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初论满汉合文《烟鬼叹》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满汉合璧剧本《烟鬼叹》刍议(论文文献综述)

关纪新[1](2021)在《满族书面文学流变(五)》文中研究指明流传于世的散文体满文创作,受到人们关注的,还有康熙帝玄烨所撰《太宗皇帝大破明师于松山之战书事文》、乾隆帝弘历所撰《太祖大破明师于萨尔浒之战事文》,以及《出使交趾纪事》《百二老人语录》等篇。清前期的满文散文写作,在当时是形成了一定风气的。只是后世的研究者还没有予以更加深入的发掘,才使得我们今天对这一部分满族文化遗产,还未能打开更宽的视角。

黎冬瑶[2](2020)在《齐如山所藏古籍文献的整理与保护研究》文中认为齐如山是20世纪着名的戏曲理论家、作家,同时也是民国时期知名的藏书家。他不但注意对戏曲剧本、古典小说及档案文献的收藏,而且具有十分合理的藏书、护书思想。本文以齐如山所藏古籍文献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整理说明其概况的基础上,一方面阐明齐如山对其所藏古籍文献的整理与保护情况,另一方面举例说明齐如山所藏古籍文献在当代的保护与利用情况。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研究历史与现状,研究重难点以及研究方法。第一章对齐如山及其所藏古籍文献进行基础介绍,包括齐如山生平、藏书来源、藏书分类及珍本举例。齐如山搜求古籍文献的渠道主要有戏界各种公共场所、梨园世家、清宫以及市面及街上小摊;齐如山所藏古籍文献按内容可分为:戏曲剧本、小说、话剧剧本、昇平署档案文件、梨园文献、戏曲曲谱、昇平署剧本曲谱纲、戏曲理论、戏剧图表九类,各具特色,具有重要版本、学术研究和历史档案价值。第二章系统研究齐如山对其所藏古籍文献的整理与保护情况,包括原生性保护、撰写书籍题跋与钤印、陈列古籍文献、编纂存藏目录以及出版书籍及文献目录。齐如山对其所藏小说和戏曲文献撰写大量跋语,并且通过跋语可知齐如山至少对其存藏的五部受损的珍稀古籍进行过修复保藏;齐如山的藏书印数量可观,且具有一定的钤印规律,体现其藏书理念;齐如山创立北平国剧学会任国剧陈列馆主任,将其所藏古籍文献进行陈列并编着《北平国剧学会陈列馆目录》等五部藏书目录,出版三部。第三章通过当代古籍保护的案例,具体说明齐如山所藏古籍文献在当代的保护与利用情况。包括齐如山藏古籍文献的当代留存情况及其当代保护模式,阐明其对于后世的意义。齐如山旧藏现主要存于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当今主要以海外古籍回归、古籍数字化以及影印出版、图录出版的方式加以保护与利用,其成果推动学术发展。本文将有利于综合研究齐如山及其收藏的古籍文献的情况、齐如山对所藏古籍文献整理与保护的方式,以及当代对齐如山藏古籍文献的保护,进而补充并充分发掘齐如山作为藏书家身份的研究资料。从而探明利用齐如山所藏古籍文献所取得的成果在促进中外古籍的交流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马伊名[3](2020)在《日本双红堂文库藏时调小曲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双红堂文库(以下简称‘文库’)所藏的中国清与民国时代的时调小曲。这些小曲,原属书志学家长泽规矩也‘双红堂’旧藏。论文共分六部分:其一,分析文库藏时调小曲唱本的版本形态、出版刊刻者与刊刻情况。按版本形态,唱本可分为总集、合集与单行本。清代藏本多总集、合集,至清末民初,单行本盛行,民国后又有书坊开始出版多册合集。唱本之刊刻,清末民初多旧式书坊的钞本、木刻本,民国后渐被新式书局出版之石印本、铅印本替代。由于雕版成本较高,民间书坊多受资金限制,因此翻刻、转让、互换雕版的情况层出不穷。其二,论述文库所藏稀见曲牌唱调。文库所藏稀见曲牌唱调,多集中于《霓裳续谱》、牌子曲和莲花落,其曲牌有源自小曲者,有源自民间曲艺、小戏者,也有的仅是常见曲牌的异名。其三,分析文库藏时调小曲的内容。文库藏清代曲集、唱本,收录内容多男女之情、人伦事理、民俗生活等传统题材,且有较明显的地域特色。清末民初,北方唱本出版时间大体早于南方唱本,多木刻本,出版地集中于北京,内容大多承袭清代小曲余绪;南方唱本出版时间稍晚,多铅印本,出版地基本在上海,增加了许多时代内容;南北方小曲之间有明显的交互和影响。其四,研究文库藏时调小曲的艺术手法。艺术手法方面的主要特征,在于曲辞由清代之以短小抒情为主逐渐转变为铺排叙事。其五,从文库藏时调小曲曲集、唱本中选择三例进行专门研究,三个个案分别代表清代北方小曲、民国南方时调和南北方时调小曲的交融现象。永发菜园钞本中之《茨儿山》可能来自河北,后传入北方各省,其词格与《霓裳续谱》《白雪遗音》所收录者不尽相同,具体调名可能是[补缸调]。上海唱本中《蒋老五殉情记》及相关小曲,取材自民国上海社会新闻,表现出时调小曲与时俱进的特征。《新小曲大观》三册,收录南北小曲,每一册大体按照地域和题材分类,可见南北小曲交融的大致情况。其六,分析文库藏时调小曲之价值。文库藏时调小曲唱本中有部分稀见本、稀见小曲和稀见曲牌,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可补国内唱本之缺;小曲体现当时民众的思想情感、兴趣爱好、观念思考、价值取向,更兼活泼巧妙的艺术修辞,有丰富的文学价值;时调小曲可补史载之不足,体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境况,体现社会风尚和时代变迁,记录民间生活、节庆习俗和传统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李聪聪[4](2018)在《基于满汉对勘的清代满汉合璧语料助词“了”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清中前期代表性的满汉合璧会话教材《清文启蒙》《清文指要》(百章)《清话问答四十条》等为研究对象,在满汉合璧平行语料库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时体助词“了”进行分析描写。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清代满汉合璧文献语言研究以及汉语时体研究的状况,并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确立本文的研究意义,并且对相关文献版本的使用情况作出说明。第二部分是文章的第二、三、四章,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从满汉对应的角度入手,分析满汉合璧语料中时体助词“了”所对译的满语形式,探讨所对译的汉语部分的时体意义特点及其满汉对应的倾向性,时体助词“了”的满语对应,从数量上来说是以顺序副动词和一般过去时为主。另外本文还在“了”的满汉对应的基础上,分析了相同满语形式下不同汉语对应之间的功能差异。由此,进一步探索了满汉合璧文献中“了”、“着”混用现象出现的原因,认为满汉合璧文献中出现这种混用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元代蒙汉对应的影响,并且在满汉对应中进一步固化的结果。第三部分是第五、六章,这部分主要是对时体助词“了”功能的探讨。首先,第五章从相关的句式格式入手,考察满汉合璧语料中“了”相关句法格式的使用情况;其次,第六章利用《清文启蒙》《清文指要》(百章)以及《清话问答四十条》等满汉合璧材料,考察双“了”句在清中前期旗人汉语中的特点及使用情况,通过分析发现双“了”句数量逐渐减少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满语的影响地位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弱,并对汉语形成不同的影响,由原先的语法成分的直接影响转变为原有的语言模式的间接影响。最后是结语部分,对全文重要的观点进行了概括总结。

