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风湿热患儿血液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风湿热患儿血液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穆志龙,高颖,卫丽,贺改涛,马蕾,焦富勇,王杰民[1](2020)在《热休克蛋白60、70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60(HSP60)、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水平在川崎病(KD)冠状动脉病变进程中的作用,为KD诊治、监测及预防冠状动脉损害提供研究基础。方法:收集KD患儿30例作为KD组,按有无冠状动脉损害再分为冠状动脉损害组和非冠状动脉损害组。选择常规发热患儿30例作为阳性对照组。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各组儿童血清中HSP60、HSP70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KD病理Ⅰ期组患儿血清中HSP60、HSP70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其他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KD病理Ⅱ-Ⅲ期组患儿血清HSP60表达水平与阳性对照组、健康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D病理Ⅱ-Ⅲ期组患儿血清HSP70表达水平显着高于阳性对照组、健康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对照组血清HSP60、HSP70表达水平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组血清HSP60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冠状动脉损害组,但血清HSP70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非冠状动脉损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KD病理Ⅰ期组血清HSP60、HSP70水平的高表达提示其在KD病理Ⅰ期中均积极地参与了血管炎性反应,HSP60起到促进血管炎性反应作用,而HSP70起了相反作用;KD病理Ⅱ-Ⅲ期组血清HSP70的表达仍持续在较高水平,提示HSP70对血管炎性反应的抑制作用可以维持到病程的病理Ⅱ-Ⅲ期。KD血清中HSP60、HSP70水平的监测可以反映该疾病的转归及其进展,为治疗川崎病、预防及减轻冠脉病变提供理论依据。

朱兴旺,赵文婷,宣亚男,赵晓峰,顾为望,肖长虹,陈恩生[2](2021)在《风寒湿热环境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模型中医证型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人工风寒湿热因素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模型中医证型的影响,探讨风寒湿热环境的致病实质。方法 24只SPF级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BC)组、风寒湿环境(FHS)组、风湿热环境(FSR)组,阴性对照(NC)组,每组6只,除NC组外,对其余3组进行CIA造模,造模成功后进行人工气候箱干预,BC组与NC组置于SPF环境中、FHS组接受人工FHS环境干预、FSR组接受人工FSR环境干预,每天2次,每次2 h,连续干预14天。观察测量各组在实验过程中关节炎指数(AI),人工气候箱干预结束后进行双踝关节皮肤红色值(a值)、双踝关节X线、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与热休克蛋白70(HSP70)、关节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等检测。结果与BC组比较,FSR组AI值更快达到峰值、峰值维持时间长、下降幅度慢(P<0.05),FHS组AI值与之相反(P>0.05);FSR组a值、X线评分、血清及滑膜组织HSP70含量均高于BC组(P<0.01),FHS组血清及滑膜组织HSP70含量低于BC组(P<0.05);4组大鼠血清及滑膜组织不表达HIF1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病理提示3组CIA大鼠细胞增生以炎症细胞为主,FHS组大鼠病理评分较BC组低(P<0.05),FSR组大鼠病理血管翳增生明显、骨质破坏较严重,病理评分较BC组高(P<0.05)。结论风寒湿热环境刺激能影响CIA大鼠模型的中医证候;CIA大鼠基础属性为热,经FSR刺激后具有显着的热痹证候演变过程,可作为热痹模型,其实质与HSP70上调有关;经FHS刺激后并未表现寒痹证候特点,不能作为寒痹模型,其致病实质尚需进一步探讨。

朱兴旺[3](2020)在《人工环境诱导类风湿关节炎寒痹与热痹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滑膜炎为中心病理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中医痹证或历节的范畴,也是痹证中的代表性病种。《素问·痹论》所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明确说明外界环境在痹病发病中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气温、湿度、风速等因素对RA活动度有重要作用。随着病因病机研究的发展和历代医家的临床总结,风寒湿痹、风湿热痹是早期及活动期的两个主要证型,前者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止痛为治则,代表方为乌头汤,后者以清热解毒、除湿活络止痛为治则,代表方为四妙丸。历代医家对痹病活动期治疗方案意见颇不一致,说明RA活动期可能表现为寒痹或热痹的规律复杂难辨。寒痹、热痹动物模型是探讨中医痹病的病因病机理论的重要实验载体,目前的寒痹或热痹动物模型大多数是通过在诱导性关节炎模型基础上施加环境因素刺激来制作的,然而,这种模型是否能真实代表中医痹病的“寒痹”与“热痹”证型本质及致病机制仍存在较大争议;并且鲜有对风寒湿、风湿热等外界环境的致病实质的报道。因此,研究RA寒痹、热痹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及环境因素的致病实质对探讨中医痹症病因病机理论、研究中医方药药理作用环节都有重要意义。研究内容第一章 人工环境对人TNF-α转基因关节炎小鼠模型的影响目的观察人工风寒湿、风湿热环境刺激对人TNF-α转基因(Tgtc)关节炎小鼠模型的作用,探讨Tgtc小鼠的发病机制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关系及痹证动物模型的病理实质,并制定评价痹证动物模型的客观量化指标。方法将27只SPF级雌性Tgtc小鼠、27只SPF级雌性FVB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BC)组、风寒湿(FHS)组、风湿热(FSR)组,每组18只,分别以SPF环境、人工风寒湿环境、人工风湿热环境刺激,每天2次,每次2h,共刺激64h。观察测量各组踝关节直径、四肢关节变形指数、踝关节处皮肤颜色,环境刺激结束2周后进行双下肢激光散斑血流成像、血清HIF1α及HSP-70、踝关节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等检测。结果FVB小鼠观察测量指标除FSR组血清HSP-70值下降外,其余指标均不受环境因素影响。Tgtc小鼠在人工环境刺激期间,FHS组踝关节处皮肤颜色暗红程度、踝关节直径、四肢关节变形指数较BC组高(P<0.05),而FSR组相反(P<0.05);结束环境刺激后,3组Tgtc小鼠踝关节皮肤颜色、踝关节直径、关节变形指数逐渐趋于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HS组踝关节及掌指关节处散斑流速指数(SFI值)较BC组的低(P<0.05),滑膜组织HIF1α表达量较BC组高(P<0.05),2组间血清HIF1α含量、滑膜组织HSP-70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SR组掌指关节处SFI值、滑膜组织及血清HSP-70表达量、血清HIF1α含量均较BC组高(P<0.05),滑膜组织中HIF1α表达量较BC组低(P<0.05);踝关节病理提示三组均有严重的滑膜成纤维细胞增生,伴有少量的炎症细胞浸润(P>0.05),但FSR组软骨层损伤深度、软骨表面损伤范围、软骨处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较BC组的低(P<0.05)。结论风寒湿热环境刺激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RA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中医症候。Tgtc小鼠属性为寒,持续FHS环境刺激时可作为寒痹模型,其发病实质与滑膜组织HIF1α上调有关;FSR刺激能上调血清及滑膜组织HSP-70,并对Tgtc小鼠骨质破坏进展有一定的延缓作用。寒痹动物模型的病理实质为滑膜成纤维细胞增生为主,伴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关节SFI值、关节直径、皮肤颜色可作为评估痹证模型的客观量化指标。第二章 乌头汤及四妙散对Tgtc小鼠模型的作用研究目的探讨乌头汤、四妙丸对Tgtc小鼠模型的疗效,以反证法验证该小鼠模型的寒热属性。方法24只SPF级Tgtc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BC)组、乌头汤(WTT)组和四妙丸(SMW)组,每组8只,记录各组在给药期间的一般情况、四肢关节变形指数、踝关节直径、踝关节颜色,药物连续灌胃4周后进行双下肢激光散斑血流成像、双膝关节核磁共振(MRI)扫描及血清HIF 1α及HSP-70、踝关节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等检测。结果经WTT灌胃处理后,小鼠四肢关节变形指数升高幅度、踝关节直径、踝关节皮肤红色值(a值)、踝关节SFI值、膝关节囊上积液量、滑膜组织HIF 1α表达量、滑膜组织微血管密度均较BC组低(P<0.05),血清及滑膜组织HSP-70表达量高于BC组(P<0.05);经SMW灌胃处理后,小鼠踝关节直径升高幅度较BC组强(P<0.05),四肢关节变形指数、踝关节SFI值较BC组低(P<0.05),滑膜组织HSP-70表达量较BC组高(P<0.05),踝关节皮肤颜色a值、膝关节囊上积液量、血清HSP-70含量、滑膜组织微血管密度与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小鼠血清中HIF 1α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小鼠踝关节、膝关节病理见严重的滑膜成纤维细胞增生,伴有少量的炎症细胞浸润(P>0.05),但WTT组软骨层损伤深度、软骨表面损伤范围、软骨处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较BC组低(P<0.01),SMW组与BC组比较,软骨侵蚀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TT对Tgtc小鼠的疗效更好,Tgtc小鼠基础属性偏向寒。第三章 人工环境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模型中医证型的影响及实质研究目的研究人工环境因素对CIA大鼠模型中医证型的影响,探讨CIA大鼠的发病机制与HIF1α和HSP-70的关系及痹证动物模型的病理实质。方法24只SPF级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BC组、FHS组、FSR组,NC组,每组6只,对BC组、FHS组、FSR组进行CIA造模,加强免疫后进行环境干预,BC组与NC组、FHS组、FSR组分别接受SPF环境、人工FHS和FSR干预,每天2次,每次2h,总共64h。观察测量各组在研究过程中关节炎指数(AI),环境干预4周后进行双踝关节皮肤红色值(a值)、双踝关节X线、HIF1α与HSP-70等检测。结果FSR组AI值较BC组更快达到峰值、峰值维持时间长、下降幅度慢(P<0.05),FHS组AI值与之相反(P<0.05);FSR组a值、X线评分、血清及滑膜组织HSP-70含量均高于BC组(P<0.01),FHS组a值、X线评分较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及滑膜组织HSP-70含量低于BC组(P<0.05);4组大鼠血清及滑膜组织不表达HIF1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病理提示3组CIA大鼠细胞增生以炎症细胞为主,FHS组大鼠病理评分较BC组低(P<0.05),FSR组大鼠病理血管翳增生明显、骨质破坏较严重,病理评分较BC组高(P<0.05)。结论CIA大鼠基础属性偏向热,经FSR刺激后具有显着的热痹证候演变过程,可作为热痹模型,病理实质为炎症细胞浸润,其实质与血清及滑膜组织HSP-70上调有关。全文小结环境刺激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RA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中医症候。Tgtc小鼠基础属性偏向寒,持续FHS环境刺激时可作为寒痹模型,其发病实质与滑膜组织HIF1α上调有关,其病理实质为滑膜成纤维细胞增生,伴少量炎症细胞浸润;FSR刺激能上调血清及滑膜组织HSP-70,并对Tgtc小鼠骨质破坏进展有一定的延缓作用。CIA大鼠基础属性偏向热,持续FSR环境刺激时可作为热痹模型,其发病实质与血清及滑膜组织HSP-70上调有关,其病理实质为炎症细胞浸润。使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检测的关节SFI值、色差仪检测的皮肤颜色可作为评估痹证模型的客观量化指标。

