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秦皮和洋槐皮的鉴别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秦皮与合欢皮的鉴别(论文文献综述)

朱俊[1](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对王钢教授多年来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的整理,建立医案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王钢教授临床辨治慢性肾衰竭医案数据整体研读,系统性回顾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整体辨证及遣方用药的思路,总结其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使其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继承,同时为中药延缓慢性肾衰竭病程进展提供经验。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建国以来慢性肾衰竭中医药相关文献和王钢教授本人及其相关临床经验文献进行分析;(2)运用综述的方法,论述目前中医诊治慢性肾衰竭的研究现状及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3)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王钢教授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诊疗的住院慢性肾衰竭患者医案中符合标准的1000诊次病案进行数据挖掘,重点挖掘医案中的性别、年龄、症状、舌苔、脉象、原发病、病机、方药等内容,结合王钢教授的临证经验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4)运用分层数据挖掘分析和典型病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王钢教授在治疗5种不同原发病的辨治思路;(5)运用访谈实录的方法,进一步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经验和思路。结果:(1)数据挖掘结果:1000诊次中男性254例,就诊604次;女性患者156例,就诊396次,平均年龄54.2岁。核心临床症状为乏力、腰酸、泡沫尿、下肢肿、夜尿频;核心舌质为舌淡、舌红、舌暗;核心舌苔为苔薄黄、苔白腻、苔薄白;核心脉象为细脉、滑脉、沉脉、弦脉;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高频药物有32味,分别是土茯苓、茵陈、蒲黄、五灵脂、车前子、大腹皮、猫爪草、槐花、六月雪、甘草、紫菀、泽兰、黄连、茯苓皮、金银花、大黄、苍术、枳实、槟榔、蒲公英、何首乌、大枣、牛膝、黄芪、郁金、菟丝子、萹蓄、川芎、太子参、白术、杜仲、玉米须。(2)核心方:①太子参、黄芪、甘草、大枣、杜仲、牛膝、苍术、茯苓皮、泽兰、大腹皮、玉米须、车前子、槐花、土茯苓、大黄、枳实、槟榔、茵陈、五灵脂、蒲黄;②何首乌、菟丝子、川芎、郁金、金银花、黄连、紫菀、蒲公英、萹蓄、六月雪、凤尾草、猫爪草;③白术、山茱萸、当归、紫河车、积雪草。(3)兼证用药:①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湿热证之大量蛋白尿:僵蚕、全蝎、龙葵、山慈菇、芡实、石韦、牛蒡子、黄芩、肾炎草、黄蜀葵花;②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糖尿病之大量蛋白尿:枸杞、菊花、谷精草、海螵蛸、瓦楞子、金樱子、穿山龙、虎杖、鬼箭羽、白花蛇舌草;③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水肿:丹参、桃仁、红花、水蛭、益母草、猪苓、葫芦、防己、黄精、肉桂、虎耳草;④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咽痛、咳嗽、痰湿中阻:玄参、桔梗、冬凌草、射干、薄荷、木香、砂仁、半夏、陈皮;⑤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胃气上逆:藿香、佩兰、竹茹、吴茱萸、赭石、炮姜、冬瓜皮、桑白皮、连翘;⑥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高尿酸血症、皮肤瘙痒:秦皮、秦艽、鸡血藤、丝瓜络、地肤子、白鲜皮;⑦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寐差、水肿、脾胃不和、血尿、蛋白尿:合欢皮、酸枣仁、首乌藤、龙齿、柏子仁、椒目、葶苈子、紫苏梗、白及、石莲子、刘寄奴。(4)分层数据分析结果:①原发病为膜性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补气通阳、淡渗利水药;②原发病为IgA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利咽、养阴利咽、健脾补肾药;③原发病为高尿酸血症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活血通络、清热利水、降尿酸药;④原发病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解毒、化湿利水药;⑤原发病为2型糖尿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养阴清热、祛风通络、通阳活血药。结论:通过研究发现,王钢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病位在肾,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肾元亏虚是发病基本之因,湿浊和瘀血贯穿整个病程始终,湿热导致病情反复加重的重要病理因素。结合数据挖掘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思路为:围绕“肾劳”病名,强调病因多变,虚实辨证;维护肾元,阴平阳秘;和缓治本,多脏同调;清利活血,诊治关键;疏滞泄浊,贯穿始终。结合访谈实录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经验为:强调整体辨证,随症就因,善用复方;精于配伍,巧用药对。重视处理合并症,多途径、多靶点治疗。强调治疗与调摄相结合:重视原发病,饮食疗法,预防感染,稳定情况,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田文帅,龙华丽,姚帅,吴婉莹,崔亚君[2](2017)在《秦皮及其混伪品的生药学研究现状》文中提出从秦皮的用药历史、真实性鉴定和化学成分等方面综述了秦皮及其常见混伪品的生药学研究现状,为秦皮质量标准研究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张俊红[3](2016)在《中药合欢皮、秦皮和海桐皮的鉴别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分析中药合欢皮、秦皮、海桐皮三种药物的鉴别状况。方法:从理化、显微、性状等方面对海桐皮、秦皮、合欢皮三种药物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海桐皮、秦皮、合欢皮三种药物在理化、显微、性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充分明确掌握海桐皮、秦皮、合欢皮三种药物的各鉴别方式,避免再临床使用过程中出现差错,确保临床药物使用的安全性,让患者安心,提升治疗疗效。

