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兆峰[1](2021)在《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中医临床治疗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模式,其临床疗效虽然已经过长期验证,但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证据。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为主导的群体化研究方法已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之中,虽然规范了临床证据产出,但是带来了辨证论治特色缺失问题,难以满足个体化实践与分析的需求,与客观评价中医真实疗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符合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在时间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讨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系统研发以及临床验证,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体系,实现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客观动态评价和长期预测指导,助力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研究方法: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分析当前群体化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局限性,凝练论文科学问题;基于本团队工作基础,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明确其内涵和主体;从研究问题的结构化构建角度,参考PICO模型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和评价的思辨过程,转化形成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探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以契合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完善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主体。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进行示范构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系统评价联合专家头脑风暴、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个体化结局指标汇总清单;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医固定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汇总清单;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个体化比较方法汇总清单;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多学科纵向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清单。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形成的汇总清单,将固定干预措施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清单和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搭建形成个性化选用模块;选用个体化疗效比较方法中的“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搭建形成逻辑分析模块;选用纵向数据模型中的“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调用分析模块。以三层架构为指导,分别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MySQL+Java Web+Tomcat作为系统后台服务器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以信息化模式优化长时程评价方法。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纳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量化评价自身治疗前后中医个体化疗效;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个体层面解析疗效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从患者层面预测长期个体化疗效趋势,结合疗效影响因素给予个体化指导。研究结果: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辨证论治诊疗的时空特征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本论文科学问题是探索解决因个体差异在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明确随时间推移的每个访视点,中医都需要通过评价重新定义患者整体状态,其过程实践就是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的完整采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多时点动态分析和量化评价、中医个体化疗效的长期预测和指导;方法的主体初步选用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参考PICO模型并转化构成要素为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形成了中医个体化长时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1)针对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纳入130篇随机对照试验,形成125项结局指标清单和7类指标准则层,指标合并优化后获得24项结局指标,使指标清单在全面合理的基础上突出层次重点。2)针对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纳入16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种固定干预模式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对7项评价指标中疗效排名前10的共44类不同组合中成药进行汇总分析,展示了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指标中的疗效排序。3)针对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纳入74篇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汇总梳理得出5种比较模式: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个体疗效和公认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个体疗效和群体疗效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线性趋势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权重体系的比较。4)针对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纳入115篇文献和34种纵向数据模型,模型集中学科主要为数学,热点研究领域为医学。模型主要分为五大类: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联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现了模型与方法内涵的对应特征。上述示范构建为长时程评价方法中结局指标的个性化制定、个体化治疗优化选用、疗效量化比较方式设定、疗效个体化动态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由客户端和后台管理两个区域和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搭建。客户端区域由研究者登录、项目经理登录和系统管理员三大模块组成,后台管理区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试验管理、疾病管理、受试者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六大模块组成。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块,Android系统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完成了个体化数据采集、录入和动态分析,初步实现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优化。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目标成就评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时点评分均显着高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中医个体化疗效显着。