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口服吗啡缓释片与静脉自控镇痛治疗晚期癌痛的临床疗效比较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口服吗啡缓释片与静脉自控镇痛对晚期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董明,刘芳[1](2021)在《盐酸羟考酮与吗啡用于晚期癌性疼痛患者的镇痛作用及对睡眠质量影响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盐酸羟考酮与吗啡用于晚期癌性疼痛患者的镇痛作用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2020年秦皇岛市第四医院收治的晚期癌性疼痛患者266例,以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33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吗啡治疗,研究组患者使用盐酸羟考酮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两组患者滴定前、滴定开始后24 h和转换为控/缓释型强阿片类药物72 h后的疼痛程度,比较治疗前后血清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观察治疗前后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帕金森睡眠量表(Parkinson’s disease sleep scale,PDS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情况,比较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转换后72 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UPDRS、PSQ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D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5-HT、BDN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D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白细胞介素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79%(21/1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58%(42/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72,P=0.002)。结论:盐酸羟考酮与吗啡在晚期癌性疼痛患者快速滴定过程中的有效性相似,口服盐酸羟考酮的效果较吗啡更好,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和不良反应,提高睡眠质量。

姚辉杰[2](2021)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中晚期癌症患者爆发痛的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中晚期癌症患者爆发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济宁北湖省级旅游度假区人民医院的104例癌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采用口服硫酸吗啡缓释片法,观察组采用口服硫酸吗啡缓释片联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缓解率、血清指标、疼痛稳定时间、爆发痛次数,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的疼痛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P物质(SP)低于治疗前,5-羟色胺(5-HT)、β-内啡肽(β-EP)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TNF-α、IL-6、SP低于对照组,5-HT、β-EP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爆发痛次数少于对照组、疼痛稳定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硫酸吗啡缓释片可有效降低癌痛患者爆发痛次数,并进一步提升疼痛缓解率,缩短疼痛稳定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高宏,王立欣,杨君,周立江,殷东风[3](2021)在《吗啡皮下自控镇痛泵治疗难治性癌痛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吗啡皮下自控镇痛泵治疗难治性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应用治疗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使用皮下自控阵痛泵给药,对照组口服吗啡片剂,5 d为一疗程,共计观察3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积分改善情况;每疗程吗啡日均用量;疼痛起效时间、最佳缓解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及剂量稳定天数、爆发痛情况;生活质量改善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疗程费用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数字疼痛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在治疗后均较镇痛前显着降低(P<0.05);在吗啡用量比较方面,试验组吗啡用量显着低于对照组同期用量;试验组在疼痛缓解时间、疼痛最佳缓解时间方面均显着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试验组平均镇痛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体力状况分析标准(performance status,PS)评分较治疗前显着改善;试验组便秘、嗜睡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每疗程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经济优势。结论:吗啡皮下自控镇痛泵给药方式控制难治性癌痛临床疗效确切,止痛效果明显。与对照组比较,疼痛起效时间短,疗程较吗啡用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且减轻了患者经济压力。

