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灵侃,苏纪平[1](2021)在《颈深部间隙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颈深部间隙感染(deep neck space infections, DNSI)的临床特点,探讨DNSI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1至2017-03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125例DNSI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表现、感染间隙、病因、细菌学、高危并发症、治疗方式等进行分析。并对引发患者高危并发症的气道阻塞、肺炎、纵隔炎/脓肿、败血症等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5例中发生高危并发症39例(31.2%);发生高危并发症主要因素为:呼吸困难24例(61.5%),肺炎16例(41.0%),纵隔炎或脓肿11例(28.2%),电解质紊乱5例(12.8%),感染性休克3例(7.6),脓毒血症2例(5.0%)。其余86例无高危并发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有糖尿病、累及多间隙感染、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是DNSI伴发高危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合并糖尿病、累及多间隙、伴有SIRS是导致DNSI高危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并预防和积极处理高危并发症,提高治愈率和降低病死率。
徐进敬,胡京华,吴元庆,邓毅,戚建伟[2](2021)在《颈部间隙感染23例诊治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诊断及治疗颈部间隙感染尤其是颈深部多间隙感染的经验与体会。方法收集我科2012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23例颈部间隙感染患者资料,对发病原因、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过程进行分析,总结经验。结果 23例患者均予抗菌药物治疗。14例检查提示脓肿形成的患者中,有4例行穿刺抽脓,5例行切开引流,5例联合B超引导下穿刺抽脓及切开引流。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伤口Ⅱ期愈合,其中有2例合并纵隔及胸部脓肿,经多学科协作治疗后痊愈。结论颈部间隙感染应早期积极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当考虑颈部脓肿形成时,应尽早行脓肿穿刺引流或手术切开排脓。多学科协作可降低气管切开率,从而减轻手术创伤;负压封闭式引流技术等有助于缩短病程。
骆小华,靳娟霞,王朝永,王惠曦,陈香,陈华娇[3](2021)在《颈深部多间隙脓肿23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总结分析颈深部多间隙脓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2015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23例颈深部多间隙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及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分析归纳病因,总结诊疗经过并追踪预后。结果 23例病例中感染来源于牙源性10例,扁桃体4例,腮腺2例,异物感染2例,不明原因5例。感染部位以下颌下间隙最常见,其次是咽旁间隙。病原学培养11例(47.82%)阳性,其中A型溶血性链球菌3例,肺炎克雷伯杆菌4例,流感嗜血杆菌2例,鲍曼不动杆菌伴白色念珠菌1例,抗酸染色阳性并查见结核杆菌1例。所有病例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均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其中15例同期行气管切开术预防窒息。治愈20例(86.96 %),死亡2例(8.70%),1例(4.34%)放弃治疗后失访。结论颈深部多间隙脓肿是一凶险疾病,起病急、向周围扩散快。颈部增强CT或彩超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进展的监测,及时切开引流是治疗的关键。窒息是导致死亡的常见原因,对重症患者行预防性气管切开可降低因突然窒息而死亡的风险。