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显示回顾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既往不同个体对疗效的反馈不同,存在应答和提升迅速的个体;前瞻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而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治疗初期存在疗效反馈不同个体。模型协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回顾性研究中疗效初始水平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既往病史、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证候;前瞻性研究中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脉象,评量后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证候虚实类型和脉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为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其中医个体化长期疗效较好,个体化指导提示患者需要关注随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合并慢性疾病负担,结合证候和脉象偏虚需要注重补气活血。上述结果共同验证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论:本论文紧扣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难题为导向、长时程评价方法构建为驱动、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动态评价、长期预测和个性化指导,能够助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辅助和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
郑丹平[2](2021)在《基于AGREE系列评价工具的中医诊疗指南适用性研究 ——以中风病相关指南为例》文中提出背景:标准是技术竞争的制高点,指南是中医药核心技术标准的主体。指南的潜在益处主要取决于指南本身的质量,只有质量可靠的指南才能充分地发挥临床指导作用。指南评价可促进指南质量提高,有效提高指南的科学性与可信度[1]。因此,在把握“客观、科学”的评价原则下,开发符合中医技术特色的评价工具,科学有效的对中医临床诊疗指南进行评价已成为中医药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AGREE是目前国际公认、应用最广的指南评价工具。目的:比较AGREE系列评价工具对不同指南评价结果的影响,研究其对于中医诊疗指南质量评价的适用性,为AGREE系列工具在中医诊疗指南评价中的适当使用提供研究依据,为开发中医诊疗指南评价工具提供思路与方法。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调研法对中风(脑梗死)指南的制定情况进行调研,综合制定方法、学科领域等情况选取在指南发展历程中有较强代表性的指南;采取代表性、权威性、专业性的原则对评价专家进行遴选;严格按照AGREE系列评价工具要求的评价方法与计分方式对最终纳入示范研究的指南进行系统化评价;后期对评价结果的数据分析以及与中医诊疗指南适用性评价结果比较分析,采用SPSS20.0、Python、Excel2016进行统计描述、相关性检验及雷达图分析。结果:1.AGREE系列工具整体评分情况AGREE Ⅱ和AGREE GRS评价总体得分最高的指南均为《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AGREE-REX评价总体得分最高的指南是《脑梗死中医临床实践指南》;6部指南基于AGREE Ⅱ和AGREE-REX的推荐比例均超过80%,AGREE GRS的推荐程度得分中位数均为6.5分以上。2.同一工具评价不同指南得分情况2.1总体评分差异比较6部指南基于AGREE Ⅱ的总体得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24);基于AGREEGRS的总体得分有统计学差异(P=0.019);基于AGREE-REX的总体得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177)。2.2不同领域指南评分差异比较6部指南基于AGREE Ⅱ的领域得分在同一领域不同指南及同一指南不同领域两种维度的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其中,“范围和目的”领域的平均分最高,为90%;“独立性”领域的平均分最低,为63%。基于AGREE GRS的得分在同一领域不同指南及同一指南不同领域两种维度的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其中,“临床有效性”领域的平均分最高,为6.3;“报告完整性”领域的平均分最低,为5.8。基于AGREE-REX的领域得分在同一领域不同指南及同一指南不同领域两种维度的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6部指南在“临床适用性”、“价值观和偏好”以及“可实施性”3个领域普遍表现良好,平均分均超过80%,其中,“临床适用性”领域的平均分最高,为88%。2.3差异较大的指南得分条目条目得分分布较为分散、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0.05)的条目共有6个:AGREEⅡ的条目8、9、10;AGREE GRS的条目1、2;AGREE-REX的条目1。其中,条目9得分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值<0.01)。3.不同工具评价同一指南得分情况3.1总体评分差异比较系列工具的评分较为一致,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指南《脑梗死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和《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的三个总体得分分布偏高,中位数分别为 92%、100%、98%和 93%、98%、96%。3.2不同工具相似领域评分差异比较AGREE Ⅱ与AGREE-REX在两个相似领域的评分较为一致,组间比较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3.3不同工具多维度综合评分差异比较除“独立性”与“可实施性”外(P>0.05),大部分维度之间具有显着差异,“GRS”维度与所有其他维度之间呈现高度正相关,AGREE-REX的维度彼此之间都具有较强相关性和显着的统计学差异,“独立性”维度与“范围和目的”(r=0.37)、“清晰性”(r=0.26)、“临床适用性”(r=0.3)、和“价值观和偏好”(r=0.32)的相关性相对较差。3.4中西医指南的AGREE系列工具评分差异比较AGREE Ⅱ评价结果显示,中医指南整体质量的平均分为76%,西医指南整体质量的平均分为82%;AGREE-REX评价结果显示,中医指南整体质量的平均分为85%,西医指南整体质量的平均分为87%;AGREEGRS评价结果显示,中医指南整体质量的平均分为84%,西医指南整体质量的平均分为87%。总体来看,西医指南的整体质量略高于中医指南,但不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3.5共识、循证指南的AGREE系列工具评分差异比较AGREE Ⅱ评价结果显示,共识指南整体质量的平均分为71%,循证指南整体质量的平均分为85%;AGREE-REX评价结果显示,共识指南整体质量的平均分为82%,循证指南整体质量的平均分为90%;AGREEGRS评价结果显示,共识指南整体质量的平均分为80%,循证指南整体质量的平均分为91%。总体来看,循证指南的整体质量明显高于中医指南,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AGREE GRS对共识、循证指南评分的差异尤为显着(P<0.01)。4.AGREE评价结果与中医诊疗指南适用性评价结果比较分析AGREE系列工具对《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诊疗指南的推荐程度较中医诊疗指南适用性评价的适用性程度高,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脑梗死中医诊疗指南》诊疗指南总体评价较中医诊疗指南适用性的综合评价低,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中风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指南总体评价与中医诊疗指南适用性评价的综合评价结果基本完全一致(P=1)。结论:1.中医诊疗指南的制定证据从专家共识向循证证据转变,制定方法也更严谨规范,AGREE系列评价工具对循证指南的质量评价优于共识指南,对循证指南评价有更好的适用性。2.AGREE评价结果对于指南的制修订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医诊疗指南在“独立性”、“应用性”、“参与人员”和“严谨性”领域有待加强。3.联合并优化AGREE系列评价工具,可获得方法学质量以及推荐意见质量的系统性评价结果。
