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大巴沟井工作面泄压通风应用初探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大巴沟井回采工作面采用泄压通风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王洪武[1](2017)在《综放工作面瓦斯涌出规律及治理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煤矿的开采范围不断扩大,而且开采强度也在逐渐增大,矿井的瓦斯问题也逐步凸显,而且部分煤矿为高瓦斯矿井。高瓦斯矿井的主要特征有:导致瓦斯事故发生的因素多、危害的范围广泛、造成的后果严重等。深入研究煤层瓦斯抽放的相关理论,合理布置瓦斯抽放的工艺参数,采用先进可行的采煤工艺,选择合理的工作面通风方式,强化瓦斯日常管理,使得瓦斯治理方法和各种瓦斯防治工艺参数合理可行,这些瓦斯治理内容都需要进行进一步进行研究、论证。所以,我们必须将前人的宝贵经验积累起来,根据高瓦斯矿井的实际情况,提高技术水平,防止事故发生。保德煤矿在2015年度鉴定为高瓦斯矿井,与其他煤矿相比,其瓦斯涌出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煤层瓦斯涌出的相对量不大而绝对涌出量较大、煤矿工作面的局部瓦斯发生积聚加剧、工作面瓦斯涌出量主要来源于采空区、矿井瓦斯分布的不均衡性以及瓦斯涌出。根据保德煤矿开采技术条件及煤层瓦斯赋存状况,对81306综放工作面的瓦斯涌出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分析81306综放工作面预抽煤层、采空区及工作面瓦斯涌出规律,结合综放工作面的实际,准确地计算出瓦斯来源,为瓦斯治理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瓦斯的涌出量较大发生在放顶煤的时候;而割煤的时候,采煤工作面的瓦斯涌出量就会变小。当工作面放顶煤和割煤一同进行的时候,矿井的瓦斯涌出量达到最大,极易发生瓦斯超限。治理81306综放工作面瓦斯的研究方法是减小工作面瓦斯的涌出,而在工作面瓦斯涌出量不大时可以使用抑制瓦斯涌出的方法。本论文治理矿井瓦斯采用尾巷以及采空区埋管;沿顶板走向打钻孔;预抽采煤层中的瓦斯等方法进行治理。本论文根据保德煤矿实际情况,主要采用预抽煤层瓦斯、改善通风系统、改变通风方式(增加进风巷或回风巷)、采用均压通风、减少通风设施的漏风量和减小通风阻力、采用地面钻孔和顶板走向钻孔、采用尾巷和高抽巷等方法,从而解决瓦斯事故问题。选用更高的技术防治综放开采煤矿重大瓦斯灾害等问题,使保德煤矿实现了高安全、高产和高效的目的。

孙泽东[2](2015)在《阳煤集团五矿8407工作面护巷煤柱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作为煤炭生产和消耗大国,煤炭资源越来越少,面临枯竭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在煤炭开采期间必须竭尽全力地做到避免煤炭资源不必要的浪费。针对这种情况,国内外许多研究学者就沿空巷道留煤柱护巷技术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通过研究发现合理的煤柱尺寸不仅能够节约煤炭资源,而且还对回采巷道围岩控制及采场安全回采起到积极作用和效果。特别是对高瓦斯矿井而言,合理的护巷煤柱尺寸不仅要减小煤柱尺寸避免资源的浪费,同时还要防止采空区一侧的有害气体通过煤柱的裂缝进入回采空间对工作面安全开采带来威胁。所以针对高瓦斯矿井沿空巷道护巷煤柱留设是否合理的问题也是现下还需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之一。通过对先前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学习和借鉴,本文以阳煤集团五矿高瓦斯矿井8407工作面沿空巷道护巷煤柱适应性进行研究。首先是运用理论研究分析8407工作面回风巷道护巷煤柱上覆岩层运动破坏的特征及其对煤柱产生的影响,并对沿空护巷煤柱内部应力分布以及变形破坏机理进行分析,建立了沿空巷道护巷煤柱力学计算模型,推导出煤柱的合理留设宽度的计算公式来验证8407工作面沿空护巷煤柱是否达到回采要求,并根据注浆加固后的煤柱强度重新计算优化煤柱的合理宽度。接着辅以相似材料模拟实验来还原采场实际情况,根据观察采场开挖过程中煤柱及巷道矿压显现特征来初步预测煤柱及巷道围岩变形规律。然后运用数值模拟对煤柱注浆加固前后的应力、位移大小和状态进行分析,并对煤柱在注浆加固后能否继续优化尺寸进行初步的探讨。最后根据现场工业性试验来监测实际工作面支承压力分布、巷道及煤柱应力和位移等矿压规律及显现特征对比煤柱注浆加固前后的效果,并以此来论证先前运用各种方法手段的正确性。本文所研究的成果为今后阳煤矿区煤柱的支护及尺寸优化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实践经验。

