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士超[1](2020)在《股头康复片促进兔尺骨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股头康复片对兔尺骨骨缺损是否具有促进作用,以及对血清PINP、TRACP-5b、骨缺损局部BMP-2的表达的影响,初步探究股头康复片促进骨缺损修复的机理。材料与方法:将36只兔编号后制作左侧尺骨中段骨缺损模型,缺损长度15mm,不保留骨膜。造模后选取其中的32只兔使用计算机随机分为四组:中药组(2组)、西药组(3组)、联合用药组(4组)、空白组(1组),每组8只。其中1组给予股头康复片混悬液2ml/kg·d;2组给予骨肽片混悬液2ml/kg·d;3组给予股头康复片混悬液2ml/kg·d+骨肽片混悬液2ml/kg·d;4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2ml/kg·d。在造模前及造模后第6、12周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PINP、TRACP-5b的表达;在造模后第6、12周各时间节点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在1组、2组、3组、4组分别抽取4只兔处死后,得到尺骨完整标本,采用Micro-CT检测各组骨缺损愈合情况;采用生物力学仪器进行三点弯曲实验,检测新生骨的最大载荷并进行组间对比分析;采用HE染色观察骨缺损局部修复的微观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检测骨缺损处BMP-2的表达。结果:1.血清PINP的Elisa结果显示:造模前各组血清PI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可比。造模后6周:联合用药组>中药组>西药组>空白组,药物干预组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药有交互作用(p=0.000);造模后12周:联合用药组>中药组>西药组>空白组,联合用药组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药无交互作用(p=0.658)。2血清TRACP-5b的Elisa结果显示:造模前各组血清TRACP-5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可比。造模后6周:联合用药组<西药组<中药组<空白组,药物干预组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两药有交互作用(p=0.006)。造模后12周:联合用药组<中药组<西药组<空白组,药物干预组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两药有交互作用(p=0.018)。3尺桡骨最大载荷/N结果显示:造模后6周:联合用药组>西药组>中药组>空白组,药物干预组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药有交互作用(p=0.004)。造模后12周,联合用药组>中药组>西药组>空白组,药物干预组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药有交互作用(p=0.000)。4 Micro-CT检测骨缺损愈合情况显示:中药组及西药组在6周时桡侧骨皮质已经相连,尺侧存在缺口,两组基本无差别;12周时两组尺侧缺口进一步缩小,两组间基本无差异。联合用药组在6周时髓腔逐步成形,尺侧骨皮质开始相连;12周髓腔基本再通,尺侧皮质相连,但新形成的骨质密度稍低于周围正常骨质。空白组6周时桡侧有少许骨质生长,但两端并未相连;12周与之前相比桡侧有少许骨质生长,但两端骨质未相连。5 HE染色显示:空白组6周时断端骨小梁排列状态混乱,12周时在断端出现较多纤维组织,有少量软骨细胞生成;中药组和西药组在6周时出现较多骨小梁,12周时骨小梁进一步增多,开始相互连接成片;联合用药组6周时骨小梁开始相互连接,并出现较多的软骨细胞,12周时骨小梁的密度进一步增大。6骨缺损局部BMP-2表达情况:造模后6周BMP-2灰度值:联合用药组>西药组>中药组>空白组,药物干预组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药无交互作用(p=0.569)。造模后12周BMP-2灰度值:联合用药组>西药组>中药组>空白组,药物干预组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药有交互作用(p=0.000)。结论:1股头康复片能够促进骨缺损的修复。2股头康复片能够提高PINP、BMP-2的表达和抑制TRACP-5b的表达来发挥促进骨缺损修复作用。3股头康复片与骨肽片两种药物有协同作用。
高桂平[2](2018)在《日粮中添加4种传统中药方剂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相关非特异性免疫和生长指标的影响》文中认为本实验选取传统医药典籍记载的4种常用抗病中药方剂蚌毒灵散、五味消毒饮、玉屏风散、清肺散添加到等氮等能的吉富罗非鱼幼鱼日粮中。各实验日粮分别是未添加中药方剂(对照组)与4种方剂组(添加0.50%蚌毒灵散、0.50%五味消毒饮、0.50%清肺散、0.50%玉屏风散)五种。用5种实验日粮投喂初始体重为(5.00±0.20)g的吉富罗非鱼幼鱼30d。最终检测吉富罗非鱼血清中超氧化物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溶菌酶(LZM)、酸性磷酸酶(ACP)含量和蛋白总量、白蛋白含量、球蛋白含量、白球比(A/G)等相关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检测增重(WG)、特定生长率(SGR)、饲料系数(FCR)、存活率(SR)等生长指标和体成分的水分、蛋白质、灰分、脂肪指标。以了解4种传统中药方剂添加在吉富罗非鱼幼鱼日粮中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相关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和生长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方剂组鱼血清中过氧化氢酶(除五味消毒饮组外)、酸性磷酸酶、溶菌酶、超氧化物酶(除蚌毒灵散组外)含量显着升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方剂组鱼血清中球蛋白含量显着升高(p<0.05),蚌毒灵散组、清肺散和玉屏风散总蛋白内含量显着升高(p<0.05)、清肺散白蛋白含量显着升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方剂组鱼的存活率,鱼体近似值没有显着差异(p>0.05),但除清肺散组外其特定生长率(SGR)显着提高,饲料系数显着降低(P<0.05)。本实验结果认为:(1)在吉富罗非鱼幼鱼日粮中添加上述4种常用抗病传统中药方剂可以促进吉富罗非鱼幼鱼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玉屏风散的效果最好。(2)在吉富罗非鱼幼鱼日粮中添加除清肺散外的3种常用抗病传统中药方剂可以促进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蚌毒灵散效果最好。
