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石膏改良盐碱化试验区土壤盐分调查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石膏改良盐碱化试验区土壤盐分状况调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梁超凡[1](2021)在《枯草芽孢杆菌对旱区膜下滴灌棉花生长特性及其促生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田土壤盐碱化对作物生长发育过程造成胁迫,致使作物品质下降、产量降低,严重制约农业生产和区域经济发展。本文基于微生物调控技术,以改善土壤微环境,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为目标,将枯草芽孢杆菌与膜下滴灌技术结合,对不同施菌量(0,1.5,3,4.5,6kg/亩)与灌水量(260,290,325m3/亩)耦合下新疆膜下滴灌棉花生长特性及其促生机制展开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施菌灌溉耦合处理棉花生长指标(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生物量、棉花产量和水分利用率均大于CK处理,随着施加菌剂量增加,均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少趋势。各施菌处理总干物质最大量较CK相比增加8.31%~46.86%,营养器官干物质量增加1.52%~33.67%,生殖器官干物质量增加16.75%~60.86%,产量较CK相比增加1.71%~21.91%,水分利用率较CK相比增加-0.8%~11.75%,灌水利用效率较CK相比增加1.71%~21.90%,其中施菌量为1.5、3kg/亩处理的棉花长势较好,棉花产量及水分利用率较高。(2)施加菌剂有效提高耕作层(0-20cm)土壤持水性和保水性,有利于棉花根系充分吸水。施加菌剂后耕作层土壤含水量有较大波动,施菌处理全生育期的土壤平均含水量与CK相比增加了 2.6%~25.1%。施加菌剂亦能增加棉田生育期耗水量、日耗水强度,各处理生育期总耗水量较实际灌水量增加了 9.8%~16.5%,较CK相比增加2.8%~9.0%,其中施加菌剂含量为3 kg/亩时,土壤平均体积含水量、耗水量、日耗水强度均表现为最大。(3)施加菌剂与灌水量耦合能够降低盐分含量,影响土壤盐分运移与分布。施菌处理在棉花收获期均表现出脱盐作用,脱盐率为2.8%~22.0%,施加菌剂含量为3 kg/亩,灌水量为325 m3/亩时,脱盐效果表现最为明显。施菌灌水耦合对土壤速效养分(硝态氮NO3-、铵态氮NH4+、速效磷P)变化影响显着,施肥灌水一致时,施菌处理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减少明显大于CK处理。其中施加菌剂含量为1.5、3 kg/亩时,速效养分减少幅度较大,施加菌剂提高了棉花对速效养分的吸收利用,在生育期内为作物生长提供充足养分的来源。(4)施菌处理显着提高了根区土壤细菌OTUs数及α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Chaol指数),且随着施菌量增多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施菌灌水耦合处理促进了(0-20cm)土壤中Gemmatimonadetes、Bacteroidota等促生菌门类丰度,提高了土壤固氮、反硝化、生防及解磷属类的相对丰度。且随着生育期推进收获期根区土壤细菌群落分布表现出越来越均匀,群落结构越来越稳定,反映了施加菌剂具有一定时效性。施菌灌水耦合亦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显着,土壤蔗糖酶(SC)、脲酶(URE)、碱性磷酸酶(PHO)活性随施菌量增加而降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施菌量增加而升高,且适宜的施菌灌水处理能够提高土壤酶活性。(5)基于Logistic模型以及回归模型建立了施菌灌水耦合下膜下滴灌棉花生长模型。此外,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土壤微环境中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灌水量与产量的关联度表现为极强;施菌量与产量关联度最小,表现为中等;土壤微环境中各因子关联度(Gemmatimonadetes、CAT、NH4+、P、SC、URE、PHO、NO3-)表现为极强或较强。综上,枯草芽孢杆菌通过影响了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及丰富,提高了土壤持水保水性及土壤养分转化,减轻盐分胁迫等进而改善土壤微环境,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但较多施加量会导致效果下降,本试验建议轻度盐碱地下枯草芽孢杆菌施加量为3 kg/亩,灌水量量为325m3/亩。研究结果对利用微生物技术解决旱区土壤盐碱及次生盐碱化问题,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作物经济效益,实现旱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及方法支撑。

马贵仁[2](2021)在《河套灌区盐碱地改良前后水盐时空变异规律及改良效果评估》文中指出河套灌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土壤盐渍化是影响灌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盐碱地治理综合技术的应用愈加紧迫。2018-2020年五原县启动实施了5万亩“改盐增草(饲)兴牧”试验示范项目,该项目以“五位一体”综合改良措施为主,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辅在示范区进行盐碱地综合治理,期间还引进多家改良企业与单位进行试验示范。本文针对盐碱地综合改良示范试点土壤盐渍化和区域水土环境变化的问题,采用区域土壤-地下水-地表水信息定点监测,结合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空间插值、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盐碱地综合改良条件下土壤水盐时空变异特征、盐渍化土壤改良效果、地下水动态变化、以及试验区土壤水盐平衡,并且采用改良德尔菲法和传统统计学方法相结合,进行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和评估方法,实现对改良企业与试验单位改良效果的综合评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改良前,各层土壤盐分结构比在4.76%~33.05%,受结构性和随机因素共同作用,且表层土壤盐分空间变异程度较大;改良后土壤盐分结构比下降7.28%,土壤有机质结构比下降3.73%,土壤结构性增强,有机质和盐分的变异性减弱,空间分布上趋于均质化,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深松旋耕措施的实施打破了土壤犁底层,使土壤结构得以改善。土壤盐基离子中阳离子以Na+和K+为主,占离子总量的39.09%,土壤阴离子以Cl-和SO42-为主,占离子总量的18.34%和18.56%,试验区土壤盐分中主要以钠盐和硫酸盐为主,改良后盐分离子向均匀方向发展。(2)综合改良措施干预下,研究区土壤盐分表聚特征明显减弱,耕层土壤脱盐,深层土壤积盐,且各层土壤盐分分布趋于平均。春耕前,改良后期(2020年4月)较改良前期(2018年4月)耕作层土壤盐分总量降幅约为2.67g/kg,40~100cm深层土壤盐分总量增幅在1.60g/kg左右,秋收后,改良后期(2020年10月)较改良前期(2018年10月)耕作层土壤盐分总量降幅约为0.801g/kg,40~100cm深层土壤盐分总量增幅在0.537g/kg左右,改良期内随有机肥等改良剂的施加,使得土壤碳含量增加,平均增幅为2.16%,研究区耕作层土壤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作物生长安全区增大,更利于农作物生长。(3)地下水埋深与其矿化度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盐分呈负相关关系。改良期内地下水埋深增大0.35m,地下水矿化度上升0.18 g/L,土壤盐分下降。把研究区地下水埋深控制在1.8~2.2 m之间,既有利于作物生长又能一定程度避免加重土壤次生盐渍化,改良后地下水位为2.13m,说明随沟渠清淤整治、渠道衬砌等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实施有效控制了地下水位,削弱了地下水对土壤盐分的负面影响。(4)改良期内随地下水埋深增大,地下水向1m土层逐年净输入盐分总量分别为0.3650,0.2821,0.1847万t,逐年减小,2018~2020年灌溉水引盐量分别为1.83、1.68、1.82万t,明沟排水排出盐分分别为1.59、1.55、1.62万t,明沟排盐效率分别为72.54%、79.25%、80.74%,排盐量逐年提高,2018~2020年1m土壤积(脱)盐量为16.58,-12.66,-23.665kg/亩,研究区改良期内控盐效果和排盐效率逐年提高,根系层土壤由积盐转脱盐,水土环境逐年改善,说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配合“五位一体”综合改良措施的实施对盐渍化灌区盐碱土改良效果显着。(5)通过梳理分析制定出2类评估指标体系:第一类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土壤盐碱程度,作物生长,土壤地力及经济效益指标),8个二级指标(全盐、碱化度、保苗率、产量、有机质、全氮、体积质量、投入产出比),服务对象为施用土壤改良产品或模式展示改良效果的企业,以优良改良剂的筛选为目的;第二类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土壤盐碱程度,土壤地力,经济和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指标),8个二级指标(全盐、碱化度、有机质、全氮、体积质量、投入产出比、技术规程或标准的制定、重金属负荷),服务对象为科研院所、流转企业,以年度目标达成度为评估目的。(6)采用改良德尔菲法确定了评估体系各指标权重系数、评估细则及等级划分标准,并对试验区改良企业与试验单位改良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估。筛选出盐碱地专用有机肥、易伽硫缓释硫锌颗粒、生物菌剂盐碱土壤修复剂、生物动力调控素等4种较为优良的改良产品。