陆启瑜[4](2018)在《MicroRNA-205-3p通过IL-1b对风湿性心脏病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排列最靠前的致死性疾病之一。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和缺血性心脏病是心脏相关疾病中最常见的两类疾病。近年来人们对小RNA的研究日渐增多,miRNA参与调控机体代谢过程和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已经成为共识和研究热点。然而miRNA在两种心脏疾病中的表达谱,表达方式以及如何参与或调控过程还不清楚。本研究将通过miRNA高通量测序,组织病理检测,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综合评价miRNA在两类心脏病变中病变中的调控作用,并试图通过红花黄色素探索其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效果和原理。[方法]1.收集正常人和心脏瓣膜病患者血清,并提取miRNA做高通量测序(HiSeq deep sequencing),与先天性心脏瓣膜病以及正常人进行对比。2.使用miRDeep2与Piano进行小RNA筛选,选择个别特异的miRNA进行Q-PCR验证。3.采用RNAhybrid、miRanda与TargetScan预测靶基因,miRNA与预测的靶向mRNA的靶向关系通过双荧光素报告体系进行验证,二尖瓣中IL1β和IL1R1的表达水平通过免疫组化和weatern blot进行检测和评估。4.采用GO与KEGG对其进行功能富集。5.收集PCI患者术前与术后的血液样本。6.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系统进行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先经历一次30min缺血,然后再进行20到60分钟灌注。7.采用体外培养的心肌细胞,对其进行缺氧缺糖处理模拟心脏局部缺血过程,并在处理后给予恢复培养模拟再灌注过程。8.通过慢病毒在心肌细胞中增加或降低miR-205-3p的含量。9.加入红花黄色素对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进行干预处理。10.观察并测量患者、动物模型以及细胞模型中miR-205-3p与IL-1b以及其余各种炎症因子的改变。[结果]1.血清microRNA测序结果显示在四个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中有13个miRNA的表达比对照组呈现一致的上调,有91个miRNA呈现一致的下调。2.Q-PCR验证的表达趋势与测序结果一致。3.用Targetscan靶向预测结果显示miR-205-3p和hsa-miR-3909分别靶向IL-1b和IL-1R1的3’UTR区。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验证了miR-205-3p和hsa-miR-3909 对 IL-1b 和 IL-1R1 的靶向关系。4.对来自瓣膜置换术中的二尖瓣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来自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二尖瓣组织中IL-1b和IL-1R1表达水平高于来自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瓣膜组织。5.当心肌组织或细胞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时,miR-205-3p与1L-1b同步升高,通过慢病毒转入anti-miR-205-3p抑制miR-205-3p表达时,1L-1b含量也随之下降。6.红花黄色素可以抑制pre-miR-205-3p对细胞的损伤,使IL-1b水平下降。7.红花黄色素预处理可以很好地维持LVDP,并使LVEDP的升高值显着低于对照组,同时减少心肌梗死面积。8.红花黄色素能够阻止由于缺血再灌注性损伤中NLRP3和ROS水平的升高减少caspas1p10分泌。[结论]1.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变患者血清miR表达谱较之正常人血清miR表达谱发生了明显变化。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变患者血清中hsa-miR-205-3p和hsa-miR-3909表达下调有利于瓣膜组织中IL-1b和IL-1R1的表达上调,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变组织中IL-1b和IL1R1表达上调揭示了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急性期过后乃至数年依然存在慢性炎症反应。2.miR-205-3p对1L-1b具有调控作用。3.红花黄色素能够减轻缺血/再灌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iR-205-3p下调1L-1b有关.4.红花黄色素还具有强大的抗炎、抗氧化作用,维持LVDP,延缓LVEDP的升高值程度,减少梗死面积,具有较理想的药用价值。

郝静[5](2016)在《闫慧敏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养阴清瘀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闫慧敏老师是京城着名中医儿科医家,从事中医儿科工作四十余年,临证经验丰富,而且在医、教、研各方面成绩卓着。本文全面整理、总结闫慧敏老师的学术渊源、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以更好的传承闫老师学术经验,为日后更好的发展、创新中医儿科的诊疗方法积累临床研究资料。2.同时,本文依据闫慧敏老师的学术思想,重点总结闫老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经验,针对病程大于1月以上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先进行了的证候分析及研究,进一步应用老师的“养阴清瘀汤”治疗小儿气阴两虚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进行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老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学术价值。方法1.第一部分追溯闫慧敏老师40余年的从医经历,详述师承渊源,总结老师的学术渊源、传承和发扬创新、学术思想成形的经过。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用药特点、古今各家学说等角度总结老师的学术观点,并整理和总结老师所擅长的临床病种的诊疗验案,全面总结老师的诊疗特色和学术经验。2.第二部分运用老师的学术思想展开临床研究。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患儿(病程>1月以上)进行临床分型研究,并进一步进行应用养阴清瘀汤治疗小儿气阴两虚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观察,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对免疫等理化指标的影响,以进一步验证闫老师的学术经验在临床的有效性、创新性。结果1.闫老师的学术经验总结:闫老师临床经验丰富,曾经作为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拜师刘韵远先生,传承刘韵远先生的学术思想,故刘老学术思想对其影响深远。例如对于外感性疾病,尤其是小儿咳喘以及痰饮病的治疗,受刘韵远先生教诲,多以仲景之法治之,予经方加减化裁,特色鲜明,疗效显着。同时对于内伤杂病,尤其是脾胃病的治疗,则受王鹏飞老先生的影响较多。而王老多以民间验方辨治脾胃病,闫老师汲取王老经验方的精髓,治疗小儿脾系疾病,卓有成效。总之,闫老师揣摩历代前辈医家的学术观点,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汲取各家之长,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在临诊时,她重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注重当代小儿的体质特征,审因论治,以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为核心,强调四诊合参,尤重小儿望诊,传承刘韵远先生独创小儿舌诊观察法,并予以继承发扬。强调首先辨病,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施治,以免贻误病情。谨守病机,辨证用药以扶正祛邪为总则,虚实兼顾、标本兼治。无论是对脾系疾病的治疗,还是对于其他外感或内伤杂病的治疗,扶助正气方面无不强调以顾护脾胃为中心,兼顾他脏。强调祛邪为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注重内外之邪兼顾,尤重食积、湿热、痰饮和血瘀之邪。将仲景经方与时方相结合,灵活应用,用药清轻严谨,善于应用药对。体现在治疗小儿脾系疾病时,扶正健脾以平补脾胃,醒脾助运;肝脾同治,调畅气机以解气机壅塞;活用消导以祛食积之邪,补泻兼施;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小儿,注意祛除湿热之邪,攻伐有度;久病注重祛除瘀邪。在治疗小儿肺系疾病时,外感咳嗽初起,祛除外邪为要,避免清泻太过;急性咳喘祛除痰阻重在治肺调气,慢性咳喘重在扶正培土生金,对于小儿反复咳喘之证,扶正祛邪各有偏重,分期而治,标本兼顾,以促康复,防止反复。本文还总结了闫老师治疗对于小儿多种疾病的治疗经验,如慢性咳嗽、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厌食、胃痛(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便秘、滞颐、舔疮、胎黄、腺样体肥大、霰粒肿、麦粒肿等疾病临床经验总结和验案分析。多年来,闫老师努力学习现代医学的诊疗技术,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上不断尝试,收获颇丰。自1989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小儿胃镜检测工作,迄今已进行数千例小儿胃镜的检测。以胃镜检查为基础在探索小儿胃肠黏膜的微观辨证和中医证候的宏观辨证的相关性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观察胃镜下微观病理变化的客观检测指标,探讨脾胃病舌脉宏观辨证和与胃镜下黏膜改变微观辨证的有机结合,提高对小儿脾系疾病的认识,开拓创新,拓宽中西医结合的新思路。同时,临床与科研、教学并重,传承与创新发展并重,以使儿科事业后继有人。2.闫老师诊治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研究:本文重点探讨了闫老师在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诊治经验。闫老师认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是在气阴两虚的基础上虚实夹杂之证,虚、瘀、湿热共同为患。其治疗周期长,应分期辨治,早期以祛湿解毒、活血化瘀为主,随着病程的延长,随着气阴耗伤,虚证逐渐显现,患儿气阴两虚、阴虚内热的症状逐渐显现加重。故后期易出现以阴虚、气虚为主的症状,且仍有挟瘀挟湿之象,应以养阴益气,健脾固精、清利化瘀通络为主。要根据患儿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辨证用药,审因辨证,以中医对于疾病序贯治疗的思维,将扶正祛邪、标本同治的原则贯穿于治疗的始终。在进行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证候分析时,选择116例病程大于1月以上的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分为气阴两虚型、湿热瘀阻型和阴虚内热型三型进行证候分型观察。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软件,采用多组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数据统计计算及分析。结果显示,116例患儿中,以气阴两虚型最多,72例,占62.07%;湿热瘀阻型33例占28.4%;阴虚内热型11例,占9.48%。并进一步进行理化指标的检测。结果提示患儿血尿与蛋白尿程度与证候分型有一定关联,三型患儿均存在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以及凝血纤溶系统紊乱,T细胞亚类、凝血指标D-二聚体的升高可能与临床证候分型有一定相关性,其他如免疫球蛋白测定、补体的测定等提示与证侯分型关系不大,但因样本数量有限,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样本以验证。鉴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的患儿,以气阴两虚证患儿较多,且既往研究相对少见的现状,本研究进一步在气阴两虚证的患儿中纳入了66例患儿(选择轻度血尿蛋白尿型,未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应用闫老师拟定的养阴清瘀汤,与西药福辛普利钠和双嘧达莫对照,随机分组,进行前瞻性研究,疗程8周,每4周监测血常规、尿常规,复查肝肾功以及心电图,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凝血五项,补体C3、免疫球蛋白IgA,T细胞亚类等指标,记录中医证候表现及半定量积分,观察中医证候、临床疗效和理化指标的改变情况。根据数据情况,分别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计算。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组的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明显优于西药治疗对照组。中药组治疗4周总有效率91.18%,8周总有效率97.06%;西药组4周总有效率71.88%,8周总有效率87.5%,说明在改善气阴两虚、挟瘀挟湿的症状上,中药具有较大优势。对于轻度蛋白尿(<25mg/(kg·d))的治疗,单纯的中药治疗和单纯的西药治疗均较为有效,且疗效差别不大。在对血尿的治疗上,中药治疗更具有优势。在免疫相关指标和补体的改善上,对治疗4周和8周后的相关检测数值分别进行组间比较提示,两组治疗均可以有效改善患儿免疫功能和补体系统紊乱状态,中药治疗组降低IgA值、提高T辅助细胞CD4+值、以及升高补体C3值的作用较西药更为显着。同时,在第一个4周的疗程中,中药组降低D-二聚体值的作用较西药观察组更为显着;提示中药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调节机体的凝血机制,改善纤溶系统。结论本文全面总结了闫慧敏老师的学术经验,并运用闫老师的学术经验,以中药养阴益气清热活血化瘀之法,扶正祛邪,治疗气阴两虚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可以有效缓解中医证候,降低血尿、蛋白尿,调节免疫,改善凝血机制。