李欢[3](2018)在《迎春花总黄酮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大、小鼠的药效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迎春花总黄酮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NP)模型动物的改善效果,并研究迎春花总黄酮对CNP的作用机制。方法:采取摘取双侧睾丸结合苯甲酸雌二醇的手段复制CNP模型小鼠。去势一周后,连续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30天,在皮下注射的同时灌胃给药30天。在第10天、20天、30天给药前称量每只小鼠体重,在给药后的第7天、14天、21天、28天测定每组小鼠日饮水量以及日排尿量,在第30天给药2h之后测定开场活动指标,给药30天后的次日上午,采取眼球取血,将小鼠脱颈椎处死,摘取前列腺、肾脏,称取前列腺与肾脏的重量,计算其脏器指数;将前列腺剪切成两份,一份用来观察白细胞数目和卵磷脂小体密度,一份用来检测前列腺匀浆液中IL-6、IL-8、IgA、IgG、IFN-?和TGF-β的含量;静置分层并离心后的小鼠血清检测TNF-?和IL-1?的含量。采取摘取双侧睾丸结合苯甲酸雌二醇的手段复制CNP模型大鼠。去势一周后,连续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30天,在皮下注射的同时灌胃给药30天。在第10天、20天、30天给药前称量每只大鼠体重,在给药后的第7天、14天、21天、28天测定每只大鼠的日饮水量以及日排尿量,在第29天给药后进行膀胱造瘘手术,在末次给药24h之后,检测大鼠尿动力学指标。膀胱内压检测系统结束后,麻醉大鼠并用腹主动脉的方法采血,处死大鼠,摘取前列腺、附睾、膀胱、肾脏,称取前列腺和肾脏的湿重,计算其脏器指数;将前列腺剪切成三份,一份放入液氮中用Western blot检测P-P38MAPK水平,用Q-PCR检测P38mRNA水平,一份9倍匀浆用来检测匀浆液中IL-2、IL-10、COX-2、MIP-1?、MMP-9、P38MAPK、P-P38MAPK的含量,一份和其他脏器一起放置在4%的甲醛中,制片观察前列腺、膀胱、肾脏和附睾组织形态的变化;静置分层并离心后的血清检测TNF-?和IL-1?的含量。采取在前列腺双侧注射25%消痔灵的手段复制CNP模型大鼠。术后一周,灌胃给药21天,在第10天、20天给药前称量每只大鼠体重,在给药后的第7天、14天、20天测定每只大鼠的日饮水量以及日排尿量,在第21天给药2h之后测定开场活动指标,在末次给药24h之后,麻醉大鼠并用腹主动脉的方法采血,处死大鼠,摘取前列腺、睾丸、附睾、膀胱、肾脏、肝脏,称量前列腺、睾丸、附睾的重量,计算脏器指数;前列腺分成三份,一份用来观察白细胞数目和卵磷脂小体密度,一份用来检测匀浆液中PGE2、BK、LTB4、SOD、MDA的含量,一份和其他脏器一起放置在4%的甲醛中,制片观察组织形态的变化;静置离心后的血清用来检测TNF-?、IL-1?、T和ACP的含量,血浆用来检测TXB2和6-keto-PGF1?的含量。结果:通过观察迎春花总黄酮去势结合雌激素诱导CNP模型小鼠的研究发现,模型对照组小鼠的体重增长变化不大,排尿量和饮水量有所减少,特别是在造模第14天左右明显减少,开场活动测定中运动时间、周边滞留时间、抬腿次数、跨越方格总数都有所增加,血清中TNF-?和IL-1?水平显着增加,前列腺组织中白细胞数目显着增加,卵磷脂小体密度评分大幅度降低,前列腺匀浆液中IL-6、IL-8、IgA、IgG、IFN-?、TGF-?各项含量显着增加。治疗组迎春花总黄酮组小鼠体重、排尿量、饮水量高于模型对照组,开场活动中的各项指标相对减少,白细胞数目减少,卵磷脂小体密度增加,血清和前列腺组织中的各个因子有效得到改善。通过观察迎春花总黄酮对去势结合雌激素诱导CNP模型大鼠的研究发现,模型对照组的大鼠体重明显低于给药组,排尿量和饮水量有所减少,尿动力学指标排尿阈压值升高、排尿间隔时间变短、排尿最大压降低,血清中TNF-?和IL-1?水平显着增加,前列腺匀浆液中COX-2、IL-2、MMP-9、P38MAPK、P-P38MAPK、MIP-1?各项含量显着增加,IL-10含量显着减少,P38mRNA表达量增加,P-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前列腺与肾脏的脏器指数均降低,前列腺、附睾、膀胱、肾脏出现相应的病理改变。治疗组迎春花总黄酮组的大鼠体重、排尿量、饮水量高于模型对照组,尿动力学中的各项指标相对减轻,血清和前列腺组织中的各个因子有效得到改善,对前列腺、附睾、膀胱、肾脏的病变情况有缓解作用。通过观察迎春花总黄酮对消痔灵诱导CNP模型大鼠的研究发现,模型对照组的大鼠体重明显低于给药组,排尿量和饮水量有所减少,开场活动测定中运动时间、周边滞留时间、抬腿次数、跨越方格总数都有所增加,血清中TNF-?、IL-1?和ACP水平显着增加,T显着减少,血浆中TXB2显着增加、6-keto-PGF1?显着降低,前列腺匀浆液中MDA、PGE2、LTB4、BK各项含量显着增加,SOD含量显着减少,前列腺组织中白细胞数目显着增加,卵磷脂小体密度评分大幅度降低,前列腺、睾丸和附睾脏器指数均增加,前列腺、睾丸、附睾、膀胱、肾脏、肝脏出现相应的病理改变。治疗组迎春花总黄酮组的大鼠体重、排尿量、饮水量高于模型对照组,开场活动的各项指标相对减轻,血清和前列腺组织中的各个因子有效得到改善,对前列腺、睾丸、附睾、膀胱、肾脏、肝脏的病变情况有缓解作用。结论:迎春花总黄酮能够改善CNP模型动物体内抗炎性因子和促炎性因子的水平,增强模型动物的抗氧化能力,缓解血液循环障碍和疼痛反应,减轻模型动物的焦虑行为,减轻排尿障碍,提高全身免疫,同时对P38MAPK信号通路有调节改善作用,说明迎春花总黄酮可以有效缓解炎症症状,治疗CNP。
王雨朦[4](2017)在《马链球菌马亚种的分离鉴定、致病性检测和抗菌药物筛选》文中提出新疆伊犁河谷一直是马腺疫病的疫源地,而近年来发现昭苏县、富蕴县马场部分马群中不断出现以全身多发性脓肿为特征的患马,为了查明这种疑似马腺疫的病例是否与引发马腺疫的菌株相关,对分离到的马链球菌马亚种进行同源性分析,并检测菌株毒性,筛选敏感药物,指导临床用药。1、马链球菌马亚种的分离鉴定。本研究对昭苏县A、B马场采集的35份样品,常规THB增菌后,用5%绵羊鲜血培养基纯化,后用透射电镜、生化实验以及PCR技术鉴定,对分离菌fneB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分析。结果从所采集的35份样品中,共分离鉴定出2株马链球菌马亚种,这2株分离菌之间核苷酸同源性达98.6%,氨基酸同源性达96.2%。2、马链球菌马亚种对小鼠的致病性试验。先对分离菌进行生长曲线的测定,将健康昆明系白小鼠进行分组,并腹腔注射相同条件下培养的2株马链球菌马亚种菌液(各组浓度不同),用改良寇氏法计算出2株分离菌对小鼠的LD50,建立动物疾病模型,制作小鼠内脏组织病理切片。结果,本试验成功建立马链球菌马亚种感染的小鼠疾病模型。N20菌株的LD50为5.8×106 CFU/mL,N25菌株的LD50为2.25×106 CFU/mL。病理切片可见,2株分离菌对小鼠肝、肾损伤最为严重。