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针灸辨证施治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针灸为主辨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刘胜[1](2021)在《针灸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以腰痛,伴下肢放射疼痛、麻木等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可见二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甚至至残等。当前临床以手术与保守治疗为主,但由于手术治疗的风险性及术后的并发症等因素,多数患者采用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显着的中医药保守治疗,其中针灸、推拿等治疗效果较为突出且肯定,成为了众多患者的临证首选。本文就近年来针灸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概况综述于下。

沈森[2](2021)在《推拿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急性期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三步一顺”推拿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急性期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治疗前后的VAS评分,IODI评分,腰部活动度测量值及临床疗效情况,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为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收集2020年4月至2021年1月期间就诊于福州市中医院康复科及骨科符合本次临床研究标准的患者7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人。观察组采用“三步一顺”推拿法,每日一次,配合口服双氯芬酸钠75mg q.d.进行治疗;对照组口服双氯芬酸钠75mg q.d.进行治疗。两组疗程均是10日。通过SPSS 25.0进行统计学检验,评价“三步一顺”推拿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急性期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VAS评分变化、IODI评分变化、腰部活动度变化,临床疗效情况,分析结果与得出结论。结果:1.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加显着(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IOD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加显着(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腰部活动度测量值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观察组升高程度较对照组更加显着(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3.93%,对照组有效率为80.65%,经统计学比较,观察组有效率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三步一顺”推拿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急性期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缓解患者腰部疼痛、改善腰椎功能障碍、提高腰部活动度方面,较对照组效果更好。2.“三步一顺”推拿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急性期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要优于对照组,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余婷[3](2021)在《不同证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红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红外热断层技术探索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证型和血瘀证型的红外特征,并观察热敏化腧穴的分布情况和出现的灸感类型,为中医临床辨证和热敏灸治疗本病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寒湿证、血瘀证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各30例,另取健康人群30例作为对照组,共90例受试对象,利用红外热断层像技术采集每位受试者腰阳关穴、双侧肾俞穴、双侧委中穴的红外温度值,共采集两次,中间间隔8小时,取两次平均值,观察各证型的红外特征。其次采用灸感探查法对90例受试者的腰阳关、双侧肾俞、双侧委中进行探查,以有无热敏灸感为标准,记录各证型热敏化腧穴的分布情况和热敏腧穴的灸感类型,观察不同证型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热敏化腧穴出现率、分布情况、热敏灸感规律;最后分别对比30例寒湿证和30例血瘀证患者的热敏化腧穴与同名非热敏腧穴的红外温度值,分析热敏化腧穴的红外特征。结果:共纳入90例受试者,其中男47例,女43例,各项基线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红外热断层像检测结果:寒湿组腰阳关31.99±0.89℃,左侧肾俞32.21±0.74℃,右侧肾俞32.25±0.79℃,左侧委中30.11±0.52℃,右侧委中30.15±0.55℃,血瘀组腰阳关红外值33.52±0.87℃,左侧肾俞33.33±0.74℃,右侧肾俞33.31±0.76℃,左侧委中30.57±0.53℃,右侧委中30.52±0.52℃,对照组腰阳关32.95±0.62℃,左侧肾俞32.89±0.64℃,右侧肾俞32.93±0.63℃,左侧委中30.96±0.53℃,右侧委中30.92±0.49℃,相同腧穴两两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热敏化腧穴探查结果如下:寒湿证型的患者热敏灸感出现率为76.67%,出现频次最多的是右侧肾俞(17次),之后依次为左侧肾俞(16次)、腰阳关穴(8次)、左侧委中(4次)、右侧委中(3次),血瘀证型的患者热敏灸感出现率为73.33%,出现频次最多的是腰阳关穴(18次),之后依次为左侧肾俞(9次)、右侧肾俞(8次)、右侧委中(4次)、左侧委中(3次),健康人群中热敏灸感出现率为13.33%,只在腰阳关穴(1次)、左侧肾俞(2次)、右侧肾俞(2次)出现灸感,双侧委中无灸感出现。热敏化腧穴红外特征结果:寒湿组热敏化腧穴红外温度值腰阳关32.98±0.49℃、左侧肾俞32.85±0.44℃、右侧肾俞32.89±0.43℃,非热敏化腧穴红外值腰阳关31.63±0.54℃、左侧肾俞31.47±0.42℃、右侧肾俞31.43±0.48℃,血瘀组热敏化腧穴红外温度值腰阳关34.14±0.52℃、左侧肾俞34.57±0.45℃、右侧肾俞34.69±0.41℃,非热敏化腧穴红外值腰阳关32.61±0.49℃、左侧肾俞32.79±0.41℃、右侧肾俞32.81±0.47℃,采用t检验比较组内热敏化腧穴与同名非热敏化腧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考虑到寒湿证、血瘀证有热敏灸感的委中穴样本量较少,不具备代表性,故比较有无热敏化腧穴的红外特征对比时未将其纳入。结论:1.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证、血瘀证两种证型的红外温度值存在差异,相比寒湿证型,血瘀证型呈现了高温态势。2.热敏化腧穴与非热敏化腧穴的红外温度值存在差异,TTM可作为热敏灸腧穴探查工具之一。3.寒湿型、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热敏化腧穴出现率相似,但是热敏化腧穴出现部位、灸感类型存在差异。