彭江江[5](2016)在《基于满汉对勘的清代北京话助词“着”研究 ——以《清文指要》等三种满汉合壁会话书为研究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清前期《清文启蒙》卷二“兼汉满洲套话”、《清文指要》、《续编兼汉清文指要》三种满汉合璧会话书为研究材料,在满汉对勘的基础上,运用时体类型学语法理论,对三种语料的满汉时体系统进行了详细考察。以助词“着”为研究对象,描写了“着”的几种常见用法,并从满汉对译的角度对一些特殊语法现象进行了追溯。第一章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口的和研究意义,回顾了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同时指出了本文的语料来源、具体研究方法。第二章探讨了助词“着”的进行体用法。“V着”表示进行义时往往不自足,本章重点考察“着”与不同的进行体标记共现时,对译着不同的满语形式。“着”表进行体意义时满语的对译形式,主要包括体标记、时标记和副动词附加成分三种。第三章探讨了助词“着”的持续体用法。首先分析了“着”的句法构成与成句限制,再简要介绍了“着”的描写功能,最后重点分析了“着”表持续体意义时满语的对译形式,大体也可分为三类:体标记、时标记和副动词附加成分。本章还从由满到汉的角度,分析了这些对译的时、体、副动词标记自身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反映了满汉时体对译的不一致性。第四章讨论了“X着”类附加式复音介词的使用情况。重点追溯了“X着”类介词的满语对译形式,比较了元明清“X着”类介词使用的不同,分析了“X着”类介词的形成机制和动因,并以“跟着”为例探讨“X着”从动词到连词的演变路径。第五章是“V1着(0)V2”格式探究。本章重点考察了清初“Vl着(0)V2”格式的使用情况,通过满汉对勘试图论证“V1着(0)V2”格式是否受到了满语对译成分的影响。第六章讨论了句末语助词“着”的使用情况。满汉合璧语料中语助词“着”的用例较少,主要对译着满语的几种“式”表达形式,用法比较单一,主要表示祈使、命令语气。第七章为结语部分。对全文的研究进行概括总结,并指出全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陈安梅[6](2016)在《中国说唱文学在日本的传播》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说唱文学,也叫讲唱文学,是说唱艺术的文学底本。根据《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曲艺通史》以及其他相关的中国说唱文学资料说明,唐代变文,宋元时期的说话伎艺,包括讲史和平话,说经和商谜,金代的诸宫调等等,明代的弹词、说唱词话、鼓词、宝卷和道情等,清代的评话与评书、时调小曲,民国时期的弹词与评话等都从属于说唱文学这一类别。在以往的中国文学史上,对说唱文学的历史地位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肯定。这与说唱文学本身所具有的口耳传承的特点,致使文本的文字留存较少,没有足够重视的资源有关,也与其通俗性的特点有关。所以中国古代开始长期不重视说唱文学,官方基本不收藏,唐代以前保存的说唱文学资料很少。而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因为文化观念差异,从唐代以来有一种向中国学习的态度,官方和私人重视收藏各种资料,所以日本收藏了不少中国说唱文学资料。现代很多着名的说唱文学文本,实际上都是近代以来从日本“回流”或者又传播回中国。例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全相平话五种》、“三言二拍”等都是在日本发现,终于辗转传回中国。如果没有找到并传回来这些作品,那么中国文学史、小说史、说唱文学史等都会有些缺憾。十九世纪末,日本明治维新(1868)以后,欧洲文学界的思潮和文学史观被介绍到日本,对日本文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中国文学研究界里,以古城贞吉的《支那文学史》(1897年)、儿岛献吉郎的《支那文学史纲》(1912年)为首,产生了中国通俗文学这一研究领域。王国维发表了中国戏曲小说史上的名着《宋元戏曲史》(1915)之后,日本的汉学研究界马上做出了反映,盐谷温发表了戏剧、小说研究史上的名着《支那文学概论讲话》(1918)。在中国本土向来不登大雅之堂俗文学资料,开始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对象。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一辈日本的专家学者开始专注于中国说唱文学某一领域的研究工作,成绩斐然,影响和带动了新一辈学者。在老一辈和新一代日本专家学者的努力下,中国说唱文学在日本的收藏、整理和研究进入了新的一个历史时期。传播作为文献的本质属性之一,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献传播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涉及的“中国说唱文学在日本的传播”主要指的是文献传播。其涵盖的内容极其广泛,包括收藏、翻译、出版、研究文章以及改编为戏剧影视等内容。在实施中国文化走出战略的当今社会,通过多侧面、多视角的探索和审视,较完整、系统地研究中国说唱文学在日本的传播问题,引导人们掌握中国说唱文学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情况,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中国说唱文学在日本的传播方式主要是收藏和研究,故本文主要对变文、说经讲史中《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与《新雕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诸宫调的《刘知远诸宫调》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宝卷、弹词、木鱼书、鼓词、子弟书、平话和拟话本“三言二拍”在日本的收藏和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和分析。