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3500天

毛皮原料的分类及质量鉴定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制裘原料皮的分类与质量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黄盼盼[1](2015)在《水貂阿留申病检测抗原的制备及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指出水貂阿留申病(Aleutian disease,AD)是由水貂阿留申病毒(Aleutian diseasevirus,ADV)引起的自身免疫性、传染性疾病,水貂感染ADV产生的抗体不但不能有效清除病毒,反而通过Fc受体介导的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使病毒感染增强,导致水貂免疫系统功能紊乱。该病不仅导致貂群的繁殖能力下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引起水貂死亡,给养貂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阻碍我国毛皮动物养殖业发展。目前尚无有效疫苗治疗该病,因此国内外主要通过抗体检测技术如对流免疫电泳(Counterimmune electrophoresis,CIEP)、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ELISA)筛选并淘汰阳性水貂,从而控制和净化该病。本研究目的在于建立有效的水貂阿留申病间接ELISA检测方法。以水貂阿留申病美国株ADV-G结构蛋白VP2为主要参考,通过B细胞抗原表位预测和保守序列筛选,获得保守性高的优势B细胞抗原表位SD序列。通过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诱导表达,获得了可溶性SD蛋白,大小为20KDa。表达产物经镍柱纯化、超滤管浓缩后获得高纯度、高浓度的SD蛋白。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SD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将该蛋白作为CIEP检测抗原与商业CIEP抗原蛋白同时检测水貂血清,达到一致的检测结果。将获得的抗原SD蛋白和三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Aminopropyltriethoxysilane,APTES)共同包被建立间接ELISA检测方法。通过方阵滴定法,摸索抗原SD蛋白和APTES的包被浓度,并摸索了包被和封闭时间,以及一抗和二抗的稀释度,最终确定包被的抗原SD蛋白和APTES的浓度分别为10ug/mL和1%,一抗稀释度为1:100,二抗稀释度为1:3000,其中与传统间接ELISA比较,包被时间、封闭时间均缩短为30min。特异性试验表明建立的该方法的SD蛋白仅能被水貂阿留申病毒抗体识别,而与犬细小病毒、伪狂犬病毒、犬瘟热病毒、水貂肠炎病毒的阳性血清和水貂阿留申病阴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敏感性试验表明建立的该方法的敏感性高于CIEP;重复性试验表明批内重复性和批间重复性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612%5.956%和0.135%7.614%,均小于10%;临床样品检测结果与CIEP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93.2%。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结论:本实验中通过设计获得的全新的人工抗原SD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和作为检测抗原的能力。将SD蛋白作为包被抗原蛋白建立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好、敏感性高、重复性好、高效快捷的特点,且与CIEP检测方法比较具有较高的符合率。本研究不仅为常用检测方法CIEP提供更合适的基因工程抗原蛋白,也为开发检测水貂阿留申病的ELISA试剂盒及全自动ELISA检测方法提供基础研究。

范忠原[2](2015)在《家养水貂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水貂是一种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的毛皮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消化方式。水貂肠道较短且直,构造简单,消化道内的消化酶主要是蛋白酶和脂肪酶,其他消化酶较少。消化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群落,构成复杂的微生物区系。这些微生物主要在大肠中参与辅助消化食物,包括细菌、古菌和寄生虫等,其中细菌占有绝对优势。这些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营养免疫等方面对宿主的健康有重要的意义。本项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DGGE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确定水貂肠道内的细菌种类,分析水貂肠道中的优势菌群,探讨肠道菌群结构与组成,了解水貂肠道菌群多样性。揭示水貂采食习性特点,为筛选优良基因,开发新饲料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从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动物实验基地选取10只体重相近,健康雄性水貂,饲喂不添加抗菌素的传统日粮,从分窝(7月)饲养至当年12月取皮结束。在处死后,立即取出肠道内容物,装入已灭菌的冻存管中,放入液氮中速冻,并存放于-80℃冰箱中保存备分析。1.实验一分别利用QIAamp DNA Stool Mini Kit提取方法,Fast DNA SPIN Kit for feces提取方法以及溶菌酶提取法等三种不同方法,提取水貂肠道内容物基因组DNA,并对提取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三种方法均能从水貂肠道内容物中提取微生物基因组DNA,纯化后基因组DNA可用于后续的分子生物学分析。(2)但从时效与DNA获得率考虑,Fast DNA SPIN Kit for feces提取方法获得率最高且相对而言,较为快捷,因此后续分析中选取Fast DNA SPIN Kit for feces方法提取水貂微生物基因组DNA。2.实验二通过PCR-DGGE技术对10只水貂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四个部位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貂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有较大差异,随着肠段向后延伸,细菌数量逐渐增多的,结肠是细菌丰度是最高的部位。3.实验三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10只水貂远端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0只水貂的肠道微生物共得到146287序列,2936个OTUs,分类属于17个门,168个属。(2)水貂肠道细菌主要归类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其中厚壁菌门在水貂远端肠道中所占的比例最高,为59.99%,其次为拟杆菌门,为16.20%。(3)将水貂远端肠道菌在属分类水平上划分可知,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所占的比例最大,为13.32%,其次为普氏菌属(Prevotella)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分别为8.77%和5.92%。

