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1](2021)在《中成药治疗慢性肾脏病3~5期(非透析)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研究说明1背景、目的及意义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指具有对健康产生影响的肾脏损伤的标志或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低于60 mL/(min,1.73m2),持续至少3个月的病理状态[1]。2012年肾脏病改善全球预后组织(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KDIGO)指南根据GFR水平可将CKD分为5期(表1)[1]。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疾病谱的改变,CKD患病率逐年升高,
朱俊[2](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对王钢教授多年来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的整理,建立医案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王钢教授临床辨治慢性肾衰竭医案数据整体研读,系统性回顾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整体辨证及遣方用药的思路,总结其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使其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继承,同时为中药延缓慢性肾衰竭病程进展提供经验。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建国以来慢性肾衰竭中医药相关文献和王钢教授本人及其相关临床经验文献进行分析;(2)运用综述的方法,论述目前中医诊治慢性肾衰竭的研究现状及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3)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王钢教授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诊疗的住院慢性肾衰竭患者医案中符合标准的1000诊次病案进行数据挖掘,重点挖掘医案中的性别、年龄、症状、舌苔、脉象、原发病、病机、方药等内容,结合王钢教授的临证经验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4)运用分层数据挖掘分析和典型病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王钢教授在治疗5种不同原发病的辨治思路;(5)运用访谈实录的方法,进一步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经验和思路。结果:(1)数据挖掘结果:1000诊次中男性254例,就诊604次;女性患者156例,就诊396次,平均年龄54.2岁。核心临床症状为乏力、腰酸、泡沫尿、下肢肿、夜尿频;核心舌质为舌淡、舌红、舌暗;核心舌苔为苔薄黄、苔白腻、苔薄白;核心脉象为细脉、滑脉、沉脉、弦脉;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高频药物有32味,分别是土茯苓、茵陈、蒲黄、五灵脂、车前子、大腹皮、猫爪草、槐花、六月雪、甘草、紫菀、泽兰、黄连、茯苓皮、金银花、大黄、苍术、枳实、槟榔、蒲公英、何首乌、大枣、牛膝、黄芪、郁金、菟丝子、萹蓄、川芎、太子参、白术、杜仲、玉米须。(2)核心方:①太子参、黄芪、甘草、大枣、杜仲、牛膝、苍术、茯苓皮、泽兰、大腹皮、玉米须、车前子、槐花、土茯苓、大黄、枳实、槟榔、茵陈、五灵脂、蒲黄;②何首乌、菟丝子、川芎、郁金、金银花、黄连、紫菀、蒲公英、萹蓄、六月雪、凤尾草、猫爪草;③白术、山茱萸、当归、紫河车、积雪草。(3)兼证用药:①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湿热证之大量蛋白尿:僵蚕、全蝎、龙葵、山慈菇、芡实、石韦、牛蒡子、黄芩、肾炎草、黄蜀葵花;②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糖尿病之大量蛋白尿:枸杞、菊花、谷精草、海螵蛸、瓦楞子、金樱子、穿山龙、虎杖、鬼箭羽、白花蛇舌草;③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水肿:丹参、桃仁、红花、水蛭、益母草、猪苓、葫芦、防己、黄精、肉桂、虎耳草;④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咽痛、咳嗽、痰湿中阻:玄参、桔梗、冬凌草、射干、薄荷、木香、砂仁、半夏、陈皮;⑤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胃气上逆:藿香、佩兰、竹茹、吴茱萸、赭石、炮姜、冬瓜皮、桑白皮、连翘;⑥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高尿酸血症、皮肤瘙痒:秦皮、秦艽、鸡血藤、丝瓜络、地肤子、白鲜皮;⑦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寐差、水肿、脾胃不和、血尿、蛋白尿:合欢皮、酸枣仁、首乌藤、龙齿、柏子仁、椒目、葶苈子、紫苏梗、白及、石莲子、刘寄奴。(4)分层数据分析结果:①原发病为膜性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补气通阳、淡渗利水药;②原发病为IgA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利咽、养阴利咽、健脾补肾药;③原发病为高尿酸血症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活血通络、清热利水、降尿酸药;④原发病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解毒、化湿利水药;⑤原发病为2型糖尿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养阴清热、祛风通络、通阳活血药。结论:通过研究发现,王钢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病位在肾,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肾元亏虚是发病基本之因,湿浊和瘀血贯穿整个病程始终,湿热导致病情反复加重的重要病理因素。结合数据挖掘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思路为:围绕“肾劳”病名,强调病因多变,虚实辨证;维护肾元,阴平阳秘;和缓治本,多脏同调;清利活血,诊治关键;疏滞泄浊,贯穿始终。结合访谈实录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经验为:强调整体辨证,随症就因,善用复方;精于配伍,巧用药对。重视处理合并症,多途径、多靶点治疗。强调治疗与调摄相结合:重视原发病,饮食疗法,预防感染,稳定情况,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莫嘉浩,綦向军,许洪彬,周润吉,邢万里,毛炜[3](2021)在《中药注射液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文中认为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以西医常规治疗为共同参照,对比红花注射液、丹参注射液、肾康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路路通注射液、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川芎注射液对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计算机检索有关红花注射液、丹参注射液、肾康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路路通注射液、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川芎注射液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位评价者独立筛选,纳入文献后使用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 5.1方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运用RevMan 5.3、GEMTC软件、R软件的RJAGS包、GEMTC包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注射液的疗效差异,并进行排序。最终纳入79个RCTs,6 197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涉及8种治疗措施。与常规治疗相比,联合参芎注射液(OR=3.55,95%CI[1.98,6.37],P<0.000 1)、联合红花注射液(OR=3.77,95%CI[2.45,5.81],P<0.000 01)、联合疏血通注射液(OR=6.71,95%CI[3.30,13.65],P<0.000 01)、联合肾康注射液(OR=4.14,95%CI[3.42,5.03],P<0.000 01)的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红花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的有效率优于丹参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OR=3.89,95%CI[1.73,8.74],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综合对比,疏血通注射液、红花注射液、肾康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有效率、血清肌酐降低情况、尿素氮降低情况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由于纳入文献质量相对偏低,得出的结论尚有待临床验证。