蒋彧轩[4](2021)在《复元活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复元活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分析复元活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机理,经过统计学数据对比分析,证实复元活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有效性,为广大医患带来福音。方法:选取自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瑞康医院骨科腰椎间盘突出、脱出或游离型,行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者60名。采取简单随机化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组,试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及术后常规护理及康复练功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复元活血汤,连续服用药物2周。通过住院、门诊及电话随访方式,记录分析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天、术后1周、术后2周、4周的VAS评分、JOA评分及ODI评分,同时术后4周采用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所得数据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处理,并对两组患者功能评价及总体疗效进行评定。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手术节段等基线资料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各时间节点比较,P<0.05,组内各时间节点相互比较,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术前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天、1周、2周、4周组间比较,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VAS评分均呈不同程度下降,且试验组下降趋势较对照组更大,说明试验组缓解疼痛疗效优于对照组。3.JOA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各时间节点比较,组内各时间节点相互比较,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术前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天、1周、2周和4周各组间比较,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JOA评分均呈不同程度上升,且试验组上升趋势较对照组更大,说明试验组对腰椎功能康复疗效优于对照组。4.OD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各时间节点比较,组内各时间节点相互比较,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术前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天、1周、2周和4周各组间比较,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ODI评分均呈不同程度下降,且试验组下降趋势较对照组更大,说明试验组缓解疼痛疗效优于对照组。5.改良Mac Nab疗效比较:试验组总体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体有效率为90%,经秩和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复元活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疗效确切,可以更快更好缓解患者术后各种残余症状,更为安全有效的促进患者术后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郭成旺[5](2021)在《电针结合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旨在观察电针结合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电针联合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TDP)、腰椎牵引疗法联合西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症的临床疗效,并比较各疗法之间的疗效差异。评价电针结合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的有效性,为今后在临床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有效、方便的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1:1:1的比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为电针结合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治疗,穴位选用以腰夹脊、环跳、秩边、委中、承山、昆仑、至阴、阿是穴为主,并随症加减,针刺得气后予电针仪连接腰夹脊、环跳、委中、承山、昆仑,予疏密波2-100Hz行电刺激,最后以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对病灶进行照射30min。1次/d,10次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对照组I为电针联合TDP照射疗法,穴位选用、操作、疗程与观察组相同,针刺得气后电针操作与治疗组相同,最后以TDP治疗仪对病灶进行照射30min。对照组II采用腰椎牵引联合西药疗法,腰椎牵引治疗每次30min,1次/d,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0.1g qd,10次为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观察指标选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以及日本骨科协会腰椎功能评分(JOA),在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记录3组患者的VAS以及JOA评分,通过SPSS21.0软件对3组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价三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1.总体疗效:治疗组愈显率为63.3%,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I愈显率为26.6%,总有效率为86.6%,对照组II愈显率为23.3%,总有效率为80%,经秩和检验,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I(P<0.05)、对照组II(p<0.05),对照组I与对照组II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2.VAS评分:(1)治疗组、对照组I、对照组II组内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优于对照组I(P<0.05)、对照组II(P<0.05),对照组I、II之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差值优于对照组I(P<0.05)、对照组II(P<0.05),对照组I、II之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JOA评分:(1)治疗组、对照组I、对照组II组内治疗前后JOA评分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组治疗后JOA评分优于对照组I(P<0.05)、对照组II(P<0.05),对照组I、II之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组治疗后JOA评分差值优于对照组I(P<0.05)、对照组II(P<0.05),对照组I、II之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电针结合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电针联合TDP、腰椎牵引联合西药治疗本病均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腰椎功能。2.电针结合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疗法可以有效的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以及腰椎功能,且临床疗效较电针联合TDP以及腰椎牵引联合西药治疗更佳。不良反应较少,适合进行临床上的推广。

