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海[1](2021)在《贵州西南部架底和大麦地玄武岩中金矿床成矿过程研究》文中指出架底大型金矿和大麦地中型金矿是近年来在贵州西南部玄武岩分布区新发现的以玄武质岩石为主要容矿岩石的卡林型金矿床的典型代表。这两个矿床位于南盘江-右江卡林型金矿成矿区北段之莲花山背斜核部及南东翼次级揉褶带,金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主要赋存于构造蚀变体(SBT)中和峨眉山玄武岩组(P3β)的层间破碎蚀变带中,金矿体在空间上呈上、下叠置关系,容矿岩石主要为玄武质火山角砾岩、凝灰岩、角砾状玄武质火山角砾岩及角砾状凝灰岩,少量为玄武岩、角砾状灰岩。针对架底和大麦地金矿成矿过程,本研究系统开展了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主-微量元素、岩相学、矿物学、载金矿物微区主-微量元素、同位素(H-O、C-O、S、Pb、Hg)和流体包裹体等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黔西南以沉积岩为容矿岩石的卡林型金矿进行了详细对比研究。本文主要揭示了架底和大麦地金矿的矿物生成顺序、成矿流体性质及成矿物质来源、成矿过程、以玄武岩为容矿岩石的金矿与黔西南以沉积岩为容矿岩石的金矿的重要相似性和关键差别等,建立了玄武岩容矿金矿床成矿模式,总结了玄武岩分布区卡林型金矿找矿标志,并进行了找矿远景分析。本次研究主要获得以下认识:(1)架底和大麦地金矿中的矿物由成矿前期、热液成矿期和局部氧化期三期事件形成,其中热液成矿期可进一步分为成矿主阶段和成矿晚阶段;成矿前的峨眉山玄武岩中的矿物主要包含斜方辉石、单斜辉石、斜长石、磁铁矿,以及少量的钛铁矿和磷灰石;热液成矿期成矿主阶段形成的矿物主要包括含砷黄铁矿、毒砂、似碧玉石英(局部为石英)、伊利石、(铁)白云石(局部为钙-镁菱铁矿)、金红石和磷灰石,这些矿物主要呈浸染状分布于矿石中,成矿晚阶段形成的矿物主要包括方解石、雄黄、辉锑矿、石英、雌黄,这些矿物多呈脉状充填在矿体附近的开放空间;在后期表生氧化作用下,在浅地表岩石中局部可见绿泥石、赤铁矿和褐铁矿。(2)金以不可见金形式主要赋存于含砷黄铁矿和毒砂中,载金黄铁矿和毒砂富集Au、As、Sb、Hg、Tl、Cu等成矿元素。硫化作用形成含砷黄铁矿和毒砂,并导致金的沉淀成矿。硫化作用是金等元素沉淀的关键因素。(3)成矿元素(Au、As、Sb、Hg、Tl)在矿化过程中显着加入,少量Bi、Te、Se、Cd和Ag在矿化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加入。大量K2O的加入可能与粘土化过程有关,CaO含量基本不变说明去钙化作用不显着。Si O2、Fe2O3、CaO、MgO、Ti O2和P2O5含量基本不变,但存在形式发生了改变;Si、Ca、Mg在成矿前主要存在于硅酸盐矿物(如:斜方辉石、斜长石、单斜辉石)中,成矿后Si主要以石英、伊利石的形式存在,Ca、Mg主要存在于(铁)白云石中;Fe在成矿前主要存在于斜方辉石、单斜辉石、磁铁矿、钛铁矿中,成矿后主要存在于黄铁矿、毒砂、(铁)白云石中;Ti在成矿前主要存在于钛铁矿中,成矿后主要存在于金红石中;P在成矿前主要存在于岩浆成因的磷灰石中,成矿后主要存在于热液成因和岩浆成因的磷灰石中。(4)架底、大麦地金矿成矿期石英的δDV-SMOW值为-56~-81‰,δ18OH2O值为10.9~12.5‰,其成矿流体可能主要为岩浆热液。成矿期白云石δ13C值为-3.24~-6.15‰,表现为以深部幔源碳为主;δ18OH2O值为8.27~12.06‰,显示成矿热液可能主要为岩浆热液,不排除有变质水的加入。辉锑矿δ34S值为-0.90~-1.90‰,成矿流体中的硫可能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辉锑矿铅同位素组成显示铅主要为造山带来源,并有壳源铅的混合。全岩δ202Hg值为-0.63~1.38‰,?199Hg值为-0.02~-0.12‰,显示了岩浆来源Hg的特征。综合H-O、C-O、S、Pb、Hg同位素分析,成矿流体可能主要是深部岩浆释放形成的岩浆热液成矿流体,并在上升过程和成矿过程中由于水-岩反应导致岩浆热液混有地层的同位素组成信息。(5)架底和大麦地金矿成矿流体具有低温(150~210℃)、中-低盐度(8~12wt%NaCleq.)、低密度(0.69~0.94g/cm3)等特征。(6)架底和大麦地金矿与黔西南沉积岩容矿卡林型金矿以及区内其他卡林型金矿可能属于同一成矿系统,它们形成于同一区域成矿事件,这些金矿最有可能是同一区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下的产物。(7)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本研究揭示了贵州西南部架底和大麦地玄武岩中金矿床成矿过程并建立了玄武岩容矿金矿床成矿模式:综合H-O、C-O、S、Pb、Hg同位素分析以及对黔西南地区重磁数据研究,表明深部隐伏花岗质岩浆释放含金成矿流体。