赵莎[4](2015)在《党参、合欢花(皮)、五加皮药材及其混伪品DNA条形码鉴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中药用药历史悠久,来源广泛,种类繁多,同名异物、同物异名;历代本草记载不详,品种混乱;在历史沿革中品种发生变迁,一药多基原现象普遍存在,正品药材短缺,习用品、代用品、混伪品较多,给中药临床用药安全带来极大挑战。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是应用基因组中一段公认、相对较短的DNA片段进行物种鉴定的技术,已成为物种鉴定和分类的研究热点。基于对中药材DNA条形码鉴定的系统研究,建立了以ITS2为核心,psbA-trnH为辅的植物类药材鉴定体系和以COI为主、ITS2为辅的动物类药材鉴定体系,并相应建立条形码数据库及网络鉴定平台。DNA条形码鉴定方法为准确鉴定中草药提供了强有力工具,现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对保障传统中药临床用药安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1)为验证ITS/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鉴定党参药材及其混伪品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对58份党参药材及其混伪品进行DNA提取、PCR扩增及测序,获取ITS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变异位点信息,确定不同的单倍型,并计算种内和种间K2P距离。采用最小距离法和相似性搜索法对序列鉴定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党参药材3个基原物种ITS序列长度为654-655 bp,ITS2序列长度均为239 bp;ITS/ITS2序列种内最大K2P遗传距离均远小于其与混伪品的种间最小K2P遗传距离;应用相似性搜索法可准确鉴定党参药材及其混伪品。因此ITS/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能稳定、准确鉴别党参药材及其混伪品,为其鉴定提供新的技术手段。(2)应用ITS2条形码对49份药材及其混伪品进行鉴定研究,以期准确鉴别中药材合欢皮、合欢花及其混伪品。通过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和双向测序获得ITS2序列。采用最近距离法、邻接法和相似性搜索法对ITS2序列鉴定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药材基原物种合欢的ITS2序列种内最大K2P遗传距离均远小于其与混伪品的种间最小K2P遗传距离;NJ树显示合欢花(皮)药材与其混伪品可明显区分开,表现出良好的单系性;应用相似性搜索法进行分析, ITS2序列可准确鉴定合欢花(皮)药材及其混伪品。因此,应用ITS2条形码可稳定、准确地鉴别合欢花(皮)药材及其混伪品。(3)应用ITS2条形码对69份五加皮药材及其混伪品进行鉴定研究,通过提取DNA,PCR扩增,得到其ITS2序列。采用SNPs位点分析,最近距离法、邻接法对序列鉴定能力进行评估。并预测6个物种ITS2序列的二级结构。结果表明:五加皮ITS2序列种内最大K2P距离为0.0132;五加皮与其混伪品种间最小K2P距离为0.0221,五加皮种内最大遗传距离小其与混伪品的最小种间遗传距离;ITS2序列中存在三个稳定的SNPs位点可准确区分五加皮及其近缘种;基于ITS2序列构建的五加皮及其混伪品的NJ树可成功鉴别五加皮药材及其混伪品。通过预测ITS2序列二级结构,其差异也从另外一个维度提供了分子鉴别特征用来鉴别五加皮。因此应用ITS2条形码可准确、稳定地鉴定五加皮药材及其混伪品。

