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颧骨血管瘤(附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颧骨血管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文献综述)

蔡庆虎,许崇永,邱乾德[1](2020)在《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影像学表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的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14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骨EHE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0例,女4例;年龄11~76岁,中位数40岁。临床均表现为患处肿胀、疼痛,予以消炎镇痛处理后,疼痛无明显好转。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异常。3例同时行X线、CT及MRI检查,3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2例同时行X线和MRI检查,1例同时行X线和CT检查,3例仅行CT检查,2例仅行MRI检查;5例行MRI增强扫描。分析病变的影像学特征。结果:(1)肿瘤部位与大小。肿瘤位于股骨上段3例,肿瘤位于股骨中下段、胫骨上段、胫骨下段、腓骨上段、肱骨远端、颧骨、C4椎体、T3椎体、T5椎体、T10椎体及S2椎体各1例。肿瘤最大径3.1~8.9 cm,其中最大径3.1~5.0 cm 5例、最大径>7.1 cm 9例。(2)X线表现。6例行X线检查。3例骨质呈囊状破坏伴轻度膨胀,3例骨质呈溶骨性破坏;3例骨质破坏区内可见数条粗细不均的骨嵴,2例骨皮质大部分破坏吸收,1例骨质破坏边缘轻度硬化;1例发生病理性骨折;4例伴周围软组织肿胀,2例伴周围软组织肿块。(3)CT表现。10例行CT检查。4例骨质呈小斑片状或大片状溶骨性破坏;2例骨质呈溶骨性破坏伴轻度膨胀性改变;2例骨质呈囊状破坏,破坏区内见数条网格状骨嵴分隔;2例骨质呈囊状破坏伴轻度膨胀性改变,呈"肥皂泡样"外观。5例骨质破坏边缘轻度硬化,2例有轻度骨膜反应。4例伴有软组织肿胀;6例伴有软组织肿块,肿块CT值30~45 HU,中位数38 HU。(4)MRI表现。10例行MRI检查。5例骨质呈溶骨性破坏伴骨皮质破坏吸收,其中1例伴葱皮样骨膜反应;5例骨质呈囊状破坏,其中2例病灶区见数条网格状骨嵴分隔,4例病灶边缘骨质轻度硬化。3例出现病变部位椎体压缩变扁及椎管狭窄。4例伴软组织肿块,4例伴软组织肿胀。病灶区T1WI呈均匀低信号7例,不均匀等、低信号3例;T2WI呈均匀高信号3例,呈高、等、低混杂信号7例,其中3例病灶内见线状低信号分隔;T2WI脂肪抑制序列呈高信号5例,呈等、高混杂信号3例,呈高、低混杂信号2例;病灶区边缘于T1WI、T2WI和T2WI脂肪抑制序列均见线状低信号影。肿胀软组织和肿块在T1WI上呈均匀低信号,在T2WI和T2WI脂肪抑制序列呈均匀高信号。5例行MRI增强扫描,在T2WI脂肪抑制序列和T1WI均呈不均匀强化,其中蜂窝状显着强化3例、中度强化2例。(5)病理学表现。14例均行病灶手术切除,术中切开骨质表面,探查骨间可见局部软组织界限不清,无包膜,呈灰白色,质地较实。HE染色见肿物中浸润性生长的散在性及片状血管性病变,血管发育较幼稚,分布密集,内皮细胞呈梭形,梭形细胞部分胞浆嗜酸,细胞核有轻度异型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见血管内皮细胞标记CD31、CD34、Ⅷ因子、Vimentin、CK均为阳性。结论:骨EHE多见于下肢长管状骨,在X线片和CT片上多表现为溶骨性破坏、囊状破坏,或囊状伴轻度膨胀性改变,病灶内伴有多发粗细不均的骨嵴,少数病例骨质破坏边缘可有硬化;在MRI T1WI上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在T2WI上呈不均匀高信号,在T2WI脂肪抑制序列上呈等信号或高信号。

