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其云,熊燚,蒋智钢,严福莉,舒胜,景梦昕,袁佳雨[1](2021)在《2014-2019年遵义市红花岗区先天性心脏病医院监测结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遵义市红花岗区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医院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进行先天性心脏病危险因素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抽取2014-2019年红花岗区两个出生缺陷医院监测点住院分娩的所有围产儿,对CHD的发生率、类型、人群分布等用Excel 2007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 2014-2019年遵义市红花岗区共上报围产儿36 584例,发现CHD 617例,总发生率为168.65/万,上报发生率逐年上升。不同类型CHD顺位为卵圆孔未闭、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CHD上报发生率母亲长期居住城镇者高于乡村,男性高于女性,母亲生育年龄<20岁组、≥35岁组较高。结论 CHD的报告发生率呈上升趋势,除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外,识别更多危险因素进行病因预防是CHD防控的根本措施。
苏珍,田慧子,王允荟[2](2021)在《安徽省淮南市2015-2019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安徽省淮南市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情况。方法选取2015-2019年淮南市9家国家级和省级出生缺陷监测医院的围产儿资料,分析5年来出生缺陷的变化情况,城乡、性别分布情况,≥28周出生缺陷发生率,缺陷种类以及出生缺陷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2015-2019年共监测围产儿90 466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89.87/万,安徽省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39.74/万;<28周平均占全孕周出生缺陷的比例为30.93%,2015-2019年呈现逐年升高趋势,构成比分别为14.84%、31.69%、34.83%、32.84%、34.02%。2015-2019年出生缺陷顺位:前5位分别为多指(趾)189例(20.89/万),总唇裂96例(10.61/万),外耳畸形79例(8.73/万),先天性心脏病65例(7.19/万),并指(趾)40例(4.42/万)。男性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02.77/万,女性为85.28/万。城镇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07.38/万,农村为79.60/万。结论淮南市≥28周出生缺陷发生率低于全省水平,不同年份存在差异;男性高于女性;从2016年起城镇高于乡村;出生缺陷种类以多指(趾)、外耳畸形、先天性心脏病、总唇裂、并指(趾)为主,<28周缺陷儿检出率逐年增加,及早发现<28周缺陷儿,早期干预可有效降低新生儿缺陷的发生率,提高淮南市出生的人口素质。
滕婉莹[3](2021)在《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和气温状况对出生缺陷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2016~2018年乌鲁木齐市出生缺陷的一般情况,分析孕妇在怀孕之前3个月暴露于大气污染和气温状况对出生缺陷的影响。本研究探索了可能导致出生缺陷的孕前暴露危险因素,为乌鲁木齐市出生缺陷预防工作提供数据支持,也为相关部门预防出生缺陷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收集2016~2018年乌鲁木齐市出生缺陷、气象和大气污染数据。出生缺陷数据包括产母情况、缺陷儿情况、出生缺陷诊断和家庭史4个方面;气象数据包括日均气温、相对湿度、平均气压、日平均风速和日照小时数;大气污染数据包括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可吸入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10)、二氧化硫(Sulfur Dioxide,SO2)、二氧化氮(Nitrogen Dioxide,NO2)、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的日平均浓度和臭氧(Ozone,O3)的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出生缺陷数据来源于妇幼监测保健网络;气象及大气污染数据来自于乌鲁木齐市主城区的6个国控监测点。描述性分析2016~2018年出生缺陷、气象和大气污染物的一般情况,进一步探究大气污染物和气象因素的相关性。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分析大气污染物与出生缺陷风险的关系,建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分析气温状况与出生缺陷的关系。结果:(1)2016~2018年乌鲁木齐市出生缺陷儿1636人次,出生缺陷类型前五位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唇裂合并腭裂、外耳其他畸形和马蹄内翻足。(2)2016~2018年PM2.5、PM10、SO2、NO2和CO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显着降低,其中NO2的浓度降幅最大,降低了22.91%,然而PM2.5、PM10和NO2的年平均浓度仍超过国家二级标准;O3的浓度呈现连续上涨的趋势,涨幅达到了33.90%。2016~2018年乌鲁木齐市日均气温平均为7.88℃,相对湿度平均为57.51%,气压平均为912.32hpa,日平均风速平均为1.92m·s-1,日照小时数平均为7.46h。2016~2018年,乌鲁木齐市的相对湿度显着降低,2018年比2016年下降了12.90%。(3)PM2.5、PM10、SO2、NO2和CO之间均为正相关,O3和其他污染物之间均为负相关;PM2.5、PM10、SO2、NO2和CO与相对湿度和平均气压之间呈正相关,O3与日均气温、日平均风速和日照小时数之间呈正相关;PM2.5、PM10、SO2、NO2和CO与日均气温、日平均风速和日照小时数之间呈负相关,O3与相对湿度和平均气压之间呈负相关。(4)大气PM2.5浓度与出生缺陷的相关性不显着。大气PM10和NO2浓度与出生缺陷风险呈负相关。气温与出生缺陷之间关系是非线性的。在滞后12周,气温为-21.1℃时,效应最为显着,RR值为1.643(95%CI:1.051~2.568)。不同程度的低温对出生缺陷影响的效应不同。在-21.1℃(最低温)和-19.4℃(P1)时,分别在滞后9~12周和滞后10~12周时对出生缺陷风险的影响显着。结论:孕前气温暴露与出生缺陷有关,在怀孕前3个月左右暴露于极端低温(最低温和P1)会使出生缺陷风险上升。
