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银杏内酯抗β-淀粉样肽25-35诱导的PC12细胞毒性(英文)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白果内酯对抗淀粉样β-肽25-35所致PC12细胞毒作用(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玲[1](2018)在《楮实子提取物对衣霉素诱导的细胞内质网应激的改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楮实子提取物对衣霉素诱导的细胞内质网应激(ERS)模型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衣霉素(Tu)干预诱导PC12细胞制备内质网应激模型,造模细胞分为模型组和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各中药组细胞分别采用不同浓度楮实子含药血清孵育;运用CCK8法检测各组PC12细胞的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细胞周期及凋亡率;利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GRP78及Caspase-12的表达。结果:楮实子含药血清孵育的细胞存活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楮实子高剂量含药血清孵育的细胞周期中的G2期细胞比率(19%)较模型组细胞周期中的G2期细胞比率(6.9%)明显增加(P<0.05);模型组细胞凋亡率为8.36%,中药组干预细胞凋亡率减低至4.51%,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中药组细胞凋亡相关蛋白GRP78、Caspase-12的表达较模型组显着下调(P<0.05)结论:楮实子可有效改善衣霉素诱导的细胞毒性,增加细胞周期阻滞,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细胞周期阻滞,在G2期对损伤的细胞进行修复,缓解内质网应激的进展,进而抑制细胞凋亡。

谭敏[2](2014)在《高磺基丙氨酸神经毒性机制及中药单体小檗碱拮抗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阿尔茨海默氏症(Alzheimer disease, AD),又叫老年性痴呆,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老年人多见。具世界阿尔茨海默氏症协会研究显示,至2050年,全国将有1.15亿人口患有此症,是威胁老人身体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此病起病隐袭,病程呈慢性进行性。主要表现为渐进性记忆与认知功能障碍、肢体与语言功能障碍、人格改变等症状。AD的特征性病理改变主要为细胞外老年斑(β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和神经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以及以胆碱能神经元为主的中枢神经细胞变性和丢失伴胶质细胞增生等。研究显示氧化应激损伤直接参与老年痴呆等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进程,并且是导致神经细胞损伤的重要原因。然而,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高磺基丙氨酸(Homocysteic acid, HCA),是同型半胱氨(Homocysteine acid, Hcy)的氧化代谢产物,也是兴奋性氨基酸的类似物,是N-甲基-D-天冬门氨酸(NMDA)的拮抗剂。正常人体存在HCA,但体内不能自动合成和产生HCA,需通过食物或者Hcy转化而来。研究显示,补充叶酸或维生素B族营养素,可以减少体内Hcy与HCA的含量,但也只是部分减少。之前的研究已经表明,AD患者血浆中,HCA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提示血浆HCA含量的升高,增加了患AD的风险性。但目前对于HCA与AD之间的关系尚未见明确报道,对HCA毒性机理也未见详细阐释。小檗碱(Berberine)又称黄连素,是一种常见的天然异喹啉生物碱,存在于小檗科、芸香科等植物中。小檗碱的盐酸盐(俗称盐酸黄连素)在临床上已被广泛使用,如:胃肠炎、肺结核、猩红热、细菌性痢疾、急性扁桃腺炎和呼吸道感染等。之前研究显示,小檗碱可能通过对氧化应激损伤中枢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改善AD患者的学习和记忆功能。但是,目前为止,还未见小檗碱对HCA神经毒性影响的研究报道。假设HCA对神经细胞有明显的毒性,那么它的毒性机制又是怎样的?小檗碱是否对其毒性有抑制作用?研究目的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实验在细胞水平探讨HCA对海马神经元细胞活力的影响,通过分析HCA诱导细胞凋亡和坏死的途径、对细胞氧化应激的损伤的程度、对Bcl-2/Nrf2/caspase3信号通路等多方面的影响来探讨HCA的毒性机制;第二部分实验是在探讨HCA毒性机制的基础上,研究中药单体对HCA细胞毒性的抑制作用,筛选出有效的中药单体,并对其保护机制进行探讨。通过以上实验,本研究希望为AD的机制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方向与靶标,为抗AD药物的研发提供一个思路。研究方法第一部分选用永生系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首先用MTT比色法,使用HCA0.1-2mM的浓度范围作用于细胞6-24h,探讨HCA的量效和时效关系。结合MTT试验结果,检测HCA诱导细胞死亡的途径,Annexin V-FITC/PI试剂盒流式检测分析、Hochest33258/PI荧光染色检测、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Cleave-caspase3、Bcl-2/Bax通路表达变化,进而检测细胞凋亡和坏死的情况;活性氧H2DCF-DA与DHE荧光染色,western blot检测Nrf2/H0-1通路的变化,判断氧化应激的程度;GSH试剂盒检测细胞内GSH的含量;罗丹明123(Rodamine123)染色,流式分析检测细胞膜电位的变化;MTT实验检测不同通路抑制剂(SP600123、SB203580、PD98059)对HCA诱导的细胞毒性的影响,然后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JNK/c-Jun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第二部分通过MTT实验选用常见的抗氧化中药单体小檗碱、川芎嗪、桂皮酸、桂皮醛、咖啡酸和咖啡酸苯乙酯,参照文献使用浓度,对HT22细胞预处理30min,再与1mM HCA共同孵育24h,用MTT法筛选出具有明显保护作用的中药单体,在进一步对有效中药单体进行量效分析。用荧光染色法检测中药单体对HCA诱导的细胞内氧自由基产生的影响,细胞内GSH的含量用GSH试剂盒检测;罗丹明123染色后流式分析细胞膜电位变化,MTT实验检测有效中药单体与不同通路抑制剂联合使用对HCA诱导的细胞毒性的影响,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相关通路(Bcl-2、JNK、Nrf2、Akt)蛋白表达变化。