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贺[1](2021)在《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稳定性冠心病的二级预防药物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的使用可大大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但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仍有较高的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如何进一步降低稳定性冠心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依然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及难点。既往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可降低稳定性冠心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但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较难体现出中医的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等特点。因此,选用怎样的临床研究方法来科学的客观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实际临床效果成为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突破口。近年来逐渐兴起的真实世界研究的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评价干预措施在患者个体临床实际中的效果,这一特性符合中医药临床实践的个体化诊疗的特点,无疑为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基于此,本课题组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设计,在真实世界临床数据中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稳定性冠心病中应用的优势。结合冠心病稳定期毒证诊断及量化标准,探索稳定期冠心病患者毒证的临床表现及特征,并加以验证“因毒致病”理论,以期为稳定性冠心病的临床诊疗、心血管血栓事件的预防及冠心病二级预防提供参考依据。研究一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评价研究目的: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稳定性冠心病中应用的临床优势。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方法,成功纳入5080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以患者服用中药/中成药的时长(≥12周/年,或入组前已持续服用12周/年以上时间的中药/中成药,入组后继续服用的)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n=2431例)和西医治疗组(n=2649例),并对纳入的患者进行至少1年的临床随访,详细记录随访过程中患者所出现的临床结局指标。临床结局指标为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次要复合终点事件(全因死亡、脑卒中、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入院),并根据随访过程中患者的服药情况及所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评估中药联合西药使用的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除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史、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史、脑卒中病史、心肌梗死病史、冠脉搭桥史、超敏C反应蛋白、寒凝、气滞、痰浊、血瘀中医证素方面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外,在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空腹血m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性格特点、运动频率上存在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共有153例(6.29%)患者发生了主要复合终点事件,西医治疗组共有228例(8.61%)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较西医治疗组可显着降低主要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进行调整后得HR,0.72;CI,0.58-0.89;P=0.003)。次要复合终点事件的比较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发生率比西医治疗组有显着降低趋势,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调整基线资料后HR,0.81;95%(CI,0.66-0.99;P=0.039)。由于患者发生血运重建的结局事件可能受到医生主观判断因素等的影响,因此我们进一步比较了心血管临床试验中常用的“硬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情况,结果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较西医治疗组可显着降低“硬终点”事件的发生,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调整基线资料后HR,0.36;95%CI,0.09-0.85;P=0.010)。复合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脑卒中、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入院)的发生率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低于西医治疗组,但两组的结果差异不显着(P>0.05)(调整后 HR,0.87;95%CI,0.73-1.04;P=0.116)。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重新匹配,成功匹配中西医结合治疗组(n=1097)、西医组(n=1097)两组新的患者数据,匹配后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心血管危险因素等基线资料的比较上均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匹配后的两组数据再次进行临床结局指标分析,得出的结果与以上结果具有一致性,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主要复合终点事件(HR,0.64;95%CI,0.49-0.85;P=0.002)、次要复合终点事件(HR,0.75;95%CI,0.56-0.99;P=0.040)、“硬终点”事件(HR,0.69;95%CI,0.43-0.92;P=0.032)的发生率均显着低于西医治疗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西医治疗组在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的比较中结果差异不显着(P<0.05)(HR,0.93;95%CI,0.73-1.17;P=0.522),但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发生率低于西医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着低于西医治疗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1)。