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膜流动性和动脉粥样硬化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膜流动性与动脉粥样硬化(论文文献综述)

何信用[1](2021)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调控p53/SLC7A11介导的氧化损伤及铁死亡抗AS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借助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分子机制。2.通过观察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对p53/SLC7A11介导Apo 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和ox-LDL诱导的细胞氧化应激性损伤及铁死亡的干预作用,从体内外两个层面来探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的防治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1.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防治AS潜在分子机制的网络数据分析;2.体内外实验探究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对氧化损伤及铁死亡的干预作用。1.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防治AS潜在分子机制的网络数据分析。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的成分及靶点,TTD、Dis Ge NET、Drugbank数据库筛选动脉粥样硬化的靶点,将二者所得的靶点通过Uniprot进行靶点基因标准化后利用VENNY进行映射,其结果结合文献资料中所收集到的关于AS及中药组方的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进行PPI网络的分析,并以“tsv”格式保存,同时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以及KEGG信号通路分析,并通过Cytoscape软件及Omic Share云平台进行数据可视化处理。2.分别从体内外实验探究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对氧化损伤及铁死亡的干预作用。2.1体内实验10只C57BL/6J野生小鼠作为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饲养,50只C57BL/6J背景Apo E-/-小鼠给予给予高脂饲料饲养复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适应性饲养后,均分为模型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以及辛伐他汀组。其中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中药低、中、高3组给予生药量分别为0.72g/m L,1.44g/m L,2.89g/m L浓度不同中药煎剂早晚日2次灌胃,辛伐他汀组给予辛伐他汀片水溶剂0.26mg/m L每晚1次进行灌胃。给药4周后,于末次给药2h后进行血液及主动脉样本的采集。采用HE染色观察小鼠主动脉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比色法观察小鼠血清SOD、MDA、GSH氧化及抗氧化指标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主动脉COX2、FTH1蛋白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及q RT-PCR技术检测主动脉组织氧化应激及铁死亡相关蛋白及基因的表达情况。2.2体外实验首先20只SPF级SD大鼠均分为2组,一组给予生药量为2.0g/m L的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中药煎剂,每日两次,每次2m L,另一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灌胃1周后,于末次给药2h后进行腹主动脉血液采集,分离上清液,其中给予中药煎剂灌胃组的血清是含药血清,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组的血清对照血清,提取后备用。将购买的EA.hy926细胞株于10%胎牛血清的DMEN高糖培养基中培养,待传代一定程度后将细胞分成3组,3组细胞均用DMEM高糖培养基培养,其中对照组培养基中含有10%对照血清,ox-LDL组在培养基中加入10%对照血清及50mg/L的ox-LDL,含药血清组,是将ox-LDL组中10%对照血清替换为10%含药血清,3组进行培养12h,之后进行下一步的指标检测。采用原位探针的方法检测各组细胞内ROS水平;采用比色法观察各组细胞SOD、MDA、GSH水平变化;采用Western blot及q RT-PCR技术检测各组细胞发生氧化损伤及铁死亡相关蛋白及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1.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防治AS潜在分子机制的网络数据分析1.1 TCMSP数据库共得到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成分208个,主要有谷甾醇、槲皮素、黄芩素、β-胡萝卜素、β谷甾醇等,319个靶点主要有TNF、NOS3、SOD1等;TTD、Dis Ge NET、Drugbank数据库共得到AS相关的175个潜在靶点,包括SLC7A11、PTGS2等。映射靶蛋白为54个,结合文献资料共获得60个相关蛋白。1.2 GO生物功能结果共获得262条BP,包括氧化还原法、氧化应激反应等;28条CC,涉及细胞器膜、质膜、线粒体等;42条MF,包括谷胱甘肽合成、过氧化物酶活性等。KEGG结果经筛选后共获得53条信号通路,主要包括谷胱甘肽代谢、NF-ΚB信号通路。2.体内外实验结果2.1体内实验:2.1.1 HE染色结果显示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主动脉管腔变窄,有较大斑块形成,且其内部可见大量炎性及泡沫细胞,经过药物干预后,各治疗组皆有改善,其中以中药中、高剂量组及辛伐他汀组改善较为显着,炎性及泡沫细胞明显减少,斑块组织缩小,内膜相对完整且光滑。2.1.2血清SOD、MDA、GSH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SOD、GSH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血清MDA水平显着提高(P<0.01);相比于模型组,各治疗组血清SOD及GSH水平提高(P<0.01或P<0.05),血清MDA水平有所下降(P<0.01或P<0.05),其中以中药中、高剂量组及辛伐他汀组较为显着(P<0.01)。2.1.3免疫组化检测主动脉COX2及FTH1蛋白表达情况显示,相较于正常组,模型组COX2表达明显增多,FTH1表达反而显着减少;相比于模型组,各治疗组COX2有不同程度的减少,FTH1的表达结果相反。其中以中药中、高剂量组及辛伐他汀组表达差异较为显着。2.1.4 Western blot检测主动脉相关蛋白结果显示,相较于正常组,模型组小鼠主动脉COX2、NOX1、p53蛋白水平显着提高(P<0.01),GPX4、FTH1、SLC7A11蛋白水平结果相反(P<0.01);相比于模型组,经药物干预后,各治疗组小鼠主动脉COX2、NOX1、p53蛋白表达水平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1或P<0.05),而GPX4、FTH1、SLC7A11蛋白水平结果与之相反(P<0.01或P<0.05),且FTH1蛋白在辛伐他汀组的表达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2.1.5 q RT-PCR检测主动脉相关基因结果显示,相较于正常组,模型组小鼠主动脉PTGS2m RNA、p53 m RNA、NOX1 m RNA水平显着上调(P<0.01),GPX4 m RNA、FTH1 m RNA、SLC7A11 m RNA水平显着下调(P<0.01);相较于模型组,经药物干预后,各治疗组小鼠主动脉PTGS2 m RNA、p53 m RNA、NOX1 m RNA水平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1或P<0.05),GPX4 m RNA、FTH1 m RNA、SLC7A11 m RNA变化成相反趋势(P<0.01或P<0.05)。2.2体外实验:2.2.1各组细胞内ROS表达于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相较于对照组,ox-LDL组的荧光亮度提升且数量增多;相较于ox-LDL组,含药血清组的细胞荧光数量减少且亮度减弱。2.2.2比色法观察细胞总SOD、MDA、GSH水平变化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ox-LDL组细胞SOD及GSH水平显着降低(P<0.01),而MDA表达水平显着提高(P<0.01);相较于ox-LDL组,含药血清组SOD及GSH水平显着提高(P<0.01),MDA表达相反(P<0.01)。2.2.3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相关蛋白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ox-LDL组细胞COX2、NOX1、p53蛋白结果显着上调(P<0.01),FTH1、GPX4、SLC7A11蛋白表达结果相反(P<0.01);相比于ox-LDL组,含药血清组细胞COX2、NOX1、p53蛋白水平显着下降(P<0.01),FTH1、GPX4、SLC7A11蛋白表达水平上升(P<0.01)。2.2.4 q RT-PCR检测细胞相关基因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ox-LDL组细胞PTGS2 m RNA、NOX1 m RNA、p53 m RNA水平显着上升(P<0.01),FTH1 m RNA、GPX4 m RNA、SLC7A11 m RNA水平显着下降(P<0.01);相较于ox-LDL组,含药血清组细胞GPX4m RNA、FTH1 m RNA、SLC7A11 m RNA表达明显上调(P<0.01),PTGS2 m RNA、NOX1m RNA、p53 m RNA表达结果相反(P<0.01)。结论:1.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是多成分、多靶点通过多种生物学过程及信号通路共同发挥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糖脂代谢、炎症反应等病理过程密切相关。2.基于“痰瘀论治”理论指导下的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p53/SLC7A11介导的氧化损伤及铁死亡有关。3.体内外实验均表明p53/SLC7A11信号通路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及铁死亡的病理过程,而二陈汤合桃红四物能够干预该信号通路。

