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惺钱[1](2021)在《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tor Pylori,Hp)是目前公认的唯一能在人体胃中生存的微生物种类,感染了全球50%以上的人口,是导致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的重要因素,且与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糖尿病、慢性荨麻疹等胃肠外疾病相关,因此抗Hp治疗早已成为共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Hp感染和胃癌双重高发,二者关系密切,危害相互叠加,其治疗是消化科医生最关注的问题。目前临床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和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但随着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细菌耐药率上升,Hp根除率下降,复发率升高,不良反应明显,有效治疗面临着挑战。中医药作为Hp治疗的新路径,具有不良反应小、耐药率低、不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等特点,与西药联用可提高根除率,减少副作用及抗菌药物使用,保护胃黏膜,在Hp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逐渐被认可。但证据较分散,仍缺乏较全面的中医理论支撑和真实世界的证据支持。目的:1.系统梳理中医药治疗Hp感染相关文献,全面综合当前可用证据,提炼中医药干预Hp的治疗思路。2.结合医案及回顾性队列研究整合中医治法的运用情况、具体方药,评价其临床疗效,优化Hp感染的中医药防治方案。3.在现有证据支持下,进一步揭示中药防治Hp的作用机制与证治规律,为中医药干预Hp感染的优势环节和精准治疗提供证据支持。方法:1.文献梳理与评价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同时对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灰色文献、医脉通等进行补充检索,7名研究者根据纳排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采用讨论或求助第三方的方式解决分歧;运用文字描述及图表形式展示中医药抗Hp的研究现状。应用AMSTAR 2量表、GRADE软件对中药治疗Hp感染相关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方法学质量、结局指标可靠程度及证据质量再评价。2.临床验证通过有效医案及临床回顾性研究对文献研究结果加以验证。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分析中医药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基于真实临床环境中既有医疗数据开展中药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评价中医药在真实世界中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药干预Hp感染相关疾病提供现实性、适用性和时效性证据支持。结果:1.证据图及理论探讨部分:8个中英文数据库初检共26661篇文献,自动查重后获得16461篇,依据相关排除标准排除不符合文献后最终纳入3563篇,其中临床研究3460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82篇,指南及临床路径研究21篇。从临床研究来看,(1)研究类型以随机对照试验为主(80.72%),规模多在60-100例之间;观察性研究占7.63%,多集中在Hp感染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及Hp感染相关疾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面,其与体质类型的研究相对较少,仅占0.55%;(2)研究人群与现代医学对Hp感染特定人群处理意见一致,中医药在儿童(<14岁)及老年人(>70岁)研究相对较少。(3)干预方案多为中医药与西药联用,单用相对较少,半夏泻心汤、黄连温胆汤、黄芪建中汤、六君子汤等经方应用广泛;(4)结局指标以Hp转阴、临床症状改善、胃镜病理疗效及安全性等为临床主要指标,与中医辨证论治水平相关的中医证候疗效指标相对较少;在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面,76篇中医疗法干预Hp相关性疾病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再评价结果显示,虽多数结论认为中医药有潜在疗效,但受原始研究方法学质量影响,证据质量参差不齐,高质量证据较少,难以得出较肯定的结论。在指南共识上,我国陆续颁布了五次Hp诊治共识意见或指南,为Hp治疗提供了方向;2012年第四次全国Hp感染诊治共识建议可将中药用于Hp感染的治疗,中药以其独特优势成为Hp治疗的新路径;2018年《全国中西医整合治疗Hp相关“病-证”共识》的发布,为难治性Hp感染提供了中国思路。通过系统梳理当前可获得的相关证据,总的来说,中医认为Hp为湿热毒邪,其感染与脾胃虚弱密切相关,邪毒内犯,正虚邪实为基本病机,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健脾益气以扶正,清热祛湿以祛邪,并施以根除Hp。2.再评价部分:中英文8个数据库中共检索出256篇中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纳入40篇文献按扶正、祛邪、扶正祛湿兼施不同干预方式对其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评定。纳入文献中7篇以扶正为主,黄芪建中汤、香砂六君子汤、香砂养胃丸为常用方剂;祛邪为主的17篇,辛开苦降、清热祛湿为抑杀Hp之大法,常用半夏泻心汤、左金丸、黄连温胆汤;扶正祛邪兼施的16篇,治以胃复春、荆花胃康、柴胡舒肝散等中药制剂。自2012年以来中药抗Hp相关系统评价逐年增多,Hp根除(转阴、清除)率、总有效率、胃镜病理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主要观察指标,但受系统评价制作全过程的影响,方法学质量均为“极低”,证据质量为中、低级或极低,缺乏高质量证据。3.医案分析部分:古今医案云平台共检出158则医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72则医案进行分析,共177诊次,涉及45首处方、241味中药。其中,甘草、黄连、白术、茯苓、陈皮、党参、蒲公英等为高频药物。所用药物功效以清热解毒、燥湿化痰、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主,清热药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理气药和补虚药。从性味归经看,多用温、平、寒之性,苦、甘、辛味,主入脾、胃、肺经的中药,核心处方为芍药甘草汤和六君子加减。4.临床回顾性研究部分:(1)共纳入283例Hp感染患者,其中中药联合四联疗法治疗患者(暴露组)114例,单用四联疗法(非暴露组)169例,治疗后暴露组Hp根除率为80.7%(92/114),非暴露组69.8%(118/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服用四联药物的疗程分为7、10、14、14-42天及42天以上5个组,分析显示不同疗程与Hp根除无统计学差异(P=0.84)。283例患者中10例在Hp根除后3个月至2年内进行了复查,除暴露组1例为2年后复查呼气试验结果为阳性外,其他均为阴性;难治性Hp感染患者3例,其疗效可能与抗生素耐药有关;(2)暴露组96例使用中药汤剂患者111诊次中药用药数据分析显示,中药使用总频次1437次,包括不同中药252味,甘草、半夏、党参、茯苓、白术等使用频次较高。按功效分类以清热解毒、燥湿化痰、补中益气为主,其中清热药使用频次最高、化痰药、补虚药次之。四气以温、平、微寒为主,甘、辛、苦味居多,主入脾、胃、肺经,临床使用的核心处方为六君子汤和黄芩汤加减。结论:Hp属于中医的湿热邪气,其感染与宿体脾胃虚弱、Hp毒邪(菌株)的致病性密切相关。中医药以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在Hp感染患者初次治疗、补救治疗及根除后等不同时期发挥治疗作用。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或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扶正,正气旺而不受邪),或清热解毒、清热燥湿(祛邪,邪去正自安),或攻补兼施,双管齐下,发挥抗Hp的同时,调节肠道正常菌群,修复受损胃黏膜,提高机体免疫力。扶正寓祛邪,祛邪而不伤正,成为根除Hp治疗的新路径和策略,单用或与西药联用提高根除率,缓解临床症状,造福患者。
