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雪岩[1](2021)在《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应用》文中提出背景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脑血管病患者日益增多。脑梗死作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经济负担重的特点,脑梗死后遗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自理能力、运动功能和心理状况,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5E康复模式包括鼓励(Encourage)、教育(Education)、运动(Exercise)、工作(Employment)和评价(Evaluation)5个部分,广泛应用于糖尿病、透析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患者。因此,本研究以5E康复模式为框架,构建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以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目的构建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并评价该方案的应用效果,以期改善患者肌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焦虑、抑郁状况,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1.护理方案的构建以5E康复模式为框架进行文献研究,初步拟定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通过研究小组讨论和2轮专家函询,对方案进行修订,最终从鼓励、教育、运动、工作和评价5个方面构建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2.护理方案的应用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脑梗死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构建的护理方案在患者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症状稳定后开始对其进行干预。在干预前、干预4周和8周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肌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焦虑、抑郁状况进行评价比较。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χ2检验、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构建的方案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包括鼓励、教育、运动、工作和评价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内容涵盖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运动指导、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及效果评价等。2.两组患者肌力分级比较干预4周和8周后,观察组患者上肢肌力(t4周=4.283,t8周=6.447)和下肢肌力(t4周=2.762,t8周=4.018)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上肢肌力(F时间=107.855,F处理=21.667,F交互=14.777)和下肢肌力(F时间=186.339,F处理=8.930,F交互=6.956)分级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分级比较干预4周和8周后,观察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t4周=3.257,t8周=3.814)、手运动功能(t4周=2.139,t8周=3.061)和下肢运动功能(t4周=2.606,t8周=4.950)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F时间=73.224,F处理=7.986,F交互=5.688)、手运动功能(F时间=119.894,F处理=4.280,F交互=4.348)和下肢运动功能(F时间=172.729,F处理=8.629,F交互=8.425)分级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干预4周和8周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t4周=3.402,t8周=5.38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35.239,F处理=11.667,F交互=9.910(P<0.05)。5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得分比较干预4周和8周后,观察组患者焦虑(t4周=-3.116,t8周=-4.724)和抑郁(t4周=-3.359,t8周=-5.302)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焦虑(F时间=56.315,F处理=5.958,F交互=9.529)和抑郁(F时间=66.299,F处理=4.559,F交互=16.965)得分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构建的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能够有效增强患者肌力、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焦虑、抑郁状况。
由建辉[2](2020)在《脑卒中患者健康素养与功能锻炼依从性和康复训练效果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描述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健康素养、功能锻炼依从性和康复训练效果的现状;分析脑卒中健康素养、功能锻炼依从性与康复训练效果的关系,为今后脑卒中患者有效康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在山东省淄博市三所综合医院康复科住院的首发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335名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调查工具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调查表、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并用Barthel指数、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价表评估患者的康复训练效果。采用纵向调查的方法,入院时完成健康素养基线调查;对第一次入院时、第二次入院时、第三次入院时3个时间点的功能锻炼依从性进行调查;同时对患者第一次入院时、第一次出院时、第二次入院时、第二次出院时和第三次入院后5个时间点的康复锻炼效果进行调查。健康素养、功能锻炼依从性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五个时间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差异。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用频率表示,采用单因素广义估计方程比较五个时间点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的差异。以功能锻炼依从性为因变量、健康素养为自变量,拟合广义估计方程(GEE),探讨健康素养与功能锻炼依从性关系,然后以五次的康复训练效果为因变量,健康素养、功能锻炼依从性为自变量,拟合GEE模型分别探讨健康素养和功能锻炼依从性对康复训练效果的影响。所有模型调整了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个人收入、费用报销情况、诊断类型、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糖尿病等协变量。结果:脑卒中患者基线健康素养总分为(90.55±14.12)分,不充足者占66.9%,在健康素养的四个维度中,信息获取能力充足比例最高,经济支持意愿充足比例最低。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在第一次住院时得分为(37.05±7.59)分,之后两次随访依从性总分及三个维度均呈上升趋势,低、中水平依从性比例在逐渐缩小。脑卒中患者初次入住康复科时平均BI得分为(28.30±21.34)分,第五次评估时得分为(58.43±23.36)分,整个住院过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都有显着改善。Brunnstrom分期运动功能评估中,上肢、手和下肢均随着住院时间延长明显改善,其中IV期及以上患者所占的百分比,下肢上升幅度最大(39.4%),其次是上肢(38.51%),而手功能恢复比例最小(16.72%)。