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静,陈玲,万凌,杨继高[1](2021)在《捐精志愿者精液细菌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捐精志愿者精液细菌分布情况及特点。方法:由于目前无男性精液细菌培养和菌落计数的参考值,依据男性尿路感染诊断标准(尿液细菌培养菌落数>105cfu/ml应认为有感染,<104cfu/ml可能为污染,104cfu/ml~105cfu/ml之间为可疑),重庆市人类精子库将菌落数≥104cfu/ml作为精液细菌培养不合格的界限。对2015年4月至2019年11月到重庆市人类精子库自愿捐精的3 160例捐精志愿者的精液样本进行细菌培养,采用英国synbiosis全自动菌落计数仪进行菌落计数,法国梅里埃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菌落数≥104cfu/ml的样本进行菌种鉴定。结果:捐精志愿者精液样本无细菌生长456例,占14.43%,有细菌生长2 704例,细菌携带率为85.57%,其中杂菌污染143例,占4.53%,未被杂菌污染的精液样本中细菌培养阳性2 561例,占81.04%,包括菌落数<104cfu/ml精液样本2 305例,占72.94%,菌落数≥104cfu/ml的精液样本256例,占8.10%。细菌鉴定结果中革兰氏阳性菌(G+)占87.89%(225/256),革兰氏阴性菌(G-)占12.11%(31/256),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溶血性葡萄球菌(Hemolytic staphylococcus)、极小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为主,分别占26.95%、16.40%、13.28%、6.64%、5.86%。结论:捐精志愿者精液样本细菌携带率高,种类多,以G+菌为主。
左青青[2](2021)在《千里光染色体核型分析和抗菌性组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 Buch.-Ham.ex D.Don)是具有良好抗菌作用的传统中草药。本研究分析了千里光杂交育种及其近缘药用植物分类的细胞遗传学基础、并以千里光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种类等与其抗菌性水平的相关性进行了比较,为解析千里光属近缘物种的演化与其产业开发利用等相关工作的展开提供参考。方法:1.以扦插的千里光的幼嫩根为实验材料,通过苯酚红染色法制作根尖染色体标本片,对具有良好分离相的标本片,利用Photoshop CS软件测量每个细胞的染色体长臂、短臂和总长度,进行染色体核型参数分析;2.以芦丁(C27H30O16)为黄酮类化合物的标准品,建立其标准曲线,得出回归方程,并分别计算F2子代千里光的总黄酮含量;以醇提法和黄酮抽提纯化法提取不同千里光F2子代材料的次生代谢产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等8种菌株按照平皿打孔法进行抑菌处理,最后以测量抑菌圈直径作为千里光抗菌作用的强弱标准,研究千里光黄酮总含量与抗菌水平间的相关性;3.液质联用法鉴定千里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种类,对其中重要的化合物进行HPLC检测并计算含量,进一步利用皮尔相关性系数筛查与千里光抗菌作用密切相关的黄酮化合物成分。结果:1.千里光染色体核型分析通过分析千里光染色体核型发现千里光为二倍体,染色体数20条,核型公式为2n=2x=20=8m+2sm(2SAT),属于2A核型;染色体全长在2.168~2.984μm之间,相对长度为8.607~11.847%,臂比值介于1.023~2.267之间,平均臂比值1.408,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7.78%,最长与最短染色体的比值为1.376。2.千里光F2群体及亲本中黄酮总含量与抗菌作用的关系17份千里光F2代群体材料的总黄酮含量在0.849~0.186 mg/L范围内,其中14份材料总黄酮含量高于2份亲本,2份低于亲本;抑菌试验表明,总黄酮对受试8株细菌均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效果且平均抑菌圈直径范围在为7.08~9.88 mm,但不同植株总黄酮抑菌水平在受试菌株间不一致,对表皮葡萄球菌抗菌作用最强,抑菌圈直径可高达9.88 mm。千里光总黄酮含量与抗菌水平并无一致对应关系,具有最高总黄酮含量的植株为F2-SC-53,抗菌水平最高的为F2-SC-55.3.千里光F2代群体中黄酮类化合物与抗菌特性关联分析千里光黄酮液进行HPLC-MS发现,共鉴定出黄酮化合物5个,包括芦丁、金丝桃苷、紫云英苷、槲皮素、山奈酚,少量酚酸类化合物(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丹皮酚、香豆素、原儿茶醛等)。以上述所得化合物与山奈酚等前人报道的黄酮类化合物作为标品,对不同F2子代植株进行HPLC检测,共检测到芦丁、金丝桃苷、紫云英苷等7种化合物。计算这些黄酮和酚酸类化合物含量并与抗菌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化合物中仅紫云英苷、槲皮素、阿魏酸与千里光抗菌水平具有显着相关性。结论:1.千里光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20=8m+2sm(2SAT),属2A型。2.千里光F2子代植物与亲本的黄酮液对8种受试菌株具有良好抗菌作用,但抗菌水平与总黄酮含量无一致对应关系。3.千里光中共鉴定出黄酮类化合物5个,少量酚酸类化合物6个,其中紫云英苷、槲皮素、阿魏酸含量与千里光的抗菌水平具有显着相关性。
万凌,陈玲,黄静,杨继高[3](2021)在《捐精志愿者精液冷冻保存前后细菌培养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比较捐精志愿者精液冷冻保存前(冻前)和冷冻保存后(冻后)的细菌培养情况,分析导致精液冷冻过程中细菌污染的因素。方法:按照WHO《人类精液检查与处理实验室手册》(第5版)用精子冻存液将精液样本按1∶1(v/v)的比例进行稀释。实验前对取精杯、精子冻存液和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基进行细菌培养,均无菌生长。对3 112例精液样本分别进行冻前和冻后的细菌培养,并按细菌菌落数进行比较,分为正常组(冻前>冻后,且冻前<104 cfu/ml))和异常组(包括2种情况:(1)冻前≥冻后,且冻前≥104 cfu/ml;(2)冻前<冻后),并对可疑菌落进行菌种鉴定。结果:3 112例细菌培养结果中,正常组(冻前>冻后,且冻前<104 cfu/ml)2 458例,占78.98%,异常组654例,占21.02%(其中(1)冻前≥冻后,且冻前≥104 cfu/ml 263例,占8.45%;(2)冻前<冻后391例,占12.56%)。可疑菌落分离鉴定出217株细菌,检出率为6.97%,以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极小棒状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为主,分别占23.96%、16.59%、11.52%、7.37%、5.99%。结论:精液检出的细菌主要以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极小棒状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为主。导致精液冷冻过程中细菌污染的因素较多,选择无菌、清洁、干燥的实验耗材,恰当的精液样本保存方式,符合标准的实验环境,同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SOP标准操作,保持积极工作态度可以减少精液冷冻保存过程中细菌的污染。
朱洁[4](2020)在《抗菌肽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的抗细菌和真菌活性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妇科阴道炎对女性健康的影响十分严重,其中,以细菌性阴道病(BV)和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最为常见,约70%以上和30%-50%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感染一次BV和VVC。且众多属于经常感染,亦难治愈,而BV、VVC患者细菌和真菌产生的生物被膜和对抗生素的持续耐药性被认为是发病的常见因素[1-4]。在临床治疗上,常使用外用药物双胍类消毒剂和防腐剂醋酸氯己定(CHA)进行抗菌治疗。但高浓度的CHA会刺激粘膜,有些病人长期或经常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过敏反应及副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抗菌肽(AMP)具有广谱、快速的抑菌活性、不易受到细菌和真菌对传统抗生素耐药突变的影响,与抗菌药物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等优点,逐渐成为新型抗感染药物的重要候选分子,但存在成本等问题。基于此,本研究拟就抗菌肽和CHA进行联合用药的抗菌策略问题进行研究,包括抗细菌活性、抗真菌活性以及抗相应的生物被膜的活性和作用机理,希望通过联合用药,旨在不仅可以发挥其强大的活性潜能,还能降低成本、减少用药量、降低药物本身的毒性和过敏性等不利因素。1.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的抗细菌和真菌活性研究我们选择α-螺旋阳离子抗菌肽HPRP-A1和它的对映异构体HPRP-A2与CHA分别进行单独或联合用药,并通过在体内和体外实验对其抗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细菌和一种真菌的抗菌活性进行研究。体外研究结果显示,单独用药中,HPRP-A2抗菌活性比HPRP-A1略高,CHA则显示出较弱抗菌活性。结合到抗菌肽的抗菌机理及活性影响因素,即HPRP-A1和HPRP-A2的抗细菌和抗真菌机理和手性特性无关,抗菌活性取决于α-螺旋和两亲结构的影响[5],我们推测这可能是归功于D-型的HPRP-A2对蛋白酶降解的稳定造成的。有趣的是,与单独用药组相比,联合用药组对革兰氏阴性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和一种真菌显示出更强的抗菌活性,且除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相加作用外,联合用药组对其他细菌和真菌均具有协同抗菌作用,而溶血活性明显降低,证实其降低了药物的毒性。细菌和真菌阴道炎动物模型的体内研究证实,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后,高浓度组抑菌率达到99.9%(P<0.001),对阴道炎的症状有非常明显的改善。2.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作用机理研究为了研究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抑制细菌和真菌的作用机理,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术等技术分析了细胞膜的完整性、细菌细胞壁的LPS结合能力、细胞内产生的活性氧和与DNA的结合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单独的抗菌肽比CHA能快速的破膜,抗菌肽和CHA联合用药比单独用药对细菌和真菌细胞膜的完整性影响更为明显,更能快速破坏细菌膜的完整性。HPRP-A1/HPRP-A2单独用药与外源革兰氏阴性细菌大肠杆菌E.coli 055:B5中LPS孵育后表现出显着的结合能力;CHA与LPS的结合能力相对较弱;联合用药后,虽然都能与LPS相结合但与单独药物组相比结合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推测:药物对LPS的抑制可能是抗菌肽的作用机理之一。HPRP-A1/HPRP-A2和CHA单独或联合用药均不会产生ROS,真菌的耗氧量没有增加;HPRP-A1/HPRP-A2与CHA单独用药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联合用药组分别与HPRP-A1/HPRP-A2单独用药组和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CHA单独组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抗菌肽HPRP-A1/HPRP-A2在较高浓度时可与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核中的DNA结合,CHA在较高浓度时则不能与DNA结合,说明抗菌肽HPRP-A1/HPRP-A2的抑菌活性不仅取决于穿透细胞膜的能力,还可能与细菌LPS和DNA的结合能力有关。3.