肖育之[5](2014)在《对合欢皮、秦皮和海桐皮鉴别方法的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合欢皮、秦皮和海桐皮进行生药学研究,探讨这三种药物的鉴别方法。方法:本研究分别从性状、显微、理化等方面对合欢皮、秦皮和海桐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合欢皮、秦皮和海桐皮的性状、显微、理化等方面的差异较大。结论:要充分掌握合欢皮、秦皮和海桐皮的不同鉴别方法,以防在临床应用中出现错误。

赵莎,庞晓慧,宋经元,陈士林[6](2014)在《应用ITS2条形码鉴定中药材合欢皮、合欢花及其混伪品》文中研究说明为准确鉴别中药材合欢皮、合欢花及其混伪品,该研究应用ITS2条形码对46份药材及其混伪品进行鉴定研究。通过对样本进行基因组DNA提取,PCR扩增和双向测序获得ITS2序列。所得序列经CodonCode Aligner拼接后,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HMMer注释方法去除两端5.8S和28S区段,用软件MEGA5.0对序列进行分析比对,并基于K2P模型进行遗传距离分析。采用相似性搜索法、最近距离法、构建NJ树对序列鉴定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药材基原物种合欢的ITS2序列种内最大K2P遗传距离均远小于其与混伪品的种间最小K2P遗传距离;应用相似性搜索法分析结果表明ITS2序列可准确鉴定合欢药材及其混伪品;NJ树显示合欢药材与其混伪品可明显区分开,表现出良好的单系性。因此,应用ITS2条形码可稳定、准确地鉴别合欢药材及其混伪品。

赵健[7](2014)在《基于近20年中医期刊文献的肠易激综合征辨证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中医在诊治IBS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医家对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方面的认识均不相同,影响了中医对本病临床经验的总结。本文借鉴多种研究思路,以近20年国内公开发表的中医治疗IBS的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频数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IBS证型、症状、用药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为总结IBS的辨证用药规律做出初步探讨。目的:借鉴不同的研究思路,从多角度、多层次对IBS的辨证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以期为完善IBS的辨证体系做出有益探索,为IBS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全面检索并获取1994—2013年间中医治疗IBS的期刊文献资料,通过严格的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引入中医临床文献质量的证据等级体系将文献分为6类,对其证型、症状、方剂、药物等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建立“中医现代文献录入数据库”并录入数据,根据目标需求选择不同质量等级的文献,运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进行研究,最后结合中医理论对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结论:纳入中医治疗IBS期刊文献701篇,辨证论治文献(Ⅰ类)96篇,专方治疗文献(Ⅱ类)605篇,包括Ⅰa文献9篇,Ⅰb文献0篇,Ⅰc文献69篇,Ⅰd文献18篇;Ⅱa文献408篇,Ⅱb文献197篇。1.通过对纳入的701篇中医治疗IBS文献的计量学统计量进行频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近20年间IBS中医治疗研究的文献量整体上呈增长趋势,未来5年内文献量仍将持续增长;主要研究单位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及中部科研实力较强的省份;核心作者群已初步形成但仍不稳定,缺乏高产作者及科研合作;论文刊载以省级中医药杂志为主要阵地,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专方治疗方面,缺乏辨证论治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高水平论文较少。2.运用频数分析、关联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的方法,对近20年辨证治疗IBS的期刊文献进行研究,提取了证候要素11个、证候靶点6个,初步探讨了证候要素间、证候靶点间以及证候要素与证候靶点间的应证组合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IBS的辨证用药规律。3.运用频数分析的方法,对近20年期刊文献的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用药规律进行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IBS腹泻型发病以“脾气虚”为核心病机,IBS便秘型发病则以“大肠津亏”为核心病机,IBS不分型兼顾腹泻型与便秘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IBS中医辨证治疗的整体概况,但辨证处方用药的针对性不够。4.通过IBS的证候研究,可以将IBS不分型的临床常见证型归纳为7类: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胃气虚证、肝气郁结证、脾虚湿困证、脾胃湿热证、阴虚津亏证;IBS腹泻型归纳为7类: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虚湿困证、脾胃气虚证、寒热错杂证、脾胃湿热证、肝气郁结证;IBS便秘型归纳为5类:阴虚津亏证、脾肾阳虚证、肝气郁结证、脾气虚证以及血虚肠燥证。5.通过IBS的用药规律研究,反映出IBS专方治疗文献在腹泻型与便秘型的药物使用上,更加灵活多样。考察IBS不分型、腹泻型与便秘型三者辨证治疗文献中证型及兼症对应的药物情况,得到了常见证型对应的药物配伍,一般均为基本方加减,兼见不同症状,酌加对症治疗的药物。本文的创新点:1.引入中医临床文献的质量评价方法,构建符合中医期刊文献的证据等级体系,对纳入的文献全部进行分级,并根据目标需求的差别选择不同质量等级的文献进行研究,确保研究的可靠性;2.合理运用“证候要素—证候靶点—应证组合”的证候研究思路,结合数据挖掘的方法,将其进一步扩展到用药规律的研究中,对IBS的辨证用药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3.将IBS细化为不分型、腹泻型与便秘型三类,通过多种数据挖掘方法的运用,对三者分别从证候、用药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从多层次、多角度探讨了IBS辨证用药规律。

