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雅青[1](2020)在《股总静脉超声定量分析与下肢静脉曲张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分析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股总静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与患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探讨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超声检查的差异性,为其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一定的客观指标。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01月18日至2020年07月17日在福州市第二医院血管外科门诊就诊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三组(气虚血瘀证组、寒湿凝筋证组、湿热下注证组)。对每个研究对象的股总静脉进行超声检查,记录其管径、流速、反流情况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下肢静脉曲张不同中医证型与超声下股总静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经排除、剔除后总计110例,中医辨证分组后为:气虚血瘀证组44例、寒湿凝筋证组35例、湿热下注证组31例。(1)三组病例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患病的肢体分布(左右侧分布、单双侧分布)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三组病例超声下测得的股总静脉(腹股沟韧带中点内侧0.5cm处)管径、流速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径从粗到细的顺序为湿热下注证组、气虚血瘀证组、寒湿凝筋证组。流速从快到慢的顺序为湿热下注证组、气虚血瘀证组、寒湿凝筋证组。组间两两对比发现,股总静脉管径、流速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湿热下注证组与寒湿凝筋证组之间。三组病例股总静脉(腹股沟韧带中点内侧0.5cm处)根据反流时间划分为三个等级,各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别主要表现在寒湿凝筋证组与湿热下注证组、寒湿凝筋证组与气虚血瘀证组之间。反流情况中,重度反流占比从高到低排序为气虚血瘀证组、湿热下注证组、寒湿凝筋证组,中度反流占比从高到低排序为寒湿凝筋证组、湿热下注证组、气虚血瘀证组,瓣膜功能正常占比从高到低排序为寒湿凝筋证组、湿热下注证组、气虚血瘀证组。结论:1.研究结果表明,超声下股总静脉的管径较粗、流速较快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倾向于湿热下注证,股总静脉的管径较细、流速较慢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倾向于寒湿凝筋证,股总静脉的反流时间较长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倾向于气虚血瘀证。2.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股总静脉在超声下测量的管径、流速、反流情况与不同的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些超声测量参数可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赵泽华[2](2019)在《两种材料戴戒术治疗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效果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比较以自体血管和人造血管为材料行股静脉戴戒术治疗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2月到2017年2月间入住原解放军一六三医院102例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患者,将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自体血管组(A组)和人造血管组(B组),A组60例,B组42例。A组患者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同时术中以自体大隐静脉行股静脉戴戒术。B组患者为已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或大隐静脉条件差,现以人造血管行股静脉戴戒术,以通过临床疗效记分比较和彩超检查血液回流情况术后评价疗效,并通过最长达5年的随访,评估比较患者复发情况。结果:A组与B组102例患者临床症状均缓解,血液返流情况均较前好转,且术后A组患者有4肢出现淋巴瘘,无伤口感染,B组患者有3肢出现淋巴瘘,1肢出现伤口感染,A、B两组间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17)(28)0.005 P1=0.941,?(16)(17)(28)1.420 P2=0.233),A、B两组间疗效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46,P=0.662 t=0.133 P=0.895),A和B组手术前后记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664 P=0.508),A、B两组术前记分和记分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31 P=0.086)。结论:以自体血管和人造血管为材料行戴戒术治疗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没有差异能,且均能明显改善症状和有效控制血液返流,两种材料治疗效果相当。
