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月霞,李枫烨,汤庆坤,兰艳妮,黄扬玉,冉艳萍,吴静颜,叶建蔚,潘志新[1](2020)在《广西家蚕原种微粒子病防控体系与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微孢子虫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细胞内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家蚕微粒子病是蚕业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被列为蚕种生产唯一法定检疫对象。总结了多项措施组合整套原种微粒子病防控体系,包括做好母蛾检查和补正检查,切断胚种传染途径、分区饲养,做好五选工作、周围环境和蚕室蚕具消毒、桑叶消毒、桑叶统一低温保鲜和集中配送、做好桑园管理,防野外昆虫交叉传染、预知检查、动态监控养蚕环境。以2000—2018年部分原种生产批次为例,分析了广西原种微粒子病防控体系能有效控制微粒子病发生。针对微粒子病防控中出现的批次、季节、品种之间存在防微效果不同差异问题,提出药物治疗、提高桑叶消毒效果、选育抗性品种、改进检测技术等解决办法。
王电梅,钟苏苑,刘吉平,杨琼,李林山,饶文聪,马月娇,胡智明[2](2019)在《广东英德蚕种场微粒子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文中提出2019年开造,广东英德蚕种场生产的原种毒率达25.17%,且超毒品种均为日系品种,为弄清病因减少蚕种场损失,多位专家前往英德蚕种场对蚕种场桑园环境、桑园用肥、洗桑池、冷库、养蚕房、保种室等展开调查,初步推测此次超毒现象或与英德近期气候、所用有机肥盐或重金属超标、桑叶未洁净到位、工人未合理使用石灰粉、蚕种场环境因素有关,专家组根据病因给出相关防治建议。蚕种场依据专家建议,规范制种流程,第六造制种取得较好成绩。
周金钱[3](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浙江蚕业(续Ⅲ)——蚕种生产技术的发展(繁育、质检)》文中研究表明本部分为第三部分蚕种生产技术的发展之蚕种繁育、质量检验检疫。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全国率先制订了蚕种生产技术省级地方标准,实现了蚕种标准化生产。将蚕种疫病列为检疫对象,构建了"三控一严"的微粒子病防控技术体系。蚕种质量检验项目从繁到简;母蛾手工研磨到集团磨蛾,实现按标准规范检验。
谢琳玲[4](2017)在《浅谈如何提高家蚕微粒子病预知检查的检出率》文中认为在蚕种生产中常遇到微粒子病预知检查时检出的微粒子很少,但在母蛾检验时却出现超毒的现象。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对这种现象的发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办法,以提高预知检查的检出率,促进家蚕微粒子病的有效防治,提高蚕种生产质量。
鲁兴萌,邵勇奇[5](2016)在《家蚕微粒子病防控技术研究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文中指出家蚕微粒子病是养蚕业的毁灭性病害之一。对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进入饲养家蚕群体的路径、在家蚕个体内繁殖扩散和在饲养家蚕群体中的扩散规律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与此相关的家蚕微粒子病防控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概述。