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晨[1](2020)在《双功能硅氰化试剂与硝基烯烃或甾体酮的氰化反应研究》文中认为氰基存在于多种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同时也是可进行多种转化的重要官能团。因此,选择性合成腈类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论文研究利用小组发展的双功能硅氰化试剂Me2(CH2Cl)Si CN作为氰源,改进了硝基烯烃的不对称氰化反应,并优化了17β-氰基-17α-硅氧基甾体化合物的合成工艺,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的研究工作:1)利用手性(salen)Ti Cl2/膦叶立德络合物为催化剂,Me2(CH2Cl)Si CN为氰源,实现了β-烷基和β-CF3-β-芳基/烷基取代的硝基烯烃的不对称氰化反应,以良好到优秀的产率和对映选择性获得了一系列相应的手性β-硝基氰类化合物。值得一提的是,该方法底物普适性广,对映选择性高,而且是目前报道的硝基烯烃不对称氰化反应的最好结果。对照实验和机理研究表明,膦叶立德对手性(salen)Ti Cl2的活化对提高该反应的活性和对映选择性非常重要;此外,Me2(CH2Cl)Si CN在该反应中也表现出比TMSCN更好的反应活性。所得产物可用于手性β2-或β2,2-氨基酸和氟代含氮杂环的高效合成。2)利用双功能硅氰化试剂Me2(CH2Cl)Si CN,实现了17β-氰基-17α-硅氧基甾体化合物这一重要甾体药物中间体的一步法高效合成。在雄甾-4,9(11)-二烯-3,17-二酮的硅氰化反应研究中,通过对路易斯碱催化剂的系统考察,发现仅使用4 mol%的廉价易得的DBU可高效催化反应,以良好的产率获得相应的17β-氰基-17α-硅氧基甾体产物。而且,在常温空气条件下,将该反应放大至100 mmol时,通过简单后处理和重结晶即能以72%的产率获得目标产物,母液经柱层析回收,总产率为85%。与文献报道的二步合成法相比,该方法具有以下优势:原子经济性和步骤经济性高,反应条件温和,后处理操作简单,废弃物产生明显减少,生产成本大幅降低。
袁俊杰[2](2018)在《含离子液体体系中分枝杆菌降解植物甾醇侧链制备雄烯二酮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物法降解植物甾醇侧链是留体转化领域中的关键环节,其产物雄烯二酮(AD)作为中间体可用于合成上百种甾体激素类药物。由于过程复杂,机理不甚清楚,迄今为止该反应只能在全细胞中进行,存在着底物水溶性低和疏水性产物抑制这两个难题,是甾体药物合成的研究热点。离子液体作为21世纪的新型绿色溶剂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近年来已有研究者尝试将离子液体用于甾体生物转化以通过溶剂工程实现过程强化,但是相关研究刚刚起步,且主要集中在甾体的羟化和C1位脱氢反应。本文构建含离子液体的生物转化溶剂体系,用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p.MB 3683降解植物甾醇侧链生产AD的过程,并设计合成生物相容性和溶解性能优越的新型离子液体,以提高过程效率,推动离子液体绿色过程工艺的发展。首先,从商业化离子液体中选取13种具有代表性的亲水性/疏水性离子液体,系统评价其用于植物甾醇生物转化的溶剂特性,并建立离子液体结构与其理化性质、溶解性能和生物相容性之间的关系。发现随着离子液体阳离子烷基链的延长,其密度降低,黏度增加。离子液体疏水性参数logP>-2即能与水形成两相体系,其值随阳离子烷基链的延长而增大,随阳离子类型的变化顺序为:季鏻/铵类>二烷基吡咯烷类>二烷基咪唑类,随阴离子类型的变化顺序为:[NTf2]>[PF6]>[BF4]>[Lac]-。离子液体/水平衡相组成(离子液体与水互溶度)总是与logPP呈负相关。离子液体对植物甾醇的溶解度与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与其氢键碱性β值呈正相关;AD的溶解度提高近1000倍,且分配系数log D>2,可以实现产物的原位萃取(ISPR),且其值随着阳离子烷基链的延长而增大。分枝杆菌细胞膜完整性与离子液体浓度和阴离子疏水性呈负相关,而葡萄糖代谢活性与阴离子疏水性呈正相关。系统的溶剂特性评价为离子液体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其次,将9种疏水性离子液体构建两相体系用于分枝杆菌发酵降解植物甾醇侧链过程,其中离子液体[PrMIM][PF6]呈现出较好的性能。研究了两相萃取发酵过程操作参数对AD生产的影响,在12 vol.%接种量,48 h种龄,84 h时添加离子液体,相比1:20(离子液体/水,v/v),底物投料浓度5 gL-1的200 mL发酵体系中,转化5天,AD产量为2.23g L-1,远高于单水相体系,且在高底物浓度下优势更明显。探讨了两相转化过程传质机理,明确了离子液体对ISPR所起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将11种水不溶性离子液体和2种水溶性离子液体用于分枝杆菌静息细胞催化过程。考察了细胞培养条件,发现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8 gL-1葡萄糖和1 gL-1由tween80水溶液分散的植物留醇做诱导剂,培养至对数生长后期(60 h),细胞催化活性较高。在0.1MTris-HC1缓冲液(pHH7.5)与离子液体构成的两相体系或共溶剂体系中,优化后添加50 g L-1湿细胞和3 g L-1底物转化12 h,[PrMIM][PF6]仍然表现出了较好的性能,分析原因其合适的细胞膜通透性(MI≈40%)有利于底物和产物的透过从而提高转化效果。转化结束后,用乙醇萃取法提取产物AD并实现了离子液体的多批次重复利用。此外,通过电镜观察和催化转化实验,确定丝瓜络吸附法为较合适的分枝杆菌固定化方法。最后,针对商业化离子液体对甾醇溶解性和分枝杆菌生物相容性的不足,以生物相容性好、氢键碱性强的生物分子乳酸和长链脂肪酸为阴离子供体,生物相容性和溶解性能均较好的季铵盐和季鏻盐为阳离子供体合成了 24种新型离子液体。核磁1H谱和13C谱表征了离子液体的结构和纯度。对合成离子液体的各项溶剂特性进行了分析,发现他们均具有较弱的极性和极强的氢键碱性,因而对植物甾醇表现出优越的溶解性能(是普通离子液体的近百倍)。将8种水不溶性离子液体构建两相体系用于分枝杆菌静息细胞催化植物甾醇侧链降解,当离子液体添加量为0.1 vol.%时,[P6,6,6,14][C12]和[N10,10,10,10][Lac]均将AD产率提高40%以上。但是当离子液体量超过1vol.%时,生物转化反应由于离子液体、底物和细胞的黏附聚集作用而表现不佳。相对应地,将另外16种水溶性离子液体构建共溶剂体系,由于具有类似于表面活性剂的两亲特性,其低浓度水溶液对底物和产物的溶解能力远优于有机溶剂和表面活性剂参与的体系,且黏度不超过1.6 cP,细胞和底物分散状况良好,细胞膜完整性几乎不受离子液体的影响。