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明,朱先敏,朱凤[1](2017)在《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测报调查工具研发应用历程与发展建议》文中指出总结了我国农作物病虫测报调查工具研发应用的4个阶段,比较了国外测报调查工具的应用特点,分析了现阶段测报调查工具研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加快推进测报工具研发应用提出了建议。
林曦[2](2016)在《中江县水稻螟虫发生特点及不同生育期水稻品种螟害差异分析》文中认为水稻螟虫是水稻的重要害虫。近年来,由于气候及耕作制度等发生变化,水稻螟虫发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本文根据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水稻螟虫历年越冬特点、一代螟虫残虫量、不同生育期水稻品种螟害的调查情况以及不同杀虫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防效差异,探讨中江县水稻螟虫发生特点,分析其原因。本研究获得了以下一些研究结论,以期为水稻螟虫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指导及理论依据。1.中江县越冬螟虫种群组成2005年之前以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为主,2006年发生改变,自2006年至2013年则主要以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 (Walker)为主(所占比率均大于50%),二化螟次之,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最少;近年来,因机械化收割水稻面积逐年上升导致三化螟、二化螟所占比率差异缩小。越冬螟虫总量自2009年起至2013年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全县广泛采取翻耕种植,稻草还田面积减少。2.中江县一代螟虫种群组成除2007年外,主要以二化螟为主,三化螟次之,大螟最少。自2008年起恰与越冬螟虫种群组成相反,形成该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中江县5月下旬迎来大雨季节,更利于二化螟幼虫数量增长。3.中江县2007年至2013年水稻螟虫种群数量消长受多种环境因素及水稻生长相关因子共同作用影响。4.根据中江县不同生育期水稻品种螟害调查情况,可知生育期短的水稻品种更利于水稻螟害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其始穗期与三化螟卵孵盛期重合,导致利于螟虫钻蛀为害。5.不同杀虫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田间药效试验表明,采用30%甲氧虫酰肼·氯氟虫腙悬浮剂30~40g/667m2的中、高剂量防治二化螟效果最佳,破口抽穗期防治二化螟效果达84.81%~90.86%,二化螟低龄幼虫发生高峰期防治二化螟效果达到83.63%~94.42%。
陆明星,陆自强,杜予州[3](2014)在《水稻钻蛀性螟虫田间调查及测报技术》文中指出长期以来,水稻钻蛀性螟虫都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随着水稻栽培制度的变更及全球性气候的变化,种群数量逐渐回升,为害日趋严重。因此,科学的调查方法和准确的预测预报,对该类害虫的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和三化螟Scirpophaga incertulas(Walker)的生物学特性,总结了这3种水稻钻蛀性螟虫的田间调查方法;阐述了它们的发生期预测方法;探讨了在调查取样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期为我国水稻钻蛀性螟虫的综合防治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谭志[4](2014)在《湖南省宜章县“大跃进”运动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共中央发动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大跃进”经济建设运动。历史已经证明这场“大跃进”运动是中国在探索经济建设中一次重大的失误。它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本文以湖南省宜章县“大跃进”运动为例,运用大量的原始档案资料,力求全面展示宜章县在“大跃进”运动中的发展起因,过程以及结果。论文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研究宜章“大跃进”运动的课题意义,以及当前学术界对“大跃进”运动的研究动态,通过资料的比对,笔者发现目前对研究地方“大跃进”运动的文章较少,且没有专门研究宜章“大跃进”的文章与书籍。笔者身为宜章人,抱着想深刻了解家乡历史的愿景,鉴于此,在导师的指导下对宜章“大跃进”运动进行较为全面深刻地探索。论文第二部分分析了宜章“大跃进”发动的时代背景及推动因素。宜章县委根据中共中央的会议精神,提出了“苦战三年,赶超或超过当地富裕中农生活水平,从根本上改变宜章面貌”的口号。加之宜章县极易受到自然灾害影响的特殊生态环境以及人民生活急需改变的现状,“大跃进”运动伊始就受到了宜章人民的热烈拥护和广泛支持。论文第三部分全面展现宜章县在“大跃进”运动中的农业、工业、交通、邮电、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人民公社、“五风”的滋长等方面的发动和过程。并在宜章“跃进”运动过程中结合当地的细节,展现宜章“大跃进”的区域特性。论文第四部分论述“大跃进”运动给宜章人民带来的粮食短缺,农副产品骤降,人民生活困难,疾病蔓延等严重后果,同时也对运动后进行的深刻反思。研究宜章县“大跃进”的这段历史,不仅可以为“大跃进”研究者们提供地方史料外,同时也让我们以史为鉴,为将来的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历史的镜鉴。
