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螺旋电极起搏右心室流出道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比较(附12例报告)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螺旋电极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血流动力学对比研究(附12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贺翔[1](2021)在《应用主动固定电极经股静脉行临时心脏起搏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初步探讨应用主动固定电极经股静脉行临时心脏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7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在桂林市人民医院住院的年龄≥14岁,具备临时心脏起搏适应症的患者,剔除符合排除标准的病例,完善术前准备后应用85cm长的美敦力主动固定起搏电极经股静脉行临时心脏起搏,术后达到拔除电极标准后拔除临时起搏电极。记录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年龄、性别、临时起搏指征和合并基础病等)、术中观察指标(起搏参数、手术时间、X线曝光量等)和疗效及安全性指标(临时起搏电极留置时间、临床转归和并发症等)。回顾性调查桂林市人民医院手术日期为2012年9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ICD-9-CM-3手术与操作编码为“37.78”,手术与操作名称为“暂时性经静脉起搏器系统的置入”的住院病例。剔除符合排除标准的病例,纳入年龄≥14岁,应用被动或主动固定起搏电极经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行临时心脏起搏的住院病例。将本研究中应用主动固定电极经股静脉静脉行临时心脏起搏的患者编为A组,将回顾性调查中纳入的应用主动固定电极经锁骨下静脉行临时心脏起搏的患者编为B组;将回顾性调查中纳入的应用被动固定电极经股静脉行临时心脏起搏的患者编为C组。记录并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术中观察指标、疗效和安全性指标。结果:应用主动固定起搏电极经股静脉行临时心脏起搏研究(A组)共纳入患者25例,年龄66.8±13.7岁,身高159.3±6.5cm,临时心脏起搏电极的植入部位24例在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1例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术中测试的起搏阈值为0.6(0.5,1.0)V,感知的R波振幅为8.0(6.7,11.2)m V,电极阻抗为746.2±113.0Ω,手术时间为46.8±7.3 min,临时起搏电极体外段的长度为27.0(26.0,29.4)cm,X线曝光剂量为15.3±3.0 m Gy。术后24h复测的起搏参数与术中测试的结果相似(p>0.05)。临床转归为植入永久起搏器19例,心率恢复正常5例,院内死亡1例(死亡与临时心脏起搏术无因果联系),25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包括电极脱位在内的并发症。回顾性调查中B组共纳入47例患者,C组共纳入49例患者,A组、B组及C组三组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相似,术中测试的起搏阈值、感知的R波振幅、手术时间、X线曝光剂量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A组患者的电极阻抗高于B组(746.2±113.0Ωvs 645.5±137.6Ω,p<0.01)和C组(746.2±113.0Ωvs 516.0±145.0Ω,p<0.001)。三组患者的临床转归无显着差异(p>0.05);A组25例患者均未发生手术并发症,而B组47例患者共出现并发症2例,其中术后电极脱位1例,气胸1例,两组间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C组49例患者中共出现并发症12例,其中11例为术后电极脱位,1例为感知功能不良,其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电极脱位率均显着高于A组及B组(p<0.05)。尽管A组和B组患者的临时心脏起搏手术费用高于C组,但A组与B组的患侧下肢制动时间和监护病区留观时间均显着短于C组(p<0.001),三组患者的临时心脏起搏相关总费用无明显差异(p=0.498)。结论:(1)应用主动固定电极经股静脉行临时心脏起搏是安全可行的;(2)与传统应用被动固定电极经股静脉行临时心脏起搏相比,应用主动固定电极经股静脉行临时心脏起搏的电极脱位率更低,可能更安全可靠,而且性价比更高;(3)应用主动固定电极经股静脉行临时心脏起搏的疗效与安全性不劣于应用主动固定电极经锁骨下静脉行临时心脏起搏;(4)应用主动固定电极经股静脉行临时心脏起搏可能更适合部分特殊人群,可以作为临时心脏起搏术的一种有益补充。

衷涛[2](2021)在《主动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临床疗效和稳定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为了改善患者的预后,能够更好的生活,在世界范围内主要的治疗方式是在患者的心脏当中安装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1]。传统的安装起搏器的位置主要是选择右室心尖部,常用的起搏模式是VVI模式,该部位主要是安装被动电极,操作比较简单,植入比较容易,其有较好的稳定性[2]。但是在该部位安装起搏器与患者心室的激动顺利不相符,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左心室和右心室和电-机械活动不同步,影响患者心脏的协调性,出现左心室功能失代偿、心力衰竭,甚至出现死亡[4-5]。近年来,随着心脏起搏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上对生理性起搏能够让患者的起搏节律和血流动力学效果更加接近原始的心脏状态关注颇高[6]。因此,为了改善患者的预后,要求选择更加符合生理特点的起搏部位[7]。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的和房室的水平向接近,在此部位进行起搏能够让心室的激动顺序接近生理水平,能够取得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减少对心功能的不良影响。另外,采用主动电极是进行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关键[9-11]。目的:探究主动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临床疗效和稳定性。方法:本研究共80例研究对象,均为缓慢性性心律失常患者,其中40例患者采用被动电极在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手术进行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另40例采用主动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手术进行治疗的患者为研究组,所有患者均选自2017年4月到2019年3月。