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晓玲[1](2020)在《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文中研究指明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鲁西北是山东棉花发源地,明清时期为山东省的核心植棉区域,其中明代出现商业化,清代呈现专业化,民国趋于规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恢复期、徘徊期、发展期、萎缩期,其中波动最大的两个阶段是1980年代成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和1990年以后逐渐退出市场。本文选取1906至2006年为主要时间节点,从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流通、棉纺织业浮沉和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考察鲁西北百年来植棉业的曲折历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考察,鲁西北是山东地区最适合植棉的区域,这是原生态的最大优势。该地区具备气候、温度、光照、土壤等相对充分的自然资源,尽管受到降水量时有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制约,但是通过灌溉排涝可以适当改善。鲁西北作为山东核心植棉区,是技术改良的试点区域。棉花生产的技术变迁主要体现在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革新两个方面。从清末新政试种美棉到民国时期设立试验场进行品种改良,从日本侵华时的强制育种到名动天下的鲁棉1号,从虫害无法抵制到抗虫棉的产生,品种改良始终是技术革新的重点。其中,早期改良的目的是提升质量适应纺织工业需要,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清末民国时期的品种改良由于战争等因素而断断续续,总体而言美棉在鲁西北得到成功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品种经历了5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更换,美棉最终替代了中棉。从耕作和管理的角度看,鲁西北在集体化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改良和积肥运动,这些“硬件”为棉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棉花耕作技术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从不用浇水到确保灌溉、从靠天生产到科学种田、从人工捉虫到预防测报以及新式农具的广泛使用等方面,但是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却十分尴尬,集体化时期的机耕到1980年代恢复原始的人畜耕作。1990年代以后,小麦等粮食作物耕种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棉花在机收方面仍旧没有进展。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棉花管理大致经历了家庭——集体——家庭的交替。具体来讲有几个典型组织方式,民国时期产销合作组织,集体化时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和植棉组、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户。不同时期的组织形式对棉花产出率影响较大,生产责任制是家庭与集体都不可忽视的生产组织形式。从市场建构和重组的角度看,鲁西北地区的棉花市场经历了三次重组,其典型特点是实现了从乡村集市贸易到出口国际市场的转变,棉花生产最终在完全市场化中被边缘化。第一次重组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美棉的引种和日本的掠夺,棉花传统的运销网络被改变,由国内运销转向间接或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此时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但总体上是供不应求,棉花产销合作社也有力地应对了国际市场,使得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的收益。第二次重组是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完全由国家指令性政策主导运行,地方市场基本上与国际市场呈现脱钩状态,没有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生产相对安逸,但是统购后期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导致棉花商品化特性在民间的削弱、农民卖棉难、奖售政策不能兑现等。第三次重组是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完全放开,地方棉花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单纯的家庭生产模式要在各个生产阶段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最终在棉花质量、成本收益等因素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随着棉花生产的演变,鲁西北地区的棉纺织业经历了从中心到萎缩再到崛起的过程。明清时期作为山东棉产区,借助先天的自然优势成为山东土布中心。随着清末国外资本的渗透,洋纱在当地没有太广阔的市场,本地的手工棉纺织业获得持续发展,并开始探索机器纺织,但在纺织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当青岛、济南大型纱厂建立以来,鲁西北地区因为运河断流,津浦铁路选址避开此地,导致交通闭塞,主要充当了原棉供应地的角色,潍县由于处于胶济铁路的有利位置,棉纺织业得到飞速发展,鲁西北地区土布中心的地位相对削弱。抗战时期,由于纺织工厂的停业,借助棉花资源优势,一直到集体化时期,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继续发展。“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的棉花生产跌入低谷,棉纺织业也陷入萎缩。改革开放后,鲁西北地区的棉花生产达到顶峰,带动了区域棉纺织业重获新生。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棉花生产的萎缩和国家工业体制改革,鲁西北的棉纺织业出现分流,有的在整合中淘汰,有的则改组后崛起。当地棉花退出生产不但没有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反而由于棉花市场的放开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在统购统销时代,国家支援地方纺织工业建设,但是地方棉区为服务国家纺织工业也做出了一定牺牲,农民作为最基础的原料生产者在纺织工业发展中也向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随着棉花生产政策调整、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纺织工业体制改革,这种国家、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被打破,重新组合的棉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植棉业的变迁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看,棉花面积的增减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影响深刻,特别是棉花鼎盛时期,突出强调棉花重要性,而忽视其他作物。由于该地区对棉花生产的坚守,导致聊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常缓慢。在国家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时,没有跟上政策步伐,城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农民收入水平看,聊城地区植棉业的兴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密切,农民收入水平与植棉业的变化呈正相关,棉花复苏则农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棉花减产则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似乎验证了鲁西北民谚“棉花兴,百业兴”。总体来看,棉花生产鼎盛时期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作为棉花技术传播的中心地带颇受关注,建立了区域棉业知识技术体系,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焦点;带动区域民众从业结构的变化,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棉农化身民营企业家,家庭妇女走进工厂,妇女成为棉花生产主力;植棉致富,吸引外来人口,等等。当地农民对棉花有着特殊情感,将本来具有经济性的棉花,又附加了社会性和政治性,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从当地的偷棉事件中反映出国家与集体、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与调整。鲁西北植棉有史以来,棉花其本身具备的经济和商品特性,逐渐成为国家、市场、技术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特别是近代以来,美棉的引种成为鲁西北走向国际的突破口,百年来棉花生产在官方调控下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轨迹,延续600余年的传统经济作物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其主要特点是: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具有延展性,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体现阶段性,农民与棉花之间的情感饱含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是棉花生产的必备条件,国家政策(政府行为)是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市场机制是影响棉花生产进退的风向标,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关键因素,技术革新是影响植棉效率和棉花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市场和收益两个因素。从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难发现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随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和农业对工业的无条件付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的自觉反抗中的建立,再到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国家与农民作为利益博弈的双方不断调整策略。棉花生产能否延续、农业生产如何组织、政府调控政策如何发挥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苗静[2](2018)在《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研究》文中提出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寻近70年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分析其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力因素,结合主体功能区定位评价产业结构演进的效果,审视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未来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方向,以实现生态保护、牧民增收和牧业旗市经济发展三赢。本研究首先介绍了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特征,旨在说明33个牧业旗市区别于其他区域的典型特征。其次对1947年-2015年间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历程和现状进行细致分析,探寻产业结构演进规律。