周子平[6](2021)在《麦肯基疗法结合靳三针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靳三针(腰、坐三针)结合麦肯基疗法与单纯使用靳三针(腰、坐三针)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来得出靳三针(腰、坐三针)结合麦肯基疗法治疗本病的疗效评价。方法:收录2020年3月-2021年2月期间于广西中医药大学仁爱门诊治疗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气滞证)的患者,将60例患者入组并按入院顺序用数字编号,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组采用靳三针疗法治疗,穴位选择腰三针、坐三针(肾俞、大肠俞、委中、坐骨点、昆仑),治疗组采用择腰三针、坐三针(肾俞、大肠俞、委中、坐骨点、昆仑)结合麦肯基疗法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前、2周治疗结束后均采用门诊随访方式进行评分。通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表(JOA)的综合评分,分别评价两种疗法在治疗2周结束后的疗效差异,对其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VAS指数、治疗前JOA指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VAS评分:治疗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显着(P=0.000),对照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显着(P=0.000);两组间治疗后比较,VAS评分具有显着差异(P=0.000);3.JOA评分:治疗组治疗前、后JOA评分差异显着(P=0.000),对照组治疗前、后JOA评分差异显着(P=0.000);两组间治疗后比较,JOA评分具有显着差异(P=0.027);4.临床疗效:两组均有临床症状、腰椎功能改善,观察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8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09)。结论:单独使用靳三针和靳三针结合麦肯基疗法在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均具有显着疗效。但使用靳三针结合麦肯基疗法比单纯使用靳三针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更好。

吴鸿斌[7](2021)在《温针灸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温针灸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更多依据。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寒湿型LDH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结合穴位注射的方法治疗,其穴位注射的药物为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选取肾俞穴、夹脊穴和阿是穴等腧穴进行配伍治疗,对照组单纯服用塞来昔布胶囊,两组每疗程均为7天,共4疗程(28天);将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疗程后、总疗程结束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下腰痛评分(JOA)和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详细记录,并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上述评分进行比较,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异和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1.将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病程长短以及治疗前的VAS、ODI、JOA评分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量表对比:将两组内治疗前后的VAS分值分别进行组内比较,治疗后均有下降,分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有改善寒湿型LDH疼痛症状的效果。将两组治疗1疗程、总疗程结束后的VAS分值进行比较,治疗组的分值下降幅度更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同样的治疗时间下,温针灸结合穴位注射疗法在减轻寒湿型LDH引起的疼痛方面较有优势,疗效优于口服塞来昔布胶囊。3.JOA评分量表比较:将JOA分值分别进行组内比较,组内治疗后JOA分值均有升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有改善寒湿型LDH症状的效果。将两组治疗1疗程、总疗程结束后的JOA评分值进行比较,发现治疗组的评分增加更多,且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温针灸结合穴位注射疗法优于口服塞来昔布疗法,治疗组患者的自觉症状、相关临床检查以及日常生活方面改善更佳。4.ODI评分量表比较:经治疗后两组ODI分值均有下降,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疗法均有起效。将两组治疗1疗程、总疗程结束后的ODI评分值进行比较,发现治疗组的分值降低幅度更大,且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更佳,在改善自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受限程度方面具有优势。5.关于两组治疗后的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8例,显效15例,有效4例,无效3例,有效率达90.0%,愈显率为76.67%;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有效率达86.7%,愈显率为43.33%,经统计学检验,此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证明治疗组的疗效更佳,通过两组在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各等级分布人数和愈显率高低,可以看出治疗组对寒湿型LDH的症状改善幅度更大。结论:1.温针灸结合穴位注射的疗效明显优于口服塞来昔布胶囊。2.温针灸结合穴位注射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寒湿型LDH的症状,尤其是对于疼痛以及疼痛引起的功能障碍方面更有优势,说明温针灸和穴位注射具有相互协同而增强疗效的作用,是治疗寒湿型LDH的一种有效方法。

史永超[8](2021)在《夹脊穴针刺联合腰椎斜扳手法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夹脊穴针刺联合腰椎斜扳手法治疗的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探讨中医联合治疗方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门诊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相关病历资料,依照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筛选出85例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患者在治疗期间所接受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2例)、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10次的腰椎斜扳手法治疗及针刺治疗,对照组针刺时选取肾俞、大肠俞等腧穴;观察组针刺腧穴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L3-L5双侧夹脊穴。