谭涵月[5](2011)在《红河州病虫测报现状及发展对策》文中指出对红河州当前病虫测报现状加以分析,找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全州今后病虫测报的主要发展对策,即建立健全重大病虫监测预警体系、提高测报人员素质、加强新技术推广应用、适应结构调整,开展新的监测工作。
刘万才,曾娟,刘宇,冯晓东,姜玉英,龚一飞[6](2009)在《关于农作物病虫测报几个问题的辨识与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病虫测报是植保工作的基础,但当前在社会及农业生产领域中,对病虫测报存在一些认识模糊、概念不清的问题。为促进病虫测报事业健康发展,特从其相关的发生程度与预报程度、病虫测报与监测预警、预报对象与分级管理,以及预报内容与发布方式等几组概念入手,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能够引导大家正确认识病虫测报,为其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张谷丰[7](2009)在《基于WebGis的农作物病虫预警诊断平台》文中认为农作物病虫测报与防治是控制病虫发生危害、保证作物优质高产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植保领域,数据管理技术、多媒体技术、GIS及网络等先进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病虫的监测、预警、决策支持和诊断等多个方面,国内外已开发了大量有关病虫害的数据库和管理系统。但是,目前这些系统大多针对某一地区的某种作物或某类病虫,应用面窄、信息共享率低。我国农作物种类繁多、种植面积广、地域性强,增加了监测、诊断、防治的难度,因此,农业植保信息系统在我国的应用与普及对农业生产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适应农作物病虫资料信息化、网络化、规范化的要求,及各级植保技术人员日常工作的需要,本文应用开源免费的设计软件组合PHP+Apache+MapServer+ MySQL,构建了一套基于WebGIS的农作物病虫预警及诊断平台。本项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开放式网络病虫信息管理平台的组建与实现为有效管理和利用植保系统的各种病虫资料信息,应用网络脚本语言、数据库构建了一套基于网络的病虫信息管理系统。系统采用开放式的设计模式,包含了动态树型菜单模块、在线建表模块、数据表管理模块、日程提醒模块、资料统计对比模块、图形显示模块等。普通用户无需掌握sQL语言和数据库技术,通过后台代码直接在系统页面提示的帮助下,根据自己需要在线建立数据表;系统将动态树型菜单与在线建表模块相互结合,实现了对各种表格的管理,包括表格的创建,数据的查询、汇总、比较及图形化显示等功能。2基于网络的害虫短期预警通用平台短期预报是目前基层测报站点最常用的方法,可直接指导农户防治,在生产上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短期预警包含了害虫测报基础资料数据库,用户可根据本地实际将影响害虫发生的参考资料录入其中,如不同温度下的历期,世代划分,发生程度分级等,授权用户可对病虫基础资料库的资料进行增加、修改、删除等操作。在用户将田间调查的原始系统资料录入数据库中的过程中,系统将调查数据与历史资料及病虫测报基础资料库中的数据进行结合,自动判断高峰期,或采用历期法、分龄分级法对害虫的发生期自动进行计算,或判断害虫的发生程度级别,从而实现害虫的自动预警。开放式的设计模式适用各种害虫,可直接对用户录入的原始调查数据自动进行分析处理,预报害虫的发生期、发生量等关键信息,并与历史资料比对,从而大大减少了预报工作量,提高了测报的准确率。3基于数据挖掘的病虫害中长期预警平台的开发针对当前农业测报资料数据量大,利用率不高的状况,应用数据挖掘方法构建了一套病虫中长期预警平台。用户在系统提示下,通过后台应用代码,可直接从数据库中选择需要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后录入到数据仓库(模型因子库)中,而后应用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形成病虫害的中长期预警模型;同时系统也提供了对定性数据的预警支持,经数据挖掘的定性的数据通过ID3算法可直接生成决策树。相对于固定的模型或模型库,本系统提供的功能可适用于各个站点进行中长期病虫害模型建设的需要,并且随病虫资料的增加其生成的模型能不断进行调整优化,提高了模型的准确度,从而充分发挥资料的作用。目前已集成了逐步回归、模糊识别、时间序列分析等多个数理统计模块。4基于WebGIS的病虫信息发布展示将数据库技术和WebGIS技术相结合,通过病虫数据库与空间数据库的连接,将各地田间实时发生的病虫情况以WebGIS图的形式直接反映出来。系统能自动对田间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分级,以不同色彩或不同大小、形状的符号直观反映各地的田间动态。生成的图形可直接在网络上发布,而无需人员操作干预。WebGIS图可进行放大、缩小、移动等操作,并在图上显示各地的信息,亦可进行保存,对于病虫害的宏观决策、分析和预警均有很强的应用价值。5基于网络的农作物症状诊断系统平台作物受害表现各种各样的症状,生产上经常通过田间典型症状来判断作物的受害类型,包括病害、虫害、药害、肥害等,相关资料多来自于生产上的经验积累,长期以来,这些资料只是作为专家的经验而未得到充分的利用,也造成了专家知识的浪费。本系统专家知识库设计采用了"IF-THEN"的知识表示法,知识获取直接来源于生产一线的专家,多媒体数据库储存各种作物受害或病虫害的图片、文字说明等资料,用户或专家将各种资料整理后编辑可直接添加到数据库内,推理机采用了检索式诊断模式,支持逻辑与等操作,因而农业技术人员或普通农户可直接通过网络点击相关的典型症状描述并对照图片文件,即可在知识库中查找相关的作物受害原因,并比对诊断作物的受害类型。6通用病虫分类系统的组建植保领域包含的物种种类繁多,仅昆虫就有上百万种,常见农田杂草也有千余种。系统根据物种分类的特点,将二项式检索表用数据库表示,通过树型结构的设计实现物种的分类信息管理以及检索表的创建。分类学家可直接通过网络建立树型的结构并进行编辑,添加物种的分类信息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或将他所熟悉的类群的分类特征进行总结,编制成检索表,然后将检索表录入数据库。