杨孝勇[3](2020)在《基于铁尾矿的新型盐碱地复合改良剂的研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土地资源的利用需求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土地资源的匮乏以及土壤污染的严重,盐碱地的改良慢慢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目前利用工农业废弃物改良盐碱地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论文以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盐碱土为研究对象,选用工农业废弃物铁尾矿为主要改良材料,配合脱硫石膏、秸秆、生物炭和有机肥,采用室内盆栽模拟方法,通过正交实验筛选出最佳改良剂的配方,利用室内土柱实验探究改良剂对盐碱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并将研究成果进行了现场大田实验验证。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区域为重度碱化的盐碱土,pH值为10.42,钠碱化度高达37.00%,含盐量为3.81%,阳离子交换量大于15.00,碳酸氢根离子含量高,同时有机质含量和碱解氮含量较低。2、不同处理组均有效的降低土壤pH值、土壤Na+含量、HCO3-含量和钠吸附比,增大土壤有机质含量、Ca2+、K+和Mg2+含量。其中铁尾矿10g,脱硫石膏5g,碎秸秆10g,生物炭5g,有机肥3g配方对盐碱土理化性质的改良效果最好,五种改良材料中铁尾矿和脱硫石膏对土壤pH值和钠吸附比的影响显着,生物炭、秸秆和有机肥对土壤有机质和钾离子含量影响显着。3、不同处理组均有效的改善了紫花苜蓿的生理特性。五种材料中铁尾矿对植物的株高、生物量、存活率、叶绿素含量、MDA酶活性、POD酶活性以及APX酶活性的影响最显着,并且铁尾矿添加量为40g时,指标的改良效果最佳;碎秸秆对植物SOD酶活性影响最显着,添加量为5g时,SOD酶活性最低;铁尾矿添加量为40g时,对植物根系和叶片的钾钠离子选择性比的改良效果最佳。4、通过主成分分析对盐碱土改良的综合效果评价可知,铁尾矿40g,脱硫石膏10g,碎秸秆1g,生物炭3g,有机肥15g处理组的综合评分最高,在所有实验组中改良效果最佳。通过对综合评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对盐碱土改良效果最佳的改良剂组合为铁尾矿40g,脱硫石膏10g,碎秸秆10g,生物炭3g,有机肥3g。5、通过实验室室内土柱实验分析可知,施加改良剂能显着增加土壤的保水性能、土壤入渗能力、降低土壤含盐量以及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表层施加改良剂对入渗初期的影响显着,对0-20cm 土壤层的改良效果影响显着,混合施加改良剂对改良后期影响更显着,并且相比于对照,45cm土层的含盐量降低了 58.01%,含水率保持在18.00%以上。6、工程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改良后的盐碱土理化性质基本满足植物正常生长条件,经过改良剂改良后的盐碱地的pH降低至8.10左右,电导率保持在5.00ms/m3左右,土壤表层Na+和HC03-含量显着性降低,降低幅度超过50.00%水平,同时土壤底层阳离子无明显的反盐作用,所种植的紫花苜蓿、高羊茅、碱蓬长势良好,株高最高时分别达到了 44.60cm、40.60cm和35.50cm,植被覆盖率碱蓬和紫花苜蓿都超过了 90.00%水平。

高惠敏[4](2020)在《不同调控措施对河套灌区盐碱土壤性状及向日葵产量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农业是我们人类的能量之源,由于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土壤板结、土壤酸碱化、盐碱地扩大、粮食减产等问题不断加重,所以治理盐碱化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重要任务。据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脱硫石膏、生物炭、黄腐酸和腐植酸等改良剂在土壤改良和增产等方面卓有成效。因此,本研究分别于2018和2019年设置对照(CK)、生物炭(C)、脱硫石膏(S)、腐植酸(F)、农家肥(J)、黄腐酸(H)单施与脱硫石膏和腐植酸(SF)、脱硫石膏和黄腐酸(SH)、生物炭和黄腐酸(CH)、生物炭和腐植酸(CF)配施10个处理,研究盐碱改良剂施用对土壤盐碱指标、土壤性质、作物生长指标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以期改良剂能够在改善土壤状况、提高作物产量方面有一定效果,从而找出适宜河套灌区重度盐碱区较为适用的盐碱改良剂,研究结果如下:(1)经过两年的土壤试验,发现各改良剂处理对盐碱指标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在土壤盐分降低率方面,9种改良剂处理小区的盐分相对降低率均高于对照,其中以SF处理、S处理和SH处理降盐效果最好,盐分相对降低率分别为40.03%、24.52%和12.20%,这与室内试验得到的结果以SF处理降盐效果最为显着相一致;在降低土壤pH值方面,所有处理pH值均比种植前低,与CK处理相比,除SF处理和S处理,其余处理均明显降低土壤pH,其中C处理降低效果最好;在降低土壤总碱度方面,田间试验和室内试验均得出H处理降低总碱度效果最好;在降低土壤SAR值方面,除F处理外,所有处理均明显降低土壤SAR值,CF处理降低SAR值效果最好。(2)经过两年土壤改良试验,土壤物理性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方面,2019年土壤团聚体R0.25、MWD、GWD值较2018年均增加,表明不同改良剂均可促进团聚体的形成,增加团聚体的稳定性,其中SF处理增加R0.25、MWD、GWD值最多,其次为F处理,SF处理较单施S处理、F处理效果好;在降低土壤容重方面,F处理、SF处理和CF处理容重明显降低,较去年容重降低10.18%、5.83%、1.42%,其余处理容重升高,其中F处理降低容重效果最好;在增加土壤含水率方面,生物炭固水能力强,提高土壤含水率,但生物炭保水能力低。(3)经过两年土壤改良试验,土壤肥力也得到了显着改善。在增加土壤全氮方面,SF处理增加全氮效果最佳,较去年增加78.16%,这与室内试验得出的结果相一致,SF处理较单施F处理、S处理增加土壤全氮效果好;在增加土壤有机质方面,除CF处理外,其余处理土壤有机质较种植前均增加,SF处理较单施S处理、F处理增加有机质效果好,较去年有机质增加50.11%,并且室内和田间试验均表明:SF处理增加有机质最多。(4)经过两年土壤改良试验,各盐碱改良剂处理均可促进向日葵生长,提高向日葵产量。C处理后期在增加作物株高上效果不明显,但在增加茎粗效果显着。改良剂的施用均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但不同处理之间的增产效果不同,以SF改良剂增产效果最好。综上所述,通过两年田间试验和一年室内试验得出,SF处理具有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降低盐分、改善土壤性质等特性,是适宜于河套灌区盐碱土较好的改良剂,腐植酸施用量为0.6 t/hm2,脱硫石膏施用量为3 t/hm2。

胡敏[5](2020)在《不同改良措施对盐碱化土壤理化性质、温室气体及葵花生长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河套灌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该地区由于土壤母质含盐量大,加上受气候、以及长期以来不合理的灌排条件、农业措施和人为不合理的施肥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土壤盐渍化及次生盐渍化问题突出,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农田又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因此,在该灌区开展盐碱地改土培肥、增产和农田温室气体减排的机理与技术研究意义重大。本研究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取得的实际提出了在盐渍化土壤中施加生物炭(DC,22.5 t/hm2)、秸秆还田(DJ,20.625 t/hm2)、秸秆深埋(DJM,12t/hm2)、脱硫石膏(DS,37.5 t/hm2)和脱硫石膏加有机肥(DSF,各37.5 t/hm2)5种改良措施,于2017-2019年进行为期3年的大田小区试验,研究施用不同改良措施对盐渍化土壤改良、固碳减排和葵花生长状况的影响,综合分析筛选出提高土壤肥力、葵花产量和固碳减排的盐碱土改良措施,以期为河套灌区盐渍化土壤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基础。