张晓辉[6](2016)在《Hsp90诱导表达对热应激损伤鸡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时间、高强度的应激刺激会对机体重要组织器官(特别是心脏)造成严重病理损害。众多应激原可以影响畜禽生产和繁殖性能。热应激可以导致鸡生长速度降低、产蛋量下降,甚至导致鸡的突然性死亡,而这种死亡与应激诱导的心脏疾病密切相关。生物有机体在遭受应激刺激时会激发自身一种适应性防御性应激反应。在此过程中,机体细胞会在多种热休克因子(Heat shock factor, HSF)的调控下迅速合成一系列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 HSPs)而发挥保护作用。HSPs可以有效保护组织细胞免于各种应激性病理损伤和凋亡,其中,最为重要的热休克蛋白家族之一便是HSP90家族。Hsp90有助于其客户蛋白(Clientprotein)分子结构的成熟和稳定性保持,而这些客户蛋白多为细胞促生存/抗凋亡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蛋白。阿司匹林(ASA)可以降低机体对温度的敏感性阈值,从而更好地诱导机体发生应激保护性反应,如在热应激过程中诱导Hsp70的高表达。本文在成功建立体内、外鸡心肌细胞热应激模型的基础上动态研究了阿司匹林在热应激过程中对鸡心肌细胞Hsp90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抵抗细胞病理损伤/凋亡的作用,并从HSFs表达动力曲线和Hsp90相关信号转导通路两方面深入探讨了阿司匹林在上述过程中的调控与保护机制;同时,本文利用ASA和格尔德霉素(GA)分别作为Hsp90的诱导剂和抑制剂,在鸡原代心肌细胞水平上系统证明了 Hsp90诱导表达对于鸡心肌细胞抵抗热应激损伤/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在建立鸡心肌细胞的体内、体外热应激模型基础上,于试验前2 h使用药物ASA(剂量分别为1 mg/kg体重和1 mg/mL)对试验鸡或者离体培养的心肌细胞分别进行饲喂或处理,以观察其对热应激处理后体内、体外心肌细胞热应激损伤的缓解作用。鸡心肌细胞体内热应激模型的建立选取饲养至21日龄的SPF鸡,体外培养的热应激鸡心肌细胞模型则采用鸡原代心肌细胞。试验组包括热应激组(HS),阿司匹林+热应激组(ASA+HS)和阿司匹林组(ASA),其中HS组和ASA+HS组试验鸡/鸡原代心肌细胞均于42℃条件下分别进行热应激处理,并分别于热应激处理至0h, lh, 2 h, 3 h,5 h, 7 h, 10 h, 15 h和24 h时随机自各试验组中选取10只鸡或3个平皿的心肌细胞进行采样,采集的活体受试鸡的血清和培养皿中离体培养原代心肌细胞上清液直接送检,分别检测其中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而采取的鸡心肌组织和培养皿中的心肌细胞则分别用4%多聚甲醛固定。试验结果显示,热应激开始后,HS组受试鸡出现张口呼吸、呼吸频率增加、饮水量剧增和摄食量显着下降,受试鸡体温骤升至43℃。ASA+HS组受试鸡也表现拍打翅膀,饮水量增加和呼吸频率增加等症状;热应激后HS组受试鸡血清中AST、CK和LDH的活性水平显着增加。而ASA+HS组和ASA组受试鸡的相应酶则水平变化不大;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热应激导致HS组受试鸡心肌细胞产生明显的以急性变性如颗粒变性和水泡变性为特征的变化,甚至出现心肌细胞核固缩、核碎裂,而ASA+HS组受试鸡心肌细胞则没有出现明显的核固缩、核碎裂等病理变化;体外培养的心肌细胞则显示,HS组心肌细胞培养上清中AST、CK和LDH水平显着升高,心肌细胞发生明显的颗粒变性和水泡变性,甚至出现核固缩、核碎裂等明显病理变化。而经过ASA处理的心肌细胞热应激损伤明显减轻,主要表现为细胞培养上清液中损伤相关酶的活性很多恢复至正常水平,心肌细胞也没有出现明显的细胞坏死特征。上述研究表明,ASA可以在体内、体外水平上显着减轻热应激对鸡心肌细胞的损伤及其程度。通过给试验鸡提前2 h饲喂ASA (1 mg/kg . bw),然后将受试鸡暴露于42℃环境下分别进行0,1, 2, 3,5,7, 10,15和24 h的热应激处理,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观察hsp90 mRNA,Hsp90和HSF在热应激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探讨ASA是否通过Hsp90表达量的改变参与心肌细胞抗应激性病理损伤及其机理。试验结果显示,热应激过程中,鸡心肌细胞内HSF-1的诱导与消耗、HSF-2和HSF-3的下调导致了hsp90 mRNA转录启动的推迟。而ASA的饲喂不同程度地改变了HSF-1, 2, 3的表达水平,从而使鸡心肌细胞hsp90 mRNA在整个热应激过程中处于高表达状态,进而诱导了鸡心肌细胞Hsp90蛋白的提前高表达。同时,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饲喂ASA可明显提高热应激过程中Hsp90在鸡心肌细胞核中以及心肌组织动脉、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的滞留时间。说明ASA在机体内可通过调节鸡心肌细胞中HSFs的表达,进而诱导Hsp90的显着高表达及其在细胞核中的滞留,这与ASA有效提高鸡心肌细胞抗热应激损伤能力有显着关联。利用RT-PCR,western blot, ELISA和TUNEL原位杂交技术等,分别对饲喂AS A后不同时间热应激处理的受试鸡的心脏组织中hsp90mRNA转录水平、Hsp90蛋白表达、抗凋亡关键蛋白Akt表达与激活水平,以及心肌细胞凋亡率等方面进行动态观察。试验结果显示,暴露于热应激环境后,鸡心肌细胞中hsp90 mRNA转录和Hsp90蛋白表达均出现明显延迟,抑制了 Akt的表达与激活,进而导致鸡心肌细胞内caspase-3与caspase-9活性和心肌细胞热应激凋亡率的显着升高。提前进行ASA饲喂处理后则可提前显着上调hsp90mRNA的基因转录(P<0.01)与其相应蛋白Hsp90的表达(2.3-4.1倍)。由此Akt的表达与激活水平也被相应提高,这有效抑制了心肌细胞内caspase-3与caspase-9的活性和心肌细胞的热应激凋亡率(降低2.14 - 2.56倍)。试验结果证实,提前进行ASA饲喂可以通过显着提前/提高鸡心肌细胞中Hsp90表达,诱导并激活抗凋亡信号通路关键蛋白Akt,进而有效抑制其热应激凋亡。利用PCR,western blot,免疫细胞化学和细胞学检测技术,检测经ASA处理后体外培养鸡原代心肌细胞在热应激过程中应激性病理损伤、ASA处理对鸡原代心肌细胞hsp90 mRNA转录和Hsp90表达的诱导作用,探讨ASA诱导Hsp90表达、缓解鸡原代心肌细胞热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结果发现,用ASA (1 mg/mL)提前2 h处理离体培养的心肌细胞,然后对体外培养心肌细胞进行热应激处理后,ASA在不影响鸡原代心肌细胞活性的条件下可显着诱导其Hsp90的高表达。而在42℃热应激处理过程中,ASA处理的鸡心肌细胞在热应激过程中出现了更强的Hsp90细胞质阳性信号,且Hsp90在细胞核内的滞留时间更为持久。相对于热应激组心肌细胞Hsp90在热应激过程中的4.1倍升高且快速下调,ASA处理的鸡心肌细胞Hsp90表达则是在高热应激前即出现显着升高(约11.1倍),并在热应激前期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同时,在整个试验过程中ASA处理的心肌细胞内hsp90 mRNA转录保持高表达,而热应激组心肌细胞内的hsp90mRNA转录则一直低于应激前水平。结果表明,ASA处理可以显着诱导心肌细胞Hsp90的高表达,而且在热应激前用ASA诱导Hsp90提前高表达可使鸡原代心肌细胞在热应激过程中维持更高水平的Hsp90,特别是在细胞核中。在系统评价ASA对鸡原代心肌细胞Hsp90的诱导表达和GA对其Hsp90的抑制表达基础上,分别用ASA和GA预处理鸡原代心肌细胞,然后进行热应激处理。结果发现,鸡原代心肌细胞的细胞活性、凋亡率和氧化应激水平在热应激初期即受到显着影响,且随着应激时间的延长,这种损伤程度越大;0.1 μM及以上浓度的GA处理鸡原代心肌细胞可以有效抑制其Hsp90的表达水平。而ASA则可以显着(P<0.05)提高心肌细胞热应激后的Hsp90表达,同时心肌细胞的活性更高、凋亡率和氧化应激水平更低;GA可以下调细胞热应激后的Hsp90表达(P<0.05),此时心肌细胞的活性更低、凋亡率和氧化应激水平更高;对于GA预处理的心肌细胞,与单独用GA处理的热应激心肌细胞相比,ASA处理则只能有限地提高热应激后心肌细胞Hsp90表达,这时心肌细胞的活性改善不明显、凋亡率和氧化应激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研究结果说明,热应激过程中鸡原代心肌细胞活性、凋亡率和氧化应激水平均(即抗热应激损伤能力)与其Hsp90表达水平密切相关。采用Hsp90诱导剂ASA和抑制剂GA预处理体外培养的鸡原代心肌细胞,然后进行5 h的热应激处理后发现,与热应激组心肌细胞相比,ASA处理可有效上调热应激心肌细胞中Akt, STAT-3和p-IKKα/β的表达,Akt、STAT-3与Hsp90的共定位也相应提高,此时caspases酶的活性也相对较低;GA处理可显着抑制Akt表达和p-IKKα/β水平,但可诱导STAT-3的高表达,同时Akt、STAT-3与Hsp90的共定位也明显降低,伴随着相对较高的caspases酶活性;GA预处理后,再用ASA处理鸡原代心肌细胞后,热应激处理心肌细胞内caspases酶活性被部分抑制,Akt表达水平及其与Hsp90的共定位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STAT-3与p-IKKα/β的表达被进一步下调,其与Hsp90的共定位也没有明显恢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Hsp90表达水平通过其对重要靶蛋白的调节,对鸡原代心肌细胞的抗应激性损伤和细胞凋亡具有关键的调控作用,而当Hsp90表达首先被抑制时,后续的Hsp90诱导剂处理则只能有限地提升心肌细胞的抗热应激能力。