付珊[8](2014)在《秦皮质量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秦皮是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Fraxinus rhynchophylla Hance.、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 Roxb.、尖叶白蜡树Fraxinus szaboana Lingelsh.和宿柱白蜡树Fraxinus stylosa Lingelsh.的干燥枝皮或干皮,为临床常用中药。《中国药典》记载其具有清热燥湿、收涩、明目的功能,用于治疗多种炎症、细菌性痢疾等疾病。简单香豆素是秦皮中的一类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癌、抗炎、抗病毒等作用。目前秦皮质量控制仅限于少数几种成分的含量测定,且对于其4种品种的区分及混淆品的鉴别多限于理化鉴定,难以对其进行全面质量控制。本研究即采用液质联用技术(HPLC-MS/MS),对秦皮化学成分进行了定性鉴别和定量测定,并建立了其指纹图谱分析方法,为更科学有效控制秦皮质量提供参考。第一部分液质联用技术联合响应曲面法优化提取条件同时定量秦皮及其混淆品中11种化学成分目的:采用响应曲面法(RSM)优化提取条件,建立HPLC-MS/MS方法同时测定秦皮中11种化学成分(秦皮甲素、秦皮乙素、秦皮素、秦皮苷、莨菪亭、异莨菪亭、橄榄苦苷、毛柳苷、丁香苷、6-羟基-7,8-二甲氧基香豆素、8-羟基-6,7-二甲氧基香豆素),用于秦皮及其混淆品的质量控制。方法:以样品量、甲醇浓度、提取时间3个因素为自变量,秦皮中11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为因变量,采用BB设计(Box-Behnken design,BBD)设计3因素3水平共17个试验点的响应曲面分析实验,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拟合,Derringer’s满意度函数综合11组实验数据,优化萃取提取条件,并进行预测分析。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正、负离子切换模式进行HPLC-MS/MS定量分析,将同一个分析周期分为3段,分别采用负-正-负离子切换模式检测,11种化学成分在16min内即可被HPLC-MS/MS全部检测。实验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250mm×4.6mm i.d.5μm)色谱柱进行分离,梯度洗脱,流动相为甲醇和0.5‰乙酸-水其混淆品药材进行分析(包括21批经鉴定的4种秦皮、3批秦皮混淆品和31批市售秦皮药材)。结果:RSM优化的最佳条件:样品量11.00mg,甲醇浓度73%,提取时间65min。在此条件下提取秦皮药材,依法测定11种化学成分含量,对预测结果进行验证。实测值与理论预测值接近,相对误差小于4.53%,说明通过采用响应曲面法得到了能较好预测试验结果的模型方程。该方法采用多元二次回归方程来拟合因素与响应值之间的函数关系,求得的回归方程精度高,可精确计算出最优条件的参数水平和预测响应值;此外还能研究几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并可综合考虑多响应值的最优条件,比单因素法更全面。11种化学成分在测定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测限、定量限、精密度、准确度和溶液稳定性均符合要求。样品测定结果表明,秦皮正品及其混淆品差异较大,可根据其主成分含量差异进行区分。结论:本研究首次建立了正负离子切换模式HPLC-MS/MS法联合RSM优化多响应提取条件同时测定秦皮药材及其混淆品中11种化学成分的方法。该法分析速度快、专属性强、灵敏度高。55批秦皮药材及其混淆品的质量分析结果表明,秦皮甲素、秦皮乙素、秦皮素、秦皮苷的含量为秦皮正品及其混淆品的主要成分。该法的建立为中药秦皮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新依据,也为中药定量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第二部分秦皮HPLC指纹图谱研究目的:建立秦皮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为科学评价秦皮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色谱条件的优化:考察了不同的流动相、波长、柱温等影响因素,确定最佳色谱条件。(2)系统适用性试验:在确定的色谱条件下考察指纹图谱中秦皮甲素峰的理论板数以及各色谱峰的分离度。(3)方法学考察:分别进行了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考察。(4)主要色谱峰的指认:通过与对照品保留时间和紫外光谱图比较,以及分析化合物的质谱离子特征,指认秦皮样品指纹图谱中主要色谱峰。(5)样品分析:分别取52批秦皮样品和3批秦皮混淆品,制备供试品溶液,进行指纹图谱分析和相似度评价。