GEE结果显示,控制有关混杂因素后,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在不同时间点上健康素养充足组皆大于不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分β=-5.10,95%CI=3.66~6.53,P<0.001),但总的来讲,随着时间的推移,依从性各维度评分两组差异逐渐减小;健康素养与BI指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β=-2.65,95%CI=-7.76~2.45,P=0.308);脑卒中偏瘫患者Brunnstrom分期中,上肢、手、下肢出现分离运动的比例,在各时间点健康素养充足组与不足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肢:OR=0.76,95%CI=-0.41~1.42,P=0.397;手:OR=0.56,95%CI=0.30~1.06,P=0.077;下肢:OR=0.72,95%CI=0.39~1.32,P=0.290);BI指数在功能锻炼依从性中水平组与低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β=7.69,95%CI=-0.27~15.66,P=0.058),但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β=18.44,95%CI=9.51~27.38,P<0.001);Brunnstrom分期中出现分离运动比例,在功能锻炼依从性中水平组与低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肢:OR=1.16,95%CI=0.36~3.69,P=0.802;手:OR=0.85,95%CI=0.23~3.12,P=0.809;下肢:OR=0.39,95%CI=0.08~1.84,P=0.235),但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组间比较,上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41,95%CI=0.12~1.39,P=0.153),手和下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手:OR=0.24,95%CI=0.06~0.9,P=0.035;下肢:OR=0.11,95%CI=0.02~0.56,P=0.007)。结论:1、首发住院脑卒中患者健康素养水平偏低。2、随着康复时间的延长,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效果呈上升趋势。3、健康素养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提高健康素养水平有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从而改善康复训练效果。
覃贤文[3](2020)在《认知行为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转变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调查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和自我管理行为能力的影响因素;运用行为转变理论和自我管理理论模式,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转变的康复训练效果。方法第一阶段调查: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住院的22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一般人口学资料、社会支持情况、脑卒中知识态度、自我管理四方面进行调查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以问题为导向制定个性化的自我管理行为干预方案。第二阶段:选择2019年4月至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常规的基础上运用行为转变理论和自我管理理论模式,以问题为导向构建脑卒中偏瘫患者个体化康复训练计划合约及共性和个性认知行为干预措施。干预训练时间4周,5次/周,20~30 min/次。观察两组患者干预1个月后、3个月后、6个月后的自我管理能力、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肢体运动功能活动能力、运动自我效能感、功能锻炼依从性5个指标的辩还,观察干预6个月后并发症发生率(患肢肿胀、肩痛、压疮、足下垂内翻、肩关节脱位),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转变的康复训练效果,验证以问题为导向制定个性化的自我管理行为干预措施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单因素回归分析患者BMI指数、文化程度、是否从事工作、家庭人均月收入、居住地、吸烟史对自我管理行为有影响(P<0.05),Pearson相关分析自我管理行为各维度及总分与脑卒中知识、态度和社会支持情况均呈正相关的关系(相关系数r=0.513、0.519、0.708)。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文化程度、社会支持情况、脑卒中态度部分、家庭人均月收入、居住地、脑卒中知识部分为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患者1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自我效能感、功能锻炼依从性3个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3个月后和6个月后的自我管理行为、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运动自我效能感、功能锻炼依从性等5个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而患肢肿胀、肩痛、足下垂内翻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球形对称检验结果P<0.05,说明没有通过球形检验可认为重复测量结果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采用格林豪斯-盖斯勒校正结果,分组显示F=3.256,P<0.045,说明不同分组自我管理能力不完全相同;时间结果显示F=703.295,P<0.001,说明各个时间点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时间*组别的交互效应显示F=40.077,P<0.001,说明时间和方法存在交互效应,不同分组,不同时间,自我管理能力的干预效果不同。通过四个时间点的变化趋势显示干预组与对照组均随着时间的增加,自我管理行为、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运动自我效能感、功能锻炼依从性等5个康复指标也逐渐提高,且干预组的患者在相同时间内康复效果更好。结论患者的文化程度、社会支持情况、脑卒中态度部分、家庭人均月收入、居住地、脑卒中知识等指标是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本研究运用行为转变理论和自我管理理论模式,以问题为导向构建脑卒中偏瘫患者个体化康复训练计划合约及认知行为干预措施,能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运动自我效能感、功能锻炼依从性,降低脑卒中偏瘫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梅英春[4](2020)在《上肢机器人配合运动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主要病状之一,功能障碍的恢复速度与恢复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日常生活中脑卒中患者的自理能力,本文通过对脑卒中偏瘫进行运动康复训练结合上肢机器人观察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改善的康复效果,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寻求一种效果佳、疗程短的康复方案。方法:本文的研究对象选取于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四川省康复医院)成人OT治疗中心的脑卒中偏瘫患者32名。将其随机分为运动实验组(上肢机器人训练+运动康复训练)16例和对照组(运动康复训练)16例。两组均给予运动康复训练,康复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上肢机器人训练。两组分别于康复前和康复8周后,进行上肢肌力测试(Lovett)、Fugl-Meyer上肢功能测试、Brunnstrom分期、上肢肌张力的测试和上肢手功能分级。对两组的各项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康复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上肢FMA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在康复治疗8周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较康复前FMA评分明显提高(P<0.05);(2)康复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肌力分级均无明显差(P>0.05),具有可比性。在康复治疗8周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较康复前肌力分级明显提高(P<0.05);(3)两组患者的Brunnstrom分期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在康复治疗8周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较康复前Brunnstrom分期明显升高(P<0.05),上肢功能明显改善;(4)康复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上肢肌张力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在康复治疗8周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较康复前上肢肌张力明显改善(P<0.05),实验组上肢肌张力明显改善;(5)康复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上肢手功能分级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在康复治疗8周后,康复实验组与康复对照组较康复前上肢手功能明显改善(P<0.05),实验组的上肢手功能明显改善;结论:(1)经过8周的康复治疗,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FMA评分明显增高,说明上肢机器人训练可显着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2)经过8周的康复治疗,两组患者的肌力评级均有提高,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肌力评级明显增高,说明上肢机器人训练可显着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肌力水平。(3)经过8周的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均有提高且实验组的手功能分期明显增高,说明运动康复结合上肢机器人训练可显着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关节活动度水平。(4)经过8周的康复治疗,两组患者的上肢肌张力均有提高,且实验组上肢肌张力明显降低,说明在运动康复配合上肢机器人训练可显着提高患者上肢肌张力的恢复。(5)经过8周的康复治疗,两组患者手功能均有提高,且实验组上肢手功能分级明显增高,说明运动康复配合上肢机器人训练可显着提高脑患者上肢手功能的恢复。
