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艺[1](2021)在《ROS相关基因对胃癌免疫微环境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近20多来年,基因表达谱一直是概率统计学科、生物信息学科以及计算机学科相互交叉的研究方向之一。通过对基因表达谱的数据分析,从基因的角度上探索癌症发展的历程,以及其和肿瘤微环境的关系,已经成为当下比较热门的课题之一。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与肿瘤免疫微环境密切相关。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从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数据库中下载ROS相关基因数据,并通过Cox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4个能够独立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基因(NOS3、TRAF2、MYB和ARG1)。利用这四个基因建立了一个ROS相关模型来计算风险评分,并将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的样本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通过比较基于年龄、性别、肿瘤、淋巴结和转移分期的模型,我们观察到风险评分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进一步,研究了活性氧(ROS)相关的高风险和低风险组的通路富集情况,又通过分析两个数据库中ROS相关的高风险和低风险的免疫细胞浸润情况,筛选出5种细胞在高低风险组的浸润情况存在显着差异。最后我们证实了2个与ROS密切相关并且可以调节这些细胞浸润的基因—CCL2和CCL19,它们在TCGA数据库中与ROS均为正相关,在GEO数据库中与ROS均为负相关。因此,ROS模型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并能影响免疫细胞的浸润。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ROS及其免疫微环境提供了帮助。
黄琨伦[2](2020)在《姜黄素对室外细颗粒物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天有90%的人都在呼吸污染的空气,而空气污染导致每年700万人因癌症、脑卒中、心脏病、肺病等疾病而死亡,空气污染已经成为了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暴露于颗粒物(PM)会诱发氧化应激,从而导致多种健康问题。特别是细颗粒物(PM2.5),含有大量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深入肺部诱发肺损伤;已有研究显示,姜黄素可以减轻吸烟所致氧化应激和炎症损伤,但是否对PM2.5所致肺损伤也有保护作用,目前相关研究还少见。目的:探讨姜黄素对PM2.5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为今后开发应用姜黄素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28只SPF级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ON),生理盐水(NS)组,PM2.5(PM2.5)组和姜黄素(CUR)组。采用气管内滴注PM2.5对小鼠进行处理;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肺组织中MDA、CAT、GSH-PX等氧化应激指标;ELISA法测定肺组织中IL-6和TNF-α的水平;病理学检查评估肺组织损伤程度。使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肺组织内源性CO;通过蛋白质印迹和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肺组织中HO-1和P38 MAPK的表达。结果:CUR组、PM2.5组MDA水平较CON组、NS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UR组、PM2.5组CAT活性水平较CON组、NS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UR组、PM2.5组GSH-PX活性水平较CON组、NS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UR组与CON组、NS组比较,HO-1/CO,P38 MAPK表达明显增强,有统计学意义(P<0.05)。PM2.5 组与 CON 组、NS 组相比较,HO-1/C0,P38 MAPK表达明显增强,有统计学意义(P<0.05)。MDA、TNF-α和IL-6等氧化和炎症指标的含量,CUR组比PM2.5组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UR组中CAT、GSH-PX活性比PM2.5组的活性水平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UR组和PM2.5组的比较中,CUR组中HO-1/CO,P38 MAPK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PM2.5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暴露于PM2.5能诱导小鼠肺组织损伤;2、PM2.5暴露下,小鼠肺组织HO-1/CO,P38 MAPK表达增加,以对抗其引起的氧化应激和炎症损伤;3、姜黄素能进一步增加肺组织HO-1/CO,P38 MAPK的表达,减轻PM2.5所致氧化应激和炎症损伤。
赵晨[3](2020)在《脂肪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全世界中老年人群最常见的骨关节疾病,是引起膝关节疼痛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还没有预防或治愈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由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免疫调节和分化的潜能,越来越多的研究将其应用于缺损组织的再生,脂肪干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 stem cells,ADSCs)是MSCs的类型之一,与其他组织的MSCs具有相似的表面标志物和分化潜能,但相比其他组织来源的MSCs,ADSCs具有量大、易获取的优势,其已经被成功应用于治疗OA动物模型。外泌体是由细胞分泌的一种囊泡,其内部含有蛋白质、DNA、RNA和脂质等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能够通过旁分泌、邻分泌和内吞三种方式被受体细胞吸收,并影响受体细胞的生物过程,研究发现MSCs来源的外泌体在损伤的软骨中具有修复作用。Wnt信号通路在维持关节的完整性上非常重要,β-catenin水平的过度和不足会分别通过增强病理性成熟和凋亡破坏关节软骨细胞的平衡,在OA软骨组织中存在β-catenin水平的上调。自噬是进化保守的过程,细胞内部的维护有赖于持续自噬的作用,研究表明OA中自噬具有保护软骨的作用,并且在其他疾病和细胞的研究中发现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可以负向调控自噬反应。目前对于ADSCs来源外泌体治疗OA的疗效及相关机制研究尚有限,ADSCs来源外泌体是否会调节软骨细胞中β-catenin及自噬,从而影响软骨细胞的性能尚未见研究。因此,本研究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1)抽脂术及直接切取脂肪组织中获取的ADSCs其细胞性能是否有差异;(2)动物体内观察ADSCs及ADSCs来源外泌体对OA模型大鼠滑膜及软骨组织的治疗效果及它们之间的比较;(3)ADSCs来源外泌体对OA患者来源滑膜成纤维细胞和软骨细胞的作用以及对软骨细胞中β-catenin和自噬的影响。