3、马链球菌马亚种抗菌药物的筛选。将托里透脓散、黄连、金银花、连翘、野菊花、蒲公英和临床常用11种抗菌西药用于分离菌体外抑菌试验,分析所选中西药物对2株分离菌的抑菌效果。结果黄连、连翘、野菊花对2株分离菌抑菌效果明显,且跟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其他药物和方剂抑菌效果不佳。分离菌N20对除了四环素以外的10种所选西药敏感;分离菌N25对大观霉素、克拉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米诺环素、复方新诺明、呋喃妥因这7种药物敏感,对青霉素G、万古霉素耐药。本研究从全身多发性脓肿的病例中,成功分离鉴定出2株马链球菌马亚种,可见马链球菌马亚种是引起患马全身多发性脓肿的主要病原菌。2株分离菌对小鼠都有较强的致病性,且N25菌的毒性强于N20菌。体外抑菌试验中,单味药黄连的抑菌效果最好,西药中大观霉素、克拉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米诺环素、复方新诺明效果好。
陈婷婷[5](2015)在《茶树花多糖的提取纯化及体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茶树花是茶树的生殖器官,在我国种植茶树的历史悠久,每年茶树花的产量也很高,现阶段对于茶树的利用主要集中在茶叶上,对于茶树花利用较少,并且已知植物多糖具有较多的生物活性。因此,本文从茶树花多糖的提取以及纯化着手,进而研究茶树花多糖各个组分的理化性质、体外免疫活性以及体外抗肿瘤活性。1茶树花多糖的提取纯化及理化性质的研究将茶树花干粉按料液比1:25,96℃提取230 min,重复提取两次,再将提取液过0.1μm的超滤膜,获取截留液组分TFPS-1和透过液组分TFPS-2,其粗糖提取率分别为5.82%、0.63%。将上述两组分分别过DEAE-52纤维素柱,得到六个纯化组分,由于TFPS-1-1和TFPS-2-1两个组分的率较少,不进行后续研究。对 TFPS-1,TFPS-2,TFPS-1-2,TFPS-1-3,TFPS-2-2,TFPS-2-3 六个组分,分析其理化性质,测定TFPS-1-3组分的核磁共振波谱,推测出TFPS-1-3组分的一级结构。2茶树花多糖的体外免疫活性取茶树花多糖的粗糖TFPS-1、TFPS-2及四个纯化组分TFPS-1-2、TFPS-1-3、TFPS-2-2、TFPS-2-3,进行体外免疫活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茶树花多糖各组分具有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的增值作,促进其酸性磷酸酶活性,促进吞噬中性红,促进释放NO、TNF-α、IFN-γ、IL-1β,等作用,其中TFPS-1及TFPS-2-2的体外免疫活性较显着。3茶树花多糖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取茶树花多糖的粗糖TFPS-1、TFPS-2及四个纯化组分TFPS-1-2、TFPS-1-3、TFPS-2-2、TFPS-2-3,进行体外抗肿瘤实验。实验结果表明,TFPS-1对于胃癌及结肠癌有一定抑制作用,TFPS-2对于结肠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茶树花多糖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增加处理时间更能够展现各组分抑制增值的能力。
谷静娟[6](2014)在《清热解毒药抗金黄色葡萄球菌黏附乳腺上皮细胞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试验通过乳腺基部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感染小鼠乳腺诱发乳腺炎,并用金银花和/或连翘三种清热解毒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发的小鼠乳腺炎进行预防和治疗,同时分别用EGFP标记E.coli BL21菌株和奶牛乳房炎源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黏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制作细菌黏附细胞模型,共同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乳腺的致病机理,以及金银花、连翘防治乳腺炎的作用机理、清热解毒药抗金黄色葡萄球菌黏附乳腺上皮细胞作用机理。采用组织块接种法结合胰酶消化体外分离培养荷斯坦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当细胞长满培养孔底80%左右时,用胰酶经过2-3次差时消化培养的原代细胞即得到纯化的乳腺上皮细胞,对细胞角蛋白18的表达进行检测,鉴定结果显示阳性,即所培养的细胞为上皮型。且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在波长为514nm光激发下,细胞发出红色荧光。证明乳腺上皮细胞具有自发荧光的特性。利用奶牛乳房炎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和EGFP标记E.coli BL21感染乳腺上皮细胞,制作细菌菌黏附乳腺细胞的模型,革兰氏染色法、E.coli BL21经IPTG诱导发荧光后,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胞质被染成浅粉红色,胞核被染成紫红色;粉红色E.coli BL21细菌紧密聚集在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胞质周围,被染成紫红色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量成簇聚集在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胞质周围,靠近胞核;EGFP标记E.coli BL21细菌在488nm绿光激发显示绿色荧光,奶牛乳腺上皮于514nm红光激发下,细胞发出红色荧光,因此可清楚观察到荧光细菌黏附乳腺上皮细胞的部位;金黄色葡萄球菌呈典型的葡萄串状聚集成团黏附乳腺上皮细胞表面。三种方法均证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EGFP标记E.coli BL21成功黏附到乳腺上皮细胞。通过不同浓度104CFU·L-1、105CFU· L-1、106CFU·L-1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采用基部注入感染小鼠乳腺,诱发小鼠乳腺炎病理模型,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接菌浓度的增加,小鼠乳腺病理变化加剧:由低浓度104CFU·L-1接菌组出现毛细血管有轻度充血、少量腺上皮细胞脱落;至高浓度106CFU·L-1接菌组乳腺腺小叶坏死,间质炎性水肿,腺泡结构崩解,大量腺上皮细胞坏死、脱落;105CFU·L-1组乳腺小叶间质轻微水肿、噬中性粒细胞浸润,腺泡局部崩溃、少量噬中性粒细胞浸润,腺泡腔内少量腺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毛细血管少量出血。