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改良措施均能降低盐渍化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其中,生物炭处理效果最佳。各改良措施均能较稳定的增加5~25cm 土层土壤温度,促进种子萌发和葵花生长。施用改良措施可以提高土壤养分,能更好的促使NH4+-N转为NO3--N,提高土壤氮素利用率,尤以脱硫石膏加有机肥效果较显着。(2)不同改良措施对土壤0~40cm 土层的保水、蓄水作用效果较好,可解决葵花生育阶段内水分时空分布不均匀导致的作物缺水问题,且生物炭和脱硫石膏加有机肥效果较为显着。随着改良措施施用年限的延长,土壤表层的盐分整体呈逐年降低的趋势,且改良措施可有效降低土壤中的K++Na+和HCO3-的含量,降低土壤碱化度,相比而言脱硫石膏加有机肥的效果最好,在改良第三年,土壤盐分较对照降低了42.36%。经过三年的土壤改良,最终由中重度的盐渍化土壤变为了轻中度的盐渍化土壤。(3)分析土壤碳通量的日变化可知,碳通量排放整体表现出白天排放量大于晚上,处理DJM、DJ和DC的CO2的日平均排放通量较小,处理DJM、DSF、DC和DS的CH4日平均排放通量较小。回归分析表明,CH4和CO2的日排放通量大小与土壤10cm地温均呈正相关关系。(4)综合分析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季节动态变化及年际变化特征可知,在施用改良措施三年后,处理DJM、DJ、DSF、DC和DS的CO2季节平均排放通量较对照依次降低了 0.58%、2.73%、21.21%、24.51%和 9.10%;处理 DJM、DJ、DC 和DS的CH4季节平均排放通量较对照降低了 48.50%、39.09%、29.25%和19.34%;处理DJM、DJ、DSF、DC和DS的N2O季节平均排放通量分别较对照降低了 41.96%、0.27%、26.17%、42.86%和1.07%。同时,改良措施可降低农田土壤CH4和N2O的综合增温潜势,最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其中生物炭、脱硫石膏加有机肥和秸秆深埋的效果较好。(5)各改良措施均能促进葵花全生育期株高和茎粗的生长,增加葵花叶面积和干物质累积量,以生物炭处理最显着。5种改良措施均能提高葵花的产量和百粒质量。随着施用年限的延长,产量在逐年增加,其中,生物炭和脱硫石膏加有机肥的产量显着高于对照,最高分别增加45.24%和35.71%。综上所述,不同改良措施可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葵花各项生育指标、增加产量,减少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因此,在河套灌区盐渍化土壤中施入多种改良措施对盐碱地治理、农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综合三年改良效果得出,施入生物炭22.5 t/hm2,可更好的实现盐碱土壤改良、葵花增产和固碳减排的目标,且具有一定的长效性,其次是脱硫石膏加有机肥。

王柳腈[6](2020)在《腐殖酸对粘质盐土水分特性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决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含盐量高、持水保水能力不足、盐分淋洗困难等问题,进行了施加腐殖酸改良粘质盐土的试验和理论研究。研究采用室内试验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不同腐殖酸添加量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测定试验、土壤饱和导水率测定试验以及田间土壤剖面水盐变化测定试验,明确了腐殖酸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水分常数、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规律,探究腐殖酸改良粘质盐土水分特性的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分别选用Gardner方程、指数型经验方程、Rational方程对土壤含水量实测数据进行拟合,发现Rational方程在各水吸力下的拟合效果均优于另两个方程,且各处理下计算值与测定值的相对误差均<2%,相关系数R2最小值为0.9976,最大值为0.9999,均方根误差均<0.5,拟合效果较好。(2)土壤水分特征曲线1bar、3bar下土壤含水量随腐殖酸配比的增加变化最明显,均为土壤含水量在CK处理下最小,在T8处理下最大,且与CK相比分别增加了80.26%、51.42%。差异性极其显着(P<0.01)。(3)施加腐殖酸后,各处理在同一含水量下的土壤水吸力发生了改变。在土壤含水量为CK处理对应下的土壤饱和含水量、毛管持水量以及田间持水量时土壤水吸力发生了显着提高,其中各处理在土壤含水量为CK处理的土壤毛管持水量下土壤水吸力与CK相比分别增加了17.50%、116.50%、58.38%、158.38%、192.13%、229.13%、216.50%、341.75%,其中T1相对变化最小,T8相对变化最大,差异性极其显着(P<0.01),各水分常数随腐殖酸配比的提高而增加,变化规律与土壤水吸力的变化相一致。(4)土壤饱和导水率随腐殖酸配比的提高发生了明显的变化,T1T8处理下土壤饱和导水率与CK相比分别增加了5.59%、36.96%、8.59%、8.70%、59.52%、73.29%、其中T2、T5、T7、T8处理饱和导水率与CK相比分别增加了36.96%、59.52%、73.29%、128.05%、差异性极其显着(P<0.01)。研究表明,适量的腐殖酸能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促进粘质盐土水分入渗和盐分淋洗。(5)土壤腐殖酸添加量与饱和导水率的比值随腐殖酸配比的提高存在显着的幂函数变化关系,腐殖酸用量的增加提高了土壤饱和导水率,有利于土壤盐分的淋洗。(6)腐殖酸能有效提高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含盐量。通过分析2016、2017年春季土壤剖面水分变化,可以看出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并且在020cm表层土壤中施加腐殖酸后土壤含水量变化明显。其中2016年春季020cm的土壤中,土壤含水量随着腐殖酸配比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T1、T2、T4处理与CK相比分别增加了15.36%、8.59%、5.11%,变化显着(P<0.05)。通过分析2016、2017年春季土壤剖面盐分变化,可以看出土壤含盐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其中2017年春季020cm土层中的含盐量随着腐殖酸配比的提高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的趋势,T1、T2、T3、T4处理与CK处理相比,土壤含盐量分别降低了26.10%、31.79%、20.43%、23.64%,降盐效果明显,差异性极其显着(P<0.01)。综合上述研究表明,通过施加腐殖酸改良粘质盐土,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水分常数、土壤饱和导水率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土壤含水量增加的同时显着降低了土壤含盐量。综合室内与田间试验分析结果,确定田间腐殖酸最佳施用量为0.12 kg/m2。

曲晓玲[7](2020)在《配沙改良对粘质盐土盐分及离子吸附与淋洗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受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土壤盐碱化的面积正在不断增加,土壤盐碱化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壤盐碱化治理成为许多国家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粘质盐土是黄河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土壤类型,土壤质地粘重,土壤盐分(Na+)大量积累,是粘质盐土改良利用的难点。黄河三角洲地区泥沙淤积、治理和利用困难,泥沙治理始终是影响引黄灌区长期安全、经济运行的首要问题。研究配沙改良对粘质盐土吸附和淋洗性能的影响,对提高粘质盐土产量,促进黄河三角洲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研究引黄泥沙对滨海粘质盐土盐分及离子吸附与淋洗的影响机理,本文以黄河三角洲地区粘质盐土为研究对象,利用黄河三角洲引黄灌区亟需处理的大量淤积泥沙,对滨海粘质盐土进行室内和田间配沙改良试验。室内试验采用土柱模拟的方法,进行了土壤水盐吸附试验,主要研究配沙对土壤水分吸附、盐分及离子吸附淋洗的影响,确定适宜的配沙量范围进行田间试验。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引黄泥沙与粘质盐土在颗粒组成上存在显着差异,引黄泥沙中沙粒1-0.05mm含量为95%,粒径<0.005mm的粘粒含量为0%,而粘质盐土中1-0.05mm的沙粒含量仅占3.8%,粘粒含量高达39.8%。随土壤配沙量的增加,混合土壤中沙粒和粉粒的含量呈线性递增趋势,而粘粒含量呈线性递减趋势。(2)引黄泥沙与粘质盐土在盐分含量及离子组成上差异明显,随土壤配沙量的增加,土壤盐分含量从全粘质盐土不加引黄泥沙到全引黄泥沙不加粘质盐土,共降低了70.1%,土壤中Na+、Mg2+、Ca2+、SO42-占阳(阴)离子的比例均显着降低,土壤中Na+占阳离子总量的比值降低了19%,Mg2+、Ca2+、SO42-占阳(阴)离子的比例分别降低了2%、10%、3.3%。土壤主要盐分离子占阴(阳)离子总量的比例均呈逐渐降低趋势,特别是Na+、Cl-分别降低了26.3%、8.5%。(3)配沙改良可以降低粘质盐土对水分、盐分及离子的吸附能力,土壤饱和含水量均与配沙量存在极显着负相关关系。土壤沙粒含量与盐分及离子含量存在极显着相关关系,其中土壤中Na+、Ca2+、SO42-随土壤沙粒含量的增加逐渐降低。建立土壤沙粒含量与盐分离子Na+、Cl-含量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当土壤配沙量低于32.0kg/m2时,土壤中Na+、Cl-含量均逐渐降低。(4)随土壤配沙量的增加,咸水淋洗后和去离子水淋洗后,土壤的盐分离子比例和组成的变化差异性显着(p<0.05),研究表明,配沙改良能有效抑制土壤对盐分离子的吸附作用,改善土壤孔隙结构,促进盐分淋洗,降低土壤中Na+和Cl-的相对含量,提高土壤中Ca2+、Mg2+、K+等的相对含量。(5)田间配沙改良后,随配沙量的增加,土壤持水能力逐渐降低。与CK处理相比,随土壤配沙量的增加0-20cm表层土壤盐分及Na+、Cl-的含量均逐渐降低,差异性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随土壤配沙量的增加,表层土壤总盐分中(Na++Cl-)的相对含量逐渐降低,2016年和2017年S7处理分别比CK处理降低了14%、11%。(6)配沙改良后,田间小麦产量显着提高(P<0.05),2016年S5处理小麦产量比CK处理提高了64.4%;2017年产量在S2处理小麦产量比CK处理提高了29.3%;2018年S5处理小麦产量比CK处理提高了33.9%。