镇兰芳[7](2014)在《外感风寒湿热与痹证相关性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六淫是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产生的致病邪气,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界反常的气候变化,它们多从肌表或口鼻侵入人体而发病,属于外感病的病因。六淫致病说是中医病因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痹证感受六淫邪气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对其作了许多详细的记载,认为风寒湿热等外邪是痹证发生的外在因素,也是重要的发病因素。近年来关于寒、湿及热证的现代研究有很多,其中寒邪多从伤肺的角度去研究,湿热证多从动物模型及证型实质的角度去研究,而从病因学的角度系统研究外邪与痹证发病机理的较少。本课题拟在中医学病因理论的指导下,在已完成的研究基础上,对风、寒、湿、热等外邪进行理论回顾,依据外风、寒、湿、热的自然特性,调控温度、湿度及时间等作用因素,模拟风寒湿热等外邪,对胶原诱导关节炎大鼠进行刺激,观察外邪对CIA发病及病情的影响,探讨外邪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之间的关系;检测血沉、血清IL-17、CD44、AHR、Fas/FasL及滑膜CD44水平,分析这些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探索AHR、CD44参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可能机制,从而探讨外邪致痹可能的免疫机制,为外邪致痹理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理论研究查阅相关资料,归纳总结外风、寒、湿、热的各项特性。中医学中“风、寒、湿、热”等概念,是对这些现象的长期观察和认识的基础上,基于取类比象的思维而形成的。因此很难作出精确的、单一的定义,而应该从病因、病机、症状等不同方面分析和理解。自然界的风是一种无形的流动的气流,因此,自然界中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风为春季的主气,但四季皆有,故风邪引起疾病虽以春季为多,但不限于春季,其他季节也可发生。风邪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内经》将其视为六淫之首。风邪四季皆能伤人,外感为病,常以风为先导,风邪常率他邪合而伤人,且风邪伤人往往兼它邪为患,它邪犯人,常借风而侵袭,乘虚而入。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寒乃冬季之主气,若在气温较低的冬季,人体不注意防寒保暖,则常易感受寒邪。但寒邪为病也可见于其它季节,如气温骤降、淋雨涉水、汗出当风、空调过凉及贪凉露宿,或过饮寒凉之物,均为感受寒邪的途径。自然界中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乃夏秋之交,此时阳热下降,水气上腾,氤氲熏蒸,湿气充斥,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故长夏多湿病。此外居处潮湿,以水为事,淋雨涉水等均为湿邪致病的途径。热邪指自然界中具有火之炎热特性的外邪。热邪为病称为外热病。热邪属阳,多为外感,可见于任何季节,但夏季多见。一般与其他诸邪相兼为患,例如风热、湿热、暑热等,其中湿热致病尤为常见。因此外风、湿、热、寒等的形成与季节、气候及环境密切相关。既然六淫是自然界气候反常(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太过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并影响到人体的调节适应机能及病原体的孽生传播而成为致病的邪气,那么六淫与现代气象学中的气象要素必是紧密相连的。“六淫”所概括的气象要素包括大气温度、湿度和气流方向及速度。“六淫”中的寒、热(火)、暑是对大气温度两极的定性描述,而湿、燥是对大气水汽含量的定性概括,风是对空气流动的概述。从现代气象学理解“六淫“的含义,应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气候(实际只有风、温度及湿度这3种气象要素)和气候因素(某地区的平均天气状况及其变化特征)本身对人体的影响;二是这些气象要素和气候因素太过、不及或非时之候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而致病(包括诱发、加重、发生)。痹作为病名,即痹证,是因风、寒、湿、热等外邪杂合侵袭人体,闭阻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所发生的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则关节肿大变形,或累及脏腑的一类病证。历代医家对痹证的病因论述颇为丰富,其中感受外邪致痹是诸多医家认为较为重要病因病机。西医风湿病中的部分疾病可归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风湿病是一组以内科治疗为主的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它包括: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及各种病因引起的关节、关节周围软组织,包括肌肉、肌腱、韧带等的疾病,表现为疼痛、肿胀、运动障碍等。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痛风等风湿病可归属到痹证范畴。其中RA患病率较高、临床较为常见,而且RA动物实验研究也较为成熟,目前RA动物模型中公认较为理想的是胶原诱导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2.实验研究2.1实验方法2.1.1实验动物及分组SPF级雌性Wistar大鼠70只,5周龄,体重160-180g。常规饲养一周后随机分为5组:①正常组,②模型组,③风寒湿组,④风湿热组,⑤风湿组,正常组10只,其余四组各15只。2.1.2造模过程及实验方法①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常温常湿下喂养,相对湿度(RH):50±4%,温度(T):21±2℃,风力0级。②模型组:即胶原诱导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模型,根据造模方法:将牛II型胶原(II collagen,CII)与等体积的不完全弗氏佐剂(Incomplete Freund’s Adjurant,IFA)充分乳化,在无菌条件下,按每点皮下注射乳剂0.05mL,初次免疫在大鼠背上任选4点,加强免疫于2周后同法3点注射;常温常湿下喂养。③风寒湿组:免疫方法同模型组,并在接受免疫的第一天开始,每天在人工气候箱内接受风寒湿刺激1次,每次持续4小时,连续30天。相对湿度(RH):90±4%,温度(T):6±2℃,风力3级。④风湿热组:免疫方法同模型组,并在接受免疫的第一天开始,每天在人工气候箱内接受风湿热刺激1次,每次持续4小时,连续30天。相对湿度(RH):90±4%,温度(T):33±2℃,风力3级。⑤风湿组:免疫方法同模型组,并在接受免疫的第一天开始,每天在人工气候箱内接受风湿刺激1次,每次持续4小时,连续30天。相对湿度(RH):90±4%,温度(T):21±2℃,风力3级。2.2指标检测2.2.1一般观察项目观察大鼠精神状态、活动情况、饮食饮水量、毛色、皮肤关节、体重及二便等情况。2.2.2关节炎指数测定采用关节炎指数积分法评定。2.2.3大鼠滑膜病理学观察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光镜观察。2.2.4血沉的检测采用魏氏法测定。2.2.5血清、踝关节液及脾细胞培养上清IL-17的检测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2.2.6血清AHR的检测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2.2.7血清CD44的检测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2.2.8血清Fas/FasL的检测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2.2.9滑膜CD44表达的检测采用定时定量荧光PCR检测。2.2.10滑膜AHR、Fas/FasL免疫组化法检测。2.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 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t检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风寒湿组大鼠萎靡不振,蜷卧懒动,行动迟缓,反应迟钝,抓捕时逃避,食量减少,大便稀溏,体重增幅最小,体重最轻;风湿热组体毛无光泽,少动,萎靡,大便粘滞,臭秽难闻;风湿组稍显呆滞,反应迟钝,饮食量减少,大便软;模型组活动欠灵活,大便基本正常,体毛欠光泽,饮食量基本正常,体重与模型组相当。(2)CIA模型发病率情况实验15天时,风寒湿组、风湿热组发病率比模型组、风湿组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风寒湿组与风湿组之间比较,发病率没有显着差异,模型组与风湿组比较亦无显着差异。实验结束时,模型组、风湿组、风湿热组、风寒湿组发病率分别为66.7%、73.3%、80.0%、86.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风、寒、湿、热因素对CIA的发病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只有风寒湿合并或风湿热合并侵袭时这种作用才显现明显。(3)病理结果滑膜病理切片显示模型组、风湿组、风湿热组、风寒湿组滑膜细胞增生按此顺序依次增多,以风寒湿组最为明显。①正常组:滑膜组织无炎性细胞浸润,滑膜细胞无增生。②模型组:滑膜细胞增生不明显。③风湿组:可见滑膜细胞少许增生。④风寒湿组:滑膜细胞增生明显,可见数层排列不规则的滑膜细胞,大量炎性细胞浸润。⑤风湿热组:可见滑膜组织增生,可见2~3层排列不规则的滑膜细胞及炎性细胞浸润。(4)关节炎指数的测定情况结果显示在实验15天时,与正常组比较,其余四组得分均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风寒湿组、风湿热组明显升高,但风湿组差异不明显;风寒湿组得分明显高于风湿热组、风湿组;风湿热组高于风湿组。实验结束时测得风寒湿组得分最高,其次是风湿热组,风湿组次之,模型组最低,正常组得分为零。说明CIA模型复制成功。提示风、寒、湿、热等外邪能加重CIA的发病,以风寒湿邪合并侵袭时程度最为严重。(5)实验各组血沉检测结果与正常组对比,其余四组血沉均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风湿组、风寒湿组、风湿热组血沉均较高;风寒湿组明显高于风湿组、风湿热组;风湿组与模型组差异不明显。提示风寒湿热都能加重血沉的表达,风寒湿环境更明显。(6)实验各组血清、关节液及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L-17的检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其余四组浓度均明显要高;与模型组相比,风寒湿组、风湿热组浓度要高,但模型组与风湿组比较差异不显着;风湿组与风寒湿组、风湿热组比较,浓度较低;风寒湿组水平明显高于其余四组。且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与关节液中IL-17的浓度显着相关。提示:CIA模型大鼠血清及关节液IL-17表达升高,风湿、风寒湿、风湿热环境能加重CIA大鼠血清及关节炎IL-17的表达,影响程度以风寒湿环境最为明显。且血清及关节液中IL-17浓度呈正相关。(7)实验各组血清AHR、CD44的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其余四组血清AHR浓度要高;与模型组比较,风湿组、风湿热组、风寒湿组要高;与风湿组比较,风湿热组、风寒湿组浓度较高;与风湿热组比较,风寒湿组浓度较高;风寒湿组与其余四组比较差异显着。各组血清CD44的表达情况与AHR的表达情况相同。提示:CIA模型大鼠血清AHR、CD44表达升高,风湿、风寒湿、风湿热环境能加重CIA大鼠血清AHR、CD44的表达,影响程度以风寒湿环境最为明显。(8)实验各组血清Fas/FasL的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其余四组血清Fas、FasL浓度要高;与模型组比较,风湿组、风湿热组、风寒湿组要高;与风湿组比较,风湿热组、风寒湿组浓度较高;与风湿热组比较,风寒湿组浓度较高。提示:CIA模型大鼠血清Fas、FasL表达升高,风湿、风寒湿、风湿热环境能加重CIA大鼠血清Fas、FasL的表达,影响程度以风寒湿环境最为明显。(9)滑膜CD44表达的检测结果模型组、风寒湿组、风湿热组、风湿组的滑膜CD44表达量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升高;风湿组、风湿热组、风寒湿组与模型组比较,表达量升高;风湿热组、风寒湿组与风湿组比较,表达量升高;风寒湿组表达率比风湿热组要高。(10)滑膜AHR、Fas/FasL的检测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IA大鼠模型滑膜中Fas表达增加,而FasL表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风寒湿组、风湿组、风湿热组的Fas表达亦增加,FasL表达减少;风寒湿组、风湿组及风湿热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风寒湿组Fas阳性细胞率最高,FasL表达最少。实验各组滑膜中AHR水平表达有显着性差异。与正常组比较,其余四组滑膜AHR表达要高;与模型组比较,风湿组、风湿热组、风寒湿组要高;与风湿组比较,风湿热组、风寒湿组较高;与风湿热组比较,风寒湿组浓度较高。结论综合上述结果,发现风寒湿热等外邪对CIA发病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在早期阶段就显现出来,在早期即能看到风寒湿、风湿热环境使发病率有明显提高,而风湿组发病率与模型组相当;IL-17、CD44、AHR、Fas、FasL等参与了CIA的发病;风寒湿热等外邪能加重动物模型的免疫反应,从而使病情加重;外邪因素严重影响ESR、IL-17、CD44、AHR、Fas、FasL等的表达,并能加重滑膜细胞的增生;风寒湿组对滑膜病理学影响比风湿热组严重,风寒湿组对ESR、IL-17、CD44、AHR、Fas、FasL的影响也比风湿热组更严重。提示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反应RA病情的活动性。总之,外感风寒湿热等外邪能影响CIA的发病并影响病情程度。我们认为外感风寒湿热等外邪对痹证的发生和发展起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是外邪促进了IL-17、CD44、AHR、Fas/FasL等多种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使得免疫反应加重,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

