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虎盟化肥施用现状及未来发展对策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呼盟化肥施用现状及今后发展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姬娇娇[1](2018)在《灌水频率与施肥方式对苜蓿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苜蓿生产对我国草产业以及奶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苜蓿生产中存在的水肥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万庄)国际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基地遮雨棚内的沙质土壤上,开展了苜蓿灌水频率和施肥方式的原位试验研究,其中灌水频率设两个梯度:分别为一周灌水一次(W1)和一周灌水两次(W2);施肥方式设三种:分别为一次性施肥(F1),两次性施肥(F2)和两次性施80%化肥+20%黄腐酸钾(F3)。试验期间对不同灌水频度和施肥方式下土壤体积含水量、植株形态指标、生物学产量等的响应规律以及水肥利用效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W2处理土壤含水量在5cm、10cm及15cm土层处高于W1处理,而在20cm土层处小于W1处理。(2)灌水频率和施肥方式对苜蓿初茬产量影响显着。与W1相比,W2处理增产8.71%,显着提高了苜蓿株高及茎粗(p<0.01);与F2相比,F3处理增产17.62%,显着提高了苜蓿茎粗(p<0.01)。W2F3处理苜蓿干物质产量最高,为4392.66kg/hm2。(3)与W1相比,W2处理的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8.71%,肥料偏生产力提高8.71%(p<0.01),W2处理显着提高了苜蓿05cm、510cm分层根系干重,促进了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与F2相比,F3处理的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17.62%,肥料偏生产力提高17.62%(p<0.01),F3处理促进了苜蓿主根的伸长生长,促进了作物对水分的吸收利用。(4)灌水频率和施肥方式的交互作用对苜蓿茎叶比影响显着(p<0.05)。W1F1处理苜蓿茎叶比最低,适口性最佳,其次为W2F3处理。综合考虑苜蓿产量、水肥利用效率及茎叶比等指标,在沙质土壤上进行苜蓿生产时,采用一周灌水两次+化肥配施黄腐酸钾(W2F3)处理的方式,苜蓿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最优。

王鹏飞[2](2016)在《不同施肥量对向日葵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及经济效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进行,分别以一个油葵品种和一个食葵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生育进程、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用边际原理找出施肥量与经济效益之间平衡点-即获得最高经济收入的最佳施肥方案,结果如下:1.对于油葵,不同的施肥处理现蕾期相差2-3d,开花期相差2-3d,成熟期最多相差8d,最终生育期相差8d;对于食葵,不同的施肥处理现蕾期相差2-3d,开花期相差2d,成熟期最多相差7d,最终生育期相差7d。2.氮肥在向日葵各生育时期对叶面积指数影响最大;磷肥对油葵叶面积指数在现蕾期和灌浆期影响较大,而对食葵叶面积指数在盛花期和灌浆期影响较大;钾肥对油葵和食葵均在现蕾期和盛花期影响较大。3.当纯N为11.83kg/667m2, P2O5为9.45kg/667m2, K20为4.65 kg/667m2,油葵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在盛花期达到最大,为234.56g/株;当纯N为10.06kg/667m2, P2O5为9.68kg/667m2, K20为5.36kg/667m2,食葵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在盛花期达到最大,为338.94g/株。4.通过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成熟期农艺性状的研究表明,施肥量对向日葵植株的株高、茎粗和花盘直径等农艺性状均有很大影响,表现在随着肥量的增加,向日葵的株高、茎粗和花盘直径均逐渐增加,达到最高之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向日葵的株高、茎粗和花盘直径不再增加,反而呈下降的趋势。5.氮、磷、钾肥对向日葵单盘粒重、结实率和百粒重的影响显着,施氮可以促进向日葵的生长发育,但超量不利于子实产量形成;钾可以提高向日葵的单盘粒重和百粒重;磷可以提高向日葵的结实率。6.对于油葵来说,当纯N为9.65kg/667m2, P2O5为10.08 kg/667m2, K2O为4.15kg/667m2时,利润最大为1346元,此时N:P:K=2.3:2.4:1;对于食葵,当纯N为10.86kg/667m2, P2O5为9.98kg/667m2, K2O为5.27kg/667m2时,利润最大为2190元,此时N:P:K=2.1:1.9:1。7.对于油葵,当纯N为11.84 kg/667m2, P2O5为9.85kg/667m2, K2O为6.46kg/667m2,产量达到最高,为273.6kg/667m2;食葵当纯N为11.21kg/667m2, P2O5为10.68kg/667m2, K2O为9.21kg/667m2,产量达到最高,为295.5kg/667m2。

谢宝峰[3](2013)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大豆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文中认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大豆作为其主导产业之一,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2012年大豆总播种面积近400万亩,其中种植A级绿色食品大豆面积达100万亩。大豆的生产能力也随着大豆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和科技含量的不断优化有明显提高。实现了粮食产量“八连增”,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面对国内大豆产业的严峻形势,以及与省内乃至全国的其它产区差距,莫旗大豆产业发展仍存在许多不足,受多种因素限制。莫旗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豆生产和管理水平低,莫旗加工企业带动乏力,市场流通体制发育落后莫旗大豆产业化经营环节相对薄弱。本文采用文献调查与对比分析法,对国内外大豆产业发展状况的研究。深入莫旗大豆市场,获得一手资料,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获得最有价值的分析和论证材料。主要从育种、种植、加工及贸易方面阐述国内外大豆产业的发展情况,从历史、经济、制度和政策四个方面分析莫旗大豆产业的现状,探讨莫旗大豆产业限制因素和发展潜力。研究发现大豆的种植面积是基本维持不变的,但是出于健康考虑,由于化肥和农药使用量也在减少,以及气候等原因,产量明显少,2012年是2010年的81%,也就是相应的亩产少了,使我们面临更加巨大的挑战,但同时我们欣喜的发现大豆的储存量在逐年提高。从问卷调查表反馈情况看出,和我们得到的统计结果类似,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的人数多于增加用药的人数,导致化肥和农药整体使用量下降。种植面积基本持平略有减少,值得注意的是增减化肥和农药用量的人群大多是增加种植面积导致的使用量增加。针对莫旗大豆产业的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对策:1.多种大豆生产种植模式相结合的应用;2.建立非转基因大豆资源保护区应对非转基因大豆冲击;3.加强科技在大豆产业中的作用;4.根据市场需求完善相关的帮扶政策;5.依托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及农产品加工物流网络,创建大豆产业化示范基地。本研究为进一步提高莫旗大豆产量,促进莫旗大豆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程燕[4](2013)在《基于产业链视角的中国啤酒大麦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啤酒大麦是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啤酒大麦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我国啤酒工业的增长,增加主产区农民的收入,促进边远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意义重大。但是目前啤酒大麦产业链各利益主体只注重短期利益,各环节链接松散甚至严重脱节,各主体普遍面临生产成本高,盈利水平低的窘境,影响了啤酒大麦产业的发展。本文根据对种植农户、中间商、加工企业的调查数据,以纵向协作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重点对产业链各环节纵向协作意愿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各个利益主体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为建立产业链各主体纵向密切协作和利益共享的共赢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研究丰富了我国啤酒大麦产业经济分析的内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是对我国啤酒大麦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现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我国啤酒大麦产业链的类型和特点,系统地对我国啤酒大麦产业链各个利益主体的之间相互连接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二是对我国啤酒大麦产业链的纵向协作进行分析,重点对农户和企业的纵向协作意愿的选择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麦农的啤麦种子来自种子公司、合同企业、农技推广部门、啤麦商贩、其他农户及自留种这六种渠道,其中自留种是调研地种子的主要来源。麦农销售大麦的方式有市场交易和合同销售两种,目前跟商贩市场交易是麦农销售大麦的主要方式。麦芽企业与啤酒企业的纵向协作形式主要有市场交易、合同销售和纵向一体化三种形式。②麦农与种子生产企业的纵向协作的意愿是非常积极的。Logit模型结果表明,农户家庭务农人数、播种面积、品质、供种者声誉对农户与企业的纵向协作意愿是显着的正影响,而种子的价格、对啤麦种子的满意度,供种者是熟人和可以赊账对农户与企业的纵向协作意愿是显着的负影响。③麦农与麦芽企业纵向协作意愿是非常积极的。Logit模型结果表明文化程度、家庭务农人数、啤麦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啤麦播种面积、价格有保证、付款有保证、收购者声誉七个因素对麦农与麦芽企业的纵向协作意愿是显着的正影响,而来自收购商的信息对农户与企业的纵向协作意愿有显着的负影响。三是尝试对我国啤酒大麦产业链主体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并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中间商对啤酒大麦收购环节利益分配格局的改变及原因。结果表明①生产阶段,调研地麦农的种植纯收益普遍比当地的小麦、水稻、玉米、油菜等作物的比较收益低,参加合同销售的麦农比市场交易的麦农的比较收益高。②收购环节,啤麦商贩随着收购规模的增加,成本收益率也增加。研究表明啤酒大麦商贩和麦芽企业的垄断收购导致啤酒大麦收购市场的福利损失,但是啤酒大麦商贩的存在降低了加工企业直接收购的福利损失;虽然啤酒大麦商贩的存在增加了分工的层级,增加的商贩内部的交易费用,但更大地减少了麦芽企业直接跟种植户交易的费用,所以啤酒大麦收购环节中间商的存在提高了收购市场的交易效率,对啤酒大麦收购绩效的改善起到了正面的积极的作用。③通过典型企业数据分析了麦芽企业和啤酒企业的成本收益,指出加工企业受原料成本上涨及同行业的竞争,获利能力受限。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啤酒大麦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的建议:①政府应积极引导啤酒大麦产业的产业化经营;②全国建立统一的啤酒大麦收储流通的标准;③需要制定相关的产业支持政策,促进啤酒大麦产业健康发展;④对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的啤酒大麦产业的给予保护和支持。