最后,对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和产业结构演进效果进行评价,为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合理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具体研究:第一个方面的具体研究,主要是梳理近70年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变迁轨迹,分析产业结构现状和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并根据综合指标测算出33个牧业旗市所处的工业化阶段,探寻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近70年中,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遵循“配第-克拉克定理”,其产业结构在2003年从“一二三”结构演变为“二三一”结构,但33个牧业旗市各自的产业结构变化并不同步,差异很大。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看:第一产业内部畜牧业占比最高,畜牧业结构呈现出一羊独大的畜群结构特征。第二产业内部,轻工业逐年下降,重工业逐年上升。第三产业内部,批发和零售行业占比最高。目前,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工业化特征明显,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个方面的研究,主要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就是在区域资源禀赋基础上,受产业投资及强力的产业政策引导,继而实现产业结构变迁的政策性演进为主的过程。整个演进过程受外在作用因素(政策)的影响非常大,而内在动力因素(科技、需求)并没有在产业结构演进中发挥出内生动力作用。第三个方面的实证研究,先从经济角度,运用多种产业结构分析指标和方法,对产业结构进行度量和实证分析。然后从生态角度,运用主成分方法、聚类分析法及区位熵方法对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的生态效果进行评价。最后对导致环境规则效果不合理的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并反思。研究表明: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于全国,产业化进程缓慢,产业结构效益低,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对称。“二三一”的产业结构虽然快速推动了经济发展,但牧民从中受益少,第一产业与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关联度最大。第一产业在全国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增速慢于全国。能源工业及采矿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成了产业结构调整掣肘。第三产业对经济带动能力越来越强,吸收就业能力稳中有升。从生态效果看,生态环境虽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重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依然比较严重,高污染高耗能的工业发展模式依旧没有改变。33个牧业旗市中,有17个牧业旗主导产业与生态功能区定位相违背。环境规制效果不理想主要缘于分权治理结构,尚未形成新的政绩考核机制,草原产权概念模糊以及牧业旗市的特殊性仍然没有得到充分正视。未来,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应以“生态优先,注重民生”为原则,限制开发区内的牧业旗产业结构应向“三一二”方向演进,重点开发区内的牧业旗市向“三二一”方向调整。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实现产业融合多元发展。
胡雷[3](2018)在《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在不断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深入,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开始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无限性成为农业发展的双重限制性因素,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泰安市在中央及山东省省政府关于农业产业结构改革的相关政策带领下,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为总体要求,全力推动全市农业产业机构调整。近几年来,泰安市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果,但在调整农业产业过程中也存有较多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因此,本文立足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针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农业发展新形势和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促进泰安市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本论文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和研究成果:一是,对泰安市近几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进行了总结。泰安市近几年农业发展势头总体良好,现代农业发展亮点纷呈、林渔业稳定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及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数及其产值达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不断提档升级;绿色兴农与创新强农并重,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二是,从近几年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总体水平看,种植业依然是泰安市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畜牧业是第二大农业产业;林业和渔业所占比重较小;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及所占比重在近几年内都呈逐年上升趋势。从种植业播种面积及产量情况来看,粮食作物和蔬菜作物播种面积及产量大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果园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情况大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畜牧业养殖产量情况来看,畜牧业仍以肉类为主,家禽年末存栏数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肉类总产量逐年上升;奶类产量从2012年至2015年呈逐年上升趋势,2016大幅度下降;羊毛、禽蛋产量及所占比重逐年缓慢上升;蚕茧产量大致呈逐年下降趋势。从林业生产情况来看,用材林和经济林大致呈逐年上升趋势,防护林大致呈逐年下降趋势;林产品产量逐年上升;人工造林面积、零星植树数量以及森林抚育面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渔业产量及养殖面积情况来看,泰安市的渔业发展近几年来呈平缓发展状态,水产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较低。三是,尽管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总体发展势头良好,并取得明显成效,但仍然存有诸多阻碍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障碍性因素,主要是:对农业结构调整的理解比较狭隘,存有局限;农业信息化、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足;农业效益仍需加强;农户科技文化水平较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等。如果不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将难以持续增加。四是,针对目前泰安市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泰安市应加强组织领导,提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认知、加强对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完善市场体系,助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用招商引资的办法,引进“三资”兴“三农”、加大对农产品的质量监管,强化责任落实机制、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发展高效特色产业等。
赵越云[4](2018)在《原始农业类型与中华早期文明研究》文中指出农业文明史研究逐渐成为农业史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文明史研究进入宏观整合阶段。农业史研究和文明史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面临转折与升华,由此,探讨农业与文明的关系成为可能,也有所必要。对农业史研究进行学术史回顾,并对考古学、历史学围绕中国早期文明而积累的诸多认识进行梳理,可以发现,两个学科在农业与文明方面,皆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成为本研究得以进行的学术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农业史、文明史研究的已有成果进行必要界定与检讨:一方面,提出本研究对中国原始农业进行阶段划分和类型划分的基本判断;另一方面,提出本研究对早期文明与国家形成标志的基本认识,对中华早期文明进行阶段划分的具体方案。从而,为系统探讨原始农业类型与中华早期文明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前提与论述框架。通过对原始农业类型的形成与早期文明的多元起源、稻旱撞击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农牧裂变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发展等关系的探索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稻作与旱作农业类型在中国南北方地区基本同时形成。原始农业类型的形成,使早期人类具备了一种脱离母体族群、异地生存繁衍的能力。原始血缘族群开始在一个相对固定的自然地理单元内细胞分裂式地增长,区域性中心聚落得以产生,揭示出凌驾于区域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端倪;同时,具有不同血缘关系的族群开始在各自然地理单元的边缘地带彼此接触,地缘因素开始萌发。公共权力和地缘因素出现在史前各区域,标志着早期文明化进程的开端,也揭示出早期文明的多元起源。新石器时代末期以来,原始稻作、旱作农业类型在持续发展中产生地域、文化间的相互撞击。在地域的撞击中,形成了稻旱混作农业类型;在文化的撞击中,生成了华夏、苗蛮与东夷三大古代族群。具有不同血缘关系的族群在面对史前洪水事件时产生了不同的应对策略,从而激化了族群间的矛盾。由矛盾到冲突、由冲突而战争。在华夏族群联合东夷,打击苗蛮的历史过程中,华夏族群实现了民族合并,从而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古代民族——华夏民族,同时也为中华早期文明在中原地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在联合治水的过程中,中原地区总结经验,调整产业结构,吸纳异质族群,最终促成了中华早期文明在中原地区的形成。殷周春秋之际,北方地区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区域差异,在气候干冷化趋势的刺激下逐渐凸显,北方地区逐渐在地域、文化上发生裂变。伴随北方地带逐渐从固有的原始旱作农业类型经由半农半牧农业类型而转变为原始游牧农业类型,戎狄、匈奴族群的在北方地带渐次形成。西戎北狄族群在与华夏民族的冲突中,一部分因遭到中原王朝的打击而参与到匈奴族群的构建过程中;另一部分则通过内附而融入华夏民族,扩充了华夏民族的构成,成为中华早期文明在中原地区获得发展的外部刺激因素。在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环伺的外部环境下,殷周春秋之际,“中国”作为一个文化政治实体的边界逐渐清晰。至此,稻旱撞击中形成的华夏民族与农牧裂变中凸显的中国边界,最终汇成“中华”。在农牧裂变的过程中,中原地区在原始旱作农业类型的基础上,接纳了新石器时代末期以来出现的畜牧业,种养结合的农业结构转变为农牧兼营。