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1](2021)在《血清FGF23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比较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在2型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群中的水平,探讨FGF23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延边医院)住院治疗的确诊2型糖尿病的内分泌科患者100例为实验组,根据颈动脉+椎动脉彩超结果将2型糖尿病(T2DM)组分为有颈动脉斑块组48例,无颈动脉斑块组52例;同期选取于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延边医院)体检科体检患者中选取年龄、性别相配的健康者(无颈动脉斑块)60名作为正常对照(NC)组。2、临床资料采集:记录所有组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病程、身高、体重、收缩压、舒张压,测量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脂蛋白a、钙、磷、尿素氮、肌酐、胱抑素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FGF23的水平。结果:1、健康对照(NC)组(无颈动脉斑块)和2型糖尿病(有颈动脉斑块组和无颈动脉斑块组)一般观察指标的比较:T2DM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高于健康对照组,可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餐后2小时血糖T2DM组高于健康对照组,根据结果分析可得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NC组比较高于NC组,差异可说明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磷和NC组比较时低于NC组,差异可说明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血清FGF23水平与NC组比较时高于NC组,差异可说明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钙、总胆固醇、脂蛋白a、尿素氮、肌酐、胱抑素C与NC组对比时比较并统计学分析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间FGF23水平比较: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糖尿病病程在三组间具有差异(p<0.05),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BMI、性别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比较:(1)有颈动脉斑块组年龄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组,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2)有颈动脉斑块组收缩压、舒张压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及无颈动脉斑块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有颈动脉斑块组糖尿病病程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组,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2)性别、BMI在三组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血清FGF23水平为因变量,以糖尿病病程、BMI、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钙、磷等自变量定位,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并使多种因素相互排除后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是FGF23水平的影响因素。4、FGF23水平与临床相关指标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提示FGF23水平与收缩压(r=0.120,p=0.045)、舒张压(r=0.158,p=0.004)、糖尿病病程(r=0.168,p=0.043)、餐后2h血糖(r=0.131,p=0.037)、糖化血红蛋白(r=0.231,p=0.02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165,p=0.034)、FGF23水平与;FGF23与年龄(r=0.118,p=0.079)、BMI(r=0.089,p=0.144)、空腹血糖(r=0.067,p=0.231)、总胆固醇(r=0.053,p=0.233)、甘油三酯(r=0.095,p=0.177)、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083,p=0.156)、脂蛋白a(r=0.065,p=0.317)、钙(r=-0.108,p=0.169)、磷(r=0.013,p=0.52)、肌酐(r=0.026,p=0.522)、尿素氮(r=0.103,p=0.389)、胱抑素C(r=0.073,p=0.427)等数据相关性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5、Logistic回归分析:T2DM为因变量,将T2DM组与对照组组间有差异的变量: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磷、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FGF23作为协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FGF23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FGF23等为T2DM患者的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保护因素。结论:1.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FGF23水平升高对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2.在2型糖尿病患者和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血清FGF23水平升高可能会成为临床诊断指标,也可成为2型糖尿病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指标。
陈芳芳[2](2021)在《脂肪细胞来源外泌体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糖尿病是21世纪全球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国已成为糖尿病患者总数最多的国家。与未患糖尿病的成年人相比,大约75%的2型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研究表明,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受累程度高且弥漫病变较多、狭窄程度较重,临床治疗困难明显增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是目前用于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有效手段。但是在PCI日臻完善的今天,糖尿病一直是PCI术中并发症和术后近、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显着升高,是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支架内再狭窄(Int-stentrestenosis,ISR)是涉及多种机制的复杂疾病过程,是恶化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患者预后的核心问题。现有观点认为以平滑肌细胞增殖为核心的血管内膜增生是支架内再狭窄的主要病理过程和关键环节。以此为靶点开发的雷帕霉素、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但存在“晚期追赶现象”,且晚期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仍高达10%。由此推测平滑肌细胞增殖可能只是血管内膜增生的主要中间过程而非启动因素,而糖尿病导致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显着增高的关键机制也尚未阐明。因此,探索糖尿病条件下血管内膜增生的启动环节,寻找以此为靶点的干预方法,才能从源头上阻断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发展。对于血管结构而言,内皮细胞作为管壁组织与血液中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天然屏障,是保护平滑肌细胞免受刺激因素干扰的关键,在血管内膜增生过程中可能是先于平滑肌细胞发挥作用的核心角色。支架的植入过程中存在内皮细胞受损,内皮细胞损伤是启动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步骤。围手术期药物的规范应用已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内皮细胞的完整性,而平滑肌细胞仍能不断受到刺激而增殖。近期关于内皮细胞在刺激因素下向间质细胞转变即内皮间质转化(Endo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ndMT)的研究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EndMT 是指在某些特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内皮细胞失去其自身特异性抗原,而获得间质细胞抗原,同时其生物学特性明显改变,获得较强的增殖、迁移、收缩能力。EndMT在冠状动脉和肺动脉的发育过程中可使内皮细胞向平滑肌细胞进行转化,对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发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EndMT参与了诸多与血管内膜增生相关疾病的发生过程,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但未涉及PCI术后再狭窄防治的研究。因此,EndMT可能是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关键步骤。近来研究证实,多种外界刺激因素在内皮细胞发生EndMT中起重要作用,包括高糖、炎症、低氧、脂代谢异常、氧化应激、机械牵张力、吸烟等,但是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上述多种机制的协同作用。外泌体(Exosomes)能够携带大量蛋白质、核酸及脂质成分,整合来源细胞的有效刺激信息,有效实现信号的级联放大和远距离传输。Exosomes所携带、传递的信息成分多与其来源细胞/组织密切相关。糖尿病状态下,脂肪细胞来源外泌体(Adipocyte-derived exosomes,AdExos)含有脂肪组织炎症及胰岛素抵抗的相关蛋白及核酸成分,能够通过作用于靶细胞诱发多种生物学功能,可能是链接胰岛素抵抗的脂肪组织与糖尿病动脉血管之间的重要桥梁,是整合机体多种刺激因素,诱发EndMT的关键载体。Sonic hedgehog(Shh)作为Hedgehog蛋白三种同源形式之一,表达最广泛,活性最高,是参与胚胎发育的关键蛋白。在肿瘤领域的研究发现,Shh具有激活Snail信号通路促进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作用,而EndMT是EMT的一种特殊类型。进一步研究证实,Snail信号通路亦是调节EndMT形成的关键信号通路。综上,我们提出研究假说:糖尿病状态下,携带Shh的AdExos增多,被内皮细胞摄取,AdExos通过其表面携带的Shh激活Snail依赖的EndMT过程,导致内皮细胞发生表型转换,逐渐向间质细胞转化,促进血管内膜增生,最终导致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鉴于以上假说,我们将进行体内及体外实验,在整体和细胞水平研究脂肪细胞来源外泌体在血管再狭窄中的作用及具体机制。研究目的1.在整体动物水平证实AdExos通过其携带的Shh促进内皮间质转化,加剧血管内膜增生,进而影响糖尿病血管再狭窄的发生;2.从细胞水平探索AdExos促内皮间质转化的特性,验证AdExos通过其携带的Shh激活内皮细胞Snail信号通路并促进EndMT,为2型糖尿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研究方法1.培养、诱导分化3T3-L1前脂肪细胞并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首先,我们通过胰岛素、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与地塞米松联合诱导的方法将3T3-L1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再通过高糖联合高胰岛素的方法建立胰岛素抵抗的脂肪细胞模型,采用无exosomes血清培养并收集细胞上清,获取对照组(Control,Ctrl)及胰岛素抵抗组(Insulin resistance,IR)脂肪细胞上清。2.Shh腺病毒转染3T3-L1脂肪细胞在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再将Shh干扰及过表达的腺病毒转染入成熟脂肪细胞中,采用无exosomes血清培养后,收集细胞上清,获取胰岛素抵抗组、Shh干扰的胰岛素抵抗组、Shh过表达的胰岛素抵抗组及空载体胰岛素抵抗组的脂肪细胞上清。3.AdExos的分离提取及特征鉴定将前文中获得的多种脂肪细胞上清通过超速差速离心法,分离提取上清中的外泌体,由此获得对照组外泌体(Ctrl-AdExos)、胰岛素抵抗组外泌体(IR-AdExos)、Shh干扰的胰岛素抵抗组外泌体(IR-AdExosshh-)、Shh过表达的胰岛素抵抗组外泌体(IR-AdExosshh+)及空载体胰岛素抵抗组外泌体(IR-AdExosvector);再采用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粒度仪、流式细胞仪及Western blot等方法进行AdExos的特征鉴定。4.2型糖尿病血管再狭窄ApoE-/-小鼠模型的构建4周龄的雄性ApoE-/-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禁食处理12~14小时,进行腹腔糖耐量试验(Intraperitone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IPGTT)后随机分为高脂饮食组和普通饮食组,高脂饮食组予以高脂饲料喂养,普通饮食组予以普通生长繁殖饲料喂养;6周后再次进行IPGTT试验,出现胰岛素抵抗的高脂饮食组小鼠给予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剂量标准为75mg/kg),普通饮食组小鼠给予同等剂量的枸橼酸钠缓冲液进行腹腔注射;继续以原饲料喂养2周后,再次进行IPGTT试验和随机血糖检测,如果小鼠的随机血糖水平≥11.1mmol/L,且有多饮、多尿、多食等现象,则纳入2型糖尿病组。