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抗细菌和真菌生物被膜活性对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处理细菌和真菌产生的生物被膜的活性研究证实,与之前测定的抑制细菌和真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值相比,单独的HPRP-A1/HPRP-A2和CHA组分别对不同细菌和真菌的抑制最低生物被膜浓度(MBIC)的数值均有所增高,联合用药组在细菌和真菌的处理中均具有协同作用;单独抗菌肽或CHA均能预防生物被膜的生成,细菌或真菌生物被膜的生物量逐级减少;当抗菌肽或CHA的浓度达到MIC时,对生物被膜的预防作用最强,显示抗菌肽和CHA均对预防细菌和真菌的粘附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HPRP-A2和CHA联合用药与单独药物相比,更具有预防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细菌和真菌生物被膜的生物量显着降低;抗菌肽和CHA联合用药还可以抑制成熟生物被膜的增殖,对已形成的生物被膜的代谢有抑制作用。与单独药物处理相比,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更强。大鼠和小鼠生物被膜阴道炎模型研究证实,无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HPRP-A2和CHA的联合用药比单独用药对由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生物被膜引起的阴道炎中细菌和真菌抑制率更高,在高剂量组抑菌率高达99.9%(P<0.001),治疗效果非常明显。4.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抗细菌和真菌的生物被膜的机理研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苯酚-硫酸法和q-PCR等技术对抗菌肽和CHA联合用药对细菌和真菌生物被膜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单独的抗菌肽比CHA在相同的时间和浓度下能快速的破膜。抗菌肽和CHA联合用药组比单独用药组对生物被膜细胞的完整性、生物被膜降低率的影响更为明显,更能快速破坏细菌膜的完整性,且荧光通透性增加,生物被膜的生物量降低。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细菌和真菌生物被膜形态学变化比单独用药明显减少,生物被膜的面积和生物量由开始难以区分密集聚集体存在、到松散或没有明显聚集、最终使细胞膜变形、褶皱甚至损坏。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生物被膜中主要成分EPS生物量明显减少,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结果和苯酚-硫酸法结果趋势相一致。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抑制细胞粘附因子表达上调和生物被膜关键调节因子的表达下调。联合用药对细菌和真菌的生物被膜有快速破膜的作用,能抑制生物被膜的EPS生物量,在调节抑制粘附因子和重要的调节因子中发挥了抑制生物被膜的作用。综上所述,本论文主要以α-螺旋阳离子抗菌肽HPRP-A1/HPRP-A2和CHA为研究对象,利用联合用药的协同浓度在体内和体外对细菌和真菌及相应的生物被膜活性和机理的研究,都可以有很好的抗细菌、抗真菌及抗生物被膜活性和靶向性。这种联合用药策略为临床用药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支持,可能是今后在临床实践中治疗妇科阴道炎的有效的方法。
胡晓哲[5](2020)在《慢性精囊腺炎患者的临床诊疗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慢性精囊腺炎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探究慢性精囊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为指导慢性精囊腺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研究对象和方法选取来自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院区2013年4月至2018年5月男科诊治的慢性精囊腺炎患者,依据患者就诊时的临床表现,统计作为主诉的症状,对患者一般情况及临床症状进行汇总分析;结合实验室检查及经直肠超声下影像学表现,将患者分为单纯精囊腺炎患者、合并前列腺炎患者,比较两组患者主要症状及腺体大小的差异;并对不同治疗方案下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其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最终选取精囊腺炎患者202例,年龄18~64(30.62±5.43)岁,病程分布3月~9年,其中单纯精囊腺炎患者75例(37.13%),合并前列腺炎患者127例(63.87%)。所有患者就诊原因多为局部疼痛(下腹部疼痛、腰骶部疼痛、腹股沟疼痛、会阴部疼痛、阴囊疼痛、睾丸疼痛、阴茎疼痛、龟头疼痛)、精液异常(弱精、血精、少精、精液液化不良)、下尿路症状(尿频)及其他(频繁遗精、阴囊潮湿、射精无力)等,且同时有多种症状伴随发生;其中单纯精囊腺炎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血精、精液液化不良及频繁遗精,局部疼痛主要为腹股沟疼痛、睾丸疼痛;而合并前列腺炎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会阴部疼痛不适、血精及睾丸疼痛不适。两组患者年龄之间(P=0.092)无统计学差异,经直肠超声下腺体大小比较,前列腺大小(前后径P=0.008、左右径P=0.007、上下径P=0.010)和精囊腺(左侧长径P=0.023、横径P=0.003;右侧长径P<0.001、横径P=0.007)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合并前列腺炎患者超声图像上腺体扩张更为明显;进行精囊液细菌培养的38例患者均为阴性结果;64例患者进行前列腺液的核酸检测,仅3例合并前列腺炎患者(4.69%)呈现阳性结果(2例解脲支原体阳性,1例沙眼衣原体阳性);134例患者应用抗生素药物治疗,疗程为3~6月,平均治疗时间4.7月,治疗1月后,12例(8.96%)病程较短的患者症状好转,治疗3月后,73例(54.48%)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或消失,治疗6月后109例(81.34%)患者病情得到缓解,治疗过程中有31例(23.13%)患者症状再发,患者后期便秘、口唇干燥、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多;68例患者采用精囊镜手术,平均住院天数为(3.6±0.5)天,平均手术操作时间(40.56±8.27)分钟,后期联合药物应用,1个月后有46例(67.64%)患者临床症状较前好转或消失,3月后有58例(85.29%)患者症状消失;6月后有62例(91.17%)患者达到临床治愈;精囊镜手术治疗临床症状好转患者人数前期优于药物保守治疗(治疗1月时、治疗3月时均P<0.001),后期(治疗6月时)二者症状好转患者人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67)。结论慢性精囊腺炎临床症状为精液异常、局部疼痛、下尿路刺激与性功能障碍等症状,其中血精和会阴部疼痛是慢性精囊腺炎的主要症状;慢性精囊腺炎合并前列腺炎发生率较高,而合并前列腺炎时临床症状多倾向于局部疼痛不适,但单纯性精囊腺炎患者疼痛好发于腹股沟部位,后者以会阴部常见;经直肠超声下不同类型患者的精囊腺和前列腺大小存在差别,合并前列腺炎患者腺体扩张更为明显;药物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对精囊腺炎的症状均有一定的改善,相对单纯抗生素药物治疗,精囊镜手术耗时短、并发症少、效果稳定,值得推广应用。
宗军卫[6](2020)在《中药五谷虫提取物抗菌和促进上皮损伤修复的生物活性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言五谷虫,俗称蛆虫,是丽蝇科大头金蝇、丝光绿蝇及其他近缘昆虫的幼虫。据《本草纲目》、《本草求原》和《本草便读》等传统中医典籍记载,五谷虫经干燥研磨后,既可以外用治疗臁、痈等感染创面,还可以内服健脾消疳,治疗胃肠道疾病。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都进行着五谷虫治疗创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2004年,美国FDA批准将医用蛆虫用于创面治疗,德国等欧洲国家也陆续开展临床应用,但其具体分子机制仍尚未完全阐明。作者所在课题组前期研究已发现,五谷虫提取物具有明显的促进普通急性创面和感染创面愈合的作用,而其中的脂肪酸提取物具有促进急性创面愈合的作用,但其抗菌作用以及其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如何,尚不明确。本课题研究目的之一即是探究五谷虫脂肪酸提取物的抗菌作用,并研究其是否通过促进血管新生以发挥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目前,国内外五谷虫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创面修复领域,其研究对象范围也涵盖五谷虫多肽、溶菌酶、脂肪酸等组分。而关于五谷虫在胃肠道疾病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少。故本课题以五谷虫提取物为研究对象,作用于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发的小鼠结肠炎模型,旨在明确五谷虫提取物对肠上皮损伤乃至肠炎的预防作用,为中药五谷虫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我国中医典籍对五谷虫治疗创面和胃肠道疾病均早有记载,本课题结合五谷虫“外用治疗臁疮溃疡”和“内服健脾消积”的特性,在前期研究上,分别研究其脂肪酸提取物外用抗菌作用和促血管生成的机制,以及提取物内服预防和改善肠上皮损伤的机制。第一部分中药五谷虫脂肪酸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的体外抗菌和抗生物膜作用研究目的:探究中药五谷虫脂肪酸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的体外抗菌作用及其抗生物膜形成作用。方法:本课题采用索氏提取法将中药五谷虫内的脂肪酸提取出来,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脂肪酸提取物进行定性分析。选用常见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进行抗菌和抗生物膜研究。使用改良浊度法测定脂肪酸提取物的抗菌活性;采用临床实验室标准研究所(CLSI)微量稀释肉汤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使用Sitaram等人关于脂肪酸提取物对细菌膜通透性影响的研究方法进行膜透性的测定;使用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进行双荧光染色检测脂肪酸提取物对细菌存活及凋亡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脂肪酸提取物对细菌形态的影响;使用结晶紫染色方法研究脂肪酸提取物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制备成熟细菌生物膜观察脂肪酸提取物对细菌成熟生物膜的影响。结果:1.五谷虫脂肪酸提取物(FASS)的组成成分获得了产率为21.48%的脂肪酸提取物,并确定了12种脂肪酸组分。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百分比分别为22.69%、51.22%、26.09%。2.五谷虫脂肪酸提取物(FASS)的抗菌活性及最低抑菌浓度(MICs)随着时间的推移,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Na OH)组的OD570值逐渐增大,而FASS组的OD570值几乎相同,表明其能够有效抑制细菌增殖。同时,FASS对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具有有效抑制活性的MIC值分别为125μg/ml和100μg/ml。3.五谷虫脂肪酸提取物(FASS)对细菌膜通透性的影响FASS组和阳性对照组(Triton X-100组)的OD405值均远高于空白对照组(PBS组)(p<0.05);且各时段的Triton X-100组的OD405值均高于FASS组(p<0.05),表明FASS可有效破坏细菌膜的完整性以增加膜透性。4.五谷虫脂肪酸提取物(FASS)对细菌形态的影响未使用FASS培养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球菌细胞大小一致,形态规则,对照组表面光滑;用FASS培养6h后,其表面表现出轻微的皱纹和膜破坏;12h后,其表面收缩严重,孔洞较大,形态变化更为明显。