张思依[2](2021)在《Hp感染对胃微生态影响的临床观察及连朴饮对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胃炎的中西医研究现状。2探讨Hp感染后机体的病理状态与胃内菌群改变及炎症微环境的相关性,以揭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生物学内涵。3探讨连朴饮治疗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作用机制。(1)构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2)观察连朴饮对模型大鼠胃黏膜凋亡、免疫细胞分化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证实连朴饮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分化和相关细胞因子分泌,改善细胞凋亡,发挥黏膜保护作用。方法1理论探讨: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和分析Hp相关性胃炎的病理机制,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候分布,治疗现状。2临床观察: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42名,分为慢性胃炎Hp感染脾胃湿热证组(Hp+PWSR,n=17)、慢性胃炎非Hp感染脾胃湿热证组(Hp-PWSR,n=11)、慢性胃炎非Hp感染脾胃虚弱证组(Hp-PWXR,n=14)。内镜下观察各组患者胃黏膜相关病理情况。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胃黏膜组织形态学特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患者血清干扰素-?(Interferon-?,IFN-?),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白细胞介素17a(Interleukin-17a,IL-17a),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21,IL-21),CXC趋化因子配体12(CXC chemokine ligand12,CXCL12)的表达。免疫组化(IHC)检测胃黏膜组织CD4+T细胞、CD8+T细胞表达。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检测胃黏膜菌群。3实验研究:(1)以高糖高脂饮食喂养,56°乙醇灌胃,人工气候箱制造湿热外环境刺激,联合Hp菌液灌胃,构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观察大鼠饮食、体重、毛色、大小便等一般情况,快速尿素酶试验和吉姆萨染色测定Hp定植情况,结合HE染色观察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对模型进行评价。(2)SPF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适应性喂养7天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0)、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组(n=10)、连朴饮低剂量组(n=10),连朴饮中剂量组(n=10),连朴饮高剂量组(n=10),四联疗法组(n=10)。采用复合因素造模,造模2周后,从各组抽取两只大鼠检验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后,第3周开始进行药物干预,连朴饮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分别灌胃15,7.5,3 g·kg-1,四联疗法组给予大鼠奥美拉唑(2 mg·kg-1)+阿莫西林(100 mg·kg-1)+克拉霉素(50 mg·kg-1)+胶体果胶秘胶囊(35 mg·kg-1),2次/d,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分别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给药21天。干预结束后,取大鼠胃黏膜组织和血清。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胃黏膜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B淋巴细胞癌-2基因相关X蛋白(B-cell lymphoma-2 associated X,Bax)、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蛋白表达。IHC检测Bax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胃黏膜中辅助T细胞(T helper,Th)1、Th2、Th17、调节性T细胞(T regulator,Treg)比例。ELISA检测血清中IFN-?,TNF-?,IL-4,IL-10,IL-17a,TGF-?的表达水平。结果1理论探讨:(1)Hp感染后菌群失调、免疫失衡导致胃部疾病的发生。(2)Hp相关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主要分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寒热错杂证,其中脾胃湿热证为常见证型。(3)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Hp相关性胃炎可提高临床疗效。连朴饮作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治疗方,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改善临床症状,提高Hp根除率,减少不良反应。2临床观察:(1)内镜下观察发现Hp+PWSR患者出现胃黏膜充血水肿、红斑(点、片状、条状)、出血点、黏膜粗糙不平、糜烂、粘液增多的比例明显高于Hp-PWXR(P<0.05);出现黏膜粗糙不平的比例明显高于Hp-PWSR(P<0.05)。Hp-PWSR患者出现胃黏膜充血水肿、红斑(点、片状、条状)、糜烂、粘液增多的比例明显高于Hp-PWXR患者(P<0.05)。(2)HE染色结果显示,Hp+PWSR组患者胃黏膜组织损伤、炎性细胞浸润、炎症活动度最重,其次为Hp-PWSR组。(3)IHC结果显示,Hp+PWSR患者胃黏膜组织CD4+T细胞、CD8+T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Hp-PWXR患者(P<0.05)。(4)ELISA结果显示,Hp+PWSR患者血清IFN-?、TNF-?、IL-1?、IL-8、IL-12、IL-21、IL-17a水平显着高于Hp-PWXR患者(P<0.05),IL-4、IL-10水平显着低于Hp-PWXR患者(P<0.05)。(5)16S r D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Hp+PWSR组Richness、ACE、Chao1、Shannon指数均显着低于Hp-PWSR组和Hp-PWXR组(P<0.05)。?多样性分析及物种构成分析显示各组菌群构成存在差异。功能预测结果显示,Hp感染患者胃黏膜菌群在辅助因子和维生素代谢、脂质代谢、泛醌及其他萜类醌的生物合成、脂肪因子信号、二甲苯退化、矿物吸收、视黄醇新陈代谢等途径较非Hp感染患者减弱(P<0.05),在蛋白复制,重组和修复、谷氨酸突触、细胞色素P450、新霉素生物合成、细菌分泌系统、脂肪酸生物合成等途径较非Hp感染患者增强(P<0.05)。3实验研究:(1)造模后,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饮食、饮水量减少,大鼠嗜睡,喜身体蜷缩,被毛潮湿,肛门脱垂,反应较为迟钝,目光呆滞,便质粘,气味较臭,快速尿素酶试验和吉姆萨染色结果显示胃黏膜Hp定植率为90%,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2)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结构完整,腺体排列整齐,无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胃黏膜表面欠光整,腺体排列紊乱,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中性粒细胞浸润。连朴饮高、中、低剂量组和四联疗法组大鼠胃黏膜的腺体排列,炎性细胞浸润匀有所改善,以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组织Caspase-3、Bax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Bcl-2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联疗法组和连朴饮高剂量组大鼠胃黏膜组织Caspase-3、Bax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Bcl-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连朴饮低、中剂量组大鼠胃黏膜组织Bcl-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IHC结果显示,Bax蛋白在细胞胞浆内表达,蛋白表达趋势与Western Blot一致。