一方面为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的转型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也成为中华早期文明在中原地区进一步发展的内在驱动因素。基于上述基本结论,进一步对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宏观思考。可以发现中华文明的基本格局在其早期阶段已然奠定,在撞击与裂变中,中华早期文明走向古代文明阶段。战国秦汉以来,基于三种彼此不同的农业类型,逐渐产生了三种异质性的文明类型:遒劲的草原游牧文明、厚重的中原农耕文明与富庶的江南农渔文明。三种文明类型和而不同,在中华古代文明阶段,互通有无,彼此扶持,最终走向相互熔合。由不同而多元、由熔合而一体,三种农业与文明的类型构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张焱[5](2016)在《云南南部边境山区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决策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商品化、市场化发育程度的日趋成熟,以及农户文化水平的提高、传统思维模式的转变,使农户在做生产决策时不再是单一的利益最大化追求者,而是成为考虑劳动力投入最小化、风险最小化、利益最大化等的综合效用追求者。云南南部是云南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的区域之一,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边境山区,且这些地区还受到边境冲突、毒品等的威胁。因此,探寻在新形势下,云南南部边境山区农户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决策行为,挖掘影响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内外因素,借此引导农户合理地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对优化云南产业结构,提高贫困地区人民收入水平,缓解山区贫困,维护边疆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可持续生计分析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以种植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从农户视角去分析农户生计资本、农户种植业结构、农户决策行为形成机理等问题。全文总共分为七章,以文献回顾和实证研究展开。在实证部分,主要应用软件SPSS17.0和AMOS23.0,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566户样本农户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决策行为进行分析,并对理论模型假设进行一一验证。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为:(1)关于云南南部边境山区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对云南南部边境山区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农户决策行为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影响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决策行为的主要内外因素,也就是从可持续生计和计划行为理论的视角加以总体概述,以便为进一步的理论模型构建做准备。(2)关于样本村寨农户生计状况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本研究对样本村寨农户的生计背景、生计资本(具体包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生计策略、生计后果,以及各生计特征的内在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论表明云南南部边境山区农户以少数民族为主,各个村寨自然资本状况有较大的区别,农户主要从事纯农业,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粮现象严重,农户参与边境贸易程度低,以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村寨收入普遍高于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的村寨。(3)关于种植业结构调整行为的发生机制。本研究运用可持续生计分析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理论模型对云南南部边境山区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决策行为的发生机制进行了探讨,共提出15条假设,其中,9条假设获得支持,6条假设未获得支持。结果表明生计资本、主观规范、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对种植业结构调整意向有积极正向的影响作用,进而最终影响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行为的产生。与前人的研究不同点在于,本研究引入了前置变量生计资本,并发现行为态度与主观规范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构面,即主观规范对行为态度有积极正向的影响作用。(4)关于中介效应的检验。本研究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在云南南部边境山区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决策行为模型中,主观规范在生计资本与行为态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主观规范、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在生计资本与种植业结构调整意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主观规范、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意向在生计资本与种植业结构调整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种植业结构调整意向在主观规范、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与种植业结构调整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行为态度在主观规范与种植业结构调整意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促进云南南部边境山区农户种植业结构良性转换的政策建议。第一,引导农户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主观规范、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激发农户种植业结构良性调整意向;第二,强化政府的引导、服务和协调功能,充分发挥农户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主体作用;第三,兼顾短-中-长期人力资本的能力提升,用知识和技术改变贫穷;第四,加快农田和农业技术的改造升级,实现农业保险,提升农户的自然资本水平;第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户生产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第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农村金融创新;第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边境贸易发展,不断增加农户的社会资本;第八,培养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第九,发展多元化农产品流通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第十,提高农产品的营销能力,增强农产品竞争力。
汪岑[6](2016)在《安徽农垦粮食内部结构调整及未来趋势分析》文中认为“十二五”期间,中央以及安徽省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极大的促进了安徽农垦的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宏观政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政策指引下的改革导致安徽农垦的体制、管理和粮食内部生产尚且还是不完善的,尤其是安徽农垦粮食生产内部结构的不合理性表现较为突出,已成为制约安徽农垦粮食生产的一个瓶颈。本文在回顾历史研究文献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安徽农垦粮食生产现状,运用计算贡献率的实证研究和分析,运用2000-2014年的安徽农垦主要经济指标、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各作物产量及播种面积等相关数据,分析出了安徽农垦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粮食各作物的单产量以及内部贡献率的相互关系,进而得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本文主要得出的结论有:第一,000-2014年,安徽农垦粮食总产量处于徘徊波动趋势,谷物的播种面积与其总产量呈负相关,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与其产量呈正相关。第二,2000-2014年整体的粮食增产贡献情况来看,各作物单产贡献率最高,其次为播种面积贡献率,结构调整贡献率最低,这表明未来安徽农垦粮食在土地资源约束及作物单产提升难度不断加大背景下,依靠结构调整来提高粮食总产量空间较大,第三,优化安徽农垦的种植结构,体制结构、劳动力结构、生产要素投入结构是解决安徽农垦粮食内部结构调整的未来趋势。
焦瑞枣[7](2012)在《武川县种植业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初探》文中认为种植业发展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文章以武川县为例,探讨分析了武川县的地理气候特点、种植业发展现状,提出了种植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白石[8](2009)在《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以黑、吉、宁、陕为例》文中指出长期以来,农业一直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作为农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种植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产业部门,种植业的稳定发展关系到粮食生产的安全问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业发展也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种植业结构调整是必然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产量和价格的几次比较大的波动,说明了我国目前的种植业结构调整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研究种植业结构调整问题,对促进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保障食物的数量安全、维护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对种植业结构调整问题展开研究。第一,论文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历史发展过程。通过研究不同时期的农业政策及发展情况,将种植业调整历程划分为三阶段,即1949年-1978年以粮为纲阶段,1979年-1999年粮蔬发展阶段和2000年至今的质量提高阶段。第二,论文根据我国种植业结构的现状,运用GIS绘制了2007年中国分省农业种植面积结构分布图、2007年中国分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分布图和2007年中国分省蔬菜瓜类播种面积比重分布图,并指出我国各类农作物在全国的分布情况。2007年我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5346万公顷(不包括果园和茶园),比上年增加131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为10564万公顷,经济作物中的蔬菜瓜类播种面积为1958万公顷。第三,论文研究了种植业结构调整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种植业调整的思路和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根据2008年政府出台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指出了未来十几年间我国种植业调整的发展趋势,种植业调整的重点是作物品种结构的调整。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到2020年我国耕地面积应该维持在18亿亩的红线之上,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5.8亿亩。第四,论文从局部角度出发,针对黑龙江、吉林、宁夏、陕西四省种植业的基本现状,分析了影响其结构调整的自然、经济和人文因素,并指出这四省在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利用调研数据对影响种植业调整的具体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哪些因素怎样影响了种植业的调整,并提出相应的具体对策。总而言之,本研究从农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理论出发,首先回顾了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历史,划分了具体的三阶段;其次对我国种植业结构的现状进行分析;再次针对我国种植业结构及其调整问题进行了有价值的理论探索,并利用调研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最终从政府和农户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和应对措施,研究结论有助于为我国制定合理的种植业调整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参考。