刘大胜[4](2020)在《真实世界下顽固性高血压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诊治规律研究》文中提出高概念、大数据时代,创新意识与原创思维得到高度重视,海量医疗数据的产生对医学研究提供了巨大便利。中医药学以天人相应、形神一体的思维模式与真实世界研究注重临床实际情况的理念不谋而合。将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有效地融入到中医药的诊治规律及精准化方药的探索中,使中医原创思维与形象思维、具象思维、逻辑思维相结合,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思路。顽固性高血压病(Resistanthypertension,RH)作为临床中常见、高发、难治性疾病,病情复杂、病程长,易引发心、脑、肾等多脏器的并发症,尤其容易引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目前中西医均未给出有效的治疗方案,使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认为RH多为虚实夹杂,主要体现在疾病日久,脏腑受损,阴阳气血失调,同时风、火、痰、瘀等相互兼夹,临床辨证困难。如何在真实世界下研究RH的诊治规律及其合并MACE的相关因素,克服辨证论治存在的客观证据欠缺与治疗方药缺乏精细的不足,逐步理清“病-症-证-药”之间的关系,实现由“症-药”的精准化用药思路以指导临床,提高诊治效果,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1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探索中医药诊治RH过程中“病-症-证-药”的精准化辨证思路及处方用药的形成方法,初步明确精准化方法的关键技术和适用范围,为中医辨证论治中由“症-药”的精准用药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2研究内容2.1研究真实世界下RH“病-证-药”的诊疗规律,比较RH无不良事件人群(RH人群)和RH合并不良心血管事件人群(RH+MACE人群)的中西医诊断和用药规律的差异,探索RH的核心病机及处方思路;2.2通过GBM和XGBoost算法筛选RH患者发生MACE的相关因素,针对关键相关因素挖掘其与用药及中医证素的关联,结合相关因素对MACE发生的影响率,挖掘“症-证”“症-药”的规律,探索由“症-药”的精准用药方法的形成过程。3研究方案3.1真实世界下中西医诊治顽固性高血压病“病-证-药”的规律研究3.1.1病例来源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HIS系统中2015年1月1日-2019年11月30日的门诊和住院的RH患者。主要信息包括基本信息、诊断信息(西医病名、中医病名、中医证类)、西药信息、中药信息。3.1.2设计类型本研究属于真实世界研究下的横断面研究。3.1.3目标人群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中高血压患者常伴发的不良事件对其分类,主要分为RH无不良事件人群(RH人群)和RH合并不良心血管事件人群(RH+MACE人群)。3.1.4研究方法(1)RH总人群诊治规律挖掘:对RH总人群进行基本信息描述,然后对西医诊断名、西药及其分类、中医证素、中药等进行频数统计及关联分析,挖掘中西医核心诊断及用药,结合中医理论,对挖掘结果进行诊疗规律分析;(2)两类人群诊治规律比较:对RH人群和RH+MACE人群分别采用关联规则的方法挖掘西医诊断、西药用药及分类、中医证素、中药、中医证素与中药之间的规律,分析两类人群核心诊断及用药规律的差异,总结两类人群的病理特点和用药思路,为下一步精准用药研究提供基础。3.1.5统计方法本研究使用R3.6.2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方法包括一般统计方法、基线分析、关联分析等。3.2顽固性高血压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及关键“症-药”的方法研究3.2.1病例来源此研究内容需用完整电子病历信息,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2015年1月1日-2019年11月30日住院治疗的RH患者中RH无不良事件人群(RH人群)与RH合并不良心血管事件人群(RH+MACE人群)。主要信息包括HIS系统中的诊断、用药信息及EMR系统中的电子病历信息。3.2.2设计类型本研究采用真实世界中回顾性研究的设计,选取患者首次明确诊断为RH的病历记录进行研究。3.2.3目标人群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中高血压患者常伴发的不良事件分为RH人群和RH+MACE人群。3.2.4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以提升树算法中的GBM、XGBoost两种算法筛选相关因素,并用关联规则分析主要相关因素与中西药、中医证素的关联,初步明确针对主要相关因素使用的中药,以期达到由“症-药”的精准用药的目的。具体方法如下:(1)构建RH人群与RH+MACE人群相关因素变量的筛选方法。①建立RH个体发生MACE概率的目标函数:引入对数似然比,构建RH个体发生MACE概率的对数函数g(X),X表示影响RH个体发生MACE的因素。②构建MACE目标函数的多个单棵回归树模型:采用自适应算法,自动将RH患者的一般情况、症状体征、合并疾病等多个维度的相关因素作为协变量不断引入MACE的目标函数g(X),构建多个单棵回归树模型,直至模型中含有交互阶数K个相关因素。(2)确定RH个体发生MACE的相关因素。估算MACE目标函数g(X)的初始值,通过Boosting算法,对多个单棵回归树模型进行线性相加,通过不断调整模型残差,确定RH个体发生MACE相关因素。(3)建立RH+MACE主要相关因素由“症-药”的形成方法。针对RH+MACE的主要相关因素,如头晕、胸闷等,利用关联规则的方法挖掘与其关联的核心证素与药对,分析其治疗相关因素的理论基础,得到针对相关因素的由“症-药”的精准用药。(4)建立RH与RH+MACE个体的分类模型。估算MACE目标函数g(X)的初始值,通过Boosting算法的不断迭代,将多个单棵回归树模型进行线性组合,估算RH个体分类到RH+MACE人群的概率。(5)结合关键“症-药”的结果识别相关因素对RH分类模型的影响。假设方药对相关因素有效,去掉对应的相关因素,再次对RH个体进行概率估算,根据概率变化识别这一相关因素对RH引发MACE结局的重要性,指导临床用药的精准性。3.2.5统计方法本研究以R3.6.2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使用提升树算法中的GBM、XGBoost算法筛选相关变量,其他统计方法包括基线分析、一般统计分析等。4研究结果4.1真实世界下中西医诊治顽固性高血压病“病-证-药”的规律研究4.1.1研究人群根据RH的筛选流程,共筛选2015年1月2日-2019年11月5日的RH门诊及住院患者总人群4753例,其中RH人群807例,RH+MACE人群3319例。4.1.2年龄与性别RH总人群中,60岁以下RH患者男性多于女性,60岁及以上患者女性发病率逐渐上升,出现女性高于男性的趋势(P<0.001)。两类人群中,RH人群半数以上集中在60岁以下(53.4%),RH+MACE人群大多数集中在60岁及以上(74.8%)(P<0.001)。两类人群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4.1.3西医诊断名及相关疾病分析RH总人群中,共出现西医诊断名3306个。根据提升度>1,关联分析发现血脂代谢异常与高血压的关联性较强(385例,置信度96.98%),高血压3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心脏病、肾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关联性较强(关联节点多)。两类人群中,RH人群关联疾病以高脂血症、糖尿病、关节痛等为主(关联节点多);RH+MACE人群关联疾病以高血压3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为主(关联节点多)。4.1.4中医诊断名及中医证类分析RH总人群中,中医诊断名以胸痹、失眠、心衰病、胸痹心痛病等为主,中医证类以气虚血瘀、肝阳上亢、痰瘀互结、气阴两虚为主。4.1.5中医证素名及证素相关分析RH总人群中,中医病位以肝、脾、肾为主,“肺-心-经络”提升度较高(13.6154)。“气虚、血瘀、痰”为核心证素,“气虚-血瘀(支持度27.33%,置信度67.69%)”“痰-血瘀(支持度22.95%,置信度72.78%)”的支持度与置信度较高,说明“气虚血瘀”“痰瘀互结”是RH两个主要证类。两类人群中,RH+MACE人群病位在“心-肺-经络”之间关联度较RH高(提升度10.1916)。RH人群病素核心关联为气虚、血瘀、气滞、阴虚、阳亢;RH+MACE人群气虚、血瘀、痰、精亏、热等关联较高。4.1.6西药分类及药物相关分析RH总人群中,CC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使用频率最高(总人群占比>60%),利尿剂、CCB、β受体阻滞剂三类药与其他降压药关联度最高(关联节点多)。两类人群中,RH+MACE人群使用呋塞米、螺内酯比RH人群高(关联节点多),酒石酸美托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也比RH人群高(关联节点多)。利尿剂、CCB、β受体阻滞剂为两类人群共同的常用药,RH+MACE人群调血脂药与其他药的关联高于RH人群(关联节点多)。4.1.7中药名及组方分析RH总人群中,以茯苓、竹茹、陈皮、半夏、甘草等利湿化痰药,黄芪、党参等补气药,丹参、赤芍、川芎、当归等活血药的频次及关联度高(支持度>5%,关联节点多)。两类人群中,茯苓、陈皮、半夏、白术等健脾祛痰药为两类人群共同核心处方。