最终本试验选用105CFU·L-1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作为小鼠乳腺炎诱导剂量。利用清热解毒药金银花和/或连翘水煎液防治乳腺炎小鼠,通过细菌计数检测乳腺感染细菌量、H.E.染色观察病变程度、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肥大细胞数变化、ELISA检测血清中TNF-α含量变化,探讨金银花、连翘防治小鼠乳腺炎的作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金银花、连翘治疗和预防均可抑制乳腺细菌感染、抑菌效果方面预防比治疗时显着,且三种药中金银花效果优于合药连翘次之。中药预防和治疗均可使乳腺病变减轻,使乳腺功能恢复正常。治疗组中药各组血清中TNF-α的水平趋于正常,预防组中药各组血清中TNF-α的水平低于正常组,其中金银花效果优于合药连翘次之。由肥大细胞显示机体免疫及抗感染情况,治疗组中药各组肥大细胞数均趋于正常,表明机体炎症减轻、细菌感染情况减弱;预防组各种药组肥大细胞数虽减少但未达到正常水平,表明机体仍处于抗感染或炎症期。综上所述,中药金银花、连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发的乳腺炎小鼠防治时,治疗效果好于预防效果,而金银花、连翘和合药之间的效果差异不显着。
孟庆娟[7](2011)在《中药复方灌注剂对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效果及作用机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奶牛乳房炎是奶牛乳腺受到刺激造成的一种炎症性反应,可导致奶牛泌乳机能丧失,给奶牛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根据中兽医辩证施治的理论和奶牛乳房炎的病理特征,结合现代注射剂制备工艺,研制并筛选出一种治疗奶牛乳房炎的纯中药制剂—中药复方灌注剂,其主要成分为瓜子金、甜地丁、半枝莲、紫花地丁等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通经活络之功效。为了进一步明确其防治效果及作用机理,分别对其药效和临床灌注用药安全性进行研究,筛选出疗效确切的方剂,并应用于临床试验。药效学试验:采用琼脂扩散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观察中药复方灌注剂体外抑菌活性;采用热板法和乙酸刺激扭体法观察其镇痛作用;采用乙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法和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观察中药复方灌注剂抗炎作用;采用家兔伤寒、副伤寒二联菌苗致热法观察其解热作用;采用小鼠连续灌胃对免疫器官及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观察了其免疫增强作用。结果显示,中药复方灌注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具有很好的抑菌效果;显着提高痛阈百分率,减少乙酸所致小鼠的扭体次数(p<0.01);抑制乙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p<0.01或p<0.05),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的肿胀度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对致热家兔具有显着的解热作用(p<0.01或p<0.05);对小鼠免疫器官增重明显,脾小体显着增多,且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均显着性增强(p<0.01或p<0.05)。安全性试验:通过对小白鼠急性毒性试验、溶血与凝集试验、家兔肌肉注射刺激和羊的乳房灌注刺激试验、热原检查及健康豚鼠过敏性试验,观察中药复方灌注剂经乳房灌注用药的急性毒性、溶血性、刺激性和过敏性。结果显示,中药复方灌注剂对小鼠无急性毒性,无溶血性和刺激性,对家兔和豚鼠无致敏作用,该中药复方灌注剂可供乳房灌注之用。临床试验:在抑菌、抗炎、解热止痛、免疫增强作用和安全性试验的基础上,筛选中药灌注剂复方二用于奶牛乳房炎临床防治效果的研究。选取患有乳房炎和健康的奶牛各40头进行临床防治及免疫试验,并对防治过程中体细胞数、乳清中的SA和乳酶的含量及SI和嗜中性粒细胞吞噬率进行测定。结果发现:中药复方灌注剂和青链霉素对奶牛隐性和临床型乳房炎的治愈率分别为94.44%和86.67%,有效率分别为100%和93.33%;对干奶期乳房炎的预防效果为88.89%。乳房炎奶牛治疗前体细胞数、SA、AST、ALT和LDH的含量均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或p<0.05);中药复方灌注剂治疗5-7d后上述指标均降到正常水平,与健康组奶牛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而抗生素治疗仅隐性乳房炎治疗组的LDH降至正常水平;SI和嗜中性粒细胞吞噬率显着提高(p<0.01)。试验证实了中药复方灌注剂对奶牛隐性和临床型乳房炎的治疗效果可靠,且能够降低体细胞数和SA及乳酶的含量,提高治疗后奶牛的SI和嗜中性粒细胞吞噬率,说明在修复炎症反应过程中受损乳腺上皮细胞的同时,奶牛机体免疫机能也得到改善,促进奶牛的康复。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中药复方灌注剂具有良好的抑菌、抗炎、解热镇痛及免疫增强的作用,灌注用药比较安全,经临床治疗试验验证效果良好,能够修复受损乳腺上皮细胞,改善机体免疫机能。
毕超[8](2011)在《五味消毒饮预防治疗普外术后感染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目的探讨五味消毒饮对普外科术后感染情况的影响。2方法2.1分组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对照法。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2研究用药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由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20044294,用法: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3.375g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液250ml,在患者麻醉开始时自静脉滴注,日一次。五味消毒饮汤剂由东直门医院中药房提供,用法:金银花10g、野菊花10g、蒲公英8g、紫背天葵子8g、紫花地丁8g,100ml/次,日服2次,连服五天。2.3观测指标患者切口情况,术后第二、三、四天的体温及白细胞计数。