张道邹[2](2021)在《冠状动脉慢血流与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相关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冠状动脉慢血流(Slow Coronary Flow,SCF)与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mall and Dense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rol,sdLDL-C)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入住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的患者160例,入院后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检查,依据CAG结果再将患者分为冠状动脉无严重狭窄且合并SCF的患者80例为SCF组,冠状动脉无严重狭窄且未合并SCF的患者80例作为非SCF组,两组均行sdLDL-C及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rol,HDL-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尿酸(Uric Acid,UA)、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检测,记录心肌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帧数,计算LDL-C/HDL-C,比较TIMI帧数与sdLDL-C、LDL-C、HDL-C、LDL-C/HDL-C及相关临床指标相关性。同时比较sdLDL-C与LDL-C、LDL-C/HDL-C以及其余有关的血脂指标的相关性,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探索SCF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以判断研究变量的预后价值。结果:SCF组患者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sdLDL-C、LDL-C、LDL-C/HDL-C、TG、UA、Hcy、BMI、TIMI帧数显着高于非SCF组(P<0.05),HDL-C水平显着低于非SCF组(P<0.05)。TIMI帧数与sdLDL-C、LDL-C、LDL-C/HDL-C、BMI、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 B)、TG、Hcy显着呈正相关(P<0.05),与HDL-C、载脂蛋白AI(apolipoprotein A-I,apo AI)呈负相关(P<0.05);sdLDL-C与LDL-C、LDL-C/HDL-C显着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dLDL-C是SCF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为0.721。结论:SCF患者血清sdLDL-C水平升高,sdLDL-C是SCF的独立危险因素。

赵茜,高宇,杜思成,李颖,杨秋萍[3](2021)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清ADAM10水平的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0(ADAM10)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的相关性,并探究T2DM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T2DM患者87例,根据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结果分为3组,即无动脉粥样硬化组(n=25)、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厚组(n=14)、粥样斑块形成组(n=48),比较各组间血清ADAM10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根据颈部血管情况分为无动脉粥样硬化组(n=25)及动脉粥样硬化组(n=62),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ADAM10水平的诊断价值。结果依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进展(无动脉粥样硬化组→动脉IMT增厚组→粥样斑块形成组),血清ADAM10水平有递升趋势[(1 676.12±736.42)pg/ml→(1 835.00±798.79)pg/ml→(2 016.77±787.63)pg/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延长、增龄、收缩压升高、血清ADAM10水平增加是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加重的危险因素。血清ADAM10水平预测T2DM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12(95%CI:0.480,0.743),最佳截断值为1 426.50 pg/ml,灵敏度为0.82,特异度为0.44。结论糖尿病病程延长、增龄、收缩压升高、血清ADAM10水平升高是T2DM颈动脉粥样硬化加重的危险因素。血清ADAM10升高对T2DM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具有警示作用。

贾林·阿布扎力汗[4](2021)在《APLP2基因变异体参与胆固醇代谢的分子机制及功能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寻找淀粉样肽前体样蛋白2(APLP2)调控相关基因及新的变异位点,从基因/蛋白/环境多层次水平上研究其参与调控胆固醇代谢的机制与功能,为以他汀类药物为基础的高脂血症的治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提供理论依据及新的治疗策略。1)采用极端表型策略结合二代测序技术在新疆地区人群中检测APLP2基因非同义突变位点,使用Methyltarget高通量测序法检测APLP2基因甲基化水平。2)探讨淀粉样肽前体样蛋白2(APLP2)新的变异体参与胆固醇代谢过程中的分子机制。3)探讨APLP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新疆人群中血脂异常发生率间的关联性。方法:1)采用极端表型策略,选取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共60例研究对象,分析APLP2基因与血脂谱的关联性。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分析APLP2基因在冠心病组和对照组中的甲基化水平。2)在细胞水平上,构建APLP2基因新变异体的真核过表达质粒,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实时定量PCR、免疫沉淀、免疫共沉淀等实验手段研究APLP2蛋白表达、稳定性、降解等本身特点及对靶蛋白Apo E/LRP1、PCSK9/LDLR的影响,探究APLP2参与调控胆固醇代谢的机制和功能。3)选择新疆地区汉族、维吾尔族及哈萨克族年龄≥35岁的人群1738例,利用Taqman技术对APLP2基因标签SNPs进行扩大样本量验证,阐述与血脂代谢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中入选的60例血脂极高和极低人群进行APLP2基因全外显子组测序,共发现11个新的未曾报道的非同义变异体(Q194E、G42E、G295S、M323I、D329N、S447N、R468C、H534Q、V535M、D573Y及P601A),其中Q194E、G42E、M323I、S447N、R468C、及P601A非同义变异体出现在LDL-C极高组人群中,其余的均出现在LDL-C极低组人群中。冠心病患者中APLP2基因甲基化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2)在细胞水平上进行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与野生型APLP2相比,APLP2 G42E变异体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减少,APLP2 Q194E变异体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然而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APLP2 G42E突变体的半衰期相对较短,降解速度较快,APLP2 Q194E突变体的半衰期相对较长,降解相对缓慢。野生型APLP2能够与ApoE相互作用,与野生型相比,APLP2 G42E和APLP2 Q194E与ApoE的结合没有显着区别。APLP2野生型与LDLR有相互作用,并且是剂量依赖性增加。与野生型相比,APLP2 G42E和APLP2Q194E与PCSK9介导LDLR的降解实验无明显结果差异。3)APLP2基因rs2054247多态性位点与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相关(P<0.05)。APLP2基因rs2054247位点多态性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相关(P<0.05)。然而,rs2054247位多态性与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无关(P>0.05)。APLP2基因rs3740881多态性位点与血清TC、LDL-C、HDL-C和TG水平均无关(P>0.05)。APLP2 rs747180多态性位点只与TC、LDL-C水平相关(P<0.05)。结论:1)本研中在新疆地区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人群中共筛选出APLP2基因11个非同义突变位点,新疆地区人群冠心病患者中APLP2基因甲基化水平较健康对照组高。2)对APLP2基因新变异体G42E和Q194E在细胞水平上进行机制研究后发现G42E和Q194E变异体不影响胆固醇水平。同时,该两个变异体不影响与ApoE/LRP1结合,也不影响PCSK9介导LDLR的降解。3)APLP2基因rs2054247和rs747180位点多态性在新疆人群中可能与高TC和高LDL-C水平相关。ApoE基因rs429358多态性位点在新疆维吾尔族人群中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病相关。