梁盛开[3](2013)在《黔北矿区承压水分布特征与安全开采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峨眉地幔热柱的活动使玄武岩在本区缺失、隔水层变薄,使地下水一度处于超临界状态,CaCO3的溶解度提高了95%,岩溶很发育,并发展为深部暗河。区域水位异常是裂隙偏流所致,窄缝内水位较高,宽缝内的较低。自建的模型和材料、数值模拟显示覆岩渗透系数与裂宽增量3次方程正比,覆岩长兴灰岩底部易形成离层,离层区底板完整可储水;底板最大主应力值采空区的边长的平方、水压成正比,和底板厚度的平方成反比。注水试验、超声波测试和模拟试验证明底板可超前破坏,断层破坏深度是完整底板的2倍,底板隐伏导水断裂扩展即发生突水。认为迎着推进方向顶板施工钻孔释放了顶板离层水,预防暗河水害;缩小采矿尺寸,加固底板隔水层,改造底板含水层和切断导升断裂,阻止导升扩展等方法可防治底板水害。

李建璞[4](2013)在《超近距离煤层合层开采顶板灾害相似模拟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层间距很近的近距离煤层开采有单一煤层开采、分层开采和合层一次采全高开采等方式。本文通过对山西某矿超近距离9号和10号煤层合层开采的相关技术参数进行研究,得出了合层开采的可行性。通过实验室力学实验的测定,得出近距离上层9号煤顶板为坚硬顶板,后通过现场监测得出10号煤层31001工作面矿压规律及材料巷变形特征,后通过计算机数值模拟研究了单层和合层开采之间工作面老顶来压步距、围岩破坏范围、应力分布等方面的差异,最后通过相似模拟实验研究了合层开采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的规律和特征,得出了合层开采过程中的老顶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步距、工作面围岩应力分布特征等数据,并与数值模拟结果相互验证。在此基础上,结合大采高合层开采工作面的特征,提出了防治合层开采工作面顶板灾害的技术措施,并进一步分析了工作面水灾、火灾、瓦斯和粉尘防治的一般措施。最终通过经济比较,得出合层开采在技术和经济上都可行,并可在相似矿井进行推广。

方海峰[5](2012)在《煤矿井下救生舱及硐室防护结构动力学研究》文中指出为了增加煤矿灾后井下遇险人员的生存机会,提高矿难救援工作的效率,有效降低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论文对煤矿井下紧急避险设施(救生舱及避难硐室)的优化布局进行研究,并对其防护结构在煤矿瓦斯煤尘爆炸冲击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及动力屈曲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得到了对提高加筋板壳结构的抗爆炸冲击能力具有借鉴意义的结论。首先,分析煤矿瓦斯煤尘爆炸传播过程的物理机制,利用FLUENT软件对矿井发生瓦斯煤尘爆炸时紧急避险设施防护结构所受的载荷进行了仿真计算,研究了紧急避险设施与巷道夹角及紧急避险设施距爆炸点距离等因素对其受载情况的影响,进一步得到了瓦斯煤尘爆炸中防护结构压力载荷的修正简化方程。结果表明:煤矿井下瓦斯煤尘爆炸冲击波超压与传播距离的平方根成反比,与瓦斯及煤尘聚集量的平方根成正比,所以在具有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的煤矿中,离瓦斯易爆点较近的紧急避险设施应具有较高的抗爆炸冲击的能力,以防止爆炸冲击波的破坏;紧急避险设施的布置方向对防护结构的压力载荷具有较大影响,在地质条件及巷道布置方案允许的情况下,紧急避险设施均宜优先采用与巷道成45°夹角的布置方式,可移动式救生舱应尽可能避免布置在巷道侧面。然后,由于井下避难硐室的防护密闭门大多采用加筋矩形板形式,所以针对瓦斯煤尘爆炸载荷作用下加筋矩形板,建立离散加筋矩形板模型,对其动力响应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并对具有初始缺陷的加筋矩形板在爆炸冲击载荷作用下的非线性动力屈曲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计算详细分析了加筋矩形板动力响应及动力屈曲的影响参数,发现增加壳体厚度,增大材料体积比l等有利于提高加筋矩形板的抗爆性能,但是当材料体积比l>0.1时,提升效果变得不再明显;而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初始缺陷越大,加筋矩形板的临界屈曲载荷越低。利用ANSYS软件建立加筋矩形板的优化模型,对面板厚度和加强筋尺寸进行优化,发现纵向和横向加强筋的密度相当且加强筋的高宽比为2.5:1时的布筋方式较为合理,较等体积光板的屈曲临界载荷最大提高了约50%。其次,针对瓦斯煤尘爆炸载荷作用下的加筋圆柱壳,首先基于正交各向异性壳理论在弹线性范围内对其在轴压下的屈曲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采用Donnell扁壳方程导出轴向压力作用下加筋圆柱壳屈曲的基本方程,得到了屈曲临界载荷的解析解。