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展宏,沙野,米国华[1](2021)在《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覆盖技术应用现状与对策》文中指出玉米秸秆覆盖还田作为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措施,对东北黑土地保护、抵御干旱、提高黑土地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分析秸秆覆盖技术的利弊,介绍美国基于秸秆覆盖程度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分级体系,分析我国东北秸秆覆盖技术的应用现状及限制因素。我国的秸秆覆盖免耕技术及条耕技术已经成熟,亟需大面积应用。东北地区推广应用秸秆覆盖还田技术的限制因素包括生态条件、农机农艺结合及农户认知等方面。
余兵兵[2](2019)在《基质覆盖式玉米免耕播种技术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免耕播种技术相比于传统耕种方式,具有耕作环节少,有效节约生产资源与劳动力,减少自然因素对土壤的侵蚀,提升土壤抗旱、抗寒的能力等优势,对推动农业绿色生产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发现开沟深浅不一,病虫害防治难度大,秸秆拥堵率较高也是该技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保护性耕作改善海南省红壤团聚体结构”(519QN289)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创新团队项目(19CXTD-31)为依托,以优化免耕播种技术模式为出发点,以改良土壤结构、提升作物品质和产量、实现秸秆资源化利用为目标,创新提出了基质覆盖式免耕播种技术,并对技术模式和配套设备进行试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在分析免耕播种技术与免耕播种机国内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现有问题,创新提出基质覆盖式玉米免耕播种技术。为了明确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以玉米株距、基质覆盖量及羊粪所占比例为影响因素,以玉米株高、茎粗、产量为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通过试验最终确定了各因素最佳参数范围。然后,基于单因素试验确定的技术要求,采用工程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手段,研制出基质覆盖式免耕播种机。对播种机主要工作部件和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与优化,并通过试验验证了设备的排种性能、基质覆盖性能满足设计要求。最后,以基质覆盖式免耕播种机为平台,以玉米株距、基质覆盖量和羊粪所占比例为影响因素,以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生长性状为评价指标进行三因素五水平的正交旋转组合试验研究,并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对结果进行优化,最终确定基质覆盖式玉米免耕播种技术的关键技术参数。本研究创新性将免耕播种技术与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相结合,提出了基质覆盖式玉米免耕播种技术模式,研制了配套设备,并通过田间试验明确了技术的关键参数。研究结果对于优化免耕播种技术模式,提升作物品质和土壤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程思忍[3](2019)在《保护性耕作与栽培措施对香稻香气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文中提出土壤耕作是影响水稻生产的重要农艺措施。为了探明免耕、少耕等保护性耕作对香稻香气2-乙酰-1-吡咯啉(2-AP)形成积累、产量和品质的作用,以及香稻草还田、机械育插秧、同步深施肥等栽培措施对香稻2-AP形成和产量的影响,以期筛选出协同提高香稻香气和产量的适宜耕种模式。本论文通过对比研究机插香稻育秧方法,采用最适宜的基质育秧进行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香气2-AP合成积累以及产量形成的研究;通过采集机插香稻关键生育期的籽粒、叶片、茎鞘和根部,分析其2-AP含量、关键物质和酶的变化以及产量构成,研究保护性耕作下香稻草还田对香稻香气产量形成的影响;通过免耕方式下香稻草还田施用腐秆剂的处理,分析香稻香气2-AP合成和产量形成;通过保护性耕作与栽培措施的结合,研究不同耕种模式对香稻香气2-AP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专用基质软盘育秧(SSBM)处理下提高了香稻象牙香占成秧率,显着提高其秧苗素质,特别是秧苗地上部干物重,从而显着提高机插香稻叶面积指数、剑叶净光合速率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增加机插香稻的每穗粒数、结实率和产量,高产达到5.79 t·hm-2。(2)保护性耕作有利于提高机插香稻成熟期籽粒2-AP含量。免耕方式下象牙香占和美香占2号成熟期籽粒香气达最大值分别为58.16μg·kg-1,41.79μg·kg-1,主要是一方面保护性耕作机插香稻成熟期叶片和茎鞘的脯氨酸脱氢酶、吡咯啉-5-羧酸含量、鸟氨酸转氨酶活性,以及根部和叶片的脯氨酸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促使叶片香气2-AP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进而促进籽粒2-AP的积累;另一方面,成熟期籽粒较高的脯氨酸含量和吡咯啉-5-羧酸含量,以及较高的脯氨酸脱氢酶和鸟氨酸转氨酶活性进一步促进籽粒香气2-AP的积累。(3)保护性耕作有利于促进机插香稻产量的提高。少耕和免耕方式下,机插香稻无效分蘖减少,剑叶净光合速率和地上部干物质重提高,有效穗数显着提高,从而提高机插香稻产量,其中免耕方式显着提高象牙香占产量,增幅达8.58%。(4)香稻草还田可显着提高香稻香气2-AP含量和产量。在不同处理中,少耕方式香稻草还田增产显着,其两季晚造供试香稻产量均在该处理下产量达到最大值,平均增幅达15.79%。而供试香稻成熟期籽粒2-AP含量均在免耕方式下香稻草还田处理下表现最大值,原因在于:免耕方式下香稻草还田处理下有利于提高供试香稻成熟期籽粒脯氨酸含量,吡咯啉-5-羧酸含量、1-吡咯啉含量以及脯氨酸脱氢酶活性、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活性、鸟氨酸转氨酶活性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有利于成熟期叶片脯氨酸含量、脯氨酸脱氢酶活性、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活性、鸟氨酸转氨酶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以及硝酸还原酶活性维持较高水平,从而提高香稻成熟期籽粒2-AP含量,且在免耕方式下香稻草还田处理下产量增幅达6.62%。(5)免耕方式下香稻草还田撒施腐秆剂能够有效提高香稻产量,增产效果并于2017年晚季达到显着水平,而对稻米品质和成熟期籽粒2-AP含量无显着影响,但能够有利于香稻叶片和茎鞘的2-AP含量维持较高水平。(6)免耕方式下香稻草还田配套同步深施肥机插秧模式(M5)下,供试香稻产量达较高水平,同时显着提高糙米率和精米率,改善香稻的碾磨品质。而且在M5模式下美香占2号成熟期籽粒香气2-AP含量达最大值55.05μg·kg-1,象牙香占香气2-AP含量为204.83μg·kg-1。M5模式下供试香稻品种成熟期籽粒脯氨酸脱氢酶活性、鸟氨酸转氨酶活性、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活性、脯氨酸含量、1-吡咯啉含量以及硝酸还原酶活性均处于较高水平,有利于香稻籽粒2-AP含量的积累;同时该模式下有利于提高香稻成熟期叶片的2-AP含量、鸟氨酸转氨酶活性以及硝酸还原酶活性。综上,免耕方式下香稻草还田配套同步深施肥机插秧模式是能够协同香气2-AP和产量同时提高的耕种模式。