江澜[5](2020)在《基于大脑双侧性联接的中风偏瘫针刺调控效应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及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以大脑双侧性重塑为切入点,探究中风偏瘫患者损伤及针刺疗程介导的康复过程中大脑双侧性功能及结构的变化,阐释针刺促进脑重塑的中枢调控机制。方法:纳入梗死灶位于单侧运动通路的中风病偏瘫患者21例,并匹配健康受试者23例。予中风偏瘫患者“手足十二针”的规范化疗程干预,于单次针刺治疗后进行针感评价,于针刺疗程前后采集影像学数据并评价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及认知功能。应用镜像同伦功能连接(VMHC)、感兴趣区功能连接(ROI-FC)及脑白质图谱分析方法(ABA),计算脑功能及脑结构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对中风偏瘫组与健康对照组及偏瘫针刺治疗前后的影像学指标及临床评价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结合临床量表评价影像学指标与临床运动评价的相关性。结果:1.基于镜像同伦功能连接的脑功能变化与健康受试者相比,中风偏瘫患者双侧大脑同伦功能被破坏,主要在双侧小脑扁桃体、小脑下半月小叶、小脑蚓锥体、小脑山坡、海马附近区域、基底节区、丘脑、扣带回及中央旁小叶呈现减弱的镜像同伦功能连接。针刺治疗后,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改善与双侧小脑扁桃体的VMHC变化最为相关。2.基于感兴趣区的全脑功能连接分析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针刺治疗前,双侧小脑扁桃体与全脑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主要在双侧前额叶皮质、左侧后顶叶皮层、双侧扣带回及左侧的中央前回。针刺治疗后,主要在双侧前额叶皮质、双侧扣带回。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针刺治疗前,双侧小脑扁桃体与全脑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主要存在于运动相关的单侧皮质区域及皮下核团区域、双侧楔前叶、双侧中央后回、双侧颞上回及颞中回及双侧脑岛。针刺治疗后,主要存在于双侧广泛的运动相关的皮质区域及左侧皮下核团区域、双侧扣带回、双侧前额叶皮质、双侧中央后回、双侧脑岛及顶上小叶,新出现了与处理视觉、听觉信息相关的双侧脑区。通过减少与双侧小脑扁桃体发生减弱的功能连接的脑区类别与体素数目,并增加与双侧小脑扁桃体发生增强的功能连接的脑区类别与体素数目,针刺治疗可能通过改善其他脑区与双侧小脑扁桃体的连接模式,促进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重建。3.中风偏瘫患者脑白质纤维的损伤与变化针刺治疗前及治疗后,中风偏瘫患者患侧半球(病灶侧半球)镜像对称白质脑区较健侧半球(病灶对侧半球)或健康对照组存在差异的白质脑区均为皮质脊髓束、大脑脚、内囊前肢、内囊后肢、放射冠前部、上部、下部、丘脑后放射冠、矢状束、外囊、扣带束、上行纵束、额枕上束及绒毡层(P<0.05或0.01)。中风偏瘫患者较健康对照组存在差异的居中性白质脑区主要在胼胝体膝部、体部及压部(P<0.05或0.01)。白质纤维的继发性损伤广泛存在于运动系统及非运动系统,患侧半球及健侧半球。针刺治疗后,中风偏瘫患者大脑患侧、健侧镜像对称脑白质纤维及居中性脑白质纤维FA值组内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部分呈现上升趋势,大多数白质纤维的FA值仍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4.中风偏瘫患者皮质脊髓束不同层面的结构变化在皮质脊髓束(CST)走行区域的不同层面,中风偏瘫患者患侧半球CST病灶层面的FA 比值(rFA)始终最低,大小关系依次是内囊后肢rFA<大脑脚rFA<放射冠上部rFA<放射冠下部rFA<放射冠前部rFA。在远离梗死灶的大脑脚层面及放射冠层面,患侧CST均出现了继发性的损伤。针刺治疗后,CST在内囊后肢、大脑脚及放射冠层面的rFA均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除放射冠上部rFA在治疗后表现为轻微上升趋势,其余层面的rFA均较治疗前呈下降趋势。结论:中风偏瘫后,患者大脑功能及结构的损伤均呈现双侧性泛化。脑功能与脑结构的变化均表现为损伤与重塑并行的特点,但脑功能重组发生迅速且对运动功能的重建起主要的代偿作用,脑结构重塑发生缓慢,整体以继发性损伤为主、少数纤维修复为辅。针刺能够调节双侧半球的同伦功能,可能以双侧小脑扁桃体为锚点,整合运动的准备、执行与控制,并调控躯体感觉、认知、视觉、听觉及情绪相关脑区与双侧小脑扁桃体之间的功能连接,促进偏瘫的运动康复。
赵醇[6](2020)在《具身认知视角下运动想象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神经肌肉活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在具身认知视角下,对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行运动想象的康复疗法,观察其对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神经肌肉活动和运动传导时间变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0例病程一个月至三个月且Brunnstrom分期在Ⅲ—Ⅳ期的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5)和对照组(n=15),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具身运动想象疗法,疗程共4周,每周5次,每次治疗30min,每天1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行上肢运动皮质诱发电位(MEP)检测,检测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EP皮质潜伏期和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采集患者患侧肱二头肌、腕屈肌表面肌电图(sEMG)均方根值(RMS)和积分肌电值(iEMG);用Fugl-Meyer评定法(FMA)评定患者上肢、手和腕运动功能积分以及上肢运动积分。结果:1.治疗前2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偏瘫侧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后,对照组上肢运动传导时间缩短,MEP皮质潜伏期和CMCT缩短(P均<0.05);神经肌肉活动有所提高,RMS值和iEMG值均升高(P均<0.05);运动功能有明显改善,FMA上肢运动积分增高(P<0.05)。3.治疗后,治疗组上肢运动传导时间明显缩短,且MEP皮质潜伏期和CMCT优于同时期的对照组(P<0.05);神经肌肉活动有所提高,RMS值和iEMG值升高(P<0.05)且优于同时期对照组(P<0.05);运动功能方面,FMA积分较治疗前显着增高(P<0.05),改善优于同时期对照组(P<0.05)。结论: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运动想象疗法能够更好地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和运动能力,同时对患肢神经肌肉活动和运动传导时间等方面也有明显改善。