曾媛[4](2021)在《度洛西汀和帕罗西汀联合羟考酮缓释片治疗晚期癌痛伴抑郁的疗效比较》文中认为目的:研究2种抗抑郁药(度洛西汀、帕罗西汀)分别与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对伴抑郁的晚期癌痛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湖北省中山医院收治的108例就诊于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伴抑郁的晚期癌痛患者,随机、单盲划成3组(各36例),即:羟考酮缓释片(C组),帕罗西汀+羟考酮缓释片(D组),度洛西汀+羟考酮缓释片(F组)。对比所有组患者于治疗后各时点的焦虑、抑郁、疼痛状况,和生活质量、睡眠质量、羟考酮用量、副作用和患者满意度。结果:F组的NRS评分于治疗后7天明显低于D组与C组(P<0.05);治疗后14天的SAS评分、NRS评分及治疗后7天的SDS评分,F组明显低于D组、D组明显低于C组(均P<0.05);治疗后14天的SDS评分和治疗后1、2个月的SAS、SDS及NRS评分,F组与D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都明显低于C组(P<0.05)。治疗后2个月,F组的人均羟考酮日口服剂量与治疗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在人均羟考酮日口服剂量与PSQI评分上,F组与D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明显低于C组(P<0.05);3组的PSQI评分都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3组在治疗后2个月的每条生活质量评分都比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F组和D组在除角色功能评分外的其余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都明显高于C组(P<0.05)。治疗后2个月,C组和D组、D组和F组的患者满意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组明显高于C组(P<0.05),3组副作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有效处理(调整剂量或相应治疗)后均逐渐缓解或消失。结论:度洛西汀与羟考酮缓释片联合治疗伴抑郁的晚期癌痛症状较帕罗西汀与羟考酮缓释片联合起效更快,可有效缓解焦虑、抑郁、疼痛、生活和睡眠质量,降低羟考酮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不良反应不会增多。

金玉龙[5](2021)在《氢吗啡酮自控皮下镇痛对比口服羟考酮缓释片治疗难治性癌痛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氢吗啡酮皮下自控镇痛对比口服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难治性癌痛止痛的疗效、不良反应、生活质量改善及医疗费用的差异。方法:收集2019.11-2020.10就诊的100例难治性癌痛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观察组(PCSA组)给予氢吗啡酮皮下自控镇痛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止痛效果、不良反应、生活质量改善、医疗费用的差异。结果:1、PCSA组给药24h后的疼痛评分为(1.98±1.055)分,与进入研究前的疼痛评分(7.36±1.026)分相比,疼痛较前明显缓解。对照组患者给药24h后的疼痛评分为(2.89±0.611)分,与进入研究前的疼痛评分(7.44±0.693)分相比,疼痛程度较前缓解。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评分,PCSA组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治疗后,PCSA组发生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6例(12%),便秘20例(40%),尿潴留2例(4%),头晕4例(8%)。对照组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15例(20%),便秘40例(80%),皮肤瘙痒2例(4%),未发生其他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相比较,PCSA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低(P<0.05)。两组患者都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3、PCSA组进入研究前的Qo L评分为(31.80±2.474)分,对照组进入研究前的Qo L评分为(31.62±0.490)分,比较两组患者进入研究之前的Qo L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30天后进行问卷调查,PCSA组评分提高为(45.20±2.571)分,对照组评分提高为(37.56±2.251)分,PCSA组的总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的日均吗啡用量为(63.06±9.73)mg,PCSA组的日均吗啡用量为(55.45±23.43)mg,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的日均医疗费用为(74.32±10.969)元,PCSA组的日均医疗费用为(339.45±144.98)元,PCS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服羟考酮缓释片与盐酸氢吗啡酮自控皮下镇痛治疗难治性癌痛比较,盐酸氢吗啡酮自控皮下镇痛能够更好地控制疼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低,可以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任明慧,王英,张力辉[6](2020)在《地佐辛联合用药在临床镇痛领域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地佐辛是新型阿片类镇痛药,具有成瘾性低、不良反应小的特点。近年来在预先镇痛、术后镇痛、癌痛治疗、辅助麻醉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但地佐辛的镇痛作用具有封顶效应,因此常联用其他药物以达到理想镇痛效果。本文对地佐辛联合其他药物用于镇痛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杨梦怡[7](2020)在《不同留针时间针剌治疗癌痛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不同留针时间针刺联合三阶梯止痛法和单纯三阶梯止痛法治疗中晚期癌痛进行对照研究,观察三组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疼痛缓解情况及对患者的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质量(改良巴氏指数)等的影响,为临床上针刺治疗癌痛的推广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更可行的方法。方法:通过随机分组,将9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晚期癌痛住院病人分为对照组、治疗1组和治疗2组,对照组为33例,治疗1组为33例,治疗2组为32例。