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芹,邹金楠,张言,李瑞[1](2022)在《基于循证护理的日间手术病人疼痛管理标准作业程序的构建与实践》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基于循证护理的日间手术病人疼痛管理标准作业程序的构建及实践成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于徐州某三级甲等医院普外科行日间手术病人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日间手术病人常规疼痛护理干预,试验组实施本研究构建的基于循证护理的日间手术病人疼痛管理标准作业程序。比较两组病人术后疼痛程度、疼痛控制情况及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试验组病人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病人疼痛对身体或日常生活的影响分量表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控制或减轻疼痛方法的满意度、对疼痛控制教育的满意度分量表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构建基于循证护理的日间手术病人疼痛管理标准作业程序并实施,能明显缓解日间手术病人术后疼痛症状,促进身心舒适,提高病人满意度。
刘皓昕,宁松毅[2](2022)在《多模式镇痛对胆囊切除术病人心理负担与睡眠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多模式疼痛干预对行胆囊切除术病人心理负担与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22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根据随机数表法将病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疼痛护理模式,而观察组病人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多模式疼痛干预。评估和对比两组病人围术期手术指标、疼痛程度、睡眠质量、术后并发症、心理负担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干预期间,观察组在进食时间、排便时间、下床活动及住院天数等围术期指标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病人均出现尿潴留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观察组在术后12、24及72 h视觉模拟评分、睡眠质量评分、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满意度为89.0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18%(P<0.05)。结论多模式疼痛干预可有效改善围术期手术指标,降低病人疼痛程度,提高病人睡眠质量和护理满意度,优化病人心理状态,临床值得推广。
林海燕,陈赛云[3](2022)在《肺癌术后病人恐动症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肺癌术后病人恐动症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11月福建省肿瘤医院168例肺癌术后病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恐动症Tampa评分表、视觉模拟评分法、健康信念量表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肺癌术后病人恐动症的影响因素。结果:168例肺癌术后病人恐动症得分为(39.03±5.89)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疼痛、健康信念和医院焦虑水平是肺癌术后病人恐动症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健康信念是其保护性因素。结论:肺癌术后病人恐动症程度较重;年龄、疼痛、健康信念和医院焦虑水平是肺癌术后病人恐动症的影响因素,临床护理人员应充分评估并重点关注肺癌术后病人恐动症发生情况,并结合其影响因素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针对性地帮助病人缓解恐动症,提高肺癌术后病人生活质量。
孔维珠[4](2021)在《焦点解决模式对肛瘘病人术后疼痛、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焦点解决模式对肛瘘病人术后疼痛、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3月—2020年8月收治的90例肛瘘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病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焦点解决模式。干预前后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与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两组病人心理状态,采用疼痛数字分级法(NRS)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定两组病人术后疼痛程度,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定两组病人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病人干预后HAMD、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干预后NRS、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干预后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焦点解决模式可减轻肛瘘病人术后疼痛,改善病人心理状况,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张梦婷[5](2021)在《基于循证构建护士主导的急性创伤性疼痛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在一项初步研究中,我们的研究小组发现,疼痛可能会对急性创伤患者产生一系列短期和长期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发现了患者在急诊室中不可避免地遭受各种疼痛刺激。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循证方法制定一套适合护士在急诊临床中处理急性外伤性疼痛管理的策略,并为护理管理人员开发相关的疼痛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改善医院疼痛管理的质量。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法,根据研究者所要研究内容的相关问题,检索了CINAHL、RNAO、NGC、Cochrane、Pubmed、OVID、Web of Science、EBSCO以及知网、万方等数据库,系统全面地查阅近10年来国内外急性疼痛治疗相关的文献,尤其是相关疼痛管理指南、专家共识及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对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以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初步构建出急性创伤患者的疼痛管理策略。