实验结果第一部分本部分研究发现,HCA可诱导HT22细胞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的神经毒性,使细胞出现凋亡和坏死,但是不依赖于Caspase3通路。另外,HCA增加细胞内ROS的水平,降低细胞内具有抗氧化功能的GSH含量,抑制Nrf2通路,破坏线粒体膜电位,激活Bcl-2通路,同时也观察到HCA激活JNK通路,促使p-JNK和p-c-Jun蛋白水平的升高,并且其变化被JNK通路抑制剂SP600125显着抑制。第二部分本部分研究发现,中药单体小檗碱对HCA诱导的细胞毒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浓度达到100μ M时,对细胞无毒性,只是抑制其生长。能够显着缓解HCA诱导的细胞凋亡和坏死现象,并能明显降低细胞内ROS的含量;但对于HCA诱导的细胞内GSH含量的下降无明显的缓解作用;对于第一部分中,HCA诱导细胞毒性所涉及的几个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量也无明显的影响,但是能显着激活HCA作用下的Akt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结论1.HCA可诱导HT22细胞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的神经毒性,可通过诱导海马神经元氧化应激损伤,导致细胞死亡,使多个氧化应激相关蛋白发生病理改变,这些蛋白水平的变化极有可能与AD的患病程度密切相关;2.研究发现HCA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或坏死是通过氧化应激使细胞内ROS含量升高,耗竭细胞内GSH的含量,使氧自由基在细胞内聚集,降低Bcl-2/Bax蛋白含量的比例;同时也使得抗氧化的经典信号通路Nrf2/HO-1失活,导致Nrf2与HO-1蛋白表达量下降;另外,HCA也激活了JNK信号通路,使得p-JNK和p-c-Jun蛋白表达量升高;3.小檗碱具有明显拮抗HCA神经毒性的作用,机制可能为抑制HCA诱导的细胞内ROS的水平,减少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激活Akt信号通路,但是其保护机制并没有完全阐释。

肖茜[3](2011)在《银杏内酯B对胎鼠海马神经元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和海马神经元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呈现出较高的发病率,目前全球多达数百万的人患有此病,阿尔茨海默病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呈流行性的趋势,它的基本病理组织学特征就是在大脑内形成以β-淀粉样蛋白(beta-amyloid peptide,Aβ)为核心的神经斑,因此用Aβ25-35诱发培养海马神经细胞损伤是一种较好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银杏内酯B(Ginkgobalide B,GKB)来源于天然植物,是中药银杏叶提取物(Extract of Ginkgo bilobaleaves,EGB)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它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天然药物。现代研究表明,GKB在很多疾病方面都显示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然而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所以本研究旨在观察GKB对Aβ25-35诱导的胎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并进一步探讨GKB可能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我们从海马神经细胞的各种形态学改变,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的释放量,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活性及细胞外钾离子的含量等变化观察GKB对Aβ25-35诱导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并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在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研究发现,GKB可以对抗Aβ25-35诱导的海马神经元的凋亡,并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改善神经再生的微环境。因此,我们认为GKB可以抑制Aβ25-35诱导的海马神经细胞损伤,而且这种抑制损伤,保护神经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改善了神经再生的微环境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从多角度,多层面揭示了GKB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GKB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促进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奠定基础,并为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新的思路。第一部分:银杏内酯B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研究目的:银杏内酯B对Aβ25-35诱导海马神经元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方法:取16-18 d孕龄的SD胎鼠,分离并进行海马神经元的原代培养,分别采用MTT比色法和活细胞形态学采图筛选出银杏内酯B的最佳效应时间和最佳作用浓度。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3 d后,在培养液中加入25μg / mL的Aβ25-35,4 h后再按照分组分别给药。采用已配制好在37℃下聚合7 d的Aβ25-35建立海马神经细胞损伤的模型。各组药物分别作用48 h后,在显微镜下取随机视野观察海马神经细胞的生长和凋亡情况同时进行细胞采图,并采用MTT比色法,在酶标仪下测定每孔的光密度值来观察细胞活力的大小;为了进一步研究Aβ25- 35对海马神经元的细胞毒性,我们对细胞外乳酸脱氢酶释放的含量进行检测,乳酸脱氢酶活性测定方法按照乳酸脱氢酶试剂盒说明书进行;为了研究Aβ25-35对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程度的影响采用Hoechst33342和PI的荧光染色法对海马细胞核进行染色,通过观察海马神经元细胞核的形态变化和荧光亮度,以检测海马神经细胞的凋亡程度;同时我们还采用NSE和Tunel荧光染色法对细胞体和细胞核共同染色,以检测Aβ25-35对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接着检测了细胞凋亡中的关键蛋白酶Caspase-3的活性,并检测了细胞凋亡过程中的重要离子——细胞外钾离子的含量。