徐桂容,关兵,于爱民[4](2018)在《负压引流联合灌洗治疗颈部脓肿35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颈部脓肿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微生物学和治疗经验。方法对2010年2月2016年3月收治的35例颈深部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35例患者的感染来源为急性扁桃体炎14例,急性咽喉炎10例,牙源性感染2例,第三鳃裂瘘管伴感染1例,不明原因的8例;糖尿病伴感染12例;35例患者中27例做了脓液细菌培养,18例(66.7%)阳性;所有患者均行颈部脓肿切开负压引流、置管冲洗及合理应用抗生素等综合治疗后痊愈。结论颈深部脓肿一经确诊,应尽早切开引流,负压封闭引流联合灌洗治疗颈深部脓肿是一种安全方便、有效的方法。
郭晓娟,侯艳鹏,王国新[5](2018)在《51例颈深部感染的临床诊治体会》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颈深部感染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颈深部感染患者51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病特点及诊治方法。结果:51例患者中,30例扁桃体周围脓肿行切开引流术,其中5例同期行扁桃体切除术;1例咽旁脓肿及1例咽后脓肿行脓肿切开引流及气管切开;1例颌下间隙脓肿行穿刺抽脓;其他患者均经抗生素治疗。除1例合并多间隙脓肿患者转院,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颈深部感染一旦形成脓肿,需尽早行切开引流,合并严重呼吸困难,需行气管切开术,用药宜选用广谱抗生素,必要时可联合用药。
于珊珊[6](2017)在《糖尿病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及细菌学分析(附11例临床病例汇报)》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在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探讨糖尿病患者常见致病菌及药敏分析,从而指导临床用药。方法研究对象选自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立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61例诊断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并行脓肿切开引流的住院患者,并根据有无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感染来源、病原菌、抗菌药物敏感性、空腹血糖水平、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住院天数。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糖尿病组26例,男17例,女9例;非糖尿病组35例,男21例,女14例。糖尿病组占该研究资料的42.6%,两组性别无明显差异(χ2检验,P=0.184)。2.糖尿病组平均年龄(57.25±18.76)岁,显着高于非糖尿病组(33.41±26.45)岁(t检验,P﹤0.001)。3.糖尿病组平均空腹血糖浓度(10.32±2.81)mmol/L,显着高于非糖尿病组(4.94±0.54)mmol/L(t检验,P﹤0.01)。糖尿病组次晨空腹血平均白细胞计数(15.78±5.59)×109/L,与非糖尿病组(15.43±5.59)×109/L无明显差异(t检验,P=0.852)。糖尿病组次晨空腹血平均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3.99±9.86)%,显着高于非糖尿病组(72.87±16.26)%(t检验,P=0.003)。4.两组患者中牙源性感染均为其最常见的感染来源,其最易累及的间隙均为下颌下间隙,其次为颏下间隙及咬肌间隙,最常检出的病原菌均为链球菌,分别占比57.69%、60.00%,其次为葡萄球菌属,此外,糖尿病组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5.两组常见的致病菌对万古霉素100%敏感,而对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的敏感性也较高。6.糖尿病组住院天数(11.12±5.62)天,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7.77±2.83)天(t检验,P=0.009)。结论糖尿病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在未取得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之前,可以常规使用左氧氟沙星及头孢噻肟,并根据口腔颌面部的感染特点,联合使用抗厌氧菌药物,如替硝唑等,最终依据药敏结果用药。
