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群[1](2019)在《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栽培制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疆四地州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连片贫困县分布较多,发展设施蔬菜产业是满足农产品供应、解决贫困人口脱贫、提高农民收入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措施和途径。设施蔬菜的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受到当地光热条件影响,同时也受到单位面积生产效益,市场需求等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本文采用实地调查法,走访了南疆四地州,包括阿克苏地区、克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等四地州的22个深度贫困县30个乡村。主要调查南疆四地州设施园艺种植结构及栽培制度现状,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从影响因子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针对南疆四地州设施园艺的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所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2017年南疆四地州人口规模达到1000万,占全区人口的45.21%,人均耕地面积是全区33.24%,人均收入为全区的70.13%,人多地少,经济落后。蔬菜仍然是南疆四地州设施作物的主要种类。从22个县市调查数据来看,设施蔬菜产能只有97.06万吨,缺口达90万吨以上。比较南疆四地州发展设施蔬菜的资源条件可得,发展设施蔬菜自然条件基础较好的为:喀什地区叶城县、和田地区皮山县、阿克苏地区柯坪县、克州阿克陶县;社会条件基础较好的为:喀什地区疏附县、和田地区和田县。当前南疆四地州日光温室的茬口主要有“春提早”“秋延晚”以及越冬生产等3种类型。日光温室采取春提早黄瓜—秋延晚番茄—叶菜、春提早黄瓜—秋菜豆(或豇豆)—越冬茬叶菜的净收入相对较高,这些将是未来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茬口调整的趋势。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中的问题主要有:(1)蔬菜种植品种分散,影响销售途径;(2)设施蔬菜生产中病虫害以及连作障碍日趋严重,导致主茬口减产损失;(3)设施蔬菜生产产出不高,效益较低;(4)设施蔬菜生产技术缺乏,产量及品质难以得到保障;(5)自我提高、自行投入的意识和能力薄弱,空棚现象严重。解决南疆设施蔬菜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问题的对策有:(1)调整种植结构,积极拓展市场;(2)结合资源禀赋种植优势特色品种,与市场良性互动;(3)积极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提升设施园艺产品品质,增加亩收益;(4)政府加大投入,打造完整产业链;(5)在设施蔬菜生产发展过程中注重水资源保护。
严正娟[2](2015)在《施用粪肥对设施菜田土壤磷素形态与移动性的影响》文中指出针对我国集约化设施菜田中大量施崩粪肥、过量频繁灌溉所带来的磷素高量累积和高淋失风险等问题,本论文结合文献数据、田间和养殖场调研数据以及定位试验,采用Hedley磷分组方法,系统评价了施用粪肥对我国设施菜田土壤磷素累积的贡献,分析了施用粪肥对设施菜田土壤磷素形态和移动性的影响,同时分析了高量氮肥和秸秆添加对该过程的促进作用,主要结论如下:(1)我国设施菜田平均每季磷素盈余量为527kg P hm2,0-20cm土层土壤Olsen-P含量达到了179mgPkg-1,远高于露地菜田和粮田,其中87%的设施菜田超过了环境阈值(80mgPkg-1)。土壤磷素已经发生明显的淋失现象,20-100cm土层Olsen-P和CaCl2-P含量明显增加,且随着设施年限的增加而加剧。(2)设施菜田中54.3%磷素投入来源于有机肥。传统漫灌条件下,每年1kg P hm-2盈余所导致的表层土壤(0-30cm) Olsen-P增长为0.034mg P kg-1。施用粪肥显着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和磷饱和度(DPS)的增长速率。(3)不同动物粪肥中磷素含量差异很大,平均在7.5-22.5gPkg-1,无机磷比例高(60%-70%,除鸭粪为34%)、C/P低(<50)和活性磷组分高(水提取磷H20-P+碳酸氢钠提取磷NaHCO3-P>40%)的特点,决定了粪肥磷素有效性高。非反刍动物(猪、鸡和鸭)粪肥中全磷含量为反刍动物(牛和羊)粪肥中全磷含量的1.7-3.0倍,C/P比明显低于反刍动物;盐酸提取磷(HCl-P)在全磷中的比例非反刍动物粪肥(34.4%)明显高于反刍动物粪肥(15.2%),而NaHCO3-P在全磷中的比例前者(19.4%)低于后者(32.8%),其它组分在全磷中比例差异较小。(4)施用粪肥显着增加了活性磷组分和DPS,极大地提高了磷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尤其是无机磷的移动。寿光试验结果表明,90cm土层处监测的周年淋失的磷中90%为无机磷,H20-P是磷淋洗组分中受粪肥添加影响的重要部分;大兴试验结果表明,粪肥施用降低了HCl-Pi (Pi,无机磷)在全磷中的比例,同时促进了Ca淋失。在高pH设施菜田中,粪肥施用降低pH,导致Ca-P的溶解释放可能是该土壤条件下无机磷淋失的重要机制。同时粪肥施用显着提高了H2O-Po (Po,有机磷)的含量及其在总有机磷中的比例,在寿光实验中,有机肥处理在0-60cm土层土壤中H2O-Po达到了30-40mgP kg-1,其对磷素运移和转化的贡献不可忽视。(5)秸秆添加显着降低了0-30cm土层土壤HCl-Pi含量,增加了30-60cm土层土壤NaHCO3-Po和NaOH-Po(氢氧化钠提取有机磷)含量,以及60-90cm土层土壤H2O-Pi含量及其占全磷的比例,增加了90cm土层处土壤无机磷周年淋洗量,表明秸秆添加促进了有机磷向深层土壤的移动,但在进一步下移的过程中有机磷可能发生了矿化。(6)高量氮肥(尿素)施用显着降低了0-60cm土层pH,促进了HCl-Pi向NaOH-Pi的转化,显着增加了60-90cm土层中有机磷含量和90cm土层处磷素周年淋失量及有机磷在总磷中的比例。氮肥施用显着增加了30-90cm土层中NaHCO3-Po的含量,且随着土层深度增加NaHCO3-Po在全磷中的比例增加,表明NaHCO3-Po是高氮投入下有机磷运移的重要形态。在高含磷量石灰性设施菜田中,尿素施用导致土壤酸化、继而引起的Ca-P溶解性和CaCO3分解增加,促进了无机磷释放,是土壤无机磷移动性增强的主要机制;而有机磷组分的提高,是有机磷移动性增加的主要原因。