提出在防止家蚕微孢子虫进入饲养家蚕群体方面,必须根据生产实际并掌握病害流行规律构建因地制宜的防控技术体系;在家蚕个体抗病能力提升方面,家蚕微孢子虫与家蚕的互作机制解明,新型育种技术和微生态技术的应用等非常值得期待;在控制微粒子病在家蚕群体中扩散方面,解明感染个体在蚕座内传播的基本规律,构建新型检疫体系与研发检测技术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贝建设,莫琳,李玉杰,玉佛刚[6](2015)在《家蚕微粒子病发生原因及预防对策》文中认为家蚕微粒子病是蚕种生产中唯一需要检疫的蚕病对象,对蚕种生产危害极其严重。柳州市处于热带、亚热带的气候环境,且有全年多批养蚕、批次重叠的生产特点,极利于微粒子病广泛流行。柳州市于2008年正式建成投产两家蚕种场,填补了当地无蚕种生产的空白。两家蚕种场建立之初就把防治家蚕微粒子病("防微")工作始终放在事关蚕种场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狠抓落实,蚕种质量稳步提升,"防微"效果显着,病毒率控制在行业要求之下。但
黄载旭,张胜林[7](2011)在《浅谈蚕种生产微粒子病防治》文中提出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严重为害蚕种生产的毁灭性蚕病,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该病流行为害曾给我场的蚕种生产造成过巨大的经济损失。为彻底控制这种毁灭性蚕病的发生,我场全体职工高度重视,自1993以来,我场坚持不懈地开展了长期性的防除微粒子病的攻坚战。通过近二十年的艰苦努力,防微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各级蚕种微粒子病
贾雪峰,黄扬玉[8](2010)在《浅谈桑蚕原种生产中微粒子病的防控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简要论述了桑蚕原种繁育中微粒子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规律,提出了一些防控家蚕原种微粒子病的意见,以期在生产上对微粒子病防控起到指导作用。
宋杰宏[9](2009)在《搞好桑叶消毒 提高蚕种质量》文中指出防控微粒子病是蚕种场提高蚕种质量的关键环节,桑叶全程消毒是综合防控微粒子病的关键措施。搞好桑叶全程消毒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漂白粉液的检测配制方法,做到目的液有效氯含量准、浸泡桑叶的时间科学合理、全面彻底,做好脱水、保叶质、防止再被污染等工作。在原蚕区全面推行桑叶全程消毒的重点:一是在保证搞好桑叶全程消毒的前提下,减少蚕农桑叶消毒开支,根据种质、茧质情况给予蚕农奖励,增加蚕农收入,调动蚕农搞好全程桑叶消毒的积极性;二是解决全程桑叶消毒配药、脱水、消毒彻底等问题。实践证明,桑叶全程消毒是一项防控微粒子病效果好、投资成本合算的适用技术,应当继续抓好以桑叶全程消毒为核心的综合防微工作,提高蚕种质量。
胡克彬,黄俊明,丁秀华,章建华,陈云[10](2008)在《一代杂交种生产中微毒检测的做法与体会》文中认为近年来,海安县蚕种场充分发挥检测的预测预报和监督作用,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微措施。有效控制了微粒子病的蔓延,1999年至今母蛾送检样品100%合格,省成品卵检测100%合格,无毒批次大幅度上升,四率各项指标均稳居全省前列。本文介绍加强病原普查,为蚕室蚕具和环境消毒提供科学依据,开展预知检查,有效地降低微粒子病的发生率强化袋蛾管理,认真做好母蛾自检的做法与体会。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广西家蚕原种微粒子病防控体系建设 |