王娟[8](2012)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内皮抑素及热休克蛋白60、70与川崎病冠脉损害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川崎病(KD)患儿在急性期及恢复期血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抑素(ES)、热休克蛋白60(HSP60)及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水平,探讨KD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中VEGF与ES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并研究其表达对KD冠脉损害的影响,进而为研究及预防冠脉损害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1.标本采集:(1)研究组:KD患儿25例,其中冠脉损害组(CAL)10例,冠脉正常组(NCAL)15例,分别采集急性期(静脉使用IVIG前,病程1-2周)、恢复期(静脉使用IVIG后,病程3-4周)外周血制备血清。(2)对照组:分别采集20例年龄相仿的正常健康患儿(空白对照组,C组)及20例年龄相仿的发热患儿(发热对照组,F组)外周血制备血清。2.指标检测:分别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各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抑素(ES)、热休克蛋白60(HSP60)及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水平。3.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17.0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都采取以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alysisof variance,ANOVA),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VEGF/ES比值用秩和检验。VEGF与ES的相关性分析采用Bivariate法,检验水准为0.05(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VEGF、ES、VEGF/ES(1)KD急性期血清VEGF(1123.82±80.31)水平与KD恢复期(586.65±78.38)、发热对照组(306.43±67.92)和空白对照组(244.65±69.10)相比明显升高(P均<0.01);KD恢复期血清VEGF(586.65±78.38)水平与发热对照组(306.43±67.92)和空白对照组(244.65±69.10)相比明显升高(P均<0.01)。(2)KD急性期血清ES水平(173.23±5.41)与发热对照组(188.17±5.25)相比明显降低(P<0.05);和空白对照组(195.30±5.84)相比明显降低(P<0.01);与KD恢复期(180.44±6.03)相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KD恢复期血清ES水平(180.44±6.03)与发热对照组(188.17±5.25)和空白对照组(195.30±5.84)相比明显降低(P均<0.05)。(4)KD急性期血清VEGF/ES(6.89±1.02×10-3)与KD恢复期(3.95±0.76×10-3)、发热对照组(1.64±0.20×10-3)和空白对照组(1.26±0.18×10-3)相比明显升高(P均<0.01);KD恢复期VEGF/ES(3.95±0.76×10-3)与发热对照组(1.64±0.20×10-3)和空白对照组(1.26±0.18×10-3)相比明显升高(P均<0.01)。(5)发热对照组血清VEGF(306.43±67.92)、ES(188.17±5.25)、VEGF/ES(1.64±0.20×10-3)与空白对照组相比VEGF(244.65±69.10)、ES(195.30±5.84)、VEGF/ES(1.26±0.18×10-3),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0.05)。(6)川崎病CAL组血清VEGF (1260.23±82.65)、 VEGF/ES(6.91±0.88×10-3)和NCAL组血清VEGF(976.54±76.30)、VEGF/ES(4.12±0.65×10-3)相比较明显增高(P均<0.01);川崎病CAL组血清ES水平(168.42±8.40)和NCAL组(188.54±7.85)相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VEGF与ES的相关性分析KD急性期血清VEGF与ES呈显着性负相关(r=-0.642,P<0.01);KD恢复期血清VEGF与ES呈显着性负相关(r=-0.806,P<0.01)。3. HSP60、HSP70(1)KD急性期血清HSP60水平(4557.30±432.71)与KD恢复期(3987.43±378.95)、发热对照组(3894.50±564.33)、空白对照组(3871.23±489.40)相比较明显增高(P均<0.01)。(2)KD急性期血清HSP70水平(4633.28±679.33)较KD恢复期(4027.14±595.25)、发热对照组(3410.15±674.10)、空白对照组(3396.50±639.23)明显增高(P均<0.01)。(3)KD恢复期血清HSP60(3987.43±378.95)与发热对照组(3894.50±564.33)、空白对照组(3871.23±489.40)相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0.05)。(4)KD恢复期血清HSP70(4027.14±595.25)与发热对照组(3410.15±674.10)、空白对照组(3396.50±639.23)相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5)发热对照组HSP60(3894.50±564.33)、HSP70(3410.15±674.10)和空白对照组HSP60(3871.23±489.40)、HSP70(3396.50±639.23)相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0.05)(。6)KD患儿CAL组血清HSP60(4779.34±564.31)较NCAL组(3874.27±478.37)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D患儿CAL组血清HSP70(3569.37±603.34)较NCAL组(4899.40±637.21)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KD急性期中血清VEGF、VEGF/ES明显升高,而恢复期二者虽有所下降,但仍处于一个相对高的水平;而急性期血清ES水平明显降低,在恢复期血清ES水平仍处于一个低水平。川崎病CAL组血清VEGF、VEGF/ES较NCAL组相比均明显增高;川崎病CAL组血清ES水平较NCAL组相比明显降低。提示VEGF、ES不仅参与了KD早期血管炎症过程,而且高水平的VEGF、VEGF/ES可能参与了KD中持久的冠脉损伤。 VEGF、VEGF/ES可作为川崎病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之一,在KD血管壁的损伤与冠脉瘤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而ES在病程中起到抑制血管炎性反应的作用。2.血清VEGF与ES在KD急性期、恢复期均呈显着性负相关(r=-0.642,P<0.01;r=-0.806,P<0.01)。提示ES在KD病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VEGF的作用,起到抑制冠脉损害的功能;VEGF与ES之间的平衡参与了KD血管壁的重构。3. KD急性期患儿血清HSP60、HSP70水平明显增高,而恢复期血清HSP60显着下降,HSP70仍维持在一个高水平。KD患儿CAL组血清HSP60水平显着较NCAL组高,而CAL组血清HSP70水平显着较NCAL组低,提示在冠脉损害发生情况中,HSP60是作为一个危险因素存在,可能与“抗原模拟宿主学说”有关;热休克蛋白70在冠脉损害过程中,可能起保护作用,抑制血管炎性反应的发生。急性期高水平的HSP60、HSP70提示二者在KD急性期中均积极的参与了血管炎性反应,HSP60促进血管炎性反应,而HSP70起了抑制作用;恢复期HSP70仍维持在一个高水平,提示HSP70对血管炎性反应的抑制可以持续到病程的恢复期。