3结果3.1两组患者切口感染情况比较,P<0.01,有显着差异,治疗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3.2术后第二天的体温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术后第三天、第四天的体温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3.3两组之间术后第二天的外周白细胞总数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以治疗组较低,术后第三天、第四天的外周白细胞总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3.4切口浅部感染中医临床证型情况比较有显着的差异性(P<0.05),治疗组以虚证为主,对照组以实证为主;切口深部感染中医临床证型情况比较无显着的差异性(P>0.05)。4结论五味消毒饮能预防普外科术后感染,具有一定的抗感染、解热消炎作用,配合抗生素使用能够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对于预防治疗切口感染中医临床证型为实证的有较好的效果。
杨宏静[9](2011)在《五味消毒饮抗感染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五味消毒饮”在我国流传已久远,在中医史上早已证明“五味消毒饮”使用安全且无毒副作用,且其中包含的草药在祖国大地上资源较丰富,其包含的有效成分对多种致病菌表现出明显的抗感染作用。在对“五味消毒饮”的组方研究中,专门研究提取物测定及抑菌性能的很少。因此本文在对“五味消毒饮”有效成分提取基础上进一步对“五味消毒饮”的抗菌作用进行了较详细的实验研究。方法:首先,主要有效成分的提取:利用各种浓度的乙醇提取法、水煮法和碱水煮法对“五味消毒饮”加工提取,确定“五味消毒饮”提取的最适合方法。经对“五味消毒饮”有效成分进行实验设计,得出“五味消毒饮”的最佳提取条件及方法。其次,按照前面实验中得到的提取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最佳方法提取“五味消毒饮”中有效化学成分,然后将它们对致病性的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和沙门氏杆菌等进行体外抑菌实验,测量其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后,通过临床外科术后有感染出现的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五味消毒饮”提取液,验证“五味消毒饮”在抗菌中的重要意义。结果:“五味消毒饮”有效提取法即为加碱温浸提取法;最佳提取条件:料液比为1:10;pH=12;5%碳酸钠;60%醇;提取时间60min。TLC利用改进提取法获得的“五味消毒饮”有效活性物质,通过体外抑菌试验证明“五味消毒饮”有效活性化学成分对上述致病菌群均有显着抑制能力。此外临床使用“五味消毒饮”提取液能显着改善患者伤口愈合,证实“五味消毒饮”提取液中有效抗菌成分对外科易感染伤口具有抗菌作用并具有保护作用。结论:加碱温浸提取法是五味消毒饮的一种最佳的提取办法,提取液具有很好的体外抗菌活性,外科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五味消毒饮”具有抗感染作用。
韩尽斌[10](2011)在《养阴清络法对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破坏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背景与目的骨质破坏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重要病理改变,至今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药物,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阴虚络热”是关于RA的重要病机理论,养阴清络治法和清络通痹方(Qingluo-Tongbi formula, QLT)是针对阴虚络热证制定的有效治法和方药。本课题旨在研究养阴清络治法和清络通痹方对RA骨质破坏的干预作用与机制。2内容与方法首先通过理论研究探讨RA骨质破坏的发病机制和中医病机,为实验研究工作假说的提出奠定基础;继而按工作假说制定技术路线,设计实验。查阅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书,并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中文文献,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网站Highwire Press和Pubmed以及馆际互借系统检索研究英文文献;侍诊导师和名老中医,研读其医案,发掘其经验与思想,进行理论研究。在实验研究中,清络通痹方设大、中、小三个剂量组,对照组选雷公藤多苷(TⅡ)为对照药物,加上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有6组。具体实验包括:建立Ⅱ型胶原诱导关节炎(CIA)大鼠模型,光学显微镜观察药物对关节组织病理的影响;采用小鼠胸腺细胞增殖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药物对CIA大鼠腹腔巨噬细胞(MΦ)分泌IL-1和TNF-α的影响;临床选择处于活动期并符合阴虚络热证的RA患者,抽取外周静脉血,加入含药血清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RANKL的表达;临床获取行关节置换术RA患者的关节滑膜,传代培养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加入含药血清培养,MTT法检测含药血清对FLS增殖的影响,RT-PCR检测RANKL mRNA的表达;SD大鼠四肢长骨骨髓腔分离骨髓细胞,采用M-CSF+RANKL诱生破骨细胞样细胞(OLC), TRAP染色鉴定,加入含药血清培养,MTT法检测含药血清对OLC活性的影响,TRAP试剂盒检测含药血清对OLC TRAP活力的影响,光学显微镜观察含药血清对OLC在牙质表面形成吸收点窝能力的影响。3结果理论研究综述了RA骨质破坏的治疗研究进展,明确IL-1、TNF-α等炎症因子以及RANKL/RANK系统和破骨细胞在RA骨质破坏中的关键作用。论述阴虚络热系RA属热痹者骨质破坏的重要病机形式,治法宜取养阴清络,选方宜用清络通痹方。实验研究建立了CIA大鼠模型,分组给药后,正常对照组未出现明显的关节滑膜炎症及骨质破坏等病理现象,而模型组大鼠关节滑膜及邻近软组织发生了明显的炎症反应和关节软骨局部变性坏死,TⅡ和QLT三个剂量组关节病变显着减轻。模型组大鼠腹腔MΦ的IL-1和TNF-α分泌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Ⅱ和QLT给药均可以抑制CIA大鼠腹腔MΦ的IL-1和TNF-α分泌水平。