吴康顺[7](2020)在《基于康复锻炼的疼痛管理在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生偏瘫肩痛的现状,对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进行基于康复锻炼的疼痛管理干预,研究疼痛管理对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康复的影响。探讨如何提高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的疼痛管理质量,为改善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的疼痛管理提供参考与方法。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分组对照的类实验性研究方法,抽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合肥市某两家三甲医院神经内科的102例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并按医院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按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基于康复锻炼的疼痛管理模式,除常规护理外包含了一、关节活动度训练;二、体位适应训练;三、上肢运动功能训练;四、疼痛管理团队组建与管理过程的质量控制。在两组患者入组时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Bar thel指数、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和肩关节被动活动度,对入组患者进行一般资料、疼痛程度、自理能力、偏瘫肩的活动功能的评估。出院时采用VAS评分、BI指数、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和肩关节被动活动度再次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自理能力、偏瘫肩的活动功能。收集到的资料采用Epidata 3.1录入,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共102例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完成干预(干预组51例,对照组51例)。干预前两组的人口社会学和一般健康资料在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脑卒中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干预前两组的VAS评分、BI指数、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和肩关节被动活动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具有可比性。(1)偏瘫肩疼痛程度的比较:干预后对照组平均VAS评分为3.55±0.90分,干预组平均VAS评分为3.39±1.22分,两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739,P=0.204>0.05)。而对照组组内VAS评分比较结果为t=20.946,P=0.000<0.05,干预组组内VAS评分比较结果为t=18.090,P=0.000<0.05,两组干预前后组内V 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比较:干预后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BI指数评分为65.98±7.62分,干预组患者的平均BI指数评分为69.90±10.1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1,P=0.010<0.05)。(3)上肢运动功能的比较:干预后对照组患者的平均简易FMA评分为29.06±5.53分,干预组患者的平均简易FMA评分为32.25±6.7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5,P=0.027<0.05)。(4)肩关节被动活动度的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肩关节被动度除外旋在前屈、外展、内旋、后伸四个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基于康复锻炼的疼痛管理的干预,除偏瘫肩疼痛程度外,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上肢运动功能及肩关节被动活动度均有明显改善。表明疼痛管理模式的改进可以提高偏瘫肩痛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上肢运动功能及肩关节被动活动度。可以为制定适合我国的脑卒中偏瘫肩痛疼痛管理方案提供参考。
林秀梅[8](2019)在《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加坡人口的迅速老龄化,慢性病如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的案例正迅速增加。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在40岁以上的国人当中,每四个人中有一人将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疾病。不少慢性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因此,新加坡政府正积极寻找符合成本效益的疗法以舒缓医疗体系所承受的压力,而中医的发展有助于满足老龄化社会对慢性病治疗的需求。新加坡政府的保健政策强调“预防胜于治疗”,以控制不断上涨的医疗需求。在生活步伐不断加快、饮食结构改变的新加坡,中医的治未病的养生思想与新加坡政府促进预防性的保健政策相辅相成。新加坡中医逐渐进入西方社会的医疗体系,因此在本地有越来越多的西医对中医持开放的态度,有助于促进中医在新加坡的发展。另一方面,非华族的国人(马来族、印度族、欧美等)9也接受低收费的中医治疗或义诊,使中医成为本地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脑卒中是新加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复发率、病死率和病残率很高,已成为新加坡第四大死亡因素,其总死亡率为40.4/10万,发病率为3.65%,发生率则为1.8/1000[304],其中近四分之三是缺血性卒中,而肢体功能障碍对卒中患者的生活影响最大。近年来脑卒中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因此脑卒中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在新加坡无论是华族、马来族或印度族,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是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新治疗技术的发展,脑卒中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上升,约有75%以上的幸存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障碍、吞咽困难、感觉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视觉障碍、二便障碍、焦虑和抑郁等,其中以肢体偏瘫最为常见。脑卒中后遗症所产生后续问题甚多,例如行动不便导致跌倒、易呛导致而吸入性肺炎等,都会影响到脑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脑卒中不论是对患者、家属或社会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调查发现只有27%的卒中患者在出院后一年内有进行持续的康复,出院一个月后又坚持康复的病人只有约33%[163]。研究显示,新加坡脑卒中复发率占总发病率人数的30%,其中1年内复发者占16.5%,2年内复发者占56.3%,5年以上复发者占15.6%。基于脑卒中的重要性,如何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已经成为新加坡脑卒中康复治疗热点问题。目前大量研究提倡脑卒中后治疗及康复护理进行得越早,康复功能恢复得越好。脑卒中后3个月内是治疗恢复的黄金期。然而有很多卒中患者由于缺乏基本的康复知识或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错过最有利的康复时机而进入后遗症期(病程>6个月)。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风病的预防诊治、康复调养以及提高生存质量中均具有一定的特点及优势,目前中医已经是中风患者经西医治疗后长期防治康复的主要方法之一,前景广阔。具体思路效仿西医的脑卒中二级预防模式,中医治未病也应该有预防脑卒中复发的方案。由于脑卒中后遗症的症状众多,机理复杂,临床治疗手段十分广泛。治疗方法的靶向性主要是从病变部位角度以及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的临床症状来思考。因而治疗本病必须先根据其运动系统障碍的主症及所涉及的病变部位为目标来治疗,同时根据不同的体质所出现的不同证候类型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此外,还要针对患者的非运动症状所涉及的病变部位来做相应的治疗。非运动症状包括肌肉痉挛、假性球麻痹、肩手综合症、肩关节半脱位、坠积性肺炎、褥疮、汗出异常、共济失调、骨质疏松、肌肉废用性萎缩、误用综合症、忧郁症或焦虑症等。运动障碍的改善并不能使病人的非运动症状随之改善,而非运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具体思路包括:医师和患者的被动和主动性治疗。针对病位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应用综合手段加强被动和主动功能锻炼;针对体质辨证施治、扶正祛邪;针对主症以及非运动症状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质量。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病程一般较长,病变累及脏器较广,因此需要整体的系统调节。本研究重点是对缺血性卒中后遗症期肢体偏瘫的患者做相应的研究。目的本课题以新加坡为研究背景,从中医整体观、中医养生学的视角,通过系统的临床研究,针对个体的危险因素、不同的疾病证型,制定出个性化的中医康养方法,并观察与分析脑卒中后遗症期缺血性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探讨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同时为本病患者康复与调养的临床研究提供客观评价指标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一个随机对照性研究来进行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康养方法疗效评估,在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收集年龄50~90岁,卒中6个月以上的脑梗塞偏瘫患者,排除合并有重大器官疾病的病患。