李宇虹,刘朋朋,严正娟,陈清[3](2012)在《菜田土壤有效磷供应临界指标分析》文中提出确定土壤有效磷供应临界值,对于菜田磷素推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蔬菜根系浅、根长密度低的特征,以及受反季节设施栽培的影响,导致了大多数蔬菜对土壤有效磷供应强度的要求明显高于粮食作物。本研究汇总分析了近20年来发表的20余篇相关中文文献及在北京郊区的试验结果,计算了主要蔬菜的氮磷钾养分吸收参数及吸收比例,采用线性加平台方程拟合获得了一般菜田土壤有效磷的供应临界值,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在当季不施有机肥条件下,北方露地菜田土壤有效磷的供应临界值为27.0 mg/kg P;果类蔬菜的土壤有效磷供应临界值为56.7 mg/kg P,明显高于叶类蔬菜的临界值39.1 mg/kg P;施用有机肥显着降低了露地菜田土壤有效磷供应临界值;设施菜田土壤有效磷供应临界值高于同样施用了有机肥的露地菜田。
郑秋道[4](2005)在《新乡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发展无公害蔬菜可以全面提高我国的蔬菜质量;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创汇;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尽快实现农业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树立我国的国际形象。新乡市地处河南省北部,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寒夏热,秋凉春早。新乡市不仅具有蔬菜生产的悠久历史,而且也非常适合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和发展。本研究在对国内外无公害蔬菜生产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新乡市的具体情况,通过认真分析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与蔬菜生产的关系,调查新乡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模式的现状和优势,找出影响新乡市目前无公害蔬菜生产主要因素和主要问题,根据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要求和国内外成功经验,通过比较、归纳和系统分析的方法,试图提出新乡市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模式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整体发展布局,研究出一套适合新乡市各县区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主要模式,并就今后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发展提出建议。新乡市现有蔬菜播种面积4.667万公顷,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4.7%,其中,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蔬菜栽培面积占蔬菜总面积的14%。蔬菜总产21亿kg,除满足当地市场供应外,向外省市蔬菜市场提供新鲜蔬菜12亿kg。2004年底,通过认证的无公害蔬菜的面积1.154万公顷,通过产品认证品种21个。新乡市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具有5个方面优势:种植历史悠久、环境条件和区位优势明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无公害蔬菜市场已经建立、无公害蔬菜质量检测框架基本形成等。目前存在5个突出问题:生产模式单一、设施相对落后、规模较小;品种布局不合理;蔬菜深加工业薄弱;专业科技人员匮乏;具有发展潜力的外向型、野生蔬菜、观光旅游式无公害蔬菜生产模式还未形成。新乡市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模式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提高蔬菜产品质量为原则,以提高农民经济效益和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充分发挥现有基地优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新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模式。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技术培训,采取跟踪生产全过程监控的措施,确保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可靠,把新乡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新乡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模式整体发展布局是:在经济较发达的县区发展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生产模式和高科技示范园模式;在太行山区和黄河滩区发展野生蔬菜生产模式和生态农庄模式;在离大城市较近的县区发展芽苗菜生产模式;在畜牧业发达的县区配合目前新乡市正在推广的沼气工程,发展“三位”一体生产模式:在经济不发达的县区应着重点发展外向型露地蔬菜生产模式;全市露地无公害蔬菜重点发展防虫网、遮阳网生产模式;在无公害蔬菜生产成熟地区发展高标准的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配合推广节水灌溉、二氧化碳施肥等技术;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深加工产业。