姜坤[3](2019)在《导管溶栓治疗中尿激酶管理及残留髂静脉狭窄腔内治疗后中期疗效的前瞻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导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中尿激酶剂量及给药方式不同对溶栓效果的影响及相关安全性以及观察溶栓后残留的髂静脉狭窄采用支架植入后的深静脉中期通畅率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方法]这项临床前瞻性研究项目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CDT治疗急性下肢DVT患者中的尿激酶剂量及泵入方式的比较研究。自2014年1月-2018年1月,收治了急性下肢DVT患者(初发),均接受了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IVCF)保护下的CDT治疗,溶栓药物采用尿激酶,按尿激酶剂量随机分为四组,A组为40万U/d组,B组为60万U/d组,C组为80万U/d组,D组为100万U/d组。其中每组按照尿激酶给药方式各分成两个亚组(A1、A2、B1、B2、C1、C2、D1、D2),A1、B1、C1、D1组采用快速注入,A2、B2、C2、D2组采用24小时持续泵入的方法。比较术后第2、3、4天各组溶栓率、主干静脉血栓清除时间、血栓溶解后的分级情况(Grade分级)、患肢的消肿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情况。第二部分为CDT治疗急性下肢DVT后对残留的髂静脉狭窄(>50%)行支架治疗与否对患肢深静脉通畅率的中期随访结果及临床症状改善的研究。自2008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了急性下肢DVT患者(初发),先行CDT治疗,术后行溶栓管造影检查,待新鲜血栓溶解后对残留的髂静脉狭窄(>50%)患者随机分组,其中一组采用球囊扩张(pere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支架植入的方法,另一组不做处理。术后两组均行严格的抗凝治疗,治疗的方案参照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学组推荐的《深静脉形成的诊治指南》(第二版)。出院后第6、12、24、36月进行随访电话及门诊随访,采用下肢深静脉彩超及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的方法评估患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情况以及采用CEAP分级、VCSS以及CIVIQ评分情况的随访表格方式评估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包括观察下肢水肿、皮肤色素沉着情况、有无浅静脉曲张及溃疡等症状)。[结果]第一部分研究结果:收治了急性下肢DVT患者220例,其中男88例,女132例,平均年龄53.69岁,左下肢157例,右下肢61例,双下肢2例,中央型血栓56例,混合型164例,均成功进行了 CDT治疗。CDT术后第2、3、4天主干静脉溶栓率、主干血栓清除时间、患肢消肿率比较,按照尿激酶剂量进行比较,B组相比A组差异显着,C组相比A、B组差异显着,D组相比A、B组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C组相比D组差异不明显,P>0.05,但C组结果优于D组。按照尿激酶泵入方式进行比较(A1 vs A2/B1 vs B2/C1 vs C2/D1 vs D2),两两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结果无统计学意义。Grade分级结果比较,C组优于D组,其次为B组,A组。本组无严重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发生轻微出血并发症为16例(7.3%),其中A组的发生率为:3.8%,B组为:5.4%,C组为:5.4%,D组为:14.3%,D组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6例(2.7%)发生轻度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症状,无致命性PE的发生,其中A、B两组差异不明显,C、D均为3.6%,高于A、B组。4例(1.8%)出现置管相关感染的发生,A、B、C、D组无明显差异。经过暂停溶栓治疗及减低抗凝剂量等治疗后,上述并发症均得以治愈。第二部分研究结果:入主了符合中期随访条件的66名患者,其中男26例,女40例;平均年龄50.85岁,均行IVCF保护下的CDT治疗,术中溶栓药物采用尿激酶,术后根据残留髂静脉狭窄是否处理按照随机化的原则进行分组,27人采用髂静脉支架治疗(CDT+支架组),对照组39人没有置入髂静脉支架(单纯CDT组)。本组平均年龄50.85±1.95岁,平均病程5.96±0.56天,随访时间从6月-44月,平均随访时间22.15±0.95月。中期随访两组深静脉通畅率结果显示:CDT+支架组为74.07%,对照组为46.59%。CEAP分级、VCSS评分比较显示CDT+支架组VS对照组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出院后CIVIQ问卷评分比较CDT+支架组VS对照组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DT治疗中的溶栓效果跟尿激酶的剂量关系较为密切,其中B组优于A组,C组优于A组、B组、D组,C组结果最佳且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提高。D组的结果优于A组、B组,但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较A、B、C三组明显升高。因此C组溶栓效果最好,在CDT治疗中可以推荐应用此剂量。而尿激酶快速泵入及持续泵入两种给药方式在血栓溶解的效率及主干血栓清除时间及患肢的消肿率方面无显着差异。CDT治疗后残留髂静脉狭窄治疗治疗与否的中期随访得出结论,CDT+支架组的下肢深静脉通畅率、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单纯CDT组,因此采用支架植入处理髂静脉病变值得推荐。