在线编辑器可实现图文混排,结构清晰,层次清楚,使各个领域的专家均能参与到物种分类的资料创建中,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植保工作者均可通过网络利用本系统查询鉴定,而图文链接式的分类检索模式也非常适用于基层的普通技术人员。系统不仅可用于植保领域病虫草的分类,亦能应用于其他的物种分类。此外,系统还包含了Excel表与数据库的导入导出、有效积温计算、方差分析、基于Google MAP的实时发布系统,病虫害迁飞轨迹分析等模块,为用户提供了日常数据的处理分析功能。导入导出模块为用户保存的历史资料与网络数据库提供了一个接口,便于录入和储存大量的数据;积温计算和方差分析可用于试验数据的处理;Google Map API将地图与数据库资料结合,无需空间资料信息,也可进行病虫害信息的发布;轨迹分析模块基于NOAA网运行,但大大简化了操作的步骤。本项目的研究基于一种新型的理念,即系统并不针对某一具体的病虫,而是通过网络这一大众化的平台,以支持对基层测报站(点)数据的分析预警、诊断为目标,为各级用户(省、市、县)提供一个强大的数据管理平台。系统运行于网络平台,基于网络瘦客户端配置,所有的功能均在服务器端实现,系统所用的软件均为开源免费软件,开发与运行费用低廉,对用户的软硬件要求低,操作简单方便,应用性强,适用面广,开放式的设计模式使得系统可扩充性好,对于加强农作物病虫害信息网络化管理和宏观科学决策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当然,系统功能尚需在应用中不断完善。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8](2006)在《服务农业中心工作 引领行业健康发展》文中提出
杨治平[9](2004)在《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中水稻主要伴生种种群动态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口数量的快速增加,人们对自然的索取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土地有更高的生产率,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为了增加稻谷产量,每年均有大量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品被用于农田生态系统中,这不仅杀伤了稻田有益生物,污染了生态环境,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还增加了稻谷中化学农药的残留量,严重地制约着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人们对环保型农业发展的要求日益强烈,如何使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新路子,生产更多的“绿色食品”,满足人们的需要,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努力探索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论文综述了稻鸭复合生态系统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指导,深入调查研究了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中水稻的各种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并统计出了大量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分析出稻田养鸭对水稻病虫害防治的生态学原因,找出了相应的数学分析方法,得出如下的研究结果。 (1) 利用田间的统计数据建立改进的生命表模型。通计算得出的结果,在放鸭区,稻飞虱的存活率随日期的增加而减少;分析得出鸭子的活动主要是影响稻飞虱的存活率,并且影响稻飞虱各个时期的出生率,因此鸭子对稻飞虱有较为明显的防效。通过建立回归模型,找出稻飞虱的总数量与温度的关系,可以根据当年的温度情况而近似的用来作定性判断稻飞虱的发生情况:通过计算得出湖南省危害较严重的两种飞虱的比例关系,褐飞虱与白背飞虱的比例和以前的几段时间的最高平均温度、最低平均温度、平均光照时数、平均湿度和平均降雨量的定量关系,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用来近似预测下一个时间段的褐飞虱与白背飞虱的比例;并且计算出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总量和占水稻飞虱总量的百分比与以前的几段时间的最高平均温度、平均光照时数、平均湿度和平均降雨量呈线性关系,利用此结论可以近似地来预测下一个时间段的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数量和占水稻飞虱总量的百分比。再利用水稻飞虱总量与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总量、褐飞虱与白背飞虱的比例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得到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相关数量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可以指导的防治工作。 (2) 通过建立的模型,由统计结果计算表明,鸭子对二化螟新生幼虫的影响较大,防治效果较好;而对成长了一段时间以后的二化螟的影响较小,防治效果较差。同时,鸭子对二化螟代际高峰的到来,起到了延缓的作用。对于空白对照区和放鸭区,利用PM=N和P′M′=N′,分别求出P和P′矩阵,P和P′矩阵之差,表示鸭子作为二化螟幼虫量的一影响因素所产生作用的大小,此矩阵中各项呈递减趋势排列,说明随着二化螟幼虫的长大,鸭子影响逐渐减小。其原因是二化螟是钻蛀到水稻茎杆里危害的害虫,随着二化螟龄期的加大,而向茎杆里转移迁居,进入水稻茎杆后,鸭子就无法啄食;前期幼虫(一、二龄)主要在禾鞘里危害,易被啄食。所以形成了矩阵中各项呈递减的趋势。 (3)由统计数据建立的模型计算出来的结果可以看出,两个成活率系数矩阵结果比较,后期数据差异不大,这反映放鸭区在后期时鸭子对纵卷叶螟的影响不显着。