流氏细胞技术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h1、Th2、Th17、Treg、Th1/Th2、Th17/Treg比例显着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联疗法组、连朴饮高剂量组Th1、Th2、Th17、Th1/Th2、Th17/Treg细胞比例显着下降(P<0.05)。ELISA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FN-?、TNF-?、IL-17a水平显着升高(P<0.05),IL-4、IL-10、TGF-?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联疗法组和连朴饮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FN-?、TNF-?、IL-17a水平显着降低(P<0.05),IL-4、IL-10、TGF-?水平显着上升(P<0.05),连朴饮中剂量组大鼠血清IFN-?、TNF-?、IL-17a水平显着降低(P<0.05),IL-4、IL-10水平显着上升(P<0.05),连朴饮低剂量组大鼠血清TNF-?、IL-17a水平显着降低(P<0.05),IL-4、IL-10水平显着上升(P<0.05)。结论1脾胃湿热证是Hp相关性胃炎最为常见的中医证型,连朴饮作为治疗方,疗效确切,深入研究连朴饮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为Hp相关性胃炎的治疗提供新思路。2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黏膜病理改变的出现与Hp感染后宿主胃黏膜菌群结构功能改变,机体免疫反应失衡,炎症状态增强,黏膜病理损伤加重有关。3复合因素造模可成功构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连朴饮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分化和相关细胞因子分泌,改善细胞凋亡,发挥对模型大鼠的胃黏膜保护作用。
宋玉莹[3](2021)在《新蒲饮2号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对照研究,观察新蒲饮2号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的Hp根除率、中医症状改善情况及安全性,评估新蒲饮2号联合奥美拉唑对Hp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的治疗效果,旨在探求一种不含抗生素治疗Hp的安全有效的新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择。方法:选取就诊于南京市中医院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64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人。治疗组予新蒲饮2号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采用标准三联方案(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疗程均为14天。停药4-8周后行13C呼气试验,观察Hp根除率,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对患者中医症状进行积分评判。记录服药期间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1)根除率方面,治疗组根除率为68.97%,对照组根除率为70.00%,经卡方检验,P>0.05,两者根除率无统计学差异,提示根除效果相当;(2)中医症状积分方面,对照组治疗前后在改善口干口苦、大便溏或黏腻症状中,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此外,两组治疗前后积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案均可缓解患者中医症状。治疗后组间对比中,两者在胃脘胀满、口干口苦、嗳气、肢体困重及大便溏或黏腻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在胃脘疼痛、口中异味、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中,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治疗效果相当;(3)中医证候疗效判定中,治疗组痊愈1例,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1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经检验,P<0.05,两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经检验,P<0.05,两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安全性高于对照组。结论:新蒲饮2号联合奥美拉唑治疗Hp感染脾胃湿热证患者,在Hp根除率方面与标准三联治疗方案相当,中医症状改善情况优于标准三联,并有更高的安全性,提示新蒲饮2号有较好的抗Hp作用,在抗生素耐药率不断升高的大环境下,提供了新的根除Hp方向及思路。
杨博[4](2020)在《平胃胶囊在根除幽门螺杆菌中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三组方案对幽门螺杆菌(Hp,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慢性胃炎的Hp根除率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平胃胶囊组、果胶铋组及双歧杆菌组在治疗Hp感染上疗效的差异,探讨三种方案在Hp根除率、临床症状缓解程度上的相关性,以期为中医药根除Hp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就诊的180例中医证型为肝郁脾虚兼湿热证的Hp感染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平胃胶囊组、果胶铋组和双歧杆菌组。果胶铋组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10mg bid、阿莫西林1g bid、克拉霉素0.5g bid、胶体果胶铋150mg tid,平胃胶囊组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10mg bid、阿莫西林1g bid、克拉霉素0.5g bid、平胃胶囊2g tid,双歧杆菌组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10mg bid、阿莫西林1g bid、克拉霉素0.5g bid、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1.5g tid,三组均连续服用14天。治疗前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用药停止一月后复查13C呼气试验,以明确三组在Hp根除方面的差异,并在用药前后进行临床症状积分的评定以比较治疗前后的疗效,收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等。结果:纳入的180例患者,有11位患者退出研究,按脱落病例处理。故最终纳入研究者169例,其中平胃胶囊组58例,果胶铋组55例,双歧杆菌组56例,具体结果如下:1.基线资料:三组患者治疗前的年龄、性别及呼气试验的DOB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故三组之间具有可比性。2.Hp根除率比较:平胃胶囊组58例患者中根除52例,根除率为89.7%,果胶铋组55例中根除47例,根除率为85.5%,双歧杆菌组56例患者中根除41例,根除率为73.2%。三组的Hp根除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0.05),使用卡方分割检验,提示平胃胶囊组与果胶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歧杆菌组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临床症状积分比较:三组的临床症状积分在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三组药物均能改善临床症状。平胃胶囊组与其余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积分对比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果胶铋组与双歧杆菌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总有效率分布差异显着(P<0.05),其中平胃胶囊组的疗效高于其余两组,果胶铋组与双歧杆菌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平胃胶囊组可以达到和铋剂四联疗法相同的Hp根除率。2.平胃胶囊组可以明显改善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肝郁脾虚兼湿热证)的临床症状。