RH人群以天麻钩藤饮的思路明显,RH+MACE人群中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加丹参、川芎的思路明显(支持度>10%,关联节点多)。4.1.8中医证素与中药的相关分析两类人群中,RH人群以气虚、血瘀、阳亢为主,处方中阳亢与天麻钩藤饮,气虚与黄芪、白术、茯苓,血瘀与当归、川芎、赤芍等关联度高(支持度>3%,关联节点多)。RH+MACE人群中,痰证与半夏、陈皮、茯苓、甘草,血瘀与丹参、川芎、当归,气虚与党参、白术的关联度高(支持度>5%,关联节点多)。4.2顽固性高血压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及关键“症-药”的方法研究4.2.1研究人群共纳入2015年4月27日-2019年10月25日电子病历信息完整的住院RH患者总人群2367例。其中RH无不良事件人群(RH人群)152例,RH+MACE人群1286例,共1438例患者。4.2.2一般信息(1)年龄特征:RH人群年龄均数及中位数均小于RH+MACE人群(P<0.001)。(2)性别、民族、婚姻、职业特征:两类人群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P=0.05),男性在RH+MACE人群高于RH人群。民族、婚姻无统计学差异(P>0.05)。(3)发病节气:雷达图显示,RH人群以霜降、寒露、处暑等节气较多,RH+MACE人群以寒露、处暑、立冬等节气较多。(4)一般体格检查:RH+MACE人群呼吸快于RH人群,RH人群收缩压和舒张压高于RH+MACE人群。身高、体重、BMI值、体温、心率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4.2.3两种提升树算法相关因素筛选结果(1)GBM算法:前15位相关因素为舒张压、既往高血压、既往脑梗死、收缩压、胸闷、年龄60岁及以上、年龄60岁以下、个人吸烟时间、心率、两目乏神、大便秘结、体温、憋喘、颈动脉硬化、性别。分类模型正确率89.25%,精度92.05%,灵敏度96.43%,ROC曲线的AUC值为0.851。(2)XGBoost算法:前15位相关因素为舒张压、年龄60岁以下、心率、收缩压、胸闷、性别、年龄60岁及以上、下肢水肿、老舌、大便秘结、既往高血压、高血压3级、既往脑梗死、两目乏神、憋喘。分类模型正确率93.4%,精度94.2%,灵敏度98.9%,ROC曲线的AUC值为0.897。(3)两种算法综合结果:舒张压、收缩压、年龄60岁及以上、年龄60岁以下、性别、既往高血压、既往脑梗死、心率、胸闷、两目乏神、大便秘结、憋喘等12个相关因素共同出现,结合临床特点,以胸闷、两目乏神、憋喘为主要症状进行“症-证”“症-药”的用药挖掘。4.2.4以症为主的相关因素“症-药”规律挖掘与分析(1)西药结果:“胸闷”与呋塞米、螺内酯等利尿剂,美托洛尔、富马酸比索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等关联较高(关联节点多)。“两目乏神”与呋塞米、螺内酯等利尿剂,酒石酸美托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关联较高(关联节点多),“憋喘”关联不明显。(2)中药结果:“胸闷”与半夏、陈皮、茯苓等利湿化痰药,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等补气健脾药,川芎、当归、赤芍等活血药关联较高(支持度>13%,关联节点多);“两目乏神”与黄芪、党参、甘草等补气健脾药,茯苓、陈皮等利湿化痰药,赤芍、当归、川芎等活血药关联较高(支持度>13%,关联节点多);“憋喘”关联不明显。组方配伍中发现半夏泻心汤、温胆汤、当归补血汤、四君子汤、芎芍胶囊等方剂配伍思想。(3)症状与证素结果:“胸闷、弦、腻、两目乏神、下肢水肿”与“血瘀”关联度高(支持度>13%,置信度>60%),“胸闷、下肢水肿、睡眠欠佳”与“气虚”关联度高(支持度>13%,置信度>55%),“胸闷、腻、弦”与“痰”关联度高(支持度>13%,置信度>55%);“两目乏神、面色少华、精神欠佳”与气虚关联度高(支持度>13%,置信度>47%),“两目乏神、精神欠佳、腻”与痰关联度高(支持度>14%,置信度>50%),“两目乏神、精神欠佳”与血瘀关联度高(支持度=13.22%,置信度=57.05%)。(4)“症-药”的精准用药:若“胸闷”合并“苔腻、脉滑”,可使用“半夏、陈皮、茯苓”;若“胸闷”合并“两目乏神、下肢水肿”,可使用“黄芪、丹参、白术、甘草”;若“胸闷”合并“脉弦、睡眠欠佳”,可使用“川芎、当归、赤芍”。若“两目乏神”合并“苔腻、脉滑”,可使用“茯苓、陈皮”;若“两目乏神”合并“脉弦、胸闷”,可使用“赤芍、当归、川芎”;若“两目乏神”合并“面色少华、精神欠佳”,可使用黄芪、党参、甘草。4.2.5以症为主的相关因素对RH+MACE的概率估算及重要性识别用20个相关因素的重要性绘制瀑布图发现最初对RH个体分类为RH+MACE人群的可能性为98.57%,在改善“胸闷”“两目乏神”两个主要相关因素后,可能性下降至94.78%。5结论5.1 RH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病理性质以“风、火、痰、瘀、虚”为主。RH无不良事件时多为阴虚阳亢,风阳变动,兼有气血亏虚,痰瘀阻络;合并不良心血管事件后,痰瘀互结,蕴毒化火,阻遏气机,煎液伤津,“风、火、痰、瘀、虚”互为因果,病性更加复杂多变。5.2 RH治疗当虚实兼顾。RH无不良事件时应平肝、补气、祛痰,以天麻钩藤饮、当归补血汤、温胆汤等为主,合并不良心血管事件后,应补气活血、痰瘀同治,以当归补血汤、黄连温胆汤、冠心Ⅱ方、芎芍胶囊等为主。5.3本研究首先通过描述性与推断性统计及关联规则的方法,探索了“病-证”、“证-药”的规律,然后通过GBM、XGBoost等提升树算法筛选相关因素,寻求“症-证”、“症-药”的内在关联,最终得出关键“症-药”的精准用药挖掘方法切实可行。6创新点6.1本研究较早基于真实世界临床证据,挖掘临床常见病、难治病的RH的中西医用药规律,初步解决了从“病-证”、“证-药”及“症-证”、“症-药”的用药过程,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6.2本研究以RH为范例,较早将真实世界研究思路与提升树算法等技术相结合,探索中医辨证论治中由“症-药”的精准用药形成的关键技术,为下一步精准方药方案的挖掘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羊措吉[5](2020)在《常见疾病的藏医治疗进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属藏医临床医技医法理论基础研究。首先通过藏区十个县地级藏医院的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出院病人诊断病例为主,通过对疾病类别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筛选出四十余种藏区多发病。并以《秘诀补遗》和《工竹元旦加措藏医笔记》、《新编藏医学》三大藏医着作为主要指导依据,通过拜读名着、收集经验治疗药方、专家采访、临床实地考察以及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藏区常见病及多发病的治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把具有藏医特色的内服藏药及老药新用和新的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整理,特别对已失传多年但近年来已恢复的藏医脉泻发等。重点研究对藏区常见病及多发病中极富成效,又顺应时代要求且经济实用的藏医药临床治疗方法中濒临失传的部分外治疗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简便化的总结。最终对这些藏区常见病的内服藏药,外治疗法的具体用药、用法、用量及疗程进行了系统且相对完整的整理和研究,以期为藏医药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临床理论支撑,使其临床使用更为方便。
孟妍[6](2019)在《黄精联合抗性淀粉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黄精和抗性淀粉(RS)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高RS黄精饼干的最佳配方及制备工艺,并通过人群试验研究,观察其对早期DN患者的饮食干预效果。方法:1.构建DN大鼠模型,观察RS,黄精以及联合作用对早期DN大鼠的作用影响。2.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制作高RS黄精饼干的最佳配方及制备工艺。3.单中心临床试验探讨高RS黄精饼干对早期DN患者的临床功效。结果:1.动物实验:实验4周后,除联合低剂量组外,其他各干预组空腹血糖(FBG)均降低,而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在黄精组、RS组以及联合作用组也呈降低趋势。黄精联合RS组的糖化血清蛋白(GS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相比模型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2.高RS黄精饼干最佳配方及制备工艺为:以低筋粉100%作基准,其它添加量为RS28%,花生油40%,木糖醇18%,泡打粉3.5%,黄精24%,鸡蛋10%,水30%,烘烤温度面火170℃,底火150℃,烘焙时间20-25min。3.人群试验: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腰围、臀围、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lc)均有所下降,实验组高RS黄精饼干组的Hb A1c显着降低(P<0.05)。尿微量白蛋白(m ALB)、白蛋白肌酐比值(ACR)、丙二醛(MDA)均呈上升趋势,且实验组增加幅度小于低蛋白饼干对照组;尿β2微球蛋白实验组呈下降趋势;两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明显上升(P<0.05);实验组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RP均下降,其中IL-6显着降低(P<0.05);实验组患者诸多中医症状有明显改善,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黄精联合RS可显着降低早期DN大鼠的GSP、TNF-α、CRP水平,提示在控制血糖、降低炎症反应有明显功效。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未发现黄精和RS可以明显改善早期DN大鼠肾脏细胞外基质(ECM)m RNA及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可能与干预时间较短有关。2.通过配方及工艺优化,制作出一款具有低热量、低蛋白、低GI、高RS的营养饼干。3.高RS黄精饼干可显着降低早期DN患者Hb A1c、IL-6水平,提高血清T-SOD水平。同时可改善中医症状,延缓尿微量白蛋白的增加,可能与减轻炎症反应、降低氧化应激有关。