活动期RA患者外周血加入PHA,体外培养72小时,T淋巴细胞的RANKL表达率为14.933±7.00%,添加各组含药血清后的表达率依次为TⅡ组6.17±3.30%、QLT小剂量组11.62±4.28%、QLT中剂量组8.79±4.08%、QLT大剂量组6.47±3.16%。加入大剂量QLT和TⅡ的动物含药血清培养FLS 72小时后,FLS增殖受到了明显的抑制,RT-PCR实验显示其RANKL mRNA电泳条带比正常对照组显着减弱。SD大鼠骨髓细胞加入M-CSF和RANKL诱导后,经显微镜观察和TRAP染色鉴定符合OLC特征,TⅡ和QLT大、中、小三个剂量组含药血清均可抑制其增殖,TⅡ和QLT中剂量与大剂量组含药血清可降低OLC的TRAP活力,减少OLC所致骨吸收陷窝面积。4结论养阴清络治法及清络通痹方可以抑制RA炎症反应,下调IL-1、TNF-α和RANKL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降低破骨细胞活性与异常增殖,阻止骨质破坏。抑制RANKL过度表达,阻止RANKL与RANK的结合,降低破骨细胞的活性与异常增殖可能是养阴清络治法及清络通痹方干预RA骨质破坏的重要机制。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综述 骨缺损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罗非鱼相关非特异性指标和生长指标 |
| 1.1.1 罗非鱼 |
| 1.1.2 罗非鱼相关非特异性指标 |
| 1.1.3 罗非鱼相关生长指标 |
| 1.2 中药与中药方剂在水产饲料方面的相关研究 |
| 1.2.1 中药在水产饲料方面的研究 |
| 1.2.1.1 中药概述 |
| 1.2.1.2 中药在水产饲料方面的研究 |
| 1.2.2 中药方剂在水产饲料方面的研究 |
| 1.2.2.1 中药方剂概述 |
| 1.2.2.2 中药方剂在水产饲料方面的研究 |
| 1.2.3 中药方剂相较于单味中药在水产饲料应用方面的优势 |
| 1.3 研究意义 |
| 1.3.1 中药方剂对水产养殖对象的免疫活性物质和生长促进物质相关介绍 |
| 1.3.2 中药方剂对罗非鱼相关免疫生长指标促进作用的意义 |
| 1.3.3 传统中药方剂在罗非鱼日粮中添加对罗非鱼相关免疫生长指标影响的意义 |
| 第二章 日粮中添加4种传统中药方剂罗非鱼养殖实验方法 |
| 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
| 2.1.1. 实验试剂 |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 2.2 实验日粮制作 |
| 2.3 实验鱼饲养管理 |
| 2.4 样品采集与计算 |
| 第三章 日粮中添加4中传统中药方剂对罗非鱼非特异性免疫和生长指标的影响 |
| 3.1 日粮中添加传统中药方剂对罗非鱼血清免疫酶的影响 |
| 3.2 日粮中添加传统中药方剂对罗非鱼血清蛋白的影响 |
| 3.3 日粮中添加传统中药方剂对罗非鱼生长指标的影响 |
| 3.3.1 存活率、增重、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方面的影响 |
| 3.3.2 日粮中添加4种复方中药对罗非鱼鱼体近似值的影响 |
| 第四章 日粮中添加传统中药方剂对罗非鱼相关非特异性免疫和生长指标的影响讨论 |
| 4.1 日粮中添加传统中药方剂对罗非鱼相关非特异免疫指标影响讨论 |
| 4.1.1 日粮中添加4种传统中药方剂对罗非鱼相关非特异性免疫酶的影响 |
| 4.1.2 日粮中添加4种传统中药方剂对罗非鱼免疫血清蛋白的影响 |
| 4.2 日粮中添加传统中药方剂对罗非鱼生长指标的影响讨论 |
| 4.3 日粮中添加传统中药方剂与单味中药的比较 |
| 4.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实验1 迎春花总黄酮对去势结合雌激素诱导CNP模型小鼠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药物与试剂 |
| 1.2 实验仪器 |
| 1.3 实验动物 |
| 2 实验方法 |
| 2.1 建立动物模型 |
| 2.2 选择分组 |
| 2.3 给药方法 |
| 2.4 检测指标 |
| 3 统计学处理方法 |
| 4 实验结果 |
| 4.1 对去势结合雌激素诱导CNP模型小鼠体重的影响 |
| 4.2 对去势结合雌激素诱导CNP模型小鼠饮水量和排尿量的影响 |
| 4.3 对去势结合雌激素诱导CNP模型小鼠开场活动的影响 |
| 4.4 对去势结合雌激素诱导CNP模型小鼠血清中TNF-?和IL-1?的影响 |
| 4.5 对去势结合雌激素诱导CNP模型小鼠前列腺组织中白细胞数目和卵磷脂小体密度评分的影响 |
| 4.6 对去势结合雌激素诱导CNP模型小鼠前列腺匀浆液中各项指标的影响 |
| 4.7 对去势结合雌激素诱导CNP模型小鼠前列腺、肾脏指数的影响 |
| 5 实验小结 |
| 实验2 迎春花总黄酮对去势结合雌激素诱导CNP模型大鼠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药物与试剂 |
| 1.2 实验仪器 |
| 1.3 实验动物 |
| 2 实验方法 |
| 2.1 建立动物模型 |
| 2.2 选择分组 |
| 2.3 给药方法 |
| 2.4 检测指标 |
| 3 统计学处理方法 |
| 4 实验结果 |
| 4.1 对去势结合雌激素诱导CNP模型大鼠体重的影响 |
| 4.2 对去势结合雌激素诱导CNP模型大鼠饮水量和排尿量的影响 |
| 4.3 对去势结合雌激素诱导CNP模型大鼠尿动力学的影响 |
| 4.4 对去势结合雌激素诱导CNP模型大鼠血清中TNF-?和IL-1?的影响 |
| 4.5 对去势结合雌激素诱导CNP模型大鼠前列腺组织匀浆液中各项指标的影响 |
| 4.6 对去势结合雌激素诱导CNP模型大鼠前列腺组织P38mRNA表达量的影响 |
| 4.7 对去势结合雌激素诱导CNP模型大鼠前列腺组织中P-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 4.8 对去势结合雌激素诱导CNP模型大鼠前列腺、肾脏指数的影响 |
| 4.9 对去势结合雌激素诱导CNP模型大鼠脏器组织形态的影响 |
| 5 实验小结 |
| 实验3 迎春花总黄酮对消痔灵诱导CNP模型大鼠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药物与试剂 |
| 1.2 实验仪器 |
| 1.3 实验动物 |
| 2 实验方法 |
| 2.1 建立动物模型 |
| 2.2 选择分组 |
| 2.3 给药方法 |
| 2.4 检测指标 |
| 3 统计学处理方法 |
| 4 实验结果 |
| 4.1 对消痔灵诱导CNP模型大鼠体重的影响 |
| 4.2 对消痔灵诱导CNP模型大鼠饮水量和排尿量的影响 |
| 4.3 对消痔灵诱导CNP模型大鼠开场活动的影响 |
| 4.4 对消痔灵诱导CNP模型大鼠血清中各项指标的影响 |
| 4.5 对消痔灵诱导CNP模型大鼠血浆中各项指标的影响 |
| 4.6 对消痔灵诱导CNP模型大鼠前列腺组织匀浆液中各项指标的影响 |
| 4.7 对消痔灵诱导CNP模型大鼠前列腺、睾丸、附睾指数的影响 |
| 4.8 对消痔灵诱导CNP模型大鼠脏器组织形态的影响 |
| 5 实验小结 |
| 讨论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病理照片 |