组间比较可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皮肤瘀斑、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低于与西医治疗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着降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1年随访的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硬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及次要复合终点事件(全因死亡、脑卒中和因UA/HF/恶性心律失常入院)的发生率,且中药联合西药的使用并未增加患者出血等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结果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研究二稳定性冠心病瘀毒证对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目的: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研究冠心病稳定期患者毒证的临床表征,并加以验证“因毒致病”理论,发挥传统中医药在冠心病防治领域“既病防变”的优势。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设计方法,结合随访过程中发生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临床结局指标,进一步探索发生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结合冠心病稳定期毒证诊断及量化标准,研究稳定期冠心病患者毒证的临床表征,并加以验证“因毒致病”理论。结果:随访1年后共有541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其中42.73%有吸烟史,36.65%有饮酒史,高血压史的患者有80.11%,48.25%的患者有高脂血症史,有糖尿病史的占47.70%;既往行CABG的有5.16%,54.14%有PCI史,28.55%的患者有心肌梗死史,24.49%的患者有脑卒中病史,32.60%患者有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史。患者BMI中位水平为25.83kg/m2,空腹血糖中位水平为6.20mmol/L,Hs-CRP中位水平为1.35mg/L,HDL-C中位水平为1.14mmol/L,LDL-C中位水平为2.37mmol/L,TC 中位水平为 4.05mmol/L,TG 中位水平为 1.62mmol/L。进行Logistic多元逐步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高血压、LDL-C、TG 5个因素Sig值均<0.05,有统计学意义,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性。根据《实用血瘀证诊断标准》、《冠心病稳定期因毒致病的辨证诊断及量化标准》筛选出稳定性冠心病血瘀证毒证患者987例,血瘀证非毒证患者1159例。随访1年后,毒证组发生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有138例(13.98%),非毒证组发生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有88例(7.59%)。毒证组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着高于非毒证组(P<0.001)。相对危险度(RR)为1.841,归因危险度(AR)为6.39%,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即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R)为45.65%,0R为1.978(95%CI 1.492-2.623),由上可以看出冠心病稳定期“因毒致病”辨证诊断及量化标准可作为稳定性冠心病高危患者的辨别及“因毒致病”的诊断。两组风险生存分析显示:毒证组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显着高于非毒证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基线资料后 HR,1.452;95%CI,1.066-1.978;P=0.018)。结论:1本研究通过对SCAD患者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近一半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存在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医生仍需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加强生活方式及二级预防用药的宣教及健康生活内容知识的普及。2“冠心病稳定期因毒致病辨证诊断及量化标准”可用于稳定性冠心病高危患者的辨识,对发挥传统中医药在冠心病防治领域“既病防变”优势,进一步提高稳定性冠心病二级预防水平奠定基础。
何星灵[2](2021)在《补阳还五汤联合EECP对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稳定型心绞痛(SAP)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的临床疗效及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踝血管指数(CAVI)与血脂(TC、TG、LDL-C、HDL-C)等动脉硬化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EECP对气虚血瘀型SAP,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120例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证的S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中药组和联合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中药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联合组在中药组的基础上加用EECP治疗,疗程均为35天。