第一部分脂肪干细胞及其外泌体的提取及鉴定目的:从抽脂术及髋关节置换术中获取的脂肪组织中提取ADSCs,并且从ADSCs培养基中提取外泌体,对ADSCs的表型、分化能力及外泌体形态、标志蛋白的表达进行鉴定。方法:采用胰酶与胶原酶联合消化的方式从抽脂术及髋关节置换术获得的脂肪组织中提取ADSCs,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的表面标志。将ADSCs向成骨、成脂、成软骨诱导,以茜素红、油红O及阿利新蓝染色鉴定成骨、成脂、成软骨潜能,荧光定量PCR检测诱导后OCN、PPARγ、COL2A1 mRNA的表达,采用CCK8检测ADSCs的增殖能力,比较两种来源ADSCs三系分化及增殖能力的差异。通过超速离心法获取ADSCs来源的外泌体,采用透射电镜及Western blot鉴定外泌体。结果:从抽脂术来源和髋关节置换术来源脂肪组织中获取的细胞为形态一致的成纤维样细胞,表面标志物均为CD31、CD34、CD45阴性表达,而CD73、CD90、CD105阳性表达,符合ADSCs表面标志物的表达,抽脂术来源和髋关节置换术来源的ADSCs具有相似的增殖能力和三系分化潜能;从两种来源ADSCs培养基中通过超速离心法能够获取直径在50nm~100nm之间的外泌体,特异性标记蛋白CD9和CD63阳性。结论:抽脂术和髋关节置换切取脂肪组织获取的ADSCs表面标志物、三系分化潜能及增殖能力相似,均能通过超速离心法从培养基中获取外泌体。第二部分ADSCs及其来源外泌体对OA模型大鼠的治疗效果的研究目的:观察ADSCs及其来源外泌体对OA模型大鼠行为学、滑膜组织及软骨组织的影响。方法:应用Hulth法制备OA大鼠模型,选取24只OA造模4周后的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各8只。A组为对照组,采用60μL生理盐水关节腔注射;B组为ADSCs组,将1×106个ADSCs以60μL生理盐水重悬后注射至OA大鼠膝关节;C组为外泌体组,采用ADSCs来源外泌体(1011颗粒/m L)关节腔注射治疗。所有大鼠均每周接受2次注射,共干预8周。观察大鼠干预后行为学指标、滑膜及关节面病理切片以及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所有大鼠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并发症。在造模成功后采用ADSCs、ADSCs来源外泌体治疗8周,结果显示B组和C组大鼠疼痛刺激反应、步态、活动度和肿胀均比A组症状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和C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滑膜HE染色显示A组滑膜组织中存在大量淋巴细胞的浸润,滑膜细胞增生,复层化。而B组和C组滑膜组织中滑膜细胞及间质淋巴细胞减少,炎症反应减弱,滑膜细胞状态趋于正常。番红O-固绿染色显示A组软骨结构紊乱,软骨细胞固缩,番红O-固绿染色减弱,潮线破坏;而B组和C组软骨结构相对完整,软骨细胞正常,番红O-固绿染色颜色深,潮线相对完整。A组改良Mankin’s评分平均为8.6分,B组和C组分别为3.4分和3.6分,A组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和C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A组软骨破坏要比B组、C组严重。A组滑膜组织中TNF-α基因及蛋白的表达要明显高于B组、C组,IL-10基因及蛋白的表达低于B组、C组;软骨组织基因及蛋白检测显示B组、C组II型胶原基因和蛋白表达高于A组。结论:ADSCs来源外泌体治疗OA模型大鼠的疗效与ADSCs相似,均能减轻滑膜组织的炎症反应,并且对软骨组织具有修复作用。第三部分ADSCs来源外泌体对OA患者滑膜成纤维细胞及软骨细胞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目的:探索ADSCs来源外泌体对OA患者来源滑膜成纤维细胞炎症因子分泌及软骨细胞的抗凋亡及迁移的影响。方法:分离获取OA患者来源的滑膜成纤维细胞及软骨细胞,将ADSCs来源外泌体干预活化状态下滑膜成纤维细胞,观察干预后炎症因子的表达情况;将ADSCs来源外泌体与H2O2干预的软骨细胞进行共培养,观察其对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软骨细胞接受滑膜成纤维细胞条件培养基及ADSCs来源外泌体干预,观察迁移能力的变化,检测β-catenin及自噬指标的改变。结果:ADSCs来源的外泌体与OA患者来源的活化状态下成纤维滑膜细胞共培养,结果显示活化状态下成纤维滑膜细胞在外泌体治疗后能显着减少IL6、TNF?α和NF?κB的炎症生物指标的水平,同时增加抗炎指标IL-10的水平。在观察到ADSCs来源外泌体能够减轻活化状态下滑膜成纤维细胞的炎症后,本研究继续研究了ADSCs来源外泌体对关节软骨细胞氧化应激情况下凋亡的影响。本研究将关节软骨细胞培养后以H2O2干预,用来模拟关节滑膜中M1巨噬细胞诱导的氧化应激反应,在H2O2干预后会明显增加软骨细胞的凋亡;在加入ADSCs来源外泌体干预后,结果显示随着外泌体浓度的增加,软骨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减少。根据ADSCs来源外泌体对软骨细胞凋亡实验结果,10×1010 particles/m L外泌体浓度对软骨细胞干预最为明显,后续实验我们均采用该浓度进行。为了观察活化状态下滑膜成纤维细胞条件培养基对软骨细胞迁移的影响及ADSCs来源外泌体的干预作用,我们分为对照组、条件培养基组和外泌体+条件培养基组。本研究显示软骨细胞在条件培养基培养下MAPLC3B mRNA表达降低,而CTNNB1、P62 mRNA表达升高,蛋白检测显示LC3II/I比例降低,β-catenin、P62蛋白表达升高;在外泌体干预后MAPLC3B mRNA表达升高,而CTNNB1、P62 mRNA表达降低;对相应蛋白检测显示LC3II/I比例升高,β-catenin、P62蛋白表达降低。既往研究显示β-catenin可以调控自噬的降解,本研究中结果显示外泌体增加自噬的同时降低了β-catenin的表达,这提示外泌体可能通过减少β-catenin,增加细胞内的自噬反应,从而促进了软骨的迁移。为了证实自噬对软骨细胞迁移的影响,我们采用自噬抑制小分子药物3-MA(20μM)干预,结果显示3-MA干预后软骨细胞迁移能力明显降低,基因检测显示3-MA干预后P62 mRNA升高,MAP1LC3B mRNA表达下降,β-catenin mRNA的表达与外泌体干预比较无明显差异,而相比对照组比较降低,蛋白检测也显示LC3II/I比例降低,P62蛋白表达升高,而β-catenin无明显改变。结论:ADSCs来源外泌体能够减少活化状态下滑膜成纤维细胞促炎因子的释放,增加抗炎因子的表达,减少氧化应激状态下软骨细胞的凋亡,同时它通过调节β-catenin/自噬通路,增加软骨细胞的自噬,促进其迁移能力的提高,从而起软骨修复的作用。
张印良[4](2020)在《糖皮质激素通过诱导klf9促进肝脏糖异生和肥胖》文中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临床上具有广泛应用,但长期使用会引起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和向心性肥胖等多种副作用,进而影响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已有报道表明,糖皮质激素能够促进肝脏糖异生基因的表达,并且抑制脂肪UCP1的表达。糖皮质激素引起肝脏糖异生和抑制UCP1的表达机制尚不明确。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糖皮质激素能明显促进肝脏和巨噬细胞Klf9(Kruppel-like factor 9)的mRNA和蛋白水平。为了探究Klf9在糖皮质激素发挥功能中的作用,我们使用小鼠原代肝脏细胞、巨噬细胞原代细胞,肝脏Klf9特异敲除小鼠、巨噬细胞Klf9特异敲除小鼠、C57BL/6J小鼠和db/db糖尿病小鼠模型,运用多种研究手段对Klf9进行过表达和敲低,并结合Western blot,RT-PCR,双荧光报告基因,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等多种研究技术,研究糖皮质激素与Klf9在机体代谢中的作用机制。