表明FASS可能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和细胞膜以发挥其抗菌活性。5.五谷虫脂肪酸提取物(FASS)对细菌存活及凋亡的影响对照组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球菌都呈现绿色荧光,分散存活。在用FASS处理后,两种细菌均呈现红色荧光,提示细菌的凋亡。FASS对具有成熟生物膜细菌的检测结果显示:具有成熟生物膜的细菌在对照组中悬浮聚集存在,呈现绿色荧光,而在FASS处理后呈红色,提示其凋亡。这提示FASS可能通过破坏生物膜以达到促进细菌凋亡的作用。6.五谷虫脂肪酸提取物(FASS)对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刚制备好的细菌悬液和不同浓度梯度FASS共培养24h后,发现随着FAS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球菌细胞的浓度分别从3.9和3.1μg/ml上升到50和62.5μg/ml,新形成的生物膜的数量逐渐减少,分别从20.8%-62.7%下降至12.5%-54.7%。7.五谷虫脂肪酸提取物(FASS)对细菌成熟生物膜的影响将两种细菌单独孵育24h以形成成熟生物膜,然后将不同浓度梯度的FASS加入成熟生物膜共培养。结果发现,随着FASS浓度的升高,生物膜的总量较初始量(24h-生物膜)逐渐减少(p<0.05)。用MIC和2倍MIC浓度的FAS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处理,对其成熟生物膜的破坏率分别为47.24%和49.44%。而同样的浓度对肺炎链球菌成熟生物膜的破坏率分别为34.5%和45.1%。表明FASS不仅可以抑制新生物膜的形成,也可以破坏已形成的成熟生物膜。结论:五谷虫的脂肪酸提取物对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球菌)具有显着的抗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破坏细菌细胞壁和细胞膜,抑制其生物膜的形成有关。第二部分中药五谷虫脂肪酸提取物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修复的机制研究目的:通过检测五谷虫脂肪酸提取物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形成过程的影响,掌握其作用特点,以探究其促进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五谷虫脂肪酸提取物与第一部分相同,制备脂肪酸钠盐(FASS)。选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进行培养。采用CCK-8实验法,检测不同浓度FASS对HUVEC的活力影响,并明确其有效浓度范围;应用血细胞计数实验,检测不同浓度FASS对HUVEC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不同浓度FASS对HUVEC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matrigel胶检测分析不同浓度FASS对HUVEC体外管腔形成的影响;应用ELISA和RT-PCR技术方法,检测不同浓度FASS对促细胞生长因子的释放作用;应用ELISA、RT-PCR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不同浓度FASS对TGF-β/Smad3信号转导通路中关键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的影响。结果:1.脂肪酸钠盐(FAS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活力和增殖的影响随着FASS的浓度由0.1ng/ml上升至50ng/ml,HUVEC细胞的活力逐渐增加,但浓度达到100 ng/ml后,细胞的活力反而呈下降趋势,提示一定浓度的FASS可以促进HUVEC的活力和增殖。2.FASS对HUVEC细胞迁移活性的影响不同浓度FASS各组间的划痕距离出现了明显差异,且随着FASS浓度的不断升高,其所在干预组的划痕距离呈缩小趋势。除1 ng/ml和50 ng/ml组间划痕距离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他各两组间划痕距离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这表明一定浓度的FASS可以促进HUVEC的迁移活性。3.FASS对体外管腔形成作用的影响随着FASS浓度的不断升高,体外管腔形成呈现出更优的效果,且除了0.1ng/ml和1 ng/ml浓度组间在管腔成环数量、结节数量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外,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表明一定浓度的FASS对体外官腔的形成同样起着促进作用。4.FASS对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影响随着FASS浓度的不断升高,各组间PDGF和VEGFA的表达水平逐渐递增(P<0.01)。同时,各组间PDGF和VEGFA的m RNA表达量逐渐递增(P<0.01)。这提示FASS促进了PDGF和VEGFA的表达与释放。5.FASS对TGF-β/Smad3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随着FASS浓度的不断升高,各组间TGF-β和Smad3在蛋白水平和m RNA水平的表达量逐渐递增,且其差异呈现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随着FASS浓度的递增,磷酸化Smad3(p-Smad3)的表达水平逐渐上升(P<0.01)。这表明FASS有效激活了Smad3的磷酸化表达,有效促进了血管形成的相关信号通路TGF-β/Smads及下游相关基因的表达。结论:1.五谷虫脂肪酸提取物在一定浓度内可以促进HUVEC的增殖和迁移,超过一定浓度的FASS反而会抑制HUVEC的增殖。2.五谷虫脂肪酸提取物可能通过激活TGF-β1/Smad3信号转导通路,增加血管生成相关因子PDGF和VEGFA的表达,从而增加HUVEC的增殖和迁移活性,以利于新血管生成。第三部分中药五谷虫提取物促进肠上皮损伤修复的机制研究目的:探究五谷虫提取物对DSS诱导小鼠结肠上皮损伤的预防和改善作用,方法:本部分实验应用葡聚糖硫酸钠(DSS)建立结肠炎小鼠模型。常规适应性喂养后。将小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组(DSS组,应用DSS诱导建模)和干预组(WEM组,预防性应用五谷虫提取物后,应用DSS建模)。三周后将小鼠处死进行样本收集:收集小鼠血清,将取出的小鼠的结肠进行长度测量;并将小鼠肠道组织进行取材进行HE染色及评分,以检测WEM对小鼠结肠组织学的影响;检测三组小鼠的脂多糖(LPS)水平,以评估WEM对小鼠全身炎症反应的作用;通过ELISA和Realtime-PCR技术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IL-6、IL-17A、TNF-α和IL-10等炎症指标,以评估WEM对小鼠局部炎症反应的作用;通过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Realtime-PC方法检测各组结肠组织中Occludin的表达情况,以评估WEM对小鼠肠道屏障作用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检测TLR4、NF-k B、JAK和STAT3蛋白的表达水平,以探究WEM发挥作用的信号通路。结果:1.五谷虫提取物(WEM)对于三组小鼠结肠外观与长度的影响DSS组(模型组)和WEM组(干预组)小鼠结肠长度均较对照组明显短缩,且结肠纤细,色泽发暗。DSS组小鼠的结肠长度较WEM组明显短缩、纤细(P<0.05)。表明WEM对于DSS诱导的结肠炎具有改善作用。2.WEM对小鼠结肠组织学染的影响WEM组小鼠结肠组织在粘膜结构、腺体数量、炎症细胞浸润和组织病理学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DSS组(P<0.01),但是并未优于对照组。3.WEM对结肠炎小鼠内毒素血症(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对照组和WEM组小鼠LPS水平维持在较低水平。而DSS组小鼠LPS水平明显升高,其差异相较于其他两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WEM可有效降低结肠炎小鼠的全身炎症水平。4.WEM对小鼠结肠组织局部炎症反应的影响ELISA实验结果中各炎症因子的表达量与PCR结果中各因子对应的m RNA表达水平一致。DSS组小鼠的三种促炎细胞因子(IL-6、IL-17A和TNF-α)蛋白和m 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分别与其他两组相比,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但对照组和WEM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DSS组IL-10蛋白和m 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分别与其他两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对照组和WEM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这表明,WEM可通过抑制结肠炎小鼠局部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IL-6、IL-17A和TNF-α表达水平的升高,以及促进抗炎因子IL-10表达的下调,以达到缓解DSS诱导小鼠结肠炎局部炎症的作用。5.WEM对结肠炎小鼠肠道屏障作用的影响ELISA实验结果、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和PCR检测结果均一致。ELISA实验结果显示虽三组Occludin染色均为阳性,但染色程度有明显差异。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对照组与DSS组之间Occludin的表达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WEM组与DSS组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PCR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和WEM组与DSS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Western blot和PCR的结果,在组织形态学水平、蛋白表达水平和m RNA水平都有力的支撑了WEM可有效地修复肠上皮损伤、改善肠道屏障的作用。6.WEM对小鼠结肠炎组织中TLR4/NF-k B和JAK/STAT3通路相关蛋白的活化作用DSS组小鼠结肠组织中TLR4、NF-k B、JAK和STAT3蛋白的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与WEM组显着上调。而WEM组中四种蛋白的表达水平虽然较对照组小鼠上调,但显着低于DSS组(P<0.05)。这说明了说明WEM可能通过调控TLR4/NF-k B和JAK/STAT3信号转导通路及下游相关基因的表达发挥其预防和改善DSS诱导小鼠结肠炎的作用。结论:五谷虫提取物可能通过调控TLR4/NF-k B和JAK/STAT3信号通路,增强肠道屏障作用,抑制全身炎症和组织局部炎症反应,发挥其改善和修复DSS所致肠道粘膜上皮损伤的作用。