梁璐[7](2016)在《先天性梨状窝瘘的影像、细菌谱及内镜CO2激光烧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先天性梨状窝瘘(congenital pyriform sinus fistula, CPSF)是胚胎发育早期咽囊闭合不全导致的颈部鳃源性畸形,包括第三鳃裂畸形和第四鳃裂畸形。本病罕见,左侧多发,可能与原始大动脉及双侧鳃器不对称性发育、C细胞迁移紊乱有关。80%以上于学龄前儿童发病,男女发病率相当。临床医生对此普遍认识不足,常导致误诊误治。解剖上,CPSF多起于梨状窝尖部,穿过下咽缩肌、环甲肌,在环甲关节内侧或外侧斜行穿出,沿喉返神经外侧下行,局限于甲状腺上极或穿过甲状腺腺体向下延伸至颈根部[6]。典型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acute suppurative thyroiditis, AST)、颈部脓肿(neck abscess, NA)、颈部蜂窝织炎(neck cellulitis, NC)等,起病前多有上感史。根据有无内、外瘘口,CPSF可分窦道型、瘘管型和囊肿型,其中以开口于梨状窝的窦道型最常见,瘘管型多为NA溃破或医源性切开引流所致,囊肿型多见于胎儿、新生儿。内镜确认梨状窝内瘘口是诊断的金标准。但内镜需在全麻下实施,故术前通过影像学初步诊断本病尤为重要。超声可提示NA形成,但难以判断感染来源;下咽造影(barium swallow X-ray, BSX)可显影梨状窝窦道或瘘管,但受多因素影响,显影率仅为50~80%;CT和MRI可显示颈部炎症范围、窦道或瘘管的走行及毗邻。但各种影像手段的征象如何,阳性率如何,目前尚缺乏系统、全面、客观的研究。CPSF炎症感染期应积极消炎和抗感染治疗,如有脓肿形成,应及时切开引流。国外研究提示CPSF继发NA的致病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克雷伯肺炎杆菌等口腔和上呼吸道菌群,对青霉素或抗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敏感[5]。目前国内未有CPSF炎症感染期的细菌谱及敏感抗生素研究。炎症静止期完整切除病灶是避免复发的关键。但窦道或瘘管走行与喉返神经、甲状腺和颈动脉鞘关系密切,手术难度较高,术后并发症较多(如声带麻痹,发生率3.71-33%),且复发率高达4.9~39.0%。上世纪末,国外学者首次提出内镜下CPSF内瘘口封闭术。尽管有些文献提出了内镜治疗的优势,但内镜术式是否安全可行?内镜术式的适应症如何?内镜术式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如何?国内外未见大宗内镜烧灼治疗病例前瞻性研究。第一章先天性梨状窝瘘的影像(下咽造影、CT、MRI)研究目的:探讨CPSF不同影像学检查的征象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确诊的100例CPSF患者的临床及术前影像检查资料,包括下咽造影(barium swallow X-ray, BSX)、CT、MRI中至少一项。83例行BSX检查;52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50例在行BSX检查后即行CT扫描;45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儿童组(≤14岁)和非儿童组(>14岁);根据颈部炎症感染表现分为炎症期和静止期。观察CPSF患者的BSX、CT、MRI表现,并计算不同影像诊断的阳性率。采用χ2检验比较儿童组与非儿童组、炎症组与静止组患者各种检查诊断阳性率的差异。结果:83例行BSX检查的患者中,53例显示梨状窝窦道形成,9例显示梨状窝瘘管形成。BSX的诊断阳性率为74.7%(62/83),儿童组和非儿童组阳性率分别为44.4%和95.7%,炎症组和静止组阳性率分别为52.0%和8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7.54、7.352,P值均<0.05)。CT检查的阳性率为86.5%(45/52),儿童组和非儿童组间、炎症组和静止组间CT诊断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0例BSX检查后即刻行CT检查的患者中,48例CT平扫显示环甲关节外侧或甲状腺腺叶上极内窦道或瘘管残留高密度对比剂影。BSX联合CT的诊断阳性率为96.0%(48/50)。45例行MRI检查的阳性率为84.4%(38/45)。儿童组和非儿童组间、炎症组和静止组间MRI诊断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PSF的影像诊断应建立在临床(症状及体征)高度怀疑的基础上,不同影像方法各具优劣,年龄和炎症不同时期均可能影响诊断率,单一手段存在假阴性可能。BSX诊断率偏低,但易行、价廉、直观,可作为疑似CPSF静止期的初筛手段;CT和MRI不仅提供直接和间接诊断信息,还可用于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BSX联合CT具备前述优势,建议作为CPSF首选影像检查组合。第二章先天性梨状窝瘘的细菌学研究目的:了解CPSF继发感染的常见致病菌群及敏感药物。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以颈深部感染来诊,影像学高度怀疑CPSF的患者,对60例窦道型患者于颈部肿胀最明显处穿刺或切开引流,对5例瘘管型患者取瘘管内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将标本接种于血平板、巧克力平板和沙保弱平板,置37℃孵箱内培养24-48h后观察结果,然后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用法国BioMerieux公司VITEK-2 compact细菌鉴定仪和配套的GN、GP、YST、GN13、GP67卡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真菌药敏试验用ATB FUNGUS 3进行检测:头孢派酮-舒巴坦、替考拉宁以及草绿色链球菌的所有药物均采用K-B法检测。