所有的统计学分析均采用SPSS10.0软件包,实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实验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Fisher’s PLSD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通过检测细胞活力和活细胞形态学采图,观察GKB对正常海马神经细胞的影响,我们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GKB组细胞生长状态较好且光密度值明显增高(P < 0.05),表明GKB有明显的促进神经细胞生长的作用;在银杏内酯B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中,细胞形态学实验分别研究了胞体、胞核,以及胞体和胞核共同染色情况下的各种形态学指标。首先是活细胞形态学采图,当给予Aβ25-35后,Aβ25-35组细胞较空白对照组海马神经元胞体消失,产生了大量的细胞碎片,神经元突触消失,网状结构消失;而GKB+Aβ25-35组海马神经元胞体可见,细胞碎片较Aβ25-35组显着减少,海马神经元的特殊折光性可见,并且可以看到突触相互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其次分别进行了Hoechst 33342、PI共同染色及NSE、Tunel共同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结果表明:当给予Aβ25-35后,凋亡细胞核数量明显增加,存活细胞核数量明显减少,胞体状态显着下降,而GKB+Aβ25-35组较Aβ25-35组凋亡细胞核数量显着减少,存活细胞核数量显着增加,细胞体的状态显着好转;细胞活力检测,乳酸脱氢酶测定,Caspase-3活性和细胞外钾离子含量的检测均表明GKB对损伤情况下的海马神经元有显着的抗Aβ25-35诱导的凋亡作用。Aβ25-35组较空白对照组乳酸脱氢酶含量、Caspase-3活性和细胞外钾离子含量均明显增加(P < 0.01),这说明海马神经细胞的神经损伤模型造模成功;而GKB+Aβ25-35组较Aβ25-35组乳酸脱氢酶含量、Caspase-3活性和细胞外钾离子含量均显着下降(P < 0.01);当加入拮抗剂后,乳酸脱氢酶含量、Caspase-3活性和细胞外钾离子含量均介于GKB+Aβ25-35组和Aβ25-35组之间(P < 0.05),说明GKB具有抗Aβ25-35诱导海马神经元凋亡的作用;GKB+Aβ25-35组和EGB+Aβ25-35组差异不明显(P﹥0.05),说明GKB和EGB有着相似的神经保护作用,并且二者都具有抗Aβ25-35诱导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研究结论:1.银杏内酯B对正常情况下的海马神经元有明显的促进神经元生长的作用。2.银杏内酯B对损伤情况下的海马神经元有显着的抗Aβ25-35诱导的凋亡作用。第二部分:银杏内酯B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研究目的:探讨银杏内酯B对Aβ25-35诱导的胎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采用已配制好(在37℃下聚合7 d)的Aβ25-35(25μg / mL)建立海马神经细胞损伤的模型。实验分组如下:A:空白对照Control组,B:Aβ25-35组,C:GKB+Aβ25-35组,D:EGB+Aβ25-35组,E:GKB组,F:EGB组;分别采用Western-blot和RT-PCR的方法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0.0软件包,实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实验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Fisher’s PLSD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从GKB对Aβ25-35诱导的海马神经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Western-blot和RT-PCR的检测分析图中均可以看出,Aβ25-35组较空白对照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明显降低(P < 0.01),这说明海马神经细胞有明显损伤;而GKB+Aβ25-35组较Aβ25-35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显着提高(P < 0.05),这说明GKB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GKB组与EGB组比较,GKB+Aβ25-35组与EGB+Aβ25-35组比较差异均不明显(P﹥0.05),这说明GKB与EGB有着相似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且二者都可以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同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GKB与EGB对海马神经元均没有细胞毒性作用,且二者都可以促进胎鼠海马神经元的生长;GKB可以抑制Aβ25-35诱导的海马神经细胞的凋亡,这种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是通过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从而改善了神经再生的微环境来实现的。研究结论:1.银杏内酯B和银杏叶提取物有着相似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二者都可以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2.银杏内酯B对损伤情况下的海马神经元有显着的抗Aβ25-35诱导的凋亡作用。银杏内酯B的这种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是通过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调节了神经再生的微环境来实现的。3.银杏内酯B是中国古树银杏叶提取物中的单体成分,这种天然药物来源广泛,性质稳定,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利用。