刘小文[5](2012)在《黑龙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动态评价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生产总水平及经济实力的主要体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夯实农业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繁荣稳定的基础工程。近几年,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取得了辉煌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某一年或某几年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行静态的评价分析,无法避免由于年景好坏造成的波动性影响,因此,本文全面动态地分析黑龙江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及各组成要素的发展水平及发展趋势,分析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因素,对于促进农业发展逐步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阐述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基本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全面分析,将其分为资源、支撑、效益要素三个方面,其中资源要素分为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两方面指标,支撑要素分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生产投入、科技投入、环境影响四个方面指标,效益要素分为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指标,从而建立了更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2)对黑龙江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行了现状的静态评价。结合黑龙江省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各方面能力要素所细分的指标体系,搜集了近几年各指标的数据,分析得出了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及农业产值也逐年提高,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但是长期以米形成的大量增加资源消耗的粗放式农业生产方式仍没有改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3)对黑龙江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行动态评价与分析。结合1999年至2010年的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搜集和整理了近12年的统计数据资料,并运用回归预测模型进行回归以避免数值受年景好坏波动性的影响,预测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后,加权计算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综合指数及各组成要素的得分,从而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及各组成要素的发展趋势进行动态的评价与分析。可以得出,我省农业综合发展、资源保障能力、生产支撑能力、产出效益能力都有不同程度增长,但是长期依靠大量资源耗费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基础设施老化等原因,造成了农业资源增速缓慢、环境破坏较为严重、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减弱,从而造成了我省农业发展的不稳定性,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4)结合静态现状评价与动态趋势评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对策。针对资源要素,要加强资源保护与利用,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可以采取加强土地承载能力建设、有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等措施;针对支撑要素,分别从投资、生产、科技、环境四个方面入手,可以采取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生产要素投入、加快科技创新、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生态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等措施;针对产出效益要素,可以采取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措施。本课题结合理论分析与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期能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理论研究及政府的政策制定提供一定参考。

刘国一[6](2012)在《西藏—江两河流域农田土壤养分限制因子与小麦氮磷钾最佳施用量研究》文中指出西藏太阳辐射能资源居全国之首,有利于作物光合生产,青藏高原冬小麦干物质潜在产量可达32t/hm2,籽粒潜在产量可达14.4t/hm2,为平原地区其他冬小麦产区的1.45倍。但在现实生产中,却因土壤肥力低下,严重影响着作物优良品种资源和光照、水、温等潜力的发挥,成为制约小麦高产的主要因素。西藏目前小麦的施肥量与施肥配比是根据80年代西藏自治区土壤普查结果进行设计的,当时的土壤普查结果西藏大部分土壤缺氮、磷,不缺钾,相应的小麦施肥N:P2O5:K2O之比是在1:0.5:0。多年来西藏土壤养分相对80年代已发生了变化,土壤肥力明显下降,远不能满足作物及牧草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在土壤养分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仍采用以前设计的施肥配比,很显然不能为作物提供平衡的养分需求,施肥有失科学性。本论文研究了西藏河谷农区主要耕地的土壤养分情况,通过在两个县设置小区试验,进行了小麦的最佳施肥研究,同时研究了化肥利用率、农学效率以及偏生产力等参数,为小麦高产施肥提供依据。通过研究获得以下结论:1)对西藏一江两河流域8个农业县采集的210个土壤样品常规农化分析结果显示,西藏土壤养分总体处于中低水平,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平均值为18.58gkg-1,相对全国第二次土壤养分分级标准,63.46%的样本有机质含量属于第4级,21.78%的土样有机质含量在第3级。土壤中氮磷钾全量较高,属于中等偏上,全氮含量平均值为1.59g/Kg,全氮含量在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分级标准中占1、2级的样本数量达到60.94%,中等含量的样本量为24.98%,只有14.09%的样本量全氮含量属于中下水平;全磷含量平均值为7.7g/Kg,主要集中在2、3、4级,含量略微丰富;土壤全钾含量平均值为20.49mg/Kg,有13.8%样品量全钾含量达到全国1级标准,44.89%的样品到达2级,土壤含钾量较高,西藏土壤氮磷钾总量较高。但是,西藏中西部土壤氮钾的有效养分却较低,西藏中西部土壤速效氮含量平均值在98.06g/Kg,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低水平含量的样本为70.95%。有效磷含量平均值为12.6mg/Kg,相对全国土壤养分分级标准82.36%的样本有效磷含量处于中等,土壤中有效磷含量能满足作物正常生长需求。有效钾平均值为95.91mg/Kg,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标准比较只有20.66%的样本达到3级中等水平,63%的样品有效钾含量低于平均水平,氮、磷、钾养分速效性能不一致。西藏土壤有效氮比较缺乏,有效磷尚能满足作物正常生长需要,有效钾素含量不足,氮素将是影响作物产量的第一限制因子,其次是钾素。2)小区试验进一步证实了氮素是西藏土壤养分的第一限制因子,其次是钾。田间小区试验在西藏拉萨地区堆龙县和山南地区贡嘎县两个点进行,试验在土壤取样养分分析基础上推荐氮磷钾肥施用量,并以此作为OPT处理,在此基础上进行减氮、减磷、减钾处理,再设计三个不同氮肥用量处理即1/2N、3/2N、2N,和三个不同钾肥用量处理1/2K、3/2K、2N,试验设计一个无肥对照区CK,共计11个处理。从结果看两个点的作物产量趋势大致一致,产量最高的处理是2N,其次是3/2K处理,然后是OPT处理,-N处理作物产量较低,仅次于没施肥的对照CK,-P处理,产量仅低于OPT处理,对产量影响不大。决定小麦产量的肥力因素第一是氮素,其次是钾素,磷素的贡献率最低。3)从肥料的利用率角度看OPT处理,各养分利用率最高,单一养分在用量较低时化肥利用率较高,随着施用量增加利用率下降,氮钾肥用量达到OPT的两倍时,利用率降到最低。麦植株含氮量与产量有很好的相关性,植株吸收的氮量多产量就高,在本试验中小麦产量与植株含钾量相关关系不显着,可能受植物对钾素的奢侈吸收有关。钾肥对作物的增产效应不明显。