安泓霏[7](2020)在《宁夏地区牛子宫内膜炎流行病学调查及组方泡腾栓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宁夏具有适合发展奶产业和肉牛产业的自然条件,但中小型规模牛场和散养户的饲养量基数比较大,饲养水平不高导致产科疾病多发,尤其是牛子宫内膜炎最为常见。为了更好的治疗子宫内膜炎,本研究对宁夏6个市、县(区)开展牛子宫内膜炎流行病学调查,对导致子宫内膜炎的主要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针对性地研制出一种治疗牛子宫内膜炎的中药组方泡腾栓,并对该药物进行安全性评价和临床治疗实验,收到了良好疗效。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随机调查宁夏33个规模化养殖场和50个散养户,共抽检2 160头牛,结果显示:2016年1月12月宁夏平均发病率约为27.0%,各市、县(区)之间的发病率差异不显着(P>0.05),发病率与季节气候、饲养管理水平和牛年龄有相关性:发病率春秋季节较低,冬夏季节较高;规模养殖场全年发病率为18.5%,显着低于散养户发病率35.5%(P<0.05);随着牛年龄增长,子宫内膜炎发病率呈现高-低-高的趋势,其中4岁时发病率最低为17.17%,8岁时发病率最高为42.0%;不同品种的牛发病率差异不显着(P>0.05)。2.从宁夏6个市、县(区)抽检的180头份牛子宫内膜炎病料样品中共分离鉴定出20种细菌。其中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停乳链球菌和无乳链球菌检出率较高,检出率分别为53.3%、50.0%、28.9%和18.3%,其他细菌检出率较小;银川市和利通区以单一感染为主,单一感染率分别为60%和53.3%,其它地区均以混合感染为主;在单一感染的病例中,银川市、利通区、青铜峡市的优势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西吉县、彭阳县的优势病原菌为大肠杆菌;在混合感染的病例中,各地检出的病原菌的种类复杂,不具有规律性;通过药敏实验,测得各市、县(区)分离的主要致病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都产生了耐药性,磺胺类药物耐药率最高,β-内酰胺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和大环内酯类药物次之,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最低。3.选定泡腾栓作为研制药物剂型,对引起宁夏地区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致病菌进行中药体外抑菌试验,采用正交法筛选中药组方和泡腾栓辅料,确定中药组方为:连翘、黄连、黄柏、蒲公英、升麻、红花、柴胡、当归,泡腾栓辅料配比为:酒石酸∶碳酸钠碳酸氢钠混合物(1∶9)∶甘露醇乳糖混合物(1∶10)∶十二烷基硫酸钠∶中药干浸膏粉=0.25∶0.2∶0.15∶0.1∶0.3,确定的制粒工艺为滚压干法制粒,共制备三个批次的中药组方泡腾栓。经过质量检验,该处方及配比组成的颗粒外观合格,硬度大于6kg/cm2,脆碎度在0.5%以下,崩解时限在5min以内,重量差异在±5%以内,最小发泡量大于6mL,泡沫持续时间在5558min之间,变形温度在38.538.9°C,融变时限低于30min,需氧菌数量每克小于100cfu,霉菌和酵母菌每克小于10cfu,均符合药典规定,满足使用需求。通过小鼠急性毒性实验,测得该中药组方泡腾栓的LD50≈5 788.32mg,属于实际无毒物质,家兔阴道大剂量给药后应激反应较小,对家兔眼睛有轻度刺激性,符合黏膜用药要求。经过临床治疗实验,中药组方泡腾栓治疗急性和慢性子宫内膜炎的有效率均为90%,与抗生素恩诺沙星相比,不但治疗有效率高,还能更快促进牛恢复发情周期,大幅提高受孕率,尤其是对慢性子宫内膜炎的疗效显着,临床上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肖旺红[8](2019)在《拟穴青蟹抗菌肽SpCrus7的表达特性和抗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简称青蟹,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蟹类,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其在人工养殖过程中容易受水质和病原微生物等的威胁,生长和发育受影响,尤其在脆弱的幼体期,极高的死亡率严重影响青蟹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对青蟹早期发育阶段的先天性免疫作用的研究至关重要。实验室前期的转录组学数据显示,对青蟹幼体进行人工感染后,一些免疫相关基因被显着地诱导表达,主要包括抗菌肽、Toll和IMD信号通路、proPO系统、补体系统和凝血系统等。本研究利用本实验室前期构建的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感染的青蟹大眼幼体转录组数据库,筛选获得了一个新的Crustin同源基因,命名为SpCrus7。Crustin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甲壳动物中的抗菌肽,已证明对病原菌感染具有显着的免疫应答能力。本文研究了 SpCrus7基因在青蟹体内的表达特性及其重组表达蛋白和人工合成肽段SpCrus722-42的抗菌功能,并初步探讨了其抗菌机制。本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克隆获得了拟穴青蟹抗菌肽SpCrus7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GenBank no.MK733605)。其cDNA全长为658 bp,编码109个氨基酸残基;其中成熟肽含有88个氨基酸残基,相对分子质量为9.8 kDa,等电点为8.49;一级结构含信号肽、半胱氨酸富集区和WAP结构域,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p折叠组成,属于Type Ⅰ型Crustin。2.揭示了 SpCrus7基因在青蟹不同发育阶段和成蟹各组织的表达特性。SpCrus7在胚胎发育期,转录水平呈上升趋势;蚤状幼体Ⅰ期到仔蟹Ⅰ期,转录水平先上升后下降,在蚤状幼体V期达到最高,且极显着高于其他幼体期(P=0.003);值得关注的是,在雄蟹中,阴茎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其次是眼柄;SpCrus7在雌蟹的纳精囊和生殖道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组织,纳精囊最高,其次是生殖道。3.揭示了 SpCrus7基因在交配前后的雌蟹性腺中的表达特性。SpCrus7的mRNA水平在交配前后的雌蟹纳精囊和生殖道中存在显着性差异,交配后显着上调且维持高表达水平,表明SpCrus7可能在青蟹的生殖系统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4.揭示了溶藻弧菌和LPS刺激下SpCrus7的诱导表达模式。SpCrus7基因在溶藻弧菌刺激12 h的雌蟹纳精囊中显着下调;在溶藻弧菌刺激的雌蟹生殖道中无显着性变化;在溶藻弧菌刺激的雄蟹阴茎中无显着性变化;在溶藻弧菌刺激12h的雄蟹眼柄中极显着上调;在溶藻弧菌刺激6h的雄蟹血中极显着上调;在LPS刺激24 h的雄蟹鳃中极显着上调。结果表明,青蟹的SpCrus7基因参与了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5.获得了 SpCrus7成熟肽的原核表达产物pSpCrus7,并阐明了其体外抗菌活性。pSpCrus7对溶壁微球菌(Micrococcu lysodeikticus)、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藤黄微球菌(M.luteus)、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弗式志贺氏菌(Shigella flexneri)具有杀菌作用,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分别为 12-24μM,12-24 μM,24-48 μM,24-48 μM,2448 μM,24-48 μM;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杀菌动力学曲线显示,pSpCrus7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溶壁微球菌和弗式志贺氏菌分别共孵120 min、120 min、240 min和240 min,杀菌指数达100%。此外,pSpCrus7对受试细菌无凝集作用,对细菌的抗菌活性的热稳定性差,且易受Na+浓度的影响。6.揭示了合成肽SpCrus72242的体外抗菌活性。SpCrus722-42对藤黄微球菌、溶壁微球菌、谷氨酸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施氏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具有杀菌作用,MIC 值分别为 12-24 μM,12-24μM,12-24μM,12-24 μM,2448μM,24-48 μM,其MIC值小于或等于pSpCrus7的MIC值。杀菌动力学曲线显示,SpCrus72-42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溶壁微球菌、谷氨酸棒杆菌分别共孵30 min、15 min、15 min、30 min杀菌指数达100%,相同菌株杀菌指数达100%所需时间较pSpCrus7短。说明合成肽SpCrus722-42的体外抗菌活性较pSpCrus7强。SpCrus722-42对受试细菌无凝集作用,对细菌的抗菌活性的热稳定性较好,但易受Na+浓度的影响。SpCrus722-42对昆虫细胞Sf9、High Five和人肾上皮细胞293T以及拟穴青蟹血细胞均无毒性,且不改变细胞形态。7.获得了 SpCrus7成熟肽的真核表达产物eSpCrus7,并阐明了其体外抗菌活性。eSpCrus7对溶壁微球菌、谷氨酸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施氏假单胞菌、弗式志贺氏菌均具有杀菌作用,MIC值分别为12-24 μtM,12-24μM,24-48 μM,24-48 μM,24-48 μM,24-48μM;对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其MIC值比合成肽SpCras722-42的MIC值高,与原核表达产物pSpCrus7相似;eSpCrus7对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真核表达产物eSpCrus7的抗菌活性较合成肽SpCrris722-42弱,与原核表达产物pSpCrus7相近。8.初步探索了 SpCrus7的抗菌机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SpCrus722-42处理后的细菌,细胞完整性和微观结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菌体破裂,内容物流出;利用流式细胞荧光分选仪统计SpCrus722-42处理后的细菌,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了改变;共聚焦显微镜观察pSpCrus7可定位到受试菌的表面;微生物表面多糖结合实验发现pSpCrus7能识别并结合LPS、肽聚糖(Peptidoglycan,PGN)、葡聚糖(Glucan)、脂磷壁酸(Lipoteichoicacid,LTA),微生物结合发现pSpCrus7能与受试细菌结合。结果表明,SpCrus7可能结合到细菌表面,进而破坏细胞的完整性,致使内容物流出,细菌破裂死亡。但关于SpCrus7的抗菌机制还需深入研究。
刘鹏碧[9](2019)在《抗菌多肽大孔经编聚丙烯基疝补片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疝是人体组织或器官部分离开正常解剖位置,从先天或后天形成的缺损、薄弱部位或人体组织间隙进入另一部位的一种疾病。如今,疝修补术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普通外科手术之一,在美国每年有数百万人受此影响。自从1950年代第一例使用补片材料来修补疝缺损以来,已经出现了许多种补片,大量报道已显示使用补片确实改善了手术结果。然而,慢性疼痛、感染、瘘管、力学支撑失效、疝复发等并发症在手术后仍然很常见,导致这些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修补材料与宿主组织之间的机械性能不匹配。因此,迫切需要开发能够模拟宿主组织力学性能的新材料。另一方面,因多数感染主要由细菌引起,针对术后并发症感染,需开发出具有抗菌功能的补片。根据疝修补对补片性能的要求,本课题设计制备了几种经编大孔径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补片,研究了织物参数与补片物理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为了提高聚丙烯补片的生物相容性,将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通过静电纺丝方法覆于新设计的聚丙烯补片上,形成一层有图案的纳米纤维膜。另一方面,为了制备出具有抗菌性能的补片,根据目前的研究文献中抗菌多肽的作用机理,设计合成了四种富含精氨酸残基的阳离子多肽。评价了它们对四种微生物(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的抗菌活性和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毒性。对抗菌多肽的结构-活性间的关系也进行了探讨。针对疝修补术后感染问题,以抗菌多肽为基础,制备了两种抗菌复合材料,并对复合补片的表面形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体外释放性能、力学性能、体外抗菌特性和对人初生真皮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毒性进行了评价。具体结果如下:(1)为了优化疝补片的性能,制备了两大类型大孔径经编补片:不同网孔形状结构规整类和结构不规整异型网孔类。