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力木格[1](2020)在《蒙医药治疗女性肾赫依凝滞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蒙医辩证治疗女性肾赫依凝滞症的疗效。方法:将2018年6月-2019年12月在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蒙医妇科门诊被确诊为女性肾赫依凝滞症患者中收集了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118名患者,根据患者自身特征、症状及疾病的特征等辩证给予苏格木勒-7味丸、吉祥丸和萨力-嘎日迪等蒙药治疗2个疗程(每疗程为15天)。分别对比治疗之前和治疗一个疗程及治疗两个疗程后的临床症状并记录在服药过程当中的不良反应,服完药三个月之后随访观察,再用统计学t检验方法处理数据,对比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并评价疗效。结果:1.收集的118例患者当中,赫依特征为21例,希拉特征为7例,巴达干特征为26例,赫依希拉特征为9例,巴达干赫依特征为32例,巴达干希拉特征为9例,胡日木拉特征为15例,故常见于蒙医巴达干、赫依旺盛特征之人,占据总人数比例为27.118%。2.总有效率:在118名患者中治愈患者20例子,显效73例子,有效25例子,无效0例子,总有效率为100%。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的疗效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治疗前及治疗一个疗程后的症状对比:治疗一个疗程后主症:下腹部以下坠痛发凉、白带增多泡沫样、腰身区坠痛症状明显好转,统计学分析,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主症:月经不调,量少,闭经的症状未好转,统计学分析,无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次症:出汗,全身发凉、头晕,头部发凉疼痛、失眠,心悸等症状明显好转,统计学分析,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次症:全身骨骼酸痛的症状未见好转,统计学分析,无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4.治疗前和治疗两个疗程后的症状对比: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均明显好转,统计学分析,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5..治疗后随访观察:据随访统计一个月复发率0.0847%,两个月复发率2.54%,三个月复发率3.389%,总复发率为:6.779%。6.治疗前后的安全指标观察:安全指标观察中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检查未见明显改变,均为正常范围,统计学处理,无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蒙医辩证治疗对女性肾赫依凝滞症疗效明显。2.蒙医辩证治疗对女性肾赫依凝滞症的复发率低。3.观察治疗前后的安全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查无明显改变,均为症常范围,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过程当中无副作用。临床上可推广应用。
卢可[2](2020)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对围绝经期模型大鼠雌激素及其受体的调控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对围绝经期模型大鼠雌激素及其相关受体的影响,探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对围绝经期模型大鼠雌激素及其相关受体的效应机制。方法:选择成年雌性SD大鼠。腹腔注射4-VCD溶剂造模15天,4-VCD剂量为80mg/kg。选择造模成功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针刺组、点灸组、模型组,另选未造模的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正常组、模型组不做任何处理,按常规的方式饲养,药线组除常规饲养外还需进行药线点灸,针刺组予以针刺治疗,治疗6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治疗前后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及卵巢形态变化;取样本,测定血清中E2、LH、FSH的含量以及1、3、5、6周期E2的含量,下丘脑、垂体和卵巢组织中ER/ERm RNA蛋白和基因的表达。结果:1.血清中E2、LH、FSH水平结果表明,针刺组和点灸组E2水平相比于模型组升高,LH、FSH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2.血清中E2水平周期性变化:各周期中,周期1、3,点灸组的E2水平低于针刺组,从周期5开始,点灸组的E2水平开始高于针刺组,至周期6达到峰值;3.Western blot结果提示,点灸组可提高下丘脑、垂体和卵巢组织中ER蛋白含量且高于针刺组;4.免疫组化结果表明,点灸组可增强下丘脑、垂体和卵巢组织中ER蛋白表达分布,且表达强度高于针刺组;5.RT-q PCR显示点灸组能提高各组织中ERm RNA基因表达水平,表达水平高于针刺组。6.卵巢HE染色显示点灸组可促进卵泡发育,改善卵巢一般情况。结论:1.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能提高血清中E2水平,降低LH、FSH水平且在一定时段内治疗时间与治疗效果呈正相关关系;2.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能提升下丘脑、垂体和卵巢组织中ER蛋白和ERm RNA基因表达量,该疗法能够调控下丘脑-垂体-子宫-卵巢生殖-内分泌轴,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激素水平来实现,其疗效优于针刺组。3.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能改善卵巢功能,缓解围绝经期综合征出现的多种症状,起到调理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作用。