王明乾[7](2019)在《针刺肾俞穴及AH888对SD大鼠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实验对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已经成为临床常见疑难杂症,发病率大约万分之一,占人群死亡率的10%,只有20%左右的患者排除可逆因素才能获得缓解,发病率有持续不断上升的趋势。目前现代医学治疗并无重大突破性的的进展,发展到晚期只能透过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及肾脏手术移植等,常因西药副作用大、效果不佳、价格昂贵、患者不能坚持而停止。中医认为肾精可以滋养五脏,并认为精气亏髓会导致慢性肾脏疾病,其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但就其疾病演变过程分析,均有共同的病因病机。中医药在防治CRF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可协助推迟慢性肾病进展。本研究采用慢性肾功能衰竭SD大鼠模型,通过针刺与药物共同干预,针刺肾俞穴结合AH888,观测其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干预作用,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与创新性。方法将59只六周龄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四组:空白组、模型组、药物组、针药结合组,其中空白组12只、模型组16只、药物组15只、针药结合组16只。将大鼠适应性喂养7天后,给予模型组、药物组、针药结合组共三组分别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阿霉素药物4.5 mg/kg/1ml Sodium chloride 0.9%,再给予每日定时腺嘌呤灌胃,260 mg/kg.d/1ml Sodium chloride 0.9%,并给予空白组等体积的0.9%生理食盐水尾静脉注射和灌胃。连续16天灌胃腺嘌呤(260 mg/kg.d)进行伤害诱导,模型组、药物组、针药结合组,于第16天采样收集尿液、血液,并进行尿常规分析、血常规分析,经分析对比空白组后,相关资料有显着差异(P<0.05),各组随机挑选一只大鼠取材(肾脏),并对比肾脏切片病理性判读符合慢性肾脏病病理现象。确认模型建立完成后开始治疗,药物组、针药结合组剂量参考以人体每日建议摄取量3公克(AH888)换算为大鼠灌胃量为AH888:310 mg/kg。A药物组再配合针刺大鼠肾俞(双侧取穴),保定大鼠后取穴位,平补平泻法。留针15分钟(每2天一次,共治疗7次)。分别于第5天、第10天、第15天采样收集尿液、血液,并进行尿常规、血常规等分析,检测血清总蛋白、尿素氮、肌酐、尿肌酐等指标,并分别收集24小时尿液检测尿蛋白含量变化。空白组、模型组也灌胃等量体积的0.9%生理食盐水。各组连续灌胃治疗15天后,全数处死采集肾脏检体分析,处死后取大鼠左肾冻存于-20℃C冰箱,大鼠右肾泡在10%福尔马林中一周后,取出放入石蜡中包埋切片,并行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变化。结果造模过程,模型组、药物组和针药结合组大鼠体重较空白组明显升高,提示造模过程肾脏积水等病理表现。药物组和针药结合组大鼠饮水量和采食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01)。各项指标检测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治疗过程,药物组和针药结合组均能明显降低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P<0.001);治疗后15天,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和针药结合组血清总蛋白和血清白蛋白上升(P<0.001);相比于药物组,针药结合组能明显降低尿蛋白减少(P<0.001);针或联合药物能降低CRF大鼠血清磷水平,提高血清钙离子水平(P<0.01);药物及针药结合并无明显改善CRF大鼠的血清胆固醇、血钾水平(P>0.05)。同时研究结果表明药物组和针药结合均能让CRF大鼠减经双肾重量,让部分的肾积水排出减轻,增加肾脏血流(取材组织中观察肾脏有部分血丝),两组都有保护肾脏的效果。药物组和针药结合组肾脏更加红润。HE病理染色表明两组都具有保护肾脏的效果,能减少腺嘌呤结晶堆积在肾脏。试验过程各组大鼠存活率均较高,但药物组和针药结合均高出模型组大鼠存活率。进一步分析发现,相比于药物组,针药结合组更能减少血清肌酐水平、保留血清总蛋白、减少CRF大鼠尿蛋白、增加尿肌酐的排出。提示针药结合更能促进CRF大鼠代谢废物的排除,并使得血清总蛋白得以保留,来达到保护肾脏的效果,说明针刺配合药物治疗CRF病变疗效更佳。结论本实验证明药物组、针药结合组具有改善CRF模型大鼠的肾脏功能、减少尿蛋白排出、降低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等作用。针药结合更能减少血清肌酐水平、保留血清总蛋白、减少CRF大鼠尿蛋白、增加尿肌酐的排出。表明顶孢霉真菌属菌丝体配合针刺大鼠肾俞穴对大鼠CRF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杨兰英[8](2019)在《参芪升脉饮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衰急性加重合并低血压(阴竭阳脱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参芪升脉饮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衰急性加重合并低血压中医证型为“阴竭阳脱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评价参芪升脉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心血管二科明确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合并低血压且中医辨证为“阴竭阳脱证”的住院患者共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均予以基础治疗方案,对照组加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芪升脉饮治疗。观察周期统一设置为2周,并随访6个月再住院情况。观察期间收集疗效指标和安全指标观察数据,随访结束后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中医证候计分、纽约心功能、血压、尿量、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方面治疗后均有改善,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中医证候计分、纽约心功能、24小时平均血压(治疗两周时)、尿量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后24小时平均血压(治疗一周时)、NT-pro BNP、左室射血分数疗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多巴胺用药时间、用药总量比对照组短、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更快启用、更多使用改善心衰预后药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住院天数比对照组短,6个月再住院率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指标无异常大幅度波动。结论:参芪升脉饮可有效改善慢性心衰急性加重合并低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升高血压、增加尿量、改善纽约心功能分级、降低NT-proBNP;有助于有效缩短慢性心衰急性加重合并低血压患者多巴胺使用时长、减少用药总量,推进改善心衰预后药物的尽早使用和联用、缩短住院时间,降低6个月再住院率。而且参芪升脉饮安全可行,适宜临床推广。