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阴沟肠杆菌ATCC 70032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和铅黄肠球菌ATCC 700327 。根据CLSI 2014年版标准规定的临界值判定耐药、中介和敏感。结果:65例中21例未能培养出细菌,9例见杂菌生长,35例可培养出特定需氧菌:草绿色链球菌9例(9/65,13.8%);金黄色葡萄球菌6例(6/65,9.2%),其中1例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肺炎链球菌5例(5/65,7.7%);肺炎克雷伯杆菌7例(7/65,10.8%);流感嗜血杆菌3例(3/65,4.6%):铜绿假单孢菌2例(2/65,3.1%);变形杆菌2例(2/65,3.1%);大肠埃希菌1例(1/65,1.5%)。儿童组(≤14岁)中20例(20/37,54.1%)培养阳性,其中草绿色链球菌7例(7/37,18.9%),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4/37,10.8%),肺炎链球菌3例(3/37,8.1%);5例(5/37,13.5%)培养出杂菌;12例(12/37,32.4%)未见细菌生长。非儿童组(>14岁)中15例(15/28,53.6%)培养阳性,其中肺炎克雷伯杆菌5例(5/28,17.9%);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各占(2/28,7.1%);4例(4/28,14.3%)培养出杂菌;9例(9/28,32.1%)未见细菌生长。革兰阳性球菌对利奈唑胺、奎奴普丁/达福普汀、万古霉素100%敏感;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100%敏感,仅氨苄西林耐药率超过50%。本组42例(42/65,64.6%)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23例(23/65,35.4%)使用三代头孢菌素治疗。21例(21/65,32.3%)联用甲硝唑治疗。48例(48/65,73.8%)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加强消炎治疗。所有患者炎症感染控制后1-2个月实施手术。结论:CPSF继发颈深部感染的致病菌多为口腔和上呼吸道常见菌群,儿童患者多为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非儿童患者多为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球菌等,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三代头孢菌素等广谱抗生素较为敏感。怀疑合并厌氧菌感染时联合使用抗厌氧菌药物能有效缓解病情。第三章 内镜CO2激光烧灼治疗初治先天性梨状窝瘘研究目的:探讨内镜C02激光烧灼治疗CPSF的可行性及利弊。方法:前瞻性研究,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科收治并行内镜C02激光烧灼治疗的26例CPSF患者。纳入标准:经病史、体征和相关影像诊断为CPSF,既往无颈部开放性手术史、无颈部外瘘口形成或颈部瘢痕者。排除标准:有颈部开放性手术史、多次切开引流伴外瘘口形成、颈部瘢痕形成或疤痕疙瘩者。其中,男11例,女15例;左24例,右2例;年龄2~672个月(中位年龄62个月);11例初诊表现为NA,5例为NC,10例为AST;15例有上感史。术前检查包括BSX、颈部CT和MRI等。炎症感染期消炎抗感染治疗,必要时穿刺或切开排脓。炎症感染控制后1-2月,住院全麻行“支撑喉镜检查+C02激光CPSF内瘘口烧灼封闭术”。术后3个月内镜复查,内瘘口未闭合者,再次行烧灼术。结果:26例均经内镜证实内瘘口,顺利实施内镜烧灼术,术时18-40min(中位术时27±4min)。本研究一次烧灼后梨状窝内瘘口闭合率为76.9%(20/26);两次烧灼后累计闭合率为88.5%(23/26);三次烧灼后累计闭合率为96.2%(25/26);1例失访。分别经历两次和三次烧灼的5例患者中1例儿童患者、1例成人患者分别于术后1个月、7个月出现颈部肿痛,口服抗生素后症状缓解,并接受再次内镜手术;1例成人患者术后4个月随访期出现颈部肿痛,口服抗生素后症状缓解;余患者手术间隔期内无临床症状。所有患者末次烧灼术后3个月内镜复查证实内瘘口闭合,术后无吞咽困难、声嘶、呛咳、牙齿脱落等。患者及家属对颈部外观满意。随访4-29个月(中位随访期15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内镜CO2激光烧灼术治疗CPSF操作简单、术时短、创伤小、并发症少、无颈部疤痕、可重复操作,且疗效并不低于传统术式,可作为初治窦道型CPSF的首选治疗。