董文杰[4](2020)在《赤峰地区围孕期出生缺陷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赤峰地区围孕期所致胎儿出生缺陷的相关危险性因素,为赤峰地区预防子代出生缺陷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5月-2020年1月在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赤峰生殖妇产分院进行系统的产前检查并最终在我院分娩或终止妊娠的孕妇共327例。对孕妇孕早期的基本情况、健康状况、居住环境、中医体质等进行统一的问卷调查,并随访孕中期、孕晚期、产后42天的孕期及产后健康状况,根据最终的妊娠结局按照1:2的比例分配,分为病例组109例和对照组218例。结果:根据入组情况分析,出生缺陷组中,先天性心脏病32例,占病例总数的29.3%;神经管畸形25例,占病例总数的22.9%;多指(趾)18例,占病例总数的16.5%;唇腭裂12例,占病例总数的11%;21-三体综合征8例,占病例总数的7.3%;尿道下裂5例,占病例总数的4.5%;开放性脊柱裂4例,占病例总数的3.6%;脑积水3例,占病例总数的2.7%;肢体短缩2例,占病例总数的1.8%。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例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民族、职业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母亲的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不良孕产史、妊娠合并症、孕期感冒、孕期服用药物、父亲吸烟、父亲饮酒、房屋新装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孕前及孕早期口服叶酸是出生缺陷的保护性因素;对中医体质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平和质体质是出生缺陷的保护性因素,阳虚质、痰湿质为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其它体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前及孕早期口服叶酸是出生缺陷的保护性因素,母亲的文化程度、不良孕产史、妊娠合并症、孕期感冒、孕期服用药物、父亲饮酒、房屋新装修以及母亲为痰湿体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结论:赤峰地区出生缺陷的类型中,前五位分别为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管畸形、多指(趾)、唇腭裂、21-三体综合征。因此应重点关注以上出生缺陷的筛查与预防;母亲的文化程度、不良孕产史、妊娠合并症、孕期感冒、父亲饮酒、孕期服用药物、房屋新装修是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孕前及孕早期口服叶酸是出生缺陷的保护性因素;阳虚质、痰湿质为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平和质为出生缺陷的保护性因素,可以从中医体质学说的角度在孕前及孕早期对孕妇的围孕期保健进行干预。
李明[5](2020)在《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河南省西平县和山东省汶上县出生缺陷(BDs)与自然流产(SA)发生的空间分布,探索BDs与SA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使用ArcGIS软件创建泰森多边形模拟村边界,并对BDs和SA的发生进行可视化描述,使用GeoDa软件对BDs和SA的原始发生率进行空间经验贝叶斯平滑调整,主要在村层面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GISA)和局部空间自相关(LISA)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对影响因素的原始指标进行降维,在乡镇层面对BDs和SA的发生进行全局空间回归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GWR)分析。所用出生、BDs、SA数据皆来自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出生及出生缺陷监测项目,所用环境资料主要通过西平县卫健委、汶上县妇计中心协调当地县疾控、乡政府、乡镇卫生院等进行收集。结果:1.2014-2018年河南省西平县共收集围产儿45188例,山东省汶上县共收集围产儿58201例,2014-2018年西平县BDs总发生率为259.36/万,汶上县BDs总发生率为242.95/万,2017年8月-2018年12月西平县SA的总发生率为3.88%,汶上县SA的总发生率为4.09%。BDs患儿中男孩多于女孩、早产发生率高;SA多发生在孕早期、孕妇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患儿母亲和流产孕妇的高龄比例较高。2.西平县2014年-2018年BDs发生前五位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外耳其他畸形(小耳、无耳除外)、脐疝、多指(趾)、鞘膜积液;汶上县2014年-2018年BDs发生前五位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外耳其他畸形(小耳、无耳除外)、睾丸未降(隐睾)、多指(趾)、其他畸形(写明病名或详细描述)。3.