下表是不同时期放鸭区与空白对照区纵卷叶螟存活率对比: P 1 PZ P3 P4 PS P6 P7放鸭区0.394空白对照区0.4310 .2410 .6900 .1 84 0.1570 .0125 0.7810 .579 0.360 0.4090 .614 0.392 0.425 放鸭区与施药区相比对纵卷叶螟的影响并不显着,原因是由于纵卷叶螟幼虫的分布位置与鸭子的啄食范围的差异,纵卷叶螟幼虫分布在禾苗上部叶片,鸭子无法扑食到。 (4)通过建立相应的水稻纹枯病传播模型,由在空白对照区和放鸭区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放鸭区对纹枯病有非常好的防治效果。鸭子活动造成纹枯病传播流行中的接触系数。的降低,即造成每个病株或菌核菌丝向无病株传染率降低; 在空白对照区得出对纹枯病病株率方程为: 5 1.厂s、I=l一—+—In}—} 100 13.634又99)口=13.634在放鸭区得出纹枯病病株率方程为: 、1.(、、I二1一—+—Inl—} 100 1.95又99/口=1 .95 可知放鸭区的。值明显小于空白对照区的。值。这是由于在纹枯病的发病期间,主要是通过田间菌核的萌发,菌丝的接触入侵进行侵染而使水稻发病;而在稻田中放入鸭子后,则由于鸭子的啄食和鸭子的跑动,造成大部分菌丝受到创伤,即a值的降低,从而使感染率下降,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5)由得到的统计数据分析表明,鸭子的食量变化与蜘蛛数量变化无明显关系。在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中,鸭子对天敌蜘蛛也有一定的吞食作用,但蜘蛛不是鸭子的主食,天敌蜘蛛在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中同样起到防治害虫的作用,通过天敌蜘蛛和鸭子的共同作用,来使害虫的为害程度降低。 (6)通过对中稻和晚稻二大类型田的小区试验及大面积的示范考察表明,鸭子在稻鸭复合系统中对农田杂草的防治效果极为显着,防效可达98.5%一99.3%,比化学除草措施效果还高5.8%一16.1%。能有效解决化学除草带来的杂草群落演八替的恶性循环局面。一些多年生难治的顽固性杂
刘小燕[10](2004)在《稻鸭鱼生态种养对稻田甲烷减排及水稻栽培环境改善的功能研究》文中指出将稻田养鱼和稻田露宿养鸭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复合生态系统,使稻田中最大初级生产者的水稻与最大消费者的鱼、鸭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稻-鸭-鱼共栖的良性高效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本研究从稻田甲烷排放、水稻土壤环境理化性质、水的主要化学性状、水稻植株生长性状等方面对稻-鸭-鱼复合生态系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同时对该复合生态系统中的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研究结果如下: 1 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甲烷排放通量表现出一定的规律,甲烷排放出现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水稻生长返青期、幼穗分化期,第一个峰值为15.813mg/m2.h,第二个峰值为9.485mg/m2.h。其次在水稻分蘖盛期,甲烷的排放通量最高可达8.227mg/m2.h。 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鱼和鸭通过消灭杂草和水稻下脚叶影响甲烷菌生存的环境,间接地减少甲烷的产生;最重要的是通过鸭群和鱼的活动增加稻田水体和土层的溶解氧,改善了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加快了甲烷的再氧化,从而降低甲烷的排放通量和排放总量。对稻田甲烷排放高峰期的控制效果最为明显。 2 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土壤环境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增加10.98mv,还原物质总量、活性还原物质总量分别降低1.46cmol/kg、1.25cmol/kg。 3 稻-鸭-鱼共栖能显着提高土壤速效氮、速效钾、速效磷有机质的含量。稻-鸭-鱼区土壤速效氮含量与对照相比增加了14.6 mg/kg,速效钾含量与对照相比提高了11.02mg/kg。速效磷含量与对照相比提高了1.0mg/kg;稻-鸭-鱼试验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对照相比提高了1.31g/kg,稻-鱼试验区与对照区相比提高了0.61g/kg。 4 稻-鸭-鱼处理土壤容重比稻-鱼处理降低0.02g/cm3,比对照降低0.12g/cm3。稻田养鸭、养鱼能明显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的通气性。 5 稻-鸭-鱼复合系统中水中溶解氧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总的趋势是,水中溶解氧随日出后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下午2:00-达到最大值,然后下降。到次日凌晨6:00水中溶氧量最低。研究表明:稻-鸭-鱼共栖,稻-鱼共栖能显着增加水中的溶氧量,且与温度呈正相关。3处理的溶氧量差异达极显着水平。水中NH4+、S2-浓度及水的pH值的曰变化平缓。 6 稻-鸭-鱼共栖对水稻稻飞虱的影响 由于稻飞虱主要群集在禾苗基部危害,它的这一生态位点,恰是鸭子的啄食空间。稻一鸭一鱼在共栖环境下对稻飞虱的控制效果要比稻一鱼区和常规施药区对稻飞虱的控制效果好。表现为稻飞虱的数量减少,数量曲线呈平稳态势发展。在常规施药区,稻飞虱虫量起伏幅度很大,在刚施过农药后,表现为其数量大幅下降;由于农药在杀灭稻飞虱的同时,也杀死了稻飞虱的天敌,所以当施用药剂的药效消失后,稻飞虱数量急剧上升,此时又必须施用更大剂量的化学农药,这样环境污染问题、害虫再猖撅问题的恶性循环局面就无法避免。而稻一鸭一鱼共栖的稻田生态系统中在不施用任何化学农药情况下稻飞虱的危害能得到较好的控制。7稻一鸭一鱼共栖对二化螟的影响 在对二化螟的控制上,鸭鱼的共同作用使得二化螟高峰期发生期推迟及高峰期虫量减少。在稻一鸭一鱼共栖区的二化螟虫量曲线呈较平稳态势发展,可见鸭鱼在系统中起到了一种稳定的调节作用,这种作用可降低二化螟的波动程度,从而减小其危害程度。