陈爱林[2](2014)在《海绵窦区罕见肿瘤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海绵窦区肿瘤常见者为脑膜瘤、神经鞘瘤及海绵状血管瘤。而相对罕见的脊索瘤样脑膜瘤、表皮样囊肿及腺样囊性癌的临床报道较少。以我科成功手术治疗的海绵窦区表皮样囊肿、脊索瘤样脑膜瘤及腺样囊性癌为例,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诊治经验,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并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提高肿瘤切除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成功手术治疗的海绵窦区脊索瘤样脑膜瘤、表皮样囊肿及腺样囊性癌的临床资料,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比较海绵窦区脑膜瘤、神经鞘瘤、海绵状血管瘤、表皮样囊肿、脊索瘤样脑膜瘤及腺样囊性癌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从常用手术入路的解剖关系、术中处理措施及可能导致的术后并发症的角度,比较不同手术入路的优缺点。结果:海绵窦区肿瘤的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III~VI颅神经受累。腺样囊性癌多由其它部位侵袭至颅内,可有原发灶相关的症状体征。神经鞘瘤多起源于神经鞘膜细胞,所以常以神经刺激和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MRI上,脑膜瘤大多均匀一致强化,脊索瘤样脑膜瘤常呈不均匀强化,神经鞘瘤可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而腺样囊性癌不均匀强化,呈大小不同的囊腔。在弥散加权成像(DWI)上,表皮样囊肿呈高信号,具有特异性,但不强化。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在T2W像上中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其强化程度高于脑膜瘤。脑膜瘤与脊索瘤样脑膜瘤病理组织学相似,脊索瘤样脑膜瘤D2-40蛋白表达阳性,而脑膜瘤表达阴性。神经鞘瘤由梭形细胞或小的星状细胞组成,伴有各种退行性变,S-100、Leu-7常呈阳性,局灶性GFAP呈阳性。海绵状血管瘤由血管窦组成,VEGF相关受体表达增高。表皮样囊肿呈结节状或囊状,内容物可见钙化和泥沙样改变。腺样囊性癌的特征性组织学征象是团块状增生的肿瘤细胞,呈筛状及腺样排列。手术切除海绵窦区肿瘤可经翼点或改良翼点入路,若肿瘤涉及眼眶者可取额眶颧入路,对于后部海绵窦肿瘤可取颞下经颧弓入路。经颞下锁孔入路可切除大部分海绵窦区肿瘤。结论:1、海绵窦区肿瘤的临床症状常不典型,主要表现为海绵窦综合征;2、MRI增强扫描有助于海绵窦区肿瘤的鉴别诊断,确诊有赖于手术后病理结果;3、经颞下锁孔入路可切除大部分海绵窦区肿瘤。

程瑞林[3](2012)在《骨血管瘤的临床诊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性整理分析我院收治的骨血管瘤病例,探讨骨血管瘤的发病特点和诊疗现状。方法:收集我院骨科2000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骨血管瘤病例共22例,逐一进行了术后电话随访,并结合部分患者的门诊随访资料,分别按发病部位、病理类型、手术方式等进行归类和统计,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Levene-test检验方差齐次性,均值差异性采用T-test进行检验分析,数据整理、统计分析及绘图使用Excel2010、SPSS17.0、GraphPad Prism5.0软件进行。结果:共22例,其中男性12例(占54.5%),女性10例(占45.5%),男女比例为1.2:1。患者年龄分布为19-62岁,中位年龄48岁,大部分集中于40-60岁年龄段(共16例,占72.7%)。根据发病部位分类,脊椎组5例(共占22.73%:胸椎组2例,占9.09%;腰椎组3例,占13.64%);四肢骨组13例(共占59.09%:肱骨组3例,占13.64%;尺骨组3例,占13.64%;股骨组3例,占13.64%;胫骨组2例,占9.09%;腓骨组1例,占4.54%;指骨组]例,占4.54%);躯干骨组4例(共占18.18%:骨盆组2例,占9.09%;锁骨组1例,占4.54%;肋骨组1例,占4.54%)。全部行手术治疗,术前行动脉造影1例,行动脉栓塞0例,术前穿刺活检1例,术前切开活检1例,手术出血量平均为1026.8mL(最少量为20mL,最多量为5000mL)。收集的22例病例资料中失访5例,得到有效随访17例(有效随访率达77.3%)。其中死亡0例,复发0例;有症状组(14例)在术后症状完全消失8例,术后症状部分改善6例;无症状组(共3例),术后仍无症状2例,关节活动障碍]例。结论:骨血管瘤可在各个年龄段发病,但多数集中在40-60岁,中位年龄48岁;男女性别差异不明显;常见发病部位为脊柱、肱骨、股骨、骨盆等。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肿痛或仅发现肿块,多数无明显症状。手术出血一般较多,可选择病灶内切除术或边缘切除术。预后主要与肿瘤发病部位与肿瘤大小有关。