丁昭文[5](2020)在《聚乙二醇修饰的氧化石墨烯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石墨烯独特的二维结构赋予其高效负载、光热效应、光致发光等诸多优异性能,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现有的研究更多聚焦于其功能对最终治疗效果的影响,忽视了该材料的二维尺度可能带来的特殊生物学效应。本论文分别对石墨烯体内注射后与之相互作用的两种关键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进行生物学效应评价,发现了聚乙二醇修饰的氧化石墨烯(PEGylated graphene oxide,GO-PEG)的体内免疫激活效应以及隐形活化的特殊机制,并评估其生物安全性。论文具体开展的研究工作如下:1.构建了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GO-PEG,考察了 GO-PEG活化巨噬细胞的体内效应。在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的基础上,通过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化学修饰成功制备出粒径200-300 nm、厚度5-10 nm、表面带负电的GO-PEG。体内研究结果表明,单次腹腔注射GO-PEG诱导的体内炎症因子分泌水平呈剂量依赖性;多次腹腔注射GO-PEG诱导的体内炎症因子分泌水平无注射次数依赖性。基于上述体内实验结果,进一步揭示了 GO-PEG激活体内免疫的机制:GO-PEG通过与细胞膜相互作用引起磷脂局部簇集,刺激并介导细胞膜上的整合素αvβ8发生力学转导,从而募集细胞膜内侧的Talin,促进巨噬细胞分泌大量细胞因子。2.研究了 GO-PEG对血管内皮细胞应激性行为的影响,发现了 GO-PEG特殊的隐形活化效应。通过PEG修饰GO改善了其对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相容性,并赋予其隐形效应。GO-PEG在不被血管内皮细胞内吞的情况下隐形活化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大量炎症、趋化、粘附相关细胞因子。GO-PEG的隐形活化作用表现为: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形貌形态变化(细胞面积、长度、宽度增加,细胞核圆度、细胞圆度降低);在保持细胞膜完整性的前提下加快膜流动性。3.揭示了 GO-PEG隐形活化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膜起始位点,阐明了微观作用机制。利用基因测序分析和拮抗剂抑制考察确定了细胞膜上L型C a2+通道Cav 1.3作为起始位点在血管内皮细胞活化过程起到关键作用。GO-PEG与细胞膜通过水平吸附/竖直嵌插两种相互作用导致L型Ca2+通道Cav1.3上调,从而促进Ca2+内流,将胞外力学信号转化为内部的化学信号,促进细胞因子分泌,隐形活化血管内皮细胞。4.考察了静脉注射GO-PEG的生物安全性,并基于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评价了 GO-PEG在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的效应。体内毒性实验表明,单次静脉注射低剂量GO-PEG表现为无毒性;单次注射高剂量GO-PEG引发急性炎症反应、肝脏内炎性细胞浸润;多次静脉注射低剂量GO-PEG诱导轻微炎症反应,引起肝脏、肾脏功能失调,注射结束后功能恢复正常。基于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揭示了长期静脉注射低剂量的GO-PEG诱导血管炎症,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提示长期静脉注射对患者的潜在病理影响。上述体内安全性评估为二维材料安全合理的应用奠定基础。

华彤[6](2020)在《运用LC-MS建立脂质组学方法以研究心肌梗死及n-3 PUFA摄入对脂质谱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及内容:甘油磷脂(Glycerophospholipids,GPs)和鞘脂(Sphingolipids,SPs)类脂质分子具有多种结构并且广泛存在于机体中,参与调控多种生物学功能,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对于心梗过程中甘油磷脂和鞘脂类脂质谱的变化仍缺少系统性研究。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n-3 PUFA)是重要的营养物质,补充n-3 PUFA可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但n-3 PUFA的摄入如何影响甘油磷脂和鞘脂类脂质谱尚不清楚。所以我们基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HPLC-MS/MS)技术,针对甘油磷脂和鞘脂类脂质分子建立了检测方法,将建立的靶向脂质组学方法应用于研究心肌梗死和健康人群摄入n-3 PUFA后脂质代谢的变化。方法:我们选择了含有17个碳原子的甘油磷脂和鞘脂类脂质同系物作为内标化合物,使用质谱通过多反应监测扫描模式整理出甘油磷脂和鞘脂类脂质分子的质谱参数信息。根据不同脂质分子的电离特性,建立4个不同模式的靶向脂质组学方法。使用UPLC BEH C18色谱柱优化色谱分离条件。对小鼠进行心脏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手术诱导小鼠发生心肌梗死,利用建立的靶向脂质组学研究小鼠心梗发生后血浆和心脏组织中脂质分子含量的变化;并在健康人群摄入n-3 PUFA 0、3、7、14和21天后,对血浆中甘油磷脂和鞘脂类脂质分子进行检测。结果:我们基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建立靶向脂质组学,检测样本中的甘油磷脂和鞘脂类脂质分子。根据脂质分子的电离特性共开发了四种检测方法,分别是“甘油磷脂正离子模式方法”、“甘油磷脂负离子模式方法”、“鞘脂正离子模式方法”、“鞘脂负离子模式方法”。并基于甲基叔丁基醚对样本的预处理方法进行了优化。通过靶向脂质组学的检测,我们发现小鼠发生心肌梗死后,心脏组织中甘油磷脂类脂质分子,如溶血磷脂酸LPA(18:2)等含量下降,磷脂酰胆碱PC(30:0)等含量增多;鞘脂类脂质分子,如神经酰胺-1-磷酸Cer1P(14:0)、(16:0)、(16:1)等含量增多。但在血浆中没有发现含量显着变化的脂质分子。健康人群摄入n-3 PUFA后,甘油磷脂和鞘脂类脂质分子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大部分溶血磷脂类脂质和一些低丰度脂质的含量变化呈现升高的趋势,如LPE(22:6),PS(36:2)、(36:3)等。多数磷脂酰胆碱、烷基磷脂酰胆碱以及部分溶血磷脂酰甘油脂质的含量在摄入n-3 PUFA后第21天降低。溶血磷脂酸,溶血磷脂酰胆碱,溶血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丝氨酸的含量与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呈负相关。通过对数据进行对比,我们发现溶血磷脂酰甘油LPG(22:5)、(22:6),磷脂酰乙醇胺PE(32:1)和磷脂酰丝氨酸PS(34:1)在心梗后含量升高,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22:6),磷脂酰丝氨酸PS(36:1)、(36:2)、(36:3)、(38:2)、(38:3)、(38:4)、(38:6)、(40:5)在心梗后含量降低,但是摄入n-3 PUFA后以上4种脂质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结论:我们建立了一个涵盖400余种甘油磷脂和鞘脂类脂质分子的靶向脂质组学,可以将该靶向脂质组学运用于对人类以及动物的血浆、组织中进行脂质分子的检测,并可以对所测的脂质分子进行相对定量。我们将该方法应用于小鼠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健康人群摄入n-3 PUFA中的两种模型中进行靶向脂质组学的检测。心肌梗死发生后心脏组织中部分脂质分子的含量发生显着变化。其中溶血磷脂类、神经酰胺-1-磷酸等脂质分子可能与心梗相关的病理生理学过程有关。健康人群摄入n-3 PUFA后甘油磷脂类脂质分子呈现规律性的变化,为临床应用n-3 PUFA提供了药理基础。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22:6)、溶血磷脂酰甘油LPG(22:5)、(22:6)、磷脂酰乙醇胺PE(32:1)、磷脂酰丝氨酸PS(34:1)、(36:1)、(36:2)、(36:3)、(38:2)、(38:3)、(38:4)、(38:6)、(40:5)在心梗发生后的变化趋势与健康人群摄入n-3 PUFA后的变化趋势相反,提示以上4种脂质的变化可能与n-3 PUFA的保护作用有关。

