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光[1](2021)在《小剂量奥美拉唑结合帕罗西汀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小剂量奥美拉唑结合帕罗西汀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9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基础治疗组与综合治疗组,每组45例。基础治疗组采用小剂量的奥美拉唑进行治疗,综合治疗组采用小剂量奥美拉唑联合帕罗西汀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综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8%,高于基础治疗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低于基础治疗组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当中,采用小剂量奥美拉唑联合帕罗西汀药物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后期愈合。
张杨帆[2](2020)在《柴枳汤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少阳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柴枳汤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少阳证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在本课题研究中,总共纳入7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予口服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观察组予口服柴枳汤配合期门穴刺络拔罐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四周。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命质量表(FDDQL)、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的变化,并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作为安全性指标,运用统计学进行分析,评价柴枳汤联合期门穴刺络拔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研究共纳入70例患者,其中有66例患者完成了临床观察,观察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2例,总脱落率为5.7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70%,观察组总有效率87.88%,两组疗效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3.治疗后,两组均能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及FDDQL评分,且观察组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前后HAMA、HAMD评分比较中,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烦躁易急、口干口苦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观察组在改善上腹痛、上腹灼烧感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改善两胁胀满、喜叹息、嗳气、大便不畅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事件,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等指标也均未见明显异常变化。结论:柴枳汤联合期门穴刺络拔罐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少阳证)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卓俊勇[3](2019)在《小剂量奥美拉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小剂量奥美拉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我院于2015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进行治疗,治疗组给予小剂量奥美拉唑,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消化不良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治疗效果(93.33%)显着优于对照组(73.33%),两组数据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消化不良发生率(3.33%)显着低于对照组(23.33%),两组数据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奥美拉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疗效显着,临床应用价值值得继续推广。
姜林[4](2019)在《奥美拉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奥美拉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方法 89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36%,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2.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4, 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4%,低于对照组患者的5.8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 P>0.05)。结论奥美拉唑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效果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亮[5](2019)在《小剂量奥美拉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小剂量奥美拉唑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我院于2016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60例分为观察组(小剂量奥美拉唑组)和对照组(埃索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组),观察治疗效果,并统计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在治疗效果的比较中,2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相当,P>0.05;在不良反应情况的对比中,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应用小剂量奥美拉唑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占长丰[6](2017)在《小剂量奥美拉唑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小剂量奥美拉唑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西省广丰区人民医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92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小剂量奥美拉唑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帕罗西汀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并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各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小剂量奥美拉唑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高。