代黎,周鹏,余蓉,周琦,刘颖[8](2015)在《颈深部感染性疾病患者住院负担及其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颈深部感染性疾病住院患者的患病及疾病负担情况,为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基线数据。方法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电子病历系统(HIS系统)采集20112013年度出院或转他科诊治后出院诊断为颈深部感染性疾病患者病例资料,对患者基本信息、诊断、住院费用、是否在院登记医保等信息及病案首页的首诊断进行疾病分类,采用Excel 2010软件整理数据,并运用Medcalc 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住院患者符合纳入标准者83例,男性57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45.6±18.1)岁;中位住院天数为6天,人次中位住院总费用为5599.96元。20112012年住院患者126例,男性86例,女性40例,平均年龄(47.7±16.2)岁;中位住院天数为8天,人次中位住院总费用为5783.79元。连续三年颈深部感染住院患者费用、住院天数无统计学差异,但住院天数有下降趋势。结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颈深部感染性疾病是以颈部脓肿最为多见,常以急诊收治入院,其住院费用较高及住院天数较长,主要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毕静,陆鸿略,高珊,齐志伟,张淑君[9](2014)在《颈深部化脓性感染的临床诊疗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颈深部化脓性感染是指邻近区域深部的感染源,如牙、咽、扁桃体、食管、呼吸道等处的感染,发展至颈深筋膜深层以下的组织所引起的脓肿形成或较广泛的蜂窝织炎的总称〔1〕。随着抗生素的发展与应用,其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因其解剖位置特殊,感染易沿筋膜迅速发展,特别是小儿和伴有全身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者〔2-3〕,可出现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死亡率高达20%〔4〕。现整理2000-01-2013-12期间我科收治的57例颈深部
姜雨薇[10](2013)在《颈深部感染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颈深部感染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为该病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研究了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45名诊断为颈深部感染的患者临床资料,均行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颈部彩超及颈部CT检查,根据CT检查结果行感染部位切开引流,脓汁行细菌培养,出现呼吸窘迫者给予气管切开术,抗生素及全身支持治疗。结果:45例患者中牙源性感染15例(31.3%),扁桃体炎10例(20.8%)先天性颈部囊肿感染6例(12.5%)。脓汁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者30例,细菌培养结果为:肺炎克雷伯氏菌培养阳性11例,草绿色链球菌阳性13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咽峡炎链球菌各1例;厌氧菌培养阳性17例,其中13例为混合感染,包括肺炎克雷伯氏菌混合感染4/13例,草绿色链球菌混合感染8/13例,其他细菌混1/13例。根据CT结果,于不同病程阶段行手术治疗,比较其住院天数及多次手术比例,统计学分析发现两者住院天数无明显差异,但于脓肿尚未完全形成时行手术治疗增加了再次手术的可能性。结论:1.牙源性感染为颈深部感染首要病因,其主要致病菌为草绿色链球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2.掌握治疗时机,在脓肿未完全形成时行切开引流不能缩短病程且可能需行多次手术治疗;本病治愈的关键是充分切开引流。3.合并糖尿病患者住院天数较长,在治疗感染同时,注意治疗基础疾病治疗。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统计学处理 |
| 2 结 果 |
| 2.1 临床特点 |
| 2.1.1 DNSI的病因 |
| 2.1.2 年龄与性别分布 |
| 2.1.3 DNSI的临床表现 |
| 2.1.4 DNSI感染间隙的部位 |
| 2.1.5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
| 2.1.6 细菌培养 |
| 2.1.7 高危并发症分布 |
| 2.2 治疗及预后 |
| 2.3 危险因素单变量分析 |
| 2.4 DNSI伴发高危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 3 讨 论 |