对照组:给予三阶梯止痛治疗。治疗组: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不同留针时间治疗。针刺取穴:四关穴(双侧合谷、太冲)为主穴,阿是穴为辅穴。四关穴施以提插泻法,阿是穴施以捻转补法,治疗1组得气后留针30分钟,治疗2组得气后留针60分钟,两组均每隔10~15分钟行针一次,出针前复行针。每日一次,6日为一疗程,三组均治疗1周。最后通过比较三组治疗前后患者NRS评分、日常生活质量及治疗期间胃肠道不良反应,来评价三组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1.疼痛强度比较,对照组:治疗前NRS评分7.37±0.89,治疗后NRS评分4.73±1.76;治疗1组:治疗前NRS评分7.50±0.94,治疗后NRS评分3.77±1.59;治疗2组:治疗前NRS评分7.43±1.10,治疗后NRS评分3.80±1.8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NR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1组和治疗2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总有效率比较,对照组:76.7%,治疗1组:96.7%,治疗2组:93.3%,治疗1组和治疗2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率比较,对照组:1 6.7%,治疗1组:40.0%,治疗2组:43.3%,治疗1组和治疗2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日常生活质量比较,对照组:治疗前56.97±14.77,治疗后67.03± 16.18;治疗1组:治疗前54.43±15.61,治疗后75.57±13.77;治疗2组:治疗前53.20±16.52,治疗后76.10±15.31。三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1组和治疗2组生活质量评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对照组:70.00%,治疗1组:36.67%,治疗2组:40.00%。治疗1组和治疗2组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一,不同留针时间针刺联合三阶梯止痛法和三阶梯药物止痛法均可降低癌痛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针药结合法疗效更佳。第二,针刺可减少三阶梯止痛药物使用后的胃肠道不良反应。第三,针刺留针30min和60min联合三阶梯止痛法,在治疗癌痛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疗效相似。故针刺留针30分钟更加适合于慢性癌痛患者的治疗。

肖燕[8](2020)在《舒芬太尼自控式镇痛泵和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滴定治疗中重度癌痛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和比较舒芬太尼自控式镇痛泵和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奥施康定)滴定治疗中重度癌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在南昌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肿瘤科住院治疗的中重度癌痛患者5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试验组使用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泵治疗中重度癌痛,连续滴定3日;对照组给予口服奥施康定治疗中重度癌痛,连续滴定3日。观察和记录两组的起效时间、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1、舒芬太尼静脉泵的镇痛起效时间31.92±5.19min,奥施康定的镇痛起效时间74.62±4.11min,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舒芬太尼组总的疼痛缓解率为92.31%,其中,中度癌痛患者的疼痛缓解率为100%,重度患者的疼痛缓解率为83.33%;奥施康定组总的疼痛缓解率为84.62%,其中,中度患者的疼痛缓解率为100%,重度患者的疼痛缓解率为60%。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者用药后的安静时评分、活动时评分和最严重时评分较用药前均显着下降,爆发痛次数也显着减少(P<0.05),但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并且舒芬太尼成功转化为口服给药后也能达到平稳的镇痛效果。4、舒芬太尼组患者除人际交往未能改善外,食欲、精神、睡眠和日常生活均能明显改善(P<0.05),而奥施康定组仅能改善精神、睡眠两项生活质量指标(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的不良反应以便秘最常见,其他不良反应如皮肤瘙痒、嗜睡、头晕和尿潴留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未观察到肌肉强直、呼吸抑制和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舒芬太尼自控式镇痛泵和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奥施康定)滴定治疗中重度癌痛均能达到较好的疼痛缓解率,显着改善患者QoL,安全性高,大多数不良反应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或对症处理后可好转或耐受。但舒芬太尼静脉自控式镇痛较口服奥施康定的滴定优势在于操作更简便,能以更快的速度达到较好的滴定疗效。因此,舒芬太尼静脉自控式镇痛泵可以有效地进行中重度癌痛患者的初始剂量滴定,及时控制爆发痛,并在镇痛效果稳定后顺利转换为口服阿片类药物维持,可以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温婷惠[9](2020)在《逐瘀止痛方外敷联合针刺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逐瘀止痛方外敷联合针刺”治疗方案改善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并评价本治疗方案的安全性,以提供一项有效、安全、易于实施的治疗方法。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5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逐瘀止痛方外敷联合针刺”的治疗方案,对照组在常规治疗(中药辨证论治和西药对症处理)的基础上,根据疼痛程度服用止痛药,按照2019年NCCN成人癌痛临床实践指南进行药物剂量调整及滴定。于入组第1天及治疗第7天记录NRS量表、阿片类药物使用的情况、EORTC-QLQ C30量表、SDS量表,及血常规、肝功能、肾功等安全性指标。