4.2 生产环节的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 4.2.1 生产地的环境因素 |
| 4.2.2 生产地的农业投入品使用 |
| 4.3 加工运输环节的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 4.3.1 加工环节 |
| 4.3.2 储存运输环节 |
| 4.4 销售和使用环节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 4.5 各环节中人的因素分析 |
| 4.6 影响成都GX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总结 |
| 第五章 成都GX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策略 |
| 5.1 准入制下的销售环节农产品管理体系 |
| 5.1.1 行政管理体系 |
| 5.1.2 农业标准体系 |
| 5.1.3 责任体系 |
| 5.1.4 农产品检测体系 |
| 5.1.5 准入制的弊端 |
| 5.2 准出制下的生产加工运输环节管理体系 |
| 5.2.1 签约产地管理模式 |
| 5.2.2 准出制责任体系 |
| 5.2.3 生产加工环节治理 |
| 5.3 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
| 5.3.1 农业从业人员素质 |
| 5.3.2 监管从业人员素质 |
| 5.3.3 消费者科学素养 |
| 5.3.4 正确的舆论引导 |
| 5.4 农业产业化 |
| 5.5 一中心一票通 |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1 理论分析 |
| 1.1 基于期望效用理论的农户使用违禁兽药行为分析 |
| 1.2 信息与农户使用违禁兽药行为分析 |
| 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 2.1 样本特征 |
| 2.2 目标变量及控制变量情况 |
| 2.3 样本农户违规使用兽药情况 |
| 3 实证分析 |
| 3.1 农户使用违禁兽药影响因素的估计 |
| 3.2 对实证结果的进一步思考 |
|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
| 一、假劣兽药的外观识别 |
| (一) 从包装上识别 |
| 1. 该熔封保存的, 看熔封是否完好。 |
| 2. 该密封保存的, 其包装是否密封。 |
| 3. 该铝盖轨口的, 铝盖是否松动。 |
| 4. 该遮光密闭保存的, 包装材料能否遮光密闭。 |
| 5. 疫苗、血清和抗生素等生化制品应冷藏保存, 切不可购买后常温贮存这些药品。 |
| (二) 从标签上识别 |
| (三) 从装量及澄明度上识别 |
| (四) 从吸潮情况上识别 |
| (五) 从色泽上识别 |
| 二、失效兽药的鉴别 |
| (一) 注射制剂的鉴别。 |
| 1. 注射用氨苄青霉素钾 (钠) 粉针。 |
| 2. 注射用硫酸链霉素。 |
| 3. 硫酸庆大霉素、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若有浑浊、异物或变色时不可再用。 |
| 4. 氯化钠或复方氯化钠注射液。 |
| 5. 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一旦氨基比林被氧化, 产生双氧氨基比林, 其溶液将为黄色至深黄色, 毒性增加。 |
| 6. 安乃近注射液。若被氧化分解出4-甲基氨基安替比林时, 变为黄色至深黄色, 此时不能再用。 |
| 7. 盐酸土霉素注射液。当液体变成深黄色时不能再用。 |
| 8. 磺胺嘧啶钠注射液。若注射颜色变黄则不可再用。 |
| 9. 葡萄糖注射液。 |
| 10. VC注射液。 |
| 11. 硫酸镁注射液。若产生较多的白色颗粒或块片, 或析出微量黄色或棕色沉淀时, 则不可再用。 |
| 12. 硫代硫酸钠注射液。 |
| (二) 消毒剂的鉴别 |
| 1. 来苏儿溶液。当久置分解成块状, 且消毒力下降时, 不宜再用。 |
| 2. 甲醛溶液。放置于9℃以下的, 阴凉处, 会生成三聚甲醛, 当因聚合作用而产生浑浊或沉淀时不宜再用。 |
| 3. 碘酊 (碘酒) 溶液。 |
| (三) 生物制品的鉴别 |
| 1. 猪瘟兔化弱毒冻干苗。 |
| 2. 猪丹毒氢氧化铝菌苗。若变色或沉淀物振摇不均匀时则不能再用。 |
| 3. 猪肺疫氢氧化铝菌苗。若变色或沉淀物振摇不均匀时不能再用。 |
| 4. 猪瘟、猪丹毒、猪肺疫 (TA-53) 弱毒三联苗。稀释后应在4 h内用完, 若超过时间则不能再用。 |
| 5. 牛出血性败血病氢氧化铝菌苗。当出现变色变质的均不能再用。 |
| 6.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氢氧化铝菌苗。临用时振摇后应成为均匀的乳浊液, 否则不宜再用。 |
| 7. 狂犬病疫苗。用时振摇后应呈现灰白色或暗红色的浑浊黏稠液体, 否则不宜再用。 |
