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66例临床分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66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付锦锦[1](2021)在《基于肠道菌群诊治儿童功能性腹痛的文献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儿童功能性腹痛(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FAP)是指反复发作或持续存在的腹部疼痛,并且不伴有器质性改变及生化异常的功能性胃肠病。FAP是临床儿科常见疾病之一,目前患病率约为4.4%~13.5%。因FAP造成患儿父母及患儿的工作、学习缺勤,生活质量下降等严重不良影响。儿童FAP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有脑-肠轴改变引起的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肠道菌群失调等多种因素。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脑-肠轴调节中可起到双向作用,调节脑-肠轴可以成为治疗儿童FAP的靶点。临床研究发现,益生菌治疗儿童FAP有一定疗效,但尚未纳入儿童诊疗指南,且有关益生菌治疗儿童FAP的循证性研究不多。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最新国内外采用益生菌治疗儿童FAP的临床疗效,以期为益生菌治疗儿童FAP提供一定的循证学依据。儿童FAP属于中医“腹痛”诊治范畴,中医药治疗FAP的临床研究较多,本研究将中药和益生菌对照或中药联合益生菌治疗儿童FAP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研究中医药治疗治则、治法和用药规律,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FAP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研究一益生菌治疗儿童FAP的Meta分析方法:制定检索词及检索式,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益生菌对比安慰剂治疗儿童FAP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将筛选得到的文献的基本信息用Excel表记录,并采用Cochrane协作网制定的评价工具进行文献的质量评价。最后收集两组FAP患儿治疗和随访的主要结局指标(腹痛程度、腹痛频率以及腹痛治愈率等)和次要结局指标(治疗后的腹痛持续时间、恶心、腹胀等其他消化道症状,大便性状,肠道渗透压,因腹痛造成的患儿父母及患儿的工作、活动、学习的缺勤以及因腹痛用药情况等)。采用Rev Man 5.3和Stata14.0等工具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文献182篇,除去重复发表的文献后剩余138篇,又分别排除干预措施、研究对象以及研究类型不符合的127篇文献后,最终共纳入1 1篇文献研究,共计1183例,试验组625人,对照组558人。具体如下:(1)与安慰剂组相比,益生菌治疗组FAP患儿腹痛程度缓解率[P=0.04,SMD=-0.33,95%CI=(-0.64,-0.22)]、腹痛治愈率较高[P=0.005,OR=1.94,95%CI=(1.22,3.09)],两组腹痛频率无明显差别[P=0.05,SMD=-0.70,95%CI=(-1.40,0.00)]。(2)益生菌对比安慰剂在缓解FAP患儿腹痛程度的Meta分析时,I2>50%,故按照治疗时间进一步亚组分析查找异质性来源。①治疗时间为4周时,两组FAP患儿的腹痛缓解程度无明显差别[P=0.85,MD=0.05,95%CI=(-0.43,0.53)];②治疗时间为8周时,益生菌治疗组儿童FAP的腹痛缓解程度优于安慰剂[P=0.0002,MD=-0.36,95%CI=(-0.56,-0.17)];③治疗时间为12周时,益生菌治疗组儿童FAP的腹痛缓解程度优于安慰剂[P<0.00001,MD=-0.18,95%CI=(-0.25,-0.10)]。(3)其中一些研究还进行了治疗结束后为期4~8周不等的随访观察,随访时,与安慰剂组相比,益生菌治疗组FAP患儿腹痛程度缓解率较高[P=0.04,SMD=-0.66,95%CI=(-1.27,-0.04)],两组腹痛频率无明显差别[P=0.72,SMD=-0.07,95%CI=(-0.43,0.30)]。(4)关于其他无法纳入Meta分析的次要结局行文字描述,有研究记录在减少FAP患儿的腹痛持续时间、缓解腹胀、缓解恶心上益生菌组的疗效优于安慰剂组,除此之外,在其他次要结局如改善大便性状、减少日常活动及学校缺勤率、改善肠道渗透压、减少因腹痛而用药的频次以及患儿父母因患儿腹痛而致的工作缺勤情况上,益生菌组和安慰剂组的结果比较都无统计学差异。研究二儿童FAP的中医药诊治规律分析方法:制定检索词及检索式,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中药口服或中药口服联合益生菌对比中药或其他疗法治疗儿童FAP的随机对照试验,将筛选得到的文献的基本信息用Excel表记录,建立中药数据库,对其治疗情况按治则治法、单味药使用频次、功效、药性、药味、药物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文献306篇,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阅读文章题目、摘要或全文后,最终共纳入文献42篇,涉及治则治法17种,方剂42个,中药68味。在儿童FAP的中医治则治法上,理气、健脾、和胃、消食使用频次最多,累计频率占62%;在治疗儿童FAP的单味中药使用频次上,主要为甘草、白芍、白术等补虚药,延胡索、木香等理气药以及山楂等消食药;在治疗儿童FAP的中药功效上,使用频率排前十位的中药主要为补虚药、理气药、消食药和祛湿药;在治疗儿童FAP的中药药性上,主要以温性药物为主,累计频率为46.97%;在治疗儿童FAP的中药药味上,辛味药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苦味药、甘味药,累计频率为84.76%;在治疗儿童FAP的中药归经上,归脾、胃、肺经、肝经的药物最多,累计使用频率为72.37%。结论:益生菌治疗儿童FAP可以缓解腹痛程度以及提高腹痛治愈率。中医药治疗儿童FAP有其特定的诊疗规律。中西医协同治疗有可能提高儿童FAP的临床疗效。

毋洋洋[2](2021)在《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腹痛的meta分析及张骠教授治疗经验总结》文中认为目的:对中药内服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旨在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客观提出现阶段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临床试验所存在的问题,为今后临床上开展相关研究设计提供合理建议。同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张骠教授治疗此病的临床经验。方法:Meta分析方面,根据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系统评价方法,制定文献的纳入及排除标准,运用合理的检索策略对指定的数据库进行检索。由2名研究员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及元素提取。利用改良Jadad量表及Cochrane协作网的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通过Revman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统计,包括:对中药试验组及西药对照组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的总有效率、中医证候有效率、治疗后腹痛发作次数、腹痛缓解时间、腹痛严重程度、复发率,比较其疗效及安全性。名医经验总结方面,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得到张骠教授治疗本病的常用方药,并对其治疗本病的经验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中药组在总有效率、中医证候有效率、治疗后减少腹痛发作次数、缩短腹痛缓解时间、降低腹痛严重程度、降低复发率方面优于西药对照组,疗效可靠;中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药对照组,安全性较好。2.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张骠教授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的经验。结论:1.中药内服治疗儿童功能腹痛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但仍需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试验进行验证。2.张骠教授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经验丰富,疗效确实,值得推广。