| 附录2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3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论着和科研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马产业发展现状 |
| 1.2 马链球菌马亚种概述 |
| 1.3 临床常用抗菌药 |
| 1.4 中药的简介 |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第2章 马链球菌马亚种的分离鉴定及同源性分析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2 结果 |
| 2.3 讨论 |
| 第3章 马链球菌马亚种对小鼠的致病性试验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2 结果 |
| 3.3 讨论 |
| 第4章 马链球菌马亚种抗菌药物的筛选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2 结果 |
| 4.3 讨论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谢辞 |
| 作者简介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 茶树花的主要化学成分 |
| 1.1 香气成分 |
| 1.2 茶多酚 |
| 1.3 茶皂素 |
| 1.4 茶树花多糖 |
| 1.5 黄酮类化合物 |
| 1.6 其他活性成分 |
| 2 植物多糖的提取方法 |
| 2.1 溶剂提取法 |
| 2.2 酸、碱提法 |
| 2.3 酶提法 |
| 2.4 超滤分离法 |
| 2.5 复合方法 |
| 3 植物多糖的活性研究 |
| 3.1 免疫调节作用 |
| 3.2 抗肿瘤活性 |
| 3.3 降血糖功能 |
| 3.4 降血脂功能 |
| 3.5 抗菌抗病毒活性 |
| 3.6 抗氧化活性 |
| 3.7 其他生物活性 |
| 4 本文研究概述 |
| 4.1 立题依据 |
| 4.2 主要研究内容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茶树花多糖的提取纯化及理化性质的研究 |
| 1 材料与设备 |
|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 1.2 仪器与设备 |
| 2 试验方法 |
| 2.1 茶树花多糖的提取 |
| 2.2 茶树花多糖的纯化 |
| 2.3 粗多糖及纯化产品理化性质的测定 |
| 2.4 G-100纯化组分TFPS-1-3结构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粗多糖提取率 |
| 3.2 多糖的分离纯化 |
| 3.3 粗多糖及纯化产品的理化性质 |
| 3.4 TFPS-1-3组分甲基化及核磁数据分析 |
| 4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茶树花多糖的体外免疫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
| 1 材料与设备 |
|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 1.2 仪器与设备 |
| 1.3 培养基组成与试剂配制 |
| 2 实验方法 |
| 2.1 细胞培养 |
| 2.2 TFPS各组分体外免疫活性研究 |
| 2.3 TFPS各组分体外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TFPS各组分体外免疫活性研究 |
| 3.2 TFPS各组分体外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
| 4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全文总结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符号缩略表 |
| 第1章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防治奶牛乳腺炎研究进展 |
| 1.1 研究意义 |
| 1.2 清热解毒药简介 |
| 1.3 乳腺炎的病因调查 |
| 1.4 乳腺免疫的研究 |
| 1.5 金黄色葡萄球菌奶牛乳房炎感染机制 |
| 1.6 炎症 |
| 1.7 乳腺炎的治疗 |
| 1.8 中药治疗乳腺炎的机理 |
| 1.9 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发动物试验性乳腺炎的研究进展 |
| 1.10 细胞模型在乳腺炎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 |
| 1.11 细胞自发荧光现象和其应用和意义 |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第2章 荷斯坦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
| 2.1 引言 |
| 2.2 材料 |
| 2.3 方法 |
| 2.4 结果与分析 |
| 2.5 讨论 |
| 2.6 小结 |
| 第3章 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黏附乳腺上皮细胞方法的探讨 |
| 3.1 引言 |
| 3.2 材料 |
| 3.3 方法 |
| 3.4 结果与分析 |
| 3.5 讨论 |
| 3.6 小结 |
| 第4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发小鼠乳腺炎方法的建立 |
| 4.1 引言 |
| 4.2 材料 |
| 4.3 方法 |
| 4.4 结果与分析 |
| 4.5 讨论 |
| 4.6 小结 |
| 第5章 金银花、连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发小鼠乳腺炎的防治 |
| 5.1 引言 |
| 5.2 材料 |
| 5.3 方法 |
| 5.4 结果分析 |
| 5.5 讨论 |
| 5.6 小结 |
| 第6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文献综述 |
| 引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1.1 主要试剂 |
| 1.1.2 主要仪器 |
| 1.1.3 试验动物 |
| 1.1.4 试验菌株与药物 |
| 1.2 试验方法 |
| 1.2.1 中药复方灌注剂的制备 |
| 1.2.2 中药复方灌注剂的药效学研究 |
| 1.2.3 中药复方灌注剂的稳定性与给药安全性研究 |
| 1.2.4 中药复方灌注剂临床防治效果的研究 |
| 1.2.5 数据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中药复方灌注剂的药效作用 |
