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媛斐[1](2021)在《深刺会阴穴联合揿针治疗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通过对深刺会阴穴联合揿针治疗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观察,以及治疗前后雌孕激素水平的变化,探讨该方法治疗乳腺增生的有效性与调节机体内分泌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山西省针灸医院针灸四科及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且辨证为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深刺会阴穴为主配合揿针治疗,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通过观察乳腺增生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并以治疗前后雌、孕激素的含量及乳腺彩超作为观测指标,所得数据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总有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有效率分别为88.23%、79.41%,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两组治疗后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深刺会阴穴联合揿针治疗乳腺增生疗效优于常规针刺。2.乳房疼痛评分: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乳房疼痛积分均较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显着(P<0.05)。3.乳房肿块评分: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乳房肿块硬度、乳房肿块大小及乳房肿块分布范围三方面,两组积分均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乳房肿块大小、乳房肿块分布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改善乳房肿块硬度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伴随症状积分: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月经失调、腰酸乏力、神疲倦怠、舌脉方面,两组积分均有所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月经失调与神疲倦怠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腰酸乏力、舌脉方面方面,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5.雌孕激素水平: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有效降低雌激素水平、提高孕激素水平(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调节雌孕激素的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改善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可良性调节机体雌孕激素的水平;2.治疗组在调节雌孕激素水平方面,以及在改善乳房疼痛、乳房肿块大小、乳房肿块分布范围、神疲倦怠与月经失调等方面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宋其桓[2](2021)在《子午捣臼针刺法治疗乳癖(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主要的目的是观察比较子午倒臼针刺法和常规针刺两组的治疗疗效,探讨子午倒臼针法在治疗乳癖方面的优势,为临床治疗乳癖提供更加便捷的方法。方法:将来自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妇科的72例乳癖(肝郁气滞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配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进行疗效对比。治疗组于患病对侧天宗穴施以子午捣臼针法。余穴予以常规针刺。对照组选取相同穴位,均采用常规平补平泻手法。两组治疗均日1次,5天为1个疗程,期间休息2天,约需连续治疗2-3个疗程。将乳房的疼痛等级、肿块质地、肿块大小等情况作为观察指标,记录并分析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性能变化,并利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通过SPSS分析,(1)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疼痛、肿块等方面无显着差异,二者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乳房各项指征(乳房的疼痛等级、肿块质地、肿块大小等)的评分,无显着性差异,二者具有可比性。(3)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乳房各项指征(乳房的疼痛等级、肿块质地、肿块大小等)的评分均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总体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差异显着(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治疗组和对照组对乳癖的临床症状均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本病都具有一定的疗效。(2)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更加突出。
刘宇飞[3](2021)在《消症丸对小鼠乳腺增生病及乳腺非典型增生、乳腺癌HCC1937细胞系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乳腺增生病是女性高发的良性疾病,在我国发病率高达40%左右,其临床症状有乳房胀痛、刺痛,触及乳房肿块伴压痛,时有乳头溢液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乳腺非典型增生及乳腺原位癌属于乳腺癌前病变范畴,随着疾病进展会逐渐演变为浸润性癌,影响患者生存。消症丸是基于张介宾《景岳全书》中柴胡疏肝散加减而成的中成药,临床研究表明该药能有效治疗乳腺增生病,且药物不良反应少,在临床中已经广泛应用。本研究将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探讨消症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作用机制,以及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消症丸的临床应用及扩大药物临床适应证提供实验数据支持。研究方法:(1)消症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作用机制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分析消症丸所含中药的有效化学成分,以及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关键化学成分、关键蛋白、主要生物学过程以及关键通路。建立乳腺增生病小鼠模型,通过检测激素水平以及HE观察病理形态验证模型建立情况;消症丸各剂量干预后,测定小鼠脏器指数变化;ELISA检测激素E2、P、LH、FSH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ERα、ERβ、PR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增殖相关蛋白Raf1、ERK1/2、ELK表达,以及血管生成相关蛋白HIF-1α、VEGFA、bFGF的表达。通过代谢组学分析模型组与对照组、消症丸各剂量组与模型组之间的代谢差异,筛选差异代谢物,分析其变化趋势、差异代谢物之间的作用关系以及作用涉及的代谢通路等。(2)消症丸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作用机制研究:网络药理学分析消症丸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关键化学成分、关键蛋白、主要生物学过程以及关键通路。建立乳腺非典型增生小鼠模型,HE染色验证模型;免疫组化检测ERα、ERβ、PR以及炎症指标TNF-α、IL-1β、iNOS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炎症相关蛋白FAK、Gas6、Axl的表达。