然后基于离散加筋板壳模型,在考虑大挠度的情况下,对具有两端简支约束的加筋圆柱壳在轴向和径向冲击载荷联合作用下的动态响应进行了理论研究,并对具有初始缺陷的加筋圆柱壳在瓦斯爆炸载荷作用下的非线性动力屈曲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计算详细分析了加筋圆柱壳动力响应及动力屈曲的影响参数,如初始缺陷、加强筋、加载时间及面板厚度等因素对结构动态屈曲的影响。并利用ANSYS软件以在保持径向冲击压力不变情况下的加筋圆柱壳轴压屈曲承载压力为优化目标建立优化模型,为得到较为合理优化的加筋圆柱壳布筋方式提出了有益建议。论文最后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纳林庙煤矿为例,对煤矿井下紧急避险设施建设方案进行了探讨。根据矿井的实际情况,对避险设施的布局进行了详细规划设计,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满足其抗爆要求的避难硐室防护密闭门及可移动式救生舱壳体,最后分别通过软件仿真和模拟巷道爆炸试验对其抗爆性和安全保护性能进行了验证。

周启为[6](2006)在《王村矿极近距离煤层开采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对大同王村矿极近距离煤层开采的巷道布置与施工、支护方式的选择、工作面设备配套与生产工艺、矿压显现规律等进行了分析阐述,生产实践表明王村矿极近距离煤层采用的开采工艺技术是可行的。

刘玉生,刘杰,张向东[7](2001)在《大巴沟井回采工作面采用泄压通风初探》文中提出介绍了挖金湾矿大巴沟井因周边小窑影响 ,矿井采用正压通风的情况下 ,回采工作实施泄压通风的方法、步骤及措施。

二、大巴沟井回采工作面采用泄压通风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巴沟井回采工作面采用泄压通风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综放工作面瓦斯涌出规律及治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1.2 综采放顶煤开采瓦斯研究现状
        1.2.1 综采放顶煤开采瓦斯涌出规律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综采放顶煤开采瓦斯灾害控制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瓦斯致灾因素控制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2 保德煤矿81306综放面概况
    2.1 保德煤矿81306工作面基本情况
        2.1.1 81306 工作面瓦斯情况
        2.1.2 81306 工作面瓦斯来源
    2.2 保德煤矿81306采前瓦斯治理现状
    2.3 保德煤矿81306瓦斯治理技术路线
3 综放工作面瓦斯情况
    3.1 综放工作面瓦斯涌出分析
        3.1.1 综放工作面瓦斯涌出的特点
        3.1.2 综放面瓦斯涌出来源分析
    3.2 综放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
        3.2.1 开采层相对瓦斯涌出量
        3.2.2 矿井邻近层的相对瓦斯涌出量
        3.2.3 工作面的瓦斯涌出量计算
4 综放工作面回采期间瓦斯防治方案
    4.1 工作面设计的通风方案
        4.1.1 工作面选择合适的通风方式
        4.1.2 采面合理配风量及验算
        4.1.3 联巷密闭施工方案
        4.1.4 回采期间通风管理措施
    4.2 工作面采空区抽采方案
        4.2.1 抽采方式的选择
        4.2.2 瓦斯抽采量确定
        4.2.3 抽采管路管径的验算
        4.2.4 瓦斯抽采系统能力验算
        4.2.5 瓦斯抽采管路的布置
    4.3 其他防治瓦斯的措施方案
        4.3.1 上隅角瓦斯治理措施
        4.3.2 隅角悬顶处理技术方案
        4.3.3 减小采空区的漏风方案
        4.3.4 优化采煤工艺
        4.3.5 安全监测监控
5 综放工作面瓦斯治理安全管理措施
    5.1 防止上隅角瓦斯积聚
    5.2 防止工作面瓦斯超限
    5.3 防止瓦斯爆炸
    5.4 其他安全管理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2)阳煤集团五矿8407工作面护巷煤柱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综放开采上覆岩体运动规律研究现状