郑大为[9](2012)在《人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的蛋白质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及二尖瓣脱垂患者的左心室乳头肌的蛋白质组分析与比较,建立人风湿性心脏病心肌二维凝胶电泳图谱,寻找并鉴定可以代表风湿性心脏炎心肌损伤的蛋白质,并探讨其在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损伤病理生理过程中的意义与机制。方法:选取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患者为研究组,二尖瓣脱垂患者为对照组。采取术中切得的二尖瓣腱索根部分离左室乳头肌同时采集临床资料。将两组患者配对后行二维凝胶内差示电泳,两组间比较的差异蛋白点用T-test p Value和Average Ratio来筛选,将筛选所得的差异点蛋白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检索数据库鉴定蛋白质。结果:共有9组一一配对左室乳头肌样本行二维凝胶内差示电泳,行Decyder6.5软件分析后得到风湿性心脏病左室乳头肌蛋白质二维凝胶电泳谱,与对照组比较后有39个位点有统计学差异,其中28个位点切胶成功并行质谱分析,鉴定出12种已知的蛋白质,其中3个蛋白丰度有显着差异:热休克蛋白60,AV-RATIO为-3.17;结蛋白,AV-RATIO为-1.62;蛋白酶体,AV-RATIO为-1.71,并且有100%阳性率。结论: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建立了人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的二维凝胶内电泳图谱,并且发现热休克蛋白60、结蛋白及蛋白酶体的显着增高,提示其可能与风湿性心脏病的特征性心肌炎症有关,特别是热休克蛋白60可能在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的自身免疫性炎症进程具有关键作用。