杨洪涛[8](2019)在《盐碱化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水盐特征及优化调控》文中指出松嫩平原西部地区的草原受太平洋季风气候的影响,草原的水热条件较好,加之地势平坦,适合发展机械化的畜牧业。该地区草原物种丰富度高,在高覆盖度的草原植被下,发育了肥力较高的黑土,盛产多年生优质牧草(羊草)。然而,松嫩平原西部地区的草原位于闭流区,地下水矿化度高,导致盐渍土与黑土接壤,因此,这里是环境敏感区与生态脆弱带。松嫩平原西部草原受过度放牧、过度开发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退化与盐碱化。草地生产力低已成为制约当地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草地生产力与土壤水盐动态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以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化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主要对盐碱化人工草地的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变异特征、土壤水盐动态、紫花苜蓿的水盐阈值进行研究,同时对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化人工草地的灌溉制度进行优化。主要的研究结果有:1)盐碱化人工草地土壤电导率(EC)和总碱度(TA)的强空间变异性主要是受气候与成土母质的影响,而土壤pH与土壤质量含水量则是受结构性因素与随机因素的共同作用的影响。2)盐碱化人工草地生物量(干重)与土壤pH显着相关,并可用Y(DM)=2699.73-276.496 pH(R2=0.403,7.17<pH<9.92),即紫花苜蓿的对土壤pH的耐受上限为9.92。3)中度盐碱化人工草地0100 cm的土壤容积含水量最高;此外,盐碱化人工草地0100 cm的土壤pH和SAR随种植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而轻度与重度盐碱化人工草地0100 cm的土壤EC和TA穗种植时间而呈增加的趋势。4)土壤盐碱化通过影响紫花苜蓿叶片数量对人工草地的生产力产生影响,即减少紫花苜蓿的叶片数量,进而对盐碱化人工草地减产同时降低牧草品质。5)在返青期、分枝期与花期中,分枝期是紫花苜蓿对水分亏缺最敏感的生长阶段,此时期缺水将明显降低盐碱化人工草地牧草产量。6)灌溉可提高中度盐碱化人工草地0100 cm的土壤容积含水量约10%;此外,0100 cm土壤EC、SAR和TA分别降低了182345μS cm-1、8.959.00(mmolc/L)1/2和3.294.65 mmolc L-1。7)灌溉可有效提高紫花苜蓿的水分利用效率。在各水分处理中,I5(在分枝期进行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其次为I1(返青期+分枝期进行灌溉)处理下的水分利用效率。8)在综合考虑吉林西部地区的气候特点、地下水状况与土壤盐碱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情况下,在紫花苜蓿的分枝期进行灌溉,灌水定额以满足紫花苜蓿各阶段蒸散量(236.5 mm)为准。

哈斯格日乐[9](2019)在《不同改良剂和耕作措施对重度盐碱地改良效果与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壤盐渍化问题已成为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障碍因子,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改良盐碱荒地,使其能被有效利用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两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采用两种耕作方式(常规耕作2017、粉垄耕作2018),在其施加不同改良剂(秸秆表层覆盖、秸秆深埋、脱硫石膏+有机肥、生物炭、脱硫石膏),与不施加改良剂进行空白对照,研究不同改良措施对重度盐碱地改良效果以及对作物生长的研究,分析在重度盐碱地适宜的改良措施,为河套灌区盐碱地治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土地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改良措施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具有一定的影响,可降低土壤容重,有利于水分入渗,2017年容重较对照组下降2.33~4.61%,2018年下降了 3.38~8.37%。施加改良剂可以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以及土壤温度,起到蓄水保墒的作用,为作物根区提供良好的水环境;同时有效降低土壤的盐分,2017年盐分较对照组降低了35.23~57.88%。2018年降低了 14.21~33.97%。2017年和2018年对pH的影响并不显着。(2)土壤中的改良剂具有吸附性,尤其是生物炭和秸秆深埋处理对土壤的NH4+—N的吸附转换过程显着,使得NH4+—N转化为NO3--N,土壤的硝态氮含量增加了 136%和122%,提高氮素利用率。改良剂能能显着增加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激发土壤潜力,整体上2018年土壤的养分含量大于2017年,粉垄耕作对提高盐碱地土壤肥力具有显着正效应。(3)不同改良措施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促进向日葵的生长发育、籽粒产量,较对照组产量提高了 12.50~78.75%。产量大小为:生物炭>脱硫石膏>秸秆深埋>生物炭+脱硫石膏>秸秆表层覆盖。(4)综合考虑,粉垄耕作下施加改良剂对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加作物产量呈现显着的正效应。施加生物炭后对提高土壤性能、作物生长、产量的效果最显着。其次是脱硫石膏和秸秆深埋。

隽伟超[10](2019)在《酒泉边湾农场盐碱化弃耕地的改良研究》文中认为甘新内陆盐渍区是我国最大的盐碱区,包括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大部分地区,因为盐碱化严重,导致农业生产难以进行,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当地人民的幸福生活收单严重影响。为此,本文选取了该盐碱区典型的地区酒泉市边湾农场,首先进行土壤盐碱化特征分析,然后开展改良试验研究工作,以期为该农场的盐碱化弃耕地复垦以及甘新内陆盐渍区的盐碱地改良提供可行性参考依据和指导意见。本文通过在对研究区实地详细考察基础上科学确定样地和样点,随后采集酒泉边湾农场的典型土壤,剖面土层采集深度为0100 cm(010cm、1020cm、2030cm、3050cm、5080、80100cm)以及7号样地的耕层土壤采集深度为030 cm;土样带回实验室进行土壤的盐碱化特征分析、改良以及盆栽试验。改良试验选择了单施不同梯度的脱硫石膏(0kg/hm2、11250kg/hm2、22500kg/hm2、33750kg/hm2、45000kg/hm2)以及混施不同梯度的脱硫石膏和糠醛渣,在改良试验基础上,进行盆栽试验,配方选择了33750kg/hm2脱硫石膏+7500kg/hm2+鸡粪不同梯度的糠醛渣。通过测定改良前后的盐碱化程度指标以及种子的萌发和生长情况,得出最佳的盐碱化弃耕地混合改良方案,从而为酒泉边湾农场盐碱化弃耕地复垦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区的不同样地的土壤盐碱特征指标Ca2+、Na+、Mg2+、K+、Cl-、SO42-、CO32-、HCO3-、碱化度、总碱度、钠吸附和含盐量呈现出表聚的趋势,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总的趋势为逐渐减少。其中7号样地的盐碱化指标最重,耕层土壤的盐碱化指标显着高于30cm以下的指标,耕层土壤的碱化度为35.20%,为重度碱化度土,含盐量为27.2(g/kg)。整个边湾农场的平均土壤盐碱化趋势呈现出从表层开始向下递减(010cm、1020cm、2030cm、3050cm、5080cm、80100cm),符合干旱区土壤的盐碱化分布规律。(2)平均耕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12.733g/kg,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土壤有机质分级标准》,本研究区的有机质含量属于四级(偏低)。因此,在酒泉盐碱化弃耕地改良复垦时,需要补充营养物质。(3)在对酒泉边湾农场的土壤进行主成分分析时,发现土壤的盐碱化状况受到了盐化程度、碱化程度和土壤结构三方面的共同影响。(4)在酒泉市边湾农场7号样地耕层土壤盐碱化改良试验中,单施脱硫石膏的最佳施用量为33750kg/hm2,但改良效果不如混合施用脱硫石膏和糠醛渣的改良效果;经过对不同改良处理的土壤盐碱化指标进行测定表明,得出脱硫石膏施用量为33750kg/hm2+糠醛渣施用量22500kg/hm2时土壤的盐碱化改良效果最显着。(5)在酒泉边湾农场的7号样地耕层土壤盐碱化改良试验中,不同的梯度处理中,根据盆栽试验种子的萌发情况以及生长状况,得出最佳的处理为(33750kg/hm2脱硫石膏+22500kg/hm2糠醛渣+鸡粪7500kg/hm2)盆栽试验的效果最好。因为7号样地的盐碱化程度相对最重,在其他不同样点,相应的可以适当减少混合施用量。