刘宇[9](2019)在《郭立中教授从温阳辨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经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整理导师临床上从温阳辨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案,借助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统计学方法和个人跟师学习体会,从临床症状、相关舌脉、病理因素、病机、用药特点等方面入手,系统总结导师从温阳辨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对23例脾肾阳虚,浊毒瘀阻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观察,进而对温阳泄浊法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初步评价,探讨导师从温阳辨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辨证、组方特点,丰富中医治疗学认识,以便提高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读研期间跟随导师门诊学习的体会,按照诊断标准,排除标准要求,收集,整理导师从2010年9月至2018年3月期间以温阳为切入点辨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案,最终筛选出符合条件要求的病案120例,共计1287诊次,利用Medcase V3.2数据记录挖掘系统建立病案采集、存贮数据库,运用加强关联规则数据挖掘运算模型挖掘,分析症状、舌象、脉象、病机、病理因素、用药各自之间的内关联性;以及症状与舌象、脉象、病机、病理因素、药物,脉象与病机、药物之间的外关联性:运用聚类分析归纳主要药物组成与主要病机。同时借助统计软件spss19.0分析温阳泄浊法治疗23例脾肾阳虚,浊毒瘀阻型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结果]120例患者中,男性58例、597诊次,女性62例、690诊次,年龄最大80岁,最小15岁,发病年龄阶段集中在30-49岁之间,占44.14%。临床症状方面:出现频率>20%的临床症状是畏寒怕冷、神疲乏力、小便泡沫、水肿、腰酸、夜寐不安、夜尿,其频率依次为 48.41%、42.66%、36.91%、28.13%、24.16%、22.92%、22.3 8%。舌象方面:出现频率>20%的舌象是舌淡、舌淡红、边齿痕、舌体胖、苔白腻,其频率依次为30.77%、29.22%、27.43%、25.33%、21.99%。脉象方面:出现频率>10%的脉象为紧、虚、滑、细、沉、弱、弦、浮,其频率依次为 52.53%、32.25%、29.99%、20.59%、17.09%、15.93%、14.53%、13.52%。病机方面:出现频率>10%的病机有脾肾阳虚、肾精不足、湿浊中阻、水湿内盛、浊毒内伏,其频率依次为65.89%、31.16%、17.17%、12.67%、12.04%。病理因素方面:出现频率>10%的病理因素为阳虚、湿、浊、寒、毒、水,其频率依次为78.4%、45.77%、31.0%、20.20%、13.52%、12.67%。药物方面:出现频率>25%的中药为生姜、砂仁、炙甘草、制附片、白术、淫羊藿、桂枝、黄芪、法半夏、陈皮、茯神、巴戟天、茯苓、菟丝子、党参,其频率依次为90.3 7%、82.83%、81.59%、79.88%、64.34%、60.99%、53.15%、39.24%、34.73%、34.58%、30.46%、30.15%、29.14%、29.06%、27.20%。内关联方面:神疲乏力、小便泡沫、畏寒怕冷、水肿、夜寐不安相关性较高;舌淡、舌体胖、边齿痕、苔白腻相关性较高;紧脉、虚脉、细脉、弱脉相关性较高;水湿内盛、肾精不足、瘀血阻络、脾肾阳虚相关性较高;阳虚、浊、毒、湿相关性较高;制附片、砂仁、生姜、炙甘草、白术相关性较高。外关联方面:当出现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夜尿、尿频、水肿、小便泡沫、肠鸣、胃痛、面色萎黄、泛酸、呕吐、四肢麻木时,与苔白、舌面水滑、苔厚腻、舌体胖、边齿痕、舌淡的相关性较高;当出现胃脘痞满、头晕、少汗、喜温饮、腰痛、胸闷、咯痰、皮肤瘙痒、口中异味、口干、便溏、水肿、夜尿、夜寐不安时,与紧脉、滑脉、虚脉、弦脉、浮脉的相关性较高;当出现咳喘、腰膝酸软、呕吐、腰痛、尿量少、大便不畅、喜温饮、多汗、视物模糊、胸闷、腹胀、口中异味、纳差、便溏、夜寐不安时,与脾肾阳虚、肾精不足、湿浊中阻、气机郁滞、浊毒内伏、寒湿内蕴、血不养神、阴火上浮病机相关性较高;当出现咳嗽、腹胀、嗳气、胸闷、口中异味、大便不畅、喜温饮、尿量少、皮肤瘙痒、腰膝酸软、腰痛、视物模糊、多汗、下肢痉挛、大便不畅、喜温饮、心悸、夜寐不安时,与阳虚、湿、浊、毒、阴火病理因素相关性较高;当出现水肿、畏寒怕冷、小便泡沫、神疲乏力、腰酸、夜寐不安时,与生姜、制附片、砂仁、炙甘草、白术、淫羊藿、黄芪、桂枝相关性较高;当出现紧脉、缓脉、大脉、小脉、浮脉、细脉、弱脉、沉脉、虚脉、弦脉、滑脉时,与脾肾阳虚、肾精不足、水湿内盛、浊毒内伏、湿浊中阻、肾阳下虚、阴火上浮、风寒犯表、痰湿蕴肺、寒湿内蕴、血不养神、气机郁滞、风寒阻络病机相关性较高;当出现紧脉、虚脉、滑脉时,与使用制附片、生姜、砂仁、炙甘草、白术、淫羊藿的相关性较高。同时温阳泄浊法治疗脾肾阳虚,浊毒瘀阻型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结果显示,该法在改善临床症状和肾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结论]通过本研究并结合导师意见,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导师从温阳辨治慢性肾功能衰竭主要临床表现为畏寒怕冷、神疲乏力、小便泡沫、水肿、腰酸,舌淡、舌淡红、边齿痕、舌体胖、苔白腻,脉紧、虚、滑、细等,常见的病理因素为阳虚、湿、浊、寒、毒、水。2.导师从温阳辨治慢性肾功能衰竭主要病机为脾肾阳虚、肾精不足、湿浊中阻、水湿内盛、浊毒内伏、瘀血阻络,主要的复合病机为①脾肾阳虚、肾精不足,②脾肾阳虚、浊毒内伏,③脾肾阳虚、湿浊中阻。而水湿内盛,瘀血阻络又常兼夹在复合病机中。3.导师从温阳辨治慢性肾功能衰竭,使用的主要药物有制附片、生姜、桂枝、白术、砂仁、法半夏、茯苓、陈皮、大黄、黄芪、淫羊藿、巴戟天、菟丝子、炙甘草,根据药物配伍的不同,主要功效可分为温阳泄浊,温阳利水,温阳添精。4.导师运用温阳泄浊法治疗脾肾阳虚、浊毒瘀阻型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结果显示,该法可改善临床症状和肾功能,对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情进展具有一定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郝媌[10](2018)在《基于和络泄浊,培土宁风法探讨和肾络宁风颗粒对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的干预机制》文中提出目的提出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肾络瘀滞,脾虚风动”的中医病机理论假说,探讨以“和络泄浊,培土宁风”法为治则的和肾络宁风颗粒对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模型大鼠的干预机制及效验机理。方法采用5/6肾切除及高磷饮食制备慢性肾衰钙磷代谢紊乱大鼠模型。65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按抽签法随机分为正常组(n=8只)、假手术组(n=8只)和模型组(n=49只)。将造模4周后存活大鼠60只随机分为如下7组进行药物干预:A.正常组(n=8);B.假手术组(n=8);C.模型组(n=10);D.骨化三醇西药组(n=8);E.中药低剂量组(n=8);F.中药中剂量组(n=9);G.中药高剂量组(n=9),持续给药8周。动态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记录精神状态、摄食、活动度、毛色、尿量、粪质与体重的动态变化。HE和PAS染色观察肾组织形态学改变。检测各组血清肌酐(Creatinine,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24h尿蛋白定量、血钙(Ca2+)、血磷(P3+)、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等。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1 precollagen,PINP)水平。取各组大鼠肾组织通过光镜观察其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大鼠肾脏Klotho蛋白、骨形态发生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7,BMP-7)、Wnt4、β-catenin及骨钙素(Osteocalcin,OC)、PINP蛋白表达水平;实时定量PCR检测大鼠肾脏Klotho、BMP-7、Wnt4、β-catenin基因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肾脏Klotho蛋白、BMP-7及骨组织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3,FGF23)、OC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模型组大鼠肾小球结构紊乱、系膜细胞增生,基质增多,部分肾小球硬化,肾小管代偿性扩张或灶状萎缩,肾间质内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及局灶性纤维组织增生,而和肾络宁风颗粒中药中、高剂量组肾小球增生硬化程度及肾间质内炎性细胞浸润情况较模型组有改善。2.与模型组相比,和肾络宁风颗粒中高剂量组血Scr、BUN等水平明显降低,血Ca2+水平明显上升,体重增加,血PTH、ALP及PINP水平均有下降(P<0.01);与西药组比较,和肾络宁风颗粒中高剂量组在降低血Scr、BUN和P3+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提高血Ca2+、降低血PTH、ALP及PINP水平方面二者具有同等疗效(P>0.05)。3.和肾络宁风颗粒中剂量组Wnt、β-catenin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基因表达下调,较模型组有差异(P<0.01),与西药组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4.和肾络宁风颗粒中高剂量组Klotho蛋白及BMP-7基因表达上调,蛋白表达增加,FGF23蛋白和OC和PINP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与西药组对比,和肾络宁风颗粒在降低FGF23蛋白表达方面差异显着(P<0.01),上调BMP-7蛋白与基因表达(P<0.05),在调控Klotho蛋白及基因表达的上调和对OC、PINP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方面两者疗效相当(P>0.05)。结论和肾络宁风颗粒能够减轻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大鼠肾小球硬化等病理损害,改善体质状况;能够有效降低血肌酐、尿素氮,提升血钙水平,控制血磷、PTH及ALP,提高肾功能、改善矿物质代谢紊乱,且与中药浓度剂量呈一定正相关性。和肾络宁风颗粒能够抑制FGF23高表达,上调Klotho蛋白及基因表达,以调控Klotho/FGF23轴的动态平衡。并通过降低血P3+、PTH及SHPT水平,及协同促进BMP-7蛋白及基因表达等多种途径影响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的活性,下调β-catenin,有效阻断β-catenin的靶基因转录,影响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以进一步控制ALP的活性,降低OC、PINP异常表达和血清PINP浓度,从而抑制成骨细胞的异常分化和骨重建,调节骨代谢,发挥生物学效应。和肾络宁风颗粒发挥以调控Klotho/FGF23轴为主的综合作用改善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及继发骨性营养不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病情进展。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慢性肾衰竭文献研究 |