| 8. 鸡新城疫I系弱毒疫苗。 |
| 9. 禽霍乱氢氧化铝菌苗。用时振摇后应成为均匀的混悬液, 否则不宜再用。 |
| 三、掌握用药技巧 |
| (一) 早发现 |
| (二) 准诊断 |
| (三) 快用药 |
| (四) 足剂量 |
| (五) 严消毒 |
| 1 正确选购兽药 |
| 2 了解兽药信息 |
| 3 检查兽药包装的完整性 |
| 4 消毒药的选择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导论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 1.2.1 研究目标 |
| 1.2.2 研究内容 |
| 1.3 研究方法、概念界定和数据来源 |
| 1.3.1 研究方法 |
| 1.3.2 概念界定 |
| 1.3.3 数据来源 |
| 1.4 逻辑路线与技术路线 |
| 1.4.1 逻辑路线 |
| 1.4.2 技术路线 |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 第二章 理论回顾和文献综述 |
| 2.1 理论回顾 |
| 2.1.1 农户经济行为理论 |
| 2.1.2 期望效用理论 |
| 2.1.3 计划行为理论 |
| 2.2 相关研究综述 |
| 2.2.1 政府规制与农户使用生产资料行为 |
| 2.2.2 市场因素与农户使用生产资料行为 |
| 2.2.3 风险偏好与农户使用生产资料行为 |
| 2.2.4 信息有效性与农户使用生产资料行为 |
| 2.3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养殖户使用兽药行为理论分析 |
| 3.1 政府规制和养殖户使用兽药行为-博弈分析的视角 |
| 3.2 市场因素和养殖户使用兽药行为 |
| 3.2.1 市场收益和养殖户使用兽药行为-成本收益的视角 |
| 3.2.2 市场组织模式与养殖户使用兽药行为-产业组织的视角 |
| 3.3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政府规制、市场因素与生猪养殖户使用兽药情况 |
| 4.1 生猪行业政府规制 |
| 4.1.1 政策支持体系 |
| 4.1.2 监督监管体系 |
| 4.1.3 公共服务体系 |
| 4.1.4 市场信息体系 |
| 4.2 生猪行业市场因素 |
| 4.2.1 市场收益与生猪养殖户生产行为 |
| 4.2.2 市场组织模式与生猪养殖户生产行为 |
| 4.3 生猪养殖户使用兽药情况分析 |
| 4.3.1 生猪养殖户使用违禁兽药情况 |
| 4.3.2 生猪养殖户过量使用兽药情况 |
| 4.3.3 生猪养殖户安全使用兽药情况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生猪养殖户使用违禁兽药行为研究 |
| 5.1 研究假设 |
| 5.2 养殖户使用违禁兽药的理论分析 |
| 5.2.1 基于期望效用理论的养殖户使用违禁兽药行为分析 |
| 5.2.2 基于信息理论的养殖户使用违禁兽药行为分析 |
| 5.3 数据来源 |
| 5.3.1 样本选择说明 |
| 5.3.2 调研方法 |
| 5.4 变量设定 |
| 5.5 模型设定与估计 |
| 5.5.1 模型设定 |
| 5.5.2 养殖户使用违禁兽药影响因素的估计 |
| 5.5.3 变量解释 |
| 5.6 对实证结果的进一步思考 |
| 5.7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生猪养殖户过量使用兽药行为研究 |
| 6.1 研究假设 |
| 6.2 养殖户过量使用兽药理论分析 |
| 6.2.1 基于生产函数的养殖户过量使用兽药 |
| 6.2.2 基于损害控制模型的养殖户过量使用兽药 |
| 6.3 样本特征描述与变量设定 |
| 6.3.1 样本特征描述 |
| 6.3.2 变量设定 |
| 6.4 模型设定与估计 |
| 6.4.1 对兽药作用的检验 |
| 6.4.2 对养殖户兽药使用量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 6.5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生猪养殖户安全使用兽药行为研究 |
| 7.1 养殖户安全使用兽药行为的含义 |
| 7.2 养殖户安全使用兽药的现状 |
| 7.2.1 兽药质量安全问题 |
| 7.2.2 对兽药处方药了解情况 |
| 7.2.3 用药记录制度 |
| 7.2.4 兽药休药期 |
| 7.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 7.3.1 理论分析 |
| 7.3.2 研究假设 |
| 7.4 研究设计与方法 |
| 7.4.1 量表设计 |
| 7.4.2 计量模型与估计方法选择 |
| 7.5 实证分析 |
| 7.5.1 效度与信度检验 |
| 7.5.2 参数检验与拟合评价 |
| 7.5.3 结构模型的路径分析 |
| 7.6 本章小结 |