并通过德尔菲法(Delphi),遴选了急危重症领域的护理管理者、急诊专科护士、120和急诊科的医护专家32位,经过两轮函询,对各条目疼痛策略的重要性和操作性进行评价,结合专家意见,对策略进行修订整理,使用专家的积极系数,专家的权威系数以及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等指标对两次专家协商的可靠性和代表性进行统计分析以评审和组织该策略。研究结果:本研究构建了一套由护士主导的急性创伤性疼痛管理策略,其中包括评估、干预和团队管理三个维度29项措施的管理策略。并经过统计学分析,两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分别是94.1%和100%,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4和0.86,第一轮专家协调系数W为0.34、0.32,显着性检验结果提示P<0.001;第二轮专家协调系数W为0.46、0.47,显着性检验结果提示P<0.001。研究结论:基于循证构建了一套涵盖评估、干预和团队管理三个维度的29项措施的由护士主导的急性创伤性疼痛管理策略。其中干预措施包括评估时机、评估工具、评估疼痛患者的非语言表现、由麻醉师和医生评估后的药物干预措施,心理护理、冷热疗法等非药物干预措施以及团队管理等内容。专家信函查询的积极系数,权威系数以及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证明,专家信函查询是非常有代表性和可靠的。
黄娟,杨颖,张少群,甘媚妍,黄平[6](2021)在《疼痛护理对宫颈癌病人围术期的效果观察及焦虑自评量表评分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疼痛护理对宫颈癌病人围术期的效果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本院接收的宫颈癌病人18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90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90例加强疼痛护理。将两组的疼痛评分、SAS评分、睡眠质量评分、术后康复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病人干预后的SAS评分(42.94±3.80)分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评分(8.10±2.06)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12 h、24 h、3 d、7 d的疼痛评分分别为(3.41±0.40)分、(3.03±0.34)分、(2.55±0.22)分、(1.51±0.11)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术后首次排气时间(24.39±3.80)h、首次排便时间(41.05±7.28)h、胃肠功能恢复时间(61.94±7.52)h、首次进食时间(11.50±7.12)h、下床活动时间(6.29±1.26)h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4.44%)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宫颈癌病人围术期护理中加强疼痛护理能够缓解其疼痛感,减轻焦虑情绪,可提高睡眠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缩短病人术后康复时间。
宋丽萍[7](2021)在《阶段性体位管理在颈椎管内肿瘤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构建阶段性体位管理方案,并探讨其在颈椎管内肿瘤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1.建立多学科协作团队,通过查阅文献结合临床实践,了解颈椎管内肿瘤术后体位护理现状,提炼有指导意义的护理干预措施,实施专家论证并进行预实验,形成阶段性体位管理方案。2.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颈椎管内肿瘤患者81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1例。试验组给予阶段性体位管理,通过使用颈椎管内肿瘤术后体位管理评估记录表,对术后早期体位不当时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评估,辅助应用防跑偏气垫枕对体位进行调整,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体位护理。对比两组术后1w颈椎功能恢复情况,术后72h舒适度情况,手术当日、术后24h、48h、72h疼痛情况,体位相关并发症发生及止痛药使用情况。3.采用颈椎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评分评估颈椎功能恢复情况,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评估舒适度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评估疼痛情况。结果:1.试验结束时,对照组脱落1例,共80名患者完成全部资料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前试验组颈椎JOA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试验组颈椎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试验组运动、膀胱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感觉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改善程度显着(P<0.01),试验组颈椎功能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颈椎功能改善中感觉功能权重大于运动功能。3.术后72h试验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试验组生理维度、心理维度、社会文化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环境维度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手术当日、术后24h、48h、72h试验组与对照组疼痛评分随时间进展,分组与时间交互作用比较、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疼痛下降趋势大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疼痛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5.术后体位相关并发症发生及止痛药使用例数试验组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阶段性体位管理能够促进颈椎管内肿瘤患者术后早期颈椎功能恢复,提升舒适度,有效缓解疼痛,减少体位相关并发症发生,降低止痛药使用。