窦生瑞[3](2020)在《滋水涵木除痹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更年期类风湿关节炎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比治疗组(滋水涵木除痹汤联合甲氨蝶呤片与醋氯芬酸片)和对照组(甲氨蝶呤片联合醋氯芬酸片)治疗更年期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差异,客观评价滋水涵木除痹汤治疗更年期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病例均来自于青海省中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前来就诊的80例更年期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病患。前期对病患进行辩证,属于肝肾亏虚型。将80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第一组为对照组,例数40例,药物给予传统抗风湿药物甲氨蝶呤片和抗炎镇痛药物醋氯芬酸分散片。第二组为治疗组,例数40例,药物予滋水涵木除痹汤联合甲氨喋呤片和醋氯芬酸片。两组病患疗程设定为12周,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并记录治疗前后患者实验室指标、中医症候积分、DAS28评分,最终用统计软件IBM SPSS19.0对所得数据,中医证候积分、DAS28评分等进行相关分析,评价上述经验方及相关药物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周期性治疗过程中共计纳入病患80例,治疗周期结束时临床共完成77例。其中甲氨蝶呤片和醋氯芬酸片组脱落1例,滋水涵木除痹汤联合甲氨蝶呤片和醋氯芬酸片组脱落2例。周期性治疗后,数据分析提示:两组在经过一定时间治疗后,实验室结果显示CRP、抗CCP抗体、RF、ESR结果均较治疗前出现变化,数值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及DAS28评分较治疗前改善,进行统计学分析,提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滋水涵木除痹汤联合西药治疗更年期类风湿关节炎较单纯使用抗风湿药物更具有临床疗效,病患在病期出现的不适症状缓解明显,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炎症指标降低明显,同时不良反应较少。证实其作为治疗更年期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方,值得临床推广。
齐坛娜,艳红[4](2019)在《蒙医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更年期综合征采用蒙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于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64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n=32),治疗方法分别为蒙医和西医治疗,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指标比较,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素水平指标比较,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年期综合征患者采用蒙医治疗临床效果显着,可有效改善患者激素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乌日罕[5](2019)在《蒙医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48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蒙医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更年期综合征10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均分为西药对照组患者51例,蒙药观察组患者51例。西药对照组患者施以常规西药治疗方案,蒙药观察组患者施以蒙医药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促卵泡激素(FSH)水平、促黄体生成激素(LH)水平、血清雌二醇(E2)水平和临床疗效。结果蒙药观察组的E2、FSH和LH水平均优于西药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蒙药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西药对照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蒙医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改善临床症状,调节性激素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窦生瑞,李琴,柯尊友[6](2019)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更年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女性更年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除出现关节、滑膜的病变外,常伴有月经异常,潮热、汗出、心烦、失眠、关节痛等不适表现,两者在证型中因女更年期这个特殊阶段而以肝肾亏虚为主,文章结合现代医学及中医病因病机、各家治疗心得综述治疗方法,同时浅析两者之间存在的一定关系并为今后临床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一定的帮助。