朱光第[4](2001)在《颧骨肿瘤3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颌面部骨结构的肿瘤以发生于上、下颌骨为多,颧骨肿瘤少见。作者所查及的文献中未见到有关颧骨肿瘤较系统的论述。本文结合我科治疗的3例不同类型颧骨肿瘤,进行文献复习,以期对临床有所参考。 1 病例报告 例1,房某某,女,19岁,病案号148123。主诉右颧部膨隆16年。3岁时发现右眼眶外侧隆起拇指头大,于6岁、8岁时先后二次在二家医院行手术,最初诊断为“骨纤维异常增殖征”,因喷射状出血被迫中止手术。肿瘤继续增大、面部畸形并常出现无规律的疼痛,于1998-01入本院。检查:全身情况良好,

陈兵[5](2001)在《颧部修复重建的临床应用解剖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①对颧部进行专题解剖研究,以期为颧部修复重建手术的开展提供应用基础理论; ②研究颧骨整形的立体可视化和手术仿真模拟; ③探讨颧骨缩小术和颅骨、锁骨、肋骨、髂骨等骨皮瓣颧骨修复再造术的方法和解剖要点。 材料与方法: ①解剖15例30侧防腐成人头部标本和9例18侧新鲜成人头部标本; ②观察头面部血管铸型标本10例18侧; ③解剖2具成人尸体标本; ④复习有关解剖资料; ⑤应用3DCMFCAS操作系统。 结果: ①颧骨是面部较突出的部位,影响容貌的特征之一,由菱形的骨体与4个骨突组成,有3个面和5个缘。 ②除颧大肌起自颧骨体与颧弓的交界处,咬肌起于颧弓下缘、颧弓颧骨的内侧面外,其余部位无肌肉附着,颧骨呈“游离”状。 ③颞深筋膜起自颞肌附着缘,由单层逐渐分为深浅两层向下分别附着于颧弓上缘的内侧面和外侧面,两者之间含有脂肪垫,并在其上部有颞中静脉走行。经颞深筋膜的深、浅两层之间的间隙直接达颧弓上缘是安全的手术入路。 ④面神经的颞支和颧支在颧弓下缘出腮腺,出腮腺后由腮腺筋膜分隔包裹走行于SMAS和深筋膜之间的SMAS下层内,斜向前上方行走并逐渐分支,于肌肉的深面进入并支配之。 ⑤3DCMFCAS可进行颧骨缩小术等手术的仿真模拟,可用于手术前的讨论和制定手术方案和临床教学等。但目前只能进行硬组织的切割和移位,不能预测手术后面部软组织和外观的变化,不能用于颧骨切削缩小术和双侧颧骨扩增术的模拟,不能与精细的电脑加工机械连接在体外复制出模型和加工制作植入体,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研究。 ⑤颧骨有丰富的血供,滋养动脉从颧骨的后内侧缘进入骨内经颧面孔穿出成为颧面动脉。面横动脉、颗饯动脉、眶下动脉。面动脉及上颌动脉均有分支达颧骨周围组织,井有细小血管经骨膜供养颧骨。 ①在颧弓平面下颌骨冠突与颧骨间的距离为(1.3士3.6)nun及该处颧骨的厚度为(8.8士2.3)mm,冠突与颧弓间的距离为(6.5土 1.2)mm及该处颧弓的厚度为Q.3土0.4)M。 ③颅骨、锁骨、肋骨和骼骨具有一定的弧度适合于颧骨的修复重建,根据颅骨、锁骨、肋骨和骼骨等部位的解剖和血供特点可设计额部扩张皮瓣复合额顶颅骨瓣转移、颈部扩张皮瓣带锁骨转移、胸背动脉蒂第11、12肋骨皮瓣游离移植或带蒂转移、双蒂骼骨皮瓣游离移植修复颧骨部位的骨及软组织缺损,各有其优缺点。 结论: ①观察了颧部的组织层次及颧骨的形态、颧骨与肌肉的关系、颧骨与颗浅、深筋膜的关系、颧骨与面神经的关系。颧骨的血液供应、颧骨与下颌骨冠突的关系(颧骨后间隙)井于颧弓平面测量颧骨颧弓的厚度等。 ②3DCMFCAS具有三维重建达到立体可视化效果,可手术仿真模拟。可用于手术前的讨论和制定手术方案和临床教学等优点。但仍有许多不足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研究。 ③分析总结了颧骨手术入路的解剖要点。颧部理想手术层次是在骨膜下,可减少面神经的损伤。 ④颧骨磨削术适合于颧骨骨质较厚者,最大磨削厚度为颧骨厚度的一半。颧骨截骨缩小术适合于颧骨颧弓向前向外隆凸颧骨后间隙增宽者,提出了解剖安全线和临床实用截骨线。 ⑤额部皮肤扩张复合颅骨瓣、颈胸部预扩张皮瓣带半片锁骨转移。胸背动脉蒂第 11。12肋骨皮瓣、双蒂骼骨皮瓣游离移植在修复颧部方面有良好的血供基础和意义,各有其优、缺点。