西平县BDs的发生自东北向西南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东北部存在明显的低聚集,西南部存在明显的高聚集,汶上县BDs的发生北部明显高于南部;两区县SA的发生多聚集在县城及其周边区域。4.西平县和汶上县2014年-2018年BDs、2017年8月-2018年12月SA发生率的GISA指数(全局Moran’sI自相关系数)均大于0,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BDs和SA的发生具有空间正相关关系,即具有空间聚集性。LISA分析结果显示:西平县BDs与SA发生的低聚集区有重合区域,主要位于人和乡、五沟营镇、焦庄乡;汶上县BDs与SA发生的高聚集区、低聚集区都有重合区域,高聚集重合区域主要位于次丘镇、郭楼镇、郭仓乡,低聚集重合区域主要位于康驿镇、义桥乡、白石乡。5.全局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西平县BDs的发生与经济状况(本研究中主要指当地人口数和财政收入)有关,经济状况越好,BDs发生率越低;汶上县BDs的发生与饮用水、环境污染、经济状况等有关,饮用水、经济状况越好,BDs发生率越低,环境污染越严重,BDs发生率越高;各影响因素对SA的影响未发现统计学意义。GWR结果显示:西平县BDs的发生受经济状况的影响由南向北逐渐增大;汶上县BDs的发生受影响因素的作用空间异质性不明显。结论:监测地区BDs和SA发生的患儿性别、孕周、母亲年龄、母亲文化程度的分布有明显规律;BDs和SA的发生具有空间聚集性,且聚集区域有重合;BDs的发生可能与饮用水、环境污染、经济等因素有关,且具有空间异质性,以上因素对SA发生的影响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
张亚芳[6](2020)在《284例妊娠中期胎儿单发畸形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对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妊娠小于28周的胎儿单发畸形的人口学特征,疾病顺位,并探究胎儿畸形的影响因素以及畸形类型与地域之间的关系,为出生缺陷的防治提供建议。方法:选择2016年至2018年妊娠28周前产前检查发现胎儿单发畸形并住院引产的病例284例(畸形组)为研究对象,另收集同期因未婚或意外怀孕等原因引产的均未发现畸形的病例156例(非畸形组)作为对照。利用住院号通过电子病例系统检索住院病例,搜集两组人口学特征(包括母亲生育年龄、家庭常住地等)、畸形类型、孕期情况(包括孕期有无阴道出血、有无感冒、有无发烧等)等信息,之后采用excel2019建立数据库。数据的描述和分析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统计学描述采用均数和标准差,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构成比。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采用逐步回归向前回归法探讨胎儿畸形的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对应分析探究畸形类型与地域之间的关系。将太原、吕梁、忻州等8个家庭常住地作为行变量,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唇裂伴或不伴腭裂等6种畸形类型作为列变量,采用spss21.0建立数据库做对应分析。结果:1.单发畸形前三顺位依次是先天性心脏畸形(24.7%)、神经系统畸形和唇裂伴或不伴腭裂(23.2%),染色体异常(14.8%)。2.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母亲年龄(?2=33.611,P<0.001)、家庭常住地(?2=19.611,P<0.001)、胎龄((?2=126.539,P<0.001)、胎儿性别(?2=33.339,P<0.001)、有无阴道出血(?2=4.622,P<0.05)、微生物感染(?2=4.238,P<0.05)、以及不良妊娠结局史(?2=22.919,P<0.001)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孕期感冒、发烧、用药、有无合并症与胎儿畸形的发生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多因素分析发现以母亲年龄≤25岁为对照,母亲生育年龄在26岁29岁(OR=0.669,95%CI:0.3371.329)、30岁34岁(OR=2.863,95%CI:1.3985.863)、≥35岁(OR=1.563,95%CI:0.7703.173)是胎儿畸形的危险因素,常住地为农村(OR=0.401,95%CI:0.2450.654)、微生物感染(OR=1.997,95%CI:1.2203.271)、不良妊娠结局史(OR=6.027,95%CI:2.47514.678)为胎儿畸形的危险因素。4.对应分析结果显示行变量常住地与列变量畸形类型存在相关关系(?2=52.590,P<0.05,df=35)。第一维度解释了信息总量的44.1%,第二维度解释了信息总量的35.2%。前两个维度总共解释了信息总量的79.3%,携带了大部分的信息,因此可以使用二维空间进行分析。对应分析图中可以看出常住地为太原的与先天性心脏畸形、唇裂伴或不伴腭裂、染色体畸形联系较紧密,常住地为忻州的与神经系统畸形联系较紧密,常住地为吕梁的与神经系统畸形和唇裂伴或不伴腭裂联系较紧密。结论:妊娠小于28周单发畸形的疾病顺位与围产儿出生缺陷的疾病顺位类似,先天性心脏病、唇裂伴或不伴腭裂、神经系统畸形、染色体异常是常见的畸形。母亲高生育年龄、居住在农村、微生物感染和有不良妊娠结局史是胎儿畸形的危险因素;家庭常住地与畸形类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曹悦[7](2017)在《太原市迎泽区围产儿出生缺陷影响因素研究及护理干预》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调查太原市迎泽区20082015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资料,了解迎泽区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及变化趋势,采用1:1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出生缺陷发生的影响因素,探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策,为出生缺陷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以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方法:1.