裔兆宏[1](2013)在《美丽中国样本》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子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这是屈原在《天问》中几句关系治水的诘问。我始终相信苍天有眼。大自然的一切变化,都是有规律的,任何对大自然的犯罪行为,都将会受到惩罚,只有顺应自然,利用规律,才能趋利避害。
张杰平[2](2012)在《跨流域调水补偿制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在水资源分布上存在人均占有量少,空间、时间分布不均,与区域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的特点。区域间水资源禀赋差距大。如何解决缺水地区的水问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目前最重要的发展问题之一。对于资源性缺水的地区,采取挖潜、节水、治污等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缺水问题,必须从外流域调水以缓解这类地区的缺水矛盾。跨流域调水给缺水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同时,也给被调水地区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无偿的调水不仅违背水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原则,也不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因此,需要建立合理的跨流域调水补偿制度来解决各方的矛盾冲突,消除调水的不利影响。现行跨流域调水补偿制度存在补偿内容不全,补偿标准过低,生态补偿机制缺失,补偿手段过于依赖政府,补偿转移支付惠及程度不高,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动态补偿标准尚未建立等缺陷,这说明创新现行补偿制度刻不容缓。针对中国水资源分布特点,跨流域调水及其补偿的发展状况。本文首先探讨了权利补偿、生态补偿等的概念,明确了跨流域调水补偿的定位,在此基础上创新了补偿的主体。继而研究跨流域调水的基础制度,并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提出跨流域调水补偿制度体系,并给出构建跨流域调水补偿制度体系的实施建议。本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与目的,国内关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文献综述,文章的研究思路、结构、创新以及基本框架。第二章分析了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与面临问题,论述了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论证了在我国实施跨流域调水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并阐述了调水产生的社会积极效应,以及实施补偿的必要性。第三章分析了跨流域调水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提出了调水补偿制度的五大理论依据:产权理论、外部性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关联乘数效应理论、平等发展权理论。产权理论提出建立完善的水权制度,赋予水资源共有产权特性,它将调水视为产权流转的过程,通过产权的收益功能实现补偿目的。福利经济学理论从消除外部性的视角出发,提出在跨流域调水补偿制度设计中,应当采取补贴的形式激励人们保护水源。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分析了补偿的制度形成与均衡演变。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关联乘数效应理论,分析了实施补偿的必要性。平等发展权理论,秉着“平等”的理念,充分论述了建构合理补偿制度的社会实际意义。第四章分析了我国建国以来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及其补偿模式。以广东东江源区调水、密云北京供水和东阳义乌调水为例,重点介绍了工程的由来和供水效应,并结合调水工程的补偿制度,阐述了生态补偿、政府补偿和市场补偿等几种形式的补偿制度。通过对这些补偿模式的总结与归纳,分析了我国跨流域调水补偿制度中存在的不足。第五章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例,对跨流域调水的补偿制度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基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基本情况,本研究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各利益主体利益重新分配的情况,并对其利益的变化进行了分析,以此明确补偿责任机制。其次,在现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补偿政策的基础上,本研究以湖北郧县为例,分析了水源地具体补偿办法,并评述现有补偿制度。最后,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补偿制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第六章分析了国外跨流域调水补偿制度的相关经验。首先介绍了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分析了工程在经济、生态、地质和防洪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其次,总结了国外跨流域调水管理的成功经验和相关补偿制度。最后,归纳了国外调水补偿制度对我国的相关启示:征收流域生态建设税、建立水权制度、完善现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成立专业补偿机构。