根据新乡市各县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各县区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主要模式分别是,牧野区应重点发展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芽苗菜、和高科技示范园生产模式;辉县市应重点发展“三位”一体生产模式、野生蔬菜生产模式、外向型无公害蔬菜生产模式、生态农庄模式;新乡县应重点发展“三位”一体生产模式、芽苗菜生产模式,建立七里营甜椒生产中心;卫辉市应重点发展“三位”一体生产模式、野菜生产模式,建立唐庄镇日光温室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心和尚乐村镇特菜生产中心;原阳县应重点发展外向型保护地和露地无公害蔬菜生产模式、适度发展芽苗菜生产模式、野菜生产模式;长垣县应重点发展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生产模式,结合建立大型蔬菜加工企业,重点发展露地无公害蔬菜生产模式和野菜生产模式;延津县应重点发展塑料大棚无公害蔬菜生产,建立小潭乡胡萝卜生产加工中心;封邱县应发展保护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外向型露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建立王村乡芹菜生产中心;获嘉县应发展保护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建立太山乡优质无公害大白菜生产中心;凤泉区重点发展露地无公害蔬菜生产。为了促进新乡市无公害蔬菜生产今后能够持续稳定发展和提高,笔者提出9点建议:采取综合措施治理污染;继续提高蔬菜质量;迅速引进和培养一批蔬菜专业科技人员;进一步发展无公害蔬菜深加工业;加强技术培训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改变土地经营体制;加强无公害蔬菜的检查和监管;合理引导消费需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提高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标准和生产规模。
齐成喜[5](2005)在《天津耕作制度50年演变规律、2020年发展方向及其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采用历史统计资料分析、典型调查、专家采访和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天津市50多年的耕作制度的演变规律、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2020年的耕作制度发展进行了预测,进而提出了天津市耕作制度发展对策。 1.确定了新形势下天津市农业耕作区划 在对比分析和综合研究基础上,对天津市农业耕作区划的各个区域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和分析,共划分四个农业耕作区,即近郊都市农业耕作区、滨海农业耕作区、中南部平原综合农业耕作区、北部生态农业耕作区。根据各个分区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都市农业圈、滨海农业产业带和中南综合农业带、北部生态农业区”即“一圈、两带、一区”的区域农业发展概念。 2.系统地研究了1949年-2003年天津市耕作制度的演变规律 1949年以来,天津市耕作制度不断优化,促进了种植业结构、农业结构及农村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复种指数先增后降,先由105.48%增加到149.23%,后又降低到119.8%,近年呈现稳定发展趋势。作物布局出现专业化、区域化的趋势,逐步形成了设施蔬菜种植区、棉花种植区和粮食种植区;种植方式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土地生产率进一步提高;轮作进一步减少,连作面积增加,年限加长;科学技术水平幅度提高,作物新品种、设施农业等新技术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产水平。 种植业内部粮食比重下降了39%,经济作物比重上升了37%,粮食、蔬菜、棉花总产量分别增加4倍、23倍、16.6倍;粮食自给率下降到24.41%,全市粮食消费量和农村粮食消费量分别增加了80.54%、38.08%,根据长期变化的趋势,天津市粮维持在20%-40%是比较合理的区域。 农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农业比重下降了43.99%,畜牧业比重上升了32.63%,渔业上升9.11%,林业稳步增长。 农村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农村总产值增加了100倍,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由42.59:53.02:4.39调整为8.01:74.03:17.96。乡村从业人员增加了17.59%,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比例下降了23.3%,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比例上升了16.88%、6.34%:农民人均纯收入逐步提高,增长了129.24倍。 天津耕作制度演变的基本规律是:大城市农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为:城市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需求的增加,伴随着资源(耕地面积、水资源等)的减少→粮食面积减少、经济作物增加(第一产业比例下降、农业比例下降)→粮食自给能力下降、肉蛋奶的供应能力上升、农业劳动力减少→经济效益的提高(亩耕地产值、劳均产值、人均收入)→促进农业多样化和农村多元化→城乡→体化发展;城市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是推动大城市耕作制度发展和调整主要动力;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是耕作制度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农业政策保证和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是耕作制度发展的根本保证。 