习梦瑶[8](2021)在《临床护士的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与其同理心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对临床一线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了解临床护士的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与其同理心水平的现状。同时探索二者的相关性,从而寻求通过提高同理心水平实现提高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水平,为临床护理管理者提供个性化管理依据,让患者享受更贴心的护理服务,以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缓和护患关系,更好服务于患者,促进健康。2.对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同理心水平的影响因素展开了分析,对于护理管理人员的个性化培训模式制定具有参考借鉴价值。方法:研究者从2020年5月至10月对辽宁省大连市和沈阳市的3家三甲医院的2702名临床护士展开了问卷调查,问卷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一般性资料调查表、中文版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的调查(KARSP)问卷、中文版Jefferson同理心量表(the Jefferson Scale of Empathy,JSE)。完成数据采集后,选择双人录入的方式将全部数据录入Excel办公软件中,数据统计分析处理使用的是SPSS24.0。统计学方法:相关性分析方法为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和Pearson分析,差异性分析的方法为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描述性统计的表示方法为相对数和`x±s,显着水准为α=0.05。结果:1.2106例合格临床护士的疼痛管理知识的答对率在21.95~75.61%,平均答对率为46.25±7.81%,答对率远远低于合格率80%,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水平偏低。其分布情况为:护士答对率在21~25%的人数最少,仅占总人数的0.3%;护士答对率人数最多集中在41~45%,占总人数的25.9%。临床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答对率总体上呈正态分布。2.在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问卷的答对率方面,不同医院、职称、职务、学历、学历有无变化、每月夜班数量的临床护士对比具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别科室的临床护士对比具有显着性差异,其中最高答对率手术室护士为47.34±9.15,而重症医学科护士仅为44.48±7.12。3.临床护士同理心问卷得分最低为71分,最高得分为140分,均值为113.34分,标准差为13.40。同理心各维度均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观点选择维度(62.19±7.36分),情感护理维度(39.85±7.35分),换位思考维度(11.30±2.81分)。4.临床护士同理心水平的一般资料单因素分析结果为:不同医院、职称、职务、学历、每月夜班数的答对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5.临床护士同理心水平与其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间相关分析结果表示:临床护士的同理心水平越高,对于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的水平越高,二者存在正相关。6.临床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答对率的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为:第一学历、最高学历、每月夜班数量、职称、同理心得分五个变量进入方程,是影响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的重要因素。结论:1.临床护士整体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水平较差,亟待提升。关注其在人口学上的差异,尤其对于文化程度低,夜班结构不合理、健康状况较差的护士应重点关注。2.临床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水平与同理心水平息息相关,临床护士的同理心水平越高,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水平越强,因此提高同理心水平是缓解患者疼痛的重要方式。3.初始学历、最高学历、每月夜班数量、职称、同理心是影响临床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的主要因素,提示管理者应针对学历、排班制度进行优化,针对同理心积极开展教育培训,以提高临床护士能力,缓和护患关系,缓解患者疼痛,从而提高医院护理水平,促进患者生命健康。
朱琳怡,傅育红,毛雷音,莫兰,高丽婷[9](2020)在《目标训练康复护理在前臂显微外科修复截肢创面病人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目标训练康复护理在前臂显微外科修复截肢创面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8月行前臂显微外科修复截肢创面的30例病人为对照组,术后采取常规康复护理,选择2015年9月—2018年8月行前臂显微外科修复截肢创面的31例病人为观察组,运用目标管理理念制定前臂显微外科修复截肢创面术后目标训练康复护理方案,采取目标训练康复护理。分别于术后2周、3周、1个月、2个月、3个月由康复治疗师及专科护士评定病人肘关节的总主动活动度(TAM)、力量测量,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感觉功能恢复分级评价标准术后1~6个月由康复治疗师及专科护士每月评定残端皮瓣感觉功能,术后1~3个月由康复治疗师及专科护士每月使用(DASH)量表评定病人上肢功能,分别于术后6 h、24 h、48 h、72 h、7 d、14 d、30 d由责任护士及专科护士采用简化疼痛问卷(SF-MPQ)评定病人疼痛情况,分别于术后3 d、7 d、14 d、30 d由责任护士及专科护士采用90项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状况评定,术后1~3个月由专科护士每月使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定病人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病人多时间点VAS评分及SF-MPQ评分均降低(P<0.01);两组病人术后6 h VAS评分、术后30 d VAS评分、PR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时间点观察组病人VAS评分及SF-MP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病人干预后各时点SCL-90得分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病人肘关节TAM值、肌力、皮瓣感觉功能恢复情况均改善(P<0.05),生活质量评分提高,且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DASH评分降低,且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目标训练康复护理方案能有效提高前臂显微外科修复截肢创面病人术后上肢功能,有效缓解病人负性心理,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