二、石膏改良盐碱化试验区土壤盐分状况调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膏改良盐碱化试验区土壤盐分状况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枯草芽孢杆菌对旱区膜下滴灌棉花生长特性及其促生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盐胁迫危害及盐碱地改良进展
        1.2.2 微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2.3 盐碱地膜下滴灌研究进展
        1.2.4 小结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试验内容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
        2.1.2 土壤理化性质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设计与场地布置
        2.2.2 种植方式
        2.2.3 灌水、施肥量制度
    2.3 试验指标及测定方法
        2.3.1 棉花生长指标及产量测定
        2.3.2 土壤水盐指标
        2.3.3 土壤养分监测
        2.3.4 土壤微生物学特征
3 施菌灌水耦合对膜下滴灌棉花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3.1 施菌灌水耦合对棉花生长指标的影响
        3.1.1 不同处理对棉花生育期内株高的影响
        3.1.2 不同处理对棉花生育期内茎粗的影响
        3.1.3 不同处理对棉花生育期内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2 施菌灌水耦合对棉花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
        3.2.1 不同处理对棉花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3.2.2 不同处理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3.3 施菌灌水耦合对棉花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4 施菌灌水耦合条件下棉花生长模型研究
        3.4.1 株高增长模型
        3.4.2 叶面积指数增长模型
        3.4.3 干物质积累模型
        3.4.4 施菌灌水耦合模型与效益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施菌灌水耦合对膜下滴灌土壤水盐及速效养分分布的影响研究
    4.1 施菌灌水耦合对棉田土壤水分分布影响的研究
        4.1.1 不同梯度施菌处理下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动态分布
        4.1.2 施菌灌水耦合条件下棉花生育期内耗水量变化
    4.2 施菌灌水耦合对土壤盐分分布的影响
        4.2.1 不同灌水处理下对生育期内土壤剖面平均含盐量的影响
        4.2.2 施菌灌水耦合对棉花生育期内盐分分布及脱盐效果的影响
    4.3 施菌灌水耦合对土壤速效养分分布的影响
        4.3.1 不同梯度施菌处理对生育期内土壤速效氮的影响
        4.3.2 不同梯度施菌处理对生育期内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施菌灌水耦合对膜下滴灌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研究
    5.1 不同梯度施菌处理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丰度的影响
        5.1.1 不同梯度施菌处理对土壤细菌群落α多样性的影响
        5.1.2 不同施菌处理下土壤物种丰度分布的影响
    5.2 施菌灌水耦合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丰度的影响
        5.2.1 施菌灌水耦合对土壤细菌群落α多样性的影响
        5.2.2 施菌灌水耦合条件下土壤物种丰度分布
    5.3 施菌灌水耦合对土壤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3.1 不同处理下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5.3.2 不同处理下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5.3.3 不同处理下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5.3.4 不同处理下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5.4 土壤细菌多样性及菌落结构土壤微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5.4.1 土壤细菌多样性及菌落结构与土壤酶活性相关性分析
        5.4.2 施菌灌水耦合处理土壤酶活性对土壤养分影响分析
    5.5 施菌灌水耦合及土壤微环境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河套灌区盐碱地改良前后水盐时空变异规律及改良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盐碱土的形成与分布特点
        1.2.2 盐碱地改良措施研究进展
        1.2.3 土壤水盐时空变异规律研究进展
        1.2.4 土壤水盐运移及其与地下水动态关系研究进展
        1.2.5 水盐均衡研究进展
        1.2.6 盐碱地改良效果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目标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试验区概况和试验设计
    2.1 地理位置
    2.2 试验区高程
    2.3 气候水文条件
    2.4 土地类型及种植结构
    2.5 土壤性质
    2.6 综合治理措施及工程实施规模
        2.6.1 盐碱地综合改良方案
        2.6.2 工程实施规模
    2.7 材料与方法
        2.7.1 试验观测项目
        2.7.2 试验指标测定
        2.7.3 数据统计分析
3 试验区土壤水盐时空变异规律
    3.1 土壤水盐描述性特征统计分析
        3.1.1 改良期内土壤含水率描述性特征统计分析
        3.1.2 改良期内土壤盐分描述性统计特征分析
    3.2 土壤水盐空间结构分析
        3.2.1 改良期内土壤含水率空间结构分析
        3.2.2 改良期内土壤盐分空间结构分析
    3.3 土壤盐分离子分布特征
    3.4 小结
4 试验区盐碱土壤改良效果
    4.1 改良前后土壤盐分和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
        4.1.1 改良前后土壤盐分和有机质描述性统计特征分析
        4.1.2 改良前后土壤盐分剖面分布特征分析
        4.1.3 改良前后土壤盐分和有机质空间结构分析
    4.2 改良前后土壤盐分和有机质相关性分析
    4.3 改良前后土壤盐分和有机质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4.3.1 改良前后土壤盐分分布格局
        4.3.2 改良前后土壤有机质分布格局
        4.3.3 反距离插值精度交叉验证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5 地下水动态变化及其对土壤盐分的影响
    5.1 地下水动态变化
        5.1.1 地下水埋深动态变化分析
        5.1.2 改良前后地下水埋深分布格局
        5.1.3 改良期内地下水埋深、矿化度及p H变化分析
        5.1.4 改良期内地下水离子变化分析
    5.2 地下水埋深对土壤盐分的影响
    5.3 讨论与小结
        5.3.1 讨论
        5.3.2 小结
6 试验区水盐均衡分析