治疗期间每24h记录NRS量表、爆发痛的次数及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数据均使用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评价本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入组时的入口学基线资料和病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①NRS评分:完成治疗周期后,两组NRS评分减少,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NRS评分在第5天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疼痛缓解率:经治疗,治疗组的疼痛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效率低于对照组,可提示本治疗方案有缓解疼痛的趋势。③爆发痛次数:治疗期间,治疗组爆发痛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24h吗啡基础量:经治疗,两组的24h吗啡基础量增加,治疗组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24h吗啡基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阿片类药物总剂量:治疗期间,治疗组患者服用的阿片类药物总剂量小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EORTC-QLQ C30功能量表:本课题主要对比功能量表中的躯体和情绪功能。经治疗,两组的躯体和情绪功能评分增加,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⑦EORTC-QLQ C30症状量表:本课题主要对比症状量表中的疲乏、恶心呕吐、疼痛、失眠、食欲减退和便秘症状。经治疗,治疗组的疲乏、疼痛、失眠和便秘评分减少,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恶心呕吐和食欲减退评分减少,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疲乏和疼痛评分减少,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恶心呕吐、失眠、食欲减退和便秘评分减少,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疼痛评分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的领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⑧EORTC-QLQ C30总体生活质量:经治疗,两组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增加,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⑨SDS评分:经治疗,两组SDS抑郁评分减少,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评分小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⑩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评价:两组患者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1例患者出现Ⅱ°皮肤不良反应,局部皮肤发热,摘除药物后可自行缓解,未予处理。其余患者未出现相关不良反应,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逐瘀止痛方外敷联合针刺的治疗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有协同镇痛的作用,限制阿片类药物剂量的增加,能改善患者疼痛、失眠和便秘的症状,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沈文骏[10](2020)在《针刺联合止痛药物改善乳腺癌轻中度癌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三阶梯止痛药物为基础,通过针刺与假针刺的对比,评价针刺改善乳腺癌患者轻中度癌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在广东省中医院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癌轻中度癌痛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 20.0软件包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针刺组(30例),假针刺组(30例)。(1)干预方案①基础治疗:针刺组与假针刺组均予三阶梯常规止痛方案作为基础治疗。第一阶梯予非甾体类抗炎药塞来昔布胶囊200mg,第二阶梯予弱阿片类药物盐酸曲马多缓释片100mg;以上药物均每12h服用一次。②针刺治疗:针刺组:选穴:选择孔最(双)、梁丘(双)、中都(双)穴位定位参照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操作:患者取仰卧位,施术者首先对自身的手指进行消毒,并对患者需要针刺的腧穴处予以0.5%安尔碘消毒,之后快速进针,行捻转手法,待患者有酸麻胀感为止,并且每隔10分钟行一次小幅度捻转手法,所有穴位均留针30分钟。假针刺组:选穴同针刺组;操作:患者取仰卧位,术者手指及腧穴皮肤用0.5%碘伏消毒后,取一背面带粘性的泡沫针垫贴在相应穴位上,用平头针穿过泡沫针垫并保持直立,针的下端穿过泡沫垫,抵达皮肤表面但不刺破皮肤,使患者感知触及针具,产生轻微刺激感。针刺顺序同针刺组。假针刺组不需得气,无需行手法,留针30min。出针时,先取下平头针,然后撕下泡沫垫。(2)疗程与频率本研究共两个疗程,每个疗程为10天,共治疗20天。治疗频率为每天治疗1次。(3)评价时点及疗效指标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10次后、治疗结束时对受试者进行疼痛数字评分法(NRS)、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肿瘤生活质量评定(QLQ12)评价。(4)统计分析将收集到的病例信息,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的清理、核对及统计分析。临床试验数据性质(计量、分类资料和等级资料),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分类资料用卡方检验或精确概率法,等级资料用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校正)或多组比较的Kruskal-Wallis检验。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满足要求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若不符合正态分布、方差不齐则用秩和检验,用平均秩和、四分位和中位数表示。多个时点的定量结局指标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对不满足球形检验(Mauchly test of sphericity)采用ε系数进行校正。