王佳[7](2020)在《基于蛋白组学探讨健脾祛痰化瘀法对脾虚痰浊AS巴马猪小肠差异蛋白及能量代谢变化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剖析“脾主运化”理论内核,联系中医功能脾脏与实质小肠与机体痰浊血瘀证形成关系,将脾、心、小肠关联阐明小肠现代生物学改变与AS发生发展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脾虚痰浊证AS巴马小猪模型,利用蛋白质组学i TRAQ技术寻找差异表达蛋白,尤以线粒体能量代谢为主要切点,深入探讨健脾祛痰化瘀法的影响与机制。材料与方法:论文一主要从文献中寻找功能脾脏与实质小肠消化吸收作用与机体痰浊血瘀证形成关系,探讨脾与心、心与小肠、脾与小肠这几对关系及与AS形成关联性。论文二及论文三选取9只SPF级健康半岁雄性广西巴马小型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组)、脾虚痰浊AS组(模型组)和健脾祛痰化瘀中药干预组(干预组),每组3只。正常组基础饲料喂养48周。模型组和干预组采用中医经典复合因素造模法,即饮食不节加劳倦过度造脾虚模型,配合现代医学冠脉内皮损伤手术造AS模型。模型组与干预组高脂喂饲,干预组第25周使用课题组经验方健脾祛痰化瘀方药搅拌于饲料中喂食。48周末,开腹取小肠组织。论文二镜下观察小肠上皮组织形态。分离提取小肠总蛋白,以i TRAQ试剂标记后进行质谱检测并以软件分析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运用LC-ESI-MS/MS方法分析模型组和干预组的蛋白组学差异;对差异蛋白进行基于GO功能注释、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并筛选出显着富集的蛋白。论文三为进一步验证机体能量代谢变化,采用比色法观察各组猪小肠组织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Ⅱ、Ⅲ、Ⅳ、Ⅴ的活性改变情况并测定ATP合成酶数量。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IDH、Na+-K+-ATP酶和ATP5的蛋白表达。结果:论文一论证了脾、心、小肠与AS关系,为进一步设计从小肠蛋白组学验证中药治疗脾虚痰浊AS实验提供思路。论文二研究发现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肠上皮细胞变性,出现炎症浸润,治疗后情况减轻。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筛选出146个差异蛋白,其中99个上调蛋白和47个下调蛋白,代表性蛋白8个集中在甘油脂类代谢通路、胆汁酸分泌通路、细胞粘附分子通路。干预组与模型组相比筛选出差异蛋白共计189种,其中70个上调蛋白和119个下调蛋白。GO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到绑定、催化活性、运输活性、结构分子活性等生物过程;富集于细胞、细胞组分、细胞器、细胞膜、胞外区等细胞成分;富集到细胞过程、生物调节、生物过程调节、代谢过程、刺激应答、定位等分子功能。KEGG通路分析发现,细胞粘附分子通路变化最为显着,吞噬体、突出囊泡循环、氨基酸生物合成、胰岛素分泌、PPAR信号通路以及与脂代谢密切相关的脂肪消化和吸收、胆汁酸分泌通路显着变化。此外,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的氧化磷酸化等通路蛋白亦发生改变。论文三研究发现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猪小肠组织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Ⅱ、Ⅲ、Ⅳ、Ⅴ活性均明显下降,ATP合成酶减少(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猪小肠组织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Ⅴ活性均明显回升,ATP合成酶增加(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IDH和Na+-K+-ATP酶表达显着升高(P﹤0.01),ATP5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组IDH和Na+-K+-ATP酶表达显着降低(P﹤0.01),ATP5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结论:1.中医“脾”是功能概念,脾失健运痰湿血浊内生,从脾论治AS有意义。心与小肠相表里同主血脉,从“脾主运化”功能联系实质小肠消化吸收及能量代谢过程,结合现代医学蛋白组学与线粒体能量代谢与AS的病理关系,做出科学假设:健脾祛痰化瘀中药治疗脾虚痰浊AS可能从小肠蛋白组及线粒体能量代谢角度发挥作用。2.健脾祛痰化瘀中药方能够改善小肠上皮细胞受损情况,影响脾虚痰浊AS巴马猪小肠COX5B等189个蛋白表达,这些蛋白主要富集在细胞粘附分子、脂肪消化和吸收、胆汁酸分泌、氧化磷酸化等通路,健脾祛痰化瘀中药方通过调控这些关键通路蛋白表达改善脾虚高脂状态下巴马猪小肠消化吸收功能异常,进而改善脾虚痰浊AS。3.健脾祛痰化瘀中药方可能通过提高脾虚痰浊AS巴马猪小肠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以及ATP酶活性,增加小肠组织I、V以及ATP含量,调控ATP5、IDH与Na+-K+-ATP蛋白表达干预小肠线粒体能量代谢,改善病理状态下小肠运化功能,防治脾虚痰浊AS。