    6.1 试验区水盐平衡要素及平衡方程
        6.1.1 水盐平衡要素
        6.1.2 水盐平衡方程
    6.2 试验区水分平衡
        6.2.1 蒸腾蒸发量的作用
        6.2.2 试验区引、排水量
        6.2.3 地下水渗漏补给的计算
        6.2.4 土壤储水量的计算
        6.2.5 试验区水分平衡计算
    6.3 试验区盐分平衡
        6.3.1 试验区输入盐分计算
        6.3.2 研究区输出盐分计算
        6.3.3 试验区盐分平衡计算
    6.4 小结
7 盐碱地改良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7.1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7.1.1 改良德尔菲法
        7.1.2 指标体系构建咨询步骤及内容
        7.1.3 评估指标权重评定标准
    7.2 评估指标的样本采集及测定
    7.3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7.3.1 评估体系的类别划分
        7.3.2 咨询结果分析
        7.3.3 咨询指标修改情况
    7.4 评估指标的计分方法与等级划分
        7.4.1 第一类评估体系指标计分细则
        7.4.2 第二类评估体系指标计分细则
        7.4.3 评估结果等级划分
    7.5 评估结果展示与分析
        7.5.1 改良效果综合评估计算
        7.5.2 第一类体系参评单位评估结果
        7.5.3 第二类体系参评单位评估结果
    7.6 讨论与小节
        7.6.1 讨论
        7.6.2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基于铁尾矿的新型盐碱地复合改良剂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盐碱地概况
        1.1.1 盐碱地的定义
        1.1.2 盐碱地的成因
        1.1.3 盐碱地的分布
        1.1.4 盐碱地的危害
    1.2 盐碱地改良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物理改良
        1.2.2 化学改良
        1.2.3 生物改良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苏打盐碱土复合铁尾矿改良剂的研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域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测定方法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改良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2.2 改良剂对植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2.2.3 不同改良剂对盐碱土改良效果的综合评价
第三章 改良剂对盐碱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改良剂对盐碱土壤入渗量的影响
        3.2.2 改良剂对土壤含水率分布的影响
        3.2.3 改良剂对土壤含盐量的影响
        3.2.4 改良剂对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影响
第四章 盐碱土现场修复试验
    4.1 应用工程施工
        4.1.1 工程选址
        4.1.2 施工与监测方案
    4.2 应用效果分析
        4.2.1 改良剂对盐碱土pH的影响
        4.2.2 改良剂对盐碱土电导率的影响
        4.2.3 改良剂对可溶性盐分离子的影响
        4.2.4 改良剂对株高和存活率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获得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不同调控措施对河套灌区盐碱土壤性状及向日葵产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目标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及创新点
        1.4.3 技术路线图
2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供试材料
    2.3 试验设计方案
        2.3.1 田间试验设计方案
        2.3.2 室内试验设计方案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测定项目
        2.4.2 分析测定方法
    2.5 数据分析
3 不同调控措施对土壤盐碱障碍消减作用分析
    3.1 不同调控措施对土壤盐分的影响
        3.1.1 田间试验条件下不同调控措施对土壤盐分的影响
        3.1.2 室内试验不同调控措施对土壤盐分的影响
    3.2 不同调控措施对土壤pH值的影响
        3.2.1 田间试验条件下不同调控措施对pH值的影响
        3.2.2 室内试验条件下不同调控措施对pH值的影响
    3.3 不同调控措施对土壤离子组成的影响
        3.3.1 田间试验条件下不同调控措施对土壤离子组成的影响
        3.3.2 室内试验条件下不同调控措施对土壤离子组成的影响
    3.4 不同调控措施对土壤钠吸附比(SAR)的影响
        3.4.1 田间试验条件下不同调控措施对土壤钠吸附比的影响
        3.4.2 室内试验条件下不同调控措施对土壤钠吸附比的影响
    3.5 不同调控措施对土壤总碱度的影响
        3.5.1 田间试验条件下不同调控措施对土壤总碱度的影响
        3.5.2 室内试验条件下不同调控措施对土壤总碱度的影响
    3.6 讨论和小结
        3.6.1 讨论
        3.6.2 小结
4 不同调控措施对盐碱土壤性质的影响研究
    4.1 不同调控措施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4.2 不同调控措施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4.2.1 田间试验条件下不同调控措施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4.2.2 室内试验条件下不同调控措施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4.3 不同调控措施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4.3.1 田间试验条件下不同调控措施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4.3.2 室内试验条件下不同调控措施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5 不同调控措施对河套土壤肥力与植物生长及产量的研究
    5.1 不同调控措施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5.1.1 不同调控措施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5.1.2 不同调控措施对土壤全氮的影响
    5.2 不同调控措施对作物生长指标的影响
        5.2.1 不同调控措施对出苗率的影响
        5.2.2 不同调控措施对作物株高的影响
        5.2.3 不同调控措施对作物茎粗的影响
        5.2.4 不同调控措施对作物叶面积的影响
        5.2.5 不同调控措施对作物盘茎的影响
    5.3 不同调控措施对作物吸氮的影响
    5.4 不同调控措施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5.4.1 田间试验下不同调控措施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5.4.2 室内试验下不同调控措施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5.5 讨论与小结
        5.5.1 讨论
        5.5.2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不同改良措施对盐碱化土壤理化性质、温室气体及葵花生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1.2.1 盐渍土壤的危害及治理
        1.2.2 不同改良措施在农业领域的研究进展
        1.2.3 不同改良措施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目标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技术路线图
2 试验设计与材料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供试材料
    2.3 试验设置
        2.3.1 试验处理设计
        2.3.2 农艺措施