郭雨华[9](2009)在《中国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已经实施八年,工程效益的好与坏,是项目决策与管理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国家林业局决策启动了北方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课题。该课题选择了青海大通县、宁夏盐池县、新疆奇台县、陕西吴旗县、安塞县、山西中阳县、甘肃定西县、河北涉县、内蒙古卓资县等9个工程县作为效益监测与评价的基地,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评价。本文以9个工程县中的青海大通县、宁夏盐池县、新疆奇台县三个工程县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试验监测、遥感影像分析等手段方法,统计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内容,并结合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实际情况,建立了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从分析退耕还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入手,开展退耕还林工程的综合效益监测与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应用物种多样性分析不同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地从低龄林向高林龄的发展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经历了一个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低-高-低”、而优势度、均匀度“高-低-高”的变化过程。在退耕还林植被演替发展过程中,群落物种多样性并不呈单调上升(或下降)的变化趋势。因此,在进行植物组成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到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性。2、以土壤剖面特征指数、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土壤团粒、大团聚体含量、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CEC、PH值等参数为指标,评价退耕还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随着退耕时间的延伸,退耕还林还草地不断从农耕地剖面向天然次生林地剖面的层次发育过渡,理化性质越来越接近于天然林地。3、水文效应分析表明,植物群落植冠层截留量、枯落物持水量随退耕年限的延长而增大。枯落物容水量与枯落物厚度、枯落物蓄积、退耕年限、生物量相关性显着。4、以大通县、盐池县、奇台县退耕还林不同时期TM影像数据为基础,对退耕还林各时期土地利用/覆被及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大通县、盐池县、奇台县耕地面积均减少,从退耕还林前到2007年,分别减少了0.79%、2.5%、0.08%;林地面积分别增加了8.89%、2.07%、0.43%,大通县草地面积减少了6.78%,主要是由于人为原因导致草场退化,未利用地减少了2.25%;盐池县草地面积增加了1.61%,未利用地减少了约3%,部分未利用地转化为草场;奇台县草地面积由2000年的9.26%增加到2007年的13.03%,未利用地减少了4.17%。5、按盐池县不同乡镇边界将盐池县划分为不同空间地域单元,提取并分析了不同乡镇荒漠化程度综合指数,揭示了该区荒漠化发展程度的地域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盐池县从北向南荒漠化程度总体上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6、采用机会成本法、恢复费用法等方法,计算出大通县2000~2007年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初始总价值为13.14亿元;盐池县2000~2005年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初始总价值为17.61亿元;奇台县2000~2006年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初始总价值为3.77亿元。7、采用典型调查与宏观分析相结合对退耕还林工程的间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价。
孙文华[10](2007)在《小农分化、农业生产资源配置差异与政策涵义 ——兼论当前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缺陷》文中指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在对粮食生产进行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管制时期,尽管小农的农业生产自主性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但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的行政手段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近年来,中国的粮食生产市场化改革开始提速,国家直接管制小农农业生产的制度安排逐步取消。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途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理想的实现路径是通过市场价格信号的直接作用和国家补贴政策的间接作用引导小农在比较优势理论下从事粮食生产,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目标。但理想的实现路径是有条件的,市场经济下千家万户的小农的农业目标并不天然与国家的宏观目标吻合。本研究主要探讨在小农资源配置自主性逐步增强后导致小农群体分化的情形下:(1)分化后的不同类型小农农业生产资源配置特征差异对地区特定农产品比较优势发挥所产生的负面影响;(2)分化后的不同类型小农对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反应特征所反映出的政策缺陷,从而明晰基于微观小农视角中国粮食安全目标实现的隐患与直接补贴政策的偏差。具体的研究内容与主要结论如下:首先,基于特定农户自身承包权意义上的农地与劳动力组合形式的差异,对分化后的小农群体进行划分,把小农划分成三种类型:自耕农、代耕农和弃耕农。这当中自耕农又细分成第一类型自耕农和第二类型自耕农。其中:(1)第一类型自耕农:在所有的承包地块上,全表现为自耕现象,所有的劳动力均来自家庭内部,即使存在特定生产环节需要外来劳动力,但外来劳动力的劳动和自家劳动力的劳动处于同一时空环境下,农业经济活动的生产剩余索取权直接归小农自己;(2)第二类型自耕农:在所有的承包地块上,并不全表现为自耕现象,但至少有一地块上表现为自耕现象,还有些地块上存在代耕或者弃耕现象;(3)代耕农:在所有的承包地块上,没有自耕现象,但至少有一地块上表现为代耕现象,可能存在弃耕现象;(4)弃耕农:在所有的承包地块上,均表现为弃耕现象。通过对样本范围的统计分析发现:(1)整体而言,小农中尽管仍然以第一类型自耕农和第二类型自耕农为主,但代耕农和弃耕农随着时间变化有不断增加的趋势;(2)不同类型小农劳动力机会成本与种植规模差异非常明显。其次,基于农户家庭生产一消费模型的分析框架,对小农分化的成因进行了建构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第一,从劳动力机会成本差异角度看:(1)第一类型自耕农:人力资本偏低,没有途径去劳动力市场中实现经济效益,缺乏非农业生产就业渠道和机会,从而不得不继续留在自家的土地上进行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生产,并成了第一类型自耕农,目的在于尽可能消除劳动力资源中的“非自愿失业”现象;(2)第二类型自耕农:第一类型自耕农逐步演变成了第二类型自耕农,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劳动力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导致第一类型自耕农开始逐步从农业领域转移出劳动力,但并没有完全转移出去;(3)代耕农:特定的小农,随着自身人力资本不断积累,非农就业能力和机会继续增加,劳动力向非农领域流动性进一步增强,那么劳动力不仅将在非农领域完全消化掉非自愿失业,而且还会大幅度挤占农业生产时间;(4)弃耕农:特定的小农,随着自身人力资本不断积累,非农就业能力和机会进一步增加,劳动力向非农领域流动性进一步增强,那么劳动力不仅将在非农领域完全消化掉非自愿失业,将完全从农业领域退出;第二,从小农家庭间成员收入转移的角度看:(1)如果特定的小农家庭从事非农生产的劳动力所得会转移给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消费,特定小农家庭会因此减少自身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投入数量,从而可能引起其所所属类型的变化。相反,如果特定的小农家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所得会转移给从事家庭中其他劳动力消费,特定小农会因此增加自身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投入数量,从而也可能引起其类型也会变化,加快小农群体分化的进程;第三,从小农消费无差异曲线角度看:随着小农劳动力年龄的增加,劳动力作为生产性资源的功能会不断弱化,而作为消费性资源的功能会不断强化,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闲暇的消费偏好会因此增强,这一趋势性变化导致无差异曲线变陡,从而会导致特定小农减少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投入,从而也可能引起其类型的变化,加快小农群体分化的进程。基于两组Probit模型分析,上述三方面的理论分析得到样本范围内实证数据的支持。第三,对不同类型小农农业生产资源配置特征差异进行实证分析。主要以样本范围内秋熟大田作物2002-2006年的小农种植业规模、变化与劳动力投入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类型小农农业生产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的差异,其中固定投入主要分析种植规模和种植结构,可变投入主要分析劳动力投入。主要结论:(1)第一类型自耕农以扩大和保持不变生产规模为主,并偏好于劳动密集型作物生产;(2)第二类型自耕农和代耕农以减少和保持不变生产规模为主,并偏好与非劳动密集型作物生产;(3)弃耕农不从事农业生产,其弃耕土地主要流入到亲戚和关系不错的熟人手里,流入的过程并没有遵循市场交换的效率原则。总体而言,从小农个体层面看:第一,短期内水稻生产的可变投入第一类型自耕农已经没有增加的空间,而第二类型自耕农和代耕农则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可变投入减少;第二,从小农种植结构的汇总统计数据看,水稻的种植面积不但没有扩大,而是不同程度的趋势性减少;第三,第一类型自耕农的水稻生产面积虽然有所增加,但由于生产地块分散,生产过程规模效应难以发挥出来。因此,虽然水稻生产虽然被认为是样本范围内农业生产结构中具有比较优势的品种,但在小农不断分化的背景下,水稻生产的比较优势并没有畅通渠道发挥出来。第四,分析不同类型的小农对2004年粮食直接补贴直补政策反应特征。其中共性特征是:不同类型的小农对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是欢迎的,但就补贴资金的最终用途看,除了少量第二类型自耕农和代耕农因此增加农业机械投入外,其他小农几乎把补贴资金最终全部转化成了非农领域的生产或者消费资金来源。不同类型的小农对直接补贴政策反应的差异体现在:(1)对于第一类型自耕农,一方面补贴资金没有转化为其生产要素投入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补贴政策的间接作用,存在一部分第一类型自耕农新增了种植规模,绝大多数第一类型自耕农生产者对补贴政策爱恨交加;(2)对于第二类型自耕农,补贴资金并没有显着的改变其种植规模;(3)对于代耕农,补贴政策增加了少数小农的弃耕现象的发生;(4)对于弃耕农,补贴政策并没有改变其弃地偏好,只是部分弃耕农调整了其弃地对象。总而言之:直接补贴资金基本没有转化成小农水稻生产的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只是短期内增加了弃耕现象,并因此会产生短期内的粮食增产效果。从实证过程看,当前基于小农承包地面积大小进行的直接补贴政策缺陷非常明显,缺乏增加粮食产量的长效机制。最后,本研究结合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提出了主要政策涵义:(1)短期政策涵义:国家需要切实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实用公共生产技术的提供力度;(2)长期政策涵义:国家需要完善直接补贴政策的设计,着眼于培养种田能手和大户。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 二、学术史回顾 |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 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历史演变:鲁西北植棉业的变迁 |