吴冬[3](2020)在《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症状中的一项或多项,且上述症状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产生这些慢行消化不良症状原因的一种疾病。本课题组根据耳穴区特定的解剖部位,多年来一直开展耳甲电针的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评价耳甲电针对FD的治疗效果,同时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阐释其疗效机制。方法研究一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研究选取2018年6月~2019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90例,随机分为耳甲电针组和对照刺激组各45例。耳甲电针组刺激区域为耳甲腔,对照刺激组刺激区域为外耳缘中部,即上耳舟部。使用华佗牌SDZ-ⅡB电子针疗仪进行治疗,脉冲为疏密波,其中密波频率为20 Hz,疏波频率为4 Hz,刺激强度为8-20 mA,患者每周治疗5次,每次30 min,临床试验疗程4周。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使用主要症状评分表、功能性消化不良生活质量量表(FDDQL)、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并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和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制定的疗效评估方法,对比分析耳甲电针组与对照刺激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应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研究二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组织形态学的影响31只成年SPF级Sprague-Dawley(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各组大鼠适应性喂养5天。本研究采用夹尾刺激法对模型组、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进行FD模型复制。造模结束后,空白组、模型组动物自由摄食摄水,不予任何处理;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FD模型大鼠麻醉后,采用华佗牌SDZ-ⅡB型电子针疗仪进行干预,耳甲电针组刺激区域为大鼠双侧耳甲腔,对照刺激组刺激区域为大鼠双侧耳缘,脉冲为疏密波,其中密波频率为20 Hz,疏波频率为4 Hz,刺激强度为4 mA,每天干预30 min,连续14天。分别于造模后和干预后,使用一般情况评分、体重、3h进食量、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得分、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以评估各组大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动物行为。结束干预后大鼠禁食不禁水24 h,取大鼠胃及十二指肠组织,应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胃与十二指肠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研究三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的影响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乙酰胆碱(ACh)、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5-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评价不同干预方法对FD模型大鼠血清乙酰胆碱(ACh)、炎症因子、脑肠肽的影响。研究四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使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胃和十二指肠的p38 MAPK、IκB-α、p65 NF-κB蛋白表达水平,探讨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以及耳甲电针治疗FD的效应机制.结果研究一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基线方面耳甲电针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方面,较对照刺激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耳甲电针组在主要症状评分表、FDDQL、HAMA、HAMD、SDS、中医症状量化评分,较对照刺激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耳甲电针组治疗有效率是91.11%,高于对照刺激组治疗有效率6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耳甲电针组临床痊愈4例,显效29例,有效8例,有效率91.11%,对照刺激组临床痊愈0例,显效2例,有效29例,有效率 68.89%。研究二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组织形态学的影响造模后大鼠呈现毛发粗糙、枯黄,便溏,进食量、饮水量减少,活动度、灵敏度降低,静卧扎堆乃至蜷缩于鼠笼角落,情志抑郁不安,易受惊。模型组大鼠一般情况评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一般情况评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一般情况评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体重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体重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体重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3h进食量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3h进食量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3h进食量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均降低(P<0.05);耳甲电针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HE染色胃病理切片显示,模型组胃粘膜上皮细胞有明显微损伤和脱落、排列无序,腺体明显水肿、排列不规则,有炎性细胞浸润;耳甲电针组:胃黏膜上皮细胞未见明显损伤,腺体结构完整、排列较整齐,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十二指肠模型组十二指肠黏膜结构较完整,肠绒毛排列紊乱,高矮不一,部分倒伏、融合,黏膜层有炎性细胞浸润;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黏膜结构较完整,肠绒毛排列较整齐,部分绒毛尖端破溃,黏膜层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研究三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的影响模型组大鼠血清ACh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大鼠血清ACh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ACh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2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IL-2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IL-2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6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IL-6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IL-6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TNF-α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5-HT含量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5-HT含量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5-HT含量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VIP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VIP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VIP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研究四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IκB-α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65 NF-κB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结论1、耳甲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2、耳甲电针可影响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和组织形态。3、耳甲电针具有抗炎、调控脑肠肽的效应。4、耳甲电针可以下调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即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可能通过调控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从而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戴宁[4](2020)在《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以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不适、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本病的患病率较高,缺乏特效药物。虽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是有研究表明与脑肠肽密切相关。在辨证论治和病证结合思想的指导下,中医治疗本病具有较好疗效。