孙铭[7](2019)在《印度阿育吠陀与中国传统医学的药物制剂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印两国幅员辽阔、药材资源丰富,都有独特的传统医药体系,如中医学、阿育吠陀等,且都是世界上较有影响力的医学系统。中印传统医学交流始于秦汉,以唐为盛,宋后式微,且与佛教的盛衰直接相关。我国藏蒙医学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吸收了阿育吠陀的部分理论、诊疗和治法,但亦具有自身民族和地域特色。本论文以阿育吠陀、藏医、蒙医、佛医、傣医、维医六种医学的药物制剂为研究对象,开展主治、药材、配伍、剂型等方面的对比研究,以期增进中印两国医学互学互鉴,进一步理清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渊源,有助于肯定藏医学发源和发展于青藏高原的基本事实。目的:揭示中印六种传统医学的药物制剂在主治、药材、配伍、剂型等方面的异同,解析阿育吠陀和我国传统医学相互交流的痕迹,从而为当今中印人文交流提供支撑,还可为我国研发新的药物制剂提供参考。方法:1.从中印两国的法定药典、部颁标准以及方剂教材中提取和挖掘印度阿育吠陀与我国五种传统医学的药物制剂信息,建立制剂信息数据库,采用Excel软件统计分析制剂基本信息,研究六种医学体系药物制剂的主治、药材、剂型、制剂药味数、药材类型、药用部位、制剂命名等特点。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的关联规则研究制剂的配伍规律。分类统计标准:主治按照《GB/T 14396-2016疾病分类与代码》中的疾病病名进行分类统计;印度阿育吠陀药物制剂的剂型按照《印度阿育吠陀药典》中的剂型进行分类统计,我国传统医学药物制剂的剂型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制剂通则进行分类统计。药用部位按照《中药鉴定学》中的药用部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统计。2.采用SPSS 21.0软件的非参数检验法、直观分析法和Cytoscape3.7.1软件的雷达图,研究各个传统医学药物制剂之间在主治、药材、剂型、制剂药味数、药材类型、药用部位、制剂命名、配伍等方面的差异性和相似点。结果:1.中印六种传统医学药物制剂的特点:纳入阿育吠陀药物制剂645个,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常用药材有荜茇、姜、诃子、胡椒和余甘子,涉及22种剂型如矿物丸剂、油剂、煮散等;藏医药物制剂458个,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常用药材有诃子、红花、木香、豆蔻和余甘子,涉及9种剂型如散剂、丸剂等;蒙医药物制剂164个,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常用药材有诃子、红花、栀子、石膏和肉豆蔻,涉及6种剂型如散剂、丸剂等;佛医方剂616个,临床常用于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等,常用药材有甘草、当归、姜、地黄和川芎,涉及19种剂型如汤剂等;傣医方剂227个,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常用药材有红花丹、姜黄、胡椒、百样解和水菖蒲,涉及14种剂型如汤剂等;维医药物制剂94个,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常用药材有西红花、玫瑰花、肉桂、胡椒和诃子,涉及16种剂型如片剂等。2.阿育吠陀和藏医的药物制剂相似点和差异性:虽然都多用于治疗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疾病,但是总体而言主治的病种并不相似,前者更常治疗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后者更常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前者使用的643种药材与后者使用的381种药材的使用频次总体而言并不相似,两者共同使用的药材共有39种,虽然都使用胡椒、荜茇和诃子,但是前者使用胡椒和荜茇较多,诃子在后者的地位更高;共同的配伍体现在诃子、毛诃子、余甘子和荜茇几个药材之间。3.阿育吠陀和蒙医的药物制剂相似点和差异性:虽然总体而言主治的病种比较相似,如都多用于消化系统疾病,但是前者更常治疗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以及呼吸系统疾病,后者更常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和蒙医特色疾病;前者使用的643种药材与后者使用的268种药材的使用频次总体而言并不相似,两者共同使用的药材共有25种,虽然都使用胡椒、荜茇、姜黄、当归、檀香、丁香、沉香等,但是前者使用胡椒、荜茇、姜黄较多,后者使用当归、檀香、丁香、沉香较多;共同的配伍只有荜茇和诃子。4.阿育吠陀药物制剂和佛医方剂的相似点和差异性:总体而言主治的病种并不相似,前者更常治疗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后者更常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前者使用的643种药材与后者使用的636种药材的使用频次总体而言并不相似,两者共同使用的药材有30种,虽然都使用胡椒、姜黄、诃子、硫磺、当归等,但是前者使用胡椒、姜黄、诃子、硫磺较多,后者使用当归较多;没有共同的配伍。5.阿育吠陀药物制剂和傣医方剂的相似点和差异性:虽然总体而言主治的病种比较相似,如都多用于消化系统疾病,但是前者更常治疗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以及呼吸系统疾病,后者更常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前者使用的643种药材与后者使用的432种药材的使用频次总体而言并不相似,两者共同使用的药材有40种,虽然都使用胡椒、荜茇、余甘子、芝麻、当归、姜黄等,但是前者使用胡椒、荜茇、余甘子、芝麻较多,后者使用当归和姜黄较多;共同的配伍只有胡椒和姜。