于化泓[8](2018)在《反式脂肪酸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功能影响及其诱导凋亡通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卫生组织对每年因心血管问题死亡的人数进行统计,发现数据多达1770万人,且多分布于发展中国家。2016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指出,我国每年有46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且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出现了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心血管疾病成为现代社会发病率、致残率最高的疾病,对人类健康影响巨大,因此心血管健康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心脑血管疾病的起因众多,除了遗传、年龄等不可调节的因素外,不合理膳食,特别是高脂膳食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众多研究提出氢化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Trans Fatty Acids,TFA)可能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不明。本研究主要聚焦于反式脂肪酸(反油酸、反亚油酸),利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模型,探究TFA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生的关系,检测了反式脂肪酸作用于内皮细胞后,细胞膜流动性和物质代谢的动态变化,从反式脂肪酸对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两方面的影响着手,探索了它们可能对HUVEC p53细胞凋亡通路的作用及其导致AS的机理,寻找TFA影响AS发生的可能机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MTT法检测发现,反油酸与反亚油酸均抑制了细胞增殖,使HUVEC存活率降低,反油酸作用48h后细胞抑制率可达30.6%,反亚油酸则高达31.2%。发现反油酸与反亚油酸均造成细胞内NOS活性下降,NO分泌量减少,LDH渗出率升高,且均与TFA浓度有量效关系。这显示反油酸与反亚油酸均对细胞造成了损害,增加细胞的氧化应激水平,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出现障碍,且不同TFA对内皮损伤影响程度不等,反亚油酸造成的内皮损伤明显高于反油酸。2、分别利用气相色谱检测脂肪酸成分,荧光光谱法检测HUVEC膜流动性,结果显示反油酸与反亚油酸均造成细胞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含量降低,总TFA含量增加,且和TFA浓度呈正相关。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含量整体上也呈下降趋势,其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五烯酸(DPA)含量减少。在正常细胞中,反油酸和反亚油酸含量较低,而作用48h后,细胞中反油酸和反亚油酸含量随作用浓度的提高而大幅提高,且和浓度呈正相关,说明TFA能很好地被内皮细胞吸收利用。反油酸作用于细胞后,细胞膜流动性降低,细胞膜的荧光偏振度P和各向异性r均增加(各组间具有显着差异P<0.05),微粘度η亦增加且与反油酸浓度呈正相关。这说明不同TFA均能引起细胞中脂肪酸代谢的变化,影响细胞脂肪酸的组成。与反油酸相比,反亚油酸对细胞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程度更高。3、利用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检测发现,反油酸作用于内皮细胞,引起了细胞中蛋白质含量发生改变。在50μmol/L反油酸组中,有22种蛋白质表达发生变化,其中16种蛋白质表达上调,6种表达下调;而400μmol/L反油酸组中共23种蛋白质表达发生变化,其中17种蛋白质表达下调,6种表达上调。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PCR)也称q RT-PCR,亦证实部分目的蛋白(PSME3、XRCC5、GSTP1、GSTO1)mRNA表达水平同时发生改变。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中,也发现反油酸使HUVEC中XRCC5和PSME3蛋白质表达明显减少,这与2-DE的结果一致。研究结果揭示了反油酸可能引起细胞抗氧化、细胞凋亡、DNA损伤、脂质代谢和炎症发生相关蛋白质表达的变化,这可能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受损,炎性反应增加,对AS的发生起着促进作用。4、发现反油酸能引发细胞中P-selectin、SICAM-1、TNF-α、ET-1、TXA-2分泌量明显增加(P<0.05),血管舒张物质PGI2分泌降低,升高TXA-2/PGI2值。这表明反油酸能增加内皮功能障碍生物标记物分泌量,调节血管收缩物质水平,表明反油酸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使得血管收缩加强,促进血小板聚集,由此促进内皮细胞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促进AS的发生。5、利用双染试剂盒检测,发现反油酸能引起内皮细胞凋亡率增加,且主要表现为晚期凋亡率增加(从18.59%升至38.41%)。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结果表示,反油酸使HUVEC内凋亡调控基因p21、p53mRNA的相对内参表达水平升高,Bcl-2和CyclinD1mRNA、CDK4和PSME3m RNA相对内参表达水平降低,这一影响与反油酸浓度呈量效依赖关系。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反油酸导致内皮细胞CDK4、PSME3表达量下降,且下降幅度随反油酸浓度增加而增加。这一系列结果显示,PSME3降低使Mdm2对p53的下调作用减弱,提升了p53基因表达水平。p53基因表达的增加一方面使其靶基因p21的表达提高,进而导致CyclinD1和CDK4表达降低;另一方面使Bcl-2基因表达降低,凋亡抑制作用减弱。前者会抑制CDK4/CyclinD1复合物的形成,导致细胞不能正常由G1期向S期转换,造成细胞周期停滞;后者能激活Caspase9细胞凋亡通路,二者均能造成细胞凋亡。本研究表明反油酸能激发p53介导的细胞周期阻滞以造成细胞凋亡,使HUVEC损伤进程和炎性反应加剧,促使AS发生。总之,TFA可通过调节细胞内多种相关炎性因子水平,降低细胞膜流动性,造成HUVEC损伤,导致细胞功能障碍,加强血管收缩,加速血小板聚集,促进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反油酸可能激发p53介导的细胞周期阻滞造成细胞凋亡,加速内皮损伤进程。TFA可能通过对内皮细胞的各种损伤和炎症反应与其细胞凋亡过程等综合作用,促进AS的发生和发展。