对卒中登记的病人进行临床信息采集(包括一般资料、入院诊断、既往史、家族史、发病情况、影像学检查等的内容)。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0病例,采用随机对照法进行分组:试验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两组均同时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为接受针剌疗法,包括“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试验组为中医康养方法,包括辨证论治针刺疗法(同对照组)、中药调养(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饮食调养、起居调节、精神调养、运动调养、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两组病人每周治疗5天,周六和周日休息,前后治疗4周,共20次,分别在干预开始前、干预14天后和干预28天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并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统计方法: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用(Mean±SD)表示,同时满足方差齐性的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正态部分用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平均年龄和病程、性别、种族差异以及证型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基线资料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完成观察,未有脱落、剔除情况,未见不良反应发生。2.两组治疗前、治疗14天后、治疗28天后各量表评分及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ND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14天和28天后,两组NDS、FMA、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存在组间差别,两种治疗方法对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都具有临床意义,其中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两组治疗14天、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14天后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4天后评分优于治疗前,治疗后28天优于治疗后14天,提示NDS、FMA、Barthel指数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治疗后28天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14天后有显着改善,治疗14天后比治疗前有显着改善。3.两组治疗后总疗效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两组总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评价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针灸之后也未出现晕针、心慌、断针等不良反应,提示两种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是安全的。结论中医康养方法优于单纯针刺疗法。研究特点一、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对中风后遗症治疗是中医的优势。本研究从治疗、预防、保健以及养生等多领域多角度拓展传统中医学价值,重视传统中医多种康复治疗措施的综合性应用,强调“整体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体现了多样性和突显了中医特色。二、汇中西医之长新加坡是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汇合中心,有条件推动西方医学与传统中医的交流与结合。虽然西方医学与中医学的理论不同,但是在了解两者的差异后可能为两者的结合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中西医的有机结合将能提高整体的医疗水平,并提供更有成本效益的医疗服务。中医师已经进驻本地的公共与私人医院,与西医一起并肩合作为病人提供无缝接轨的医疗。中医介入在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证实中医能在西医的治疗基础上扮演了中西医结合的积极性角色,并吸收了西医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对本方案进行系统研究9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是在传统针灸学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收西医学中神经生理学的内容,使针灸处方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三、前瞻性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分别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以及中医康养方法,评定和比较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治疗14天、28天的综合能力,证明了中医康养方法对综合功能的改善作用。四、科学性研究的对象来源于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患者真实的病例、案例,每一个论点都有科学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五、有效性本研究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是一种切实可行、安全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康复和防治方法(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不仅疗效肯定,依据充分,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六、实用性本研究采取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做到在了解疾病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预防治疗,在预知病人疾病演变的前提下采取主动调理和干预,体现了传统医学中“防重于治”的养生保健思想,凸显了预防为主的重要性。激发了国人对养生保健的兴趣,对中医的重新认识。
陈双琴[9](2019)在《“互联网+延续护理”干预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以“知信行”为理论基础,制定“互联网+延续护理”干预方案,探讨该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延续性护理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从湖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筛选出符合研究条件的8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1例)和干预组(41例)。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和急性期的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出院指导,出院后予3个月的电话随访、家庭随访和门诊随访,为居家患者提供康复指导;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为期3个月的“互联网+延续护理”干预。本研究在出院时、出院后6周、出院后3个月这三个时间点均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运动评估量表(MA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慢性病自我效能感量表(SSC)、脑卒中专门生存质量量表(SS-QOL)和脑卒中功能锻炼依从性问卷(EAQ)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并进行效果评价。使用SPSS 17.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时,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定性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多次测量的结果进行分析,同时间点组间的采用独立两样本t检验。结果(1)干预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岁)、脑卒中类型、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医保类型、肢体肌力分级、居住状况、个人月收入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运动评估量表(MAS)、慢性病自我效能感量表(SSC)、脑卒中专门生存质量量表(SS-QOL)和脑卒中功能锻炼依从性问卷(EAQ)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2)干预组患者在出院后6周、出院后3个月,MAS评分、ADL评分、SSC评分、SS-QOL评分和EAQ评分与出院时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方差分析表明,干预组在出院后6周和3个月时,干预组的MAS评分、ADL评分、SSC评分、SS-QOL评分和EAQ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中,出院3个月EAQ评分与出院后6周相比,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中,出院后3个月与出院后6周相比,EAQ的评分有所提高,但提高的幅度较出院后6周与出院时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互联网+延续护理”干预方案能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自我效能、生存质量和功能锻炼依从性。