成矿流体富含Au、As、Sb、Hg、Tl等成矿元素及CH4、CO2等挥发分,具有高压-超高压力等特征。在燕山期构造作用下,成矿流体沿深大断裂上涌至P2m与P3β之间的区域构造滑脱面。部分成矿流体侧向运移并与区域构造滑脱面附近的岩石发生水-岩交代反应形成SBT。部分成矿流体沿断裂向上运移至P3β的凝灰岩中或层间破碎带的玄武质火山角砾岩中时,由于岩石孔隙度差等原因,成矿流体侧向运移。当成矿流体汇聚于构造高点位置(如:背斜核部,穹隆)后,与富Fe玄武质岩石发生水-岩反应,玄武质岩石中的斜方辉石、单斜辉石、斜长石、磁铁矿、钛铁矿等矿物发生溶解,释放出Fe2+等,释放出的Fe2+与成矿流体中的S和As结合形成含砷黄铁矿和毒砂,Au-HS络合物发生分解,Au以不可见金形式进入含砷黄铁矿和毒砂,硫化作用形成载金含砷黄铁矿和毒砂,导致金沉淀富集,分别形成SBT中的金矿体和P3β中的金矿体。与此同时,水-岩反应还形成似碧玉石英(局部为石英)、(铁)-白云石(局部为钙-镁菱铁矿)、伊利石、金红石和磷灰石。在成矿晚阶段,方解石、雄黄、辉锑矿、石英、雌黄等矿物呈脉状充填在矿体附近的开放空间。(8)玄武岩分布区卡林型金矿找矿标志主要有:地球化学标志(Au-As-Sb-Hg组合异常)、金矿氧化矿标志、构造标志(莲花山背斜、构造蚀变体(SBT)、峨眉山玄武岩组(P3β)的层间破碎蚀变带等构造高点)、地层标志(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3β))、岩性标志(玄武质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及岩石孔隙度较高、岩性复杂多样、富含铁且其顶板为厚层致密岩层的岩性组合)、蚀变标志(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白云石化、粘土化)。(9)玄武质岩石也是卡林型金矿很好的赋矿围岩,莲花山背斜构造带乃至整个玄武岩分布区具有类似地质特征的区域均具有较好的卡林型金矿找矿前景,如砂厂、上寨及呼都等地是下一步寻找卡林型金矿的有利靶区。
龚庆杰,夏学齐,刘宁强[2](2020)在《2011~2020中国应用地球化学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分析应用地球化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应用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着重介绍了勘查地球化学在调查、评价、开发和修复四个阶段近十年的研究进展。调查方法可分为传统化探和非传统化探方法,传统化探方法日趋成熟、规范并得以持续推广应用,非传统化探方法在覆盖区勘查备受重视;评价主要集中在确定元素组合、圈定异常和评价异常方面,除持续应用外,其方法技术仍以对比为主导,但知识驱动技术初露端倪;在开发方面则主要体现在地浸法铀矿采选方面;修复主要是针对矿山环境的修复,由此产生了地球化学工程学这一新兴领域。
张水昌[3](2010)在《我国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发展方向和展望——第十二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部分总结》文中指出我国有机地球化学经过近30年的不断发展,已经从油气勘探领域拓展到了煤、生物、环境和气候几大主要研究领域,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充分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第十二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在深部烃类流体性质研究、致密砂岩气和页岩气成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化特征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进一步明确了学科发展方向。今后一段时期,①高有机质丰度沉积物形成和空间展布的分析和预测技术,②发展地球化学与地质一体化研究模型,③有机、无机相互作用及烃类矿床的次生蚀变和改造作用,④各种成因天然气的生成机理、资源潜力和分布预测,以及⑤环境、煤、生物地球化学,将成为中国未来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重点。大会提出:①要重视实验数据的重复性、实验方法的可信性、实验结果的可对比性;②针对中国科技发展的需要,我国有机地球化学的发展应该紧跟国际研究热点,加强创新力度,促进多学科交叉,走出一条有机地球化学与地质学的综合研究之路,并在未来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大有作为。