8稻一鸭一鱼共栖对水稻纹枯病的影响 试验调查数据表明:稻一鸭一鱼处理纹枯病发病高峰期的病株率为16.07%,比对照处理的病株率57.33%低41 .26%,控制效果达72%,稻一鸭一鱼共栖对纹枯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由于水稻田中的鸭子和鱼造成纹枯病传播流行中的接触系数。的降低,即造成每个病株或菌核菌丝向无病传染的接触率降低;对照区、稻一鱼区和稻一鸭一鱼区三者的接触系数分别为口=212.1061、。=23.9458和二=8.352。。值降低,防治效果提高。9稻一鸭一鱼共栖对稻田蜘蛛的影响在施药区,稻一鱼区和稻一鸭一鱼区的K值(环境容纳量)分别为 444.2196(t<41)一0 .1 2624t,+21,277t,一1 191.4t+22278.(t之41)了l丈L 一一 KK=936.3712K=893.8137 稻一鸭一鱼区的K值稍小,则说明鸭子活动对蜘蛛的数量变化稍有影响,而在施药区,由于农药的破坏性作用,K值最大仅为444.21%。施药、稻一鱼、稻一鸭-鱼三个区的蜘蛛自然增长率分别为:梦r=0 .0631r=0 .1 532r=0 .1 3 73 这说明在稻一鱼区和稻一鸭一鱼区,蜘蛛的数量增长属于较高增长率,说明此复合生态系统中,鸭子和鱼对蜘蛛的数量增长繁殖影响不大,而在常规用药区,化学农药在杀灭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蜘蛛。10稻一鸭一鱼共栖对水稻根系活力的影响 稻一鸭一鱼共栖能提高水稻根系活力,尤其是在水稻生育后期,这种效果更为明显。在水稻分桑始期、分孽盛期、孕穗期、齐穗期和成熟期,稻一鸭一鱼处理中的根系a一蔡胺法氧化力比对照处理分别高18.6%、18.3%、8.3%、13.7%、34.4%。稻一鱼处理中的根系a一蔡胺法氧化力比对照处理分别高9.9%、8.8%、0.8%、7.0%、14.1%。根系总吸收表面积自抛栽后迅速增加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文献综述 |
| 1.1 水稻螟虫种类与危害 |
| 1.2 水稻螟虫发生特点 |
| 1.2.1 螟虫越冬 |
| 1.2.2 种群变化 |
| 1.3 水稻螟虫发生危害与环境关系 |
| 1.4 防治方法 |
| 1.4.1 农业防治 |
| 1.4.2 抗虫品种 |
| 1.4.3 生物防治 |
| 1.4.4 物理防治 |
| 1.4.5 药剂防治 |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中江县水稻螟虫发生规律调查 |
| 2.1.1 调查时间与地点 |
| 2.1.2 调查方法 |
| 2.1.3 数据处理 |
| 2.2 不同生育期水稻品种螟害差异分析 |
| 2.2.1 材料 |
| 2.2.2 分析方法 |
| 2.3 几种杀虫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田间药效试验 |
| 2.3.1 供试材料 |
| 2.3.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 2.3.3 药效调查 |
| 2.3.4 数据处理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水稻螟虫越冬存活情况 |
| 3.2 水稻一代螟虫发生情况 |
| 3.3 水稻螟虫与主要环境因子关系分析 |
| 3.4 不同水稻品种螟虫残虫量分析 |
| 3.5 不同水稻品种被害情况分析 |
| 3.6 不同杀虫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田间药效差异分析 |
| 4. 结论与讨论 |
| 4.1 中江县水稻螟虫发生特点 |
| 4.1.1 越冬螟虫种群组成 |
| 4.1.2 一代螟虫种群组成 |
| 4.1.3 螟虫种群数量与主要环境因子间关系 |
| 4.2 水稻生育期影响螟虫的发生与危害 |
| 4.3 不同杀虫剂防治水稻二化螟防效不同 |
| 4.4 中江县水稻螟虫预测及防治建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田间调查技术 |
| 1.1 越冬代虫量调查 |
| 1.1.1 调查时间 |
| 1.1.2 调查方法 |
| 1.2 冬后各代虫量及发育进度调查 |
| 1.2.1 卵块密度和发育进度调查 |
| 1.2.1. 1 调查时间 |
| 1.2.1. 2 调查方法 |
| 1.2.2 幼虫与蛹发生量及发育进度调查 |
| 1.2.2. 1 调查时间 |
| 1.2.2. 2 调查方法 |
| 1.2.3 成虫数量调查 |
| 1.2.3. 1 调查时间 |
| 1.2.3. 2 调查方法 |
| 2 预测方法 |
| 2.1 发生期预报 |
| 2.1.1 历期法预测 |
| 2.1.2 分龄分级预测 |
| 2.1.3 期距预测法 |
| 2.2 发生量和为害程度预测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 1.2 学术史回顾 |
| 1.3 研究方法 |
| 第2章 宜章“大跃进”运动发动的由来 |
| 2.1 宜章县自然生态环境 |
| 2.2 “大跃进”时期国内政治环境 |
| 2.3 “大跃进”运动在宜章县的酝酿 |
| 第3章 宜章县“大跃进”运动内容 |
| 3.1 农业“大跃进” |
| 3.1.1 大修水利、植树造林 |
| 3.1.2 粮食高产“大跃进” |
| 3.1.3 开展消灭农作物病虫害运动 |
| 3.1.4 大办集体养猪场 |
| 3.2 工、交、邮电行业的“大跃进” |
| 3.2.1 大炼钢铁,大办工业 |
| 3.2.2 大修公路 |
| 3.2.3 邮电事业建设 |
| 3.3 科教文卫事业“大跃进” |
| 3.3.1 新建、扩建各级各类学校 |
| 3.3.2 发展文化事业 |
| 3.3.3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
| 3.3.4 建立科技机构,开展技术革新 |
| 3.4 “大跃进”中的政法工作 |
| 3.5 人民公社化运动 |
| 3.5.1 全县第一个人民公社的诞生 |
| 3.5.2 实现全县公社化 |
| 3.5.3 大办民兵师 |
| 3.5.4 大办农村公共食堂 |
| 3.6 宜章“大跃进”中“五风”的滋生 |
| 第4章 宜章县“大跃进”运动的结果与启示 |
| 4.1 宜章县“大跃进”运动的结果 |
| 4.2 宜章县“大跃进”运动的历史的启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 1 病虫测报体系现状 |