全文共分为十一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明确论文的研究对象和范围,通过分析国内和日本的研究现状,明了研究意义。概括和总结中国说唱文学在日本的传播概况。第二章主要论述变文在日本的传播概况。在“敦煌变文的传播主体”章节中分析了探险队、记者和学者作为敦煌变文的主要传播载体的作用。在“敦煌变文在日本的研究”章节中对狩野直喜等老一辈和荒见泰史等新一代学者的变文研究做了一个梳理。在“变文故事在日本的传播”部分中,主要从《目连记变文》和《王昭君变文》与日本的变文故事之间的关联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第三章主要讨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新雕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在日本的收藏和研究概况。日本宽保3年(1743)年高山寺普贤院主持照谷在曝晒书籍时发现了海内外孤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新雕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两部作品历经周折后为日本大仓文化财团和茶之水图书馆所藏。《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在日本传播的过程中,不仅出现了影印本、排印本、手抄本和各专家学者的论文着作,还出现了由太田辰夫和志村良治翻译的日译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第四章主要论述《刘志远诸宫调》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在日本的收藏和研究概况。1907年俄国柯兹洛夫探险队发掘出了《刘知远诸宫调》残本。狩野直喜第一次把这一文献公之于众,并断言“为元曲之源流,将放一大光明”,从而启示了研究的方向。青木正儿对这一文献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并于1932年在《支那学》六卷二期上发表了《刘知远诸宫调考》一文,比较全面地探索了这一诸宫调的内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田中谦二的指导下,高桥繁树等负责完成了日本学界对《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集大成研究着作--《<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研究》。《天宝遗事诸宫调》在日本的研究没有像前两部作品引起学者们的重视,所以至今的研究尚处于荒芜地带。第五章主要分析了日本收藏和研究中国宝卷的状况。中国宝卷的由于日本学界收藏和研究中国宝卷,起步时间相对较晚,适值中日两国关系经历坎坷,曾经影响文化交往。所以中国学术界对宝卷在日本的收藏和研究情况,还缺少系统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本文从“日本二战前后的宝卷搜集、整理和研究”“八九十年代日本对中国宝卷的调查、研究与整理”和“当今日本的中国宝卷整理和研究”三个方面对日本研究中国宝卷的情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归纳出日本收藏和研究宝卷的特点。通过分析中日宝卷研究格局的差异,给国内宝卷研究提供新的启迪和帮助。第六章主要论述弹词在日本的收藏和研究。“弹词”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日本辞书中,是在1912年(大正元年)由三省堂出版的《日本百科大辞典》中,而在日本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52年沧田淳之助的“弹词考”一文。本文从研究、收藏、舞台媒介和学术交流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在舞台媒介和学术交流方面主要介绍了苏州弹词和日本的交流情况。第七章主要归纳了日本收藏木鱼书的情况。木鱼书作为粤方言诗赞系学唱文学,底子里是更加重视节奏感的,因此从伴奏乐器的构成这一基本判断标准来说,木鱼书并不能算是“弹词”之一种①。根据这一观点,本文把木鱼书和弹词分开另做一章进行论述。老一辈和新一代学者的努力是促进木鱼书收藏和研究的主要推动力。木鱼书在日本的公私收藏情况是本文的重点。第八章主要对鼓词和子弟书在日本的收藏及其研究状况进行了介绍。由于受调查时间、调查范围和调查手段的限制,此部分的研究尚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整理。第九章对平话在日本的收藏和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平话亦称作评话,流传在世的作品很多。本文除了介绍日本对话本小说的基本收藏情况之外,主要通过对《新编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清平山堂话本》、《全相平话五种》、“三言二拍”作品在日本的收藏和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得出其在日本传播过程中的特点。第十章通过以上八章分析掌握的中国说唱文学在日本的收藏和研究情况,概括出中国说唱文学在日本的传播特点。从政治目的下的文化侵略、日本学者的游学等以及与中国学者的交流、学者藏书的售卖及文献传播技术的进步和学者的努力、政府财力的支持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说唱文学东传日本的主要特点及其促进其传播的几个重要因素。第十一章列举了还未引起日本学者重视的唱本、时调小曲、莲花落等其他说唱文学样式的收藏情况。