6.阿育吠陀药物制剂和维医药物制剂的相似点和差异性:虽然总体而言主治的病种比较相似,如都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但是前者更常治疗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后者更常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前者使用的643种药材与后者使用的262种药材的使用频次总体而言并不相似,两者共同使用的药材有31种,虽然都使用胡椒、姜黄、荜茇、硫磺、当归、檀香、丁香等,但是前者使用胡椒、姜黄、荜茇、硫磺较多,后者使用当归、檀香、丁香较多;共同的配伍有八对,如荜茇和姜、荜茇和胡椒、胡椒和姜等,但都是前者使用多,后者使用少。结论:中印六种传统医学药物制剂的主治、药材、配伍有相似性,体现了两国传统医学直接或间接的历史交流;但药物制剂总体而言并不相似,在主治的病种结构、药材品种和配伍规律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推测我国五种传统医学可能受本土的气候、地理环境、物产资源以及中医学、阿拉伯医学的影响所致。另外,从制剂的角度印证了藏医学不完全来源于阿育吠陀的科学论断。
乌吉斯古楞,图雅,都格尔[8](2019)在《蒙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内服蒙药及蒙医护理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择确诊为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患者106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蒙药乌力吉-18、苏格木乐-7、阿嘎如-35等,并结合蒙医护理治疗。结果:治愈77例,占72.64%;有效29例,占27.36%;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内服蒙药结合蒙医护理干预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疗效显着,疗程短,无副作用,价格低廉,值得推广。
公维娜[9](2018)在《疏肝调神针刺法治疗围绝经期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比较疏肝调神针刺法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1级围绝经期高血压的临床疗效,为围绝经期高血压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疏肝调神针刺法,选取百会、印堂、四神聪、神庭、本神(双)、内关(双)、中脘、天枢(双)、关元、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太冲(双)穴。对照组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记录治疗前后患者诊室血压、改良Kupperman评分表和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量表。结果:1.降压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两组降压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围绝经期症状改善情况:观察组总有效率83.3%,对照组总有效率4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疏肝调神针刺法治疗1级围绝经期高血压降压效果较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无明显优势,但在改善围绝经期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疏肝调神针刺法疗效显着。
张娟娟[10](2018)在《艾灸治疗对围绝经期患者相关症状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以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为观察对象,口服坤泰胶囊、艾灸法、艾灸法联合口服坤泰胶囊进行对照研究,评价艾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效应,为艾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临床证据。方法将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试验1组和试验2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坤泰胶囊,试验1组采用艾灸法,试验2组采用艾灸法联合口服坤泰胶囊。艾灸法采用温和灸,选穴为关元穴、三阴交穴(双侧)、肾俞穴(双侧),每穴位灸10分钟,以患者局部皮肤发红,自觉温热为度,每天一次;口服坤泰胶囊法统一服用,每次四颗,每日三次;艾灸法配合口服坤泰胶囊即以上两种方法联合治疗。三组均治疗三周为一疗程,休息一周,治疗三个疗程,并于治疗结束后12周随访。