吴传璧[4](2009)在《中国油气化探50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探索、调整、发展、创新4个时期回顾了20世纪中国油气化探的发展历程。根据所掌握的文献和资料,就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勘查方法与技术系列建立、分析技术改进与推动作用、数据处理与解释的进展,对中国油气化探的发展做了技术评述。就油气化探发展的经验与教训阐述了笔者的观点。
程同锦[5](2009)在《中国油气化探技术发展历程回顾与前景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油气化探(油气地球化学勘探,下同)是在石油地质原理和地球化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中国的油气化探已走过了近60年的发展历程。从初创的艰辛、试验研究的执着、蓬勃发展的生机和蓄势待发4个阶段概括地回顾了油气化探技术发展的历史,展示了中国油气化探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成就,也留下了可供思考的空间。在分析中国油气资源及勘探现状的基础上,对未来油气化探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认为,国家能源需求的高速增长,给油气化探技术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机遇;降低成本、提高勘探成功率的市场需求,油气化探的技术优势将重新受到重视;在越来越复杂的勘探对象面前,综合勘探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为化探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孙枢,李任伟[6](2009)在《我国沉积学专业委员会和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的30年》文中提出对1979年成立的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30年来的工作进展和成就做出了回顾与综述。主要涉及:委员会成立的背景和综述以及组织机构的演变;主办全国沉积学学术会议、专题学术会议和国际专题学术会议的基本情况和学术内容,推动了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在国家活动方面所做出的多方面努力,促进了同国际的联系和国际交流的发展,创办《沉积学报》,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成为国内重要期刊和学术交流的平台。
孙枢[7](2009)在《沉积学专业委员会的30年——庆祝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成立30周年》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成立至今已30年了,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所以说是大事,因为她是在迎来科学的春天的时刻成立的,凡是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都能体会那一事件的非凡意义;所以说是大事,因为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是伴随改革开放成长和发展的,成立以来为推动矿物岩
刘池洋[8](2008)在《沉积盆地动力学与盆地成藏(矿)系统》文中研究表明以沉积盆地动力学与盆地成藏(矿)系统为主线,梳理和归纳了笔者在此方面理论研究的部分认识和观点。在地球科学研究和应用的3大领域(科学研究、物质需求、生存环境)中,沉积盆地均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展布面积大、发育时间长的大中型盆地(如含油气盆地)意义更为重要。沉积盆地是地史上地壳或岩石圈较长时间相对沉降、沉积物在其中不断充填过程中的一种负向地壳构造。将沉积盆地动力学定义为:直接控制和明显影响盆地沉降和沉积充填的地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有机耦合的统一动力学系统和演化过程;属地球动力学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盆地沉降动力的不同,将盆地成因划分为热力、应力、重力和复合成因4种类型。从厘定和揭示盆地沉降、沉积和堆积中心的分布位置、演变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入手,剔去非沉降作用产生的沉积效应,有可能揭示沉降作用特征和其与沉积、堆积中心的时空演变关联及原因。