对2型糖尿病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通过植入股动脉袖套的方法构建血管再狭窄模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IR-AdExos及IR-AdExosshh-经尾静脉注射,最后得到动物分组分别为普通饮食再狭窄组(Chow)、普通饮食+IR-AdExos再狭窄组(Chow+IR-AdExos)、普通饮食+IR-AdExosshh-再狭窄组(Chow+IR-AdExosshh)、糖尿病再狭窄组(DM)、糖尿病+IR-AdExos再狭窄组(DM+IR-AdExos)及糖尿病+IR-AdExosshh-再狭窄组(DM+IR-AdExosshh-)。5.小鼠体内血管对AdExos的摄取为了验证小鼠血管能够摄取AdExos,我们采用PKH26染料标记AdExos,经尾静脉注射入再狭窄模型小鼠,制作血管标本切片,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AdExos在体内的摄取情况。6.病理组织学染色观察血管再狭窄情况对股动脉再狭窄部位组织标本切片进行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Verhoeffs Van Gieson弹性纤维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血管再狭窄情况。7.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再狭窄部位EndMT发生情况通过进行 CD31 和 SM22α、CD31 和 Vimentin、Ve-Cadherin 和 SM22α、Ve-Cadherin和Vimentin免疫荧光共定位染色的方法检测血管再狭窄部位EndMT的发生情况。8.分离提取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验证内皮细胞对AdExos的摄取为了进一步研究AdExos对内皮细胞发生内皮间质转化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体外细胞实验,通过酶消法提取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给予PKH26标记的AdExos,采用鬼笔环肽标记细胞骨架蛋白,显微镜下观察内皮细胞对AdExos的摄取。9.AdExos刺激孵育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检测细胞中EndMT发生情况再将所获取的Ctrl-AdExos、IR-AdExos、IR-AdExosshh-、IR-AdExosshh+、IR-AdExosvector等不同培养条件来源的AdExos及TGF-β、SHH重组蛋白用以刺激孵育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的方法评价内皮标记物和间质标记物的表达变化及EndMT的发生情况。10.Western blot 检测分子机制方面,取AdExos及重组蛋白刺激孵育后的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提取蛋白质,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hh、内皮细胞及间质细胞标记物的表达及信号通路分子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建立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3T3-L1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至成熟脂肪细胞后,细胞质内出现较多、较大的脂滴;高糖高胰岛素条件培养成熟脂肪细胞24h后,脂肪细胞总蛋白中总IRS1表达量显着减少,磷酸化Ser307位点的IRS1表达量显着增高,Akt的磷酸化水平降低;脂肪细胞细胞膜蛋白Glut4表达减少而细胞浆蛋白Glut4表达增加,提示胰岛素抵抗状态下Glut4细胞膜转位减少;胰岛素抵抗状态下,脂肪细胞脂质沉积增多。上述结果表明我们成功建立了 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2.AdExos的分离提取及特征鉴定透射电镜观察下发现AdExos呈膜包被的囊泡状,直径在30~100nm范围内;动态光散射粒度仪结果表明AdExos直径范围分布于30~100nm;Western blot及流式细胞学结果表明AdExos阳性表达CD63、TSG101及CD81,而不表达GRP94和Calnexin。3.构建2型糖尿病血管再狭窄ApoE-/-小鼠模型ApoE-/-小鼠通过高脂饮食饲养联合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一次性注射的方法构建2型糖尿病模型,糖尿病小鼠随机血糖≥11.1 mmol/L,且有多饮、多尿、多食等现象。在此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股动脉袖套植入的方式构建再狭窄模型。4.糖尿病脂肪组织来源外泌体富集Shh分子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小鼠脂肪组织来源外泌体蛋白中Shh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糖尿病组小鼠脂肪组织来源外泌体中Shh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证明糖尿病脂肪组织来源外泌体富集Shh分子。5.小鼠体内血管对AdExos的摄取在免疫荧光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发现PKH26标记的AdExos呈红色荧光,分布于小鼠血管范围内,证明小鼠血管能够成功摄取AdExos。6.IR-AdExos通过携带的Shh分子促进血管再狭窄高分辨率显微超声技术检测股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HE染色分析血管再狭窄,综合二者结果确定血管再狭窄情况。结果表明,糖尿病组小鼠股动脉再狭窄情况与普通饮食组相比明显加重;与普通饮食组或糖尿病组相比,普通饮食+IR-AdExos组或糖尿病+IR-AdExos组的再狭窄情况进一步加重;而Shh蛋白敲减后的IR-AdExos,其促血管再狭窄的能力有所下降,即普通饮食+IR-AdExosshh-组小鼠股动脉再狭窄较普通饮食+IR-AdExos组小鼠更轻,糖尿病+IR-AdExosshh-组小鼠股动脉再狭窄程度比糖尿病+IR-AdExos组小鼠更轻。7.IR-AdExos通过携带的Shh分子促进股动脉再狭窄部位EndMT的发生通过免疫荧光共定位的方法检测血管再狭窄部位发生EndMT的情况,免疫荧光共定位时,如果内皮细胞同时表达内皮细胞特征性标志物(CD31、Ve-Cadherin)和间充质细胞特征性标志物(SM22α、Vimentin)则记为发生内皮细间质转化的细胞。结果表明糖尿病状态下,内皮细胞标志物减少,间质细胞标志物增加,提示发生EndMT;尾静脉注射IR-AdExos能够进一步促进EndMT的发生,而敲减Shh的IR-AdExos其促EndMT作用减弱,证明IR-AdExos表面的Shh分子是IR-AdExos发挥促EndMT作用的主要分子靶点。8.成功提取原代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能够摄取AdExos我们采用酶消法成功提取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经免疫荧光染色证明所提取的内皮细胞阳性表达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证明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提取成功。将PKH26标记的AdExos与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共同孵育,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细胞浆内有红色荧光,即为被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摄取的AdExos,证明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能够摄取AdExos。9.AdExos促进内皮细胞发生EndMT将 Ctrl-AdExos、IR-AdExos、IR-AdExosshh-、IR-AdExosshh+、IR-AdExosvector等不同培养条件来源的AdExos及TGF-β、SHH重组蛋白刺激孵育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后,通过免疫荧光共定位的方法检测内皮细胞EndMT的发生。免疫荧光共定位时,如果内皮细胞同时表达内皮细胞特征性标志物(CD31、Ve-Cadherin)和间充质细胞特征性标志物(α-SMA、FAP、FSP-1)则记为发生内皮细间质转化的细胞。与Ctrl组相比,IR-AdExos组内皮细胞发生EndMT增多;与IR-AdExos组相比,IR-AdExosshh-组发生EndMT的内皮细胞数量并无显着增加,而IR-AdExosshh+组中发生EndMT的内皮细胞数量进一步增加;TGF-β作为阳性对照,在其刺激下,发生EndMT的内皮细胞数量显着增加;SHH重组蛋白刺激组中,发生EndMT的内皮细胞数量也有显着增加。上述结果表明,IR-AdExos能够促进内皮细胞发生EndMT,且该作用是经由其携带的Shh分子发挥的。另,TGF-β及SHH也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发生EndMT的作用。10.IR-AdExos促进血管再狭窄EndMT的分子机制与Ctrl组相比,IR-AdExos组内皮细胞中Snail和Slug表达显着升高。证明IR-AdExos的促EndMT作用是通过其表面的Shh作用于下游的Snail和Slug分子发挥作用。研究结论1.胰岛素抵抗条件下,脂肪细胞中脂质含量增多,脂肪细胞来源外泌体富集Shh分子;2.IR-AdExos能够通过携带的Shh分子,经由Shh/Snail/Slug信号通路促进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发生EndMT;3.富集Shh的IR-AdExos能够明显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发生间质转化,进而加剧糖尿病小鼠血管再狭窄的发生,可能是糖尿病脂肪组织促进血管再狭窄的重要机制之一,IR-AdExos有望成为进一步防治糖尿病ISR的新靶点。研究背景糖尿病已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慢性疾病之一。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增长迅速,中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最多的国家。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粥样斑块破裂导致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是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但是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易损斑块发生率高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循证医学证据表明,积极控制血糖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率,但强化降糖治疗能否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尚未得到证实。这提示血糖和胰岛素水平仅能反映代谢水平,而不是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易损斑块发生率高的根本原因。因此,亟需深入探讨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增加的深层次机制。既往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常出现病理性新生血管,且在易损斑块和斑块易损部位尤为明显,与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病理性新生血管是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形成的关键环节。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动脉损伤部位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与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急性冠脉综合症有关,这些斑块脆性较大且易发生破裂,进而导致血管阻塞。除了斑块内出血机制以外,病理性新生血管还通过白细胞征募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2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同属慢性炎症性疾病,在2型糖尿病状态下,脂质在脂肪细胞中不断存储,随着脂肪细胞逐渐增大,导致脂肪细胞功能失调,脂肪因子分泌紊乱,大量促炎因子合成释放,引发全身代谢性炎症反应、胰岛素抵抗,从而加速斑块进展,促进易损斑块的形成。此外,有研究发现,脂肪细胞能够分泌内皮特异性丝裂原和促血管生长因子,参与新生血管的形成。但功能失调的脂肪组织如何促进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促进斑块发生发展的确切机制至今尚未见报道。近期,有学者认为外泌体(Exosomes)是脂肪组织与血管间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Exosomes是由多种细胞(如血小板、内皮细胞、单核细胞等)产生的,携带大量与其细胞/组织来源和功能密切相关的蛋白质、核酸和脂质成分。可实现信号的级联放大和远距离传输。在人体内所有exosomes中,脂肪细胞来源的exosomes(Adipocyte-derived exosomes,AdExos)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新生血管形成的关系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Hulsmans等认为,AdExos是将脂肪组织产生的炎症及氧化应激信息传递到血管的重要使者,从而引起内皮损伤、诱发动脉粥样硬化。但是,AdExos对于斑块稳定性变化及斑块内病理性新生血管的形成有无影响尚未见报道。研究发现AdExos富含纤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有利于循环中的AdExos粘附、迁移、浸润于内皮细胞。糖尿病慢性低度炎症状态下,受损的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且炎症因子(IL-6、IL-8)、趋化因子(MCP-1)、粘附因子(VCAM-1、E-selectin)表达上调,为循环中的AdExos粘附、浸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此外,AdExos携带丰富的促血管生成miRNA,如miR221、miR27b、miR21、miR17~92等。脂肪组织作为内分泌器官,是多器官间相互联系的纽带。Hedgehog 蛋白在哺乳动物中有 Sonichedgehog(Shh)、Indianhedgehog(Ihh)及Desert hedgehog(Dhh)三种同源形式,其中Shh表达最广泛,活性最高。