肝脏作为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我们首先探索了糖皮质激素在肝脏发挥的作用,通过RNA-Seq、染色质免疫沉淀、双荧光报告基因等实验,发现Klf9在糖皮质激素促进糖异生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细胞水平,使用腺病毒在小鼠肝脏原代细胞过表达Klf9能促进PGC-1α等糖异生基因表达上调,同时细胞葡萄糖输出增加。相反敲低Klf9可以明显削弱地塞米松对原代肝细胞葡萄糖输出的刺激作用。为了探究糖皮质激素药物通过Klf9激活肝脏糖异生的分子机制,通过尾静脉注射腺病毒在小鼠肝脏过量表达Klf9,发现肝脏过量表达Klf9能够引起高血糖症,并且促进PGC-1α等糖异生基因的表达。为了进一步验证Klfp促进糖异生过程,我们引进了肝脏特异Klf9基因敲除小鼠,发现肝脏特异Klf9基因敲除小鼠均表现出饥饿后低血糖的表型。而且,长期注射地塞米松不会导致肝脏特异Klf9基因敲除小鼠出现高血糖症;同时,地塞米松对PGC-1α等糖异生基因的促进作用在肝脏特异Klf9基因敲除小鼠中得到了明显抑制。这些结果表明Klf9在肝脏糖异生以及糖皮质激素诱导肝脏的糖异生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其次,糖皮质激素在机体内发挥免疫抑制作用,所以我们接下来就研究了糖皮质激素对巨噬细胞的影响。结合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发现糖皮质激素能促进巨噬细胞Klf9表达增加。机体巨噬细胞Klf9过表达能够引起脂肪含量增加,抑制机体能量代谢。同时,巨噬细胞Klf9敲除能够改善糖皮质激素引起的体脂含量增多,同时还能抵抗高脂饮食引起的肥胖。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Klf9在糖皮质激素促进肝脏糖异生,影响脂肪细胞产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治疗糖皮质激素药物引起的糖尿病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杨志怡[5](2019)在《加味诸葛行军散对热射病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建立热射病(heatstroke,HS)动物实验模型,给予不同剂量加味诸葛行军散灌胃,通过检测大鼠小肠黏膜闭锁小带蛋白1(zonula occludens 1,Z0-1)mRNA、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的表达,测定血清内毒素水平,并做肠黏膜组织病理分析,观察热射病对大鼠肠黏膜上皮及相关蛋白的影响,探讨加味诸葛行军散对肠屏障相关指标的作用;通过回顾性分析热射病所致肠屏障功能障碍1例,结合相关文献,以提供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期望为临床防治热射病拓宽思路。方法:运用人工气候箱模拟湿热环境建立热射病大鼠模型,通过检测大鼠血清内毒素含量、小肠黏膜ZO-1mRNA及HSP70的表达水平、小肠黏膜组织病理结构改变情况等直接或间接的方法评价大鼠的肠屏障功能,以验证加味诸葛行军散对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结果:(1)大鼠血清内毒素水平方面:在热射病发病后6小时,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血清内毒素水平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加味诸葛行军散低、高剂量组血清内毒素水平降低,高剂量组降低水平高于低剂量组。(2)大鼠Z0-1 mRNA的表达水平方面:模型组Z0-1 mRNA的表达水平与空白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低剂量组较空白组表达水平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加味诸葛行军散低剂量组ZO-1 mRNA的表达水平升高,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3)大鼠HSP70表达水平方面: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肠黏膜细胞内HSP70表达水平升高;低、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4)大鼠肠黏膜病理组织结构方面: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出现明显肠黏膜结构损伤;低、中、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损伤程度减轻,高剂量组损伤程度最小。结论:(1)在热射病发病后6小时,大鼠出现严重的内毒素血症及炎症反应。(2)加味诸葛行军散不能通过诱导肠黏膜细胞HSP70的升高抑制肠黏膜的损伤;本方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热射病大鼠的内毒素血症,可通过升高ZO-1 mRNA的水平减轻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及紧密连接的损伤,修复肠黏膜屏障功能,延缓热射病的进展。(3)下一步研究中,在造模标准的判定、时间节点及检测指标的选择方面需做进一步完善。
蒋建玲[6](2019)在《壮医药线点灸配合瓜萎牛蒡汤加减治疗急性乳腺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文通过壮医药线点灸配合瓜蒌牛蒡汤加减治疗急性乳腺炎肝胃郁热证患者的临床观察,观察其对急性乳腺炎肝胃郁热证的疗效及对各项指标的影响,探讨壮医药线点灸配合瓜蒌牛蒡汤加减治疗急性乳腺炎肝胃郁热证的理论依据,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乳腺病科门诊符急性乳腺炎(AM)肝胃郁热证的患者,按患者就诊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单纯口服瓜蒌牛蒡汤加减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壮医药线点灸配合治疗,两组疗程均为7d。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乳房胀痛情况、乳房红肿面积、乳汁分泌情况、乳房肿块大小、体温、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中医证候学评分以及总积分,并评定疗效。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经过一个疗程7d的治疗后,共55例患者完成临床观察。对照组完成28例,其中临床治愈3例,显效10例,有效12例,无效3例,对照组总有效89.29%;治疗组完成27例,其中临床治愈4例,显效18例,有效3例,无效2例,治疗组总有效92.59%,经秩和检验,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治疗前后各项积分对比:对照组与治疗组较治疗前均能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者乳房胀痛、乳房红肿面积、乳汁分泌、乳房肿块大小、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体温、中医证候学评分以及总积分情况。以上项目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乳房红肿面积、乳汁分泌情况、乳房肿块大小、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以及中医证候学评分、总积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改善患者体温上,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比较:治疗组不良反应2例,对照组不良反应3例,经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医药线点灸配合瓜蒌牛蒡汤加减治疗急性乳腺炎肝胃郁热证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能明显改善该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付会玲,蔡威,陈文莉[7](2018)在《白芍总苷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白芍总苷(TGP)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收集60例MHD患者及30例体检正常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前、后抽取所有入组者的空腹静脉血,分别用生化仪检测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Toll样受体4(TLR4)和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水平。