段瑞生[4](2010)在《紫杉烷化合物的抗氧化应激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神经保护药物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具有极为广阔的开发与应用空间,现已证明证明钙拮抗剂尼莫地平对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死亡率无明显改善。替拉扎特治疗组卒中的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由于缺乏效果已被提前停止。氧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尚没有足够的临床试验证明其神经保护作用,目前人类已将众多中药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目前尚缺乏证据证明其临床有效性,人类仍在积极地致力于神经保护药物的开发与研究,在自然界中寻找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化合物是开发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药物的重要方法,萜类化合物是一大类植物次生产物的总称,研究显示萜类化合物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如樟芝(樟菇,最贵的蘑菇)中提取的五种二萜类化合物,在在体研究中适当浓度时表现了神经保护作用。紫杉醇是最初自红豆杉树皮中提取的一类复杂的二萜类化合物,具有含氧四环的紫杉烷环及酯侧链结构。人们对其抗肿瘤作用及其构效关系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发现有些化合物与抗肿瘤作用并无关联,本实验从具有某些结构特征的紫杉烷化合物中筛选具有抗氧化应激作用研究的化合物并对其构效关系进行研究。实验一氧化应激模型的建立目的:应用H2O2处理SK-N-SH细胞建立氧化应激细胞模型。方法:取对数生长期SK-N-SH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1×105/mL,分4组接种于96孔培养板,每组三个复孔,每孔100μL,37℃、5%CO2饱和湿度下培养,12小时后,加入100μL不同浓度H2O2,使各组H2O2终浓度分别为0、50、100、150μmol/L,继续培养24小时,采用MTT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的细胞活力。结果:三组细胞H2O2的终浓度为50、100、150μmol/L,孵育24 h。随着浓度的增加,细胞活力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2O2浓度为0μmol/L)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细胞活力分别为:(99 + 3.9)%,(70.6 + 2.3)%(p<0.05),(26.1 + 1.1)%(p<0.05)。100、150μmol/L浓度组细胞活力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H2O2对SK-N-SH细胞具有损伤作用,在50-150μmol/L范围内呈浓度依赖关系, 150μmol/L H2O2处理24h后细胞活力为26.1 + 1.1 %,因此将此浓度作为建立细胞模型浓度。实验二筛选具有抗氧化应激活性的紫杉烷化合物目的:筛选具有抗氧化应激作用的紫杉烷类化合物,并分析其构效关系。方法: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处理组、阳性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取对数生长期Sk-N-Sh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1×105/mL,分别接种于96孔培养板,每孔160μL,37℃、5%CO2饱和湿度下培养,12小时后,各组细胞加入不同试剂。空白对照组:每孔加入40μL PBS;阴性对照组:每孔加入20μL 1640培养基,2小时后加入20μL H2O2(1.5mmol/L),使H2O2终浓度为150μmol/L;处理组:包括Taxine B、7-Deacetyl-taxine B、5-Cinnamoyloxy-taxin B、7,10-Diacetyl-2’-deoxyl-taxine A每种药物三个浓度组,共12个亚组,每亚组三复孔。每孔加入20μL不同种类、浓度的化合物,2小时后加入20μL H2O(21.5mmol/L),使H2O2终浓度为150μmol/L ,药物终浓度为1、10和100μmol/L;阳性对照组:每孔加入20μL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te,EGCG) (100μmol/L),2小时后加入20μL H2O(21.5mmol/L),使H2O2终浓度为150μmol/L ,EGCG终浓度为10μmol/L;正常对照组分别加入20μL PBS和20μL浓度为1mmol/L的7-Deacetyl-taxine B、5-Cinnamoyloxy-taxin B、Taxine B、7,10-Diacetyl-2’-deoxyl-taxine使四种紫杉烷化合物终浓度均为100μmol/L,共4个亚组。各组细胞处理24小时后MTT法检测细胞活力,HO荧光染色观察细胞核形态。结果:阴性对照组细胞活力27.3±0.85%。7-deacetyl-taxine B化合物浓度1、10、100μmol/L时细胞活力分别是25.9±1.609%,31.2±1.253%,57.6±3.74%(p<0.05);5-cinnamoyloxy-taxin B浓度1、10、100μmol/L时细胞活力分别是25.0±3.79%,32.5±2.458%,54.5±1.682%(p<0.05);Taxine B浓度1、10、100μmol/L时细胞活力分别是28.4±0.603%,30.5±1.967%,31.5±1.308%;7,10-diacetyl-2’-deoxyl-taxine A浓度1、10、100μmol/L时细胞活力分别是27.4±0.751%,32.4±0.971%,34.4±1.852%;EGCG浓度为10μmol/L时细胞活力为45.4±1.168%(p<0.05) ; 100μmol/L7-Deacetyl-taxine B、5-Cinnamoyloxy-taxin B以及10μmol/LEGCG处理氧化应激模型细胞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细胞活力显着提高(p<0.05)。正常对照组细胞经过浓度均为100μmol/L的四种化合物7-Deacetyl-taxine B、5-Cinnamoyloxy-taxin B、Taxine B、7,10-Diacetyl-2’-deoxyl-taxine处理后,细胞活力分别为102±3.02%,95.4±7.73%,98.4±5.98%,97.8±6%,与空白对照组100±11%比较无显着差异。Hoechst染色显示阴性组大量细胞染色质凝聚; 100μmol/L 7-Deacetyl-taxine B、5-Cinnamoyloxy-taxin B、10μmol/L EGCG处理后染色质凝聚细胞较阴性对照组明显较少, Taxine B、7,10-Diacetyl-2’-deoxyl-taxine A处理后减少不明显。结论:本实验选用的四种化合物Taxine B、7-Deacetyl-taxine B、5-Cinnamoyloxy-taxin B、7,10-Diacetyl-2’-deoxyl-taxine A均为自紫杉中提取的紫杉烷类化合物,拥有共同的母环结构,具有共同的特点本试验化合物C13位乙酰基取代长侧链,C1位羟基消失,C2位乙酰基代替了苯甲酰基,C4位乙酰基消失,C5位的羟基导致氧丁环消失。他们的区别在于:Taxine B在C5位上含有羟基,C7位上含有乙酰基;7-Deacetyl-taxine B C5、C7位上含有羟基;5-Cinnamoyloxy-taxin B在C7位上含有乙酰基,C5位上含有脂溶性侧链;7,10-Diacetyl-2’-deoxyl-taxine A在C7位上含有乙酰基,C5位含有碱性性长链基团。