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绞痛程度、中医证候积分、hs-CRP、CAVI、血脂等指标的变化,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实际完成112例,其中对照组39例,中药组37例,联合组36例,治疗前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既往史等)、心绞痛程度、中医证候积分、hs-CRP、CAVI、血脂水平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在心绞痛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中药组的总有效率(67.57%)优于对照组(48.72%),联合组的总有效率(83.33%)优于中药组,P值均<0.05。3.在中医证候的疗效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1);组间比较,中药组的总有效率(78.38%)优于对照组(51.28%),联合组的总有效率(94.44%)优于中药组,P值均<0.05。4.在hs-CRP指标改善方面:对照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及联合组治疗后的hs-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1);联合组降低幅度优于中药组(P<0.05)。5.在CAVI指标改善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的CAVI水平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1);中药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优于中药组(P<0.05)。6.在血脂水平改善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的TC、TG、L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1);中药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与中药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HDL-C水平与治疗前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7.安全性指标监测:治疗前后三组患者的安全性指标经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受试对象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补阳还五汤联合西药治疗能更好地改善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同时可降低CAVI、hs-CRP、TC、TG、LDL-C水平,提示补阳还五汤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调节血脂代谢、改善血管僵硬度,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2.补阳还五汤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能进一步的改善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降低CAVI、hs-CRP水平,疗效优于单一治疗,提示增强型体外反搏具有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血管僵硬度的作用。
康骏[3](2021)在《刘中勇运用健脾化浊调脂颗粒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理论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讨导师刘中勇教授运用健脾化浊调脂颗粒(Jianpi Huazhuo Tiaozhi Granules,JHTG)治疗脾虚痰浊型稳定型心绞痛的理论依据以及观察JHTG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而总结导师运用本方的临床经验。通过阅读脾、心、浊的相关文献以及导师的论文论着,提炼理论依据;通过临床对照研究评价本方的临床疗效,并由此入手领会导师的临床经验和学术观点,从而深化中医思维,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部分:通过学校图书馆及知网、万方数据库、刘中勇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等平台查询相关文献、论着,参考历代医家对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和辨治特色,研究JHTG治疗脾虚痰浊型稳定型心绞痛的理论依据;2.临床研究部分:按随机表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每日1次,睡前服;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11.875-95mg(根据心率及血压情况调整剂量),每日1次,晨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每日1次,晨服;并根据患者基础病情况给予降血压药、降血糖药、以及生活方式干预等。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JHTG(组成:党参15g茯苓15g陈皮10g丝瓜络10g砂仁5g荷叶10g白术10g薏苡仁20g木香10g丹参15g麦芽10g山楂10g炒泽泻10g,均为颗粒剂含量)开水冲服,上午、下午各一次。两组均观察12周。观察治疗前后的血脂指标、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等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理论研究部分:分别阐述了脾、浊、稳定型心绞痛三者之间的关系,阐明了脾失健运是脾虚痰浊型稳定型心绞痛发病的始动因素,浊邪是重要标实,浊邪伏脉是发病关键,从而总结了“脾失健运,浊邪伏脉”是病机核心,进而提出健脾为本,化浊贯穿全过程的治疗方案,较为详细的论述了导师运用JHTG治疗脾虚痰浊型稳定型心绞痛的理论依据;2.临床研究部分:(1)血脂水平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均能降低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总胆固醇(Triglycerides,TC)、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C)(P<0.05),治疗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均能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P<0.05),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0%,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心电图疗效比较:对照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心电图总有效率为8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心绞痛疗效比较:对照组心绞痛疗效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有效率为8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5)安全性比较:两组均进行了三次安全性指标监测,结果均是正常范围;研究结论:1.JHTG治疗脾虚痰浊型稳定型心绞痛的理论依据是:脾虚痰浊型稳定型心绞痛是以脾失健运为始动因素,以浊邪为重要标实,浊邪伏脉是发病关键,脾与浊难舍难离、密切相关,其病机核心为“脾失健运,浊邪伏脉”。2.JHTG联合常规西药不仅能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和心电图的ST-T段,而且可以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心绞痛程度,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导师运用JHTG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经验是:以健脾胃为本,化浊邪、调脂质齐头并进,气血、双心兼顾,预防为先,衷中参西。