Hedgehog在斑马鱼胚胎发育中通过VEGF促进主动脉生成。Shh缺失的小鼠发育中的肺缺乏正常血管化的能力。Hedgehog信号可通过控制众多促血管生成因子包括VEGF-a,VEGF-b,VEGF-c及AngII的表达而调控新生血管的生成。Hedgehog蛋白促血管生成功能的发挥是通过连接到一种12次跨膜受体蛋白--Patched实现的。在正常情况下,Patched受体与另一种7次跨膜受体蛋白——Smoothened(Smo)相结合且抑制Smo的作用。当Hedgehog蛋白与Patched受体结合后,解除了对Smo的抑制作用,进而启动信号转导。Smo是Hedgehog信号通路的信息转换器,把细胞外的Hedgehog蛋白信号向细胞内传递,激活胶质瘤相关原癌基因(Glioma-associated oncogene homolog,Gli)转录因子。综上所述,我们提出了如下假说:糖尿病状态下,功能失调的脂肪组织释放入循环血液中的AdExos数量增多,其通过其表面的Hedgehog蛋白与内皮细胞上的Patched受体结合,促进病理性新生血管的形成,加速斑块进展及易损斑块的形成。研究目的1.从细胞水平分析AdExos促血管生成的特性;2.体外验证AdExos是否通过启动Hedgehog信号通路,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研究方法1.培养、诱导分化3T3-L1前脂肪细胞并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通过胰岛素、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与地塞米松联合诱导的方法将3T3-LI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再通过高糖+高胰岛素的方法建立胰岛素抵抗的脂肪细胞模型。采用无exosomes血清培养并收集细胞上清,获取对照组(Control,Ctrl)及胰岛素抵抗组(Insulin resistance,IR)脂肪细胞上清。2.Shh腺病毒转染3T3-L1脂肪细胞在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再将Shh干扰及过表达的腺病毒转染入成熟脂肪细胞中,采用无exosomes血清培养后,收集细胞上清,获取胰岛素抵抗组、Shh干扰的胰岛素抵抗组、Shh过表达的胰岛素抵抗组及空载体胰岛素抵抗组的脂肪细胞上清。3.AdExos的分离提取将前文中获得的多种脂肪细胞上清通过超速差速离心法,分离提取上清中的外泌体,由此获得对照组外泌体(Ctrl-AdExos)、胰岛素抵抗组外泌体(IR-AdExos)、Shh干扰的胰岛素抵抗组外泌体(IR-AdExosshh-)、Shh过表达的胰岛素抵抗组外泌体(IR-AdExosshh+)及空载体胰岛素抵抗组外泌体(IR-AdExosvector)。4.分离提取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验证内皮细胞对AdExos的摄取为了进一步研究AdExos对内皮细胞血管新生能力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体外细胞实验,通过酶消法提取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给予PKH26标记的AdExos,显微镜下观察内皮细胞对AdExos的摄取。5.AdExos刺激孵育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检测内皮细胞功能的改变将所获取的 Ctrl-AdExos、IR-AdExos、IR-AdExosshh-、IR-AdExosshh+、IR-AdExosvector等不同培养条件来源的AdExos及VEGF、SHH重组蛋白用以刺激孵育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通过PCNA/KI67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内皮细胞增殖功能,通过细胞划痕实验检测迁移功能。6.小管形成实验检测AdExos促血管新生的特性将 Ctrl-AdExos、IR-AdExos、IR-AdExosshh-、IR-AdExosshh+、IR-AdExosvector等不同培养条件来源的AdExos及VEGF、SHH重组蛋白用以刺激孵育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通过小管形成实验观察小管形成的数量及分支长度,评价AdExos的促血管新生的能力。7.Hedgehog信号通路在AdExos促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分子机制方面,给予Hedgehog蛋白阻断剂——环巴胺阻断Hedgehog信号通路,通过小管形成实验观察小管形成的数量及分支长度,检测内皮细胞的小管形成功能。给予Hedgehog蛋白阻断剂——环巴胺和Gli抑制剂——Gant61刺激孵育,提取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蛋白质,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信号通路分子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成功提取原代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能够摄取AdExos我们采用酶消法成功提取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经免疫荧光染色证明所提取的内皮细胞阳性表达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证明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提取成功。将PKH26标记的AdExos与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共同孵育,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细胞浆内有红色荧光,即为被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摄取的AdExos,证明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能够摄取AdExos。2.IR-AdExos改变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功能用Ctrl-AdExos、IR-AdExos、VEGF及SHH重组蛋白刺激孵育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首先进行PCNA和KI67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trl-AdExos刺激组的PCNA和KI67的表达量有所增加,IR-AdExos刺激组的PCNA和KI67的表达量显着增加,以VEGF作为促血管新生的阳性对照用以刺激内皮细胞,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VEGF刺激组中内皮细胞的PCNA及KI67表达量均显着增加。表明IR-AdExos、VEGF能够显着增强内皮细胞的增殖功能。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trl-AdExos刺激组的细胞迁移率有增加,IR-AdExos细胞迁移率显着增加,VEGF刺激组细胞迁移率明显增加。表明IR-AdExos、VEGF能够显着增强内皮细胞的迁移功能。3.AdExos促进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小管形成功能用Ctrl-AdExos、IR-AdExos、VEGF及SHH重组蛋白刺激孵育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进行小管形成实验,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Ctrl-AdExos刺激组细胞小管形成数量、分支长度增加,IR-AdExos刺激组细胞小管形成数量、分支长度显着增加,VEGF阳性对照组内皮细胞小管形成数量、分支长度显着增加。表明IR-AdExos、VEGF能够明显增强内皮细胞的小管形成功能。4.Shh基因干预的IR-AdExos影响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功能用 IR-AdExos、IR-AdExosshh-、IR-AdExosshh+、IR-AdExosvector 等不同培养条件来源的AdExos及VEGF、SHH重组蛋白刺激孵育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进行PCNA和KI67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IR-AdExos组相比,IR-AdExosshh-组中内皮细胞PCNA、KI67的表达量有所降低,IR-AdExosshh+组内皮细胞中PCNA、KI67的表达量显着增加。表明Shh是IR-AdExos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功能的重要分子。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与IR-AdExos组相比,IR-AdExosshh-组中细胞迁移率降低,IR-AdExosshh+组内皮细胞细胞迁移率显着增加。表明Shh是IR-AdExos促进内皮细胞迁移功能的重要分子。5.Shh基因干预的IR-AdExos影响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小管形成功能用 IR-AdExos、IR-AdExosshh-、IR-AdExosshh+、IR-AdExosvector 等不同培养条件来源的AdExos及VEGF、SHH重组蛋白刺激孵育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进行小管形成实验,结果显示:与IR-AdExos组相比,IR-AdExosshh-组中内皮细胞小管形成数量、分支长度降低,IR-AdExosshh+组内皮细胞小管形成数量、分支长度显着增加。表明Shh是IR-AdExos促进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重要分子。6.Hedgehog信号通路在AdExos促血管新生中的作用给予 Hedgehog 抑制剂环巴胺和 IR-AdExos、IR-AdExosshh-、IR-AdExosshh+、IR-AdExosvector等不同培养条件来源的AdExos以及VEGF重组蛋白刺激孵育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检测内皮细胞小管形成功能,结果表明IR-AdExos+环巴胺组的小管形成数量、分支长度显着降低,证明Hedgehog是AdExos促血管新生的关键分子。7.AdExos促血管新生信号通路分子的表达情况给予Hedgehog抑制剂环巴胺、Gli抑制剂Gant61及IR-AdExosshh+刺激孵育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Western blot结果显示:IR-AdExosshh+刺激条件下,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中Gli表达量显着升高;给予环巴胺和Gant61(Gli抑制剂)后,Gli表达量显着降低,证明AdExos通过Patched/Gli信号通路促进血管新生。研究结论1.IR-AdExos能够增强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小管形成功能,促进血管新生;2.Shh是IR-AdExos促进内皮细胞功能改变的关键分子;3.IR-AdExos通过Patched/Gli信号通路促进血管新生。
王光亚[3](2021)在《脂联素与代谢性疾病的相关性及其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西方国家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居民的生活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快餐、油脂等高脂高热量饮食摄入量较前明显增加。高脂高热量饮食的危害也逐渐显现。高脂高热量饮食摄入量增加,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高尿酸血症、非酒精性脂肪肝、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等发病有关。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这些代谢性疾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调查显示,中国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威胁,已经成为危害全球的公共健康问题。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尤其与高脂高热量饮食和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有关,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核心,但是具体的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明确。高脂饮食导致的胰岛素抵抗以及异位脂质沉积是重要的病理变化,也是研究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途径的较好的模型。我们课题组在前期的基础研究中已经成功建立了高脂饮食喂养诱导出的胰岛素抵抗以及异位脂质沉积的小鼠的动物模型,并对脂肪因子、炎症因子、氧化应激、细胞凋亡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进行过一些研究,特别是脂肪因子脂联素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研究。脂肪组织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它分泌大量的生物活性分子,脂联素(Adiponectin,APN)是其分泌最丰富的脂肪因子之一,能够发挥改善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调节糖脂代谢、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脏保护等多种有益作用。尽管在脂联素与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研究不少,但在脂联素干预方面研究还不多。本研究首先对代谢综合征人群和2型糖尿病人群进行分析,了解血浆脂联素以及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及其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关系。并通过高脂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小鼠模型,了解脂联素干预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胰岛素抵抗和肝脏、骨骼肌脂质沉积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脂联素在改善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紊乱等方面的作用机制,为寻找代谢性疾病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血浆脂联素水平及基因多态性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研究。