石晗[3](2021)在《基于相似度算法的痛风中医理论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痛风(Gout)是古老而广泛流行的疾病,公元前的医学史中已有记载,其患病率在全球呈年轻化和逐年升高的态势。最新数据表明,痛风是慢性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和过早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属于中医“痹症”范畴。中医药治疗痛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优势,近年来,随着现代中医学的发展,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临床证据分级及规范化的推荐系统被提出,其中古籍和医案是重要证据来源。目前,中医药传承迭经朝代更替,对痛风中医古籍的研究,进行了大量文献挖掘的工作,有助于找到其中的共性规律,但对痛风中医理论认识的系统梳理和纵向把握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如将理论文字进行量化,对历代痛风的经验认识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发现其中的变化差异,将有助于梳理疾病认识的发展脉络和变化过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本研究运用相似度计算方法,对历代痛风的中医理论认识进行相似度比较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古籍中痛风理论认识的同时,以期发现其中变化规律,探讨该病中医认识传承发展的演变过程。一、研究目的系统梳理秦汉至清代有关痛风的记载,纵向把握不同历史时期中医对痛风的理论认识,展示痛风中医理论认识的传承发展脉络。探索适合中医理论特点、呈现疾病认识变化过程的研究方法。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相似度计算方法,将历代痛风的中医理论进行量化,比较不同时期理论认识的差异,分时期呈现痛风中医理论认识的演变过程。三、研究内容1.系统整理秦汉至清代有关痛风的中医文献理论认识1.1 选定有关痛风的中医古代病名。1.2 按照《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痛风的诊断依据制定纳入、排除标准,根据选定的中医古代病名,系统整理有关痛风的症状、病因病机状记载;元代之后逐步完善,出现痛有定处,关节痛时发时止的记载;宋元时期是转折时期;到了明清,对症状的认识更加全面,与现代痛风相关的主要关节症状均有所涉及。4.痛风病因病机相似度比较朝代间病因病机相似度比较结果表明,晋南北朝与隋唐的病因病机相似度最高(56%),宋元间相似度最低(28.5%)。隋唐之前对痛风病因的认识以外感风寒湿邪为主;此后从外感病因向内伤病因过渡,对病因病机的认识较为多元;宋代认为痛风与气滞、血瘀、痰湿、阴虚密切相关,出现酒湿痰痛风方,注意饮食内伤及饮食饮酒禁忌;元代提出痛风“血热”理论,并与痰、湿、热、瘀密切相关。明清进一步完善,总体病位在肝肾脾胃,病因病机包括外感、内伤,外感以风寒湿邪为主,内伤包括痰湿瘀血、气滞血瘀、湿热、血虚内热、阴虚、胃热以及饮食内伤。5.痛风用药相似度比较明清用药相似度最高(76%),其他时期用药相似度都在30%以下。对用药进行功效划分,宋代之前以温里、祛风散寒为主;宋代以补益肝肾、清热化瘀的药味增多;元代增加了清热祛湿、行气凉血活血、祛痰类药物。到了明清时期,传承下来的治疗经验主要以补益肝肾、清热祛湿、行气活血通络为主,并且可见痛风缓解期医案和预防性用药方案的记载。四、研究结论1.理论研究1.1 系统梳理历代痛风中医理论认识脉络通过相似度的比较发现,历代医家对痛风的理论认识整体呈现升高趋势。其中症状相似度从升高到降低;病因病机相似度呈现隋唐之前相似度较高,宋元开始降低并逐步趋于平缓的趋势;用药方面,明清用药相似度最高。总结痛风为本虚标实之证,以肝脾肾虚为本,湿热痰瘀、血热气滞为标,常因外感或饮食内伤诱发;治疗方案以分期治疗为主,急性期以清热解毒、泻浊化瘀、祛风除湿为法,辅以益气、顾护脾胃之品,非急性期注重改善体质,培本清源,以健脾益气、补益肝肾、养血敛阴为法,同时控制饮食、预防复发是关键。1.2 痛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和用药,并根据朝代划分秦汉、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个时期。1.3 对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时期的规范化预处理,建立数据库。2.相似度算法的测试和选定经过对症状和病因病机进行欧氏距离、空间向量和本体概念相似度的测试,选择能体现中医术语间层次的本体概念相似度,作为朝代间症状和病因病机的相似度算法。对不同时期的用药进行字面层次的比较,通过对常用集合相似系数,Jaccard相似系数和Dice相似系数进行测试,选择数值差异更明显的Dice相似系数作为用药相似度的比较方法。通过测试,最终确定适合本研究的本体概念相似度和Dice相似系数作为研究方法。3.痛风症状、病因病机和用药的相似度比较将规范后的秦汉至清代痛风的症状、病因病机和用药进行量化。通过本体概念相似度对症状相似度、病因病机相似度进行比较,并对其中的主要症状、病因和病位相似度做进一步比较。通过Dice相似系数进行朝代间用药相似度比较。三、研究结果1.基本数据本研究最终纳入143部中医着作中有关痛风的中医理论数据,包括中医论着、方书、本草和医案医论,年代跨度从秦汉、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到明、清。2.痛风综合相似度比较将症状、病因病机和用药的相似度值各设定33%加权计算,得到朝代间痛风理论的综合相似度。结果表明朝代间综合相似度呈现逐步上升趋势,秦汉和晋南北朝时期相似度最低(29.4%),晋南北朝至明之间相似度在30%~35%之间,明清时期相似度最高(47.8%)。3.痛风症状相似度比较朝代间症状相似度比较结果表明,医家对痛风症状的认识相似度呈现从升高到降低的过程。宋元之前症状相似度较高,对症状的认识较为集中,主要以关节肿痛为主;宋代出现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昼静夜剧,间歇发作的症1.2.1 肝脾肾虚为本秦汉时期,《黄帝内经》有云:“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载“四季脾旺不受邪”,同时提出肝肾阴血不足是痛风发病的内在病因。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和发挥。隋代,《诸病源候论》对仲景观点做出解释,由气血不足外受风邪,风邪气血搏结引起;宋代,《圣济总录》解释了素体肝肾亏虚,气血衰弱,外受风寒导致血气凝滞,诸筋失养而发病;明代,《寿世保元》指出午后痛甚者血弱阴虚更甚;到了清代,明确了肝肾两虚为病机之本的观点。后世医家逐步认识到痛风发病也与脾土中焦、水湿运化密切相关,提出脾胃虚弱致痛风论,《成方切用》中提出脾肾两虚致痛风。先天禀赋不足,或病程日久,肝肾精血虚弱,筋骨失养,尤其是病程后期,出现关节疼痛反复,关节变形等症状,痛风肝肾阴血不足的观点一直沿用至今,被现代医家所认可。近现代,也有诸多医家从脾胃或脾肾论治痛风。1.2.2 湿热痰瘀、血热气滞为标宋代,开始认识到湿热痰浊、血瘀与痛风发病密切相关,《仁斋直指方论》首载酒湿痰痛风方;元代《丹溪治法心药》载饮酒痛风方;明代,《万病回春》提出痛风与“痰”密切相关;到了清代,《证治汇补》认为痛风者素体气血亏虚,内有痰湿瘀血;《辨证录》中有湿痰瘀结“生块”的记载,与现代认识的痰湿胶结、沉积日久成痛风石的认识相近。隋代提出痛风热毒学说;唐代,孙思邈承继热毒理论创立犀角汤;元代,朱丹溪将热毒具象,提出痛风血热论,详细阐述为血分蕴热,又外受寒湿,浊邪凝滞于血脉,污浊凝涩而发病;明代,提出血热是由于肝火旺而血热,火旺而肝血虚;到了清代,在仲景理论基础上深化,认为肝肾阴血亏虚为本,热毒流注关节而发病。湿、热、痰、瘀交合是痛风发病的基本病机,被后世医家认可并沿用至今。时至今日,浊瘀热毒理论被现代医家认可和发扬,如朱良春教授提出从“浊瘀”论治痛风。1.2.3 外感和饮食内伤诱发《黄帝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仲景承接《黄帝内经》风寒湿邪致痹学说,提出外感风寒是痛风重要诱发因素;唐代,认识到痛风关节痛是由于体虚又感风寒暑湿外邪所致;到了清代,更详细阐述了风寒湿邪凝滞气血经络,荣卫之气受阻而致痛风发病。汉代,《金匮要略》中就有酒客受风致历节痛发的记载;后世又进一步发挥,明代《万病回春》有酒色受风湿致痛风病发的记载;到了清代,王孟英更详细阐释膏粱厚味化热致痹理论。时至今日,我们已经认识到痛风与机体嘌呤代谢紊乱密切相关,若遇外感或饮食不慎则易诱发急性关节炎。1.3 痛风治疗的演变1.3.1 急性期驱邪为主汉代,《金匮要略》以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体虚外感风寒之历节肿痛;唐代,孙思邈从热毒论治痛风,设防己汤和犀角汤;王焘从风湿风毒论治,设立大风引汤;宋代,《仁斋直指方论》载酒湿痰痛风方,以黄柏、苍术清热燥湿;《太平圣惠方》载虎杖散方治疗顽固性疼痛;元代,朱丹溪创立上中下痛风方,祛风散寒、祛痰消瘀,以饮酒痛风方清热燥湿;清代,《医学正传》载加味三妙丸治疗两足疼痛如火燎之痛风。痛风急性期,湿热浊毒结聚,邪正相争,可耐攻伐,以清热解毒、泻浊化瘀、祛风除湿为法,辅以益气、顾护脾胃之品;可配合行气、疏经通络等药味,动静相合;对于顽固性疼痛,注意加用祛痰泻浊,行瘀止痛之品。1.3.2 缓解期培本清源明清记载的关节痛缓解期病案,以及载于《张氏医通》中湿热痹证急性期过后未病先防的用药方案,在痛风缓解期治疗方面值得进一步研究。对于病程日久,肝肾不足者,注重补益肝肾、坚骨益筋。宋代《圣济总录》中以羌活丸方治疗腰脚不遂,五劳七伤六极;明代《简明医彀》对于气血不足之关节红肿,以四君子加味;到了清代,《冯氏锦囊秘录》中对于肝肾阴虚内热,风湿内攻所致痛风腰膝冷痛,以独活寄生汤治疗;《成方切用》中对元阳不足、劳伤过度或先天禀赋不足出现痛风肢节痛痹,以右归丸治疗。湿热浊瘀阻滞日久,机体气血不充,由实转虚,此阶段为痛风缓解期,是改善体质,培本清源的关键时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健脾益气、补益肝肾、养血敛阴等治法。1.3.3 病后防复宋代《太平圣惠方》中第一次出现关节痛忌食生冷鱼肉油腻之品的记载;明代《寿世保元》中提出禁酒、海鲜和肥甘厚腻;《普济方》中提到忌食猪肉、冷水;清代,《证治汇补》明确载有痛风禁忌,指出“肉属火,性能助火”,对于痰火而痛者当禁食厚味。饮食禁忌、限制高嘌呤摄入是预防痛风发作的重要一环,注重饮食调养、预防复发的观点从古代沿用至今。2.探索适合中医理论特点的研究方法以痛风这一疾病为切入点,利用相似度算法,将历代有关痛风的中医理论进行量化,比较不同时期理论认识,对痛风中医理论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此方法可以保持中医理论原有的特点,在探索疾病中医理论演变方面具有可行性。五、创新点1.系统梳理秦汉至清代有关痛风的辨治理论,通过相似度算法,形象和系统的展现痛风中医理论传承发展的脉络和变化。2.将相似度算法首次应用于中医理论研究,探求符合中医文本特点的比较研究方法,为病症中医理论演变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张佳乐[4](2021)在《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在传统的痰热、瘀热、痰瘀互结化热等病机研究的基础上,胡镜清研究员根据多年临床实践和探索,创新提出“热结血脉”概念,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热相关证的规范诊治。“热结血脉”是指热邪与瘀血等有形之物在血脉中郁结难解,互为因果,继发积热、生毒、结症、伤脉的不良循环过程。其主要病机是“火热之邪”与血脉中的“瘀痰”等有形之物相互搏结,“血脉”为热结的高发部位。“热结血脉证”已为越来越多的行业内专家所认识。但目前尚无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本研究基于理论和临床基础,旨在建立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提高临床冠心病热结血脉证的诊治规范性,指导临床应用。