体外实验验证消症丸主要有效成分柴胡皂苷A对乳腺原位癌细胞HCC1937的影响,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并计算IC50值;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Hoechst 33258染色实验观察细胞核改变;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9、Caspase-3 的表达。研究结果:(1)消症丸共包括78个药物活性成分,其活性成分的治疗作用靶点共123个,匹配4656个乳腺增生病靶点后,得到99个消症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可能作用靶点。与治疗作用最相关的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川陈皮素等,与治疗相关的核心靶点包括IL6、EGFR、VEGFA、CASP3、MAPK8、ER等,与治疗相关的关键通路包括HIF-1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2)激素造模法能有效建立小鼠乳腺增生病模型。消症丸对小鼠脏器指数及肝组织形态无异常影响;消症丸使乳腺增生病小鼠的E2、FSH水平降低,P、LH水平升高;消症丸能恢复小鼠乳腺组织的正常结构,降低乳腺导管上皮内ERα、ERβ、PR表达;消症丸可抑制Raf-ERK-ELK通路蛋白表达,也可抑制HIF-1α、bFGF的蛋白表达,但对VEGFA蛋白的影响不显着。(3)代谢组学分析共发现654种代谢产物,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有36个代谢物显着上调,5个显着下调。将消症丸低、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进行比较,分别有7个、30个、36个代谢物显着上调,以及分别有19个、25个、34个代谢物显着下调。四组比较数据的交集代谢产物包括:牛磺胆酸、牛磺-α-鼠胆酸钠盐、甘氨胆酸、胆固醇花生四烯酸酯、二十碳五烯酸等,KEGG分析发现,消症丸低、中、高剂量组治疗乳腺增生病与胆固醇代谢(map04979)、代谢通路(map01100)、HIF-1信号通路(map04066)等相关。(4)消症丸的123个作用靶点匹配8087个疾病靶点后,筛选出消症丸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关键蛋白包括GAS6、AXL、IL6、VEGFA、EGFR等,关键通路包括细胞凋亡、TNF信号通路等。(5)DMBA联合激素造模法能有效建立小鼠乳腺非典型增生模型。高剂量消症丸以及联用FAK抑制剂能使乳腺非典型病变小鼠乳腺组织的结构趋于正常,降低乳腺导管上皮内ERα、ERβ、PR表达以及炎症因子TNF-α、IL-1β水平。高剂量消症丸对FAK蛋白磷酸化以及Gas6的蛋白抑制作用明显,联用FAK抑制剂后对Gas6的蛋白抑制作用更为显着。各组对Axl蛋白磷酸化作用不显着。(6)消症丸主要成分柴胡皂苷A可抑制乳腺原位癌HCC1937细胞的增殖,破坏细胞形态,降低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促进细胞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柴胡皂苷A能上调 Bax 表达,并下调 Bcl-2、Caspase-3、Caspase-9 表达。研究结论:(1)消症丸能改善乳腺增生病小鼠的激素水平,抑制乳腺上皮细胞过度增殖,作用机制与FGF-Raf-ERK-ELK通路相关。代谢组学研究提示消症丸治疗小鼠乳腺增生病与胆固醇代谢等相关。(2)消症丸能治疗小鼠乳腺非典型增生,降低乳腺组织的炎症水平,其作用机制与FAK-Gas6信号通路相关。体外实验表明柴胡皂苷A对乳腺原位癌HCC1937细胞具有诱导凋亡的作用,其机制与内源性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
张荣[4](2020)在《辨体-辨病-辨证体系在乳腺良性肿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乳腺良性肿块患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超声下肿块表现的关系,及影响体质的相关因素,为乳腺良性肿块的诊治及易发生乳腺良性肿块体质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本课题研究的乳腺良性肿块主要包括乳腺增生性病变、乳腺纤维腺瘤)。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良性肿块患者,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采集患者基本信息、中医体质、中医证型、超声下的肿块表现、性格特征、饮食喜好、工作性质,设计Excel模版并录入数据,运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乳腺良性肿块患者体质分布:(1)乳腺增生性病变患者体质分布:气郁质(32.5%)>血瘀质(22.5%)>痰湿质(15.0%)>阴虚质(8.3%)>气虚质(6.7%)>阳虚质(5.8%)>湿热质(5.0%)>平和质(3.3%)>特禀质(0.8%);(2)乳腺纤维腺瘤患者体质分布为:气郁质(53.8%)>痰湿质(16.0%)>血瘀质(12.3%)>湿热质(6.6%)>气虚质(3.8%)>平和质(2.8%)=阴虚质(2.8%)>阳虚质(1.9%)>特禀质(0)。2.乳腺良性肿块患者中医证型分布:(1)乳腺增生性病变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肝郁气滞证(45.8%)>痰瘀互结证(35.0%)>冲任失调证(19.2%);(2)乳腺纤维腺瘤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肝气郁结证(66.0%)>血瘀痰凝证(34.0%)。3.(1)乳腺良性肿块患者的中医证型与年龄存在一定联系(P<0.05)。(2)乳腺良性肿块患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P<0.05),气郁体质与肝郁气滞证、肝气郁结证相关;血瘀体质、痰湿体质与痰瘀互结证、血瘀痰凝证相关;阴虚体质与冲任失调证相关。(3)患者体质与超声下肿块性质(P<0.05)、肿块血流状况(P<0.05)间存在相关性,气郁质患者中多见实性、混合性、血流0级的肿块;痰湿质患者中多见囊性、血流0级或Ⅰ级的肿块;血瘀质患者中多见囊性、血流Ⅰ级的肿块。体质与肿块的位置、数目、钙化情况无关。(4)患者的性格特征、饮食喜好、工作性质是其体质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乳腺良性肿块患者的易感体质为气郁质、血瘀质、痰湿质,患者年龄可对中医证型产生一定的影响;患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超声下的肿块性质、血流状况具有相关性;性格特征、饮食喜好、工作性质可影响患者的体质分布。在疾病的诊治中,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有利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刘彩凤[5](2020)在《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研究目的:1.1对中医软坚散结法或联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以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三种疾病为例)的近况进行定量分析,为客观评价软坚散结法治疗常见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的疗效提供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提高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常见结节性疾病的临床疗效。1.2对治疗肝经结节性疾病(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的中药复方进行用药规律分析,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治疗每种疾病的高频用药、核心用药组合,发掘核心方剂,总结软坚散结法治疗每种疾病的临床运用规律。1.3探索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三种疾病中的两种或三种疾病同时发生在相同患者的中医辨治规律。2研究方法:2.1 Meta 分析计算机检索CNKI、VIP、CBM、Wanfang、PubMed、Embase等数据库,收集自建库至2019年12月公开发表的软坚散结法或联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依据改良版Jadad评分量表评价文献质量,Revman5.3作为分析辅助工具,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森林图模型展示分析结果,绘制漏斗图使纳入文献发表偏倚情况一目了然。2.2数据挖掘搜集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公开发表的软坚散结法治疗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的中药复方,建立中药方剂药物稀疏矩阵表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提取数据,进行基础数据分析。