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宏,江璐,方晶晶,陈宏[1](2020)在《HM-2型舰船防火涂料的气体释放物分析及卫生学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以舰船用非金属材料卫生学评价相关国军标为依据,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HM-2型舰船防火涂料的常温释放物和高温热解物的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检测结果显示,在封箱实验期间HM-2型舰船防火涂料常温下释放的6种主要气体浓度没有超过GJB11B-2012标准容许浓度,高温下涂料热解的气体释放物主要有75种;采用动物急性吸入试验对该材料的高温热解物进行毒性检测,其动物急性吸入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196.27 g/m3,属于低等毒性材料。
徐德辉,余涛,陈亮,周爱民,沈旭东[2](2015)在《舰船用非金属材料污染散发特性及检测评价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舰船大量使用的非金属材料是舱室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合理的非金属材料污染散发检测评价方法可有效指导舰船设计、建造、使用和维护期间的非金属材料选用,降低舱室空气污染散发,改善舱室空气品质。从舰船用非金属材料的散发特性出发,全面总结舰船用非金属材料散发特性的检测评价现状,指出当前我国舰船用非金属材料污染散发检测评价存在的不足和发展方向。该研究对舰船及其他人工环境相关规范和控制程序的制定与改进具有指导意义。
徐新宏,许林军,方晶晶[3](2014)在《复合阻燃装饰板的GC/MS分析及卫生学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复合阻燃装饰板常温和高温状态下的气体释放物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检测结果显示,在封箱实验期间,复合阻燃装饰板常温下释放的9种主要气体浓度没有超过GJB11.3—91标准容许浓度;高温下材料热解的气体释放物主要有35种,采用动物急性吸入试验对该材料进行高温热解物毒性检测,其动物急性吸入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180.8 g/m3,该材料为低等毒性材料。
郭莉华,何新星,丁军平,徐国鑫,尹亮,祁欣[4](2012)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酚醛塑料在不同温度下脱出气体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以有机硅改性酚醛塑料作为实验样品,将其密封于Tedlar气体采样袋中,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该非金属材料在不同温度条件下30 d内脱出的有机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了主要脱出有机物———甲苯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材料中脱出的甲苯质量占总挥发性有机物的50%以上,材料在40℃和50℃的条件下均有18种有机物脱出,在65℃时,有机物二氟二甲基硅烷从材料样品中释放出来,材料的原有物理性能被破坏;材料在40℃时30 d的甲苯脱气量相当于50℃时5 d的甲苯脱气量,因此,在50℃这个稍高于常温的条件下对材料进行快速脱气处理,不仅有利于加快酚醛塑料中挥发性组分的释放,而且能满足在较短时间对材料释放气体的浓度、毒性进行检测评价的实验要求。
刘辉[5](2009)在《微波辅助控制热解废印刷电路板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随之产生的是大量的电子废弃物。作为一种典型的电子废弃物,废印刷电路板的数量也迅速激增。如何有效处置和回收日益增长的电子废弃物,成为目前各国研究者们面临的一项挑战。本文采用微波辅助热解法进行废弃印刷电路板的处理与资源化回收。探讨了通过不同吸波介质调配控制微波热解温度的可行性,设计了一种可控温微波辅助加热材料,并用于微波辅助热解废印刷电路板实验。尝试通过控制热解温度实现对高熔点和低熔点金属小球的分别回收。考察了微波功率、辐照时间、样品粒度、电路板种类等因素对控制热解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微波辅助控制热解处理废印刷电路板的工艺条件。同时采用气相色谱、红外光谱、X荧光光谱分析、电子探针以及气质联用等分析手段对印刷电路板样品热解产物组成和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在强微波吸收介质SiC中添加微波惰性材料能够实现对微波热解温度的控制。