由于葡萄糖代谢活性与离子液体种类和浓度密切相关,详细考察了不同离子液体种类和浓度对生物转化效果的影响,在低至0.1 vol.%的离子液体浓度下,含[N4,4,4,4][C10]体系的AD时空产率为136 mg L-1h-1,相比初始体系提高1倍以上。离子液体/水两相体系可应用于植物甾醇侧链降解过程,并辅以离子液体的回收利用;开发的新型离子液体共溶剂体系,离子液体用量极少,节约了生产成本,也省却了离子液体回收的步骤。将离子液体与生物催化转化相结合,符合绿色可持续过程工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秦梦菲[3](2017)在《不同微生物转化9-氟甾体激素中间体C1,2位脱氢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甾类药物是临床上不可缺少的一类药物。9-氟甾体激素,如地塞米松,倍他米松,曲安西龙等是糖类皮质激素,在调节人体正常水盐代谢、促进蛋白质分解和肝糖原转化异生、体液容量和渗透平衡、抗休克和抗过敏方面有重要作用。9β,11β-环氧-17α,21-二羟基-16β-甲基孕-1,4-二烯-3,20-二酮(Ⅳ)是用于生产9-氟甾体激素的关键前体。本研究以诺卡氏菌Nocardioides sp.NS413、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p.MS136和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为出发菌株,通过微生物全细胞转化法以及细胞裂解液转化法以甾体化合物9β,11β-环氧-17α,21-二羟基-16β-甲基孕-4-烯-3,20-二酮-21-醋酸酯(Ⅰ)为底物生产9-氟甾体激素的关键前体Ⅳ,针对不同转化体系的反应机制进行研究,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诺卡氏菌普通发酵法转化甾体底物Ⅰ时,如果发酵液中没有甲基-β-环糊精(MCD),反应顺序主要是Ⅰ、Ⅲ(9β,11β-环氧-17α,21-二羟基-16β-甲基孕-1,4-二烯-3,20-二酮-21-醋酸酯)、Ⅳ;在发酵液中加入MCD后,反应顺序主要是Ⅰ、Ⅱ(9β,11β-环氧-17α,21-二羟基-16β-甲基孕-4-烯-3,20-二酮)、Ⅳ。诺卡氏菌在加入MCD的两相(油相-水相)转化培养基N3中转化5 g/L底物Ⅰ40 h,产物Ⅳ的转化率(64.8%)比无MCD的水相系统(40.7%)提高了59.2%。而诺卡氏静息细胞转化底物Ⅰ只发生C1,2位脱氢反应生成产物Ⅲ,并且诺卡氏菌在一级种液中培养,在无碳源和氮源的发酵培养基转化5 g/L底物Ⅰ10 h,产物Ⅲ的转化率最高,为43.6%。分枝杆菌全细胞转化底物Ⅰ只生成水解产物Ⅱ,而分枝杆菌细胞裂解液能将底物Ⅰ转化为产物Ⅱ和Ⅳ,反应机理为Ⅰ先自发水解为中间体Ⅱ,Ⅱ经KSTD催化发生C1,2位脱氢反应转化为产物Ⅳ。为提高产物Ⅳ的转化率,在分枝杆菌中分别过表达编码KSTD的关键基因:kstD、kstD3和kstDM,并优化缓冲液pH,结果表明1 g/L底物Ⅰ在pH 7.5的重组菌株MS136-kstDM细胞裂解液中反应45h,产物Ⅳ的转化率为92.8%,比优化前提高了63.4%。大肠杆菌重组菌株BL21(DE3)-kstD,BL21(DE3)-kstD3,BL21(DE3)-kstDM细胞裂解液能将底物Ⅰ转化为产物Ⅱ和Ⅳ。相比于分枝杆菌重组菌株MS136-kstDM(92.8%),BL21(DE3)-kstDM产物Ⅳ的转化率(79.5%)较低。
郑彬彬,张维宇,罗杨春,黄金,王普[4](2017)在《毕赤酵母生物转化制备四氢姜黄素的转化条件优化》文中研究说明利用库德里阿兹威毕赤酵母ZJPH0802菌株生物转化姜黄素可制备得到四氢姜黄素,从而有效改善姜黄素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采用正交试验及单因素实验考察培养基组成和静息细胞转化条件对四氢姜黄素产率的影响,得到最佳培养基组成(g/L):葡萄糖25,酵母膏2.5,NH4Cl 6.5,MgSO4·7H2O 0.5,KH2PO41.0,K2HPO4 1.0;最佳转化工艺条件:pH 6.5,静息细胞质量浓度80 g/L,转化过程中加入无水乙醇作为底物溶媒,底物姜黄素质量浓度50 mg/L,生物转化24 h。在此条件下,四氢姜黄素产率由优化前的64.05%提高到77.43%,比优化前提高了21%。
叶松[5](2016)在《甾体羟基化快速筛选方法及蓝色犁头霉遗传标记的建立》文中提出丝状真菌介导的甾体C11β羟基化是甾体工业生产中重要的转化反应之一。目前工业上用于甾体C11β羟化的工业菌种是蓝色犁头霉。蓝色犁头霉对甾体底物的转化特异性不强,会产生大量的副产物。本课题尝试研究建立了一种甾体羟基化快速筛选方法,以期得到通过诱变育种选育高产氢化可的松的优良菌株,同时建立蓝色犁头霉尿嘧啶筛选标记,为进一步研究蓝色犁头霉甾体生物转化的羟化酶基因功能及菌种改造奠定基础。本课题首先以转化产物与浓硫酸显色反应为基础,通过可见光双波长检测,利用朗伯比尔定律,结合三维数据建模二阶校正,建立了可靠的氢化可的松生物转化率的快速测定方法。验证实验显示,该方法与药典方法测定结果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能够满足菌种高通量初筛检测的需求。然后,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菌体微型化培养的最优条件,结合HC转化率的快速测定方法,建立了高通量菌种筛选平台;并通过等离子诱变构建突变菌株库。经过高通量筛选平台的初筛和摇瓶复筛,获得了一株有较好遗传稳定性的HC高产菌株,与出发菌株相比,转化率提高了 8%。同时,通过对蓝色犁头霉转录组测序,从预测的尿嘧啶合成关键酶--孔清酸核苷5’-磷酸脱羧酶基因(pyrG基因)中挑选出1个候选基因,利用本实验室已建立的隐球酵母分子生物学操作系统,构建了pyrG-1基因的隐球酵母表达载体,对候选基因进行基因功能验证,最终确定了该基因即为目pyrG基因;接着研究了蓝色犁头霉孢子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条件,构建了pyrG基因的敲除载体,建立了原生质体转化法敲除体系。高通量菌种筛选平台为研发甾体羟基化快速筛选体系奠定了基础。同时建立蓝色犁头霉尿嘧啶筛选标记,对蓝色犁头霉羟化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研究及理性改造提供基础。