因此,本研究将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中医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作用的机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丰富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的内涵。方法理论研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古籍及民国图书数字化平台”,整理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的中医名词术语,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一西医疾病对应的中医病名;同时,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因病机。应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中医证型;同时,在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分析中医方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一证型的理论依据。文献研究:对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综合疗效(症状改善情况、有效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等)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为实验研究阳性药物和疗程的选择奠定基础。实验研究:首先,采用碘乙酰胺复合水环境小平台站立法复制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模型,通过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及胃肠动力情况来评价模型。此后,给予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和多潘立酮进行药物干预,通过上述指标评价药物疗效,反证模型成功。同时,建立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筛选香砂六君子加减方药物血清的最佳干预条件,评价其对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整体水平和离体细胞水平两个方面,采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检测血清、组织和胃窦平滑肌细胞中脑肠肽(SP,SS,Ghrelin,VIP,GAS,CCK,CGRP)。结果理论研究:(1)中医理论中“痞满”、“嘈杂”、“胃脘痛”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最为接近。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因包括先天禀赋不足、外感邪气、饮食、痰湿、气郁、瘀血等,核心病机为脾气虚弱、中焦气机阻滞,病位在脾,但与心、肝、肺、肾具有一定的关系。(2)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主要为脾气虚证、肝胃不和证、肝脾不和证、脾胃湿热证和寒热错杂证,其中脾气虚证的比例最高。在中医病证结合观念的指导下,从脾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既符合病机特点,也满足辨证论治的要求。因此,具有补脾理脾作用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在理论层面是可行的、科学的。文献研究:对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发现香砂六君子汤可以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降低复发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论是单独使用香砂六君子汤,还是将香砂六君子汤与常规治疗药物合用,有效率均显着高于常规治疗。在纳入的27项研究中,有26项研究比较了有效率。在这26项研究中,不论疗程是14天、28天,还是30天,试验组的有效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此外,这26项研究中,有16项研究仅使用多潘立酮作为对照药,针对这16项研究进行了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论单独使用香砂六君子汤,还是将香砂六君子汤与多潘立酮联合使用,有效率均高于多潘立酮对照组。这为实验研究的药物选择和疗程提供参考。实验研究:(1)采用碘乙酰胺复合水环境小平台站立法成功制备了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模型。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大鼠的毛发疏松不泽、神疲乏力、倦卧怠动,进食量和饮水量增长缓慢,体重显着降低,胃肠动力下降。胃部病理结果显示两组大鼠胃部均未出现病理改变。(2)给予药物干预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给药组大鼠的一般情况、进食量、饮水量、体重有所改善,胃肠动力有所恢复,且各组大鼠胃部和下丘脑均未出现病理改变。(3)大鼠整体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和胃中SP、GAS、Ghrelin含量均显着降低,SS、VIP、CCK、CGRP含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和中、高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增加了大鼠血清和中SP、GAS、Ghrelin含量,多潘立酮和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降低了大鼠血清中SS、VIP和CGRP含量,同时多潘立酮还降低了大鼠胃中VIP、CCK和CGRP的含量,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降低了大鼠胃中SS、VIP和CCK的含量,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降低了大鼠胃中CGRP的含量。与多潘立酮组相比,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血清中SP含量显着降低,血清中的CCK和CGRP含量显着升高,三个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胃中VIP含量均显着高于多潘立酮组。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 SP mRNA、GAS mRNA、Ghrelin mRNA 表达量显着降低,SS mRNA、VIP mRNA、CCK mRNA、CGRP mRNA表达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显着增加了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P mRNA、GAS mRNA、Ghrelin mRNA表达量,降低了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S mRNA、VIP mRNA、CCK mRNA、CGRP mRNA表达量。与模型组相比,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上调了胃中SP mRNA表达量,上调了胃和下丘脑中GAS mRNA、Ghrelin mRNA表达量,同时下调了胃和下丘脑中SS mRNA、VIP mRNA、CCK mRNA、CGRP mRNA表达量。与多潘立酮组相比,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GAS mRNA和Ghrelin mRNA表达量显着降低,SS mRNA、VIP mRNA、CCK 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SS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和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上调了胃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蛋白表达量,同时下调了胃和下丘脑中SS蛋白表达量。与多潘立酮组相比,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P蛋白表达量和Ghrelin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4)采用酶消化法成功分离培养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用CCK-8法筛选药物血清干预胃窦平滑肌细胞的最佳条件,发现10%浓度药物血清、干预24h为最佳条件,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组和高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均可以显着促进细胞增殖。(5)细胞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上清中SP、GAS、Ghrelin含量显着降低、SS含量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中、高剂量的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均可以增加胃窦平滑肌细胞上清中SP含量、GAS含量和Ghrelin含量,降低SS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的SP mRNA含量显着下降,SS mRNA含量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中、高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均上调胃窦平滑肌细胞SP mRNA表达量,中剂量的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下调胃窦平滑肌细胞SS mRNA表达量。