王华玲[4](2021)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采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2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双盲法分组标准分成常规组和试验组,常规组(46例)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试验组(46例)予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心绞痛治疗效果、心电图改善情况、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血液流变学指标、临床检测指标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心绞痛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心电图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or-l,PAI-1)、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 9,MMP9)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期间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效果显着,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5](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提出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人。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贾志超,薛斐然,安娜,宋彩梅,韩玲[6](2021)在《中药新药用于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主要终点的考虑》文中研究指明治疗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是中医的优势特色之一,也是中药新药研发的热点之一。笔者通过梳理心绞痛相关适应症历年受理情况,发现中药新药在治疗该疾病上主要定位于减少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减轻疼痛程度,改善相关症状和中医证候,针对上述临床定位,国内外药品监管机构均重点推荐运动负荷试验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笔者分析了运动负荷试验的优势与不足,鼓励业界结合产品自身特点及既往人用经验,设定符合中医药特点,多元化的临床定位。可根据临床定位的特点,建立除运动负荷试验外,更为安全、依从性更好,且能被业界普遍接受的评价方法。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7](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指出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郭玉[8](2020)在《益气豁痰化瘀汤治疗气虚痰瘀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临床观察益气豁痰化瘀汤治疗气虚痰瘀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62例气虚痰瘀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予西药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豁痰化瘀汤,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心电图、中医证候疗效、硝酸甘油停减率、6分钟步行试验、西雅图心绞痛评分等改变情况。结果:在心绞痛疗效方面,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7.42%,对照组为58.06%,试验组心绞痛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中医证侯疗效方面,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7.10%,对照组为58.06%,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在中医单项症状方面,试验组对胸痛、气短、心悸、神疲乏力、呕恶痰涎、肢体沉重、面色紫暗或唇绀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心电图疗效方面,试验组总有效率为67.74%,对照组为51.61%,试验组心电图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硝酸甘油停减率方面,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7.10%,对照组为67.74%,试验组较对照组更有优势(P<0.05)。此外,在6分钟步行试验、西雅图心绞痛评分方面,试验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安全性指标均无明显异常,无明显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本研究安全性等级为1级。结论:益气豁痰化瘀汤能明显改善患者中医证候,减轻心绞痛症状,减少硝酸甘油使用率,能增加患者运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益气豁痰化瘀汤治疗气虚痰瘀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安全性好,适于临床推广。