| 第一节 鲁西北的生态环境 |
| 一、气候资源 |
| 二、水资源 |
| 三、土地资源 |
| 四、自然灾害 |
|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 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进程 |
| 一、山东植棉业之滥觞 |
| 二、明代劝导政策与鲁西北植棉业的商品化 |
| 三、清代鲁西北植棉业的专业化 |
| 四、清末民国时期鲁西北植棉业的规模化 |
| 五、1949年以来鲁西北植棉业的曲折发展 |
|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更新与淘汰: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
| 第一节 改良开端: 清末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 |
| 一、美棉的早期试种(1900-1911) |
| 二、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12-1937) |
| 三、日伪时期棉种改良与强制推广(1938-1945) |
| 四、品种改良与推广的影响 |
| 第二节 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良种繁育 |
| 一、棉花良种引进与繁育的几个阶段 |
|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组成 |
| 三、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品种 |
| 四、新品种繁育推广的影响与特点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灾害应对与技术革新: 棉花的耕种与管理 |
| 第一节 棉田生态改造 |
| 一、水利设施的修建 |
| 二、盐碱地的治理与应对 |
| 三、土地肥力的培养 |
| 第二节 棉花耕种技术的革新 |
| 一、19世纪以前传统耕作技术的演进 |
| 二、清末民国时期科学植棉的初步探索 |
|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植棉 |
| 四、耕作技术演进的特点 |
| 第三节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迁 |
| 一、鲁西北棉花主要病虫害 |
| 二、不同历史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措施 |
|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变迁的特点 |
| 第四节 棉作技术传播方式的改进 |
| 一、传播方式的初步探索 |
| 二、互助合作中的技术传播 |
| 三、家庭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传播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从乡村到国际: 棉花市场流通体系的建构与重组 |
| 第一节 由内到外: 1945年以前的棉花市场 |
| 一、明清时期的棉花集市贸易 |
| 二、清末民国棉花流通体系的初步建立 |
| 三、日伪对棉花市场的“一元化”统制 |
| 第二节 从自由到统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棉花流通 |
| 一、规范秩序: 抗战后的棉花市场 |
| 二、实行统购: 棉花市场的一元化 |
| 三、稳定市场与统一调配: 棉花统购政策的影响 |
| 四、“买棉难”与“卖棉难”: 统购时期的流通困境 |
| 第三节 多元化与边缘化: 新经济体制下的棉花市场 |
| 一、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
| 二、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棉花交易 |
| 三、全面市场化对区域棉花生产的影响 |
|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棉纺织业的浮沉: 棉花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
| 第一节 土布中心: 1949年以前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
| 一、明清时期鲁西北手工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
| 二、清末民初民间纺织的延续和新型纺织业的兴起 |
| 三、抗战前后工厂停业与民间纺织的复苏 |
| 四、鲁西北棉纺织业相对削弱与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 第二节 时起时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
| 一、互助合作时期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延续 |
| 二、1958-1978年机械化棉纺织业的曲折前进 |
| 三、1979-1990年棉纺织企业遍地开花 |
| 四、1990年代棉纺织业的萎缩 |
| 五、新世纪棉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 |
| 六、鲁西北棉纺织业浮沉的影响因素分析 |
|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以棉换粮”与“弃棉从粮”:棉花与区域社会生活 |
| 第一节 棉粮争地: 棉花生产与区域种植业结构变迁 |
| 一、清末至民国: “粮棉兼种”与“以粮挤棉” |
| 二、1949年至1978年:从“爱国家种棉花”到“以粮为主” |
| 三、改革开放初期: 以棉为主的种植结构 |
| 四、1990年以后: 棉花萎缩与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
| 第二节 借棉致富: 棉花生产对农民收入和生活的影响 |
| 一、以棉换粮: 棉花扩张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06-1948) |
| 二、陷入困境: 棉花徘徊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49-1979) |
| 三、超越全国: 植棉高峰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80-1990) |
| 四、弃棉从粮: 波动萎缩时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91-2015) |
| 第三节 角色转换: 棉花生产对区域从业结构的影响 |
| 一、“美差”的消失: 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 |
| 二、突破家庭藩篱: 从自纺自织到纺织工人 |
| 三、加入附带行业: 腹地民众依靠棉花副业创造价值 |
| 四、打破男耕女织: 妇女成为植棉主力军 |
| 第四节 由内聚到开放: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网络 |
|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棉花生产带来的内外交流 |
| 二、专业人才培养: 创建专业研究机构和培训学校 |
| 三、与外省联姻: 农民婚姻网络之变迁 |
| 第五节 偷棉事件: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秩序 |
| 一、扞卫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的偷棉与护棉 |
| 二、严肃的政治问题: 集体化早期的偷棉事件 |
| 三、不是秘密的秘密: 集体化后期心照不宣的偷棉行为 |
| 四、利益冲突与调整: 偷棉事件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
| 本章小结 |
| 结语: 棉花视角下的生态、市场、技术、国家与农民——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
| 一、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
| 二、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
| 三、疑问与思考: 透过鲁西北植棉业历史变迁看农业发展 |
| 附录 |
| 附录一: 鲁西北棉花生产大事记 |
| 附录二: 部分统计表 |
| 表1 1368-2006年鲁西北行政区划统计表 |
| 表2 1949-2015年聊城地区棉田面积及产量 |
| 表3 1949-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简表 |
| 表4 1949-2000年鲁西北9县棉厂统计表 |
| 附录三: 访谈记录选编 |
| (一) STC访谈记录 |
| (二) WFJ访谈记录 |
| (三) 杨俊生访谈记录 |
| (四) 闫荣军访谈记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主体功能区研究现状 |
| 1.2.2 产业结构研究现状 |
| 1.2.3 内蒙古产业结构研究现状 |
| 1.2.4 内蒙古牧业旗市产业结构研究现状 |
| 1.2.5 文献简要评述 |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
| 1.3.1 研究思路 |
| 1.3.2 内容框架 |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 1.4.1 研究方法 |
| 1.4.2 数据来源 |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 1.5.1 可能的创新 |
| 1.5.2 不足之处 |
| 2 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依据 |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 2.1.1 主体功能区 |
| 2.1.2 牧业旗市 |
| 2.1.3 产业结构演进 |
| 2.2 产业结构理论 |
| 2.2.1 产业的分类 |
| 2.2.2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 |
| 2.2.3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
| 2.2.4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理论 |
| 2.2.5 产业结构理论的新内涵 |
| 2.3 生态经济理论 |
| 2.3.1 生态经济的本质 |
| 2.3.2 生态经济理论的形成 |
| 2.3.3 生态经济理论在草原生态经济系统中的体现 |
| 2.4 主体功能区理论 |
| 2.4.1 主体功能区的形成 |
| 2.4.2 主体功能区的相关指标体系 |
| 2.4.3 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体系 |
| 2.4.4 主体功能区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内在关系 |
| 2.5 小结 |
| 3 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分析 |
| 3.1 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总体特征 |
| 3.1.1 地缘关系敏感 |