接红宇[10](2012)在《痛风宁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HSP70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背景与目的痛风(gout)是由于嘌呤类物质代谢紊乱,尿酸产生过多和(或)尿酸排泄减少,血尿酸浓度持续增高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软组织所致的一组代谢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由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所导致的反复发作性的急、慢性关节炎和软组织损伤,尿酸性肾结石所导致的痛风性肾病。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发病率明显增加。我国普通人群中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约为10%,痛风患病率约为0.58%。其中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成年男性最常见的炎症性关节炎,且呈年轻化趋势。痛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痛风其病因及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弄清,但其发生必需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1)尿酸生成过多嘌呤代谢受一些酶的调节,研究表明原发性痛风与遗传缺陷导致这些酶的缺乏或活性改变有关。(2)尿酸排泄减少肾小球的滤过减少导致高尿酸血症主要见于慢性肾脏疾病引起肾功能衰竭,还有肾排尿酸阈值增高。原因未明。肾小管尿酸排泄减少与一些尿酸盐转运蛋白有关,其参与近曲肾小管对尿酸盐的主动分秘和重吸收,其异常与基因变异有关。继发性痛风多见于慢性肾病致肾功能减退,尿酸排泄减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等)、血液病、肿瘤化疗药引起核酸转换增加,尿酸生成增多或某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药、速尿、小剂量乙酰水杨酸;环孢素A、乙胺丁醇、乙醇、乳酸等代谢产物可抑制肾小管排泄尿酸导致尿酸升高。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尿酸钠(MSU)微晶体在关节周围组织沉积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其发病机制及自我缓解机制还不是很清楚。高尿酸血症中MSU结晶形成并沉积在软骨、滑膜及关节周围,平时无炎症表现。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如寒冷、创伤及饮酒等),结晶脱落进入关节腔,引起炎症级联反应。中医学中亦有“痛风”之名,元代朱丹溪明确地提出“痛风”的病名,“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证是也。大率有痰,风热,风湿,血虚”。后代医家将痹证中的痛痹、或痛痹与行痹并列称之为痛风,或白虎历节风。中医学认为,痛风的病因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劳倦,损伤脾肾,阳气亏损,寒湿内盛,瘀浊阻滞,且其寒之邪,多由外受,其湿之盛,皆因于内,属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先天禀赋、饮食劳倦与脾肾关系密切。脾主升清降浊,肾主蒸腾气化,膏粱厚味,损伤脾胃,脾失健运,升清降浊失司;肾失温煦,气化不足,均致寒湿内盛,气血运行不畅,流注经络骨节,凝滞不化,愈滞愈甚,闭阻经络,致使肢体关节疼痛,日久瘀血湿浊胶着,因寒而聚结,附于骨节,变生痛风结节,然后僵硬成石,致关节畸形,久病人肾,肾气亏乏,阳微而致肾衰。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又称应激蛋白,是生物细胞在应激原如受热、缺血、缺氧、创伤、饥饿等刺激后,发生热休克反应时所产生的一组高度保守的蛋白质。HSP能快速、短暂地调整应激过程中细胞的存活机能,保护细胞,抗御损伤,并有助于细胞恢复正常的结构与机能。HSP70是其中最保守和最重要的一族,在大多数生物中含量最多,在应激反应中最敏感以及在临床实践中有多种作用。HSP70主要具有以下主要生物学功能:分子伴侣作用、防止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具有免疫作用、使生物获得耐热性。最近研究表明,HSP70可参与免疫反应和抑制炎症反应,其在受损细胞表面的表达可帮助免疫系统识别清除毒性细胞。并可通过抑制活性氧簇和细胞因子起保护细胞和组织免受炎症损伤的作用。HSP70可协助抗原提呈细胞将抗原提呈给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抑制IL-1、TNF-a等炎症介质的表达;HSP70能通过阻碍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所介导的信号通路,抑制IKB在细胞浆磷酸化及其降解,从而抑制NF-κB从细胞浆转移至细胞核,抑制NF-κB的激活,抑制炎症介质TNF-a、IL-6等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因此HSP70的表达可能对痛风性关节炎炎症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在GA临床治疗上,中医药有明显优势,具有从整体治疗,副反应少,临床疗效好,可长期服用的特点。痛风宁是多年用于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经验方,具有清利痰浊、活血通络、理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痰湿瘀阻证的痛风性关节炎临床效果良好。其药物组成有: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土茯苓、川草薢、毛冬青、威灵仙、虎杖等。既往药理研究显示痛风宁冲剂具有显着的止痛、抑制炎症作用,但其具体的抗炎机制尚不明确。本课题采用痛风宁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并通过检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受试关节滑膜组织中热休克蛋白的基因表达和蛋白合成情况,探讨热休克蛋白在炎症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明确痛风宁是否通过对热休克蛋白表达的影响而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产生抗炎作用,为进一步开发痛风宁提供实验依据,也为利用热休克蛋白诱导剂防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提供一定的思路。2、方法与内容2.1.中药复方痛风宁组成: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土茯苓、川萆薢、毛冬青、威灵仙、虎杖等。2.2.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模型制作:关节腔内注入尿酸钠结晶溶液,诱导急性关节炎模型。2.3.实验方法: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每组10只。中药高剂量组30g/kg/日,中药低剂量15g/kg日,西药对照0.09mg/kg/日的秋水仙碱,模型组、空白组灌服生理盐水,每天2次,连用5天,并与用药的第三天造模型,造模后24小时观察大鼠步态,用药5天后,处死,取血,检测IL-1β、IL-10;取滑膜,提取RNA,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2.4.检测指标:2.4.1一般情况:大鼠神态,步态,活跃程度等。2.4.2滑膜病理:大鼠受试关节滑膜病理改变情况。2.4.3HSP70合成情况检测:采用LSAB免疫组化标记法。2.4.4HSP70mRNA表达检测: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2.4.5血清IL-1β、IL-10检测:采用ELISA法检测。2.5.资料统计: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SPSS13.0软件包处理数据,多组间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不齐采用近似F检验Welch法,DunnettT3进行多重比较;方差齐性采用LSD进行多重比较。P<0.05为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为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3、结果3.1一般情况整个实验期间,正常组大鼠毛发光泽,双目有神,反应敏捷,进食正常;秋水仙碱组、中药痛风宁组、模型组大鼠在给予致炎后出现致炎足踝肿胀,患足不能着地,出现三足步态,活动严重受限。经治疗后秋水仙碱组、中药痛风宁组上述症状明显好转,模型组大鼠症状改善不明显。3.2痛风宁对大鼠病理形态的影响:正常组大鼠关节滑膜正常,模型组大鼠关节滑膜衬里层细胞明显增厚,损伤部位及周围可见炎细胞成堆,多形核白细胞、单核细胞、异物巨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新生血管多处可见,血管腔明显扩张充血;痛风宁组及秋水仙碱组,其炎性白细胞浸润、血管扩张情况均不同程度低于模型组3.3HSP70表达情况:Levene检验方差齐性(F=0.078,P=0.989),采用LSD法检验。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4.525,P=0.000)。空白组HSP70表达最低,模型组略高于空白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195);西药组、中药低剂量、中药高剂量组均高于模型组(P=0.000,P=0.000,P=0.000),有统计学意义;西药组、中药高剂量组表达高于中药低剂量组(P=0.000,P=0.000),有统计学意义;西药组、中药高剂量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8)。3.4HSP70mRNA的表达情况:Levene检验方差齐性(F=1.040,P=0.395),采用LSD法检验。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5.778,P=0.000)。空白组HSP70mRNA表达最低,模型组略高于空白组(P=0.123),但无统计学意义;西药组、中药低剂量、中药高剂量组均高于模型组(P=0.000,P=0.000,P=0.000),有统计学意义;西药组、中药高剂量组表达高于中药低剂量组(P=0.001,P=0.003),有统计学意义;西药组、中药高剂量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4)。3.5血清IL-1β、IL-10:血清IL-1β、IL-10指标各组之间比较:①IL-1p含量:Levene检验方差不齐(F=8.109,P=0.000),采用Welch法近似方差分析。各组间IL-1p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1.297,P=0.000)。组间两两比较,模型组高于正常组、西药组、中药高、低剂量组(P=0.000,P=0.000,P=0.000,P=0.000)。西药组与中药高低于中药低剂量组(P=0.000,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西药组与中药高剂量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②IL-10含量:Levene检验方差不齐(F=4.938,P=0.002),采用Welch法近似方差分析。各组间IL-10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969,P=0.000)。组间两两比较,模型组低于空白组、西药组、中药高、低剂量组(P=0.000,P=0.000,P=0.000,P=0.000);西药组与中药高剂量组均高于中药低剂量组比较(P=0.017,P=0.0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西药组与中药高剂量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4、结论1.HSP70作为一种保护因子可减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炎症损伤;2.痛风宁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明确有效,诱导体内HSP70的高表达是其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重要作用途径之一。

二、风湿热患儿血液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风湿热患儿血液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热休克蛋白60、70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标本采集:
        2.2 指标检测:
    3 统计学方法
结 果
    1 各组血清HSP60与HSP70表达水平比较
    2 CAL组与NCAL组患儿血清HSP60与HSP70表达水平比较
讨 论

(2)风寒湿热环境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模型中医证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动物
    2主要试剂及仪器
    3方法
        3.1Ⅱ型胶原蛋白乳化液制备
        3.2动物分组与处理
        3.3 CIA模型制作
        3.4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3.4.1记录一般情况及AI
        3.4.2踝关节皮肤红色值检测
        3.4.3 X线检测
        3.4.4血清HSP70、HIF1α检测
        3.4.5组织学检测
        3.5滑膜HSP70、HIF1α检测
        3.6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人工气候箱干预前后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及AI比较(图1、2)
    2各组大鼠踝关节皮肤红色值(a值)比较(表1)
    3各组大鼠踝关节X线评分比较(图3,表1)
    4各组大鼠血清HIF1α、HSP70含量比较(表1)
    5各组大鼠踝关节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评分比较(图4,表2)
    6各组大鼠滑膜组织HIF1α、HSP70含量比较(图5、6,表2)
讨论

(3)人工环境诱导类风湿关节炎寒痹与热痹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RA疾病动物模型的研制概况
    2 RASF增生与炎症细胞浸润是RA滑膜炎症的两个关键环节
    3 中医寒证与热证动物模型简况
    4 RA中医寒痹与热痹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回顾
    5 RA类型及痹证病理实质
    6 人TNF转基因模型
    7 RA致病因素与中医“风寒湿”与“风湿热”的实质
    8 RA寒痹与热痹模型的判断标准
    9 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人工环境对人TNF-α转基因关节炎小鼠模型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乌头汤及四妙散对Tgtc小鼠模型的作用研究
    1 引言
    2 材料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人工环境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模型中医证型的影响及实质研究
    1 引言
    2 材料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结论
创新与展望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成果
致谢

(4)MicroRNA-205-3p通过IL-1b对风湿性心脏病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风湿性心脏病中microRNA的差异性表达谱及其靶基因研究
    前言
        1. 风湿性心脏病简介
        2. 风湿性心脏病流行现状
        3. 免疫反应与炎症因子在风湿性心脏病中的作用
        4. microRNA简介
        5. microRNA的起源
        6. microRNA的生成
        7. microRNA作用机制
        8. microRNA在风湿性心脏病上的应用
        9. microRNA检测
        10. microRNA数据库
        11. microRNA的预测与计算
        12. 研究总结
    材料与方法
        1. 患者
        2. 主要材料
        3. 实验方法
        4. 数据分析
    结果
        1. 患者基本情况
        2. 小RNA长度分布统计
        3. 小RNA分类注释
        4. microRNA差异表达分析
        5. mircoRNA靶基因预测
        6. 富集性分析
        7. Q-PCR验证相关miR表达水平
        8. mircoRNA靶基因功能验证
        9. IL-1b和IL1R1在瓣膜组织表达情况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icroRNA205-3p与IL-b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前言
        1. 缺血再灌注损伤简介
        2. microRNA家族与缺血再灌注损伤之间的关系
        3. 炎症因子与缺血再灌注损伤之间的关系
        4. 红花的疗效
        5. 构建模型
        6. 研究总结
    材料与方法
        1. 患者
        2. 实验动物
        3. 细胞株
        4. 主要材料
        5. 实验方法
        6. 统计分析
    结果
        1. 缺血灌注损伤的结果分析
        2. miR-205-3p与红花黄色素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3. 在细胞模型中红花黄色素对其余指标的影响
        4. 在动物模型中,红花黄色素(CY)预处理减弱了缺血再灌注损伤
    讨论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炎症小体介导炎症反应在缺血性心脏病和心脏瓣膜病中的作用
    前言
    炎症小体的激活和抑制
    炎症小体在心肌梗死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炎症反应和炎症小体在心脏瓣膜病变中的作用
    TLR/NLR炎症小体在炎症反应的起始和发展中的作用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闫慧敏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养阴清瘀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闫慧敏老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一、闫慧敏老师的学术渊源
        (一) 传承刘韵远先生学术思想
        (二) 汲取王鹏飞先生脾胃病辨治精髓
        (三) 博采众长 兼收并蓄 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
        (四) 注重创新探索 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科研并重
        1. 率先开展小儿胃镜检查 突出小儿脾胃病中医特色诊疗
        2. 开发痰喘宁合剂 弥补小儿咳嗽用药不足
        3. 临床与科研并重 拓宽思路 探索疑难病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
        (五) 传道授业解惑硕 果累累
    二、闫慧敏老师学术思想总结
        (一) 先辨病 其次辨证 谨守病机
        (二) 四诊合参 尤重小儿望诊
        (三) 扶正祛邪并重标 本同治
        1. 扶正祛邪之法概述
        2. 扶正为治本之法 以脾为核心 兼顾其他脏腑
        3. 祛邪为关键环节 内外之邪兼顾
        (四) 用药清轻严谨 善用药对
    三、闫慧敏老师临床诊疗经验总结
        (一) 谨守扶正祛邪之则治疗小儿脾系疾病
        1. 扶正健脾以平补脾胃 醒脾助运
        2. 肝脾同治 调畅气机以解气机壅塞
        3. 活用消导以祛食积之邪 消补兼施
        4. 祛除湿热之邪 攻伐有度
        5. 久病注重祛除瘀邪
        (二) 闫老师治疗小儿脾系疾病的临床诊疗经验及验案分析
        1. 厌食
        2. 胃痛(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
        3. 胎黄
        4. 滞颐
        5. 便秘
        (三) 谨守扶正祛邪之则治疗小儿肺系疾病
        1. 外感咳嗽初起 祛除外邪为要 避免清泻太过
        2. 急性咳喘祛除痰阻 重在治肺调气
        3. 慢性咳喘重在扶正 培土生金兼以温肾
        4. 反复咳喘 扶正祛邪 分期而治 标本兼顾
        5. 扶正不忘活血逐瘀 阻止咳喘反复发生
        (四) 闫老师治疗小儿肺系疾病的临床诊疗经验及验案分析
        1.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2. 痰湿蕴肺型慢性咳嗽
        3. 腺样体肥大
        (五) 闫老师对其他系统疾病的治疗
        1. 霰粒肿
        2. 麦粒肿
        3. 舔疮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养阴清瘀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一、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二、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一、闫慧敏老师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经验及其迁延期证候研究
        (一) 闫慧敏老师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经验及其迁延期辨证分型依据
        1. 闫慧敏老师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经验
        2. 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辨证分型依据
        (二) 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证候研究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
        研究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小结
        (三) 养阴清瘀汤主要方药及立方依据
    二、养阴清瘀汤治疗气阴两虚型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临床观察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结论
        讨论
        创新点总结
        小结及心得体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主要研究成果