王瑞昕[5](2020)在《荆花胃康胶丸联合标准四联疗法对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的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及背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是临床中的常见疾病,幽门螺杆菌作为其致病因子,长期持续性感染可以进一步进展为胃黏膜萎缩、肠化,甚至不典型增生。根除Hp作为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根本手段,可以缓解患者各种不适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逆转胃黏膜组织病理学的变化,一直是临床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但是由于在我国抗生素耐药的大背景下,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方案每每因为逐渐减低的根除率而不断推陈出新。根据最新的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处理共识意见,目前的临床中多采取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但众多研究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并不能始终维持在一个90%以上的满意水平。且随着疗程中药物使用剂量和周期的不断延长,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幽门螺杆菌耐药性逐渐增强,Hp根除过程中的瓶颈问题日益显现。中医药疗法由于具有独特的辨证论治优势,在许多临床和基础研究中都显示出了良好的前景,具体体现在中药可以改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其不良反应,提高Hp根除率等。荆花胃康胶丸作为临床中的常用中成药,具有对多种消化系统疾病治疗效果好,便于服用,患者接受度高等众多优势。故本文拟通过评价荆花胃康胶丸联合标准四联疗法对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脾胃湿热证)的治疗效果,探索荆花胃康胶丸对于该类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优势环节,为临床中更为针对性地选择选择用药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实用型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按照纳排标准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北京中医医院门诊部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且经中医辨证为脾胃湿热证的患者共77例,采用随机数字生成软件产生的分配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治疗组39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钠肠溶片+枸橼酸铋钾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的四联疗法14天,治疗组给予荆花胃康胶丸联合铋剂四联疗法14天。在治疗结束后采用13C呼气试验、中医症状评价量表评价两组完成研究的70例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临床症状缓解程度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其中临床症状缓解程度包括中医证候积分和单项症状积分。研究结果:本研究共入组70例患者,对照组35例,治疗组35例。1.主诉情况分析:在70例脾胃湿热证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中,以上腹胀、上腹痛、口臭为三大主症出现的频率最高。2.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两组患者经ITT分析和PP分析,对照组和治疗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无明显差异。在痞满组的40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患者中,治疗组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高于对照组。3.证候疗效:治疗组在治疗后的证候积分显着低于治疗前证候积分(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证候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4.单项症状疗效:治疗组在治疗后上腹胀、口臭的症状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对于上腹胀、纳差及口苦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5.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四联疗法中加用荆花胃康胶丸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并可显着提高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程度,尤其是在改善上腹胀、纳差及口苦、口臭症状方面疗效明显。提示在临床中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中医诊断为痞满的患者,尤其是伴随上腹胀、纳差及口苦、口臭症状的患者,在结合整体情况的前提下,可以选择辅以荆花胃康胶丸以期提高临床疗效。
汪吴珺[6](2020)在《新蒲饮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灌胃 NaHCO3 及 H.pyloriSS1(Helicobacter pylori Sydney Strain 1)菌株建立H.pylori感染相关性胃炎C57BL/6小鼠模型,从小鼠胃黏膜病理改变情况、H.pylori的清除情况、ELISA检测、免疫组化以及Western Blot检测等几个方面,充分观察小鼠在经过不同的药组治疗前后,体内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对新蒲饮联合奥美拉唑治疗H.pylori相关性胃炎的疗效进行客观评价,探索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治疗H.pylori相关性胃炎的新方法。方法:在适当的混合气体下,将H.pyloriSS1菌株(小鼠感染标准菌株)接种于含有脱纤维羊血的培养基培养,培养2-3日,期间持续观察细菌培养情况,培养完成经鉴定为H.pylori阳性后制成菌液备用。将50只C57BL/6(B6)小鼠采用细菌灌胃的方法建立小鼠H.pylori相关性胃炎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单纯新蒲饮组(新蒲饮组)、新蒲饮联合奥美拉唑组(新奥组)和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奥美拉唑肠溶片组(胃三联组),后各给药组均连续给药14天,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给药结束后观察4周后处死小鼠,根据实验要求取出相应的组织及血清保存备用,通过快速尿素酶法及吉姆萨染色法观察H.pylori的分布及定植情况,采用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的表达,免疫组化以及Western Blot检测IL-8、NF-kB等炎症因子的蛋白表达,PCR法检测 IL-8、NF-kB 的 mRNA 表达。结果:通过尿素酶检测及吉姆萨染色可以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胃黏膜均可见H.pylori感染,证明小鼠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小鼠胃黏膜H.pylori明显减少,胃三联组与新奥组较为明显,新蒲饮组次之;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相关炎症因子IL-8、NF-kB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血清IL-8含量表达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新蒲饮组、新奥组及胃三联组中相应的炎症因子IL-8、NF-kB的蛋白、mRNA及血清含量较模型组降低(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新奥组和胃三联组IL-8、NF-kB及血清IL-8含量明显低于新蒲饮组。结论:动物实验表明新蒲饮能够治疗H.pylori相关性胃炎,联合奥美拉唑效果更优,与胃三联效果相似。由此可见,新蒲饮联合奥美拉唑有望成为治疗H.pylori相关性胃炎的新方法。