结果 MHD患者外周血hs-CRP、IL-6、TNF-α和NGAL的含量分别为(6. 6±2. 3) mg/L、(351. 2±42. 3) ng/L、(8. 5±3. 2) ng/L和(548. 2±37. 8) ng/ml,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上升(P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给予TGP治疗后,上述指标分别为(4. 2±2. 3) mg/L、(298. 5±52. 7) ng/L、(7. 3±3. 3) ng/L和(440. 6±42. 0) ng/ml,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HD患者外周血TLR4和MyD88 mRNA水平分别为(2. 35±0. 16)和(3. 62±0. 21),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给予TGP治疗后,上述指标分别为(1. 28±0. 14)和(1. 64±0. 24),较治疗前水平明显下降(P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白芍总苷可能通过抑制TLR4/MyD88信号通路改善MHD患者微炎症状态,从而对MHD患者发挥保护作用。
张安英[8](2018)在《草鱼热激蛋白70(HSP70)的细胞因子功能及参与炎症反应调节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热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s)是一类维持细胞稳态的高度保守的蛋白超家族。哺乳动物研究表明,HSP70,一种被诱导的分子量为72 kDa左右的热激蛋白,不仅作为分子伴侣在蛋白折叠、跨膜运输和转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还作为细胞因子参与机体先天和获得性免疫反应的调节。硬骨鱼HSP70基因在许多鱼类中被克隆鉴定,常被作为生理应急反应的生物标志物。同时,硬骨鱼HSP70也被初步发现可能具有细胞因子功能,例如在草鱼外周血淋巴细胞(PBLs)中存在胞外分泌形式,诱导促炎因子mRNA高表达等。与哺乳动物研究相比,硬骨鱼HSP70细胞因子功能相关信息还十分匮乏,尤其在膜受体鉴别、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及其在炎症条件下的调控作用等方面。因此,本论文围绕上述三个方面系统地对草鱼HSP70细胞因子功能进行研究,不仅为进一步研究哺乳动物HSP70同系物功能提供了线索,而且将阐明草鱼HSP70参与免疫反应调节的作用机制,从而获悉鱼类HSP70免疫学新内容,为其在鱼病防治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草鱼HSP70是初期响应免疫刺激的重要细胞因子之一。(1)以草鱼头肾白细胞(HKLs)为细胞模型,在脂多糖(LPS)刺激下检测细胞内HSP70 mRNA表达,发现有剂量和时间依赖的上升;(2)在鱼类研究中首次发现HSP70蛋白分泌对LPS的响应在刺激发生1小时就有显着差异,并存在累积效应,且早于LPS对其基因转录水平的调控。(3)在体实验发现嗜水汽单胞菌感染刺激草鱼头肾组织中HSP70 mRNA和蛋白的表达,而外周血中HSP70蛋白含量增加更明显。这些结果显示草鱼HSP70在免疫刺激初期就以胞外分泌形式参与免疫响应,承担免疫调控作用。2.草鱼HSP70调控其它参与炎症调节的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和蛋白分泌。(1)在草鱼HKLs细胞中重组草鱼HSP70蛋白(rgcHSP70)上调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mRNA表达水平,同时刺激抑炎因子IL-10的产生,但对另一个抑炎因子转化生长因子(TGF-β)mRNA表达无影响。这一结果与哺乳动物研究结果有一定差异,显示草鱼HSP70的功能特异性。(2)草鱼HSP70促进细胞培养液中TNF-α、IL-1β和IL-10的分泌,其中对TNF-α和IL-1β分泌的调节发生很快,而对IL-10分泌的影响是持续和长久的。这些工作在鱼类中首次发现HSP70对细胞因子分泌的调控。3.草鱼HSP70通过不同信号通路调节抑炎因子和促炎因子的转录。(1)草鱼HSP70对TNF-α,IL-1β的调控均与NF-κB信号通路相关,同时p38 MAPK信号通路参与对IL-1β的调控,而JNK MAPK信号通路参与TNF-α的调控。(2)草鱼HSP70对IL-10的调控与NF-κB信号通路无关,只与p38 MAPK信号通路有关。4.初步鉴定草鱼HSP70受体。(1)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草鱼HSP70和TLR4在空间结构上可能形成相互作用。(2)克隆草鱼TLR4编码序列,构建TLR4真核表达质粒,在草鱼肾细胞系CIK中,通过NF-κB报告质粒的荧光素酶活性检验证明HSP70能够通过TLR4促进NF-κB活性,用实验方法证明了草鱼TLR4是草鱼HSP70的候选受体之一。这些结果初步鉴定了草鱼TRL4是草鱼HSP70的受体,相应提示鱼类TLR4的配体是HSP70。5.草鱼HSP70参与炎症调控的机制探讨。以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草鱼个体为研究模型发现:(1)rgcHSP70对嗜水气单胞菌造成的草鱼个体的死亡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2)rgcHSP70增强草鱼体内多种抗氧化酶活性,从而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3)rgcHSP70能快速调节细胞因子表达,增强鱼体抵抗细菌性病原的免疫力。(4)rgcHSP70通过对促炎因子IL-10持续的调控保护机体。这些研究探讨草鱼HSP70对炎症调控的相关机制以及潜在应用。总之,本论文从草鱼HSP70对炎症调控的响应以及草鱼HSP70对细胞因子调控模式、介导的信号通路、受体鉴定以及对炎症的调控等方面,系统地探究了低等脊椎动物中HSP70的细胞因子功能,不仅明确并完善HSP70在低等动物免疫系统的免疫学地位,而且通过揭示硬骨鱼HSP70的作用机理获悉鱼类炎症调控机制的新信息,进而提供鱼类免疫防御的新线索。
曾绘域[9](2017)在《降糖三黄片对糖尿病肾病大鼠TLR4/NF-κB信号通路的研究》文中认为文献研究:糖尿病肾病与消渴病日久并发的"下消"、"肾消"等相关。病因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房劳过度、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病机以脾胃亏虚、肾阴不足为本,以燥热、痰饮、水湿、瘀血、浊毒为标。治疗以补肾健脾,滋阴清热为大法,佐以化痰利水、活血化瘀、泻浊通腑之法。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涉及多种因素,如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蓄积、蛋白激酶C活化、多元醇通路激活、脂代谢紊乱、高血压、细胞因子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中占据重要地位,TLR4/NF-κB通路是介导炎症反应的重要信号通路,TLR4能激活NF-κB,增加炎症因子的表达,促进糖尿病肾病的进展。降糖三黄片是以桃核承气汤加减研制而成的院内制剂,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泻热通腑的功效,在防治糖尿病肾病方面具有一定疗效。