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妮娜[1](2018)在《多尺度岩墙几何学和侵位机制研究 ——以浙东南沿海和塔里木东北缘岩墙群为例》文中指出岩墙作为传输岩浆到地壳(形成岩床和浅部岩浆房),并贯穿地壳形成熔岩流的主要通道,其时空分布、几何形态和侵位机制等信息与岩浆活动,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地壳演化等方面都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岩墙群(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基性岩墙群)对研究大火成岩省,地幔柱活动,大陆裂解和矿产资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浙东南沿海和塔里木东北缘的岩墙群为例,基于遥感和数值模拟技术开展多尺度岩墙几何学和侵位机制的研究,并取得如下成果和认识:1.基于多源遥感数据(WorldVie-2,LiDAR,Landsat8 OLI,CORONAKH-4B)提出不同尺度岩墙几何信息半自动提取方法,为岩墙几何学研究提供方法基础。(1)基于地面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实现单体岩墙精细几何信息的半自动提取,并将其用于浙江海岛晚白垩纪基性岩墙群研究;(2)结合Landsat8OLI和CORONAKH-4B遥感影像实现岩墙群的半自动制图,同时基于制图结果在ArcGISTM软件中提取岩墙群几何信息,并将其用于塔里木东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的岩墙群研究。2.利用WorldView-2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浙江东南沿海泗礁岛共提取岩墙233条,其走向主要为ENE-WSW(60°-80°)向。岩墙单体长在6m到95m之间,平均长度为26 m;岩墙厚度在0.5 m到10 m之间,平均厚度为1.5 m,岩墙群的长度和厚度都服从于幂律分布。基于泗礁岛岩墙群的长宽比估算得到其岩浆超压小于等于11.5 MPa。基于地面激光点云数据计算得到的岩墙产状结果显示:泗礁岛绝大多数岩墙都是近垂直的,倾角在75°到90°之间,相似的岩墙产状意味着泗礁岛岩墙群的侵位受一个稳定区域应力场的控制。3.结合Landsat 8 OLI和CORONAKH-4B遥感影像在库鲁克塔格地区共提取岩墙3560条,其走向分布广泛,以NW-SE向为主。本文对NW-SE走向的岩墙群进行几何信息的统计和分析。岩墙群的出露长度范围为88 m-16 km,平均长度为3km;其厚度范围为2-56m,平均厚度为10m。在假定库鲁克塔格岩墙群为垂向侵位的基础上估算浅部岩浆房深度:基于岩墙群的最大长宽比估算得到浅部岩浆房深度小于11 km,而基于平均长宽比计算得到浅部岩浆房位于30 km左右。4.数值模拟可以动态研究岩墙侵位的演化过程,与专注于地表静态信息的遥感技术具有良好的互补性。通过并行计算优化“I2ELVIS”方法中的无后效性串行迭代计算来提高其运行效率,并将改进后的“I2ELVIS+”方法用于浅部岩浆侵位过程的研究。采用控制变量法模拟库鲁克塔格地区浅部岩浆侵位过程。结果显示:多个浅部岩浆房之间相互吸引加速岩浆上升,但同时也因为共享同一个深部岩浆源而导致地表隆升幅度略微减小;围岩杨氏模量值对岩浆传输路径的影响大于浅部岩浆房之间的相互作用;断层破裂区有助于岩浆上升,而且断层与岩浆通道之间的水平距离对岩浆传输速度的影响比垂直距离产生的影响大。
牛之俊[2](2006)在《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研究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大陆受周缘板块的挤压、各块体间的相互作用影响,致使其内部聚积了特别强大的构造作用力,历史上成为板内构造最活跃、板内地震最强烈的地区,构造变形覆盖了印欧碰撞带以北两到三千公里的范围。正确理解大陆构造变形运动过程及其动力机制,是探求地震成因和进行中、长期或短临地震预报的首要前提。因此,必须首先获取分辨精细、精度一致的岩石圈构造变动速度场,而岩石圈构造变动速度场的获取必须以质量均匀、分布广泛、密度适当的地壳变形和应变的实测资料作基础。迄今为止,对此运动、动力过程的认识基本来自第四纪以来主要活动断层大量观测调查及百余年来地震矩张量反演。中国大陆的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分布十分广泛,获取第四纪活动断裂和活动褶皱的定量数据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大量的投入,短时间内很难完成。地质学、地震学对地壳整体运动研究仍是一种间接推算,受资料来源及分析方法上制约,其准确性与可靠性在短期内难有根本提高,对现今地壳运动形态的精细观测更难有作为。与地质、地震资料相比,GPS观测结果具有量化清晰、精度高,时间尺度一致,动力学意义明确等优点,逐步成为岩石圈大尺度构造运动与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基础资料。