第二部分血脂联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研究。第三部分脂联素干预对高脂诱导胰岛素抵抗小鼠异位脂质沉积及炎症因子的影响。第四部分脂联素干预对胰岛素抵抗小鼠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影响。第一部分血浆脂联素水平及基因多态性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研究目的:比较代谢综合征人群血浆APN水平及基因多态性的变化,进一步探讨APN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3月河北省汉族志愿者,年龄25-65岁之间。符合受试者标准256例,按照是否存在MS分为两组:MS组(n=142)符合以下三项或全部四项:1)腹型肥胖:腰围男性≥90cm,腰围女性≥85cm。2)高血糖:空腹血糖≥6.1mmol/L,或糖负荷后2h血糖≥7.8mmol/L和(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经治疗者。3)高血压:血压≥130/85mm Hg及(或)已确诊为高血压并治疗者。4)空腹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1.7mmol/L。5)空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C)<1.04mmol/L。健康人群(n=114)作为对照组。测定2组中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血压、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C)、TG、HDL-C、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脂联素(Adiponectin,APN)水平的变化,检测APN rs121917815基因多态性。结果:1.MS组的体重指数,腰围,收缩压,舒张压和空腹胰岛素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MS组的血浆APN水平低于对照组,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114例受试者的rs121917815基因型分布为:CC基因型41(35.96.2%),CT基因型36(32.45%),TT基因型37(32.45%);MS组142例受试者的APNrs121917815基因型分布为:CC基因型68(47.89%),CT基因型42(29.58%),TT基因型32(22.53%);与对照组相比,MS组的CC基因型基因频率显着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5)。MS组与对照组相比较,相对风险分析结果为:OR=1.64,95%CI=(1.05-2.30),提示CC基因型可能增加MS的患病风险。对照组APNrs121917815的C、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1.76%和48.24%;MS组C、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2.68%和37.32%。卡方检验结果提示,两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存在差异,APNrs121917815的C等位基因的频率MS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9)。对照组与MS组相比较,相对风险分析结果为:OR=1.71,95%CI=(1.03-2.98),提示C等位基因携带者患MS的风险可能增加。小结:1.血浆APN水平与代谢综合症密切相关,血浆APN水平在代谢综合症患者中明显下降。2.APN基因多态性位点rs121917815与MS相关,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携带者可能增加MS的患病风险。第二部分血脂联素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研究目的:比较2型糖尿病人群血浆APN水平的变化,进一步探讨APN与2型糖尿病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住院患者,年龄在25-65岁。其中单纯2型糖尿病组(T2DM组)34例,合并大血管病变(Macrovascular disease,MVD)组34例,糖尿病诊断标准按照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合并MVD组包括有心脑血管病变和下肢动脉病变(急性期除外)。同期从体检中心选取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受试者知情同意后,空腹测量身高、体重、腰围、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留取空腹静脉血标本,测定血糖、甘油三脂、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及血浆脂联素水平。结果:1.三组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T2DM组和MVD组与对照组比较,BMI、FBG、TC、TG、FINS均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2.MVD组、T2MD组的血浆APN水平均低于对照组,MVD组低于T2M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VD组、T2MD组的PAI-1的水平高于对照组,MVD组高于T2M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如表2所示,T2DM组的血浆APN水平与体重指数,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和甘油三酯水平呈负相关(P<0.05),而与ISI正相关(P<0.05)。MVD组APN水平与BMI和SBP以及FBG,FINS和TG水平呈负相关(P<0.05)。T2DM组、MVD组中,APN的血浆水平均与PAI-1的血浆水平呈负相关(P<0.05)。4.血浆APN水平和其它参数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血浆脂联素水平作为因变量,而其他参数被指定为自变量。在MVD组的回归方程中,自变量有BMI和SBP以及TG、PAI-1。T2DM组,BMI,TG和PAI-1与血浆APN水平独立相关。MVD组BMI,FCP,PAI-1和FBG与血浆APN水平独立相关。小结:1.血浆脂联素水平、PAI-1水平与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降低,而PAI-1增高。2.血浆脂联素水平、PAI-1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血浆脂联素水平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中进一步下降,而PAI-1进一步升高。第三部分脂联素干预对高脂诱导胰岛素抵抗小鼠异位脂质沉积及炎症因子的影响目的:探讨脂联素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小鼠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性指数、血脂、炎症因子以及肝脏、骨骼肌脂质沉积的影响。方法: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10只和高脂组(HFD)20只。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高脂饮食组给予高脂饲料。饲养小鼠期间,记录每周体重及摄食量。8周后行腹腔注射糖耐量实验(IPGTT),评估胰岛素抵抗模型是否建立,将HFD组小鼠随机抽取10只作为脂联素干预组(HFD+APN),脂联素干预组给予腹腔注射外源性重组脂联素,每天15μg/kg,共6周。CON和HFD组给予相应剂量的0.9%氯化钠溶液腹腔注射,共6周。干预6周后,再次行IPGTT试验,检测0 min、15 min、30 min、60 min、120 min血糖值并计算葡萄糖曲线下面积(AUC)。采集血清测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LSA)测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脂联素(adiponectin,APN)、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Quantitative insulin sensitivity check index,QUICKI)。留取肝脏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和骨骼肌组织进行油红染色,观察肝脏、骨骼肌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及脂质含量。结果:1高脂饮食诱导小鼠胰岛素抵抗模型的建立。高脂饮食干预第8周后,HFD组较CON组小鼠体重明显增加(P<0.05)。HFD组小鼠平均每日摄食量较CON组明显增加(P<0.05)。8周末行IPGTT试验,HFD组较CON组小鼠在0 min、15min、30 min、60 min、120 min血糖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CON组相比,HFD组葡萄糖曲线下面积显着增加(P<0.05),提示成功建立高脂诱导胰岛素抵抗模型。2脂联素干预6周各组小鼠体重摄食量及胰岛素抵抗参数的变化。HFD组小鼠体重较CON组显着增加(P<0.05),HFD+APN组小鼠体重在脂联素干预4周后有下降趋势,但较HFD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HFD组小鼠每日摄食量较CON组显着增加(P<0.05),HFD+APN组小鼠每日摄食量较HFD组无差异。于6周末行IPGTT实验,HFD组较CON组小鼠血糖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HFD+APN组较HFD组相比小鼠血糖水平均下降(P<0.05)。与CON组相比,HFD组的AUC曲线下面积显着增加(P<0.05),与HFD组相比,HFD+APN组的AUC曲线下面积显着下降(P<0.05)。与CON组相比,HFD组的小鼠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HFD+APN组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较HFD组明显降低(P<0.05)。HFD组QUICKI值较APN组明显降低(P<0.05),脂联素干预后,QUICKI值显着升高(P<0.05)。3各组小鼠血脂水平比较。HFD组TG、TC、LDL-C、HDL-C水平显着高于CON组(P<0.05),HFD+APN组TG、TC、LDL-C水平明显低于HFD组(P<0.05),HDL-C水平未有明显变化。4脂联素对各组小鼠模型炎症标志物的影响。HFD组小鼠血清和肝脏组织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CON组(P<0.05),HFD+APN组小鼠血清和肝脏组织TNF-α、IL-6明显低于HFD组(P<0.05)。HFD组小鼠血清和肝脏组织APN水平明显低于CON组(P<0.05),HFD+APN组小鼠血清和肝脏组织APN明显高于HFD组(P<0.05)。5各组小鼠肝脏,骨骼肌组织形态学比较5.1肝脏H&E染色CON组可见肝组织结构清晰完整,肝细胞胞浆均匀红染,脂滴空泡较少,未见明显脂肪变性;HFD组肝组织结构紊乱模糊,肝细胞胞浆内可见大小不等的脂滴空泡,脂滴将细胞核挤于细胞边缘,呈明显的脂肪变性;与HFD组相比,HFD+APN组肝组织细胞脂肪变性明显减轻,脂滴空泡明显减少。5.2骨骼肌油红染色CON组小鼠骨骼肌细胞质内无脂滴,HFD组小鼠骨骼肌细胞内可见脂滴较多,核位于肌膜下方,糖原颗粒蓄积,HFD+APN组脂滴较HFD组减少。小结:1.高脂饮食可以诱导小鼠体重增加伴随脂质异常,骨骼肌、肝脏脂质沉积,炎症反应形成胰岛素抵抗。2.脂联素干预可改变高脂饮食小鼠肝脏、骨骼肌脂质沉积,降低炎症反应,进而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血脂紊乱。第四部分脂联素干预对胰岛素抵抗小鼠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影响目的:研究APN对胰岛素抵抗小鼠IRS/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探究脂联素在改善高脂诱导小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第三部分方法对动物进行分组及标本采集。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肝脏、骨骼肌、肾周脂肪组织,胰岛素信号通路IRS1/2、p-IRSTyr1/2、PI3K、p-PI3K,Akt及p-Akt的表达,以及脂联素信号通路Adipo R1、AMPK及其磷酸化的蛋白水平。结果:1.脂联素干预后胰岛素信号通路相关指标的表达三组间,高脂饮食的小鼠与CON组相比小鼠肝脏,骨骼肌,脂肪组织IRS1/2、p-IRSTyr1/2、PI3K、p-PI3K,Akt及p-Akt水平降低(P<0.05),脂联素干预6周后HFD+APN组,IRS1/2、p-IRSTyr1/2、PI3K、p-PI3K,Akt及p-Akt水平较HFD组显着增加(P<0.05)。2.脂联素干预后Adipo R1/AMPK蛋白的表达三组间,高脂饮食的小鼠与CON组相比小鼠肝脏,骨骼肌,脂肪组织Adipo R1、p-AMPK水平显着降低(P<0.05),脂联素干预6周HFD+APN组,Adipo R1、p-AMPK水平较HFD组显着增加(P<0.05)。小结:1.脂联素通过上调高脂饮食小鼠肝脏、骨骼肌、肾周脂肪组织IRS1/2、PI3K、Akt表达水平,调控IRS-1/PI3K/Akt通路,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及糖代谢紊乱。2.脂联素能够上调脂联素受体及p-AMPK,加强脂肪酸的氧化过程,从而改善肝脏、骨骼肌、肾周脂肪组织的脂质沉积。结论:1.血浆脂联素水平减低与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代谢综合征有关。2.脂联素干预可改变高脂饮食小鼠肝脏、骨骼肌脂质沉积,降低炎症反应,进而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血脂紊乱。3.脂联素对高脂饮食小鼠肝脏、骨骼肌、肾周脂肪组织胰岛素抵抗干预的机制是上调了这些组织胰岛素信号通路IRS1/2、PI3K、Akt的表达水平,并且同时上调了Adipo R1/AMPK通路,加强了脂肪酸的氧化过程。