应用Clementine12.0建立Apriori模型进行数据关联规则分析。应用IBM Statistic23软件进行R型聚类分析,挖掘软坚散结法治疗每种疾病的用药规律、常用药物组合、核心方剂,并挖掘新的有效方剂。3研究结果:3.1软坚散结中药复方治疗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的meta分析结果(1)甲状腺结节:研究共纳入34篇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软坚散结方药或联合西药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缩小甲状腺结节大小方面均优于西药治疗,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2)乳腺增生症:研究共纳入40篇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软坚散结方药或联合西药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乳腺增生结节大小、结节硬度、相关激素(E2、P)水平、乳房疼痛积分等方面均优于西药治疗,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3)子宫肌瘤:研究共纳入29篇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软坚散结方药或联合西医疗法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子宫肌瘤体积、相关激素(FSH、LH、E2、P)水平、乳房疼痛积分等方面均优于西医治疗,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3.2数据挖掘结果(1)甲状腺结节:共筛选处方96首,药物使用频次在50次以上的共5味,依据频次降序排列:夏枯草、浙贝母、柴胡、莪术、牡蛎。关联规则分析出的药物组合前3位依次是:夏枯草、郁金;莪术、浙贝、夏枯草;夏枯草、陈皮(莪术、浙贝母、牡蛎并列第3)。聚类分析得出的核心方:C1方:郁金、夏枯草、陈皮、甘草、茯苓、连翘;C2方:三棱、莪术、青皮;C3方:海藻、昆布、半夏、当归。C4方:浙贝母、牡蛎、玄参。(2)乳腺增生症:共筛选处方112首,药物使用频次在50次以上的共5味,依据频次降序排列:柴胡、香附、当归、白芍、浙贝母。关联规则分析出的药物组合前3位依次是:柴胡、香附;柴胡、当归;柴胡、白芍;聚类分析得出的核心方:C1方:三棱、莪术、青皮、王不留行、海藻、昆布、牡蛎;C2方:浙贝母、瓜蒌、穿山甲、夏枯草、延胡索、丹参;C3方:白术、茯苓、白芍、当归;C4方:枳壳、甘草、川芎、柴胡、陈皮、香附。(3)子宫肌瘤:共筛选处方70首,药物使用频次在35次以上的共2味,依据频次降序排列:莪术、三棱。关联规则分析出的药物组合前3位依次是:三棱、莪术;三棱、莪术、夏枯草;三棱、莪术、桃仁。聚类分析得出的核心方:C1方:三棱、莪术、香附、丹参;C2方:夏枯草、牛膝、牡蛎、海藻、昆布、荔枝核;C3方:鸡内金、山楂、黄芪、党参、白术;C4方:柴胡、白芍、土鳖虫、鳖甲、水蛭;C5方:桃仁、穿山甲、赤芍、川芎、当归、桂枝、茯苓、丹皮。4研究结论:4.1 Meta分析结论软坚散结法单独或联合西医疗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疗效确切,在改善病灶大小、硬度、总有效率、及相关激素水平等方面较单纯使用西医常规疗法有一定优势,并且不良反应少,相对安全。4.2数据挖掘结论治疗甲状腺结节临床用药以化痰散结药为主,配合理气药、化瘀药,夏枯草、浙贝母的使用率最高。核心处方以海藻玉壶汤、消瘰丸为主。可见人体上部甲状腺结节病理变化以痰凝为主,可伴血瘀和气滞,消瘿散结、化痰行气为主要治法。治疗乳腺增生症临床用药以疏肝理气药为主,配合养血活血药、化痰散结药,柴胡、香附使用率最高。核心处方以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为主。可见人体中部乳腺增生症病理变化以肝郁气滞为主,伴有血虚、血瘀、痰凝等特点,疏肝理气、养血柔肝为主要治法。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用药以活血破血消症药为主,莪术、三棱使用率最高。核心处方以桂枝茯苓丸、鳖甲煎丸为主。可见人体下部子宫肌瘤病理变化以血瘀为主,破血消症软坚散结为主要治法。若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中的两种、或三种疾病同时出现在同一患者,可根据患者的整体表现判断患者以痰凝、气滞、血瘀中的何种病理变化为主,以此为处方用药的基本依据,病灶所在人体的上、中、下部位为辅助参考,研究结果显示治疗三种疾病的常用中药具有多靶点性,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灵活选择中药。
高静[6](2020)在《针刺结合中药热奄包治疗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型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针刺及中药热奄包的治疗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型的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为临床治疗乳腺增生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19年2月-12月保定市第一中医院针灸科门诊接治的105例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型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35例。针刺结合中药热奄包治疗为试验组,常规针刺治疗为对照1组,中药热奄包治疗为对照2组,10次属于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视觉模拟评分、乳房症状积分、乳腺彩色超声报告、伴随症状积分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1、三组的临床疗效评价: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对照1组总有效率为73.5%;对照2组总有效率为75.0%;试验组优于对照1、2组,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三组的VAS分值评价:治疗后VAS分值均获得一定程度的减少(P<0.01),证实三种方法对缓解疼痛感觉均可发挥效果。另外,试验组强于对照1、2组,差异明显(P<0.05),说明针刺结合中药热奄包疗法对于缓解疼痛程度,可以发挥更好的效果。3、三组乳房疼痛积分对比:治疗后乳房疼痛积分均显着的减小(P<0.01),说明三种方法能够减轻乳房疼痛。此外,试验组强于对照1、2组,差异显着(P<0.05),说明针刺结合中药热奄包疗法对于缓解乳房疼痛强于常规针刺或中药热奄包疗法。4、三组的肿块硬度积分对比:治疗后三组的乳房硬度积分均明显的减少(P<0.01),通过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故说明针刺结合热奄包疗法、常规针刺以及中药热奄包对于降低乳房硬度的作用,无明显差异。5、三组的肿块分布范围积分相比:治疗后肿块范围积分均获得的减少(P<0.01),证明三种方法都能够缩小肿块范围。此外,试验组优于对照1、2组,差异明显(P<0.05),说明针刺结合中药热奄包疗法对于缩小肿块范围的效果显着的强于常规针刺与中药热奄包疗法。6、三组的肿块大小积分对比:治疗前肿块大小无明显的差异(P>0.05),治疗后肿块大小积分均明显的缩小(P<0.01),证明三种方法都能够缩小肿块。此外,试验组强于对照1、2组,差异显着(P<0.05),说明针刺结合中药热奄包疗法于缩小肿块的效果显着的强于常规针刺与中药热奄包疗法。7、伴随症状总积分对比:治疗后伴随症状积分均显着的降低(P<0.01),表示三种方法都可以改善伴随症状。此外,试验组强于对照1、2组,差异显着(P<0.05),说明针刺结合中药热奄包疗法对于缓解不良症状的功效显着的强于常规针刺与中药热奄包疗法。8、三组腺体厚度的对比:治疗后腺体厚度均得到降低(P<0.01),证明三种方法都可以促使乳腺厚度变薄。此外,试验组优于对照1、2组,差异显着(P<0.05),说明针刺结合中药热奄包疗法对于减小腺体厚度效果显着的强于常规针刺与中药热奄包疗法。9、三组乳腺导管直径的对比:治疗后乳腺导管直径均得到减小(P<0.01),此外,试验组优于对照1、2组,差异明显(P<0.05),说明针刺结合中药热奄包对于减少乳腺导管直径效果显着的强于常规针刺与中药热奄包治疗。结论本研究结显示,常规针刺或中药热奄包对于治疗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型均能取得一定疗效,但针刺结合中药热奄包的疗效更好。图0幅;表11个;参107篇。