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中相关起搏参数,术后1个月、手术3个月和手术后6个月对患者的起搏阈值、R波高度和电极阻抗,术后6个月对患者的心脏超声参数和心律失常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术中相关起搏参数差异比较:研究组患者的R波高度、术后1月、3月和术后6月起搏阈值、术后1月及术后3月阻抗及术后并发症对比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2)植入时间(56.14±1.19)min、曝光时间(18.73±4.12)min 长于对照组(15.43±1.23)min、(10.14±4.23)min;研究组患者的起搏阈值(0.68±0.09)V、阻抗(662.28±28.97)Ω高于对照组(0.54±0.09)V,阻抗(620.04±26.41)Ω,而QRS时限(0.14±0.03)ms明显低于对照组(0.16±0.04)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手术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的阻抗为(602.76±83.45)Ω,与常规组的(666.58±80.86)Ω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手术后6个月的心脏超声参数和心律失常参数比较:研究组患者的射血分数为(55±8)%,明显高于对照组(49±7)%;研究组患者的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房性心律失常次数和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分别为(33.12±2.35)mm、(49.09±5.89)mm、(68.46±20.76)次、(28.07±6.79)min,明显低于对照组(38.09±2.10)mm、(52.31±6.17)mm、(231.16±71.87)次、(61.34±8.12)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对心脏功能及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影响小,对患者有更好的预后,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并且安全性高。

金静[3](2018)在《右心室不同起搏部位对患者心功能和心律失常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右室高位室间隔部起搏、右室中位室间隔部起搏以及右室心尖部起搏在起搏参数方面的差异,以及不同起搏部位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2.分析右室高位室间隔部起搏、右室中位室间隔部起搏以及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和QRS波时限。方法:1.选取90例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导致的缓慢型心律失常行起搏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其中,高位室间隔组30例;中位室间隔组30例;以及心尖部组30例;所有患者心室均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起搏治疗。对比各组患者在电极植入时、术后1月、术后3月时的起搏参数。2.对比各组术前、术后12月、术后24月时的心脏超声参数,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NT-pro-BNP含量。3.各组患者术前、术后12月和术后24月分别行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以测量QRS波时限和记录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对比各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和QRS波时限。结果:1.各组患者电极起搏参数比较显示,在术中、术后1月和术后3月时,R波感知、起搏阈值和电极阻抗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2.随着起搏时间的延长,在术后24月时,高位室间隔组和中位室间隔组与心尖组比较,NT-pro-BNP含量明显降低;LVEDD明显缩短;而LVEF则明显提高;各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患者术后12月、术后24月时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记录显示,高位室间隔组和中位室间隔组与心尖组比较,具有较短的QRS波时限。随着起搏时间的延长,随访24月时,高位室间隔组和中位室间隔组新发心律失常比例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随访期间,高位室间隔组和中位室间隔组比较,起搏参数、NT-pro-BNP含量和超声参数,以及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和QRS波时限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结论1.右室高位室间隔部起搏、右室中位室间隔部起搏以及右室心尖部起搏具有相似的起搏参数,均为临床起搏治疗的有效部位。2.右室高位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室中位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具有较短的QRS波时限,可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并且明显减少对心功能的影响。

王建飞,张晓红,周跟东,程鹏[4](2018)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的植入技术参数和心电图的变化,以及间隔部起搏1年后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符合起搏器植入指征患者80例,30例行右室心尖部被动电极植入(被动电极组),50例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主动螺旋电极植入(主动电极组),两组在植入时间、曝光时间、心电图的变化进行分析对比,及间隔部起搏1年后行心脏彩超检查观察对心功能的影响变化。结果主动电极组较被动电极组植入时间及曝光时间长[(20.00±3.48)min比(15.00±2.67)min、(9.45±3.48)min比(6.78±2.6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主动电极组QRS时限及QTc时限较被动电极组短[(0.119 2±0.042 1)s比(0.142 3±0.032 4)s、(0.403 5±0.026 8)s比(0.442 7±0.054 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主动电极组,左房舒张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主动螺旋电极间隔部起搏较被动电极心尖部起搏更加符合生理性起搏,是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陈晶[5](2014)在《儿童永久起搏器电极植入部位不同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1958年10月,瑞典斯德哥尔摩的Karolinska医院的Ake Senning教授成功实施了第一例全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自人工心脏起搏器问世以来,起搏器发展已有50余年历史。