结果表明经修饰后的紫杉烷并未表现抗肿瘤作用,可能与他们共同的结构特点有关:C13位取代侧链,C1位取代了羟基,C2位代之以乙酰基,C4位乙酰基消失,C5位代之以羟基导致氧丁环消失。7-Deacetyl-taxine B、5-Cinnamoyloxy-taxin B化合物不仅细胞毒性消失,并且使氧化应激细胞模型细胞活力显着提高,表现了抗氧化应激、神经保护作用。其中7-Deacetyl-taxine B抗氧化应激作用强于5-Cinnamoyloxy-taxin B,Taxine B、7,10-Diacetyl-2’-deoxyl-taxine A较对阴性对照比较无显着性差异。7-Deacetyl-taxine B的抗氧化应激作用最强,可能由于此化合物5、7位上相邻羟基的稳定苯氧自由基结构的作用导致了抗氧化应激作用的增强。本实验SK-N-SH细胞经H2O2处理24h后,Hoechst染色显示阴性组显示大量细胞染色质凝聚; 100μmol/L 7-Deacetyl-taxine B、5-Cinnamoyloxy-taxin B、10μmol/L EGCG处理后染色质凝聚细胞较阴性对照组明显较少,Taxine B、7,10-Diacetyl-2’-deoxyl-taxine A处理后减少不明显。化合物的抗氧化应激作用可能与阻止细胞质凝集,减少细胞染色质损伤有关。实验三、紫杉烷化合物对于H2O2诱导氧化应激损伤保护的机制研究目的:探讨紫杉烷类化合物抗氧化应激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和处理组,每组包含3个复孔,每孔加入160μL细胞浓度为1×105/mL的对数生长期细胞,细胞在37℃、5% CO2,饱和湿度下培养,12小时后给予药物干预。对照组:每孔加入20μL 1640培养基,2小时后加入20μL H2O2(1.5mmol/L),使H2O2终浓度为150μmol/L。处理组:包括7-Deacetyl-taxine B、5-Cinnamoyloxy-taxin B两组,每组三复孔。每孔加入20μL不同种类的化合物,2小时后加入20μL H2O2(1.5mmol/L),使H2O2终浓度为150μmol/L ,药物终浓度为100μmol/L。各组细胞处理24小时后,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改变,流式细胞术观察其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细胞内氧自由基的含量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结果:电镜观察显示:SK-N-SH细胞经H2O2处理后表现了凋亡典型的形态特征:核染色质浓染、边集、凋亡小体形成,还出现了内质网扩张,扩张的内质网内可见少量致密物质,线粒体肿胀;经过紫杉烷化合物7-Deacetyl-taxine B(100μmol/L)、5-Cinnamoyloxy-taxin B(100μmol/L)处理后细胞凋亡现象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细胞核染色质边集少、线粒体肿胀均较前者减轻,但内质网改变不明显。Annexin-v/pi染色后对照组细胞中FITC-/pi- (正常细胞) 73.62±2.14%,FITC+/ pi-(早期凋亡)22.06±3.08%;5-Cinnamoyloxy-taxin B处理后FITC-/pi-(正常细胞)83.55±2.34%(p<0.05),FITC+/pi-(早期凋亡)12.68±2.36%(p<0.05);7-Deacetyl-taxine B处理后FITC-/pi-(正常细胞)比84.78±0.75%(p<0.05),FITC+/pi-(早期凋亡)5.84±2.39%(p<0.05)。紫杉烷化合物处理后正常细胞明显增多,早期凋亡数量减少,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DCFH-DA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荧光强度显示:7-Deacetyl-taxine B处理组1.77±0.12(p<0.05) , 5-Cinnamoyloxy-taxin B处理组2.57±0.05(p<0.05),与对照组细胞荧光强度47.37±2.32比较有显着差异。氧化应激细胞模型经过7-Deacetyl-taxine B, 5-Cinnamoyloxy-taxin B处理后细胞内氧自由基含量显着减少(p<0.05)。Rhodamine123染色后流式细胞检测荧光强度显示对照组细胞荧光强度9.77±1.29,7-Deacetyl-taxine B处理组细胞荧光强度15.5±0.44(p<0.05),5-Cinnamoyloxy-taxin B处理组细胞荧光强度14.93±0.40(p<0.05),紫杉烷化合物处理后细胞荧光强度较对照组比较显着(p<0.05)。结论:1、H2O2可使SK-N-SH细胞的线粒体和内质网肿胀,染色质固缩、浓染、边集,细胞小体形成,H2O2的氧化应激损伤与诱导细胞凋亡有关。2、应用紫杉烷类化合物7-Deacetyl-taxine B、5-Cinnamoyloxy-taxin B化合物处理氧化应激细胞模型可使细胞凋亡率明显减少,存活率提高,线粒体肿胀减轻,线粒体膜电位明显提高,说明紫杉烷化合物的抗氧化应激、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保护线粒体、减少凋亡有关。3、应用紫杉烷类化合物7-Deacetyl-taxine B、5-Cinnamoyloxy-taxin B化合物处理氧化应激细胞模型可使细胞内氧自由基含量明显减少,说明紫杉烷化合物的抗氧化应激、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直接清除细胞内氧自由基有关。

邓婕,单可人,官志忠[5](2009)在《中药有效成分对抗β淀粉样肽神经毒性作用》文中指出

杨欣[6](2009)在《银杏叶提取物缓释胶囊的药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银杏叶药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其主要药用成分为黄酮类和萜类内酯类化合物。药理试验表明,银杏黄酮类化合物有使冠状血管及其它血管扩张的作用,银杏总黄酮有抗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而银杏内酯具有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作用。在全球化学实体新药研发的难度进一步加大的影响下,人们把目光转向了植物提取物有效部位和单一成分的研究。银杏系列制剂是从银杏叶中提炼的有效物质,银杏叶制剂的问世与成功的临床应用,已发展成为植物药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在现代释药技术和多种剂型的推动下,银杏叶制剂又将成为植物市场上最热门的品种之一。本实验对银杏叶提取物缓释胶囊做了初步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提取、分离纯化工艺的研究,制剂工艺的研究,制剂含量测定。第一部分提取、分离纯化工艺的研究在提取制备工艺研究中,乙醇回流提取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四个因素按L9(3)4正交表进行实验,优选了银杏叶有效部位总黄酮醇苷和银杏萜类内酯类成分的最佳醇提工艺:80%稀乙醇80℃回流提取3次,每次加8倍量稀乙醇,提取2小时。