杨慧[7](2014)在《民国时期私家藏曲研究》文中指出藏曲活动渊源已久,今于宋元时期藏书家目录、戏曲目录、学人笔记及文集中多有记载,然而在古代八百年藏曲活动的发展历史中,因秘而不宣的藏曲观念及戏曲从未进入学术研究视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古代藏曲活动显而不彰,如此不但藏曲未能长存不散,也未能对古代戏曲研究产生重要影响。民国时期,随着西学东渐中国俗文学研究的兴起,在社会的大变革大动荡中,由学人个体肩负起的藏曲活动不但在保护中国古籍文献与文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现代戏曲学的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相较古代藏曲活动,民国时期藏曲活动在藏曲者、藏曲观念、藏曲范围、藏曲作用等方面发生了一些新变。首先,藏曲者身份多为戏曲研究者或是戏曲艺术家,他们或以戏曲表演为业,或以戏曲研究为业,藏曲之目的旨在学术研究,而在藏曲者间的藏曲活动交流及戏曲学交流极为频繁,国内戏曲研究者共同创办戏曲研究团体、互访戏曲文献,相讨戏曲研究中的各类问题;我国学者与日本学者者之间也互动频繁,不但为戏曲学保存了珍稀文献,也互相影响了他们戏曲文献的收藏范围及戏曲研究。其次,民国时期藏曲观念之新变对戏曲进入现代学术研究产生重要影响,戏曲研究者为研究需要而勤勉地搜集戏曲文献,提升了戏曲文献的价值,为戏曲学发展奠定了实证性研究基础。第三,民国时期藏曲范围相较我国传统藏曲,收藏范围由元曲杂剧、明清传奇等文人案头文献扩展至梨园抄本、曲谱、身段谱等民间场上文献,拓展了戏曲研究领域,由是民国时期藏曲数量蔚为大观。第四,民国时期私家藏曲的作用不但体现在文献的保存、整理、编纂出版方面为戏曲学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对近代戏曲学体系的完善有实质影响,在戏曲史研究、戏曲文献研究、戏曲理论研究、戏曲剧场演出研究等方面推动了戏曲学的建构。论文通过系统整理民国时期私家藏曲活动相关史料,在中国藏曲发展史与戏曲学发展史视野下,将藏曲活动视为现代戏曲学实际发生及演变的存在方式,考察在民国藏曲活动中戏曲学的创建与变迁,考释民国时期私家藏曲者的藏曲实绩与取得戏曲学术成就。