太原市迎泽区20082015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收集20082015年太原市迎泽区出生缺陷监测医院的监测资料,获得迎泽区八年间围产儿出生缺陷数据,包括围产儿出生总数、出生缺陷总数、出生缺陷种类和出生缺陷儿转归情况等,录入Excel表,建立数据库,运用发生率、构成比等简单统计学方法,分析迎泽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及变化趋势。2.太原市迎泽区围产儿出生缺陷影响因素研究及护理干预采用1:1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组和对照组相关资料从太原市妇幼保健综合管理平台获取,录入Excel表,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出生缺陷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效果。结果:1.太原市迎泽区20082015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1)太原市迎泽区20082015年共监测围产儿56723例,其中出生缺陷儿853例,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150.38/万,全国围产儿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145.06/万,迎泽区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总体高于全国监测数据。从整体来看,20102012年为迎泽区出生缺陷发生的高峰期,20122014年出现波动,此后维持在较高水平。(2)迎泽区20082015年出生缺陷以先天性脑积水、多指(趾)、神经管畸形、外耳畸形及先天性心脏病为主。先天性心脏病的顺位不断上升,2015年跃居首位,与全国监测趋势保持一致;神经管缺陷的顺位已退出前五,但其防治形势依然严峻。2.太原市迎泽区围产儿出生缺陷影响因素研究及护理干预(1)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叶酸增补(OR=0.548)、产前检查(OR=0.320)为出生缺陷的保护因素,以往不良妊娠结局(OR=1.769)、父亲吸烟(OR=1.379)、妊娠合并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OR=1.675)、妊娠期糖尿病(OR=2.013)、其他妊娠合并症(OR=1.590)为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2)影响出生缺陷发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围孕期积极增补叶酸,增加产前检查次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并注意妊娠期间患病情况是影响出生缺陷的重要因素,通过开设孕妇学校、设立产前咨询门诊、实施孕早期门诊咨询-产前检查-分娩全程健康教育的护理干预措施,增强孕产妇的自我保健意识、改善其不良生活方式,引导孕产妇形成正确的产前检查行为,减少不良结局的发生。结论:1.太原市迎泽区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总体处于较高水平,高于全国监测数据。出生缺陷以先天性脑积水、多指(趾)、神经管畸形、外耳畸形及先天性心脏病为主。2.叶酸增补和产前检查为出生缺陷的保护因素;以往不良妊娠结局、父亲吸烟及妊娠合并症为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3.开设孕妇学校、设立产前咨询门诊、实施门诊-产检-分娩全程健康教育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不良结局发生率。
牛建钢[8](2017)在《2012~2015年郑州市二七区出生缺陷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20122015年郑州市二七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出生缺陷类型及变化趋势,并探讨出生缺陷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围产儿出生缺陷的病因学研究和预防工作提供参考与依据。方法1.资料来源:从郑州市二七区妇幼保健所监测数据库,下载2011年10月1日2015年9月30日郑州市二七区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出生缺陷儿登记卡》和《围产儿数季报表》数据。监测医院包括郑大一附院、郑大三附院、郑大五附院及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等,共10家医院。2.监测对象和方法: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状况、流行病学特征等的研究以该时期住院分娩的所有妊娠满28周至产后7天内的围产儿,包括活产、死胎、死产为研究对象。出生缺陷儿发生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所有出生缺陷儿为研究对象。监测的出生缺陷疾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21-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腭裂、唇裂、腭裂伴唇裂等23种;出生缺陷的诊断按照ICD-10的诊断标准。各医院按照《中国人群出生缺陷监测方案》填写《医疗机构出生缺陷儿登记卡》和《围产儿数季报表》,各监测点医院按季度上报。3.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 21.0。计数资料用n(%)描述;计算出生缺陷发生率;不同特征人群出生缺陷发生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出生缺陷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Possion分析,OR值(95%CI)表示关联强度,检验水准α=0.05。结果1.发生率:共监测围产儿62551例,检出出生缺陷儿2841例,出生缺陷人群平均发生率为45.42‰。