收集每个患者在接受治疗前、治疗结束及治疗结束后1月时的VAS评分、JOA腰痛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中医单一症状积分和足底红外热成像温差情况,使用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及JOA腰痛评分改善率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研究中收集的所有数据资料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一般病历资料(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治疗前的各项研究观察指标,包括VAS评分、JOA腰痛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中医单一症状积分与足底红外热成像温差数据经统计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经过10次的治疗,两组患者的VAS评分、JOA腰痛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以及中医单一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及治疗结束后1月时的主要观察指标改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过10次的治疗,两组患者的足底红外热成像温差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温差改善效果更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种治疗方式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整体疗效:(1)JOA腰痛改善率情况: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2%和9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1%和6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夹脊穴针刺联合腰椎斜扳手法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能够改善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VAS评分、JOA腰痛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中医单一症状积分以及足底红外热成像温差;能够显着改善患者的冷痛感以及腰椎功能,与未选取夹脊穴针刺联合腰椎斜扳手法治疗者相比疗效更优。

彭涛[9](2021)在《针刀联合身痛逐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观察、记录、分析小针刀结合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lumbar disc herniation)患者在接受经皮椎间孔镜(PTED,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术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2.探讨分析针刀联合身痛逐瘀汤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的效果以及机理,并为临床上治疗孔镜术后残余疼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论证。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江西省中医院脊柱骨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并接受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后残余术后疼痛症状的住院患者60例。将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别分为三组:A组(针刀+中药组)20例,B组(针刀组)20例,以及C组(中药组)20例。三组患者在出现术后腰腿痛时,都给予常规补液、抗炎治疗;各组患者在原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不同的其他治疗方法:A组(针刀+中药组)予以针刀结合身痛逐瘀汤口服治疗;B组(针刀组)予以单纯针刀治疗;C组(中药组)采用单纯身痛逐瘀汤内服治疗。三组治疗皆为2周1疗程,并记录每一位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观察VAS评分、JOA评分,并对三组患者功能评价及总体疗效进行综合评价。所得数据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处理,校验标准a=0.05,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统计分析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情况后,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三组患者之间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统计分析三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发现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4周时三组比较有明显差异,中药组及针刀组均低于针刀+中药组,并两两组间存在差异(P<0.05),说明针刀+中药组在疼痛改善方面明显优于针刀组及中药组;JOA评分:统计分析三组患者在治疗前JOA评分,得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而在治疗后4周时,统计分析三组患者的JOA评分P<0.05,有统计学意义,并两两组间存在差异(P<0.05)。说明针刀+中药组在症状、体征、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上效果更优。中医临床疗效:针刀+中药组共20例病例中临床痊愈10人,显效5人,有效4人,无效1人,改善率95.00%;治疗后针刀组患者临床痊愈6人,显效5人,有效3人,无效6人,改善率为70.00%;治疗后中药组患者临床痊愈5人,显效3人,有效5,无效7人,改善率65.00%。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三组治疗方法对于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效果。2.针刀治疗联合身痛逐瘀汤口服这一治疗方法在治疗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疗效显着,值得临床应用。

朱俊发(CHOO CHUN HUAT)[10](2021)在《基于偏序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知识发现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针灸疗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疗效显着,近年来运用针灸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文献浩繁。目前很多学者运用不同的经络穴位、特殊的特定穴、干预措施和其他配搭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的治疗信息、用穴规律和特点交叉驳杂。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用穴规律上研究,但由于研究的文献种类繁多、统计方法和时间跨度的差异,为更深入扩展和在不同层次发现其中关联性和聚类规律,本研究从属性偏序结构理论角度,对文献知识粒化、分析和挖掘,使知识可视化,形成知识谱图,并用结果进行临床实验观察。利用属性偏序理论发现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用穴、特定穴、穴与穴之间关联和聚类、治疗干预方案等的知识谱图,挖掘其中层次与支路之间关联知识,并用于临床实践,对其治疗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扩展更多数据和临床证据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今后提供进一步辨证论治的思路和借鉴。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两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为全面搜索来源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医药期刊数据库的文献。采用数据库中高级检索功能,搜索文献包括各大学术期刊和各大院校硕博士论文发表。运用高级检索功能检索关键词汇“针灸”与或加“针刺”与或加“电针”与或加“温针灸”与或加“毫刺”,属性选精确,主题词汇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痛”或“腰腿痛”。