关纪新[8](2012)在《满族母语文学之检讨》文中研究说明满族有过运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创作的文学,并且取得过较高的成就。满族母语文学创作,包括庙堂御制作品、带有个性化特点的私密写作、具有面对社会创作意图的作品、满文翻译文学。清代满族的母语书面文学是在有限历史空间制约之中的舞蹈。中原文学抑止着它的生存。满族母语书面创作处在自然生成,又自然流失的状态。在多重政治、社会及文化因素作用下,清代满族文学主潮体现于借用汉文表达方式的"非母语——汉语"书写形态。以汉族语文做书写工具来成就满族文学,已经成为其自身的主要特征之一。

关纪新[9](2009)在《“后母语”阶段的满族》文中认为我们早已经并且还将继续面对一个"后母语"阶段的满民族。中国自古以来民族可谓多矣,但是像满族这样需要全方位思考和处理与汉族文化关系的民族,却不多见。改用汉语,成了世间认定满族"汉化"的口实。母语并不是一个民族文化组成的全部,以为少数民族转用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字,就会在文化上彻底否定了自我,不是很有道理的。站在当下观察满族,似可对当代满族的精神类型做出一些常识性的归纳。至于"后母语"的文化命题,也绝非今日之满族所独有。

田根胜[10](2003)在《近代戏剧的传承与开拓》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主要从承传与开拓的宏观视角,对近代戏剧文化的转型作连续性和统一性考察,旨在揭示近代戏剧发生的背景、新变的特征、理论观念、创作规律及舞台实践,从而,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给近代戏剧以实事求是的定位。 全文从“表演与风格”、“编剧与创作”、“理论与观念”三个方面九个部分进行论述: 引论:近代戏剧的生成及特征。在密切联系生成近代戏剧的政治、经济、地域等因素的同时,在中国近代文化的大背景下,揭示其多方面的特征和贡献。 第一章:戏剧表演风格与审美观念的近代变革。道咸及同光年间,京都剧坛以程长庚为首的前后“三杰”次第崛起,使乾嘉以来以旦角为主要行当、以家庭小戏为主要剧目的乱弹,和以优雅婉丽之声为主要风格的昆曲折子戏日益为人们所不满。以老生为主要行当、以历史大戏为主要剧目、以“喊似雷”之“黄腔”为主要风格的皮黄剧种应运而生并日臻成熟。讲求气势、展露时代心声的表演风格和欣赏观念迅速成为主流。 第二章:延续与变迁:京派与海派。京剧传入上海以后,从经营方式到艺术风格都发生深刻变化。从京剧传入到19世纪末,京、徽、梆子同台竞演、融合汇通,形成南派京剧;20世纪初前后,上海的京剧界人士开始比较自觉地建立和完善自己的艺术风格,明确提出京剧改良的要求,积极介入和参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海派京剧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渐由附庸而蔚为大国,与“京朝派”分庭抗礼,形成独具魅力的海派艺术。 第三章:传统剧目的新变。本章从近代京剧剧目之来源的宏观角度,着力探讨近代戏剧对传统的继承,以及在融会贯通过程中的开拓创新。其新变特征不仅表现在历史题材的大量发展上,而且更表现在以艺人为中心的编剧体制的形成,以舞台演出为主体剧本型态的确立,以及经过一大批杰出艺人的整理加工与艺术创造,演出“文本”趋于成熟和定型。 第四章:艺人新编历史剧的风行。本章主要探讨艺人历史剧源流及其主题倾向:大众价值观念与艺人历史剧创作;大众审美价值与艺人历史剧创作;类型化倾向在艺人历史剧创作中的极端发展。 第五章:近代时事剧创作的繁盛。鸦片战争以后,内乱外患,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继承以天下为己任的优良传统,直面社会现实,时事剧在沉寂了一百多年以后,又以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再度崛起,风行剧坛。近代前期的时事剧作品,大都体现出封建正统道德观念和价值评判标准,且多触及“内乱”,涉及“外患”的作品不多,这与后期时事剧更多地关注“外患”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另一方面,前期时事剧大多局限于传奇杂剧等文人案头剧,后期则包括传奇杂剧、时装京剧、文明新剧等。 第六章:戏曲理论家视野中的近代戏剧观念。处在新旧、中西文化交流的关口,近代戏曲理论家立足传统,以全新的视角,对“戏曲”、“悲剧”、“意境论”、“骈史观”等极具戏曲范畴论性质的戏剧观念进行阐释。 第七章:高台教化、新民救亡与戏剧改良。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和深重的民族危机,一大批社会革新家倡言戏剧的教化作用,提出戏剧改良主张,在社会思想、审美观念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推动近代戏剧观念的更新。 第八章:舞台实践观念的开拓与更新。近代戏剧舞台性因素的加强,推动了戏剧表演理论与观念的突破和更新。吴梅推重“场上之曲”,并标举“声歌之道”;齐如山总结“无声不歌,无动不舞”为中国戏曲原理;汪笑侬把戏剧改良行之于舞台实践;新剧理论家倡言新剧改良。 余论:近代戏剧的地位与影响。

二、满汉合璧剧本《烟鬼叹》刍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满汉合璧剧本《烟鬼叹》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2)齐如山所藏古籍文献的整理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研究重点与难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齐如山及其所藏古籍文献
    一、齐如山生平
    二、齐如山藏书来源
        (一)戏界各种公共场所
        (二)梨园世家
        (三)清宫
        (四)市面及街上小摊
    三、齐如山藏书之分类构成
    四、齐如山藏书珍本举例
第二章 齐如山对所藏古籍文献的整理与保护
    一、原生性保护
    二、撰写书籍题跋与钤印
        (一)书籍题跋
        (二)藏书印
    三、陈列古籍文献
    四、编纂出版存藏目录
第三章 齐如山所藏古籍文献在当代的保护与利用
    一、齐如山藏古籍文献的当代留存情况
        (一)国内藏书情况
        (二)海外藏书情况
    二、齐如山藏古籍文献的当代保护模式
        (一)海外古籍回归及应用
        (二)古籍数字化保护
        (三)古籍出版保护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齐如山藏古籍文献统计表
附录二: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齐如山古籍文献
附录三: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藏齐如山古籍文献
后记