陈长春[6](2012)在《环氧黄体酮水中分散方法及黑根霉转化的研究》文中提出环氧黄体酮是一类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其羟化产物及其衍生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是重要的药物及药物前体。C11位上的羟基是发挥药物功效所不可缺少的。国内的甾体药物中间体生产厂商普遍遇到的问题是:在较高的投料浓度下,微生物转化率比较低,从而提高了生产成本。本论文通过制备环氧黄体酮固体脂质纳米粒、环氧黄体酮-β-环糊精包合物等来提高底物在水中溶解度、使其分散颗粒变小,容易与胞内酶接触,从而达到提高黑根霉C11位羟基化这一工艺过程的转化率,提高经济效益。研究了制备环氧黄体酮固体脂质纳米粒对环氧黄体酮在水中分散性能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考查,得到了制备环氧黄体酮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最佳条件:卵磷脂:单硬脂酸甘油酯的比例为5:1,有机相体系为乙酸乙酯,水相体系为1%吐温-80的水溶液,有机相/水相体积比为3:10,有机相滴加到水相时间为5 min,乳化温度为50 ℃,乳化搅拌转速为90 rpm,乳化时间为2 h,超声时间为7 min,旋蒸水浴温度为55℃,真空度为0.08 MPa,旋蒸转速为80 rpm,载药比为20:1。环氧黄体酮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粒径为199.8 nm,PDI为0.175。环氧黄体酮在水中的浓度>0.5%,环氧黄体酮固体脂质纳米粒粒径迅速增大,而且在大批量制备时环氧黄体酮大量沉淀下来。这个投料浓度远未达到工业上的投料浓度。而且载体材料用量较大,载药量低,生产成本过高。因此,采用制备环氧黄体酮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方式来改善甾体药物中间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进而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应用显然不切实际。研究了制备环氧黄体酮-β-环糊精对环氧黄体酮在水中分散性能的影响。通过曲面响应法优化:搅拌温度为50.19℃、有机相中环氧黄体酮浓度为3.22%,在此条件下的最佳包合率为98.63%。在此制备工艺条件下,制备得到了不同包合比的环氧黄体酮-β-环糊精包合物,测定了其粒径为2 μm左右,其水中的溶解度为21.9 mg/L,相对于环氧黄体酮在水中的溶解度提高了 7倍左右。以环氧黄体酮-β-环糊精包合物为底物,采用现行工艺,进行了黑根霉的转化实验。结果显示最佳转化条件为:包合比1:1,投料浓度1.5%,葡萄糖用量 3.15%(g/mL),装液量 100/500 mL,接种量 107mL-1,培养基初始pH值4.2,培养温度26 ℃,摇床转速180 rpm,投料时间:一半投料底物直接添加到培养基中,另一半底物在接种培养27 h后投料。最高的转化率为20.16%。
马冰[7](2011)在《16,17α-环氧黄体酮—环糊精包合物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针对甾体化合物在微生物转化中难溶性问题,构建能和微生物细胞同处一相的环糊精类(Cyclodextrins, CDs)超分子介质系统,借助环糊精的分子识别、疏水/亲水特性来提高甾体化合物的溶解度。系统地研究p-CD及其衍生物与甾体16,17α-环氧黄体酮(16,17a-epoxyprogesterone, EP)包合物的制备和表征、溶液中主客体之间包合规律、主客体相互作用力及包合过程影响因素等基础科学问题,为构建疏水化合物生物转化的超分子介质系统以及环糊精在甾体生物转化中的应用提供原理和方法指导。采用共沉淀法和搅拌法分别制备了EP-β-CD包合物和EP-RM-β-CD包合物。通过TG-DTA、DSC、XRPD、SEM和FTIR进行了包合物的鉴定和表征。结果表明EP的A环进入了环糊精空腔。包合物的形成降低了EP的脂溶性,提高了其溶解度和溶出度。环糊精的加入可引起甾体紫外吸收光谱产生轻微的减色效应,并伴随微弱的蓝移。衍生物由于侧链取代基的存在可以扩大环糊精疏水空腔的体积而具有比β-CD更强包合客体分子的能力。通过相溶解度实验分析,发现不同环糊精对EP的包合和增溶能力表现为:RM-β-CD>HP-β-CD>β-CD,其中β-CD与EP形成1:1可溶性和2:1不可溶性包合物,而环糊精衍生物与EP形成的是1:1可溶性包合物。热力学分析表明EP与环糊精包合过程为自发进行的过程(△G<0),包合稳定常数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温度升高不利于包合过程的进行。β-CD与EP的包合过程是焓有利(△H<0)熵不利(△S<0)的过程;而RM-β-CD与EP包合过程为△H(△H<0)和AS(△S>0)共同驱动的过程。随着溶液中有机溶剂含量的增加或者有机溶剂极性的减小,RM-β-CD包合EP的能力减弱(K越小),EP在环糊精水溶液中的溶解度随着包合介质极性的下降而逐渐减小,说明疏水相互作用是环糊精在水溶液体系中进行分子识别的一个重要驱动力。疏水效应分析表明EP-β-CD包合物形成过程中49.3%驱动力为EP的疏水特性所产生,而包括具体相互作用力(如偶极相互作用,色散力,氢键)的其他因素为-8.08KJ/mol(负号表明为吸引力);EP与RM-β-CD在形成包合物的过程中所有驱动力中有97.4%是由于EP的疏水特性引起的,包括具体相互作用力的其他因素为+1.09KJ/mol(正号表明为排斥力)。通过分析比较HP-β-CD对17a-羟基孕甾-4-稀-3,20-二酮-21-醋酸酯(RSA)、17a.21-二羟基孕甾-4-稀-3,20-二酮(RS)、雄甾-4-烯-3,17-二酮(Androstenedione,AD)、睾酮(Testosterone, TS)、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 HC)及EP等几种不同结构的甾体化合物的包合稳定常数,发现其包合能力表现出一定差异性,RSA> EP> RS>TS>AD>HC。表明甾体疏水性越强,越容易进入环糊精的疏水性空腔形成稳定性越强的包合物。同时甾体化合物的结构基团也是影响其包合稳定常数的重要因素,其中甾体的A环对包合稳定常数的影响最大,D环上的侧链取代基对包合物的稳定性也起到一定的影响。在环糊精类超分子甾体生物转化的应用技术方面,发现以EP-RM-β-CD包合物的方式投料其生物转化的初始转化速率和最终转化率都高于物理混合投料和无环糊精的对照投料方式。这对于甾体在生物转化时底物的投料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和新方法。