胡芷君[4](2019)在《新九针优势技术组合治疗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设计通过观察新九针优势技术组合(磁圆梅针加火针放血)治疗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并采用静脉临床表现严重程度评分量表VCSS、生活质量调查表CIVIQ-20问卷作为观察指标,旨在提供一个规范的、优化的下肢静脉曲张治疗方案,并为临床提供治疗思路。方法临床研究通过纳入标准从山西省针灸研究所国医堂门诊和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二科门诊及网络招募的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选取44名作为研究对象,脱落4名,剩余40名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原则,进行问诊、资料采集,填写VCSS、CIVIQ-20等评分量表,做相关检查,填写知情同意书,然后采用磁圆梅针予以曲张静脉部位治疗一次并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一周,第二周予火针点刺残留的曲张静脉团并评估疗效,2周治疗为一疗程,第4周随访填写量表整理资料,运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评价分析。结果(1)40例静脉曲张患者中,痊愈12例,占30.0%;显效21例,占52.5%,有效6例,占15.0%;无效1例,占2.5%,总有效率为97.5%。(2)患者2周后静脉严重程度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较前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4周后随访与2周后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此组合方案可有效减轻患者静脉严重程度。(3)从安全性分析来看患者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未发生感染、针眼红肿等并发症,同时患者无出现晕厥、休克等情况,安全可靠。结论(1)磁圆梅针加火针放血的组合可有效改善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疗效肯定。(2)经临床研究及统计分析表明,运用本组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痛苦轻、疗程短,可作为一个规范化的治疗方案推广应用于临床。
程雪桦[5](2019)在《如意金黄凝胶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术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与评价如意金黄凝胶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术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微创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治疗提供合理优化的中医中药外治方案。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非劣性试验)的设计,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术后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上海市中医医院外二科住院患者。应用SPSS 21.0软件完全随机设计分组,将纳入的患者按就诊顺序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如意金黄凝胶)或对照组(金黄膏),其中两组共脱落剔除4例,最终入组64例,每组32例。所有患者于微创术后第7天起连续外用药2周,共随访3个月。于术后7天、术后2周、术后3周、术后3月,观察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下肢硬结范围及数目、中医临床症状积分、VAS评分的影响,于术后7天、术后3月时比较患肢的复发率、硬结消失时间、血流动力学指标,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对患者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作出安全性评价。结果:(1)患者下肢硬结范围:组内比较:术后7d、术后2w、术后3w、术后3m四个访视点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比较:术后3月(t=-1.679,P=0.1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2周(t=-2.917,P=0.005)、术后3周(t=-3.230,P=0.002)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下肢硬结数目:组间比较,用药疗程结束后,两组硬结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下肢硬结消失所需时间:两组下肢硬结消失时间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总体疗效比较:通过硬结的治愈显效率综合评价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用药疗程结束后,治疗组(90.62%)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65.63%),经Fisher的精确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组内比较:两组皮损处肤色积分、疼痛情况积分、肿胀积分、皮温积分、硬结积分在4个访视点各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各积分项目的组间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中不同访视点组间比较,术后2周时皮损处肤色情况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时下肢硬结积分、皮温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访视点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血栓性浅静脉炎复发率:术后3月随访,治疗组无复发病例,对照组有1例复发,经Fisher确切概率法计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VAS评分:组内比较:四个访视点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比较:组间效应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后2周、术后3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周时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血流动力学比较:两组在治疗前与随访结束时的组间与组内比较,全血粘度中全血比低切粘度、全血比中切粘度、全血比高切粘度及毛细血浆粘度前后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疗程结束后,超声下血流情况比较,治疗组(84.38%)的总治愈率高于对照组(56.25%),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安全性指标:两组治疗期间均生命体征平稳且辅助检查结果未出现有意义的临床改变。在外治的安全性上,对照组有2例患者因局部皮肤轻度瘙痒退出临床实验。所有患者未发现其它不良反应,无皮肤糜烂溃破,无全身不适症状。结论:如意金黄凝胶可以改善微创术后血栓性浅静脉炎红肿热痛的症状体征,缩小硬节范围,较金黄膏组可加快硬结吸收消散、降低VAS疼痛评分,且超声下血流情况改善更明显,总体疗效更好。如意金黄凝胶外治本病临床疗效较好,作用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