朱晓英[6](2000)在《颧骨血管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

罗成,高志鹏,董展,楼跃[7](2021)在《骨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儿童骨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细胞瘤(Kaposiform hemangioendothelioma,KHE)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诊疗方法及预后情况,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以2014年11月9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1例儿童骨KHE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检索维普、万方、CNKI、Pubmed、Medline数据库截至2020年5月关于儿童骨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细胞瘤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本例KHE原发于跟骨,行活检及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后,于外院接受西罗莫司口服治疗,随访5年6个月,带瘤生存。通过文献检索,检索到10篇儿童骨KHE相关文献,联合本次报道1例患者分析结果如下:共15例患者。11例(11/15,73%)出现患处疼痛,5例(5/15,33%)可见局部肿胀,5例(5/15,33%)触痛明显,7例(7/15,47%)出现活动受限。4例脊柱病变患者中,2例(2/4,50%)出现脊柱侧弯,1例(1/4,25%)出现下肢跛行。所有患者未发现明显的皮肤异常。1例(1/15,6.5%)锁骨病变患者出现卡-梅现象。9例行X线检查,7例(7/9,78%)提示溶骨性改变,3例(3/9,33%)提示不同程度硬化,2例(2/9,22%)提示骨密度欠均匀,1例(1/9,11%)提示骨皮质变薄。11例行CT检查,均提示溶骨性改变,7例(7/11,64%)提示骨皮质变薄或破坏。9例行MRI检查,7例(6/9,67%)提示T1低信号、T2高信号,1例(1/9,11%)提示T1高信号、T2高信号,1例(1/9,11%)提示T2低信号,1例(1/9,11%)提示局部骨质破坏。3例行骨扫描检查,均提示病灶呈高摄取率。治疗资料齐全者12例,6例(6/12,50%)病灶广泛切除治疗,2例(2/12,17%)采用西罗莫司治疗,1例(1/12,8%)长春新碱化疗,1例(1/12,8%)沙利度胺和塞来昔布口服治疗,1例(1/12,8%)行脊柱融合固定术,1例(1/12,8%)未接受任何治疗。12例平均随访时间45.9个月,7例(7/12,58%)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影像学结果阴性,未见肿瘤复发、进展或转移),5例(5/12,42%)带瘤生存(症状体征缓解或消失,影像学结果提示病灶稳定或缩小,未见肿瘤进展或转移)。7例临床痊愈患者平均随访时间52.9个月,其中手术治疗者6例(6/7,86%),长春新碱化疗者1例(1/7,14%)。5例带瘤生存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5.8个月,包括西罗莫司治疗者2例(2/5,40%),沙利度胺和塞来昔布治疗者1例(1/5,20%),脊柱融合固定者1例(1/5,20%),无任何治疗者1例(1/5,20%)。结论原发于骨的儿童KHE极为罕见,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均不具特异性,早期行活检术并借助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方法有助于确诊此病。肿瘤完整切除的患者预后良好,提示手术切除目前可作为根治儿童骨KHE的首选方式。药物治疗儿童骨KHE的指征、方式及效果,尚需通过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研究加以规范和证实。