结果:(1)色谱条件: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250mm×4.6mmi.d.5μm);柱温:25℃;流动相:A为甲醇,B为0.5‰乙酸-水缓冲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230nm。(2)系统适用性试验:秦皮甲素峰的理论板数约为16000,各色谱峰的分离度均符合要求。(3)方法学考察:精密度试验:各主要色谱峰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的RSD分别小于0.38%和3.55%,说明精密度良好。重现性试验:各主要色谱峰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的RSD分别小于0.67%和3.98%,说明重现性良好。稳定性试验:各主要色谱峰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的RSD分别小于0.86%和4.98%,说明样品溶液72h内稳定。(4)主要色谱峰的指认:共指认出秦皮样品指纹图谱9个主要色谱峰。(5)样品分析:对52批秦皮药材进行指纹图谱分析,以秦皮对照药材的指纹图谱为对照图谱,计算各样品图谱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得到10个共有峰,结果表明,采用所建立的方法可将52批秦皮药材分为3类,其相似度分别在0.8-1.0、0.6-0.8和0.4-0.6之间,说明所建立的方法可以很好的区分秦皮药材质量差异;4种不同品种秦皮的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明,所收集的4种秦皮品种内相似度较高,而不同品种秦皮所含有的共有峰数量和面积差异较大,表明品种间存在差异;比较秦皮对照药材与3种秦皮混淆品的指纹图谱,结果显示,3种秦皮混淆品的色谱图与秦皮对照药材的色谱图相似度均小于0.47,且共有峰仅有两个,表明秦皮与其混淆品差异较大,所建立的方法可以很好的区分秦皮与其混淆品。结论:本部分研究建立了秦皮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利用相似度对不同种类秦皮间的差异、秦皮正品与混淆品间的差异进行了研究,对秦皮药材的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方法重现性和精密度良好,能简便、快速的鉴别和区分秦皮正品和混淆品。本方法可用于秦皮药材的质量分析与评价,为秦皮的质量控制方法做了有意义的补充。第三部分HPLC-Q-TOF-MS/MS技术鉴定秦皮中化学成分目的:总结秦皮化学成分的电喷雾质谱裂解规律,采用HPLC-Q-TOF-MS/MS技术,建立快速分离和鉴定秦皮中的化学成分的方法。方法:首先通过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一级质谱扫描、母离子扫描和子离子扫描,研究11个秦皮化学成分对照品的质谱裂解途径,并总结其规律。进而采用HPLC-Q-TOF-MS/MS技术进行TOF-MS-IDA-8MS/MS扫描,应用数据处理系统Peak View1.2软件中“XIC Manager”和“showXIC”等分析功能,获得化合物的精确分子质量、元素组成和一级、二级质谱图,筛选和鉴定秦皮中化学成分。色谱条件: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250mm×4.6mm i.d.5μm);柱温:25℃;流动相:A为甲醇,B为0.5‰乙酸-水缓冲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进样量:10μL。结果:通过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一级质谱扫描、母离子扫描和子离子扫描,总结出秦皮中11种化学成分(包括8个简单香豆素、1个苯丙醇和2个酚类化合物)的7项质谱裂解规律。据此采用HPLC-Q-TOF-MS/MS技术鉴定出秦皮提取物中35个化学成分(包括28个简单香豆素、5个裂环环烯醚萜类化合物、1个酚酸类化合物、1个苯丙醇和2个酚类化合物),其中9个化合物与对照品比对可确证其化学结构,其余24个化合物通过分析XIC Manager和XIC模式提供的信息可被鉴定,误差范围在±5ppm之内。结论:HPLC-Q-TOF-MS/MS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好、准确度高、简便快捷,在单一运行中即可鉴定化合物,是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林远灿,骆海莺[9](2013)在《合欢皮、秦皮和海桐皮的比较鉴别》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合欢皮、秦皮和海桐皮进行比较鉴别。方法通过对药材性状鉴别、横切面显微鉴别、粉末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定等方面来鉴别合欢皮、秦皮、海桐皮。结果合欢皮、秦皮和海桐皮在性状、显微、理化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合欢皮、秦皮和海桐皮在临床使用中不能混淆。