金雪[4](2019)在《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玉米生产关键技术选择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粮食的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的大背景下,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土地规模经营和技术应用将是解决我国粮食供需不平衡的主要途径,也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从2004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三农”问题,农业新技术选择缓慢制约了三农的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那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重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的培育”,这为新型主体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9年国家一号文件强调稳定粮食产量,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农户行为与农业技术推广的关系密切,新型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户由于其耕地规模、经验等可控的外部因素的不同,导致其对玉米生产关键技术的选择行为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本文从微观角度研究大户和普通农户行为决策对技术推广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基于农户行为理论和消费者理论,以调查区域702份调查数据为基础,用理论和描述统计的方法分析样本区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玉米生产关键技术选择行为问题,验证选择意愿与选择行为之间差异的存在,并探求影响意愿转化行为的限制因素。解决技术供给与技术需求不对称的现实问题,并根据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差异的产量贡献和技术效率的情况判断玉米生产关键技术的有效性,为技术推广提供参考。本文共包括八章,其中核心章节是第四章到第七章,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四个部分:第一,不同经营规模农户对玉米生产关键技术选择意愿的研究。运用Logistic模型估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选取的变量包括,农户个人特征因素,包括被访农户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程度;农户家庭特征因素,包括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业收入占比,耕地面积,是否加入合作社,家中是否有农技员;信息获取因素,包括农户是否经常与村民沟通,技术培训次数来衡量;外部环境特征因素,包括是否有政策支持,贷款难易程度,和地区位置。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的技术选择意愿有所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由耕地规模、务农收入以及地理位置差异造成的。具体来讲,耕地规模的增加,会影响全部样本农户和大户样本对增产型技术的选择意愿的概率,影响普通农户对环境保护型技术选择意愿的概率;非农收入占比影响全部样本农户和普通农户对增产型技术选择意愿的概率,影响大户对环境友好型技术选择意愿的概率;辽宁中部及北部地区倾向选择增产型技术,辽宁西部地区对环境友好型技术具有选择意愿的概率较高。第二,分析不同经营规模农户对玉米生产关键技术的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运用Heckman选择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选择的变量包括,农户个人特征因素,包括被访农户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特征因素,包括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人数,非农收入占比;土地资源特征因素,包括土壤质量,租入土地情况;风险特征因素,包括自然灾害,家庭赡养系数,主观风险指数;政策环境因素,包括技术服务形式,政策满意度。研究结果显示,技术信息获取渠道显着影响不同经营规模农户对技术的选择决策;非农收入占比对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选择均有影响,且非农收入占比的增加会降低普通农户和大户对机械化技术的使用;耕地面积影响全部样本和普通农户对环境保护型技术的选择决策,影响大户对两类技术的选择决策。土壤质量和土地租入情况影响普通农户的技术选择决策;风险偏好影响全部样本农户和大户对增产型技术选择决策,风险偏好型农户对增产型技术的选择程度较低。技术服务形式会对全部样本和普通农户的技术选择带来影响,且更加倾向现场指导型的技术服务。第三,分析不同经营规模农户对玉米生产关键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的差异,运用Logistic模型估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选择的变量包括,农户个人特征,性别,年龄(反映务农经验以及劳动能力),受教育程度(反映学习能力),健康程度;家庭特征,农业劳动力数量,非农收入占比,经济情况;心理因素,包括从众心理(反映是否可以不受外界影响独立做出决策),信任程度(反映外界对决策的作用程度),对技术效果的预期(反映对技术的认知)。外部环境,水资源的充足情况(代表技术选择的条件),土地细碎化,技术难易程度(反映技术的学习成本)。研究结果显示,具有技术选择意愿的农户与实际发生技术选择行为的农户在其自身禀赋和所处环境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原因可能是有部分农户意愿还未实现行为的转化,也可能是部分农户受到外界的干扰而有悖于自身意愿发生行为。家庭劳动力数量是全部样本和普通农户增产型技术选择意愿转化行为的限制条件;非农收入占比影响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的转化;耕地面积影响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环境友好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的转化;技术效果的预期越好,农户对技术选择意愿转化为行为的可能性越高;信任程度是普通农户各种经营规模技术选择意愿转化行为的限制因素,是大户增产型技术选择意愿转化行为的限制因素;水资源是全部样本和大户增产型技术选择意愿转化行为的限制因素。第四,分析不同经营规模农户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差异的效果,包括产量贡献和技术效率两个方面。运用生产函数和SFA模型估计方法进行分析,生产函数选择的变量包括,介入性要素土地投入,劳动力投入,资本等投入,土地投入指标。非介入性要素,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生产经营特征。技术无效率方程选择的变量包括,被访农户年龄,受教育程度,月平均收入,接受培训次数,贷款难易程度,耕地细碎化,基础设施条件,地区,受灾情况。研究结果显示,从产量贡献来看,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会显着增加玉米的产量;增加劳动力投入会对玉米产量有正向的影响;其他物质费用对产出有正向影响;灌溉费用仅在全部样本回归中有显着正影响;被访农户年龄越大,玉米的产量越高;受教育程度对全部样本和普通农户的产量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对大户的产量有显着的正向影响;非农收入占比对玉米产量有一定的正向影响;土地细碎化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户选择农业技术,影响粮食的产量;参加技术培训次数在全部样本和大户样本回归中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从技术效率来看,年龄、受教育水平、月平均收入、接受培训次数、贷款难易程度、耕地细碎化、地区变量均会对玉米生产的技术效率产生影响,但是在不同样本中的作用方向不尽相同。农户选择玉米生产关键技术后,保护型耕作技术、配方施肥技术和机械化技术,意愿与行为一致的效率均高于意愿与行为存在差异的效率,但是生物防治技术的选择意愿与行为一致的效率低于意愿与行为存在差异的效率。普通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一致的效率低于意愿与行为存在差异的效率,大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一致的效率高于意愿与行为存在差异的效率。