| 2.1.1 中药复方灌注剂的体外抑菌效果 |
| 2.1.2 中药复方灌注剂的体外抑菌活性 |
| 2.1.3 镇痛试验 |
| 2.1.4 抗炎试验 |
| 2.1.5 解热试验 |
| 2.1.6 免疫试验 |
| 2.2 中药复方灌注剂的稳定性及用药安全性 |
| 2.2.1 中药复方灌注剂的稳定性 |
| 2.2.2 急性毒性试验 |
| 2.2.3 热源检查 |
| 2.2.4 溶血与凝集检查 |
| 2.2.5 过敏反应检查 |
| 2.2.6 刺激性检查 |
| 2.3 中药复方灌注剂的临床疗效研究 |
| 2.3.1 中药复方灌注剂临床试验组方的筛选 |
| 2.3.2 中药复方灌注剂对奶牛乳房炎的临床防治效果 |
| 2.3.3 奶牛乳房炎防治前后体细胞数的变化 |
| 2.3.4 乳房炎奶牛治疗前后乳清中各指标的变化 |
| 2.3.5 乳房炎奶牛治疗前后淋巴细胞刺激指数的变化 |
| 2.3.6 乳房炎奶牛治疗前后嗜中性粒细胞吞噬率的变化 |
| 3 讨论 |
| 3.1 奶牛乳房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
| 3.2 中药复方灌注剂的药效作用 |
| 3.2.1 中药复方灌注剂的抑菌作用 |
| 3.2.2 中药复方灌注剂的镇痛作用 |
| 3.2.3 中药复方灌注剂的抗炎作用 |
| 3.2.4 中药复方灌注剂的解热作用 |
| 3.2.5 中药复方灌注剂的免疫增强作用 |
| 3.2.6 对中药复方灌注剂临床应用方剂的筛选 |
| 3.3 中药复方灌注剂的给药安全性 |
| 3.4 中药复方灌注剂对奶牛乳房炎防治效果的研究 |
| 3.4.1 中药复方灌注剂的对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效果 |
| 3.4.2 体细胞数、SA 和乳酶与奶牛乳房炎的相关性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五味消毒饮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基础研究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五味消毒饮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
| 1 临床资料 |
| 2 诊疗标准 |
| 3 临床资料分析及结果 |
| 4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五味消毒饮的研究概况 |
| 1.1 五味消毒饮来源 |
| 1.2 五味消毒饮包含的中药组方在传统和现代医学方面 |
| 1.3 五味消毒饮的作用,功用与主治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五味消毒饮有效成分的提取及意义 |
| 前言 |
| 2.1 五味消毒饮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
| 2.2 五味消毒饮有效化学成分的检测 |
| 2.3 HPLC色谱条件测定药材提取物中绿原酸的含量 |
| 2.4 讨论 |
| 第三章 五味消毒饮体外抑菌实验的初步研究 |
| 3.1 材料 |
| 3.2 器材 |
| 3.3 方法 |
| 3.4 统计学分析 |
| 3.5 结果 |
| 3.6 结论 |
| 3.7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五味消毒饮在治疗外科感染性创面的临床实验研究和应用 |
| 4.1 一般资料 |
| 4.2 治疗方法 |
| 4.3 统计学分析 |
| 4.4 结果 |
| 4.5 体会 |
| 4.6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中药抗感染作用机制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 |
| 致谢 |
| 英文缩略词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第一章 类风湿关节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 1 早期诊断 |
| 2 治疗策略 |
| 3 治疗药物 |
| 4 并发疾病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 1 病因病机 |
| 2 辨证论治 |
| 3 方药研究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破坏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 |
| 1 发病机制 |
| 2 治疗药物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破坏中医病机与治法探讨 |
| 1 病机 |
| 2 治法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五章 类风湿关节炎养阴清络治法的涵义与代表方 |
| 1 病机基础 |
| 2 涵义解析 |
| 3 代表方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第一章 工作假说与技术路线 |
| 1 工作假说 |
| 2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清络通痹方对胶原关节炎大鼠组织病理学检查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方法与结果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清络通痹方对胶原关节炎大鼠腹腔MΦ表达IL-1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方法与结果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清络通痹方对胶原关节炎大鼠腹腔MΦ表达TNF-α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方法与结果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五章 清络通痹方对RA患者T淋巴细胞表达RANKL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方法与结果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六章 清络通痹方对RA患者滑膜细胞表达RANKL mRNA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七章 清络通痹方对破骨细胞样细胞活性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八章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研究结论 |
| 附录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