杨红[9](2014)在《运动及综合干预对糖尿病大鼠心血管代谢与收缩功能因子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代谢功能紊乱是导致糖尿病心血管病变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已知心脏是人体能量需求最大的器官,心肌发生代谢紊乱,提示心肌供能不足,影响心肌泵血能力。糖尿病引起的高糖高脂会导致心肌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其中血管收缩增强,减少血管血流量,会引发心肌缺血。所以,糖尿病心血管病发生代谢紊乱的同时,还伴随着收缩功能的异常。本研究从糖尿病心血管代谢相关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和收缩功能相关因子内皮素1(ET-1)、尾加压素Ⅱ(UⅡ)的研究着手,研究糖尿病心血管代谢紊乱和收缩功能异常的机制,探讨运动干预及其药物联合干预是否能改善糖尿病心血管代谢紊乱和收缩功能异常等问题,从而起到治疗糖尿病心血管病的作用。方法1.健康SD雄性大鼠,将其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A组),安静糖尿病组(B组),运动糖尿病组(C组),运动加药糖尿病组(D组)。糖尿病模型建立成功后,C组D组进行8周运动干预,D组给予罗格列酮。2.大鼠尾静脉采血检测血糖变化,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干预结束后大鼠腹主动脉采血,检测大鼠糖化血清蛋白、血脂三项的结果。3.心肌和血管组织石蜡包埋,进行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4.荧光定量PCR检测心肌和血管中代谢因子(PPARα、CPT-1、IGF-1)和收缩功能因子(ET-1、UⅡ)的基因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的变化。5.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用SPSS11.1软件处理,剂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统计处理。结果1.实验大鼠出现三高一低症状:安静糖尿病组体重明显降低(p<0.01),运动糖尿病组和运动加药组体重增加;糖尿病组心脏重量降低,运动糖尿病组和运动加药组升高;糖尿病组心重/体重指数增大,运动糖尿病组心重/体重指数降低;糖尿病大鼠糖耐量试验阳性。2.实验大鼠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糖尿病组血糖明显升高(p<0.01),运动糖尿病组和运动加药组血糖明显降低(p<0.01),且运动加药组降低幅度更明显;糖尿病组糖化血清蛋白升高(p<0.01),运动组和运动加药组含量降低,且运动加药组作用有显着性差异(p<0.01);糖尿病组甘油三酯、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都升高,且总胆固醇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运动组和运动加药物组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且综合干预后总胆固醇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运动加药物组降低甘油三酯含量。3.心肌和血管组织形态变化: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排列紊乱,细胞肥大扭曲,细胞间隙增大,运动组和运动加药组心肌排列尚整齐,肥大心肌减少,细胞间隙变小;糖尿病大鼠血管内膜增厚病灶,病灶表面内皮细胞肿胀、肥胖,局部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运动组和运动加药组内膜较为平坦,细胞平行排列,破坏较轻。4.实验大鼠心肌血管代谢收缩因子基因表达的变化:安静糖尿病组心肌中PPARα、IGF-I、ET-1表达降低和CPT-1、UⅡ升高,且ET-1、UⅡ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0.01),血管中PPARα、CPT-1、IGF、ET-1、UⅡ降低,且CPT-1、IGF-I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运动糖尿病组心肌PPARα、CPT-1、ET-1、UⅡ降低和IGF-I升高,血管PPARα、CPT-1、IGF-I、ET-1、UⅡ降低;运动加药组心肌中PPARα、CPT-1、IGF-I、ET-1、UⅡ降低,且UⅡ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血管中PPARα、IGF-I、ET-1、UⅡ升高和CPT-1降低,且PPARα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5.实验大鼠心肌血管代谢收缩因子蛋白水平的变化:安静糖尿病组心肌血管中PPARα、CPT-1、IGF-I降低和ET-1、UⅡ升高,且心肌PPARα(p<0.01)和血管CPT-1(p<0.05)降低有显着性差异;运动糖尿病组心肌血管中PPARα、IGF-I升高和ET-1、UⅡ降低,血管CPT-1升高,且血管IGF-I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运动加药组心肌血管PPARα、IGF-I升高和UⅡ降低,血管CPT-1升高和ET-1降低,且血管IGF-I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1.糖尿病大鼠出现明显代谢紊乱,血糖、血脂升高。同时,心肌血管代谢和收缩因子发生改变,尤其心肌和血管代谢因子PPARα、CPT-1、IGF-I显着降低,收缩因子ET-1和UⅡ显着升高,势必造成糖尿病大鼠心血管细胞摄取糖、脂类物质受限,能量代谢障碍,且血管过度收缩,心肌供血量不足,最终影响心血管舒缩功能。2.运动干预对糖尿病大鼠心肌血管糖、脂代谢紊乱和收缩功能异常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尤其在改善心血管细胞摄取糖、脂类物质受限和能量代谢障碍方面有一定效果。同时,还可改善血管收缩异常,增加心肌供血量。此外,运动干预对血管代谢和收缩功能的作用比心肌更明显。3.运动联合药物干预对糖尿病大鼠心血管代谢紊乱的改善更为明显,提示运动联合药物干预是改善心血管代谢的有效方法。

汶文瑾,刘昌华,李晓艳,马伊博,高泽红[10](2014)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单核细胞膜流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动脉粥样硬化中单核细胞膜流动性的变化,本实验选用20只新西兰白兔建立动物粥样硬化模型,提取模型组与对照组兔外周血中单核细胞,通过荧光漂白恢复技术检测单核细胞膜流动性,并结合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病理切片揭示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结果显示动物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建立成功,模型组单核细胞膜的荧光恢复率和扩散系数均低于对照组。本研究揭示了单核细胞细胞膜的流动性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为今后深入探究单核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提供实验基础。

二、膜流动性与动脉粥样硬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膜流动性与动脉粥样硬化(论文提纲范文)

(1)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调控p53/SLC7A11介导的氧化损伤及铁死亡抗AS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防治AS的潜在分子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基于p53/SLC7A11介导的氧化损伤及铁死亡探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基于p53/SLC7A11介导的氧化损伤及铁死亡探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对ox-LDL介导的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动脉粥样硬化与氧化损伤及铁死亡相关性及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冠状动脉慢血流与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冠状动脉慢血流与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清ADAM10水平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资料收集及血清检测
        1.2.2 血管超声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不同T2DM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血清ADAM10水平比较
    2.2 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2.3 血清ADAM10水平对T2DM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价值
3 讨 论