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各年度出生缺陷的发生率不同,分别为32.65‰、41.30‰、35.94‰、65.00‰,发生率有随时间增高的趋势(线性χ2趋势检验χ2=169.095,P<0.001)。2.流行病学特征: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在4个季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9);农村人群发生率(50.32‰)高于城市(41.72‰),P<0.001;男性(49.91‰)高于女性(44.34‰),P=0.002。早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72.75‰)高于足月产(39.55‰),也高于过期产(34.19‰),均P<0.001。3.主要出生缺陷疾病及顺次:四年出生缺陷前五顺位疾病种类及发生率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922例(14.74‰)、先天性脑积水121例(1.93‰)、尿道下裂103例(1.65‰)、唇裂合并腭裂100例(1.60‰)、多指(趾)96例(1.53‰),共占出生缺陷构成的47.24%;20122015年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有逐年递增的趋势。4.出生缺陷发生的影响因素:在调整其它因素的影响后,围产儿性别男[男vs女:调整OR值(95%CI)1.006(1.002,1.009),P=0.001];早产儿[早产儿vs足月产:调整OR值(95%CI)1.031(1.027,1.042),P<0.001];孕母年龄[≥35岁vs<25岁:调整OR值(95%CI)0.987(0.980,0.994),P=0.001];及孕母居住地农村[农村vs城市:OR值(95%CI)1.009(1.005,1.012),P<0.001]4个因素是出生缺陷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1.20122015年郑州市二七区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总体较高,4年间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发生率存在地区、性别差异。2.出生缺陷疾病顺位前五的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脑积水、尿道下裂、唇裂合并腭裂、多指(趾);尤其先天性心脏病发生有明显的上升趋势。3.出生缺陷发生的影响因素有围产儿性别男、早产儿、孕母年龄小于25岁以及孕母居住地农村。
蔡桂举[9](2016)在《74例围产儿死亡与231例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我院最近7年间围产儿死亡及出生缺陷发生情况与现状,探讨围产儿死亡病因及出生缺陷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寻找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有效降低我院出生缺陷发生率、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军区总医院2009年1月-2015年12月所有住院的围产儿死亡评审资料和出生缺陷上报资料,选择2009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发生围产儿死亡、出生缺陷的病例为研究对象,对围产儿死亡、出生缺陷儿相关病例资料及孕产妇的病例资料、基本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汇总,分别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①我院2009年1月-2015年12月围产儿死亡总数74例,平均围产儿死亡率为4.33‰;在围产儿死亡病例中:死胎48例(64.86%),7天内新生儿死亡26例(35.14%)。②孕产妇>35岁者,围产儿死亡率明显增高(p<0.01);随孕周增加,围产儿死亡率明显下降(p<0.01);随出生体重增加,围产儿死亡率明显下降(p<0.01)。③在7天内新生儿死亡病例中,早产儿死亡16例,足月新生儿死亡10例;其中,自发性早产占主要因素(23.07%),其次为出生缺陷(19.23%)。④死胎的前三位死因分别为脐带因素(35.41%)、出生缺陷(20.83%)、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18.76%)。⑤我院2009年1月-2015年12月围产儿出生缺陷总数为231例,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3.53‰;出生缺陷的前十位顺位分别为:副耳、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其他耳部畸形、并指(趾)、尿道下裂、肾脏畸形、唇裂和(或)腭裂、先天性膈疝、马蹄内翻足。此前十位出生缺陷的占所有出生缺陷的75.75%。⑥231例出生缺陷的转归情况:90.48%存活下来,诊断时间:71.00%为产后7天才明确诊断,诊断依据:64.07%依靠临床诊断。⑦围产儿出生缺陷相关影响因素有:性别,男性出生缺陷检出率(15.74‰)高于女性(13.53‰)(p<0.05;户籍:外来人口出生缺陷检出率(16.72‰)高于本市人口(11.31‰)(p<0.05);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产妇的围产儿出生缺陷检出率(22.01‰)高于高中及中专组(15.73‰)和大专及以上组(12.72‰)(p<0.05)。⑧围产儿出生缺陷检出率与孕妇年龄、孕次、产次等相关因素成正相关(p<0.05)。结论:宣传产前检查、孕期保健的意义,提高育龄妇女的围产期保健意识;避免早产的高危影响因素,积极预防和干预早产;尽早发现、早期确诊并积极治疗各种妊娠期合并症、并发症;利用产前诊断技术,提高产前检查、产前诊断水平,尽早发现胎儿畸形,及时终止妊娠;对于存在围产儿死亡及出生缺陷的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加强管理,积极给予相应预防措施;这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和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关键环节和主要措施。