针对以上的研究内容和相关研究结论,提出本文的政策优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强化政府在技术扩散中的职责;提高农户文化素质,加强农业技术知识的传播;促进技术选择意愿到选择行为的转化,助力技术推广;拓展农户技术信息获取渠道,加强农技金融支持;规范农户生产方式,保障粮食产量安全。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其一论文将玉米生产关键技术选择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技术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单一研究某一项技术的选择行为可能会使研究结论不准确,从这个角度出发,可能存在创新点。其二,研究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的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决策,分析不同经营规模农户在技术选择意愿及行为之间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转化的障碍,并针对不同经营规模农户计算其不同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差异的效果问题,在这样的一个逻辑框架之下,针对不同经营规模农户提出促进技术推广的建议,在研究视角上可能会有一定的创新。
郭维斌[5](2018)在《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小麦旱地蓄水保墒增产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按照《平凉市崆峒区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方案》,针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技术难点,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以抓好集中连片示范点建设为目的,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合理确定符合崆峒区农作物生产的技术模式,大面积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一项农业综合生产的新技术,具有蓄水保墒、培肥地力、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等优点。自2013年崆峒区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以来,遵照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规范,在崆峒区的草峰镇、白庙乡和寨河乡,实施了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并对技术实施效果进行了科学、严谨的监测,取得了详实的科学数据,对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进行客观分析,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建立长效机制打下基础。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投资课题组,韩连贵[6](2017)在《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上)》文中研究表明19582017年以来,国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组织推动各地区逐步深化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体制,拓展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保护节约集约使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征途上,拓展十二条途径:一是农村土地所有制、使用权益和征购、占用法制途径;二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长久和使用权流转畅通保障途径;三是农村耕地永久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及占补平衡途径;四是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途径;五是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途径;六是农村土地依法征购、储供、利用途径;七是农村土地定级估价和建设占用审批调控途径;八是农村村民住宅基地建设维护和治理途径;九是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实施途径;十是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监督检查途径;十一是农村村民失地后社会保障途径;十二是农村土地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途径。
张彬[7](2016)在《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生态补偿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是我国商品粮生产的核心区域,改革开放以来为国家提供了数千亿斤商品粮,对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与此同时,玉米带也出现了耕地和水资源透支性使用问题,具体表现为玉米常年连作、耕作方式不合理、长期过量施用化肥、玉米秸秆不能有效还田、水资源污染严重、地下水资源长期超采,致使玉米带的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影响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开展东北黑土地保护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问责监管,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吉林省作为产粮大省,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生态补偿问题必将成为生态文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深入推进松辽平原玉米带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鉴于此研究目的,本文以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生态补偿问题为研究对象,界定松辽平原玉米带、资源透支、农地生态补偿、水资源生态补偿、农户生态补偿行为、农地生态补偿政策等概念,结合外部性理论、生态资本理论、农户行为理论等多学科理论知识,揭示玉米带土壤资源和水资源方面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状及其成因,并总结评价了玉米带现有生态补偿措施,对影响玉米带生态补偿的决定性因素——农户生态补偿行为进行实证研究,以理论结合实际,设计出玉米带生态补偿制度框架,为政府制定和完善生态补偿政策措施提出建议。本文拟突破的创新点:(1)目前国内对生态补偿政策研究主要是从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流域水环境保护等方面来寻找关于生态补偿的政策措施。但学者们一般是从区划的资源环境本身去思考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对策,多数成果是从宏观层面去分析问题,系统研究成果少见,立足于农户生态补偿行为的研究成果较少,尤其是粮食主产区和黄金玉米带特定区域农户。作为农业生产中微观经济组织,农户既是农业生态的受益者和破坏者,即农户是生态补偿的主体,亦是农业生态的保护者,即农户是生态补偿的客体。