王康[7](2020)在《基于FP-Growth算法拟定乳痛宁汤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症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将自拟乳痛宁汤应用于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症患者,从症状和体征的改善以及安全性方面,对乳痛宁汤的优劣势进行评价;初步运用FP-Growth算法数据挖掘的结果组方,通过乳痛宁汤的临床疗效,对该数据挖掘的可靠性和临床可行性进行验证。方法对在20 1 9年03月至同年08月期间,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二科门诊就诊的 70例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症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 5例。观察组给予基于数据挖掘和导师临床经验制定的自拟方剂乳痛宁汤治疗,对照组单予乳癖消片,均干预2个疗程,在治疗前、1疗程、治疗结束3个观察节点对患者的乳房疼痛、肿块等主要症候和全身伴随症状进行评分,对比两组患者症候评分。选取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期间因脱落和剔除共7人,最终获得符合标准病例63例,对照组3 0例,观察组3 3例。1.主要症候及伴随症状方面:经自拟乳痛宁汤和乳癖消片治疗后,两组主要症候积分在治疗1疗程及治疗结束,即后2个观察点,同未治疗相比,均明显减少(P<0.0 1);各伴随症状积分在后2个观察点均较治疗前改善(P<0.0 5)。组间比较,后2个观察点观察组疼痛积分下降更加明显(P<0.05);肿块和主症总积分表现中,两组相当(P>0.05);伴随症状总积分在后2个观察点观察组表现更加优秀(P<0.05),治疗结束后,情绪变化、两胁胀满、瘀血症状改善观察组更具优势(P<0.01);月经异常两组效果相当(P>0.05);腰膝酸软对照组明显优秀(P<0.0 1)。2.总积分方面:治疗前、治疗1疗程、治疗结束3个观察点相比,两组总积分组内具有明显差异(P<0.01),且减低后相当(P>0.0 5)。总积分差值比较中,对照组第2个疗程比第 1个疗程总积分下降幅度更明显(P<0.01),观察组第1个疗程较第2个疗程总积分下降幅度更明显(P<0.01)。组间比较,第1个疗程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加优秀(P<0.01),第2个疗程两组相当(P>0.05)。3.疗效结果: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2 1例,总有效率76.67%;观察组显效5例,有效25例,总有效率90.90%,两组疗效相当(P>0.05)。4.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安全性均为1 0 0%(P>0.05),安全性等级俱为1级,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自拟乳痛宁汤能有效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症患者乳房的疼痛、肿块和全身伴随症状,尤其在缓解患者乳房疼痛和改善情绪变化、两胁胀满、瘀血症状方面较乳癖消片优势明显,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2.基于乳痛宁汤的优秀临床疗效,初步证实了本团队前期FP-Growth算法,对肝郁痰凝型乳癖组方规律数据挖掘的结果具有可靠性和临床可行性。
敖燕飞[8](2019)在《穿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穿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探讨穿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优势及安全性,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入选乳腺囊性增生病(肝郁痰凝型)患者80例,并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B超引导下囊肿穿刺+雷火灸);对照组(B超引导下囊肿穿刺+口服中成药小金丸),每组各40例。通过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各症状、体征、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总积分改善率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以不同程度改善患者乳房疼痛、囊肿大小、胸胁胀满、口苦、心烦易怒情况(P<0.05)。其中,在改善乳房疼痛、口苦、心烦易怒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囊肿大小和胸胁胀满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效果相当(P>0.05)。而在改善失眠方面,治疗组有着显着疗效(P<0.05),对照组则对改善失眠没有良好效果(P>0.05)。总疗效指数:治疗组总有效率94.5%,其中痊愈14例(37.8%),显效17例(45.9%),有效4例(10.8%),无效2例(5.4%);对照组总有效率88.6%,其中痊愈10例(28.6%),显效12例(34.3%),有效9例(25.7%),无效4例(11.4%)。结论:B超定位下穿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囊性增生病,临床效果显着,方法安全,操作简单,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马碧霞(MAH PIK HSIA)[9](2019)在《乳三针结合奈良灸治疗肝郁痰凝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简单随机对照的方法,以乳三针治疗结合奈良灸为治疗组,乳三针治疗结合推拿、乳三针治疗结合中药分别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方法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的疗效差异,为探求本病更加安全、高效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病例来源于2017年10月~2018年1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和乳腺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增生病患者,共120例,按1:1;1的比例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一组、对照二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先予乳三针治疗,以膻中、乳根、肩井为主穴,少泽、合谷、太冲、丰隆为配穴,以上穴位均取双侧。诸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捻转手法,每隔lOmin行针一次,留针30min;然后在患者留针期间行奈良灸治疗,取穴天枢、气海、足三里,每穴施灸9壮约45min。各穴在第一疗程和第二疗程分别取42℃(浅黄色,弱型)、45℃(黄色,温型)的奈良灸,以皮肤无灼烫感为度。对照一组先予乳三针治疗,然后行一指禅推、揉、摩、按、拿等手法推拿治疗;对照二组采用乳三针治疗同时配合给予口服疏经方片(药物成份:蜈蚣、香附、醋三棱、醋莪术、醋延胡索等)治疗。两对照组针刺治疗均同治疗组。三组的治疗时间及疗程,中药治疗为每次4片,每日3次,饭后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停药7天后再继续下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其余各组治疗均避开月经期及排卵期,月经结束后第1~5天及排卵期后第1~5天,每天1次,共10次/月经周期,1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分别进行疗效统计。根据乳腺增生病的主要症状为乳房疼痛与乳房肿块,故以乳房疼痛评分与肿块大小评分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分别观察乳房疼痛、乳房肿块硬度、肿块范围、肿块大小四个方面的指标变化;以中医全身症状综合疗效作为次要疗效评价指标;并测定3组患者治疗前后黄体期血清雌二醇(E2)、孕酮(P)、泌乳素(PRL)的含量变化作为客观评价指标。最后根据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随访复发率情况,比较各组治疗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治疗结果所有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包进行统计数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不满足正态分布则用M(P25,P75)描述,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按a=0.05,P<0.05为检验水准。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基线水平比较①年龄: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1.930,P=0.381>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患者年龄均数相等,年龄方面具有可比性。②病程:经单因素方差分析,F=0.481,P=0.619>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患者病程均数相等,病程方面具有可比性。