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起搏器体积越来越小,使用时间越来越长,功能越来越完善。在临床上一些过去认为不可治疗的疾病因为起搏器的发明,现在已得到纠治,起搏器的广泛的应用,也挽救了不少患者的生命。在成人特别是老年人,起搏器使用比率较高,老年人因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变引起心脏传导系统障碍、合并其他性质性心脏病或心律失常而需要永久起搏器治疗。在儿童永久起搏器的应用也增多,如爆发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术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不能恢复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先天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部分的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长Q-T综合征等。但与成人相比,儿童本身有其独特性,例如年龄小、生理发育、血管条件、基础疾病的构成与成人有所不同。因而在起搏器的功能选择、植入方式及电极导线固定部位的选择上有所不同。故在儿童起搏器的功能选择、电极植入方式、导线固定的部位的选择上需慎重。下面简单介绍下儿童起搏器植入的常见适应症,包括以下几方面1、伴有症状性心动过缓,如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与年龄不相符的心动过缓中的窦房结功能障碍,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的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心肌病类,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经评估需行永久起搏器治疗的。因患儿自身条件的限制,所以起搏器功能的选择上尽量以解决问题及操作方便与安全为主。在起搏器植入方式的选择上分为心内膜与心外膜,根据年龄大小及患儿身体条件选择起搏器植入方式。具体由临床医生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起搏器植入方式,主要考虑因素有年龄大小、锁骨下静脉血管内径、胸壁皮下组织厚薄、基础心脏疾病等。常见的心内膜起搏器植入一般用于胸壁皮下组织厚、年龄较大患儿、心内无机械瓣置换。常用的是右室心尖部起搏方法,因肌小梁密集,受血流冲击小,脱位率低,起搏可靠,阈值稳定及操作技术简单等原因目前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在儿童临床应用上的具体操作方法为,在麻醉状态下,通常是全麻下,将电极导线由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插入,通过X线定位电极导线部位,将其插入预定的心腔起搏位置,固定好后行起搏导线功能检测。后在胸部囊袋内埋入与电极导线相连接的起搏器,逐层缝合皮肤,加压包扎,手术完成。与心内膜起搏器植入方式不同的是,心外膜起搏器植入一般用于胸壁皮下组织薄,年龄小,血管条件差、外科开胸手术及术后的患儿。具体操作方法为,在全麻下,可选择剑突下、肋下、侧开胸的方式,暴露心肌表面,在直视条件下,定位好,将起搏电极固定于裸露的心肌表面,检测起搏导线工作满意后,在胸部或腹部囊袋内埋入与电极导线相连接的起搏器,逐层缝合伤口,手术完成。在儿童,永久起搏器起搏方式较常见的是心室单腔起搏方式。但无论心内膜还是心外膜,心室单腔起搏技术已十分成熟,该操作方便。心外膜起搏导线易脱位,电池消耗快。但随着长时期的右室心尖部起搏,临床上在成人有许多研究发现该起搏方式影响左右心室的收缩同步性,长期右室心尖起搏可导致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心力衰竭、房颤发生率增加。选择更接近生理性起搏的部位在不断努力的探寻中。目前在成人,有研究表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成功率高,安全有效,右室流出道起搏在改善心功能、左右心室同步性、血流动力学方面优于心尖部起搏。但因儿童本身的特点以及疾病的构成不同,这一起搏部位应用于儿童是否具有上述优势,尚有待研究。因患儿年龄小,一旦使用永久起搏器治疗,起搏器更换次数较成人多,如何减少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导致的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心力衰竭、房颤发生率等问题更有意义。因而在成人起搏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课题研究,观察右室流出道起搏能否应用于儿童并与右室心尖部起搏比较是否存在优势。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儿童在行永久起搏器治疗时,起搏器植入方式的选择依据。及经静脉植入右室单腔起搏器治疗的患儿右室流出道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在电极植入前后在心功能、起搏参数、QRS波时限的变化,评价右室流出道起搏的可行性及是否右室流出道起搏较右室心尖部起搏存在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3年11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儿科及小儿心外科行永久起搏器治疗的患儿92例,其中经心内膜起搏治疗患儿51例,其中男25例,女26例,平均年龄(125.37±46.68)月,合并先天性心脏病16例,无先天性心脏病35例,VVI(R)38例,ICD3例,CRT(D)3例,DDD(R)7例。经心外膜起搏治疗患儿41例,其中男29例,女12例,平均年龄(47.79±41.55)月,合并先天性心脏病27例,无先天性心脏病14例,VVI(R)30例,CRT1例,DDD(R)1例,比较两种植入方式患儿的体重、年龄、住院天数、起搏方式、起搏导线更换次数、起搏器更换次数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永久起搏器植入方式的选择依据。其次回顾性分析符合2012年ACC/AHA起搏器植入指南的适应证,38例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儿科经心内膜首次右心室单腔起搏器植入患儿,根据起搏电极植入部位分为右室流出道组22例,平均年龄(101.41±39.77)月,其中男11例,女11例。右室心尖组有16例,平均年龄(123.87±39.03)月,其中男7例,女9例。