1研究目的探讨冠心病热结血脉证理论研究,构建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2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法,分析冠心病热结血脉概念内涵、病因病机,同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系统整理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条目,通过焦点小组(Focus Group)讨论确定纳入条目,采用专家会议的方式,以层次分析法问卷调查确定诊断条目的权重,结合专家讨论确定《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3研究结果3.1冠心病热结血脉证内涵研究经过前期理论与临床基础研究的累积,导师胡镜清研究员提出“热结血脉”的病机假说。热结的产生与热邪与有形之物关系密切。而冠心病热结血脉中的热邪主要是由痰湿、瘀血等蕴积日久化热而成。此外,热邪还可来源于阳气过盛、五志过极、阴虚化热等。食积、痰湿、瘀血不仅为热邪提供附着结聚的场所,还可蕴积化热,进而与有形之物郁结难解,互为因果,其主要病机是“热邪”与血脉中的“瘀血、痰湿”等有形之物相互搏结,病位在“血脉”。冠心病热结血脉证除了表现为热结血脉证的特征症状,如易出现全身热象之口干、便秘等,还可见冠心病本身的症状,尤其是胸痛(闷)病情波动的症状较为明显。由于热结血脉为原创概念,我们系统整理冠心病热相关证诊断标准以提供参考借鉴。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国内发表在期刊、国际会议、标准、成果的文献。纳入目前已发布的冠心病中医病证诊断标准(包括规范、指南相关文献)17部。发现在17种冠心病中医诊断标准中存在症状描述不一致、诊断指标主次不明、诸条目诊断权重不客观、相关术语欠规范等问题,不能够指导目前临床冠心病热结血脉证的诊断,从而影响标准在临床和科研中的应用。因此,亟需建立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标准以指导临床诊断,提高临床疗效。3.2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条目池的建立检索1980-2019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Q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发表的冠心病“热”相关证的临床研究文献2485篇,对冠心病热相关证诊断标准中的临床表征进行综合分析。纳入冠心病热相关证临床研究文献40条,主要症状为胸痛(85.00%)、胸闷(80.00%)、烦躁(60.00%)、口干(55.00%)、心悸(55.00%)、口苦(45.00%)、大便秘结(45.00%)、气短(40.00%);主要舌象为红舌(45.00%)、紫舌(35.00%)、舌生瘀斑(32.50%)为主;舌苔以黄苔(67.50%)、腻苔(42.50%)为主,脉象以数脉(47.50%)、滑脉(45.00%)、弦脉(30.00%)为主。通过焦点小组讨论,最终确定12个条目:1.胸痛(闷);2.近期病情波动(加重);3.烦躁;4.心悸;5.大便秘结;6.口干;7.口苦;8.舌有瘀斑瘀点;9.舌质红绛;10.苔黄;11.数脉;12.滑脉。3.3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条目权重与阈值确定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设计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条目(临床症状、舌象、脉象)问卷,邀请中医临床和热证相关研究专家20名,填写本课题组设计的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问卷,确定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条目的权重。对专家问卷进行整理分析,确定权重。(1)冠心病热结血脉证权重:舌象>临床症状>脉象;(2)舌象权重:舌质红绛>苔黄>舌有瘀斑瘀点;(3)临床症状权重:胸痛(闷)>近期病情波动(加重)>烦躁>大便秘结>口苦>口干>心悸;(4)脉象权重:数脉>滑脉。总的来说,舌质红绛(0.1812)、苔黄(0.1762)、舌有瘀斑瘀点(0.1335)、数脉(0.0897)、胸痛(闷)(0.0637)、近期病情波动(加重)(0.0597)占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条目总权重的70.4%,在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根据专家意见并结合小组讨论,对条目进行局部微调,将近期病情波动(加重)和胸痛(闷)合并为近期胸痛(闷)加重,舌质红绛调整为舌质红。条目层级划分为三个层次。高层权重:舌有瘀斑瘀点、苔黄、舌质红、胸痛(闷)、近期病情波动(加重)。中层权重:烦躁、大便秘结、滑脉、数脉。低层权重:口苦、口干、心悸。建立后的诊断标准见下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12注1:符合冠心病诊断,临床见上述指标累计赋分≥10分者可诊断为冠心病热结血脉证。注2:推荐用于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是否可用于干预性措施的临床疗效评价有待研究。3.4基于冠心病临床流行病学的横断面回顾性分析在标准建立后,利用前期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采集的冠心病病人横断面调查数据,使用新标准对5组人群(健康人群、代谢综合征、急性冠脉综合征期、冠心病稳定期和冠心病心力衰竭期)数据进行回顾分析发现,在纳入的患者中,健康人群总积分诊断为热结血脉证的比例为6.8%,代谢综合征患者总积分诊断为热结血脉证的比例为18.75%,在冠心病稳定期(CHD)患者中,经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诊断,诊断为热结血脉证的患者为756例,总比例达到28.99%。在663例纳入ACS期患者中,经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标准诊断,总积分≥10分的患者为332例,诊断为冠心病热结血脉证的比例高达50.08%。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总积分诊断为热结血脉证的比例为39.74%。对比5组数据,发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热结血脉积分显着升高,这也充分表明冠心病病机活动期热化的显着规律。对5组间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4结论本研究基于对冠心病热结血脉证内涵的认识,结合文献研究、专家咨询等多种研究方法,并应用频数分析、AHP等多种统计方法,首次建立量化、分层的《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标准》。为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规范的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为证候规范化的研究提供借鉴。
孙文珂[5](2021)在《子午捣臼法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用临床观察的方式验证子午捣臼法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的可行性,为中风后尿潴留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70例中风后尿潴留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每组35人。两组患者均进行中风病常规护理及治疗,并监测患者各项生命指征。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选取额旁3线(双侧)、顶旁1线、关元、中极、肾俞(双侧)、膀胱俞(双侧)进行头针与体针相结合的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选取穴位与对照组相同,头针操作与对照组相同,体针采用子午捣臼法进行治疗。两组治疗治疗时间每次40-50min,一次/1d,共治疗14d。统计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残余尿量、膀胱最大容积、膀胱功能积分,运用统计学对各项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来验证子午捣臼法对于中风后尿潴留的治疗效果。结果:(1)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残余尿量、膀胱最大容积、膀胱功能积分进行组内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常规针刺治疗与子午捣臼法治疗均对中风后尿潴留患者的残余尿量、膀胱容积、膀胱功能具有治疗改善作用。(2)将两组患者治疗后残余尿量、膀胱最大容积、膀胱功能积分进行两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子午捣臼法对中风后尿潴留患者的残余尿量、膀胱容积、膀胱功能的治疗改善作用优于常规针刺法。(3)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西医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对照组患者显着改善10例,中度改善8例,轻度改善10例,无变化7例,总改善率为80%;治疗组患者显着改善16例,中度改善9例,轻度改善8例,无变化2例,总改善率为94.3%,两组患者总改善率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依照西医疗效标准子午捣臼法对中风后尿潴留患者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4)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对照组患者治愈8例,有效1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7.1%;治疗组患者治愈16例,有效1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3%,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依照中医疗效标准子午捣臼法对中风后尿潴留患者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结论:1.