③主要症状积分: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四个主要症状积分三组间比较,P>0.05(x2=1.343,P1=0.511;x2=0.233,P2=0.890;x2=1.151,P3=0.562;x2=0.302,P4=0.860),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患者的四个主要症状积分均数相等,主要症状方面具有可比性。④黄体期激素水平: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泌乳素激素水平三组间比较,F=0.538,P=0.585>0.05,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患者的泌乳素激素水平均数相等,三个激素水平方面具有可比性。2.主要疗效评价①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共38例,治疗前后四个主要症状(乳房疼痛、肿块硬度、肿块范围、肿块大小)积分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4.307,T2=-4.896,T3=-5.196,T4=-5.466,P1、P2、P3、P4=0.000,P均小于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经过乳三针治疗结合奈良灸后治疗组四个主要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②对照一组治疗前后比较:对照一组共36例,治疗后四个主要症状积分经Wilcoxon 符号秩和检验,T1=-3.491,T2=-4。347,T3=-4.523,T4=-4.838,P1、P2、P3、P4=0.000,P均小于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经过乳三针治疗结合推拿后对照一组四个主要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③对照二组治疗前后比较:对照二组共37例,治疗后四个主要症状积分经Wilcoxon 符号秩和检验,T1=-3.309,T2=-4.873,T3=-5.296,T4=-5.260,P1=0.001,P2、P3、P4=0.000,P均小于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经过乳三针治疗结合中药后对照二组四个主要症状评分均降低。④三组治疗后组间积分比较:三组治疗前后乳房疼痛症状评分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9.063,P=0.011<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间乳房疼痛症状评分差值不等;经两两比较,治疗组与对照一组、对照二组比较,P<0.05(H=2.227,P=0.026;H=2.857,P=0.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差值均比对照一组、对照二组大;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比较,H=0.606,P=0.545>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认为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差值不等。三组治疗前后肿块硬度症状评分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11.435,P=0.00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间肿块硬度症状评分差值不等;经两两比较,治疗组与对照一组、对照二组比较,P<0.05(H=3.234,P=0.004;H=2.446,P=0.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差值比对照一组、对照二组大;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比较,P>0.05(H=-0.800,P=1.000),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能认为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差值不等。三组治疗前后肿块范围症状评分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6.567,P=0.038<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间肿块范围症状评分差值不等;经两两比较,治疗组与对照一组比较,H=2.335,P=0.02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差值比对照一组大;治疗组与对照二组、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比较,P>0.05(H=0.223,P=0.824;H=-2.100,P=0.107),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能认为治疗组与对照二组、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差值不等。三组治疗前后肿块大小症状评分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5.964,P=0.051>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认为三组间肿块大小症状评分差值不等。⑤三组主要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63.16%;对照一组总有效率38.89%;对照二组总有效率32.43%。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9.137,P=0.01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可认为治疗组比对照二组主要疗效有效率要高(P<0.05),疗效较佳;治疗组与对照一组、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之间疗效无差别。3.次要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97.37%;对照一组总有效率75.00%;对照二组总有效率75.68%。经 Kruskal-Wallis 秩和检验,x2=8.686,P=0.01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可认为治疗组比对照一组次要疗效有效率要高(P<0.05),疗效较佳;治疗组与对照二组、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之间疗效无差别。4.客观指标评价①治疗前后雌二醇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雌二醇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4.764,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治疗后雌二醇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对照一组治疗前后雌二醇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4.545,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对照一组治疗后雌二醇水平比治疗前降低;对照二组治疗前后雌二醇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5.273,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对照二组雌二醇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三组间治疗前后雌二醇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2.980,P=0.225>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能认为三组间雌二醇差值不等。②治疗前后孕酮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孕酮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5.221,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孕酮水平比治疗前升高;对照一组治疗前后孕酮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5.069,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孕酮水平比治疗前升高;对照二组治疗前后孕酮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5.303,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孕酮水平比治疗前升高。