| 1 现代中医药诊治慢性肾衰竭的文献研究 |
| 1.1 资料与方法 |
| 1.2 结果 |
| 1.3 讨论 |
| 1.4 结论 |
| 2 王钢教授学术观点的相关文献研究 |
| 2.1 病因病机 |
| 2.2 中医辨证分型 |
| 2.3 分子生物学机制 |
| 2.4 治疗经验 |
| 2.5 实验室检查指标 |
| 2.6 中西医结合防治 |
| 2.7 邹师经验总结及展望 |
| 2.8 结论 |
| 第二部分 慢性肾衰竭及数据挖掘技术理论研究 |
| 1 慢性肾衰竭中医诊治现状的理论研究 |
| 1.1 慢性肾衰竭的病名 |
| 1.2 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 |
| 1.3 慢性肾衰竭的现代治疗进展 |
| 1.4 问题与展望 |
| 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现状的研究 |
| 2.1 中医文献 |
| 2.2 中医证候 |
| 2.3 中医方剂 |
| 2.4 名老中医传承 |
| 2.5 中药 |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数据采集 |
| 2.1 医案资料 |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 3 数据清洗 |
| 4 数据分析 |
| 5 数据表达 |
| 5.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
| 5.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 5.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
| 6 讨论 |
| 6.1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的四诊要点分析 |
| 6.2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病机证型分析 |
| 6.3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基本方药构思 |
| 6.4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用药的加减思路 |
| 第四部分 分层数据及典型病案 |
| 1 膜性肾病 |
| 1.1 膜性肾病分层数据 |
| 1.2 膜性肾病典型病案 |
| 2 IgA肾病 |
| 2.1 IgA肾病分层数据 |
| 2.2 IgA肾病典型病案 |
| 3 尿酸性肾病 |
| 3.1 尿酸性肾病分层数据 |
| 3.2 尿酸性肾病典型病案 |
| 4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
| 4.1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分层数据 |
| 4.2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典型病案 |
| 4.3 讨论 |
| 5 2型糖尿病性肾病 |
| 5.1 2型糖尿病性肾病分层数据 |
| 5.2 2型糖尿病性肾病典型病案 |
| 5.3 讨论 |
| 第五部分 导师经验 |
| 1 “肾劳”病名古今论证 |
| 1.1 古医籍考证 |
| 1.2 邹氏论“肾劳” |
| 1.3 数据论证 |
| 2 病因多变,虚实辨证 |
| 2.1 导师论述 |
| 2.2 数据论证 |
| 3 维护肾元,阴平阳秘 |
| 3.1 肾寓阴涵阳 |
| 3.2 肾气化封藏 |
| 3.3 保肾元大法 |
| 3.4 数据论证 |
| 4 和缓治本,多脏同调 |
| 4.1 补益肾元,平补平泻 |
| 4.2 顾护脾胃,以养先天 |
| 4.3 养肺滋肾,金水相生 |
| 4.4 滋肾养肝,乙癸同源 |
| 4.5 养心益肾,水火既济 |
| 5 清利活血,诊治关键 |
| 5.1 清热利湿 |
| 5.2 活血化瘀 |
| 6 疏滞泄浊,贯穿始终 |
| 6.1 利水泄浊 |
| 6.2 化湿泄浊 |
| 6.3 降逆泄浊 |
| 6.4 通腑泄浊 |
| 6.5 通络泄浊 |
| 6.6 疏风泄浊 |
| 第六部分 基于慢性肾衰竭诊治的导师访谈研究 |
| 1 访谈研究背景 |
| 2 访谈研究设计 |
| 3 资料转录与分析 |
| 4 撰写访谈报告 |
| 4.1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中医病名的认识 |
| 4.2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
| 4.3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大法的经验 |
| 4.4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组方用药特色 |
| 4.5 王钢教授重视慢性肾衰竭合并症的处理 |
| 4.6 王钢教授强调慢性肾衰竭治疗与调摄相结合 |
| 创新点 |
| 结论 |
|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文献检索 |
| 1.2 纳入标准 |
| 1.2.1 研究对象 |
| 1.2.2 研究类型 |
| 1.2.3 语言限定 |
| 1.2.4 干预措施 |
| 1.2.5 结局指标 |
| 1.3 排除标准 |
| 1.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 1.5 质量评价 |
| 1.6 统计分析 |
| 1.6.1 软件选择与研究思路 |
| 1.6.2 合并效应量估计 |
| 1.6.3 网状Meta分析 |
| 2 结果 |
| 2.1 文献检索 |
| 2.2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
| 2.3 网状Meta分析 |
| 2.3.1 有效率 |
| 2.3.2 证据网络与贡献图 |
| 2.3.3 收敛诊断与网状Meta分析 |
| 2.3.4 治疗措施排序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药临床科研中的应用 |
| 1 真实世界研究的发展渊源 |
| 2 真实世界研究的常见类型 |
| 3 真实世界研究的特点与优势 |
| 4 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
| 5 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研究中的数据分析方法 |
| 6 真实世界研究的问题及展望 |
| 综述二 顽固性高血压病中西医研究进展 |
| 1 顽固性高血压病的定义及其致病风险 |
| 2 西医学对顽固性高血压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 2.1 顽固性高血压病的病因及病理机制研究 |
| 2.2 顽固性高血压病的西医治疗方案 |
| 3 中医学对顽固性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
| 3.1 中医对顽固性高血压病的认识 |
| 3.2 顽固性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 |
| 3.3 顽固性高血压病的辨证研究 |
| 3.4 顽固性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 |
| 4 顽固性高血压病研究的述评及展望 |
| 第二部分 真实世界下顽固性高血压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诊治规律研究 |
| 前言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内容 |
| 3 技术路线图 |
| 研究内容一 真实世界下中西医诊治顽固性高血压病“病-证-药”的规律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病例来源 |
| 1.2 研究设计方案 |
| 2 研究结果 |
| 2.1 顽固性高血压病总人群研究结果 |
| 2.2 顽固性高血压病人群与顽固性高血压病合并不良心血管事件两类人群比较分析 |
| 3 讨论 |
| 3.1 年龄、性别是影响顽固性高血压病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 |
| 3.2 顽固性高血压病属高血压3级时易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 |