按照设定的纳入和排除条件,逐一排除和入录各文献数据。建立并规范数据后进行属性偏序结构分析和频次统计,生成多层次树状图和频数分析图。第二部分是利用所得出属性偏序结构分析结果的穴位处方进行临床病例观察,在马来西亚人人保健中心收集60名符合标准的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2组,30例治疗组,予温针灸(取肾俞、委中、环跳、阳陵泉、对应腰夹脊穴、秩边、足三里穴)治疗,30例对照组,予口服双氯芬酸钠肠溶片治疗。治疗组每日治疗1次,每周共治疗6天,周日休息,1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判定。对照组则予每次1片,每日2次,连续服用14天后进行疗效判定。临床观察主要结局指标为腰椎疾患评价标准和视觉模拟标准评分,次要结局指标观察改良型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血清学指标白细胞介素-6 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利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第一部分:通过收集1008篇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文献,生成“病与治疗方案”属性偏序图、“经络与病”属性偏序图、“穴位与病”属性偏序图、“原穴与病”属性偏序结构图、“八会穴与病”属性偏序结构图、“下合穴与病”属性偏序结构图、“络穴与病”属性偏序结构图、“八脉交会穴与病”属性偏序结构图和病与治疗方案频次图、经络与病频次图、原穴与病频次图、八会穴与病频次图、下合穴与病频次图、络穴与病频次图、八脉交会穴与病频次图、足太阳膀胱经穴位的频次图、足少阳胆经穴位的频次图、足阳明胃经穴位的频次图、足三阴经穴位的频次图、任督二脉及经外奇穴频次图、手三阳经穴位频次图、手三阴经穴位频次图、部位取穴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图、五腧穴的频次图、背俞穴的频次图、郄穴的频次图、募穴的频次图、年份与病频次图、学位论文与病的频次图。在“治疗方案与病”属性偏序发现,针刺疗法是第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核心疗法,依次为温针灸、推拿、电针疗法。在“经络与病”属性偏序和频数分析发现,足太阳膀胱经是第一核心选择经络,依次为足少阳胆经、经外奇穴、督脉、足阳明胃经。在“穴位与病”属性偏序发现,第一核心用穴为委中穴、依次为环跳穴、肾俞穴、阳陵泉穴、对应腰夹脊穴;核心组穴为委中穴+环跳穴+肾俞穴+阳陵泉穴+对应腰夹脊穴+大肠俞穴+秩边穴+昆仑穴+承山穴+阿是穴+悬钟穴+腰阳关;对穴方面,发现“委中穴+环跳穴”最常见。在十四经络中用穴频数发现,足太阳膀胱经使用率最高,依次为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在用穴频数发现,委中穴、环跳穴、肾俞穴、阳陵泉穴、对应腰夹脊穴、大肠俞穴、秩边穴、昆仑穴、承山穴、阿是穴、悬钟穴、腰阳关超过250频数,是常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用穴。在“原穴与病”属性偏序和频数分析发现,太溪穴是核心用穴;以“太溪+太冲+合谷”配穴组合常见。关于部位取穴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发现,下肢部位取穴最多,依次为背部、上肢、腹部、头部取穴。在“八会穴与病”属性偏序发现,第一核心用穴为阳陵泉、依次为悬钟、膈俞、大杼穴;以“阳陵泉+悬钟+膈俞”配穴最常见。在“下合穴与病”属性偏序和频数分析发现,第一核心用穴为委中穴,第二为阳陵泉穴等等;最常见配穴为“委中穴+阳陵泉穴+足三里穴”。在“络穴与病”属性偏序和频数分析发现,第一核心用穴为飞扬穴、依次为丰隆穴、内关穴;最常配穴组合为“飞扬穴+光明穴”和“丰隆穴+大钟穴”。在“八脉交会穴与病”属性偏序和频数分析发现,第一核心用穴为后溪穴,第二足临泣穴;最常配穴组合为“后溪穴+足临泣穴”。五腧穴的频次发现,合穴是使用最多,依次排列委中、阳陵泉和足三里穴;第二为经穴,昆仑穴排列第一;输穴是出现穴位最多,以太溪和太冲为代表。其他频数分析发现,背俞穴之“肾俞穴”频数最高;郄穴使用率较低;募穴频数以关元穴使用最多,但整体发现郄穴和募穴较少使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第二部分:在基线人口学特征分析中,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在两组患者治疗前VAS、JOA、ODI、IL-6 β和TNF-α比较数据呈正态分布,各项指标在入组时对比基线一致(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良好可比性。在疗效判定中,在缓解腰痛方面,温针灸治疗组改善VAS评分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温针灸治疗组改善JO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01,有统计学差异;在改善腰部功能障碍方面,温针灸治疗组改善ODI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差异;在血清指标方面,两组炎性指标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针灸干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的文献逐年增加。2.针刺疗法是首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核心疗法,常配搭温针灸治疗。3.足太阳膀胱经是首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核心经络、依次为足少阳胆经、经外奇穴、督脉、足阳明胃经。4.委中穴是首选用穴、依次为环跳穴、肾俞穴、阳陵泉穴、对应腰夹脊穴;以委中穴+环跳穴+肾俞穴+阳陵泉穴+对应腰夹脊穴配穴最为常见。5.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特定穴的选用依次排列为五腧穴、下合穴、八会穴、背俞穴、原穴、八脉交会穴和络穴,而郄穴和募穴较少使用。6.在临床观察中发现,温针灸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改善患者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7.温针灸能有效的缓解腰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腰部功能障碍和血清指标方面,结果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二、针灸为主辨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灸为主辨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针灸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1.1 针刺治疗
        1.1.1 普通针刺疗法
        1.1.2 电针疗法
        1.1.3 双针疗法
        1.1.4 浮针疗法
    1.2 艾灸治疗
        1.2.1 普通灸
        1.2.2 热敏灸
    1.3 针灸结合治疗
2 针刺推拿相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3 推拿与艾灸相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4 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5 结语

(2)推拿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急性期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分组方法与盲法的设置
        2.3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VAS评分表
        3.2 改良版ODI评分表
        3.3 腰部活动度
        3.4 疗效评价
    4 数据统计分析处理
    5 质量控制
    6 不良反应处理、病例脱落及统计
    7 伦理学要求
    8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结果比较
        2.1 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
        2.2 治疗前VAS评分
        2.3 治疗前IODI评分
        2.4 治疗前腰部活动度
    3 观察指标比较