活动性强、深部作用活跃、后期改造强烈是中国沉积盆地的重要特点,这由中国大陆的特性所决定。根据后期改造的主要地质作用及改造形式的不同,将改造盆地划分为8种类型。剔去后期改造的影响,系统恢复原始盆地面貌,为深刻认识和揭示盆地演化改造过程和油气成藏、定位及分布的重要基础。根据改造盆地的地质实际和笔者的研究实践,探讨和提出了改造盆地研究和油气评价的思路及程式;从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限两方面,具体厘定了中国盆地油气晚期超晚期成藏定位的时限。探讨了深部作用对油气富集的影响、油气逸散及其地质效应等问题。含油气盆地动力学研究系统可划分为成盆、成藏和评价3大次系统。在盆地演化和改造过程中,各次系统及子系统之间联系密切、相互作用。倡导沉积盆地研究遵循"整体、动态、综合"的总则。世界已探明的砂岩型铀矿床逾82%与已生产的油气田或煤田同盆共存。这4种主要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富集存在普遍,但其富集成矿区分布却有明显的分区性,其中尤以中东亚地区典型。在中东亚能源矿产成矿域诸盆地中,多种能源矿产赋存和分布的特点为:空间分布复杂有序、各含(储)矿层位及地区联系密切、成藏(矿)定位时期相同或相近、赋存环境和成藏(矿)作用有机相关;铀成矿过程和主成矿期与区域动力学环境演变有明显地响应关系,并与所在盆地油气的成藏定位时期基本一致;表明其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和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沉积盆地集多种有机和无机、金属与非金属矿产以及水资源等共存于一盆,是诸多沉积矿产同盆成生、赋存的基本单元和成藏(矿)的巨型复杂系统,称之为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该系统中各种沉积矿产的成藏(矿)不是孤立存在和单独出现;其形成和分布有机关联、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内在联系形式多样;有其自身的成矿特点和成藏(矿)环境,应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成矿系统与其他成矿系统相并列和区别。本文讨论了小型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和其油气赋存条件、成熟盆地再研究的必要性和指导思想,适于中国西部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稳定陆)块、盆(地)、带(各类构造活动带)系统动力学等。地球和盆地均属非常复杂的巨系统,运用整体和系统的学术思想,研究地学等复杂性科学是一个有效途径。在复杂系统研究中,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最为重要,同时要重视研究思想和方法论的嬗变,揭示研究对象的个性特征。
张景廉,张虎权,卫平生[9](2006)在《再谈油气成因和拓宽勘探领域问题》文中提出从国家石油安全、发展油气地质理论和拓宽油气勘探领域的视角出发,评述了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和香山科学会议第265次学术讨论会——非生物(无机)油气的形成和资源前景,并与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关于油气勘探中石油生成的理论基础问题——与无机生油理论者商榷”的作者讨论了油气的成因问题和我国油气资源前景的估计问题。在学术争论和科学发展史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梁狄刚[10](2004)在《第九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总结》文中提出受第九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主席团的委托,对这次会议作简要总结。认为自第八届学术会议以来,我国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在大油气田地球化学、特别是成藏地球化学研究、混源油定量研究、模拟实验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指出在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召开之前的两年时间内应切实解决的几个难点问题。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 1.2 项目依托 |