张锋光[10](2013)在《淄博市2005-2011年围产儿出生缺陷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围产儿出生缺陷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水平,是围产儿和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成为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出生缺陷种类较多,可呈单发,也可呈多发。出生缺陷监测通过对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横向、纵向的比较和评估,及时获得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变化趋势,查找防控重点,分析其原因,以便尽快发现和消除致病因素,进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我国是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出生缺陷高发国家。根据全国出生缺陷医院监测数据,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从国家层面上看,出生缺陷正严重威胁着我国的人口素质和生命质量,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且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正常生活的社会问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在“人口与健康”重点领域,提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发展思路并确定了“人口数量控制在15亿以内,出生缺陷率低于3%”的战略目标。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对出生缺陷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在出生缺陷流行病学、出生缺陷影响因素及出生缺陷三级预防等研究方面取得大量的成果。由于出生缺陷的影响因素非常多,各地区出生缺陷的发生率、种类及危险因素也往往不同。对一个地区的出生缺陷的类型和分布特征研究,了解该地区出生缺陷危险因素,可以为制定出生缺陷防治措施提供依据,对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总的目的是通过对淄博市2005~2011年出生缺陷监测资料的系统分析,了解淄博市出生缺陷发生率水平及构成情况,掌握淄博市出生缺陷变化趋势,并对出生缺陷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制定出生缺陷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将收集到的数据资料,利用Excel数据库进行整理,然后利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处理和分析。主要利用描述性分析方法,通过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出生缺陷的性别、城乡差异;产妇家庭收入、学历水平、年龄对出生缺陷的影响,分析出生缺陷发生顺位情况,了解防控重点,分析出生缺陷儿转归、引产情况,了解出生缺陷的存活情况,分析确诊出生缺陷的方式及时间,了解目前产前诊断水平。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掌握目前出生缺陷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影响出生缺陷因素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结果1.淄博市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基本情况:2005-2011年淄博市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6.53‰,低于全省(11.08‰)及全国平均水平(15.32‰)。淄博市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总体上呈逐年增高的趋势,但波动较大。2.淄博市2005-2011年出生缺陷病种前五位依次是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总唇裂(唇裂、唇裂合并腭裂)、先天性脑积水、并指(趾),前五位占总出生缺陷的50.5%,其中先天性心脏病占16.9%。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先天性脑积水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神经管畸形发生率呈下降趋势。3.淄博市产前诊断水平:淄博市2005~2011年出生缺陷儿活产占58.32%,死胎、死产占39.48%,7天内死亡占2.20%;从确诊时间上来看,产前确诊占42.57%;产后确诊占57.43%,产前诊断比例呈上升趋势;从确诊依据上来看,临床诊断占55.33%;超声诊断占43.94%。尸解占0.26%;染色体检测占0.26%;其他占0.21%。小于28周出生缺陷及产前出生缺陷儿诊断率提高。出生缺陷诊断依据主要依靠临床和超声,超声诊断比例在逐年增加,说明产前诊断超声技术的应用在不断加强,诊断方法相对单一,产前诊断技术需要进一步提高。4.淄博市围产儿出生缺陷城乡发生率:淄博市2005~2011年城市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波动幅度较大,农村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城市出生缺陷率为6.98‰,农村出生缺陷率为6.33‰。淄博市围产儿出生缺陷城乡发生率无显着差别。5.淄博市不同性别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男女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为7.02‰和5.93‰,发生率之比为1.18∶1,出生缺陷儿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女性别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但有波动。6.