研究玉米带生态补偿问题就必须深入分析农户的生态补偿行为方式和特点及剖析其原因,才能全方位思考、制定系统和有效的生态补偿对策;(2)本文利用农安、榆树、德惠、公主岭、梨树、前郭6个市县市地区350个农户调研数据,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建立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通过向后LR迭代剔除方法对影响农户生态补偿行为的农户认知、意愿等深层次因素进行分析,并得出影响农户生态补偿行为因素的相关程度;(3)本文以松辽平原玉米带生态补偿作为研究切入点,创造性地构建出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生态补偿制度框架,从激励和约束微观主体农户行为这一新视角,提出符合玉米带生态补偿实际的建议,为政府完善生态补偿管理体制和制定相关制度、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肖调范,李汉和,陈鹏宇,曹书生,汪克俭,童吉祥[8](2014)在《团风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我们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少耕、免耕,并用农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或埋覆还田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20102012年,团风县连续3年承担实施了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目,在湖北省率先开展了南方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项目的实施工作于2012年通过了省农机局组织的验收,得到了省验收组专家的充分肯定。3年来,团风县对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新技术、新机具做了大量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引导和示范推广作用,在南方稻作区水旱连作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1项目实施的主要做法及效果团风县试验示范南方稻作区水旱连作机械化保护性耕
郑巍[9](2014)在《江苏省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引进与试验示范》文中研究指明保护性耕作是以秸秆覆盖地表、免少耕播种、深松及病虫草害综合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耕作技术体系,具有治理耕地扬尘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墒、提高土壤肥力、节约成本、增加效能、降低燃烧秸秆的数量和排放温室气体等作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社会各界也给予了很高的关注。有关部门积极组织科研单位、推广系统,加大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的引进、研究与推广,取得了一定成绩。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和东北黑土区是我国传统的农作物种植区域。这两个区域分别发展了具有各自地域特色的保护性耕作体系。黄土高原旱作农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围绕水分综合利用的这一中心点,通过汇合了各工程领域的技术运用,建立田间集雨抗旱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建立地膜和秸秆覆盖相结合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吉林省是东北黑土区的典型代表。根据其地理环境与大气环流特点等条件,综合考虑当地的作业传统及土壤种类的多样性,保护性耕作划分为四个区域发展建设带。并坚持试验示范与技术推广相结合,农民主体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相结合,多元投资与捆绑扶持相结合,保护性耕作与旱作节水结合,主动为先与整体推进相结合这六项原则。重点推行玉米大垅行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玉米等行距沟台互作技术模式,玉米垅侧播种种植技术模式。江苏省的保护性耕作是以保水保土为核心的少耕免耕、残茬覆盖、生物覆盖和作物轮作相结合的技术体系,是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节本增效,减少秸秆焚烧和温室气体排放等作用的一项先进耕作技术。把大量残留在耕地表面的秸秆茬覆盖在上面,减少耕作步骤,能够保证种子正常发芽,而且实施必要的植保措施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其核心内容是:覆盖秸秆残茬、免(少)耕(施肥)播种、杂草及病虫害防治、周期性深松等。采用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大大减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缩短了工作时间,增加了秸秆资源利用率,有效减少了秸秆焚烧,保护了环境。
张友腾[10](2012)在《进一步促进新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的探讨》文中认为保护性耕作作为一种先进的耕作方式,已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倡导在全球普及。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引进示范以来,应用面积达近466.7万hm2。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实行免、少耕和地表秸秆残茬覆盖,具有保护农田、减少扬尘、抗旱节水、培肥地力、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等多种功效,适合在旱地和灌区推广,是一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当前与长远利益兼顾、农民和国家双赢的革命性农耕措施,具有显着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秸秆覆盖还田技术的利弊 |
| 1.1 秸秆覆盖还田优势 |
| 1.2 秸秆覆盖还田的劣势 |
| 2 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应用现状 |
| 2.1 美国的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应用现状 |
| 2.2 我国秸秆还田覆盖技术的发展 |
| 3 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应用的限制因素 |
| 3.1 生态环境因素 |
| 3.2 农机农艺技术因素 |
| 3.3 政府政策、补贴因素 |
| 3.4 农户认知因素 |
| 4 对策与建议 |
| 4.1 因地制宜地推广不同秸秆覆盖技术模式 |
| 4.2 加强农机研发,消除秸秆覆盖还田技术推广瓶颈 |
| 4.3 整合各类资金补贴,惠民利民 |
| 4.4 加大管理、宣传力度,提高农户认知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 玉米免耕播种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免耕播种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免耕播种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
| 1.2.3 国外玉米免耕播种机械研究现状 |
| 1.2.4 国内玉米免耕播种机械研究现状 |
| 1.3 存在问题 |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目标 |
| 1.5 技术路线 |
| 2.基质覆盖式玉米免耕播种技术单因素试验研究 |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材料 |
| 2.1.2 试验方法 |
| 2.1.3 单因素试验设计 |
| 2.1.4 试验指标及测定方法 |
|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2.2.1 基质覆盖量单因素试验 |
| 2.2.2 羊粪所占比例单因素试验 |
| 2.3 本章小结 |
| 3 基质覆盖式玉米免耕播种机的研制 |
| 3.1 整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
| 3.2 关键部件的设计及选型 |
| 3.2.1 玉米排种器的选择 |