(3)日本双红堂文库藏时调小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概念厘定
    第四节 研究范围界定
第一章 双红堂文库藏时调小曲曲集唱本类别与抄刻特点
    第一节 时调小曲唱本的分类与分布
    第二节 时调小曲唱本的抄刻与排印
第二章 双红堂文库藏稀见曲牌唱调
    第一节 清代小曲中的稀见曲牌唱调
    第二节 清末民初小曲中的稀见曲牌唱调
第三章 双红堂文库藏时调小曲的内容研究
    第一节 双红堂文库藏清代时调小曲
    第二节 双红堂文库藏清末民初时调小曲
第四章 双红堂文库藏时调小曲艺术特征研究
    第一节 人物塑造手法
    第二节 情感表达技巧
    第三节 艺术修辞技巧
第五章 双红堂文库藏时调小曲个案研究
    第一节 清代小曲——《茨儿山》
    第二节 民国时调——《蒋老五殉情记》
    第三节 南北交融——《新小曲大观》
第六章 双红堂文库藏时调小曲的价值
    第一节 文献价值
    第二节 文学价值
    第三节 社会价值
余论
附录 双红堂文库藏时调小曲细目
    凡例
    清代时调小曲曲集唱本
    清末民初时调小曲曲集唱本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4)基于满汉对勘的清代满汉合璧语料助词“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满汉合璧文献语言研究
        1.2.2 清代北京话研究
        1.2.3 汉语时体研究
        1.2.4 时体助词“了”研究
    1.3 语料概况
    1.4 研究方法
二 时体助词“了”与满语副动词的对应
    2.1 对应顺序副动词:强调动作先后关系
    2.2 对应并列副动词:突出动作同时发生
    2.3 对应条件(假定)副动词:体现将来完成
    2.4 对应连续副动词:连续特征明显
    2.5 对应直至副动词:动作结果显着
    2.6 从副动词看满汉合璧语料中“了”、“着”的混用
        2.6.1 满语副动词的其他汉语对应
        2.6.2 “了”、“着”混用的原因探索
    2.7 小结
三 时体助词“了”与满语时体标记的对应
    3.1 时体助词“了”与现在一将来时标记
    3.2 时体助词“了”与一般过去时标记
    3.3 时体助词“了”与肯定过去时标记
    3.4 时体助词“了”与过去进行时标记
    3.5 “了”与“着”、“来着”等的功能差异
        3.5.1 满语时体标记的其他汉语对应
        3.5.2 “了”与“着”、“来着”等的功能比较
    3.6 小结
四时体助词“了”与满语虚词对应
    4.1 后置词
        4.1.1 时体助词“了”与时间后置词manggi的对应
        4.1.2 时体助词“了”与时间后置词jakade对应
    4.2 助动词—naku
    4.3 小结
五 “了”相关的句法格式
    5.1 词尾“了”相关句法格式
        5.1.1 V+了+O
        5.1.2 V(+0)+了+C
    5.2 句尾“了”相关句法格式
        5.2.1 V+了
        5.2.2 Adj+了
        5.2.3 N+了
        5.2.4 V+O+了
        5.2.5 V/Adj(+O)+C+了
    5.3 其他结构
        5.3.1 V+了+C+了
        5.3.2 V+了+O+了
    5.4 小结
六 双“了”句的用法研究
    6.1 满汉合璧语料中双“了”句的形式与功能
        6.1.1 量化宾语较为少见
        6.1.2 持续性用法极为罕见
    6.2 从版本差异看双“了”句的发展变化
        6.2.1 不同时期汉译本双“了”句数量变化
        6.2.2 不同时期汉译本双“了”句的形式变化
    6.3 从满汉对勘看双“了”句的变化
        6.3.1 双“了”句的满汉对译
        6.3.2 双“了”句功能与满语语法形式的对应
        6.3.3 双“了”句变化的原因探索
    6.4 小结
七 结语
参考文献

(5)基于满汉对勘的清代北京话助词“着”研究 ——以《清文指要》等三种满汉合壁会话书为研究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语料概况
        1.2.1 三种满汉合璧会话书的成书背景
        1.2.2 三种满汉合璧会话书的内容、版本介绍
        1.2.3 三种满汉合璧会话书的语料价值
    1.3 文献综述
        1.3.1 时体类型学研究简述
        1.3.1.1 汉语时体研究
        1.3.1.2 满语时体研究
        1.3.2 时体助词“着”的研究
        1.3.3 满汉合璧语料研究
        1.3.4 清代“北京话”研究
    1.4 研究方法
二、“着”表进行体意义
    2.1 “正”和“着”共现
        2.1.1 进行体附加成分--me bi/-me bimbi
        2.1.2 副动词附加成分-me/-tele
    2.2 “着”和“呢”共现
    2.3 “正”、“着”和“呢”共现
        2.3.1 现将时附加成分-mbi
        2.3.2 副动词附加成分-fi
    2.4 小结
三、“着”表持续体意义
    3.1 “着”的句法构成及成句限制
        3.1.1 动+着+(宾)
        3.1.2 形+着+(宾)
    3.2 “着”的描写功能及篇章表现
    3.3 “着”的满语对译形式
        3.3.1 满语体标记
        3.3.1.1 持续体附加成分-hai b i
        3.3.1.2 存续体附加成分-fi bi
        3.3.1.3 完成体附加成分-habi/-hebi/-hobi
        3.3.1.4 叠用同一动词的-ha和-hei
        3.3.2 满语时标记
        3.3.2.1 现将时词缀-mbi
        3.3.2.2 现将时词缀-ra/-re/-ro
        3.3.2.3 过去时词缀-ha/-he/-ho、-ka/-ke/-ko
        3.3.3 副动词附加成分
        3.3.3.1 并列副动词词缀-me
        3.3.3.2 顺序副动词词缀-fi
        3.3.3.3 假定式副动词词缀-ci
        3.3.3.4 持续副动词词-hai/-hei/-hoi
        3.3.3.5 直至副动词词缀-tala/-tele/-tolo
        3.3.3.6 极尽副动词词缀-tai/-tei
        3.3.3.7 延伸副动词词缀-pi
    3.4 小结
四、“X着”类附加式复音介词
    4.1 清代以前“X着”类介词的使用情况
    4.2 满汉合璧会话书中“X着”类介词的使用
        4.2.1 “X着”类介词对译形式
        4.2.1.1 对象介词
        4.2.1.2 凭借方式介词
        4.2.2 “X着”类介词对译特点
    4.3 元明清“X着”类介词对比
    4.4 “X着”类复音介词的形成
    4.5 “X着”的继续语法化
    4.6 小结
五、“V1着(0)V2”格式探究
    5.1 清代以前“V1着(0)V2”的使用情况
    5.2 “V1着(0)V2”句法分析
        5.2.1 V1与V2组合类型
        5.2.1 “V1着(0)V2”句法功能
        5.2.1.1 “V1着(0)V2”充当谓语
        5.2.1.2 “V1着(0)V2”充当主语、宾语、定语
    5.3 “V1着(0)V2”语义分析
        5.3.1 V1和V2的语义类型
        5.3.1.1 动态动词
        5.3.1.2 静态动词
        5.3.2 语义关系对V1与V2语序的制约
    5.4 “V1着(0)V2”的满语对译形式
        5.4.1 并列副动词词缀-me
        5.4.2 顺序副动词词缀-fi
        5.4.3 持续副动词词缀-hai/-hei/-hoi
    5.5 小结
六、句末语气词“着”
    6.1 句末语气词“着”的历时发展
    6.2 句末语气词“着”的满语对译形式
        6.2.1 请愿式
        6.2.1.1 祈请语气的请愿式
        6.2.1.2 请愿语气的请愿式
        6.2.2 命令式
    6.3 句末语气词“着”用法研究
七、结语
参考文献