子午捣臼法与常规针刺均可用来治疗中风后尿潴留。2.子午捣臼法对中风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金晓璐[6](2021)在《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系统评价与选穴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系统评价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系统梳理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研究,总结选穴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手工检索《针刺研究》、《中国针灸》、《针灸临床杂志》、《上海针灸杂志》。搜集近十年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及临床半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研究员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合格文献。提取所有纳入文献中的样本量、诊断标准、干预措施、结局指标、不良反应、方法学特征等信息后进行安全性评价,根据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评价标准评估文献偏倚风险,并用Review Manager 5.4.1软件对临床疗效实行Meta分析。由两名研究员二次筛选上述纳入文献,去除无明确针灸处方文献。对二次纳入文献提取选用腧穴、腧穴归经、腧穴所属部位等信息后进行描述性分析。分别采用IMB SPSS Statistics 25.0和IMB SPSS Modeler 18.0作为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工具,分析、总结选穴规律并得出结论。结果:1.文献质量与安全性评价结果:共纳入48篇相关文献,评价为高偏倚风险的3篇;其余45篇文献均评价为偏倚风险不确定。安全性评价显示,有1篇文献表明未出现不良反应;41篇文献未记载是否出现不良反应;6篇文献明确记录不良反应,试验组一般无明显不良反应或不良反应较轻,对照组出现头晕、乏力等严重不良反应。2.Meta分析结果:(1)对临床有效率的影响:针刺疗效高于西药:合并效应量M-H OR=3.63,95%CI[2.85,4.62],(Z=10.48,P<0.00001),OR>1,与等效线不相交;针刺疗效高于中药:合并效应量M-H OR=3.53,95%CI[1.77,7.05],(Z=3.58,P=0.0003);电针疗效高于西药:合并效应量M-H OR=2.46,95%CI[1.51,4.01],(Z=3.61,P=0.0003);艾灸疗效高于药物:合并效应量M-H OR=3.62,95%CI[1.62,8.10],(Z=3.14,P=0.002)。(2)对PSQI评分的影响:针刺对照西药治疗在改善PSQI评分方面可能存在优势:合并效应量MD=-2.96,95%CI[-3.88,-2.05],(Z=6.36,P<0.00001),森林图示效应量落在试验组,不相交于等效线;电针对照西药治疗在改善PSQI评分方面可能存在优势:合并效应量MD=-3.01,95%C I[-5.42,-0.61],(Z=2.46,P=0.01),森林图示效应量落在试验组,不相交于等效线。3.选穴规律统计分析结果:二次筛选后纳入43篇文献,共43份针灸处方,61个腧穴。使用率最高的穴为百会,其次为安眠和神门,督脉为使用频率最高经络,针刺频率最高部位为头面颈项部,使用频次最高的特殊穴为五输穴。聚类分析结果:聚成四类时,心俞单独为一类,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印堂、照海、申脉、中脘、气海、神庭、内关为第二类,四神聪和安眠为第三类,神门和百会为第四类。关联性分析结果:照海和申脉、气海和中脘存在较好的相关性。相关度较高的腧穴组支持度最高为申脉→照海,照海→申脉。结论:1.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疗效确切,与药物治疗相比临床有效率更高。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不良反应较少,比药物治疗更具安全性。2.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以百会、安眠、神门、四神聪、内关穴为主,治疗部位以头面颈项部为主,经络以督脉为主。申脉与照海穴常配合使用治疗原发性失眠。
邹明辉[7](2021)在《白虎加桂枝汤加味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通过应用中药经方白虎加桂枝汤(Baihu-Guizhi decoction,BHGZD)加味内服治疗踝关节急性痛风性关节炎(Gouty Arthritis,GA),与依托考昔口服相对照,观察对比其治疗效果,进行白虎加桂枝汤加味治疗踝关节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分析,为中医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收集2020年03月至2021年0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踝关节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型)患者60例。随机分为A(治疗组)、B组(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n=30)。A、B两组均给予饮食指导等基础治疗,A组(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予白虎加桂枝汤加味中药内服治疗。B组(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予依托考昔口服;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7天即1疗程后疼痛VAS评分、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关节肿胀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变化情况,并监测患者血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BUA)、血红细胞沉降率(ESR)变化及安全指标。并运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结果:1.全部60例踝关节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均完成相应治疗。参加试验的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位、病程、治疗前疼痛VAS评分、关节肿胀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血尿酸、红细胞沉降率等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关节肿胀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WBC、CRP、ESR等治疗前后组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关节肿胀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WBC、CRP、ESR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较对照组效果佳。4.两组患者疼痛开始缓解时间比较显示,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疼痛开始缓解时间较对照组长,对照组疼痛缓解治疗效果优于治疗组。5.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BUA指标治疗前、后的组内及组间比较显示,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即认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没有降低血尿酸的功效。6.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判定及中医证候疗效判定,经秩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白虎加桂枝汤加味在改善患者中医症状、体征,关节肿胀评分,降低患者WBC、CRP、ESR等实验室指标方面,疗效较依托考昔好。能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改善关节活动功能,对治疗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型)有确切的疗效。2.白虎加桂枝汤加味在止痛长期方面,与依托考昔相比,疗效相当,但依托考昔止痛见效时间较中药治疗组短。3.白虎加桂枝汤加味降低血尿酸作用不明显。4.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事件,本次治疗方案安全性好。
李玲,石廷琪,闫柏年[8](2021)在《芪麻止眩方联合头皮针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芪麻止眩方联合头皮针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中医科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90例气血亏虚型眩晕患者采用单双号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研究组男30例,女15例,年龄(63.10±5.82)岁;对照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62.81±5.64)岁。对照组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研究组采用芪麻止眩方联合头皮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评分、眩晕障碍量表(H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主症[(1.52±0.41)分比(2.45±0.66)分]、次症[(1.43±0.46)分比(2.29±0.72)分]及总分[(2.95±0.68)分比(4.74±0.96)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DHI的躯体、情绪、功能3个维度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芪麻止眩方联合头皮针治疗眩晕可有效改善中医症候及主观症状,提升疗效,值得应用。