三组间治疗前后孕酮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9.209,P=0.01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间孕酮差值不等;经两两比较,治疗组比对照一组差值大(H=-2.942,P=0.010<0.05),治疗组与对照二组、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差值无差异(H=-2.082,P=0.112;H=0.848,P=1.000)。③泌乳素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泌乳素水平比较,经配对t检验,t=6.032,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泌乳素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对照一组治疗前后泌乳素水平比较,经配对t检验,t=3.785,P=0.001<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泌乳素水平比治疗前降低;对照二组治疗前后泌乳素水平比较,经配对t检验,t=4.367,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泌乳素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三组间治疗后泌乳素水平比较,经单因素方差分析,F=1.888,P=0.156>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能认为三组间泌乳素差值不等。5.安全性评价治疗期间,治疗组出现1例晕针、1例血肿;对照一组出现1例血肿、1例滞针,对照二组出现2例血肿、1例滞针。经卡方检验,x2=0.308,P=0.896>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远期疗效评价三组经过治疗后一个月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为20.83%;对照一组复发率为57.14%;对照二组复发率为58.33%。经卡方检验,三组复发率比较,x2=7.068,P=0.033<0.05,且两两比较,均可认为治疗组复发率比对照组低(P<0.05),远期疗效较好。结论:1.对于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采用乳三针治疗分别结合奈良灸、推拿和中药治疗均能达到改善乳房疼痛和乳房肿块的目的;2.三组治疗方法相比较,乳三针治疗结合奈良灸组在改善乳房疼痛、肿块大小及全身症状、调节黄体期激素水平、降低复发率方面疗效较佳,乳三针治疗结合推拿组与乳三针治疗结合中药组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
莫炜维[10](2019)在《针刺配合药线点灸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评估针刺配合药线点灸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为中医治疗本病寻求更加有效的综合外治疗法;对药线点灸的适应病种进行拓展研究。方法:本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对照的前瞻性实验方法,共纳入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患者70例。设置针刺组(对照组)和针刺+药线点灸组(治疗组)。对照组穴位取膻中、肩井(双)、期门(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内关(双)、太冲(双),取得针感后留针30分钟。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选取局部梅花穴、天宗(双)、肝俞(双)、肾俞(双)行药线点灸。每星期治疗三次,隔天一次,一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经期停止治疗,共三个疗程。对治疗前后患者的主要症状、中医证候和焦虑量表进行评分记录,创建数据库,导入SPSS22.0统计结果。结果:治疗前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经检验,两组的年龄、病程、生育史、哺乳史和乳腺癌家族史等基本情况和主要症状、中医证候评分及焦虑自评积分,结果无显着差异(P>0.05),认为治疗前两组的基线资料基本相当。三个疗程后,在主要症状方面,两组治疗对乳房的疼痛、肿块的质地和大小以及总分都有明显改进(P<0.05),而且治疗组对肿块的质地和大小改善比对照组明显(P<0.05)。而对乳房胀痛、疼痛肿块与月经和情绪相关性、烦躁易怒、两胁胀满、肿块症状、月经失调和痛经等各项肝郁气滞型症状和总分方面,两组都有显着疗效(P<0.05),并且治疗组对乳房胀痛、疼痛肿块与月经和情绪相关性、烦躁易怒、两胁胀满、肿块症状和总分方面的改善程度均比对照组更显着。另外,两组对焦虑自评总分和精神性维度和躯体性维度都有改善(P<0.05),而在总分和精神性维度方面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在整体疗效方面,针刺配合药线点灸的总有效率是75%,常规针刺组的总有效率是69.7%,两者经统计学检验后,提示P=0.588>0.05,认为两组差异不显着,两组疗效相当。结论:本研究的检测结果表明:药线点灸结合针刺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患者的疼痛和肿块方面症状的疗效与单纯针刺相当。但在改善乳房肿块大小和硬度方面,药线点灸配合针刺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另外还可明显改善患者乳房胀痛、疼痛肿块与月经和情绪相关性、烦躁易怒、两胁胀满、肿块症状等中医肝郁气滞证候临床症状,对患者的精神焦虑有较好的调节作用。说明药线点灸配合针刺治疗对于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患者的主要症状及中医证候改善效果明确,对调节患者精神焦虑亦有一定帮助,可以丰富临床应用,更好地改善乳腺增生病人的生活质量。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1. 临床资料 |
| 2.研究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4.讨论 |
| 5.结论 |
| 6.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A 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病病例采集表 |
| 附录 B 治疗前乳腺增生病的观察指标 |
| 附录 C 治疗后乳腺增生病的观察指标 |
| 综述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文献综述 乳癖的中医治疗归纳 |
| 1 中药内服疗法 |
| 2 中药外敷疗法 |
| 3 针刺疗法 |
| 3.1 毫针针刺 |
| 3.2 电针针刺 |
| 3.3 火针治疗 |
| 3.4 浮针治疗 |
| 3.5 刺络放血 |
| 3.6 针刀治疗 |
| 3.7 蜂针治疗 |
| 4 灸法 |
| 4.1 间接灸 |
| 4.2 艾条灸 |
| 4.3 热敏灸 |
| 5 埋线治疗 |
| 6 耳穴治疗 |
| 7 推拿治疗 |
| 8 刮痧治疗 |
| 9 结论 |
| 临床试验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3 检查情况 |
| 1.3.1 医生触诊 |
| 1.3.2 影像及病理检查 |
| 1.4 纳入标准 |
| 1.5 排除标准 |
| 1.6 剔除标准 |
| 1.7 脱落标准 |
| 2 治疗方法 |
| 2.1 治疗组 |
| 2.1.1 取穴 |
| 2.1.2 针具 |
| 2.1.3 操作方法 |
| 2.1.4 疗程 |
| 2.2 对照组 |
| 2.2.1 取穴 |
| 2.2.2 针具 |
| 2.2.3 操作 |
| 2.2.4 疗程 |
| 2.3 观察指标 |
| 2.3.1 客观指标 |
| 2.3.2 安全性指标 |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 2.4.1 西医疗效评价 |
| 2.5 疗效评价 |
| 2.6 统计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 3.1.1 患者年龄 |
| 3.1.2 患者病程 |
| 3.2 治疗结果分析 |
| 3.2.1 治疗前疼痛评分 |
| 3.2.2 治疗前肿块评分 |
| 3.2.3 治疗前总体评分 |
| 3.2.4 治疗组疗效 |
| 3.2.5 对照组疗效 |
| 3.2.6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 |
| 4 依从性分析 |
| 5 安全性分析 |
| 讨论 |
| 1 中医对乳癖的认识 |
| 1.1 中医病名 |
| 1.2 病因病机 |
| 1.2.1 肝郁气滞 |
| 1.2.2 肾精不足,冲任失调 |
| 1.2.3 脾胃虚弱,痰凝血瘀 |
| 2 现代医学对乳癖的认识 |
| 2.1 西医病名 |
| 2.2 病因病机及治疗 |
| 3 交叉取穴法 |
| 4 缪刺法的现代应用 |
| 5 子午捣臼针刺法的机制及临床应用 |