刘艳秋[7](2010)在《吉林省土地生产力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依据区位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中心地理论和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结合吉林省土地资源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背景、资源利用的现状等研究了吉林省土地生产力。文中采用收益法、成本法等研究了吉林省耕地、林地、工业用地、居住用地等土地的资产价值,并对历年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土地的资产变化的原因。运用分组比较法、动态比较法,对结构上占主体地位的吉林省农用地土地生产力经济效果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包括耕地、林地、牧草地等农用地生产力的经济效果进行对比分析,针对建设用地的布局和结构,以及发展水平的不同,采用试算分析法对建设用地包括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居住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生产力的经济效果进行计算和预测,并分析相关的土地生产力经济效果对比情况,指出吉林省土地生产力的经济效果在四种组合表现方式的共同作用下,各用地类型土地生产力表现出多样的、差异的、延展的有升有降的经济效果。运用技术可行且经济合理的分析方法,实施(分期或一次)提高土地生产力潜力的工程,并遵循土地生产力微观经济效果服从宏观经济效果的原则、近期经济效果服从远期经济效果的原则和直接经济效果与间接经济效果相比较的原则,分析了吉林省土地生产力的经济潜力,在此基础上并提出了功能分区方案。

戴嘉艳[8](2010)在《达斡尔族农业民俗及其生态文化特征研究 ——以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尔拉村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民俗是传统农业时期,广大农耕民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通过观察、体会、感知和思考,以认识自然、探索规律为基础,逐渐形成的传统文化习俗。它与农耕民众的生存需求和心理需求相适应,既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包括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农事信仰和祭祀活动。其中包含着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成分,还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相生相谐的生态文化特征。千百年来伴随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延续得以维系和传承,其文化内涵与攻能也因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相应变化。21世纪农业依然是中国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和基础,国家把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放在整体发展战略的首位,并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当前正在推进的新农村建设,给农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对农业扶持力度的加大又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努力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对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结合具体族群,加强对农业民俗及其生态文化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既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与继承,又使其既有文化价值在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语境中得以体现和提升。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选取我国达斡尔族的主要聚居地——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一个典型的农耕村落为个案,从特定族群和区域出发,以生态文化特征为视角,运用生态人类学的相关理论着重考察农业生产技术过程民俗和农事信仰、仪礼民俗的表现形态、社会功能、生态价值以及发展变迁状况,在此基础上揭示农业民俗的本质以及生成、演进的基本规律和相关文化内涵。同时也希望对它所作的研究,能够为将农业民俗置于一定的发生空间与传承场域,并结合具体族群的民俗生活、生计和生境进行整体研究提供个案依据。全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包括四章。第一章:通过对达斡尔族东北聚居地的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概况的介绍,一方面说明达斡尔族农耕生计及相应文化传统形成的客观生态条件和民族际遇方面的社会原因,另一方血反映农业发展对当地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并在此背景下,结合地方文献和田野调查材料,进一步认识阿尔拉村的具体生态和生计情况。第二章:农业生产技术过程民俗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环境适应能力和生态认知水平。它主要涉及耕作传统与技术方式、农具制作使用以及时序节令运用和相应农事安排等方面的民俗事象。达斡尔族的农业生产技术过程民俗体现出较强的民族地域特征,本章从生态认知的角度对其进行描述和分析,以此了解和认识达斡尔族农耕民众在与自然环境的适应和互动中进行文化选择与民俗建构的基本情况。第三章:本章通过对农事信仰、禳灾仪礼以及其中所包含的生态动因、生态思维和生态观念的探讨,了解民众在农耕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之问精神联系的内涵和本质。并在此基础上透过民众的精神生活世界,来认识这种联系在引导人们敬畏自然,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物我同构中,实现人与自然万物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作用机制。第四章:农业民俗历经千百年的传承,在当今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随着人文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而面临两种现实际遇,其一,随着现代技术的应用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渐趋式微;其二,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引发的生态问题又使农业民俗的既有价值受到重新重视。本章对此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达斡尔族农业发展现状,对农业民俗在现实语境下继续发挥固有的生态文化功能和实现生态价值的现代提升,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探讨,并得出相关结论。结合生态文化特征的研究,表明农业民俗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的稳定传承和文化功能的充分发挥,实质上体现的是一种人与自然互动中的适应关系和和谐状态。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态环境在人为作用下的恶化,已改变并打破了这一适应与和谐状态,人与自然之间的精神联系也被疏离,农业民俗趋向式微。而生态危机引发的现实困境唤起人们对农业民俗的重新重视,使其既有的生态价值在现代语境下获得全新提升,则意味着现代民俗观的重塑和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具有的那种相依存的精神联系得以再度加强,从而有机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戚颖[9](2008)在《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水资源发展态势与粮食增产潜力耦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目前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能否保障自身稳定的粮食生产对于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和畜牧业生产基地,该区的粮食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水资源是半干旱地区农业及经济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既是半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地处大兴安岭东南麓丘陵与嫩江平原的过渡地带,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十年九春旱”是该区最显着的气候特点,农作物在生长的关键期供水不足,严重抑制了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随着近些年灌溉事业的发展,一些地区的旱情得以控制,粮食单产成倍增长,据预测,灌溉小麦平均单产达到300kg,玉米平均单产700kg,大豆单产达到200kg,农民收入将成倍增长。可见,农业灌溉用水对于该区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大力提升灌溉水资源的保障程度既是提高粮食生产水平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的要求。因此,研究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甘南县水资源发展态势、评价其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地下水承载力情况、预测灌溉水资源及耕地资源的发展趋势、研究半干旱粮食增产潜力和节水农业对粮食生产的保障作用,可为半干旱区水资源与农业生产可持续提供有力依据,对保障该地区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对于甘南地区水资源发展态势及粮食增产潜力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分别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和利用集对分析法(SPA)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地下水承载力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仍属于初始阶段。该阶段水资源开发规模小,开发利用程度低,发展缓慢,经济处于耗水型阶段,开发潜力巨大。地下水承载力属于Ⅰ级,仍有很大开发利用潜力。(2)从灌溉可用水资源量和灌溉水资源需求量两个方面入手建立农业灌溉水资源保障模型,结合甘南地区2002年实测资料,对农业灌溉用水保障程度进行测算,求得甘南地区水资源保障程度仍为Ⅰ级,灌溉水资源可以满足农业灌溉需要,灌溉耕地能够得到用水保障。通过回归分析模型和黑龙江省灌溉面积递增率分别对2010年和2030年甘南地区的耕地资源和灌溉面积进行预测。(3)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农村产业结构、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几个方面对甘南县粮食增产潜力进行分析。利用迈阿密模型结合逻辑斯蒂曲线模型预测法对甘南县粮食增产潜力进行预测,至2010年、2030年,甘南县粮食增产潜力分别为92022t和347129t。发展节水农业既是甘南县缓解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又是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分别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和集对分析法对其节水灌溉模式进行评价优选,并对节水农业条件下的粮食生产潜力讲行分析。