赵晨[10](2019)在《回授法联合视频健康教育在社区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将回授法联合视频健康教育应用于社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中,探讨回授法联合视频健康教育对社区脑卒中患者疾病相关知识、自我效能、功能锻炼依从性、自理能力及肌力的影响,为社区脑卒中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8年4月-2018年9月选取娄底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符合纳入标准的首发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顺序采用奇偶数字抓阄法确定编号为奇数者纳入试验组,编号为偶数者纳入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为期3个月的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为期3个月的回授法联合视频健康教育。干预前、干预3个月末,分别测量两组脑卒中患者的脑卒中相关知识、康复自我效能、功能锻炼依从性、肌力以及自理能力得分情况。使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录入及处理,采用均数±标准差或构成比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干预前脑卒中患者脑卒中知识问卷得分为(16.68±4.42)分,指标得分率为(41.7%),处于低水平状态,各维度指标得分率由高到低分别为:行为方式(68.3%),危险因素(42.2%),先兆症状(41.0%),安全用药(27.0%),急救处理(13.7%),康复知识(9.3%)。(2)干预前脑卒中患者康复自我效能得分为(54.83±22.32)分,处于中下水平状态,其中日常生活活动效能维度均分为(5.12±2.08)分,自我管理效能维度均分为(4.82±1.96)分。(3)干预前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得分为(34.14±9.16)分,处于中下水平状态,各维度均分由高到低分别为:锻炼监测依从性(2.66±0.68)分,身体锻炼依从性(2.43±0.77)分,主动寻求建议依从性(2.23±0.60)分。(4)干预前脑卒中患者的肌力得分为(1.92±0.61)分;社区脑卒中患者的自理能力得分为(47.48±11.50)分,处于中上康复缺陷水平。(5)干预3个月末,试验组脑卒中患者在行为方式、危险因素、先兆症状及康复知识维度得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脑卒中患者在行为方式和危险因素维度得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脑卒中患者在行为方式、危险因素、先兆症状及康复知识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干预3个月末,试验组脑卒中患者康复自我效能维度得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脑卒中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动效能维度得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脑卒中患者康复自我效能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干预3个月末,试验组脑卒中患者在身体锻炼依从性及锻炼监测依从性维度得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对照组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脑卒中患者身体锻炼依从性及锻炼监测依从性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干预3个月末,试验组脑卒中患者肌力得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脑卒中患者肌力得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脑卒中患者肌力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干预3个月末,试验组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得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得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社区脑卒中知识水平低的患者,其康复自我效能和功能锻炼依从性处于中下水平,自理能力处于中上康复缺陷水平。(2)回授法联合视频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提高其康复自我效能和功能锻炼依从性,改善患者肌力,从而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与概念框架 |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2 理论基础 |
| 3 操作性定义 |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5 技术路线 |
| 第二部分 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的构建 |
| 1 初步构建护理方案 |
| 2 专家函询 |
| 3 确立护理方案 |
| 4 讨论 |
| 第三部分 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的应用 |
| 1 研究对象 |
| 2 研究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1.1 样本的纳入标准: |
| 1.2 样本的排除标准: |
| 1.3 研究样本量 |
| 2 研究工具 |
| 2.1 脑卒中患者一般人口学调查表 |
| 2.2 慢性病病人健康素养调查量表 |
| 2.3 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 |
| 2.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 |
| 2.5 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价表 |
| 3 研究资料的收集 |
| 3.1 康复时间安排 |
| 3.2 确定研究人员 |
| 3.3 研究人员的具体工作 |
| 3.4 具体研究时间点 |
| 4 质量控制 |
| 4.1 研究前期准备阶段 |
| 4.2 研究实施阶段 |
| 4.3 资料录入阶段 |
| 5 统计学方法 |
| 6 技术路线 |
| 研究结果 |
| 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
| 2 脑卒中患者健康素养水平 |
| 3 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情况 |
| 4 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效果情况 |
| 4.1 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情况 |
| 4.2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情况 |
| 5 脑卒中患者基线健康素养与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关系 |
| 6 脑卒中患者基线健康素养与康复训练效果的关系 |
| 6.1 脑卒中患者基线健康素养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关系 |
| 6.2 脑卒中患者基线健康素养与运动功能康复的关系 |
| 7 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与康复训练效果的关系 |
| 7.1 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关系 |
| 7.2 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与运动功能康复的关系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附录 |
|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和意义 |
| 1 研究背景 |
| 1.1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现状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理论依据 |
| 1.4 研究目的 |
| 1.5 研究意义 |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 2 研究方法 |
| 2.1 研究设计 |