结果:1、基线针刺组及假针刺组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一般基线比较,在年龄(P=0.873)、病程(P=0.253)、文化程度(P=0.626)及中医分型(P=0.725)和疗效观察指标疼痛数字评分法(NRS)(P=0.724)、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P=0.602)、肿瘤生活质量评定(QLQ12)评价(P=0.664)、初始用药(P=0.710)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疼痛数字评分法(NRS)得分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疼痛数字评分法(NRS)得分较治疗前均呈下降趋势。组内比较:针刺组在治疗前与治疗第10次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假针刺组在治疗前与治疗第10次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针刺组与假针刺组之间在治疗第10次时得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治疗结束时,针刺组与假针刺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见时间维度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别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时间与治疗交互后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果表明针刺组、假针刺组在NRS评价方面均具有改善效果;针刺组疗效优于假针刺组。3、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得分较治疗前均呈下降趋势。组内比较:针刺组在治疗前与治疗第10次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假针刺组在治疗前与治疗第10次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针刺组与假针刺组之间在治疗第10次时得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治疗结束时,针刺组与假针刺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见时间维度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别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时间与治疗交互后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果表明针刺组、假针刺组在SF-MPQ评价方面均具有改善效果;针刺组疗效优于假针刺组。4、肿瘤生活质量评定(QLQ12)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肿瘤生活质量评定(QLQ12)得分较治疗前均呈回升趋势。组内比较:针刺组在治疗前与治疗第10次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假针刺组在治疗前与治疗第10次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针刺组与假针刺组之间在治疗第10次时得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治疗结束时,针刺组与假针刺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见时间维度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别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时间与治疗交互后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果表明针刺组、假针刺组在肿瘤生活质量评定方面均具有改善效果;针刺组疗效优于假针刺组。5、治疗有效率比较治疗有效率以疼痛数字评分法(NRS)得分情况为评定指标,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减分率。针刺组有效率为93.1%,假针刺组有效率为53.6%,两组组间差异显着(P<0.01),针刺组优于假针刺组。6、不良反应针刺组有2例出现恶心欲吐症状,1例出现口干、便秘,假针刺组有4例出现恶心欲呕、口干的情况,2例出现便秘,1例出现失眠;均为止痛药副反应,予对症处理后继续试验;两组受试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滞针、弯针、断针、出血、血肿等针刺不良事件。两组均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1.针刺联合三阶梯止痛药、假针刺联合三阶梯止痛药在改善乳腺癌轻中度癌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均有疗效,针刺联合三阶梯止痛药疗效更加显着。2.针刺治疗本身对乳腺癌轻中度的癌痛、生活质量问题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二、口服吗啡缓释片与静脉自控镇痛对晚期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口服吗啡缓释片与静脉自控镇痛对晚期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盐酸羟考酮与吗啡用于晚期癌性疼痛患者的镇痛作用及对睡眠质量影响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VAS评分比较
    2.2 UPDRS、PDSS和PSQI评分比较
    2.3 血清5-HT、DA及BDNF水平比较
    2.4 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2.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2)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中晚期癌症患者爆发痛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疼痛缓解率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指标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疼痛稳定时间及爆发痛次数的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3 讨论

(3)吗啡皮下自控镇痛泵治疗难治性癌痛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1.3 终止标准
    1.2 方法
        1.2.1 设备及药物
        1.2.2 研究分组及治疗方式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标准