综合讨论了补片纺织结构参数(如线圈类型、导纱梳栉数目等)与其性能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制备的补片孔径为大孔(1~2mm)至超大孔型(>2mm),除个别补片撕裂性能略低,其他补片的机械性能可满足疝修补的基本要求;在组织结构上趋于均匀的结构,其各向异性程度也较小;衬纬的添加增加了补片的顶破性能、缝合线抗拉脱性能;利用皮尔逊相关性测试发现补片的厚度、面密度和孔隙率对补片的顶破性能、纵向的拉伸性能和缝合线抗拉脱力有强相关或中等程度相关性;在织物结构中开口线圈和闭口线圈的比例对补片机械性能产生影响,如有闭口线圈的结构比全部为开口线圈组成的结构更稳定,机械性能更优异;补片的工艺正反面、经纬向具有不同的性能,如工艺反面的抗弯刚度大于工艺正面,而本课题制备的补片经纬向的机械性能各向异性比约为1.25~2.29,与文献中报导的人体腹壁复合层各向异性比例比较接近。鉴于这些结论,新制备的大孔补片有应用于疝修补的潜力。因此,可以通过设计具有适当纺织结构的补片来满足特定患者和特定修补位置的需求。(2)为了更好的预测补片在人体内和细胞的作用,研究了细胞和材料间的相互影响,通过以结构不规整异型网孔类经编补片作为静电纺的接收器,制备了两种图案的纳米膜并研究其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纳米纤维膜的形态图案受聚丙烯补片结构的影响。在单个纳米纤维膜的不同区域观察到不同的纳米纤维形态(直线取向排列、直线随机排列或螺旋随机形态等)和不同的纤维直径(50~70nm超细纳米纤维或330~700nm的纤维)。与纯聚丙烯补片相比,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加入增强了细胞粘附和细胞增殖。细胞肌动蛋白丝沿着纳米纤维伸展,并在第7天形成了与图案化纳米膜完全相同的形态。此外,在细且排列整齐的纳米纤维上的细胞比螺旋随机排列纤维上的细胞具有更高的伸长率和更好的取向性,这表明细胞形态可以通过改变相应支架的形态来改变。对于图案化纳米膜的制备研究有助于研究者进一步了解疝修补材料的生物学性能及其结构间的关系,以及细胞与不同材料的生物相互作用,从而开发出性能理想的新型生物医用支架。(3)基于抗菌多肽的广谱性及对耐药菌的显着效应,根据抗菌多肽的抗菌机理,采用固相合成法设计制备了四种多肽。其中PEP-1、PEP-2和PEP-4在一定浓度下均能抑制和杀灭四种微生物(包括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以及真菌),表明这三种多肽具有广谱抗菌性。而PEP-3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活性较低,对其他微生物无效果。富含精氨酸残基的PEP-1对革兰氏阴性菌更有效。序列中含有色氨酸和赖氨酸残基的PEP-4与PEP-3相比,抗菌活性增强,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最低。在螺旋轮中阳离子残基的数量和位置影响抑菌活性。而脯氨酸与精氨酸、色氨酸与精氨酸、赖氨酸残基的相互作用能增强抗菌活性。在成纤维细胞毒性试验中,PEP-1、PEP-2和PEP-4在各自最高的1倍的MBC时表现出无毒或较低的毒性,与阴性对照组无显着差异。对于抗菌多肽的研究进一步了解了抗菌多肽的构效关系,为新型抗菌多肽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参考建议。(4)基于直接混合电纺方法制备的抗菌复合补片AMP-PCL,是将抗菌多肽PEP-1与PCL混合,电纺成纳米膜,与聚丙烯补片复合而成。结果表明,PEP-1成功地负载入纤维中,并能从纳米纤维中扩散,从而抑制细菌(大肠杆菌)的生长。然而,经修饰的补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抑制作用。机械测试结果表明,AMP-PCL的力学性能与两种市售医用补片的力学性能无明显差异。体外细胞毒性测试实验证明,AMP-PCL的浸提液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无毒性,说明该制备具有抗菌活性的补片的方法是可行的,为抗菌外科补片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策略。(5)基于交联作用制备的抗菌复合补片,是通过将结冷胶、PEP-1、PCL和聚丙烯补片复合,制备了四种具有不同多肽含量的复合补片(CM-1、CM-3、CM-5和CM-10)。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多肽成功地负载于复合补片上。体外缓释特点表明该制备方法延长了多肽在磷酸盐缓冲液中的体外释放时间,在10天内释放的多肽比例低于60%。复合补片的力学性能也在几种市售外科补片的力学性能之间。尤其是与PROLENE Soft的最大拉伸应力、弹性模量在经纬方向上均无显着差异。多肽的负载量在3mg/cm2以上时,复合补片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四种复合补片的浸提液,即使加载量为10mg/cm2(CM-10)时,对人真皮成纤维细胞也都没有表现出毒性。细胞形态和活性与阴性对照组无显着差异。这些结果说明这种制备抗菌材料的新方法简单可行,制备的抗菌复合补片具有应用在抗感染的疝修补术中的潜力。综上所述,本课题主要集中于抗菌多肽复合疝修补材料的制备及性能分析,首先针对疝修补材料与宿主组织之间机械性能不匹配问题研究了聚丙烯补片的纺织结构参数与其机械性能间的构效关系,然后通过静电纺丝方法制备了图案化纳米膜,增加了补片的生物相容性;随后设计合成了无毒广谱的阳离子型抗菌多肽,通过直接混合或交联方法创新性研发了两种新型的具有抗菌功能的复合疝补片,其性能研究结果亦达到了预期目标,为抗菌型疝修补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思路和实际指导意义。
蔺金燕[10](2019)在《医用钛表面局部纳米递药系统的构建及其抗菌、抗骨肿瘤和促成骨细胞增殖的研究》文中提出骨肿瘤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群体的骨骼及其附属组织,其中恶性骨肿瘤发展迅速,预后不佳,死亡率较高。瘤段切除并用人工假体置换的保肢手术已成为恶性骨肿瘤治疗的一大趋势。然而保肢治疗会导致细菌感染、骨整合不佳以及骨肿瘤复发和转移等并发症。对植入体进行表面修饰,赋予其抗菌、抗骨肿瘤和促成骨性能是预防和克服这些并发症的新策略之一。本论文基于自组装技术和纳米载药系统,以医用钛金属为基底材料,通过化学配位和物理吸附等方式在其表面构建了一系列多功能释药涂层,主要研究其抗菌和抗骨肿瘤性能及其促正常成骨细胞增殖的性能。研究内容简述如下:(1)利用多巴胺的邻苯二酚基团对钛金属表面的粘附作用,以多巴胺-透明质酸(DA-HA)轭合物为桥接层,于钛基体表面引入负载抗菌药物庆大霉素(GM)和抗骨肿瘤药物甲氨蝶呤(MTX)的壳聚糖(CS)纳米递药系统,并对其抗菌和抗骨肿瘤性能进行研究:本研究首先合成了 DA-HA轭合物,然后利用离子交联法制备了负载GM和MTX的壳聚糖纳米粒(CS@MTX+GM NPs),最后通过静电自组装技术以DA-HA作为桥接层制备了基于双载药壳聚糖纳米粒的局部递药系统Ti/DA-HA/CS@MTX+GM NPs。通过抑菌圈实验和细菌粘附与生长形态实验考察了该局部递药系统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Ti/DA-HA/CS@MTX+GM NPs可显着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粘附与生长。通过细胞摄取、细胞毒性、细胞凋亡、活死细胞染色和细胞粘附与生长形态等实验探究了该局部递药系统的抗骨肿瘤性能,结果表明Ti/DA-HA/CS@MTX+GM NPs可明显抑制人成骨肉瘤细胞MG63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并促进其细胞凋亡。(2)为提高植入体的骨整合性能以及克服传统化疗药物MTX的毒副作用,我们利用多巴胺的邻苯二酚基团对钛金属表面的粘附作用和层层静电自组装技术,以多巴胺-透明质酸/壳聚糖(DA-HA/CS)复合膜为桥接层,于修饰了 Ti02纳米管阵列(TNT)膜层的钛表面有序引入维生素E琥珀酸酯/姜黄素无载体纳米药(TOS@CURNPs)和阳离子抗菌肽(Tet213),并对其抗菌和抗骨肿瘤性能以及促成骨细胞增殖的性能进行研究:首先利用阳极氧化法于钛基体表面构建TNT膜层,并将DA-HA轭合物修饰到TNT表面。进一步将CS静电吸附于TNT/DA-HA表面,而后利用静电自组装技术将TOS@CUR NPs负载于TNT/DA-HA/CS表面,最后于TNT/DA-HA/CS/TOS@CURNPs表面引入适量的Tet213,即制备了基于无载体纳米药的局部递药系统TNT/DA-HA/CS/TOS@CUR NPs/Tet213。利用透析法制备 TOS@CUR NPs,并利用 FTIR、UV-vis、XRD、荧光发射光谱、DLS、SEM和TEM等分析手段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TOS@CUR NPs为球形,属于无定形态,平均粒径约为70 nm,表面Zeta电势约为-36 mV,且同等浓度下,相较于CUR,其紫外吸收明显减弱,荧光吸收显着增强。此外,在较低浓度下,该纳米药对MG63细胞生长的抑制较为明显,而对小鼠前成骨细胞MC3T3-F1没有明显毒副作用。利用细胞毒性实验探究了 Tet213对MG63细胞和MC3T3-E1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其在低浓度下可明显抑制MG63细胞的增殖和促进MC3T3-E1细胞的增殖。利用抑菌圈实验、活死细菌染色实验和细菌粘附与生长形态实验考察该局部递药系统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TNT/DA-HA/CS/TOS@CUR NPs/Tet213可成功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生长。通过细胞毒性、活死细胞染色和细胞粘附与生长形态等实验探究了该局部递药系统的抗骨肿瘤性能,结果表明TNT/DA-HA/CS/TOS@CUR NPs/Tet213可成功抑制MG63细胞的生长与增殖。利用细胞毒性实验探究了该局部递药系统对 MC3T3-E1 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TNT/DA-HA/CS/TOS@CUR NPs/Tet213可促进MC3T3-E1细胞的增殖。(3)为简化医用钛表面局部递药系统的构建方法,我们利用多巴胺的邻苯二酚基团对钛金属表面的粘附作用,于修饰了 TNT膜层的钛表面直接引入负载CUR的多巴胺-透明质酸-维生素E琥珀酸酯聚合物纳米粒(DA-HA-TOS@CUR NPs)和阳离子抗菌肽(Tet213),并对其抗菌和抗骨肿瘤性能以及促成骨细胞增殖的性能进行研究:首先利用阳极氧化法于钛基体表面构建TNT膜层,然后利用一步沉积法将DA-HA-TOS@CUR NPs修饰到TNT表面,最后于TNT/DA-HA-TOS@CURNPs表面引入适量的Tet213,即制备了基于聚合物胶束的局部递药系统TNT/DA-HA-TOS@CURNPs/Tet213。利用酯化反应和酰胺反应合成DA-HA-TOS轭合物,并利用FTIR、UV-vis和1H NMR等分析手段对该轭合物进行表征。利用自组装技术制备DA-HA-TOS@CUR NPs,并利用DLS、SEM和TEM和等分析手段对其进行表征。通过抑菌圈实验、活死细菌染色实验和细菌粘附与生长形态实验考察了该局部递药系统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TNT/DA-HA-TOS@CUR NPs/Tet213可明显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生长。通过细胞毒性、活死细胞染色和细胞粘附与生长形态等实验探究了该局部递药系统的抗骨肿瘤性能,结果表明TNT/DA-HA-TOS@CURNPs/Tet213可显着抑制MG63细胞的生长与增殖。利用细胞毒性实验探究了该局部递药系统对MC3T3-E1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TNT/DA-HA-TOS@CURNPs/Tet213可促进MC3T3-E1细胞的增殖。本论文于医用钛表面构筑的一系列局部纳米递药系统,不仅能够抗菌抗骨肿瘤,同时又能够促进成骨细胞的生长(第二个体系和第三个体系)。这种特性不仅有利于植入手术后预防细菌感染,且可以起到局部靶向化疗的作用,同时又不会影响骨整合,某种程度上可以降低植入手术后一些并发症的概率。总体来讲,本研究为骨肿瘤植入体的表面修饰提供了一定的新策略。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对象 |
| 1.2 精液采集 |
| 1.3 精液细菌培养及鉴定 |
| 1.4 判断标准 |
| 1.4.1 杂菌判断标准 |
| 1.4.2 精液细菌培养不合格判断标准 |
| 1.5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精液细菌分布情况 |
| 2.2 精液细菌鉴定结果 |
| 3 讨论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千里光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
| 前言 |
| 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第二章 千里光F_2杂交群体及亲本总黄酮含量与抗菌 相关性比较 |
| 前言 |
| 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第三章 千里光黄酮化合物鉴定与差异抗菌性组成的分析 |
| 前言 |
| 1 材料与仪器 |
| 2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千里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理研究、临床应用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试剂及耗材 |