| 2.2 研究对象 |
| 2.3 评价指标 |
| 2.4 临床资料收集及实施措施 |
| 2.6 统计分析方法 |
| 2.7 质量控制 |
| 2.8 伦理问题 |
| 第三章 结果 |
| 3 结果 |
| 3.1 第一阶段调查问卷结果 |
| 3.1.1 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现状 |
| 3.1.2 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单因素回归分析的结果 |
| 3.1.3 脑卒中偏瘫患者社会支持情况的结果 |
| 3.1.4 脑卒中偏瘫患者知识、态度的认知水平现状 |
| 3.1.5 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行为相关性分析结果 |
| 3.1.6 脑卒中偏瘫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 3.2 第二阶段干预结果 |
| 3.2.1 干预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
| 3.5.2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比较 |
| 3.5.3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比较 |
| 3.5.4 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活动能力的比较 |
| 3.5.5 两组患者运动自我效能感的比较 |
| 3.5.6 两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的比较 |
| 3.5.7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 4 讨论 |
| 4.1 第一阶段基线资料调查结果讨论 |
| 4.1.1 制定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案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 |
| 4.2.1 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转变有积极影响作用 |
| 4.2.2 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
| 4.2.3 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具有显着提高 |
| 4.2.4 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自我效能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
| 4.2.5 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具有积极影响 |
| 4.2.6 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并发症有降低的作用 |
| 5 结论 |
| 5.1 本研究的结论 |
| 5.2 创新之处 |
| 5.3 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
| 5.4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缩写词表 |
| 综述 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影响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的背景与动机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2 文献研究 |
| 2.1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 |
| 2.1.1 有关上肢机器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应用 |
| 2.1.2 上肢机器人康复系统与虚拟现实结合的优势 |
| 2.2 上肢康复机器人的量表评估手段 |
| 2.2.1 运动功能评定 |
| 2.2.2 上肢机器人的上肢功能评定的内容 |
| 2.2.3 运动功能评估目的 |
| 2.3 运动康复 |
| 2.3.1 运动康复的定义 |
| 2.3.2 运动康复理论和临床应用 |
| 2.3.3 运动康复训练的手段和策略 |
| 2.4 脑卒中的相关研究 |
| 2.4.1 脑卒中患者的发病现状 |
| 2.4.2 脑卒中患者的分型 |
| 2.4.3 脑卒中后常见上肢功能障碍 |
| 2.4.4 脑卒中偏瘫后上肢功能障碍的神经调控系统 |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3.1 研究对象 |
| 3.1.1 诊断标准 |
| 3.1.2 纳入标准 |
| 3.1.3 排除标准 |
| 3.1.4 剔除标准 |
| 3.1.5 脱落标准 |
| 3.1.6 对象分组 |
| 3.1.7 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对比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运动康复对照组治疗的训练方案 |
| 3.2.2 运动康复实验组的训练方案 |
| 3.3 上肢功能评定量表的评价 |
| 3.3.1 上肢功能评定时间安排 |
| 3.3.2 简式Fugl-Meyer评价量表 |
| 3.3.3 肌力测评(Lovett) |
| 3.3.4 偏瘫手功能分级 |
| 3.3.5 Brunnstrom上肢、手分期 |
| 3.4 统计学分析 |
| 4 研究结果 |
| 4.1 实验前后的数据资料比较 |
| 4.2 简易Fugl-Meyer(FMA)上肢功能评分 |
| 4.3 上肢肌力评级变化 |
| 4.4 偏瘫手功能分级 |
| 4.5 上肢肌张力的变化 |
| 4.6 Brunnstrom上肢、手分期变化 |
| 5 分析与讨论 |
| 5.1 上肢康复机器人对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
| 5.2 上肢运动功能水平与患者回归生活的影响 |
| 5.3 本研究的不足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A 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标准 |
| 附录 B Brunstrom 偏瘫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 |
| 附录 C 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法(部分) |
| 附录 D Lovett百度肌力分级标准表 |
| 附录 E 偏瘫手功能评定量表 |
| 附录 F上肢机器人训练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脑梗死偏瘫的运动功能康复研究现状 |
| 1. 中西康复医学对脑梗死偏瘫的认识 |
| 2. 脑梗死偏瘫康复现状研究 |
| 3. 脑梗死偏瘫的运动功能康复技术的新进展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针刺治疗中风病偏瘫的概述 |
| 1. 针刺治疗中风病偏瘫的历史源流 |
| 2. 针刺治疗中风病偏瘫的诊疗特点及取穴规律 |
| 3. 针刺治疗中风病偏瘫的理论流派、临床应用及其机制探索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基于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脑梗死偏瘫的脑效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
| 1. 磁共振成像技术概述 |
| 2. 磁共振图像数据的分析方法 |
| 3. 基于磁共振技术的脑梗死偏瘫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
| 4.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一、资料与方法 |
| 1. 病例来源 |
| 2. 研究设计 |
| 3. 神经影像采集方案 |
| 4. 针刺疗程方案 |
| 5. 临床信息采集 |
| 6. 质量控制 |
| 7. 不良事件及处理 |
| 8. 数据处理及分析 |
| 二、研究结果 |
| 1. 一般资料 |
| 2. 临床信息统计结果 |
| 3. 基于镜像同伦功能连接的中风偏瘫患者针刺效应机制的静息态fMRI结果 |
| 4. 基于脑白质图谱分析的中风偏瘫患者针刺效应机制的DTI研究结果 |
| 三、分析与讨论 |
| 1. 核磁数据处理分析的方法选择与解读 |
| 2. 研究的立论点与优势 |
| 3. 脑梗死偏瘫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结果的分析与探讨 |
| 4. 脑梗死偏瘫脑白质纤维变化的结构磁共振数据结果的分析与探讨 |
| 5. 脑梗死偏瘫神经重塑中脑结构及脑功能变化的对比分析 |
| 第三部分 结语 |
| 一、研究结论 |
| 二、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在读期间主要成果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写词 |
| 第一章 引言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 2.1 脑梗死 |
| 2.2 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 |
| 2.2.1 高血压 |
| 2.2.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 2.2.3 糖尿病 |
| 2.2.4 高脂血症 |
| 2.2.5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
| 2.2.6 房颤 |
| 2.3 脑梗死并发症 |
| 2.3.1 肺部感染 |
| 2.3.2 压疮 |
| 2.3.3 深静脉血栓形成 |