结论(1)《中医内科学》仅依据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将其归属于痞满、嘈杂、胃脘痛的范畴,但并没有分析FD的中医病因病机。此外,笔者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发现研究者们不仅将FD归属于痞满、嘈杂、胃脘痛,还将其归属于反胃、厌食、纳呆等范畴,由此可见中医对FD的认识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通过系统地查阅现代文献和工具书,同时梳理古代文献,对FD的定义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发现中医理论中“痞满”、“嘈杂”、“胃脘痛”与FD较为对应,FD的主要中医病因为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思虑过度等,病机以脾气虚弱、中焦气机阻滞为核心,病位主要在脾,与肝、心、肺、肾具有一定的关系。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辨证分型中,脾气虚证位居首位。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理论可行性。(2)临床中,可以使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改善症状,提高有效率。(3)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出现胃肠动力下降,且大鼠血清、胃窦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表达下降,SS、VIP、CCK、CGRP上升,表明脑肠肽表达异常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给予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后,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的症状体征有所改善,胃动力增强,其药物血清可以促进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增殖,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可以上调大鼠血清、胃窦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的表达,下调大鼠血清、胃窦和下丘脑中SS、VIP、CCK、CGRP的表达,表明调节脑肠肽异常、恢复胃动力可能是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药效作用机制之一。

李娟[5](2020)在《不同药物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探讨健身消导颗粒和多潘立酮混悬液对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比较。旨在探索一种能有效缓解或解除FD儿童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精神心理状态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方法:搜集自2016年12月至2018年11月天津儿童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患儿,共收集符合罗马IV标准的FD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健身消导颗粒治疗组(观察组)和多潘立酮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健身消导颗粒+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颗粒+正确的饮食指导。健身消导颗粒具体服药方法:<1岁,每次2.5g,每日2次;16岁,每次5g,每日2次;>6岁,每次5g,每日3次。在餐间或餐后开水冲服。疗程14 d。对照组:多潘立酮混悬液+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颗粒+正确的饮食指导。多潘立酮混悬液具体服药方法:按照0.3mg/kg标准给药,3次/d。就餐前30 min予以冲服。疗程14 d。受试者于基线期(治疗前)、治疗2周和停药后随访8周时接受3次访视,评价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的主要临床症状(上腹饱胀、腹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饮食减少、大便不畅)积分、各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血清胃肠激素水平、餐前、餐后胃电图参数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基线期症状、病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患儿治疗前的临床症状积分、血清胃肠激素水平、胃动过缓及胃电节律不齐发生情况,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可比性。经过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上,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中的各胃肠激素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治疗组用药后的血清胃肠激素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对照组中除5-羟色胺外其他五种胃肠激素(胃动素、胃泌素、生长抑素、神经肽Y、血管活性肠肽)水平变化治疗前后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及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餐前、餐后对比,其胃动过缓及胃电节律不齐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健身消导颗粒治疗组用药后胃动过缓及胃电节律不齐率均明显低于多潘立酮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评价的结果显示健身消导颗粒治疗组患儿的治愈显效率为80%,总有效率为95%,多潘立酮对照组治愈显效率为61.67%,总有效率为90%。两组治愈显效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停药随访8周后,健身消导颗粒治疗组患儿的治愈显效率为78.33%,总有效率为90%,多潘立酮对照组治愈显效率为60%,总有效率75%。组间比较,治愈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多潘立酮混悬液相比,健身消导颗粒可明显改善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增强胃动力,提高治疗有效率。提高患儿生活质量,且疗效持续至停药8周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张婵婵[6](2020)在《儿童功能性腹痛病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的技术要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研究目的系统搜集、整理国内外儿童功能性腹痛病(FAPDs)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归纳、分析、提炼儿童FAPDs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要点,为该病中药临床试验的目标定位和设计、实施,以及不同结果之间的比较,提供借鉴和可行性。2研究方法制定文献的纳排除标准,通过计算机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数据库,以及国内外临床试验注册网站,检索均从建库至2019年11月,收集有关儿童FAPDs相关的RCT研究。使用Note Express软件对文献梳理筛选,对纳入研究进行风险偏倚评估。针对最终纳入的研究,进行目标定位、研究总体设计、诊断与辨证标准、受试者的选择与退出、给药方案、导入期与随访、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信息提取,并对信息进一步汇总、分析、归纳与总结。3研究结果初步检索,共获得文献1453篇。经逐层筛选,最终纳入24项RCT研究。包括15项(62.5%)国外研究和9项(37.5%)国内中药研究。提炼的儿童FAPDs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要点,主要包括:(1)临床定位。全部24项研究的适应症定位,15项研究(62.5%)为功能性腹痛(FAP),其中包括全部9项国内中药研究;9项研究(37.5%)为腹痛相关功能性胃肠病(AP-FGIDs)及其FAP、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中的2个或3个病种。全部24项研究的目标定位,均为改善腹痛症状,即减轻腹痛严重程度、减少腹痛次数/增加无痛天数、缩短腹痛发作时间,或主要基于这2~3种目标的一个症状综合改善目标。(2)试验总体设计。9项研究(37.5%)设计了分配隐藏;17项研究(70.83%)选择安慰剂对照,7项研究(29.17%)为阳性药对照;16项研究(66.67%)采用双盲设计,3项研究(12.5%)为单盲设计;6项研究(25%)为多中心研究;16项研究(66.67%)采用优效性检验,8项研究(33.33%)为差异性检验;9项研究(37.5%)对样本量进行估算。(3)诊断标准与辨证标准。西医诊断标准,23项研究(95.83%)依据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Ⅱ/Ⅲ标准,1项研究(4.17%)为《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标准;中医辨证标准,9项中药研究中,3项研究(33.33%)参照各版《中医儿科学》教材,1项研究(11.11%)参照《实用中医儿科学》,5项研究(55.56%)无中医辨证标准描述。(4)受试者的选择与退出。纳入标准,23项研究(95.83%)要求符合儿童FAP、AP-FGIDs诊断标准,1项研究(4.17%)符合再发性腹痛诊断标准;24项研究(100%)限定了入选年龄范围;4项研究(16.67%)限定了基线腹痛程度;22项(91.67%)规定需要得到受试患儿及其监护人的知情同意。