| 3.3 顽固性高血压病合并不良心血管事件人群的西药以保护靶器官、降低恶化风险为主 |
| 3.4 顽固性高血压病核心病位以“肝、脾、肾”,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
| 3.5 顽固性高血压病治疗应虚实兼顾 |
| 研究内容二 顽固性高血压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及关键“症-药”的方法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病例来源 |
| 1.2 研究设计方案 |
| 2 研究结果 |
| 2.1 研究人群 |
| 2.2 一般信息 |
| 2.3 两类人群临床信息比较 |
| 2.4 两种提升树算法相关因素筛选结果 |
| 2.5 以症为主的相关因素“症-药”规律挖掘与分析 |
| 2.6 以症为主的相关因素对RH+MACE的概率估算及重要性识别 |
| 3 讨论 |
| 3.1 真实世界研究与大数据处理方法为中医药精准方药的挖掘提供了依据 |
| 3.2 GBM和XGBoost等提升树算法为非线性复杂关系的挖掘提供了方法学思路 |
| 3.3 筛选顽固性高血压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对疾病预后有参考价值 |
| 3.4 针对相关因素的精准用药方法切实可行 |
| 3.5 顽固性高血压病合并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与精准用药的研究方法为下一步预测和治疗提供思路 |
| 结论 |
| 创新点 |
| 局限性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
| 目录 |
| 摘要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正文 |
| 参考文献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黄精和RS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
| 1.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药品 |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 1.4 主要实验仪器 |
| 2.研究方法 |
| 2.1 动物模型建立 |
| 2.2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
| 2.3 标本收集 |
| 2.4 实验指标检测 |
| 2.5 统计学分析 |
| 3.实验结果 |
| 3.1 动物基本情况 |
| 3.2 黄精和RS对早期DN大鼠体重的影响 |
| 3.3 黄精和RS对早期DN大鼠脏器重量、脏器系数的影响 |
| 3.4 黄精和RS对早期DN大鼠空腹血糖的影响 |
| 3.5 黄精和RS对早期DN大鼠糖化血清蛋白的影响 |
| 3.6 黄精和RS对早期DN大鼠血脂的影响 |
| 3.7 黄精和RS对早期DN大鼠肾功能指标的影响 |
| 3.8 黄精和RS对早期DN大鼠炎性因子指标的影响 |
| 3.9 大鼠肾脏切片病理组织学变化 |
| 3.10 黄精和RS对早期DN大鼠肾脏ECM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 3.11 黄精和RS对早期DN大鼠肾脏ECM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 4.小结 |
| 第二章 高RS黄精饼干配方及制备工艺研究 |
| 1.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原料 |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 2.研究方法 |
| 2.1 高RS黄精饼干制作流程 |
| 2.2 高RS黄精饼干品质分析 |
| 2.3 高RS黄精饼干配方优化试验 |
| 2.4 高RS黄精饼干营养组分测定 |
| 2.5 高RS黄精饼干RS含量检测 |
| 2.6 高RS黄精饼干淀粉消化性能测定 |
| 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 3.实验结果 |
| 3.1 高RS黄精饼干配方优化单因素试验结果 |
| 3.2 高RS黄精饼干配方优化正交试验结果 |
| 3.3 高RS黄精饼干配方优化验证试验结果 |
| 3.4 高RS黄精饼干营养组分 |
| 3.5 高RS黄精饼干中RS含量 |
| 3.6 高RS黄精饼干淀粉消化性能 |
| 4.小结 |
| 第三章 高RS黄精饼干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干预研究 |
| 1.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及样本量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例纳入、排除及脱落标准 |
| 1.4 纳入病例 |
| 2.实验材料 |
| 2.1 主要实验试剂 |
| 2.2 主要实验仪器 |
| 3.研究方法 |
| 3.1 试验分组 |
| 3.2 干预方案 |
| 3.3 观测指标 |
| 3.4 疗效判定标准 |
| 3.5 质量控制 |
| 3.6 统计学分析 |
| 4.试验结果 |
| 4.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
| 4.2 高RS黄精饼干对人体测量指标的影响 |
| 4.3 高RS黄精饼干对早期DN患者血糖的影响 |
| 4.4 高RS黄精饼干对早期DN患者血脂的影响 |
| 4.5 高RS黄精饼干对早期DN患者肾功能指标的影响 |
| 4.6 高RS黄精饼干对早期DN患者蛋白指标的影响 |
| 4.7 高RS黄精饼干对早期DN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
| 4.8 高RS黄精饼干对早期DN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 |
| 4.9 高RS黄精饼干对中医证候的影响 |
| 4.10 中医证候疗效 |
| 5.小结 |
| 第四章 讨论 |
| 1.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
| 1.1 糖尿病肾病病名 |
| 1.2 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 |
| 1.3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疗法 |
| 2.糖尿病肾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
| 2.1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及分期 |
| 2.2 糖尿病肾病的病理机制 |
| 2.3 糖尿病肾病的西医治疗 |
| 3.黄精治疗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
| 3.1 黄精植物考证 |
| 3.2 黄精的化学成分及实验研究 |
| 3.3 黄精的功效及应用 |
| 4.抗性淀粉的研究进展 |
| 4.1 RS的起源及发展 |
| 4.2 RS的分类 |
| 4.3 RS的制备方法 |
| 4.4 RS的检测方法 |
| 4.5 RS的生理功能 |
| 4.6 RS的应用 |
| 5.黄精和RS对早期DN大鼠的作用影响 |
| 5.1 DN大鼠模型评价 |
| 5.2 中药治疗DN的药理研究 |
| 5.3 黄精、RS以及联合作用对早期DN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探讨 |
| 6.高RS黄精饼干配方及制备工艺 |
| 6.1 高RS黄精饼干加工工艺 |
| 6.2 高RS黄精饼干营养成分 |
| 6.3 高RS黄精饼干淀粉消化性能 |
| 7.高RS黄精饼干对早期DN患者的饮食干预 |
| 7.1 DN的发病及治疗现状 |
| 7.2 高RS黄精饼干的组方依据及分析 |
| 7.3 高RS黄精饼干的疗效评价及作用机制探讨 |
| 结论 |
|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
| 附录2 |
| 附录3 |
| 附录4 |
| 附录5 |
| 致谢 |
| 查新报告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论文一 |
| 论文二 |
| 论文三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定义 |
| 一、肾脏的生理 |
| 二、台湾地区肾脏病盛行率 |
| 三、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判定,(图1-4) |
| 四、美国肾脏数据系统(USRDS)各国ESRD发生率和盛行率分析 |
| 第二节 西医判定肾脏病标准 |
| 一、西医治疗肾衰竭常用药物 |
| 第三节 中医判定肾脏病标准 |
| 一、中医治疗肾衰竭常用复方药物 |
| 二、中医治疗肾衰竭常用单味药物 |
| 三、中医治疗肾衰竭常用药用真菌-虫草 |
| 第四节 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研究 |
| 第五节 运用肾俞穴治疗肾系疾病 |
| 一、运用肾俞穴治疗肾系疾病的古代文献研究 |
| 二、运用肾俞穴治疗肾系疾病的现代临床研究 |
| 第六节 赖氏通元针法治疗临床疾病 |
| 第七节 药物诱导慢性肾衰竭病理机制 |
| 一、阿霉素配合腺嘌呤引发慢性肾衰竭的病理机制探讨 |
| 第二章 研究方案设计 |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 一、实验材料 |
| 二、实验方法 |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 一、大鼠一般情况 |
| 二、指标检测结果 |
| 第三章 讨论 |
| 一、实验结果分析 |
| 二、动物模型 |
| 三、针刺肾俞的特点 |