    1.4 疗效判定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疼痛评分与吗啡用量
    2.2 疼痛缓解起效时间及最佳缓解时间
    2.3 每天平均镇痛维持时间与剂量稳定天数
    2.4 PS评分
    2.5 爆发痛次数
    2.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7 两组患者疗程费用
3 讨论

(4)度洛西汀和帕罗西汀联合羟考酮缓释片治疗晚期癌痛伴抑郁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研究的主要来源及目的
        1.3.1 研究来源
        1.3.2 研究目的
第2章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量计算
        2.2.2 分组方法
        2.2.3 给药方法
        2.2.4 观察指标及相关事项
        2.2.5 统计学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各组患者的基线资料
        2.3.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RS评分
        2.3.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DS评分
        2.3.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AS评分
        2.3.5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人均羟考酮日口服剂量
        2.3.6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比较
        2.3.7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
        2.3.8 三组患者治疗2 个月后的副作用比较
        2.3.9 三组患者治疗2 个月后的满意度比较
    2.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阿片类药物联用抗抑郁药治疗晚期癌痛伴抑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氢吗啡酮自控皮下镇痛对比口服羟考酮缓释片治疗难治性癌痛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入组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方法
    2.4 .技术路线
    2.5 .观察指标
        2.5.1 .疼痛强度评估
        2.5.2 .不良反应的观察与记录
        2.5.3 .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评分(Qo L)(见附录)
        2.5.4 .治疗费用
    2.6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患者基础资料
    3.2 .对比两组患者的NRS评分
    3.3 .不良反应
    3.4 .生活质量评分
    3.5 .医疗费用
第四章 讨论
    4.1 .两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
    4.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4.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差异
    4.4 .两组患者的医疗费用差异
    4.5 .不足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综述 静脉和皮下自控镇痛在难治性癌痛中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B
作者简介

(7)不同留针时间针剌治疗癌痛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一、临床资料
    (一) 研究对象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中止标准
    (六) 脱落标准
二、治疗方法
    (一) 干预措施
        1. 对照组(三阶梯止痛法)
        2. 治疗组(针刺联合三阶梯止痛法)
        2.1 选穴
        2.2 腧穴定位
        2.3 针具
        2.4 操作方法
        2.5 异常情况处理与预防
    (二) 指标的观察方法
        1. 疼痛程度评估
        2. 疗效指数
        3. 生活质量评估
        4. 数据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二) 三组治疗前疼痛程度等级比较
    (三) 三组治疗前后NRS评分比较
    (四) 三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五) 三组生活质量评估
    (六) 三组胃肠道不良反应比较
四、分析与讨论
    (一) 中医学对癌痛的认识及治疗
        1. 中医对癌痛病因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癌痛的治疗
        3. 癌痛的中医药治疗
        4. 针灸对癌痛的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癌痛的研究及其治疗
    (三) 针刺镇痛机制
    (四) 选穴依据
        1. 四关穴
        2. 阿是穴
    (五) 留针时间对癌痛患者的影响
    (六) 针刺对癌痛患者镇痛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七) 针刺对癌痛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影响
五、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癌痛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8)舒芬太尼自控式镇痛泵和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滴定治疗中重度癌痛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评价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的剂量滴定情况比较
    3.2 两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RS评分及爆发痛次数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QoL评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两组对剂量滴定情况的影响
    4.2 两组对疼痛缓解情况的影响
    4.3 两组对NRS评分及爆发痛的影响