(6)中国说唱文学在日本的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传播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第三节 中国说唱文学在日本的传播概况
第二章 变文在日本的传播
    第一节 敦煌文献的传播主体
    第二节 变文在日本的研究
    第三节 变文故事在日本的传播
第三章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与《新雕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在日本的传播
    第一节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新雕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在日本的发现
    第二节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新雕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在日本的收藏
    第三节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日译本
    第四节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新雕大唐三藏取法师取经记》在日本的研究
第四章 诸宫调在日本的传播
    第一节 《刘知远诸宫调》在日本的收藏和研究
    第二节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在日本的收藏和研究
第五章 宝卷在日本的传播
    第一节 二战前后日本对中国宝卷的搜集、整理和研究
    第二节 八九十年代日本对中国宝卷的调查、整理与研究
    第三节 当今日本的中国宝卷整理和研究
    第四节 日本的宝卷收藏与研究路径及其特点
    第五节 中日宝卷研究格局差异与启迪
    附录: 日本所藏宝卷一览表
第六章 弹词在日本的传播
    第一节 弹词在日本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弹词在日本的收藏
    第三节 舞台媒介等方式的传播
    第四节 弹词在日本的传播特点
第七章 木鱼书在日本的传播
    第一节 木鱼书在日本的研究
    第二节 木鱼书在日本的收藏
第八章 鼓词和子弟书在日本的传播
    第一节 鼓词在日本的收藏和研究
    第二节 子弟书在日本的收藏与研究
第九章 平话在日本的传播
    第一节 话本在日本的收藏
    第二节 《新编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等在日本
    第三节 《全相平话五种》在日本
    第四节 “三言二拍”在日本
    第五节 平话在日本传播过程中的特点
第十章 中国说唱文学在日本的传播特点
    第一节 政治目的下的文化侵略与说唱文学资料东传日本
    第二节 二战前后日本学者的游学、留学、旅行及与中国学者的交流
    第三节 学者藏书的售卖、捐赠、文库的建立及文献传播技术的进步
    第四节 学者的努力和政府财力的支持
第十一章 其他说唱文学样式在日本的收藏
    一、时调小曲
    二、唱本
    三、相声
    四、莲花落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一览表

(7)民国时期私家藏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私家藏曲渊源及发展概述
    第一节 古代私家藏曲发展回顾
        一、文人别集、序跋、笔记
        二、见于私家藏书目录记载者
        三、不见记载,依据传世文献可考者
        四、据戏曲目录编撰判断可能接触私家藏曲者
    第二节 民国时期私家藏曲发生的社会环境
    第三节 民国时期私家藏曲新变
        一、藏曲家的群体性出现及身份之新变
        二、藏曲数量蔚为大观及藏曲观念之新变
        三、藏曲用途之新变
第二章 藏曲家及其藏曲活动述论
    第一节 藏曲家概述
        一、学者型藏曲家
        二、收藏型藏曲家
        三、艺术家型藏曲家
        四、日本藏曲家
    第二节 民国时期藏曲家的交游(上)
        一、马廉与郑振铎、傅惜华等人的交游
        二、吴梅与郑振铎、钱南扬、卢前的交游
        三、齐如山与梅兰芳、傅惜华等人的交游
    第三节 民国时期藏曲家的交游(下)
        一、中国学者赴日访曲
        二、日本学者来华访曲——长泽规矩也与马廉、傅惜华等人的交游
    第四节 浅谈藏曲家用印
        一、藏曲印的内容
        二、藏曲印的功能
第三章 民国时期所藏戏曲文献叙考
    第一节 民国时期私家所藏戏曲文献类型
        一、藏曲文献类型
        二、所藏戏曲的体裁
        三、收藏戏曲的地域
    第二节 对明代坊间刻本的收藏
        一、明代坊间刻本收藏概貌
        二、明代坊刻本的商业特征
    第三节 日本学者所藏中国戏曲文献
        一、国内稀见抄刻本
        二、地方曲艺文献的收藏
        三、时调曲谱
    第四节 海外戏曲文献的归流
    第五节 众家藏《坠钗记》版本比较
第四章 私家藏曲与现代戏曲学析论
    第一节 民国藏曲活动与戏曲研究的兴起
    第二节 民国时期私家藏曲与现代戏曲学的演进
        一、藏曲目录的集中刊发
        二、作为藏曲节点的珍稀文献公布
        三、作为学术共同体的戏曲研究者
    第三节 民国时期私家藏曲与现代戏曲学格局的形成
        一、藏曲与戏曲文献学
        二、藏曲与戏曲史研究
        三、藏曲与戏曲演出研究
第五章 戏曲研究者的藏曲活动
    第一节 吴梅藏曲活动
        一、藏曲概貌
        二、吴梅藏曲与曲学成就
    第二节 郑振铎藏曲活动
        一、藏曲概貌
        二、郑振铎藏曲与戏曲研究
    第三节 傅惜华藏曲活动
        一、藏曲概貌
        三、傅惜华藏曲与曲学成就
第六章 戏曲艺术家藏曲活动
    第一节 齐如山藏曲活动
        一、百舍斋所藏戏曲文献
        二、北平国剧学会中的齐如山藏曲
        三、齐如山藏曲的归宿
    第二节 梅兰芳藏曲活动
        一、缀玉轩藏珍本戏曲
        二、缀玉轩剧本汇存
        三、缀玉轩藏其它戏曲史料
    第三节 程砚秋藏曲活动
第七章 日本学者的藏曲活动
    第一节 长泽规矩也藏曲及其戏曲目录编纂
        一、长泽规矩也戏曲研究概述
        二、日本戏曲目录编纂略论
        三、长泽规矩也戏曲目录编纂的特点
        四、余论
    第二节 神田喜一郎藏曲与戏曲目录的编纂
        一、《鬯盦藏曲志》自题诗与神田喜一郎的藏曲旨趣
        二、《鬯盦藏曲志》的版本与内容
    第三节 泽田瑞穗藏曲活动
        一、泽田瑞穗的藏曲与《风陵文库目录》
        二、泽田瑞穗的藏曲特点
        三、藏曲归宿及文献价值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8)满族母语文学之检讨(论文提纲范文)