        1.2.2 护巷煤柱稳定性研究现状
        1.2.3 沿空巷道围岩控制研究现状
        1.2.4 煤柱护巷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本文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综放工作面沿空巷道覆岩结构及稳定性分析
    2.1 工程概况
        2.1.1 8407 工作面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
        2.1.2 8407 工作面围岩力学参数特性及分析
    2.2 8407 工作面沿空巷道护巷煤柱上覆岩层力学结构特征
        2.2.1 沿空巷道护巷煤柱上覆关键层断裂特征
        2.2.2 沿空巷道护巷煤柱上覆岩层破断结构对煤柱的影响
        2.2.3 弧形三角块 B 的结构参数
    2.3 8407 工作面沿空巷道护巷煤柱上覆岩体破断结构稳定性分析
        2.3.1 本区段工作面回采期间关键块体 B 受力分析
        2.3.2 关键块 B 的稳定性条件
    2.4 工程实例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8407 工作面煤柱合理宽度分析
    3.1 留煤柱的合理性
    3.2 煤柱应力分布规律及破坏变形机理
        3.2.1 煤柱应力分布规律
        3.2.2 煤柱破坏变形机理
    3.3 煤柱合理宽度计算
        3.3.1 煤柱力学模型的建立
        3.3.2 工程实例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8407 工作面沿空护巷煤柱相似模拟试验研究
    4.1 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内容
    4.2 模型设计和制作
        4.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4.2.2 模型的设计
        4.2.3 模型的制作
    4.3 实验过程与结果
        4.3.1 未注浆加固煤柱模拟
        4.3.2 注浆加固煤柱模拟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8407 工作面护巷煤柱数值模拟研究
    5.1 数值模型的建立
    5.2 数值计算过程及计算方案
    5.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3.1 未注浆加固煤柱段模拟结果分析
        5.3.2 注浆加固煤柱段模拟结果分析
        5.3.3 煤柱合理尺寸优化的探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8407 工作面护巷煤柱注浆加固工业性试验
    6.1 注浆加固概述
    6.2 注浆加固作用机理
    6.3 煤柱注浆加固工业性试验
        6.3.1 试验地点概况
        6.3.2 注浆加固方案设计
        6.3.3 现场施工
    6.4 现场注浆监测
        6.4.1 监测方案设计
        6.4.2 矿压监测数据收集
    6.5 矿压观测数据分析
        6.5.1 8407 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监测结果分析
        6.5.2 8407 护巷煤柱内部应力监测结果分析
        6.5.3 8407 回风巷道表面位移量监测结果分析
        6.5.4 8407 回风巷道瓦斯含量监测分析
        6.5.5 8407 工作面推进速度分析
    6.6 8407 工作面实际回采情况总述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2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3)黔北矿区承压水分布特征与安全开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煤矿水害形成机理及黔北矿区防治水的研究现状
        1.2.1 煤矿水害形成机理的研究现状
        1.2.2 黔北矿区防治水研究现状
        1.2.3 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1.3 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