张健[10](2007)在《三峡库区牧草种植区划及适生牧草栽培利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峡库区以丘陵山地为主,幅员面积576万hm2,草地资源十分丰富,现有天然草原面积134万hm2,可利用草原面积119万hm2,分别占幅员面积的23.2%和20.6%。当地多数区县的畜牧业产值已经超过农业总产值的40%,畜牧养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部分偏远山区,草地畜牧业几乎是当地农民的唯一经济来源。三峡库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北有大巴山地阻挡,雨量充沛,冬季温暖,夏季阳光灿烂,水热条件优良,为牧草种植和发展草地畜牧业提供了优良的基础条件。按照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三峡库区草地畜牧业发展规划及重庆市“十一五”草业与草原生态建设规划等,三峡库区既是重庆市发展草食牲畜和全国山羊优势区,又是全国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但是,三峡库区最低点海拔73.1米,最高点海拔2796.8米,相对高差2723.7米,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在低海拔地区,年均气温17.5~19.0℃,极端最低气温-1.7~9.2℃;在高海拔地区,年均气温在14℃以下,极端最低气温低于-10℃。因此,适生牧草的品种和种植技术完全不同。此外,三峡库区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土层瘠薄,干旱频繁,土壤肥力差,土壤养分供应不足,严重影响牧草生长。在偏远落后地区,以天然草地和本地的野生牧草为主,产量低,品质差,利用期短,难于满足当地草食家畜的饲料需要,极大地限制了草地畜牧业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民脱贫致富,迫切需要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栽培牧草品种繁多、区域性广,世界上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在草场建设时,首先要根据自然条件划分适宜的栽培区域,因地制宜,适草种植。实行牧草种植区划,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光、热、水、肥资源,还可以避免盲目引种造成失败,为人工种草及牧草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当地草业的发展。所以,按照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合理规划,则是实行因地制宜、科学种植栽培、充分发挥牧草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前提。开展本项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可为地方品种驯化、引进品种选育、草业高效利用及草地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成果不仅可在当地推广应用,对长江上游其它省(区、市)类似生态条件地区同样具有推广利用价值或指导作用。在三峡库区,海拔高度是气候、土壤、地貌、社会、经济、种植和农牧业生产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因此,我们首先在三峡库区高、中、低海拔建立牧草引种观测试验点,对国内外引进的约150个牧草品种进行了多年多点的适应性试验研究,包括牧草的生育期、产量、主要营养成分、生长高度、抗逆性及适口性等,初步筛选出比较适生的牧草品种24个。然后,调查研究三峡库区的自然、社会和生态条件,根据牧草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对三峡库区适生牧草种植区域进行合理分区。在不同区域内,以上述引种试验初步筛选出的优良牧草品种为材料,研究它们在不同区域内的栽培利用模式。最后,选择三峡库区大面积种植、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三种适生牧草——扁穗牛鞭草、紫花苜蓿和巫溪红三叶为对象,研究了施肥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牧草的科学种植、合理施肥、高产优质和发展三峡库区的牧草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为此,论文作者研究了三峡库区牧草品种的适应性、适生牧草种植区划、牧草栽培模式和种植技术、以及三种主推牧草——扁穗牛鞭草、紫花苜蓿和巫溪红三叶的平衡施肥技术等。结果表明:(1)在类似于巫山花竹坪高海拔点生态条件下,适生牧草品种有:紫花苜蓿(阿尔冈金、德福)、红三叶(瑞文德)、百脉根、狼尾草、饲用高粱(大力士)、苇状羊茅(多维)和鸭茅(大拿);在类似于巴南区樵坪中海拔点生态条件下,适生牧草品种有:苇状羊茅(法恩)、鸭茅(道森、斯巴达)、多花黑麦草、紫花苜蓿(畜科2号、塞特、盛世)和百脉根(马库);在类似于巴南区渔洞低海拔点生态条件下,适生牧草品种有:扁穗牛鞭草(重高)、多花黑麦草(特高、Ya97-2)、紫花苜蓿(游客、特瑞、丰叶721、全能+Z、亮苜2号等)。这些优良牧草品种不但产量高、品质佳,而且其适应性和适口性好。(2)根据牧草区划的原则和方法,三峡库区可以分为三大种植区:山区山地种植区,半山半坝种植区和农田牧草种植区。山区山地种植区:海拔1000~1600米,年均温8.9-13.4℃,≥0℃积温4510~5295℃,年降水量1353~1575mm,年日照时间1432~1785h,区内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垂直分布。适合种植紫花苜蓿、百脉根、鸭茅、红三叶、白三叶等优良牧草品种。半山半坝种植区:海拔500~1000米,年均温14.8℃~16.0℃,≥0℃积温5296~5818℃,年降水量1183~1352mm,年日照时间959~1107h。适合种植紫花苜蓿、苇状羊茅、狼尾草等优质牧草品种。农田牧草种植区:海拔250~500m,年平均气温17.3~19.6℃,≥0℃积温5819~6342℃,年降水量1055~1182mm,年日照时间861~958h,且库、塘较多,有充足的灌溉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合种植扁穗牛鞭草、皇竹草、多花黑麦草、饲用高粱、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品种。(3)在三峡库区类似于巫山花竹坪高海拔生态环境条件下,建植高产优质人工草地的最佳混播模式为:Ⅰ、40%鸭茅+40%苇状羊茅+10%白三叶+5%紫花苜蓿+5%百脉根,播种量为30kg/hm2;Ⅱ、80%鸭茅+10%百脉根+5%白三叶+5%紫花苜蓿,播种量为30kg/hm2;两种混播方式建植的人工草地鲜草产量分别可达81375kg/hm2和92625kg/hm2,豆禾比例分别为0.32和0.35,品种构成相对稳定,为高海拔地区适宜的牧草混播组合。在三峡库区类似于云阳双柏路中低海拔生态环境条件下,建植高产优质人工草地适宜的牧草组合为:30%苇状羊茅+30%鸭茅+20%红三叶+20%紫花苜蓿,播种量60kg/hm2,鲜草产量可达81656.0kg/hm2,豆禾比例为0.72,品种构成稳定,牧草营养价值高,为中低海拔地区适宜的牧草混播组合。(4)在三峡库区,中高海拔坡耕地种植牧草所选品种以紫花苜蓿(游客)、红三叶(巫溪)、鸭茅(大拿)、苇状羊茅(多维)为主。比较理想的播种方式为多种牧草混播,即紫花苜蓿(播种量6.0kg/hm2)+鸭茅(播种量9.0kg/hm2)+红三叶(播种量6.0kg/hm2)+苇状羊茅(播种量9.0kg/hm2)混播。比较经济适用的施肥方式为:羊粪15000kg/hm2+复合肥(N:P2O5:K2O=15%:5%:5%)225kg/hm2。在中高海拔的坡耕地采用上述牧草种植方式,鲜草产量最高,达到43060kg/hm2,经济效益最好,对于维持草地土壤的肥力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基础。(5)配方施肥试验表明,施肥显着提高了牧草的产量和品质(以下施肥处理均为每公顷草地施肥量kg/hm2)。种植在强酸性土壤上的巫溪红三叶,配方施用N60P120K135的鲜草总产量最高,高于对照185.0%;在酸性和中性土壤上,配方施用N90P120K90的鲜草总产量最高,分别高于对照115.0%和95.5%。施肥还可显着提高巫溪红三叶粗蛋白含量。开花初期刈割巫溪红三叶,施用N60P60K90的粗蛋白含量最高,分别高于对照113.1%(强酸性土壤)和46.0%(中性土壤);但在酸性土壤上,施用N90P120K90的粗蛋白含量最高,高于不施肥者43.6%。种植紫花苜蓿,以施用复合肥+微量元素(N90P120K150+Mg15Mo15B15)的产量最高,品质最好,其中粗蛋白质含量为最高,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种植扁穗牛鞭草,施用N375P120K150复合肥的鲜草产量最高,达113950.1kg/hm2;施用N300P120K0复合肥,扁穗牛鞭草在拔节期和抽穗期的粗蛋白质含量为最高,分别为12.83%和11.32%。此外,扁穗牛鞭草的产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提高,施用N90P120K150复合肥,1kgP2O5可以增产扁穗牛鞭草88.3kg,但最佳施磷量还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

二、呼盟化肥施用现状及今后发展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呼盟化肥施用现状及今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灌水频率与施肥方式对苜蓿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水肥耦合研究概况
        1.2.1 水肥耦合的概念及其类型
        1.2.2 水分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3 水分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2.4 水分对作物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1.2.5 肥料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6 肥料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2.7 肥料对作物水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1.3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的目标