    4.4 两组对QoL评分的影响
    4.5 两组对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第5章 结论与不足
    5.1 结论与展望
    5.2 本研究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9)逐瘀止痛方外敷联合针刺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西医对癌性疼痛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1 癌痛的分类
        2 癌痛的发生机制
        3 癌痛的筛查及评估
        4 治疗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癌性疼痛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1 病因病机
        2 中医外治法的治疗概况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方案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3 研究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疗效评定标准
        6 异常情况及处理
        7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入组情况及病例分布
        2 治疗结果
        3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评价
    讨论
        1 癌性疼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2 治疗方法的确立
        3 治疗结果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临床试验流程图表
    附录2 EORTC QLQ-C30(V3.0)量表
    附录3 SDS量表
个人简介

(10)针刺联合止痛药物改善乳腺癌轻中度癌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乳腺癌的研究概况
        1.1.1 流行病学
        1.1.2 发病机制
        1.1.3 乳腺癌癌痛的病因学机制
        1.1.4 癌痛的病理生理机制
        1.1.5 现代医学治疗乳腺癌癌痛
    1.2 乳腺癌癌痛的中医研究进展
        1.2.1 中医对乳腺癌的认识
        1.2.2 乳腺癌的病因病机
        1.2.3 乳腺癌癌痛的经络学认识
        1.2.4 中医治疗乳腺癌癌痛现状
    1.3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及脱落
        2.1.6 病例脱落或剔除后的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病例分组
        2.2.2 治疗方案
        2.2.3 疗效评价
        2.2.4 评价时间点
        2.2.5 不良反应、不良时间记录
        2.2.6 依从性测评
        2.2.7 伦理学原则
        2.2.8 质量控制
        2.2.9 统计学分析
        2.2.10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分析
    3.1 结果比较
        3.1.1 人口学及一般资料比较
        3.1.2 NRS、SF-MPQ、QLQ12量表、初始用药基线比较
        3.1.3 NRS量表评分结果
        3.1.4 SF-MPQ量表评分结果
        3.1.5 QLQ12量表评分结果
        3.1.6 治疗有效率
    3.2 不良反应观察
    3.3 病例完成及脱落剔除情况
        3.3.1 病例脱落情况
        3.3.2 患者脱落情况分析
    3.4 统计学结论
        3.4.1 NRS量表评价
        3.4.2 SF-MPQ量表评价
        3.4.3 QLQ12量表评价
    3.5 专业性结论
第四章 讨论部分
    4.1 讨论与分析
        4.1.1 立论依据
        4.1.2 选穴依据
        4.1.3 药物选择依据
        4.1.4 疗效评价指标选择依据
        4.1.5 研究结果及分析
    4.2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口服吗啡缓释片与静脉自控镇痛对晚期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盐酸羟考酮与吗啡用于晚期癌性疼痛患者的镇痛作用及对睡眠质量影响的比较[J]. 董明,刘芳.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1(11)
  • [2]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中晚期癌症患者爆发痛的效果[J]. 姚辉杰. 中国当代医药, 2021(28)
  • [3]吗啡皮下自控镇痛泵治疗难治性癌痛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 高宏,王立欣,杨君,周立江,殷东风.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21(18)
  • [4]度洛西汀和帕罗西汀联合羟考酮缓释片治疗晚期癌痛伴抑郁的疗效比较[D]. 曾媛. 江汉大学, 2021(01)
  • [5]氢吗啡酮自控皮下镇痛对比口服羟考酮缓释片治疗难治性癌痛的临床疗效分析[D]. 金玉龙. 青海大学, 2021(01)
  • [6]地佐辛联合用药在临床镇痛领域中的应用进展[J]. 任明慧,王英,张力辉. 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0(04)
  • [7]不同留针时间针剌治疗癌痛的临床疗效分析[D]. 杨梦怡.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舒芬太尼自控式镇痛泵和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滴定治疗中重度癌痛的对比研究[D]. 肖燕. 南昌大学, 2020(08)
  • [9]逐瘀止痛方外敷联合针刺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D]. 温婷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针刺联合止痛药物改善乳腺癌轻中度癌痛的临床研究[D]. 沈文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吗啡论文 癌性疼痛论文 羟考酮论文 盐酸吗啡缓释片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clozona乳膏的制备及临床应用
下一篇:何云作为蒋介石的替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