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梅,董晓燕,胡娟娟,闫菊玲,马志强[1](2021)在《个性化预见性护理对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的影响》文中认为探讨个性化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的影响。采取自身对照法,选取收治的30名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2019年5月之前采取常规护理,2019年5月之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预见性护理,比较干预前后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提前30min下机率及护理满意度。干预前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为25.45%,干预后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为12.74%,干预后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5.741,P=0.000);干预后提前30min下机率明显低于干预前(χ2=9.300,P=0.002);干预后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干预前(χ2=42.880,P=0.000)。个性化预见性护理能够明显降低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和提前30min下机率,提高透析疗效和护理满意度。
张晓莉,张慧[2](2021)在《低温可调钠透析预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观察及护理》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低温可调钠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影响。方法:将20例低血压高危透析患者采取治疗前、后作自身对照,每周透析3次,4 h/次,每组治疗模式每周交替进行一次,每例患者一周使用3次常规常温透析(Ⅰ组),另一周采用3次低温可调钠曲线透析(Ⅱ组),两组患者1年内平均各透析1560例次。测量每次透前、透后血压、体温、心率,治疗中每30 min~60 min测量病人心率、血压1次,记录发生低血压例次、临床表现和采取的护理措施。结果:常规常温组(Ⅰ组)和低温可调钠组(Ⅱ组)低血压发生率分别为20.5%和9.9%,Ⅰ组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Ⅱ组(P<0.05)。结论:低温联合可调钠曲线透析方法简单易行、安全可靠,可有效降低发生低血压的概率,使透析平稳渡过,透析充分性明显提高,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林丽桑[3](2021)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低血压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发生透析中低血压(IDH)的危险因素,构建MHD患者IDH风险评估模型,以期帮助血液净化室护理人员对MHD患者进行个体化评估,为识别IDH高危患者及实施预防性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选取2020年6月-2020年12月期间于福建省某五所三级甲等医院的血液净化中心(室)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MHD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MHD患者的一般资料、原发病类型、合并症情况、透析相关因素、实验室指标及其他相关资料。从纳入研究对象开始对研究对象实施为期一个月共12次血液透析的观察,根据患者是否发生IDH分为IDH组和非IDH组。将IDH组和非IDH组的各项相关因素进行对比,通过Lasso回归筛选与IDH最相关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MHD患者IDH风险评估模型。采用R软件(Windows版4.0.3)中的软件包rms,将建立的风险评估模型使用列线图展示。2.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模型的区分度;采用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校准度,并使用Bootstrap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根据约登指数(YI)、灵敏度、特异度及研究目的确定模型的最佳诊断界值,将MHD患者分为IDH低危组和IDH高危组。结果:1.MHD患者IDH风险列线图模型的构建:本研究共纳入MHD患者475例,其中181例(38.11%)发生IDH,294例(61.89%)未发生IDH。通过Lasso回归筛选出与IDH最相关的变量共9个,分别为性别、身高、原发病类型、超滤量、超滤率、血清白蛋白、透析前收缩压、透析前服用降压药及近期(≤1个月)频发透析中低血压。将以上9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身高(OR=0.939,95%CI:0.910~0.970,P<0.001)、糖尿病肾病(OR=2.353,95%CI:1.185~4.673,P=0.014)或其他病因(OR=3.624,95%CI:1.559~8.426,P=0.003)、超滤量(OR=1.824,95%CI:1.377~2.418,P<0.001)、透析前收缩压<110 mm Hg(OR=6.913,95%CI:2.107~22.683,P=0.001)及近期(≤1个月)频发透析中低血压(OR=60.970,95%CI:18.228~203.932,P<0.001)为MHD患者发生IDH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建立MHD患者IDH风险评估模型,并使用列线图展示模型。2.MHD患者IDH风险列线图模型的评价:列线图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0(95%CI:0.791-0.868),P<0.001。