        1.3.2 研究的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4.1 土壤体积含水量的测定
        2.4.2 苜蓿耗水量的计算
        2.4.3 水分利用效率的计算
        2.4.4 植株形态指标的测定
        2.4.5 根系形态指标的测定
        2.4.6 相对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4.7 植株生物量的测定
        2.4.8 苜蓿产量的测定
        2.4.9 肥料利用效率的计算
    2.5 数据分析
    2.6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灌水频率对苜蓿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影响
    3.2 灌水频率与施肥方式对苜蓿地上部的影响
        3.2.1 灌水与施肥对株高的影响
        3.2.2 灌水与施肥对茎粗的影响
        3.2.3 灌水与施肥对苜蓿分枝数的影响
        3.2.4 灌水与施肥对苜蓿叶面积的影响
        3.2.5 灌水与施肥对苜蓿相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6 灌水与施肥对地上部干重的影响
        3.2.7 小结
    3.3 灌水频率与分施肥次数对苜蓿根系生长的研究
        3.3.1 灌水与施肥对苜蓿主根长的影响
        3.3.2 灌水与施肥对苜蓿主根粗的影响
        3.3.3 灌水与施肥对苜蓿侧根数的影响
        3.3.4 灌水与施肥对苜蓿根系干重的影响
        3.3.5 灌水与施肥对苜蓿0~20cm分层根系干重的影响
        3.3.6 灌水与施肥对苜蓿0~20cm分层根系直径的影响
        3.3.7 小结
    3.4 灌水与施肥对苜蓿茎叶比的影响
    3.5 灌水与施肥对苜蓿根冠比的影响
    3.6 灌水与施肥对苜蓿干物质产量的影响
    3.7 灌水频率与施肥方式对苜蓿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3.8 灌水与施肥对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灌水与施肥对苜蓿干物质产量的影响
        4.1.2 灌水与施肥对苜蓿地上部的影响
        4.1.3 灌水与施肥对苜蓿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
        4.1.4 灌水频率对苜蓿茎叶比的影响
        4.1.5 灌水频率对苜蓿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4.2 结论
        4.2.1 灌水与施肥对苜蓿干物质产量的影响
        4.2.2 灌水与施肥对苜蓿水肥利用效率及根系的影响
        4.2.3 灌水与施肥对苜蓿茎叶比和根冠比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2)不同施肥量对向日葵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及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向日葵的生产概况
        1.1.1 世界向日葵的生产概况
        1.1.2 我国向日葵的生产概况
    1.2 向日葵合理施肥研究动态
    1.3 氮、磷、钾肥对向日葵影响的研究进展
        1.3.1 氮、磷、钾肥对向日葵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1.3.2 氮、磷、钾肥对向日葵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研究
    1.4 现阶段我国化肥产业发展及化肥施用面临的矛盾
        1.4.1 化肥施用量的增长率高于粮食产量增长率
        1.4.2 化肥的供给总量和需求量
    1.5 五原县向日葵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调查项目
        2.3.1 生育进程
        2.3.2 农艺性状
    2.4 项目测定
        2.4.1 叶面积
        2.4.2 光合特性
        2.4.3 叶绿素含量
        2.4.4 产量
        2.4.5 室内考种
    2.5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生育进程的影响
    3.2 不同施肥处理下向日葵叶面积指数的变化
        3.2.1 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2.2 不同施肥量与向日葵叶面积指数的相关关系
    3.3 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3.1 不同施肥处理下向日葵干物质积累的变化
        3.3.2 不同施肥量与向日葵干物质积累的关系
    3.4 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5 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农艺性状的影响
        3.5.1 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株高的影响
        3.5.2 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茎粗的影响
        3.5.3 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花盘直径的影响
    3.6 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经济性状的影响
        3.6.1 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单盘粒重的影响
        3.6.2 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结实率的影响
        3.6.3 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百粒重的影响
    3.7 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产量的影响
        3.7.1 不同施肥处理产量的方差分析
        3.7.2 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3.7.3 经济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3.7.4 光合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3.7.5 不同性状对产量的贡献率
    3.8 向日葵的边际效益
        3.8.1 油葵不同施肥处理下向日葵的经济效益
        3.8.2 统计分析及向日葵施肥量的确定
        3.8.2.1 油葵向日葵氮磷钾肥回归模型的建立
        3.8.2.2 油葵模式的显着性检验
        3.8.2.3 油葵边际产量
        3.8.2.4 油葵施肥的最大利润
        3.8.2.5 油葵最高产量施肥量
        3.8.2.6 食葵氮磷钾肥回归模型的建立
        3.8.2.7 食葵模式的显着性检验
        3.8.2.8 食葵边际产量
        3.8.2.9 食葵施肥的最大利润
        3.8.2.10 食葵最高产量施肥量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群体质量的影响
        4.1.2 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农艺性状的影响
        4.1.3 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经济性状的影响
        4.1.4 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产量的影响
        4.1.5 不同施肥处理下向日葵经济效益的研究
    4.2 结论
        4.2.1 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群体质量的影响
        4.2.2 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相关性状的影响
        4.2.3 不同施肥处理对向日葵产量的影响
        4.2.4 不同施肥处理下向日葵经济效益的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大豆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基础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豆产业的内涵和特征
    2.1 大豆产业的内涵
    2.2 大豆产业的特征
        2.2.1 经济的基础性
        2.2.2 产业的多元性
        2.2.3 产业的地域性
        2.2.4 产业的成长性
    2.3 大豆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章 莫旗大豆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3.1 莫旗的大豆产业化发展的优势
        3.1.1 区位优势
        3.1.2 丰富的水资源和便利的交通
        3.1.3 大豆资源丰富
        3.1.4 生态环境优越
    3.2 莫旗的农业条件
    3.3 莫旗粮食生产整体情况
    3.4 莫旗的大豆育种情况
    3.5 莫旗的大豆种植情况
        3.5.1 莫旗大豆种植以及农药和化肥使用情况
        3.5.2 莫旗大豆主要栽培模式和技术
        3.5.3 莫旗大豆种植人员情况调查
    3.6 莫旗的大豆加工情况
        3.6.1 莫旗现有大豆加工企业
        3.6.2 莫旗建议的绿色大豆加工项目
    3.7 莫旗的大豆贸易情况
    3.8 莫旗大豆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8.1 农民对如何选择适宜的品种缺乏指导
        3.8.2 生产措施粗放,栽培模式较单一,产量低
        3.8.3 规模化生产薄弱,产业化程度较低
        3.8.4 投入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低
第四章 莫旗大豆产业发展对策
    4.1 加快莫旗大豆产业发展的思路
        4.1.1 加快莫旗现代化大农业发展
        4.1.2 发挥莫旗地缘优势,做大、做强大豆产业
        4.1.3 加大大豆产业创新研发的投入力度,促进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和大豆深加工的研发
    4.2 加快莫旗大豆产业发展的策略
        4.2.1 多种大豆生产种植模式相结合的应用
        4.2.2 转基因大豆对中国大豆产业的冲击
        4.2.3 建立非转基因大豆资源保护区应对非转基因大豆冲击