| 3.2.2 基质覆盖装置设计 |
| 3.2.3 传动结构设计 |
| 3.3 控制系统的设计 |
| 3.3.1 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
| 3.3.2 工作过程及工作原理 |
| 3.3.3 人机交流控制 |
| 3.4 功能性检测试验 |
| 3.4.1 玉米排种性能检测试验 |
| 3.4.2 基质覆盖性能检测试验 |
| 3.5 本章小结 |
| 4 基质覆盖式玉米免耕播种技术田间试验研究 |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4.1.1 试验地概况 |
| 4.1.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 4.2 试验设计 |
| 4.3 基质覆盖式玉米免耕播种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 4.3.1 试验设计 |
| 4.3.2 试验指标及测定方法 |
| 4.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4.3.4 参数优化及验证试验 |
| 4.4 基质覆盖式玉米免耕播种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
| 4.4.1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4.4.2 响应面分析 |
| 4.4.3 参数优化及验证试验 |
| 4.5 本章小结 |
| 5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创新点 |
| 5.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 1.1 研究背景 |
| 1.2 香稻香气特征物质及其形成积累 |
| 1.3 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 1.4 保护性耕作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
| 1.5 秸秆还田处理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
| 1.6 研究内容和目的意义 |
| 1.7 研究的技术路线 |
| 第2章 机插香稻育秧基质的选择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供试品种 |
| 2.2.2 试验设计 |
| 2.2.3 发芽率和成秧率的测定 |
| 2.2.4 秧苗地上部干物重的测定 |
| 2.2.5 产量及构成因素 |
| 2.2.6 香稻地上部干物质重 |
| 2.2.7 叶面积指数 |
| 2.2.8 剑叶净光合速率 |
| 2.2.9 叶片SPAD值 |
| 2.2.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2.3 结果 |
| 2.3.1 不同育秧基质对机插香稻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 |
| 2.3.2 不同育秧方式对机插香稻地上部干物质量的影响 |
| 2.3.3 不同育秧基质对机插香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 2.3.4 不同育秧基质对机插香稻净光合速率和SPAD值的影响 |
| 2.3.5 不同育秧基质对香稻象牙香占发芽率和成秧率的影响 |
| 2.3.6 不同育秧基质对香稻象牙香占秧苗地上部干物重的影响 |
| 2.3.7 相关性分析 |
| 2.4 小结 |
| 第3章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香气产量形成的影响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试验地点及供试材料 |
| 3.2.2 试验设计 |
| 3.2.3 茎蘖动态调查 |
| 3.2.4 叶面积指数测定 |
| 3.2.5 剑叶净光合速率测定 |
| 3.2.6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测定 |
| 3.2.7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测定 |
| 3.2.8 稻米品质的测定 |
| 3.2.9 香气2-AP及其相关生理特性指标的测定 |
| 3.2.9.1 样品采集及储存 |
| 3.2.9.2 香气2-AP含量测定 |
| 3.2.9.3 香气2-AP合成相关生理特性的测定 |
| 3.2.9.4 氮素同化酶活性的测定 |
| 3.3 结果 |
| 3.3.1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各部位香气2-AP含量的影响 |
| 3.3.2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 3.3.3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吡咯啉-5-羧酸含量的影响 |
| 3.3.4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脯氨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
| 3.3.5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鸟氨酸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
| 3.3.6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 3.3.7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
| 3.3.8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
| 3.3.9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
| 3.3.10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 3.3.11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茎蘖动态的影响 |
| 3.3.12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 3.3.13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剑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 3.3.14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
| 3.4 小结 |
| 第4章 保护性耕作下香稻草还田对香稻香气产量形成的影响 |
| 4.1 引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供试品种 |
| 4.2.2 试验设计 |
| 4.2.3 叶面积指数测定 |
| 4.2.4 SPAD值的测定 |
| 4.2.5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测定 |
| 4.2.6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测定 |
| 4.2.7 稻米品质的测定 |
| 4.2.8 香气2-AP及其相关生理特性指标的测定 |
| 4.2.8.1 样品采集及储存 |
| 4.2.8.2 香气2-AP含量测定 |
| 4.2.8.3 香气2-AP合成相关生理特性的测定 |
| 4.2.8.4 氮素同化酶活性的测定 |
| 4.3 结果 |
| 4.3.1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香稻2-AP的影响 |
| 4.3.2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香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 4.3.3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吡咯啉-5-羧酸含量的影响 |
| 4.3.4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1-吡咯啉含量的影响 |
| 4.3.5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香稻脯氨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