通过静态吸附、静态解吸及吸附动力学研究,对比分析了HPD100、HPD417、DM130、AB8、D101五种大孔吸附树脂对银杏叶提取液中总黄酮和萜类内酯的分离纯化效果,并且考察和优化了HPD417分离纯化银杏叶总黄酮和萜类内酯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氢键树脂HPD417的吸附率为87.72%,解吸率为97.52%,氢键树脂HPD417是性能良好的银杏总黄酮和银杏萜类内酯吸附剂;最佳吸附条件:吸附液pH=5.0,树脂用量:吸附液=1:8,洗脱剂75%乙醇;动态解吸研究显示:6倍体积洗脱剂可将HPD417树脂吸附的银杏总黄酮和萜类内酯基本洗脱。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HPD417大孔树脂纯化可使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达28.54%,银杏萜类内酯8.83%。第二部分制剂工艺的研究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10%聚乙烯毗咯烷酮(PVP)乙醇液为辅料,制备了银杏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GBE)缓释胶囊,建立该缓胶囊磷酸盐缓冲液中的释放度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测定方法;考察了影响GBE缓释胶囊释放的各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处方中HPMC、10%PVP均阻滞GBE缓释胶囊中药物的释放,控制处方中二者的比例可以调节药物释放速率。在处方优化的基础上,研究了GBE缓释胶囊中银杏总黄酮醇苷和银杏萜类内酯释放度HPLC的测定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评价。结果显示:银杏叶提取物缓释胶囊在6h释放50%,12h释放达90%以上;其体外释放行为对Higuchi方程拟和较好。第三部分制剂含量测定研究测定银杏叶提取物缓释胶囊中总黄酮醇苷和萜类内酯银杏内酯的含量。采用HPLC,色谱柱:Aglient 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分别为甲醇-0.4%磷酸溶液(52:48)、甲醇-水(35:65);流速1.0m1·min-1。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和白果内酯、银杏内酯A、B及C 4种内酯均能得到较好的分离效果,线性关系良好。本方法准确稳定、灵敏度及重复性较好,能够控制该制剂的质量。

白晶[7](2009)在《神经保护肽重组慢病毒对实验性痴呆大鼠治疗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验证经鼻—脑通路给予神经保护肽(NAP)对实验性痴呆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为老年性痴呆治疗提供新的途径;进而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NAP对实验性痴呆大鼠海马蛋白质表达的影响,筛选出NAP对实验性痴呆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差异蛋白,为阐明NAP对实验性痴呆大鼠治疗作用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经鼻-脑通路给予神经保护肽(NAP)验证对实验性痴呆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将凝聚态的Aβ1-40联合应用转移生长因子β1(TGFβ1)注入实验大鼠左侧海马区制备实验性痴呆动物模型:通过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检测大鼠记忆能力;通过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区的形态学改变;通过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实验各组大鼠海马区NF-κBmRNA,caspase3mRNA表达的变化。应用蛋白组学方法筛选出NAP对实验性痴呆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差异蛋白。本研究得到如下结果:痴呆组大鼠的记忆能力明显下降,rLent/NT4-NAP组大鼠较痴呆组大鼠记忆能力明显改善;HE染色发现痴呆组大鼠左侧海马区神经细胞明显变性、坏死,而rLent/NT4-NAP组细胞损伤情况较痴呆组大鼠明显减轻;检测痴呆组大鼠左侧海马区神经细胞胞浆内NF-kBmRNA, caspase3mRNA强阳性表达,而rLent/NT4-NAP组左侧海马区神经细胞胞浆内NF-kBmRNA, caspase3mRNA表达较痴呆组显着减少。通过质谱鉴定和数据库检索,鉴定出有5种蛋白质表达水平发生变化。分别为膜联蛋白A5、谷氨酸、蛋白激酶C、白细胞粘附分子、基底细胞粘附分子。本研究证明了NAP对实验性痴呆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首次应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研究了NAP对实验性痴呆大鼠脑内蛋白质表达的影响,发现膜联蛋白A5、谷氨酸、蛋白激酶C三种蛋白均参与了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元细胞的凋亡,为研究NAP治疗老年性痴呆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赵敬堃,王德生[8](2008)在《中药与中药有效成分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为促进中药有效成分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进一步发展,深入进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中药有效成分和靶点的研究,对近年来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分析归纳。