| 1.3 精液采集方法 |
| 1.4 精液分析及冷冻过程 |
| 1.5 精液细菌培养及鉴定 |
| 1.6 分组 |
| 1.7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精液细菌培养及鉴定结果 |
| 3 讨论 |
| 3.1 接触精液样本的耗材过期或未在灭菌有效期内使用 |
| 3.2 不恰当的精液样本保存方式 |
| 3.3 不符合标准的实验环境 |
| 3.4 工作人员不正确的操作方式及态度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第1章 绪论 |
| 1.1 阴道炎及治疗 |
| 1.1.1 细菌性阴道炎 |
| 1.1.2 真菌性阴道炎 |
| 1.1.3 阴道炎治疗 |
| 1.2 抗菌肽活性研究及介绍 |
| 1.2.1 抗菌肽定义和分类 |
| 1.2.2 抗菌肽的构效关系 |
| 1.2.3 抗菌肽的作用机制 |
| 1.3 抗菌肽的抗生物被膜活性研究 |
| 1.3.1 生物被膜介绍 |
| 1.3.2 抗生物被膜机制 |
| 1.3.3 抗生物被膜现状和前景 |
| 1.4 醋酸氯己定的抗菌活性及机制研究 |
| 1.4.1 醋酸氯己定的介绍及用途 |
| 1.4.2 醋酸氯己定的抗菌机制 |
| 1.4.3 醋酸氯己定耐药性 |
| 1.5 联合用药的研究及展望 |
| 1.5.1 抗生素与醋酸氯己定联合用药 |
| 1.5.2 抗菌肽和抗生素联合用药 |
| 1.5.3 抗菌肽和抗菌肽联合用药 |
| 1.5.4 抗菌肽和其他药物联合用药 |
| 1.6 课题立项依据及研究内容 |
| 第2章 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的抗菌活性研究 |
| 2.1 引言 |
|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 2.2.1 实验试剂 |
| 2.2.2 实验仪器 |
| 2.2.3 实验菌种和动物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HPRP-A1/HPRP-A2 的合成 |
| 2.3.2 HPRP-A1/HPRP-A2 的质谱鉴定 |
| 2.3.3 HPRP-A1/HPRP-A2 的二级结构测定 |
| 2.3.4 细菌和真菌的培养 |
| 2.3.5 HPRP-A1/HPRP-A2和CHA最低抑菌浓度 |
| 2.3.6 HPRP-A1/HPRP-A2和CHA最低杀菌浓度 |
| 2.3.7 HPRP-A1/HPRP-A2和CHA的治疗指数 |
| 2.3.8 HPRP-A1/HPRP-A2和CHA最低溶血活性 |
| 2.3.9 HPRP-A1/HPRP-A2和CHA棋盘法协同实验 |
| 2.3.10 HPRP-A1/HPRP-A2和CHA生理环境下协同实验 |
| 2.3.11 HPRP-A1/HPRP-A2和CHA比浊法实验 |
| 2.3.12 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体内实验 |
| 2.3.13 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体内治疗 |
| 2.4 实验结果 |
| 2.4.1 HPRP-A1/HPRP-A2 的合成与纯化 |
| 2.4.2 HPRP-A1/HPRP-A2 的质谱鉴定 |
| 2.4.3 HPRP-A1/HPRP-A2和CHA的二级结构 |
| 2.4.4 HPRP-A1/HPRP-A2和CHA的理化性质鉴定 |
| 2.4.5 HPRP-A1/HPRP-A2和CHA最低抑菌活性 |
| 2.4.6 HPRP-A1/HPRP-A2和CHA最低杀菌活性 |
| 2.4.7 HPRP-A1/HPRP-A2和CHA最低溶血活性 |
| 2.4.8 HPRP-A1/HPRP-A2和CHA的协同作用 |
| 2.4.9 HPRP-A1/HPRP-A2和CHA的体内实验 |
| 2.5 讨论 |
| 2.6 小结 |
| 第3章 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作用机理研究 |
| 3.1 引言 |
|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 3.2.1 实验试剂 |
| 3.2.2 实验仪器 |
| 3.2.3 实验菌种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HPRP-A1/HPRP-A2和CHA的活、死细菌染色 |
| 3.3.2 HPRP-A1/HPRP-A2和CHA荧光显微镜分析 |
| 3.3.3 HPRP-A1/HPRP-A2和CHA流式细胞术分析 |
| 3.3.4 HPRP-A1/HPRP-A2和CHA与 LPS结合分析 |
| 3.3.5 HPRP-A1/HPRP-A2和CHA产生活性氧分析 |
| 3.3.6 HPRP-A1/HPRP-A2和CHA与 DNA结合分析 |
| 3.4 实验结果 |
| 3.4.1 HPRP-A1/HPRP-A2和CHA的快速破膜作用 |
| 3.4.2 HPRP-A1/HPRP-A2和CHA的活、死细菌染色 |
| 3.4.3 HPRP-A1/HPRP-A2和CHA的对膜渗透性作用 |
| 3.4.4 HPRP-A1/HPRP-A2和CHA的与LPS结合作用 |
| 3.4.5 HPRP-A1/HPRP-A2和CHA产生活性氧作用 |
| 3.4.6 HPRP-A1/HPRP-A2和CHA与细菌基因组DNA结合作用 |
| 3.5 讨论 |
| 3.6 小结 |
| 第4章 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生物被膜活性研究 |
| 4.1 引言 |
| 4.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 4.2.1 实验试剂 |
| 4.2.2 实验仪器 |
| 4.2.3 实验菌种和动物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细菌和真菌生物被膜的培养 |
| 4.3.2 细菌和真菌生物被膜银染法鉴定 |
| 4.3.3 HPRP-A1/HPRP-A2和CHA最低抑制生物被膜浓度测定 |
| 4.3.4 HPRP-A1/HPRP-A2和CHA棋盘法对生物被膜协同测定 |
| 4.3.5 HPRP-A1/HPRP-A2和CHA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生物被膜 |
| 4.3.6 HPRP-A2和CHA MTT法检测生物被膜代谢活性 |
| 4.3.7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生物被膜体内实验 |
| 4.4 实验结果 |
| 4.4.1 HPRP-A1/HPRP-A2和CHA最低抑制生物被膜浓度分析 |
| 4.4.2 HPRP-A1/HPRP-A2和CHA棋盘法对生物被膜协同作用 |
| 4.4.3 HPRP-A1/HPRP-A2和CHA生理环境下的协同作用 |
| 4.4.4 HPRP-A1/HPRP-A2和CHA对生物被膜的预防作用 |
| 4.4.5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抑制已形成生物被膜代谢活性 |
| 4.4.6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抑制生物被膜的体内实验 |
| 4.5 讨论 |
| 4.6 小结 |
| 第5章 抗菌肽和CHA联合用药对生物被膜作用机理的研究 |
| 5.1 引言 |
| 5.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 5.2.1 实验试剂 |
| 5.2.2 实验仪器 |
| 5.2.3 实验菌种 |
| 5.3 实验方法 |
| 5.3.1 细菌和真菌生物被膜的培养 |
| 5.3.2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 |
| 5.3.3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电子显微镜测定 |
| 5.3.4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原子力显微镜测定 |
| 5.3.5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胞外多糖的苯酚-硫酸法 |
| 5.3.6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胞外多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 |
| 5.3.7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生物被膜上关键因子q-PCR检测 |
| 5.4 实验结果 |
| 5.4.1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膜的完整性和生物被膜降低率的分析 |
| 5.4.2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生物被膜扫描电镜分析 |
| 5.4.3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生物被膜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
| 5.4.4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生物被膜胞外多糖降低率分析 |
| 5.4.5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胞外多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 |
| 5.4.6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生物被膜关键性因子的影响 |
| 5.5 讨论 |
| 5.6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 1 引言 |
| 2 研究对象、设备及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经直肠超声下腺体表现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精囊的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第一部分 中药五谷虫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的体外抗菌和抗生物膜作用研究 |
| (一)前言 |
| (二)材料与方法 |
| 1.材料 |
| 2.方法 |
| (三)结果 |
| 1.五谷虫脂肪酸提取物的组成成分 |
| 2.FASS的抗菌活性及最低抑菌浓度(MICs) |
| 3.FASS对细菌膜通透性的影响 |
| 4.FASS对细菌形态的影响 |
| 5.FASS对细菌存活及凋亡的影响 |
| 6.FASS对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
| 7.FASS对细菌成熟生物膜的影响 |
| (四)讨论 |
| (五)结论 |
| (六)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中药五谷虫脂肪酸提取物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修复的机制研究 |
| (一)前言 |
| (二)材料与方法 |
| 1.材料 |
| 2.方法 |
| (三)结果 |
| 1.五谷虫脂肪酸钠盐(FAS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活力和增殖的影响 |
| 2.FASS对 HUVEC迁移活性的影响 |
| 3.FASS对体外管腔形成作用的影响 |
| 4.FASS对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影响 |
| 5.FASS对TGF-β/Smad3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
| (四)讨论 |
| (五)结论 |
| (六)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五谷虫提取物促进肠上皮损伤修复的机制研究 |
| (一)前言 |
| (二)材料与方法 |
| 1.材料 |
| 2.方法 |
| (三)结果 |
| 1.五谷虫提取物(WEM)对于三组小鼠结肠外观与长度的影响 |
| 2.五谷虫提取物对小鼠结肠组织学染色的影响 |
| 3.WEM对DSS诱导结肠炎小鼠内毒素血症(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 |
| 4.WEM对DSS诱导结肠炎小鼠局部炎症反应的影响 |
| 5.WEM对DSS诱导结肠炎小鼠肠道屏障作用的影响 |
| 6.WEM对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组织中TLR4/NF-kB和JAK/STAT3蛋白活化作用 |