| 3.1.2 生态系统脆弱 |
| 3.1.3 民族集中贫困区 |
| 3.1.4 经济发展不平衡 |
| 3.1.5 独一无二的草原生态经济价值 |
| 3.1.6 处于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 |
| 3.2 近70年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历程 |
| 3.2.1 产业发展历史 |
| 3.2.2 产业结构演进历程与阶段划分 |
| 3.3 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现状 |
| 3.3.1 产业结构变动趋势 |
| 3.3.2 劳动力变动趋势 |
| 3.3.3 各牧业旗市产业结构变动趋势 |
| 3.2.4 各牧业旗市产值对比情况 |
| 3.4 三次产业内部结构 |
| 3.4.1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 |
| 3.4.2 第二产业内部结构 |
| 3.4.3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
| 3.5 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工业化阶段的判断 |
| 3.5.1 工业化阶段判断标准 |
| 3.5.2 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工业化阶段综合判断 |
| 3.6 本章小结 |
| 4 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影响因素分析 |
| 4.1 理论方法介绍 |
| 4.2 产业结构演进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 |
| 4.2.1 供给因素 |
| 4.2.2 需求因素 |
| 4.2.3 创新和技术因素 |
| 4.2.4 国际因素 |
| 4.2.5 政策制度因素 |
| 4.3 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 4.3.1 指标设定 |
| 4.3.2 计量模型设计与实证分析 |
| 4.3.3 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力因素 |
| 4.4 本章小结 |
| 5 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的效果评价 |
| 5.1 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评价标准 |
| 5.1.1 经济评价标准 |
| 5.1.2 生态环境评价标准 |
| 5.2 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的经济效果评价 |
| 5.2.1 产业结构熵 |
| 5.2.2 产业结构相似度 |
| 5.2.3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评价 |
| 5.2.4 产业结构效益评价 |
| 5.2.5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评价 |
| 5.2.6 产业结构与牧民收入相关性评价 |
| 5.3 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的生态效果评价 |
| 5.3.1 三次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 5.3.2 工业产业结构演进的生态环境效果评价 |
| 5.3.3 生态功能区与33个牧业旗市主导产业吻合评价 |
| 5.4 本章小结 |
| 6 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调整与政策建议 |
| 6.1 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理念 |
| 6.1.1 生态优先 |
| 6.1.2 注重民生 |
| 6.2 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
| 6.2.1 限制开发区内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
| 6.2.2 重点开发区内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
| 6.3 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
| 6.3.1 制定符合草原牧区特殊性的产业政策 |
| 6.3.2 让科技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引擎 |
| 6.3.3 产业多元化发展 |
| 6.4 本章小结 |
| 7 结论与展望 |
| 7.1 主要结论 |
| 7.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 1.1.1 选题背景 |
| 1.1.2 选题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 1.3.1 研究思路 |
| 1.3.2 研究内容 |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方法 |
| 1.4.2 技术路线 |
|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 1.5.1 创新点 |
| 1.5.2 不足之处 |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 2.1 概念界定 |
| 2.1.1 农业产业结构 |
| 2.1.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 2.2 理论基础 |
| 2.2.1 农业产业化理论 |
| 2.2.2 政府职能理论 |
| 2.2.3 比较优势理论 |
| 3 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
| 3.1 泰安市农业发展总体特点 |
| 3.1.1 现代农业发展亮点纷呈 |
| 3.1.2 林业、渔业稳定发展 |
| 3.1.3 农业机械化程度及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
| 3.2 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状况 |
| 3.2.1 农业产业结构变化分析 |
| 3.2.2 种植业结构变化分析 |
| 3.2.3 畜牧业结构变化分析 |
| 3.2.4 林业结构变化分析 |
| 3.2.5 渔业结构变化分析 |
| 3.3 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 |
| 3.3.1 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 3.3.2 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 |
| 3.3.3 绿色兴农与创新强农不断深化 |
| 3.4 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案例 |
| 3.4.1 华丰镇加大设施蔬菜供给侧改革 |
| 3.4.2 新泰市重点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
| 4 影响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障碍性因素 |
| 4.1 对农业结构调整的理解存有局限 |
| 4.2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
| 4.3 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足 |
| 4.4 农业效益总体偏低 |
| 4.5 农户科技文化水平较低 |
| 4.6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
| 5 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对策建议 |
| 5.1 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 |
| 5.2 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
| 5.2.1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探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路径 |
| 5.2.2 促进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
| 5.2.3 完善市场体系,助推农业结构调整 |
| 5.2.4 用招商引资的办法,引进“三资”兴“三农” |
| 5.2.5 加大对农产品的质量监管,强化责任落实机制 |
| 5.2.6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发展高效特色产业 |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 6.1 研究结论 |
| 6.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导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 1.3.1 中国农业史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
| 1.3.1.1 对古农书和农史资料的发掘、整理、校注、汇编 |
| 1.3.1.2 农史学科体系的建立与各分支学科的深入发展 |
| 1.3.2 早期文明相关理论的形成途径 |
| 1.3.2.1 考古研究者的理论贡献 |
| 1.3.2.2 史学理论研究者的贡献 |
| 1.3.2.3 兼顾归纳与演绎的成果 |
| 1.4 研究方法 |
| 1.4.1 历史文献研究法 |
| 1.4.2 文物考古研究法 |
| 1.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检讨 |
| 2.1 原始农业类型相关概念界定 |
| 2.1.1 原始农业的时代下限与构成因素 |
| 2.1.2 农业类型与原始农业的类型划分 |
| 2.2 中华早期文明相关理论检讨 |
| 2.2.1 国家的标志探讨与概念再界定 |
| 2.2.2 中华早期文明发展阶段的划分 |
| 第三章 原始农业类型的形成与中华早期文明的起源 |
| 3.1 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动植物驯化的开端 |
| 3.1.1 人类生存环境与生活方式的转变 |
| 3.1.2 生产工具与渔猎采集经济的发展 |
| 3.1.3 人类驯化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迹象 |
| 3.2 新石器时代中期构成原始农业类型诸因素的齐备 |
| 3.2.1 北方地区原始旱作农业类型的雏形 |
| 3.2.2 南方地区原始稻作农业类型的因素 |
| 3.3 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旱作、稻作农业类型的形成 |
| 3.3.1 北方地区原始旱作农业类型的确立 |
| 3.3.2 南方地区原始稻作农业类型的形成 |
| 3.4 原始农业类型形成的历史影响与意义:中华早期文明的起源 |
| 3.4.1 原始血缘性族群的繁殖 |
| 3.4.2 区域性中心聚落的形成 |
| 3.4.3 不同血缘族群间的接触 |
| 3.5 本章小结:中华早期文明的多源起源 |
| 第四章 稻旱撞击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 |
| 4.1 新石器时代末期-殷商以前原始农业类型的演进格局 |
| 4.1.1 原始旱作农业类型的持续发展 |
| 4.1.1.1 豆麦牛羊的相继出现 |
| 4.1.1.2 中国家马的域外引入 |
| 4.1.2 原始稻作农业类型的演进历程 |
| 4.1.2.1 原始稻作农业类型的发展 |
| 4.1.2.2 原始稻作农业类型的衰落 |
| 4.2 稻旱地域撞击:稻旱混作农业类型的形成 |
| 4.3 稻旱文化撞击:古代三大族群的初步生成 |
| 4.3.1 史前洪水事件真实存在的多元证据 |
| 4.3.2 不同农业类型与族群对洪水的应对 |
| 4.4 中华早期文明形成的外部刺激与内部驱动 |
| 4.4.1 克有三苗:史前中国南北格局的终结 |
| 4.4.2 禹别九州:中华早期文明的最终形成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农牧裂变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发展 |
| 5.1 农牧地域裂变:北方地带原始游牧农业类型的渐趋形成 |
| 5.1.1 从旱作到半农半牧:北方地带生业模式的初次调试 |
| 5.1.2 从半农半牧到游牧:北方地带生业模式的再次调试 |
| 5.1.3 北方地带早期文明进程断裂的宏观审视——以石峁为例 |
| 5.2 农牧文化裂变:北方地带西戎北狄匈奴族群的渐次形成 |
| 5.3 农牧兼营:中原地区原始旱作农业类型的结构调整 |
| 5.3.1 殷商以来中原地区对畜牧业的接纳 |
| 5.3.2 殷商以来中原地区家马本土化历程 |
| 5.4 中华早期文明发展的外部刺激与内部驱动 |
| 5.4.1 农以富国·牧以强兵:中原地区早期文明发展的内部驱动 |