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的GPS监测资料日益丰富,一张全面反映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的速度图像已经形成,使利用GPS测定的站点速率,研究构造变形的模式速度场成为可能。本文继续了前期工作,主要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实测速率值(1200个测站),通过数值模拟技术构建了南至青藏高原南侧的印欧板块碰撞边界和南中国海,北至贝加尔湖,西至咸海以东的中亚地区,东以日本海以西为界的中国大陆构造变形的整体速度场。为此本文针对构造变形是以连续还是以分块的方式进行了对比研究。首先在地块细分的多样性和块体边界的不确定性条件下,中国大陆的构造变形运动虽然块体或断裂带之间的非连续性是绝对的,可当假定中国大陆运动在重力驱动下类似流体缓慢流动,认为可将变形描述为连续粘性介质运动。基于此,本文利用球面上双三次样条函数数值模拟方法,将离散的值在空间域上连续化,来求解中国大陆的构造变形场,应变场。然后本文根据块体、非连续变形假定反演中国大陆GPS速度场,结合中国大陆活动构造背景,建立地块运动模型。以整个变形区域内的主要走滑断层、正断层和逆断层为边界细致划分块体来同时模拟弹性岩石圈块体的旋转和边界断层闭锁产生的应变。给出了33个块体的细致模型和29个块体的简化模型;得到了各主要断层的活动速率、地块运动速率、欧拉矢量以及应变率。两种模拟GPS观测结果显示:(1)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是构成中国大陆内部岩石层水平形变的主要驱动力;对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构造活动的连续变形分析还表明GPS推算的数年尺度应变场的平均最大、最小水平主压应变率方向与长期地质资料、百年尺度地震资料展示的应力状态基本吻合;(2)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模型速度场和主应力方向有近似180o的顺时针旋转,说明中国东南部的应力场主要受到了周边特定板块边界的作用;(3)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作用力虽然比印度板块的作用力小,但仍然是影响中国大陆东部的重要因素;(4)以玛尼-玉树-甘孜-理塘断裂带为中心构成了一条现今地壳物质东流带,并且青藏高原物质向东的挤出或流动没有超出其东边界,而是在东边界一带转化成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顺时针旋转;(5)青藏高原内部以连续地壳变形或均匀地壳缩短为现今构造变形的主要特征,印度和欧亚板块之间相对运动量的90%被青藏高原的现今地壳缩短速率所吸收和调节,且西藏中部东西存在东西向的拉张,其拉张速率为16mm/yr左右;(6)阿尔金断裂带的左旋走滑速率是5.8±1.5 mm/yr ,祁连山和阿拉善之间的左旋走滑速率是6.5±2.0mm/yr,横穿喜马拉雅和青藏的南北向压缩速率为19.0+/-2.0 mm/yr,穿过西天山的南北向压缩速率为14.0±1.1 mm/yr,穿过中天山的南北向压缩速率为7.9±1.2mm/yr;(7)塔里木块体围绕欧拉极(37.39°N, 96.4°E,-0.533°/Ma)相对西伯利亚作顺时针旋转,华南块体则围绕欧拉极(63.38°N,159.87°W)作轻微的顺逆时针方向旋转,鄂尔多斯块体围绕欧拉极(49.06°N,118.51°E,0.213°/Ma)相对西伯利亚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统计结果和GPS残差图来看两种模型在中国大陆范围内都得到了较好的模拟效果。但连续模型似乎得到更好拟合效果,但这并不表明分块模型不能适用于大陆构造研究。实际上,本文得到的块体滑动速率、活动断裂滑动速率说明无论青藏高原,还是整个中国大陆,现今活动构造变形仍可以视为有限制的较低速率岩石圈和块体运动,不过进一步比较有待今后更多的GPS数据和地质、地震资料。
蔡惟鑫,Vieira R,谭适龄,Arnoso J,申重阳,Velez E J[3](2003)在《Lanzarote火山与地球动力学实验场的地壳变形、地热流动态监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主要介绍中国、西班牙两国在Lanzarote火山与地球动力学实验场 12年的合作监测研究。1991年以来 ,中西双方共同在Lanzarote岛火山活动地区建立了Cueva和Timanfaya 2个监测站 ,进行地壳变动和地热流动态监测研究。对合作研制的 2 9台 (套 )监测仪器开展长期稳定实验 ,积累了大量观测资料和数据。初步分析表明 :仪器运行良好 ,记录长期稳定可靠 ;Cueva站的仪器记录主要反映区域或全球地球物理环境或动力学效应 (如海潮、固体潮等 ) ,应变潮汐和倾斜潮汐的O1波、M2 波具有较高精度 ,显示火山目前活动微弱 ;Timanfaya站的仪器记录主要反映局部的火山活动信息 ,显示火山仍在活动但呈下降趋势。