第七章构建了跨流域调水补偿制度理论模型。首先根据主体利益受损的原因,将补偿划分为权利补偿和生态补偿,并分别介绍这种两种补偿形式的相关情况。然后,提出补偿制度应是在权利补偿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相互配合下共同运行的一种制度。通过补偿实施主体的不同,本研究提出了“政府+市场+第三部门”三位一体相互协调、共同作用的补偿模式。第八章提出了我国跨流域调水补偿制度创新。以第七章所设计理论模型,对我国现有制度进行革新,完善权利补偿制度与生态补偿制度。同时,提出建立协调监督机制,规范补偿制度,加强对补偿过程的监督,推进制度自我完善,实现社会公平公正。较之以往的研究,本文创新之处如下:第一,系统构建了跨流域调水全面补偿制度架构。目前,理论界系统研究跨流域调水中“权利补偿”、“生态补偿”制度整体结构的甚少。本研究揭示了全面补偿制度的主要构件:权利补偿制度、生态补偿制度以及协调监督机制,并提出在跨流域调水补偿制度中,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市场基础配置功能,第三部门参与作用,公众监督职能。第二,科学设计了跨流域调水补偿制度运行的体制机制,使补偿制度的实施规范化动态化。在权利补偿制度中,提出“政府+第三部门”的制度安排模式;在生态补偿制度中,设计“政府+市场+第三部门”的制度安排模式;此外,制定政府引导、公众监督的协调监督机制,保障以上制度顺利运行,促进补偿制度规范化,引入动态补偿观念,实施补偿的动态调整。
宋贺男[3](2009)在《三个泉倒虹吸出口闸门的振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水利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大坝、水库、船闸的不断兴建,各种类型的水工闸门被广泛地应用,同时其所处的运行环境也日益复杂,因此动水作用下闸门的振动及安全可靠性等问题越来越受到水利工程界的高度重视。本文针对三个泉倒虹吸出口闸门的振动问题,从其运行环境、水力条件等方面入手,通过原型观测和理论分析等手段,对淹没出流条件下潜孔式平面闸门的振动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分析认为当闸下过流时,水流受到闸门底缘的影响产生空蚀并诱发闸门的垂向振动,单一的垂向振动虽不会危及闸门安全,但却能破坏下游泄水道内的漩涡区,加大闸门下游水流的扰动外力。在下游水流的脉动压力和补水压力的共同作用下,水流往复撞击闸门并引起振动,这也是导致闸门结构元件损坏的主要原因。本文结合实际工程,针对诱发闸门振动的各种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减振措施和防振措施。在对倒虹吸出口闸门振动现象的分析中提出的一些结论,可为类似工程提供设计参考。
中国新闻社[4](2002)在《亚洲最大的倒虹吸工程在昆明正式动工兴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表目次 |
| 图目次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一、 选题背景 |
| 二、 研究目的 |
| 三、 研究意义 |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 一、 跨流域调水相关影响的研究进展 |
| 二、 跨流域调水水权制度的研究进展 |
| 三、 水库移民补偿安置的研究进展 |
| 四、 生态补偿的研究进展 |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 一、 研究思路与方法 |
| 二、 内容与论文结构 |
| 三、 研究主要创新点 |
| 第二章 国情水情、跨流域调水及补偿的必要性 |
| 第一节 中国基本国情水情 |
| 一、 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 |
| 二、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
| 三、 水生态环境恶化压力大 |
| 四、 干旱和洪涝灾害频发 |
| 第二节 中国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布局 |
| 一、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 |
| 二、 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
| 三、 社会经济发展态势 |
| 四、 需水预测与供水能力发展趋势 |
| 第三节 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 一、 调解区域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常用途经及可行性 |
| 二、 跨流域调水调节区域水资源再分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 第四节 跨流域调水的影响及补偿的必要性 |
| 一、 跨流域调水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
| 二、 跨流域调水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
| 三、 实施跨流域调水补偿的必要性 |
| 第三章 跨流域调水补偿制度理论依据 |
| 第一节 产权理论 |
| 一、 产权的内涵 |
| 二、 产权的功能与属性 |
| 三、 产权理论应用 |
| 四、 产权理论与跨流域调水补偿 |
| 第二节 福利经济学外部性理论 |
| 一、 外部性的概念及特征 |
| 二、 外部性的市场效率与矫正 |
| 三、 外部性理论与跨流域调水补偿 |
| 第三节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 一、 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与视角 |
| 二、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与跨流域调水 |