徐效昆[6](2019)在《电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研究及中药预防的系统评价》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深静脉血栓(DVT)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导致栓塞肺动脉,引起患者死亡,因此对本病的防治十分重要。然而,现代西医学对于本病的防治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故需要去探索更为有效、安全的防治手段。DVT在中医学中属于“股肿”、“脉痹”等范畴,“气滞血瘀”为此病的基本病机,活血化瘀为防治此病的一般论治法则。中药治疗和针刺治疗作为中医学中最主要的两种治疗手段,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方剂预防THA术后的DVT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仍缺乏循证依据;使用针刺的方法预防其他疾病所引起的DVT可见少数临床报道,但针对THA术后DVT发生的预防尚未见一例报道。因此,为中药对THA术后DVT的防治作用提供循证依据,并探索针刺对THA术后DVT的防治作用,对于评价中医学在预防THA术后DVT的治疗效果、拓宽中医学在预防THA术后DVT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循证研究:目的:为了给中药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防治作用提供循证依据,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应用中药方剂防治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进行系统评价,选取使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方与补阳还五汤加减方的临床研究,以探讨中药方剂与西药相比防治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有效性。方法:全面检索以DVT发生率为主要观察指标、中医活血方剂为主要干预措施来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DVT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标准并按流程来筛选形成纳入文献,提取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和相关观察指标数据,同时按照cochrane标准评估文献方法学质量。对文献的疗效指标进行Meta分析,分析处理各指标异质性,并借助漏斗图了解发表偏倚。结果:基于中医活血方剂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系统评价:共纳入14个RCT,受试者共1147例,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普遍不佳。中医活血方剂组相比西药能够更加有效地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DVT的发病率(P<0.05),降低术后患者血液中fib水平(P<0.05),临床安全性良好。通过亚组分析,发现补阳还五汤加减组相比西药能够更加有效地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DVT的发病率(P<0.05),降低术后患者血液中DDi水平(P<0.05),桃红四物汤加减组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DVT的发病率上效果与西药相当(P>0.05),相比较西药组而言,桃红四物汤加减组够更加有效地降低术后患者血液中Fib水平(P<0.05)。结论:基于DVT的发病率为主要指标,中医活血方剂能够安全有效地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然而受研究方法学质量、异质性、样本量等限制原因,中医活血方剂对DVT的预防作用尚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以及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临床研究:目的:为了探索针刺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防治作用,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探讨了电针对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预防效果,以及部分的治疗机理。方法:选取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骨科病房所治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94例,使用区组随机化的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7例。由于治疗组有两例脱落,故最终收治病例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7例。