程明超[3](2014)在《荧光型丙烯酸树脂复鞣剂的合成及其在皮革加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概述了荧光增白剂的作用机理及其种类,总结了荧光增白剂和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研究状况及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国内外合成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方法,最终阐述了丙烯酸树脂及其复鞣剂的研究概况。期望以丙烯酸、丙烯酸酯单体、自制香豆素为原料,制成一种荧光型丙烯酸树脂溶液,将其作为丙烯酸树脂复鞣剂应用于毛皮及皮革的复鞣与增白,为开发功能性丙烯酸树脂皮革复鞣剂及香豆素类荧光增白剂提供了一条新途径。本文以间氨基苯酚与乙酰乙酸乙酯通过Pechmann法合成7-氨基-4-甲基香豆素,采用ZnCl2做催化剂,改进了合成方法,不仅使反应后处理变得简单,且产率高,一次性处理后纯度达到95%以上。又以丙烯酰氯修饰7-氨基-4-甲基香豆素得到丙烯酰胺基香豆素,同时对此衍生产物的提纯方法进行了改进,操作方法简便,纯度可达95%以上。最后以丙烯酰胺基香豆素与丙烯酸、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等乙烯基单体进行自由基共聚,可以得到系列结构不同的荧光型丙烯酸树脂水性溶液。通过核磁图谱表征了7-氨基-4-甲基香豆素、丙烯酰胺基香豆素的结构,验证了合成产物与目标产物的一致性;以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测定了7-氨基-4-甲基香豆素与丙烯酰胺基香豆素的光谱性能。通过荧光光谱分析测定了系列丙烯酸树脂在各自不同浓度下水溶液的荧光特性,且对比了系列丙烯酸树脂水溶液的荧光特性,分析了水溶液酸碱性对于丙烯酸树脂荧光性能的影响,比较了系列丙烯酸树脂成膜后膜的荧光性能。荧光光谱显示添加了香豆素结构单元的丙烯酸树脂水溶液在可见光范围内均有很强的荧光特性,溶液最大激发波长在330-350nm之间、最大发射波长在390-410nm之间;成膜后膜的最大激发波长在350-370nm之间、最大发射波长在400-415nm之间。发现此系列丙烯酸树脂发射光谱不受激发光波长的影响,即改变激发光波长,发射光谱不改变,表明此系列丙烯酸树脂产生的荧光来自于同一激发态的辐射跃迁。将系列结构不同的荧光型丙烯酸树脂水性溶液作为复鞣剂应用于毛皮及皮革处理,通过空白对比试验,发现不含香豆素衍生物结构单元的丙烯酸树脂没有增白效果,含香豆素衍生物结构单元的丙烯酸树脂对毛皮及皮革均有增白效果,但由于丙烯酸树脂中香豆素衍生物结构单元数目相对比例不同,而使增白效果各有差异;丙烯酸树脂中香豆素衍生物结构单元数目比例增加,复鞣处理后的毛皮及皮革均有发黄的迹象,说明丙烯酸树脂中香豆素结构单元含量要适当,不能过高,香豆素结构单元在分子中所占的比例不仅影响增白效果,而且对毛皮及皮革感官上有一定的影响。

王夕国[4](2012)在《雌性水貂繁殖期饲粮中锰适宜需要量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通过向雌性水貂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有机螯合锰,结合水貂消化代谢指标、血清生化指标、繁殖性能指标及水貂体内部分微量元素代谢的影响,确定繁殖期水貂饲粮中锰的适宜需要量,为水貂饲粮营养标准的完善奠定了基础,为水貂的科学饲养提供了理论依据。试验选取150只平均体重为1.01±0.11kg的健康成年雌性水貂进行配种准备期、妊娠期、泌乳期试验,根据随机区组法分成5组,每组30只水貂。各时期锰添加量均设五个水平,分别为0mg/kg (Ⅰ组)、15mg/kg(Ⅱ组)、50mg/kg(Ⅲ组)、100mg/kg(Ⅳ组)和500mg/kg(Ⅴ组),锰以有机螯合锰形式添加,基础日粮组(Ⅰ组)在配种准备期锰含量为26.46mg/kg,妊娠、泌乳期锰含量为24.54mg/kg。论文正文部分按照繁殖时期划分书写,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如下:1.日粮中有机螯合锰含量影响营养物质消化率:配种准备期饲粮加锰100mg/kg较对照组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提高最大分别为5.89%、1.97%、0.93%,粗蛋白沉积率提高最大为20.84%;妊娠期加锰50mg/kg较对照组干物质、粗蛋白表观消化率提高最大分别为0.34%、2.41%,加锰100mg/kg较对照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净蛋白质利用率提高最大分别为1.13%、33.01%,对妊娠期水貂日粮营养物质消化率综合考虑,锰适宜添加范围为50~100mg/kg。2.日粮中有机螯合锰含量对水貂部分血清生化指标有显着影响。水貂日粮中锰含量对配种准备期血清中LDH、GPT/ALT、GOT/AST影响极显着(P<0.01);对妊娠期血清中GPT/ALT、GOT/AST、ALP、Mn-SOD影响显着或极显着(P<0.05; P<0.01);对泌乳末期血清中LDH、GPT/ALT、GOT/AST、ALP、TP影响显着或极显着(P<0.05;P<0.01)。3.日粮有机螯合锰添加水平影响微量元素变化:随饲粮锰水平升高,血清、毛发、粪、尿、初生仔貂锰含量增加,锰的沉积增加,锰的沉积率和表观消化率降低;饲粮加锰能够增加铁的排出;饲粮加锰对铜、锌影响不大,加锰50mg/kg组对铜的存留最高;加锰对初生仔貂体内Fe、Zn影响显着,加锰50mg/kg组Fe、Zn含量在仔貂体内最高。4.日粮有机螯合锰添加水平(除Ⅱ组)能够提高产仔率、断奶成活率、产仔数和断奶成活数,在加锰500mg/kg组达到最高,较对照组分别提高7.42%、11.99%、0.41只和0.68只,但降低了仔貂的生长性能,加锰100mg/kg组较对照组分别提高1.27%、5.22%、0.38只和0.57只,兼顾经济效益和生长性能,建议饲粮锰适宜添加量为100mg/kg。综合各项指标,繁殖期母貂饲粮中锰的添加范围为50~100mg/kg,日粮中总锰含量为75~125mg/kg,水貂能达到最佳生产性能。

曾峰[5](2012)在《翼手目六种蝙蝠毛发分类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蝙蝠属于翼手目,是哺乳动物中的第二大类群。目前已经报道的有1000多种形态和行为各异的物种,占兽类的20%~25%,遍布世界各地,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兽毛是由表皮细胞角质化而形成的特殊组织,便于收集,易于保存。在野外考察过程中,毛发是最容易获得的标本样品。通过收集野生动物毛发,并在实验室对毛发的形态结构等进行界定,就成为野外考察过程中辨识物种最便捷可行的方法之一。然而,国内的翼手目的毛发分类特征研究领域基本空白,故本人选取本课题作为硕士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基于研究不同蝙蝠毛发的分类特征,本人分阶段进行了如下工作:1.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在湖南部分县市及甘肃兰州采样获得了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标本9只、中蹄蝠(Hipposideros larvatus)标本12只、中菊头蝠(Rhinolophus affinis)标本14只、普氏蹄蝠(Hipposideros pratti)标本16只、普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标本1只和皱唇犬吻蝠(Chaerephon plicata)标本1只;2.2010年9月至2012年1月,制作毛发标本及测量各标本前臂长度;3.2012年1月至3月,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6种蝙蝠腹中部毛发的特征,对显微观察到的鳞片形态采用描述性语言进行说明;使用DLT2000显微成像系统进行拍照,测量其毛发纤维长度和毛发基部宽度;使用软件SPSS17.0对毛发纤维长度、毛发基部宽度和标本前臂长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毛发纤维长度和毛发基部宽度方面:大蹄蝠和普氏蹄蝠的毛发长度无显着性差异,但明显长于中蹄蝠和中菊头蝠(P<0.05)。中菊头蝠的毛发长度在四种蝙蝠中最短。大蹄蝠、中蹄蝠、中菊头蝠和普氏蹄蝠4种蝙蝠的毛发根部宽度均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普氏蹄蝠毛发基部的宽度在四种蝙蝠中最小,大蹄蝠毛发基部的宽度最大。毛发鳞片层显微结构方面:六种蝙蝠的毛发中部的鳞片均有隆起,形状方面大蹄蝠和中菊头蝠的隆起较不显着;中蹄蝠、普通伏翼的隆起为喇叭口型,普氏蹄蝠的隆起为戒指形,皱唇犬吻蝠的隆起为锯齿形;隆起厚度方面普通伏翼最显着;皱唇犬吻蝠鳞片的排列最紧密,大蹄蝠的排列最疏松。鳞片层的颜色方面,皱唇犬吻蝠的整根毛发明显颜色较深;其余五种颜色较浅,区别不大。鳞片隆起处的颜色均较周围深。毛发分类特征与蝙蝠的分类地位明显相关。本文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翼手目毛发研究的空白,文中采用的基础研究方法易于推广。研究成果还可为分类学、法医学、仿生学、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翼手目对飞行器飞行事故等研究领域提供帮助。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1.蝙蝠标本的种类和数量有限;2.未使用扫描电镜等先进设备进行毛发纤维亚显微结构的观察;将来对于翼手目毛发分类特征的研究应该主要朝三个方向补充和完善:1.使用扫描电镜深入研究动物毛发显微表面鳞片层的亚显微结构;2.深入研究动物毛发的髓质层,如髓质花纹等;3.构建较为完整的动物毛发分类特征数据库,并与计算机的图像处理系统相结合对毛发进行分析。