| 4.3.6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香稻鸟氨酸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
| 4.3.7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
| 4.3.8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GS活性的影响 |
| 4.3.9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NR活性的影响 |
| 4.3.10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机插香稻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 |
| 4.3.11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机插香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
| 4.3.12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机插香稻LAI的影响 |
| 4.3.13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机插香稻叶片SPAD值的影响 |
| 4.3.14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机插香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
| 4.4 小结 |
| 第5章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香气产量形成的影响 |
| 5.1 引言 |
| 5.2 材料与方法 |
| 5.2.1 供试品种 |
| 5.2.2 试验设计 |
| 5.2.3 叶面积指数测定 |
| 5.2.4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测定 |
| 5.2.5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测定 |
| 5.2.6 稻米品质的测定 |
| 5.2.7 香气2-AP及其相关生理特性指标的测定 |
| 5.2.7.1 样品采集及储存 |
| 5.2.7.2 香气2-AP含量测定 |
| 5.2.7.3 香气2-AP合成相关生理特性的测定 |
| 5.2.7.4 氮素同化酶活性的测定 |
| 5.3 结果 |
| 5.3.1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香气2-AP含量的影响 |
| 5.3.2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 5.3.3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P5C含量的影响 |
| 5.3.4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PDH活性的影响 |
| 5.3.5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OAT活性的影响 |
| 5.3.6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P5CS活性的影响 |
| 5.3.7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1-吡咯啉含量的影响 |
| 5.3.8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GS活性的影响 |
| 5.3.9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NR活性的影响 |
| 5.3.10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 5.3.11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 5.3.12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 5.3.13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
| 5.4 小结 |
| 第6章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香气产量形成的影响 |
| 6.1 引言 |
| 6.2 材料与方法 |
| 6.2.1 供试品种 |
| 6.2.2 试验设计 |
| 6.2.3 叶面积指数测定 |
| 6.2.4 SPAD值测定 |
| 6.2.5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测定 |
| 6.2.6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测定 |
| 6.2.7 稻米品质的测定 |
| 6.2.8 香气2-AP及其相关生理特性指标的测定 |
| 6.2.8.1 样品采集及储存 |
| 6.2.8.2 香气2-AP含量测定 |
| 6.2.8.3 香气2-AP合成相关生理特性的测定 |
| 6.2.8.4 氮素同化酶活性的测定 |
| 6.3 结果 |
| 6.3.1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2-AP含量的影响 |
| 6.3.2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 6.3.3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P5C含量的影响 |
| 6.3.4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1-吡咯啉含量的影响 |
| 6.3.5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PDH活性的影响 |
| 6.3.6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OAT活性的影响 |
| 6.3.7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P5CS活性的影响 |
| 6.3.8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NR活性的影响 |
| 6.3.9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GS活性的影响 |
| 6.3.10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 6.3.11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
| 6.3.12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 6.3.13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
| 6.4 小结 |
| 第7章 讨论与结论 |
| 7.1 讨论 |
| 7.1.1 不同耕种管理模式对香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
| 7.1.1.1 保护性耕作对香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
| 7.1.1.2 栽培措施对香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
| 7.1.1.3 秸秆还田对香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
| 7.1.2 耕种管理模式对香气2-AP形成及相关生理基础的影响 |
| 7.1.2.1 耕种管理模式对香气2-AP形成的影响 |
| 7.1.2.2 耕种管理模式对香气2-AP形成相关生理基础的影响 |
| 7.1.3 协同提高香稻香气2-AP与产量的耕种管理模式 |
| 7.2 结论 |
| 7.3 主要创新点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主要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导论 |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
| 1.2.1 农户的技术选择意愿 |