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12周、治疗结束后12周随访分别记录患者的围绝经期生活质量量表评分(MENQOL)、围绝经期症状评价量表评分(Kupperman评分,KMI),于治疗前、治疗12周、治疗结束后12周随访检査患者的血清性激素水平(FSH、E2),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1.MENQOL、KMI评分:与治疗前比,三组治疗4周,治疗12周,以及治疗结束后12周随访,MENQOL评分、KMI积分均有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4周比,治疗12周评分仍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12周时比,治疗结束后12周随访,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各时项点对比,治疗4周时,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对照组与试验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2组与对照组及试验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MENQOL四个维度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治疗12周及治疗结束后12周,三组在四个维度评分均有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4周比较,治疗12周三组在四个维度评分均继续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12周比较,治疗结束后12周,对照组在性生活方面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其他三方面维度,以及试验1组和试验2组四个方面维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四个维度各时项点比较:治疗4周,三组四个维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时,试验2组在血管舒缩状态、心理状态和性生活三个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性激素水平:与治疗前比,三组内各时项点血清FSH值稍波动,但变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时三组E2值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12周时比,治疗结束后12周三组E2值有波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项点比:治疗12周时试验1组和试验2组患者血清E2值均有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2组较对照组及试验1组在治疗12周时,患者血清E2值均有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艾灸治疗、口服坤泰胶囊与艾灸治疗联合口服坤泰胶囊均对围绝经期相关症状有改善作用,艾灸治疗与口服坤泰胶囊两者疗效相当。2.随着治疗周期延长,艾灸治疗联合口服坤泰胶囊组,在改善患者血管舒缩、心理状态和性生活这三方面疗效显着。3.艾灸治疗能使患者围绝经期症状有效改善,能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提高。4.艾灸治疗、口服坤泰胶囊与艾灸治疗联合口服坤泰胶囊均明显改善围绝经期症状,可能与血清E2水平升高有关。在提升患者E2水平上,两者联合治疗的作用优于口服坤泰胶囊组和艾灸治疗组。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正文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围绝经期综合征研究概况 |
| 中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 |
| 现代医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 |
| 壮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民族医药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 第1章 引言 |
| 1.1 立题依据 |
| 1.2 祖国传统医学对更年期类风湿关节的相关认识 |
| 1.2.1 中医对更年期类风湿关节炎病名的认识 |
| 1.2.2 病因病机 |
| 1.2.3 中医治疗 |
| 1.2.4 其他治疗 |
| 1.3 临床医学对更年期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认识 |
| 1.3.1 西医治疗现状 |
| 第2章 |
| 2.0 研究内容与目标 |
| 2.1 研究方法 |
| 2.1.1 病例来源 |
| 2.1.2 对照组 |
| 2.1.3 治疗组 |
| 2.2 诊断标准 |
| 2.2.1 RA的西医诊断标准 |
| 2.2.2 更年期西医诊断标准 |
| 2.2.3 痹证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
| 2.2.4 更年期中医诊断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2.5 剔除标准 |
| 2.6 注意事项 |
| 2.7 观察指标 |
| 2.8 疗效判定 |
| 2.8.1 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判定标准 |
| 2.8.2 痹证疗效判定标准 |
| 2.8.3 更年期综合征治疗前后疗效的评定标准 |
| 2.9 统计学方法 |
| 第3章 |
| 3.1 结果 |
| 3.1.1 入组病例完成度 |
| 3.2 入组前资料可行性分析 |
| 3.3 治疗周期完成结果分析 |
| 3.3.1 纳入患者治疗前后ESR结果比较 |
| 3.3.2 纳入患者治疗前后CRP结果比较 |
| 3.3.3 纳入患者治疗前后RF结果比较 |
| 3.3.4 纳入患者治疗前后抗CCP抗体结果比较 |
| 3.3.5 纳入患者治疗周期前对后关节压痛数行比较 |
| 3.3.6 纳入患者治疗前后关节肿胀数行比较 |
| 3.3.7 纳入患者治疗前后DAS28评分结果行比较 |
| 3.3.8 纳入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行比较 |
| 3.3.9 纳入患者治疗前后Kupperman评分行比较 |
| 3.3.10 纳入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疗效行比较 |
| 3.4 不良反应 |