韦丽秋[7](2019)在《改良二联七天疗法在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初治患者中的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及目的: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幽门螺杆菌的耐药越来越来严重,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此外,对探索新的治疗方案、新的治疗药物是每个临床医生面对的挑战。本研究采取改良二联七天疗法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初治患者,评价改良二联七天疗法在根治幽门螺旋感染初治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力求找到一种更安全、经济效益比更高的方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病例对照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门诊、住院部经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明确诊断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初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对照分组的方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5例。观察组男性40例、女性45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3.87±9.08)岁。对照组男性38例、女性47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6.99±11.64)岁。两组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85例:给予“艾司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呋喃唑酮片100mg”,均为每日4次,疗程为7天。对照组:给予“艾司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枸橼酸铋钾颗粒220mg、阿莫西林胶囊1000mg、吠喃唑酮片100mg”,均每日2次,疗程为14天。所有患者疗程结束4周后复查13C-尿素呼气试验,观察两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13C-尿素呼气试验阴性为幽门螺杆菌根除成功。根除率计算采用意向性分析(ITT分析)和符合方案数据分析(PP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全部统计采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1.两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比较:试验组85例患者中,完成试验的有75例,未完成试验的有10例,其中有2例因无法耐受头昏、乏力而退出,有8例拒绝复查而退出,根除率为PP分析为86.7%(65/75),ITT分析为76.5%(65/85)。对照组85例患者中,完成试验的有78例,未完成试验的有7例,均为拒绝复查而退出,根除率PP分析为89.7%(70/78),ITT分析为82.4%(70/85)。两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试验组出现不良反应有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2%,不良反应症状主要有恶心、头晕、乏力、全身无力、全身酸痛、头痛等。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大多为轻度,停药后即缓解至消失,无需特殊治疗,其中有2例患者在服药的第2天即出现明显的全身无力、全身酸痛、头痛而停止服药。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有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不良反应症状主要有恶心、头晕、乏力、口苦等。对照组患者大部分出现的不良反应均较轻,不良反应症状可在停药后自行缓解而无需特殊治疗,无患者因不良反应而退出试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依从性、成本比较.:观察组依从性为97.6%(83/85),对照组为95.3%(81/8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成本的比较:观察组每例成本为人民币306.7元,显着少于对照组的395.1元。结论:高剂量、高给药频率的改良二联七天疗法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效果、安全性以及依从性上和标准铋剂四联疗法相当,而且较铋剂四联疗法成本更低。
王银平[8](2019)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主要是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餐后饱胀感、早饱、中上腹痛及中上腹烧灼感等症状,而无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FD病程慢性、迁延性,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FD常规治疗多采用药物对症治疗,可使部分患者得到缓解,但从实际临床疗效来看,单纯采用对症支持治疗的效果十分有限,且复发率较高。患者需要多次就诊,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和精神状况,同时增加了其经济负担。有专家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功能性消化不良有密切关系,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治疗可明显改善FD患者症状,获得临床长期缓解,缩短疗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也有学者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功能性消化不良没有必然关系。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确切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目的1.本研究选取FD合并HP感染病患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一般情况、症状学分型。2.探讨四联疗法根除HP对HP阳性FD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3.观察对比根除HP治疗和常规对症药物治疗HP阳性FD的HP根除率、症状缓解状况及治疗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1.收集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和住院的FD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依据罗马IV标准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行C13、14C-URT或活检病理确诊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及症状类型进行分析比较。2.把患者随机化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片(10mgTid)+兰索拉唑肠溶片(30mgBi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四联根除HP疗法:兰索拉唑肠溶片(30mgBid)+胶体果胶铋胶囊(0.2gBid)+克拉霉素片(0.5gBid)+甲硝唑片(0.4gBid),均治疗两周。在治疗前和治疗两周及停药4周后对2组患者的餐后饱胀感、早饱、上腹部不适、上腹痛、烧心、恶心、呕吐、嗳气等症状进行问卷调查,对各症状进行评分,计算总分。本研究方案已得到院及以上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1.以罗马IV诊断标准的80例HP阳性FD患者中,患者平均发病年龄是47.95±11.171岁,年龄最大70岁,最小20岁。其中男性39例(48.7%),女性41例(51.3%)。FD患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36-49岁常见,女性患者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1.051,两组性别、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在FD各亚型中,22例(27.50%)属于上腹痛综合征(EPS),其中男性9例(23.08%),女性13例(31.71%);19例(23.75%)属于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其中男性8例(20.51%),女性11例(26.83%);39例(48.75%)属于EPS合并PDS叠加型,其中男性22例(56.41%),女性17例(41.46%)。