3.天津市耕作制度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天津市耕作制度的演变受到了城市发展、生产条件和投入水平、水资源状况和科学技术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978~2003年天津市城市化率由49.00%提高到59.37%,而耕地面积由469400 hm2减少到418527 hm2,减少了10.84%;天津市农机总动力、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塑料薄膜使用量分别增加了1485倍、634.47%、269倍、171.47%,这些变化大大促进了农业产出水平的提高;农业用水日益紧张,使水稻、小麦等耗水作物面积减少,相应地棉花等耐旱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度上升,促进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各影响因素与耕作制度演变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对耕地面积的影响,各要素的顺
赵庆阳,常宗堂[6](2004)在《塑料中棚早春黄瓜配方施肥试验》文中研究说明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配方施肥的早春黄瓜叶色深绿,有光泽,茎粗壮,节间短,生长健壮,抗霜霉病能力强,比常规施肥667m2节约肥料投资214.57元,产值增加130.60元,新增效益344.93元。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 1.2 文献综述 |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 1.2.3 影响种植结构及栽培制度的条件和因素 |
| 1.2.4 文献小结 |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方法 |
| 1.3.4 研究技术路线 |
| 2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现状分析 |
| 2.1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发展的基本概况 |
| 2.2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种植结构栽培制度 |
| 2.2.1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的种植结构 |
| 2.2.2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的栽培制度 |
| 2.2.3 南疆设施蔬菜经营制度 |
| 3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中的问题 |
| 3.1 蔬菜种植品种分散,影响销售途径 |
| 3.2 设施蔬菜生产中病虫害以及连作障碍日趋严重,导致主茬口减产损失 |
| 3.3 设施蔬菜生产产出不高,效益较低 |
| 3.4 设施蔬菜生产技术缺乏,产量及品质难以得到保障 |
| 3.5 自我提高、自行投入的意识和能力薄弱,空棚现象严重 |
| 4 解决南疆设施蔬菜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问题的对策 |
| 4.1 调整种植结构,积极拓展市场 |
| 4.2 开展本地优势种植,与市场良性互动 |
| 4.3 积极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提升设施园艺产品品质,增加亩收益 |
| 4.4 政府加大投入,打造完整产业链 |
| 4.5 在设施蔬菜生产发展过程中注重水资源保护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件1 |
| 附件2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土壤磷素形态及其转化特征 |
| 1.2 土壤磷素的移动和损失特点 |
| 1.3 粪肥的磷素形态及其对土壤磷素转化的影响 |
| 1.4 我国设施菜田土壤磷素累积和损失风险 |
| 第二章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 2.1 问题提出 |
| 2.2 研究思路 |
| 2.3 研究内容 |
| 第三章 施用粪肥对菜田土壤磷素盈余和累积的影响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3 讨论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不同动物粪肥中磷素形态与有效性分析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3 讨论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磷素来源对土壤磷素形态和移动性的影响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3 讨论 |
| 5.4 小结 |
| 第六章 施用秸秆和氮肥对设施菜田土壤磷素形态和移动性的影响 |
| 6.1 材料与方法 |
| 6.2 结果与分析 |
| 6.3 讨论 |
| 6.4 小结 |
| 第七章 综合讨论 |
| 7.1 设施土壤磷素累积及其在土壤剖面迁移特点 |
| 7.2 设施菜田磷素管理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 8.1 主要结论 |
| 8.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 8.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数据来源 |