| 1.2.2 农户技术选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
| 1.2.3 意愿与行为转化相关的研究 |
| 1.2.4 效率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
| 1.2.5 文献述评 |
| 1.3 概念界定、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 1.3.1 概念界定 |
| 1.3.2 研究目标 |
| 1.3.3 研究内容 |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 1.4.1 研究方法 |
| 1.4.2 数据来源 |
| 1.5 分析框架、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
| 1.5.1 分析框架 |
| 1.5.2 技术路线 |
| 1.5.3 论文结构 |
|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和研究不足 |
| 1.6.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 1.6.2 研究不足 |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技术选择行为理论分析 |
| 2.1 理论基础 |
| 2.1.1 农户行为理论 |
| 2.1.2 消费者理论 |
| 2.2 技术选择行为决策理论分析 |
| 2.2.1 技术选择行为的经济学解释 |
| 2.2.2 不同经营规模农户技术选择行为的博弈分析 |
| 2.3 不同经营规模农户技术选择行为逻辑框架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调查设计及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 3.1 问卷设计 |
| 3.1.1 问卷设计的思路 |
| 3.1.2 问卷设计的主要内容 |
| 3.1.3 数据来源 |
| 3.2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 3.2.1 农户个体特征 |
| 3.2.2 农户家庭特征 |
| 3.2.3 外部环境特征 |
| 3.3 农户参与玉米生产关键技术行为调查分析 |
| 3.3.1 农户对玉米生产关键技术认知及态度调查分析 |
| 3.3.2 玉米生产关键技术选择意愿 |
| 3.3.3 玉米生产关键技术选择行为分析 |
| 3.3.4 玉米生产关键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的差异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玉米生产关键技术选择意愿研究 |
| 4.1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
| 4.1.1 分析框架 |
| 4.1.2 研究假设 |
| 4.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
| 4.2.1 变量选取 |
| 4.2.2 回归模型设定 |
|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 4.3.1 全部样本的实证结果分析 |
| 4.3.2 普通农户的实证结果分析 |
| 4.3.3 大户的实证结果分析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玉米生产关键技术行为选择研究 |
| 5.1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
| 5.1.1 分析框架 |
| 5.1.2 研究假设 |
| 5.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
| 5.2.1 变量选取 |
| 5.2.2 回归模型设定 |
|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 5.3.1 不同经营规模农户技术选择数量的实证分析 |
| 5.3.2 不同经营规模农户技术选择强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玉米生产关键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差异研究 |
| 6.1 理论探究:农户意愿与技术选择行为不一致 |
| 6.1.1 农户意愿与技术选择行为一致的理论前提 |
| 6.1.2 农户意愿与技术选择行为不一致的理论前提 |
| 6.2 统计分析: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的不一致 |
| 6.2.1 技术选择意愿与选择行为存在差异 |
| 6.2.2 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不一致的原因统计 |
| 6.3 实证分析:农户意愿与技术选择行为存在差异 |
| 6.3.1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
| 6.3.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
| 6.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 6.4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玉米生产关键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差异的效果研究 |
| 7.1 不同经营规模农户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差异的产量效果 |
| 7.1.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 7.1.2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 7.2 不同经营规模农户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差异的效率 |
| 7.2.1 研究方法与变量选取 |
| 7.2.2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结果 |
| 7.3 本章小结 |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优化 |
| 8.1 研究结论 |
| 8.2 政策优化 |
| 8.2.1 强化政府在技术扩散中的职责 |
| 8.2.2 提高农户文化素质,加强农业技术知识的传播 |
| 8.2.3 促进技术选择意愿到选择行为的转化,助力技术推广 |
| 8.2.4 拓展农户技术信息获取渠道,加强金融支持 |
| 8.2.5 规范农户生产方式,保障粮食产量安全 |
| 8.3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情况 |
| 致谢 |
|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概述 |
| 二、主要技术工作 |
|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做好组织保证 |
| (二) 加强保护性耕作机具的服务和管理 |
| (三) 加强项目实施单位间的技术协作 |
| (四) 加强项目的督促检查, 推动项目顺利实施 |
| (五) 加强技术宣传、培训, 提高服务水平及能力 |
| 三、技术模式 |
| (一) 采取的主要技术模式 |
| (二) 项目实施的技术 |
| (三) 技术操作要点 |
| 1. 把握好留茬覆盖关, 抓住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前提。 |
| 2. 把好深松及表土处理关, 为播种作业提供良好的种床。 |
| 3. 把好机具选型关, 为技术实施提供机具“载体”。 |
| 4. 把好播种质量关, 为作物稳产高产创造条件。 |
| 5. 把好杂草和病虫害防治关, 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
| (四) 配套农艺、农机技术 |
| 四、存在的问题 |
| 一、农村土地所有制、使用权益和征购、占用法制途径 |
| (一) 农村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经管法制规则。 |
| (二) 农村土地所有、使用权利证明、变更、收回登记发证法制规则。 |
| (三) 农村土地所有权确认及其所属经管法制规则。 |
| (四) 农村土地使用权维护、补偿经管法制规则。 |