    2.4 样品采集处理与测定方法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3 不同改良措施对盐渍化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 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及田间持水量的年际变化
    3.2 土壤温度日变化规律
    3.3 土壤氮素分布的年际变化规律
        3.3.1 不同改良措施对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3.3.2 不同改良措施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3.4 讨论与小结
        3.4.1 讨论
        3.4.2 小结
4 不同改良措施对盐渍化土壤水盐变化规律的影响
    4.1 不同处理土壤水分剖面分布特征
    4.2 不同改良措施下土壤盐分的年际变化
        4.2.1 不同改良措施对生育期内土壤盐分的影响
        4.2.2 不同改良措施对土壤盐分离子年际变化的影响
    4.3 讨论与小结
        4.3.1 讨论
        4.3.2 小结
5 不同改良措施对盐渍化土壤固碳减排规律影响研究
    5.1 不同改良措施对耕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5.2 不同改良措施下农田土壤碳通量日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5.2.1 不同改良措施对农田土壤CH4和CO2日平均通量的影响
        5.2.2 碳通量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回归分析
    5.3 不同改良措施下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季节动态变化及年际变化
        5.3.1 CO_2排放通量的季节动态变化及年际变化
        5.3.2 CH_4排放通量的季节动态变化及年际变化
        5.3.3 N_2O排放通量的季节动态变化及年际变化
    5.4 不同改良措施对温室气体综合增温潜势(GWP)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的影响
    5.5 讨论与小结
        5.5.1 讨论
        5.5.2 小结
6 不同改良措施对葵花生长指标和产量的影响
    6.1 对葵花株高的影响
    6.2 对葵花茎粗的影响
    6.3 对葵花叶面积的影响
    6.4 对葵花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6.5 对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6.6 讨论与小结
        6.6.1 讨论
        6.6.2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腐殖酸对粘质盐土水分特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盐碱土改良方法研究进展
        1.3.2 腐殖酸改良盐碱土研究进展
        1.3.3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应用研究进展
        1.3.4 土壤饱和导水率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1.6 本论文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
        2.1.3 试验区土壤基本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测定试验
        2.3.1 试验设计
        2.3.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土壤饱和导水率测定试验
        2.4.1 试验设计
        2.4.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5 腐殖酸改良粘质盐土田间试验
        2.5.1 试验设计
        2.5.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腐殖酸改良粘质盐土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确定
        3.1.1 Gardner方程拟合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3.1.2 指数型经验方程拟合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3.1.3 Rational方程拟合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3.1.4 三种方程拟合结果比较
    3.2 腐殖酸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研究
        3.2.1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变化规律
        3.2.2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各水吸力下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3.2.3 基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各土壤水分常数下水吸力的变化规律
    3.3 腐殖酸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研究
        3.3.1 施加腐殖酸对饱和导水率的影响
        3.3.2 饱和导水率与腐殖酸添加量之间的关系
    3.4 腐殖酸对土壤含水量和含盐量的影响
        3.4.1 土壤含水量变化
        3.4.2 土壤含盐量变化
4 讨论
    4.1 施加腐殖酸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
    4.2 腐殖酸对粘质盐土的改良效果
    4.3 腐殖酸对粘质盐土的降盐效果
5 结论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应用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词

(7)配沙改良对粘质盐土盐分及离子吸附与淋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盐碱土改良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
        1.3.2 利用泥沙改良盐碱土研究进展
        1.3.3 粘质盐土改良研究进展
        1.3.4 土壤颗粒组成对土壤盐分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水文地质
        2.1.4 土壤条件
    2.2 试验材料
    2.3 土壤水盐吸附试验
        2.3.1 试验设计
        2.3.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粘质盐土配沙改良田间试验
        2.4.1 试验设计
        2.4.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配沙改良后土壤颗粒组成的变化
        3.1.1 引黄泥沙和滨海粘质盐土在颗粒组成上的差异
        3.1.2 配沙改良后粘质盐土颗粒组成的变化规律
    3.2 配沙改良对土壤盐分离子的影响
        3.2.1 粘质盐土和引黄泥沙主要盐分离子组成特点
        3.2.2 配沙改良后土壤主要盐分离子组成与数量的变化规律
    3.3 配沙改良对土壤水分及盐分离子吸附的影响
        3.3.1 配沙改良对土壤水分和盐分吸附的影响
        3.3.2 配沙改良后土壤主要盐分离子吸附的特点
        3.3.3 土壤沙粒含量与土壤Na~+、Cl~-吸附性能的关系
        3.3.4 咸水淋洗后不同离子间比例的变化规律
    3.4 配沙改良对土壤盐分及离子淋洗的影响
        3.4.1 配沙改良对土壤盐分淋洗的影响
        3.4.2 配沙改良后土壤主要盐分离子淋洗的特点
        3.4.3 土壤沙粒含量与土壤Na~+、Cl~-淋洗性能的关系
        3.4.4 去离子水淋洗后不同离子间比例的变化规律
    3.5 配沙改良粘质盐土田间优化配比试验
        3.5.1 蒸发条件下田间土壤含盐和含水量的变化
        3.5.2 配沙改良后田间土壤主要盐分离子组成和数量的变化
        3.5.3 配沙改良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黄河三角洲粘质盐土的适宜配沙范围
    4.2 土壤沙粒含量对Na~+和Cl~-吸附性能的影响
    4.3 配沙改良对粘质盐土排盐降Na~+的影响
5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盐碱化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水盐特征及优化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松嫩平原土壤盐渍化与利用方式
    1.2 松嫩草地概况
    1.3 松嫩草地的退化
    1.4 人工草地的重要性