所有入选患儿其中先天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者18例,心肌炎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者5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者4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永久起搏器植入者9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长Q-T综合征1例。通过患儿通过术中、术后起搏器程控检测比较起搏阈值、R波幅度、电极阻抗,及手术并发症评价右室流出道起搏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术前、术后(5-7天)行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的QRS波时限比较对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的影响。经胸心脏彩超心动图检查记录术前、术后左室舒张末径(LVESD)、左室收缩末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缩短率(LVFS),比较不同起搏部位对心功能的影响。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及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影响起搏器植入方式选择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性别、疾病构成采用卡方检验,并发症、起搏器更换次数、起搏电极更换次数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所有计量资料经检验符合正态性分布和方差齐性时,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a<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92例患儿均完成永久起搏器植入,心内膜起搏组与心外膜起搏组在年龄[(125.37±46.68)月VS(47.79±41.55)月,t=8.32,P<0.001]及体重[(31.82±14.32)kgVS(12.41±6.98)kg,t=8.51,P<0.001]、住院天数[(19.12±7.45)天VS(28.20±21.74)天,t=2.56,P=0.014<0.05],有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经卡方检验(χ2=10.86,P=0.00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内膜起搏组患儿年龄及体重较心外膜起搏组大,住院时间较心外膜组短,合并有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较心外膜组少。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起搏器植入方式的因素是患儿体重。起搏导线更换次数经Fisher精确概率检验,P=0.02,说明心内膜起搏导线更换次数较心外膜起搏少。心内膜与心外膜起搏器更换次数Fisher精确概率检验,P=0.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内膜与心外膜起搏器更换无明显差别。(见表1、表2)心内膜起搏组并发症共6例,死亡2例,伤口愈合不良1例,囊袋感染并电极置换2例,心包穿孔1例。心外膜起搏组并发症共有11例,死亡3例,伤口愈合不良1例,起搏电极脱落或断裂8例(其中1例电极更换后仍死亡,计算入死亡并发症)。两组数据经Fisher精确概率检验,P=0.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起搏器植入方式术后并发症差别不大。起搏方式经卡方检验(χ2=0.02,P=0.54>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首次右室单腔起搏器患儿38例患儿均顺利完成起搏器植入术,右室流出道起搏组与心尖部起搏组,在年龄两独立样本t检验[右室流出道起搏组为(101.41±39.77)月,右室心尖起搏组[(123.87±39.03)月,P=0.092>0.05)]、男女比例经卡方检验(χ2=0.145,P=0.703>0.05)、疾病的构成经Fisher精确概率检验(P=0.655>0.05)、右室流出道起搏组与右室心尖起搏组在术前心功能、术前QRS波时限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右室流出道起搏组与右室心尖起搏组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见表3)右室流出道起搏组术前和术后结果经配对t检验显示在左室收缩末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缩短率(LVFS)(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右室流出道起搏组在术前术后左室舒张末径[(41.82±6.37)mm vs(39.45±5.73)mm,t=2.6,P=0.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左室舒张末径较术前减小,使心脏缩小。术前术后QRS波时限[(109.09±24.63)msvs(134.95±12.86)ms,t=6.8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QRS波时限较术前增宽。(表4)右室流出道起搏组在螺旋电极植入后的起搏阈值(0.86±0.3)V,术后复查起搏阂值为(0.67±0.16)V,t=2.85,P=0.01;右室流出道起搏组导线阻抗术中即刻(627.0±161.44)Ω,术后复查起搏导线阻抗为(389.59±150.55)Ω,t=4.25,P<0.001,R波幅度术中即刻(10.76±1.82)mv,术后复查为(8.62±2.52)mv,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室流出道起搏组在电极植入即刻起搏阈值、电极阻抗、R波幅度较术后均有降低。(见表4)右室心尖部起搏组术前、术后统计结果经配对t检验显示在左室舒张末径(LVESD)、左室收缩末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缩短率(LVFS)、R波幅度、起搏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QRS波时限[(108.88±28.18) ms vs(147.44±22.35)ms,t=4.47,P<0.001)导线阻抗[(765.88±184.64)ms vs(405.13±84.66)ms,t=6.10,P<0.001)差异有统计学差异,QRS波时限在右室心尖起搏组起搏器植入术中较术后增宽,导线阻抗在起搏术中数值较高,植入术后可下降。(见表5)各检查指标经术前术后差值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右室流出道起搏组与右室心尖起搏组术前与术后左室舒张末径(LVESD)、左室收缩末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缩短率(LVFS),术中与术后的起搏阈值、R波幅度、电极阻抗,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右室流出道起搏组与右室心尖起搏组在QRS波时限差值[(134.95±12.86)ms vs(147.44±22.35)ms,t=1.3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虽然两种起搏方式都能改善心功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起搏方式的起搏参数术中即刻较术后有所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右室流出道起搏组在较右室心尖部起搏组QRS波时限都增宽的同时,流出道起搏组增宽趋势小于右室心尖起搏组,而QRS波时限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左右心室收缩的同步性,故右室流出道起搏组在左右心室收缩同步性上有优势。