| (四)讨论 |
| (五)结论 |
| (六)参考文献 |
| 综述 五谷虫疗法应用于慢性创面治疗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SUMMARY |
| 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牛子宫内膜炎研究进展 |
| 1 牛子宫内膜炎概述 |
| 1.1 牛子宫内膜炎的分类 |
| 1.1.1 产褥期子宫内膜炎 |
| 1.1.2 临床型子宫内膜炎 |
| 1.1.3 隐性子宫内膜炎 |
| 1.2 牛子宫内膜炎的病因 |
| 1.2.1 病原微生物感染 |
| 1.2.2 日粮营养失衡 |
| 1.2.3 环境因素 |
| 1.2.4 继发性因素 |
| 1.2.5 内分泌因素 |
| 1.2.6 遗传因素 |
| 1.3 牛子宫内膜炎的诊断 |
| 1.3.1 临床诊断 |
| 1.3.1.1 直肠检查 |
| 1.3.1.2 阴道检查 |
| 1.3.1.3 超声波检查 |
| 1.3.2 实验室诊断 |
| 1.3.2.1 子宫分泌物检查 |
| 1.3.2.2 精液试验 |
| 1.3.2.3 尿液组胺检查 |
| 1.3.2.4 乳中孕酮含量检测 |
| 1.3.2.5 子宫组织与细胞检查 |
| 1.4 牛子宫内膜炎的治疗 |
| 1.4.1 子宫内疗法 |
| 1.4.1.1 子宫冲洗治疗 |
| 1.4.1.2 子宫灌注治疗 |
| 1.4.1.3 子宫填塞药物治疗 |
| 1.4.2 全身抗菌治疗 |
| 1.4.3 激素治疗 |
| 1.4.4 激光治疗 |
| 1.4.5 其它疗法 |
| 1.5 牛子宫内膜炎的预防 |
| 1.5.1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
| 1.5.2 加强牛产后护理和保健 |
| 2 泡腾栓剂的研究进展 |
| 2.1 栓剂简介 |
| 2.2 中药泡腾栓的研究概况 |
| 3 宁夏养牛业现状 |
|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第二章 宁夏地区牛子宫内膜炎流行病学调查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调查对象 |
| 1.1.2 采样地点 |
| 1.1.3 药品与试剂 |
| 1.1.4 耗材与仪器 |
| 1.2 方法 |
| 1.2.1 抽样方法 |
| 1.2.2 养殖基本情况调查 |
| 1.2.2.1 选址与布局(20分) |
| 1.2.2.2 设施与设备(30分) |
| 1.2.2.3 管理制度与人员配备(30分) |
| 1.2.2.4 环保要求与生产性能(20分) |
| 1.2.3 牛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调查 |
| 1.2.3.1 临床症状检查 |
| 1.2.3.2 直肠检查 |
| 1.2.3.3 实验室诊断 |
| 1.2.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临床症状结果 |
| 2.2 子宫分泌物检查结果 |
| 2.3 养殖基本情况调查结果 |
| 2.4 牛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 |
| 2.5 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和季节变化的相关性 |
| 2.6 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和地域的相关性 |
| 2.7 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和饲养模式的相关性 |
| 2.8 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和年龄的相关性 |
| 2.9 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和品种的相关性 |
| 3 讨论 |
| 3.1 养殖基本概况 |
| 3.2 宁夏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情况 |
| 3.3 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和季节变化的相关性 |
| 3.4 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和地域的相关性 |
| 3.5 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和饲养模式的相关性 |
| 3.6 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和年龄的相关性 |
| 3.7 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和品种的相关性 |
| 第三章 宁夏牛子宫内膜炎主要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实验动物 |
| 1.1.2 试剂与药品 |
| 1.1.3 耗材与仪器 |
| 1.2 方法 |
| 1.2.1 子宫内膜炎患牛子宫分泌物的采集 |
| 1.2.2 细菌的分离培养 |
| 1.2.3 高智能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鉴定 |
| 2 结果 |
| 2.1 宁夏各县、市(区)分离菌株生化鉴定结果 |
| 2.2 宁夏各市、县(区)牛子宫内膜炎检出细菌的分布 |
| 2.3 宁夏各市、县(区)牛子宫内膜炎感染类型 |
| 2.4 宁夏各市、县(区)细菌的耐药率检测结果 |
| 3 讨论 |
| 3.1 牛子宫内膜炎病原菌分离鉴定 |
| 3.2 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 |
| 第四章 治疗牛子宫内膜炎中药组方泡腾栓的研制 |
| 实验一 中草药组方的筛选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菌株 |
| 1.1.2 主要试剂 |
| 1.1.3 中草药 |
| 1.1.4 主要仪器设备 |
| 1.2 方法 |
| 1.2.1 中草药筛选 |
| 1.2.2 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 |
| 1.2.3 供试菌液的制备 |
| 1.2.4 中草药抑菌正交实验 |
| 1.2.5 中草药组方的确立与体外抑菌效果观察 |
| 2 结果 |
| 2.1 中草药组方筛选正交设计试验结果 |
| 2.2 中草药组方抑菌试验结果 |
| 3 讨论 |
| 实验二 中药组方泡腾栓的制备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主要试剂 |
| 1.1.2 主要仪器设备 |
| 1.2 方法 |
| 1.2.1 泡腾栓辅料的选择 |
| 1.2.2 中药和辅料的预处理 |
| 1.2.3 泡腾栓辅料配比优选实验 |
| 1.2.4 中药组方泡腾栓制备工艺流程 |
| 1.2.5 中药组方泡腾栓质量检查 |
| 2 结果 |
| 2.1 中药组方泡腾栓辅料配比优选结果 |
| 2.2 正交实验结果方差分析 |
| 2.3 中药组方泡腾栓质量检查结果 |
| 2.3.1 外观检查 |
| 2.3.2 硬度、脆碎度和崩解时限检查 |
| 2.3.3 重量差异检查 |
| 2.3.4 pH值、发泡量、泡沫持续时间测定 |
| 2.3.5 变形温度、融变时限和微生物限度测定 |
| 2.3.6 中药组方泡腾栓抑菌实验结果 |
| 3 讨论 |
| 实验三 中药组方泡腾栓安全性评价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实验动物 |
| 1.1.2 实验器材与药品 |
| 1.2 方法 |
| 1.2.1 小鼠腹腔给药急性毒性预实验 |
| 1.2.2 小鼠腹腔给药急性毒性正式实验 |
| 1.2.3 家兔阴道给药急性毒性实验 |
| 1.2.4 家兔Draize眼部刺激试验 |
| 2 结果 |
| 2.1 小鼠腹腔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
| 2.2 家兔阴道给药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
| 2.3 家兔Draize眼部刺激试验结果 |
| 3 讨论 |
| 3.1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分析 |
| 3.2 家兔眼部刺激试验结果分析 |
| 实验四 中药组方泡腾栓对牛子宫内膜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实验药品 |
| 1.1.2 实验器材 |
| 1.1.3 实验动物 |
| 1.2 方法 |
| 1.2.1 实验分组与设计 |
| 1.2.2 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
| 2 结果 |
| 2.1 两种药物对急性、慢性子宫内膜炎的治疗效果 |
| 2.2 两种药物对患病牛发情时间和受孕率的影响 |
| 3 讨论 |
|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 导师简介 |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
| 1.1.1 抗菌肽的来源、分类和功能 |
| 1.1.2 抗菌肽的作用机制 |
| 1.2 甲壳动物来源的抗菌肽研究进展 |
| 1.2.1 甲壳动物先天免疫系统概述 |
| 1.2.2 甲壳动物来源的抗菌肽研究概述 |
| 1.2.3 Crustin研究概述 |
|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3.2 技术路线 |
| 第2章 拟穴青蟹SpCrus7基因的克隆及体内表达特性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实验动物和菌株 |
| 2.1.2 主要试剂、耗材和仪器 |
| 2.1.3 主要仪器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总RNA提取和cDNA的制备 |
| 2.2.2 正常青蟹眼柄组织RACE模板的制备 |
| 2.2.3 SpCrus7基因的全长cDNA克隆 |
| 2.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 2.2.5 实时荧光定量PCR |
| 2.3 实验结果 |
| 2.3.1 拟穴青蟹SpCrus7基因的cDNA全长克隆 |
| 2.3.2 拟穴青蟹SpCrus7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 2.3.3 拟穴青蟹SpCrus7基因大眼幼体期的转录组分析 |
| 2.3.4 拟穴青蟹SpCrus7基因的mRNA表达特性 |
| 2.4 讨论 |
| 2.4.1 拟穴青蟹SpCrus7基因序列分析 |
| 2.4.2 拟穴青蟹SpCrus7基因的mRNA表达特性分析 |
| 第3章 拟穴青蟹SpCrus7成熟肽的原核表达与真核表达及其功能初步探索 |
| 3.1 实验材料 |
| 3.1.1 实验菌株、表达载体和细胞 |
| 3.1.2 主要仪器 |
| 3.1.3 主要试剂和耗材 |
| 3.1.4 主要试剂配制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SpCrus7成熟肽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 |
| 3.2.2 SpCrus7成熟肽重组蛋白的真核表达 |
| 3.2.3 SpCrus7成熟肽原核与真核表达产物的质谱鉴定 |
| 3.2.4 SpCrus7结构域多肽的人工合成 |
| 3.2.5 SpCrus7的体外抗菌活性测定 |
| 3.2.6 SpCrus7的杀菌动力学 |
| 3.2.7 SpCrus7抗菌活性的热稳定性 |
| 3.2.8 SpCrus7抗菌活性的离子耐受性 |
| 3.2.9 SpCrus7的微生物凝集作用 |
| 3.2.10 SpCrus7的细胞毒性和抗肿瘤活性检测 |
| 3.2.11 SpCrus7对血细胞吞噬弧菌的影响 |
| 3.3 实验结果 |
| 3.3.1 SpCrus7成熟肽原核表达质粒图谱 |
| 3.3.2 SpCrus7成熟肽的原核表达 |
| 3.3.3 SpCrus7成熟肽原核表达产物的纯化 |
| 3.3.4 SpCrus7成熟肽真核表达的密码子优化 |
| 3.3.5 SpCrus7成熟肽的真核表达 |
| 3.3.6 SpCrus7成熟肽真核表达产物的纯化 |
| 3.3.7 SpCrus7成熟肽原核与真核表达产物的质谱鉴定 |
| 3.3.8 SpCrus7蛋白的抗菌活性测定 |
| 3.3.9 SpCrus7的杀菌动力学 |
| 3.3.10 SpCrus7抗菌活性的热稳定性 |
| 3.3.11 SpCrus7抗菌活性的离子耐受性 |
| 3.3.12 SpCrus7的微生物凝集作用 |
| 3.3.13 SpCrus7的细胞毒性和抗肿瘤活性检测 |
| 3.3.14 SpCrus7对血细胞吞噬弧菌的影响 |
| 3.4 讨论 |
| 3.4.1 SpCrus7的抗菌活性分析 |
| 3.4.2 SCrus7的细菌凝集作用分析 |
| 3.4.3 SpCrus7的细胞毒性和抗肿瘤活性分析 |