排除标准,24项研究要求排除需要与儿童FAP、AP-FGIDs相鉴别的疾病,4项研究(16.67%)要求排除AM;11项研究(45.83%)设计了与试验所用药物相关的排除标准;16项研究(66.67%)设计了通用的排除标准。除外,12项研究(50%)设计了受试者退出标准。(5)给药方案。6项研究(25%)设计疗程为2周或15天,15项研究(62.5%)为4周或1个月,2项研究(8.33%)为8周,1项研究(4.17%)疗为12周;5项研究(20.83%)规定了试验中允许或禁止的合并用药;24项研究均未设计基础治疗。(6)导入期与随访。6项研究(25%)设计导入期,其中1周1项,2周2项,4周3项;18项(75%)研究设计了4周~6个月的随访期。(7)有效性评价。15项国外西药研究(62.5%)均描述了主要评价指标。其中,5项研究(33.33%)为腹痛程度、次数或与持续时间,2项研究(13.33%)为据此定义的“完全缓解/有很大改善”或“治愈”;7项研究(46.67%)为腹痛严重程度或据其定义的“应答”“整体应答”“治疗成功”;1项研究(6.67%)为无腹痛天数。9项国内中药研究(37.5%)均未直接描述主要评价指标。其中,6项研究(66.67%)主要评价了以腹痛程度、次数或与持续时间定义的“临床疗效”,2项研究(22.22%)主要评价了证候疗效或积分,1项研究(11.11%)主要评价了腹痛严重程度。(8)安全性观察。21项研究(87.5%)将不良事件/不良反应,作为主要安全性指标。(9)质量控制。3项研究(12.5%)对日志卡填写做出了要求。(10)伦理学要求。16项研究(66.67%)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批,但仅1项研究(6.25%)有伦理批件号说明。4结论 纳入的文献信息完善、质量较高。研究结果包含了从临床定位、总体设计、诊断标准与辨证标准、受试者选择与退出、给药方案、导入期与随访、有效性评价、安全性观察、质量控制和伦理学要求10个方面的儿童FAPDs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要点,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为不同文献之间的结果比较和系统评价,提供了可行性。同时,也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化项目--《儿童功能性腹痛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的制定,提供了文献依据。

高秀芳(Tananan Sangwanit)[7](2020)在《化湿理气止痛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对照分析,总结导师韩新民经验方化湿理气止痛汤加减治疗功能性腹痛邪滞肠络证的临床疗效,探讨韩师对本病的辨证思路及治疗经验,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辨证新思路与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功能性腹痛患儿60例,入组患儿均符合功能性腹痛邪滞肠络证及罗马IV中非特异性功能性腹痛(即罗马Ⅲ中的小儿功能性腹痛,本研究称此病名)的诊断标准。将60例患儿随机分组,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进行两组间的疗效比较与分析。治疗组给予导师韩新民教授自拟的化湿理气止痛汤(组成:苍术8g、厚朴6g、藿香10g、法半夏6g、陈皮6g、茯等10g、木香6g、枳壳8g、薏苡仁10g、延胡索6g。1剂/日,水煎服,分次温服,2~3次/日。随症加减:舌红、偏热者,加黄芩6g、马鞭草10g清热化湿;舌淡、偏寒者,加桂枝6g、白芍10g温阳止痛;嗳气泛恶,加苏梗10g、竹茹10g和胃降逆;大便偏干,加莱菔子10g、瓜萎仁10g、决明子10g导滞通便。)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分次温服,每日2~3次;对照组给予理气和胃口服液(药物组成:柴胡133g,醋香附133g,佛手133g,檀香33g,枳壳133g,川楝子133g,白芍330g,甘草67g,陈皮64g,加单糖浆161ml,口服液制剂要求制成10ml/支。)4~6岁每次5ml,6岁以上每次10ml,每日3次。两组均以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思连康)为基础治疗,4岁~6岁,2片/次,2次/日;7岁~12岁,2片/次,3次/日。两组均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进行对照,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末、4周末分别记录病情。通过记录主症积分(脐腹疼痛时间、脐腹疼痛性质、脐腹疼痛程度)、次症积分(嗳气、纳食不香、情绪波动、大便不调)的变化,采用IBM SPSS 23软件分析数据及总结。结果:治疗后2周,治疗组:痊愈5例,显效5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愈显率33.33%,痊愈率16.67%;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0例,有效11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50.00%,愈显率13.33%,痊愈率13.33%。两组治疗后2周总有效率、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4周,治疗组:痊愈15例,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愈显率73.33%,痊愈率50.00%;对照组:痊愈14例,显效4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愈显率60.00%,痊愈率46.67%。治疗后4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导师经验方化湿理气止痛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邪滞肠络证疗效显着,针对由湿阻、食积、气滞的病因,治疗起效快,能够有效缩短病程,值得深入学习与推广应用。

韩祯[8](2019)在《耳穴压豆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乳食积滞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耳穴压豆对儿童功能性腹痛乳食积滞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平行、对照原则将符合标准的90例患儿分为3组,即治疗1组、治疗2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1组予中药香砂平胃散配方颗粒联合耳穴压豆治疗,治疗2组耳穴压豆治疗,对照组予中药香砂平胃散配方颗粒治疗。每组均治疗4个疗程,每个疗程4天。疗程结束后观察并记录三组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时的症状、体征,并予统计学处理分析疗效。结果:治疗1组、治疗2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显示:治疗1组治愈率66.7%,显效率23.3%,有效率6.7%,总有效率96.7%;治疗2组治愈率43.3%,显效率6.7%,有效率33.3%,总有效率83.3%;对照组治愈率40.0%,显效率13.3%,有效率33.3%,总有效率86.7%。治疗1组疗效明显优于治疗2组、对照组;治疗2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主症单项积分组间比较,改善主症方面治疗1组优于治疗2组和对照组。三组次症单项积分组间比较,脘腹胀满、不思乳食、嗳腐吞酸、时有呕吐、大便异常三组差别不大;治疗1组在改善睡眠方面优于治疗2组和对照组。结论:1.耳穴压豆联合香砂平胃散配方颗粒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乳食积滞证疗效显着,尤其在改善腹痛症状和睡眠情况疗效更为突出,其治愈率及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中药治疗和单纯使用耳穴治疗。2.单纯使用耳穴压豆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乳食积滞证疗效与单纯使用中药治疗疗效相当,说明耳穴压豆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黄蜜[9](2019)在《裴氏理中贴联合捏脊辅助治疗小儿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护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裴氏理中贴穴位贴敷联合捏脊在小儿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中的应用,评价裴氏理中贴联合捏脊治疗小儿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探索适用于临床实际治疗过程中的创新型中医药方法,为治疗小儿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选取符合脾胃气虚型FD诊断标准的200例患儿,按照随机方法分为4个组,对照组(给予健胃消食口服液,作为每组的基础治疗)、穴位贴敷组、捏脊组、穴位贴敷联合捏脊组(联合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健胃消食口服液;穴位贴敷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将调配好的药膏贴于神阙穴;捏脊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捏拿患儿背部皮肤;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穴位贴敷和捏脊同时治疗。治疗标准均为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分别在四组患儿入组治疗前、治疗1周、2周后进行中医证候症状积分评分,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并在所有治疗结束以后1个月时,对患儿家属进行电话随访,对患儿的病情及及恢复情况进行调查,以便评价其远期疗效;对四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体重进行测量。