成林[4](2020)在《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大鼠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影响》文中指出1.研究目的:本研究从整体、组织等综合评价不同干预方式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大鼠的影响,其中尤以AGEs为重点、对以伏邪理论为指导的参芪复方干预代谢记忆,保护大血管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2.实验方法:将4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采用高脂高糖饮食加腹腔注射STZ的方法进行造模;正常组大鼠则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72小时后检测大鼠血糖,并以血糖值>16.7mmo1/L为标准判断模型是否成功。随后将血糖达标的大鼠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模型组、参芪复方组和二甲双胍组,并采用灌胃的方式对大鼠进行药物干预,具体剂量如下:参芪复方组1.44g/kg.d,二甲双胍组0.1g/kg.d,正常及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5.0ml/kg.d。8周后取材,对各组大鼠行胸主动脉形态学、血脂、OX-LDL、PAI-1、MDA、SOD、AGEs等病理检测。3.实验结果:1.一般情况: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精神差、毛发干、行为反应慢,饮水与摄食量显着增多;治疗组一般情况虽不及正常组,但相较于模型组而言呈好转趋势。2.大鼠的胸主动脉形态:相较于正常组大鼠,模型组可见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且出现泡沫细胞;治疗组大鼠胸主动脉形态均得到相应改善,内皮细胞稍肿胀,可见少量泡沫细胞,受损状况介于正常组与模型组之间。3.大鼠空腹血糖及血脂:药物干预前,和正常组对比后发现,造模组大鼠的空腹血糖水平显着提高(P<0.01);药物治疗后,相较于模型组而言,治疗组空腹血糖水平明显降低(P<0.01);血脂方面,相较于正常组而言,模型组TC、TG含量增长明显(P<0.05);和模型组对比后发现,治疗组血脂水平虽出现下降,但并无显着差异(P>0.05)。4.大鼠OX-LDL、PAI-1、MDA、SOD、AGEs水平:相较于正常组,模型组大鼠OX-LDL、AGEs含量显着增加(P<0.01),PAI-1含量明显增加(P<0.05),MDA水平虽有增加但差异不显着(P>0.05),SOD含量则显着减少(P<0.01);相较于模型组而言,二甲双胍组OX-LDL含量显着减少(P<0.01),SOD含量增长明显(P<0.01),PAI-1、MDA及AGEs水平虽有下降,但差异并不明显(P>0.05);相较于模型组,参芪复方组PAI-1含量下降明显(P<0.05),血清OX-LDL、MDA、AGEs浓度减轻,SOD含量提升,但均与模型组接近(P>0.05)。4.结论:1.参芪复方能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大鼠的精神状况、行为反应等一般情况产生影响,并减轻相应症状。2.以伏邪理论为指导的参芪复方可通过降低AGEs水平阻断代谢记忆,发挥保护大血管的作用。
郭宇鑫[5](2020)在《三七粉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瘀证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该类患者早期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同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斑块形成情况便于检查,所以可以通过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预后进行判断。现代药理研究显示,三七可以干预多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发展的机制。因此通过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血瘀证患者应用三七粉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探讨其作用机理,可以为中医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思路,并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提供参考。方法:按照一定的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收入60例患有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瘀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控制血糖、血脂、抗血小板凝集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之上加用三七粉,3个月为一个疗程,共观察两个疗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评分并评估两组患者的症候改善情况;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治疗前后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数量及面积;观察患者血糖、血脂等实验室指标以及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运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实验室指标、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及中医证候积分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均有显着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效果更佳,有效率达86.7%(26/30),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情况均有改善,但两组对比并无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脂情况均有改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斑块面积均有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效果更佳,有效率达83.3%(26/30),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整个治疗过程中安全性指标均未出现异常,同时也未出现不良反应,说明三七粉的临床安全比较可靠。结论:导师受吕仁和教授“微型症瘕”理论所启发,结合消渴病发展机制与多年临床经验认为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主要病机为血瘀脉络,认为该类患者的主要证型为血瘀证,所以选用三七粉治疗该类患者。课题研究结果表明三七粉对于血瘀证的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优秀的改善症状的功效,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还可以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稳定斑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病程进展。安全性良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系统研究,充分发挥其治疗效果。
杨南竹[6](2020)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具有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一直以来AIS的各种药物治疗,特别是中药提取物治疗AIS一直是研究热点。丹参作为中国的传统中药,具有活血通络、散瘀止痛等功效,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为此我们设计了本次研究方案,从抗炎、抗凋亡、调节纤溶功能三个方面,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salvianolate injection,SLI)对AIS的保护作用,探讨可能的机制。第一部分SLI治疗AIS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对比SLI治疗前后AIS患者血液生化及凝血相关指标、炎性因子水平,及NHISS评分、m RS评分的变化,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内科2016.1~2018.8首次发病的AIS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SLI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治疗前后血液生化及凝血相关指标,以及NHISS评分、m RS评分的变化。随后从两组中各随机抽取30例患者,对比治疗前后ICAM-1、VCAM-1、IL-4、u PA、PAI-1/t PA水平。结果:1.两组人群入院时基线资料相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后SLI组的PLT、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P<0.05)而PDW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SLI组治疗前后组间比较,PLT、FIB、hs CRP治疗后较前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后BUN水平升高,P<0.05;hs CRP、DD水平降低,P<0.01。3.治疗7天、1月后两组NHISS评分水平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治疗7天后的SLI组NHISS降低更显着,P<0.05;两组人群治疗1月后m RS评分、治疗3个月后的治疗有效率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4.SLI组治疗前后ICAM-1、VCAM-1、u PA、PAI-1/t PA水平显着降低,P<0.05;IL-4较前降低,但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ICAM-1、VCAM-1、IL-4、u PA、PAI-1/t PA水平显着降低,P<0.05。结论:1.SLI对治疗前后的肝功能、肾功能无显着影响,治疗期间无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提示其安全性较好,而无明显出血风险;在改善AIS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改善预后方面与对照治疗的效果相当。2.SLI可通过降低AIS患者的hs CRP、ICAM-1、VCAM-1水平,起到抑制体内炎症反应的治疗作用;3.SLI可通过降低AIS患者的PLT、FIB等水平,下调u PA、PAI-1、t PA的表达,升高PDW水平,起到调节血小板功能,从而调节凝血纤溶系统之间的平衡。第二部分H2O2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损伤模型的建立及SLI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目的:建立H2O2诱导的HUVECs损伤模型,观察不同浓度SLI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对SLI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观察SLI对大鼠体外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H2O2诱导的HUVECs损伤模型,观察不同浓度SLI对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HPLC和LC-MS技术检测SLI的主要成分。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法不同浓度SLI对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结果:1.成功建立了H2O2诱导HUVECs损伤模型,绘制HUVECs生长曲线。2.适合浓度(0.8,1.6mmol/L)的SLI会显着减轻H2O2造成的细胞损伤,P<0.01;其中60 min比30min的保护作用更强,P<0.01;3.应用HPLC法检测出SLI的主要成分为丹参多酚酸D(3.70%)、迷迭香酸(2.68%)、紫草酸(3.86%)及丹参多酚酸B(53.81%);应用LC-MS法检测出SLI种包含29种明确的化学成分,这其中包括丹参素、丹参多酚酸B、丹参多酚酸A、丹参多酚酸D等14种常见酚酸;4.不同浓度(0.8,0.4,0.2mmol/L)的SLI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具有抑制作用,P<0.05;但各浓度之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1.SLI对HUVECs损伤模型具有保护作用,并可通过延长作用时间增加这一作用。2.SLI的成分明确,构成稳定,在临床使用中可通过其中的多种已知成分起到治疗作用。3.SLI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具有抑制作用,对缺血缺氧损伤起到保护作用。第三部分SLI对H2O2诱导的HUVECs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目的:分析不同浓度SLI对H2O2诱导的HUVECs损伤后炎性因子、凝血纤溶相关因子的影响,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H2O2损伤后炎性因子及凝血纤溶相关因子的水平变化,观察不同浓度SLI对上述指标的影响;应用JC-1法和Hoechst法观察不同浓度SLI对H2O2造成的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应用Western Blot法测量Bcl-2、Bax、Cleaved-capcase-3等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观察不同浓度的SLI对上述指标水平的影响。结果:1.H2O2模型组的炎性因子(IL-1β、IL-17a、ICAM-1、VCAM-1、TNF-α)显着降低,P<0.0001;抗炎因子IGF-1显着升高,P<0.0001;不同浓度(0.05,0.1,0.2,0.4,0.8,1.6mmol/L)SLI能够浓度依赖性地降低上述炎性因子和IGF-1的水平,P<0.0001。2.H2O2模型组的凝血相关因子u PA、PAI-1、PAI-1/t PA显着增高,P<0.0001;不同浓度(0.05,0.1,0.2,0.4,0.8,1.6,3.2mmol/L)SLI能够浓度依赖性地降低u PA(P<<0.0001)、PAI-1(P<0.0001)、PAI-1/t PA(P<0.01)的水平。3.JC-1法显示不同浓度(0.1,0.2,0.4,0.8mmol/L)SLI对H2O2造成的细胞早期凋亡的具有保护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JC-1染色后的绿色荧光逐渐减少,红色荧光逐渐增加。4.Hoechst法显示不同浓度(0.4,0.8,1.6mmol/L)SLI对H2O2造成的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染色亮度逐渐趋向正常细胞,且细胞核固缩分叶程度较前减轻。5.H2O2模型组的Bax、Cleaved-caspase3表达显着升高,P<0.01,Bcl-2表达显着降低,P<0.01;加入适当浓度(0.2,0.4,0.8,1.6 mmol/L)的SLI能够下调Bax、Cleaved-caspase3的表达,上调Bcl-2的表达。结论:1.适合浓度的SLI对H2O2诱导的HUVECs损伤模型具有抗炎保护作用,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IL-1β、IL-17a、ICAM-1、VCAM-1、TNF-α的表达,上调IGF-1的表达而实现的;同时SLI还具有调节纤溶功能保护作用,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减少PAI-1、u PA的表达,上调t PA的表达而实现的。2.不同浓度SLI会剂量依赖性地抑制H2O2诱导的细胞凋亡,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Bcl-2的表达,减少Bax、Cleaved-caspase-3的表达实现的。