| 6 选穴依据 |
| 7 小结 |
| 8 不足 |
| 9 展望 |
| 结论 |
| 本文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 乳腺增生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前言 |
| 研究一 消症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机制研究 |
| 实验一 消症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实验二 消症丸治疗小鼠乳腺增生病的体内实验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实验三 消症丸治疗小鼠乳腺增生病的代谢组学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研究二 消症丸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机制研究 |
| 实验四 消症丸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实验五 消症丸治疗小鼠乳腺非典型增生的体内实验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实验六 消症丸主要成分对乳腺原位癌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情况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一、病例来源 |
| 二、病例选择标准 |
| (一) 病例纳入标准 |
| (二) 病例排除标准 |
| 三、诊断标准 |
| (一) 中医辨证分型 |
| (二) 西医诊断标准 |
| (三) 中医体质分型标准 |
| 四、研究方法 |
| (一) 调查方法 |
| (二) 统计学处理 |
| 研究结果 |
| 一、一般资料 |
| (一) 乳腺良性肿块患者年龄分布 |
| (二) 乳腺良性肿块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
| (三) 乳腺良性肿块患者中医体质分布 |
| (四) 超声下乳腺良性肿块的表现 |
| (五) 乳腺良性肿块患者相关状况分布 |
| 二、乳腺良性肿块患者年龄与证型的关系 |
| (一) 乳腺增生性病变患者年龄与证型的关系 |
| (二) 乳腺纤维腺瘤患者年龄与证型的关系 |
| 三、乳腺良性肿块患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
| (一) 乳腺增生性病变患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
| (二) 乳腺纤维腺瘤患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
| 四、超声下乳腺良性肿块表现与患者中医体质的关系 |
| (一) 肿块性质与患者中医体质的关系 |
| (二) 肿块位置与患者中医体质的关系 |
| (三) 肿块数目与患者中医体质的关系 |
| (四) 肿块钙化情况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
| (五) 肿块血流情况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
| 五、乳腺良性肿块患者相关状况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
| (一) 患者性格特征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
| (二) 患者饮食喜好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
| (三) 患者工作性质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
| 讨论 |
| 一、中医证型在各年龄段中的分布规律 |
| 二、中医体质与疾病诊疗的相关性 |
| 三、辨体—辨病—辨证体系的相关认识 |
| 四、乳腺良性肿块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
| (一) 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 |
| (二) 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
| (三) 患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
| 五、中医体质与乳腺良性肿块的关系分析 |
| (一) 体质与肿块的产生 |
| (二) 体质与超声下肿块表现的关系 |
| 六、乳腺良性肿块患者体质的影响因素及防治策略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乳腺良性肿块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发表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循证医学和数据挖掘相关概念及应用现状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现状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基于Meta分析的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
| 研究一 软坚散结法治疗甲状腺结节的Meta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研究二 软坚散结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Meta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研究三 软坚散结法治疗子宫肌瘤的Meta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组方配伍规律的研究 |
| 研究一 软坚散结法治疗甲状腺结节的用药规律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研究二 软坚散结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用药规律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研究三 软坚散结法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四部分 结论 |
| 附录 |
| 创新点与展望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1章 临床研究 |
| 1.1 研究方案 |
| 1.1.1 研究目标 |
| 1.1.2 研究内容 |
| 1.1.3 临床资料 |
| 1.1.4 研究方法 |
| 1.1.5 观察指标 |
| 1.1.6 针刺异常情况处理 |
| 1.1.7 意外事件的预防 |
| 1.1.8 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 1.1.9 分析数据资料 |
| 1.2 结果 |
| 1.2.1 结果分析 |
| 1.3 讨论 |
| 1.3.1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及治疗 |
| 1.3.2 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病机理的研究及治疗 |
| 1.3.3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理论依据 |
| 1.3.4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机理 |
| 1.3.5 课题针刺选穴依据 |
| 1.3.6 中药热奄包 |
| 1.3.7 疗效评定 |
| 1.3.8 安全性分析 |
| 1.4 课题关键点和创新点 |
| 1.4.1 关键点 |
| 1.4.2 创新点 |
| 1.5 小结 |
| 1.6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第2章 综述 乳腺增生病的发展认识 |
| 2.1 乳腺增生病的定义 |
| 2.2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
| 2.2.1 病名起源 |
| 2.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2.3 证型的认识 |
| 2.2.4 中医治疗方法的认识 |
| 2.3 西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
| 2.3.1 发病机制 |
| 2.3.2 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
| 2.3.3 治疗方法 |
| 2.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A 疼痛强度评分表(VAS评分) |
| 附录 B 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型证候积分量表 |
| 附录 C 调查知情同意书 |