李琳琳,李凤朝,刘慧[8](2017)在《颅骨血管瘤6例并文献复习》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颅骨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学证实的6例颅骨血管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CT示6例病灶均为单发1例示多发条状骨嵴样结构,部分骨质破坏区突破皮质向邻近头皮软组织内膨隆;其余5例示病灶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6例病灶全切。术后失访1例,其余5例随访,预后良好。结论颅骨血管瘤临床少见,影像学具有特征性表现,术后病理检查易确诊。手术全切病灶预后良好。

杜剑亮,刘骏峰,陈倩[9](2014)在《骨肿瘤ICD-10编码相关问题》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加深编码员对骨肿瘤编码中应注意问题及相关知识的理解。方法从骨肉瘤的部位编码、菱形号的理解、骨肿瘤WHO分类和骨良性肿瘤的部位编码4个方面对骨肿瘤ICD-10编码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骨肉瘤的部位编码应根据肿瘤实际发生的部位来确定;骨内性和牙源性肿瘤的组织学编码范围不应局限在M8812或M918M934;WHO骨肿瘤分类指出了原发骨肿瘤组织学类型的范围,并应注意与ICD-10动态编码的对应关系;骨良性肿瘤的部位编码除了血管瘤、淋巴管瘤和脂肪瘤以外均应为D16。结论编码员应按照ICD-10中规定的方法查找编码,并且要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编码规则,编码才不容易出现错误。

安纲[10](2014)在《数字化技术应用于颅面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治疗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探索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进行颧上颌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术前设计和术中指导,提供客观的测量指标,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2、为额眶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手术治疗进行预设计,提供客观的测量指标,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3、以数字化技术对颅眶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术前与术后的眶容积和突眼程度进行测量,从而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临床预测突眼度改善的效果提供预测方法。4、采用数字化方法对颅面部骨纤病灶进行定量运算,提供定量指标以供比较病灶的生长速度,从而为临床随访诊断提供可靠的数据。方法1、采用镜像法和数字减影法,计算病灶范围,为术中眶底病灶切除和颧上颌部病灶切除的操作提供测量数据;重建眶下神经血管束,根据病灶区范围预设计分段截骨方案;虚拟设计截骨效果,为手术方案提供参考。2、虚拟设计截骨后的颅骨缺损效果图,打印三维头模,制作个性化钛修复体,虚拟设计颅骨外板取骨及移植方案,采取数字化成型的个性化钛修复体结合自体颅骨外板移植修复颅骨骨纤病灶切除后的颅骨缺损。3、重建颅眶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术前与术后的眶内容,测量眶容积和突眼程度,进行统计分析。4、测量并计算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病灶区骨密度值,在骨密度可信区间内限定重建阈值,重建病灶区,测量术后2周内和术后半年的病灶体积,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患侧病灶所致眶底抬高的眼眶畸形得到矫正并接近健侧,患侧颌面部经修复后接近健侧形态,患者及家属表示满意;术中出血量少,未发生误伤神经血管等并发症;术后骨形态接近术前模拟效果。2、术后重建的颅眶部形态接近正常,患者及家属表示满意,术后无严重并发症。3术后患侧眶容积和突眼度均有改善,眶容积与突眼度间为正相关。4、可检测到研究组内部分病例术后术后2周内和术后半年的病灶体积间的差异。结论采用数字化技术辅助治疗颅面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术后面部形态良好,并发症少,术后颅骨形态接近术前的模拟效果。手术可以改善眶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造成的眶腔狭窄和突眼畸形,同时眶容积与突眼度间存在相关性。采用限定骨密度法测量病灶体积,可以反映病灶生长速度,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随访诊断提供定量数据。