袁芳[9](2007)在《神经营养和神经损伤保护活性物质筛选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构建有效便捷的细胞模型筛选具有神经营养和(或)神经损伤保护的活性物质。利用所建模型对部分贵州中药及民族药粗提物及化合物进行神经营养和神经损伤保护活性筛选,寻找具有神经营养和(或)神经损伤保护的活性物质,为进一步开展对贵州中药及民族药进行神经营养和神经损伤保护活性物质研究提供方法学保障和实践经验。研究方法: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rat pheochromocytoma cells, PC12)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同质性,分化程度高,对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有较强的反应,生长出神经突起,被广泛应用于有关神经细胞分化和功能的各种研究。本工作利用PC12以上特点构建以下细胞模型1)促神经细胞分化小分子活性物质的筛选模型,2)抗过氧化氢损伤PC12细胞模型,3)抗β-淀粉肽损伤PC12细胞模型,4)抗谷氨酸损伤PC12细胞模型。通过考察不同的细胞密度、损伤物质的浓度、及损伤物质的作用时间等方面对PC12细胞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实验条件。通过对模型条件的优化为开展大规模样品筛选提供简便有效的方法。筛选实验前先通过MTT法评价各样品在预设浓度下对PC12细胞生长的抑制程度,再通过过氧化氢、β-淀粉肽、谷氨酸致PC12细胞损伤模型评价样品对过氧化氢、β-淀粉肽、谷氨酸损伤的抑制作用,有利于对样品的活性作出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及筛选出有效低毒的活性物质。结果:本工作成功复制促神经细胞分化小分子活性物质的筛选模型、抗过氧化氢损伤PC12细胞模型、抗β-淀粉肽损伤PC12细胞模型、抗谷氨酸损伤PC12细胞模型。通过对实验条件的优化确定了模型条件。利用所建模型对314个样品进行了促神经细胞分化活性筛选,筛选出37个活性样品;对205个样品进行了抗过氧化氢损伤PC12细胞活性筛选,筛选出149个活性样品;对35个样品进行了抗β-淀粉肽损伤PC12细胞活性筛选,筛选出17个活性样品;对34个样品进行了抗谷氨酸损伤PC12细胞活性筛选,筛选出27个活性样品。结论:所构建模型稳定性较好,可操作性强,便捷有效。为筛选具有神经营养和神经损伤保护活性物质提供了模型,为下阶段在贵州中药和民族药中开展大规模的筛选具有神经营养和神经损伤保护活性物质提供可靠的方法和实践经验。

周利军,宋伟,朱兴族,陈仲良,殷梦龙,程晓芳[10](2000)在《白果内酯对抗淀粉样β-肽25-35所致PC12细胞毒作用(英文)》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白果内酯对β-淀粉样蛋白片段25-35(Aβ25-35)所致PC12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用噻唑兰(MTF)及乳酸脱氢酶法检测PC12细胞的存活率;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细胞脂质过氧化;并同时检测了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结果:白果内酯(25-100)μmol·L-1剂量依赖性地抑制Aβ25-35(100 μmol·L-1)引起的细胞存活率下降,脂质过氧化及抗氧化酶活性下降。结论:白果内酯具有对抗Aβ25-35引起的PC12细胞毒性的作用。

二、白果内酯对抗淀粉样β-肽25-35所致PC12细胞毒作用(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果内酯对抗淀粉样β-肽25-35所致PC12细胞毒作用(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楮实子提取物对衣霉素诱导的细胞内质网应激的改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高磺基丙氨酸神经毒性机制及中药单体小檗碱拮抗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AD的病理学特征
    1.3 抗AD的治疗策略
    1.4 中医对AD的治疗策略
    1.5 AD和高磺基丙氨酸的研究现状
    1.6 AD和小檗碱的研究现状
    1.7 全世界AD发病和治疗现状
    1.8 研究目的
第二章 高磺基丙氨酸对海马神经元的作用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技术路线图
        2.2.2 实验材料
        2.2.3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高磺基丙氨酸诱导HT22神经元毒性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
        2.3.2 高磺基丙氨酸诱导HT22细胞凋亡或坏死
        2.3.3 高磺基丙氨酸通过氧化应激诱导HT22细胞死亡
        2.3.4 高磺基丙氨酸对HT22细胞内GSH含量以及Nrf2/HO-1通路的影响
        2.3.5 高磺基丙氨酸对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以及凋亡通路Bax/Bcl-2的影响
        2.3.6 高磺基丙氨酸处理细胞对ERK/p38 MARK/JNK通路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中药单体对高磺基丙氨酸神经毒性拮抗作用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技术路线图
        3.2.2 实验材料
        3.2.3 实验方法
        3.2.4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具有抗HCA神经毒性的中药单体的筛选
        3.3.2 小檗碱对高磺基丙氨酸神经毒性的拮抗作用
        3.3.3 小檗碱对高磺基丙氨酸诱导的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影响
        3.3.4 小檗碱对高磺基丙氨酸诱导的细胞内ROS聚集的影响
        3.3.5 小檗碱与各通路抑制剂对高磺基丙氨酸的神经毒性的影响
        3.3.6 小檗碱通过激活Akt信号通路拮抗HCA的细胞毒性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英文缩写词表
    附录2:综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银杏内酯B对胎鼠海马神经元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银杏叶提取物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第二部分: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银杏内酯B 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银杏内酯B 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4)紫杉烷化合物的抗氧化应激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研究论文 紫杉烷化合物的抗氧化应激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引言
    第一部分 氧化应激模型的建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筛选具有抗氧化应激作用的紫杉烷化合物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紫杉烷化合物抗氧化应激的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综述二
致谢
个人简历

(6)银杏叶提取物缓释胶囊的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1 本课题研究目的