校准图结果显示,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几乎重合。内部验证结果显示:C-统计量为0.814,且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几乎重合。根据YI、灵敏度、特异度及研究目的,综合判断确定列线图模型最佳诊断界值为0.336,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分别为71.8%,79.9%,0.517,当分值小于0.336为低危患者,大于等于0.336为高危患者。结论:1.身高低、糖尿病肾病、高超滤量、透析前低收缩压(<110mm Hg)及近期(≤1个月)频发透析中低血压是MHD患者发生IDH的主要危险因素。2.本研究构建的MHD患者IDH风险列线图模型预测效果较好,可为临床护理人员识别透析中低血压高危患者及实施预防性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张婷[4](2021)在《多中心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低血压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回顾性收集多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透析低血压(Intradialytic hypotension,IDH)与透析无低血压(Non-intradialytic hypotension,no-IDH)患者的各项指标、分析IDH患者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化与各项资料的关系,明确导致IDH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影响血压下降程度的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IDH提供指导。方法:1.选取2020年7月-2020年10月于吉林省多中心(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敦化市医院、安图县医院)进行透析的361例MHD患者,分为IDH组和no-IDH组,回顾性收集并分析入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IDH发生的危险因素;2.选取2020年7月-2020年10月于吉林省多中心(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敦化市医院、安图县医院)进行透析的163例IDH患者,根据IDH组透析中收缩压下降值(Intradialytic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Δi SBP)分为3组:20-30mm Hg组,30-40mm Hg组,>40mm Hg组,通过对比分析IDH患者的血压变化与一般资料、临床资料的关系,并应用双变量分析Δi SBP、透析中最低收缩压(Nadir intradialytic systolic blood pressure,ni SBP)、透析中平均动脉压下降值(Intradialytic mean arterial pressure reduction,Δi MAP)与各项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总体资料:本研究共纳入361例MHD患者,与no-IDH组相比,IDH组年龄、BMI、透析龄、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合并糖尿病病史、合并脑血管疾病病史、超滤率、hs-CRP、空腹血糖、球蛋白、ALP、甘油三酯、RDW显着升高(P<0.05);白蛋白、白球比、高密度脂蛋白、血清铁显着降低(P<0.05)。2.IDH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经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年龄、BMI、超滤率、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合并糖尿病病史、合并脑血管疾病病史、hs-CRP、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RDW、血清铁是IDH发生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高龄、高超滤率、高hs-CRP水平是ID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IDH患者Δi SBP分组资料对比:根据Δi SBP分为3组:20-30mm Hg组,30-40mm Hg组,>40mm Hg组;3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ni SBP、ni MAP、甲状旁腺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VDD不完全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20-30mm Hg组比较,30-40mm Hg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P=0.015)显着降低,甲状旁腺素水平(P=0.002)显着升高,>40mm Hg组ni MAP(P=0.001)、ni SBP(P=0.007)、高密度脂蛋白(P=0.006)显着降低;与30-40mm Hg组比较,>40mm Hg组胆固醇水平(P=0.034)显着升高,ni MAP(P=0.012)水平显着降低。4.血压变化与各项资料相关性:将Δi SBP、ni SBP、Δi MAP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Δi SBP与合并糖尿病病史、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透前SBP、ni SBP时心率、体重差(透前-透后)呈正相关,与总蛋白、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磷、Ao RD、LVDD、ni SBP呈负相关(P<0.05);ni SBP与年龄、透析龄、红细胞计数、RDW、Hct、二氧化碳结合力、ni SBP时心率、Δi MAP、合并心血管疾病病史呈负相关,与甘油三脂、透前SBP、合并高血压病史呈正相关(P<0.05);Δi MAP与年龄、女性呈正相关,与ni SBP、ni DBP、ni MAP、总蛋白、白蛋白、白球比、LVDD呈负相关(P<0.05)。结论:1.高龄、高超滤率、高hs-CRP水平是ID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MHD患者应注意监测营养状态、血糖、血脂、铁代谢等情况,以更好的预防IDH频繁发生。