实验研究:目的:探究降糖三黄片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TLR4/NF-κ B信号通路的影响,观察由TLR4/NF-κ B信号通路诱导的MCP-1的表达,探讨降糖三黄片对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80只SPF级SD大鼠经适应性喂养1周后,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正常组10只,造模组70只。造模前大鼠需禁食12小时,不禁水,造模组按45mg/kg剂量腹腔内注射STZ,正常组腹腔内注射等量的柠檬酸缓冲液。造模72小时后,测大鼠空腹血糖,若血糖值>16.7mmol/L,确认为糖尿病模型。正常组大鼠给予普通饲料进行喂养,造模组大鼠给予高糖高脂饲料进行喂养,继续喂养3周。3周后测尿液,尿量>原尿量的150%、24小时尿蛋白>30mg/24h,则确认为糖尿病肾病模型。糖尿病肾病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按随机数字表进一步分为模型组12只、降糖三黄片低剂量组11只、降糖三黄片中剂量组11只、降糖三黄片高剂量组11只、厄贝沙坦组11只。降糖三黄片低剂量组按675mg/kg·d的剂量灌胃,降糖三黄片中剂量组按1350mg/kg·d的剂量灌胃,降糖三黄片高剂量组按2700mg/kg·d的剂量灌胃,厄贝沙坦组按13.5mg/kg·d的剂量灌胃,灌胃前药物均用纯净水配成2ml混悬液,每日1次灌胃,连续8周。正常组及模型组灌服等量蒸馏水。实验结束时共62只大鼠完成实验,其中正常组10只,模型组9只,降糖三黄片低剂量组10只,降糖三黄片中剂量组11只,降糖三黄片高剂量组11只,厄贝沙坦组11只。分别在造模72小时后及治疗前测大鼠尾尖空腹微量血糖。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收集24h尿液测尿蛋白。治疗8周后,每只大鼠予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麻醉,腹主动脉取血,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甘油三脂、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肌酐、血尿素氮等指标。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肾组织中TLR4、NF-κB(p65)、MCP-1蛋白的分布,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肾组织中TLR4、NF-κB(P-p65)、MCP-1蛋白的表达。结果:1.治疗8周后降糖三黄片低、中、高剂量组空腹血糖与模型组相比显着下降(P<0.01);厄贝沙坦组空腹血糖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降糖三黄片低、中、高剂量组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下降(P<0.01);厄贝沙坦组糖化血红蛋白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降糖三黄片低、中、高剂量组TG、TC、LDL-C与模型组相比显着降低(P<0.01)。降糖三黄片低、中、高剂量组HDL-C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厄贝沙坦TG、TC、LDL-C、HDL-C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降糖三黄片低、中、高剂量组、厄贝沙坦组相对肾重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减轻(P<0.01)。治疗8周后,降糖三黄片低、中、高剂量组及厄贝沙坦组24h尿蛋白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减少(P<0.05)。治疗8周后,降糖三黄片高剂量组24h尿蛋白与厄贝沙坦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降糖三黄片低、中、高剂量组、厄贝沙坦组血肌酐、血尿素氮与模型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降糖三黄片高剂量组血肌酐、血尿素氮与厄贝沙坦组相比显着降低(P<0.01)。2.TLR4、NF-κB(p6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降糖三黄片低、中、高剂量组、厄贝沙坦组TLR4平均光密度值与模型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降糖三黄片高剂量组TLR4平均光密度值与厄贝沙坦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降糖三黄片低、中、高剂量组、厄贝沙坦组NF-κ B(p65)平均光密度值与模型组相比显着降低(P<0.01)。降糖三黄片高剂量组NF-κB(p65)平均光密度值与厄贝沙坦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Western blotting 法检测 TLR4、NF-κB(p65)蛋白表达显示,降糖三黄片低、中、高剂量组、厄贝沙坦组与模型组相比TLR4蛋白表达量显着下降(P<0.01)。降糖三黄片高剂量组TLR4蛋白表达量与厄贝沙坦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降糖三黄片低、中、高剂量组、厄贝沙坦组NF-κB(P-p65)蛋白表达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降低(P<0.01)。降糖三黄片高剂量组NF-κB(P-p65)蛋白表达量与厄贝沙坦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MCP-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降糖三黄片低、中、高剂量组、厄贝沙坦组MCP-1平均光密度值与模型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降糖三黄片高剂量组MCP-1平均光密度值与厄贝沙坦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MCP-1蛋白表达显示,降糖三黄片低、中、高剂量组、厄贝沙坦组MCP-1蛋白表达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降低(P<0.01)。降糖三黄片高剂量组MCP-1蛋白表达量与厄贝沙坦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降糖三黄片能改善糖、脂代谢,减少尿蛋白的排泄,改善肾功能。降糖三黄片低、中、高剂量组间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以降糖三黄片高剂量组效果最佳。降糖三黄片通过抑制TLR4/NF-κB炎症信号通路,下调炎症因子MCP-1的表达,起到减轻肾小球肥大、减少尿蛋白排泄,保护肾功能的作用,延缓DN的发生发展。
肖江山,杜宏武[10](2017)在《热休克蛋白与自身免疫病相关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s)是动物体内一类热应激蛋白,是机体受到高热或其他理化生物等因素刺激时产生的特殊蛋白质。HSPs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在正常生理状态下,HSPs可以在天然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中分别发挥作用,以帮助机体应对过激环境;而在异常病理条件下,HSPs可参与多种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发展。重点概述了HSP22、HSP27、HSP60、HSP70、HSP90与几种常见自身免疫病的相关作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胃癌的研究现状 |
