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杰,姚延杰[1](2021)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术中肝动脉-门静脉瘘的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介入治疗中的影像学特点,并对其介入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9年4月—2021年5月在本院接受介入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患者7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并观察介入治疗效果。结果: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患者的显影发生部位以中央型居多,其次为周围型;逆肝血流24例,伴门静脉癌栓33例,中央型、周围型患者的逆肝血流、伴门静脉癌栓发生率高于混合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肿瘤成功栓塞率、瘘口成功封堵率依次为90.67%、66.67%。结论: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患者的DSA影像学表现明显,经介入治疗的效果显着。
廖良彪,林祺,陈志勇[2](2020)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在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在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2月至2018年11月本院收治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60例当作本研究的对象。60例患者介入治疗中均给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观察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的分型同肝癌病理种类之间的关系、DSA影像学表现与治疗效果。结果 (1) 60例患者中,巨块型、结节型、弥漫型分别为25例、23例、12例;(2) DSA影像学表现:造影肝动脉单条门脉主干、多条门脉主干、分支显影;(3)肿瘤栓塞成功55例,成功率高达91.67%。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在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为介入治疗操作提供了最为可靠的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林福煌,吴宁,李斯锐,黄春新,陈峰,赵军,邢丽[3](2018)在《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不同类型动静脉瘘的影响因素》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与分析原发性肝癌合并不同类型动静脉瘘介入治疗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在医院进行介入治疗的30例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患者,并将其纳入观察组,同期选取30例原发性肝癌无动静脉瘘患者纳入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肝纤维化指标,并比较观察组中不同严重程度和类型动静脉瘘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及肝纤维化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79,P<0.05);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碳水化合物抗原19-9(CA199)和CA125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919,t=21.332,t=6.195,t=7.390;P<0.05);而两组的肝纤维化指标则无差异。观察组中不同严重程度和不同类型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821,x2=4.693;P<0.05);观察组中不同严重程度动静脉瘘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AFP、CEA、CA199和CA125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16,t=13.325,t=4.994,t=3.393;P<0.05);不同类型动静脉瘘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AFP、CEA、CA199和CA125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136,t=15.539,t=5.739,t=7.705;P<0.05)。动静脉瘘严重程度和类型均为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OR=2.192,OR=2.261;P<0.05)。结论:动静脉瘘可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疗效造成一定的影响,且不同严重程度和类型动静脉瘘对患者的疗效影响较大,应重视对不同严重程度和类型动静脉瘘患者的干预与监测。
魏建,李洪璐,郭江,李常青[4](2018)在《肝细胞癌合并周围型动-门静脉瘘介入治疗方案及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合并周围型动-门静脉瘘(artery-portal fistula,APF)介入治疗方案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8月至2016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诊治的肝细胞癌合并周围型动-门静脉瘘(artery-portal fistula,APF)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肝动脉化学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根据术中造影显示的分流量选择12种栓塞剂,常用的栓塞剂为碘化油、罂粟乙碘油、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剂(14002000μm),均用洛铂稀释后化疗灌注,观察并比较患者治疗后的疗效。结果介入治疗前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者51例,中度至重度腹水者30例,门静脉癌栓者41例,治疗后11例患者腹水症状消失,17例患者腹水明显减少。65例(79.3%)患者APF瘘口术后完全消失,11例(13.4%)瘘口部分闭合,15例患者术后继续治疗中发现APF瘘口再次复发,11例患者出现新的APF。52例(63.4%)患者肿瘤明显缩小,19例(23.3%)肿瘤增大,11例(13.4%)肿瘤无明显变化。术前59例甲胎蛋白阳性患者介入治疗后41例甲胎蛋白水平下降。术后有4例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随访中61例病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1.4个月。结论对于肝细胞癌合并周围型APF患者,应根据不同分流量选择合理的栓塞剂,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最大程度降低术后并发症。