    2 选题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3 剂型选择的依据
    4 当前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
    5 本课题的实验设计流程图
第一部分 银杏叶提取物缓释胶囊提取、分离工艺研究
    1 处方
    2 来源
    3 药物成分
    4 提取工艺研究
    5 纯化工艺研究
第二部分 低温挤压离心造粒工艺制备缓释胶囊的研究
    1 试药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银杏叶提取物缓释胶囊总黄酮和内酯的含量测定
    1 试药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本课题的创新点
文献综述
    1 历史沿革
    2 药材来源
    3 药材鉴别
    4 原植物
    5 化学成分的研究
    6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7)神经保护肽重组慢病毒对实验性痴呆大鼠治疗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1、老年性痴呆基因治疗存在的问题
    2、本研究的前期工作基础
    3、本研究的总体思路
第2章 文献综述
    1 老年性痴呆治疗的研究进展
        1.1 临床应用的治疗药物
        1.2 AD 治疗的研究进展
        1.3 参考文献
    2 老年性痴呆的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
        2.1 蛋白质组学的起源与发展
        2.2 AD 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2.3 前景与展望
        2.4 参考文献
第3章 实验研究
    1 RLENT/NT4-NAP 对实验性痴呆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2 RLENT/NT4-NAP 对实验性痴呆大鼠海马区NF-KBMRNA,CASEPA53 MRNA 表达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3 RLENT/NT4-NAP 对实验性痴呆大鼠海马区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结论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9)神经营养和神经损伤保护活性物质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神经营养活性物质的筛选研究
    (一) 概述
    (二) 实验材料
    (三) 实验方法
    (四) 结果
    (五) 讨论
第二章 神经损伤保护活性物质筛选研究
    第一节 抗过氧化氢损伤 PC12 细胞模型
        (一) 概述
        (二) 实验材料
        (三) 实验方法
        (四) 结果
        (五) 讨论
    第二节 抗β-淀粉肽损伤 PC12 细胞模型
        (一) 概述
        (二) 实验材料
        (三) 实验方法
        (四) 实验结果
        (五) 讨论
    第三节 抗谷氨酸损伤PC12 细胞模型
        (一) 概述
        (二) 实验材料
        (三) 实验方法
        (四) 实验结果
        (五) 讨论
    第四节 部分活性样品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实验
        (一) 概述
        (二) 实验材料
        (三) 实验方法
        (四) 实验结果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论
第四章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综述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I: 部分化合物结构式
附录II

(10)白果内酯对抗淀粉样β-肽25-35所致PC12细胞毒作用(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INTRODUC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RESULTS
DISCUSSION

四、白果内酯对抗淀粉样β-肽25-35所致PC12细胞毒作用(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楮实子提取物对衣霉素诱导的细胞内质网应激的改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D]. 陈晓玲. 广州医科大学, 2018(05)
  • [2]高磺基丙氨酸神经毒性机制及中药单体小檗碱拮抗作用的研究[D]. 谭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3]银杏内酯B对胎鼠海马神经元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肖茜. 第四军医大学, 2011(03)
  • [4]紫杉烷化合物的抗氧化应激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段瑞生. 河北医科大学, 2010(01)
  • [5]中药有效成分对抗β淀粉样肽神经毒性作用[J]. 邓婕,单可人,官志忠. 临床荟萃, 2009(18)
  • [6]银杏叶提取物缓释胶囊的药学研究[D]. 杨欣. 湖北中医学院, 2009(11)
  • [7]神经保护肽重组慢病毒对实验性痴呆大鼠治疗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 白晶. 吉林大学, 2009(08)
  • [8]中药与中药有效成分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J]. 赵敬堃,王德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02)
  • [9]神经营养和神经损伤保护活性物质筛选研究[D]. 袁芳. 贵阳中医学院, 2007(03)
  • [10]白果内酯对抗淀粉样β-肽25-35所致PC12细胞毒作用(英文)[J]. 周利军,宋伟,朱兴族,陈仲良,殷梦龙,程晓芳.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2000(01)


神经元细胞论文 mol论文 银杏果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上一篇:重庆市体育科学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闭幕
下一篇:转变课程观念促进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实验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