干承[9](2020)在《冠通方Ⅱ号治疗老年冠心病(气阴两虚瘀证)的临床研究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冠通方Ⅱ号对老年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阴两虚夹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安全性,为冠通方Ⅱ号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不同兼症探索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及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国际壮医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就诊患者,且诊断为气阴两虚夹瘀证的老年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7人,通过纳入排除标准,挑选出符合患者60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人,对照组采用心绞痛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则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冠通方Ⅱ号煎剂,两组疗程均为4周。主要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内及治疗后两组间患者的心绞痛疗效、中医证候总积分和各单项积分变化情况、硝酸甘油停减率和血液流变学变化水平(主要比较全血高切、低切、血浆粘度);并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液常规、尿液常规、粪便常规及肝肾功能等,作为安全性评价指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能缓解患者心绞痛症状,治疗组心绞痛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的治疗总体有效率56.67%,且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优异(P<0.05);在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方面,两组治疗后均能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水平,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单项证候积分方面,两组对患者治疗前的胸痛、胸闷、心悸、气短乏力、失眠、口干、自汗的气阴两虚夹瘀证候均有改善作用(P<0.05),且治疗后两组对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硝酸甘油减停率情况,治疗组总停减率56.67%,对照组总停减率46.67%,但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减停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比较方面,两组治疗后均能降低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水平(全血高切、全血低切、血浆粘度),且治疗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冠通方Ⅱ号能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且安全无副作用。(2)冠通方Ⅱ号能改善老年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阴两虚夹瘀证患者的胸痛、胸闷、心悸、气短乏力、失眠、口干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冠通方Ⅱ号能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情况,从而达到降低心绞痛患者血液粘稠度、缓解心绞痛症状等作用。
李战虎,盛雪燕,张泽国[10](2020)在《稳心颗粒联合苦碟子注射液治疗劳力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苦碟子注射液治疗劳力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酒泉市中医院治疗的160例劳力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80)和对照组(n=80)。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苦碟子注射液,40 mL/次,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250 mL,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稳心颗粒,1袋/次,3次/d。14 d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证候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前后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8.75%、6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证侯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1.25%、63.75%,两组证侯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均显着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SOD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MDA水平明显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SOD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MD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苦碟子注射液治疗劳力型心绞痛,可提高氧化能力,清除氧自由基,减轻相关中医症侯,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中西医对稳定性冠心病的认识及治疗 |
| 1 西医对SCAD的认识及治疗 |
| 2 中医对SCAD的认识及治疗 |
| 3 SCAD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认识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真实世界研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稳定性冠心病中应用的现状 |
| 1 RWS定义与中医药领域应用 |
| 2 SCAD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与应用RWS特点 |
| 3 SCAD中西医结合治疗的RWS研究进展 |
| 4 大数据平台的建立在RWS中的应用 |
| 5 SCAD中西医结合治疗的RWS的优势与不足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评价研究 |
| 前言 |
| 材料和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研究方法 |
| 结果 |
| 1 受试者招募完成情况 |
| 2 SCAD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
| 3 临床结局指标 |
| 4 药物不良反应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稳定性冠心病瘀毒证对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研究方法 |