通过对四组患儿的资料收集整理,运用SPSS21.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中医证候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在治疗各阶段对照组和穴位贴敷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四组治疗1周、2周、治疗后1个月中医证候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1周时,发现联合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穴位贴敷组、捏脊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时,联合组疗效要优于穴位贴敷组、捏脊组和对照组(P<0.05),穴位贴敷组、捏脊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进行电话回访,评价临床症状总积分改善的远期疗效,结果显示联合组的远期疗效要优于对照组、穴位贴敷组、捏脊组(P<0.05),且穴位贴敷组和捏脊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2.四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1)对照组:治疗前后,患儿在食欲、食量、腹胀这三方面积分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恶心呕吐、大便稀溏、体倦乏力、面色、汗多、夜寐欠安这六方面的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穴位贴敷组:治疗前后,患儿在食欲、食量、恶心呕吐、腹胀、嗳气这五方面的积分变化差异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大便稀溏、体倦乏力、面色、汗多、夜寐欠安这五方面的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捏脊组:治疗前后,患儿在食欲、食量、腹胀、体倦乏力、夜寐欠安这五方面的积分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恶心呕吐、大便稀溏、嗳气、面色、汗多这五方面的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联合组:治疗前后,患儿在食欲、食量、恶心呕吐、腹胀、大便稀溏、体倦乏力、嗳气、汗多、夜寐欠安这九方面积分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面色方面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四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联合组的食欲、食量、恶心呕吐、嗳气、体倦乏力、汗多、夜寐欠安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食量、嗳气、汗多、体倦乏力、夜寐欠安积分与穴位贴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食量、腹胀、嗳气、汗多积分与捏脊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总体疗效比较:治疗2周时,联合组的总有效率95.83%明显优于对照组75.61%、穴位贴敷组80.00%和捏脊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贴敷组、捏脊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复发率比较:在治疗后1个月随访得出,对照组的复发率为35.48%;穴位贴敷组27.78%;捏脊组29.03%;联合组10.87%。四组比较,联合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穴位贴敷组和捏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贴敷组、捏脊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体重比较:组内比较,发现四组患儿体重在治疗结束较治疗前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四组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安全性评价:治疗过程中,穴位贴敷组和联合组分别有3例和2例患儿出现局部皮肤潮红,潮红部位为输液贴贴敷部位。对照组和捏脊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8.疗效影响因素分析:四组疗效均与疗程相关(P<0.05);对照组病程长短与治疗效果有关(P<0.05),穴位贴敷组、捏脊组和联合组病程长短与治疗效果无关(P>0.05);四组疗效均与年龄段无关(P>0.05)。结论:1.裴氏理中贴联合捏脊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FD,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中医症状总积分,且临床疗效显着;2.裴氏理中贴联合捏脊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FD,可以有效地改善其食欲、食量、恶心呕吐、腹胀、大便稀溏、体倦乏力、嗳气、汗多、夜寐欠安的症状,且在改善食量、嗳气、汗多方面优于对照组、穴位贴敷组、捏脊组;3.裴氏理中贴联合捏脊治疗安全性较高,且能减低脾胃气虚型小儿FD的复发率;4.裴氏理中贴联合捏脊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FD,对患儿体重变化无统计学意义;5.裴氏理中贴联合捏脊治疗在不同疗程的疗效存在显着差异,而不同病程(除对照组)和年龄段的疗效无差异。

席颖颖[10](2018)在《运脾缓急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运脾缓急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临床疗效,在该病的论治心法方面探索一条简单可信赖的途径。方法按1:2完全随机设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随机分组的122例治疗组功能性腹痛患儿应用运脾缓急汤,6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复方胃蛋白酶散(西药)进行治疗,对比疗效。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一个疗程7天,两个疗程之间间隔3天。服药前后,分别记录各组患儿主症腹痛及其他症候的积分。结束治疗后,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积分变化,从而科学判断该汤药的临床价值。结果(1)治疗前,在年龄、性别、证型等方面,两组相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具体来说,对于性别,采用卡方检验,P=0.916(P>0.05);对于证型,采用秩和检验,P=0.900(P>0.05);对于年龄,采用秩和检验,P=0.801(P>0.05)。(2)疗效比较:治疗组122例,脱落5例,共117例,显效79例,有效2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2.31%;对照组65例,脱落3例,共62例,显效26例,有效18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71.0%。经统计学分析P<0.05,运脾缓急汤组优于对照组。(3)疗效分析方面:运用秩和检验,通过分析病情轻重与年龄对疗效的影响,可以看到该药对各年龄段的各种腹痛患儿的疗效确切。具体而言,就年龄来说,P=0.894>0.05;就病情轻重来说,P=0.064>0.05。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4)后期随访分析:跟踪观察期内,运脾缓急汤的痊愈例数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反复腹痛患儿,运用运脾缓急汤治疗,临床疗效肯定。该汤药与西药复方胃蛋白酶散组比较,疗效更好。比较而言,运脾缓急汤在改善腹部中寒型、脾胃虚寒型、乳食积滞型和肝郁气滞型等四种证型的病候方面更为突出。因此,以运脾法为组方思想而制定的运脾缓急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疗效优于复方胃蛋白酶散组,且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有实践价值。

二、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66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6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肠道菌群诊治儿童功能性腹痛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微生态制剂治疗儿童FAP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儿童FAP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研究一 益生菌治疗儿童FAP的Meta分析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研究二 儿童FAP的中医药诊治规律分析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数据库检索式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腹痛的meta分析及张骠教授治疗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现代医学对儿童FAP的研究
        1.1 定义及流行病学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2.中医学对儿童FAP的研究
        2.1 儿童FAP的病名溯源
        2.2 儿童FAP的病因病机研究
        2.3 中医对儿童FAP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中药内服治疗儿童FAP的meta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选择