黄洪华,徐爱兵,葛方红,蔡鸿宇,吴建亭,张一心[5](2017)在《TACE联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伴肝动脉-门静脉瘘的临床疗效》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三维适形放疗(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3-DCRT)治疗原发性肝癌伴肝动脉-门静脉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2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的患者,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26例。观察组接受TACE联合3-DCRT,对照组接受单纯的TACE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中位生存期、1年生存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在3-DCRT后的第二次TACE术中发现肝动脉-门静脉瘘(hepatic arterioportal shunting,HAPS)的再通率为19.0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再通率45.83%(P<0.05)。观察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11.4个月,长于对照组的9.4个月(P<0.05)。观察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4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7%;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6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5%(P<0.05)。两组患者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CE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伴有肝动脉-门静脉瘘的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可降低肝动脉-门静脉瘘的复发率、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可显着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蔡美花,郭建榕,陈小风[6](2017)在《DSA技术在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在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DSA检查的50例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其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分型与肝癌病理类型关系、DSA特征、治疗前后实验室相关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甲胎蛋白(AFP)]的变化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病理类型以巨块型居多(20例),其次为结节型(19例),最少为弥漫型(11例);DSA影像学表现主要有造影肝动脉期单条或多条门脉主干,或其分支显影,而显影发生部位又可分为中央型(26例)、周围型(17例)及混合型(7例);在DSA辅助检查下介入治疗1个月后患者ALT、AFP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肿瘤成功栓塞45例(90.00%),其中中央型成功栓塞率81.48%(21/26),与周围型成功栓塞94.12%(16/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跨过瘘口栓塞肿瘤22例(44.00%),其中中央型成功栓塞率76.92%(20/26),显着高于周围型成功栓塞率35.29%(6/17)(P<0.05);未跨过瘘口栓塞肿瘤23例(46.00%),其中周围型成功率58.82%(10/17),显着高于中央型成功率11.54%(3/26)(P<0.05);瘘口成功封堵32例(64.00%),中央型成功率50.00%(13/26),与周围型成功率75.00%(12/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6);介入治疗后12个月随访,瘘口恢复较好。结论 DSA技术是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直观可靠的诊断方法,为介入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林福煌,吴宁,李斯锐,黄春新,陈峰,赵军,邢丽[7](2017)在《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瘘TACE药代动力学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与分析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瘘TACE药代动力学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行TACE治疗的30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瘘患者为研究组,同时期的30例无门静脉瘘患者为对照组,然后统计与比较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不同时间的洛铂外周静脉血药浓度、药代动力学参数,并比较研究组中不同严重程度与瘘口处理方式患者的上述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低于对照组,不同时间的洛铂外周静脉血药浓度高于对照组,药代动力学参数均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中不同严重程度与瘘口处理方式患者的上述检测结果也存在显着性差异,P均<0.05。结论门静脉瘘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TACE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影响,而门静脉瘘的严重程度与瘘口处理方式对患者的药代动力学影响也较大,应给予充分重视。