| 四、研究存在问题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研究技术路线设计 |
| 2.研究目的 |
| 3.研究对象 |
| 3.1 病例来源 |
| 3.2 诊断标准 |
| 3.3 纳入标准 |
| 3.4 排除标准 |
| 3.5 剔除标准 |
| 3.6 中止/终止标准 |
| 3.7 脱落标准 |
| 3.8 脱落、中止/终止病例的处理 |
| 4.研究方法 |
| 4.1 分组 |
| 4.2 治疗方案 |
| 4.3 对照方法 |
| 4.4 观察周期 |
| 4.5 观察指标 |
| 统计方法 |
| 研究结果 |
| 1.病例完成情况 |
| 2.基线资料分析 |
| 2.1 年龄分布比较 |
| 2.2 性别构成比比较 |
| 2.3 原发病构成比比较 |
| 2.4 治疗前急性心衰的临床程度床边分级构成比比较 |
| 2.5 治疗前生化指标分布比较 |
| 2.6 治疗前心率、24 小时尿量比较 |
| 3.治疗前指标比较 |
| 3.1 中医证候计分比较 |
| 3.2 NYHA心功能分级构成比较 |
| 3.3 血压分布比较 |
| 3.4 NT-proBNP分布比较 |
| 3.5 LVEF分布 |
| 3.6 入院前(稳定性心衰期)两组改善心衰预后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
| 4.疗效分析 |
| 4.1 中医证候计分 |
| 4.2 治疗后两组NYHA心功能疗效比较 |
| 4.3 血压 |
| 4.4 NT-proBNP |
| 4.5 LVEF |
| 4.6 24 小时尿量 |
| 4.7 治疗期间两组多巴胺用药情况比较 |
| 4.8 治疗后首次启用改善心衰预后药物时间比较 |
| 4.9 治疗后两组改善心衰预后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
| 4.10 住院时间比较 |
| 4.11 6 个月再住院率比较 |
| 5.安全性评价 |
| 讨论 |
| 1.研究结果分析 |
| 1.1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 1.2 NYHA心功能疗效分析 |
| 1.3 血压疗效分析 |
| 1.4 NT-proBNP疗效分析 |
| 1.5 LVEF疗效分析 |
| 1.6 24 小时尿量分析 |
| 1.7 正性肌力药使用时长、累计用量分析 |
| 1.8 “金三角”用药情况分析 |
| 1.9 住院天数及6个月再住院率分析 |
| 2.慢性心衰急性加重合并低血压的西医认识 |
| 3.慢性心衰急性加重合并低血压的西医治疗 |
| 4.祖国医学对慢性心衰急性加重合并低血压的认识 |
| 5.慢性心衰急性加重合并低血压之阴竭阳脱证的中医治疗 |
| 6.参芪升脉饮组方分析及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
| 7.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合并低血压的优势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附表 |
| 附录二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件: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与文献研究进展 |
| 1.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认识 |
| 1.1 流行病学调查 |
|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1.3 诊断与分期 |
| 1.4 治疗与管理 |
| 1.5 小结 |
| 2. 中医文献研究 |
| 2.1 中医学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认识 |
| 2.2 现代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
| 3. 述评 |
| 第二部分 病案挖掘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对象 |
| 2.1 病案资料来源 |
| 2.2 病案纳入标准 |
| 2.3 病案排除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3.1 入选病案的预处理 |
| 3.2 病案信息纳入方法 |
| 3.3 病案信息采集方法 |
| 4. 研究结果 |
| 4.1 入选病案一般情况 |
| 4.2 频数频率分布统计结果 |
| 4.3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 4.4 K-均值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
| 5. 讨论 |
| 5.1 脾肾阳虚在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病过程中的意义 |
| 5.2 “人机结合”的数据挖掘研究结果探讨 |
| 第三部分 温阳泄浊法治疗“脾肾阳虚、浊毒瘀阻”型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
| 1. 临床资料 |
| 1.1 所选病例来源 |
| 1.2 患者基本情况 |
| 2. 研究方法 |
| 2.1 诊断标准 |
| 2.2 治疗方案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疗效判断标准 |
| 2.5 统计学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临床综合疗效 |
| 3.2 中医证候疗效 |
| 3.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见表3-8,图3-8所示 |
| 3.4 治疗前后中医主症症状积分比较,见表3-9所示 |
| 3.5 治疗前后中医次症症状积分比较,见表3-10所示 |
| 3.6 患者Scr、BUN、UA、Ccr治疗前后比较,见表3-11,图3-9,图3-10,图3-11,图3-12所示 |
| 3.7 患者RBC、Hb治疗前后比较,见表3-12,图3-13,图3-14所示 |
| 3.8 患者尿蛋白、尿隐血治疗前后比较,见表3-13,图3-15,图3-16所示 |
| 4. 讨论 |
| 4.1 温阳泄浊法组方理论依据探讨 |
| 4.2 温阳泄浊法的中药组成与功效解析 |
| 4.3 疗效分析 |
| 第四部分 典型病案选 |
| 1. 毒邪伏表、水湿下注案 |
| 2. 寒湿化热阻络案 |
| 3. 湿浊中阻、胃失和降案 |
| 4. 脾肾阳虚、水湿壅盛案 |
| 5. 脾肾阳虚,寒湿内蕴案 |
| 6. 脾肾阳虚、瘀阻水停案 |
| 7. 肾阳亏虚、浊毒内伏案 |
| 8. 肾阳下虚、阴火上浮案 |
| 9. 心脾阳虚、气血不足案 |
| 10. 脾肾阳虚、肾精不足案 |
| 研究结语 |
| 1. 研究主要结论 |
| 2. 研究创新点 |
| 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主持的课题 |
| 附录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肾络瘀滞,脾虚风动” 病机假说的构建与论治 |
| 1.慢性肾衰钙磷代谢紊乱以“肾络瘀滞,脾虚风动”为主要病机 |
| 1.1 肾络瘀滞是致病的内在因素 |
| 1.2 脾虚风动为发病的重要条件 |
| 2.慢性肾衰钙磷代谢紊乱从“和络泄浊,培土宁风”法论治 |
| 2.1 “培土宁风”法内涵发微 |
| 2.2 脾气亏虚与风邪辨治关系的文献梳理 |
| 2.3 对“和络泄浊,培土宁风”法治则探讨 |
| 2.4 和肾络宁风颗粒组方依据及药物组成分析 |
| 和肾络宁风颗粒对 CRF 钙磷代谢紊乱干预机制的实验研究 |
| 实验一 和肾络宁风颗粒对CRF钙磷代谢紊乱大鼠肾功能、矿骨代谢血清学指标及形态结构的影响 |
| 1.实验材料 |
| 2.实验方法 |
| 3.观察指标 |
| 4.统计学处理 |
| 5.结果 |
| 实验二 和肾络宁风颗粒对CRF钙磷代谢紊乱大鼠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
| 1.实验材料 |
| 2.实验方法 |
| 3.检测指标 |
| 4.统计学处理 |
| 5.结果 |
| 实验三 和肾络宁风颗粒对CRF钙磷代谢紊乱大鼠Klotho、BMP-7、FGF23、OC、PINP蛋白表达的影响 |
| 1.实验材料 |
| 2.实验方法 |
| 3.检测指标 |
| 4.统计学处理 |
| 5.结果 |
| 讨论 |
| 1.慢性肾衰钙磷代谢紊乱大鼠造模方法的选择及评价 |
| 1.1 慢性肾衰动物模型方法学研究及比较 |
| 1.2 高磷饮食对慢性肾衰动物大鼠肾性骨病模型影响的研究 |
| 2.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的认识及探讨 |
| 2.1 对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的基本认识 |
| 2.2 参与诱导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相关标志蛋白的研究与探讨 |
| 2.3 参与介导慢性肾衰钙磷代谢紊乱的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研究 |
| 3.和肾络宁风颗粒对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的干预作用探讨 |
| 3.1 和肾络宁风颗粒的辨治特色及现代药理学分析 |
| 3.2 和肾络宁风颗粒对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的干预机制探讨 |
| 3.3 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综述一 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
| 附录2 |
| 致谢 |
| 查新报告 |
| 论文着作 |
| 科研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