| 5.4.2 戎狄内附·错居中国:中原地区早期文明发展的外部刺激 |
| 5.4.2.1 华夏民族意识的强化 |
| 5.4.2.2 中国地域边界的明晰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多样熔合:农业与文明类型的历史演进 |
| 6.1 河流轴心·东西绵延:农业类型的地域最大化与文明类型的多样性 |
| 6.2 南北异质·互补熔合:多样文明类型最终走向一体化的动因与机制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意义 |
| 1.2.1 现实意义 |
| 1.2.2 理论意义 |
| 1.3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目标 |
| 1.3.2 研究内容 |
| 1.3.3 研究方法 |
| 1.3.4 技术路线 |
| 1.4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 1.4.1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 1.4.2 研究的局限性 |
| 1.5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回顾、文献综述和理论模型 |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 2.1.1 农户 |
| 2.1.2 农户生计 |
| 2.1.3 种植业结构 |
| 2.2 理论回顾 |
| 2.2.1 产业结构理论 |
| 2.2.2 需求供给理论 |
| 2.2.3 行为经济学理论 |
| 2.2.4 农户行为理论 |
| 2.2.5 可持续生计分析理论 |
| 2.3 文献综述 |
| 2.3.1 边境地区相关研究综述 |
| 2.3.2 山区农户相关研究综述 |
| 2.3.3 种植业结构调整研究综述 |
| 2.3.4 农户决策行为研究综述 |
| 2.3.5 边境山区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决策行为影响因素相关研究综述 |
| 2.3.6 文献研究述评 |
| 2.4 农户决策行为的理论模型 |
| 2.4.1 农户效用模型 |
| 2.4.2 农户多目标生产决策行为模型 |
| 2.4.3 本论文选用的农户决策行为模型 |
| 2.4.4 农户决策行为模型的简要述评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云南南部边境山区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 3.1 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农户决策行为的关联性分析 |
| 3.1.1 生存视角 |
| 3.1.2 “多元化”发展视角 |
| 3.2 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下影响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决策行为的因素分析 |
| 3.2.1 人力资本 |
| 3.2.2 自然资本 |
| 3.2.3 物质资本 |
| 3.2.4 金融资本 |
| 3.2.5 社会资本 |
| 3.3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下影响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决策行为的因素分析 |
| 3.3.1 行为态度 |
| 3.3.2 主观规范 |
| 3.3.3 知觉行为控制 |
| 3.3.4 行为意愿 |
| 3.4 影响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决策行为的其他因素分析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云南南部边境山区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决策行为的研究设计 |
| 4.1 理论模型的构建 |
| 4.2 研究变量和假设的提出 |
| 4.2.1 协方差矩阵 |
| 4.2.2 种植业结构调整意向与种植业结构调整行为 |
| 4.2.3 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与种植业结构调整意向和实际行为 |
| 4.2.4 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与行为态度 |
| 4.2.5 生计资本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 |
| 4.2.6 生计资本与种植业结构调整意向和实际行为 |
| 4.3 问卷的设计 |
| 4.3.1 问卷设计步骤 |
| 4.3.2 变量的测量题项 |
| 4.3.3 研究村寨和抽样方法的选取 |
| 4.3.4 问卷预试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样本村寨农户生计状况分析 |
| 5.1 正式调研 |
| 5.2 样本总体描述性统计分析 |
| 5.3 云南南部边境山区农户生计基本情况 |
| 5.3.1 农户生计背景 |
| 5.3.2 各村寨农户生计资本 |
| 5.3.3 各村寨农户生计策略 |
| 5.3.4 各村寨农户生计后果 |
| 5.3.5 农户生计特征的内在关系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云南南部边境山区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决策行为的模型分析 |
| 6.1 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 |
| 6.1.1 样本数检定 |
| 6.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 6.1.3 Bollen二阶段检验 |
| 6.1.4 变量的多元常态检定 |
| 6.1.5 共同方法变异(CMV)检定 |
| 6.1.6 整体构面的区别效度检定 |
| 6.2 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估计结果和中介效应分析 |
| 6.2.1 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 |
| 6.2.2 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结果分析 |
| 6.2.3 结构方程模型的中介效应分析 |
| 6.3 结构方程模型的交叉效度分析 |
| 6.4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云南南部边境山区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决策行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 7.1.1 农户生计脆弱、生计资本总体匮乏,且面临较大的生计风险 |
| 7.1.2 各因素对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行为的影响程度具有较大区别 |
| 7.2 政策建议 |
| 7.2.1 引导农户的主观规范、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激发农户种植业结构良性调整意向 |
| 7.2.2 强化政府的引导、服务和协调功能,充分发挥农户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主体作用 |
| 7.2.3 兼顾短-中-长期人力资本的能力提升,用知识和技术改变贫穷 |
| 7.2.4 加快农田和农业技术的改造升级,试行农业保险,提升农户的自然资本水平 |
| 7.2.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户生产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
| 7.2.6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农村金融创新 |
| 7.2.7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边境贸易发展,不断增加农户的社会资本 |
| 7.2.8 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 |
| 7.2.9 发展多元化农产品流通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
| 7.2.10 提高农产品的营销实力,增强农产品竞争力 |
| 7.3 研究展望 |
| 7.3.1 拓展研究方法,对本研究结论的信度和效度做进一步验证 |
| 7.3.2 挖掘其他潜在变量,丰富本研究的理论模型 |
| 7.3.3 拓展研究对象,增加群组比较分析,深化本研究结论 |
| 7.4 本章小结 |
| 致谢 |
| 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A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和成果 |
| 附录B 调查问卷 |
| 附录B.1 农户问卷调查 |
| 附录B.2 村领导或知情人员访谈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 1.2.3 文献综述 |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 2.1.1 农垦 |
| 2.1.2 种植业结构 |
| 2.1.3 种植业结构调整 |
| 2.2 理论基础 |
| 2.2.1 产业分工与专业化理论 |
| 2.2.2 区域比较优势理论 |
| 2.2.3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
| 3 安徽农垦粮食生产总体现状分析 |
| 3.1 安徽农垦总体概况 |
| 3.2 安徽农垦发展现状 |
| 3.3 安徽省农垦粮食生产总体现状 |
| 3.4 本章小结 |
| 4 安徽农垦粮食内部结构调整实证分析 |
| 4.1 安徽农垦粮食产量及内部结构变化分析 |
| 4.2 安徽农垦粮食内部结构调整实证分析 |
| 4.2.1 实证思路与方法 |
| 4.2.2 实证研究的结果 |
| 4.3 安徽省农垦粮食内部结构调整未来趋势 |
| 4.4 本章小结 |
| 5 安徽农垦粮食内部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 5.1 政策原因 |
| 5.1.1 垦区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压缩种植面积 |
| 5.1.2 粮食内部结构的调整压缩种植面积 |
| 5.2 经济原因 |
| 5.2.1 垦区粮食生产成本过高限制了效益的提高 |
| 5.2.2 垦区粮食加工生产能力不强,效益提升的空间小 |
| 5.3 体制原因 |
| 5.3.1 垦区财政制度限制了发展规模 |
| 5.3.2 农业金融和保险制度不健全 |
| 5.4 管理原因 |
| 5.4.1 垦区政府的政策投入积极性不高 |
| 5.4.2 垦区粗放型生产方式制约单产量的提高 |
| 6 安徽农垦粮食内部结构调整的政策及建议 |
| 6.1 完善农垦地区农业经营体制 |
| 6.2 优化农垦地区农业结构,体现优势产业竞争力 |
| 6.3 提高垦区粮食安全水平 |
| 6.4 推进农业政策和资金政策向垦区倾斜 |
| 7 结论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一、武川县地理气候特点 |
| 二、武川县种植业现状及问题 |
| 1. 发展特色农产品思路形成 |
| 2. 种植业结构调整存在盲目性 |
| 3. 种植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 |
| 三、武川县种植业发展对策 |
| 1. 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中的粮—经—饲比例 |
| 2. 发展种植业要大力推广“公司+农户”模式 |
| 3. 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导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 1.3.1 种植业的定义 |
| 1.3.2 种植业结构的定义 |
| 1.3.3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涵义 |
|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方法、可能创新点 |
| 1.4.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 1.4.2 研究方法和可能创新点 |
| 1.5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农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 |
| 2.1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Agricultru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 2.2 农业系统理论(Agricultrue System Theory) |
| 2.3 比较优势理论(Comparative Advantage) |
| 2.4 生态学理论(Ecological Theory) |