淄博市不同年龄产妇的出生缺陷儿发生率。产妇年龄小于25岁组和35岁及以上组出生缺陷率分别为7.58‰、8.72‰,明显高于其他组别,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与产妇的文化程度、生育季节等因素有关。政策建议1.加强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提高淄博市的出生人口素质;2.强化职业防护意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3.积极拓宽围产孕保健服务内容,创新出生缺陷干预模式4.强化政府责任,建立围产儿出生缺陷综合预防体系,多部门联合,形成合力,提高出生缺陷防治水平。5.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普及出生缺陷防治知识,增强群众的自我防范的意识和能力。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资料来源 |
| 1.2 调查对象 |
| 1.3 监测方法和内容 |
| 1.4 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2.1 CHD的报告发生率及变化趋势 |
| 2.2 不同类型CHD发生率及顺位 |
| 2.3 CHD分布特征 |
| 2.3.1 CHD人群分布 |
| 2.3.2 CHD季度分布 |
| 2.3.3 CHD患儿母亲不良孕育史 |
| 2.4 CHD患儿转归情况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 资料收集 |
| 1.1 大气污染和气象资料 |
| 1.2 出生缺陷资料 |
| 2 内容与方法 |
| 2.1 研究内容 |
| 2.2 模型介绍 |
| 3 质量控制 |
| 3.1 出生缺陷诊断 |
| 3.2 数据的录入与校正 |
| 4 统计方法 |
| 4.1 一般分析 |
| 4.2 相关性分析 |
| 4.3 时间序列分析 |
| 5 技术路线图 |
| 结果 |
| 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 1.1 孕妇及出生缺陷患儿的一般情况 |
| 1.2 大气污染物的一般情况 |
| 1.3 气象因素的一般情况 |
| 2 大气污染物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 3 大气污染和气温状况对出生缺陷的影响 |
| 3.1 大气污染对出生缺陷的影响 |
| 3.2 气温状况对出生缺陷的影响 |
| 讨论 |
| 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 1.1 出生缺陷的一般情况 |
| 1.2 大气污染和气象因素的一般情况 |
| 2 大气污染和气温状况对出生缺陷的影响 |
| 2.1 大气污染对出生缺陷的影响 |
| 2.2 气温状况对出生缺陷的影响 |
| 2.3 总结 |
| 3 建议 |
| 4 局限性与展望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我国大气污染状况对妊娠结局影响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导师评阅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表 |
| 1 引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基本资料 |
| 2.1.1 研究对象 |
| 2.1.2 诊断标准 |
| 2.1.3 纳入标准 |
| 2.1.4 排除标准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研究内容 |
| 2.2.2 调查方法 |
| 2.2.3 质量控制 |
| 2.3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入组情况 |
| 3.2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 3.2.1 基本情况比较 |
| 3.2.2 妊娠状况比较 |
| 3.2.3 夫妻双方生活习惯与生活环境比较 |
| 3.2.4 中医体质比较 |
| 3.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 4 讨论 |
| 4.1 入组情况分析 |
| 4.2 基本情况与出生缺陷的关系 |
| 4.3 妊娠状况与出生缺陷的关系 |
| 4.3.1 不良孕产史 |
| 4.3.2 妊娠合并症 |
| 4.3.3 孕期感冒 |
| 4.3.4 孕期服用药物 |
| 4.3.5 孕前及孕早期服用叶酸 |
| 4.4 父亲吸烟饮酒与出生缺陷的关系 |
| 4.5 房屋新装修与出生缺陷的关系 |
| 4.6 中医体质与出生缺陷的关系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出生缺陷相关危险因素及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表1 孕早期信息表(孕 6-14w) |
| 附表2 妊娠中期信息调查表(20-23~(+6)周) |
| 附表3 妊娠晚期信息调查表(28-33~(+6)周) |
| 附表4 中医体质信息调查表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
| 1. 出生缺陷和自然流产 |
| 2. 监测地区环境污染、出生及出生缺陷监测现状 |
| 3. GIS在疾病发生空间聚集性及回归分析中的应用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内容 四、技术路线 五、研究对象及方法 |
| 1. 研究地区 |
| 2. 研究对象 |
| 3. 资料来源 |
| 3.1 出生、出生缺陷、自然流产数据 |
| 3.2 图层数据 |
| 3.3 乡镇环境数据 |
| 4. 资料的预处理 |
| 4.1 出生、出生缺陷及自然流产的数据处理 |
| 4.2 村边界的定位 |
| 4.3 空间权重矩阵 |
| 4.4 空间经验贝叶斯平滑 |
| 5. 统计分析方法 |
| 5.1 空间自相关 |
| 5.2 普通最小二乘(OLS)回归 |
| 5.3 空间回归分析 |
| 5.4 主成分分析 |
| 6. 实现软件 |
| 7. 质量控制 |
| 7.1 研究设计阶段 |
| 7.2 研究准备阶段 |
| 7.3 项目督导与培训 |
| 7.4 资料分析阶段 六、结果 |
| 1. 不良妊娠结局的人口学特征 |
| 1.1 出生与出生缺陷人数 |
| 1.2 出生缺陷的分布 |