孔燕凌[10](2011)在《中药调剂中几种易混淆中药的鉴别》文中认为本文针对附子与白附子、黄芪与桔梗、秦皮与合欢皮、菟丝子与紫苏子、桃仁与苦杏仁、冰片与樟脑的来源、功效与主要鉴别特点分别进行了浅述。

二、秦皮与合欢皮的鉴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秦皮与合欢皮的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肾衰竭文献研究
    1 现代中医药诊治慢性肾衰竭的文献研究
        1.1 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2 王钢教授学术观点的相关文献研究
        2.1 病因病机
        2.2 中医辨证分型
        2.3 分子生物学机制
        2.4 治疗经验
        2.5 实验室检查指标
        2.6 中西医结合防治
        2.7 邹师经验总结及展望
        2.8 结论
第二部分 慢性肾衰竭及数据挖掘技术理论研究
    1 慢性肾衰竭中医诊治现状的理论研究
        1.1 慢性肾衰竭的病名
        1.2 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
        1.3 慢性肾衰竭的现代治疗进展
        1.4 问题与展望
    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现状的研究
        2.1 中医文献
        2.2 中医证候
        2.3 中医方剂
        2.4 名老中医传承
        2.5 中药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研究
    1 研究目的
    2 数据采集
        2.1 医案资料
        2.2 纳入排除标准
    3 数据清洗
    4 数据分析
    5 数据表达
        5.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5.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5.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6 讨论
        6.1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的四诊要点分析
        6.2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病机证型分析
        6.3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基本方药构思
        6.4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用药的加减思路
第四部分 分层数据及典型病案
    1 膜性肾病
        1.1 膜性肾病分层数据
        1.2 膜性肾病典型病案
    2 IgA肾病
        2.1 IgA肾病分层数据
        2.2 IgA肾病典型病案
    3 尿酸性肾病
        3.1 尿酸性肾病分层数据
        3.2 尿酸性肾病典型病案
    4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4.1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分层数据
        4.2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典型病案
        4.3 讨论
    5 2型糖尿病性肾病
        5.1 2型糖尿病性肾病分层数据
        5.2 2型糖尿病性肾病典型病案
        5.3 讨论
第五部分 导师经验
    1 “肾劳”病名古今论证
        1.1 古医籍考证
        1.2 邹氏论“肾劳”
        1.3 数据论证
    2 病因多变,虚实辨证
        2.1 导师论述
        2.2 数据论证
    3 维护肾元,阴平阳秘
        3.1 肾寓阴涵阳
        3.2 肾气化封藏
        3.3 保肾元大法
        3.4 数据论证
    4 和缓治本,多脏同调
        4.1 补益肾元,平补平泻
        4.2 顾护脾胃,以养先天
        4.3 养肺滋肾,金水相生
        4.4 滋肾养肝,乙癸同源
        4.5 养心益肾,水火既济
    5 清利活血,诊治关键
        5.1 清热利湿
        5.2 活血化瘀
    6 疏滞泄浊,贯穿始终
        6.1 利水泄浊
        6.2 化湿泄浊
        6.3 降逆泄浊
        6.4 通腑泄浊
        6.5 通络泄浊
        6.6 疏风泄浊
第六部分 基于慢性肾衰竭诊治的导师访谈研究
    1 访谈研究背景
    2 访谈研究设计
    3 资料转录与分析
    4 撰写访谈报告
        4.1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中医病名的认识
        4.2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4.3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大法的经验
        4.4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组方用药特色
        4.5 王钢教授重视慢性肾衰竭合并症的处理
        4.6 王钢教授强调慢性肾衰竭治疗与调摄相结合
创新点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秦皮及其混伪品的生药学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用药历史及市场现状研究
2 真实性鉴定研究
    2.1 基原鉴定
    2.2 性状鉴定
    2.3 显微鉴定
    2.4 理化鉴定
        2.4.1 荧光试验
        2.4.2 薄层色谱
        2.4.3 高效液相色谱
        2.4.4 基因测序
3 化学成分研究
    3.1 秦皮
    3.2 苦枥白蜡树
    3.3 白蜡树
    3.4 尖叶白蜡树
    3.5 宿柱白蜡树
4 小结与展望