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以EPS合并PDS多见,EPS次之,PDS最少,两组FD分型无显着性差异。3.用药两周后,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FD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餐后饱胀感、早饱、上腹痛、烧心、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嗳气进行比较。治疗两周后,观察组在八个方面较用药前症状改善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只有餐后饱胀感、早饱、上腹痛、烧心、恶心、呕吐六个方面症状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上腹不适和嗳气方面症状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数据表明,观察组在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方面,要优于对照组。4.观察组四联疗法治疗两周后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缓解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治疗两周后和停药4周后的治疗总有效率(82.5%,55.0%),分别高于对照组(57.5%,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停药4周后总有效率较治疗两周后有所下降。5.停药4周后,对两组病人做C13尿素呼气试验,结果显示:观察组四联抗HP治疗,36例HP检测阴性,根除率达90%,对照组常规对症治疗,17例HP检测阴性,根除率42.5%,经卡方检验,χ2=20.182,P<0.05,两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提示观察组四联疗法HP根除率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基线时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在HP根除率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6.两组患者在用药期间并未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中,1例出现皮肤瘙痒,1例出现短暂性呕吐加重,1例出现腹泻;对照组中分别5例出现食欲不佳、腹胀和恶心、呕吐。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5%和12.5%,治疗前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观察组四联疗法治疗两周后对FD合并HP感染症状缓解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常规对症治疗。2.观察组四联疗法两周疗程对于首次行HP根除的患者有较理想根除率。3.根除HP治疗可降低FD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是治疗FD安全有效的方法。
翁雅萍[9](2019)在《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标准含铋剂四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自2017年8月至2018年2月共纳入20例存在H.pylori感染且无并发症的消化性溃疡活动期患者作为标准四联治疗组(Quadruple treatment,QT),并纳入2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空白对照组(Health control,HC)。QT组行2周含铋剂四联疗法(雷贝拉唑(20mg,bid),阿莫西林(1g,bid),克拉霉素(0.5g,bid)和胶体果胶铋(0.2g,tid))。比较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及评估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在治疗结束后4周复查胃镜及14C-呼气试验。收集治疗前(第0周QTF1)、治疗结束时(第2周QTF2)和治疗结束后4周(第6周QTF3)大便标本并提取细菌DNA,利用PCR方法提取16S rDNA V3-V4区序列,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法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改变。结果四联疗法抗H.pylori治疗结束后4周溃疡的愈合率和H.pylori有效根除率分别为95%和90%,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治疗,治疗结束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16S rDNA测序分析发现HC组平均OTUs为872,QTF1组平均为639,QTF2组平均为570,QTF3平均为615,且QT各组的物种多样性均低于HC组。抗H.pylori治疗2周后肠道菌群数量及丰富度降低;停药4周时有恢复至治疗前水平的趋势,但仍未达正常人水平。结论消化性溃疡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抗H.pylori治疗致菌群多样性进一步下降,停药4周后肠道菌群有恢复趋势。
周海娟[10](2016)在《双歧三联活菌在根治幽门螺杆菌治疗中的作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序贯使用双歧三联活菌在根治幽门螺杆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83例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或糜烂患者,随机分为三联组、四联组、双歧三联活菌组,每组各61例。三联组给予标准三联1周疗法,四联组给予标准四联2周疗法,双歧三联活菌组给予标准四联疗法1周,序贯使用双歧三联活菌1周。停药1个月后比较3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三联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为72.13%,显着低于四联组(93.44%)及双歧三联活菌组(9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歧三联活菌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略低于四联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联组与双歧三联活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08%、91.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高于三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11例,但均较轻微,采取对症治疗后好转。四联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高于双歧三联活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序贯使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可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降低医疗费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文献研究 |
| 第一章 基于证据图的中医药抗Hp感染的研究现状分析 |
| 1.资料与方法 |
| 1.1 文献检索 |
| 1.2 文献纳排标准 |
|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 1.4 数据分析与形式 |
| 2.结果 |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 2.2 相关研究文章发表年度趋势 |
| 2.3 临床研究类型及规模 |
| 2.4 中医证候及体质研究 |
| 2.5 中医药抗Hp方式研究 |
| 2.6 中医药抗Hp方案临床评价 |
| 2.7 中医药防治方案干预时机及适用情况 |
| 2.8 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及临床证据评价 |
| 2.9 临床指南与路径研究 |
| 3.讨论 |
| 3.1 中医药抗Hp应用现状及问题 |