为今后火山喷发演变过程的监测研究和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王铁城,鄂秀满,陈建民,孙天林[4](1994)在《中国地震地下流体监测系统的现状与展望》文中指出本文对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监测系统的观测台网、观测项目、观测仪器、观测效能等的现状作了较详尽的论述,明确指出地下流体所观测的前兆信息十分丰富,映震灵敏,预报效能好,在地震预报和为国民经济服务中有很大潜力,同时也探讨了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监测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文中提出建立多层次的地下流体监测体系,加强地下流体综合观测,强化地下流体观测网的科学性,优化观测项目,逐步实现观测技术现代化,特别强调要大力开展基础理论研究与国际合作,不断提高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监测预报的研究水平。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研究意义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岩墙几何学和侵位机制研究 |
| 1.2.2 遥感技术在岩墙几何学研究中的应用 |
| 1.2.3 数值模拟在岩墙侵位研究中的应用 |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 1.4 论文的工作量和创新性认识 |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 2 数据和方法 |
| 2.1 多源遥感数据 |
| 2.1.1 WorldView-2影像 |
| 2.1.2 激光雷达点云数据 |
| 2.1.3 Landsat8OLI影像 |
| 2.1.4 CORONA KH-4B影像 |
| 2.2 图像预处理 |
| 2.3 图像分割精度评价方法 |
| 2.3.1 核心度量指标 |
| 2.3.2 方法实现 |
| 2.4 岩墙几何信息半自动提取方法 |
| 2.4.1 基于LiDAR数据半自动提取单体岩墙精细几何特征 |
| 2.4.2 基于Landsat 8和CORONA KH-4B遥感影像半自动制图岩墙群 |
| 2.5 岩墙侵位机制研究 |
| 2.5.1 岩浆超压和岩浆房深度估算 |
| 2.5.2 数值模拟岩浆侵位 |
| 3 泗礁岛岩墙群 |
| 3.1 地质背景 |
| 3.2 岩墙群几何特征 |
| 3.3 单体岩墙精细几何特征 |
| 3.3.1 岩墙边缘不规则度 |
| 3.3.2 岩墙产状和厚度 |
| 3.4 岩墙产状测量的精度评价 |
| 3.5 岩浆超压 |
| 4 库鲁克塔格岩墙群 |
| 4.1 地质背景 |
| 4.2 岩墙群几何学 |
| 4.2.1 岩墙长度、厚度和走向 |
| 4.2.2 岩墙分布和形态 |
| 4.2.3 断层对岩墙走向的影响 |
| 4.3 半自动制图岩墙群方法的性能评价 |
| 4.4 岩浆房深度 |
| 4.5 岩浆侵位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
| 4.5.1 初始模型设计 |
| 4.5.2 模拟结果 |
| 5 岩墙几何学和侵位机制探讨 |
| 5.1 不同构造背景下岩墙群的几何特征 |
| 5.2 岩墙群长度和厚度分布 |
| 5.3 岩墙侵位机制探讨 |
| 6 总结与展望 |
| 6.1 全文总结 |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研究成果 |
| 教育经历 |
| 发表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概述 |
| 1.2 中国大陆变形模式研究现状 |
| 1.3 大地测量反演与地壳运动 |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 2 中国大陆构造背景及变形观测 |
| 2.1 构造背景 |
| 2.2 中国大陆的GPS 研究现状 |
| 2.3 网络工程GPS 获取的速度场 |
| 3 连续变形分析与应变场 |
| 3.1 连续变形模型 |
| 3.2 GPS 变形数据 |
| 3.3 模拟精度 |
| 3.4 模型速度场 |
| 3.5 模型应变率场 |
| 3.6 对比分析 |
| 4 地块变形分析与应变场 |
| 4.1 地块运动模型的原理与方法 |
| 4.2 地块旋转和断层闭锁 |
| 4.3 简化模型与模拟结果 |
| 4.4 构造分析 |
| 5 现今变形的构造意义 |
| 5.1 大陆变形方式与驱动机制 |
| 5.2 青藏高原的地壳缩短、区域拉张与侧向挤出 |
| 5.3 现今变形与强震关系 |
| 6 总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承担课题与研究成果 |
| 0 引言 |
| 1 火山活动的地形变场、热流场动态监测技术 |
| 1.1 Cueva火山监测实验站 |
| 1.2 Timanfaya火山监测实验站 |
| 1.3 Basilaca地球动力学实验站 |
| 2 长期观测记录的形态曲线 |
| 2.1 Cueva站地壳形变观测 |
| 2.2 Timanfaya站地形变场观测 |
| 2.3 Timanfaya站温度剖面监测 |
| 3 仪器的标定、检测与评估 |
| 4 长期观测数据的调和分析 |
| 4.1 Cueva站地倾斜变化 |
| 4.2 Cueva站水平应变变化 |
| 5 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