(4)APLP2基因变异体参与胆固醇代谢的分子机制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疆地区人群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APLP2 新突变位点的筛查及甲基化水平检测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耗材和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方法
        1.6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APLP2 基因新变异体参与胆固醇代谢的分子机制及功能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耗材及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APLP2 与血脂异常的关联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1.5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APLP2在胆固醇代谢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5)聚乙二醇修饰的氧化石墨烯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引言
    1.1 石墨烯及其衍生物
        1.1.1 石墨烯
        1.1.2 石墨烯衍生物
    1.2 石墨烯的生物学效应及应用
        1.2.1 药物载体
        1.2.2 光热效应
        1.2.3 光致发光
    1.3 立题依据和目标
        1.3.1 论文立题依据
        1.3.2 论文立题目标及策略
第2章 聚乙二醇修饰的氧化石墨烯活化巨噬细胞的体内效应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GO/GO-PEG的制备与表征
        2.2.4 巨噬细胞对GO/GO-PEG内吞行为的体内考察
        2.2.5 巨噬细胞对GO-PEG免疫响应的体内考察
        2.2.6 GO/GO-PEG与巨噬细胞膜相互作用考察
        2.2.7 巨噬细胞膜磷脂分子簇集情况考察
        2.2.8 巨噬细胞膜Integrin β_8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2.2.9 巨噬细胞膜Integrin β_8与Talin相互作用考察
        2.2.10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GO/GO-PEG的表征
        2.3.2 GO-PEG活化巨噬细胞的体内免疫效应
        2.3.3 GO-PEG活化巨噬细胞的机制
    2.4 本章总结
第3章 聚乙二醇修饰的氧化石墨烯活化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2.3 血管内皮细胞毒性考察
        3.2.4 血管内皮细胞内吞行为考察
        3.2.5 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变化检测
        3.2.6 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形貌观察
        3.2.7 血管内皮细胞膜性质检测
        3.2.8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GO-PEG对血管内皮细胞毒性的影响
        3.3.2 GO-PEG对血管内皮细胞内吞的影响
        3.3.3 GO-PEG对血管内皮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3.3.4 GO-PEG对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形貌的影响
        3.3.5 GO-PEG对血管内皮细胞膜的影响
    3.4 本章总结
第4章 聚乙二醇修饰的氧化石墨烯活化血管内皮细胞的机制探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药品
        4.2.2 实验仪器
        4.2.3 二代测序
        4.2.4 细胞膜靶蛋白筛选
        4.2.5 细胞Ca~(2+)内流情况考察
        4.2.6 L型Ca~(2+)通道亚型的检测
        4.2.7 GO-PEG与血管内皮细胞膜相互作用方式考察
        4.2.8 统计学分析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GO-PEG活化血管内皮细胞膜表面靶蛋白情况
        4.3.2 GO-PEG活化血管内皮细胞膜的微观作用机制
    4.4 本章总结
第5章 聚乙二醇修饰的氧化石墨烯静脉注射的安全性考察与应用评估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与药品
        5.2.2 实验仪器
        5.2.3 体内安全性考察
        5.2.4 动脉粥样硬化ApoE~(-/-)模型构建与效应评估
        5.2.5 统计学分析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GO-PEG静脉注射的安全性
        5.3.2 GO-PEG对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影响
    5.4 本章总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总结
    6.3 今后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运用LC-MS建立脂质组学方法以研究心肌梗死及n-3 PUFA摄入对脂质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试剂
        1.1.1 普通化学试剂(分析纯级别)
        1.1.2 高效液相色谱试剂(质谱级别)
        1.1.3 内标化合物
        1.1.4 动物实验所用相关试剂
    1.2 主要试剂的配制
        1.2.1 内标溶液
        1.2.2 高效液相色谱流动相(A相和B相)
        1.2.3 Evens Blue试剂(1%)
        1.2.4 TTC染色试剂(1%)
        1.2.5 磷酸缓冲盐溶液(PBS)(0.1 mol/L)
        1.2.6 肝素钠溶液(0.1%)
        1.2.7 水合氯醛溶液(10%)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动物
    1.5 实验方法
        1.5.1 血浆中脂质成分的提取
        1.5.2 组织中脂质成分的提取
        1.5.3 给予参加者含有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鱼油的实验设计
        1.5.4 血清检查
        1.5.5 脂质组学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1.5.6 脂质组学质谱参数优化方法
        1.5.7 脂质组学分析
        1.5.8 小鼠心肌梗死模型的建立
        1.5.9 小鼠心动超声检测
        1.5.10 小鼠血浆和心脏组织取材
        1.5.11 Evens Blue-TTC染色
        1.5.12 统计方法
第1部分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建立靶向脂质组学
    1.1 质谱方法的建立
    1.2 液相色谱方法的建立
    1.3 样品预处理方法的建立
    1.4 小结
第2部分 运用建立的靶向脂质组学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小鼠血浆和心脏脂质代谢组的变化
    2.1 建立小鼠急性心梗模型
        2.1.1 对小鼠设置分组并进行超声心功能检测
        2.1.2 对Sham组和MI组小鼠进行造模
        2.1.3 验证MI手术是否成功
        2.1.3.1 多普勒超声检测
        2.1.3.2 TTC染色
    2.2 检测心肌梗死造模后血浆中脂质组的变化
        2.2.1 对血浆中的甘油磷脂类脂质分子进行检测
        2.2.2 对血浆中的鞘脂类脂质分子进行检测
    2.3 心肌梗死造模后显着影响心脏组织中甘油磷脂类脂质分子的水平
        2.3.1 在负离子模式下对心脏组织中的甘油磷脂类脂质分子进行检测
        2.3.2 在正离子模式下对心脏组织中的甘油磷脂类脂质分子进行检测
        2.3.3 根据甘油磷脂的T检验分析,甘油磷脂类脂质发生明显变化
    2.4 小鼠心肌梗死造模后显着影响心脏组织中的鞘脂类脂质分子水平
        2.4.1 在负离子模式下对心脏组织中的鞘脂类脂质分子进行检测
        2.4.2 在正离子模式下对心脏组织中的鞘脂类脂质分子进行检测
        2.4.3 根据鞘脂的T检验分析,鞘脂类脂质发生明显变化
    2.5 小结
第3部分 运用建立的靶向脂质组学研究健康人群摄入n-3 PUFA后甘油磷脂及鞘脂的变化
    3.1 所选参加者具有的特征
    3.2 n-3 PUFA摄入后显着影响血浆中甘油磷脂的水平
    3.3 n-3 PUFA摄入后血浆中鞘脂类脂质分子含量的变化不显着
    3.4 n-3 PUFA对脂质类分子的时程变化
    3.5 通过相关分析表明摄入n-3 PUFA后不同脂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3.6 n-3 PUFA摄入后,血脂相关的临床生化指标的变化
    3.7 小结
讨论
    1.1 关于建立脂质组学的讨论
        1.1.1 质谱条件的建立
        1.1.2 流动相的选择
        1.1.3 样品预处理方法的优化
        1.1.4 本方法的意义
        1.1.5 本方法的局限性
    2.1 运用脂质组学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小鼠血浆和心脏中脂质代谢组的变化
    3.1 运用建立的靶向脂质组学研究健康人群摄入n-3 PUFA后甘油磷脂及鞘脂的变化
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脂质分子在心肌梗死损伤及修复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基于蛋白组学探讨健脾祛痰化瘀法对脾虚痰浊AS巴马猪小肠差异蛋白及能量代谢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剖析“脾主运化”理论内核探讨小肠现代生物学改变所致AS发生发展的理论研究
    1.剖析“脾主运化”理论内核
    2.从脾论治心系疾病的理论基础
    3.基于“脾主运化”的小肠现代生物学改变与AS发生发展的关系
论文二 健脾祛痰化瘀法对脾虚痰浊证AS巴马小型猪小肠差异蛋白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健脾祛痰化瘀法对脾虚痰浊证AS巴马小型猪小肠线粒体能量代谢及重要酶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基于多组学的AS中西医防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反式脂肪酸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功能影响及其诱导凋亡通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心血管疾病和TFA的研究
        1.2.1 TFA的分布
        1.2.2 TFA摄入量
        1.2.3 反式脂肪酸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1.3 蛋白质组学技术与心血管疾病研究
        1.3.1 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2-DE)
        1.3.2 质谱分析
        1.3.3 蛋白质组信息学
        1.3.4 心血管疾病研究中蛋白质组学的应用
        1.3.5 蛋白质组学在营养素研究中的应用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4.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反式脂肪酸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2.1 概述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
        2.3.2 台盼蓝排斥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2.3.3 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
        2.3.4 细胞毒性检测
        2.3.5 细胞NO和NOS的测定
        2.3.6 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HUVEC生长曲线与细胞活力
        2.4.2 反油酸对HUVEC存活率的影响
        2.4.3 细胞浓度对反油酸作用的影响
        2.4.4 反油酸与反亚油酸浓度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2.4.5 反油酸与反亚油酸对细胞NOS的影响
        2.4.6 反亚油酸和反油酸对细胞NO分泌量的影响
        2.4.7 反亚油酸和反油酸对细胞LDH渗出率的影响
    2.5 讨论
        2.5.1 不同饱和度TFA均抑制细胞增殖,影响细胞调控功能
        2.5.2 不同饱和度TFA均能降低NOS活性以抑制NO分泌量
        2.5.3 不同饱和度TFA均能增加细胞内LDH渗出率,导致氧化应激水平升高
    2.6 小结
第3章 反式脂肪酸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脂肪酸组成和膜流动性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脂肪酸成分的测定
        3.3.2 膜流动性的测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反油酸造成的内皮细胞脂肪酸成分的变化
        3.4.2 反亚油酸造成的HUVEC脂肪酸成分的变化
        3.4.3 反油酸对HUVEC膜流动性的影响
    3.5 讨论
        3.5.1 TFA改变脂质代谢
        3.5.2 反油酸导致细胞膜流动性降低
    3.6 小结
第4章 反油酸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蛋白质组成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2-DE试剂的配制
        4.3.2 细胞蛋白的提取
        4.3.3 2-DE
        4.3.4 qRT-PCR分析
        4.3.5 Western Blot分析
        4.3.6 数据分析及计算
    4.4 结果
        4.4.1 2-DE结果
        4.4.2 质谱分析结果
        4.4.3 qRT-PCR分析结果
        4.4.4 Western Blot分析结果
    4.5 讨论
        4.5.1 反油酸减弱了HUVEC抗氧化蛋白质表达
        4.5.2 反油酸减弱了HUVEC抗凋亡的能力
        4.5.3 反油酸干扰细胞脂肪代谢和能量代谢
        4.5.4 反油酸对DNA损伤的影响
    4.6 小结
        4.6.1 降低细胞抗氧化能力
        4.6.2 促进内皮细胞凋亡
        4.6.3 干扰脂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4.6.4 加强细胞DNA损伤
第5章 反式脂肪酸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的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HUVEC的培养
        5.3.2 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测定
        5.3.3 数据处理
    5.4 实验结果
        5.4.1 培养上清液中P-selectin含量变化
        5.4.2 培养上清液中SICAM-1 含量变化
        5.4.3 培养上清液中TNF-α的含量变化
        5.4.4 培养上清液中PGI-2 含量变化
        5.4.5 培养上清液中ET-1 的含量变化
        5.4.6 培养上清液中TXA2的含量变化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反式脂肪酸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通路的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细胞凋亡的检测
        6.3.2 RT-PCR分析
        6.3.3 western blot
        6.3.4 数据处理
    6.4 实验结果
        6.4.1 反油酸对HUVEC凋亡的影响
        6.4.2 检测总RNA和cDNA完整性
        6.4.3 反油酸作用后HUVEC中CDK4、CyclinD1、Bcl-2、p21、p53、PSME3的表达变化
        6.4.4 western blot检测反油酸作用前后HUVEC蛋白表达量的改变
    6.5 讨论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不同TFA均造成内皮细胞抑制
        7.1.2 不同TFA能干扰HUVEC脂肪酸的代谢
        7.1.3 反油酸引起相关蛋白质含量改变
        7.1.4 反油酸引发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紊乱
        7.1.5 反油酸通过p53介导内皮细胞周期阻滞诱导细胞凋亡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7.3 进一步工作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运动及综合干预对糖尿病大鼠心血管代谢与收缩功能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综述
    1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
    2 糖尿病心肌病的研究现状
    3 糖尿病心血管代谢收缩因子的研究现状
    4 运动对糖尿病心肌病作用的研究现状
    5 药物对糖尿病心肌病作用的研究现状
1 仪器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糖尿病大鼠模型建立
    1.3 分组和运动干预、运动加药干预
    1.4 一般生理生化指标检测
    1.5 心肌和血管形态学观察
    1.6 心血管代谢和功能因子的基因蛋白检测
    1.7 统计学
2 实验结果
    2.1 实验大鼠的一般生理变化
        2.1.1 实验大鼠体重变化
        2.1.2 实验大鼠体重的变化
        2.1.3 实验大鼠的心脏相对重量和心脏/体重指数
    2.2 实验大鼠一般生理化指标
        2.2.1 实验大鼠血糖的变化
        2.2.2 实验大鼠糖化血清蛋白的变化
        2.2.3 各组大鼠口服糖耐量试验的结果
        2.2.4 各组大鼠血脂三项的变化
    2.3 实验大鼠心肌和血管组织形态的改变
    2.4 实验大鼠心肌代谢因子的变化
    2.5 实验大鼠血管代谢因子的变化
    2.6 实验大鼠心肌收缩功能因子的变化
    2.7 实验大鼠血管收缩功能因子的变化
3 讨论
    3.1 糖尿病大鼠模型建立
    3.2 运动干预对糖尿病大鼠心血管的影响
        3.2.1 运动干预对糖尿病大鼠生理的影响
        3.2.2 运动干预对糖尿病大鼠心肌血管代谢因子的影响
        3.2.3 运动干预对糖尿病大鼠心肌血管收缩因子的影响
    3.3 运动联合药物干预对糖尿病大鼠心血管的影响
        3.3.1 运动联合药物干预对糖尿病大鼠生理的影响
        3.3.2 运动联合药物干预对糖尿病大鼠心肌血管代谢因子的影响
        3.3.3 运动联合药物干预对糖尿病大鼠心肌血管收缩因子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动脉粥样硬化中单核细胞膜流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品与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模型动物(兔子)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建立
    1.5 兔外周血单核细胞分离
    1.6 兔外周血单核细胞膜流动性功能检测
    1.7 数据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组织切片
    2.2 细胞膜流动性检测
        2.2.1 荧光漂白后恢复过程
        2.2.2 扩散系数及荧光恢复率的计算与比较
3 讨论