右室流出道起搏组有1例出现囊袋感染,右室心尖部起搏组有1例患儿因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后出现心排血量低,植入永久起搏器,患儿最终因心肌缺血,心力衰竭死亡。(表6、表7)结论1、儿童起搏器植入方式选择受患儿体重影响。心内膜起搏组患儿较心外膜起搏组患儿有以下特点,年龄较大,体重较重,住院时间短,合并先天性心脏病者少、起搏导线更换次数次数少。故有条件行心内膜起搏治疗患儿应尽量采用心内膜起搏植入方式。2、心内膜与心外膜起搏者并发症及起搏方式、起搏器更换方面无明显区别。3、心内膜起搏中,右室流出道起搏在儿童应用是安全可行的。4、右室流出道起搏QRS波时限较心尖部起搏短,在左右心室收缩同步性上具有优势。5、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在术后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都较术前有改善,但二者无明显差异。6、右室流出道起搏组在电极植入即刻起搏阈值、电极阻抗、R波幅度在术后复查均有降低。右室心尖起搏组起搏参数较稳定。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王婷婷[6](2014)在《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室收缩同步性及整体收缩功能早期影响的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右室心尖部由于肌小梁丰富,起搏器电极易放置,脱位率低,故长期以来临床上通常选择右室心尖部起搏作为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植入部位。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长期的右室心尖部起搏可导致心室肌电-机械活动的异常,从而影响心肌收缩同步性及心功能。右室流出道起搏是近几年应用于临床的一项新的起搏技术,因其起搏位点更接近正常心脏传导路径,理论上可获得更生理的心肌传导顺序而备受关注。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室收缩同步性及心功能的早期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作为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一项超声新技术,可在同一心动周期同时比较左室壁16节段的收缩同步性及心功能。目的探讨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RT-3DE)评价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室收缩同步性及整体收缩功能的早期影响。方法60例房室顺序双心腔起搏、感知触发和抑制型(dual-chamber demand, DDD)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根据起搏部位不同分为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组及右室心尖(right ventricular apex pacing, RVAP)组。两组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1周应用RT-3DE采集左心室全容积图像并应用在机Qlab8.1分析软件,获得左心室整体与16节段容积-时间曲线和左心室16节段(包括6个基底段6个中间段和4个心尖段)、12节段(包括6个基底段和6个中间段)、6节段(6个基底段)自心电图QRS波起点至左心室最小收缩末容积点时间的标准差和最大时间差(即Tmsv16-SD、Tmsv12-SD、Tmsv6-SD、Tmsv16-Dif、Tmsv12-Dif、Tmsv6-Dif)作为左室收缩同步性参数;同时获得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eft ventricle end-diastolic volume, 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1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s, LVESV)、每搏量(stroke volume, SV)、左心室射血分数(1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作为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参数。将上述左室同步性参数及整体收缩功能参数进行组内术前术后比较及组间同期比较。结果1. RVAP组与RVOT组在年龄、性别、心率、左室射血分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前RVAP组与RVOT组在左室同步性参数及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参数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一周,RVAP组左室收缩同步性参数(即Tmsv16-SD、Tmsv12-SD、Tmsv6-SD、Tmsv16-Dif、Tmsv12-Dif、Tmsv6-Dif)与术前比较明显延长(P<0.05),与RVOT组同期比较亦明显延长(P<0.05),RVOT组左室同步性参数术后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参数(LVEDV、LVESV、SV、LVEF)在RVAP组与RVOT组组内术前术后比较及术后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RVAP早期就可导致左室收缩同步性下降,与RVAP起搏比较,RVOT起搏更有利于起搏状态下左室同步性收缩,是一种更符合生理的起搏方式。2.RVOT起搏与RVAP在起搏早期均未影响左室整体收缩功能。3.RT-3DE可客观、准确地评价左室收缩同步性及整体收缩功能。