乐静,李杨红[10](2020)在《骨科腰椎病人术后Oswstry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骨科腰椎病人术后Oswstry功能障碍恢复体会。[方法]选取某院骨科收治的腰椎术后病人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病人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病人加以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的康复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前后的Osw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的康复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护理满意度(93.18%)明显高于对照组(77.27%)(P<0.05);护理后观察组OD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性康复护理能明显改善腰椎病人术后的Oswstry功能障碍,减轻腰椎疼痛,效果显着。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研究方法 |
| 1.2.1 对照组干预方法 |
| 1.2.2 试验组干预方法 |
| 1.2.2.1 基于循证护理构建日间手术病人疼痛管理标准作业程序 |
| 1.2.2.2 日间手术病人疼痛管理标准作业程序的实施 |
| 1.3 评价指标 |
| 1.3.1 疼痛程度 |
| 1.3.2 疼痛控制情况及满意度 |
| 1.4 资料收集方法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3.1 围手术期指标 |
| 1.3.2 疼痛程度 |
| 1.3.3 睡眠质量 |
| 1.3.4 并发症 |
| 1.3.5 心理负担 |
| 1.3.6 病人满意程度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
| 2.2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 |
| 2.3 两组睡眠质量比较 |
|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
| 2.5 两组心理负担比较 |
| 2.6 两组病人护理满意度比较 |
| 3 讨论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研究方法 |
| 1.2.1 研究工具 |
| 1.2.1.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 1.2.1.2 恐动症Tampa评分表(Tampa Scale of Kinesiophobia, TSK) |
| 1.2.1.3 视觉模拟评分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
| 1.2.1.4 CHAMPION健康信念量表 |
| 1.2.1.5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 HADS) |
| 1.2.2 资料收集方法 |
| 1.2.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肺癌术后病人恐动症现状及单因素分析 |
| 2.2 肺癌术后病人恐动症与疼痛、健康信念、医院焦虑与抑郁的相关性分析 |
| 2.3 肺癌术后病人恐动症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 3 讨论 |
| 3.1 肺癌术后病人恐动症程度较重 |
| 3.2 肺癌术后病人恐动症影响因素 |
| 3.2.1 年龄 |
| 3.2.2 疼痛 |
| 3.2.3 健康信念 |
| 3.2.4 医院焦虑 |
| 4 小结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对象 |
| 1.2 干预方法 |
| 1.2.1 成立健康护理小组[8] |
| 1.2.2 焦点解决模式实施 |
| 1.2.2.1 描述问题 |
| 1.2.2.2 目标设定 |
| 1.2.2.3 探查例外 |
| 1.2.2.4 给予反馈 |
| 1.2.2.5 评价进步 |
| 1.2.2.6 注意事项 |
| 1.2.3 延伸教育与护理 |
| 1.2.3.1 术前 |
| 1.2.3.2 术后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焦点解决模式可改善肛瘘术后病人心理状态 |
| 3.2 焦点解决模式可缓解肛瘘术后病人疼痛程度,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急性创伤性疼痛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急性创伤性疼痛国内研究现状 |
| 1.3 研究目的 |
| 1.4 研究思路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方法 |
| 1.5 技术路线 |
| 2 相关理论概念 |
| 2.1 循证护理 |
| 2.2 急性创伤性疼痛 |
| 2.3 德尔菲法 |
| 3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护士主导的急性创伤性疼痛管理策略 |
| 3.1 系统评价法 |
| 3.1.1 指南的检索策略 |
| 3.1.2 指南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准则 |
| 3.1.3 指南搜索路径的概述 |
| 3.1.4 制定搜索策略,原始文献以及系统评价的检索 |
| 3.1.5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 3.1.6 文献的检索路径总结 |
| 3.2 循证结果 |
| 3.2.1 文献特征分析 |
| 3.2.2 文献资料的提取与分析 |
| 3.2.3 文献证据循证结果 |
| 4 使用德尔菲法进行两次专家咨询 |
| 4.1 专家咨询法 |
| 4.2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
| 4.3 形成专家函询问卷 |
| 4.4 选择函询专家 |
| 4.4.1 选择问卷咨询专家时应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 |
| 4.4.2 函询专家的纳入标准 |
| 4.5 本研究使用德尔菲法的实施细则 |
| 4.6 统计学方法 |
| 4.6.1 专家积极系数 |
| 4.6.2 专家意见权威系数 |
| 4.6.3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 5 研究结果 |
| 5.1 两次咨询专家的结构分析 |
| 5.2 两次专家咨询结果 |
| 5.2.1 第一次专家咨询统计学结果 |
| 5.2.2 第二次专家咨询统计学结果 |
| 5.3 专家积极系数函询结果 |
| 5.4 专家意见权威系数函询结果 |
| 5.5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统计结果 |
| 5.6 最终形成护士主导的急性创伤性疼痛管理策略 |
| 6 讨论 |
| 6.1 构建护士主导的急性创伤性疼痛管理策略的临床研究意义 |
| 6.2 本课题研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分析 |
| 6.2.1 对纳入文献的分析 |
| 6.2.2 文献的证据提取 |
| 6.2.3 各条目的循证资料分析 |
| 6.3 函询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 6.3.1 专家代表性 |
| 6.3.2 专家积极性 |
| 6.3.3 专家权威性 |
| 6.3.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
| 6.3.5 专家意见协调性 |
| 6.4 对确立护士主导的急性创伤性疼痛管理策略的讨论与分析 |
| 6.4.1 删除条目 |
| 6.4.2 修改条目 |
| 7 结论及后续研究意义 |
| 7.1 结论 |