王爽[7](2019)在《益气养阴,解毒祛浊法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大鼠NF-κB、TGF-β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益气养阴,解毒祛浊中药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大鼠NF-κB、TGF-β的影响,从而了解益气养阴,解毒祛浊中药复方保护糖尿病大血管的作用原理。材料与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清洁级75只,按照体重随机挑选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喂食普通饲料;随机挑选10只作为AS组,给予高脂饲料饲养;随机挑选13只作为中药预防组,给予高糖高脂饲料饲养;余42只喂高糖高脂饲料。一个月后,对55只大鼠进行小剂量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来复制糖尿病大鼠的病理模型,造模成功43只,按照血糖值随机分成六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蒙诺对照组、中药预防组、中药治疗组和AS组,每组10只大鼠。给药和饲养方法:造模成功后,中药预防组、中药治疗组均予以高糖高脂饲料及中药灌胃;蒙诺对照组予以高糖高脂饲料及福辛普利钠片灌胃;模型对照组予以高糖高脂饲料及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予以普通饲料及等剂量的生理盐水;AS组予以高脂饲料及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每日给药一次。实验过程中大鼠可自由饮水,10周后采集标本。观察各组大鼠治疗前、后的一般状态及动脉壁的病理改变,实验前后血糖、血脂的变化,测定治疗后各组大鼠NF-κBmRNA、TGF-βmRNA的含量及NF-κB蛋白、TGF-β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造模后,除外AS组,其余各组大鼠血糖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中药治疗组大鼠的血糖比模型对照组大鼠的血糖值降低(p<0.05);中药预防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大鼠的血糖值下降(p<0.01),但仍高于正常,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中药预防组的血糖值下降最为明显;阳性药降糖作用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S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S组大鼠血糖值升高(p<0.01)。在中药预防组和中药治疗组的TC和LDL-C的值下降明显(p<0.01),其中中药预防组降低的最明显;中药预防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中药预防组能够降低NF-κBmRNA、TGF-βmRNA的含量、抑制NF-κB蛋白、TGF-β蛋白的表达。结论:1.益气养阴、解毒祛浊中药复方能够改善糖尿病大鼠的一般状态,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血脂水平。2..益气养阴、解毒祛浊中药复方能够降低NF-κBmRNA、TGF-βmRNA的含量,抑制核转录因子NF-κB蛋白、转化生长因子TGF-β蛋白的表达。3.益气养阴、解毒祛浊中药复方能够减少糖尿病大鼠大血管的损伤,在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大血管病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高钧霖[8](2019)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XCR-7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CXCR-7的变化特点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相关性,为阐明其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作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探讨CXCR-7在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他大血管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及干预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体检的85例T2DM(T2DM)患者和75例非糖尿病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将研究对象分为单纯T2DM组(T2DM组,40例)、T2DM合并颈动脉斑块组(T2DM+AS组,45例)、单纯颈动脉粥样硬化组(AS组,35例)、和正常组(NC组,40例)。分析比较不同组别患者一般情况;生化测定并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等表达情况;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所有受试者CXCR-7、IL-1、IL-6、TNF-α 表达情况。结果:(1)四组比较,T2DM+AS组IL-1较NC组显着升高(P<0.05),T2DM组、T2DM+AS组IL-6、TNF-α值较NC组显着升高((P<0.05);(2)四组比较,T2DM组、T2DM+AS组CXCR-7值较NC组比较显着降低,P<0.05,T2DM+AS组血清CXCR-7水平低于T2DM组(P<0.05);(3)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XCR-7与 HDL-C 呈正相关,与 SBP、BMI、FBG、TG、IL-1、IL-6、TNF-α 呈负相关。结论:(1)CXCR-7在颈动脉正常的T2DM患者血清中表达降低,在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患者血清中表达进一步降低,提示CXCR-7水平下降可能促进了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早期形成,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或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早期指标。(2)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XCR-7 与 HDL-C 呈正相关,与 SBP、BMI、FBG、TG、IL-1、IL-6、TNF-α呈负相关,提示收缩压升高、血糖浓度增加、血脂代谢异常、炎症状态或导致了CXCR-7水平的下降,从而促进了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而良好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及抑制炎症反应或可减少T2DM患者血清CXCR-7水平下降,从而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发展。
刘佟[9](2019)在《炎症脂肪细胞因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患者血清炎症脂肪细胞因子,包括: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onalbinding protein-4,RBP-4)、五聚素3(Pentraxin3,PTX-3)、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GAL-3)、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脂联素(Adiponectin,ADP)、白介素-37(Interleukin-37,IL-37)与神经生长因子1(Netrin-1,NTN1)的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diseas,CAD)的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严重程度及CAD的临床经典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于我院心脏内科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259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phy,CAG)结果,分2组,冠心病组:冠状动脉主干或主要分支狭窄≥50%,确诊为CAD;非冠心病组:冠状动脉狭窄<50%。冠心病组180例(60.5±9.8岁),非冠心病组79例(57.5±9.7岁)。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及临床资料,应用目前国际公认的Gensini Score评分系统定量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炎症脂肪细胞因子RBP-4、PTX-3、PAI-1、NTN1、IL-37、GAL-3、ADP的血清浓度。分析炎症脂肪因子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临床各因素的相关性,并评价其对CAD的诊断与病情评估价值。结果:1两组间临床特征比较:与非冠心病组相比,冠心病组男性患者比例较高75.0%(135/180)比62.0%(49/79),P<0.05;冠心病组高血压(hypertension,HTN)、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血脂异常和吸烟患者比率较高68.3%(123/180)比51.9%(41/79)、38.9%(70/180)比20.2%(16/79)、42.8%(77/180)比19.0%(15/79)、61.1%(110/180)比35.4%(28/79),均P<0.05。2两组间炎症脂肪细胞因子水平比较:2.1 ELISA法检测血清促炎因子水平显示:冠心病组血清RBP-4、PTX-3、PAI-1、GAL-3浓度均显着高于非冠心病组,分别为5.79(4.49,6.96)比3.60(2.07,5.25)ng/m L;3.93(3.18,5.27)比1.56(0.55,2.34)ng/m L;770.89(719.27,851.58)比709.79(592.0,775.90)pg/m L,3.35(2.10,4.47)比1.14(0.56,1.99)ng/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2 ELISA法检测血清抗炎因子水平显示:冠心病组血清NTN1、IL-37、ADP浓度均显着低于非冠心病组,分别为50.45(30.83,69.78)比89.28(60.08,126.26)pg/m L;87.74(72.14,108.28)比185.38(153.32,218.21)pg/m L;8.13(6.88,9.21)比11.24(10.18,12.14)ng/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不同冠脉血管支数亚组间炎症脂肪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血清炎症因子PAI-1、IL-37与ADP浓度在非CAD组、单支、双支及三支血管病变组中,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别为:PAI-1:711.00(597.41,783.56)pg/m L、740.10(677.13,797.14)pg/m L、760.56(723.80,819.33)pg/m L、822.18(748.45,929.55)pg/m L;IL-37:184.58(149.45,217.69)pg/m L、101.68(89.08,124.38)pg/m L、87.00(71.16,100.54)pg/m L、79.10(43.26,92.47)pg/m L;ADP:11.23(10.10,12.12)ng/m L、8.91(7.97,9.68)ng/m L、8.22(6.97,8.77)ng/m L、7.03(5.50,8.17)ng/m L。4血清炎症脂肪细胞因子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及临床指标的相关性:4.1血清RBP-4、PTX-3、PAI-1、GAL-3因子浓度均与Gensini Score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s)分别为0.313、0.278、0.524、0.6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IL-37、ADP浓度与Gensini Score呈负相关,Rs为-0.650、-0.4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2血清RBP-4、PTX-3、PAI-1、GAL-3、NTN1、IL-37、ADP因子浓度之间均具有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3血清炎症脂肪细胞因子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4.3.1血清炎症脂肪细胞因子水平与经典危险因素的相关性:血清GAL-3、PTX3因子浓度与血脂异常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s)为0.152、0.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NTN1、IL-37、ADP因子浓度均与血脂异常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s)分别为-0.146、-0.140、-0.2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GAL-3、PTX3、RBP-4因子浓度与HTN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s)为0.203、0.180、0.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IL-37、ADP因子浓度均与HTN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s)分别为-0.143、-0.1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GAL-3、PTX3、RBP-4因子浓度与T2DM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s)为0.144、0.142、0.