| 3.2 中医药防治Hp感染未来的研究方向 |
| 3.3 本研究的不足 |
| 第二章 中医药抗Hp感染机理机制探讨 |
| 1.现代医学对Hp的认识及治疗 |
| 1.1 Hp的特性和致病特点 |
| 1.2 Hp的治疗 |
| 2.中医对Hp感染相关疾病的认识和治疗 |
| 2.1 中医对Hp感染的认识 |
| 2.2 中医对Hp相关疾病的治疗 |
| 2.3 扶正祛邪抗Hp感染的实践及机理机制探讨 |
| 3.讨论 |
| 第三章 中药扶正祛邪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
| 1.资料与方法 |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2 文献检索 |
| 1.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 1.4 质量评价 |
| 2.结果 |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 2.3 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
| 2.4 主要结局指标和证据质量分级 |
| 3.讨论 |
| 临床验证 |
| 第一章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的中医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用药规律研究 |
| 1.研究资料 |
| 1.1 数据来源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2.研究方法 |
| 2.1 数据录入 |
| 2.2 数据规范 |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 3.结果 |
| 3.1 医案检索结果及特点 |
| 3.2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 3.3 常用方剂使用情况 |
| 3.4 常用中药使用情况 |
| 4.讨论 |
| 第二章 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
| 1.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纳排标准 |
| 1.3 数据收集及整理 |
| 1.4 分组方法 |
| 1.5 结局评价 |
| 2.统计分析 |
| 3.结果 |
| 3.1 病例基本情况 |
| 3.2 治疗结局 |
| 4.讨论 |
| 结语 |
| 1.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 2.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 3.本研究的不足 |
| 4.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与学术成果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
| 1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现代研究 |
| 1.1 固有免疫(又称“天然免疫”) |
| 1.2 适应性免疫 |
| 1.3 菌群与免疫 |
| 2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中医学理论研究 |
| 2.1 Hp相关性胃炎病名认识 |
| 2.2 Hp相关性胃炎病因病机及中医证候认识 |
| 3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治疗现状 |
| 3.1 西医治疗 |
| 3.2 中医治疗 |
| 4 连朴饮的现代研究 |
| 4.1 连朴饮的来源及组方 |
| 4.2 连朴饮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
| 4.3 连朴饮相关的实验研究 |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
| 1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患者胃内菌群及炎症微环境影响的临床观察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对象 |
| 1.3 实验材料和方法 |
| 1.4 实验结果 |
| 1.5 讨论 |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 1 幽门螺杆菌联合湿热因素构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及模型评价 |
| 1.1 研究背景 |
| 1.2 材料和方法 |
| 1.3 实验结果 |
| 1.4 讨论 |
| 2 连朴饮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
| 2.1 研究背景 |
| 2.2 材料和方法 |
| 2.3 实验结果 |
| 2.4 讨论 |
| 3 连朴饮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大鼠胃黏膜免疫细胞分化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
| 3.1 研究背景 |
| 3.2 材料和方法 |
| 3.3 实验结果 |
| 3.4 讨论 |
| 讨论与总结 |
| 1 本研究总结 |
| 2 创新点 |
| 3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综述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二: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中医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认识及研究 |
| 1.1 中医病名的认识 |
| 1.2 中医病因病机 |
| 1.3 中医辨证治疗概况 |
| 2 西医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概况 |
| 2.1 Hp的微生物特性 |
| 2.2 流行病学研究 |
| 2.3 Hp致病因子 |
| 2.4 致病机制 |
| 2.5 临床表现及相关疾病 |
| 2.6 Hp诊断方法 |
| 2.7 Hp的治疗 |
| 2.8 Hp疫苗 |
| 2.9 Hp的预防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与终止标准 |
| 1.6 脱落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分组方法 |
| 2.2 治疗方法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 2.5 统计学方法 |
| 3 统计学结果 |
| 3.1 基线分析 |
| 3.2 治疗后结果分析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本课题立论依据 |
| 1.1 目前治疗方案的不足 |
| 1.2 Hp感染与脾胃湿热证的关系 |
| 2 新蒲饮2号组方分析 |
| 3 结果分析 |
| 4 不足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 一般资料 |
| 1 病例来源 |
| 2 诊断标准 |
| 3 病例纳入标准 |
| 4 病例排除标准 |
| 5 病例剔除标准 |
| 6 病例脱落与处理 |
| 7 终止试验标准 |
| 研究方案 |
| 1 分组方法 |
| 2 治疗方案 |
| 3 观察指标 |
| 4 统计学处理 |
| 研究结果 |
| 1 基线资料 |
| 2 疗效分析 |
| 3 相关因素分析 |
| 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 5 讨论 |
| 结语 |
| 1 结论 |
| 2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
| 1 现代医学对Hp感染的认识 |
| 2 中医对Hp感染的认识及治疗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1 论文 |
| 2 参与课题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现状 |
| 1.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理 |
| 2.幽门螺杆菌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 |
| 3.幽门螺杆菌根除适应症的变迁 |
| 4.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进展 |
| 5.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前言 |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 1.1 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耐药率高 |