2.黔北矿区突水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层组合特征
    2.2 构造发育特征
    2.3 矿区地应力分布特征
    2.4 矿区地温特征
    2.5 矿井水文地质特征
        2.5.1 矿区水文地质
        2.5.2 水源
        2.5.3 突水通道
3.黔北矿区岩溶发育成因及承压水分布特征
    3.1 黔北矿区岩溶发育成因
        3.1.1 峨眉地幔柱概况
        3.1.2 黔北矿区岩溶发育的地热因素
    3.2 顶板承压水头的分布特征
        3.2.1 矿区顶板水头概况
        3.2.2 水头异常分布的理论分析
    3.3 底板承压水的分布特征
4.黔北矿区突水灾害机理
    4.1 顶板开采效应
        4.1.1 开采对上覆岩层破坏的水害因素分析
        4.1.2 采动应力对岩层渗透的影响
    4.2 顶板突水灾害机理
        4.2.1 顶板变形对岩石渗透系数的影响
        4.2.2 顶板次生离层水的成因分析
    4.3 底板突水效应
    4.4 底板突水机理
        4.4.1 概述
        4.4.2 底板突水的力学模型
        4.4.3 采动引起底板突水的材料模拟实验
        4.4.4 采动引起底板隐伏断裂二次导升的数值模拟
        4.4.5 底板隐伏陷落柱突水因素分析
5.黔北矿区水害防治对策及安全开采技术
    5.1 顶板离层水害防治的安全开采技术
    5.2 底板水害防治的安全开采技术
    5.3 防治水安全开采技术的应用
        5.3.1 林华煤矿顶板次生离层水的防治
        5.3.2 林华煤矿底板隐伏断层水害的治理
6.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4)超近距离煤层合层开采顶板灾害相似模拟及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近距离煤层开采理论及方法研究现状
        1.2.2 近距离下位煤层采场矿压规律研究现状
        1.2.3 大采高工作面矿压规律研究现状
        1.2.4 大采高超长工作面顶板大面积垮落对支架冲击破坏载荷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矿井概况与煤岩力学性质测定
    2.1 矿井及煤层概况
        2.1.1 矿井概况
        2.1.2 煤层概况
        2.1.3 其他开采技术条件
    2.2 煤岩物理力学性质测定
        2.2.1 煤岩样品的采集及测试过程
    2.3 本章小结
3 10号煤层单煤层回采时矿压显现和巷道变形实测
    3.1 矿压显现规律观测的意义和观测方案的确定
        3.1.1 矿山压力观测的意义
        3.1.2 10号煤31001工作面及巷道概况
        3.1.3 矿压观测方案的确定
        3.1.4 具体实施方案
    3.2 10号煤层31001工作面矿压观测结果与分析
        3.2.1 结果与分析
        3.2.2 小结
    3.3 现场巷道变形分析
        3.3.1 观测目的和内容
        3.3.2 测点布置
        3.3.3 所需仪器及材料
        3.3.4 观测结果
        3.3.5 小结
    3.4 本章小结
4 合层开采的数值模拟研究
    4.1 数值模拟分析简介
    4.2 单层与合层开采矿压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
        4.2.1 回采整体模型的建立
        4.2.2 单层与合层开采的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合层开采的相似模拟研究
    5.1 相似模拟实验分析意义及原理
        5.1.1 相似模拟试验研究的意义
        5.1.2 相似模拟试验研究的原理
    5.2 合层开采相似模拟研究内容与模型搭建
        5.2.1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5.2.2 相似模拟实验的布置
    5.3.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3.1 实验结果分析
        5.3.2 小结
    5.4 本章小结
6 超近距离煤层合层开采的技术参数与安全技术研究
    6.1 合层开采采场的矿压控制特点
        6.1.1 大采高回采巷道的特点
        6.1.2 大采高回采工作面围岩控制的特点
        6.1.3 近距离煤层合层开采的技术分析
    6.2 近距离煤层合层开采的技术参数研究