(3)中药合欢皮、秦皮和海桐皮的鉴别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党参、合欢花(皮)、五加皮药材及其混伪品DNA条形码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中药传统鉴定方法研究概述
        1.1.1 基原鉴定
        1.1.2 性状鉴定
        1.1.3 显微鉴定
        1.1.4 理化鉴定
    1.2 中药分子鉴定方法研究概述
        1.2.1 基于PCR的DNA分子鉴定技术
        1.2.2 基于分子杂交的DNA分子鉴定技术
        1.2.3 基于核酸序列分析的DNA条形码鉴定技术
    1.3 党参、合欢花(皮)、五加皮药材及其混伪品鉴定研究概述
        1.3.1 党参药材及其混伪品鉴定研究概述
        1.3.2 合欢花(皮)药材及其混伪品鉴定研究概述
        1.3.3 五加皮药材及其混伪品鉴定研究概述
第二章 应用ITS/ITS2条形码鉴定党参药材及其混伪品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
    2.3 结果
        2.3.1 DNA提取与PCR扩增
        2.3.2 种内变异分析
        2.3.3 种间变异分析
        2.3.4 党参药材及其混伪品的鉴定
    2.4 讨论
        2.4.1 中药材党参DNA提取
        2.4.2 应用ITS/ITS2条形码鉴定中药材党参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第三章 应用ITS2条形码鉴定中药材合欢花(皮)及其混伪品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材料
        3.2.2 方法
    3.3 结果
        3.3.1 DNA提取与PCR扩增
        3.3.2 种内变异分析
        3.3.3 种间变异分析
        3.3.4 合欢花(皮)药材及其混伪品的鉴定
    3.4 讨论
        3.4.1 合欢花(皮)药材DNA提取
        3.4.2 应用ITS2条形码鉴定合欢花(皮)药材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3.4.3 利用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方法对合欢花(皮)药材进行市场监测
第四章 应用ITS2条形码鉴定五加皮及其混伪品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材料
        4.2.2 方法
    4.3 结果
        4.3.1 DNA提取及PCR扩增
        4.3.2 SNPs位点、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及NJ树分析
        4.3.3 ITS2二级结构分析
    4.4 讨论
        4.4.1 DNA条形码是鉴定中药材强有力的工具
        4.4.2 应用ITS2条形码鉴定五加皮药材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4.4.3 利用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方法对五加皮药材进行市场监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对合欢皮、秦皮和海桐皮鉴别方法的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三者的性状鉴别
        1.2.2 三者的显微鉴别
        1.2.2. 1 三者的粉末显微鉴别
        1.2.2. 2 三者的横切面显微鉴别
        1.2.3 三者的理化鉴别
2 结果
3 讨论

(6)应用ITS2条形码鉴定中药材合欢皮、合欢花及其混伪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2 方法
    2.1 合欢皮、合欢花药材DNA提取、PCR扩增及测序
    2.2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合欢皮、合欢花药材种内变异分析
    3.2 合欢药材及其混伪品的种间变异分析
    3.3 合欢药材及其混伪品的鉴定
4 讨论
    4.1 合欢药材DNA提取与PCR扩增
    4.2 应用ITS2条形码鉴定合欢药材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4.3 利用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方法对商品合欢药材的监测
    4.4 中药材DNA条形码鉴定数据库