| 1.3 研究现状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 1.3.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 1.4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案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目标 |
| 1.4.3 研究方案 |
| 1.5 主要创新点 |
|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 2.2 区域地层 |
| 2.3 区域构造 |
| 2.4 区域岩浆活动 |
|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 2.7 区域矿产 |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 3.1 架底金矿 |
| 3.1.1 地层 |
| 3.1.2 构造 |
| 3.1.3 矿体特征 |
| 3.2 大麦地金矿 |
| 3.2.1 地层 |
| 3.2.2 构造 |
| 3.2.3 矿体特征 |
| 第四章 热液蚀变及矿物生成顺序 |
| 4.1 成矿前期矿物 |
| 4.2 成矿期矿物和热液蚀变 |
| 4.3 氧化期矿物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元素地球化学 |
| 5.1 主量元素 |
| 5.2 微量元素 |
| 5.3 稀土元素 |
| 5.4 元素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 |
| 5.5 矿化过程中元素的带入带出 |
| 5.6 小结 |
| 第六章 载金矿物特征及金的赋存状态 |
| 6.1 含砷黄铁矿 |
| 6.2 毒砂 |
| 6.3 金物相分析 |
| 6.4 金的赋存状态 |
| 6.5 元素沉淀机制 |
| 6.6 小结 |
| 第七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 |
| 7.1 氢、氧同位素 |
| 7.2 碳、氧同位素 |
| 7.2.1 碳同位素 |
| 7.2.2 氧同位素 |
| 7.3 硫同位素 |
| 7.4 铅同位素 |
| 7.5 汞同位素 |
| 7.6 小结 |
| 第八章 流体包裹体 |
| 8.1 流体包裹体类型及岩相学特征 |
| 8.1.1 水溶液流体包裹体 |
| 8.1.2 CO_2-H_2O气液两相和三相流体包裹体 |
| 8.1.3 CH_4-H_2O气液两相流体包裹体 |
| 8.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 8.3 流体包裹体成分 |
| 8.4 小结 |
| 第九章 成矿过程 |
| 9.1 与黔西南沉积岩容矿卡林型金矿对比 |
| 9.2 成矿物质和流体来源 |
| 9.3 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式 |
| 第十章 找矿标志与找矿远景 |
| 10.1 找矿标志 |
| 10.2 找矿远景 |
| 第十一章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 附录二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奖励和表彰 |
| 附录三 攻读博士期间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 附表1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及各分析元素检测限 |
| 附表2 全岩主-微量元素Spearman相关系数 |
| 附表3 EPMA标样及EPMA和 LA-ICP-MS检测限 |
| 附表4 黄铁矿和毒砂EPMA分析结果(ppm) |
| 附表5 黄铁矿和毒砂LA-ICP-MS分析结果(ppm) |
| 0 引言 |
| 1 应用地球化学概况 |
| 1.1 发展历程 |
| 1.1.1 起源阶段 |
| 1.1.2 初创阶段 |
| 1.1.3 确立阶段 |
| 1.1.4 发展阶段 |
| 1.2 研究内容 |
| 2 勘查地球化学 |
| 2.1 调查 |
| 2.1.1 传统化探方法 |
| (1)系统总结。 |
| (2)持续发展。 |
| 2.1.2 非传统化探方法 |
| (1)地气测量。 |
| (2)地电化学测量。 |
| (3)其他非传统化探方法。 |
| 2.2 评价 |
| 2.2.1 元素组合 |
| 2.2.2 异常圈定 |
| (1)单元素异常圈定。 |
| (2)综合异常圈定。 |
| 2.2.3 异常评价 |
| (1)单元素异常评价。 |
| (2)综合异常评价。 |
| (3)找矿预测区评价。 |
| 2.3 开发 |
| 2.4 修复 |
| 3 总结与展望 |
| 1 历史回顾 |
| 1.1 探索时期 |
| 1.2 调整时期 |
| 1.3 发展时期 |
| 1.3.1 积极发展期 |