| 3.1 病因 |
| 3.2 细菌培养 |
| 3.3 诊断 |
| 3.4 DNSI的治疗 |
| 3.5 DNSI合并高危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2.1 药物治疗 |
| 1.2.2 穿刺治疗 |
| 1.2.3 手术治疗 |
| 1.2.4 B超引导下穿刺联合手术治疗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解剖学因素 |
| 3.2 感染源与病原菌 |
| 3.3 颈部间隙感染的诊断 |
| 3.4 颈部间隙感染的治疗 |
| 1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实验室检查。 |
| 1.3 影像学检查。 |
| 1.4 微生物培养。 |
| 1.5 感染来源。 |
| 2结果 |
| 3讨论 |
| 资料与方法 |
| 1 一般资料 |
| 2 治疗方法 |
| 2.1 药物治疗 |
| 2.2 手术治疗 |
| 结果 |
| 讨论 |
| 1引起颈部脓肿的原因 |
| 2颈部脓肿的微生物学特点 |
| 3 诊断 |
| 4 治疗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临床类型 |
| 1.3 病因 |
| 1.4 临床表现 |
| 1.5 实验室检查 |
| 1.6 影像学检查 |
| 1.7药物治疗 |
| 1.8 手术治疗 |
| 2 结果 |
| 2.1 51例颈深部感染的临床治疗结果 |
| 2.2 典型病例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
| 1.2 研究内容 |
| 1.3 研究方法 |
| 1.4 统计学分析 |
| 第二章:结果 |
| 2.1 一般资料 |
| 2.2 感染来源 |
| 2.3 感染部位 |
| 2.4 实验室检查 |
| 2.5 感染病原菌及药物敏感性 |
| 2.6 住院天数 |
| 第三章:讨论 |
| 第四章: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糖尿病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研究 |
| 综述参考文献 |
| 11 例临床病例汇报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影像学(下咽造影、CT、MRI)研究 |
| 一、资料与方法 |
| 二、结果 |
| 三、讨论 |
| 第二章 细菌学及药物敏感研究 |
| 一、资料与方法 |
| 二、结果 |
| 三、讨论 |
| 第三章 内镜CO_2激光烧灼治疗初治先天性梨状窝瘘研究 |
| 一、资料与方法 |
| 二、结果 |
| 三、讨论 |
|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缩略语表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 致谢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资料来源 |
| 1.2 调查方法 |
| 1.3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颈深部感染性疾病住院患者基本情况 |
| 2.2 疾病构成 |
| 2.3 颈深部感染性疾病住院患者各病种的疾病负担情况 |
| 2.4 2011~2012年颈部脓肿患者疾病负担情况 |
| 3 讨论 |
| 4 结论与启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 |
| 1.3 临床相关因素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前言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综述 |
| 1.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1.2 临床特点 |
| 1.3 诊断 |
| 1.4 辅助检查 |
| 1.5 鉴别诊断 |
| 1.6 治疗 |
| 1.6.1 外科手术引流 |
| 1.6.2 药物治疗 |
| 1.6.3 全身营养支持 |
| 1.6.4 高压氧治疗 |
| 1.6.5 气管切开 |
| 1.6.6 并发症的治疗 |
| 1.6.7 合并症的治疗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一般资料 |
| 2.2 方法 |
| 2.2.1 细菌培养 |
| 2.2.2 CT 检查及手术切开引流 |
| 2.2.3 糖尿病诊断标准 |
| 第3章 结果 |
| 3.1 病因及细菌培养 |
| 3.2 细菌培养 |
| 3.3 手术切开引流时机 |
| 3.3.1 手术切开时机与病程 |
| 3.3.2 手术切开时机与手术次数 |
| 3.4 合并症——糖尿病与住院天数的关系 |
| 第4章 讨论 |
| 4.1 病因分析 |
| 4.2 诊断及治疗 |
| 4.3 合并症——糖尿病相关分析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