(6)Hsp90诱导表达对热应激损伤鸡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部分缩写的中英文对照
引言
第一章 热应激与热休克蛋白
    1 热应激
        1.1 应激概述
        1.2 应激的生理调控
        1.3 环境应激
        1.4 热应激对细胞的损伤
        1.5 热应激对机体的影响
    2 热休克蛋白及其调控
        2.1 热休克蛋白的概念
        2.2 热休克蛋白的分类及特性
        2.3 热休克蛋白的调控
        2.4 热休克蛋白的作用
    3 Hsp90的研究进展
        3.1 Hsp90的基因与蛋白质结构
        3.2 Hsp90的生物活性和靶蛋白
        3.3 Hsp90与其靶蛋白的作用机制
        3.4 Hsp90相关的主要信号转导通路
        3.5 Hsp90与疾病治疗
    4 阿司匹林与格尔德霉素的研究进展
        4.1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
        4.2 格尔德霉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阿司匹林对体内、体外热应激损伤鸡心肌细胞的药物保护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
        2.1 阿司匹林对热应激状态下受试鸡临床表现的影响
        2.2 阿司匹林对热应激处理受试鸡血清心肌细胞损伤相关酶水平的影响
        2.3 阿司匹林对热应激鸡心肌细胞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的影响
        2.4 阿司匹林对热应激离体培养鸡原代心肌细胞损伤程度的影响
        2.5 阿司匹林对热应激鸡原代心肌细胞病理损伤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阿司匹林对热应激处理鸡心肌细胞中Hsp90表达与定位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阿司匹林对热应激处理鸡心肌细胞中HSFs表达量的影响
        2.2 阿司匹林对热应激处理鸡心肌细胞内hsp90 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
        2.3 阿司匹林对热应激处理鸡心肌细胞内Hsp90表达水平的影响
        2.4 阿司匹林对热应激处理鸡心肌细胞中Hsp90定位与分布的影响
        2.5 阿司匹林对热应激处理鸡心脏血管内皮细胞中Hsp90定位与分布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阿司匹林诱导Hsp90表达对热应激处理鸡心肌细胞抗凋亡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阿司匹林对热应激处理鸡心肌细胞内hsp90 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
        2.2 阿司匹林对热应激处理鸡心肌细胞内Hsp90表达的影响
        2.3 阿司匹林对热应激处理鸡心肌细胞内Akt表达及其激活的影响
        2.4 阿司匹林对热应激处理鸡心肌细胞内caspase-3,8,9活性水平的影响
        2.5 阿司匹林对热应激处理鸡心肌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阿司匹林对热应激处理体外培养鸡原代心肌细胞Hsp90表达与定位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阿司匹林对体外培养鸡原代心肌细胞Hsp90表达水平的诱导作用
        2.2 阿司匹林对热应激处理体外培养鸡心肌细胞hsp90 mRNA转录的影响
        2.3 阿司匹林对热应激处理体外培养鸡心肌细胞Hsp90表达的影响
        2.4 阿司匹林对热应激处理体外培养鸡心肌细胞Hsp90定位与分布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Hsp90表达对体外培养鸡原代心肌细胞的抗热应激保护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热应激对鸡原代心肌细胞活性的影响
        2.2 格尔德霉素对鸡原代心肌细胞Hsp90表达抑制作用的研究
        2.3 阿司匹林和格尔德霉素对热应激处理鸡原代心肌细胞Hsp90表达的影响
        2.4 Hsp90诱导表达对热应激状态下鸡原代心肌细胞活性、凋亡率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Hsp90诱导表达对热应激体外培养鸡原代心肌细胞抗凋亡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Hsp90诱导表达对热应激处理鸡原代心肌细胞凋亡相关酶caspase-3,8,9活性的影响
        2.2 Hsp90表达对热应激处理鸡原代心肌细胞Akt和STAT-3表达的影响
        2.3 Hsp90表达对热应激处理鸡原代心肌细胞Akt、STAT-3与Hsp90共定位的影响
        2.4 Hsp90表达对热应激状态下鸡原代心肌细胞p-IKKα/β表达水平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创新点
主要试剂配制
硕博连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7)外感风寒湿热与痹证相关性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一)风与风邪
    (二)寒与寒邪
    (三)湿与湿邪
    (四)热与热邪
    (五)六淫与气象要素的关系探讨
    (六)痹证概念的辨析
    (七)历代医家对外邪致痹的论述
    (八)气象因素对类风湿关节炎影响的研究
    (九)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意义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大鼠胶原诱导关节炎模型的建立
    实验二 外感风寒湿热对 CIA 大鼠滑膜影响的病理学观察
    实验三 外感风寒湿热对CIA大鼠血清、踝关节液及脾细胞培养上清IL-17表达的影响
    实验四 外感风寒湿热对 CIA 大鼠血清及滑膜 AHR 表达的影响
    实验五 外感风寒湿热对 CIA 大鼠血清及滑膜 Fas、FasL 表达的影响
    实验六 外感风寒湿热对 CIA 大鼠血清及滑膜 CD44 表达的影响
第三部分 讨论
    (一) 六淫动物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二) 痹证模型的建立
    (三) 实验动物的选择
    (四) CD44、AHR 的表达与 RA 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
    (五) 外感风寒湿热与痹证的发生密切相关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内皮抑素及热休克蛋白60、70与川崎病冠脉损害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内皮抑素与川崎病的关系(综述)
    参考文献

(9)人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的蛋白质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目录
1 绪论
    1.1 背景
    1.2 目前心血管蛋白质组学研究情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人左心室乳头肌心肌样本的采集
    2.2 凝胶内差示电泳实验步骤
    2.3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
3 结果
    3.1 入组患者一般情况
    3.2 DIGE结果
    3.3 MALDI-TOF质谱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HSP60
    4.2 结蛋白
    4.3 蛋白酶体
    4.4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简历

(10)痛风宁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HSP70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现代医学对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2 中医学对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
    3 现代医学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相关方案
    4 中医学对痛风性关节炎辩证论证的研究
    5 HSP70的相关研究进展
    6 痛风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7 痛风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痛风宁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HSP70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参考文献
附录2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统计学证明

四、风湿热患儿血液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热休克蛋白60、70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J]. 穆志龙,高颖,卫丽,贺改涛,马蕾,焦富勇,王杰民. 陕西医学杂志, 2020(09)
  • [2]风寒湿热环境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模型中医证型的影响[J]. 朱兴旺,赵文婷,宣亚男,赵晓峰,顾为望,肖长虹,陈恩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
  • [3]人工环境诱导类风湿关节炎寒痹与热痹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D]. 朱兴旺.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4]MicroRNA-205-3p通过IL-1b对风湿性心脏病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陆启瑜. 昆明医科大学, 2018(06)
  • [5]闫慧敏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养阴清瘀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D]. 郝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6]Hsp90诱导表达对热应激损伤鸡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D]. 张晓辉. 南京农业大学, 2016(12)
  • [7]外感风寒湿热与痹证相关性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 镇兰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12)
  • [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内皮抑素及热休克蛋白60、70与川崎病冠脉损害的关系[D]. 王娟. 泸州医学院, 2012(02)
  • [9]人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的蛋白质组研究[D]. 郑大为. 浙江大学, 2012(09)
  • [10]痛风宁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HSP70表达的影响[D]. 接红宇.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4)


风湿热论文 心肌细胞论文 热痹论文 热休克蛋白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五味益宫散治疗腹泻经验
下一篇:论《孙子兵法》的写作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