| 1.1 做好母蛾检查和补正检查,切断胚种传染途径 |
| 1.2 分区饲养,做好五选工作 |
| 1.3 周围环境和蚕室蚕具消毒 |
| 1.4 桑叶消毒 |
| 1.5 桑叶统一低温保鲜和集中配送 |
| 1.6 桑园管理,防野外昆虫微孢子感染家蚕 |
| 1.7 预知检查 |
| 1.8 动态监控养蚕环境 |
| 2 广西原种微粒子病发生情况及防控效果 |
| 3 存在问题与建议 |
| 3.1 存在问题 |
| 3.2 建议 |
| 3.2.1 药物治疗 |
| 3.2.2 桑叶消毒效果 |
| 3.2.3 家蚕品种对微粒子病的抗性差异 |
| 3.2.4 微粒子病检测技术 |
| 1 英德蚕种场微粒子病发病原因分析 |
| 1.1 防微意识淡薄 |
| 1.2 气候及环境因素 |
| 1.2.1 连续阴天多雨,桑园病虫害高发 |
| 1.2.2 蚕种场环境 |
| 1.3 有机肥未充分发酵或存在盐及重金属超标 |
| 1.4 桑叶清洁未到位 |
| 1.5 工人未合理使用石灰粉 |
| 2 英德蚕种场微粒子病防治措施 |
| 2.1 强化防微意识,净化源头 |
| 2.1.1 狠抓防微消毒,彻底切断病源 |
| 2.1.2 加强防微意识,及时清除病患 |
| 2.2 加强桑园管理供应优质桑叶养蚕 |
| 2.2.1 因地制宜,做好桑园病虫害防控 |
| 2.2.2 冬期清园,减少桑园病虫害密度 |
| 2.2.3 把握虫情,适期灭虫 |
| 2.2.4 有机肥测定后才可施入地 |
| 2.3 防止食下传染把好叶面消毒关 |
| 2.4 加强监督严格执行养蚕规范 |
| 2.4.1 严格做好“五选工作” |
| 2.4.2 充分发挥石灰在养蚕中的作用 |
| 2.5 加强预知检查 |
| 2.5.1 桑园预知检查 |
| 2.5.2 蚕室预知检验 |
| 2.5.3 迟眠蚕检查 |
| 2.5.4 促进化蛾检查 |
| 3 英德蚕种场微粒子病防治取得的成效 |
| 3 繁育技术 |
| 3.1 饲养形式 |
| 3.2 原蚕饲育 |
| 3.2.1 饲育标准 |
| 3.2.2 质量预控 |
| 3.2.3 疫病防控 |
| 3.3 种茧收购 |
| 3.4 制种 |
| 3.5 蚕种保护 |
| 3.5.1 越年蚕种的保护 |
| 3.5.2 蚕种浴消 |
| 3.5.3 蚕种冷藏保护 |
| 3.5.3. 1 越年种冷藏 |
| 3.5.3. 2 浸酸种冷藏 |
| 3.5.4 蚕种浸酸 |
| 4 质量检验检疫 |
| 4.1 质量检验内容 |
| 4.2 质量检验标准 |
| 4.3 疫病检疫 |
| 4.3.1 检验方法与标准 |
| 4.3.2 检验单位 |
| 1 影响检出率的原因分析 |
| 1.1 抽样代表性差 |
| 1.2 样本处理不当 |
| 1.3 检验仪器设备差 |
| 1.4 检验人员素质不高 |
| 2 提高检出率的措施和建议 |
| 2.1 确保抽样的代表性 |
| 2.1.1 迟眠蚕抽样。 |
| 2.1.2 各龄弱小蚕抽样。 |
| 2.1.3 蔟中抽样。 |
| 2.1.4 蛹期抽样。 |
| 2.1.5 发蛾促进抽样。 |
| 2.1.6 苗蛾抽样。 |
| 2.2 加强镜检人员培训 |
| 2.3 完善检验仪器设备 |
| 2.4 做好样本的前处理 |
| 2.4.1 加强样本保护。 |
| 2.4.2 严格样本的制样。 |
| 2.5 严把镜检质量关 |
| 1 家蚕微孢子虫进入饲养家蚕群体的途径及控制技术 |
| 1.1 感染家蚕的微孢子虫 |
| 1.2 养蚕生产环境中的微孢子虫 |
| 1.3 家蚕微孢子虫的检测 |
| 2 家蚕微孢子虫在家蚕个体中的繁殖扩散及控制技术 |