| 1.3.2 蓬勃发展期 |
| 1.4 创新时期 |
| 2 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进展 |
| 3 勘查方法的研制改进和技术系列的建立 |
| 3.1 烃类测量法 |
| 3.2 水化学法 |
| 3.3 井中化探 |
| 3.4 间接指标法 |
| 3.5 同位素法 |
| 3.6 方法组合及综合运用 |
| 4 分析技术的进展和对化探发展的推动 |
| 4.1 仪器设备的更新和微机化 |
| 4.2 制样和操作的改进与规范 |
| 4.3 实验室管理的信息化 |
| 5 数据处理和解释方法的进展 |
| 5.1 数学方法与数据处理 |
| 5.2 油气化探数据库建设 |
| 5.3 数据处理与地质依据 |
| 6 总结与展望 |
| 1 回顾 |
| 1.1 初创阶段(1952—1963年) |
| 1.2 低谷中的坚持阶段(1964—1976年) |
| 1.3 振兴发展阶段(1976—2001年) |
| 1.4 再现低谷—蓄势待发阶段(2001年—) |
| 2 展望 |
| 2.1 能源需求的严峻形势创造了油气化探技术发展的机遇 |
| 2.2 中国油气资源勘探的现状为油气化探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
| 2.3 降低勘探成本的市场需求将促进化探技术更广泛地被应用 |
| 3 结论 |
| 0 引言 |
| 1 委员会的成立和发展 |
| 2 组织和推动学术活动 |
| 3 国际活动 |
| 4 主办沉积学报 |
| 5 推荐人选 |
| 6 结束语 |
| 0 引言 |
| 1 沉积盆地的重要地位和研究意义 |
| 1.1 重要地位 |
| 1.2 研究意义 |
| 1.2.1 科学研究 |
| 1.2.2 物质需求 |
| 1.2.3 生存环境 |
| 2 沉积盆地动力学 |
| 2.1 沉积盆地动力学内涵及定义 |
| 2.2 盆地成因类型 |
| 2.2.1 沉积盆地定义及成因分类 |
| 2.2.2 盆地重力成因 |
| 2.2.3 盆地热力成因 |
| 2.2.4 盆地的复合成因 |
| 2.3 盆地沉降、沉积和堆积中心及其关系 |
| 2.3.1 由沉积结果探讨沉降过程 |
| 2.3.2 3个中心的定义和关系 |
| 2.4 盆地后期改造 |
| 2.4.1 后期改造强烈的形成原因和发育背景 |
| 2.4.2 后期改造的作用、特点和结果 |
| 2.5 改造盆地定义和类型 |
| 2.5.1 改造盆地定义 |
| 2.5.2 改造盆地的类型 |
| 2.6 原始盆地恢复 |
| 2.7 块-盆-带系统动力学——大陆动力学的核心 |
| 2.7.1 块-盆-带系统动力学 |
| 2.7.2 块-盆-带相互关系和盆地类型 |
| 3 盆地油气赋存条件和油气成藏系统 |
| 3.1 含油气盆地研究系统和研究总则 |
| 3.1.1 含油气盆地动力学系统与成盆动力学系统 |
| 3.1.2 成藏动力学系统 |
| 3.1.3 含油气盆地研究总则 |
| 3.2 改造盆地油气评价和研究程式及内容 |
| 3.3 油气晚期-超晚期成藏与定位及其时限 |
| 3.4 小型含油气盆地类型和其油气赋存条件 |
| 3.4.1 油气勘探现状 |
| 3.4.2 小型含油气盆地类型及特征 |
| 3.5 深部作用与油气富集 |
| 3.5.1 非烃类气体显示和富集成藏 |
| 3.5.2 对生烃母质生存环境和繁盛程度的影响 |
| 3.5.3 对有机质埋藏后成烃转化条件和过程的影响 |
| 3.6 成熟盆地再研究的必要性和指导思想 |
| 4 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成藏 (矿) |
| 4.1 世界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的表现 |
| 4.2 中东亚能源矿产成藏 (矿) 域特征和形成环境 |
| 4.3 油气逸散及其地质效应和判识标志 |
| 4.3.1 研究现状和意义 |
| 4.3.2 地质效应与判识标志 |
| 5 沉积盆地成藏 (矿) 系统 |
| 5.1 沉积矿产与盆地成藏 (矿) 系统及环境 |
| 5.2 成矿环境和成矿作用及过程 |
| 5.3 盆地成矿系统的类型及时空演化 |
| 6 讨论和体会 |
| 6.1 整体、系统的学术思想 |
| 6.2 研究抓住地 (质) 学的三大要素 |
| 6.3 同异共求, 突出求异, 揭示个性的研究思路 |
| 6.4 既要重视研究方法, 更要重视方法论 |
| 0 前言 |
| 1 关于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1] |
| 2 关于香山科学会议第265次学术讨论会——非生物 (无机) 油气的形成和资源前景[2] |
| 3 关于油气成因和我国油气资源前景估计问题: |
| 4 关于学术争论和拓宽油气勘探领域 |
| 5 科学史的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