        4.2.4 加强科技在大豆产业中的作用
        4.2.5 根据市场需求完善相关的帮扶政策
        4.2.6 大豆生产基地及产业化示范基地的推广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4)基于产业链视角的中国啤酒大麦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关于产业链的研究
        1.2.2 国内外关于啤酒大麦产业相关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可能创新和不足之处
        1.5.1 可能创新
        1.5.2 可能的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产业与产业链的的定义及内涵
        2.1.1 产业定义、分类及范围界定
        2.1.2 产业链的概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2.2 农业产业链理论
    2.3 纵向协作理论
        2.3.1 纵向协作概念和类型
        2.3.2 农业纵向协作作理论
        2.3.3 纵向协作理论在本研究的应用
    2.4 交易成本理论
        2.4.1 交易成本理论
        2.4.2 交易成本理论和纵向合作
        2.4.3 交易成本理论在本研究的应用
第三章 啤酒大麦生产和贸易分析
    3.1 世界和中国大麦生产和贸易分析
        3.1.1 世界大麦生产和贸易分析
        3.1.2 中国大麦生产和贸易分析
    3.2 中国啤酒大麦生产和贸易分析
        3.2.1 世界啤酒大麦生产和贸易基本情况
        3.2.2 中国啤酒大麦生产发展分析
        3.2.3 中国啤酒大麦贸易分析
第四章 中国啤酒大麦产业链主要环节分析
    4.1 啤酒大麦育种环节分析
        4.1.1 品种选育环节构成及特征
        4.1.2 中国啤酒大麦育种成果
        4.1.3 中国啤酒大麦育种环节存在的问题
    4.2 啤酒大麦种植环节分析
        4.2.1 啤酒大麦种植的地域分布和主要产区
        4.2.2 啤酒大麦种植者类型
        4.2.3 啤酒大麦种植环节的主要问题
    4.3 啤酒大麦收购环节
        4.3.1 啤酒大麦收购环节现状
        4.3.2 啤酒大麦收购环节存在的问题
    4.4 啤酒大麦加工环节分析
        4.4.1 制麦环节分析
        4.4.2 酿酒环节分析
    4.5 啤酒消费对啤酒大麦产业的影响
        4.5.1 中国啤酒消费水平及变化特征
        4.5.2 中国啤酒消费对啤酒大麦产业的影响
第五章 啤酒大麦产业链纵向协作分析
    5.1 啤酒大麦产业链的链接方式
    5.2 啤酒大麦产业链的类型
        5.2.1 传统啤酒大麦产业链的特点及存在基础
        5.2.2 现代啤酒大麦产业链的特点和存在基础
    5.3 啤酒大麦种植农户种子购买纵向协作分析
        5.3.1 调查问卷内容和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5.3.2 麦农种子购买的纵向协作形式
        5.3.3 从交易成本角度对麦农种子购买行为的分析
        5.3.4 麦农种子购买纵向协作意愿的实证分析
    5.4 麦农与麦芽企业纵向协作分析
        5.4.1 啤酒大麦销售形式与农户的选择
        5.4.2 从交易成本角度对麦农大麦销售行为的分析
        5.4.3 麦农与麦芽企业纵向协作意愿的实证分析
    5.5 啤酒大麦加工环节纵向协作分析
        5.5.1 麦芽企业购买环节的纵向协作形式
        5.5.2 麦芽企业与啤酒企业的纵向协作形式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啤酒大麦产业链成本收益分析
    6.1 啤酒大麦种植环节成本收益分析
        6.1.1 啤酒大麦生产成本构成
        6.1.2 啤酒大麦与其他作物的比较成本收益分析
        6.1.3 不同类型产业链啤酒大麦生产环节的成本收益比较
    6.2 啤酒大麦收购环节成本收益分析
        6.2.1 啤酒大麦收购环节成本费用构成
        6.2.2 啤酒大麦收购环节中间商的成本收益分析
    6.3 啤酒大麦中间商对产业链利益分配格局影响分析
        6.3.1 中间商对种植户利益影响的实证分析
        6.3.2 啤酒大麦中间商对产业链收益分配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6.4 啤酒大麦产业链加工环节成本收益分析
        6.4.1 麦芽企业成本收益分析
        6.4.2 啤酒企业成本收益分析
    6.5 产业链各环节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啤酒大麦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7.2.1 政府应积极引导大麦的产业化经营
        7.2.2 国家尽快出台各种政策推动大麦产业良性发展
        7.2.3 建立全国统一的大麦流通各环节标准体系
        7.2.4 国家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大麦产业支持和保护的力度
    7.3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5)黑龙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动态评价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1.2.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
    2.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概念界定
        2.1.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
        2.1.2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构成
    2.2 回归预测模型
        2.2.1 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
        2.2.2 一元非线性回归预测模型
    2.3 系统评价理论
        2.3.1 系统理论
        2.3.2 系统评价
    2.4 本章小结
3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1.2 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3.1.3 指标体系的设计
    3.2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预处理
        3.2.1 有关指标的定义及计算
        3.2.2 原始数据的同趋势化处理
        3.2.3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3.3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评价方法
        3.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3.3.2 综合评价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指标获取与预测研究
    4.1 黑龙江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状
        4.1.1 资源指标状况
        4.1.2 支撑指标状况
        4.1.3 效益指标状况
    4.2 构成指标的数据获取及处理
        4.2.1 构成指标的数据获取
        4.2.2 指标数据回归分析
        4.2.3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4.3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动态评价与分析
    5.1 权重的确定
    5.2 评价过程
    5.3 趋势分析
        5.3.1 整体分析
        5.3.2 农业资源保障能力指数分析
        5.3.3 农业支撑能力指数分析
        5.3.4 产出效益能力指数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提高黑龙江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资源保护与利用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6.1.1 加强土地承载能力建设
        6.1.2 有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6.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及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的支撑力量
        6.2.1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完善融资体系
        6.2.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生产要素投入
        6.2.3 加快科技创新提高农民素质
        6.2.4 加强农业生态保护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6.3 改革经营方式促进产业发展
        6.3.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6.3.2 进一步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6)西藏—江两河流域农田土壤养分限制因子与小麦氮磷钾最佳施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1.2 土壤养分限制因子研究现状
    1.3 小麦最佳施肥研究进展
        1.3.1 中国土壤养分及化肥使用情况
        1.3.2 小麦最佳施肥量和比例
        1.3.3 施肥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1.3.4 施肥对小麦品质影响
    1.4 课题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课题研究目标
        1.4.2 课题研究内容
        1.4.3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区域概况
        1.5.1 研究区域地理、社会、经济概况
        1.5.2 研究区域土壤概况
        1.5.3 研究区域植被情况
第二章 西藏主要农田土壤养分情况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土样采集
        2.1.2 土壤样品测试方法