| 2.3.4 卒中后情感障碍 |
| 2.4 偏瘫后康复 |
| 2.4.1 良肢位摆放 |
| 2.4.2 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 |
| 2.4.3 肌力训练 |
| 2.4.4 神经发育促进技术 |
| 2.4.5 物理因子疗法 |
| 2.4.6 中医传统疗法 |
| 2.5 运动想象疗法 |
| 2.5.1 运动想象疗法的临床应用 |
| 2.5.2 运动想象疗法的研究不足 |
| 2.5.3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运动想象疗法 |
| 第三章 资料与方法 |
| 3.1 一般资料 |
| 3.1.1 纳入标准 |
| 3.1.2 排除标准 |
| 3.1.3 分组情况 |
| 3.2 评估方法与观察指标 |
| 3.2.1 运动诱发电位 |
| 3.2.2 表面肌电图检测 |
| 3.2.3 Fugl-Meyer运动评定量表 |
| 3.3 干预措施 |
| 3.3.1 常规药物治疗 |
| 3.3.2 常规康复训练 |
| 3.3.3 具身运动想象治疗 |
| 3.4 统计学方法 |
| 第四章 结果 |
| 4.1 各组神经运动传导时间改变 |
| 4.2 各组神经肌肉活动改变 |
| 4.3 各组上肢运动功能改变 |
| 第五章 讨论 |
| 5.1 运动想象的优势 |
| 5.2 具身认知理论对运动想象疗法的补充 |
| 5.3 本研究的结果 |
| 5.4 具身运动想象疗法的机制分析 |
| 5.5 本研究的意义与不足 |
| 第六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3 干预方案 |
| 4 结果 |
| 5 讨论 |
| 6 结论 |
| 7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 8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 附录二 个人简介 |
| 附录三 致谢 |
| 附录四 综述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康复护理研究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第一节 古代医家的相关论述 |
| 一、对相关疾病的概述 |
| 二、对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
| 三、病因病机的记载 |
| 四、对中风后遗症偏瘫的论述 |
| 五、中风病分期标准 |
| 六、类证鉴别 |
| 第二节 中医对于中风后遗症治疗的文献综述 |
| 一、对相关疾病的防治方法 |
| 二、相关的方药记载 |
| 三、相关的针灸治疗记载 |
| 第三节 中医学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进展 |
| 一、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
| 二、中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
| 三、中医综合疗法 |
| 四、中西医结合疗法 |
|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 第一节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
| 一、脑卒中的定义 |
| 二、脑卒中的病名起源 |
| 三、脑卒中的病理分型 |
| 四、西医鉴别诊断 |
| 五、脑卒中后遗症的危险因素 |
| 六、脑卒中后遗症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 |
| 七、脑卒中后偏瘫与脑解剖关系 |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进展 |
| 一、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机制的认识 |
| 二、脑卒中偏瘫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
| 三、近代医学康复技术 |
| 四、现代仪器服辅助康复治疗技术 |
| 五、脑卒中的预防 |
| 第三节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 |
| 一、脑卒中世界流行概况 |
| 二、脑卒中新加坡流行概况 |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
| 一、病例来源 |
| 二、病例选择 |
| 三、诊断标准 |
| 四、纳入标准 |
| 五、排除标准 |
| 六、剔除标准 |
| 七、退出(脱落)、中止标准 |
| 第二节 研究方案 |
| 一、技术路线图 |
| 二、器具选择 |
| 三、样本含量及分组 |
| 四、治疗方案 |
| 第三节 观察指标 |
| 一、基本资料 |
| 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 |
| 三、统计方法 |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 第一节 一般资料分析 |
| 一、两组性别比较 |
| 二、两组年龄和病程比较 |
| 三、两组种族比较 |
| 四、两组证型比较 |
| 第二节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
| 一、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
| 二、两组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
| 三、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 一、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
| 二、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比较 |
| 三、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 |
| 第四节 研究结论 |
|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
| 第一节 本次综合康养防治的必要性 |
| 一、整体康复 |
| 二、辨证康复 |
| 三、形神合一 |
| 四、被动康复 |
| 五、自我管理 |
| 第二节 本次康养方案的理论依据 |
| 一、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理论依据 |
| 二、中药调养--辨证施药,审慎施治 |
| 三、饮食调养--辨证施食,三因制膳 |
| 四、起居调养--规律生活,劳逸结合 |
| 五、精神调养--调摄情志,内守精神 |
| 六、运动调养--功能锻炼,持之以恒 |
| 七、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 |
| 第三节 病案举例 |
| 第四节 小结 |
|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
| 第六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中英文注释表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 |
| 1.3 研究意义 |
| 1.4 概念性定义 |
| 1.5 理论基础及研究架构 |
| 1.6 技术路线图 |
| 第二章 “互联网+延续护理”干预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研究 |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2 结果 |
| 2.3 讨论 |
| 第三章 结论 |
| 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
| 1.3 操作性定义 |
| 1.4 理论依据及概念架构 |
| 1.5 研究路线 |
|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研究方法 |
| 2.3 干预效果的评价指标 |
| 2.4 数据收集、录入与分析 |
| 2.5 质量控制 |
| 2.6 伦理学考虑 |
| 第3章 结果 |
| 3.1 社区脑卒中患者干预前知识问卷得分情况 |
| 3.2 社区脑卒中患者干预前康复自我效能得分情况 |
| 3.3 社区脑卒中患者干预前功能锻炼依从性得分情况 |
| 3.4 社区脑卒中患者干预前肌力和自理能力得分情况 |
| 3.5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
| 3.6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脑卒中知识问卷得分比较 |
| 3.7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康复自我效能得分比较 |
| 3.8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得分比较 |
| 3.9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自理能力及肌力得分比较 |
| 第4章 讨论 |
| 4.1 社区脑卒中患者干预前脑卒中知识问卷得分分析 |
| 4.2 社区脑卒中患者干预前康复自我效能得分分析 |
| 4.3 社区脑卒中患者干预前功能锻炼依从性得分分析 |
| 4.4 社区脑卒中患者干预前患者肌力和自理能力得分分析 |
| 4.5 回授法联合视频健康教育对患者脑卒中相关知识的影响 |
| 4.6 回授法联合视频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自我效能 |
| 4.7 回授法联合视频健康教育有利于提升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 |
| 4.8 回授法联合视频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肌力和自理能力 |
| 第5章 结论 |
| 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