| 1.2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主要蔬菜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特点 |
| 2.2 菜田土壤有效磷供应临界值 |
| 2.2.1 北方露地菜田土壤有效磷供应临界值 |
| 2.2.2 土壤有效磷供应临界值的作物差异 |
| 2.2.3 有机肥施用对土壤有效磷供应临界值的影响 |
| 2.2.4 栽培方式对土壤有效磷供应临界值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土壤有效磷供应临界值及其影响因素 |
| 3.2 有机肥施用对于磷素形态和供应的影响 |
| 3.3 土壤磷素供应临界值的实际应用 |
| 4 结论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1. 文献综述 |
| 1.1 发展无公害蔬菜的意义 |
| 1.2 国内外有机农业的发展与现状 |
| 1.3 国内外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模式 |
| 2. 引言 |
| 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 4. 国内外主要无公害蔬菜生产模式的特点分析 |
| 4.1 无土栽培生产模式 |
| 4.2 以沼气为纽带的无公害蔬菜生产 |
| 4.3 野生蔬菜生产 |
| 4.4 观光旅游式无公害蔬菜生产 |
| 4.5 遮阳网覆盖生产 |
| 4.6 防虫网覆盖生产 |
| 4.7 外向型无公害蔬菜生产 |
| 4.8 芽苗菜生产 |
| 5. 新乡市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模式研究 |
| 5.1 新乡市的自然条件与蔬菜生产的关系 |
| 5.1.1 新乡市气候特点及其与蔬菜生产的关系 |
| 5.1.2 新乡市土壤条件与蔬菜生产的关系 |
| 5.2 新乡市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和优势分析 |
| 5.2.1 蔬菜种植历史悠久 |
| 5.2.2 环境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 |
| 5.2.3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
| 5.2.4 无公害蔬菜市场已经起步 |
| 5.2.5 无公害蔬菜质量检测框架基本形成 |
| 5.3 新乡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 |
| 5.3.1 无公害蔬菜生产设施相对落后 |
| 5.3.2 蔬菜生产经营体制不够合理 |
| 5.3.3 无公害蔬菜的总体生产规模较小 |
| 5.3.4 蔬菜生产品种结构不合理 |
| 5.3.5 土传病害严重,造成用药量增加 |
| 5.3.6 无公害蔬菜检测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
| 5.3.7 无公害蔬菜加工环节薄弱,不能适应大市场的要求 |
| 5.3.8 无公害蔬菜没有实现优质优价 |
| 5.3.9 卫河沿岸污染较重,对发展无公害蔬菜不利 |
| 5.3.10 蔬菜科技人员缺乏 |
| 5.3.11 政府投入资金较少,缺乏正确的引导 |
| 5.4 新乡市发展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模式和建议 |
| 5.4.1 新乡市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模式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
| 5.4.2 新乡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模式的发展战略和布局 |
| 5.4.3 新乡市各县区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主要模式 |
| 5.4.4 新乡市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几点建议 |
| 参考文献 |
| 英文摘要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2.1 国外研究状况 |
| 2.2 国内研究状况 |
| 第三章 研究内容、材料与方法 |
| 第四章 天津市耕作制度的现状特征 |
| 4.1 天津农业资源概况 |
| 4.2 农业和农村发展现状特征 |
| 4.3 农业耕作区划特征 |
| 4.4 各农业耕作区布局及耕作制度特征 |
| 第五章 天津市耕作制度50年演变规律 |
| 5.1 天津市农村产业结构演变特征 |
| 5.2 天津市农业内部结构演变特征 |
| 5.3 天津市耕作制度50年的总体演变特征 |
| 5.4 各耕作区耕作制度演变特征 |
| 5.5 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及粮食供应水平变化 |
| 5.6 天津市耕作制度演变规律 |
| 第六章 影响天津市耕作制度演变的因素变化分析 |
| 6.1 城市化水平的变化 |
| 6.2 农业生产条件和投入水平的变化 |
| 6.3 养殖业发展的变化 |
| 6.4 水资源的影响分析 |
| 6.5 科学技术的影响分析 |
| 6.6 各影响因素与耕作制度演变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 第七章 天津市2020年耕作制度发展趋势预测与发展方向 |
| 7.1 天津市耕作制度主要影响因素发展预测 |
| 7.2 种植业结构优化预测 |
| 7.3 天津市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预测 |
| 7.4 天津市耕作制度发展方向 |
| 第八章 天津市耕作制度发展对策 |
| 8.1 天津市耕作制度发展原则 |
| 8.2 天津市耕作制度发展存在的问题 |
| 8.3 天津市耕作制度发展对策 |
| 8.4 天津市各农业耕作区耕作制度发展对策 |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 9.1 结论 |
| 9.2 讨论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