| 3.4.1 纳入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检查结果进行相关比较 |
| 3.4.2 治疗前后肝肾功结果比较 |
| 3.4.3 治疗前后肾功比较 |
| 第4章 |
| 4.1 讨论 |
| 4.1.1 滋水涵木除痹汤中药功效研究 |
| 4.1.2 临床医学药理研究 |
| 4.2 最终所得结果分析 |
| 结论 |
|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作者在读期间内科研成果简介 |
| 致谢 |
| 附录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评价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 果 |
| 3 讨 论 |
| 0 引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蒙医诊断标准 |
| 1.2.2 西医诊断标准 |
| 1.3 方法 |
|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治疗前后的E2、FSH和LH水平比较 |
|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
| 3 讨论 |
| 0 引言 |
| 1 现代医学对女性更年期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
| 2 女性更年期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
| 3 中西医对更年期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方法 |
| 4 结论 (探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梵汉对照表 |
| 前言 |
| 第一章 印度阿育吠陀与中国传统医学的药物制剂特点 |
| 1、阿育吠陀药物制剂的特点 |
| 1.1 资料与方法 |
| 1.1.1 资料来源 |
| 1.1.2 数据挖掘 |
| 1.1.3 分类标准 |
| 1.1.4 文献计量学 |
| 1.1.5 揭示配伍规律 |
| 1.2 品种特点 |
| 1.2.1 制剂信息来源 |
| 1.2.2 制剂命名特点 |
| 1.2.3 制剂药味数 |
| 1.2.4 剂型特点 |
| 1.3 主治特点 |
| 1.3.1 主治统计特点 |
| 1.3.2 配伍规律 |
| 1.4 药物特点 |
| 1.4.1 药物类别及数量 |
| 1.4.2 制剂常用药 |
| 1.4.3 药用部位 |
| 1.4.4 辅料 |
| 1.4.5 送服物质 |
| 1.4.6 含汞制剂的使用情况 |
| 1.5 小结 |
| 2、藏医药物制剂的特点 |
| 2.1 资料与方法 |
| 2.1.1 资料来源 |
| 2.1.2 数据挖掘 |
| 2.1.3 分类标准 |
| 2.1.4 文献计量学 |
| 2.1.5 揭示配伍规律 |
| 2.2 品种特点 |
| 2.2.1 制剂信息来源 |
| 2.2.2 制剂命名特点 |
| 2.2.3 制剂药味数 |
| 2.2.4 剂型特点 |
| 2.3 主治特点 |
| 2.3.1 主治统计特点 |
| 2.3.2 配伍规律 |
| 2.4 药物特点 |
| 2.4.1 药物类别及数量 |
| 2.4.2 制剂常用药 |
| 2.4.3 药用部位 |
| 2.5 小结 |
| 3、蒙医药物制剂的特点 |
| 3.1 资料与方法 |
| 3.1.1 资料来源 |
| 3.1.2 数据挖掘 |
| 3.1.3 分类标准 |
| 3.1.4 文献计量学 |
| 3.1.5 揭示配伍规律 |
| 3.2 品种特点 |
| 3.2.1 制剂信息来源 |
| 3.2.2 制剂命名特点 |
| 3.2.3 制剂药味数 |
| 3.2.4 剂型特点 |
| 3.3 主治特点 |
| 3.3.1 主治统计特点 |
| 3.3.2 配伍规律 |
| 3.4 药物特点 |
| 3.4.1 药物类别与数量 |
| 3.4.2 制剂常用药 |
| 3.4.3 药用部位 |
| 3.5 小结 |
| 4、佛医方剂的特点 |
| 4.1 资料与方法 |
| 4.1.1 资料来源 |
| 4.1.2 数据挖掘 |
| 4.1.3 分类标准 |
| 4.1.4 文献计量学 |
| 4.1.5 揭示配伍规律 |
| 4.2 品种特点 |
| 4.2.1 方剂信息来源 |
| 4.2.2 方剂命名特点 |
| 4.2.3 方剂药味数 |
| 4.2.4 剂型特点 |
| 4.3 主治特点 |
| 4.3.1 方剂主治的分类特点 |
| 4.3.2 配伍规律 |
| 4.4 药物特点 |
| 4.4.1 药物类别及数量 |
| 4.4.2 方剂常用药 |
| 4.4.3 药用部位 |
| 4.4.4 送服物质 |
| 4.5 小结 |
| 5、傣医方剂的特点 |
| 5.1 资料与方法 |
| 5.1.1 资料来源 |
| 5.1.2 数据挖掘 |
| 5.1.3 分类标准 |
| 5.1.4 文献计量学 |
| 5.1.5 揭示配伍规律 |
| 5.2 品种特点 |
| 5.2.1 方剂信息来源 |
| 5.2.2 方剂命名特点 |
| 5.2.3 方剂药味数 |
| 5.2.4 剂型特点 |
| 5.3 主治特点 |
| 5.3.1 方剂主治的分类特点 |
| 5.3.2 配伍规律 |
| 5.4 药物特点 |
| 5.4.1 药物类别及数量 |
| 5.4.2 方剂常用药 |
| 5.4.3 药用部位 |
| 5.4.4 送服物质 |
| 5.5 小结 |
| 6、维医药物制剂的特点 |
| 6.1 资料与方法 |
| 6.1.1 资料来源 |
| 6.1.2 数据挖掘 |
| 6.1.3 分类标准 |
| 6.1.4 文献计量学 |
| 2.1.5 揭示配伍规律 |
| 6.2 品种特点 |
| 6.2.1 制剂规模 |
| 6.2.2 制剂命名特点 |
| 6.2.3 制剂药味数 |
| 6.2.4 剂型特点 |
| 6.3 主治特点 |
| 6.3.1 主治分类特点 |
| 6.3.2 配伍规律 |
| 6.4 药物特点 |
| 6.4.1 药材类别及数量 |
| 6.4.2 制剂常用药 |
| 6.4.3 药用部位 |
| 6.5 小结 |
| 第二章 印度阿育吠陀与中国传统医学的药物制剂比较 |
| 1、比较方法 |
| 1.1 直观比较 |
| 1.2 非参数检验比较 |