控制到相同的终温,添加的微波惰性材料种类不同,其与SiC的质量比也不相同。不同电路板用同一控温管热解终温均能控制在700-800℃范围。微波辅助控制热解废电路板产物由气相、液相和固体残渣组成。电路板种类不同三相产物产率也有差异。单面覆铜板(单面板)热解气、液、固产物产率分别为气体10-16%、液体37-43%、固体43-48%;多层覆铜板(多层板)热解气、液、固产物产率分别为气体8-13%、液体10-14%、固体76-79%。气体产物主要由H2、CO、CO2及C1-C4的低分子烃类组成,两种电路板热解气体组成相似、含量各异,可燃气体体积含量达75%以上,是很好的燃料气。热解液体油主要由酚类化合物组成,以单酚化合物为主,其中苯酚的含量高达50%以上,是良好的化工原料。多层板热解固体残渣中金属回收率为22%左右,回收金属后剩余玻璃纤维和少量的碳(7%左右),经过燃烧处理可回收其中的玻璃纤维。单面板热解固体残渣中金属回收率约为32%,回收金属后的残渣含碳量高达80%以上,可经过活化成为吸附性炭材料得到应用。可见,多层板与单面板适宜分别回收利用。通过控制热解温度,基本实现了高熔点金属和低熔点金属的分别回收。
潘沪湘,汪南平,陈茜,许林军,徐新宏[6](2007)在《舰船用3种特殊胶粘剂常温释放物及高温热解物的定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许林军,陈茜,汪南平,潘沪湘[7](2007)在《GC-MS技术在舰船复合板毒性评价中的应用》文中指出
潘沪湘,汪南平,陈茜,许林军,徐新宏,燕锐[8](2005)在《GC-MS在艇用阻燃橡胶地板毒性评价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材料学科的发展和船体建造和装饰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新型非金属材料用到船上。由于舰艇舱室的特殊性,使其经常长时间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舱内材料挥发出的有害气体危害到艇员的健康,尤其在舰艇着火时,舱内的非金属材料释放的大量有毒气体,有可能立刻致人于死
汪南平,刘洪林,陈茜,许林军,徐新宏,潘沪湘[9](2004)在《GC-MS技术在舰船胶粘材料毒性评价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胶粘材料简称胶粘剂、粘合剂、粘结剂、接着剂。因其能把各种材料紧密地粘合在一起,并具有各种良好的性能,因而广泛地应用于海军舰船的制造及维修中。应用GC-MS技术对在使用环境及条件下其释放物及高温热解物的定性分析是对其进行使用过程中毒性评价的重要步骤。1实验部分1.1仪器与材料仪器:JMS-D300(日本JEOL);PIATFORMⅡGC-MS。
汪南平,刘洪林,陈茜,许林军,徐新宏,潘沪湘[10](2004)在《GC-MS技术在舰船胶粘材料毒性评价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胶粘材料简称胶粘剂、粘合剂、粘结剂、接着剂。因其能把各种材料紧密地粘合在一起,并具有各种良好的性能,因而广泛地应用于海军舰船的制造及维修中。应用GC-MS技术对在使用环境及条件下其释放物及高温热解物的定性分析是对其进行使用过程中毒性评价的重要步骤。1 实验部分1.1仪器与材料仪器:JMS-D300(日本JEOL);PLATFORMⅡGC-MS。胶粘材料:(1)LM-G胶,(2)SJBZ-A胶(阻燃型聚醋酸乙烯酯乳胶),(3)PU-50胶(阻燃型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实验部分 |
| 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 1.2 实验内容 |
| (1)涂料常温释放物定性分析 |
| (2)涂料高温热解物定性分析 |
| (3)涂料常温释放物定量分析 |
| (4)动物急性吸入毒性实验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常温释放物定性、定量分析 |
| 2.2 高温热解物定性分析 |
| 2.3 动物急性吸入毒性实验 |
| 2.4 讨论 |
| 3 结语 |
| 0 引言 |
| 1 非金属材料污染散发特性研究进展 |
| 1.1 非金属材料污染散发过程 |
| 1.2 非金属材料污染散发模型 |
| 1.2.1 经验模型 |
| 1.2.2 物理模型 |
| 2 舰船用非金属材料污染散发检测评价研究进展 |
| 2.1 污染散发特性评价 |
| 2.1.1 评价指标 |
| 2.1.2 基于评价指标的材料分级 |
| 2.2 污染散发特性检测研究进展 |
| 2.2.1 环境舱法 |
| 2.2.2 现场测试法 |
| 2.2.3 其他方法 |
| 3 我国舰船用非金属材料污染散发检测评价存在的不足与发展方向 |
| 3.1 存在的不足 |