范林萍[8](2010)在《双菌转化RSA制氢化可的松新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 HC)作为重要的肾上腺皮质激素药物和高档甾体药物的合成原料,这一特性一直以来都吸引着国内外企业界和学术者的广泛关注。应用于工业生产HC的菌种,国内主要为蓝色犁头霉(Absidia coerulea),国外为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二者在生产HC的过程中,各具特点。蓝色犁头霉对底物RSA(17α-羟基孕甾-4-烯-3,20-二酮-21-醋酸酯)具有较高的脱乙酰活性和氧化活性,但由于氧化专一性差,副产物量相对较高,产物的分离精制难。HC对RSA的收率仅为45%,对薯蓣皂素的总收率约为19%。新月弯孢霉氧化专一性较好,副产物量较少,但脱乙酰活性相对较弱,以RS(17α,21-二羟基孕甾-4-烯-3,20-二酮)投料,收率可达55%-60%。本文以现行工业生产HC产率和底物投料方式为对照,采用蓝色犁头霉和新月弯孢霉为菌种,通过工艺方法和底物投料方式的改进,寻找有效提高HC收得率和底物投料浓度的工艺途径。本文利用蓝色犁头霉(Absidia coerulea AS 3.65)和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 AS 3.4381) (=ATCC 12017=NRRL 2380)为出发菌株,通过自然选育的筛选方法,获得相对高活性A. coerulea和C. lunata,传代5-7代,4℃保存,备用。通过对两菌摇瓶初、复筛过程的比较考察,二者发酵特性与前描述相符。为更好发挥二者各自的优点,以协同转化为基础,RSA(4%乙醇体系)为投料底物体系,构建两菌分别培养顺序转化、两菌分别培养同时转化和两菌混合培养与转化三种方案,得到较佳方案为顺序转化。通过对菌丝体投加时间、菌体量和投料负荷的考察,确定出最佳的转化条件—两菌二级接种均为5%(v/v),磷酸缓冲液(pH 6.0)包含底物的转化介质中,A. coerulea先行转化20h时,添加C. lunata构成协同转化体系,并且此体系在首轮投料浓度分别为2g/L和1g/L时,能分别反复利用3和6轮。这较A. coerulea和C. lunata单菌转化,有效地抑制了14α-羟化副产物和其他副产物的产生。在摇瓶实验的水平上,HC产率可高达81.6%(HPLC测得数据)。为进一步提高投料浓度,本文采用相关文献报道常用于甾体转化的有机溶剂为介质,以单菌和协同菌丝体为生物催化剂,筛选到对生物稳定性影响较弱的有机溶剂丙三醇。并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吐温80和对底物体系的前处理方式的考察,建立的Tween80/丙三醇/RSA(1.0/3.0/1.0,v/v/w)底物添加体系使得投料浓度高达5 g/L时,双菌转化体系在104 h内,仍能定量转化底物,得到高产率的HC。且在以3g/L为初始投料的摇瓶放大实验中,协同转化体可重复利用2-3轮,生成的目标产物平均收率达52%。此投料方法较国内现行业所使用投料方式下的产物收率45-47%高出7-5%。可见,建立的底物添加体系比较适合RSA制HC现有国内产业体系的工艺改进,可应用性及技术集成度强,对提升我国甾体激素HC的生产技术水平很有参考价值。另外,所建立的新型底物投料体系Tween80/丙三醇/RSA(1.0/4.0/1.0,v/v/w)被用于单菌C.lunata转化时,C.lunata呈现出较强的脱乙酰活性,且HC产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以2 g/L进行投料,5L发酵罐连续2轮和5L摇瓶放大的制备实验,平均收率达53.3%。可见,在合适的投料介质体系中,新月弯孢霉对底物RSA仍能表现出较佳的脱乙酰活性。此途径减少了RSA→RS的化学步骤,节能降耗且环保的特性赋予了其较强的工业应用价值潜力。
郭相坤,降林华,许德平,熊楚安,赵欣[9](2008)在《综述MATLAB在国内化学化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MATLAB早期是为矩阵计算设计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工程计算和程序设计的有力工具。本文综述近10年来,它与其它程序设计语言的混合编程、与其它应用程序的集成,MATLAB工具箱的开发与应用等方面,在国内化学化工领域中的应用情况,并就以后如何应用提出建议。
张春燕,白宝星,王明蓉[10](2007)在《甾体药物生物转化体系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微生物转化是许多甾体药物或其中间体合成路线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甾体是一类疏水性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极低。因此,创建合理有效的生物转化体系对提高底物有效浓度,进而提高转化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增加底物溶解度,解除底物(产物)抑制,改变细胞膜(细胞壁)通透性等三方面就该领域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常见的氰化试剂 |
| 1.2 α,β-不饱和化合物的不对称共轭氰化反应 |
| 1.3 课题设计 |
| 第二章 双功能硅氰化试剂与硝基烯烃的不对称氰化反应 |
| 2.1 β~2-氨基酸的研究价值 |
| 2.2 β~2-和β~(2,2)-氨基酸的不对称催化合成方法 |
| 2.3 课题设计 |
| 2.4 条件筛选 |
| 2.5 底物普适性考察 |
| 2.6 产物转化 |
| 2.7 对照实验 |
| 2.8 机理研究 |
| 2.9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双功能硅氰化试剂与雄甾-4,9(11)-二烯-3,17-二酮的硅氰化反应 |
| 3.1 甾体化合物的简要介绍 |
| 3.2 17β-氰基-17α-硅氧基甾体化合物的研究意义及现状 |
| 3.3 课题设计 |
| 3.4 反应尝试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 第五章 实验部分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作者介绍及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 致谢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引言 |
| 1.2 甾体药物概述 |
| 1.2.1 甾体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
| 1.2.2 自然界中甾体化合物来源和生理意义 |
| 1.2.3 甾体药物的种类和应用 |
| 1.2.4 甾体药物生产的发展历程 |
| 1.3 微生物降解植物甾醇侧链制备AD |
| 1.3.1 AD的结构和性质 |
| 1.3.2 微生物降解植物甾醇侧链过程及机理 |
| 1.3.3 微生物降解植物甾醇侧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常用策略 |
| 1.4 含离子液体体系在生物催化与转化中的应用 |
| 1.4.1 离子液体概述 |
| 1.4.2 离子液体的生物毒性和可降解性 |
| 1.4.3 含离子液体体系在酶催化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 1.4.4 含离子液体体系在全细胞生物转化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
| 第二章 离子液体用于植物甾醇生物转化的溶剂特性评价 |
| 2.1 引言 |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2.2.1 试剂 |