(7)基于近20年中医期刊文献的肠易激综合征辨证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现代研究进展
        1 IBS的概念
        2 IBS的病因病机
        3 IBS的诊断
        4 IBS的治疗
        5 IBS的临床疗效评价
        6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2 研究方法
        3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研究1 基于近20年期刊文献的中医治疗IBS文献计量学研究
        1 研究过程
        2 文献基本信息的计量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2 基于“证候要素—证候靶点—应证组合”的IBS辨证用药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IBS证候要素、证候靶点以及应证组合规律研究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3 基于频数分析的IBS辨证用药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IBS辨证用药规律的频数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研究4 基于近20年期刊文献的中医治疗IBS证候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基于频数分析的IBS症状分布特点
        3 基于关联分析的IBS证候研究
        4 基于聚类分析的IBS证候研究
        5 讨论
        6 小结
    研究5 基于近20年期刊文献的中医治疗IBS用药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基于频数分析的IBS药物分布特点
        3 基于关联分析的IBS用药规律研究
        4 基于聚类分析的IBS用药规律研究
        5 讨论
        6 小结
第三部分 总体讨论
    方法学探讨
        1 中医临床期刊文献质量评价方法的引入
        2 证候要素—证候靶点—应证组合研究思路的运用
        3 文献数据的处理与高效数据挖掘平台的构建
        4 数据挖掘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各部分研究结果的比较分析
        1 IBS文献诊疗内容的研究与IBS证候、用药规律研究的比较分析
        2 基于“证候要素—证候靶点—应证组合”的IBS辨证用药研究与IBS证候、用药规律研究的比较分析
    IBS辨证用药与最新中医诊断标准的比较
        1 IBS不分型辨证治疗与“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比较
        2 IBS腹泻型与《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泄泻》比较
        3 IBS便秘型与《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便秘》比较
第四部分 结论
    IBS文献计量分析与辨证用药规律总结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致谢
个人简历

(8)秦皮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液质联用技术联合响应曲面法优化提取条件同时定量秦皮及其混淆品中 11 种化学成分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秦皮 HPLC 指纹图谱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HPLC-Q-TOF-MS/MS 技术鉴定秦皮中化学成分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中药秦皮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合欢皮、秦皮和海桐皮的比较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试剂、药材
    1.1 仪器 Olympus CX41
    1.2 试剂、药材
2 方法与结果
    2.1 性状鉴定
        2.1.1 合欢皮:
        2.1.2 秦皮:
        2.1.3 海桐皮:
    2.2 显微鉴定
    2.3 理化鉴定
3 讨论

(10)中药调剂中几种易混淆中药的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1 附子与白附子
    1.1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块根加工品, 因加工
    1.2 白附子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干燥块茎。
2 黄芪与桔梗
    2.1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荚膜黄芪的干燥根。
    2.2 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干燥根。
3 秦皮与合欢皮
    3.1 秦皮为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白蜡树、尖叶白蜡树与宿柱白蜡树的干燥枝皮或干皮。
    3.2 合欢皮为豆科植物合欢的干燥树皮。
4 菟丝子与紫苏子
    4.1 菟丝子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的干燥成熟种子。
    4.2 紫苏子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成熟果实。
5 桃仁与苦杏仁
    5.1 桃仁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干燥成熟种子。
    5.2 苦杏仁为蔷薇科植物山杏、西伯利亚杏、东北杏及杏的干燥成熟种子。
6 冰片与樟脑
    6.1 冰片分为天然冰片和合成龙脑。
    6.2 樟脑为樟科植物樟的枝、干、叶及根经提炼而成的颗粒状结晶。

四、秦皮与合欢皮的鉴别(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D]. 朱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秦皮及其混伪品的生药学研究现状[J]. 田文帅,龙华丽,姚帅,吴婉莹,崔亚君.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01)
  • [3]中药合欢皮、秦皮和海桐皮的鉴别分析[J]. 张俊红.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25)
  • [4]党参、合欢花(皮)、五加皮药材及其混伪品DNA条形码鉴定研究[D]. 赵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12)
  • [5]对合欢皮、秦皮和海桐皮鉴别方法的生物学研究[J]. 肖育之. 当代医药论丛, 2014(11)
  • [6]应用ITS2条形码鉴定中药材合欢皮、合欢花及其混伪品[J]. 赵莎,庞晓慧,宋经元,陈士林. 中国中药杂志, 2014(12)
  • [7]基于近20年中医期刊文献的肠易激综合征辨证用药规律研究[D]. 赵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1)
  • [8]秦皮质量控制方法研究[D]. 付珊. 河北医科大学, 2014(09)
  • [9]合欢皮、秦皮和海桐皮的比较鉴别[J]. 林远灿,骆海莺. 海峡药学, 2013(03)
  • [10]中药调剂中几种易混淆中药的鉴别[J]. 孔燕凌. 光明中医, 2011(09)


中医论文 尿毒症论文 合欢皮论文 成分分析论文 秦皮论文

上一篇:外国文学(第二部分)复习说明和练习
下一篇:我国节水农业示范工程的重要发展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