| 1.2 胃癌病因 |
| 1.3 ROS |
| 1.4 本文研究结构及意义 |
| 第2章 统计分析方法 |
| 2.1 研究样本来源 |
| 2.2 分析方法 |
| 第3章 ROS相关基因和胃癌预后的研究分析 |
| 3.1 ROS相关基因筛选及建模 |
| 3.2 预后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
| 3.3 不同临床性状对胃癌预后的影响 |
| 3.4 分析 |
| 第4章 ROS相关基因模型通路富集以及免疫细胞的浸润研究 |
| 4.1 ROS基因相关风险组的基因通路富集情况 |
| 4.2 分析 |
| 4.3 免疫细胞的浸润 |
| 4.4 分析 |
|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 第三章 结果 |
| 第四章 讨论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编略词对照表 |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脂肪干细胞及其外泌体的提取及鉴定 |
| 1 引言 |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 2.1 实验试剂 |
| 2.2 实验仪器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脂肪组织的获取 |
| 2.3.2 脂肪干细胞提取 |
| 2.3.3 ADSCs冻存及复苏 |
| 2.3.4 表面标志物鉴定 |
| 2.3.5 三系分化鉴定 |
| 2.3.6 细胞总RNA的提取、反转录 |
| 2.3.7 实时荧光定量PCR |
| 2.3.8 ADSCs增殖检测 |
| 2.3.9 外泌体提取 |
| 2.3.10 外泌体鉴定 |
| 2.3.11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3.1 ADSCs形态和表面标志物鉴定 |
| 3.2 ADSCs三系分化鉴定及分化能力的比较 |
| 3.3 增殖能力的比较 |
| 3.4 外泌体鉴定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ADSCs干细胞及其来源外泌体对OA模型大鼠的治疗效果的研究 |
| 1 引言 |
|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 2.1 实验试剂 |
| 2.2 实验仪器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实验动物 |
| 2.3.2 动物造模 |
| 2.3.3 分组及干预方法 |
| 2.3.4 行为学观察 |
| 2.3.5 膝关节样本收集及病理切片 |
| 2.3.6 番红O-固绿染色 |
| 2.3.7 组织总RNA的提取及反转录 |
| 2.3.8 实时荧光定量PCR |
| 2.3.9 蛋白提取 |
| 2.3.10 Western blot |
| 2.3.11 统计学处理 |
| 3 结果 |
| 3.1 并发症及行为学观察 |
| 3.2 滑膜及软骨病理观察 |
| 3.3 基因及蛋白的比较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ADSCs来源外泌体对OA患者滑膜成纤维细胞及软骨细胞的作用机制研究 |
| 1 引言 |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试剂 |
| 2.2 实验仪器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OA患者滑膜组织中活化状态滑膜细胞的分离 |
| 2.3.2 软骨细胞分离培养 |
| 2.3.3 氧化应激下软骨细胞凋亡实验 |
| 2.3.4 条件培养基获取 |
| 2.3.5 迁移实验 |
| 2.3.6 总RNA提取及反转录 |
| 2.3.7 实时荧光定量PCR |
| 2.3.8 细胞蛋白提取 |
| 2.3.9 Western Blot |
| 2.3.10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3.1 ADSCs来源外泌体缓解活化状态滑膜成纤维细胞炎症 |
| 3.2 ADSCs来源外泌体对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 |
| 3.3 ADSCs来源外泌体对软骨细胞迁移的影响 |
| 3.4 自噬抑制对软骨细胞迁移的影响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脂肪来源干细胞对骨性关节炎的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英文缩写注释表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质粒载体 |
| 1.3 细菌菌株和细胞系 |
| 1.4 试剂盒 |
| 1.6 主要仪器及设备 |
| 1.7 主要化学试剂 |
| 1.8 结果处理软件 |
| 1.9 引物序列 |
| 2. 实验方法介绍 |
| 2.1 巨噬细胞和肝脏组织特异Klf9敲除小鼠的构建 |
| 2.3 小鼠的体重及饮食检测 |
| 2.4 小鼠的脂肪和肌肉含量测定 |
| 2.5 小鼠各种组织体重占比 |
| 2.6 葡萄糖耐受和丙酮酸耐受实验 |
| 2.7 小鼠能量代谢检测 |
| 2.8 小鼠体温检测 |
| 2.9 组织化学切片 |
| 2.10 组织及血液TG,TC测定 |
| 2.11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 |
| 2.12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ChIP) |
| 2.13 蛋白质免疫共沉淀 |
| 2.14 肝原代细胞分离 |
| 2.15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制备与提取 |
| 2.16 构建重组腺病毒 |
| 2.17 流失细胞检测 |
| 2.18 细胞及组织RAN抽提及cDNA的合成 |
| 2.19 总蛋白的提取 |
| 2.20 载体的构建 |
| 2.21 细胞转染实验 |
| 2.22 细胞传代与培养 |
| 2.23 双荧光报告基因实验 |
| 2.24 统计分析 |
| 实验结果 |
| 1. 糖皮质激素通过刺激肝脏Klf9表达而促进肝脏糖异生 |
| 1.1 不同组织Klf9表达量 |
| 1.2 肝脏Klf9的表达受地塞米松和营养状况调控 |
| 1.3 Klf9激活肝原代细胞中的糖异生过程 |
| 1.4 肝脏Klf9特异敲除小鼠构建 |
| 1.5 肝脏Klf9特异敲除小鼠血糖降低 |
| 1.6 肝脏Klf9特异敲除小鼠肝脏脂质堆积增多 |
| 1.7 肝脏Klf9敲低改善糖尿病小鼠引起的高血糖 |
| 2. 糖皮质激素通过刺激巨噬细胞Klf9表达而影响机体能量代谢 |
| 2.1 糖皮质激素能促进巨噬细胞Klf9的表达 |
| 2.2 糖皮质激素抑制巨噬细胞极化 |
| 2.3 巨噬细胞Klf9特异敲除小鼠构建 |
| 2.4 巨噬细胞Klf9敲除小鼠阻断糖皮质激素引起的代谢异常 |
| 讨论 |
| 综述 糖皮质激素对机体免疫及代谢的影响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件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加味诸葛行军散对热射病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
| 一、材料和方法 |
| (一) 实验材料及动物 |
| (二) 药物制备 |
| (三) 热射病模型建立 |
| (四) 分组处理及标本采集 |
| (五) 实验方法 |
| (六) 统计学处理 |
| 二、结果 |
| (一)HS大鼠一般情况 |
| (二) 加味诸葛行军散对HS大鼠血清内毒素水平的影响 |
| (三) 加味诸葛行军散对HS大鼠肠黏膜ZO-1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 (四) 加味诸葛行军散对HS大鼠肠黏膜细胞内HSP70表达水平的影响 |
| (五) 加味诸葛行军散对HS大鼠肠黏膜组织结构的影响 |
| 三、讨论 |
| 第二部分 回顾性分析热射病致肠屏障功能障碍1例 |
| 一、临床资料 |
| (一) 病例介绍 |
| (二) 诊断标准 |
| (三) 治疗过程及转归 |