        6.2.1 支架支护高度确定
        6.2.2 支架工作阻力确定
        6.2.3 采煤工艺
        6.2.4 工作面设备配套研究
    6.3 近距离煤层合层开采的经济效益分析
        6.3.1 单采10号煤工作面经济分析
        6.3.2 近距离煤层合层开采工作面经济效益分析
        6.3.3 两种采煤方法经济指标比较
    6.4 本章小结
7 超近距离煤层合层开采安全措施研究
    7.1 大采高工作面顶板灾害监测系统研究
        7.1.1 大采高工作面顶板灾害的特征分析
        7.1.2 大采高工作面顶板灾害监测系统
    7.2 超近距离煤层合层开采冲击地压灾害防治研究
        7.2.0 冲击地压发生的机理
        7.2.1 冲击地压的防治方法
        7.2.2 爆破卸压原理
    7.3 作面灾害预防技术管理措施
        7.3.1 水灾防治
        7.3.2 火灾防治
        7.3.3 瓦斯防治
        7.3.4 粉尘防治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
    8.2 论文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获得的荣誉

(5)煤矿井下救生舱及硐室防护结构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目录
图清单
表清单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煤矿井下避险设施研究现状
    1.3 煤矿瓦斯煤尘爆炸研究现状
    1.4 加筋板壳结构动力响应及动力屈曲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瓦斯煤尘爆炸的冲击载荷研究
    2.1 前言
    2.2 煤矿瓦斯煤尘爆炸灾害特点
    2.3 爆炸冲击波的传播过程
    2.4 布置方向对防护结构受载的影响
    2.5 载荷简化方程
    2.6 本章小结
3 加筋矩形板的爆炸动力响应及稳定性分析
    3.1 前言
    3.2 加筋矩形板的爆炸动力响应
    3.3 加筋矩形板的爆炸稳定性分析
    3.4 加筋矩形板的结构优化
    3.5 本章小结
4 加筋圆柱壳的爆炸动力响应及稳定性分析
    4.1 前言
    4.2 加筋圆柱壳的爆炸动力响应
    4.3 加筋圆柱壳的弹线性轴压屈曲分析
    4.4 加筋圆柱壳的弹性非线性动力屈曲分析
    4.5 加筋圆柱壳的加筋方式优化
    4.6 本章小结
5 煤矿井下避险系统实例设计计算
    5.1 矿井概况
    5.2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
    5.3 避难硐室防护密闭门设计实例
    5.4 可移动式救生舱壳体设计实例
    5.5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6.3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附图Ⅰ
附图Ⅱ
附图Ⅲ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大巴沟井回采工作面采用泄压通风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综放工作面瓦斯涌出规律及治理技术研究[D]. 王洪武.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7(01)
  • [2]阳煤集团五矿8407工作面护巷煤柱适应性研究[D]. 孙泽东. 太原理工大学, 2015(09)
  • [3]黔北矿区承压水分布特征与安全开采技术研究[D]. 梁盛开.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3(05)
  • [4]超近距离煤层合层开采顶板灾害相似模拟及控制技术研究[D]. 李建璞.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3(09)
  • [5]煤矿井下救生舱及硐室防护结构动力学研究[D]. 方海峰. 中国矿业大学, 2012(10)
  • [6]王村矿极近距离煤层开采技术[J]. 周启为. 煤炭科学技术, 2006(03)
  • [7]大巴沟井回采工作面采用泄压通风初探[J]. 刘玉生,刘杰,张向东. 煤矿开采, 2001(04)


工作面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瓦斯气体论文

上一篇:滨州市中海滨海路内坡土壤盐碱状况调查
下一篇:'99回望上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