| 7.2 这项研究的缺点和后续研究的建议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急性创伤性疼痛控制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3 方法 |
|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1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2.1 阶段性体位管理方案的构建 |
| 2.1.1 成立颈椎管内肿瘤术后体位管理小组 |
| 2.1.1.1 小组成员组成 |
| 2.1.1.2 小组成员分工 |
| 2.1.1.3 小组成员培训内容 |
| 2.1.2 阶段性体位管理方案拟定 |
| 2.1.3 阶段性体位管理方案修订 |
| 2.1.4 阶段性体位管理方案 |
| 2.1.5 进行预实验 |
| 2.2 阶段性体位管理方案的应用 |
| 2.2.1 研究方法 |
| 2.2.2 研究对象 |
| 2.2.2.1 纳入标准 |
| 2.2.2.2 排除标准 |
| 2.2.2.3 剔除、脱落标准 |
| 2.2.2.4 样本量的确定 |
| 2.2.2.5 分组方法 |
| 2.2.2.5.1 随机分组方法 |
| 2.2.2.5.2 盲法 |
| 2.2.3 研究工具 |
| 2.2.3.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 2.2.3.2 颈椎JOA评分 |
| 2.2.3.3 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 |
| 2.2.3.4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
| 2.2.4 实施方案 |
| 2.2.4.1 对照组实施常规体位护理 |
| 2.2.4.2 试验组实施阶段性体位管理 |
| 2.3 资料收集 |
| 2.3.1 一般资料 |
| 2.3.2 主要结局指标 |
| 2.3.3 次要结局指标 |
| 2.4 数据分析 |
| 2.5 质量控制 |
| 2.6 人权保护措施 |
| 2.7 技术路线 |
| 3 结果 |
|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
| 3.2 两组患者术后早期颈椎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
| 3.2.1 两组患者术后早期颈椎JOA评分情况比较 |
| 3.2.2 两组患者术后早期颈椎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
| 3.3 两组患者术后舒适度情况比较 |
| 3.4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比较 |
| 3.5 两组患者术后出现体位相关并发症及使用止疼药情况比较 |
| 4 讨论 |
| 4.1 阶段性体位管理方案构建及主要观察指标解析 |
| 4.1.1 阶段性体位管理方案构建的临床意义 |
| 4.1.2 阶段性体位管理方案体位相关观察指标及解析 |
| 4.2 阶段性体位管理促进患者术后早期颈椎功能恢复 |
| 4.3 阶段性体位管理提升患者术后舒适度 |
| 4.4 阶段性体位管理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 |
| 4.5 阶段性体位管理减少术后体位相关并发症及止痛药使用 |
| 5 结论 |
| 6 本研究的局限性 |
|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附录 |
| 附录A 颈椎管内肿瘤术后体位管理评估记录表(初版) |
| 附录B 颈椎管内肿瘤术后体位管理评估记录表(终版) |
| 附录C 辅助工具 |
| 附录D 一般资料调查表 |
| 附录E 颈椎JOA评分 |
| 附录F 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GCQ) |
| 附录G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
| 附录H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颈椎管内肿瘤术后体位护理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结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缩略语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 |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 材料与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2.研究工具 |
| 3.调查方法 |
| 4.资料收集与数据处理 |
| 5.伦理原则 |
| 6.技术路线 |
| 7.质量控制 |
| 结果 |
| 1.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 2.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答对率及同理心得分的现状 |
| 3.不同特征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答对率及同理心水平的分析 |
| 4.护士同理心水平与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的相关分析 |
| 5.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的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 |
| 讨论 |
| 1.临床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现状分析 |
| 2.临床护士同理心水平现状分析 |
| 3.临床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与同理心水平相关性分析 |
| 4.临床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多因素回归分析 |
| 5.对策与建议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护士疼痛管理能力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 附录2 一般性资料调查表 |
| 附录3 Jefferson同理心量表 |
| 附录4 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的调查(KASRP)中文版问卷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康复护理方法 |
| 1.2.1 对照组 |
| 1.2.2 观察组 |
| 1.2.2.1 针对病人采取贯穿全程的心理、疼痛护理目标训练 |
| 1.2.2.2 针对术后制动期制定肢体康复护理目标训练 |
| 1.2.2.3 针对术后活动期分3个阶段递进式制定肢体康复护理目标训练 |
| 1.2.2.4 康复护理阶段性目标评价 |
| 1.3 评价指标 |
| 1.3.1 主动关节活动 |
| 1.3.2 力量测量 |
| 1.3.3 残端皮瓣感觉评估 |
| 1.3.4 上肢功能评定 |
| 1.3.5 疼痛评分 |
| 1.3.6 生活质量 |
| 1.3.7 心理状况调查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护理方法 |
| 1.2.1 健康宣教 |
| 1.2.2 心理护理 |
| 1.2.3 康复护理 |
| 1.2.4 疼痛护理 |
| 1.3 观察指标 |
| 1.4 评价标准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