张子健[7](2017)在《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和糖尿病胃轻瘫症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目的:采用系统评价方法研究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糖尿病胃轻瘫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EMbase、Cochrane、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的方式,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3年10月,同时手检相关杂志,并追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纳入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糖尿病胃轻瘫的随机对照试验。再分别由两名评价者根据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简单方法对检所收集到的文献独立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并进行交叉核对后,使用RevMan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部分(1)采取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莫沙必利实验组临床症状的有效率为68.70%,安慰剂组为42.5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莫沙必利组临床症状有效率为88.00%,多潘立酮组为70.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采取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莫沙必利组临床症状有效率为68.35%,奥美拉唑组为87.8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采用固定效应分析结果显示,莫沙必利组临床症状有效率90.91%,伊托必利组94.3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2)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部分(1)采取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莫沙必利组临床症状有效率为84.62%,安慰剂组为69.2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采取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莫沙必利组临床症状有效率为86.43%,多潘立酮组为62.5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采取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莫沙必利组临床症状有效率为59.62%,奥美拉唑组为78.5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采取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组临床症状有效率为92.36%,奥美拉唑组为74.2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采取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组临床症状有效率为96.23%,奥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组为87.5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症部分(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莫沙必利组临床症状有效率为85.79%,安慰剂组为31.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莫沙必利组临床症状有效率为81.02%,多潘立酮组为59.7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现有证据表明,(1)莫沙必利在改善功能性的消化不良患者总体症状的方面优于多潘立酮、安慰剂,但低于奥美拉唑,与伊托必利无显着差异;(2)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方面与安慰剂组相比无显着差异、优于多潘立酮组、低于奥美拉唑实验组组;且在联合用药的方面:莫沙必利联合奥美拉唑的疗效明显优于奥美拉唑,莫沙必利联合奥美拉唑疗效优于多潘立酮联合奥美拉唑;(3)莫沙必利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症疗效优于安慰剂和多潘立酮。莫沙必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糖尿病胃轻瘫症的药物。该研究的结果对枸橼酸莫沙必利在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赵俊红[8](2017)在《分析小剂量奥美拉唑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小剂量奥美拉唑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2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根据就诊时间的先后将200例患者随机划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多潘立酮治疗,实验组患者使用小剂量奥美拉唑治疗。比较最终治疗结果以及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最终疗效对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期间观察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也明显比对照组低,使用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发现,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奥美拉唑与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均能取得较为优良的治疗效果,但多潘立酮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使用小剂量奥美拉唑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杨伟[9](2017)在《小剂量奥美拉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功能性消化不良(FD)行小剂量奥美拉唑治疗的效果。方法 96例FD患者,分为采取法莫替丁、多潘立酮治疗的对照组(48例)以及小剂量奥美拉唑治疗的实验组(48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92%,对照组为81.2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症状评分均明显改善,且实验组各项症状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奥美拉唑治疗FD疗效显着、症状改善明显,具有推广价值。
梁光好,王敬枪[10](2017)在《三九胃泰与奥美拉唑联合应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及安全性》文中提出[目的]探究三九胃泰颗粒与奥美拉唑联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41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47例、治疗组46例和联合用药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与三九胃泰颗粒模拟剂治疗,治疗组采用奥美拉唑模拟剂和三九胃泰颗粒治疗,联合组采用奥美拉唑与三九胃泰颗粒治疗,观察比较三种方法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为95.83%,显着高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73.91%和72.34%;联合用药组的症状积分改善率为71.16%,显着高于治疗组(46.75%)和对照组(44.80%);治疗后,联合用药组患者的症状评分显着低于治疗组和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良反应分别为4.17%、6.52%和8.50%,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实施三九胃泰颗粒与奥美拉唑联合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疗效比较 |
|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 3 结论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 1.4 样本量估算方法 |