| 3.4.4 合成肽SpCrus7_(22-42)对血细胞吞噬弧菌的影响分析 |
| 第4章 拟穴青蟹SpCrus7抗菌机制初步探索 |
| 4.1 实验材料 |
| 4.1.1 实验菌株 |
| 4.1.2 主要试剂、耗材和实验仪器 |
| 4.1.3 主要试剂配制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SpCrus7与微生物细胞壁多糖的结合特性 |
| 4.2.2 SpCrus7与微生物的结合特性 |
| 4.2.3 SpCrus7与细菌的作用位点 |
| 4.2.4 SpCrus7对细菌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
| 4.2.5 SpCrus7对细菌的微观结构的影响 |
| 4.3 实验结果 |
| 4.3.1 SpCrus7与微生物的结合特性 |
| 4.3.2 SpCrus7与微生物细胞壁多糖的结合特性 |
| 4.3.3 SpCrus7与细菌的作用位点 |
| 4.3.4 SpCrus7对细菌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
| 4.3.5 SpCrus7对细菌微观结构的影响 |
| 4.3.6 已发布的拟穴青蟹Crustins主要研究内容比较 |
| 4.4 讨论 |
| 4.4.1 SpCrus7与微生物及微生物多糖的结合特性分析 |
| 4.4.2 SpCrus7与细菌的作用位点分析 |
| 4.4.3 SpCrus7对细菌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分析 |
| 4.4.4 SpCrus7对细菌微观结构的影响分析 |
| 4.4.5 已发布的拟穴青蟹Crustins主要研究内容比较分析 |
| 附录 |
| 附录一: 拟穴青蟹SpCrus7的同源序列 |
| 附录二: SpCrus7合成肽HPLC图和MS图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疝补片分类 |
| 1.2.1 永久性补片 |
| 1.2.2 半永久性补片 |
| 1.2.3 可降解型补片 |
| 1.2.4 生物型补片 |
| 1.3 疝补片的要求 |
| 1.4 静电纺丝法及用于疝修补的发展 |
| 1.5 抗菌补片的发展 |
| 1.6 抗菌多肽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
| 1.7 疝补片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
| 1.8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不同孔形大孔轻量型聚丙烯补片的制备及评估 |
| 2.1 引言 |
| 2.2 不同孔形经编补片结构设计 |
| 2.3 不同孔形经编补片的制备及成型 |
| 2.3.1 主要原料 |
| 2.3.2 整经 |
| 2.3.3 编织工艺 |
| 2.3.4 热定型 |
| 2.4 不同孔形经编补片性能研究方法 |
| 2.4.1 基本物理性能 |
| 2.4.2 机械性能 |
| 2.5 结果及讨论 |
| 2.5.1 不同孔形补片的基本物理性能 |
| 2.5.2 不同孔形补片的机械性能 |
| 2.5.3 皮尔逊相关性 |
| 2.6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异型大孔经编补片及图案化纳米膜的制备及评估 |
| 3.1 引言 |
| 3.2 实验部分 |
| 3.2.1 主要原料及仪器 |
| 3.2.2 异型大孔经编补片的制备及成型 |
| 3.2.3 静电纺聚己内酯图案化纳米膜的制备 |
| 3.2.4 形貌观察 |
| 3.2.5 细胞准备 |
| 3.2.6.细胞种植 |
| 3.2.7 细胞活性实验(Alamar Blue法) |
| 3.2.8 细胞死活染色实验 |
| 3.2.9 细胞活性免疫荧光染色实验 |
| 3.3 结果及讨论 |
| 3.3.1 异型大孔经编补片基本物理性能 |
| 3.3.2 异型大孔经编补片机械性能 |
| 3.3.3 图案化纳米膜表面形态 |
| 3.3.4 生物相容性 |
| 3.3.5 图案化纳米膜-细胞相互作用 |
| 3.4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阳离子型抗菌多肽的设计、制备及评估 |
| 4.1 引言 |
| 4.2 多肽抗菌机理 |
| 4.3 多肽序列设计 |
| 4.4 多肽固相合成 |
| 4.4.1 主要原料及仪器 |
| 4.4.2 固相有机合成 |
| 4.4.3 多肽的制备 |
| 4.5 多肽初产品HPLC分析及提纯 |
| 4.6 傅里叶红外光谱 |
| 4.7 多肽抑菌性及抗菌性测试 |
| 4.7.1 主要原料及仪器 |
| 4.7.2 实验部分 |
| 4.7.3 实验结果 |
| 4.8 多肽生物相容性测试 |
| 4.8.1 主要原料及仪器 |
| 4.8.2 实验部分 |
| 4.8.3 实验结果 |
| 4.9 结果讨论 |
| 4.10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五章 负载抗菌多肽复合补片AMP-PCL的制备及评估 |
| 5.1 引言 |
| 5.2 实验部分 |
| 5.2.1 主要原料及仪器 |
| 5.2.2 复合补片AMP-PCL的制备 |
| 5.2.3 抗菌多肽的标准曲线 |
| 5.2.4 AMP-PCL中多肽释放行为 |
| 5.2.5 AMP-PCL形貌观察 |
| 5.2.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 5.2.7 AMP-PCL机械性能 |
| 5.2.8 AMP-PCL抗菌性能 |
| 5.2.9 AMP-PCL生物相容性 |
| 5.3 实验结果 |
| 5.3.1 抗菌多肽标准曲线 |
| 5.3.2 AMP-PCL中多肽释放规律 |
| 5.3.3 AMP-PCL形貌 |
| 5.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 5.3.5 AMP-PCL的机械性能 |
| 5.3.6 AMP-PCL抗菌性能 |
| 5.3.7 AMP-PCL生物相容性 |
| 5.4 结果讨论 |
| 5.5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六章 结冷胶负载抗菌多肽复合补片CM的制备及评估 |
| 6.1 引言 |
| 6.2 实验部分 |
| 6.2.1 主要原料及仪器 |
| 6.2.2 抗菌复合补片CM的制备 |
| 6.2.3 CM形貌观察 |
| 6.2.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 6.2.5 CM中抗菌多肽缓释行为 |
| 6.2.6 CM的机械性能 |
| 6.2.7 复合补片抗菌性能 |
| 6.2.8 复合补片生物相容性 |
| 6.2.9 实验结果数据分析方法 |
| 6.3 实验结果 |
| 6.3.1 CM形貌 |
| 6.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 6.3.3 CM中抗菌多肽释放规律 |
| 6.3.4 CM的机械性能 |
| 6.3.5 复合补片抗菌性能 |
| 6.3.6 复合补片生物相容性 |
| 6.4 结果讨论 |
| 6.5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 7.2 局限与展望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骨肿瘤及其治疗研究现状 |
| 1.1.1 骨肿瘤的概述 |
| 1.1.2 骨肿瘤的治疗手段和研究现状 |
| 1.1.3 骨肿瘤的保肢治疗 |
| 1.2 钛和钛合金及其表面TiO_2纳米管阵列改性 |
| 1.2.1 钛和钛合金物理化学性质 |
| 1.2.2 钛和钛合金的生物医学应用 |
| 1.2.3 钛表面TiO_2纳米管阵列膜层性质及应用 |
| 1.2.4 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制备TiO_2纳米管阵列 |
| 1.3 植入体表面基于纳米载药体系的局部递药系统 |
| 1.3.1 局部药物递送系统 |
| 1.3.2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
| 1.3.3 植入体表面基于纳米载药体系的局部递药系统 |
| 1.4 植入体表面抗菌性能研究现状 |
| 1.4.1 植入体表面抑制细菌粘附 |
| 1.4.2 植入体表面抑制细菌生长 |
| 1.5 植入体表面抗肿瘤治疗研究现状 |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医用钛表面双载药壳聚糖纳米递药系统的构筑及其抗菌和抗骨肿瘤性能研究 |
| 2.1 引言 |
| 2.2 实验部分 |
| 2.2.1 试剂原料和仪器 |
| 2.2.2 多巴胺-透明质酸轭合物(DA-HA)的合成 |
| 2.2.3 多巴胺-透明质酸轭合物(DA-HA)的表征 |
| 2.2.4 CS@MTX+GM NPs的制备与表征 |
| 2.2.5 Ti/DA-HA/CS@MTX+GM NPs的制备与表征 |
| 2.2.6 体外药物释放 |
| 2.2.7 体外细菌培养和细胞培养 |
| 2.2.8 细菌粘附与生长形态 |
| 2.2.9 抑菌圈实验 |
| 2.2.10 细胞摄取 |
| 2.2.11 细胞毒性 |
| 2.2.12 细胞粘附与生长形态 |
| 2.2.13 活死细胞染色 |
| 2.2.14 细胞凋亡 |
| 2.2.15 统计分析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DA-HA轭合物的表征 |
| 2.3.2 CS@MTX+GM NPs的表征 |
| 2.3.3 Ti/DA-HA/CS@MTX+GM NPs的表征 |
| 2.3.4 体外药物释放 |
| 2.3.5 细菌粘附与生长形态 |
| 2.3.6 抑菌圈实验 |
| 2.3.7 细胞摄取 |
| 2.3.8 细胞毒性 |
| 2.3.9 细胞粘附与生长形态 |
| 2.3.10 活死细胞染色 |
| 2.3.11 细胞凋亡 |
| 2.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医用钛表面基于无载体纳米药的局部递药系统的构筑及其抗菌抗骨肿瘤性能研究和促成骨细胞增殖的研究 |
| 3.1 引言 |
| 3.2 实验部分 |
| 3.2.1 试剂原料和仪器 |
| 3.2.2 DA-HA轭合物的合成 |
| 3.2.3 纳米药TOS@CUR NPs的制备 |
| 3.2.4 纳米药TOS@CUR NPs的表征 |
| 3.2.5 钛箔表面TiO_2纳米管阵列膜层(TNT)的制备 |
| 3.2.6 TNT/DA-HA/CS/TOS@CUR NPs/Tet213的制备 |
| 3.2.7 体外细菌培养和细胞培养 |
| 3.2.8 抑菌圈实验 |
| 3.2.9 细菌粘附与生长形态 |
| 3.2.10 活死细菌染色 |
| 3.2.11 细胞毒性 |
| 3.2.12 细胞粘附与生长形态 |
| 3.2.13 活死细胞染色 |
| 3.2.14 统计分析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纳米药TOS@CUR NPs的表征 |
| 3.3.2 TNT/DA-HA/CS/TOS@CUR NPs/Tet213的表征 |
| 3.3.3 抑菌圈实验 |
| 3.3.4 细菌粘附与生长形态 |
| 3.3.5 活死细菌染色 |
| 3.3.6 细胞毒性 |
| 3.3.7 细胞粘附与生长形态 |
| 3.3.8 活死细胞染色 |
| 3.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医用钛表面基于聚合物纳米粒的局部递药系统的构筑及其抗菌抗骨肿瘤性能研究和促成骨细胞增殖的研究 |
| 4.1 引言 |
| 4.2 实验部分 |
| 4.2.1 试剂原料和仪器 |
| 4.2.2 多巴胺-透明质酸-维生素E琥珀酸酯轭合物的合成 |
| 4.2.3 多巴胺-透明质酸-维生素E琥珀酸酯轭合物的表征 |
| 4.2.4 DA-HA-TOS@CUR NPs的制备与表征 |
| 4.2.5 钛箔表面TiO_2纳米管阵列膜层(TNT)的制备 |
| 4.2.6 TNT/DA-HA-TOS@CUR NPs/Tet213的制备与表征 |
| 4.2.7 体外细菌培养和细胞培养 |
| 4.2.8 抑菌圈实验 |
| 4.2.9 细菌粘附与生长形态 |
| 4.2.10 活死细菌染色 |
| 4.2.11 细胞毒性 |
| 4.2.12 细胞粘附与生长形态 |
| 4.2.13 活死细胞染色 |
| 4.2.14 统计分析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多巴胺-透明质酸-维生素E琥珀酸酯轭合物的表征 |
| 4.3.2 DA-HA-TOS@CUR NPs的表征 |
| 4.3.3 TNT/DA-HA-TOS@CUR NPs/Tet213的表征 |
| 4.3.4 抑菌圈实验 |
| 4.3.5 细菌粘附与生长形态 |
| 4.3.6 活死细菌染色 |
| 4.3.7 细胞毒性 |
| 4.3.8 细胞粘附与生长形态 |
| 4.3.9 活死细胞染色 |
| 4.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 5.1 研究总结 |
| 5.2 研究展望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