| 结果 |
| 1 SCAD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 |
| 2 SCAD患者血瘀证毒证临床表征研究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件 |
| 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1 病例来源及随机化分组方法 |
| 2 样本量估算 |
| 3 诊断标准 |
| 3.1 稳定型心绞痛(SAP)的诊断标准 |
| 3.2 中医诊断标准 |
| 4 纳入标准 |
| 5 排除标准 |
| 6 终止标准 |
| 7 剔除及脱落标准 |
| 8 治疗方法 |
| 8.1 入组前注意事项告知及健康宣教 |
| 8.2 对照组治疗方案 |
| 8.3 中药组治疗方案 |
| 8.4 联合组治疗方案 |
| 8.5 疗程 |
| 9 观察项目及指标 |
| 9.1 安全性指标观测 |
| 9.2 疗效性指标观测 |
| 10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 10.1 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 |
| 10.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 11 统计学处理 |
| 结果 |
| 1 一般资料分析 |
| 2 治疗前观察指标比较 |
| 3 心绞痛疗效比较 |
| 4 中医证候积分情况 |
| 5 三组治疗前后hs-CRP的变化 |
| 6 三组治疗前后动脉硬化指标的变化 |
| 7 三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的变化 |
| 7.1 TC值结果 |
| 7.2 TG值结果 |
| 7.3 LDL-C值结果 |
| 7.4 HDL-C值结果 |
| 8 安全性评价 |
| 讨论 |
| 1 现代医学对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 |
| 1.1 炎症反应 |
| 1.2 脂质代谢 |
| 1.3 动脉僵硬度 |
| 2 中医学对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 |
| 3 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现状 |
| 3.1 现代医学治疗 |
| 3.2 非药物疗法——增强型体外反搏 |
| 3.3 中医治疗 |
| 4 补阳还五汤方药探究 |
| 4.1 方药分析 |
| 4.2 药理学研究 |
| 5 研究结果分析 |
| 5.1 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 |
| 5.2 补阳还五汤的疗效分析 |
| 5.3 补阳还五汤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的疗效分析 |
| 6 小结 |
| 7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稳定型心绞痛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注释表 |
| 引言 |
| 历史回顾 |
| 一、理论研究 |
| 1 脾与浊的关系 |
| 1.1 脾健则浊运 |
| 1.2 脾虚则浊停 |
| 1.3 浊停则恋脾 |
| 2 脾与稳定型心绞痛 |
| 2.1 心脾相关 |
| 2.2 脾失健运是稳定型心绞痛的始动因素 |
| 3 浊邪与稳定型心绞痛 |
| 3.1 浊邪是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要标实 |
| 3.2 浊邪伏脉是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关键 |
| 4 健脾化浊的内涵 |
| 4.1 健脾为根本 |
| 4.2 化浊贯穿始终 |
| 二、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中医证候赋分标准 |
| 1.4 纳排标准 |
| 1.5 脱落、剔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试验分组及入组宣教 |
| 2.2 治疗方法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 3 统计方法 |
| 4 临床资料分析 |
| 4.1 一般资料比较 |
| 4.2 治疗前资料比较 |
| 5 研究结果 |
| 5.1 疗效指标比较 |
| 5.2 安全性指标比较 |
| 6 分析与讨论 |
| 6.1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 6.2 健脾化浊调脂颗粒的组方特色 |
| 6.3 运用健脾化浊调脂颗粒的临证经验 |
| 6.4 课题自我评价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历 |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比较治疗效果 |
| 2.2 比较心电图改善情况 |
| 2.3 比较心绞痛发作情况 |
| 2.4 比较血液流变学指标 |
| 2.5 比较临床检测指标 |
| 2.6 比较不良反应 |
| 3 讨论 |
|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
| 2 指南制定方法 |
| 2.1 临床问题构建 |
| 2.2 中成药遴选 |
| 2.3 检索策略 |
|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
| 2.4.1 纳入标准 |
| 2.4.2 排除标准 |
| 2.4.3 资料提取 |
|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 2.6 证据综合分析 |
|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
| 2.8 推荐意见形成 |
|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
| 3.1 稳定性心绞痛 |
| 3.1.1 临床问题 |
| 3.1.2 推荐意见 |
| 3.1.3 证据描述 |
| 3.1.3.1 通心络胶囊(1C) |
| 3.1.3.2 脑心通胶囊(1C) |
| 3.1.3.3 丹蒌片(2B) |
| 3.1.3.4 麝香保心丸(1B) |
| 3.1.3.5 复方丹参滴丸(1B) |
| 3.1.3.6 丹红注射液(2D) |
| 3.1.3.7 红花注射液(2C) |
| 3.1.3.8 芪参益气滴丸(1C) |
|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
| 3.2.1 临床问题 |
| 3.2.2 推荐意见 |
| 3.2.3 证据描述 |
| 3.2.3.1 通心络胶囊(1C) |
| 3.2.3.2 脑心通胶囊(2D) |
| 3.2.3.3 丹蒌片(2C) |
| 3.2.3.4 麝香保心丸(1B) |
| 3.2.3.5 复方丹参滴丸(1C) |
| 3.2.3.6 血府逐瘀胶囊(2D) |
| 3.2.3.7 丹红注射液(1C) |
| 3.2.3.8 红花注射液(2D) |
| 3.2.3.9 参麦注射液(2C) |
| 3.3 急性心肌梗死 |
| 3.3.1 临床问题 |
| 3.3.2 推荐意见 |
| 3.3.3 证据描述 |
| 3.3.3.1 麝香保心丸(1B) |
| 3.3.3.2 参麦注射液(2C) |
| 3.4 围介入手术期 |
| 3.4.1 临床问题 |
| 3.4.2 推荐意见 |
| 3.4.3 证据描述 |
| 3.4.3.1 通心络胶囊(1C) |