| (五) 农村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经管法制规则。 |
| (六) 农村土地征收、收回、购买依据法制规则。 |
| (七) 农村土地征收占用和购买使用实施法制规则。 |
| (八) 农村土地利用法制规则调整修正落实。 |
|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长久和使用权流转畅通保障途径 |
| (一)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长久保障途径。 |
| (二) 农村土地承包使用权流转畅通保障途径。 |
| 三、农村耕地永久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及占补平衡途径 |
| (一) 农村耕地要坚定组织开拓全方位永久保护途径。 |
| (二) 农村耕地要全力组织拓宽科学节约集约利用途径。 |
| (三) 农村耕地保护占补平衡的途径。 |
| 四、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途径 |
| (一) 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的意义和特点。 |
| (二) 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的理念和标准。 |
| (三) 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的任务和要求。 |
| (四) 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的方式和做法。 |
|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
| 绪论 1.1 |
| 研究背景 1.2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
| 文献评述 1.4 |
| 生态补偿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5 |
| 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 1.6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7 |
| 本文创新之处 1.8 |
| 本文不足之处 第二章 |
| 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的农业地位 2.1 |
| 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的形成与发展 2.2 |
| 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的农牧结构 2.3 |
| 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章 |
| 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3.1 |
| 松辽平原玉米带作物种植结构与生态环境问题 3.2 |
| 松辽平原玉米带土壤耕作方式与生态环境问题 3.3 |
| 松辽平原玉米带玉米秸秆利用与生态环境问题 3.4 |
| 松辽平原玉米带肥料施用与生态环境问题 3.5 |
| 松辽平原玉米带农业面源污染与生态环境问题 3.6 |
| 松辽平原玉米带地下水超采与生态环境问题 第四章 |
| 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生态环境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4.1 |
| 松辽平原玉米带作物种植结构不合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
| 松辽平原玉米带土壤耕作方式不合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
| 松辽平原玉米带玉米秸秆综合利用不合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
| 松辽平原玉米带肥料施用不合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4.5 |
| 松辽平原玉米带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4.6 |
| 松辽平原玉米带地下水水位下降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
| 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现行生态补偿措施及效果分析 5.1 |
| 松辽平原玉米带作物结构优化措施及效果分析 5.2 |
| 松辽平原玉米带土壤耕作方式优化措施及效果分析 5.3 |
| 松辽平原玉米带玉米秸秆综合利用优化措施及效果分析 5.4 |
| 松辽平原玉米带肥料施用优化措施及效果分析 5.5 |
| 松辽平原玉米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措施及效果分析 5.6 |
| 松辽平原玉米带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措施及效果分析 第六章 |
| 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生态补偿影响因素分析 6.1 |
| 松辽平原玉米带生态补偿的影响机理分析 6.2 |
| 松辽平原玉米带农户生态补偿行为的内涵和表现 6.3 |
| 松辽平原玉米带农户生态补偿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6.4 |
| 松辽平原玉米带农户生态补偿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七章 |
| 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生态补偿制度框架与保障措施 7.1 |
| 建立松辽平原玉米带农地生态补偿制度框架 7.2 |
| 松辽平原玉米带农地生态补偿制度的保障措施 第八章 |
|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
| 研究结论 8.2 |
|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
| 1 项目实施的主要做法及效果 |
| 1.1 技术方案 |
| 1.2 技术工作措施 |
| 1.2.1 大力开展技术宣传 |
| 1.2.2 广泛开展技术联系与技术引进 |
| 1.2.3 组建项目技术实施小组 |
| 1.2.4 实行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
| 1.2.5 强化技术培训 |
| 1.3 机具选型 |
| 1.4 技术应用的对比试验及效果 |
| 1.5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 2 试验示范的机械化技术 |
| 2.1 水田适度耕整和秸秆直接埋覆还田机械化作业技术 |
| 2.2 油菜免耕直播种技术 |
| 3 技术模式 |
| 3.1 采用的技术路线 |
| 3.2 实施的技术模式 |
| 4 主要机械的操作规程 |
| 4.1 船式旋耕埋草机的操作规程 |
| 4.2 油菜联合播种机的操作规程 |
| 5 结束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保护性耕作的由来及产生背景 |
| 1.2 保护性耕作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
| 第二章 江苏省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的引进 |
| 2.1 我国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
| 2.2 我国东北黑土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
| 2.3 高效先进装备是保护性耕作技术引进实施的根本保障 |
| 第三章 江苏省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的试验示范 |
| 3.1 保护性耕作基地建设情况 |
| 3.2 项目研究内容及采取的技术路线 |
| 3.3 作业技术规范及操作规程 |
| 3.4 田间试验示范 |
| 3.5 技术培训 |
| 第四章 结论和建议 |
| 4.1 结论 |
| 4.2 存在问题 |
| 4.3 建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