荣敏[6](2010)在《水貂IGF-Ⅰ基因的克隆、表达、功能检验及多态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水貂是一种小型珍贵的毛皮动物,其经济价值主要在于它的毛皮是高档裘皮原料,对于水貂养殖业来说,皮张质量是经济效益的关键,而皮张的大小是衡量皮张等级的重要指标。因此,长期以来,培育出毛绒品质好、体型大、繁殖力强、生命力强的优良水貂,是人们坚持不懈的目标。动物的生长受生长轴的调控,生长轴是下丘脑—垂体—靶器官的一系列激素及其受体所组成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其中GH—IGF-Ⅰ是生长轴的中心环节,在动物的生长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GH的生物活性是通过IGF-Ⅰ来实现的。IGF-Ⅰ是一种对动物生长、发育、繁殖、营养代谢及组织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有直接影响的多功能生物活性肽。本研究以水貂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水貂IGF-Ⅰ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和原核表达、纯化,并将其作用于水貂成骨细胞观察其功能作用,探讨了今后生物工程生产水貂IGF-Ⅰ,用于提高水貂的生长性能的可能性。分析了IGF-Ⅰ基因exon1在6个水貂群体种中的多态性。材料与方法:本研究根据小熊猫、金丝猴、大熊猫、人、华南虎、野马等物种的IGF-Ⅰ基因mRNA序列做参照,设计了扩增水貂IGF-Ⅰ基因cDNA序列。分析其成熟肽序列,结合表达载体pGEX-6P-1的特点设计、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采用PCR的方法扩增水貂成熟IGF-Ⅰ蛋白cDNA片段,然后将其定向克隆到载体pGEX-6P-1中,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载体pGEX-6p-1-IGF-Ⅰ;重组载体转入大肠杆菌DH5α扩增、提取后,用PCR、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以及DNA序列测定等方法进行鉴定。鉴定正确的阳性pGEX-6p-1-IGF-Ⅰ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通过Ampr抗性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的阳性工程菌;以IPTG诱导工程菌高效表达重组蛋白IGF-Ⅰ,利用GST亲合层析、对重组IGF-Ⅰ蛋白进行分离纯化,并进行Western blot检测;最后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实验对重组IGF-Ⅰ蛋白进行功能的研究。另外以6个水貂群体共计360个个体为研究材料,采用PCR-SSCP、基因序列测定等方法分析了水貂IGF-Ⅰ基因exon1的多态性分布,对其进行了群体遗传学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1.利用RT-PCR方法从水貂肝脏组织扩增得到水貂IGF-Ⅰ的编码区序列,这个序列编码153个氨基酸的前体蛋白,包括48个氨基酸的信号肽、70个氨基酸的成熟肽、35个氨基酸的延伸肽。与GenBank中金丝猴、小熊猫、大熊猫、马等哺乳动物的IGF-Ⅰ序列比较,其编码成熟肽序列的同源性从牛(90%)到金丝猴(97%),开放阅读框序列的同源性从牛(91%)到金丝猴(96%)、小熊猫(96%)。2.成功地构建了IGF-ⅠcDNA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IGF-Ⅰ;建立了稳定转化pGEX-6p-1-IGF-Ⅰ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细胞株BL21-pGEX-6p-1-IGF-Ⅰ,并使IGF-ⅠcDNA在转化细胞内获得高效稳定的表达。确立了以可溶性形式高效表达重组IGF-Ⅰ蛋白的培养条件,较好地纯化出了IGF-Ⅰ蛋白,为以后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准备了基本条件。3.成功的采用酶消化法和组织块贴壁综合的方法原代培养了水貂成骨细胞,结果表明所培养的细胞具有典型的成骨细胞形态特征,碱性磷酸酶染色、骨钙素染色、钙结节染色均呈阳性。证明培养出的细胞是成骨细胞。4.不同剂量重组水貂IGF-Ⅰ蛋白对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在0.01~0.8mg/ml的范围内能显着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5.采用PCR-SSCP、基因序列测定等方法分析了水貂IGF-Ⅰ基因exon1的多态性分布,对其进行了群体遗传学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现IGF-Ⅰ基因exon1内存在一处位点突变,位于185位核苷酸由C→G。

李明[7](2009)在《漠河地区黄鼬指名亚种(Mustela sibirica sibirica Pallas)冬季被毛性状研究》文中指出同种动物被毛的形态结构由于生活环境不同而出现分化,而且同一动物个体,身体不同部位被毛的形态结构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与动物被毛适应不同环境和实施不同功能相关。生活在同一种生态类型的同一物种,由于各种生态因子的影响,被毛形态也会出现一些适应性的变化。本研究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在大兴安岭漠河县图强林业局采集黄鼬指名亚种(Mustela sibirica sibirica Pallas)雄性成体11只、雌性成体12只,分别在每个样本的头部、背中部、臀部、尾中部和腹中部采集完整的直针毛和绒毛各5根。通过对样本毛长度、毛细度、无髓段、髓质指数和鳞片类型比例等性状指标的形态学测定与分析,同时与分布在小兴安岭通河地区的黄鼬东北亚种(Mustela sibirica manchurica Brass)的直针毛长度、细度、髓质指数以及髓质细度等性状特征进行比较,得出如下结论:(1)大兴安岭漠河地区的黄鼬指名亚种为适应更加寒冷的冬季气候,其被毛性状表现为:直针毛、绒毛在毛长度和毛细度上,雄性显着大于雌性,即直针毛长度(♂16.68mm~54.43mm;♀14.54mm~52.94mm),绒毛长度(♂6.40mm~21.78mm;♀6.12mm~19.89mm),直针毛细度(♂90.00μm~165.00μm;♀87.50μm~147.50μm),绒毛细度(♂10.50μm~31.00μm;♀10.00μm~30.00μm)。直针毛髓质指数(♂57.41%~85.71%;♀50.00%~80.00%)。直针毛髓质指数除尾中部外,雌雄差异显着。绒毛髓质指数除背中部和臀部,雌雄差异不显着。头部、背中部、臀部和腹中部直针毛鳞片以长瓣型(♂37.86%~50.14%;♀31.49%~44.86%)和杂波型(♂38.95%~50.63%;♀34.89%~44.43%)为主。尾中部上毛杂波型鳞片比例(♂66.32%±7.56;♀59.53%±9.28)要高于其它部位直针毛,而长瓣型鳞片比例(♂15.87%±10.94;♀17.69%±10.30)明显小于其它部位直针毛;绒毛则以长瓣型鳞片(♂61.27%~67.92%;♀59.79%~71.5%)为主。(2)通过比较大兴安岭漠河地区黄鼬指名亚种与小兴安岭通河地区黄鼬东北亚种同性别的直针毛发现:漠河地区黄鼬的毛长度和毛细度均显着大于通河地区黄鼬(通河黄鼬直针毛长度为♂13.48mm~48.56mm、♀12.24mm~5.54mm,直针毛细度为♂88.32μm~160.221m、♀85.20μm~144.79μm),尤其是对黄鼬起保温和保护作用的背中部、臀部和腹中部,差异显着,这是黄鼬个体适应漠河地区更加寒冷气候的表现。但两地区黄鼬直针毛在髓质指数上没有显着差异,这可能与上毛主要实施保护功能,而保温功能较弱有关。(3)由于漠河地区与通河地区均属于森林生态系统,但漠河地区纬度要大于通河地区,纬度差异造成两地温度的差异。因此,温度可能是造成两地黄鼬被毛性状差异的主要原因。