| 1.3 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
| 1.4 自然流产的发生率及分布 |
| 2. 不良妊娠结局的空间分布 |
| 2.1 村层面出生缺陷发生粗率与空间经验贝叶斯平滑调整率 |
| 2.2 村层面自然流产发生粗率与空间经验贝叶斯平滑调整率 |
| 2.3 全局空间自相关 |
| 2.4 局部空间自相关 |
| 3. 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
| 3.1 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
| 3.2 乡镇层面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 |
| 3.3 全局空间回归分析 |
| 3.4 地理加权回归(GWR)分析 七、讨论 |
| 1. 不良妊娠结局的人口学特征 |
| 2. 不良妊娠结局的空间分布 |
| 3. 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八、结论 九、建议 十、研究的特色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附录一、西平县和汶上县企业分布 附录二、出生缺陷和自然流产发生聚集类型村落占比(%) 附录三、西平县和汶上县各村落出生缺陷和自然流产发生率(粗率) 附录四、出生信息登记卡 附录五、出生缺陷信息登记卡 个人简历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资料来源 |
| 1.2 畸形诊断方法 |
| 1.3 终止妊娠依据 |
| 1.4 统计分析方法 |
| 2 结果 |
| 2.1 母亲人口学特征 |
| 2.2 出生缺陷的影响因素 |
| 2.3 胎儿性别及胎龄情况 |
| 2.4 胎儿畸形发生类型及顺位情况 |
| 2.5 胎儿畸形的影响因素分析 |
| 2.6 胎儿畸形类型与母亲常住地的对应分析 |
| 3 讨论 |
| 3.1 小于28 周缺陷儿疾病顺位的讨论 |
| 3.3 对应分析的讨论 |
| 3.4 出生缺陷防治的意见与建议 |
| 3.5 研究不足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太原市迎泽区 2008~2015 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监测对象 |
| 1.2 方法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迎泽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及变化趋势 |
| 2.2 迎泽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的类型及顺位 |
| 2.3 迎泽区出生缺陷儿的转归情况 |
| 3 讨论 |
| 3.1 迎泽区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总体处于较高水平 |
| 3.2 迎泽区围产儿出生缺陷中先天性心脏病的顺位不断上升 |
| 3.3 迎泽区神经管缺陷的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
| 3.4 迎泽区出生缺陷儿存活率呈上升趋势 |
| 4 结论 |
| 第二部分 太原市迎泽区围产儿出生缺陷影响因素研究及护理干预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方法 |
| 2 结果 |
| 2.1 基本情况比较 |
| 2.2 影响指标单因素分析(条件Logist ic回归分析) |
| 2.3 影响指标多因素分析(条件Logist ic回归分析) |
| 2.4 护理干预结果分析 |
| 3 讨论 |
| 3.1 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 |
| 3.2 出生缺陷的保护因素 |
| 3.3 护理干预对策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出生缺陷监测及预防现状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1 引言 |
| 2 资料和方法 |
| 2.1 资料来源 |
| 2.2 监测方法 |
| 2.3 质量控制 |
| 2.4 相关定义及分析变量说明 |
| 2.5 统计学分析 |
| 3 结果 |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 |
| 3.2 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 |
| 3.3 出生缺陷的流行病学特征 |
| 3.3.1 季度分布 |
| 3.3.2 地区分布 |
| 3.3.3 性别分布 |
| 3.3.4 胎龄分布 |
| 3.3.5 孕母年龄分布 |
| 3.3.6 孕母的文化程度 |
| 3.4 出生缺陷的主要类型、发生率及顺位 |
| 3.4.1 出生缺陷的主要类型及发生率 |
| 3.4.2 顺位 |
| 3.4.3 主要类型出缺陷的年度变化趋势 |
| 3.5 出生缺陷发生的影响因素 |
| 3.5.1 单因素Possion回归分析结果 |
| 3.5.2 多因素Possion回归分析结果 |
| 3.6 出生缺陷儿结局 |
| 4 讨论 |
| 4.1 郑州市二七区监测的出生缺陷发生率较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
| 4.2 男童出生缺陷的发生率高于女童 |
| 4.3 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存在孕周和居住地差别 |
| 4.4 郑州市二七区监测的出生缺陷前五顺位种类发生变化 |
| 4.5 先天性心脏病居郑州市二七区监测出生缺陷第一顺位 |
| 4.6 出生缺陷发生的影响因素 |
| 4.7 出生缺陷儿结局 |
| 4.8 本研究的不足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出生缺陷发病原因的研究现状及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 |
| 致谢 |
| 目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研究背景 |
| 研究目的 |
| 资料来源与方法 |
| 结果与分析 |
| 讨论 |
| 对策与建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