| 2、结果 |
| 2.1 主治的异同 |
| 2.1.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藏医药物制剂比较 |
| 2.1.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 2.1.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比较 |
| 2.1.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比较 |
| 2.1.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比较 |
| 2.1.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 2.1.7 小结 |
| 2.2 药材的异同 |
| 2.2.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藏医药物制剂比较 |
| 2.2.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 2.2.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比较 |
| 2.2.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比较 |
| 2.2.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比较 |
| 2.2.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 2.2.7 共用药材比较 |
| 2.2.8 小结 |
| 2.3 剂型的异同 |
| 2.3.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藏医药物制剂比较 |
| 2.3.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 2.3.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比较 |
| 2.3.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比较 |
| 2.3.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比较 |
| 2.3.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 2.3.7 小结 |
| 2.4 制剂药味数的异同 |
| 2.4.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藏医药物制剂比较 |
| 2.4.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 2.4.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比较 |
| 2.4.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比较 |
| 2.4.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比较 |
| 2.4.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 2.4.7 小结 |
| 2.5 药材类型的异同 |
| 2.5.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藏医药物制剂比较 |
| 2.5.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 2.5.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比较 |
| 2.5.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比较 |
| 2.5.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比较 |
| 2.5.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 2.5.7 小结 |
| 2.6 药用部位的异同 |
| 2.6.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藏医药物制剂比较 |
| 2.6.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 2.6.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比较 |
| 2.6.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比较 |
| 2.6.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比较 |
| 2.6.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 2.6.7 小结 |
| 2.7 制剂命名的异同 |
| 2.7.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药物藏医制剂比较 |
| 2.7.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 2.7.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比较 |
| 2.7.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比较 |
| 2.7.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比较 |
| 2.7.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 2.7.7 小结 |
| 2.8 配伍的相同点 |
| 2.8.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藏医药物制剂比较 |