孙珠红[8](2008)在《整体论对毛发形态学的指导作用研究》文中提出从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诞生之后,作为方法论的整体论被人们进一步重视。本文首先系统论述了整体论的起源,总结归纳出了整体论的基本观点和特征。整体论在不同的研究领域有不同的理解角度,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物理学家、化学家和生物学家从事物的结构和功能上理解的整体论,即整体有着被还原为各个部分的加和所不能具有的结构、性质、特征和功能;另一种是中医学家、生态学家、环境学家、社会学家从思维方式层面上理解的整体论,即整体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对事物的认识应当是整体性的、联系性的。基于对整体论的理解,本文又从整体论指导下的毛发形态学这门新兴的具体科学出发,通过对毛的形态结构(包括:长度、细度、颜色、鳞片、皮质、髓质等)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在动物分类鉴别中的应用、与动物生存环境及其变化之间的关系等相关科研成果的分析、归纳、总结,系统研究了整体论对毛发形态学的指导作用:1)开辟了功能形态学研究领域。在研究毛发形态结构尤其是研究毛发的形态分化和趋同进化时,应重视形态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揭示现象的本质,并归纳出其变化规律。2)完善了毛在哺乳动物分类鉴别中的应用。进一步研究动物毛发形态结构的种间差异,获取更多物种的毛扫描电镜图像信息和毛微观结构数据信息。同时,在利用毛发对动物进行分类识别过程中,注重采样的代表性、完整性和观察的客观全面性,掌握鳞片类型的整体情况,才能得到更准确的结论。3)与哺乳动物生态学建立广泛联系。毛发形态学研究应与生态学建立广泛联系,通过动物毛的形态结构能够分析、判断动物所生活的季节和地理种群来源等。综上所述,将整体论作为毛发形态学研究的方法论是科学的、可行的。在整体论的指导下,毛发形态学的科研与教学注重多学科交叉、多角度研究并进行综合,才能使之沿着科学的路线深入发展。

葛亮[9](2008)在《黄鼬东北亚种三个主要分布地的毛皮性状与生态因子的比较分析》文中指出动物对栖息地的选择与生态环境中的食物丰盛度、隐蔽条件、植被演替状况以及动物自身的生理状况直接相关。研究动物对生境的选择对于评估动物所处生态环境的质量、预测栖息地的负载量以及合理保护和利用动物资源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05年11月—2006年1月在黑龙江省通河地区、扎龙地区和吉林省蛟河地区分别采集黄鼬东北亚种(Mustela sibirica manchurica Brass)冬季雌雄成体各8只,共计48个样本。通过毛鳞片压模片、髓质花纹片、皮肤组织切片等的观察,分别对黄鼬雌、雄个体头部、背中部、腹中部、臀部、尾中部等5个部位的针、绒毛分别进行了毛细度、毛长度、毛密度、髓质指数、无髓段比例、各鳞片类型所占比例6个微观性状指标以及皮张面积、皮板厚度、皮板重量等3个宏观性状指标进行了形态学测定与分析。收集了样品采集地2003至2005年冬季的温度、湿度、降雨(雪)量、日照时数、风速6个气候因子并进行了分析,并与毛被性状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2007年12月在吉林省蛟河市采用雪地足迹链跟踪法,对长白山地区黄鼬冬季120个利用样方的生境变量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分析,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2003-2005年度因子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得出结论:(1)通河、扎龙、蛟河三地区冬季黄鼬在背中部绒毛长度、臀部绒毛细度、背中部绒毛髓质指数、背中部和臀部直针毛无髓段比例上存在显着差异,各部位毛被性状特点与其执行功能是密切相关的。(2)三地区雄、雌性黄鼬背中部绒毛长度、臀部绒毛细度、背中部绒毛髓质指数、背中部和臀部直针毛无髓段比例毛被性状与气候因子相关性最高的因子是降水量(0.988)、日照时数(0.984)、温度(0.969)、风速(0.960)、降水量(0.993)、降水量(0.995)、风速(0.947)、温度(0.999)、风速(0.999)、风速(0.994)。(3)黄鼬的生境选择对策是选择食物丰富度高、利于捕食、气候条件好的地方作为栖息场所。

蔡建军[10](2007)在《通河与蛟河地区黄鼬东北亚种冬季毛皮性状差异性分析》文中提出动物体表现出来的各种性状(表型)都是适应各个生理过程的结果。适应是生物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征与性状的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哺乳动物毛被是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媒介,是动物体的一个高度进化和高度适应的复杂系统,它包含了动物机体内部生命活动的信息,也表现出动物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的大量综合信息。本研究于2005年11—12月和2006年11—12月在黑龙江省通河地区和吉林省蛟河地区分别采集黄鼬东北亚种(Mustela sibirica manchurica Brass)冬季雌雄成体各10只,共计40个样本。通过扫描法测定毛色、毛鳞片压模片、髓质花纹片、皮肤组织切片等的观察,分别对黄鼬雌、雄个体头部、背中部、腹中部、臀部、尾中部等5个部位的针、绒毛分别进行了背中部毛色、毛细度、毛密度、髓质指数、无髓段比例、各鳞片类型所占比例等6个微观性状指标以及皮张面积、皮板厚度、皮板重量等3个宏观性状指标进行了形态学测定与分析。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得出6点结论:1.通过实验测得通河地区的黄鼬冬季背中部直针毛毛色与蛟河地区的黄鼬冬季背中部直针毛毛色相同,均为深卡其布色。2.黄鼬性二型特征明显,雌雄个体间毛皮性状差异显着。3.通河与蛟河地区黄鼬东北亚种雄性个体在背中部绒毛长度,臀部绒毛细度,背中部绒毛髓质指数,背中部和臀部直针毛无髓段比例,除了尾部其他部位直针毛的类扁平型鳞片所占比例,臀部直针毛的杂波型鳞片比例,绒毛的大部分鳞片比例等存在差异显着,其他测量指标差异不显着。4.雌性个体的差异性同雄性个体。

二、制裘原料皮的分类与质量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制裘原料皮的分类与质量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水貂阿留申病检测抗原的制备及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1 水貂 ADV 的病原特性
        1.1 ADV 形态特征及理化性质
        1.2 ADV 的分类
        1.3 ADV 基因组结构
        1.4 ADV 的蛋白质特点
    2 AD 的研究现状
        2.1 AD 流行病学
        2.2 AD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2.3 AD 的发病机制
    3 AD 的诊断
        3.1 ADV 的分离与鉴定
        3.2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3.3 抗体检测技术
    4 防控措施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水貂阿留申病检测抗原的原核表达及反应原性分析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抗原蛋白快速固定的高效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2)家养水貂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引 言
    1.1 研究背景
    1.2 动物肠道微生物概述
        1.2.1 肠道菌群的分布
        1.2.2 肠道微生物的功能
        1.2.2.1 营养及代谢功能
        1.2.2.2 免疫屏障功能
        1.2.3 影响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因素
        1.2.3.1 饮食因素
        1.2.3.2 年龄因素
        1.2.3.3 疾病因素
        1.2.3.4 其他因素
    1.3 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方法
        1.3.1 传统研究方法
        1.3.2 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1.4 DGGE技术
        1.4.1 DGGE技术原理