| 1.1 测报机构和队伍状况 |
| 1.2 病虫监测点情况 |
| 1.3 准确发布病虫情报, 提高病虫信息传递速度和覆盖率 |
| 1.4 指导好大面积病虫防治 |
| 2 主要问题 |
| 2.1 工资待遇偏低, 测报队伍不稳 |
| 2.2 运行经费不足 |
| 2.3 城建扩张迅速, 监测点搬迁或停用 |
| 2.4 测报工作开展不平衡 |
| 2.5 测报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
| 3 对策与建议 |
| 3.1 巩固病虫测报基础, 建立健全重大病虫监测预警体系 |
| 3.2 加大投入, 健全队伍, 提高素质 |
| 3.3 加强新技术推广, 提高监测预警水平 |
| 1 关于发生程度与预报程度 |
| 2 关于病虫测报与监测预警 |
| 3 关于预报对象与分级管理 |
| 4 关于预报内容与发布方式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农作物病虫测报与预警概况 |
| 1.1.1 国内病虫害测报体系 |
| 1.1.2 病虫害数据传输系统 |
| 1.1.3 病虫害预测预报方法 |
| 1.2 信息技术在植保领域的应用 |
| 1.2.1 数据库 |
| 1.2.2 数理统计及预警模型 |
| 1.2.3 WebGis |
| 1.2.4 决策支持系统 |
| 1.2.5 专家系统 |
| 1.2.6 病虫管理系统集成 |
| 1.3 病虫预警及测报中存在的问题 |
| 1.3.1 缺乏用户需求调查 |
| 1.3.2 对用户要求过高 |
| 1.3.3 适用性差,应用范围窄 |
| 1.4 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硬件环境 |
| 2.2 软件环境 |
| 2.2.1 Open source software |
| 2.2.2 Apache+PHP |
| 2.2.3 MySQL数据库 |
| 2.2.4 MapServer |
| 2.2.5 Google Map API |
| 2.3 数据库设计 |
| 2.3.1 系统数据库 |
| 2.3.2 病虫测报资料信息数据库 |
| 2.3.3 空间数据库 |
| 2.4 系统安装配置 |
| 2.5 安全设施 |
| 第三章 开放式的病虫害信息管理系统 |
| 3.1 总体设计 |
| 3.1.1 数据库开发组建 |
| 3.1.2 数据库设计 |
| 3.2 系统功能与实现 |
| 3.2.1 病虫测报资料调查数据库和管理 |
| 3.2.2 原始田间数据的处理 |
| 3.2.3 日程管理提醒 |
| 3.2.4 数据的图形化显示 |
| 3.2.5 资料的导入导出 |
| 3.3 应用实例 |
| 3.3.1 表格操作 |
| 3.3.2 数据操作 |
| 3.3.3 数据导入导出 |
| 3.4 讨论与结论 |
| 第四章 害虫通用短期预警平台 |
| 4.1 总体设计 |
| 4.1.1 病虫测报资料调查数据库 |
| 4.1.2 测报基础知识数据库设计 |
| 4.2 系统功能及实现 |
| 4.2.1 短期预报基本原理 |
| 4.2.2 短期预警基本流程 |
| 4.2.3 测报资料信息表的操作 |
| 4.2.4 田间调查数据的操作 |
| 4.2.5 发生期预报 |
| 4.2.6 发生量预报 |
| 4.2.7 短期预警模块与虫情数据库的结合-自动预警的实现 |
| 4.3 讨论 |
| 第五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病虫害中长期预警平台 |
| 5.1 数据挖掘 |
| 5.1.1 数据挖掘的定义及其发展 |
| 5.1.2 数据挖掘功能 |
| 5.1.3 数据挖掘方法 |
| 5.1.4 数据挖掘语言 |
| 5.1.5 数据挖掘流程 |
| 5.1.6 数据挖掘工具 |
| 5.2 基于数理统计的病虫中长期预警决策平台 |
| 5.2.1 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
| 5.2.2 影响因子和数据挖掘过程 |
| 5.2.3 运行示例 |
| 5.3 基于ID3算法的病虫预警决策树系统平台 |
| 5.3.1 ID3算法 |
| 5.3.2 数据选择及预处理 |
| 5.3.3 运行示例 |
| 5.4 讨论 |
| 第六章 基于WebGIS的病虫信息发布系统 |
| 6.1 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
| 6.1.1 系统架构 |
| 6.1.2 数据库设计 |
| 6.2 基于MapServer的病虫信息发布系统 |
| 6.2.1 各地实时虫情的WebGIS展示 |
| 6.2.2 WebGIS图形图像显示操作功能的实现 |
| 6.2.3 系统应用实例 |
| 6.3 应用Google Map API建立病虫信息发布系统 |
| 6.3.1 基于Google Map API的病虫信息展示 |
| 6.3.2 系统功能实现 |
| 6.4 结论 |
| 第七章 基于网络的有害生物诊断专家系统平台 |
| 7.1 专家系统开发工具 |
| 7.2 系统结构 |
| 7.3 系统功能及实现 |
| 7.3.1 作物受害诊断 |
| 7.3.2 系统功能 |
| 7.3.3 功能实现 |
| 7.4 系统应用实例 |
| 7.4.1 专家系统的开发 |
| 7.4.2 基于前向式推理的专家系统应用 |
| 7.5 结论 |
| 第八章 基于网络的病虫草分类检索平台 |
| 8.1 系统总体设计 |
| 8.2 系统组成及实现 |
| 8.2.1 分类系统的创建与维护 |
| 8.2.2 分类资料库 |
| 8.2.3 物种鉴定 |
| 8.3 应用示例 |
| 8.3.1 分类树及检索表的组建 |
| 8.3.2 资料查询及鉴别 |
| 8.4 讨论 |
| 第九章 全文总结 |
| 9.1 系统特点 |
| 9.2 主要创新点 |
| 9.3 后续工作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读研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稻鸭共栖”的产生背景 |
| 2 稻鸭共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 3 稻田养鸭理论与技术综述 |
| 3.1 稻鸭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基础 |
| 3.2 稻田养鸭的的生产技术 |
| 3.3 养鸭稻田的基础工程 |
| 4 稻鸭共栖技术的效果 |