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IL-37、ADP因子浓度均与HTN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s)分别为-0.186、-0.1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GAL-3、RBP-4因子浓度与卒中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s)为0.156、0.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PTX3因子浓度与吸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s)为0.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NTN1、IL-37、ADP因子浓度均与吸烟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s)分别为-0.139、-0.177、-0.1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3.2血清炎症脂肪细胞因子水平与胸痛的相关性:血清PAI-1、GAL-3、PTX3、RBP-4因子浓度与胸痛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s)为0.146、0.155、0.380、0.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NTN1、IL-37、ADP因子浓度均与胸痛发生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s)分别为-0.216、-0.360、-0.2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3.3血清炎症脂肪细胞因子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血清PAI-1水平与主动脉瓣钙化、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具有相关性,Rs分别为0.129、0.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NTN1水平与室壁运动异常、BMI呈负相关,Rs分别为-0.162,-0.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IL-37水平与室壁运动异常、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肌酐呈负相关,Rs分别为-0.194、-0.124、-0.126、-0.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GAL-3水平与心率、收缩压、BNP、室壁运动异常呈正相关,Rs分别为0.126、0.133、0.204、0.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ADP水平与BNP、LVEDD、LVSDD、EF、室壁运动异常、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肌酐呈相关性,Rs分别为-0.181、-0.129、-0.136、0.175、-0.234、-0.132、-0.162、-0.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PTX-3水平与BNP、室壁运动异常、肌酐呈正相关,Rs分别为0.193、0.161、0.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RBP-4水平与BNP、EF、室壁运动异常、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呈相关性,Rs分别为0.187、-0.154、0.135、0.149、-0.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 ROC曲线显示:血清抗炎因子NTN1、IL-37、ADP浓度提示诊断CAD患者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1(95%CI:0.703-0.890)、0.908(95%CI:0.863-0.952)、0.870(95%CI:0.820-0.9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最佳诊断的界值分别为71.60pg/m L、140.86 pg/m L、9.80ng/m L,敏感度分别为70.89%、83.54%、82.28%,特异度分别为75.88%、90.00%、85.37%。血清促炎因子RBP-4、PTX-3、PAI-1、GAL-3浓度提示诊断CAD患者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9(95%CI:0.700-0.837)、0.914(95%CI:0.875-0.943)、0.699(95%CI:0.629-0.769)、0.853(95%CI:0.803-0.9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最佳诊断的界值分别为4.03ng/m L、2.41 ng/m L、724.5 pg/m L、2.66ng/m L,敏感度分别为91.76%、96.47%、74.57%、68.64%,特异度分别为61.27%、82.19%、54.44%、86.08%。结论:1炎症脂肪细胞因子RBP-4、PTX-3、PAI-1、GAL-3的血清浓度,在冠心病组较非冠心病组明显增高,而NTN1、IL-37、ADP的浓度在冠心病组显着低于非冠心病组,可作为诊断CAD的生物学标志物。2血清RBP-4、PTX-3、PAI-1、GAL-3浓度与Gensini Score评分呈正相关,而IL-37、ADP水平与Gensini Score评分呈负相关,表明RBP-4、PTX-3、PAI-1、GAL-3、IL-37、ADP能够间接提示CAD患者的冠脉狭窄严重程度,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病变轻重程度的参考指标。3 RBP-4、PTX-3、PAI-1、GAL-3、IL-37、ADP等炎症脂肪细胞因子的血清水平与CAD的经典危险因素,如:血脂异常、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相关,有辅助诊断意义。
王丹丹[10](2019)在《丝胶蛋白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及NLRP3炎性体活化的影响》文中指出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最常见、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目前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DN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DN己成为终末期肾病的主导因素。研究发现,炎症可以影响DN的发生发展。因此,研究糖尿病时肾脏炎症通路及炎症因子的变化对防治DN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丝胶蛋白是由多种氨基酸组成的水溶性蛋白,具有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根据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丝胶蛋白有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Blood glucose,BG)的作用,并对糖尿病所致肾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联合高脂高糖饮食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探讨丝胶蛋白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及NLRP3炎性体活化的影响,为防治DN提供新思路。目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PCR)等方法,观察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磷酸化p38MAPK(Phosphorylated p38MAPK,p-p38MAPK)、MAPK激酶6(MAPK kinase 6,MKK6)、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表达的变化,探讨丝胶蛋白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及NLRP3炎性体活化的影响。方法:1.SPF级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模型组(DM组)、丝胶蛋白治疗低剂量组(LS组)、丝胶蛋白治疗高剂量组(HS组)、阳性对照组(PC组),每组12只。DM组、LS组、HS组、PC组大鼠均以腹腔注射STZ(35mg/kg,2次)联合高脂高糖饮食的方式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以空腹BG≥11.1mmol/L视为造模成功。待造模成功后,HS组和LS组大鼠分别给予丝胶蛋白(2.4g/kg/d,1.8g/kg/d)连续灌胃35天,PC组大鼠给予二甲双胍(55.33mg/kg/d)灌胃35天,NC组和DM组大鼠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35天。2.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BG水平。3.HE染色法观察肾脏形态结构。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肾脏MKK6、p-p38MAPK、NF-κB、NLRP3、caspase-1、IL-1β和IL-6蛋白的表达。5.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肾脏MKK6、p38MAPK、p-p38MAPK、NF-κB、NLRP3和caspase-1蛋白的表达。6.ELISA法检测肾脏IL-1β和IL-6蛋白的含量。7.Real time PCR法检测肾脏MKK6、p38MAPK、NF-κB、NLRP3、caspase-1、IL-1β和IL-6 mRNA的表达。结果:1.各组大鼠的BG:与NC组大鼠BG[(10.83±2.03)mmol/L]相比,DM组大鼠的BG[(29.45±4.82)mmol/L]明显升高(P<0.05);与DM组大鼠相比,LS组大鼠[(13.18±2.30)mmol/L]、HS组大鼠[(13.20±4.09)mmol/L]、PC组大鼠[(10.04±2.29)mmol/L]的BG明显降低(P<0.05);且LS组、HS组及PC组大鼠BG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2.各组大鼠肾脏形态结构的变化HE染色结果显示:DM组大鼠肾脏肾小球肥大且系膜增生明显,基底膜增厚,细胞外基质聚积;与DM组比较,LS组、HS组及PC组大鼠肾脏的病理表现明显改善。3.各组大鼠肾脏MKK6的表达MKK6蛋白免疫阳性产物表现为棕黄色和/或棕褐色颗粒状,主要见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肾小球系膜细胞的胞浆。DM组大鼠肾脏组织中MKK6蛋白和mRNA的表达与NC组比较显着增高(P<0.05);LS组、HS组、PC组大鼠肾脏组织中MKK6蛋白和mRNA的表达与DM组比较显着降低(P<0.05)。4.各组大鼠肾脏p38MAPK的表达各组大鼠肾脏组织中p38MAPK蛋白和mRNA的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5.各组大鼠肾脏p-p38MAPK的表达p-p38MAPK蛋白免疫阳性产物表现为棕黄色和/或棕褐色颗粒状,主要见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肾小球系膜细胞的胞浆。DM组大鼠肾脏组织中p-p38MAPK蛋白的表达与NC组比较显着增高(P<0.05);LS组、HS组、PC组大鼠肾脏组织中p-p38MAPK蛋白的表达与DM组比较显着降低(P<0.05);HS组大鼠肾脏组织中p-p38MAPK蛋白的表达与LS组比较显着降低(P<0.05)。6.各组大鼠肾脏NLRP3的表达NLRP3蛋白免疫阳性产物表现为棕黄色和/或棕褐色颗粒状,主要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胞浆表达。DM组大鼠肾脏组织中NLRP3蛋白和mRNA的表达与NC组比较显着增高(P<0.05);LS组、HS组、PC组大鼠肾脏组织中NLRP3蛋白和mRNA的表达与DM组比较显着降低(P<0.05)。7.各组大鼠肾脏caspase-1的表达caspase-1蛋白免疫阳性产物表现为棕黄色和/或棕褐色颗粒状,主要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肾小球系膜细胞表达。DM组大鼠肾脏组织中caspase-1蛋白和mRNA的表达与NC组比较显着增高(P<0.05);LS组、HS组、PC组大鼠肾脏组织中caspase-1蛋白和mRNA的表达与DM组比较显着降低(P<0.05);HS组大鼠肾脏组织中caspase-1 mRNA的表达与LS组比较显着降低(P<0.05)。8.各组大鼠肾脏NF-κB的表达NF-κB蛋白免疫阳性产物呈棕黄色和/或棕褐色颗粒状,主要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肾小球系膜细胞表达。DM组大鼠肾脏组织中NF-κB蛋白和mRNA的表达与NC组比较显着增高(P<0.05);LS组、HS组、PC组大鼠肾脏组织中NF-κB蛋白和mRNA的表达与DM组比较显着降低(P<0.05);HS组大鼠肾脏组织中NF-κB mRNA的表达与LS组比较显着降低(P<0.05)。9.各组大鼠肾脏IL-1β的表达IL-1β蛋白免疫阳性产物表现为棕黄色和/或棕褐色颗粒状,主要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肾小球系膜细胞表达。DM组大鼠肾脏组织中IL-1β蛋白和mRNA的表达与NC组比较显着增高(P<0.05);LS组、HS组、PC组大鼠肾脏组织中IL-1β蛋白和mRNA的表达与DM组比较显着降低(P<0.05);HS组大鼠肾脏组织中IL-1βmRNA的表达与LS组比较显着降低(P<0.05)。10.各组大鼠肾脏IL-6的表达IL-6蛋白免疫阳性产物表现为棕黄色和/或棕褐色颗粒状,主要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肾小球系膜细胞表达。DM组大鼠肾脏组织中IL-6蛋白和mRNA的表达与NC组比较显着增高(P<0.05);LS组、HS组、PC组大鼠肾脏组织中IL-6蛋白和mRNA的表达与DM组比较显着降低(P<0.05);HS组大鼠肾脏组织中IL-6蛋白的表达与LS组比较显着降低(P<0.05)。结论:1.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MKK6、p-p38MAPK、NF-κB、NLRP3、caspase-1、IL-1β和IL-6的表达上调,提示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及NLRP3炎性体活化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肾脏损害的发生发展。2.丝胶蛋白可通过下调肾脏MKK6、p-p38MAPK、NF-κB、NLRP3、caspase-1、IL-1β和IL-6的表达,抑制糖尿病时肾脏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和NLRP3炎性体的活化,对糖尿病时肾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对照表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入选标准 |