        1.4.2 DGGE 方法工作流程
        1.4.3 DGGE技术在动物胃肠道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1.4.3.1 研究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
        1.4.3.2 研究肠道微生物的动态变化
    1.5 高通量测序
    1.6 宏基因组
    1.7 本研究的目的
第二章水貂肠道微生物基因组DNA提取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动物与日粮管理
        2.2.3 水貂肠道内容物样品采集
        2.2.4 水貂肠道微生物基因组DNA提取
        2.2.5 电泳检测DNA
        2.2.6PCR检测水貂肠道内容物微生物基因组DNA
    2.3 结果
        2.3.1 水貂肠道内容物微生物基因组DNA提取
        2.3.2 PCR扩增细菌 16S rRNA基因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DGGE技术分析水貂肠道各区段细菌多样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动物与日粮组成
        3.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3.1.3 制备水平胶
        3.1.4 水貂肠道细菌的 16S rRNA基因片段扩增
        3.1.5 电泳
        3.1.6 染色
        3.1.7 凝胶成像
    3.2 结果
        3.2.1 水貂肠道细菌 16S rRNA基因扩增
        3.2.2 DGGE电泳结果、
    3.3 小结
第四章 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水貂肠道远端细菌多样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动物
        4.1.2 实验处理与样品采集
        4.1.3 基因组DNA提取
        4.1.4 目的基因扩增与测序
        4.1.5 生物信息学分析
    4.2 结果
        4.2.1 水貂肠道微生物DNA提取
        4.2.2 目的基因片段扩增
        4.2.3 多样性指数
        4.2.4 门分类水平下水貂远端肠道菌群结构
        4.2.5 属分类水平下水貂远端肠道菌群结构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荧光型丙烯酸树脂复鞣剂的合成及其在皮革加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荧光效应及荧光增白作用
    1.2 荧光增白剂的分类及其结构特征
        1.2.1 苯并恶唑型荧光增白剂
        1.2.2 吡唑啉型荧光增白剂
        1.2.3 二苯乙烯型荧光增白剂
        1.2.4 萘酰亚胺型荧光增白剂
        1.2.5 香豆素类荧光增白剂
    1.3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研究动态
    1.4 香豆素类荧光增白剂的研究动态
    1.5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合成
        1.5.1 Raschig 法与 Pronndorf 法
        1.5.2 wittig 反应
        1.5.3 Houben-Hoesch 反应
        1.5.4 微波法
        1.5.5 新型催化剂的开发与应用
    1.6 丙烯酸树脂
    1.7 丙烯酸树脂复鞣剂
    1.8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2 香豆素衍生物单体的合成与表征及其荧光性能的测定
    2.1 主要试剂与原料
    2.2 实验主要仪器
    2.3 香豆素衍生物单体的合成
        2.3.1 香豆素衍生物 AMC 的合成
        2.3.2 香豆素衍生物单体 C-1 的合成
    2.4 香豆素衍生物单体的表征及荧光性能的测定
        2.4.1 香豆素衍生物 AMC 的核磁共振氢谱及分析
        2.4.2 香豆素衍生物 AMC 红外谱图及分析
        2.4.3 香豆素衍生物单体 C-1 的核磁共振氢谱及分析
        2.4.4 香豆素衍生物单体 C-1 的红外谱图及分析
        2.4.5 香豆素衍生物 AMC 与 C-1 荧光性能的对比
        2.4.6 香豆素衍生物单体荧光性能的测定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荧光型丙烯酸树脂的合成及荧光性能的测定与分析
    3.1 主要试剂与原料
    3.2 实验主要仪器
    3.3 荧光型丙烯酸树脂的合成
        3.3.1 荧光型丙烯酸树脂空白对照样的合成
        3.3.2 荧光型丙烯酸树脂的合成
    3.4 三种丙烯酸树脂水溶液的荧光光谱性能测定及对比
        3.4.1 荧光型丙烯酸树脂 2 水溶液的荧光光谱的测定及分析
        3.4.2 荧光型丙烯酸树脂 3 水溶液的荧光光谱的测定及分析
        3.4.3 荧光型丙烯酸树脂 4 水溶液的荧光光谱的测定及分析
        3.4.4 三种丙烯酸树脂水溶液的荧光光谱的对比分析
        3.4.5 荧光型丙烯酸树脂 2 在不同 pH 值下荧光性能的分析
    3.5 三种丙烯酸树脂胶膜的荧光光谱性能比较
    3.6 本章小结
4 三种荧光型丙烯酸树脂复鞣剂在兔皮及牛皮上的应用
    4.1 荧光增白剂对毛皮的增白作用机理
    4.2 兔皮增白实验
        4.2.1 兔皮增白工艺
        4.2.2 三种丙烯酸树脂复鞣剂对兔皮增白效果的感官性评价
        4.2.3 对兔皮毛被荧光性能的测定
    4.3 牛皮应用试验
        4.3.1 牛皮复鞣工艺
        4.3.2 三种丙烯酸树脂复鞣剂对牛皮增白效果的感官性评价
        4.3.3 对牛皮荧光性能的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三种丙烯酸树脂复鞣剂对兔皮的增白效果
        4.4.2 三种丙烯酸树脂复鞣剂对牛皮的增白效果
        4.4.3 增白后兔皮毛被的荧光性能分析
        4.4.4 增白后牛皮的荧光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
附录 A 香豆素衍生物 AMC 的 HPLC 报告
附录 B 香豆素衍生物 C-1 的 HPLC 报告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雌性水貂繁殖期饲粮中锰适宜需要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水貂的生物学特性
        1.1.1 水貂的分类学地位与地域分布
        1.1.2 水貂的形态与习性
        1.1.3 水貂的繁殖及管理技术
        1.1.4 水貂的经济价值
        1.1.5 水貂养殖及其营养研究现状
    1.2 锰营养研究进展
        1.2.1 锰在机体内的分布及生物学功能
        1.2.2 锰的代谢
        1.2.3 锰在动物中的研究进展
        1.2.4 影响锰需要量因素
    1.3 水貂锰需要量研究
    1.4 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5 前景展望
第2章 配种准备期雌性水貂饲粮中锰适宜添加水平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2.1.2 饲粮组成与管理
        2.1.3 试验样品采集及处理
        2.1.4 检测指标及方法
        2.1.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日粮有机螯合锰添加水平对配种准备期雌性水貂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2.2.2 日粮有机螯合锰添加水平对配种准备期雌性水貂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2.3 日粮有机螯合锰添加水平对配种准备期雌性水貂血清、毛发、粪样、尿样微量元素的影响
    2.3 讨论