| 4.1 生防效果 |
| 4.2 水稻增产 |
| 4.3 不需薅秧 |
| 4.4 促进稻株发育 |
| 4.5 增肥效果 |
| 4.6 节省养鸭饲料 |
| 4.7 提高仔鸭育成率 |
| 4.8 生态效益 |
| 4.9 减排稻田甲烷 |
| 5 “稻鸭共栖”在中国的发展 |
| 5.1 我国稻田养鸭的发展 |
| 5.1.1 流动放牧阶段 |
| 5.1.2 区域巡牧阶段 |
| 5.1.3 露宿饲养阶段 |
| 5.2 稻田养鸭的研究与利用 |
| 5.2.1 传统稻田养鸭研究取得的成就 |
| 5.2.2 稻鸭共栖研究取得的进展 |
| 5.3 稻田养鸭的技术改进 |
| 6 实施程序 |
| 6.1 稻田的准备 |
| 6.2 鸭品种选择 |
| 6.3 鸭的准备 |
| 6.4 防护网及鸭棚的准备 |
| 6.5 稻田放鸭 |
| 6.6 稻与鸭的田间管理 |
| 6.7 人工饲喂 |
| 6.8 鸭的活动与管理 |
| 7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 第二章 试验设计 |
| 1 材料及地点的选择 |
| 1.1 材料 |
| 1.2 方法 |
| 2 数据采集方法 |
| 2.1 杂草数量的数据采集 |
| 2.2 虫害取样方法 |
| 稻飞虱 |
| 二化螟 |
| 纵卷叶螟 |
| 2.3 纹枯病调查取样方法 |
| 2.4 蜘蛛的调查方法 |
| 第三章 稻鸭复合生态系统稻飞虱的发展动态及数学模型 |
| 1 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 |
| 1.1 形态特征 |
| 1.2 发生与危害 |
| 2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
| 2.1 形态特征 |
| 2.2 发生与危害 |
| 3 灰飞虱(Laol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 |
| 4 稻飞虱的天敌 |
| 5 稻飞虱的防治 |
| 6 试验区发生状况 |
| 7 数据分析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
| 7.1 总虫数量模型的建立 |
| 7.2 稻飞虱百蔸虫量与温度的关系模型 |
| 7.2.1 模型的确定 |
| 7.2.2 模型求解 |
| 7.2.3 模型显着性检验 |
| 7.3 褐飞虱与白背飞虱的关系模型 |
| 7.3.1 褐飞虱与白背飞虱比例与气象因子关系模型 |
| 7.3.2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数量和占稻飞虱总量的百分比模型 |
| 第四章 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二化螟的发生发展动态及数学模型 |
| 1 水稻二化螟 |
| 1.1 形态特征 |
| 1.2 为害特点 |
| 1.3 二化螟防治方面的研究 |
| 2 试验区发生状况 |
| 2.1 数据分析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
| 2.1.1 空白对照区数据分析及模型建立 |
| 2.1.2 放鸭区数据分析及模型建立 |
| 2.1.3 施药区数据分析及模型建立 |
| 第五章 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中纵卷叶螟的发生发展动态及数学模型 |
| 1 水稻纵卷叶螟 |
| 1.1 形态特征 |
| 1.2 生活习性 |
| 2 试验区发生状况 |
| 2.1 数据分析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
| 2.1.1 一季稻区模型的建立 |
| 2.1.2 晚稻区模型的建立 |
| 第六章 稻鸭复合生态系统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发展动态及数学模型 |
| 1 纹枯病简介 |
| 2 试验区发生状况 |
| 2.1 空白对照区模型的建立 |
| 2.2 放鸭区模型的建立 |
| 第七章 稻鸭复合生态系统蜘蛛的发生发展动态及数学模型 |
| 1 空白对照区的蜘蛛 |
| 2 放鸭区的蜘蛛 |
| 第八章 稻鸭复合生态系统杂草的发生发展及水稻产量 |
| 1 一季稻复合系统杂草的发生发展 |
| 2 晚稻复合系统杂草的发生发展 |
| 3 不同处理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 |
| 4 稻鸭共栖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 5 大面积控草效果与残留草种观察 |
| 6 评价与讨论 |
| 第九章 稻鸭复合生态系统经济效益分析 |
| 1 放鸭区经济效益 |
| 2 施药区经济效益 |
| 3 空白对照区经济效益 |
| 4 试验结果 |
|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
| 1 结论 |
| 2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简历 |
| 获奖证书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温室气体与全球变化 |
| 2 稻田甲烷的产生 |
| 3 稻田甲烷排放规律 |
| 3.1 甲烷排放的日变化规律 |
| 3.2 季节变化 |
| 3.3 年际变化和空间变化 |
| 4 影响稻田甲烷排放的因素 |
| 4.1 土壤理化特性 |
| 4.1.1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
| 4.1.2 土壤温度 |
| 4.1.3 土壤质地 |
| 4.1.4 土壤母质 |
| 4.2 农业管理措施 |
| 4.2.1 施肥措施 |
| 4.2.2 水分管理 |
| 4.2.3 耕作制度 |
| 4.3 其他影响因素 |
| 5 国内外研究动态 |
| 6 稻田养鸭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 6.1 我国稻田养鸭的发展 |
| 6.1.1 流动放牧阶段 |
| 6.1.2 区域巡牧阶段 |
| 6.1.3 露宿饲养阶段 |
| 6.2 稻田养鸭的研究与利用 |
| 6.2.1 传统稻田养鸭研究取得的成就 |
| 6.2.2 稻鸭共栖研究取得的进展 |
| 7 稻田养鱼的发展 |
| 7.1 稻田养鱼的发展简史 |