| 1.2 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案在探索中发展 |
| 1.3 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认识 |
| 1.4 荆花胃康胶丸在Hp相关性慢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
| 1.5 小结 |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 2.1 研究方案 |
| 2.2 病例来源 |
| 2.3 诊断标准 |
| 2.4 研究对象 |
| 2.5 伦理学审查及质量监控 |
| 2.6 随机分组方案 |
| 2.7 治疗方案 |
| 2.8 合并用药 |
| 2.9 观察指标和观察节点 |
| 2.10 疗效评价方式 |
| 2.11 统计方法 |
| 2.12 技术路线图 |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 3.1 一般情况 |
| 3.2 患者基本情况 |
| 3.3 两组患者主诉情况 |
| 3.4 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比较 |
| 3.5 痞满和胃脘痛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比较 |
| 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 3.7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 3.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
| 3.9 两组患者治疗后单项症状疗效比较 |
| 3.10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
| 第四节 讨论 |
| 4.1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人口学特征 |
| 4.2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中医诊断学特征 |
| 4.3 荆花胃康胶丸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Hp根除率的影响 |
| 4.4 荆花胃康胶丸对改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脾胃湿热证候的影响 |
| 4.5 荆花胃康胶丸对改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单项症状的影响 |
| 4.6 荆花胃康胶丸的不良反应评价 |
| 4.7 小结 |
| 第五节 结论 |
| 第六节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理论研究 |
| 1. 从中医学角度分析H.pylori相关性胃炎 |
| 1.1 中医病名分析 |
| 1.2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
| 1.3 中医药对H.pylori相关性胃炎疗效研究进展 |
| 2. 西医学对H.pylori相关性胃炎的认识 |
| 2.1 流行病学调查 |
| 2.2 致病机制 |
| 2.3 诊断方法 |
| 2.4 治疗方法 |
| 2.5 H.pylori耐药性研究 |
| 2.6 质子泵抑制剂(PPI)在治疗H.pylori相关性慢性胃炎中的研究进展 |
| 3. H.pylori感染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 |
| 3.1 动物品种 |
| 3.2 菌株类型 |
| 3.3 造模方法 |
|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菌株 |
| 1.2 实验动物 |
| 1.3 实验药物 |
| 2. 实验方法 |
| 2.1 实验试剂 |
| 2.2 细菌培养 |
| 2.3 细菌保存 |
| 2.4 细菌诊断 |
| 2.5 造模方法 |
| 2.6 动物处理 |
| 2.7 动物造模诊断 |
| 2.8 动物分组 |
| 2.9 实验药物配制方法 |
| 2.10 给药方法 |
| 2.11 标本采集 |
| 2.12 ELISA检测 |
| 2.13 qRT PCR |
| 2.14 Western Blot法检测 |
| 2.15 免疫组化 |
| 2.16 主要仪器 |
| 2.17 统计学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3.1 各组B6小鼠快速尿素酶结果 |
| 3.2 各组B6小鼠吉姆萨染色结果 |
| 3.3 各组B6小鼠胃组织病理观察比较 |
| 3.4 各组B6小鼠治疗前后IL-8、NF-kB变化比较 |
| 4. 实验小结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新蒲饮组方分析 |
| 2. 实验结果分析 |
| 3. 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展望 |
| 3.1 H.pylori感染的证候模型局限性 |
| 3.2 中药治疗的疗程和剂量不足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 前言 |
| 一、幽门螺杆菌的概述 |
| 二、幽门螺杆菌的概念 |
| 三、幽门螺杆菌的特性 |
| 四、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害 |
| 五、幽门螺杆菌的易感人群及流行病学 |
| 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 |
| 七、根除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适应症 |
| 八、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
| 九、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标准 |
| 十、胃酸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的影响 |
| 十一、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治疗的现状 |
| 第一章 方法 |
| 1.1 资料与方法 |
| 1.2 试验方法 |
| 第二章 结果 |
| 第三章 讨论 |
| 第四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 第一章 呋喃唑酮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根治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
| 1.1 有关呋喃唑酮的药物说明 |
| 1.2 呋喃唑酮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应用及疗效 |
| 1.3 幽门螺杆菌对呋喃唑酮的耐药机制和耐药情况 |
| 1.4 呋喃唑酮的不良反应 |
| 1.5 含呋喃唑酮方案的一些争议 |
| 1.6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资料 |
| 2 方法 |
| 3.结果 |
| 4 讨论 |
| 5.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英文缩略词对照 |
| 附录 |
| 附件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1 前言 |
| 1.1 人类胃肠道菌群的研究概述 |
| 1.2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治疗现状 |
| 1.3 根除H.pylori治疗对人体微生态的影响 |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研究方法 |
| 2.3 主要的实验器材与试剂 |
| 2.4 实验过程 |
| 2.5 数据分析 |
| 3 结果 |
| 3.1 一般资料 |
| 3.2 疗效评估 |
| 3.3 肠道菌群的16S rDNA测序结果 |
| 4 讨论 |
| 4.1 抗H.pylori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 |
| 4.2 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探讨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幽门螺杆菌根除判断方法 |
| 1.4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 1.5 安全性评估 |
| 1.6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比较 |
| 2.2 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
| 2.3 不良反应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