两组均予基础治疗,即术后使用弹力袜,早期指导患者系统合理髋关节功能锻炼,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在术后1-7天予电针治疗,取双侧合谷穴、太冲穴,患侧梁丘穴、外丘穴、金门穴,常规消毒进针,深度为25mm左右,得气后再将电针输出导线夹在患者患肢穴位之毫针上,采用频率为2/100Hz的疏密波刺激30分钟,输出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治疗组术后1-7天同时服用利伐沙班,每日10mg。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仅在术后1-7天服用利伐沙班,每日10mg。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第7天检查双下肢静脉彩超,并在术前、术后1天、术后3天、术后5天分别予以检查PT、APTT、Fib、DDi、PLT、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中切、全血粘度低切、血浆粘度。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第7日双下肢血管彩超结果及下肢DVT发生率,患者术肢的血肿、肿胀情况,以及相关血液指标的变化。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性统计学分析,二组间分类资料的分布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两组间连续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临床结果指标的比较主要采用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点的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方法。检验水准定为0.05,小于0.05认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对照组DVT发生数为7例,未发生数为40例,发生率为14.9%,试验组DVT发生数为1例,未发生数为44例,发生率为2.2%,经卡方检验,可以认为两组的DVT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患者下肢血肿的发生数为5例,未发生数为42例,发生率为7.6%,试验组患者下肢血肿的发生数为2例,未发生数为43例,发生率为4.4%,经卡方检验,认为两组的下肢血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患者下肢瘀斑的发生数为4例,未发生数为43例,发生率为4.3%,试验组患者下肢瘀斑的发生数为0例,未发生数为45例,发生率为0%,经卡方检验,认为两组的下肢瘀斑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第5天PLT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术后第3天、术后第5天Fib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5天治疗组DDi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两组均未发生出血、肺栓塞等不良事件。结论:通过临床研究发现,电针联合西药组相比较于单纯西药组能够显着降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此外也具有更好的安全性。通过比较患者的一些血液指标发现,电针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并能够改善血液的纤溶状态,降低D-二聚体的含量,然而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有限,该结论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赵子源[7](2009)在《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手术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深静脉瓣膜重建术在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治疗中的作用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47例患者56条肢体,仅行浅静脉手术的患者为A组(31条肢体),行股浅静脉外瓣膜包窄术加浅静脉手术的患者为B组(25条肢体),利用彩超、流速剖面图彩超技术和空气体积描记仪(APG)等方法,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1年进行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组患者术前经彩超和下肢静脉造影证实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返流均为Ⅲ~Ⅳ度(kistner分级),CEAP临床分级为C2~C4级。术后1个月和1年随访,B组患肢在静脉返流度、静脉返流量及各项指标均较A组患肢明显改善。结论深静脉瓣膜重建术与下肢浅静脉手术联合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比单行浅静脉手术有更好的疗效。
任菲[8](2007)在《股浅静脉戴戒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估应用股浅静脉瓣膜戴戒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1990年4月~2006年3月间,148例(177条肢体)患有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病人,采用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戴戒术治疗,戴戒材料选用自体大隐静脉或人造血管。结果:154条肢体术后被随访6个月~16年,随访率87%(154/177)。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疗效良好者140条,占随访病例的90.9%;合并局部浅静脉复发8条,占5.19%;轻度肿胀15条,占9.74%;溃疡复发2条,占11.76%。结论:股浅静脉瓣膜戴戒术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较为理想和有效的方法。