李天天,陶静,孙伟[5](2021)在《中医药改善血液透析低血压的研究近况》文中认为透析中低血压(IDH)是指血液透析中收缩压下降大于20 mmHg或收缩压小于90 mmHg或平均动脉压降低大于10 mmHg,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抽搐等低血压症状[1],其发病率高达25.0%~50.0%,是透析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之一[2]。近年来,中医药在改善血透患者透析低血压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现综述如下。1 研究近况1.1 中医认识维持性血液透析属于近年才出现的一种现代疗法,
吴淑娴,江海华,魏伟然[6](2021)在《不同透析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不同透析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透中心收治的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患者16例,随机分为常温组和低温可调钠组每组各8例,每例患者透析观察4周。对比两组患者低血压发生率、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化及透析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低温可调钠组的低血压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温组,透析中、透析后血压较常温组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实施低温可调钠透析模式,有助于血压稳定,降低低血压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林辉遂,朱林勋,黄菊,高广芳,张伟[7](2021)在《参附注射液联合可调钠对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联合可调钠对透析相关性低血压(IntraDialyticHypotension,IDH)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血液透析治疗合并在透析过程中容易出现低血压的患者45例,随机分成对照组22例、治疗组23例。对照组行常规血液透析治疗,透析液温度恒定为35.5℃,透析液钠离子浓度在透析开始时为147mmol/L,结束前1h调至135mmol/L。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透析开始时给予参附注射液30mL加入生理盐水100mL持续滴注至透析结束。观察透析前血压、透析中最低血压、透析后血压。记录透析后患者的体重、超滤量和IDH发作次数。结果治疗组平均动脉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体质量、超滤量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组透析低血压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联合可调钠对预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治疗优势明显,可有效改善血压水平,减少IDH发作次数,是一种理想治疗选择。
程相洋[8](2020)在《一种新型血液透析软件的开发及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开发一种血液透析软件并评估其临床应用。方法:1、根据湖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透析室医务的实际需求,编写软件需求分析。2、在Visual Studio开发平台上,使用C#编程语言进行系统开发,设计开发血液透析电子处方系统(简称:电子处方系统)。3、将电子处方系统应用于临床后,统计分析电子处方系统应用前后3个月的临床数据。4、分析比较血液透析过程中发生透析中低血压(IDH)、透析中高血压(IDHT)、头晕、恶心/呕吐、寒颤/发热、胸闷、痉挛、气促等8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电子处方系统应用于临床后无重大的安全事故记录,无因断电、数据传输失败等引起的资料丢失、记录差错、不完整或者存储失败等故障。2、在本次研究中共纳入2415例次血液透析治疗,其中男性1665例次,女性750例次;4、5、6月份常规处方组(A组)1391例次,7、8、9月份电子处方组(B组)1024例次。IDH、IDHT、头晕、恶心/呕吐、气促、寒颤/发热、胸闷、痉挛分别为3.8%(92)、31.6%(762)、1.6%(38)、0.2%(4)、4.8%(116)、0.2%(5)、1.6%(39)、0.5%(13)。不良反应(至少出现一种上述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36.8%(888)。3、A组中IDH、IDHT、头晕、恶心/呕吐、气促、寒颤/发热、胸闷、痉挛的发生率分别为:4.3%(60)、32.2%(448)、1.7%(23)、0.1%(2)、5.4%(75)、0.1%(2)、1.9%(27)、0.6%(8)。B组中IDH、IDHT、头晕、恶心/呕吐、气促、寒颤/发热、胸闷、痉挛的发生率分别为:3.1%(32)、30.7%(314)、1.5%(15)、0.2%(2)、4.0%(41)、0.3%(3)、1.2%(12)、0.5%(5)。A、B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37.5%(521)、35.8%(367)。