| 2 研究方法 |
| 2.1 试验对象及分组方法 |
| 2.2 治疗方案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 2.5 不良反应评价 |
| 2.6 安全性评价 |
| 2.7 统计学方法 |
| 2.8 技术路线图 |
| 研究结果 |
|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
| 2 可比性分析 |
|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 2.2 两组治疗前各项量表评分比较 |
| 2.3 两组治疗前各项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 3 疗效性分析 |
| 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 3.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
| 3.3 两组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
| 3.4 两组治疗前后FDDQL评分比较 |
| 3.5 两组治疗前后HAMA/HAMD评分比较 |
| 4 安全性评估 |
| 分析与讨论 |
| 1 西医学对FD的研究 |
| 1.1 发病机制 |
| 1.2 FD的治疗 |
| 2 中医对上腹痛综合征的研究 |
| 2.1 中医对上腹痛综合征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2 中医对上腹痛综合征的治疗 |
| 3 导师对上腹痛综合征(少阳证)的认识 |
| 4 组方及外治法分析 |
| 4.1 组方分析 |
| 4.2 外治法分析 |
| 5 研究结果分析 |
| 5.1 临床疗效分析 |
| 5.2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 5.3 FDDQL评分疗效分析 |
| 5.4 HAMA、HAMD 评分疗效分析 |
| 5.5 安全性分析 |
| 6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疗效判定标准 |
| 1.5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
| 2.2 比较两组消化不良发生率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
|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安全性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 |
| 2.2 对比2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2 一般资料 |
| 1.3 方法 |
| 1.4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临床疗效 |
| 2.2 症状积分 |
| 2.3 不良反应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 |
| 前言 |
| 研究现状、成果 |
| 研究目的、方法 |
| 一、莫沙必利基本信息 |
| 1.1 药品有效成分 |
| 1.1.1 有效成分化学结构特征 |
| 1.1.2 药理学信息 |
| 1.2 药品制剂 |
| 1.2.1 药品的主要制剂类型 |
| 1.2.2 药动学信息 |
| 1.3 药品生产厂家 |
| 1.4 临床应用 |
| 1.4.1 适应症 |
| 1.4.2 用法用量 |
| 1.4.3 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
| 二、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评价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疾病选择 |
| 2.1.2 疗效指标 |
| 2.1.3 对照药品 |
| 2.2 文献检索策略 |
| 2.2.1 检索原则 |
| 2.2.2 文献检索数据库 |
| 2.2.3 文献检索检索式 |
| 2.2.4 研究过程记录 |
| 2.3 数据提取 |
| 2.4 文献质量评价 |
| 2.4.1 莫沙必利对比安慰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文献质量评价图表 |
| 2.4.2 莫沙必利对比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文献评价图表 |
| 2.4.3 莫沙必利对比奥美拉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文献质量评价图表 |
| 2.4.4 莫沙必利对比伊托必利治疗消化不良文献质量汇总图表 |
| 2.5 数据定量分析 |
| 2.5.1 莫沙必利对比安慰剂治疗消化不良 |
| 2.5.2 莫沙必利对比多潘立酮治疗消化不良 |
| 2.5.3 莫沙必利对比奥美拉唑治疗消化不良 |
| 2.5.4 莫沙必利对比伊托必利治疗消化不良 |
| 2.6 小结 |
| 三、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临床疗效评价 |
| 3.1 研究对象 |
| 3.2 疗效指标 |
| 3.3 对照药品 |
| 3.4 文献检索策略 |
| 3.4.1 检索原则 |
| 3.4.2 文献检索数据库 |
| 3.4.3 文献检索检索式 |
| 3.4.4 研究过程记录 |
| 3.5 数据提取 |
| 3.6 文献质量评价 |
| 3.6.1 莫沙必利对比安慰剂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文献质量评价图表 |
| 3.6.2 莫沙必利对比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文献质量评价图表 |
| 3.6.3 莫沙必利对比多潘立酮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文献质量评价图表 |
| 3.6.4 莫沙必利合并使用奥美拉唑对比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文献质量评价图表 |
| 3.6.5 莫沙必利合并使用奥美拉唑对比多潘立酮合并使用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文献质量评价图表 |
| 3.7 数据定量分析 |
| 3.7.1 莫沙必利对比安慰剂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
| 3.7.2 莫沙必利对比多潘立酮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
| 3.7.3 莫沙必利对比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
| 3.7.4 【奥美拉唑+莫沙必利】对比【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
| 3.7.5 【莫沙必利+奥美拉唑】对比【多潘立酮+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
| 3.8 小结 |
| 四、莫沙必利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症临床疗效评价 |
| 4.1 研究对象 |
| 4.1.1 疾病选择 |
| 4.1.2 疗效指标 |
| 4.1.3 对照药品 |
| 4.2 文献检索策略 |
| 4.2.1 检索原则 |
| 4.2.2 文献检索数据库 |
| 4.2.3 文献检索检索式 |
| 4.2.4 研究过程记录 |
| 4.3 数据提取 |
| 4.4 文献质量评价 |
| 4.5 数据定量分析 |
| 4.5.1 莫沙必利对比安慰剂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症 |
| 4.5.2 莫沙必利对比多潘立酮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症 |
| 4.6 小结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附录 |
| 综述 枸橼酸莫沙必利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0 引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判定指标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4]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对比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3组患者症状评分对比分析 |
| 2.2 3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分析 |
| 2.3 3组患者症状总积分改善率对比分析 |
| 2.4 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分析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