| 2.8.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 2.8.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比较 |
| 2.8.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比较 |
| 2.8.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比较 |
| 2.8.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比较 |
| 2.8.7 小结 |
| 3、小结 |
| 第三章 结论与讨论 |
| 1、结论 |
| 1.1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藏医药物制剂的异同比较 |
| 1.2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的异同比较 |
| 1.3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佛医方剂的异同比较 |
| 1.4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傣医方剂的异同比较 |
| 1.5 阿育吠陀药物制剂与维医药物制剂的异同比较 |
| 1.6 藏医药物制剂与蒙医药物制剂的异同比较 |
| 2、讨论 |
| 2.1 印度阿育吠陀对我国藏蒙医学的影响 |
| 2.2 印度阿育吠陀对我国佛医、傣医学的影响 |
| 2.3 印度阿育吠陀对我国维医学的影响 |
| 3、创新点 |
| 4、问题和展望 |
| 4.1 阿育吠陀和我国传统医学交流情况研究有待深入 |
| 4.2 应注重中印传统医学交流中的人文社会学影响因素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断标准 |
| 2 治疗方法 |
| 2.1 琪素希拉偏盛者 |
| 2.2 巴达干赫依偏盛者 |
| 2.3 疗效标准 |
| 3 蒙医护理 |
| 3.1 健康教育 |
| 3.2 心理护理 |
| 3.3 饮食护理 |
| 3.4 社区护理 |
| 4 治疗结果 |
| 5 讨论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围绝经期综合征诊断标准 |
| 1.2.2 高血压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 1.6 疗效观察指标 |
| 1.6.1 血压监测 |
| 1.6.2 围绝经综合征症状观察 |
| 1.6.3 高血压生活质量观察 |
| 1.6.4 安全性观察 |
| 2.研究方法 |
| 2.1 分组方法 |
| 2.2 治疗方法 |
| 2.3 疗效判定标准 |
| 2.3.1 血压疗效判定标准 |
| 2.3.2 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改善评判标准 |
| 2.4 统计学方法 |
| 3.研究结果 |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 3.2 治疗结果分析 |
| 讨论 |
| 1.中医对围绝经期高血压的认识 |
| 1.1 中医对围绝经期高血压病名的认识 |
| 1.2 中医对围绝经期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3 围绝经期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 |
| 1.4 围绝经期高血压的中医治法 |
| 2.现代医学对围绝经期高血压的认识 |
| 2.1 围绝经期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研究 |
| 2.2 围绝经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
| 2.3 围绝经期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
| 2.4 围绝经期高血压的治疗 |
| 3.疏肝调神针刺法治疗围绝经期高血压的理论依据 |
| 4.疏肝调神针刺法治疗围绝经期高血压的选穴依据 |
| 5.治疗结果分析 |
| 6.安全性分析 |
| 结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对照缩略表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第一章 临床研究方法 |
| 1 选择研究对象 |
| 2 诊断标准 |
| 3 病例入选标准 |
| 4 研究方案 |
| 5 技术路线图 |
| 6 质量控制 |
| 7 安全性评价 |
| 8 观察指标 |
| 9 数据分析方法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结果与分析 |
| 1 患者的基本情况 |
| 2 三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MENQOL评分) |
| 3 三组治疗前后围绝经期症状评分比较(Kupperman评分,KMI积分) |
| 4 三组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FSH、E2)变化的比较 |
| 5 三组治疗前后总体疗效比较 |
| 第三章 讨论 |
| 1 中医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病因病机认识 |
| 2 艾灸治疗及选穴依据 |
| 3 选择口服坤泰胶囊作为对照组依据 |
| 4 艾灸治疗能改善围绝经期患者相关症状且升高患者血清E2水平 |
| 5 艾灸治疗与口服坤泰胶囊治疗在治疗效果上的对比 |
| 6 治疗中的体会 |
| 第四章 结论 |
| 第五章 研究不足及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疾病报告表 |
| 附录B:MENQOL评分量表 |
| 附录C:Kupperman评分量表 |
|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