        2.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土壤有机质分析
        2.2.1 土壤有机质分析小结
    2.3 土壤全氮
        2.3.1 土壤全氮分析小结
    2.4 有机质与全氮关系
    2.5 土壤速效氮
        2.5.1 土壤速效氮分析小结
    2.6 土壤全磷
        2.6.1 土壤全磷分析小结
    2.7 土壤有效磷
        2.7.1 土壤有效磷分析小结
    2.8 土壤全钾
        2.8.1 土壤全钾分析小结
    2.9 土壤有效钾
        2.9.1 土壤有效钾分析小结
    2.10 西藏土壤养分状况
第三章 田间试验
    3.1 试验区概况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土壤与作物
        3.2.2 前茬作物与施肥量
        3.2.3 土壤背景值
        3.2.4 试验设计
    3.3 结论与分析
第四章 肥料利用率
    4.1 材料与方法
    4.2 分析与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氮肥利用率分析
        4.3.2 钾肥利用率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吉林省土地生产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土地生产力的内涵、结构形态和影响因素
        1.1.1 土地生产力的内涵
        1.1.2 土地生产力的结构形态
        1.1.3 土地生产力的影响因素
    1.2 吉林省土地生产力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1.3 吉林省土地生产力研究的技术关键和主要内容
        1.3.1 土地生产力研究的技术关键
        1.3.2 土地生产力研究的原则
        1.3.3 土地生产力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相关研究
        1.4.2 我国的相关研究
第2章 土地生产力的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1 农业区位论
        2.1.1 农业区位论的基本思想
        2.1.2 农业区位论的土地利用形态原理
        2.1.3 农业区位论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
    2.2 工业区位论和中心地理论
        2.2.1 工业区位论
        2.2.2 中心地理论
    2.3 支持土地生产力地域分工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2.3.1 劳动地域分工的涵义和影响因素
        2.3.2 土地生产力地域分工的表现
        2.3.3 土地生产力地域分工理论在吉林省的实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吉林省土地生产力的影响条件
    3.1 自然条件
        3.1.1 区位条件
        3.1.2 自然地理条件
    3.2 社会经济条件
        3.2.1 人口状况
        3.2.2 社会经济状况
    3.3 土地总面积及其构成
        3.3.1 土地利用结构的一级分类状况
        3.3.2 土地利用结构的二级分类状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吉林省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4.1 自然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
        4.1.1 吉林省自然分区
        4.1.2 自然区用地结构
    4.2 行政区域用地结构
        4.2.1 吉林省行政区划
        4.2.2 各行政区域用地结构
    4.3 吉林省土地生产力结构特点、优势和问题
        4.3.1 吉林省土地生产力结构特点
        4.3.2 土地开发利用优势
        4.3.3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吉林省土地生产力资产分析
    5.1 土地生产力的资产概述
        5.1.1 土地生产力资产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5.1.2 资产与土地资产
        5.1.3 土地生产力资产的分析方法
    5.2 吉林省耕地和林地生产力资产分析
        5.2.1 耕地生产力资产分析
        5.2.2 林地生产力资产分析
    5.3 吉林省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生产力资产的分析
        5.3.1 工业用地生产力资产分析
        5.3.2 居住用地生产力资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吉林省土地生产力的经济效果分析
    6.1 经济效果的分析方法
        6.1.1 经济效果的含义
        6.1.2 经济效果的分类及处理原则
        6.1.3 经济效果的表达形式
        6.1.4 应用于土地生产力的经济效果分析方法
    6.2 吉林省农用地生产力的经济效果分析
        6.2.1 耕地生产力的经济效果分析
        6.2.2 林地生产力的经济效果分析
        6.2.3 牧草地及其生产力的经济效果分析
    6.3 吉林省建设用地生产力的经济效果分析
        6.3.1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生产力的整体经济效果分析
        6.3.2 居住用地的生产力经济效果分析
        6.3.3 交通用地的生产力经济效果分析
        6.3.4 水利设施用地生产力的经济效果分析
    6.4 吉林省三大区域及九市(州)主要用地类型生产力的经济效果对比
        6.4.1 耕地生产力经济效果对比
        6.4.2 居住用地的经济效果对比
    6.5 吉林省土地生产力的经济效果组合分析
        6.5.1 空间经济效果组合
        6.5.2 时间经济效果组合
        6.5.3 质态经济效果组合
        6.5.4 量态经济效果组合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吉林省土地生产力的经济潜力分析
    7.1 吉林省农用地生产力的经济潜力分析
        7.1.1 耕地生产力的经济潜力分析
        7.1.2 林地生产力的经济潜力分析
        7.1.3 牧草地生产力的经济潜力分析
    7.2 吉林省建设用地生产力的经济潜力分析
        7.2.1 吉林省城乡建设用地生产力潜力的总体水平
        7.2.2 吉林省城乡存量建设用地生产力潜力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吉林省土地生产力的经济功能分区
    8.1 吉林省土地生产力的经济功能分区方案的提出
        8.1.1 土地生产力经济功能分区的目的、原则和方法
        8.1.2 土地生产力经济功能分区的类型与方案
        8.1.3 土地生产力经济功能分区方案分析
    8.2 功能区土地利用调控目标及措施
        8.2.1 优先开发地区土地利用调控
        8.2.2 重点开发地区土地利用调控
        8.2.3 限制开发地区土地利用调控
        8.2.4 禁止开发地区土地利用调控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性工作及成果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摘要
ABSTRACT

(8)达斡尔族农业民俗及其生态文化特征研究 ——以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尔拉村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四、相关概念
第一章 村落的自然生态、社会环境与生计方式
    第一节 达斡尔族东北居地的自然生境和社会历史
        一、族源与民族发展述略
        二、黑龙江中上游和嫩江流域的自然生境
        三、融入徙居地的农业开发
    第二节 村落生态状况与农耕生计方式
        一、阿尔拉村:迁居与村落的建立
        二、村落农业生态与以农为主的生计方式
第二章 农业生产技术过程民俗与民众生态认知的文化表达
    第一节 生态适应与文化选择:耕作传统及相应的生产俗制
        一、大山耕作习俗及其生态基础
        二、"园田半年粮":园田经济及其自足性
        三、生境适应:多种经营,丰歉互补
    第二节 农具与耕作技术民俗及其生态特征
        一、环境的规定性与农具的制作、使用习俗
        二、"休耕"、"轮作"的耕作方式与民众的生态认知
    第三节 对自然节律生态感知基础上的作物种植、收获与加工习俗
        一、节气的地域民族化解释与相应农事安排
        二、秋收冬藏体现的生态智慧
第三章 农事信仰及其生态内蕴
    第一节 农事信仰及其生态动因
        一、寄予自然的精神诉求——卜丰歉、测农事
        二、春祈秋报,感恩自然——祭敖包
        三、被赋予农事保护作用的诸神及相关俗信
    第二节 农事禳灾与民众生态观念的内化和彰显
        一、求雨:仪式、功能和所包含的生态思维
        二、驱除病虫害、驱疫习俗与朴素的生态意识
第四章 农业民俗在现代化语境下的发展变化及其生态价值的全新提升
    第一节 人文生态变迁与农业民俗的式微
        一、现代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与传统耕作俗制的汰失
        二、现代生活方式与农业民俗传承氛围的淡化
    第二节 自然生态现状引发对传统农业民俗的现实关注
        一、环境破坏与农业生态困境的出现
        二、对传统农耕知识经验的省思与拾取
    第三节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农业民俗生态价值的全新提升
        一、农业科技培训与产业化、集约化经营
        二、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在更高层次上向传统生产方式的回归
结语
    一、以生计为中心的文化多样性—农业生态系统得以稳态延续的根 本保障
    二、文化的生物性适应与社会性适应—人类维持所处生态环境动态 平衡的生存机制
    三、回归传统与文化重构—建立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文化支持体 系的现实途径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水资源发展态势与粮食增产潜力耦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立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半干旱区水资源现状
        1.2.2 半干旱区粮食生产的重要地位