张苍[9](2007)在《健脾利湿活血通脉法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包括现代医学诊治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综述,中医学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综述、导师诊治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经验、健脾利湿活血通脉法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的临床研究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的基本概念,回顾了近二十年现代医学在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诊断治疗方面的概况。第二部分回顾了中医治疗水肿思路的演变过程,特别介绍了近二十余年中医界对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的治疗经验。第三部分介绍了导师对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病位在血脉、病机特点为脉络湿瘀、治疗上强调在健脾利湿之外、配合活血通脉以消肿的独特经验。第四部分为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对比健脾利湿活血通脉法(治疗组,应用祛湿消肿胶囊)和单纯健脾利湿法(对照组,参苓白术丸)治疗本病的疗效。其中治疗组57条患肢,对照组43条患肢。经过8周治疗,治疗组症状体征积分总和、典型症状体征积分总和均明显减小(P < 0.01 ),说明治疗组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有肯定疗效。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总有效率分别为87.72%、60.47%,显效率分别为68.42%、34.88%,均有显着性差异(P < 0.01 );两组主要症状体征疗效变化值比较,P < 0.05,有统计学差异;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彩超和无损伤检查结果显示治疗组返流峰速减小,返流时间缩短,皮下组织厚度减小,皮肤厚度减小,平均VRT延长,平均MVO、SVC值减小(P < 0.05 ),说明治疗组能有效改善主干静脉回流状况,减轻血液在小腿肌肉静脉丛的瘀积,促进侧枝循环,促进回流,减轻返流,减轻体液在皮下组织和皮肤中的积聚。这些共同构成了治疗组的疗效机制。
田明夏[10](2006)在《两种瓣膜重建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比较应用血管内瓣膜成形术和瓣膜环缩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病人的近、远期疗效;对血管内瓣膜成形术和瓣膜环缩术的优劣之处进行比较研究,探讨简便、有效的手术方法。 方法:从按CEAP分类标准诊断为C4-6EpAs,p,dPr的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病人中随机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人。治疗组病人住院期间行瓣膜环缩术,对照组病人住院期间行血管内瓣膜成形术。所有病人均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以后每6个月随访一次,随访包括病人回访、电话和问卷调查等,完成对预定观察指标资料的收集。然后通过SPSS10.0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各组观察指标是否有显着性差异,从而比较出两种手术之间的优缺点,最后作出进一步的分析和结论。 结果:所有病例均随访6-18个月,除去两组中分别有5人和6人术后因各种原因失去随访外,基本收集了所有病人围手术期及术后的随访资料(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5人和34人)。结果表明两组病人治疗过程中在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上存在有明显的差异;对于病人近期症状体征的改善两组无显着性差异,在远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的发生和浅静脉曲张的复发上两组有显着性差异。 结论:瓣膜环缩术具备合理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对比血管内瓣膜成形术有更大的优越性,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术式。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诊断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 3 纳入标准 |
| 4 排除标准 |
| 5 剔除标准 |
| 6 研究方法 |
| 6.1 观察方法 |
| 6.2 观察指标 |
| 6.3 观察指标测定方法 |
| 7 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1 一般临床资料 |
| 1.1 年龄 |
| 1.2 性别 |
| 1.3 病程 |
| 1.4 患肢的分布及数量比较 |
| 2 股总静脉(腹股沟韧带中点内侧0.5cm处)管径、流速、反流情况的比较 |
| 2.1 股总静脉(腹股沟韧带中点内侧0.5cm处)管径的比较 |
| 2.2 股总静脉(腹股沟韧带中点内侧0.5cm处)流速的比较 |
| 2.3 股总静脉(腹股沟韧带中点内侧0.5cm处)反流情况的比较 |
| 讨论 |
| 1 概述 |
| 2 西医关于下肢静脉曲张的认识 |
| 2.1 西医对下肢静脉曲张病因的认识 |
| 2.2 髂静脉、股总静脉及下肢静脉的解剖与生理 |
| 2.3 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表现 |
| 2.4 西医对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 |
| 3 中医关于下肢静脉曲张的认识 |
| 3.1 中医对下肢静脉曲张病名的认识 |
| 3.2 中医对下肢静脉曲张病因病机的认识 |
| 3.3 中医对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 |
| 4 文献分析 |
| 5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中医学的辨证分型相联系的意义 |
| 6 结果分析 |
| 6.1 一般资料分析 |
| 6.2 股总静脉超声检查结果与下肢静脉曲张的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