| 7.2 稻田养鱼国外发展现状 |
| 7.3 稻鱼共生理论及稻田共生生态系统 |
| 7.3.1 稻鱼共生理论 |
| 7.3.2 稻田增产鱼丰收的生态学原理 |
| 7.3.2.1 在稻田中,草鱼能摄食大量的杂草 |
| 7.3.2.2 鱼类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施肥作用 |
| 7.3.2.3 稻鱼共生生态系统中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的相互作用 |
| 7.4 稻田养鱼的作用 |
| 7.4.1 稻田养鱼能促进稻谷增产 |
| 7.4.2 稻田养鱼后,可以把一些外溢的物质和能量拦截下来 |
| 7.4.3 稻田养草鱼种可解决草鱼种阶段的疾病 |
| 7.4.4 稻田养鱼可减少稻禾受病虫害的侵袭 |
| 7.4.5 稻田养鱼可改善环境卫生,对灭蚊防病有显着作用 |
| 7.5 稻田养鱼的发展前景 |
| 第二章 稻鸭鱼复合生态系统CH_4排放规律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地概况 |
| 1.2 试验设计 |
| 1.3 供试材料 |
| 1.4 取样及测定 |
| 1.4.1 CH_4采样 |
| 1.4.2 土壤氧化还原特性 |
| 1.4.3 水稻根系活力测定 |
| 1.4.4 分析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稻-鸭-鱼复合生态系统中甲烷的排放规律 |
| 2.1.1 稻-鸭-鱼复合生态系统中甲烷排放的昼夜变化 |
| 2.1.2 稻-鸭-鱼复合生态系统中甲烷排放的季节变化 |
| 2.2 稻-鸭-鱼复合生态系统中土壤氧化还原特性对甲烷排放的影响 |
| 2.3 根系活力 |
| 2.4 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表面积 |
| 2.5 不同处理对水稻经济性状、产量比较及经济效益分析 |
| 2.5.1 不同处理对水稻经济性状 |
| 2.5.2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 2.5.3 经济效益分析 |
| 3 小结 |
| 第三章 稻-鸭-鱼复合生态系统土壤环境理化性状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供试土壤 |
| 1.2 试验设计 |
| 1.3 分析方法 |
| 1.3.1 土壤物理性状的测定 |
| 1.3.2 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 |
| 1.3.3 其它性状测定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土壤物理性质 |
| 2.2 土壤化学性质 |
| 2.2.1 土壤有机质的动态变化规律 |
| 2.2.2 土壤速效氮动态变化规律 |
| 2.2.3 土壤速效磷动态变化规律 |
| 2.2.4 土壤速效钾动态变化规律 |
| 2.2.5 不同处理土壤pH的变化 |
| 2.3 稻-鸭-鱼复合生态系统中水质的变化规律 |
| 2.3.1 稻-鸭-鱼复合生态系统中溶解氧的变化规律 |
| 2.3.2 稻-鸭-鱼复合生态系统中NH_4~+的浓度变化 |
| 2.3.3 稻-鸭-鱼复合生态系统中S~(2-)的浓度变化 |
| 2.3.4 稻-鸭-鱼复合生态系统中水体pH的变化 |
| 3 小结 |
| 第四章 稻鸭鱼生态种养对水稻主要病虫害及蜘蛛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供试材料 |
| 1.2 试验设计 |
| 1.3 数据采集 |
| 1.3.1 稻飞虱 |
| 1.3.2 二化螟 |
| 1.3.3 纹枯病 |
| 1.3.4 蜘蛛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复合生态系统中稻飞虱的发生规律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
| 2.1.1 数据分析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
| 2.1.1.1 常规施药区数据分析及模型建立 |
| 2.1.1.2 稻-鸭-鱼区数据分析及模型建立 |
| 2.1.1.3 放鱼区数据分析及模型建立 |
| 2.1.2 小结 |
| 2.2 复合生态系统中二化螟的发生规律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
| 2.2.1 数据分析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
| 2.2.1.1 常规施药区数据分析及模型建立 |
| 2.2.1.2 养鱼区数据分析及模型建立 |
| 2.2.1.3 稻鸭鱼共栖区数据分析及模型建立 |
| 2.2.2 小结 |
| 2.3 复合生态系统中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
| 2.3.1 对照区模型的建立 |
| 2.3.2 稻-鱼区模型的建立 |
| 2.3.3 稻-鸭-鱼区模型的建立 |
| 2.3.4 小结 |
| 2.4 复合生态系统中蜘蛛的变化规律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
| 2.4.1 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 2.4.2 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 1 稻鸭鱼复合系统中稻田甲烷排放特征 |
| 2 稻鸭鱼复合系统中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
| 3 稻-鸭-鱼共栖对水稻稻飞虱的影响 |
| 4 稻-鸭-鱼共栖对二化螟的影响 |
| 5 稻-鸭-鱼共栖对水稻纹枯病的影响 |
| 6 稻-鸭-鱼共栖对稻田蜘蛛的影响 |
| 7 稻鸭鱼共栖对水稻植株的影响 |
| 8 稻鸭鱼共栖对水稻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创新点及意义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简历 |
| 获奖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