李辉[7](2013)在《右室起搏对P波离散度、心室同步性及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流出道起搏对起搏患者P波离散度、心室运动同步性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11年12月于我院心内科住院,因房室传导阻滞(AVB)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接受VVI或DDD起搏治疗的患者共51例,其中心室电极植入右室流出道者25例(RVOT组,n=25),平均年龄67.4±7.32岁。植入右室心尖部26例(RVA组,n=26),平均年龄66.8±7.49岁。(1)通过起搏阈值、阻抗变化及手术并发症等评价RVOT起搏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追踪术前、术后18个月及术后24个月时患者心电图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QRS时限的变化;(2)在常规二维超声切面上测量并计算左房容积指数(LAVI)、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收缩及舒张末期内径、E/Ea峰、左室射血分数(EF);用脉冲多普勒采集主动脉瓣口、二尖瓣口及肺动脉瓣口血流频谱,并分别计算主动脉射血前间期(APEI)与肺动脉射血前间期(PPEI)差值、Tei指数;通过上述指标术前及术后的变化来评价右室起搏对心房电生理、左右心室间同步性及心功能的影响。(3)通过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并分析术后24个月时,两起搏组及健康对照组左室各节段收缩期纵向应变达峰时间(TsL);径向应变达峰时间(TsR)和径向应变率达峰时间(TsrR),并计算左室18节段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sL-SD,TsR-SD,TsrR-SD)及任意两节段间达峰时间最大差值(TsL-d,TsR-d,TsrR-d)作为左室收缩不同步指数,比较三组间各收缩不同步指数及收缩期纵向应变达峰时间的差异评价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左室机械收缩顺序的影响。结果:与术前相比,两起搏组术后Pd、Pmax、QRS、LAVI均明显增加,但RVA组Pd、Pmax、LAVI及QRS时限增量变化较RVOT大(p<0.05)。与术前相比,RVA及RVOT组射血分数均减少(P<0.01)、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均扩大(P<0.05),但RVOT变化程度较RVA组小;RVOT组术后较RVA组术后的E/Ea、Tei指数、APEI-PPEI均较小(P<0.05);三组间左室心肌纵向TsL-SD、TsL-d,径向TsR-SD、TsR-d、TsrR-SD、TsrR-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RVA组纵向与径向不同步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及RVOT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VOT组与对照组纵向及径向不同步指数差异未见明显差异。RVOT组左室收缩时序与正常对照组类似;RVA组的左心室壁收缩时序较正常对照组发生改变,左室整体收缩达峰时间较正常对照组延迟,大部分节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VOT组左室仅少数节段达峰时间显着晚于正常对照组。结论:(1)右室起搏可致心房的电生理紊乱,导致Pd、Pmax的增大;但RVOT起搏较RVA起搏对心房电活动影响小。(2)主动螺旋电极应用于RVOT起搏中是安全、可行的。(3)与RVA起搏相比,RVOT起搏QRS波形态及时限较窦性心律时变异小,心电除极向量更趋于生理性除极;(4)比较APEI-PPEI、Tei指数、E/Ea、EF值及左室心肌收缩不同步性的各项参数等,提示两组起搏对心室收缩同步性及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均有影响,但RVOT起搏较RVA起搏对心室电-机械活动的不良影响小,更有益于延缓起搏后心脏结构及心功能的恶化;(5)斑点追踪显像技术可用于细致评估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室机械收缩同步性的影响。

孙建美[8](2012)在《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右室间隔部起搏(RVSP)与心尖部起搏(RVAP)对近期和中期室间及室内同步性的影响,明确右室间隔部起搏的有效性和生理性。方法:入选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2010年3月-2011年6月因房室传导阻滞需安装永久起搏器的患者37例,将其分为右室间隔起搏组和右室心尖部起搏组。RVS组与RVA组分别于术后1个月,9个月行心脏超声检查,记录体表12导联同步心电图,程控起搏器记录阈值、感知、阻抗等参数。根据所描记的起搏心电图,明确RVS和RVA两组起搏QRS波形态特征,及比较两组起搏QRS波时限的差异。RVS组患者术中行X线透视成像,术后行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取心室电极顶端所在平面纵隔窗图像分析,准确测量电极顶端距肺动脉瓣及距胸骨中线的距离。经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主动脉速度时间积分(AVTI)评价左室收缩功能;测量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E峰),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A峰),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计算E/E’评价左室舒张功能;测量左室舒张充盈的时间,即E峰开始到A峰结束的时间(E+A),计算左室舒张充盈的时间(E+A)与RR间期的比值评价房室同步性;测量主动脉射血前时间(APEI)及肺动脉射血前时间(PPEI),计算心室间机械性延迟(IVMD)(APEI-PPEI),评价室间收缩同步性;采集心尖长轴四腔心、三腔心、二腔心切面3个心动周期的组织多普勒图像进行脱机分析,应用12节段左室模型,测量各节段收缩达峰时间(Ts),即QRS波起点至各节段收缩期速度峰值时间,并计算其标准差(Ts-SD)及任意两节段Ts的最大差值,评估心室内同步性。结果:1.术后RVS组平均QRS波时限比RVA组短[(160.98±10.64)ms vs (177.78±10.05)ms,P<0.01],RVS组起搏心电图Ⅰ导联QRS形态为振幅小错综波,其预测起搏电极在间隔部位的敏感性为73.3%,特异性为20%,Ⅰ导联主波方向为小的负向波预测起搏电极在间隔部的敏感性为46.7%,特异性为80%,aVL导联为负向波,Ⅱ、Ⅲ、AVF导联为R波,胸前导联多于V4导联移行,与RVA组起搏心电图明显不同。2.RVS组行胸部CT检查提示电极顶端位置在肺动脉瓣下15-25mm同时水平距离在距胸骨中线20-40mm范围内,其QRS时限为(151.37±12.76)ms,与此范围之外的QRS波时限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1.37±12.76)ms vs(164.12±15.07)ms,P<0.05]。3.RVS组与RVA组在术后1个月及9个月随访时起搏阈值、感知及阻抗等起搏参数相比,无明显差异。4.术后1个月及9个月随访时RVS组与RVA组LVEDD、LVEF、AVTI、E/E’及E/A相比无明显差异,两组房室保持同步性。5.术后9个月随访时RVS组的室间同步性及室内同步性与RVS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RVS组优于RVA组。6.QRS波时限与达峰时间差及Ts-SD有较好地相关性(r=0.487,P=0.002;r=0.491,P=0.002)。结论:1.采用主动螺旋电极行RVS起搏时起搏阈值,感知阈值及阻抗与RVA起搏相比,1个月及9个月时均未见差异,安全可靠。2.RVS起搏位点接近正常的传导系统,起搏心电图QRS波时限较RVA起搏心电图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根据CT与QRS波时限的关系可确定电极位置在X线透视下的特征。4.两组术后1个月及9个月时均保持良好的房室同步性;1个月时两组的左室功能及室间同步性、室内同步性均无明显差别;9个月随访时RVS起搏同RVA起搏相比,室间和室内同步性有显着差异,而LVEDD、LVEF、AVTI、E/E’及E/A无明显差异,说明对心功能正常的病人RVA起搏与RVS起搏短中期左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未见明显不同。