| 7 展望与不足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下肢静脉曲张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 1 前言 |
| 2 资料与方法 |
| 2.1 一般资料 |
| 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 2.3 术前准备 |
| 2.4 手术方式 |
| 2.5 术后处理 |
| 2.6 疗效评价 |
| 2.7 统计学分析 |
| 3 结果 |
| 3.1 手术前后通过彩超评估患者疗效 |
| 3.2 比较患者手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出现情况 |
| 3.3 根据A、B两组手术前后临床记分并进行比较 |
| 3.4 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 |
| 4 讨论 |
| 4.1 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历史进程 |
| 4.2 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手术方式的选择 |
| 4.3 戴戒术材料的选择及疗效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CDT治疗中尿激酶的用量用法的相关性研究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第二部分 残留髂静脉狭窄介入治疗中期的临床疗效研究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腔内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进展 |
| 1 腔内治疗与传统抗凝溶栓治疗的比较 |
| 2 CDT治疗 |
| 3 PMT治疗 |
| 4 合并髂静脉狭窄或闭塞的腔内治疗 |
| 5 IVCF的应用 |
| 6 腔内治疗中存在的不足 |
| 7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主要符号表 |
| 前言 |
| 1.临床资料 |
| 2.研究方法 |
| 3.结果 |
| 4.讨论 |
| 5.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B |
| 附录 C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病例来源 |
| 2 病例选择 |
| 2.1 诊断标准 |
| 2.1.1 西医诊断标准 |
| 2.1.2 中医诊断标准 |
| 2.1.3 中医辨证标准 |
| 2.2 纳入标准 |
| 2.3 排除标准 |
| 2.4 退出标准 |
| 2.5 病例脱落的处理 |
| 2.6 研究病例的中止 |
| 3 研究方案 |
| 3.1 研究对象及试验方法 |
| 3.2 试验样本估算及随机分组 |
| 3.2.1 临床试验例数及其确定理由 |
| 3.2.2 预期脱落率 |
| 3.2.3 随机分组 |
| 3.3 技术路线图 |
| 3.4 试验内容 |
| 3.4.1 外用药的来源与制备 |
| 3.4.2 试验前准备 |
| 3.4.3 基础治疗 |
| 3.4.4 治疗组敷药操作流程 |
| 3.4.5 对照组敷药操作流程 |
| 3.5 合并用药的规定 |
| 3.6 试验时间与指标 |
| 3.6.1 访视时间 |
| 3.6.2 试验预期的持续时间及其确定依据 |
| 3.6.3 试验指标 |
| 3.7 疗效观察指标 |
| 3.7.1 下肢硬结范围/数目 |
| 3.7.2 下肢硬结消失时间 |
| 3.7.3 全血黏度指标 |
| 3.7.4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
| 3.7.5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 |
| 3.8 疗效评价指标 |
| 3.8.1 彩超疗效评价指标 |
| 3.8.2 总体疗效评定标准 |
| 3.9 安全性评价 |
| 3.9.1 安全性评价内容 |
| 3.9.2 安全性评价标准 |
| 4 伦理学要求 |
| 4.1 统计方法与绘图 |
| 研究结果 |
| 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 2. 疗效评价 |
| 2.1 下肢硬结范围/数目比较 |
| 2.1.1 下肢硬结范围比较 |
| 2.1.2 下肢硬结数目比较 |
| 2.2 下肢硬结消失时间比较 |
| 2.3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
| 2.3.1 皮损处肤色情况积分比较 |
| 2.3.2 患肢疼痛情况积分比较 |
| 2.3.3 患肢肿胀积分比较 |
| 2.3.4 患肢皮温积分比较 |
| 2.3.5 下肢硬结积分比较 |
| 2.4 总体疗效比较 |
| 2.5 VAS评分比较 |
| 2.6 血栓性静脉炎复发率比较 |
| 2.7 血流动力学比较 |
| 2.7.1 全血粘度改变情况比较 |
| 2.7.2 超声下血流情况比较 |
| 3 安全性指标 |
| 3.1 外治安全性观察 |
| 3.2 其它安全性观察 |
| 讨论与分析 |
| 1 西医诊治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理论与经验 |
| 1.1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因病理 |
| 1.2 西医对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治疗 |
| 2 古代中医对青蛇毒病的诊治 |
| 2.1 古代中医对青蛇毒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2 古代中医对青蛇毒的治疗 |
| 3 近现代中医对青蛇毒病的辨证施治 |
| 3.1 近现代中医对青蛇毒的辨证 |
| 3.2 近现代中医对青蛇毒的治疗 |
| 4 组方用药分析及制备工艺的创新 |
| 4.1 组方用药的分析 |
| 4.2 制备工艺的创新分析 |
| 5 如意金黄凝胶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术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
| 5.1 减少硬结范围及个数的分析 |
| 5.2 缩短硬结吸收消散时间的分析 |
| 5.3 中医临床症状改善的分析 |
| 5.4 提高临床总体疗效的分析 |
| 5.5 降低VAS评分的分析 |
| 5.6 降低血栓性浅静脉炎复发率的分析 |