        2.3.1 日粮有机螯合锰添加水平对配种准备期雌性水貂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2.3.2 日粮有机螯合锰添加水平对配种准备期雌性水貂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3.3 日粮有机螯合锰添加水平对配种准备期雌性水貂血清、毛发、粪样、尿样微量元素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妊娠期雌性水貂饲粮中锰适宜添加水平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3.1.2 饲粮组成与管理
        3.1.3 试验样品采集及处理
        3.1.4 检测指标及方法
        3.1.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日粮有机螯合锰添加水平对妊娠期雌性水貂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3.2.2 日粮有机螯合锰添加水平对妊娠期雌性水貂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2.3 日粮有机螯合锰添加水平对妊娠期雌性水貂血清、毛发、粪样、尿样微量元素的影响
        3.2.4 有机螯合锰添加水平对妊娠期母貂繁殖性能指标的影响
    3.3 讨论
        3.3.1 日粮有机螯合锰添加水平对准配期雌性水貂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3.3.2 日粮有机螯合锰添加水平对妊娠期雌性水貂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3.3 日粮有机螯合锰添加水平对妊娠期水貂血清、毛发、粪样、尿样微量元素的影响
        3.3.4 日粮有机螯合锰添加水平对妊娠期母貂繁殖性能指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泌乳期雌性水貂饲粮中锰适宜添加水平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4.1.2 饲粮组成与管理
        4.1.3 试验样品采集及处理
        4.1.4 检测指标及方法
        4.1.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日粮有机螯合锰添加水平对泌乳期雌性水貂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4.2.2 日粮有机螯合锰添加水平对泌乳末期雌性水貂血清、仔貂微量元素的影响
        4.2.3 日粮有机螯合锰添加水平对泌乳期母貂哺育性能的影响
    4.3 讨论
        4.3.1 日粮有机螯合锰添加水平对哺乳末期水貂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4.3.2 日粮有机螯合锰添加水平对泌乳期雌性水貂血清、仔貂微量元素的影响
        4.3.3 日粮有机螯合锰添加水平对泌乳期母貂哺育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翼手目六种蝙蝠毛发分类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翼手目研究进展
        1.1.1 翼手目动物起源假说
        1.1.2 翼手目动物分类学研究现状
        1.1.3 翼手目动物的生活环境
        1.1.4 翼手目动物的食性
        1.1.5 环境因素对翼手目动物活动的影响
        1.1.6 翼手目动物的冬眠
        1.1.7 翼手目动物的繁殖生态研究
        1.1.8 翼手目动物回声定位方面的研究
        1.1.9 翼手目动物遗传学方面的研究
        1.1.10 翼手目动物作为寄生虫和病毒携带者的研究
    1.2 哺乳动物毛发的研究进展
        1.2.1 国际上对毛发的研究进展
        1.2.2 国内毛发研究的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毛发制片及观察
        2.2.2 前臂长度、毛发长度与宽度的测量与分析
        2.2.3 毛发纤维显微结构观察与描述
3 结果与讨论
    3.1 四种蝙蝠前臂长度、毛发纤维长度与毛发基部宽度的测量数据
    3.2 四种蝙蝠前臂长度、毛发纤维长度与毛发基部宽度的统计学分析
    3.3 六种蝙蝠毛发纤维显微结构的描述
        3.3.1 大蹄蝠毛发纤维显微结构
        3.3.2 中蹄蝠毛发纤维显微结构
        3.3.3 中菊头蝠毛发纤维显微结构
        3.3.4 普氏蹄蝠毛发纤维显微结构
        3.3.5 普通伏翼毛发纤维显微结构
        3.3.6 皱唇犬吻蝠毛发纤维显微结构
    3.4 六种蝙蝠毛发纤维特征的综合比较
    3.5 不同科属蝙蝠毛发分类特征的比较
    3.6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水貂IGF-Ⅰ基因的克隆、表达、功能检验及多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貂简介
    1.2 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及其研究
        1.2.1 IGF-Ⅰ的构成
        1.2.2 IGF-Ⅰ的生物学功能
        1.2.3 IGF-Ⅰ在部分动物上的研究
    1.3 成骨细胞及其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成骨细胞的来源
        1.3.2 成骨细胞的作用及其在体内的生长过程
        1.3.3 成骨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
    1.4. SNP 概述及其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4.1 SNP 标记技术原理
        1.4.2 SNP 技术特点
        1.4.3 SNP 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5 PCR-SSCP 技术介绍
        1.5.1 PCR-SSCP 的原理
        1.5.2 PCR-SSCP 的特点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水貂 IGF-Ⅰ基因的cDNA 克隆及序列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菌株和质粒
        2.1.3 主要试剂和酶
        2.1.4 试验仪器
        2.1.5 试验主要试剂及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品的处理
        2.2.2 总RNA 的提取
        2.2.3 引物的设计
        2.2.4 RT-PCR
        2.2.5 目的片段的纯化
        2.2.6 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7 RT-PCR 产物与pMD19-T 载体的连接
        2.2.8 连接产物的转化
        2.2.9 重组质粒的提取及鉴定
        2.2.10 测序及序列分析
    2.3 结果
        2.3.1 水貂肝脏总RNA 提取
        2.3.2 RT-PCR 扩增结果
        2.3.3 重组质粒的鉴定
        2.3.4 核苷酸及蛋白质序列分析
    2.4 讨论
        2.4.1 RNA 制备需要注意的问题
        2.4.2 关于引物设计
        2.4.3 生物信息学分析
        2.4.4 同源性比较分析
第三章 水貂 IGF-Ⅰ基因的原核表达和纯化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菌株与质粒
        3.1.3 主要试剂和酶类
        3.1.4 实验仪器
        3.1.5 试验主要试剂的配制
    3.2 试验方法
        3.2.1 引物设计
        3.2.2 RT-PCR 反应
        3.2.3 目的片段的纯化
        3.2.4 pGEX-6p-1 空质粒的扩增
        3.2.5 表达载体的构建
        3.2.6 阳性克隆的鉴定