| 二、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热射病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发表论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 1.主要研究内容 |
| 2.临床资料 |
| 2.1 病例来源 |
| 2.2 诊断标准 |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2 中医诊断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2.5 停止试验标准 |
| 2.6 脱落处理 |
| 3 研究方法 |
| 3.1 观察指标 |
| 3.1.1 主要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
| 3.1.2 中医证候学评分标准 |
| 3.1.3 治疗效果标准 |
| 3.2 治疗方法 |
| 3.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
| 3.2.2 治疗组治疗方法 |
| 3.2.3 疗程规定 |
| 3.2.4 治疗期间患者需注意事项 |
| 3.3 安全性评价与判定标准 |
| 3.3.1 安全性评价 |
| 3.3.2 安全性判断标准 |
| 4.统计学方法 |
| 5.医学伦理及知情同意 |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 1.试验病例情况 |
| 1.1 病例收集情况 |
| 1.2 病例脱落情况 |
| 2.研究结果 |
|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比较 |
|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比较 |
| 3.不良反应 |
| 4.研究结果分析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现代医学对急性乳腺炎的认识 |
| 2.急性乳腺炎的发病机制 |
| 2.1 病原微生物 |
| 2.2 乳汁淤积 |
| 3.急性乳腺炎的临床表现 |
| 3.1 急性乳腺炎的诊断 |
| 3.2 急性乳腺炎常用的炎症指标 |
| 3.3 急性乳腺炎病理组织学检查 |
| 3.4 急性乳腺炎的治疗 |
| 3.4.1 基础治疗 |
| 3.4.2 抗生素治疗 |
| 3.4.3 心理治疗 |
| 3.4.4 对症治疗 |
| 3.4.5 手术治疗 |
| 4.中医学对乳痈的认识 |
| 4.1 中医古典文献对乳痈的记载 |
| 4.2 中医学对乳痈病因病机的认识 |
| 4.3 中医学对乳痈的辨证论治 |
| 4.4 中医对乳痈的治疗方法 |
| 4.5 民族医对乳痈的治疗方法 |
| 5.瓜蒌牛蒡汤加减的药物组成以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 6.壮医对急性乳腺炎的认识 |
| 6.1 壮医药线点灸的作用 |
| 7.存在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
| 附录二 |
| 附录三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 |
| 资料与方法 |
| 一、研究对象与分组 |
| 二、治疗方案 |
| 三、观察指标 |
| 四、统计学处理 |
| 结果 |
| 一、各组临床资料比较 |
| 二、各组微炎症指标比较 |
| 三、各组TLR4和MyD88 mRNA表达比较 |
| 四、不良反应 |
|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和意义 |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 |
| 1.2.1 HSP70基因结构及蛋白结构特点 |
| 1.2.2 HSP70的转录调控和分泌 |
| 1.2.3 HSP70的结合蛋白/受体 |
| 1.2.4 免疫系统中HSP70功能的研究 |
| 1.2.5 鱼类HSP70研究进展 |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
| 1.4 本论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 第二章 草鱼头肾白细胞中HSP70细胞因子功能的研究 |
| 2.1 概述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实验材料 |
| 2.2.1.1 实验动物 |
| 2.2.1.2 草鱼头肾白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
| 2.2.2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和试剂 |
| 2.2.3 重组草鱼HSP70蛋白表达与纯化 |
| 2.2.4 细胞和组织中RNA提取及实时定量PCR检测 |
| 2.2.5 竞争-抑制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
| 2.2.5.1 样品制备 |
| 2.2.5.2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过程 |
| 2.2.6 组织/细胞蛋白提取及免疫印迹实验 |
| 2.2.6.1 蛋白样品制备 |
| 2.2.6.2 免疫印迹实验过程 |
| 2.2.7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 |
| 2.2.8 荧光素酶-ATP检测法 |
| 2.2.9 内毒素检测 |
| 2.2.10 实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草鱼重组HSP70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
| 2.3.2 草鱼HSP70参与炎症调控 |
| 2.3.2.1 LPS对草鱼HKLs细胞中HSP70表达和分泌的影响 |
| 2.3.2.2 嗜水汽单胞菌对草鱼HK中HSP70表达的影响 |
| 2.3.2.3 草鱼HSP70炎症条件下的表达特征讨论 |
| 2.3.3 草鱼HSP70对HKLs中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
| 2.3.3.1 HSP70对HKLs中促炎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
| 2.3.3.2 HSP70对HKLs中抑炎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
| 2.3.3.3 HSP70对HKLs中细胞因子mRNA表达影响的讨论 |
| 2.3.4 草鱼HSP70对HKLs中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
| 2.3.4.1 HSP70对HKLs中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
| 2.3.4.2 HSP70对HKLs中ATP浓度的影响 |
| 2.3.4.3 HSP70对HKLs中细胞因子分泌的讨论 |
| 2.3.5 草鱼HSP70在HKLs中的信号通路检测 |
| 2.3.5.1 HSP70通过p38MAPK和NF-κB信号通路影响IL-1βmRNA表达 |
| 2.3.5.2 HSP70通过JNKMAPK和NF-κB信号通路影响TNF-αmRNA表达 |
| 2.3.5.3 HSP70通过p38MAPK信号通路影响IL-10mRNA表达 |
| 2.3.5.4 HSP70激活NF-κB信号通路 |
| 2.3.5.5 草鱼HSP70介导的信号通路的讨论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草鱼HSP70与TLR4相互作用的探究 |
| 3.1 概述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草鱼肾细胞株CIK的培养 |
| 3.2.2 实验仪器、设备和常用试剂等 |
| 3.2.3 草鱼TLR4序列克隆 |
| 3.2.3.1 草鱼头肾细胞总RNA提取、反转录和cDNA文库构建 |