| 致谢 |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 缩略语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 乳腺增生症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
| 1.1 追名析源 |
| 1.2 探因循机 |
| 1.3 辨证分型 |
| 1.4 临证论治 |
| 1.5 外治概要 |
| 2 乳腺增生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 2.1 乳腺增生症的流行病学 |
| 2.2 西医对乳腺增生症的治疗 |
| 3 小结与展望 |
|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资料 |
| 2.1 研究对象 |
| 2.2 诊断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剔除及脱落标准 |
| 3 研究方法及疗效评价 |
| 3.1 分组方法 |
| 3.2 治疗方案 |
| 3.3 观察节点 |
| 3.4 观察指标及记录 |
| 3.5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事件处理 |
| 3.6 疗效判定标准 |
| 3.7 安全性等级评价标准 |
| 3.8 统计方法 |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 1 病例完成情况 |
| 2 基线资料分析 |
| 2.1 年龄及初潮年龄 |
| 2.2 病程 |
| 2.3 月经史 |
| 2.4 孕产史 |
| 2.5 哺乳史、婚否及家族史 |
| 2.6 疗效相关可比性分析 |
| 2.7 小结 |
| 3 疗效结果及数据分析 |
| 3.1 主要症候积分 |
| 3.2 全身伴随症状积分 |
| 3.3 总积分比较 |
| 3.4 总积分差值比较 |
| 3.5 疗效比较 |
| 3.6 安全性结果分析 |
| 第四部分 讨论 |
| 1 理论依据 |
| 2 数据挖掘结果可靠性和可行性分析 |
| 3 组方依据及方药解析 |
| 4 对照组选药分析 |
| 5 临床疗效评价 |
| 5.1 基线资料比较 |
| 5.2 主要症候比较 |
| 5.3 伴随症状比较 |
| 5.4 总积分比较 |
| 5.5 疗效比较 |
| 5.6 安全性结果比较 |
| 6 创新点 |
| 7 不足与展望 |
| 7.1 不足 |
| 7.2 展望 |
| 第五部分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 个人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 传统医学对乳腺囊性增生病的认识 |
| 1.1 乳癖概述 |
| 1.2 乳癖病因病机 |
| 1.3 乳癖的临床表现 |
| 1.4 乳癖的辨证分型 |
| 2 现代医学对乳腺囊性增生病的认识 |
| 2.1 乳腺囊性增生病概述 |
| 2.2 乳腺囊性增生病病因 |
| 2.3 乳腺囊性增生病临床表现 |
| 2.4 乳腺囊性增生病病理表现 |
| 2.5 关于乳腺囊性增生病癌变问题 |
| 3 治疗方法 |
| 3.1 现代西医治疗 |
| 3.1.1 内分泌治 |
| 3.1.2 手术治疗 |
| 3.1.3 穿刺治疗 |
| 3.2 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 |
| 3.2.1 中草药治疗 |
| 3.2.2 中成药治疗 |
| 3.2.3 针灸、推拿治疗 |
| 3.2.4 其他治疗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 1.1.1 病例来源 |
| 1.1.2 病例分组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出标准 |
| 1.6 停用雷火灸指征 |
| 1.7 脱落病例 |
| 1.8 安全评定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分组方法 |
| 2.2 治疗方法 |
| 2.2.1 治疗组 |
| 2.2.2 对照组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 2.4.1 西医疗效评定标准 |
| 2.4.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指标 |
| 2.5 统计学方法 |
| 2.6 紧急情况处理 |
| 2.7 伦理及知情同意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临床资料均衡性比较 |
| 3.1.1 两组年龄、病程比较 |
| 3.1.2 两组囊肿大小分布情况比较 |
| 3.1.3 两组治疗前各项平均分比较 |
| 3.2 脱落病例及原因分析 |
| 3.3 疗效观察 |
| 3.3.1 乳房疼痛积分比较 |
| 3.3.2 囊肿大小积分比较 |
| 3.3.3 中医证候(胸胁胀满)积分比较 |
| 3.3.4 中医证候(失眠)积分比较 |
| 3.3.5 中医证候(口苦)积分比较 |
| 3.3.6 中医证候(心烦易怒)积分比较 |
| 3.4 总疗效指数比较 |
| 3.5 统计结果分析 |
| 第三章 讨论 |
| 1 本课题研究背景 |
| 2 本课题应用雷火灸治疗原理及疗效分析 |
| 3 本课题的展望与不足 |
| 3.1 展望 |
| 3.2 不足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评分标准表 |
|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
| 附录三 典型临床病例(配图)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奖项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乳腺增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 一、中医学认识 |
| 二、现代医学认识 |
|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 |
| 四、小结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 一、病例来源 |
| 二、诊断标准 |
| 三、纳入标准 |
| 四、排除标准 |
| 五、剔除标准 |
| 六、脱落标准 |
| 七、中止标准 |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 一、随机分组 |
| 二、治疗方法 |
| 三、疗效评价 |
| 四、质量控制 |
| 五、依从性保障 |
| 六、患者随访 |
| 七、受试者权益保护 |
| 八、统计学分析 |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 第一节 基线资料 |
| 一、一般情况比较 |
| 二、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
| 三、黄体期激素水平比较 |
| 第二节 治疗结果 |
| 一、主要疗效比较 |
| 二、次要疗效比较 |
| 三、客观指标比较 |
| 四、安全性评定 |
| 五、远期疗效观察 |
| 第四章 讨论 |
| 第一节 理论探讨 |
| 一、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的选择 |
| 二、乳三针治疗 |
| 三、乳三针治疗结合奈良灸 |
| 四、乳三针治疗结合推拿 |
| 五、乳三针治疗结合中药 |
| 第二节 结果及分析 |
| 一、研究结果 |
| 二、结果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详细摘要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1 祖国医学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
| 1.1.1 病名探究 |
| 1.1.2 病因病机 |
| 1.1.3 乳房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
| 1.1.4 中医治疗 |
| 1.2 西医对乳腺增生病的研究概况 |
| 1.2.1 流行病学与生理病理机制 |
| 1.2.2 西医治疗 |
| 1.3 药线点灸疗法的理论依据与临床应用 |
| 1.3.1 理论依据 |
| 1.3.2 临床应用 |
| 1.4 小结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2.1 临床资料 |
| 2.1.1 研究对象 |
| 2.1.2 诊断标准 |
| 2.1.3 纳入标准 |
| 2.1.4 排除标准 |
| 2.1.5 剔除标准 |
| 2.1.6 脱落标准与脱落处理 |
| 2.2 研究方法及疗效评价 |
| 2.2.1 研究方法 |
| 2.2.2 治疗方案 |
| 2.2.3 疗效观察与评定 |
| 2.2.4 统计学处理 |
| 2.3 数据结果与分析 |
| 2.3.1 组间基线比较 |
| 2.3.2 结果分析 |
| 第三章 讨论 |
| 3.1 临床疗效分析 |
| 3.2 理论依据及机理探析 |
| 3.2.1 针刺治疗本病机理 |
| 3.2.2 药线点灸机理 |
| 3.2.3 选穴依据 |
| 3.3 不足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