        3.2.7 重组质粒pGEX-6p-1-IGF-Ⅰ的初步诱导表达及表达产物分析前的处理
        3.2.8 表达产物的SDS-PAGE 分析
        3.2.9 表达产物的Western Blotting 分析
        3.2.10 重组质粒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
        3.2.11 重组蛋白的纯化
        3.2.12 目的蛋白的浓缩及含量测定
        3.2.13 目的蛋白的western-blotting 检测
    3.3 实验结果
        3.3.1 成熟片段扩增结果
        3.3.2 表达载体鉴定
        3.3.3 重组质粒pGEX-6p-1-IGF-Ⅰ的表达结果
        3.3.4 重组质粒pGEX-6p-1-IGF-Ⅰ表达条件的优化
        3.3.5 重组蛋白表达形式的确定
        3.3.6 融合蛋白的纯化及酶切结果
        3.3.7 目的蛋白浓缩及含量的测定
        3.3.8 蛋白的western-blotting 检测结果
    3.4 讨论
        3.4.1 引物设计
        3.4.2 表达载体的选择
        3.4.3 蛋白质电泳(SDS-PAGE)及western blot
        3.4.4 关于蛋白表达条件的优化
        3.4.5 关于层析技术
第四章 水貂成骨细胞的原代培养及鉴定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主要试剂
        4.1.3 实验主要仪器
        4.1.4 实验主要试剂的配制
    4.2 方法
        4.2.1 水貂成骨细胞的原代培养
        4.2.2 水貂成骨细胞的传代培养
        4.2.3 水貂成骨细胞的冻存
        4.2.4 水貂成骨细胞的复苏
        4.2.5 水貂成骨细胞的鉴定
    4.3 结果
        4.3.1 形态学观察
        4.3.2 碱性磷酸酶染色鉴定
        4.3.3 骨钙素免疫组化鉴定
        4.3.4 钙化结节染色鉴定
    4.4 讨论
        4.4.1 成骨细胞的体外培养
        4.4.2 成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第五章 重组 IGF-Ⅰ蛋白对水貂成骨细胞作用的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材料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5.2 实验方法
        5.2.1 成骨细胞增值率的测定(MTT 法即噻唑蓝比色法)
        5.2.2 碱性磷酸酶活性定量测定(PNPP 法)
        5.2.3 数据处理
    5.3 实验结果
        5.3.1 重组 IGF-Ⅰ蛋白对成骨细胞增殖的作用
        5.3.2 重组 IGF-Ⅰ蛋白对水貂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作用
    5.4 讨论
        5.4.1 关于MTT 法检测细胞增殖
        5.4.2 IGF-Ⅰ对成骨细胞功能的影响
第六章 水貂 IGF-Ⅰ基因的遗传多态分析
    6.1 实验材料
        6.1.1 实验动物
        6.1.2 实验主要仪器
        6.1.3 试验主要试剂及配制
    6.2 实验方法
        6.2.1 血样的采集
        6.2.2 基因组DNA 的提取
        6.2.3 基因组DNA 的检测
        6.2.4 PCR 引物设计
        6.2.5 PCR 扩增
        6.2.6 PCR 扩增产物的检测
        6.2.7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
        6.2.8 快速银染显色
        6.2.9 数据统计
    6.3 实验结果
        6.3.1 基因组DNA 提取
        6.3.2 PCR 扩增结果
        6.3.3 PCR 扩增产物的 SSCP 分析
        6.3.4 测序结果
        6.3.5 IGF-Ⅰ基因 Exon1 多态位点在不同水貂品种中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
        6.3.6 IGF-Ⅰ基因 Exon1 在各水貂群体间的遗传距离
        6.3.7 聚类分析
    6.4 讨论
        6.4.1 样品的选择
        6.4.2 关于PCR-SSCP
        6.4.3 水貂 IGF-Ⅰ基因 Exon1 的 PCR-SSCP 检测结果
        6.4.4 水貂群体间的遗传结构比较
第七章 全文结论
    7.1 结论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7.3 下一步要进行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漠河地区黄鼬指名亚种(Mustela sibirica sibirica Pallas)冬季被毛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综述
        1.2.1 毛微观形态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黄鼬毛皮性状及研究进展
    1.3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2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2.1 漠河地区自然概况
        2.1.1 地理气候
        2.1.2 植物资源
        2.1.3 动物资源
    2.2 通河地区自然概况
        2.2.1 地理气候
        2.2.2 植物资源
        2.2.3 动物资源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的选取
    3.2 毛光镜样本的制备
        3.2.1 脱脂
        3.2.2 脱水
        3.2.3 透明
        3.2.4 清洗
        3.2.5 制作毛的鳞片压模片和髓质花纹片
    3.3 数据测量及处理
        3.3.1 毛长度测量
        3.3.2 毛细度测量
        3.3.3 髓质指数测量与计算
        3.3.4 毛尖无髓段、毛根无髓段长度测量与比例计算
        3.3.5 各种鳞片类型所占比例的测量与计算
        3.3.6 数据处理与分析
4 漠河地区黄鼬被毛性状结果及分析
    4.1 毛长度
        4.1.1 直针毛长度
        4.1.2 绒毛长度
    4.2 毛细度
        4.2.1 直针毛细度
        4.2.2 绒毛细度
    4.3 毛髓质指数
        4.3.1 直针毛髓质指数
        4.3.2 绒毛髓质指数
    4.4 毛无髓段长度及比例
        4.4.1 直针毛无髓段长度及比例
        4.4.2 绒毛无髓段长度及比例
    4.5 鳞片类型及比例
        4.5.1 直针毛鳞片类型及比例
        4.5.2 绒毛鳞片类型及比例
    4.6 小结
5 漠河地区和通河地区黄鼬直针毛性状比较及分析
    5.1 毛长度比较
    5.2 毛细度比较
    5.3 髓质指数比较
    5.4 髓质细度比较
    5.5 小结
6 讨论
    6.1 漠河地区与通河地区黄鼬被毛形态差异性与同一性
    6.2 生态因子对黄鼬被毛的影响
    6.3 尾部直针毛的特殊性
    6.4 试验方法的改进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整体论对毛发形态学的指导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整体论概述
        1.2.1 整体论的起源
        1.2.2 整体论的基本观点与涵义
        1.2.3 整体论的特征
2 毛发形态学研究概况
    2.1 国外毛发形态学研究
    2.2 国内毛发形态学研究
    2.3 整体论引入毛发形态学研究的意义
3 整体论在毛发形态学研究中的指导作用
    3.1 开辟了毛发功能形态学研究领域
        3.1.1 毛的长度与功能的关系研究
        3.1.2 毛的细度与功能的关系研究
        3.1.3 毛的颜色与功能的关系研究