| 2.2.2 仪器及设备 |
| 2.2.3 菌种与培养基 |
| 2.2.4 离子液体基础性质测定 |
| 2.2.5 离子液体/水平衡相组成测定 |
| 2.2.6 底物、产物溶解度及在离子液体/水两相分配系数测定 |
| 2.2.7 分枝杆菌细胞培养 |
| 2.2.8 离子液体生物相容性表征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离子液体理化性质 |
| 2.3.2 离子液体/水平衡相组成 |
| 2.3.3 离子液体中底物植物甾醇的溶解度 |
| 2.3.4 离子液体中产物AD的溶解度 |
| 2.3.5 产物AD在离子液体/水两相分配行为 |
| 2.3.6 离子液体的生物相容性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离子液体/水两相体系中分枝杆菌发酵降解植物甾醇侧链 |
| 3.1 引言 |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3.2.1 试剂 |
| 3.2.2 仪器及设备 |
| 3.2.3 菌种与培养基 |
| 3.2.4 构建离子液体/水两相发酵体系 |
| 3.2.5 离子液体/水两相发酵体系条件优化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不同离子液体的影响 |
| 3.3.2 接种量的影响 |
| 3.3.3 种龄的影响 |
| 3.3.4 离子液体添加时间的影响 |
| 3.3.5 相比的影响 |
| 3.3.6 高底物投料浓度下的发酵转化 |
| 3.3.7 分枝杆菌发酵产AD反应进程 |
| 3.3.8 初步放大实验 |
| 3.3.9 离子液体/水两相体系中分枝杆菌发酵降解植物甾醇侧链的机理探讨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含离子液体体系中分枝杆菌静息细胞及固定化细胞催化植物甾醇侧链降解 |
| 4.1 引言 |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4.2.1 试剂 |
| 4.2.2 仪器及设备 |
| 4.2.3 菌种与培养基 |
| 4.2.4 分枝杆菌细胞生长曲线 |
| 4.2.5 分枝杆菌静息细胞制备及催化植物甾醇侧链降解 |
| 4.2.6 正交试验设计法优化分枝杆菌静息细胞培养及催化过程 |
| 4.2.7 离子液体的回收方法 |
| 4.2.8 分枝杆菌细胞固定化方法 |
| 4.2.9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丝瓜络表面菌体分布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植物甾醇存在下的分枝杆菌生长曲线 |
| 4.3.2 分枝杆菌静息细胞培养及催化过程操作参数的优化 |
| 4.3.3 缓冲液种类及pH值 |
| 4.3.4 不同种类离子液体对分枝杆菌静息细胞催化植物甾醇侧链降解的影响 |
| 4.3.5 产物AD的提取及离子液体的回收利用 |
| 4.3.6 分枝杆菌固定化方法及对植物甾醇的生物转化 |
| 4.3.7 丝瓜络固定化分枝杆菌的形态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新型离子液体合成及两相体系中植物甾醇生物转化 |
| 5.1 引言 |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5.2.1 试剂 |
| 5.2.2 仪器及设备 |
| 5.2.3 菌种与培养基 |
| 5.2.4 新型水不溶性离子液体的合成 |
| 5.2.5 核磁氢谱和碳谱表征离子液体结构 |
| 5.2.6 离子液体基础性质测定 |
| 5.2.7 离子液体/水平衡相组成 |
| 5.2.8 底物、产物溶解度及在离子液体/水两相分配系数测定 |
| 5.2.9 离子液体生物相容性 |
| 5.2.10 离子液体/水两相体系中分枝杆菌静息细胞降解植物甾醇侧链 |
| 5.3 结果与讨论 |
| 5.3.1 新型离子液体的表征 |
| 5.3.2 新型离子液体的密度和黏度 |
| 5.3.3 新型离子液体的疏水性、极性和氢键碱性 |
| 5.3.4 新型离子液体/水平衡相组成 |
| 5.3.5 新型离子液体对植物甾醇的溶解性能 |
| 5.3.6 新型离子液体对AD的溶解性能 |
| 5.3.7 新型离子液体/水两相体系中植物甾醇和AD的分配行为 |
| 5.3.8 新型离子液体的生物相容性 |
| 5.3.9 新型离子液体/水两相体系中分枝杆菌降解植物甾醇侧链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新型离子液体共溶剂的合成及在植物甾醇生物转化过程中的应用 |
| 6.1 引言 |
|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6.2.1 试剂 |
| 6.2.2 仪器及设备 |
| 6.2.3 菌种与培养基 |
| 6.2.4 新型水溶性离子液体的合成 |
| 6.2.5 核磁氢谱和碳谱表征离子液体结构 |
| 6.2.6 离子液体基础性质测定 |
| 6.2.7 底物植物甾醇和产物AD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 |
| 6.2.8 离子液体生物相容性 |
| 6.2.9 离子液体共溶剂体系中分枝杆菌静息细胞降解植物甾醇侧链 |
| 6.3 结果与讨论 |
| 6.3.1 新型离子液体共溶剂的表征 |
| 6.3.2 新型离子液体共溶剂的密度和黏度 |
| 6.3.3 新型离子液体共溶剂的疏水性、极性和氢键碱性 |
| 6.3.4 新型离子液体共溶剂对植物甾醇的溶解性能 |
| 6.3.5 新型离子液体共溶剂对AD的溶解性能 |
| 6.3.6 新型离子液体共溶剂的生物相容性 |
| 6.3.7 新型离子液体共溶剂体系中分枝杆菌降解植物甾醇侧链 |
| 6.4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 1.1 甾类化合物概述 |
| 1.1.1 甾类化合物 |
| 1.1.2 甾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与药用价值 |
| 1.1.3 甾类化合物的分类 |
| 1.2 甾体化合物的微生物转化 |
| 1.2.1 甾体化合物的生产工艺 |
| 1.2.2 甾体化合物微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
| 1.2.3 甾体化合物微生物转化技术 |
| 1.3 甾体化合物C_(1,2)脱氢反应研究进展 |
| 1.3.1 甾体化合物C_(1,2)微生物脱氢简介 |
| 1.3.2 具有甾体化合物C_(1,2)位脱氢能力的微生物 |
| 1.3.3 甾体化合物C_(1,2)位脱氢反应机理 |
| 1.3.4 甾体化合物C_(1,2)位脱氢酶的研究 |