| 3.2.3.2 草鱼TLR4基因片段的克隆、测序 |
| 3.2.4 草鱼TLR4在CIK细胞中过表达验证 |
| 3.2.5 草鱼HSP70和TLR4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 |
| 3.2.6 荧光素酶活性的检测 |
| 3.2.7 实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草鱼HSP70和TLR4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 |
| 3.3.2 草鱼TLR4序列克隆 |
| 3.3.3 草鱼TLR4在CIK中过表达验证 |
| 3.3.4 草鱼HSP70通过TLR4调节NF-κB转录活性 |
| 3.3.5 讨论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草鱼HSP70对炎症反应的调控及其机制的研究 |
| 4.1 概述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实验动物和细胞分离 |
| 4.2.2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和试剂 |
| 4.2.3 嗜水汽单胞菌感染草鱼活体实验 |
| 4.2.3.1 嗜水气单胞菌的活化和培养 |
| 4.2.3.2 HSP70重组蛋白对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草鱼存活率影响实验 |
| 4.2.3.3 HSP70重组蛋白对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草鱼病理、生理指标影响的实验 |
| 4.2.4 草鱼HSP70对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草鱼组织病理学研究 |
| 4.2.5 HE染色 |
| 4.2.6 生化指标检测 |
| 4.2.6.1 谷胱甘肽转移酶测定 |
| 4.6.2.2 肌酐测定 |
| 4.6.2.3 总抗氧化能力测定 |
| 4.6.2.4 丙二醛测定 |
| 4.6.2.5 过氧化氢酶测定 |
| 4.2.7 草鱼HSP70对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草鱼组织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 |
| 4.2.8 实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4.3.1 草鱼HSP70对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草鱼生存率的影响 |
| 4.3.2 草鱼HSP70对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草鱼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
| 4.3.2.1 草鱼肝组织的病理改变 |
| 4.3.2.2 草鱼脾组织的病理改变 |
| 4.3.2.3 草鱼肠道组织的病理改变 |
| 4.3.2.4 草鱼肾组织的病理改变 |
| 4.3.2.5 草鱼皮肤组织的病理改变 |
| 4.3.2.6 草鱼腮组织的病理改变 |
| 4.3.2.7 HSP70对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草鱼组织病理变化影响的讨论 |
| 4.3.3 HSP70对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草鱼外周血生化指标的影响 |
| 4.3.3.1 草鱼外周血抗氧化指标的变化 |
| 4.3.3.3 草鱼外周血中肾功参数的变化 |
| 4.3.3.4 HSP70影响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草鱼外周血生化指标的讨论 |
| 4.3.4 HSP70对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草鱼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
| 4.3.4.1 草鱼组织中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变化 |
| 4.3.4.2 草鱼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
| 4.3.4.3 HSP70影响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草鱼中细胞因子表达的讨论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 5.1 全文总结 |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 致谢 |
| 附录 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和鉴定 |
| S.1 概述 |
| S.2 材料与方法 |
| S.2.1 TSA培养基和TSB培养液 |
| S.2.2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
| S.2.3 实验动物 |
| S.2.4 病原菌的来源 |
| S.2.5 病原菌的鉴定 |
| S.2.5.1 形态与菌落特征检查 |
| S.2.5.2 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
| S.2.5.3 序列分析与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 S.2.6 菌种的归属判定 |
| S.2.7 嗜水气单胞菌半致死量的确定 |
| S.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S.3.1 形态与菌落特征检查 |
| S.3.2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 S.3.3 菌种判断 |
| S.3.4 嗜水气单胞菌半致死量 |
| S.4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中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 一、病因病机 |
| 二、辨证论治 |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 一、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 |
| 二、TLR4/NF-κ B通路与糖尿病肾病 |
| 第三节 降糖三黄片与糖尿病肾病 |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 实验一 降糖三黄片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糖脂代谢及肾脏功能的影响 |
| 一、材料 |
| 二、方法 |
| 三、结果 |
| 四、讨论 |
| 实验二 降糖三黄片对糖尿病肾病大鼠TLR4/NF-κ B信号通路的影响 |
| 一、材料 |
| 二、方法 |
| 三、结果 |
| 四、讨论 |
| 实验三 降糖三黄片对糖尿病肾病大鼠MCP-1表达的影响 |
| 一、材料 |
| 二、方法 |
| 三、结果 |
| 四、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1 HSP22与自身免疫病 |
| 2 HSP27与自身免疫病 |
| 3 HSP60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
| 4 HSP65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
| 5 HSP70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
| 6 HSP90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
| 7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