杨洋[8](2017)在《肝细胞癌合并动—门静脉瘘诊治进展》文中指出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HCC常合并动静脉瘘,发生率约28.8%63.2%,其中以动-门静脉瘘(Arterioportal shunt,APS)临床最为常见。临床可表现为腹痛、腹泻和腹水,也可引起消化道出血等严重的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目前肝癌合并APS的治疗方法很多,介入治疗仍是主要治疗手段,许多学者也在探索其他治疗方法,如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WA)等,但总体疗效较差,是肝癌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的:通过综述目前HCC合并APS方面研究,对HCC合并APS的病因、分型、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为临床上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方法:以“肝细胞癌或肝癌、肝动-门静脉瘘或肝动静脉瘘、治疗”等为关键词在PUBMED、EBSCO、Web of Science、CNKI、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检索,找出HCC合并APS相关文章,对其病因、分型、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等进行总结。结果与结论:APS的存在影响肝癌治疗方法的选择,也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研究表明介入治疗、微波消融、射频消融、放射治疗及手术治疗等均有治疗效果,但介入治疗仍为主要治疗方法,可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杨洋,郭武华[9](2017)在《肝细胞癌合并动-门静脉瘘的诊治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肝细胞癌合并肝动-门静脉瘘(APS)临床常见,发生率约28.8%63.2%。可表现为腹痛、腹泻和腹水,也可引起消化道出血等严重门静脉高压的并发症。尽管治疗方法多样,但总体疗效较差,是肝癌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介绍了肝癌合并APS的病因、分型、临床表现、治疗方法。认为虽然目前肝癌合并APS的治疗方法很多,但介入治疗仍是主要治疗手段,随着对介入治疗方法的不断探索,患者的预后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季一娟,巢益群,卞婕[10](2016)在《肝癌合并HAPVF患者因门静脉压カ升高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HAPVF)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方法选取肝癌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4例,其中一般性上消化道出血58例,顽固性出血46例,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伴HAPVF患者行肝动脉栓塞术。结果顽固性出血组患者HAPVF发生率为82.61%(38/46),高于一般性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4例患者中,有48例患者为肝癌合并HAPVF,其中29例为中央型,19例为周围型;肝动脉栓塞术后,所有患者瘘口均封堵成功,术后12 d停止出血,1周后粪便隐血阴性,1个月后无消化道出血复发者。结论 HAPVF是肝癌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肝动脉DSA检查可明确诊断HAPVF,瘘口栓塞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结果 |
| 2.1 DSA表现分型 |
| 2.2 合并症发生情况 |
| 2.3 影像学表现 |
| 2.4 治疗效果 |
| 3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的分型同肝癌病理种类之间的关系: |
| 2.2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影像学表现: |
| 2.3 临床疗效: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3 仪器与试剂 |
| 1.4 治疗方法 |
| 1.5 检测方法 |
| 1.6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
| 1.7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
| 2.2 两组治疗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 |
| 2.3 两组治疗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水平比较 |
| 2.4 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治疗方法 |
| 1.3 治疗方案 |
| 1.4疗效标准 |
| 2 结果 |
| 2.1 一般资料 |
| 2.2 治疗效果 |
| 2.3 周围型APF瘘口术后反应 |
| 3 讨论 |
| 3.1 肝细胞癌伴APF发病机制及DSA表现 |
| 3.2 周围型APF的处理及围介入期的治疗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TACE方法: |
| 1.2.2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
| 1.3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的栓塞结果比较 |
| 2.2 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比较 |
| 2.3 两组患者的生存时间 (OS) 及1年生存率的比较 |
| 2.4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研究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分型与肝癌病理类型关系 |
| 2.2 影像学表现 |
| 2.3 治疗前后检查指标的变化 |
| 2.4 治疗后临床疗效 |
| 2.5 随访情况和后续治疗 |
| 3 讨论 |
| 3.1 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病因 |
| 3.2 DSA技术在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介入治疗中应用价值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治疗方法 |
| 1.2.2 检测指标与方法 |
| 1.3 评价标准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
| 2.2 两组不同时间的洛铂外周静脉血药浓度比较 |
| 2.3 两组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 前言 |
| 1.肝APS的概念及病因 |
| 2.肝APS的分型 |
| 3.肝APS的临床表现 |
| 4.肝APS影像表现 |
| 5.肝癌合并动门静脉瘘治疗 |
| 5.1 介入治疗 |
| 5.2 微波消融 |
| 5.3 射频消融 |
| 5.4 放射治疗 |
| 5.5 手术治疗 |
| 全文总结及讨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1 肝APS的概念及病因 |
| 2 肝APS的分型 |
| 3 肝APS的临床表现 |
| 4 肝癌合并APS的治疗 |
| 4.1 介入治疗 |
| 4.2 微波消融 |
| 4.3 射频消融 |
| 4.4 放射治疗 |
| 4.5 手术治疗 |
| 5 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