| 3.4.3.2 脑心通胶囊(2D) |
| 3.4.3.3 丹蒌片(2B) |
| 3.4.3.4 麝香保心丸(1C) |
| 3.4.3.5 复方丹参滴丸(1C) |
| 3.4.3.6 丹红注射液(2C) |
| 3.4.3.7 参麦注射液(2C) |
|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
|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期前收缩 |
| 3.5.1.1 临床问题 |
| 3.5.1.2 推荐意见 |
| 3.5.1.3 证据描述 |
| 3.5.1.3.1 稳心颗粒(1B) |
| 3.5.1.3.2 参松养心胶囊(1C) |
|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
| 3.5.2.1 临床问题 |
| 3.5.2.2 推荐意见 |
| 3.5.2.3 证据描述 |
|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 |
| 3.5.3.1 临床问题 |
| 3.5.3.2 推荐意见 |
| 3.5.3.3 证据描述 |
| 3.5.3.3.1 参松养心胶囊(1C) |
| 3.5.3.3.2 稳心颗粒(1C) |
|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
| 3.6.1 临床问题 |
| 3.6.2 推荐意见 |
| 3.6.3 证据描述 |
|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
| 3.7.1 临床问题 |
| 3.7.2 推荐意见 |
| 3.7.3 证据描述 |
| 3.7.3.1 速效救心丸(1C) |
| 3.7.3.2 复方丹参滴丸(1C) |
| 3.7.3.3 麝香保心丸(1C) |
| 3.7.3.4 宽胸气雾剂(1C) |
| 4 中成药治疗冠心病药物推荐及证候分型判断流程(见图1、图2) |
|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
| 5.1 药物的遴选 |
| 5.2 干预措施 |
| 5.3 结局指标 |
| 5.4 证据的筛选 |
| 5.5 诊断标准 |
| 5.6 辨证分型 |
| 5.7 共识结果 |
| 6 更新计划 |
| 6.1 更新时间 |
| 6.2 更新方法 |
| 1 冠心病心绞痛药物研发近况 |
| 1.1 心绞痛相关适应症品种申报及临床试验数量 |
| 1.2 中药新药用于心绞痛品种审评情况 |
| 2 国内外监管机构对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临床主要终点的考虑 |
| 2.1 国外指导原则对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临床主要终点的考虑 |
| 2.2 国内中药新药指导原则对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临床主要终点的考虑 |
| 3 以“运动负荷试验”相关指标作为主要终点的优势与局限 |
| 3.1 运动负荷试验的优势 |
| 3.2 运动负荷试验的局限 |
| 4 结语 |
|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
| 2 指南制定方法 |
| 2.1 临床问题构建 |
| 2.2 中成药遴选 |
| 2.3 检索策略 |
|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
| 2.4.1 纳入标准 |
| 2.4.2 排除标准 |
| 2.4.3 资料提取 |
|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 2.6 证据综合分析 |
|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表1~3) |
| 2.8 推荐意见形成 |
|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
| 3.1 稳定性心绞痛 |
| 3.1.1 临床问题 |
| 3.1.2 推荐意见 |
| 3.1.3 证据描述 |
| 3.1.3. 1 通心络胶囊(1C) |
| 3.1.3. 2 脑心通胶囊(1C) |
| 3.1.3. 3 丹蒌片(2B) |
| 3.1.3. 4 麝香保心丸(1B) |
| 3.1.3. 5 复方丹参滴丸(1B) |
| 3.1.3. 6 丹红注射液(2D) |
| 3.1.3. 7 红花注射液(2C) |
| 3.1.3. 8 芪参益气滴丸(1C) |
|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
| 3.2.1 临床问题 |
| 3.2.2 推荐意见 |
| 3.2.3 证据描述 |
| 3.2.3. 1 通心络胶囊(1C) |
| 3.2.3. 2 脑心通胶囊(2D) |
| 3.2.3. 3 丹蒌片(2C) |
| 3.2.3. 4 麝香保心丸(1B) |
| 3.2.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
| 3.2.3. 6 血府逐瘀胶囊(2D) |
| 3.2.3. 7 丹红注射液(1C) |
| 3.2.3. 8 红花注射液(2D) |
| 3.2.3. 9 参麦注射液(2C) |
| 3.3 急性心肌梗死 |
| 3.3.1 临床问题 |
| 3.3.2 推荐意见 |
| 3.3.3 证据描述 |
| 3.3.3. 1 麝香保心丸(1B) |
| 3.3.3. 2 参麦注射液(2C) |
| 3.4 围介入手术期 |
| 3.4.1 临床问题 |
| 3.4.2 推荐意见 |
| 3.4.3 证据描述 |
| 3.4.3. 1 通心络胶囊(1C) |
| 3.4.3. 2 脑心通胶囊(2D) |
| 3.4.3. 3 丹蒌片(2B) |
| 3.4.3. 4 麝香保心丸(1C) |
| 3.4.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
| 3.4.3. 6 丹红注射液(2C) |
| 3.4.3. 7 参麦注射液(2C) |
|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
|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 |
| 3.5.1. 1 临床问题 |
| 3.5.1. 2 推荐意见 |
| 3.5.1. 3 证据描述 |
| 3.5.1. 3. 1 稳心颗粒(1B) |
| 3.5.1. 3. 2 参松养心胶囊(1C) |
|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
| 3.5.2. 1 临床问题 |
| 3.5.2. 2 推荐意见 |
| 3.5.2. 3 证据描述 |
|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房颤 |
| 3.5.3. 1 临床问题 |
| 3.5.3. 2 推荐意见 |
| 3.5.3. 3 证据描述 |
| 3.5.3. 3. 1 参松养心胶囊(1C) |
| 3.5.3. 3. 2 稳心颗粒(1C) |
|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
| 3.6.1 临床问题 |
| 3.6.2 推荐意见 |
| 3.6.3 证据描述 |
|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
| 3.7.1 临床问题 |
| 3.7.2 推荐意见 |
| 3.7.3 证据描述 |
| 3.7.3. 1 速效救心丸(1C) |
| 3.7.3. 2 复方丹参滴丸(1C) |
| 3.7.3. 3 麝香保心丸(1C) |
| 3.7.3. 4 宽胸气雾剂(1C) |