(10)近代戏剧的传承与开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近代戏剧的生成及特征
第一章 戏剧表演风格与审美观念的近代变革
    第一节 京秦旋风与男旦风潮
    第二节 风云际会与黄腔崛起
    第三节 德艺双馨与审美趣味的转移
    第四节 时运交移与戏剧观念的进一步变革
第二章 延续与变迁:“京派”与“海派”
    第一节 京派、海派之名与实
    第二节 京徽争胜与南派京剧的形成
    第三节 京剧改良与海派京剧的发展
    第四节 海派文化对传统京剧思维的消解与激活
第三章 传统剧目的新变
    第一节 近代剧目之来源
    第二节 以艺人为中心编剧体制的形成
    第三节 以表演为中心剧本型态的确立
    第四节 舞台演出文本的成熟与定型
第四章 艺人新编历史剧的风行
    第一节 艺人历史剧溯源及其主题倾向
    第二节 大众价值观念与艺人历史剧创作
    第三节 大众审美取向与艺人历史剧创作
    第四节 类型化倾向在艺人创作中的极端发展
第五章 近代时事剧创作的繁盛
    第一节 时事剧沿革及近代士风的转变
    第二节 忧乱伤离:近代前期时事剧创作
    第三节 政治剧曲之丰碑:近代后期时事剧创作
    第四节 报章体的渗透与近代传奇杂剧创作
第六章 戏曲理论家视野中的近代戏剧观念
    第一节 戏曲观
    第二节 近代悲剧观念的变迁
    第三节 意境论
    第四节 骈史观:以诗人之心,行稗官之志
第七章 高台教化、新民救亡与戏曲改良
    第一节 高台教化:传统戏剧教化观
    第二节 以戏救国:近代前期戏剧教化观
    第三节 新民救亡:近代后期戏剧教化观
    第四节 戏曲改良的理论建树
第八章 舞台实践观念的开拓与更新
    第一节 场上之曲与声歌之道:吴梅的舞台实践论
    第二节 无声不歌,无动不舞:齐如山的舞台实践论
    第三节 汪笑侬舞台实践观念的开拓与更新
    第四节 新剧改良的舞台实践论
余论 近代戏剧的地位及影响
附录一: 近代京剧剧目之着录
附录二: 传奇杂剧对京剧的渗透
附录三: 近代戏剧史编年
附录四: 参考书目举要
后记

四、满汉合璧剧本《烟鬼叹》刍议(论文参考文献)

  • [1]满族书面文学流变(五)[J]. 关纪新. 满族文学, 2021(06)
  • [2]齐如山所藏古籍文献的整理与保护研究[D]. 黎冬瑶.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3]日本双红堂文库藏时调小曲研究[D]. 马伊名.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4]基于满汉对勘的清代满汉合璧语料助词“了”研究[D]. 李聪聪.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8(01)
  • [5]基于满汉对勘的清代北京话助词“着”研究 ——以《清文指要》等三种满汉合壁会话书为研究中心[D]. 彭江江.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6(02)
  • [6]中国说唱文学在日本的传播[D]. 陈安梅. 扬州大学, 2016(12)
  • [7]民国时期私家藏曲研究[D]. 杨慧. 山西师范大学, 2014(08)
  • [8]满族母语文学之检讨[J]. 关纪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6)
  • [9]“后母语”阶段的满族[J]. 关纪新. 满语研究, 2009(02)
  • [10]近代戏剧的传承与开拓[D]. 田根胜. 华东师范大学, 2003(03)


齐如山论文 文化论文 艺术论文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论文

上一篇:我国农业支护的理论基础与政策思考
下一篇:我国股市暴力行为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