| 3.2 未来发展方向 |
| 4 结语 |
| 1 实验 |
| 1.1 材料 |
| 1.2 实验方法 |
| 1.3 仪器及设备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常温释放物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
| 2.2 高温热解物定性分析结果 |
| 2.3 动物急性吸入毒性实验结果 |
| 2.4 讨论 |
| 3 结论 |
| 引 言 |
| 1 实验部分 |
| 1.1 原料与仪器 |
| 1.2 试样的准备 |
| 1.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 1.4 色谱/质谱条件 |
| 1.5 定量及监测标准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有机硅改性酚醛塑料板释放出的挥发性有机物GC-MS分析结果 |
| 2.2 酚醛树脂材料甲苯脱出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 3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 1.1 电子废弃物的产生 |
| 1.2 废PCB的回收意义 |
| 1.2.1 PCB基本组成 |
| 1.2.2 废PCB的经济价值 |
| 1.2.3 废PCB的危害 |
| 1.3 电子废弃物处置与管理现状 |
| 1.3.1 欧盟 |
| 1.3.2 美国 |
| 1.3.3 日本 |
| 1.3.4 中国 |
| 1.4 废PCB的资源化处理技术现状 |
| 1.4.1 焚烧法 |
| 1.4.2 火法冶金 |
| 1.4.3 湿法冶金 |
| 1.4.4 机械处理技术 |
| 1.4.5 超临界处理技术 |
| 1.4.6 热解技术 |
| 1.5 微波技术在废弃物处理中的应用 |
| 1.5.1 微波加热技术简介 |
| 1.5.2 微波处理固体废弃物技术 |
| 1.6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 1.6.1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 |
| 1.6.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 第2章 实验部分 |
| 2.1 实验原料 |
| 2.1.1 微波吸收介质材料 |
| 2.1.2 废印刷电路板 |
| 2.2 实验装置与方法 |
| 2.2.1 微波加热装置 |
| 2.2.2 实验方法 |
| 2.3 热解产物的分析与表征方法 |
| 2.3.1 热解产物产率的测定 |
| 2.3.2 热解产物组成与结构的分析测定 |
| 2.4 微波场中的测温与防辐射 |
| 2.4.1 微波场中的测温 |
| 2.4.2 微波辐射防护 |
| 第3章 微波加热控温材料的设计 |
| 3.1 微波吸收介质材料的选择 |
| 3.2 微波加热控温管材料配方确定 |
| 3.2.1 SiC在微波场中的升温行为 |
| 3.2.2 几种微波惰性材料的升温行为 |
| 3.2.3 不同吸波材料组合的控温效果 |
| 3.3 微波加热控温管的控温效果 |
| 3.3.1 控温管在微波场中的温度分布 |
| 3.3.2 微波功率对控温管控温效果的影响 |
| 3.3.3 控温管在PCBs热解实验中的控温效果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微波辅助控制热解电路板实验 |
| 4.1 热解工艺条件确定 |
| 4.1.1 微波辐照时间对热解产物产率的影响 |
| 4.1.2 微波功率对热解产物产率的影响 |
| 4.1.3 PCB粒度对热解产物产率的影响 |
| 4.2 不同种类PCB的热解 |
| 4.3 热解产物分析 |
| 4.3.1 气体产物分析 |
| 4.3.2 液体产物分析 |
| 4.3.3 固体产物分析 |
| 4.4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气质联用图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 致谢 |
| 1 实验部分 |
| 1.1 仪器与材料 |
| 1.2 方 法 |
| 1.2.1 试样准备 |
| 1.2.2 GC-MS测定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结 果 |
| 2.2 讨 论 |
| 1 实验部分 |
| 1.1 仪器与材料 |
| 1.2 方法 |
| 1.2.1 试样准备 |
| 1.2.2 GC-MS测定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结果 |
| 2.2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