李得民,张洪春[9](2020)在《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哮病(修订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规范化推进中医临床医疗行为、提高科研水平、提升中医药服务质量,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委托,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对《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之哮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进行示范性修订。在肺系病领域专家及循证医学专家的指导和监督下,项目已完成文献研究、专家问卷访谈、专家论证、专家指导组审核等各项工作,形成《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哮病(修订版)》。现将全文公布如下,并附修订说明。1 诊断依据哮病系风
侯玉[10](2019)在《咳嗽证治理论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针对学术界有关咳嗽辨证论治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诸如:一些行业标准和教材有关咳嗽证型论治的差异、不同行业标准的咳嗽分类标准不一致、一些行业标准与临床丰富的咳嗽证型相脱节等,拟通过对咳嗽当代国标、中西医各类标准或指南、教材、临床报道、古代医籍等开展系统的理论研究,修订咳嗽辨证论治标准,丰富相关中医基础理论。方法(1)对我国现行涉及咳嗽的4类标准开展研究: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包括:疾病国标、证候国标、治法国标。2)中医药行业标准,包括: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中医内科学教材、西医行业标准中的中医内容。3)中西医结合行业标准。4)西医咳嗽诊疗指南。(2)对2015年至2017年的3000篇临床文献的比较与研究,了解近年来临床咳嗽辨证论治的现状。(3)对历代代表性中医药古籍文献有关咳嗽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整理和研究。(4)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制定咳嗽常见证候的辨证论治标准。结果(1)对我国现行涉及咳嗽的4类标准研究发现:1)97版中医国标内容丰富而详实,但存在病证名分类不一致、疾病与证候术语分开、证候国标与治法国标所对应的证候不匹配、不同证候采用了类似的治法的问题。2)中医药行业标准存在的问题是一些标准内容前后不衔接,所纳入证候内容数量不足(在7~9个之间,合并后仅计15个),与国标56个证候有着很大的差距,难以对应临床复杂的常见证候。3)中西医结合标准与之前另两类标准比较,存在的问题仍是常见证候部分缺失、证候命名标准不一、一些病证的脏腑重点不在肺脏等问题。通过对以上标准的比较、汇总,可以获得相对完整的咳嗽常见证候。而这一研究结果,会优于各资料来源原有的标准,更具代表性和完整性。(2)对2015年至2017年的3000篇临床文献的比较与研究,发现临床文献所涉及咳嗽证候更加丰富,不但远远超出了若干中医药行业标准,还与以上所汇总的4类标准证候存在异同。综合临床报道,结合先前汇总的各类标准所涉证候,将相近者合并、重复者删除,获得95个证候。这较之以上行业标准,更贴近临床实际。(3)对历代代表性中医药文献有关咳嗽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整理和研究,选取了64本含有咳嗽专篇的代表性中医古籍作为咳嗽病证名的数据来源,汇总两千年来有关咳嗽同病异证的主要证候与处方用药,并对出现频次高的中药及其性味功效、中药分类及其出现频次、针对不同病症咳嗽治疗中药的频次等予以刻画。(4)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调整并制定了92个咳嗽常见证候的辨证论治标准。该标准荟萃了以上3个文献源的辨证论治学术内容,引用了建国以来有关辨证论治研究的学术成果,为临床咳嗽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支持。结论通过对比研究,较为完整地继承了中医药行业对咳嗽辨证论治的经验和理论,有关理论可以上溯到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时代;同时,也准确揭示了既往一些标准和文献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咳嗽辨证论治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在充分吸收各类资料长处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辨证论治标准制定理论,制定了较为完备、实用的咳嗽辨证论治标准。本研究验证了所提出的假说,即通过对咳嗽当代国标、中西医各类标准或指南、教材、临床报道等开展理论研究,进而对古医籍有关咳嗽相关文献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常见证候及其理法方药,对比和分析以上所有涉及咳嗽证候的异同,以及有关咳嗽的诊疗,将有助于制定符合临床实际、内容丰富且可行的咳嗽辨证论治标准方案,丰富相关中医基础理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热点与前沿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 |
| 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问题 |
| 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工作基础 |
| 3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和主体 |
| 3.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 |
| 3.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主体 |
| 4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 |
| 4.1 问题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选择 |
| 4.2 参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 |
| 1 疾病范例选择依据 |
| 2 要素一: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 |
| 2.1 资料与方法 |
| 2.2 研究结果 |
| 3 要素二: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 |
| 3.1 资料与方法 |
| 3.2 研究结果 |
| 4 要素三: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 |
| 4.1 资料与方法 |
| 4.2 研究结果 |
| 5 要素四: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 |
| 5.1 资料与方法 |
| 5.2 研究结果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 |
| 1 系统模块设计准备 |
| 1.1 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 |
| 1.2 个体化干预方法优化清单 |
| 1.3 个体化比较方法的选用 |
| 1.4 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选用 |
| 1.5 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的制定 |
| 2 系统设计方法 |
| 2.1 整体设计 |
| 2.2 安卓核心组件与生命周期 |
| 2.3 系统搭建工具 |
| 2.4 运行环境 |
| 3 研究结果 |
| 3.1 系统操作界面展示 |
| 3.2 系统模拟数据测试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四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 |
| 1 回顾性研究部分 |
| 1.1 研究目的 |
| 1.2 研究方法 |
| 1.3 研究结果 |
|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
| 2.1 研究目的 |
| 2.2 研究方法 |
| 2.3 研究结果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致谢 |
| 附录1 |
| 附录2 |
| 附录3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1 AGREE系列评价工具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 |
| 1.1 AGREE评价工具的发展概况 |
| 1.2 AGREE系列评价工具应用现状 |
| 2 中医诊疗指南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
| 第二部分 基于AGREE系列评价工具的中风病相关诊疗指南示范评价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方法 |
| 2.1 示范评价指南筛选 |
| 2.2 专家遴选 |