| 1.4 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 1.4.1 选题背景 |
| 1.4.2 研究内容 |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菌种 |
| 2.1.2 基因及引物 |
| 2.1.3 质粒 |
| 2.1.4 实验试剂 |
| 2.1.5 实验仪器 |
| 2.1.6 培养基 |
| 2.1.7 配制试剂 |
| 2.2 DNA操作方法 |
| 2.2.1 质粒的提取 |
| 2.2.2 DNA片段的PCR扩增 |
| 2.2.3 酶切反应 |
| 2.2.4 琼脂糖凝胶电泳 |
| 2.2.5 胶回收 |
| 2.2.6 DNA产物纯化 |
| 2.2.7 连接反应 |
| 2.2.8 Gibson组装 |
| 2.2.9 菌落PCR |
| 2.3 菌株发酵 |
| 2.3.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
| 2.3.2 分枝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电转化 |
| 2.3.3 诺卡氏菌的传统发酵 |
| 2.3.4 诺卡氏菌的静息细胞发酵 |
| 2.3.5 分枝杆菌的全细胞转化底物Ⅰ |
| 2.3.6 分枝杆菌的细胞裂解液转化底物Ⅰ |
| 2.3.7 大肠杆菌的细胞裂解液转化底物Ⅰ |
| 2.3.8 产物的提取、检测与定量 |
| 2.4 蛋白质的提取与检测 |
| 2.4.1 总蛋白的提取 |
| 2.4.2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配置 |
| 2.4.3 SDS-PAGE检测表达产物 |
| 第3章 不同微生物全细胞转化甾体底物Ⅰ |
| 3.1 诺卡氏菌传统发酵 |
| 3.1.1 诺卡氏菌两步发酵法转化甾体底物Ⅰ的反应机制 |
| 3.1.2 环糊精对产物转化率的影响 |
| 3.1.3 两相系统对产物转化率的影响 |
| 3.2 诺卡氏静息细胞发酵 |
| 3.2.1 诺卡氏静息细胞转化甾体底物I的反应机制 |
| 3.2.2 发酵培养基组成成分对产物转化率的影响 |
| 3.3 分枝杆菌全细胞转化甾体底物Ⅰ |
| 3.4 小结 |
| 第4章 不同微生物细胞裂解液转化甾体底物Ⅰ |
| 4.1 分枝杆菌细胞裂解液转化底物Ⅰ的反应机制 |
| 4.1.1 比较全细胞转化法与细胞裂解液转化法 |
| 4.1.2 分枝杆菌细胞裂解液转化底物Ⅰ的反应机制 |
| 4.2 重组分枝杆菌细胞裂解液转化底物Ⅰ |
| 4.2.1 KSTD氨基酸序列分析 |
| 4.2.2 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验证 |
| 4.2.3 分枝杆菌重组菌株的转化 |
| 4.2.4 不同pH的缓冲液对产物Ⅳ转化率的影响 |
| 4.3 重组大肠杆菌细胞裂解液转化底物Ⅰ |
| 4.3.1 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验证 |
| 4.3.2 kstD、kstD3和kstD_M蛋白的诱导表达 |
| 4.3.3 大肠杆菌重组菌株的转化 |
| 4.4 小结 |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附录 |
| 致谢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菌株 |
| 1.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 1.3 液相色谱分析 |
| 1.4 产率计算方法 |
| 1.5 实验设计 |
| 1.5.1 正交实验设计 |
| 1.5.2 单因素实验设计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 2.2 静息细胞转化工艺的优化 |
| 2.2.1 缓冲液p H对四氢姜黄素产率的影响 |
| 2.2.2 底物溶媒对四氢姜黄素产率的影响 |
| 2.2.3 底物浓度对四氢姜黄素产率的影响 |
| 2.2.4 静息细胞浓度对四氢姜黄素产率的影响 |
| 2.2.5 转化反应时间对姜黄素转化的影响 |
| 3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甾体化合物的概述 |
| 1.1.1 甾体化合物的简介 |
| 1.1.2 甾体药物的合成 |
| 1.1.3 甾体微生物转化的特点 |
| 1.1.4 甾体生物转化类型 |
| 1.2 甾体11β羟基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
| 1.2.1 微生物的11β羟基化反应 |
| 1.2.2 氢化可的松的结构、性质及作用 |
| 1.2.3 氢化可的松的生产技术工艺 |
| 1.3 诱变育种方法 |
| 1.3.1 传统育种的技术概述 |
| 1.3.2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育种 |
| 1.4 菌种高通量筛选技术 |
| 1.4.1 高通量筛选技术的重要性 |
| 1.4.2 菌种高通量筛选的技术与装备 |
| 1.4.3 高通量菌种培养技术 |
| 1.4.4 高通量检测技术 |
| 1.5 基因工程技术 |
| 1.5.1 基因工程技术概述 |
| 1.5.2 遗传筛选标记的建立 |
|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 1.6.1 课题的主要意义 |
| 1.6.2 研究内容 |
| 2 材料和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菌种与质粒 |
| 2.1.2 实验试剂 |
| 2.1.3 仪器设备 |
| 2.1.4 培养基 |
| 2.1.5 主要溶液与缓冲液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高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
| 2.2.2 高通量培养方法的建立 |
| 2.2.3 ARTP等离子育种 |
| 2.2.4 蓝色犁头霉尿嘧啶合成基因功能验证 |
| 2.2.5 蓝色犁头霉原生质体的制备 |
| 2.2.6 蓝色犁头霉尿嘧啶合成基因敲除 |
| 3 结果与讨论 |
| 3.1 高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
| 3.1.1 底物、产物与浓硫酸反应后的颜色观察 |
| 3.1.2 浓硫酸显色原理的理论分析 |
| 3.1.3 可见光最大吸收波长的测定 |
| 3.1.4 可见光测定线性特征的考察 |
| 3.1.5 吸光度的加和性实验 |
| 3.1.6 基于理论推导的氢化可的松转化率的双波长测定方法 |
| 3.1.7 基于三维数据拟合的氢化可的松转化率的双波长测定方法 |
| 3.1.8 氢化可的松转化率的双波长测定方法的考察和验证 |
| 3.2 高通量培养方法的建立 |