二、颧骨血管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颧骨血管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影像学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方 法
    2.1 影像学检查
    2.2 病理学检查
3 结 果
    3.1 肿瘤部位与大小
    3.2 影像学表现
        3.2.1 X线表现
        3.2.2 CT表现
        3.2.3 MRI表现
    3.3 病理学表现
4 讨 论
    4.1 骨EHE的组织学分类与病理学表现
    4.2 骨EHE的临床特点
    4.3 骨EHE的影像学表现
    4.4 骨EHE的鉴别诊断

(2)海绵窦区罕见肿瘤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一、 一般资料
    二、 研究方法
海绵窦解剖
海绵窦区脊索瘤样脑膜瘤临床诊断与治疗
    1、临床资料
    2、临床诊断与治疗
海绵窦区表皮样囊肿临床诊断与治疗
    1、临床资料
    2、临床诊断与治疗
海绵窦区腺样囊性癌临床诊断与治疗
    1、临床资料
    2、临床与病理
海绵窦区肿瘤手术入路
    一、 翼点(额颞)入路
    二、 改良翼点入路
    三、 额眶颧入路
    四、 颞下经颧弓入路
    五、 颞下“锁孔”入路
结果
    一、 海绵窦区脊索瘤样脑膜瘤
    二、 海绵窦区表皮样囊肿
    三、 海绵窦区腺样囊性癌
    四、 脑膜瘤的临床与病理
    五、 神经鞘瘤的临床与病理
    六、 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与病理
    七、 海绵窦肿瘤分类及分级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参加会议、培训
致谢

(3)骨血管瘤的临床诊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与中英文索引
目录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5)颧部修复重建的临床应用解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颧部的临床应用解剖学基础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3DCMFCAS在颧骨整形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颧骨修复重建的临床应用解剖研究
    1 颧骨缩小术的临床应用解剖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2 额部扩张皮瓣复合蒂颅骨瓣转移修复颧部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3 颈胸部皮瓣预扩张带锁骨转移修复颧部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4 胸背动脉蒂第11、12肋骨皮瓣修复颧部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结论
    5 双蒂髂骨皮瓣游离移植修复颧部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综述目录
文献综述
致谢

(7)骨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病理检查
    三、文献检索
结果
    一、本例患者预后
    二、文献分析
讨论

(9)骨肿瘤ICD-10编码相关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骨肉瘤的部位编码
    1.1 编码查找方法
    1.2 骨外骨肉瘤的部位编码
2 菱形号的理解
3 WHO骨肿瘤分类
    3.1 原发骨肿瘤的组织学类型
    3.2 肿瘤动态分类
4 骨良性肿瘤的部位编码
    4.1 骨血管瘤、淋巴管瘤和脂肪瘤的部位编码
    4.2 其他骨良性肿瘤的部位编码

(10)数字化技术应用于颅面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及设备
第一部分 数字化技术辅助治疗上颌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数字化技术辅助治疗额眶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颅眶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所致突眼与眼眶容积之间关系的数字化分析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部分 数字化技术辅助颅面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随访诊断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颅面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表
    附录二 附图
致谢

四、颧骨血管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参考文献)

  • [1]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影像学表现[J]. 蔡庆虎,许崇永,邱乾德. 中医正骨, 2020(11)
  • [2]海绵窦区罕见肿瘤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D]. 陈爱林. 苏州大学, 2014(11)
  • [3]骨血管瘤的临床诊疗分析[D]. 程瑞林. 浙江大学, 2012(10)
  • [4]颧骨肿瘤3例报告[J]. 朱光第.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01(02)
  • [5]颧部修复重建的临床应用解剖研究[D]. 陈兵. 第一军医大学, 2001(01)
  • [6]颧骨血管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朱晓英.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0(S1)
  • [7]骨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J]. 罗成,高志鹏,董展,楼跃.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21(02)
  • [8]颅骨血管瘤6例并文献复习[J]. 李琳琳,李凤朝,刘慧.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7(04)
  • [9]骨肿瘤ICD-10编码相关问题[J]. 杜剑亮,刘骏峰,陈倩. 中国病案, 2014(06)
  • [10]数字化技术应用于颅面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治疗的研究[D]. 安纲.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4(11)


脑膜瘤论文 海绵窦论文 血管瘤论文 健康论文 养生论文

上一篇:在活动中寻找乐趣,在乐趣中发展
下一篇:美术生思想政治工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