| 2.3 评价方法 |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 3 结果 |
| 3.1 AGREE系列工具整体评分情况 |
| 3.2 同一工具评价不同指南 |
| 3.3 不同工具评价同一指南 |
| 3.4 AGREE评价结果与中医诊疗指南适用性综合评价结果比较 |
| 4 讨论 |
| 4.1 AGREE系列工具评价中风相关指南的总体结果分析 |
| 4.2 同一工具对不同指南质量评价影响分析 |
| 4.3 不同工具对同一指南质量评价影响分析 |
| 4.4 AGREE评价结果与中医诊疗指南适用性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
| 4.5 AGREE系列评价工具对中医指南评价的启示 |
| 结论 |
| 创新点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件 |
| 附件1: 指南评价专家信息表 |
| 附件2: AGREEII条目清单 |
| 附件3: AGREE GRS条目清单 |
| 附件4: AGREE-REX条目清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痛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 1. 病名沿革 |
| 2. 病因病机 |
| 3. 辨证施治 |
| 4. 现状与思考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文本相似度算法概况 |
| 1. 应用范围 |
| 2. 相关概念 |
| 3. 分类 |
| 3.1 表面文本相似度 |
| 3.2 语义文本相似度 |
| 4. 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
| 5. 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
| 6.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基于相似度算法的痛风中医理论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技术路线 |
| 3. 研究方法 |
| 3.1 基本数据来源 |
| 3.2 数据内容选定 |
| 3.3 数据检索与筛选 |
| 3.4 数据处理与规范化 |
| 3.5 方法的测试与选定 |
| 3.5.1 症状相似度算法 |
| 3.5.2 病因病机相似度算法 |
| 3.5.3 用药相似度算法 |
| 4. 研究结果 |
| 4.1 痛风古代相关病名分布 |
| 4.1.1 痛风 |
| 4.1.2 历节 |
| 4.1.3 白虎风 |
| 4.1.4 风痹 |
| 4.1.5 痛痹 |
| 4.1.6 痹证/症/病 |
| 4.2 综合相似度比较 |
| 4.3 症状相似度比较 |
| 4.3.1 朝代间症状相似度 |
| 4.3.2 朝代间主要症状相似度 |
| 4.4 病因病机相似度比较 |
| 4.4.1 朝代间病因病机相似度 |
| 4.4.2 朝代间病因相似度 |
| 4.4.3 朝代间病位相似度 |
| 4.5 用药相似度比较 |
| 4.5.1 秦汉时期 |
| 4.5.2 晋南北朝时期 |
| 4.5.3 隋唐时期 |
| 4.5.4 宋代 |
| 4.5.5 元代 |
| 4.5.6 明代 |
| 4.5.7 清代 |
| 第三部分 痛风中医理论认识的变化研究 |
| 1. 基本数据 |
| 2. 相似度算法 |
| 2.1 通过定量研究展示认识变化趋势 |
| 2.2 探索适合中医理论特点的研究方法 |
| 2.3 探索呈现疾病发展演变过程的方法 |
| 3. 朝代间相似度研究结果分析 |
| 3.1 痛风症状认识的变化 |
| 3.2 痛风病因病机认识的演变 |
| 3.3 痛风治疗用药 |
| 3.4 痛风中医理论认识逐步深入 |
| 第四部分 结论 |
| 1. 理论研究 |
| 1.1 系统梳理历代痛风中医理论认识脉络 |
| 1.2 痛风为本虚标实之证 |
| 1.3 痛风治疗的演变 |
| 2. 探索适合中医理论特点的研究方法 |
| 第五部分 创新点 |
| 第六部分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痛风古代病名参考资料 |
| 附录2 参考书目详表 |
| 附录3 不同时期代表性方药及出处 |
| 附录4 痛风相关概念语义关系图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文献综述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研究现状概述 |
| 1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现状 |
| 1.1 证候诊断标准的建立模式 |
| 1.2 证候诊断标准的研制方法 |
| 1.3 采用“以病统证”的原则进行证候诊断标准的临床应用 |
| 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未来发展思路 |
| 2.1 病证结合诊断标准是未来证候诊断标准的发展主线 |
| 2.2 建立证候诊断标准的研制规范,强化诊断性试验的应用 |
| 2.3 重视名词术语的规范化研究 |
| 2.4 重视标准建立后的应用和推广 |
| 3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冠心病热结血脉证内涵研究 |
| 1 冠心病热结血脉概念 |
| 2 冠心病热结血脉病机 |
| 3 冠心病热结血脉的发病特点 |
| 4 冠心病热相关证诊断标准分析 |
| 5 冠心病热证诊断标准存在问题分析 |
| 6 小结 |
| 第二部分 筛选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条目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文献来源与检索策略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文献资料提取 |
| 1.5 名词术语规范 |
| 1.6 焦点小组讨论 |
| 2 结果 |
| 2.1 一般资料 |
| 2.2 冠心病热证文献四诊分布 |
| 2.3 冠心病热相关证诊断标准条目分布 |
| 3 讨论 |
| 3.1 冠心病热证的特征 |
| 3.2 冠心病热证的主要诊断指标 |
| 3.3 冠心病热证舌象特异性诊断指标 |
| 3.4 冠心病热证脉象的重要诊断指标 |
| 4 小结 |
| 第三部分 确定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条目权重与阈值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层次结构模型建立 |
| 1.2 专家会议咨询论证 |
| 1.3 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专家基本情况 |
| 2.2 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条目权重结果分析 |
| 2.3 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条目权重排序 |
| 3 讨论 |
| 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专家会议咨询 |
| 3.2 专家会议讨论结果分析 |
| 3.3 诊断条目权重再次评估与优化 |
| 4 小结 |
| 第四部分 基于71 87例冠心病临床流行病学的横断面回顾性分析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病例来源与分组 |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 1.3 数据筛选标准 |
| 1.4 数据规范化处理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一般资料 |
| 2.2 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结果 |
| 2.3 5组数据非参数检验结果 |
| 3 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
| 附件1 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问卷 |
| 附件2 层次分析法专家结果统计 |
| 附件3 数据处理原则 |
| 一、具体条目的处理规则 |
| 二、数据转化原则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中医学对中风后尿潴留的研究 |
| 1.1 中医学对中风后尿潴留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2 中医学对于中风后尿潴留的治疗 |
| 2.现代医学对于中风后尿潴留的研究 |
| 2.1 现代医学对于中风后尿潴留的认识 |
| 2.2 现代医学对于中风后尿潴留的治疗 |
| 资料与方法 |
| 1.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一般资料 |
| 1.3 诊断标准 |
| 1.4 纳入标准 |
| 1.5 排除标准 |
| 1.6 脱落、终止标准 |
| 2.治疗方法 |
| 2.1 基础治疗 |
| 2.2 对照组治疗 |
| 2.3 治疗组治疗 |
| 2.4 意外处理及预防 |
| 3.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
| 3.1 观察指标 |
| 3.2 疗效评判标准 |
| 4.统计方法 |
| 结果 |
| 1.一般资料观察 |
| 1.1 一般资料比较 |
| 1.2 一般资料分析 |
| 2.临床指标观察 |
| 2.1 临床指标比较 |
| 2.2 临床指标分析 |
| 3.临床疗效观察 |
| 3.1 临床疗效比较 |
| 3.2 临床疗效分析 |
| 讨论 |
| 1.选题依据 |
| 2.传统医学对子午捣臼法的认识 |
| 3.研究取穴依据 |
| 4.子午捣臼法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的理论依据 |
| 5.子午捣臼法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的疗效评价 |
| 6.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件1:知情同意书 |
| 附录2:70 例患者随机分组表 |
| 致谢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 个人简历 |
| 缩略语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文献综述 |