| 3.2.1 原始菌株的活化及出发菌株的确定 |
| 3.2.2 蓝色犁头霉的形态学分析 |
| 3.2.3 微孔板的选择及性能考察 |
| 3.2.4 24深孔板与250mL摇瓶之间发酵参数比较 |
| 3.2.5 最佳接种方式的确定 |
| 3.2.6 最佳投料时间的确定 |
| 3.2.7 最佳投料方式的确定 |
| 3.2.8 高通量筛选平台的确立 |
| 3.3 ARTP等离子筛选高产菌株育种 |
| 3.3.1 ARTP诱变的致死曲线及诱变剂量的选择 |
| 3.3.2 高通量筛选平台的运用:高产菌株的初筛 |
| 3.3.3 氢化可的松高产菌株的复筛 |
| 3.3.4 遗传稳定的确定 |
| 3.4 尿嘧啶合成基因的鉴定 |
| 3.4.1 蓝色犁头霉总RNA的提取 |
| 3.4.2 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 |
| 3.4.3 1号基因cDNA的扩增,克隆及测序 |
| 3.4.4 1号基因DNA片段的合成及结构特征的分析 |
| 3.4.5 隐球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 |
| 3.5 蓝色犁头霉原生质体的制备 |
| 3.5.1 孢子的萌发 |
| 3.5.2 萌发的孢子的预处理 |
| 3.5.3 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 |
| 3.6 pyrG基因的敲除 |
| 3.6.1 敲除载体KnopyrG左右臂的克隆 |
| 3.6.2 pyrG基因敲除载体KnopyrG的构建 |
| 3.6.3 5-FOA对蓝色犁头霉最小抑制浓度的确定 |
| 3.6.4 敲除载体的原生质体转化 |
| 3.6.5 敲除突变株的筛选 |
| 4 结论 |
| 5 展望 |
| 6 参考文献 |
| 7 发表论文情况及专利 |
| 8 致谢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课题研究内容 |
| 1.1 甾体药物微生物转化技术 |
| 1.1.1 甾体化合物简介 |
| 1.1.2 微生物羟化反应概述 |
| 1.1.3 微生物羟化反应机理 |
| 1.1.4 甾体药物微生物转化的技术难点 |
| 1.2 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进展 |
| 1.2.1 新菌种的应用 |
| 1.2.2 原生质体技术 |
| 1.2.3 底物增溶技术 |
| 1.2.4 反应体系的构建 |
| 1.2.5 细胞固定化 |
| 1.2.6 其他 |
| 1.3 本论文研究意义和内容 |
| 1.3.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3.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 第二章 环氧黄体酮分散方法的研究 |
| 2.1 引言 |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2.2.1 材料 |
| 2.2.2 试剂 |
| 2.2.3 仪器及设备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环氧黄体酮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究 |
| 2.3.2 PEG-环氧黄体酮固体分散体的研究 |
| 2.3.3 环氧黄体酮在油中分散情况的研究 |
| 2.3.4 环氧黄体酮-β-环糊精包合物的研究 |
| 2.4 结果与讨论 |
| 2.4.1 环氧黄体酮固体脂质纳米粒结果与讨论 |
| 2.4.2 PEG-环氧黄体酮固体分散体结果与讨论 |
| 2.4.3 环氧黄体酮在油中分散情况结果与讨论 |
| 2.4.4 环氧黄体酮-β-环糊精包合物结果与讨论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黑根霉催化环氧黄体酮C11α-羟化工艺研究 |
| 3.1 引言 |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2.2.1 材料 |
| 2.2.2 试剂 |
| 2.2.3 仪器及设备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斜面培养基制备 |
| 3.3.2 发酵培养基 |
| 3.3.3 孢子悬液的制备 |
| 3.3.4 菌体培养方法 |
| 3.3.5 转化率的测定 |
| 3.4 结果与讨论 |
| 3.4.1 包合比为1:1的包合物的不同投料浓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
| 3.4.2 包合比为3:1的包合物的不同投料浓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
| 3.4.3 包合比为5:1的包合物的不同投料浓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
| 3.4.4 包合比为7:1的包合物的不同投料浓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
| 3.4.5 葡萄糖用量对转化率的影响 |
| 3.4.6 装液量对转化率的影响 |
| 3.4.7 接种量对转化率的影响 |
| 3.4.8 初始培养基pH值对转化率的影响 |
| 3.4.9 培养温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
| 3.4.10 转速对转化率的影响 |
| 3.4.11 投料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超分子化学概述 |
| 1.2 环糊精概述 |
| 1.2.1 天然环糊精 |
| 1.2.2 环糊精衍生物 |
| 1.3 环糊精包合物 |
| 1.3.1 包合物形成条件 |
| 1.3.2 包合物制备 |
| 1.3.3 包合物表征 |
| 1.3.4 环糊精与客体的包合模式 |
| 1.3.5 包合机理 |
| 1.3.6 环糊精包合过程中分子间力相关分析 |
| 1.3.7 包合意义 |
| 1.4 甾体化合物简介 |
| 1.5 环糊精体系中甾体化合物的生物转化 |
| 1.6 环糊精甾体包合物研究进展 |
| 1.7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实验试剂 |
| 2.1.2 实验仪器 |
| 2.1.3 实验菌种 |
| 2.1.4 培养基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EP-β-CD包合物制备方法 |
| 2.2.2 EP-RM-β-CD包合物制备方法 |
| 2.2.3 物理混合物的制备 |
| 2.2.4 包合物的表征 |
| 2.2.5 EP浓度的测定 |
| 2.2.6 脂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