|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关联乘数效应理论 |
| 一、 可持续发展 |
| 二、 区域关联乘数效应理论 |
| 三、 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关联乘数效应理论与跨流域调水补偿 |
| 第五节 平等发展权理论 |
| 一、 平等发展权的基本内涵 |
| 二、 科学发展观与平等发展权 |
| 三、 机会平等与平等发展权 |
| 四、 平等发展权与跨流域调水补偿 |
| 第四章 国内调水及补偿制度演进 |
| 第一节 新中国以来几次典型调水与主要补偿方式 |
| 一、 广东东江源区调水及补偿 |
| 二、 密云北京调水及补偿 |
| 三、 东阳义乌调水及补偿 |
| 第二节 中国跨流域调水补偿制度演进 |
| 一、 中国跨流域调水补偿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 二、 跨流域调水补偿制度的发展与变化趋势 |
| 第三节 跨流域调水补偿制度评价 |
| 一、 中国跨流域调水补偿制度实践经验 |
| 二、 中国跨流域调水补偿制度存在的不足 |
| 第五章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补偿分析 |
| 第一节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
| 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历史概况 |
| 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体布局 |
| 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量供水 |
| 第二节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利益相关 |
| 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利益相关划分 |
| 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相关主体利益变化 |
| 第三节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现有补偿政策及评价 |
| 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补偿政策法规 |
| 二、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补偿安置实施规划 |
| 三、 现有补偿政策的不足 |
| 第四节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补偿实践——以湖北郧县为例 |
| 一、 郧县淹没及影响情况 |
| 二、 郧县农村移民补偿安置实施办法 |
| 三、 郧县补偿制度评析 |
| 第六章 国外跨流域调水及补偿制度借鉴 |
| 第一节 国外具有代表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
| 一、 国外典型跨流域调水工程 |
| 二、 国外调水工程效益分析 |
| 第二节 国外跨流域调水管理经验及流域补偿制度 |
| 一、 国外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与管理成功经验 |
| 二、 国外跨流域调水与流域先进补偿制度经验 |
| 第三节 国外跨流域调水补偿制度建设的启示 |
| 一、 征收流域生态建设税 |
| 二、 建立我国水权制度 |
| 三、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 四、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
| 五、 成立专业补偿机构 |
| 第七章 跨流域调水补偿制度创新设计 |
| 第一节 跨流域调水补偿划分 |
| 一、 跨流域调水利益相关主体及补偿类型 |
| 二、 跨流域调水补偿制度结构 |
| 第二节 权利补偿制度 |
| 一、 权利补偿概念 |
| 二、 跨流域调水权利补偿主客体 |
| 三、 跨流域调水补偿权利划分 |
| 四、 跨流域调水权利补偿结构 |
| 第三节 生态补偿制度 |
| 一、 生态补偿概念 |
| 二、 生态补偿基本要素 |
| 三、 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 |
| 第八章 跨流域调水补偿制度实施政策建议 |
| 第一节 完善权利补偿制度 |
| 一、 扎实推进确权工作 |
| 二、 积极引进第三部门 |
| 第二节 完善生态补偿制度 |
| 一、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
| 二、 突出市场主导作用 |
| 三、 大力发挥第三部门生态建设功能 |
| 第三节 建立协调监督机制 |
| 一、 完善法律法规 |
| 二、 形成利益协调机制 |
| 三、 建立公众监督体系 |
| 四、 建立动态补偿协调机制 |
| 主要参考文献 |
| 一、 中文文献 |
| 二、 英文文献 |
| 后记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平面闸门的振动及其原因 |
| 1.3 闸门振动的研究现状 |
| 1.4 研究闸门振动的主要方法 |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工程概况 |
| 2.1 三个泉倒虹吸工程概况 |
| 2.2 倒虹吸出口水力控制要求 |
| 2.3 倒虹吸出口闸门 |
| 第三章 三个泉倒虹吸出口闸门振动机理分析 |
| 3.1 引言 |
| 3.2 垂向振动机理分析 |
| 3.3 水平振动机理分析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三个泉倒虹吸出口闸门的减振与防振措施 |
| 4.1 引言 |
| 4.2 减振措施 |
| 4.3 可能出现振动类型的预防 |
| 4.4 用超空蚀结构降低门槽下游空蚀强度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