| 1.原发性失眠的西医学认识 |
| 1.1 原发性失眠的定义与流行病学 |
| 1.2 原发性失眠的诊断 |
| 1.3 原发性失眠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 1.4 原发性失眠的西医治疗进展 |
| 1.4.1 药物治疗 |
| 1.4.2 非药物治疗 |
| 2.原发性失眠的中医学认识 |
| 2.1 原发性失眠病名的历史沿革 |
| 2.2 中医对原发性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3 原发性失眠的中医治疗 |
| 2.3.1 原发性失眠的中药治疗 |
| 2.3.2 原发性失眠的针灸治疗 |
| 3.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 3.1 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的定义及关系 |
| 3.2 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在医学领域的运用进展 |
| 文献研究 |
| 1.资料与方法 |
| 1.1 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系统评价研究方法 |
| 1.1.1 文献检索 |
| 1.1.2 纳入标准 |
| 1.1.3 排除标准 |
| 1.1.4 资料筛选 |
| 1.1.5 数据提取 |
| 1.1.6 文献质量评价 |
| 1.1.7 统计方法 |
| 1.2 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选穴规律研究方法 |
| 1.2.1 纳入标准 |
| 1.2.2 排除标准 |
| 1.2.3 文献筛选与腧穴标准化 |
| 1.2.4 数据库建立与统计分析 |
| 2.结果 |
| 2.1 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系统评价结果 |
| 2.1.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 2.1.2 纳入文献总体描述结果 |
| 2.1.3 安全性评价结果 |
| 2.1.4 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
| 2.2 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选穴规律结果 |
| 2.2.1 文献筛选结果 |
| 2.2.2 描述性结果 |
| 2.2.3 聚类分析结果 |
| 2.2.4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
| 讨论 |
| 1.纳入文献质量分析 |
| 2.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优势探讨 |
| 3.异质性来源探讨 |
| 4.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取穴规律探讨 |
| 5.创新性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Cochrane 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价标准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得学术成果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内容 |
| 2 研究对象 |
| 2.1 病例来源 |
| 2.2 诊断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2.5 脱落标准 |
| 2.6 剔除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3.1 分组方法 |
| 3.2 治疗方案 |
| 3.3 观察指标 |
| 3.4 安全性指标 |
| 3.5 疗效评定标准 |
| 3.6 统计方法 |
| 4 研究结果 |
| 4.1 病例完成情况 |
| 4.2 疗效性观察指标 |
| 4.3 安全性评价 |
| 5 讨论 |
| 5.1 现代医学对痛风的认识 |
| 5.1.1 痛风的流行病学 |
| 5.1.2 痛风的病因 |
| 5.1.3 痛风的发病机制 |
| 5.1.4 痛风的治疗 |
| 5.2 祖国医学对痛风的认识 |
| 5.2.1 痛风的中医病名 |
| 5.2.2 痛风的中医病因病机 |
| 5.2.3 痛风的中医证型认识 |
| 5.2.4 痛风的中医治疗 |
| 5.3 白虎加桂枝汤方药来源及解析 |
| 5.4 研究结果分析 |
| 6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表1 2015年ACR/EULAR痛风分类标准 |
| 附表2 中医症候评分 |
| 综述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1 诊断依据 |
| 2 证候分类[6-7] |
| 2.1 发作期 |
| 2.2 缓解期 |
| 3 疗效评价[4-5] |
| 3.1 肺功能 |
| 3.2 临床终点 |
| 3.3 综合指标 |
| 3.4 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
| 附 修订说明 |
| 专有名词英文缩写中英对照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中西医对咳嗽的认识及诊疗现状 |
| 1.1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及诊疗现状 |
| 1.2 西医对咳嗽的认识及诊疗现状 |
| 1.3 存在问题 |
| 2 与咳嗽相关行业标准的现状与比较 |
|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
| 2.1.1 疾病国标 |
| 2.1.2 证候国标 |
| 2.1.3 治法国标 |
| 2.2 中医药行业标准 |
| 2.2.1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行标) |
| 2.2.2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2008会标) |
| 2.2.3 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1会标) |
| 2.2.4 中医内科学(2013教材) |
| 2.2.5 中西医结合行业标准(2016西医会标) |
| 2.2.6 不同行业标准的比较与分析 |
| 2.2.7 若干中医行业标准与国标比较 |
| 2.3 中西医结合标准 |
| 2.3.1 普通感冒 |
| 2.3.2 流行性感冒 |
| 2.3.3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
| 2.3.4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 |
| 2.3.5 肺脓肿 |
| 2.3.6 肺结核 |
| 2.3.7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
| 2.3.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 2.3.9 支气管扩张 |
| 2.3.10 肺心病 |
| 2.3.11 肺癌 |
| 2.3.12 对比与分析 |
| 2.4 西医咳嗽诊疗指南 |
| 2.4.1 咳嗽分类 |
| 2.4.2 不同类型咳嗽分类的变化 |
| 2.4.3 诊断程序 |
| 2.4.4 治疗方案 |
| 2.5 分析与建议 |
| 2.5.1 两个标准病种纳入异同的分析与建议 |
| 2.5.2 对于咳嗽相关标准制定的建议 |
| 3 当代临床咳嗽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
| 3.1 当代临床咳嗽文献的现状 |
| 3.2 近年3000篇文献分析 |
| 3.3 相似疾病比较 |
| 3.4 报道所涉及西医疾病与其对应的中医证候 |
| 3.5 近年报道所涉病种与有关行业标准比较 |
| 3.6 近年报道所涉证候与有关行业标准比较 |
| 3.7 分析与建议 |
| 4 历代中医古籍中咳嗽及其论治理论的整理与分析 |
| 4.1 历代中医代表性文献有关咳嗽分类的研究 |
| 4.1.1 历代咳嗽名整理 |
| 4.1.2 历代咳嗽名分类 |
| 4.1.3 历代咳嗽名分析 |
| 4.1.4 分析与建议 |
| 4.2 历代中医咳嗽用药及其特点的研究 |
| 4.2.1 高频次中药及其性味功效 |
| 4.2.2 中药分类及其频次 |
| 4.2.3 古方用药按治法分类统计 |
| 4.2.4 古方用药按病证分类统计 |
| 4.3 分析与建议 |
| 5 咳嗽辨证论治方法的构建 |
| 5.1 辨病论治 |
| 5.1.1 咳嗽常见疾病的西医诊疗 |
| 5.1.2 咳嗽常见疾病的中医诊疗 |
| 5.1.3 分析与建议 |
| 5.2 辨证论治 |
| 5.2.1 咳嗽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
| 5.2.2 急性咳嗽 |
| 5.2.3 亚急性咳嗽 |
| 5.2.4 慢性咳嗽 |
| 5.3 对症治疗 |
| 5.3.1 西医对症治疗 |
| 5.3.2 中医对症治疗 |
| 5.4 分析与建议 |
| 5.4.1 辨病论治 |
| 5.4.2 辨证论治 |
| 5.4.3 对症治疗 |
| 6 讨论 |
| 6.1 现状与存在问题 |
| 6.2 相关国标和行业标准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问题 |
| 6.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
| 6.2.2 中医药行业标准 |
| 6.2.3 中西医结合标准 |
| 6.2.4 西医咳嗽诊疗指南 |
| 6.3 临床报道与不同咳嗽标准存在的差异与比较分析 |
| 6.4 对古典文献检索与比对的结果 |
| 6.5 整理和完善咳嗽辨证论治标准的必要性 |
| 创新点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一、文献综述(全文) 基于中医古籍文献的咳嗽证治理论研究 |
| 参考文献 |
| 二、已发表代表性学术论文(全文) |
| 三、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摘要)及参加会议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