| 2.2.7 溶出度的测定 |
| 2.2.8 环糊精对EP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
| 2.2.9 相溶解度的测定 |
| 2.2.10 菌体的培养与转化 |
| 2.2.11 转化率的测定 |
| 3 结果与讨论 |
| 3.1 包合物的制备、表征及特性研究 |
| 3.1.1 EP-β-CD包合物的制备 |
| 3.1.2 EP-RM-β-CD包合物的制备 |
| 3.1.3 EP-β-CD包合物的表征 |
| 3.1.4 EP-RM-β-CD包合物的表征 |
| 3.1.5 脂水分配系数 |
| 3.1.6 溶出度 |
| 3.2 环糊精对EP包合增溶规律、影响因素及驱动力分析 |
| 3.2.1 环糊精对EP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
| 3.2.2 EP在不同种类环糊精水溶液中的相溶解度研究 |
| 3.2.3 温度对包合作用的影响 |
| 3.2.4 溶剂极性对包合作用的影响 |
| 3.2.5 疏水效应分析 |
| 3.3 其他甾体相溶解度的研究 |
| 3.4 包合物对EP羟化反应的研究 |
| 4 结论 |
| 5 展望 |
| 6 参考文献 |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8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文献综述 |
| 1 甾体化合物简介 |
| 2 甾体化合物的生物转化 |
| 2.1 甾体生物转化类型 |
| 2.2 甾体微生物转化常遇到的问题 |
| 2.2.1 底物的溶解性 |
| 2.2.2 细胞壁膜的阻碍作用 |
| 2.3 甾体微生物转化一般方法 |
| 3 微生物对甾体11β-羟基化的研究概况 |
| 3.1 氢化可的松的结构、性质及作用 |
| 3.2 微生物甾体11β-羟化反应 |
| 3.3 进行甾体11β-羟化反应的微生物 |
| 4 研究目的及内容 |
| 参考文献 |
| 第一章 菌株筛选 |
| 1 材料 |
| 1.1 菌种 |
| 1.2 培养基 |
| 1.3 药品与试剂 |
| 1.3.1 甾体 |
| 1.3.2 主要试剂 |
| 1.3.3 主要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菌种活化 |
| 2.2 高产菌株筛选 |
| 2.3 甾体底物的制备 |
| 2.3.1 A.coerulea AS 3.65的反应底物 |
| 2.3.2 新月弯孢霉的反应底物 |
| 2.4 转化过程中的分析检测 |
| 2.4.1 薄层层析法(TLC) |
| 2.4.2 半定量分析方法 |
| 3 结果与讨论 |
| 3.1 菌株的分离活化 |
| 3.2 TLC分析 |
| 3.3 高活性菌株筛选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双菌多轮序列协同转化甾体RSA制氢化可的松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菌种 |
| 1.2 培养基 |
| 1.3 仪器及试剂 |
| 1.4 实验方法 |
| 1.4.1 菌丝体的制备 |
| 1.4.2 转化底物的制备 |
| 1.4.3 生物转化-摇床实验 |
| 1.5 分析方法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协同转化工艺 |
| 2.1.1 协同转化组合的选择 |
| 2.1.2 Ⅱ级接种量和菌丝体2投加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
| 2.1.3 菌丝体对甾体的吸附考察 |
| 2.1.4 单菌转化与双菌协同转化的比较 |
| 2.2 协同生物催化剂多次重复使用的性能考察 |
| 2.2.1 首轮转化投料浓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
| 2.2.2 协同菌丝体转化多轮批次试验 |
| 3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生物转化RSA制氢化可的松:改进底物添加体系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菌种 |
| 1.2 试剂及药品 |
| 1.3 培养基 |
| 1.4 方法 |
| 1.4.1 生物催化剂的制备 |
| 1.4.2 有机溶剂的选择 |
| 1.4.3 放大制备实验 |
| 1.5 分析方法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不同有机溶剂对生物转化的影响 |
| 2.2 转化体系的再优化选择 |
| 2.2.1 底物前处理方式对协同转化的影响 |
| 2.2.2 Tween80/有机溶剂/RSA(v/v/w,mL/mL/g)比例对转化的影响 |
| 2.3 底物添加体系对RSA负荷量的考察 |
| 2.4 游离协同催化体系在Tween80/丙三醇转化介质中多次利用考察 |
| 2.5 协同菌丝体在Tween80/丙三醇转化介质中的放大制备试验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改进底物体系应用于新月弯孢霉转化RSA制HC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微生物 |
| 1.2 试剂及药品 |
| 1.3 培养基 |
| 1.4 方法 |
| 1.4.1 甾体底物的制备 |
| 1.4.2 菌丝体的制备及生物转化 |
| 1.4.3 产物的提取分离及精制 |
| 1.5 分析方法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不同投料方式对转化的影响 |
| 2.2 吐温8/0丙三醇/RAS(vv//)w浓度比例对转化的影响 |
| 2.3 菌体量对生物转化的影响 |
| 2.4 底物浓度对转化的影响 |
| 2.5 最佳转化时间的确立 |
| 2.6 转化轮次的考察 |
| 2.7 C.lunataAS 3.4381转化RSA的制备实验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全文总结 |
| 展望 |
| 致谢 |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 1 甾体药物生物转化的技术难点 |
| 2 甾体药物生物转化体系研究概况 |
| 2.1 增加底物溶解性 |
| 2.1.2 分散剂 (增溶剂) 法 |
| 2.2 增溶的同时解除底物和产物抑制 |
| 2.2.1 二液相系统 |
| 2.2.2 双水相系统 |
| 2.3 改变细胞膜 (细胞壁) 通透性 |
| 2.3.1 抑制剂法 |
| 2.3.2 原生质体法 |
| 3 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