        3.1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VAS评分比较
        3.2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IODI评分比较
        3.3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腰部活动度比较
        3.4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评价比较
    4 不良事件及脱落
讨论与分析
    1 立题思路
    2 中医学对腰痛的认识
        2.1 定义及病名认识
        2.2 病因病机认识
        2.3 治疗概况
    3 现代医学对LIDHPL的认识
        3.1 概念
        3.2 病理机制及鉴别诊断
        3.3 治疗概况
    4 “三步一顺”推拿法治疗LIDHPL的讨论
        4.1 推拿治疗腰痛的中西医机制探讨
        4.2 椎间盘突出分型及推拿的选取依据
        4.3 “三步一顺”推拿法的优势与作用机理
        4.4 血瘀证型选取依据
        4.5 双氯芬酸钠选取依据
    5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5.1 基线资料比较分析
        5.2 VAS评分比较与分析
        5.3 IODI评分比较与分析
        5.4 腰部活动度比较与分析
        5.5 疗效评价比较与分析
        5.6 安全性分析
    6 创新性评价
    7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浅谈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不同证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红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意外事件与不良反应的处理
        1.4 医学伦理原则
    2 研究结果
        2.1 试验完成情况
        2.2 基线比较
        2.3 红外检测值比较
        2.4 热敏化腧穴探查结果
    3 分析讨论
        3.1 选题依据
        3.2 应用TTM检测的依据
        3.3 病种及选穴的依据
        3.4 结果分析
        3.5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3.6 研究的展望及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介

(4)复元活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一般资料
        1.3 病例诊断标准
        1.4 病例纳入标准
        1.5 病例排除标准
        1.6 病例脱落与处理
        1.7 病人知情同意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随机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分组处理
        2.4 观察指标
        2.5 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
        2.6 观察与随访时间
        2.7 统计学处理及分析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研究结果
        1.1 基线比较
        1.2 治疗结果比较
        1.3 不良事件记录及随访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祖国医学及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2.祖国医学及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2.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2.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3.椎间孔镜技术
    4.祖国及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认识
        4.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认识
        4.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认识
    5.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必要性
    6.复元活血汤组方及方药分析
    7.复元活血汤在椎间孔镜术后运用的优势
    8.疗效分析
        8.1 两组患者各项观察评价指标的比较
        8.2 改良MacNab疗效对比
    9.不足与展望
        9.1 不足
        9.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求学经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已录用的学术论文清单
附表

(5)电针结合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我国传统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1 我国传统医学对本病病名的认识
        1.2 我国传统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我国传统医学治疗本病
        1.4 小结
    2.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1 概述
        2.2 脊柱的解剖
        2.3 椎间盘解剖结构
        2.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机制研究
        2.5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的发病机制
        2.6 现代医学治疗本病的现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以及脱落标准
    2.治疗方案
        2.1 观察组
        2.2 对照组I
        2.3 对照组II
    3.观察指标
        3.1 VAS疼痛评分
        3.2 日本骨科协会腰椎功能评分(JOA)
        3.3 安全性观察指标
    4.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5.统计分析方法
    6.结果
        6.1 三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6.2 VAS评分比较
        6.3 腰椎JOA评分比较
        6.4 治疗后总体疗效
        6.5 安全性指标观察
        6.6 VAS评分、JOA评分结果分析
        6.7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选题依据
    2.选用电针依据
    3.选穴依据
    4.关于生物信息反馈灸疗仪(大力神雀啄灸)
    5.关于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
    6.选择双氯芬酸钠联合腰椎牵引作为对比的依据
    7.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视觉模拟评分法
    附录2 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分(JOA)
    附录3 英文略缩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以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6)麦肯基疗法结合靳三针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传统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和治疗
        1.1 传统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名认识