| 2.1.2 排除标准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一般资料的采集与测定 |
| 2.2.2 一般资料采集 |
| 2.3 检验指标的检测 |
| 2.3.1 血标本检测 |
| 2.3.2 颈动脉超声检查 |
| 2.3.3 FGF23 的检测 |
| 2.4 统计学处理 |
| 第三章 结果 |
| 3.1 2型糖尿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
| 3.2 2型糖尿病组与对照组临床指标的比较 |
| 3.3 2型糖尿病患者中无颈动脉斑块与有颈动脉斑块一般指标的比较 |
| 3.4 2型糖尿病患者中无颈动脉斑块与有颈动脉斑块临床指标的比较 |
| 3.5 FGF23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 3.6 血清FGF23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
| 3.7 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的二元 logistic回归分析 |
| 3.8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危险因素的二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 |
| 第四章 讨论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论文Ⅰ 脂肪细胞来源外泌体介导的内皮间质转化在糖尿病血管再狭窄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符号说明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创新点 |
| 限制性 |
| 结论 |
| 附图 |
| 参考文献 |
| 论文Ⅱ 脂肪细胞来源外泌体在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符号说明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创新点 |
| 限制性 |
| 结论 |
| 附图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SCI论文Ⅰ |
| SCI论文Ⅱ |
| SCI论文Ⅲ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写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血浆 APN 水平及基因多态性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研究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血 APN 水平与 2 型糖尿病的相关研究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脂联素干预对高脂诱导胰岛素抵抗小鼠异位脂质沉积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四部分 脂联素干预对胰岛素抵抗小鼠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影响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综述 脂联素对代谢综合征的影响及干预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1.引言 |
| 2.实验研究 |
| 2.1 研究技术路线图 |
| 2.2 实验动物 |
| 2.3 实验饲料 |
| 2.4 实验环境 |
| 2.5 实验药品 |
| 2.6 实验仪器、耗材及试剂(见下表1,2) |
| 3.实验方法 |
| 3.1 分组及造模方法 |
| 3.2 给药方法 |
| 3.3 标本采集与处理 |
| 3.4 观察项目及检测方法 |
| (1)一般情况 |
| (2)空腹血糖检测 |
| (3)血脂检测 |
| (4)胸主动脉病理形态学观察 |
| (5)免疫组化检测胸主动脉组织PAI-1蛋白表达 |
| (6)血清OX-LDL水平检测 |
| (7)血清MDA水平检测 |
| (8)血清SOD活力检测 |
| (9)血清AGEs含量测定 |
| 3.5 统计学方法 |
| 4.实验结果与分析 |
| 4.1 实验大鼠的一般情况 |
| 4.2 实验大鼠空腹血糖 |
| 4.3 实验大鼠血脂水平 |
| 4.4 实验大鼠血清OX-LDL水平 |
| 4.5 实验大鼠胸主动脉组织PAI-1蛋白含量 |
| 4.6 实验大鼠血清MDA水平 |
| 4.7 实验大鼠血清SOD水平 |
| 4.8 实验大鼠血清AGEs水平 |
| 4.9 实验大鼠胸主动脉HE染色观察 |
| 4.10 小结 |
| 5.讨论 |
| 5.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认识 |
| 5.1.1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病理因素 |
| 5.1.2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主要病理变化 |
| 5.1.3 代谢记忆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 |
| 5.1.4 AGEs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
| 5.1.5 AGEs与氧化应激的关系 |
| 5.1.6 氧化应激的概念 |
| 5.1.7 氧化应激水平的测定 |
| 5.1.8 氧化应激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
| 5.2 传统医学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认知 |
| 5.2.1 伏邪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形成的核心病机 |
| 5.2.2 伏邪理论的溯源 |
| 5.2.3 正虚络空、脏腑不调为伏邪产生之本 |
| 5.2.4 .痰瘀内结为病情深化的重要潜在病理因素 |
| 5.2.5 脉络受损是血管病变的中心环节 |
| 5.2.6 “脉搏坚病”是伏邪引发的直接恶果 |
| 5.2.7 伏邪与AGEs的关系 |
| 5.3 药物选择 |
| 5.3.1 参芪复方药物分析及方解 |
| 5.3.2 参芪复方改善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前期机制研究 |
| 5.3.3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
| 5.4 糖尿病大鼠大血管病变模型的建立 |
| 5.4.1 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大血管病变模型的诊断标准 |
| 5.4.2 本实验光镜结果 |
| 5.4.3 本实验动物模型的评价 |
| 5.5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治疗的分析探讨 |
| 5.5.1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 5.5.2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大鼠空腹血糖的影响 |
| 5.5.3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大鼠血脂的影响 |
| 5.5.4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大鼠血清OX-LDL水平的影响 |
| 5.5.5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大鼠胸主动脉PAI-1蛋白含量的影响 |
| 5.5.6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大鼠血清MDA水平的影响 |
| 5.5.7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大鼠血清SOD水平的影响 |
| 5.5.8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大鼠血清AGEs水平的影响 |
| 5.5.9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大鼠胸主动脉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 5.5.10 推测参芪复方可以益气健脾、养阴生津之功效促进抗氧化物歧化酶的生成;以活血化瘀、祛邪通络之功效促进氧化产物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排出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引发血管损伤的机制探析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
| 1、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 |
| 2、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
| 3、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治疗方法 |
| 4、三七粉治疗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机制 |
| 5、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研究现状 |
| 1、中医病名研究 |
| 2、证型分析 |
| 3、相关临床研究 |
| 4、三七粉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理论思想 |
| 5、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前言 |
| 材料及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观察指标 |
| 3 分组方法 |
| 4 治疗方法 |
| 5 统计方法 |
| 结果 |
| 1 一般情况比较 |
| 2 实验室指标分析 |
| 3 治疗前后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
| 4 不良反应 |
| 讨论 |
| 1 结果分析 |
| 2 理论发微 |
| 3 结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三七粉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观察表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 前言 |
| 研究现状、成果 |
| 研究目的、方法 |
| 一、SLI治疗AIS的临床疗效观察 |
| 1.1 对象和方法 |
| 1.1.1 研究对象 |
| 1.1.2 临床资料采集 |
| 1.1.3 试剂与仪器 |
| 1.1.4 化验室指标检测 |
| 1.1.5 ELISA法检测 |
| 1.1.6 统计学方法 |
| 1.2 结果 |
| 1.2.1 入选患者基线特征 |
| 1.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HISS评分的比较 |
| 1.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化验指标的比较 |
| 1.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RS评分比较 |
| 1.2.5 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治疗有效率比较 |
| 1.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变化的比较 |
| 1.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纤溶功能变化的比较 |
| 1.3 讨论 |
| 1.3.1 SLI对 AIS炎性反应的保护作用 |
| 1.3.2 SLI对 AIS 凝血纤溶功能紊乱的保护作用 |
| 1.3.3 SLI对 AIS患者临床结局的保护作用 |
| 1.4 小结 |
| 二、HUVECs损伤模型的建立及SLI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
| 2.1H_2O_2 诱导的HUVECs损伤模型的建立 |
| 2.1.1 对象和方法 |
| 2.1.2 结果 |
| 2.1.3 讨论 |
| 2.1.4 总结 |
| 2.2 SLI主要成分测定 |
| 2.2.1 对象和方法 |
| 2.2.2 结果 |
| 2.2.3 讨论 |
| 2.2.4 总结 |
| 2.3 SLI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
| 2.3.1 对象和方法 |
| 2.3.2 结果 |
| 2.3.3 讨论 |
| 2.3.4 总结 |
| 三、SLI对H_2O_2 诱导的HUVECs损伤的作用 |
| 3.1 SLI对H_2O_2 诱导的HUVECs损伤模型的抗炎保护作用 |
| 3.1.1 对象和方法 |
| 3.1.2 结果 |
| 3.1.3 讨论 |
| 3.1.4 总结 |
| 3.2 SLI对H_2O_2 诱导的HUVECs损伤模型的纤溶功能保护作用 |
| 3.2.1 对象和方法 |
| 3.2.2 结果 |
| 3.2.3 讨论 |
| 3.2.4 总结 |
| 3.3 SLI对H_2O_2 诱导的HUVECs损伤模型的抗凋亡保护作用 |
| 3.3.1 对象和方法 |
| 3.3.2 结果 |
| 3.3.3 讨论 |
| 3.3.4 总结 |
| 全文结论 |
| 论文创新点 |
| 论文局限性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丹参多酚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机制的研究进展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论着摘要 |
| 英文论着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材料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写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表 |
| 附图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写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图 |
| 附表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