四、膜流动性与动脉粥样硬化(论文参考文献)

  • [1]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调控p53/SLC7A11介导的氧化损伤及铁死亡抗AS的机制研究[D]. 何信用.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冠状动脉慢血流与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相关性[D]. 张道邹. 济宁医学院, 2021(01)
  • [3]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清ADAM10水平的相关性[J]. 赵茜,高宇,杜思成,李颖,杨秋萍. 中国临床研究, 2021(03)
  • [4]APLP2基因变异体参与胆固醇代谢的分子机制及功能研究[D]. 贾林·阿布扎力汗.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5]聚乙二醇修饰的氧化石墨烯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及机制研究[D]. 丁昭文.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0(02)
  • [6]运用LC-MS建立脂质组学方法以研究心肌梗死及n-3 PUFA摄入对脂质谱的影响[D]. 华彤.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基于蛋白组学探讨健脾祛痰化瘀法对脾虚痰浊AS巴马猪小肠差异蛋白及能量代谢变化的影响[D]. 王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反式脂肪酸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功能影响及其诱导凋亡通路的研究[D]. 于化泓. 南昌大学, 2018(05)
  • [9]运动及综合干预对糖尿病大鼠心血管代谢与收缩功能因子的影响[D]. 杨红.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2014(02)
  • [10]动脉粥样硬化中单核细胞膜流动性研究[J]. 汶文瑾,刘昌华,李晓艳,马伊博,高泽红. 激光生物学报, 2014(02)


糖尿病论文 动脉硬化症论文 血清蛋白论文 磷脂酰胆碱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上一篇:反映回族商人活动的匿名无题抄本
下一篇:我们是如何走出困境、走出低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