A、B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电子处方系统应用于临床没有明显改变患者IDH、IDHT、头晕、恶心/呕吐、气促、寒颤/发热、胸闷、痉挛的发生率。4、趋势卡方检验结果显示透析治疗期间患者IDH(χ2=4.05,R=-0.04)、气促(χ2=3.9,R=-0.04)发生率与医务人员使用电子处方系统的时间存在线性关系,即透析中低血压和气促的发生率随着医务人员使用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结论:本院自主研发的血液透析电子处方系统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曾思[9](2020)在《透析中低血压发病机制及预后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有效替代疗法,透析中低血压(Intradialytic hypotension,IDH)是血液透析过程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病率与不同定义有关。IDH与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致残症状、透析不良、血管通路血栓形成、肾功能加速丧失、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相关。IDH发生可使透析中断或提前结束,导致透析不充分、水钠潴留,是增加透析患者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了解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病机制及其导致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远近并发症,对提高透析质量,延缓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
朱丽萍,王芳,王珍珠[10](2020)在《低温联合可调钠透析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低温联合可调钠透析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根据随机单盲法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透析治疗)与治疗组(给予低温联合可调钠透析治疗),比较两组透析效果。结果治疗组的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及提前结束透析率分别为6.52%、2.17%,显着低于对照组的23.91%、17.39%,P<0.05;治疗组的Kt/V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IDWG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给予低温联合可调钠透析,能够有效预防透析中低血压发生,提高透析充分性,避免提前结束透析的发生,值得推广。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透析中低血压的诊断标准 |
| 1.3 方法 |
| 1.3.1 透析方法 |
| 1.3.2 常规护理措施 |
| 1.3.3 个性化预见性护理措施 |
|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
| 1.4.1 IDH发生率 |
| 1.4.2 提前30min下机率 |
| 1.4.3 护理满意度 |
| 1.5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IDH发生率、提前30min下机率比较 |
| 2.2 护理满意度比较 |
| 3 讨论 |
| 3.1 透析中低血压发生机制及原因 |
| 3.2 个性化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降低IDH的发生率和提前30min下机率 |
| 3.3 个性化预见性护理可以提升护理满意度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评价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 果 |
| 3 护 理 |
| 3.1 透析前护理 |
| 3.2 透析中护理 |
| 3.3 透析后护理 |
| 3.4 心理护理 |
| 3.5 健康宣教 |
| 4 讨 论 |
| 4.1 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发生的原因 |
| 4.2 低温可调钠透析可有效降低透析患者低血压的发生率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
| 1.1 研究背景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研究问题 |
| 1.4 研究目的 |
| 1.5 研究意义 |
| 2 研究理论框架 |
| 2.1 操作性定义 |
| 2.2 研究假设 |
| 2.3 理论框架 |
| 3 研究方法 |
| 3.1 研究设计 |
| 3.2 研究场所 |
| 3.3 研究对象 |
| 3.4 血压的测量 |
| 3.5 研究工具 |
| 3.6 资料收集方法 |
| 3.7 资料分析方法 |
| 3.8 科研质量控制 |
| 3.9 科研伦理 |
| 3.10 研究技术路线 |
| 4 结果 |
|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 4.2 IDH组与非IDH组患者临床数据特征比较 |
| 4.3 MHD患者IDH风险评估模型预测因子的筛选 |
| 4.4 MHD患者IDH危险因素的共线性诊断 |
| 4.5 MHD患者IDH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 4.6 建立MHD患者IDH风险列线图模型 |
| 4.7 评价MHD患者IDH风险列线图模型 |
| 5 讨论 |
| 5.1 MHD患者IDH的发生现状 |
| 5.2 MHD患者IDH风险列线图模型相关因素分析 |
| 5.3 MHD患者IDH风险列线图模型的评价 |
| 5.4 MHD患者IDH风险列线图模型临床应用的建议 |
| 6 本研究就对临床实践与未来研究的启发 |
| 6.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贡献 |