| 第八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 8.1 研究结论 |
| 8.1.1 养殖户使用违禁兽药行为方面 |
| 8.1.2 养殖户过量使用兽药行为方面 |
| 8.1.3 养殖户安全使用兽药行为方面 |
| 8.2 政策建议 |
| 8.2.1 应对养殖户使用违禁兽药行为的政策建议 |
| 8.2.2 应对养殖户过量使用兽药行为的政策建议 |
| 8.2.3 强化养殖户安全使用兽药行为的政策建议 |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 8.3.1 研究不足 |
| 8.3.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情况 |
| 1 用药不当造成的危害 |
| 1.1 抗生素的危害 |
| 1.2 伪劣兽药的危害 |
| 1.3 盲目使用和乱用兽药 |
| 1.4 违禁药品的使用 |
| 1.5 药物添加剂 |
| 1.6 生物制剂构成的危害 |
| 1.7 维生素 |
| 2 兽药使用注意事项 |
| 1 选购注意事项 |
| 2 贮存注意事项 |
| 3 使用注意事项 |
| 3.1 正确诊断, 合理用药 |
| 3.2 掌握药物不良反应 |
| 3.3 配伍禁忌与对症治疗 |
| 3.4 禁止事项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导论 |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 1.5 技术路线 |
| 1.6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 第二章 相关经济理论分析 |
| 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 2.2 委托代理理论 |
| 2.3 产业组织理论 |
| 2.4 博弈理论 |
| 2.5 消费者行为理论 |
| 2.6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我国乳业发展特征与乳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 |
| 3.1 产业链视角下我国乳业的发展特征及存在问题—前三聚氰胺时代 |
| 3.2 我国乳业产业政策的调整和产业链的转变——后三聚氰胺时代 |
| 3.3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基于质量安全的农户养殖行为分析 |
| 4.1 农户养殖行为现状及存在问题 |
| 4.2 农户安全生产行为与生鲜乳质量安全的实证分析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基于质量安全的奶站行为分析 |
| 5.1 奶站的专项清理整顿及其影响 |
| 5.2 产业链视角下奶站产业地位的转变 |
| 5.3 奶站的生产和质量控制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基于质量安全的乳品企业生产行为分析 |
| 6.1 我国乳品企业的发展特征 |
| 6.2 我国乳品企业的质量控制 |
| 6.3 乳品质量安全事件与乳品加工企业 |
| 6.4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基于质量安全的消费者乳品消费行为分析 |
| 7.1 认知对消费者安全乳品支付意愿的影响分析—以有机液态奶为例 |
| 7.2 我国城市居民婴幼儿奶粉品牌选购行为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
| 7.3 本章小结 |
| 第八章 政府监管特征及对我国乳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分析 |
| 8.1 我国乳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 |
| 8.2 我国乳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
| 8.3 发达国家乳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经验借鉴 |
| 8.4 本章小结 |
| 第九章 我国乳业产业链优化方式研究 |
| 9.1 产业链视角下发达国家乳业发展分析 |
| 9.2 发达国家乳业产业链优化的特征分析 |
| 9.3 我国乳业产业链优化的方式及措施 |
| 9.4 本章小结 |
| 第十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 10.1 主要结论 |
| 10.2 政策建议 |
| 10.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 主要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