    1.5 人工草地牧草品种的选择
    1.6 紫花苜蓿的耐盐碱性与耗水规律
    1.7 盐碱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8 草地盐碱化治理研究
    1.9 空间变异理论研究
    1.10 土壤水盐动态研究
    1.11 松嫩平原土壤水盐动态规律及调控
    1.12 人工草地水分生产函数及灌溉制度优化
    1.13 国内外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盐碱化人工草地土壤水盐与牧草生物学-生态学空间变异特征及相关性研究
    3.1 盐碱化人工草地土壤水盐空间变异特征
    3.2 盐碱化人工草地牧草生物学参数的空间变异特征
    3.3 盐碱化人工草地土壤理化性质与牧草生物-生态学特征关系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盐碱化程度人工草地土壤水盐动态及牧草生物学特征
    4.1 不同盐碱化程度人工草地土壤理化性质
    4.2 不同程度盐碱化人工草地土壤容积含水量
    4.3 不同程度盐碱化人工草地土壤化学性质动态特征
    4.4 不同程度盐碱化土壤对人工牧草生理和生态学特征的影响
    4.5 不同程度盐碱化土壤对人工牧草Na/K的影响
    4.6 不同程度盐碱化土壤对人工草地牧草产量、茎叶比和鲜干比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分调控对中度盐碱化人工草地生产力与土壤水盐动态的影响
    5.1 水分调控对盐碱化人工草地土壤水盐动态的影响
    5.2 水分调控对紫花苜蓿生理-生态学特征的影响
    5.3 松嫩平原西部地区盐碱化人工草地灌溉制度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9)不同改良剂和耕作措施对重度盐碱地改良效果与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盐碱土的改良措施
    1.3 国内外盐碱地改良现状
        1.3.1 不同改良剂在土壤改良中的研究进展
        1.3.2 粉垄耕作在土壤改良中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目标
    1.5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基本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气象资料
    2.4 指标测定方法
        2.4.1 植株生理指标
        2.4.2 土壤物理指标
        2.4.3 土壤化学指标
    2.5 地下水位
    2.6 数据整理
3 不同改良剂和耕作措施对重度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 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3.2 对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
        3.2.1 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3.2.2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3.2.3 不同处理VG模型拟合曲线
    3.3 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4 对土壤pH的影响
    3.5 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5.1 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3.5.2 对土壤碱解氮的影响
        3.5.3 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3.5.4 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3.6.1 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6.2 粉垄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 不同改良剂和耕作措施对重度土壤盐分和氮素分布的影响
    4.1 对土壤剖面电导率的影响
    4.2 对土壤盐分离子影响
        4.2.1 对土壤阳离子分布的影响
        4.2.2 对土壤阴离子分布的影响
    4.3 对土壤氮素分布的影响
        4.3.1 对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4.3.2 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4.4.1 对土壤盐分和氮素分布的影响
        4.4.2 粉垄耕作对土壤盐分和氮素分布的影响
5 不同改良剂和耕作措施对向日葵生长指标的影响
    5.1 对向日葵株高的影响
    5.2 对向日葵茎粗的影响
    5.3 对向日葵地上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5.4 对向日葵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5.5.1 对向日葵生长指标的影响
        5.5.2 粉垄耕作对向日葵生长指标的影响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酒泉边湾农场盐碱化弃耕地的改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盐碱土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社会经济状况
3 酒泉边湾农场弃耕地盐碱化特征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酒泉边湾农场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分布状况分析
    3.3 酒泉边湾农场土壤理化性质的平均值垂直分布状况分析
    3.4 酒泉边湾农场土壤的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
    3.5 酒泉边湾农场土壤的理化性质的主成分分析
4 酒泉边湾农场7号样地耕层土样改良试验
    4.1 单施脱硫石膏改良试验
    4.2 混合改良试验
5 酒泉边湾农场7号样地耕层土样盆栽试验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6 酒泉边湾农场种植向日葵的经济可行性分析
    6.1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种植向日葵的优势
    6.2 酒泉边湾农场改良盐碱地的成本核算
    6.3 总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石膏改良盐碱化试验区土壤盐分状况调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枯草芽孢杆菌对旱区膜下滴灌棉花生长特性及其促生机制研究[D]. 梁超凡.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河套灌区盐碱地改良前后水盐时空变异规律及改良效果评估[D]. 马贵仁.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3]基于铁尾矿的新型盐碱地复合改良剂的研制及应用[D]. 杨孝勇. 山东大学, 2020(10)
  • [4]不同调控措施对河套灌区盐碱土壤性状及向日葵产量的影响研究[D]. 高惠敏.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5]不同改良措施对盐碱化土壤理化性质、温室气体及葵花生长的影响研究[D]. 胡敏.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6]腐殖酸对粘质盐土水分特性的影响研究[D]. 王柳腈.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7]配沙改良对粘质盐土盐分及离子吸附与淋洗的影响[D]. 曲晓玲.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8]盐碱化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水盐特征及优化调控[D]. 杨洪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9(01)
  • [9]不同改良剂和耕作措施对重度盐碱地改良效果与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D]. 哈斯格日乐.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10]酒泉边湾农场盐碱化弃耕地的改良研究[D]. 隽伟超.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7)


土壤改良论文 土壤结构论文 土地盐碱化论文 脱硫石膏论文 农业论文

上一篇:把握市场机遇,提高竞争能力,努力开创中国农业银行营销工作新局面——齐振汉同志在2003年中国农业银行营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下一篇:龙溪桥水库水位自动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