| 2.1 家蚕微孢子虫的发芽和入侵细胞 |
| 2.2 家蚕微孢子虫在细胞内的增殖 |
| 2.3 基于家蚕个体水平的防控技术 |
| 3 家蚕微孢子虫在饲养家蚕群体中的扩散及控制技术 |
| 3.1 基于Nb胚胎感染个体引起的蚕座内传播规律 |
| 3.2 检验技术的风险判断标准 |
| 3.3 环境来源Nb在蚕座内及区域中的传播规律 |
| 4 结语 |
| 1 认真分析发病原因 |
| 2 加大技术培训指导力度 |
| 3 加强原蚕基地设施建设 |
| 3. 1 建立原蚕小蚕共育基地,确保小蚕健康无毒 |
| 3. 2 投资大蚕基地设施建设,确保饲养安全 |
| 3. 2. 1 桑园连片建设 |
| 3. 2. 2 蚕室布局调整 |
| 3. 2. 3 农村蚕室改造 |
| 3. 2. 4 集中蚕沙池建设 |
| 3. 2. 5 配置消毒设备 |
| 4 狠抓消毒防病关键环节 |
| 4. 1 实施原种卵面消毒 |
| 4. 2 统一消毒养蚕环境 |
| 4. 3 加强桑园消毒 |
| 4. 4 严防丝茧育污染环境 |
| 5 开展微粒子病的自我检测 |
| 5. 1 做好微粒子病补正检查 |
| 5. 2 做好微粒子病预知抽检 |
| 6 实行分户制种和跟踪重毒户 |
| 1 广西桑蚕原种生产中微粒子病防控现状 |
| 2 影响微粒子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 |
| 2.1 蚕种生产量对微粒子病发生和流行的影响 |
| 2.2 养蚕大环境对微粒子病发生和流行的影响 |
| 2.3 气候对微粒子病发生和流行的影响 |
| 3 微粒子病的防治对策 |
| 3.1 加快原种场的扩建,尽早在武鸣基地投产 |
| 3.2 建立一套完整的桑园病虫害监测防控体系 |
| 3.2.1 加强桑园管理,净化桑园环境 |
| 3.2.2 强化消毒防病,净化养蚕环境 |
| 3.3 增强干部职工的防“微”意识 |
| 3.4 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育条件,增强蚕的体质,提高抗病力 |
| 1 加强病原普查, 为蚕室蚕具和环境消毒提供科学依据 |
| 1.1 重视桑园抽样 |
| 1.2 对大环境及蚕室抽样 |
| 1.3 适时对桑园害虫进行监控 |
| 2 微毒预知检查的几项关键技术 |
| 2.1 认真做好迟出蚁及卵壳检查 |
| 2.1.1 检查适期 |
| 2.1.2 检查的方法 |
| 2.1.3 注意事项 |
| 2.2 重视各龄迟眠蚕和弱小蚕的预知检查 |
| 2.2.1 迟眠蚕和弱小蚕的选择 |
| 2.2.2 迟眠蚕和弱小蚕的高温处理 |
| 2.2.3 迟眠蚕和弱小蚕的预知检查抽样的方法 |
| 2.2.4 迟眠蚕和弱小蚕的预知检查注意事项 |
| 2.2.5 微粒子孢子与花粉孢子的区分 |
| 2.3 加强蔟毙蚕和蛹期检测 |
| 2.3.1 蔟毙蚕和病死蛹的选择 |
| 2.3.2 蔟毙蚕和病死蛹的选择 |
| 2.3.3 微粒子孢子与真菌孢子的区分 |
| 2.4 种茧的发蛾促进检查 |
| 2.4.1 发蛾促进茧的选择 |
| 2.4.2 发蛾促进茧的高温保护 |
| 2.4.3 发蛾促进检查 |
| 2.4.4 发蛾促进检查注意事项 |
| 3 强化袋蛾管理, 认真做好母蛾自检 |
| 3.1 母蛾抽样和袋蛾 |
| 3.2 及时编码、制样、镜检 |
| 3.2.1 编码 |
| 3.2.2 制样 |
| 3.2.3 镜检 |
| 3.2.4 消毒 |
| 3.3 根据检测结果, 严格淘汰 |
| 4 体会与探讨 |
| 4.1 取样要有代表性 |
| 4.2 把握样本质量 |
| 4.3 适当检测的速度 |
| 4.4 检测工作与防微紧密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