| 4 |
|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
| 5.1 药物的遴选 |
| 5.2 干预措施 |
| 5.3 结局指标 |
| 5.4 证据的筛选 |
| 5.5 诊断标准 |
| 5.6 辨证分型 |
| 5.7 共识结果 |
| 6 更新计划 |
| 6.1 更新时间 |
| 6.2 更新方法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病例选择标准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 1.4 病例纳入标准 |
| 1.5 病例排除标准 |
| 1.6 病例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治疗方案 |
| 2.2 指标观察 |
| 2.3 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 |
| 2.4 中医证候总疗效判定标准 |
| 2.5 中医单项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
| 2.6 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 |
| 2.7 硝酸甘油停减率 |
| 2.8 6分钟步行试验 |
| 2.9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 |
| 2.10 安全性标准 |
| 3 统计学方法 |
| 临床资料 |
| 1 一般资料 |
| 1.1 性别构成比较 |
| 1.2 年龄分布及平均年龄比较 |
| 2 病情资料 |
| 2.1 病程分布及平均病程比较 |
| 2.2 合并其他疾病比较 |
| 2.3 心绞痛分级比较 |
| 2.4 中医证候比较 |
| 试验结果 |
| 1 疗效性比较 |
| 1.1 心绞痛疗效比较 |
| 1.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 1.3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 1.4 中医单项症状疗效比较 |
| 1.5 心电图疗效比较 |
| 1.6 硝酸甘油停减率比较 |
| 1.7 6分钟步行试验比较 |
| 1.8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比较 |
| 2 安全性比较 |
| 讨论 |
| 1 中医对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 |
| 1.1 病名沿革 |
| 1.2 病因病机讨论 |
| 2 中医对气虚痰瘀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的探讨 |
| 3 西医对稳定型心绞痛的研究 |
| 3.1 临床表现 |
| 3.2 发病机制 |
| 3.3 临床治疗 |
| 3.4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 |
| 3.5 6分钟步行试验(6MWT) |
| 4 益气豁痰化瘀汤组方分析 |
| 4.1 立法思想 |
| 4.2 方药组成 |
| 4.3 单味中药分析 |
| 4.4 配伍分析 |
| 5 疗效分析 |
| 5.1 心绞痛疗效分析 |
| 5.2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 5.3 心电图疗效分析 |
| 5.4 硝酸甘油停减率疗效分析 |
| 5.5 6分钟步行试验疗效分析 |
| 5.6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疗效分析 |
| 6 安全性分析 |
| 7 问题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祖国医学对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病例报告表 |
| 致谢 |
| 发表论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 中医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 |
| 1.1 中医对冠心病心绞痛对病名的认识 |
| 1.2 中医学对病因的认识 |
| 1.3 病机的认识 |
| 1.4 中医对证型的认识 |
| 1.5 辨证分型的客观化研究 |
| 1.6 中医对气阴两虚夹瘀病机治法探讨 |
| 2.西医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和研究 |
| 2.1 流行病学现状 |
| 2.2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
| 2.3 发病机制 |
| 2.4 西医的治疗方法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1.1 病例来源 |
| 1.2 研究分组 |
| 1.3 给药方法 |
| 1.4 诊断标准 |
| 1.4.1 西医诊断标准 |
| 1.4.2 中医诊断标准 |
| 1.5 纳入标准 |
| 1.6 排除标准 |
| 1.7 终止试验标准 |
| 1.8 剔除与脱落标准 |
| 2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断标准 |
| 2.1 观察指标 |
| 2.2 疗效指标及判定标准 |
| 3 统计学方法 |
| 4 研究结果 |
| 4.1 一般数据比较 |
| 4.2 主要观察指标 |
| 4.2.1 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绞痛疗效结果 |
| 4.2.2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 4.2.3 中医单项证候积分比较 |
| 4.2.4 中医证候治疗前后积分分析 |
| 4.3 两组患者治疗后硝酸甘油停减率比较 |
| 4.4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比较 |
| 5 不良事件与安全性分析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治冠通方Ⅱ号组方分析和现代药理学研究 |
| 1.1 组方分析 |
| 1.2 现代药理学研究 |
|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
| 2.1 心绞痛疗效的分析比较 |
| 2.2 中医证候的分析比较 |
| 2.3 硝酸甘油停减率比较 |
| 2.4 血液流变学比较 |
| 3 安全性结果分析 |
| 4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缩略词表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中医学对冠心病的辨证论治研究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分组和治疗方法 |
| 1.3 效果评价 |
| 1.3.1 疗效判定标准[6] |
| 1.3.2 证侯疗效标准[7] |
| 1.3.3 心绞痛发作的情况 |
| 1.3.4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
| 2.2 两组证侯疗效对比 |
| 2.3 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对比 |
| 2.4 两组SOD和MDA水平比较 |
| 2.5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