        1.2 传统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1.3 传统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
        1.4 传统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以及治疗
        2.1 现代医学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义
        2.2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
        2.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代医学发病机制
        2.4 腰椎间盘突出症现代医学分型
        2.5 腰椎间盘突出症现代医学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安全性指标
        2.5 病例脱落和终止
        2.6 数据处理
        2.7 临床质控
    3 统计结果
        3.1 两组基本情况比较
        3.1.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3.1.2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3.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3.1.4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
        3.1.5 两组患者治疗前JOA评分比较
        3.2 实验结果
        3.2.1 治疗组治疗前、后组内VAS评分比较
        3.2.2 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VAS评分比较
        3.2.3 治疗结束后两组组间VAS评分比较
        3.2.4 治疗组治疗前、后组内JOA评分比较
        3.2.5 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JOA评分比较
        3.2.6 治疗结束后两组组间JOA评分比较
        3.2.7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2.8 不良反应比较
        3.2.9 病例脱落和中止情况
    4 分析与讨论
        4.1 结果分析
        4.1.1 一般情况分析
        4.1.2 VAS评分比较分析
        4.1.3 JOA评分比较分析
        4.1.4 治疗结束后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对比分析
        4.2 讨论
        4.2.1 靳三针疗法概述
        4.2.2 靳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作用机制
        4.2.3 运动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4.2.4 脊柱生物力学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响
        4.2.5 麦肯基疗法概述
        4.2.6 麦肯基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作用机制
        4.3 评价指标的应用依据
        4.4 靳三针结合麦肯基疗法的临床应用优势分析
        4.5 靳三针结合麦肯基疗法的安全性分析
        4.6 注意事项以及不足
        4.7 运用前景
        4.8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附表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温针灸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剔除标准
        1.6 病例脱落及剔除的处理
        1.7 不良反应事件的处理
    2 研究方案
        2.1 随机化分组
        2.2 治疗方法
        2.2.1 治疗组
        2.2.2 对照组
        2.3 观察指标
        2.3.1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2.3.2 下腰痛评分标准(JOA)
        2.3.3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2.4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1.1 年龄分布
        1.2 性别分布
        1.3 病程长短
    2 临床疗效分析
        2.1 总体疗效比较
        2.2 治疗前后VAS评分
        2.3 治疗前后的JOA评分
        2.4 治疗前后的ODI评分
    3 安全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LDH的认识
        1.1 中医对LDH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对LDH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对LDH的治疗
        1.3.1 中药口服
        1.3.2 中药外用
        1.3.3 单纯针刺
        1.3.4 艾灸
        1.3.5 穴位注射
        1.3.6 温针灸
        1.3.7 电针疗法
        1.3.8 推拿疗法
    2 西医对LDH的认识
        2.1 西医对LDH病因的认识
        2.1.1 生理性退变
        2.1.2 脊柱结构异常
        2.1.3 职业因素
        2.1.4 其他因素
        2.2 西医对LDH疼痛机制的认识
        2.2.1 机械压迫与异常受力
        2.2.2 神经根炎性刺激
        2.2.3 自身免疫反应
        2.3 西医对LDH的治疗
        2.3.1 卧床休息
        2.3.2 牵引治疗
        2.3.3 药物治疗
        2.3.4 封闭疗法
        2.3.5 手术治疗
    3 温针灸结合穴位注射的选择依据
        3.1 温针灸选择依据
        3.2 穴位注射
        3.2.1 穴位注射的选择依据
        3.2.2 注射药物的选择依据
        3.3 治疗腧穴的选择依据
    4 观察量表的选择依据
    5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5.1 总体疗效比较
        5.2 VAS评分量表对比
        5.3 JOA评分量表比较
        5.4 ODI评分量表比较
    6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夹脊穴针刺联合腰椎斜扳手法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讨论
    1 关于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认知
    2 本研究治疗方法的理论依据
    3 本研究的结果分析
    4 本次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针刀联合身痛逐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1.6 剔除和脱落病例的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3 结果
    3.1 VAS评分
    3.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
    3.3 中医临床疗效比较
    3.4 不良反应情况及处理
4 讨论
    4.1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4.2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上的认识
    4.3 PTED术后残余疼痛
    4.4 针刀治疗PTED术后残余痛的研究