| 6.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 6.3 未来研究的方向 |
| 6.4 研究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低血压危险因素的研究现状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索引表 |
| 第1章 引言 |
| 第2章 综述 透析低血压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
| 2.1 透析相关因素 |
| 2.1.1 透析液成分 |
| 2.1.2 透析期间体质量增加(Interdialysis weight gain,IDWG) |
| 2.1.3 超滤率 |
| 2.1.4 透析液温度 |
| 2.2 患者自身因素 |
| 2.2.1 心脏相关因素 |
| 2.2.2 自主神经功能不全 |
| 2.2.3 高血压药物应用 |
| 2.2.4 透析期间进食 |
| 2.2.5 其他相关因素 |
| 2.3 IDH预后 |
| 2.3.1 IDH与心血管疾病 |
| 2.3.2 IDH与胃肠道疾病 |
| 2.3.3 IDH与脑血管疾病 |
| 2.3.4 IDH与死亡风险 |
| 2.3.5 IDH与其他相关疾病 |
| 2.4 总结 |
| 第3章 资料和方法 |
| 3.1 研究内容 |
| 3.1.1 研究对象 |
| 3.1.2 纳入标准 |
| 3.1.3 排除标准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收集资料 |
| 3.2.2 分组 |
| 3.2.3 治疗方案 |
| 3.2.4 观察指标和相关公式 |
| 3.3 统计学分析 |
| 第4章 结果 |
| 4.1 MHD患者IDH发生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
| 4.1.1 一般资料 |
| 4.1.1.1 一般情况 |
| 4.1.1.2 原发病 |
| 4.1.1.3 合并疾病 |
| 4.1.2 实验室指标 |
| 4.1.3 心脏相关指标 |
| 4.1.4 IDH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
| 4.1.4.1 IDH危险因素单因素logistics分析 |
| 4.1.4.2 IDH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s分析 |
| 4.2 IDH患者血压变化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 4.2.1 原发病 |
| 4.2.2 一般资料 |
| 4.2.3 透析相关指标 |
| 4.2.4 实验室指标 |
| 4.2.5 心脏相关指标 |
| 4.2.6 IDH患者透析中Δi SBP与各项指标相关性分析 |
| 4.2.7 IDH患者透析中ni SBP与各项指标相关性分析 |
| 4.2.8 IDH患者透析中Δi MAP与各项指标相关性分析 |
| 第5章 讨论 |
| 5.1 年龄 |
| 5.2 糖尿病 |
| 5.3 超滤率 |
| 5.4 微炎症 |
| 5.5 蛋白水平 |
| 5.6 血脂代谢 |
| 5.7 红细胞状态 |
| 5.8 铁代谢 |
| 5.9 心脏功能 |
| 5.10 其他相关指标 |
| 第6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1 研究近况 |
| 1.1 中医认识 |
| 1.2 中药剂型 |
| 1.2.1 中药注射剂 |
| 1.2.2 中药口服制剂 |
| 1.3 经方应用 |
| 1.4 中医综合治疗 |
|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2 小结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透析方法 |
| 1.2.2 护理干预 |
| 1.3 观察指标 |
| 1.3.1 低血压发生率及护理干预率 |
| 1.3.2 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化 |
| 1.3.3 不良反应发生率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低血压发生率及护理干预率比较 |
| 2.2 两组患者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化比较 |
| 2.3 两组患者透析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2组透析前、透析中最低、透析后血压水平比较 |
| 2.2 2组体质量、超滤量、透析低血压发生情况比较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研究设计及研究方法 |
| 1.1. 血液透析电子处方系统的设计开发 |
| 1.2. 临床应用研究设计 |
| 第二章 结果 |
| 2.1. 研究对象的相关指标描述性分析 |
| 2.2.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 |
| 2.3. 趋势性分析 |
| 第三章 讨论 |
| 3.1. 血液透析电子处方系统的开发 |
| 3.2. 血液透析处方电子化应用的临床应用分析 |
| 第四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血液净化信息系统的研究进展 |
| 1.1 血液净化信息系统的发展史 |
| 1.2 血液净化信息系统的发展类型 |
| 1.3 血液净化信息系统的发展前景 |
| 参考文献 |
| 主要缩写词表 |
| 致谢 |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1 IDH的定义及临床特征 |
| 2 IDH发病机制 |
| 3 IDH与预后 |
| 4 IDH治疗及预防 |
| 5 动静脉内瘘失功的治疗 |
| 6 小结 |
| 附表:在临床研究中有代表性的透析中低血压定义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的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及提前结束透析率比较 |
| 2.2 两组患者的Kt/V及IDWG水平比较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