王婷婷[9](2012)在《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流出道起搏对左房结构与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RVA)起搏与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对于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于我院心内科住院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共46例,根据患者右心室起搏电极放置的位置,将患者随机分为RVOT起搏组(n=23)与RVA起搏组(n=23)。分别于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测量左房收缩前容积(LAVp),最大左房容积(LAVmax),最小左房容积(LAVmin),左心房主动排空分数(LAAEF),左心房被动排空分数(LAPEF),心室收缩期左心房峰值应变率(SRs),心室舒张早期左心房峰值应变率(SRe)和心室舒张晚期左心房峰值应变率(SRa)。结果术后3个月,RVA起搏组的SRa和SRs高于RVOT起搏组,SRe降低(P<0.05),其他观察指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RVA起搏组较RVOT起搏组LAVp、LAVmin、 LAVmax、LAAEF、SRa和SRs明显升高(P<0.05),SRe、LAPEF和LVEF明显降低(P<0.05)。术后1年,RVA起搏组LVEF的变化率与SRa变化率成负相关(r=-0.531,P<0.01)。结论与右室流出道起搏相比,右室心尖部起搏术后1年左心房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左心房的容积增加,左心房的储存功能增加,左心房的辅泵功能增加,左心房的管道功能减低。应变/应变率可用于评价双腔起搏器患者的左房功能,而且能更早地反映左房功能的变化。

吴印生[10](2012)在《心脏起搏的新观念:对传统心脏起搏部位的再认识》文中提出自1958年Furman首次经静脉安置心脏起搏器至今已逾半个多世纪,随着电子、能源、材料以及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心脏起搏技术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心脏起搏器的功能也不断提高,使心脏起搏的作用,从最早仅限于救命,发展到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并进一步达到治疗某些疾病的目的。心脏起搏技术以成为医学治疗学

二、螺旋电极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血流动力学对比研究(附12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螺旋电极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血流动力学对比研究(附1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主动固定电极经股静脉行临时心脏起搏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应用主动固定电极经股静脉行临时心脏起搏
        1.1.1 研究对象
        1.1.2 主要手术设备与耗材
        1.1.3 术前准备
        1.1.4 临时心脏起搏的手术操作过程
        1.1.5 术后处理
        1.1.6 拔除临时心脏起搏电极的指征
        1.1.7 收集和记录观察指标
    1.2 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病例的回顾性调查
        1.2.1 病例入选标准
        1.2.2 病例排除标准
        1.2.3 调查项目
    1.3 三种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1.3.1 病例分组
        1.3.2 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应用主动固定电极经股静脉行临时心脏起搏25例病例报告
        2.1.1 临床基线资料
        2.1.2 术中观察指标
        2.1.3 疗效和安全性指标
    2.2 三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术中观察指标及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2.2.1 三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2.2.2 三组患者的术中观察指标比较
        2.2.3 三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指标对比
3 讨论
4 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
致谢

(2)主动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临床疗效和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术中相关起搏参数差异比较分析
    3.2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不同时间的起搏参数比较分析
    3.3 两组患者手术后6 个月的心脏超声参数和心律失常参数比较
    3.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主动电极在右心室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3)右心室不同起搏部位对患者心功能和心律失常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和分组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手术方法
        2.2 随访指标
        2.2.1 起搏参数
        2.2.2 心功能指标
        2.2.3 心律失常、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QRS波时限
        2.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电极起搏参数比较
        3.3 心脏超声参数和NT pro-BNP含量
        3.4 术后心律失常和QRS波时限
        3.5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3.6 术后X线图片和心电图
讨论