    4.5 身痛逐瘀汤对PTED术后残余痛的研究
    4.6 研究结果分析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10)基于偏序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知识发现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针灸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1.1.1 针刺疗法
        1.1.2 温针灸疗法
        1.1.3 推拿疗法
        1.1.4 电针疗法
        1.1.5 其他疗法
        1.1.6 近代名中医的治疗撷英
    1.2 偏序结构图理论解读和运用
        1.2.1 偏序结构图的原理
        1.2.2 属性偏序结构图的解读方法
        1.2.3 属性偏序结构的针灸学运用
第二章 属性偏序的研究与结果
    2.1 文献的研究与方法
        2.1.1 文献数据来源和策略
        2.1.2 研究文献纳入标准
        2.1.3 研究文献排除标准
        2.1.4 数据处理与规范标准
    2.2 属性偏序结构图和频次图的结果
        2.2.1 年份与病频次图
        2.2.2 学位论文与病的频次图
        2.2.3 基于“病与治疗方案”属性偏序的知识发现
        2.2.4 基于“经络与病”属性偏序的知识发现
        2.2.5 基于“穴位与病”属性偏序的知识发现
        2.2.6 十四经络穴位的频次分析
        2.2.7 基于“原穴与病”属性偏序结构图的发现
        2.2.8 部位取穴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
        2.2.9 基于“八会穴与病”属性偏序结构图
        2.2.10 基于“下合穴与病”属性偏序结构图
        2.2.11 基于“络穴与病”属性偏序结构图的发现
        2.2.12 基于“八脉交会穴与病”属性偏序结构图的发现
        2.2.13 五腧穴的频次分析
        2.2.14 其他频次分析
    2.3 阶段小结
第三章 临床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3.1 临床研究方案与具体方法
        3.1.1 样本量估算方法
        3.1.2 病例来源及分组方法
        3.1.3 病例的纳入标准
        3.1.4 病例的排除标准
        3.1.5 剔除、终止标准和脱落病例的处理
        3.1.6 治疗组治疗方法
        3.1.7 对照组治疗方法
        3.1.8 治疗疗程安排
        3.1.9 出现意外状况的处理
        3.1.10 临床疗效评价
        3.1.11 统计分析
    3.2 临床研究数据的分析结果
        3.2.1 临床受试者分布
        3.2.2 基线人口学特征分析
        3.2.3 两组病情程度治疗前组间比较分析
        3.2.4 视觉模拟VAS定级算术均值评分比较分析
        3.2.5 JOA腰痛疾患疗效算术均值评分比较分析
        3.2.6 改良型ODI算术均值评分比较分析
        3.2.7 白细胞介素-6 β(IL-6 β )指标算术均值评分比较
        3.2.8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标算术均值评分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偏序结构的知识发现
        4.1.1 文献发表年份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现
        4.1.2 学校论文发表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现
        4.1.3 治疗方案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现
        4.1.4 经络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现
        4.1.5 穴位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现
        4.1.6 十四经穴位的频数发现
        4.1.7 原穴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现
        4.1.8 部位取穴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发现
        4.1.9 八会穴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现
        4.1.10 下合穴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现
        4.1.11 络穴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现
        4.1.12 八脉交会穴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现
        4.1.13 五腧穴的频次发现
        4.1.14 其他频数分析发现
    4.2 临床研究的讨论
        4.2.1 组穴依据
        4.2.2 探讨组穴治疗作用
    4.3 创新点
    4.4 不足与展望
        4.4.1 不足之处
        4.4.2 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四、针灸为主辨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针灸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进展[J]. 刘胜. 江西中医药, 2021(09)
  • [2]推拿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急性期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沈森.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不同证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红外特征研究[D]. 余婷.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复元活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D]. 蒋彧轩.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电针结合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郭成旺.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麦肯基疗法结合靳三针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D]. 周子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温针灸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吴鸿斌.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夹脊穴针刺联合腰椎斜扳手法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D]. 史永超.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针刀联合身痛逐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D]. 彭涛.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基于偏序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知识发现与临床研究[D]. 朱俊发(CHOO CHUN HUAT).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腰椎间盘突出论文 委中论文 中医推拿论文 针灸论文 中医论文

上一篇:城市现代病层出不穷
下一篇:一种新的可压缩流前端跟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