        1.2 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
        1.4 文献资料提取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
        2.3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
        2.4 Meta分析结果
        2.5 安全性评价
        2.6 发表偏倚
        2.7 文献证型及用药统计
    3.讨论
        3.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3.2 本研究发现的问题
        3.3 对儿童FAP常见证型及药物的思考与分析
        3.4 对中医学循证研究的思考
第三部分 张骠教授治疗儿童FAP的经验
    1.研究材料
        1.1 数据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3.1 性别、年龄、发病季度统计
        3.2 用药统计
        3.3 疗效评价
    4.张骠教授治疗儿童FAP经验总结
        4.1 经验方分析
        4.2 常用药对分析
        4.3 张骠教授治疗儿童FAP经验总结
        4.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综述部分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概念与诊断
        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
        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病理机制
        4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炎症的关系
        5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脑肠轴的关系
        6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现状
        7 小结
        8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1 古代文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2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3 小结
        4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针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1 针灸古代文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2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3 耳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4 参考文献
    综述四 耳迷走神经刺激的研究现状
        1 耳迷走神经刺激与耳穴的关系
        2 迷走神经的概念
        3 耳迷走神经的概念
        4 迷走神经刺激的分类
        5 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疾病的治疗
        6 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炎症的治疗
        7 小结
        8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部分
    研究一 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1 研究方案与设计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研究三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研究四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录1 临床试验研究随机数字表
    附录2 伦理审批件
    附录3 病例报告表和知情同意书

(4)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
        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
        4. 功能性消化不良动物模型研究
        5. 小结
    综述二 脑肠肽的研究进展
        1. 脑肠肽的概念
        2. 相关脑肠肽的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理论研究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名
        2.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认识
        3.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的认识
        4. 结论
    理论研究二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理论研究
        1.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
        2.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理论与文献依据
        3. 结论
文献研究 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系统评价
    1 资料和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模型的复制与评价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研究二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的疗效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研究三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研究四 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制备与培养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研究五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药物血清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条件的筛选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研究六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药物血清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离体胃窦平滑肌细胞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不同药物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一、儿童 FD 的特点
    二、儿童 FD 的临床检查
    三、儿童 FD 的治疗
一、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临床用药
        1.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1.1.3 主要试剂
        1.1.4 试剂的配置
    1.2 研究方法
        1.2.1 临床资料
        1.2.2 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1.2.5 复发定义
        1.2.6 研究设计方法
        1.2.7 临床治疗方法
        1.2.8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1.2.9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1.2.10 不良反应
        1.2.11 随访
        1.2.12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2.1 两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基线情况
    2.2 两组临床观察指标对比
    2.3 两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对比
    2.4 不良反应评价和随访
三、讨论
    3.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
    3.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用药
    3.3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不同胃肠激素之间的关系
    3.4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胃电节律之间的关系
    3.5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用药后的安全性评价和随访观察
    3.6 总结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6)儿童功能性腹痛病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的技术要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文献纳入标准