| 第三章 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历史、现状与方向 |
| 3.1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历史 |
| 3.1.1 以粮为纲阶段 |
| 3.1.2 粮蔬发展阶段 |
| 3.1.3 质量提高阶段 |
| 3.2 我国种植业结构的现状 |
| 3.3 种植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 |
| 3.3.1 粮食生产重心偏移加重主产区压力 |
| 3.3.2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
| 3.3.3 农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问题 |
| 3.3.4 农户种植积极性下降 |
| 3.3.5 缺乏市场竞争力 |
| 3.4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
| 3.4.1 种植业调整的目标 |
| 3.4.2 种植业调整的方向 |
| 3.5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思路、措施和趋势 |
| 3.5.1 调整思路 |
| 3.5.2 调整措施 |
| 3.5.3 趋势分析 |
| 第四章 我国种植结构调整案例分析——以黑、吉、宁、陕为例 |
| 4.1 四省种植结构调整的基本现状 |
| 4.1.1 黑龙江、吉林两省种植结构调整的现状 |
| 4.1.2 宁夏、陕西两省种植结构调整现状 |
| 4.2 四省种植结构调整中的影响因素 |
| 4.2.1 自然因素 |
| 4.2.2 经济因素 |
| 4.2.3 人文因素 |
| 4.3 四省种植结构调整中的问题 |
| 4.3.1 有效灌溉面积不足 |
| 4.3.2 农民素质亟待提高 |
| 4.3.3 信息不对称和产销链松散 |
| 4.3.4 种植结构调整的市场风险 |
| 4.3.5 自然条件的限制 |
| 4.4 案例实证研究 |
| 4.4.1 样本数据 |
| 4.4.2 方法与模型 |
| 4.4.3 实证分析 |
| 4.4.4 模型结果分析 |
| 4.4.5 具体对策 |
| 第五章 研究结果和对策建议 |
| 5.1 主要研究结果 |
| 5.1.1 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三阶段划分 |
| 5.1.2 我国种植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
| 5.1.3 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分析 |
| 5.1.4 以黑吉宁陕四省蔬菜调整为例的研究结果 |
| 5.2 对策建议 |
| 5.2.1 优化种植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
| 5.2.2 优化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农户应采取的行为 |
| 附录1 |
| 附录2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立题的目的和意义 |
| 1.3 退耕还林工程的历史回顾 |
| 1.3.1 国外退耕还林工程的历史回顾 |
| 1.3.2 中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历史回顾 |
| 1.4 退耕还林(草)的相关研究 |
| 1.4.1 退耕还林政策和管理措施的研究 |
| 1.4.2 关于退耕还林技术的研究 |
| 1.4.3 关于退耕还林效益方面的研究 |
| 1.5 退耕还林效益评价(评估)研究 |
| 1.5.1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的方法 |
| 1.5.2 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 |
| 1.5.3 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现状 |
| 1.6 亟待解决的问题 |
| 2 研究区概况 |
| 2.1 大通县概况 |
| 2.1.1 大通县自然概况 |
| 2.1.2 大通县社会经济状况 |
| 2.1.3 大通县退耕还林工程概况 |
| 2.2 盐池县概况 |
| 2.2.1 盐池县自然概况 |
| 2.2.2 盐池县社会经济状况 |
| 2.2.3 盐池县退耕还林工程概况 |
| 2.3 奇台县概况 |
| 2.3.1 奇台县自然概况 |
| 2.3.2 奇台县社会经济状况 |
| 2.3.3 奇台县退耕还林工程概况 |
| 3 研究方法 |
| 3.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3.1.1 研究内容 |
| 3.1.2 技术路线 |
| 3.2 外业试验监测 |
| 3.2.1 标准样地设置及选择 |
| 3.2.2 生物多样性分析方法 |
| 3.2.3 植物群落的土壤特性研究方法 |
| 3.2.4 植物群落的森林水文作用研究方法 |
| 3.3 遥感影像分析 |
| 3.3.1 遥感影像资料及预处理 |
| 3.3.2 遥感影像最佳波段选择与合成 |
| 3.3.3 地形图拼接及遥感影像裁剪 |
| 3.3.4 基于遥感的LUCC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
| 3.4 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
| 3.4.1 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指标 |
| 3.4.2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
| 4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分析 |
| 4.1 退耕还林工程生物多样性分析 |
| 4.1.1 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特征 |
| 4.1.2 不同退耕年限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特征 |
| 4.1.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生物多样性特征 |
| 4.2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功能分析 |
| 4.2.1 退耕还林区土壤质量分析及评价 |
| 4.2.2 退耕还林区水文效应分析与评价 |
| 4.3 小结 |
| 5 退耕还林区土地利用/覆被及其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 5.1 大通县土地利用/覆被及其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 5.1.1 大通县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分析 |
| 5.1.2 大通县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 5.2 盐池县土地利用/覆被及其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 5.2.1 盐池县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分析 |
| 5.2.2 盐池县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 5.3 奇台县土地利用/覆被及其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 5.3.1 奇台县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分析 |
| 5.3.2 奇台县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 5.4 小结 |
| 6 退耕还林区荒漠化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
| 6.1 盐池县荒漠化面积变化分析 |
| 6.2 盐池县荒漠化土地演化规律分析 |
| 6.2.1 模型构建 |
| 6.2.2 荒漠化土地演化规律分析 |
| 6.3 盐池县荒漠化程度综合指数(IIODD)分析 |
| 6.3.1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荒漠化程度等级权重 |
| 6.3.2 基于IIODD的盐池县荒漠化评价 |
| 6.4 盐池县荒漠化程度时空变化规律分析 |
| 6.4.1 不同地域单元荒漠化程度综合指数的提取 |
| 6.4.2 基于IIODD的盐池县荒漠化时空变化规律分析 |
| 6.5 小结 |
| 7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
| 7.1 大通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
| 7.1.1 退耕还林保护水资源价值 |
| 7.1.2 退耕还林保育土壤价值 |
| 7.1.3 退耕还林固碳制氧价值 |
| 7.1.4 退耕还林净化环境价值 |
| 7.1.5 改善小气候价值 |
| 7.1.6 退耕还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 |
| 7.1.7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 |
| 7.2 奇台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
| 7.2.1 退耕还林防风沙效益 |
| 7.2.2 退耕还林固碳制氧价值 |
| 7.2.3 退耕还林净化环境价值 |
| 7.2.4 改善小气候价值 |
| 7.2.5 退耕还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 |
| 7.2.6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 |
| 7.3 盐池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
| 7.3.1 退耕还林保护水资源价值 |
| 7.3.2 退耕还林保育土壤价值 |
| 7.3.3 退耕还林固碳制氧价值 |
| 7.3.4 退耕还林净化环境价值 |
| 7.3.5 改善小气候价值 |
| 7.3.6 退耕还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 |
| 7.3.7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 |
| 7.4 小结 |
| 8 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 |
| 8.1 大通县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 |
| 8.1.1 退耕还林工程经济效益评价 |
| 8.1.2 退耕还林工程社会效益评价 |
| 8.2 奇台、盐池县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 |
| 8.2.1 退耕还林工程经济效益评价 |
| 8.2.2 退耕还林工程社会效益评价 |
| 8.3 小结 |
| 9 结论与讨论 |
| 9.1 研究结论 |
| 9.2 问题讨论 |
| 9.3 创新之处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 导师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问题的提出 |
| 1.2 研究的目标与范围 |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 1.4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 第2章 本研究小农类型的划分 |
| 2.1 已有研究对小农类型的划分与不足 |
| 2.2 本研究小农类型划分的理论探讨 |
| 2.3 本研究小农类型的划分 |
| 2.4 本研究不同类型小农特征分析 |
| 第3章 小农分化:不同类型小农的形成与演化机制分析 |
| 3.1 理论基础 |
| 3.2 小农分化成因的建构分析 |
| 3.3 小农类型的形成与演化的实证分析 |
| 3.4 本章研究小结 |
| 第4章 不同类型小农农业生产资源配置差异及成因 |
| 4.1 小农农业生产过程中固定与可变投入要素界定 |
| 4.2 第一类型小农农业生产资源配置特征及成因 |
| 4.3 第二类型自耕农农业生产资源配置特征 |
| 4.4 代耕农农业生产资源配置特征 |
| 4.5 弃耕农农业生产资源配置特征 |
| 4.6 本章研究小结与政策涵义 |
| 第5章 不同类型小农粮食直补政策反应差异 |
| 5.1 第一类型自耕农对直补政策的反应特征及成因 |
| 5.2 第二类型自耕农对直补政策的反应特征及成因 |
| 5.3 代耕农对直补政策的反应特征及成因 |
| 5.4 弃耕农对直补政策的反应特征及成因 |
| 5.5 本章研究小结与理论思考 |
| 第6章 本研究主要政策涵义 |
| 6.1 政策思考 |
| 6.2 短期政策导向 |
| 6.3 长期政策导向 |
| 主要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
| 附录二 |
| 附录三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