        3.1.4 毛的鳞片与功能的关系研究
        3.1.5 毛的皮质与功能的关系研究
        3.1.6 毛的髓质与功能的关系研究
        3.1.7 小结
    3.2 完善了毛发形态学在哺乳动物分类鉴别中的应用
        3.2.1 毛的鳞片在动物分类鉴别中的应用
        3.2.2 毛的髓质在动物分类鉴别中的应用
        3.2.3 小结
    3.3 建立了毛发形态学与哺乳动物生态学的广泛联系
        3.3.1 毛的长度与环境的关系研究
        3.3.2 毛的细度、髓质细度与环境的关系研究
        3.3.3 毛的颜色与环境的关系研究
        3.3.4 毛的鳞片与环境的关系研究
        3.3.5 毛的皮质、髓质与环境的关系研究
        3.3.6 动物换毛与环境的关系研究
        3.3.7 小结
4 基于整体论展望毛发形态学研究的未来发展
    4.1 创造发散性思维,促进毛发形态学自身的发展
    4.2 指导毛发形态学科研与教学互动
    4.3 构建交叉学科研究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黄鼬东北亚种三个主要分布地的毛皮性状与生态因子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综述
        1.3.1 黄鼬生物学特征及研究进展
        1.3.2 毛微观形态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3 黄鼬毛皮性状及研究进展
    1.4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2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2.1 通河龙口林场自然状况
        2.1.1 地质地貌
        2.1.2 气候特点
        2.1.3 土壤与水文
        2.1.4 植物资源
        2.1.5 野生动物资源
    2.2 松嫩平原自然状况
        2.2.1 地质地貌
        2.2.2 气候特点
        2.2.3 土壤与水文
        2.2.4 植物资源
        2.2.5 野生动物资源
    2.3 长白山地区自然状况
        2.3.1 地质地貌
        2.3.2 气候特点
        2.3.3 土壤与水文
        2.3.4 植物资源
        2.3.5 野生动物资源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的选取
    3.2 试验方法
        3.2.1 毛形态学研究
        3.2.2 样品采集地气候因子分析
        3.2.3 样品采集地生境因子分析
        3.2.4 毛被性状与气候因子综合分析
        3.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毛皮形态试验结果
        4.1.1 毛皮颜色
        4.1.2 皮张面积、厚度与重量测量结果
        4.1.3 毛密度测量结果
        4.1.4 毛长度与细度
        4.1.5 毛髓质指数及直针毛无髓段比例
        4.1.6 各鳞片类型比例
    4.2 样品采集地气候因子分析
        4.2.1 温度因子分析
        4.2.2 湿度因子分析
        4.2.3 日照因子分析
        4.2.4 降水(雪)因子分析
        4.2.5 风因子分析
    4.3 毛被性状与气候因子综合分析
    4.4 蛟河地区生境因子分析
        4.4.1 生境因子分析
        4.4.2 结果与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通河与蛟河地区黄鼬东北亚种冬季毛皮性状差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综述
        1.2.1 黄鼬生物学特征及研究进展
        1.2.2 毛微观形态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2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2.1 通河林场自然状况
        2.1.1 地质地貌
        2.1.2 土壤
        2.1.3 水文
        2.1.4 气候因素
        2.1.5 植物资源
        2.1.6 野生动物资源
    2.2 蛟河自然状况
        2.2.1 地理概貌
        2.2.2 水资源
        2.2.3 森林资源
        2.2.4 动植物资源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的选取
    3.2 试验方法
        3.2.1 毛色测定
        3.2.2 皮张面积测定
        3.2.3 皮板厚度测量
        3.2.4 皮板重量测量
        3.2.5 毛密度测量
        3.2.6 皮板切片的制备
        3.2.7 毛光镜样本的制备
        3.2.8 毛长度测量
        3.2.9 毛细度测量
        3.2.10 髓质指数测量与计算
        3.2.11 毛尖无髓段、毛根无髓段长度测量与比例计算
        3.2.12 各鳞片类型所占比例的测量与计算
        3.2.13 样品采集地生态因子分析
    3.3 配对T检验
4 结果与分析
    4.1 毛色测定
        4.1.1 毛色测定结果
        4.1.2 小结
    4.2 皮张面积、厚度与重量
        4.2.1 皮张面积、厚度与重量结果
        4.2.2 小结
    4.3 毛密度
        4.3.1 毛密度结果
        4.3.2 小结
    4.4 毛长度与细度
        4.4.1 毛长度
        4.4.2 毛细度
        4.4.3 小结
    4.5 毛髓质指数及直针毛无髓段比例
        4.5.1 直针毛髓质指数
        4.5.2 绒毛髓质指数
        4.5.3 直针毛无髓段长度及比例
        4.5.4 小结
    4.6 各鳞片类型比例
        4.6.1 直针毛鳞片类型比例
        4.6.2 绒毛各鳞片类型比例
        4.6.3 小结
    4.7 样品采集地生态因子分析
        4.7.1 温度
        4.7.2 湿度
        4.7.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制裘原料皮的分类与质量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水貂阿留申病检测抗原的制备及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D]. 黄盼盼. 吉林大学, 2015(08)
  • [2]家养水貂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D]. 范忠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01)
  • [3]荧光型丙烯酸树脂复鞣剂的合成及其在皮革加工中的应用[D]. 程明超. 陕西科技大学, 2014(11)
  • [4]雌性水貂繁殖期饲粮中锰适宜需要量的研究[D]. 王夕国. 江苏科技大学, 2012(03)
  • [5]翼手目六种蝙蝠毛发分类特征的研究[D]. 曾峰.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1)
  • [6]水貂IGF-Ⅰ基因的克隆、表达、功能检验及多态分析[D]. 荣敏.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
  • [7]漠河地区黄鼬指名亚种(Mustela sibirica sibirica Pallas)冬季被毛性状研究[D]. 李明. 东北林业大学, 2009(11)
  • [8]整体论对毛发形态学的指导作用研究[D]. 孙珠红. 东北林业大学, 2008(11)
  • [9]黄鼬东北亚种三个主要分布地的毛皮性状与生态因子的比较分析[D]. 葛亮. 东北林业大学, 2008(11)
  • [10]通河与蛟河地区黄鼬东北亚种冬季毛皮性状差异性分析[D]. 蔡建军. 东北林业大学, 2007(06)


水貂论文 肠道疾病论文 荧光蛋白论文 针毛论文 基因结构论文

上一篇:脑卒中综合治疗综述
下一篇:21世纪:中国经济的诸多门槛