    2.2 文献排除标准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2.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3.3 设计与评价技术要点分析
        3.3.1 临床定位
        3.3.2 试验总体设计
        3.3.3 诊断标准与辨证标准
        3.3.4 受试者的选择与退出
        3.3.5 给药方案
        3.3.6 导入期与随访
        3.3.7 有效性评价
        3.3.8 安全性评价
        3.3.9 质量控制
        3.3.10 伦理学要求
4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儿童功能性腹痛病的中、西医认识与治疗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化湿理气止痛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小儿腹痛的认识
        1.1 病名的认识
        1.2 病因及病机
        1.3 辨证与治疗
    2 现代医学对小儿功能性腹痛的研究概况
        2.1 定义
        2.2 罗马Ⅲ及罗马Ⅳ诊断标准
        2.3 现代医学对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儿童腹痛症状的研究
        2.4 现代医学对小儿功能性腹痛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与辨证标准
    3 研究方案
        3.1 治疗方案
        3.2 观察指标
        3.3 疗效评定标准
        3.4 统计软件与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纳入数量
        4.2 基本情况分析及可比性
        4.3 疗效指标观察
    5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化湿理气止痛汤加减方药分析
        1.1 组方分析
        1.2 组方中单味药分析
    2 韩新民教授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经验
        2.1 病位在脾与肝,常涉及肺、肾
        2.2 病因病机
        2.3 治则治法
        2.4 方药加减
        2.5 经验小结
    3 临床典型医案
    4 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耳穴压豆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乳食积滞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研究资料
        (一)研究对象
        (二)诊断标准
        (三)研究病例选择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分组方法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方法及观察指标
        (四)疗效判定标准
        (五)不良反应评定
        (六)统计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基线资料比较
        (二)临床疗效比较
        (三)评价指标比较
        (四)不良反应观察
        (五)小结
讨论
    一、中医对儿童功能性腹痛的研究
        (一)中医病名溯源
        (二)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中医对治法的认识
    二、西医对儿童功能性腹痛的研究
        (一)西医研究概况
        (二)西医对病因及发病机制新认识
        (三)西医主要治疗方法
    三、耳穴压豆治疗儿科疾病的研究
        (一)理论依据
        (二)耳穴贴压疗法治疗儿科疾病的优势
        (三)耳穴压豆结合中药或中成药对儿科疾病疗效的近现代研究
    四、耳穴压豆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乳食积滞证的认识
        (一)儿童功能性腹痛乳食积滞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儿童功能性腹痛乳食积滞证治则治法的认识
        (三)耳穴压豆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乳食积滞证的认识
        (四)耳穴压豆结合香砂平胃散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乳食积滞证疗效显着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耳穴贴压疗法治疗小儿常见疾病的临床应用探讨
    参考文献
附录 儿童功能性腹痛乳食积滞证患者临床资料登记表
致谢
发表论文

(9)裴氏理中贴联合捏脊辅助治疗小儿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护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治疗现状
    3 立题依据
    4 相关概念
    5 研究目的
    6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案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
    3 样本含量的估算
    4 分组方法
    5 伦理原则
    6 干预方案
    7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8 质量控制
    9 统计方法
    10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试验病例入选情况
    2 基线分析
    3 疗效评价
    4 安全性评价
    5 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1 裴氏理中贴组成、功效、方解
    2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之处
    3 研究不足与希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10)运脾缓急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材料
    1.临床资料
    2.一般资料
方法
    1.分组方法
    2.治疗、服药方法
    3.疗效判定标准
    4.数据分析
结果
    1.疗效比较
    2.积分分析
    3.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4.随访结果及分析
    5.安全性评价
    6.结果分析
讨论
    1.运脾法
    2.现代医学对小儿功能性腹痛的认识
    3.传统医学对小儿功能性腹痛的认识
    4.运脾缓急汤方药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1
    附表 2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66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肠道菌群诊治儿童功能性腹痛的文献研究[D]. 付锦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腹痛的meta分析及张骠教授治疗经验总结[D]. 毋洋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D]. 吴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
  • [4]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作用机理研究[D]. 戴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不同药物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对比[D]. 李娟.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儿童功能性腹痛病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的技术要点研究[D]. 张婵婵.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化湿理气止痛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临床观察[D]. 高秀芳(Tananan Sangwanit).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耳穴压豆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乳食积滞证的临床研究[D]. 韩祯.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9]裴氏理中贴联合捏脊辅助治疗小儿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护理研究[D]. 黄蜜.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运脾缓急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临床研究[D]. 席颖颖.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对照组论文 功能性消化不良论文 肚子疼论文 中医论文 fd论文

上一篇:电子内窥镜技术水平及临床应用
下一篇:密切联系群众,改进作风,把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