| 5.7 全血黏度及超声下血流情况的分析 |
| 5.8 安全性分析 |
| 6 思考与展望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二:其它发表的学术论文摘要 |
| 附录三:随机数字表 |
| 附录四:临床观察表 |
| 附录五: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 附录六:疗效图 |
| 附录七:参与课题研究、论文及获奖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 |
| 一、前言 |
| 二、DVT发病机制 |
| 三、DVT的高危因素 |
| 四、DVT的诊断 |
| 五、DVT的预防性措施 |
| 六、DVT的治疗 |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 |
| 一、病名及其特点 |
|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病机 |
| 三、治则治法 |
| 四、DVT中医辨治及疗效评价 |
| 第三节 针刺活血化瘀的理论探源 |
| 一、前言 |
| 二、《黄帝内经内经》及后世各代医家对针刺活血化瘀的认识 |
| 三、针刺活血化瘀的原理 |
| 四、针刺对血液流变学影响的现代医学研究 |
| 五、针刺对微循环影响的现代医学研究 |
| 第二章 中药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循证研究 |
| 第一节 前言 |
| 第二节 中医活血方剂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系统评价 |
| 一、引言 |
| 二、资料与方法 |
| 三、结果 |
| 第三节 讨论 |
| 第三章 电针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临床试验 |
| 第一节 前言 |
| 第二节 一般资料 |
| 一、病例来源 |
| 二、病例选择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 一、分组方法 |
| 二、关于盲法 |
| 三、样本量估算 |
| 四、治疗方法 |
| 五、取穴、操作方法及器材 |
| 六、疗效评定指标 |
| 七、试验流程图 |
| 八、临床资料的统计学处理 |
| 第四节 研究结果 |
| 一、基本情况资料比较 |
| 二、疗效指标比较 |
| 第五节 讨论 |
| 一、疗效分析 |
| 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DVT的流行病学研究 |
| 三、DVT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发病机制探讨 |
| 四、利伐沙班的药理学及应用 |
| 五、取穴依据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 详细摘要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手术方法 |
| 1.2.1 浅静脉高位结扎点式剥脱+交通支结扎术 |
| 1.2.2 股浅静脉瓣膜包窄术 |
| 1.3 检测方法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一般情况 |
| 2.2 不同手术方法对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深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临床资料及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纳入标准和剔除标准 |
| 2.1 下肢静脉疾病诊断和分类体系-CEAP分类体系 |
| 2.2 纳入标准 |
| 2.3 剔除标准 |
| 3 股浅静脉戴戒术的手术方法 |
| 4 临床分类和记分方法 |
| 5 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1 一般情况 |
| 2 临床分类变化 |
| 3 术后复发率 |
| 4 临床记分 |
| 讨论 |
| 1 PDVI发病机制的探讨 |
| 2 病理生理 |
| 3 手术的目的及术式的选择 |
| 4 股浅静脉戴戒术 |
| 5 DPVI与大隐静脉曲张的关系 |
| 小结 |
| 附图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 2 摘要 |
| 2.1 中文摘要 |
| 2.2 英文摘要 |
| 2.3 英文缩略语 |
| 3 文献综述 |
| 3.1 现代医学诊断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文献综述 |
| 3.2 中医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文献综述 |
| 3.3 导师陈淑长教授对本病病机的认识和治疗经验 |
| 4 前言 |
| 5 临床资料 |
| 5.1 病人来源 |
| 5.2 “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诊断标准 |
| 5.3 纳入标准 |
| 5.4 排除标准 |
| 6 研究方法 |
| 6.1 分组方法 |
| 6.2 治疗方法 |
| 6.3 观察方法 |
| 6.4 观测指标 |
| 6.5 疗效判定指标 |
| 6.6 疗效判定标准 |
| 6.7 统计学方法 |
| 7 结果 |
| 7.1 一般资料 |
| 7.2 可比性分析 |
| 7.3 疗效分析 |
| 7.4 客观检查 |
| 8 讨论 |
| 8.1 健脾利湿活血通脉法是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的有效方法 |
| 8.2 健脾利湿活血通脉法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中医探讨 |
| 8.3 健脾利湿活血通脉法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优效性机制探讨 |
| 8.4 客观检查证明临床疗效可信,结果可靠 |
| 8.5 综合疗效评价对本病可行性更好 |
| 8.6 一个需要说明的问题 |
| 9 参考文献 |
| 10 致谢 |
| 11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符号说明 |
| 论文正文 |
| 前言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附图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