    1. 起搏参数的差异
    2. 对心功能的影响
    3. 对QRS波时限和心律失常的影响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发表论文
致谢

(5)儿童永久起搏器电极植入部位不同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1、心内膜与心外膜起搏电极植入方式的选择
    2、右室流出道起搏较右室心尖部起搏能缩短QRS波时限
    3、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
    4、右室流出道起搏较右室心尖部起搏功能比较
    5、心内膜与心外膜起搏并发症的分析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一览表
后记或致谢
论文统计学评议

(6)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室收缩同步性及整体收缩功能早期影响的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评价左室功能方面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右室起搏对P波离散度、心室同步性及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结论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入选对象
    1.2 仪器及设备
    1.3 方法
    1.4 患者起搏器术后随访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RVS组与RVA组起搏参数的比较
    2.2 影像学分析与心电图QRS时限的分析
    2.3 RVS组与RVA组术后1个月的比较
    2.4 RVS组与RVA组术后9个月的比较
    2.5 RVS组术后1个月与9个月的比较
    2.6 RVA组术后1个月与9个月的比较
    2.7 QRS时限与达峰时间差及Ts-SD之间的关系
3 讨论
    3.1 右室间隔的定位
    3.2 RVSP与RVAP起搏参数的对比
    3.3 RVSP与RVAP心电图的对比
    3.4 CT结合心电图分析X线透视特征
    3.5 RVSP与RVAP对心功能和同步性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9)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流出道起搏对左房结构与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入选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仪器和设备
        1.2.1 起搏脉冲发生器的选择
        1.2.2 导线的选择
        1.2.3 心脏彩超仪
    1.3 起搏器的植入
        1.3.1 起搏器安装的手术经过
        1.3.2 术中参数的测定
    1.4 超声心动图的检测
        1.4.1 心室功能的测量
        1.4.2 常规心房功能指标的测量
        1.4.3 应变率测量左心房功能指标的测量
    1.5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前左心房观察指标的对比
    2.3 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3个月左心房观察指标的对比
    2.4 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1年左心房观察指标的对比
    2.5 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前术后LVEF的观察
    2.6 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
第三章 讨论
    3.1 右室心尖部起搏对于心肌电生理和左房结构功能的影响
    3.2 右室流出道起搏对左房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3.3 心房应变率成像技术对于左房功能的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螺旋电极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血流动力学对比研究(附12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主动固定电极经股静脉行临时心脏起搏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D]. 贺翔.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2]主动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临床疗效和稳定性[D]. 衷涛. 南昌大学, 2021(01)
  • [3]右心室不同起搏部位对患者心功能和心律失常的影响[D]. 金静. 苏州大学, 2018(04)
  • [4]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 王建飞,张晓红,周跟东,程鹏.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8(01)
  • [5]儿童永久起搏器电极植入部位不同的对比研究[D]. 陈晶. 南方医科大学, 2014(12)
  • [6]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室收缩同步性及整体收缩功能早期影响的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研究[D]. 王婷婷. 宁夏医科大学, 2014(03)
  • [7]右室起搏对P波离散度、心室同步性及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D]. 李辉. 苏州大学, 2013(S2)
  • [8]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影响的临床研究[D]. 孙建美.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2)
  • [9]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流出道起搏对左房结构与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D]. 王婷婷. 青岛大学, 2012(09)
  • [10]心脏起搏的新观念:对传统心脏起搏部位的再认识[J]. 吴印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2(03)


起搏器论文 血流动力学论文 功能分析论文 心血管病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2004年《信息与电子工程》审稿人名单
下一篇:中老年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心电图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