        1.2.3 灌溉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保障作用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1.3.2 粮食安全及增产潜力
        1.3.3 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1.4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资源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水文气象
        2.2.3 河流水系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2.5 土地资源及利用
    2.3 社会经济概况
    2.4 主要生态环境灾害
        2.4.1 气象变化
        2.4.2 水文变化情况
        2.4.3 主要生态环境灾害
    2.5 本章小结
3 半干旱区水资源发展态势及开发利用潜力分析
    3.1 半干旱区水资源发展态势分析
        3.1.1 半干旱区水资源概况
        3.1.2 半干旱区水资源发展的特点
    3.2 半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评价
        3.2.1 水资源的基本含义
        3.2.2 水资源评价的概念和意义
        3.2.3 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分析
        3.2.4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评价指标建立
        3.2.5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模糊综合评判
    3.3 半干旱区地下水承载力情况评价
        3.3.1 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3.3.2 地下水承载力评价
        3.3.3 集对分析(SPA)法在地下水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
    3.4 半干旱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潜力
        3.4.1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3.4.2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手段
        3.4.3 甘南县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潜力
    3.5 本章小结
4 半干旱区灌溉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发展预测
    4.1 农业灌溉用水现状分析
    4.2 农业灌溉与粮食生产
        4.2.1 我国农业灌溉与粮食生产
        4.2.2 甘南县农业灌溉与粮食生产情况
    4.3 灌溉水资源对粮食生产保障程度分析
        4.3.1 农业灌溉水资源保障度分析模型
        4.3.2 模型中的重要参数
        4.3.3 甘南县灌溉水资源保障程度测算
    4.4 半干旱区耕地资源发展预测
        4.4.1 甘南县人口增长预测
        4.4.2 甘南县粮食需求预测
        4.4.3 甘南县耕地面积预测
        4.4.4 复种指数潜力分析
        4.4.5 甘南县有效灌溉面积发展预测
    4.5 本章小结
5 半干旱区粮食生产潜力分析与预测
    5.1 半干旱区粮食单产现状分析
        5.1.1 甘南县粮食产量现状分析
        5.1.2 主要作物单产现状分析
        5.1.3 不同因素对粮食作物单产影响分析
    5.2 半干旱区粮食增产潜力分析
        5.2.1 调整种植业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的潜力
        5.2.2 土地资源与水资源开发潜力
        5.2.3 种植业物质投入增产潜力
        5.2.4 科技投入潜力
    5.3 半干旱区粮食增产潜力预测
        5.3.1 粮食安全及粮食增产潜力理论研究
        5.3.2 甘南县粮食增产潜力预测
        5.3.3 甘南县粮食增产所面临的问题
    5.4 半干旱区节水农业发展研究
        5.4.1 节水农业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5.4.2 节水农业发展对策
        5.4.3 节水灌溉模式与粮食生产潜力研究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三峡库区牧草种植区划及适生牧草栽培利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国内外牧草种植区划及栽培利用概况
    1.1 牧草种植区划在农牧生产中的作用
    1.2 牧草种植区划的研究进展
        1.2.1 国外牧草区划
        1.2.2 国内牧草区划
        1.2.3 牧草区划研究方法
    1.3 牧草栽培利用的研究进展
        1.3.1 国内外牧草品种选育
        1.3.2 不同生态条件下适宜牧草品种的选择、栽培与利用
        1.3.3 牧草平衡施肥
        1.3.4 主要适生牧草的研究进展
        1.3.5 农用坡耕地水土保持牧草草种的研究
        1.3.6 国内外牧草栽培利用与草业发展
        1.3.7 牧草栽培利用对草地畜牧业的重要贡献
第2章 绪论
    2.1 立题依据
    2.2 技术路线
    2.3 创新点
    2.4 主要研究内容
        2.4.1 三峡库区牧草适应性研究
        2.4.2 三峡库区适生牧草种植模式研究
        2.4.3 三峡库区适生牧草平衡施肥技术研究
第3章 三峡库区牧草适应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材料
    3.2 试验设计
        3.2.1 测定项目与方法
        3.2.2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高海拔试验点(巫山花竹坪)
        3.3.2 中海拔试验点(巴南区樵坪)
        3.3.3 低海拔试验点(巴南区渔洞)
        3.3.4 供试品种的系统聚类分析
        3.3.5 其它
    3.4 小结
第4章 三峡库区适生牧草种植区划
    4.1 基本概况
    4.2 自然条件
        4.2.1 地形
        4.2.2 气候
        4.2.3 土壤
    4.3 社会条件
    4.4 适生牧草分区的原则与方法
    4.5 适生牧草种植分区
        4.5.1 类型I:三峡库区山区山地种植区
        4.5.2 类型II:三峡库区半山半坝种植区
        4.5.3 类型III:三峡库区农田牧草种植区
    4.6 小结
第5章 三峡库区适生牧草种植模式研究
    5.1 高海拔区牧草种植模式研究
        5.1.1 材料与方法
        5.1.2 结果与分析
        5.1.3 小结
    5.2 中低海拔区牧草种植模式研究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与分析
        5.2.3 讨论
        5.2.4 结论
    5.3 农业坡耕地牧草种植技术研究
        5.3.1 材料与方法
        5.3.2 结果与分析
        5.3.3 讨论
        5.3.4 结论
    5.4 小结
第6章 三峡库区适生牧草平衡施肥技术研究
    6.1 巫溪红三叶施肥技术
        6.1.1 材料与方法
        6.1.2 结果与分析
        6.1.3 结论
    6.2 紫花苜蓿施肥技术
        6.2.1 材料与方法
        6.2.2 结果与分析
        6.2.3 结论
    6.3 扁穗牛鞭草施肥技术
        6.3.1 材料与方法
        6.3.2 结果与分析
        6.3.3 结论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7.2.1 三峡库区优良豆科、禾本科混播定植施肥试验研究
        7.2.2 加强人工草地建设过程中牧草对各种营养元素需求量的研究
        7.2.3 加强适生牧草区划研究,重点培育地方优良牧草品种
        7.2.4 加强草场生态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四、呼盟化肥施用现状及今后发展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灌水频率与施肥方式对苜蓿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D]. 姬娇娇. 兰州大学, 2018(10)
  • [2]不同施肥量对向日葵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及经济效益分析[D]. 王鹏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2)
  • [3]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大豆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D]. 谢宝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2)
  • [4]基于产业链视角的中国啤酒大麦产业发展研究[D]. 程燕.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12)
  • [5]黑龙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动态评价与分析[D]. 刘小文. 东北农业大学, 2012(03)
  • [6]西藏—江两河流域农田土壤养分限制因子与小麦氮磷钾最佳施用量研究[D]. 刘国一.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1)
  • [7]吉林省土地生产力研究[D]. 刘艳秋. 吉林大学, 2010(08)
  • [8]达斡尔族农业民俗及其生态文化特征研究 ——以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尔拉村为个案[D]. 戴嘉艳.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1)
  • [9]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水资源发展态势与粮食增产潜力耦合分析[D]. 戚颖. 东北农业大学, 2008(04)
  • [10]三峡库区牧草种植区划及适生牧草栽培利用技术研究[D]. 张健. 西南大学, 2007(04)


农业发展论文 土壤结构论文 土壤分类论文 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上一篇:农村发展新阶段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下一篇:摩托车冷却方式的选择及冷却系统的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